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精选4篇)
1.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 篇一
1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的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为规划界受到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1979年实施了《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有形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的范围由有形的物质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保护依据。2005年在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表了《西安宣言》,强调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环境”的重要性,强调在不断变化的城镇和自然景观中,有必要充分应对由于生活方式、农业、发展、旅游或大规模天灾人祸所造成的城镇、景观和遗产线路的骤变或渐变;有必要充分认识、保护和延续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在其环境中的存在意义,以减少这些变化进程对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意义、价值、完整性和多样性所构成的威胁。12月22日国务院设立了“文化遗产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将文化遗产的保护拓展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2008年5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条件及批准、规划、保护策略。
几十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在不断地演进发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在不断地深化。由表1可以看出,保护对象的范围由建筑单体逐步扩展到历史城镇、遗产地带;文化遗产保护的外延也逐步扩大,由物质遗产逐步扩展到非物质遗产,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注重可持续发展性与历史传承性。世界各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从保护文物建筑到历史地段和古城,最后发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由局部到整体,由硬质到软质,由实体到精神,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文物建筑保护阶段、保护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阶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化和系统化阶段。
2 文化生态学基本理论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诞生于20世纪中期,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Steward)在《文化变化理论》中首先提出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环境、生物有机体与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文化景观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规划界对于文化生态学的引进还较为落后,缺乏系统的理论架构与研究。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把村镇聚落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村民的意识形态等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运用动态的、连续的整体性观点,全面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3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策略
3.1 注重地域文化的承载力
同生态系统一样,文化生态系统也具有竞争、演替及文化入侵等变化过程。传统文化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自身演替的。文化生态系统借鉴生态承载力的特征与属性,人类聚居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也存在着文化发展的“阈值”[3]。与城市文化生态结构不同,历史文化村落的文化聚落通常具有独特性。例如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临沣寨,历史脉络清晰,文化内涵丰富,建筑群落为传统的封建寨堡式建筑,匾额、楹联装饰精美,体现了豫中民居的传统风貌,是体现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景观。在早期文化演替的速率较低,生态环境与村落空间的结构形态相对封闭、稳定,村镇聚落的发展缓慢,始终和居民的传统习俗、生态环境保持着良好的均衡关系。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村镇聚落的社会结构受到高度的干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外来文化的干扰下,村落中传统的文化群落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价值观念转变等多种原因逐渐走向衰落。当地居民开始改建原有的传统民居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习惯,村落结构逐渐失去了特色。甚至一些重要的历史性村落因人少偏僻而遭到废弃。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注重地域文化的承载力,减少外来文化的不良干扰,避免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群落衰退,保持传统特色景观的异质性。
3.2 构筑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
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Eco-museum)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创始人是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 Riviére)和雨果·德·瓦兰(Hugues de Varine)[4]。生态博物馆被定义为:通过科学、教育及文化方式,管理、研究和开拓利用全部的社区遗产,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5]。生态博物馆是将整个村镇作为一种“活态的生活空间”原真性的展示。整个村寨即是一个动态的没有固定边界的生活博物馆,展示当地的本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历史上的突破。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理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原真性的保护、社区参与、文化的认同。
3.2.1 原真性的保护(Authenticity protection)。
村落中的传统风俗、村落空间、自然环境等文化生境应原真性保护。在村落建筑的维修与复原中,应当尊重传统历史建筑的审美价值,“整旧如旧、以存其真”。古村落的建筑遗存与传统风俗是人类历史的记忆,这种历史的原真性正是历史性村落最有魅力的艺术精华,需要真实的保存。历史性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注重其原真性。
3.2.2 社区参与(community participation)。
生态博物馆将村镇聚落中的人、文化环境、自然生态协调统一起来全面的保护,是一种人性化的博物馆模式,更注重社区参与。居民是文化村镇的主体,居民的生产生活过程赋予了历史性村落以生机和灵魂。建立生态博物馆首先要促进历史性村落的发展,解决村落发展的资金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鼓励居民和地方政府一起保护自己的家园。鼓励社区参与,更要唤醒当地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避免居民拆除或改建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提高居民的文化审美观,使居民在建造新建筑或自行维修原有住宅的同时能够传承本土的建筑特色,避免居民建造与传统特色完全相悖的住宅形式,破坏村落文化景观结构。
3.2.3 文化的认同(Cultural identity)。
在村落文化生态中,当地的居民、人文资源、生态环境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其中居民是村落的主体,也是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主体。居民的文化习惯、生活方式、经济基础与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是村镇村落赖以生存的精神环境。历史性村落是人们生活过程在大地上的烙印。怀旧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文化的认同可以使人们在历史的沧桑中找到远古的记忆,因而加深了归属感。
3.3 保持文化物种的多样共生
大多数的历史性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自发性特点。因此,其文化传统发展具有独特性,传统的村落结构、居民特殊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在现代的城市与村镇背景下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物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外来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向传统村落渗透,在新文化物种的入侵过程中,村落中原有的文化生态平衡正在逐渐被打破。历史性村落的保护一方面要复兴和保护这些面临消失的文化物种,遵守文化物种的多样共生原则,保护遗传的多样性、文化物种的多样性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物种的多样共生,另一方面更要使村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的生活相互适应,在发展中促使文化生态的新平衡。
摘要:针对村落的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矛盾进行分析,综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发展历程,从文化生态视角探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文化生态策略
参考文献
[1]韩振华,朱学昭.历史文化名村的新农村建设困境——以浙江省郭洞村为例的考察[C].2008年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09-609.
[2]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以天津、青岛、大连研究为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纪武.人居环境地域文化论——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余压芳,刘建洁.生态博物馆研究进展及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影响[J].建筑学报,2006(8):79-81.
2.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 篇二
情 况 说 明
我县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古民居保存较好并具一定规模的有:两江木田木 头村的李宗仁故居、四塘乡横山村的陈宏谋宗祠、宛田乡东宅江村和六塘岚岩村等,这些文物古迹和古村落建筑具有很高的开发保护价值。2006年8月,按照区建设厅、区文化厅联合转发的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组织申报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桂建村镇[2006]12号)文件精神,我局组织各乡镇进行了调查、筛选和推荐工作,两江镇推荐了李宗仁故居,宛田乡推荐了东宅江村,但由于申报材料准备不充分,缺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保护规划和影像资料等相应材料,故而没有继续上报。
岚岩村是彭祖后裔聚居地,至今已有400年历史。该村依山傍水、风景如画,自然景观星罗棋布,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该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过去村里出过解元、秀才、举人和进士,现在有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20余人,美国蓬达资源有限公司总裁彭国衡就是该村人;该村有丰富的彭祖文化见证,深谙养身长寿之道,人口630人,70岁以上老人达60多人。2006年3月15日,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的海外华人及内地11个省市的70名彭祖后裔及专家学者专程赴岚岩村进行实地考察,看望乡亲,对岚岩村的美景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并发动有兴趣、有资金的人投资岚岩景区旅游开发,并积极努力和大力支持桂林申办“2008彭祖文化国际旅游节暨第八届世彭会”,岚岩将作为主要会场。
现木田木 头村李宗仁故居、横山村的陈宏谋宗祠和岚岩村的地形测 量已完成,正准备进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下一步的工作是:一是尽快编制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古民居的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二是加强单体建筑的设计和研讨交流工作,根据各村特点,制定修善和改造方案,尽可能整合和恢复原有建筑风貌、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三是出台保护措施,进行规范化管理,确实保护好我县有限的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3.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 篇三
http:// 2003年3月25日 湖南建设网
湘建规〔2003〕89号
各市、州规划局(规划建设局)、建设局:
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按照建设部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决定在全省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和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初评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及基本条件
凡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辖区内存有清朝以前年代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总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镇和2500平方米以上的村,均可参加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评定。
二、申报及评选办法
(一)申报及评选程序
1、乡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填写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2、县级人民政府签署推荐意见,专文向省建设厅申报,并组织编制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报告,报市(州)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初审;
3、市(州)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报省建设厅;
4、省建设厅会同省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议,并通过实地考察后,对符合条件的镇(村)授予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并从中择优上报建设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二)上报材料要求
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见附件一)。
2、县级人民政府的申请报告。
3、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材料:内容除概述申报镇(村)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外,着重说明其历史传统建筑群及环境的原貌保存度、历史年代、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应附相关的图片资料,装订成册。
4、位置图(比例尺1/5000-1/20000,视面积及距离大小酌定)。
5、现状图(比例尺1/1000~或1/2000,视面积大小酌定)。
6、经批准的保护规划,包括规划文本及规划图(比例尺1/500~1/2000,视面积大小及保护规划深度的具体需要确定)。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必须经过省建设厅批准。
7、保护措施。包括对原貌保存、古建筑的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具体办法。
8、能反映历史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声像资料。
三、其它事项
1、各地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评选工作,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事求是,切实保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评选工作质量。
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实行动态管理,省建设厅将对已获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的镇(村)组织定期检查和监督,对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原因导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将撤销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称号。
3、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评选每年进行一次。今年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材料应于4月底前报省建设厅规划处。
联系人:陈平0731-22123
42附件:
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标准
二O O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城乡规划历史文化村镇评选通知
附件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附件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标准
关于组织申报第二批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
http://下载。
联系人:省建设厅黎文君0731—2213453
省文物局刘劲0731-2221521
附件:
4.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 篇四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十年巡礼
·策划案(概念版)·
目录
◎活动背景 ◎活动目的 ◎活动主题 ◎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 ◎创意说明
活动背景
★【国家战略】:
十八大上明确提出“文化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尤其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梦,首先应解决的是居住梦。安居方能乐业。
城镇化是中国改革的当前首要任务,中国众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和名村在城镇化浪潮中如何进与守,总书记近日在武汉视察时特别强调“城镇化不是大拆大建”、“保护古村落”。
★【十年巡礼】:
2003年以来至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十年时间内,已联合开展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工作,上海周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等350个村镇获此殊荣。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纳入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
评选不是目的,仇保兴副部长在第一次评选时就提出“重要的是如何将它们保护继承和利用好”。以十年为一个周期,通过客观巡礼,检视其成功经验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先进带动后进。言而无文,其行不远。通过巡礼,文以载道。
★【全民呼声】:
中国民众对传统建筑的文化需求和消费需求在提高。
因为宣传推广的不对称,文化旅游,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周庄、乌镇、平遥、丽江、宏村等之外,其他可选择的名镇名村景点受冷落者更多。例如常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不远处就有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鹏所城”,连深圳很多人都不知,舍近求远。
传播的不对称问题,就需要通过身体力行的传播来解决。
★【办刊需求】:
以“传承和推动一个民族居住”为己任的中国唯一一本民居类大型杂志《中华民居》,在完成改制之后2014年正式大型改版,有必要以“中华”之名,行“民居”之“实”。
◎活动目的
★响应国家战略,践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提倡全民参与,推动中国古建文化旅游 ★传承古建文化,身体力行履行刊物使命
◎活动主题
知行古建 走读中华
古人强调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通过这一活动主题阐明本次十年评选巡礼实践结合理论,号召更多民众深入参与其中,真正读懂中华民居。
◎创意说明
10年巡礼,既是总结也是开始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
本次活动也需要一个强有力支点和爆破点。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10年巡礼”为活动切入由头,通过巡礼来总结评选10年的进步和下一步思考。先高度,后参与度,由此拉开活动持续高潮序幕。
巡礼,不是流于形式的一次性喧嚣,而是持续一年的深耕细作。巡礼,不是自娱自乐的纸上谈民居,而是全民全媒体的内围观。巡礼,不是一部拖沓冗长的肥皂剧,而是先声夺人而后续不断。
活动策划路径:
起——由评选10年为由头开始为活动造势 承——10年评选历史文化百村镇论坛高潮
转——借百村镇论坛之势开启古村镇巡礼 合——整合各界资源为文化名村镇搭平台
由虚而实,然后由实回到虚。
◎活动时间
活动周期:7个月 起止时间:2013年9月—2014年4月 时间节点: 起——2013年9月
承——2013年10月
转——2013年11月
合——2014年4月 ◎活动内容
根据起承转合,整个主题活动主要分为四个主体活动
活动1)“起”阶段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建筑摄影邀请展 活动2)“承”阶段 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百家讲坛 活动3)“转”阶段 “走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系列落地活动 活动4)“合”阶段 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博览会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摄影网络展: 活动时间:2013年9月10日-11日 活动地点:网站
活动形式:以视觉大片启动本次“知行古建·走读中华”活动序幕,向350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发出邀请,由其提供能代表自身风格的摄影作品和摄影师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形象展示。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百家讲坛: 活动时间:2013年10月20日左右 活动地点:北京(具体地点待定)
活动形式:以评选10周年的名义,组织350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关负责人在北京参加百家讲坛,邀请住建部、国家文物局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以讲坛名义总结评选十年成就,邀请周庄、丽江等先进村镇来讲述经验,邀请专家学者介绍国外村镇民居保护和旅游开发经验等。如能请到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共同主办最佳。“走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系列落地活动 活动时间:2013年11月-2013年3月 活动地点:全国
活动形式:杂志启动全媒体联动战略,整合报媒、网站、电视、视频、APP、微博、微信等全媒体资源,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线路,走进这350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邀请民居保护爱好者共同来见证。相关报道呈现在杂志及全媒体资源上,引发全民关注。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博览会 活动时间:2014年4月 活动地点:待定
【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推荐阅读:
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10-21
云南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07-10
云南省文化产业07-15
云南铜业企业文化08-19
云南省永善一中2018届高三二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09-04
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06-25
云南省中考作文08-16
云南省采掘木工试题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