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交通十三五规划(11篇)
1.内蒙古交通十三五规划 篇一
轨道交通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分析
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编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一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三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铁路运输需求不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这些都对轨道交通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预计未来轨道交通行业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相关产业链规模将达到万亿元。
在轨道交通行业大力发展背景下,多个相关产业迎来发展机遇。产业链依次受益的行业分别为:基建施工、工程机械、基建配套设备、机车车辆及其配件、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但最看好的,是处在产业链时序末端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设备行业。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时,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认真总结企业“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梳理分析企业在市场开发、业务发展、投资布局、管理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所提高,在品牌管理、资本运作、人才建设等方面是否有所发展,主要还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对企业“十二五”发展情况形成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
其次,编制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轨道交通行业无疑将迎来快速增长,但是期间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企业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企业应做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准确编写“十三五”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企业现状及发展环境:企业基本情况(概况、组织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资源状况、主要经济指标、业务构成、权属企业构成及效益);企业发展环境分析(宏观环境、行业、市场与竞争对手等);企业竞争力分析等。
2)企业发展战略:战略定位与战略描述;业务战略;职能战略。3)企业发展规划目标:远景规划目标;五年发展规划目标,如总体目标、组织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目标、业务发展目标、产权结构调整目标、科技创新目标、人力资源目标等。
4)战略实施路径与执行计划:体制机制改革计划、组织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计划、业务发展与结构调整计划、投融资和资本运作计划、研发计划、国际化经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企业文化建设计划、其他计划等。
5)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围绕发展战略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编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规划。
第三,在产业链布局上做好文章。
从产业发展上看,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物资产(关键性设备)、无形资产(设计咨询服务等)等环节的企业发展效益较差,导致轨道交通建设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应全面分析自身在产业链的位置,找出可能存在的发展机遇。企业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怎样利用目前的资源、能力、渠道等,进行产业链拓展和延伸,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摆在每个轨道交通行业企业面前的一道大课题,解决好了,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第四,重点考量企业在资本运作上的途径。
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想要获得飞跃式发展,要想真正实现自主研发、国产化,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应努力拓宽引资合作渠道,大力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包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厂房、场地、闲置资产,利用企业特有的“实力品牌”和潜在的内部市场优势,引进有实力、有资金、有技术的商家进入,分享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蛋糕,同时企业也在与外部资金的合作中积蓄自身的能力,获得快速成长。
总之,企业战略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规划相一致,相应进行编制。通过企业层级的“十三五”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能够明确企业发展战略,抓住国家产业振兴的有利时机,进行战略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决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仁达方略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咨询机构,拥有国内顶尖的专业咨询专家,在服务企业战略规划、战略定位、管理提升等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案例与实践经验,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等部委指导下,我们的咨询方法和服务能力得到了中央级企业、地方大型国有企业、中小型成长性企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好评。
2.内蒙古交通十三五规划 篇二
1“十三五”规划编制重要性
1.1“十二五”流域规划工作进展及成效
近年来, 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高度重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为确保完成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自治区成立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切实加强对流域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自治区政府与12个盟市政府签订了“十二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要求各盟市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经过全区环保系统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根据环保部的考核结果, 该区海河流域和辽河流域考核结果为“好”, 松花江流域和黄河中上游流域考核结果为“较好”。
1.2“十三五”流域规划任务十分艰巨
“十二五”以来,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进展, 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也进一步增加, 流域水质改善、水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流域范围加大, 关注度随之提高, 防治压力加大。西北诸河流域纳入“十三五”流域规划中, 松花江流域新增额尔古纳河水系。西北诸河流域主要包括自治区额济纳河、锡林河等内陆河流域。该区额尔古纳河水系为跨国界水体, 涉及的周边国家为俄罗斯和蒙古国。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 跨国界水环境问题引起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并快速上升为领导人会晤的重要议题。
二是部分河流水质退化, 支流水质总体较差, 大型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经过多年治理, 虽然总体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但流域部分支流水质仍然较差, 流域内重点湖泊水质呈中、重度污染。“十三五”期间, 支流水质及湖库的治理仍是该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所在。
三是部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难以稳定达标, 存在安全隐患。饮用水源地水质除区域性特征污染外, 部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质受到高锰酸盐、氨氮和硝酸盐等污染, 个别地表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内仍存在违章建筑;仅包头市黄河画匠营子水源地, 在其上游设置了昭君坟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他河流上游仅水源地取水口处设置了水质自动站, 上游来水水质无法进行控制保障, 水源安全存在隐患。
四是污废水处理能力及利用率不足, 加剧了水污染风险和地区水资源匮乏程度。自治区经济增长呈现较快增加趋势, 污染物排放量仍较大, 部分污水综合治理设施滞后, 急需对设备进行提标改造。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未能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步实施, 污水再生利用率低。
五是环境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滞后, 与新形势下环保基础能力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严重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稳定发展, 监测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资金投入仍然不足, 不能满足繁重的工作业务开展需求。
2“十三五”规划定位及总体思路
2.1 规划定位
《“十三五”规划》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 将控制单元作为落实环境管理政策措施的主要空间单位, 突出优先控制单元的差异性管理, 具体体现精细化管理及落实, 针对风险防控、水生态保护等非质量改善类的共性任务及各类的重点工程项目做出具体部署。控制单元划分在延续“十二五”单元划分的基础上与《水十条》控制单元划分成果充分衔接。
2.2 总体思路
目前《水十条》实施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十三五”规划》重在进一步落实好《水十条》,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刚性约束, 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理,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深化流域“分区、分级、分类”管理, 以控制单元差别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治污方案为核心, 实现流域、饮用水、地下水、黑臭水体等各类水体的统筹, 确保《水十条》2020年主要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 《“十三五”规划》编制思路上将进一步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突出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2015年) 》“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建立由流域 (一级区) 、水生态控制区 (二级区) 、控制单元 (三级区) 构成的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 进一步做实空间分区分类差别化管理的规划思路, 形成地表水环境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是突出水环境质量改善核心。自上而下将《水十条》关于流域和区域等水质目标要求落地、细化, 自下而上搞好质量目标可达性分析和输入响应分析, 主抓“好差两头”, 围绕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设计和实施各项任务措施, 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突出重点单元。筛选优先控制单元, 聚焦任务, 因地制宜明确任务措施, 编制优先控制单元污染防治方案, 加强与发改等其他部门专项规划衔接, 集中力量保护和改善一批水体的水质。
四是突出骨干工程。以水质改善目标导向和重点单元问题导向为主, 兼顾《水十条》治污减排重点任务要求, 充分考虑经济技术可行性, 分类型和地区筛选一批骨干工程项目, 统筹集成好《水十条》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系列成果, 明确投资方向, 实施系统治理, 支撑本地区水质目标实现。
3“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
一是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 强调统筹设计、总体把握, 明确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和方向, 协调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及各行政区的防治工作。二是分析水环境形势。以控制单元为基本空间单位, 将2010—2014年水质、水污染物排放、水资源、水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数据进行归集, 结合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全面分析水环境现状、问题及形势。三是明确规划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 科学确定水环境质量目标。四是编制优先控制单元污染防治方案。包括优先单元的筛选与分类, 优先单元污染防治方案编制等。五是筛选规划项目, 筛选对水质改善和维护效益显著、前期工作充分的项目作为规划骨干工程项目。六是分解《水十条》普适性治理任务。将《水十条》中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节水、水资源保障、城镇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理处置、畜禽养殖、农业面源等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控制单元, 形成规划的基础性、普适性要求。
摘要: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改善全区水环境质量, 保障水环境安全, 从内蒙古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编制重要性、总体思路及规划定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切实落实“水十条”任务。
关键词:流域,水污染防治,思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发[2015]17号) [R].
[2]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征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函 (环办函[2015]1781号) [R].
[3]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内蒙古自治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报告 (2014年度) [R].2015.
[4]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2015.
3.“十三五”规划三个问句 篇三
今年是“规划年”,既是“十二五”收官,亦是“十三五”筹划。
当下的宏观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等国家战略必须成为新增长极,如何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此加以充分谋划、有效布局,且如何增强规划在下一个五年中的可执行性,均是棘手问题。
总体上,“十三五”规划将面对三个问句:一是如何说清“走出去”的钱从哪儿来,国内需求和“走出去”资金如何平衡利用?二是能否一改之前对投资忌讳莫深的态度,科学理顺投资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是如何确定“十三五”期间的GDP增速目标,做到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三个问句回答好了,下一个五年或许会走得更稳、更扎实。
“走出去”的钱从哪来
“十三五”区别于“十二五”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国家对企业和资本“走出去”的态度、方式的改变。
早年,我国强调韬光养晦,经济活动与境外国家之间存有一层“防火墙”,即便提倡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但始终与外界存在隔绝。期间,我国走过一段漫长的“引进来”岁月,并在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开始尝试抵御“引进来”可能带来的全球经济冲击。
如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思索“走出去”寻找新增长极这一新课题。我们面临的问题将不再是抵御冲击,而是如何“走出去”影响世界,展现大国风范,扛起大国责任。
这其中,资金问题可谓主要难点——“走出去”的钱从哪来?
去年北京APEC会议召开至今,我国在全球合作以及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中“许诺”出了上千亿美元的资金安排。但事实上,我国境内大到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小到农民工子女教育、医疗改革等民生工程,都对资金充满了渴望。由此,“十三五”规划该如何平衡好资金的内外需求?
最热的答案,莫过于动用我国现有的近4万亿元外汇储备,强化其多元化投资。
因此,注册资本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就由外汇储备、中投公司和进出口银行、国开行共同出资,其首期100亿美元资本金中,外储投入65亿美元,为最大出资方。同样,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其中国出资部分也基本由外储“扛大旗”。
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中投公司以外储注资成立时,其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是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等值外汇来分期注入的,而非凭空派生货币。
但现今各种战略性资金安排或很少依照上述规矩,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均有外汇储备直接注资。
毋庸置疑,“走出去”意在提升综合国力、寻找经济新增长极,但目前国内还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医疗和教育改革等诸多民生问题,应当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综合考量。
当下,建议多以财政资金为种子来引导民间资本、商业资本进入,避免顾此失彼。
再看投资的重要性
“十三五”规划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应该重新审视投资的作用。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实现多目标发展和“走出去”的夙愿,还需要提振决心和信心,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多目标发展进行很好的梳理,使其成为有效的奋斗方向,而非空谈。
这其中,核心目标还在于稳增长,尤其五年规划这一中长期指导意见,更应强调增长、强调供给。
近两年来,一部分人对投资一词避而不谈,“恐投症”蔓延,转而寄希望于以消费来提升内需,忽略了投资在中短期稳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缺乏投资,消费是无源之水,只能维持经济发展现状。经济要增长,依赖于能否实现和促进必要的投资。
例如,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就非常重要,既需要政府的组织和规划,也需要通过PPP等形式来加大民资参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民生建设亦非常关键,需要更多的市场化规则,在政府给予扶持基金等方面,更多交由市场来选择,一改过去“政府决定赢家”的做法。
再例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亦需要进一步投资,且规模不可小觑。
改革开放初期,为降低工业化的实现成本,我国走过一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五小企业”的历程,上马了一大批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和小火电企业,隔断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原本相辅相成的关系,造成了两者长期不配套的特殊国情。
这使得作为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基础的新型城镇化,推进难度骤升、“补课”成本攀高,大量民生投资亟待落实。
因而“十三五”规划中,既需要重新审视投资的作用,还需要解决投多少、谁来投、投向哪里等关键问题。投多少,关乎宏观结构调整;谁来投,要捋顺政府与民间投资在不同领域的轻重占比;投向哪,则是既要契合国家对外战略又要顾及民生工程的平衡艺术。
GDP增速的困惑
“十三五”规划中,GDP增速目标如何确定也是难题之一。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曾对外表示,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2015年GDP增速能够实现7%,则“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必须达到6.56%左右。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总值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多数估算认为,“十三五”期间GDP增速或在6.5%底线之上,但超过7%的概率不大。
4.节能规划十三五 篇四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企业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为此,今年我公司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技术革新和节能降耗目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具体情况如下:
一、认真贯彻《节能法》和《节能条例》为根本,狠抓基础管理工作
第一、坚持抓好能源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使能源管理工作按部就班有序展开。在节能组织上我们建立了由主管经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基层人员的三级能源管理网络,建立了节能降耗领导小组,把能源管理工作覆盖到生产班组和基层各个岗位,做到全员参与。在管理制度上,我们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自己的制度和考核体系,使各项节能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制定科学严谨的量化能耗定额。我们始终把目光放在全市乃至全省一流同类行业的实际运行能耗指标,千方百计调研了第三、坚持抓好基础考核工作。我们坚持把能耗指标与生产计划同步下达、同时考核,使节能降耗成为公司一项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以各生产部门为重点,对水、电、车、油的消耗进行实时监控、日跟踪、周通报、旬分析、月总结,及时发现和调整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优化生产方案,做到动态监管、事前控制。在日常工作中采取多种宣传、培训、激励措施,提高全员的节能意识,充分调动一线职工主动参与节能降耗的积极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出谋划策,使节能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向科技要节约,靠技术进步降能耗
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节约资源、减少能耗、增加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科技进步,实现内涵发展,使节能工作贯彻到基层。
第一、推广应用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促进节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拓展节能降耗思路。在以往的日常工作中,通常我们主要关注本行业新技术的发展情况,随着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把其他行业一些实用的新产品新成果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产中来,也为我们的节能降耗带来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节能重点,细化管理措施
第一、公司各部门相应成立了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节能措施和管理办法,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为实现控制能耗成本、抑制能耗增长过快的经营管理目标,为下一步建立节约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相关管理制度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公司各部门着重加强了对水、电、车、油及办公用品等设施物资供应管理,并积极使用信息化技术努力实现无纸化办公,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等浪费现象,夏季空调温度保持不低于26摄氏度。使今年水电消耗同比分别下降23%、12.3%,行政物料消耗在去年基础上下降5%。
第三、公司各部门还制定节能降耗指标考核细则,将能耗指标纳入各部门的考核之中,层层分解落实目标,将节能降耗工作引入长效机制,避免了只追求任务目标的短期行为,保证了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使节能降耗工作能着眼于企业的长远目标和利益。
回顾往年开展的节能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节能降耗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进一步深化管理,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要进一步增强全员的节能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完善公司节能降耗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将节能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节能降耗。跳出原有的条条框框,拓展思路。
新潮家化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5.十三五规划请示 篇五
碗窑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供水、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总库容2.228亿m3,是我市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主水源和重点防洪骨干工程之一。水库自90年代建成以来,为全市防汛防旱、农田灌溉、城乡居民饮水等作出了突出贡献。碗窑水库大坝是我省第一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出现了一些部位碾压混凝土层面结合不良、坝体坝基渗漏较大等问题,20XX年6月,经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大坝安全鉴定,碗窑水库大坝属于“二类坝”,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必须对水库进行加固改造。鉴于上述情况,特要求将碗窑水库加固改造工程列入江山市“十三五”水利规划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内容。
妥否,请示复。
附件:江山市碗窑水库加固改造工程基本情况
江山市碗窑水库管理局
6.济南十三五规划 篇六
(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篇 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工作导向
第二篇 坚持创新聚焦,培育省会经济新优势
第五章 打造经济中心
第六章 打造金融中心
第七章 打造物流中心
第八章 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篇 坚持协调融合,构建均衡发展新格局
第九章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第十章 加快推进携河发展
第十一章 建设南部生态功能保护区
第十二章 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第十三章 健全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 坚持绿色低碳,展现生态泉城新形象
第十四章 优化主体功能分区
第十五章 坚决打好治霾攻坚战
第十六章 破解交通拥堵难题
第十七章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八章 大力整治城乡环境
第十九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二十章 保护发扬泉城特色
第二十一章 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第二十二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第五篇 坚持改革开放,塑造科学发展新体制
第二十三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十四章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五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二十六章 打造多元开放格局
第二十七章 提高“引进来”质量
第二十八章 加快“走出去”步伐
第二十九章 扩大区域交流合作
第六篇 坚持共建共享,开创和谐包容新局面
第三十章 提前完成脱贫任务
第三十一章 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三十二章 促进就业鼓励创业
第三十三章 织好民生保障安全网
第三十四章 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第三十五章 打造区域文化强市
第三十六章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第七篇 强化规划实施,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第三十七章 强化组织领导
第三十八章 强化项目支撑
第三十九章 强化要素保障
第四十章 完善实施机制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中共山东省委和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改革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回应人民群众期待,是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更好履行政府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走在全省前列作为奋斗目标,以“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作为具体实践,深入分析现实基础,科学确定目标定位,积极创新工作路径,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济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奠定长远发展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市始终坚持将中央、省决策部署与济南实际相结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全力办好有利于发展全局的大事、市场关注的要事和群众期盼的实事,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跨越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2015年达到6100.2亿元,是2010年的1.6倍,人均13795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2%,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6%,进出口规模明显增加。5年来生产总值增速逐步达到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大幅前移到全省前列。
发展动力加快转换。服务经济优势更加突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物流、商务、软件信息、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2%。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省1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60%以上,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宏济堂“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粮食生产连续13年丰收,省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市内六区和三县一市建成区面积496.7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中央商务区建设全面启动,泉城特色标志区功能品质显著提升,西客站、华山等片区开发初具规模,11个小城镇列为省级示范镇,市级文明生态村达到3300个。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建设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实现县区全通达,城市轨道交通R1线工程全面开工,高快一体快速路网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城区新增供热面积3890万平方米,新建燃气管线760公里,改造供水低压片区60余处,完成户表改造65万户,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固定互联网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0%,创建成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
区域联动实现突破。市对县(市)区分类指导力度持续加大,县区结对帮扶全面启动。5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10个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5亿元,历下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居全省前列。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沿黄新区规划策划启动,黄河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迈向一体化,济南、莱芜两市在交通、民生等部分领域实现同城化。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审批服务全面推行,审批和收费事项大幅减少,营商环境达到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国企改革积极推进,44家困难国企帮扶解困取得显著成效。财政专项资金市场化运作力度加大,全市上市企业达3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占全省的1/5。引资引技引智成效突出,共到账外资66.5亿美元,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50名,总部企业达到73家。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步伐加快,在综合保税区建成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水生态文明市创建取得重要成果,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海绵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入围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完成河道整治380公里,城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山体生态修复暨山体公园建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部山区保护力度加大,泉群连续12年喷涌,整合成立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并创建成为全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3届泉水节。耕地面积保持稳定,入围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关停腾退工业企业24家,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顺利完成。
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8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081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2.6%,均快于生产总值增速。新增城镇就业85.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1万人,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人人享有,保障水平稳步提高,5万户城镇居民告别棚户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教育改革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实现零择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成功举办第10届中国艺术节、第3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和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体育工作实现新突破,行政村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发布施行,12345市民服务热线成为全国唯一的政府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在全国率先建成5级农民工服务网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民素质显著提高,“泉城义工”入围10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依法治市和平安创建扎实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动员体系进一步完善,军地军民关系更加和谐交融。
同时也要看到,“十二五”时期个别指标完成不够理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动力转换步伐不快,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等短板依然突出;创新驱动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重点领域改革攻坚难度加大;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县域经济实力仍然薄弱;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有待加强,群众对雾霾频发和交通拥堵反映强烈;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均衡,部分群众依然贫困;社会诚信缺失较为突出,法治建设亟待加强。文件下载: 公开方式: 公开范围: 相关文件下载主动公开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责任单位:
7.内蒙古交通十三五规划 篇七
第一个方面是增长速度。为什么要考虑增长速度?因为内蒙古是欠发达地区,不能因为国家降低增长速度,我们就跟着降低。事实上,这几年,内蒙古的增长速度下滑非常严重,下滑的速度远远快于全国水平,有点大起大落的特征。2010年以前,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还在15%以上,四五年时间,增速就从全国第1名降到目前的全国第22名,这样的局势是非常严峻的。国家提出两个“中高”,即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到中高速,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速度方面考量,全国这样的安排,是一种战略,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从全国看,经济再保持过去那样的高位是没有可能性了,从周期看,也是不可能了。所以,国家把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的两位数调低到现在的百分之七八,甚至下一步还要更低,预计“十三五”期间,国家的速度应该在6%-7% 之间。但我认为在“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的增长速度应该比全国高出1-2个百分点。我们还应注意到,内蒙古的经济总量还较小,是广东的1/4。虽然现在排在全国第15位,但是内蒙古的追兵也很多,如果还是以这样的速度继续下滑,很可能被其他省区超过,而且可能还要回到原来的第三方阵里面。从总量来说,现在内蒙古是第二方阵的,处于全国中列,这个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是需要努力保持的,这就需要一定的速度。当然,也不是说提出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但要想摆脱欠发达地区的面貌,一定要有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我感觉,现在的增速,如一季度的7%,仅和全国持平,是不正常的。这样的增速对于内蒙古这样的落后地区,是不应该的,我们甚至可以保持两位数,这样才能往前赶。所以,从增长速度方面讲,“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应该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样,我们提出的“走进前列”等宏伟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第二个方面是增长方式。也就是结构升级问题,实际上就是打造内蒙古经济的升级版。“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的增长方式能不能转变,升级版能不能打造,关键取决于结构能不能调整。事实上,从“九五”时期开始就提出转方式,“十五”、“十一五”乃至“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主线都是“转方式、调结构”,但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很好地解决。现在的结构,完全不利于科学发展,我们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重,应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的增长模式,应该从目前的“三高一低”,转变为“三低一高”。什么是“三高一低”呢?就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这样的增长模式是不健康的,人“三高”了不健康,经济也是。所以,“十三五”期间,我们“调结构转方式”应该把“三高”降下来。
从“高投入”来说,内蒙古的增长方式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所谓的“三驾马车”里,我们基本就靠投资,是一种畸形的增长模式,特别是近两三年,内蒙古的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上升到80% 以上,长期保持在70%以上,消费只占30% 左右,出口这架马车的作用是“负拉动”,是拖后腿的。而且,现在投资的规模非常大,一万多亿,接近内蒙古经济总量。完全靠投资,钱从哪儿找?每年一万多亿,下一步可能上升到两万多亿,这些钱从哪儿来?内蒙古目前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不是很强,不像前几年煤炭黄金时代时,凭借煤炭资源,可以招来很多资金。现在内蒙古的环境和其他省相比,没有太多的优势。所以,“十三五”期间必须把消费和出口两架马车的作用发挥出来。从理论上讲,这点比较容易,实际是比较难的。但我们一定要向这个方向转变,这是经济规律。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欧美、日本等国,经济主要是靠消费来拉动的。美国80%左右都是靠老百姓的消费。所以,美国的经济增长和老百姓的利益是紧密相关的,经济好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而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和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我们的GDP完全是钢筋水泥堆出来的,而不是真金白银装在老百姓兜里。有人做过统计、评价,内蒙古的人均GDP含金量是全国倒数第一。我区老百姓的收入,到目前为止,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我们的人均GDP已经上升到全国第6,前年是第5,但是,这样一种增长模式所导致的GDP含金量太低,这就是“低效率”。所以必须要改变,让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腰包紧密联系起来。经济发展好了,老百姓的收入就能提高,这才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发展模式。
从“高消耗”来看,各种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都是高消耗。特别是水资源,是内蒙古的短板。我区现在发展的主导产业都是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比如农业,是最大的耗水产业,但它的产出效益却非常低。我区向南方调出粮食,实际是调出水资源,不是南水北调,是北水南调。对内蒙古这样的贫水省份来说,这种模式应该扭转。我区的粮食产量是550亿斤,还有100亿斤的增产计划,但是内蒙古很多地方是不适合种粮食的。内蒙古的粮食产量虽然总量大,但是亩产低,是“低产出”、“低效益”。而我区的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主要是靠地下水,除了黄灌区之外,通辽、赤峰、兴安盟等粮食主产区每天都在抽地下水。而内蒙古的地下水,包括地表水,在全国来说都是很少,和世界平均水平比,差距就更远了。这样的情况下,我区安排的产业包括“十三五”期间储备的项目,都是高耗水的,比如煤化工,是典型的高耗水产业。事实上,内蒙古的一些主导产业,是建立在破坏资源或掠夺性开发各种资源基础之上的。不计后果,不考虑子孙后代,野蛮开发,野蛮增长模式。所以,“十三五”期间,一定要扭转这种局面,不能再发展高消耗的产业了。
从“高污染”看,更加明显。我区的一些主导产业,如煤炭、电力、煤化工,都是高污染、高消耗的。所以,解决高污染问题,是我区必须要做的。要转方式,要低碳发展。
那么,从产业上怎么选择?
从三次产业来讲,内蒙古一定要下大力气发展第三产业。虽然第三产业已推了十年,但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尽如人意。我区第三产业的比重太低,还不到40%。所以,要着重考虑怎样把“三高一低”模式改成“三低一高”模式,特别要重点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内蒙古有一些产业是有基础、有条件的。比如大旅游业、大健康产业、大金融产业等。我区的第三产业一定要转型升级,不能再在传统第三产业徘徊了,这是没有出路的。过去十年的发展证明,传统的发展模式是没有出路的,第三产业要寻求新的模式,建立新的产业链。
第二产业占50% 以上,比重非常高。一定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方面很有潜力。像包头的稀土产业,也是喊了多年,推了多年,推不动,那是真正的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时,包头市就提出来要发展四条产业链,即稀土的四个百亿产业链,实际上最终是没有形成的。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内蒙古还是“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煤炭60%以上挖出来就卖了,稀土也曾卖出白菜价,流失了很多资源。下一步,内蒙古这些优势特色产业要逐步转变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这是发展的方向。国家提出新的工业发展战略、“互联网 +”这样的新型产业模式等都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发展的。
8.“十三五规划”的律动 篇八
“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发布,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也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贵刊继第三期《“十三五”:中国经济新突破》全面解读“十三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和伟大意义之后,本期今日视点《“十三五”的“中国愿景”》和特别报道《“十三五规划”决胜百年目标》就建立世界工业强国、未来经济走势、区域合作协调发展、就业更多自主选择、互联网改变中国以及决胜百年目标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呈现出“十三五规划”的律动。
“十三五”为中国新型工业化以及“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制定了明确的路线、确定了中国经济在五年内保持年均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十三五”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四大板块”,“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協同发展为三大支撑,统筹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经济;“十三五”明确要解决5000万人的就业问题,给大学生等就业主体更多的就业选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亿众受益;“十三五”强调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互联网+”正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助推产业结构转型,改变人民生活方式;“十三五规划”决胜百年目标,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以增强人民福祉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举全国之力实现消除极端贫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前景辉煌、鼓舞人心!
9.十三五规划(设备科) 篇九
2015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医院积极推进医院建设再次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卫生事业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人民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医院的行政后勤科室,器械科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临床为中心,充分医院各科室配合的重要性。
二、总体目标
加大制度管理的力度、保证医院设备良好运转、增强采购过程透明度,提升设备维修人员、采购人员、库管人员素质,强化制度落实和履行岗位职责,全面提升科室管理水平,发挥器械科在医院的最大效益。
三、主要工作内容和措施
(一).设备技术维修管理:1.在本院、呈贡医院、关上医院及豆腐营医院设置维护人员,负责设备维修和检查工作,2.参与新进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工作。
3、按照设备类别及所属科室分工协作,严格执行责任制,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保证 设备正常运转。
4、对各科医疗设备发生的故障要及时维修和处理,不能及时维修的向使用科室解释说明,需外送修理的需层级审批后再送外修,5、坚持服务临床,急用先修,方便科室,做到下修下送。
6、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维修质量。
(二)设备、耗材采购管理:1.加强医院医疗设备采购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增加采购过程的透明度,拟定设备采购管理工作制度;2.做好呈贡新区医院、本部、关上医院、豆腐营医疗耗材采购工作;3.根据库存情况及临床科室申请,编制每月采购供应计划; 4.严把采购质量关,按通过的采购计划及时与供货商联系,保障物资供应; 5.认真做好采购记录管理和供应商资质的档案管理。
(三)、仓管供应管理:1.在本院及呈贡医院设置固定库管人员,做好库房的日常管理,负责仓库各类医疗仪器、材料、器械等物品的保管和发放工作。
2、依据送货单验收货物,并按类别及时上架建卡。每次发放以后,及时核对实物,掌 握仓库库存情况,避免脱档和积压。
3、贯彻先进先出的发放原则。对所保管物品经常清点,做到帐物相符,防止积压霉烂、生锈、失效,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理。
4、每季度进行盘点,做好各种统计工作。
5、做好安全工作,经常检查仓库,做好防火、防爆、防盗工作。
四、展望
10.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十
为促进医药学院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我校教育发展规划和学院实际,学院对“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学院恪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加强校企战略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促进校企共赢,形成了企业与学校发挥各自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全程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一)人才培养
1.突出“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办学特色,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依托企业、立足行业、面向全国、围绕职业、服务就业”的原则,努力探索企业办职业教育的规律,发挥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新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并形成了“2+1”、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链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产业产品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在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积极联系拓展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要求,经实地考察协商,自2011年以来新签或续签校企合作协议书(有效期 三年)的企业达26家,使学院校企合作单位达56家,能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学院在行业内部还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我省的行业——**、魏桥创业、**、恒邦冶炼等公司培养了大批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员工,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2.强化校企紧密合作,开展工学深度融合
学院依托集团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将学院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建设规划,与企业共建、共用教学、实习实训和生活设施,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备,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使校企双方实现了在人才培养中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院开设的2*个专业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融入到教育教学实施过程,多途径、多形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着力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到企业后上手快,工作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受到行业企业的青睐。
(二)内涵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框架,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势和特色专业为核心,充分融合相关专业,打造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财经等5大专业群。以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宗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按照导向性、前瞻性、效益性的原则,在全院专业群 中遴选设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应用化工技术5个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和较高社会声誉的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完善课程建设,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
学院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把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为主线,进行全面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精品课建设相关的支持政策办法,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形成了教研室、系部和学院三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学院共有省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42门;省高校优秀科研计划项目1项、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课题2项、全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2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1项、省教育厅科研成果4项、院级教科研立项14项。
(四)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推进人才引进计划。为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满足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需要,近五年共引进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的教师38人。二是完善职称结构。理顺了职称评审渠道,积极开展教师职称申报和评定工作,成立高校教师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近五年共有19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16人通过了中级职称评审。
2.多措并举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一是外出学习培训。近五年组织6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和省培工作,组织2名教师参加国内访学项目;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外出培训。二是进企业实践。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出台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参加了进企业实践。三是内部培训。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3.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学院重新定位教师岗位职责,制定了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均衡发展,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建设高职院校合格教师队伍的基础。
4.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积极发挥校企一体、师资共建的优势,选聘优秀人才到校任教,聘请一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各专业建立了18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
(五)校企合作
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需求建设相关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教研、教改与合作创新活动。学院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并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依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培训要求,组织学院教师与相应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改造升级,并对急需项目进行自主研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借助集团教育集团的平台,整合集团各成员单位相关资源,不断增强学院的产学研工作与企业契合度。并通过公司投资和校企合作的方式,新建、扩建了一批实验、实训场所,使其基本满足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比武竞赛和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发、生产、创业、咨询等功能要求。
(六)管理体制改革
学院的办学特色是“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学院的管理体制与企业高度相融,精干高效。2011-2014年,学院进一步完善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了院系两级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办法,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加强学生工作改革,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建立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机制。
学院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结合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坚持领导和教师听课和同行评议制度,逐步引入企业和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形成了计划、执行、督导检查、处理反馈的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学院总体就业率95%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85%以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五年达100%。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技术比武,不断丰富参与竞赛活动的类型与级别,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七)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1.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
建立学生竞争力模型,开展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形成大学生教养手册,教会学生“会吃饭”、“能竞争”的两个本事。面向全体学 生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专题系列讲座,使学生掌握职业素质提升的方法途径,提升学生基础素质;设计开展了每周一次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主题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推介会、人生观价值观讨论等主题班级活动,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以“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导向,创建富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一次、为期一个多月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对打造富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以学术讲座、职业技能竞赛等科技文体艺术十几项精品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效果显著。
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行业特色、企业文化和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与企业和社会的融合能力。学院的各种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丰富自我的舞台,在培养学生特长和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员工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市场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未形成高水平的教科研团队和名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三是学院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现状分析
医药学院始建于1958年,学院办学*年,长期积淀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教育教学模式。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6万多各类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并在行业内外成为骨干中坚力量。开展各类培训50万余人次,是中国*业及中国行业著名的技术人才摇篮之一。
(一)宏观政策情况
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规定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10月30日,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教〔2014〕352号)指出,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我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与政府办职业教育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政策。49号文明确指出,“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指出,“2014年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标准,2015年全部落实到位,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支持集团化办学、区域合作办学”。2015年2月份,我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意见》提出全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2016年达到11000元,2017年要达到12000元。尽管该意见还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办学生均拨款资金来源问题,但是学院享受生均拨款待遇指日可待。这表明企业办学 尤其是央企办职业教育将纳入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框架内,政策保障与政策支持切实可靠,生均拨款将在近期得到实现。对学院而言,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生源情况
我省目前公办高职(专科)院校58所,民办院校19所。我省生源从2008年以后开始下降,2012年到达谷底,2013年开始回升,2018年将到达峰顶,2019年略有下降后进入相对平稳期,为办学提供了稳定的生源保证。学院面向全国19个省份招生,其中80%面向我省招生,我省2013年普通高考生源47.8万人,2014年达到51万人,2015年后均在50万人以上,为学院办学提供了生源保证。随着发展,学院将向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申请更多招生计划,争取每年3500—4000人计划。同时学院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保障生源,加强与有色强省、大省的部分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扩大生源来源渠道。
(三)就业情况
学院是我国首批试办高职院校,长期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教学模式,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6万多各类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并在行业内外成为骨干中坚力量。随着中国行业及我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的批示精神,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硬件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二)发展战略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更加紧密地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奋斗目标是全力以赴完成学院“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高起点谋划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经过五年至十年的不懈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领军式高职院校。
认真做好集团职教规划,按照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和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部署,建立适应集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员工培训体系,培养一流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流员工队伍,用3—5年的时间,建成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的“****”,全面支撑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具体目标如下:一是由学院牵头,整合集团公司各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筹建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构建集团公司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整合集团公司现有培训资源,筹建集团大学,构建公司员工培训体系。
以“关爱学生成长、关心教师发展、关注社会进步”为主旨,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努力营造勤奋好学、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培养师生良好的职业规范、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以“人才强校”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紧紧围绕学校专业群发展,积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 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选树省级、国家级名师,提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以专业群发展为重点,根据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与要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整合的步伐,加强专业群核心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品牌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专业教学团队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深化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按照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与要求,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央企办学优势,加快集团职教集团建设步伐,促进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营造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
以建成**新校区为突破口,按照我省高职院校设学标准,多方筹措资金,建设集职业教育、培训、科研孵化、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新校区并投入使用,提升学院硬件办学条件,为实现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发展目标
发展总体目标:至2020年,学校办学规模协调发展,新校区全面投用,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和谐校园并具活力;专业布局与集团公司、行业和我省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彰显优势特色,重点特色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专业带头人队伍适应建设发展需要;教育与培训全 面发展,就业水平始终保持省内高职院校前列。学院成为一所从教者敬业乐业,就学者易学乐学,社会企业满意,在行业企业和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型高职院校。
发展具体目标:
1.专业布局结构与行业企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
对接行业、集团公司及我省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以省级特色专业、院系重点建设专业和一般专业构成的专业建设梯形结构,招生专业总数达到40个以上。以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形成10个左右专业群,若干优势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成为行业企业和区域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
2.生源类型结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面向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度扩大全日制教育规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2016年,学历教育在校生9000人,培训收入2000万元;2017年,学历教育在校生1000人,培训收入2500万元;2018年,学历教育在校生12000人,培训收入3000万元;)到“十三五”末,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以上,各类成人教育在校注册人数3000人,年培训20000人次,收入3000万元以上,形成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选择部分专业,推进“3+2”本科、高职自主招生、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的办学质量、社会美誉度和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新生录取率达100%,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3.师资队伍结构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
满足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同行业具有较大 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全校教职工总数控制在500名以内,专任教师达到350名以上,其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比50%,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5%,“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数超过1/3。教师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横向合作项目数量、到款额有较快增长,各级各类课题和技术服务年平均到款额300万元,省、市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立项保持在年均2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有所突破,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培养省级名师3-5名,国家级名师1-2名。
4.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
满足“工学一体”实践教学需要,确保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至“十三五”末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每个专业群建有15个以上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融企业实习管理、培训与技术服务、师生实践锻炼等于一体的校内外工作站。
5.资金支持结构与学校发展重点相适应
根据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学校经费在确保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向重点建设项目与基础薄弱方向倾斜。“十三五”期间,重点落实生均培养经费,多方(多种形式)筹措新校区建设资金,集中财力建成新校区并投入使用,同时保证人员经费和教学建设、日常教学、运行经费等足额到位。进一步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发展定位
立足行业企业,服务山东半岛高端装备制造业,辐射我省和全国行业企业,把学院建成一所开放性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专业布局合理、课程设置特色鲜明、师资队伍数量足、结构 优、教学模式融工学研为一体、社会认可度高、综合实力强,成为我省同类院校中的领军式高职院校。
(五)发展措施
1.全面推进教学和管理改革(1)推进专业优化聚集
以专业服务产业为原则,构筑学院专业结构体系,发展涵盖集团主要产业链的冶金化工、机械、电气、汽车、建筑安装、计算机、财经、商贸、建专业群,以现有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下一步重点发展财经、商贸、电气、机械制造、化工、建筑等相关专业,打造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群,攻坚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群。近五年内在现有2*个招生专业的基础上,依据与区域、行业及集团公司的需求相结合,经过充分论证,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在10左右专业群的基础上,开拓招生专业,使招生专业总数40个以上,每个专业群4各专业左右,重点建设专业带动一般专业,以适应招生人数****人的需求。构筑成专业建设梯形结构,支撑学院各专业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及行业、集团公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开展课程改革
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职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及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展开精品课建设。形成专业团队、教研室、系部和学院四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在现有15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用三个三分之一思路来改造我们的课程,即三分之一理论,三分之一讲座、三分之一企业实践。使我们的课程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在省内及国内 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省级精品课程达到50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
(3)探索招生改革
把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到招生工作中,充分研究市场需求,培育招生市场,打造生源数量稳定、分布合理的招生基地。充分研究社会(学生、家长)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宣传品位与层次,提高学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强化各类生源渠道建设,建立起以“我省为主,辐射重点外省”的招生网络。完善招生目标责任制,落实由团队招生逐步过渡为专业团队招生的招生工作机制,按照“优化结构、保证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年招生量稳定在3000-4000人。研究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政策,探索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
(4)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本着全员考核、目标管理、价值驱动、自主管理原则,制定下发《2015年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和《绩效考核目标责任书》。充分体现岗位职责、岗位难度、教学质量以及价值贡献度,改革学院教学运行激励标准,推行积分式动态管理;教师的教学运行、企业顶岗锻炼、教学建设和科研工作三项重点工作的行为指标考核与员工基础管理工作融合作为月度基础管理考核,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工作行为。制定《职业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完善职业培训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代理制度、项目总承包与分包制度、可行性报告与备案制度、项目独立核算制度。加强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划小核算单元,实行项目利润提成考核办法。
(5)推行院系两级管理改革
管理体制由直线职能制向院系两级管理的根本转变、管理机制由 过程管理向目标总控的根本转变、薪酬激励由按劳分配向按价值、按贡献分配的根本转变三大工作目标,制定完善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多措并举加大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外出学习培训。继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工作;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其它形式的外出学习培训和国内访学项目。二是进企业实践。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进一步修订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扎实参加企业培训及企业顶岗。三是内部培训。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3.推进社会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1)扩大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配合各专业群的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继续扩大校企合作单位的数量与质量,建立一批生产技术先进、与学院专业融合度高的知名企业做为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
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引进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场地,变“模拟任务”教学为“真实任务”教学,形成校内实践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达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一。
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调整育人的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定向为企业培养所需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劳模、高级工程师、技师及能工巧匠做为客座导师到学院开门收徒,并建立专家、技师工作站,作为先进操作法的传承和创新基地。
4.整合职教资源,推进集团职教集团运作
(1)整合职教资源,以集团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年7月,央企举办的首家紧密型、行业性职教集团在学院揭牌。集团定位于“服务集团、辐射行业”,支撑行业持续发展,圆职教强企梦。学院将依托集团公司,整合目前成员企业的中技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各单位之间的沟通,规范化运行集团各项事务,基本建成紧密型、规范化职教集团,构建面向公司的专业服务产业的职业教育体系,传授企业文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解决跨区域系统办学体制机制、与地方职业教育规划不衔接及经费问题,实现跨区域办学、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等,形成需求与培养相衔接,培养与使用相统一的工作体系,建成覆盖行业、特色鲜明、培养成效突出,能够支撑行业人力资源需要的职教集团,成为我国行业职教集团的示范样板。
(2)整合集团公司培训资源,构建员工培训体系
整合集团公司培训资源,筹建集团大学,承担集团公司领导力发展和员工知识、素养、技能提升的教学研究和培训工作;构建集团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员工培训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和知识管理。将全体员工按管理、技术、操作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培训,将培训覆盖集团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
(3)依托集团大学成立管理技术服务中心
管理技术服务中心要吸收各成员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专家 和技术拔尖人才以及国内外的一流专家和高端研发人员等参与,把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基地,公司先进操作技法和管理经验的总结、传承、推广应用基地和先进技术的研发基地。
5.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加大培训项目开发力度。根据山铝公司《2015年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及周边各单位培训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针对培训任务,分别成立培训项目组,相关责任教师要深入基层调研,编制培训方案,研发培训课程,使培训项目有计划地向前推进。通过培训项目研发,极大地提高教职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2)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加大横向项目的参与开发力度。制定《教学科研岗职称评聘管理办法》及《教学科研岗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鼓励并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横向项目的研发与实践,以提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6.深入开展学生成长成才培养(1)健全学生教育体系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定位与思路,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安全教育,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辅导员任职资格准入制,按不低于师生1:40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专任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为每个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2)完善学生服务体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满意的校园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机制,从学生心理、生活、学习、成长、发展诸方面关心爱护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学生关爱工作机制等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建立稳定、和谐、优良的校园环境。
(3)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为重点,以诱发学生兴趣和自信为切入点,建立并不断改进“能力素质提升模型”;通过“能力素质提升模型”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用人单位、毕业生双满意”的毕业生。
(4)推进学生卓越计划
以培养学生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直到成功的顽强毅力和把小事做到极至的优良品格为目标,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把学生培养成为竞争力强、成才率高的卓越人才。
7.启动实施新校区建设工程,为再造一个新学院奠定基础(1)通过新校区建设解决学院发展硬件设施不足问题。学院现有办学条件是在原来的职工大学、党校、技校及职业中专办学的基础上简单叠加而成,因而布局不够合理,不符合高校建设标准,缺乏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学院品牌、提升知名度的空间。随着后续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考虑学院的长远发展,提出搬迁青岛的设想。
(2)学院先后考察了青岛城阳区、胶州、即墨等地,对新校的占地、规模、硬件设施、建设工期等进行了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项目 建议方案,等待定稿后提交领导审阅,尽快形成项目建议书提报立项。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把好入口关,进一步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管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维护学校稳定、服务师生员工、促进校园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学习型学院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统揽全局的能力。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选拔、竞争择优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落实安全稳定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其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学校发展内在动力
(1)以“定位准确、职责清晰、管控有力、营运高效”为目标,深化学院管理架构改革,精兵简政,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关口前移,逐步实现培训业务与后勤保障市场化运作。
(2)加快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根本转变。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机制,明确院系权利和责任,充分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激发院系办学活力。
(3)推进学院收入分配改革,实现按绩分配、按效分配、按价值化分配。逐步探索符合学院特点的基薪+绩效的薪酬分配制度。封存当前的岗位技能工资,建立基于工龄、职称或岗位、学历的三维基薪制 度,并动态晋级;建立基于课时工作量、企业顶岗锻炼、教科研成果、培训或课题项目利润、基础管理和现场治理为核心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探索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团队建设和质量、效益考核提成机制,实现内外部培训收益梯次激励.3.坚持依法治校,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
深入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文件精神,不断修订完善学院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加强管理力量,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议事制度,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规范各项办事制度,大力推进院务公开。完善各类监督制度,顺畅师生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渠道。完善职代会、教代会制度,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保障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利。
学院
11.内蒙古交通十三五规划 篇十一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制定“十三五”规划,首先要明白“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机遇主要有:
第一,全面改革深入推进带来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新时代,改革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六个领域全面展开。所有改革都意味着各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调整,这会带来很多新的机遇。比如,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尤其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金融改革中放开民营银行的准入条件、推进利率市场化等,都会对很多主体带来新机遇。还有财税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等都是这样。
第二,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带来新机遇。消费结构升级是有规律的。过去30多年逐步满足了吃、穿、住、行、用五大基本需求,故20世纪80年代首先发展了食品和纺织服装等行业,90年代主要发展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行业,2000年以后又重点发展了房地产、汽车等相关行业。当然这些需求现在还存在,今后还会继续升级。除了这五大基本需求之外,消费结构正在向“学乐康安美”等新五大需求方向升级,新五大需求分别是学习需求、快乐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美丽需求,其比重正在不断提高过程中。无疑,新五大需求在“十三五”期间比重的进一步提高,为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很多新产业带来了新机遇。
第三,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带来新机遇。工业化分为前期、中期、后期阶段。目前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后期阶段,也就是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2000年以来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时期,重化工业在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但过去十多年属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上半场,是资源能源密集型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即钢铁、水泥、建材、汽车、石油、石化、煤炭等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现在这些重化工业发展的高峰期过去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开始进入到下半场,下半场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交融发展的阶段。2015年5月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提到的10个行业都是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重化行业。工业化进入到新阶段,就为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新产业带来了新机遇。
第四,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带来新机遇。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4.77%,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进入到加速阶段的下半场。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达到30%-70%时属于加速阶段,加速阶段上半场是30%-50%,下半场是从50%-70%。加速阶段上半场是城镇化加速发展、但又相对粗放发展的时期,下半场则是城镇化仍然快速发展、但主要提高城镇化品质的阶段。故在下半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国家也出台了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十三五”期间就是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阶段。这个阶段不像过去那样主要发展住宅和商业地产等,而是按照人本城镇化、市场城镇化、协调城镇化、特色城镇化、集群城镇化、绿色城镇化、智慧城镇化、品质城镇化、人文城镇化的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在这些特点的新型城镇化中也蕴藏着很多新的机会。
第五,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带来新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分工协作的加深。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分工协作的加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实现区域之间的共赢,可以带来很多机遇。正因为如此,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大区域战略。此前,还有很多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带等区域一体化战略。“十三五”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展开,这也给很多区域带来发展机遇。
第六,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正在酝酿和突破带来新机遇。这一轮新的全球技术革命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为了抓住这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造业2025,“互联网+”,新能源革命等重大战略。无疑,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带来很多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都在发生许多新变化,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第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带来新挑战。“十三五”前期,中国经济可能继续面临下行的压力。与以往相比,经济增速将明显下一个台阶,估计会到6%-7%,不排除个别年份下降到6%以下。随着经济增速的换挡,将使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等问题凸显,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严峻挑战。
第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带来挑战。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开始强调推进“再工业化”、“再制造业化”,强调发展实体经济。相对来说它们在这些领域具有明显的技术和人才等竞争优势。“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必须向中高端升级,这就与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开始形成正面竞争,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
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挑战。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别无选择。但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如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管理、制度等条件,这些条件的具备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些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会面临很多新挑战。
第四,“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带来新的挑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人口红利”消失,“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包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人才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资金成本、物流成本、知识产权成本、交易成本等都在上升。而成本的全面上升会侵蚀企业的利润空间,限制产业的发展,对很多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
第五,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带来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资源能源越来越短缺,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加大,不得不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环境污染的增量会有所控制。但已经污染的大气、水、土壤等存量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假以时日,污染绝对量还在增加。故 “十三五”期间资源环境压力依然很大。而且,中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这意味着今后的排放还要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和约束。
此外,还有“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挑战。从2011年开始,15岁至64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这说明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消失。“十三五”期间,人口老龄化可能进一步加剧,生产性人口的占比进一步下降,这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十三五”需要强化的规划
基于以上分析,鉴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新时代,我建议“十三五”应强化以下规划。
第一,强化改革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代,改革成为“十三五”时期的主题。中国很多的发展问题都源于制度,只有通过改革这个“牛鼻子”把制度理顺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就可以实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为经济发展取决于各个主体的行为,而各个主体的行为取决于制度的引导。因此,“十三五”规划最需要优先规划的是改革规划。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产业规划和项目规划等,而忽视改革规划,这一点需要有所改变。
第二,强化转型规划。所谓转型规划就是经济结构转型规划或产业转型升级规划。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过去那些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能过剩的、部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必须要淘汰,而要转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绿色低碳循环的、符合消费结构升级方向的产业。这就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产业规划的重点并非发展什么产业,而是怎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如果扩展到整个经济转型,则涉及七个方面的转型:(1)要素投入结构转型。即由原来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资金等一般要素,转向主要依靠技术、人才、信息、知识等高级要素,来拉动经济增长;(2)排放结构转型。即减少“三废”、二氧化碳等不好的排放,增加氧气、水蒸气等好的排放,或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3)产业结构转型。即推动产业的高度化或高级化、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绿色低碳化、信息化、融合化、国际化等;(4)区域结构转型。即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东中西部的公平发展等;(5)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即由原来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三架马车”,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来拉动经济增长;(6)财富分配结构转型。即由原来主要实现国富转向主要实现民富,由原来少部分垄断行业暴富,转向所有行业公平竞争,由原来少部分人暴富,转向所有人共同富裕;(7)发展目标结构转型。即由原来主要强调经济总量和规模的增长,转向强调提质增效,由原来主要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强调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增长,由原来主要追求成为GDP大国,转向主要追求成为强国。
第三,强化创新规划。持续多年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十三五”期间到了必须寻找新出路的时候了。新的主要出路就是创新。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已提出了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战略。“十三五”规划必须将创新规划放在较优先的位置上。创新规划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创新主体的规划。即明确包括企业、个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政府等在内的各个主体在创新中的职责;二是创新方式的规划。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三是创新环境的规划。即如何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第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是具有外部性的领域,不能完全靠市场来调节,需要政府进行规划。中国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十三五”规划应按照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的要求,强化制定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及所属的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以实现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目标。
第五,强化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也是具有外部性的领域,必须要发挥政府规划的作用。历次五年规划都有社会事业规划,但总的来说社会事业规划相对于经济发展规划明显偏弱,往往是投入较少、落地不够。鉴于社会事业的滞后和社会稳定任务日益艰巨,“十三五”规划应强化社会事业规划。
第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提供公共服务。 “十三五”规划应将政府提供哪些公共服务、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等纳入,并作为重点。
“十三五”需要适当弱化的规划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规划上也要考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故“十三五”要弱化以下规划。
一是弱化GDP增长规划。GDP增速受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不好预测,也不应作为五年规划的强制性指标,但可以作为非约束性的指导性指标。过去多年来,很多地方将GDP增速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这一点在“十三五”规划中要有所改变。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十三五”时期将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将明显下一台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任务是提质增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更应弱化GDP增长的规划。
二是弱化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随着全面改革的推进,要逐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发展什么产业应该由市场和企业去决定,而不是由政府事先去规划。从过去多年的经验教训来看,凡是政府过度规划的产业往往形成了产能过剩等问题,而那些没有被规划的产业则往往获得了意外的发展。故我们一定要相信市场的威力。
三是弱化城镇化水平规划。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城镇化率的提高也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宜人为去规划。人为规划一定要提高多少个点的城镇化水平,就会造成过多剥夺农民土地、赶农民上楼、搞土地财政、建形象工程、推高房价、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就会带来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在“十三五”规划中,为了避免各地大搞城镇化建设竞赛,要弱化城镇化水平的规划。
四是弱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是公共产品,是政府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市场需求约束的问题,也有资金约束的问题,也有通过PPP模式实现公私合作的问题,因而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也要充分发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作用。故“十三五”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将重点放在总体思路规划上,而不是具体项目规划上,具体项目要尊重企业和市场的选择,要有灵活性。
【内蒙古交通十三五规划】推荐阅读:
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一报告两讲话”08-07
内蒙古大学团委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09-26
内蒙古课题申请07-28
内蒙古文化资源07-11
内蒙古民族风情08-08
关于内蒙古游记作文08-26
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10-14
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12-01
浅谈内蒙古机构改革09-02
内蒙古景区导游词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