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2024-10-02

日本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3篇)

1.日本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

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现状调查报告

摘 要:该课题旨在对当前国内企业HR软件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整个调研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借助《e-HR软件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进行广泛的调研。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IT类等高科技企业,以中型和小型企业的比例居高。问卷主要针对e-HR软件的品牌、满意度、功能、价位、重要性、购买需求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查。经过甄别筛选获取有效的调查问卷,并利用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对调研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在e-HR产品的选型上既要关注价格、品牌,同时还需比较产品的功能、技术以及售后服务等综合因素。关键词:e-HR,信息,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一、e-HR概述

“e-HR”是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任何利用或引进各种IT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可称之为“e-HR”。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理念与实践的发展,我们目前所说的“e-HR”都是包含了“电子商务”、“互联网”、“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优化(BPR)”、“以客户为导向”、“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思想在内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利用各种IT手段和技术,比如互联网、呼叫中心、考勤机、多媒体、各种终端设备等;它必须包括一些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功能,比如招聘、薪酬管理、培训(或者说在线学习)、绩效管理等;它的使用者,除了一般的HR从业者外,普通员工、经理及总裁都将与e-HR的基础平台发生相应权限的互动关系[1]。综合来讲,它代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大致经历了HRIS、HRMS,再到e-HR的几个阶段。HRIS(Human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是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主要为传统的人事信息和工资福利管理服务,着重于对信息的统计和查询。HRM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除了具备HRIS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增加了流程管理、智能分析、战略决策的功能,建立在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上,凝聚了较多的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来讲,e-HR更多的是指一种未来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和模式,而HRIS、HRMS则是e-HR这种全新管理模式的基础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从1997年开始出现市场应用,尽管应用历史已达十年,但企业用户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应用并没有实现普遍的成熟化,这与同期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软件、进销存系统等差距较大。目前e-HR的应用现状是两极分化,第一类企业,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或ERP应用良好、或管理流程优化的企业,他们的e-HR应用不仅可以与企业其他管理系统有机融合,而且能够更为宏观地支持企业决策,甚至可以看到e-HR应用所带来的管理价值和效益,这部分企业当前只存在于部分行业的大型企业,数量有限;而另一类企业,也是绝大多数用户,e-HR应用还停留在较低层面,只能服务于企业一般的人事管理,或者连基本的人事管理信息化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应用的两极分化?主要是HR应用不是企业单一业务、管理环节的应用,而是受到企业基本管理流程优化程度、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等多方面、多环节的限制。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e-HR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薄弱,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尚没有优化的标准;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认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的理解及实现出现了偏差;另外,在系统之间转换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让企业感到棘手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好;管理流程不顺;缺乏可依据的标准;信息误导现象严重;信息集成层次不高,无法宏观地利用人力资源数据。进一步挖掘深层次根源:首先,观念问题。企业决策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的观念尚未达到足够的高度,重视程度比较低,注重其系统建设的短期效应。其次,随着系统应用程度的提高,企业实施成本会不断增加,资金问题会更加严重。第三,实施效果问题。由于不能系统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效果,很多企业不能客观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效应。最后,HR软件服务商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以及服务等得不到很好的确认等。

二、企业e-HR软件应用整体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和实施

为了能够以定量的数字说明e-HR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笔者利用最近半年的时间对大连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这次

调研试图从软件使用率、品牌、满意度、功能、价位以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描述企业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本次调研针对大连地区企业共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达86.67%。其中,IT企业占62.82%。

本次调研发现,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认同并使用e-HR软件来进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但这些企业所使用的e-HR软件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人事信息管理、考勤管理和工资管理等方面,较少能够体现出现代企业实施e-HR的真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而从被调查企业所选择的软件品牌来看,HR软件品牌多而杂,并没有一款能够适合于所有企业的软件。从这些角度上讲,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仍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二)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中,参与调研的企业62.82%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IT企业。企业规模主要集中在1000~5000人的大中型企业以及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企业性质主要为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以及民营企业。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覆盖了人力资源的全部基本职能。

1.“e”成为HR职能中较为普遍存在的趋势。有75%的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源带到了信息化的时代。现代企业已越来越多地将传统的手工业务转移到信息化软件平台处理,而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烦琐的人事管理、薪酬考勤等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而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上,成为企业管理层的战略伙伴。

e-HR软件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烦琐的重复性劳动(32%),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29%),同时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以降低管理成本(37%)。

2.传统功能仍是现今企业HR软件运用的主流,HR战略地位有待提升。在调查中,各企业主要利用HR软件中的人事管理功能(23%)、考勤管理功能(13%)、薪酬管理功能(12%),也有部分企业开始将HR软件的功能拓展到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例如,培训管理功能(10%)、绩效管理功能(8%)。

3.企业HR软件选型困难,满意度一般。在对企业中HR软件所处的地位调查中发现:HR软件是其他管理软件的一部分的占38%,单独购买的HR成套产品软件的占32%,由软件公司为公司专门定制研发的占30%。而多数企业在使用HR

软件的同时,使用ERP(企业资源规划)软件(25%)、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28%)、OA(办公自动化)软件(33%)等软件产品。

综合说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软件供应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内资专业人力资源软件公司、内资产品多元化公司、外资专业人力资源软件公司、外资产品多元化公司。在调查中,金蝶、用友、东软三大国内知名的ERP软件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分别占到15%、10%和9%。此外,外资多元化产品中的知名品牌Oracle(14%)和SAP(5%)也受到大型企业的青睐。而包括外资品牌施特伟(1%)在内的专业人力资源软件似乎并没有得到预想的关注,国内的几个专业人力资源软件使用率也很低,如嘉扬、仁科、博惠思华各占1%,万古和奇正则更是无人问津。

分析以上数据,其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将HR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末梢,大多数企业会在实施ERP软件的同时,选择相应品牌的HR产品。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多元化产品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另有部分企业选择针对自己的业务需要,自行开发HR软件(18%),这类现象在IT企业中尤为突出。

HR软件品牌种类繁多,并且缺少统一的标准,各家厂商的产品可能风格迥异,而且各有优劣,很难找到完全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企业在HR软件的选型上面临着较大的难题。这可能也是直接导致部分企业(45%)对于选择的HR软件满意度一般的原因之一。

4.HR软件售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统计显示,3/4的软件使用企业表示软件供应商为他们提供了软件的售后服务,主要体现在软件安装(23%)、数据恢复(34%)、修改功能(16%)和使用指导(17%)。售后服务主要采取电话支持(36%)和E-mail服务(31%)的方式,另辅以现场指导(17%)、专人派驻(9%)和其他服务方式(7%)。软件服务的后续内容则主要集中在软件升级(45%)和添加功能(39%)上。

5.HR软件与专业针对性和网络集成性较低。53%的企业所使用的HR软件不通过IE来使用,47%的企业通过IE使用HR软件。只有50%的HR软件商会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门开发。这些数据说明,许多HR软件还没有真正体现e-HR利用“电子商务”、“互联网”、“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优化(BPR)”、“以客户为导向”、“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思想在内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6.办公软件和聊天工具也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82%的调研对象经常使用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同时,工作时63%的调查对象经常使用MSN即时通讯软件,19%的经常使用QQ等聊天工具。

三、结束语

综合来看,e-HR在中国的起步虽然比较晚,落后于欧美企业五至十年,但随着更多的企业投资于e-HR,随着更多的e-HR服务商的出现和支持,随着中国e-HR产业环境的改善,相信e-HR这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HR软件,首先必须要深入地分析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规划,了解对HR软件的技术及功能需求;然后分析市场上各产品,了解它们的价格,功能,技术平台,可扩展性,售后服务等;最后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企业要想真正利用e-HR实施全员参与的“全面人力资源管理”,还需管理者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进行深入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洪玫。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1-15.[2]曹宇杰。企业e-HR应用成熟度两极分化[Z]。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8-06-02.

2.日本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篇二

1 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除了被强制要求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交所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板块、金融类公司和深交所“深证100”成分股公司之外,有285家公司主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1],其中创业板和中小板中自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数量占板块内发布该报告公司总数量的比例均超过78%,而沪市主板和深市主板这一比例仅有21.53%和54.9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少传统大型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是出于证交所的要求,没有强烈的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整体普遍对社会责任及其报告的认识不够、存在旁观心态,且这些已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总体质量并不高。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完善,还需要更多的企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迎接这个挑战。

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不一

在当前强调企业担当的大环境下,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许多企业都通过多种渠道践行了社会责任,而由于社会责任信息内容多样、披露的形式没有明确规范统一,实践中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不一。

部分企业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不进行单独列示,而是直接纳入常规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企业财务报告通常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伴随着社会公众和企业本身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很多企业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分散在财务报告的部分科目里进行披露[2]。例如,“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既囊括了企业进行公益事业的支出、各类捐助等,也包含了企业由于为良好履行社会责任而支付的罚款;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科目里披露企业环保改进工程、废水废气处理设施等;在“管理费用”里包含了缴纳的各种排污费等。

企业社会责任单独披露的方式主要有社会责任报告、官网、大众传媒等。大多上市公司都采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系统地发布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非财务信息。自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2006年起至2015年,我国企业在这十年间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每年度数量逐年增加。作为发布企业信息和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平台,企业官网目前在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工商银行、宝钢集团等都在其官网专门设置了“社会责任”板块,及时权威发布企业的社会责任相关信息。在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背景下,不少企业通过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包括企业组织参与的公益活动、捐款捐建、为环保做出的贡献等,以此树立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的声誉。而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也时刻接受着大众传媒的监督。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各异降低了信息使用者获取相关信息的效率,而且给不同企业间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比较评级造成了不便。

3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

在我国,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准则的参与方既有政府部门也有非营利组织,是典型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双重主导模式。例如,两大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交所都发布有社会责任披露指引,财政部、国资委、工经联与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等11家行业协会等分别制定和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建议指南。这些社会责任报告指引涵盖了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员工权益、股东权益、慈善公益等多方面,但却没有强制规定企业具体披露项目与格式,故在实践中各企业社会责任报表披露的内容差异较大、不太全面。

首先,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不够全面。在对2015年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查阅中,有过半的企业披露了股东权益、员工权益和社会公益。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关系着自有资本的多寡和企业的实力;员工是企业的人力资本,他们的归属感和满足感关系着企业能否留住和吸引人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客户是企业服务的对象和收入的来源,维护客户的权益是保障企业收入、进行再生产的基础;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有助于提升企业社会声誉,帮助企业获得客户和公众信任。伴随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视,一些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都对环境保护活动做出了详细披露。相比之下,企业对债权人、供应商和安全生产等责任信息披露较少。其实,无论是作为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的债权人还是作为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的供应商,从长远考虑,保障他们权益、维护与他们之间的稳定关系有助于实现共赢,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而安全生产不仅是员工的重要保障、关系着企业的社会形象,也是企业生命的延续。如果企业忽视了对债权人、供应商和安全生产的责任,就企业自身而言无异于对资源的舍近求远,难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社会责任信息内容的角度不同、差异较大,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也无法契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其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各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具体指标不够全面,例如在员工利益中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员工待遇和培训。而对于员工工作环境安全、参与工会运转情况、业绩考核与晋升渠道、带薪休假、职业病防治、事业安置等信息披露不足。再次,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篇幅而言,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5)》统计,2015年内容在50页以上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占总数的26%,而篇幅在30页以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接近60%,这些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信息较全面社会责任报告较少,大多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不太全面。

4 社会责任信息可比性不高

纵观我国近几年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笔者发现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时倾向于采用陈述性的文字描述和图片信息。在社会责任报告运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报喜不报忧已经成为常态。社会责任报告被企业当做歌功颂德的工具,可用于比较的定量信息、分析性数据很少,没有使用会计方法来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无法满足预期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虽然一些企业迫于压力编写社会责任报告时尽力契合上交所和深交所发布的社会责任指引或者参照相关权威标准,但结果却像作答条例式的问题,流于形式,漠视自身实际情况,欠缺具体、深入的企业履责信息和数据,不注重报告质量[3]。上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性的编写方式再加上报告编制的参照标准多样,使得不同企业间的社会责任报告缺乏可比性,也难以客观地进行质量评估。

5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地区分布不均衡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地区分布不均衡,就城市而言,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区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最多,将近占了总量的40%。就地区而言,华北地区占比最高,西北地区占比最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华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企业基数众多且往往与政府关联程度较大或者直接是国有企业,因此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并贯彻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华东、华南地区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对外交往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较高,且出于对外贸易的需要企业易于接受先进的社会责任理念[4]。就企业性质而言,2015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里有58.4%的企业是国有企业,33.2%的民营企业和8.4%的外企。企业性质、所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会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力。

6 社会责任报告缺乏第三方审计

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至今没有强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必须进行审计,所以第三方审计的进行与否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经过第三方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其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强,从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报告经过独立第三方的审计。企业不进行第三方独立审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没有意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对于提升报告可信度和使用价值的重要性、不愿支出额外的审计费用,也可能是为了维护企业形象或当地政府业绩而心存侥幸,披露虚假信息担心被审计。未经过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由企业内部编制,呈现的是一家之言,没有明确报告的预期使用者,也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反馈机制。

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努力。在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的完善中,政府起着重要作用。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将加强我国的社会责任立法。此举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和建设社会责任的法律政策机制和环境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推动社会责任履行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企业则必须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充分理解恰当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重要性,遵照相关法律制度,良好履行社会责任。

摘要: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日益重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逐年增加,但报告总体质量不高。通过分析2015年我国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总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在企业认识不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不一、披露内容不全面、可比性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及社会责任报告缺乏第三方审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第三方审计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5)[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

[2]刘振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1-98.

[3]张亚连,汪平凯,吴俊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规范问题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4(3):117-120.

3.日本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篇三

要研究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策略,首先必须了解目前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状况,并对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做出正确的评估。为此,课题组根据研究目标,结合农村中学实际,从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的六个方面设计出一套调查问卷,先后调查了华蓥中学以及周边等10所农村中学,累计发出问卷708份,收回问卷638份,回收率为90.1%,圆满完成问卷调查。为了便于分析统计,课题组从中任意抽取了100份,进行定量分析,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组织管理

1.关于学校是否已设立专门的部门和校级领导干部,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管理的问题:38%的调查者回答已设立,33%的认为还不清楚,29%的回答尚未设立。从这个调查结果看农村中学的教育信息化学校重视是不够的,仅略过三分支一的领导管理比较清晰。

2.关于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应有哪些职能的问题:89%的调查者回答是具有制定和规划整个学校的近/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计划的职能;65%回答的是负责整个学校的信息化相关软/硬件设备的购置、安装和维护的职能;83%的回答是负责整个校园网络管理的职能;80%的回答是为全校教职员提供信息技能咨询和培训的职能;55%的回答是为全校的信息技术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职能。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对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是比较高的,希望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职能支持率最高,体现了农村教师的一种迫切渴望。

3.关于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发展到了怎样的水平的问题:13%的回答是较高水平,管理信息化已达到完全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21%的回答是中等水平,管理信息化已达到基本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36%的回答是正处于建设之中,还无法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需要;22%的回答是建设步伐太慢,已无法满足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8%的回答是尚未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沿用传统管理模式。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在农村中学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不理想的,发展是缓慢的,有些教师甚至无法感受到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4.关于学校所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应包括下列哪些内容的问题:93%的回答是办公自动化系统,82%的回答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统,86%的回答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69%的回答是教务管理信息系统,81%的回答是学生管理信息系统,84%的回答是网络教学系统,62%的回答是数字图书馆系统。从调查结果看,办公、财务、网络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认同是比较高的,也是农村中学所迫切需要的。

5.关于学校是否已有专门的政策来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问题:18%的回答是已有,27%的回答是正在考虑制定,49%的回答是没有,6%的回答是不知道。关于学校是否有专门的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课件开发活动的问题:21%的回答是已有,32%的回答是正在考虑制定,36%的回答是没有,11%的回答是不知道。关于学校是否有ICT(教育信息化)激励措施的问题:8%的回答是有,45%的回答是无,47%的回答是不知道。这个调查结果是令人担忧的,农村学校自身在支持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是严重不足的,是非常薄弱的,是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种严重漠视。因此,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要实现区域推进,鼓励政策必须先行。

二、信息化建设

1.关于学校是否有自己的校园网的问题:41%的回答是有,22%的回答是在计划中,37%的回答是没有。关于学校计算机是否实现了网络互联的问题:84%的回答是实现,12%的回答是在计划中,4%的回答是没有。关于学校是否有自己的学校网站或网页的问题:38%的回答是有,13%的回答是正在建设中,18%的回答是正在计划中,31%的回答是没有。从这些调查结果看,农村中学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还属于非常薄弱的一环,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来扫除农村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障碍。

2.关于学校的校园信息网主要由以下哪些部分组成的问题:94%的回答是多功能教室,87%的回答是计算机网络教室,75%的回答是虚拟图书馆(电子阅览室),72%的回答是办公网,63%的回答是信息中心。这个调查结果,从某个意义上讲代表的是一种愿望,一种农村中学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渴望和需求,但我们深信,这是农村中学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必然要求。

3.关于学校有几名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的问题:56%的回答是1名,28%回答的是2名,11%的回答是3名,5%的回答是3名以上。关于为实现网络的资源共享,学校是否愿意开放校园网络资源的问题:77%的回答是愿意,23%的回答是不愿意。关于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上面提及的硬件平台的搭建维护、教学资源的建设更新)是否有专项经费作保障的问题:15%的回答是有,29%的回答是没有,而56%的回答是不清楚。关于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平台的搭建维护、教学资源的建设更新)的经费主要源渠道问题:51%的回答是自筹经费,35%的回答是上级拨款,14%的回答是社会资助,0%的回答是商业性投资。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学在信息化建设上还有许多瓶颈,从人力资源到资金投入方面都存在问题。

三、教师培训

1.关于是否希望学校为教师提供信息化培训的机会问题:98%的回答是希望。关于教师曾参加过的信息化培训问题:69%的回答是计算机基础能力培训,3%的回答是Intel未来教育培训,6%的回答是其他形式,22%的回答是从未参加任何培训。从这个调查结果看,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希望得到培训,但农村中学给他们的机会确实不多,有22%的竟然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2.关于学校每期举行多少信息化校本培训的问题:12%的回答是1次,6%的回答是2次,82%的回答是没有培训。关于学校教师目前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训的问题:96%的回答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76%的回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89%的回答是课件制作,67%的回答是网络安全,44%的回答是设备维护。从调查结果看,农村中学开展的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根本无法满足教师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渴求,这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实现区域推进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的必由之路。

四、设施设备使用

1.关于学校学生使用计算机的人机比(学生数/计算机数)的问题:11%的回答是每人一台,14%的回答是每2~5人1台,18%的回答是每6~10人1台,57%的回答是高于20人1台。关于学科教师在学校使用计算机的人机比(教师数/办公用计算机数)的问题:3%的回答是每人一台,19%的回答是2人1台,76%的回答是多人1台,2%的回答是尚未配置。关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机的人机比(行政管理人员数/办公用计算机数)的问题:26%的回答是每人一台,56%的回答是2人1台,16%的回答是多人1台,0%的回答是尚未配置。从这几项调查数据看,农村中学设施设备的配置还存在严重,还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说明政府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2.关于学校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率是否低,甚至闲置的问题时,有68%的回答是;在调查造成设施设备使用率低,甚至闲置的原因是什么时,回答“不好用”、“不会用”分别占66%和34%。这个调查结果是令课题组吃惊的,但又是事实。农村中学一边是缺乏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配置,另一边又有设施设备闲置,确实有些矛盾。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不好用”在于设施设备的陈旧、老化,维修和更新没有跟上;“不会用”在于教师受到的育信息化培训少,懂得的现代信息技术不多。因此,在推进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学校设施设备使用率低、甚至闲置的问题。

五、学科整合

1.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有效途径的问题:51%的回答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7%的回答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22%的回答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关于使用计算机最多的问题:32%的回答是备课,21%的回答是课堂演示,23%的回答是分数统计,17%的回答是聊天、打游戏,7%的回答是办公。关于信息技术与自己教学工作关系的问题:44%的回答是非常密切,32%的回答是较密切,24%的认为关系不大。从这个结果看,农村中学已经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在当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并希望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使用基础。

2.关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课件问题:9%的回答是自己制作,11%的回答是教材配套,80%的回答是网上下载。关于制作的电子教案占全部教案的比例问题:56%的回答是10%以下,6%的回答是10%~50%,2%的回答是50%~80%,还有36%的回答从未用过。关于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的课时比例问题:43%的回答是10%以下,5%的回答是10%~50%,1%的回答是50%~80%。关于是否尝试过网络环境下的本学科教学问题:是尝试过与没有尝试过的各占50%。这几项调查结果,说明了农村中学教师在逐步向教育信息化方向发展,但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使用上是非常低的,急需加强培训。

六、总体评价

1.关于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重视程度如何的问题:5%的回答是比较重视,24%的回答是态度一般,回答“不太重视”或“很不重视”的占71%。关于学校教师对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态度如何的问题:18%的回答是比较积极,36%的回答是态度一般,而回答“不太积极”或“很不积极”的占44%。从这组结果看,农村中学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不高,有67%的认为重视不够,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也有33%的调查者表示不重视。这种“不重视”也许正是导致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

2.关于在校学生对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态度如何的问题:86%的调查者回答是“非常积极”或“比较积极”,只有14%左右的认为“态度一般”或“不太积极”。从这项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是支持的、积极的;学生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对象,有需求,就会有发展,这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

从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当前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推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中学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是迫切的,但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组织、管理重视是不够的。(2)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更新换代严重不足。(3)农村中学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力度严重不够。(4)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使用率低,缺乏必要的维护,没有很好发挥功效。(5)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学科整合的水平低,还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6)教育信息化的理念不够清晰、应用是有限的。(7)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吧明、资源共享艰难。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国家、地方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2)资金的大量投入(硬件和软件)。(3)加大师资培训力度。(4)增强设施设备的维护和运用。(5)更新观念,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e]

(注:本文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的部分科研成果。)

4.四川企业信息化现状 篇四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下,四川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总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川企业信息化进程受制于区位劣势的困境依然十分突出,不仅与国内沿海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逐年拉大,而且省内的区域和行业差异也日益明显。

2、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四川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的规模和特征,造成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特殊,难以普及而只能定向开发。加之开发资金不足及开发市场不健全,致使开发应用层次低。

3、企业在信息化的规模、建设、发展、创新等方面,缺乏统筹兼顾和专业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发展部匹配,核心业务应用普及率普遍低于10%,与不断增加的投入相比,其效果与预期相去甚远。

4、受资金因素制约,许多企业不愿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而后续资金不足又间接造成初期投入浪费。同时,不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盲目性,不能准确把握自身需求,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基础硬件、网络建设水平较高,应用软件的投入程度不高。四川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

6、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整体集中的过程,但四川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普遍处于各自为阵、单兵作战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系统。

7、政府部门对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需求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信息化长远的规划与企业自身特点的结合度不够,后续组织工作乏力。更主要的是,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造成了企业信息化推广困难。

5.日本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篇五

UPS电源系统设备技术是指依托先进功率转换技术、数字控制技术、高频开关变换技术、脉宽调制技术、电磁兼容技术、冗余并机技术、智能充放电技术、网络技术、驱动技术和新工艺技术等的一门综合技术。UPS电源已从60年代的旋转发电机发展至今天的具有智能化程度的静止式全电子化电路,并且还在继续发展。

市场概况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国内信息设备用UPS电源销售额28.1亿元人民币,2009年销售额30.4亿元人民币。工业动力UPS电源系统,年市场需求也近30亿元人民币。因此,现在我国UPS电源年市场需求总容量在50~60亿元人民币,市场需求巨大。

在50-60亿元的市场中,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企业有5家,1~2亿元的企业有5家;5000~8000万元左右企业约有15~20余家;2500~5000万元左右企业约有274余家,500~2500万元左右企业约有1380余家,其它有300多家。其中大功率UPS电源市场的品牌格局中,以销售额来衡量,厦门科华市场占有率居于本土品牌第一;科士达市场占有率占据本土品牌第二。

电信、金融等行业的采购规模与以前相比出现了稳步增长期间,由于这两个行业的硬件投资比重会逐渐减少,加上这两个行业的UPS电源保有率较高,因此其UPS电源需求增长不大,市场份额将逐渐下降。相反,一些以往占市场比重不大的行业如制造业、交通业、能源业等对UPS电源的需求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特别是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的大规模崛起,更是成了带动UPS电源市场增长的新动力源泉。

应用领域

UPS电源系统按其应用领域可分为:信息设备用UPS电源系统、工业动力用UPS电源系统二大类别:

信息设备用UPS电源系统设备。近几年来UPS电源系统在IT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人们誉为计算机信息的保护神。在进信息时代之后,信息的安全问题已经被人们广泛关注,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中,UPS的发展趋势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是顺理成章的。信息化通信UPS电源系统主要应用于:信息产业、IT行业、交通、金融行业、航空航天工业等计算机信息系统、通讯系统、数据网络中心等的安全保护问题。UPS电源作为计算机信息系统、通讯系统、数据网络中心等的重要外设,在保护计算机数据、保证电网电压和频率的稳定,改进电网质量,防止瞬时停电和事故停电对用户造成的危害等是非常重要的。

工业动力用UPS电源系统设备。工业动力UPS电源系统设备主要应用于:工业动力设备行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建筑、医药、汽车、食品、军事等领域,作为所有电力自动化工业系统设备、远方执行系统设备、高压断路器的分合闸、继电保护、自动装置、信号装置等的交、直流不间断电源设备,保证工业自动化动力供给的可靠性。

但工业动力用不间断电源是不间断电源产品中的高端产品,涉及大功率能量变换的电力电子技术、数字化控制技术、交流电源并联冗余技术、有源谐波抑制技术、大功率产品制造技术等,技术复杂,一般的电源企业无法进入该领域,只有已经拥有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和系列产品开发、生产、服务能力,并积累相应工业应用经验的企业,才能做好工业动力不间断电源系统的设计、生产、市场服务。自主制造能力落后

计、制造能力相比对落后。多数UPS生产厂家对大容量UPS的控制技术、保护电路技术、设计水平还未达到能自主灵活设计的程度,重要的因素是在这方面存在一些控制电路专用芯片的所有权问题。另外和我国基础工业的平均水平也有关。虽然国内自主品牌众多,但好些UPS制造商是以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组装贴国内品牌参与市场竞争,还有一些UPS制造商只购进主要零部件,在国内完成整机结构设计并经组装调试后成为自有品牌的产品。

现在国内虽然有少数UPS制造企业也能制造出50~80kVA或容量更大的三相UPS,但就其部件及整机的制造工艺水平还没有达到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水平。输入主电路的技术水平一般停留在三相6脉波形式,或在每相交流输入电路中串联带有铁心的电感,以此来减小输入谐波电流含量,这样虽然在输出额定负载时输入谐波电流含量可达到20%左右,输入功率因数一般不会超过0.9,转换效率很难达到90%。

如果要进一步提高上述技术指就需配置12脉波整流器,但是80kVA以下的UPS配置12脉波整流器会使整机价格增加较大,性能价格比较差而失去价格竞争力。因此,国内市场对国产大容量UPS价格水平的认可度较低,从而使国产大容量UPS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市场切入点。

行业信息化应用和认识

硬件投入偏多,软件投入相对不足。目前,电源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多停留在基础硬件投入上,对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特别是电源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还倾向于买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据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UPS电源行业信息化整体投入大约在2亿左右,其中硬件投入占到总投入的73%,软件服务仅占11%。

没有软件系统的支持,硬件系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因此,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电源行业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要坚决摒弃“信息化建设就是买设备”的想法,做到统筹规划,避免信息化资源的盲目投入和浪费。

专业系统众多,系统管理软件缺乏。由于我国的UPS电源制造业,在先期的发展阶段主要是照搬国外的技术和管理,技术是程序性的东西,学来即用,不会产生水土不服,但管理是由生产环境和诸多因素混合在一起的,学来并不一定时用,所以虽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整个UPS电源行业仍处于专业系统众多而系统管理软件缺乏的局面,生产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是电源行业软件应用的主体,对于电源行业的产、输、配、售环节的过程监控有余,但对于企业的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则严重不足。

信息化“激进不足、保守有余”。目前,很多电源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应用系统的推广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和员工的工作效率,有效地支撑了企业业务的发展和壮大。然而随着电源行业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展和管理级别的提升,企业的管理需求同软件功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信息系统越来越突显出它的不足,加之一些企业管理模式基础薄弱、管理不到位、生产和管理不规范,缺乏正确的思想方法,对信息化的作用和目标不明确,所以致使建立起来的一些应用系统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甚至导致半途而废。一方面是信息化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方面是顺应时代潮流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因此电源企业信息化在两种思潮的左右下,形成了对信息化“激进不足、保守有余”的状况。

急需信息化帮助克服难题

材料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核算。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不断变化,成本也在频繁地变更,按照标准成本规范来管理,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库存数量大,导致流动资金紧张。一些企业在生产品时,以传统的管理模式生产为中心,很少与客户沟通与协作,注重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和效率,这样的生产其实是面向库存生产,造成生产与市场需求逐渐脱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连接的供应链接点中,随着供应链环节向上游移动,越往上,需求的不稳定性依次增加,预测准确度降低。因此,补充订货及相关信息管理由库存使用者掌握,而库存供应者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响应周期长、库存积压风险大。

其次,当企业选择大规模生产或者停止某些产品的生产时,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库存,同时对产品组合的管理手段也会影响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数量,产品部件的通用性会影响企业的灵活性。然而需求量越多,安全库存的要求也就越高,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库存。

企业管理制度没有形成规范化体系。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对企业的作用和意义毋庸置疑,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的编制管理程序和规范性的执行实施程序,而且是在不断的创新、优化过程中,循环升级式地提高管理制度的编制质量和执行力,使制度成为保障企业高效运转的“制动器”。

但目前一些中小型UPS电源生产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普遍欠缺系统性和规范性,如:制度不够具体,条款没有可操作性;制度缺乏系统性,就事论事,有一个问题出一个制度;政出多门,制度之间互相冲突,令员工无所适从;缺乏有效的制度宣贯,很多制度相关人员都不知道,执行也就无从谈起;公司文化口号中讲的是一套,制度中规定的又是一套,降低了文化的威信和牵引力;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常常是半途而废,严肃性不够。

用户案例:

深圳航嘉驰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从事电源供应器和UPS电源系统开发、设计、制造及销售一体化的专业电源企业,业务范围涉及电脑、通讯、电力等领域。

应用需求:

要求信息化能管理好业务流程,帮助企业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体系;解决库存数量和积压周期数据无法及时准确反馈问题;人工成本得到有效核算;解决资源浪费状况;

方案实施:

使用QAD的ERP,该产品功能比较完善,较易实施,同时比较灵活,可以满足电源企业绝大部分的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其各项功能比较贴近企业的需求。

商品化的ERP产品的功能虽然能解决大多数企业的管理问题,但一般无法贴合企业的管理特色,而这个特色往往正是该企业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二次开发。航嘉以QADERP产品为基础,公司在成本管理方面,建立了产品的多种核算成本,如物料报价卷积成本、原材料期货交易价卷积成本、库存加权平均卷积成本,所有这些产品的卷积成本提供了公司产品的远期、中期、现实阶段的成本趋势,为市场及业务部门制定合理的产品销售策略奠定了基础。

航嘉用了QAD的ERP之后在成本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般企业计算成本,按照会计制度规范建立一个标准成本,每个季度修改一次,有的半年或者一年调整一次。如果仅仅按照标准成本规范来管理,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为了能够最快速地满足市场报价的需要,航嘉定义了很多的成本概念:对每个产品要求有三个成本值,即:最优配置成本、最低成本和中间成本。这是传统MRPII系统运算所难以满足的,通过二次开发,不仅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且还终止了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打了多年的“成本仗”,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绩效连接:

1、通过管理系统的数据,可及时准确反映出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变化,了解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把相关指标提取出来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依据分析、评估进而改善管理,这些具体指标的划分与核算在没有信息系统的条件下是无法达成的;

2、系统中的工时反馈,使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某个产品的生产线的实时情况以及某个部门所消耗的工时是上升还是下降,可以分析出导致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及时地调整,使企业的应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3.、系统能够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了如指掌。例如,近期铜价上涨常,有系统帮助,可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在测算产品成本时能够更加准确,从而在微利时代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

4、根据产品和物料的库存生成准确数据,帮助企业有效降低库存和成本;

5、系统的运用规范了企业管理,固化了企业的工作流程,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解决方案推荐:

软件:用友ERP?U872

硬件:交换机使用锐捷RG-S3760-24,PC使用联想商用扬天A4600R,服务器使用IBMBladeCenterHS12

推荐理由:

6.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伴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世界各国均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人力度。我国也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加入了这一行列,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型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与之相比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则稍显薄弱,这也造成了我国整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较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的现状。在我国约2.3亿中小学生中,农村中小学生就有接近1.4亿之多,比例达到60.8%之多。未来他们将会陆续步入社会,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所以,如何在农村中小学中开展更为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更好地让农村中小学生为未来融入到信息化社会打好基础就成为当今中国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信息技术常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

但由于升学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主观上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尽管设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实际上却只是让其为语、数、外等与升学考试相关的课程让路。这样的课程安排一方面会使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获得,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因此对形同虚设的“信息课”毫无了解,在缺少学校和学生推介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自然也会产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茫然和懈怠的态度。因此我们首先应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知问题,才有可能改善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2 基础设施匮乏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尽管有的地方已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真正要让其顺利开展起来也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这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校建设来看,农村中小学基本上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修缮教学楼、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上,因此能用于购进、维护、升级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上的资金就十分稀缺。资金的稀缺造成了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基础设施匮乏。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微机室计算机较少,甚至有些地方没有条件设立计算机教室;课堂上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的情况不占少数;普通教室中配备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也十分稀缺。也正是这样的现状使得当今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必备的物质载体。反观农村中小学学生及学生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仅有少部分学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大部分学生并无机会接触计算机。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资金的缺乏,进而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匮乏,也成为影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1.3 教师欠缺专业技能

当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基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以中老年教师为主,然而中老年教师的基本专业知识(具体体现在使用信息技术上)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中小学42周岁以上(含42周岁)的中老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6%,其中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仅为24%,这显然没办法满足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并未受过完整的能力、技能、专业知识培训,这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没办法将基本专业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第二,部分教师本身并不重视该课程,通常还未将具体操作进行讲解便让学生自行实践,也并未进行监督,使得学生往往并未进行课堂内容的操作而是使用计算机的娱乐功能。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输出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提升教师素质进而最大化其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成为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4 缺少完善的评价体系

尽管目前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将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应遵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教师更倾向使用总结性评价,并不重视过程性评价,这样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过程发展,进而忽略了学生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环节上也同样存在着。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是笔试加上机操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而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都仅仅关注学生在期末时的操作是否遵循教材,从而进行评判。仅通过最后的一张试卷或是一次操作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操作要领而忽视了过程中体现的对具体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一方面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另一方面又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无疑是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

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2.1 专项经费投入高

由于发达国家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为保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各国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环节投入了大量资金。如:在英国,政府将6%的国拨教育经费用以购置微机;法国为开展多媒体教学每年直接投入10亿。这些数字都很直观地表明了发达国家极其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2.2 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程度高

世界各国已达成一项共识,那就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增强中小学生对信息产业的了解,锻炼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世界各国也纷纷加大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如:美国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最早,到了20世纪90年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要求小学生能简单了解计算机的相应功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意义,并能进行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英国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列为全国中小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

2.3 师资培训力度大

发达国家开设了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进行优质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如:美国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法国设立了教师培训学院、进修学院来培养专业的计算机教师;韩国通过对在职教师培训和未来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社会意识。

2.4 重视网络教学

近几年网络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兴起与壮大使得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网络教育的发展。英国政府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中明确提出要保证英国的中小学校能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并为中小学教师购置相应课程软件;法国教育部表示要使低年级学生学会使用电子邮件进行通信,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基本网络操作。

2.5 评价制度趋于完善

与我国教育现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体制中对平时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颇为重视,一方面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一点具体在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上则表现为其评价系统中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察,例如:英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密切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作业加以反馈,且期末考核成绩不作为最终成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学生不断对应用程序进行发掘并加以改进,并将其作为考核要求之一。

解决措施

3.1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资

提升信息教育水平,与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教育投资是分不开的,前面提到发达国家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为保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各国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环节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参考借鉴,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投资,丰富内容,拓展渠道,强化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3.2 增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执业培训

现在很多中小学的教师,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任教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符合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的要求。如果加大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而相应的教师却还没有做好准备,那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来说则是一种阻滞。因此我们要增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从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间的发展。

3.3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

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一定要有耐心,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坚持的方向之一,只有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才有可能尽早一步了解计算机的相应功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意义,并能进行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普及工作也应该将重点放在农村地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全面化与合理化。

3.4 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制度

7.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研究 篇七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流程再造,运作机制,管理现状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企业都要面临实体竞争及信息化的竞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信息化能加速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节约人力。信息化深入到生活中减轻人的体力劳动,如智能机器人拖地机、洗碗机、面包机、洗衣机、烤箱等。信息化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每个人必须不断了解最新信息,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信息化的重要性便凸显开来,靠原始的手工作业很难满足企业的现实发展需求。实施信息化就要面临机构调整、流程优化,企业领导重新划分职能。在实施企业信息化之前,要对每个企业的业务模块进行摸底分析,把所有的业务进行流程再造,复杂流程要简化。还要根据现实中的特殊业务进行局部改造。一个企业实施好的信息化必须有一把手参与,该决策时必须决策,才能真正达到实施信息化的目的。这些或许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难点,很少有企业能遵循这个规则实施下去,所以信息化的成效达不到预期效果,归根结底是企业管理问题。管理现状决定信息化的成败。

实施过程中,实施方的水平高低也决定实施效果,有些企业简单地把国外软件用于每个企业,没有真正结合企业的独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所以上线会出现各种问题,没有真正达到信息化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实施方和企业主体配合默契,否则会导致企业花很多时间、金钱但信息化效果甚微,用之改善不太明显、不用又浪费,这都是现实企业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企业实施信息化前及上线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企业实施信息化以后后续的维护也很重要。要及时反馈问题,和实施方不断沟通交流,不断改进,慢慢把软件变成适合自己企业的工具。这需要企业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促使企业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1.1 流程复杂

现实中本来一个领导审批就可通过的流程,现在需要至少3 个不同级别的领导分别审批才能完成。企业管理应分工明确,每个人负责哪几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哪些环节,都应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效率。流程环节多,每个人审核的效率又不等,导致效率低下。面对流程复杂化应简化放权垂直管理,相信下属的能力,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环节少了效率就会相应有所提高,每个环节的人员积极性、警惕性也会提高,这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

1.2 现实与流程不符

存在一些特殊问题需特殊处理。有些问题从流程走不通,存在借条签字等手续,有些业务还需要不断完善。应规范各项业务及其相应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1.3 领导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层领导应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有些重要决策和流程都需要领导制定。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与领导的参与和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这直接影响外部顾问的实施水平。另外,总体规划也很重要。领导在企业中是领头羊,一定要做出表率,提出好的规划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积极性。

2 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花大力气,采取适合自己企业的实施方法,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包括软件、硬件、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管理咨询、系统维护等各方面的投资。应加大投资力度,保证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

第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项目团队。企业信息化是软件与实际完美相结合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还要对业务熟悉的业务骨干,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第三,扎实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合同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提供足够的基础支持。

第四,制定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工作规范。为使企业信息化、正规化,要及时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规范。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办等。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第五,强调企业领导者的参与。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

第六,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首先,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人员的素质。其次是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提升了,信息化水平也能很快提升。实施信息化要求企业内部顾问关键用户和外部顾问专业水平要高。只有完美的结合才能创造最优的价值。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实施得好会大大提高效率,否则会比手工还慢。人为因素很重要,要把握好度,只有完美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预速则不达。

3 结语

8.日本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技能;观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64-04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针之一。教育信息化从提倡“整合应用”转向倡导“深度融合”,亦即不是简单地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更要使之与课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融合为一体,真正成为课程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在《规划》中,“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是发展任务之一。对于教师能力建设而言,在于“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學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师培训更为强调教育技术的深层应用。自然而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也有所深化,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受这一时代背景的驱使,信息化教学能力呼之欲出,并成为当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内涵,其中也包括作为教师后备力量的大学师范生。那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具体指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目前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如何?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对提高大学教师教育质量水平以及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国内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质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ICT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知能结构体,其目的在于实现技术促进型学习(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其不仅应具备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还必须涵括根据具体而真实的教学情境所生发的“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目内容”三者融通转化的能力。其中,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与评价能力是三大内核。[1] 本研究邀请10位高师院校从事教育技术、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专家发表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看法。绝大多数的访谈只提一个问题:您认为师范生应具备怎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资料整理后,将文字文本反馈给受访专家审阅和修改,然后采用提取关键词和关键词归类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编码,最后将专家的看法概括为表1中三个维度。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某高师院校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美术、教育技术、计算机12个学科。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03份,有效问卷为1103份,三年级535份,四年级568份。

2.研究工具

依据表1编制出研究工具《关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问卷》,问卷的第一部分关于个人基本情况,共3道题。第二部分是一个包括三个维度和48个题项的量表,全为单选题,题目赋值范围为1-6分,3.5分为中间值,主要考察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所有题目根据受访专家所提及的具体信息化教学能力内容编写,要求师范生对自己的现状做出判断并据此进行回应,得到的结果应该是自我报告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第三部分涉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发展状况,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影响因素等,共13题。

三、研究结果

1.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全量表还是各维度的信度都很好( =0.956、 =0.902、 =0.930、 =0.950)。全体被试所有问题得分的平均值是4.02,观念、技能和能力3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值分别是4.80、3.99、3.58,观念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维度。由此,师范生自我报告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只是略高于中间值,并不十分理想。

(1)三个维度的现状分析

可将观念维度的10个题项分成三组, 第1-4题属于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认可的问题,得分略低于维度均值;涉及道德伦理观的第9、10题得分明显高于维度均值;其余是关于信息化教学的信念问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师范生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评价结果低于维度均值,而“师范生应会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教学资料”和“师范生应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高于维度均值。总之,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认可度比较高,对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和信念略低一些,尤其对“信息技术带来良好教学效果”并不十分肯定,但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维度的得分。

从整体技能维度得分情况来看,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一般,局限在常用教学软件和常见网络操作技术上,如文字、数据处理软件(如Word、Excel)、课件制作工具PowerPoint、常用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索);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观念知识认识不够;对于较为深入的专业软件、工具、设备和平台,如课件制作工具Flash、常用图象处理工具(如Photoshop)、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掌握程度不高;关于应用信息技术识别、筛选、分析、加工教学信息资源的题项得分低于本维度均值。这表明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操作基本技能状况还处于一种较低的发展水平。

能力维度的平均得分是三个维度中最低的。第33、42、46、47、34、39、48题与现代教学理论中较新的知识范畴和较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目标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有关,师范生的反映都低于维度均值,且前四题得分均低于中间值;涉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题项得分仅略高于维度均值;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所强调的一般知识和能力的得分显著高于维度均值,但均低于3.8分。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师范生只是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所需的“传统”知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出相对较好的自信心,如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而对现代教学与学习理论、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等知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所包含的较高层次的教学资源开发、目标设计、学习者分析、任务设计、教学方式设计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师范生的反映非常一般。

(2)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技能和能力两个维度的相关程度很高,达到0.693,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现象。人的技能和能力不是同一回事,但技能和能力的生成是相辅相成的,能力以技能为基础,并通过技能的内化、升华、应用而表现出来。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的发展为中心,但首先要形成过硬的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观念维度和技能、能力维度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397、0.199,尽管都达到显著水平,但相关程度非常低。事实上,技能和能力都与认知密切相关,观念却是独立于认知之外的一个领域,认知对观念肯定有影响,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決定人的观念,如兴趣爱好、外部环境、文化归属等,因此调查结果是很合理的。

(3)不同“年级”、“学科”的差异比较

三、四年级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总得分的平均值分别为3.90和4.13,存在显著差异(P=0.001),四年级比三年级对自身水平的认可度更高。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两个年级间的差异,各维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四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研究将可以获得理学学位的学科定义为理科,其余归为文科。按文、理科统计,信息化教学能力总得分的平均值为4.05和4.01,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三个维度的得分也均不具备显著差异。

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

(1)课程与教学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法》、《教学设计》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负责传播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相关知识。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由表2可知,极少数学生表示非常满意,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不太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鉴于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以传统教授法(910人)为主,实践教学法(591人)、小组讨论法(526人)、网上教学(409人)为辅,学生建议增加实地见习、实践操作训练、创设问题情境等教学环节;增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信息化教学评价技术等教学内容。

(2)学习与实践方面

对于能否应用上述三门课程知识指导教育实践(如微格教学、教育实习),仅有48%的学生给予肯定回答,表示不能或不确定的分别占19%和33%。具体到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知识,32%的学生认为能够运用它们指导教学,表示不确定的达到49%。关于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经常使用的接近一半(47%),偶尔使用或很少使用的占38%和13%。至于使用何种信息技术,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电子讲稿和使用微软Word写作教案、制作试卷等,少数学生使用Flash等制作多媒体课件(310人)和使用Dreamweaver/FrontPage等工具建立教学网站(310人)。而且27%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非常有帮助,68%认为有一定帮助,表示没有帮助的占3%。对于在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式,学生提及最多的是帮助教师讲授、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学等。

(3)影响因素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身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并不满意,认为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的外部原因包括课题体系中的实践环节(83.2%)、任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66.3%)、教学方式(50.8%)、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46.9%)、评价方法(44.6%)、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39.3%)、学习环境(29.0%);内部因素有学习目标(70.5%)、学习方法(49.3%)、学习兴趣(49.5%)、学习信心(41.1%)等。学生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满的方面是指信息技术水平不高(61.6%),缺乏与教学内容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56.3%),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52.8%),大学相关课程学习效果不佳(34.7%),缺乏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33.3%)。

四、思考和讨论

1.厘清各维度关系,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关系结构

本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观念、技能和能力三维度,观念是指信息化教学价值观、伦理观和信念;技能是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其处理教学资源的基本技能,即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能力则包括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这一结果与顾小清等学者有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2]在结构要素方面基本一致。统计结果显示,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能力维度中的三个指标亦存在高度相关性,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的相关程度为0.809、0.738,而后两者之间达到0.770的相关度。因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知能体,观念和技能是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是核心,高水平能力在知能转化、整合中得以生成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建构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系结构(如图1),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转化关系,可作为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指导框架。

2.促进知能转换,发展高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

作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获得师范生相当一般的自我评价。如何发展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呢?对技术的学习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会将技术作为工具来提高学习和交流的效果才是最根本的目标。[3] 信息化教学能力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这就涉及到信息技术可能“怎样”地被用于支持教与学这一问题。安格里(Angeli, C.)和瓦兰奈德(Valanides, N.)构建了“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框架(ICT-TPCK),包含五个知识域:课目主题知识、教育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和有关情境的知识(Knowledge of Context)。[4] ICT-TPCK有助于我们从教师教学知识的视角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解决途径,其中,ICT是增强或转变学生经验的认知工具,发挥教学示能性的重要价值。[5] 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有賴于具有整合、动态特性的知识体,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和现代教育教学知识,而这正是师范生缺失的部分。在“五个知识域”的习得、整合、转化基础上,形成ICT-TPCK,大力加强教学实践,深化对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理解,积累用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性知识”,实现知能转化,这是发展高层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3.正视多重因素,改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状况

师范生应理解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影响,认清信息化教学不仅是整合了技术支持的教学,更是一种革新的教学——涉及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只有通过自觉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习得和实践行动,才能实现从传统教学能力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转型。同时,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文化支持不可或缺,高师院校应直面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解构性变化,更新教育理念、变革培养模式,在政策性文件中渗透“信息化”理念;进而开发能够有效支持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案例学习等教学策略以及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从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到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的工具和方法,再到与具体学科融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综合知识逐层开展培养,完成信息化教学知识的普及与渗透;建设与实践领域对接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实现课堂教学自动录播、远程见习、在线互动以及资源共享,破解信息化教学技能的训练难题,完成信息化教学知识的应用与转化。

参考文献:

[1]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2]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4-20.

[3][美]Beverly Abbey主编,丁兴富等译.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06-207.

[4]Angeli,C.,Valanides,N.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Development,And Assessment of ICT-TPCK:Advances in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 Computer & Education,2009,52(1):154-168.

[5]尹睿,蔡佳,戴湘仪.ICT-TPCK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一个基于技术实现经验转化的个案[J].电化教育研究,2013(5):13-19.

9.江苏地区广告企业现状调查报告 篇九

广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须产物,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广告既是“润滑剂”又在经济繁荣中起着显而易见的“引擎”作用。为了解江苏地区广告业发展情况,我们对广告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调研情况显示:我省广告业呈稳步发展态势,企业规模及业务范围逐步拓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因素,制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广告企业的现状及原因

(一)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同质化是产品市场丰富的必然结果,服务的差别化则是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作为服务业的我国广告业,企业的个性正在逐渐消失。广告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围绕广告主的要求进行承诺,不得不按照行业约定俗成的方式去运作,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准上,差别正在减小。广告业的同质化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广告业产品的广告同质化现象的蔓延。这对于客户来讲是一种危险,对于广告人来讲是一种危机,对于消费者来讲是一种危害。

(二)广告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营理念和设计水平不高

我省广告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这些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没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其策划设计水平也不高,作品以简单套用已有成品为主,趋于模式化。一些小企业在经营中,短期行为明显,缺乏诚信、效率低下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因素都极大影响了本省广告业企业的形象,导致外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外地的广告策划企业进行合作

(三)部分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市场存在无序竞争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但本地的一些广告业企业,尤其是还没有加入行业协会的新成立企业,经常采取一些不当竞争方法。例如采取诋毁同行或不计成本打压价格等手段,造成本地企业在无序竞争,在面对外地企业时极易被超出,从而丢失很多市场份额。

(四)人才匮乏问题比较突出

企业家们普遍认为,人才匮乏是本地广告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人才问题突出表现在“进难出易”,一方面,广告行业人才相对不足,有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更是稀缺,本地企业往往难以招徕一流的设计和策划人才。另一方面,企业的现有人才却极易被苏南、上海等地企业挖走,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据介绍,目前上海的广告业专业设计人员中近半数来自江苏地区。人才的流失与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本地广告企业的发展。

(五)政府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综观周边城市,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广告业的发展都比较重视。本地广告业企业虽然在融资方面能够享受到一定的政府支持,但在诸如人才引进、行业指导等方面却缺少直接有效的政策措施,企业普遍反映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没有吸引广告人才的优惠政策。

二、促进我省广告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优化广告业经营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广告业是服务业的重要行业之一,发展广告业对促进全省服务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绝大多数企业渴望有关部门提供学习、提高和交流平台,从而了解同行业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调整本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好地经营发展。广告行业协会也希望政府能出面组织一些向大城市、大企业的学习交流活动。

(二)鼓励发展龙头企业。一是引导中小型广告公司改变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的现状,走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发展的路子,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广告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二是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一定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只有通

过专业化分工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来提高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企业。

(三)企业引进优秀的广告人才。由于地方吸引力等原因,虽然企业给员工的待遇不断提高,但是很多本地的广告人才依然流失到了南方等经济发达地区。相关职能部门应当考虑开办广告人才专场招聘会、召开大型的广告论坛研讨会等形式,采取政府奖励和津贴等方式,在政策上向优秀广告人才倾斜,吸引在外地的人才回归,带动本地广告企业的策划及理念上的提升,从而提高本省广告企业的竞争力。

(四)企业注重对消费者的把握程度。现在的市场已经由卖方主导转变为买方主导,研究消费者,把握其消费心理、生活态度与变化趋势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整个广告活动的策划、制作和实施过程中,始终站在消费者角度,洞察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代表消费者发言,提出消费者观点,以此来调整广告运作中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理想的广告效果。

10.日本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

填报单位(中等职业学校):填报人:联系电话:

二、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现状

2.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情况

说明:2.2.2.教学资源包括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题库、教学视频等

3.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说明:3.2.2平台上的课程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的资源以课程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一

课程单位里包含与该课程相关的课件、作业、相关阅读文献等。

4.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与培训情况

11.日本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建筑工程企业 信息化管理 现状 对策

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完善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体系,增强建筑工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引进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筑工程企业引进并不断改革信息化管理模式,保障管理信息的通路和畅通,可以此来满足建筑工程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管理工作的需求,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新时期对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对建筑工程企业的未来更好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建筑工程企业发展过程中,因为其具有建筑企业产品不确定性、项目工程众多等特点,这就使得建筑工程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具有多变性,这也为新时期的建筑工程企业带来了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难度,针对此现状,我们对新时期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一,在新时期的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着管理受到资金、技术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以及传统管理模式不科学等现状,基于此现状,使得很多的建筑工程企业对信息化管理具体的工作要求并不清楚和明确,这也使得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难以得到规范化的实施,更不能在设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按照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所以,逐渐的发展使得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懂如何将具体的工作需求表达清楚,另一方面,管理中的沟通也显得特别重要,信息技术人员如果没有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积极有效地沟通,就很容易导致建筑工程企业的工作需求难以达到明确化管理,更难在后续的工作进行中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信息化管理方案,不能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会阻碍企业的良好发展。

第二,不注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也没遵守相关的工作标准,在新时期的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大多先进的建筑工程企业都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标准,而保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前提是对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反观我国的大多建筑工程企业不难发现,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导致了在后续的信息化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目标不明晰,无法开展有效的信息管理工作,使得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不完善。此外,很多建筑工程企业即使重视对信息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优化,但对具体操作流程的优化及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没有形成高度的结合,仅仅强调了理论方面,使得新时期的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脱离了企业实际,没有形成在实际工作机企业发展中的有效落实,这种情形下,就使得信息化管理并未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起助推作用,甚至组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于新时期建筑工程企业的又快友好发展[1]。

二、新时期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建筑工程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

管理观念对企业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意义,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加大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可运用组织管理人员学习信息化管理相关知识以及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来提高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让企业员工真正地参与进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

(二)加强建筑行业的决策力度

在新时期的建筑工程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挥信息化管理的数据信息功能,为建筑行业进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这种情形下,就增大了管理幅度,却一定意义上减少了管理的层次,在这种垂直管理模式的运用下,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成本,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三)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

在实施对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应加大对会计工作秩序及业务处理流程的有效规范,使得管理过程有迹可循,并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制定的会计管理制度及预算指标进行有效地贯彻实施,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科学以及合理的内部监控管理体系,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和有效进行。

(四)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计划体系

新时期的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应当建立全面计划预算体系,并在此前提下对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运转实施有效地协调,并以全面预算为指导,来提高工程业务的运转效率,逐渐加强了预算的控制作用,缩短了预算编制的周期,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及时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及时合理分析,针对执行不彻底以及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高效运行[2]。

(五)实现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企业的发展进度及所面对的发展行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企业项目成本的严格管理,这种规范化管理下的消耗定额以及质量管理等有迹可循,并通过运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发展过程中接手的项目的实际成本进行真确地计算,并借助成本管理来扩大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和范围,实现对建筑工程企业投入产出及成本效益的有效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实施信息化管理和企业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加大信息技术软件的开发力度

根据当前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应加大对建筑工程信息技术软件的开发,通过运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使其在建筑工程进度的控制方面发挥有效地控制作用,另外在工程质量的管理方面,因为这一项目是施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应开发高效的质量管理软件,在此基础上有效减少处理的时间,使得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更具可靠性,除上述管理软件外,在工艺控制方面,新时期建筑工程企业应当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对建筑施工模板设计、工程测量以及深基坑的设计与计算等等的有效控制,为实现这一控制目的,应当开发高质量的设计及管理软件,实现对施工过程中工艺方面的、优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施工效率及质量,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新时期的建筑工程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当前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笔者针对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计划体系以及加强建筑行业的决策力度等有效地改进策略,以期能为建筑行业的同仁提供有益的参考,进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艳荣.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J].现代装饰(理论),2013,07:194.

[2]王沛.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策略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27:41.

基金项目: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郑州市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SLX2014862。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十二

当前,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历经了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多到散的过程。随着企业业务需求不断变化、应用系统数量不断增加、业务流程日趋复杂和系统负担的加重, 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异构系统整合、数据统一、架构优化、流程跨系统运行、标准建设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 企业需从提升IT价值的角度进行信息化建设, 通过系统整合、优化IT架构以提升信息化价值。当前, 统一IT架构和企业信息化规划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基于统一IT架构的信息化规划无疑将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 也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

建设内容

统一IT架构

架构是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 表现为系统的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指导其设计和演进的原则, 成为各类组织信息化推进的重要方法。站在信息化的角度, 统一架构主要包括统一企业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等IT要素为主的架构。企业构建建设应坚持总体架构统一化、应用架构分级化、数据架构全局化、技术架构自主化原则, 建立标准的业务模式并与IT架构统一, 形成需求驱动、业务交互、应用集成、流程优化、数据单一、运行稳定、自主灵活的IT架构。

1) 业务架构是描述以企业战略、组织、产品和流程等业务要素为主的架构, 需理清企业目标、管理、生产和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 实现业务对象建模、流程建模、业务规则建模和界面建模, 使业务务架构清晰化、结构化、经简化。

2) 应用架构需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业务需求, 从整体上描述应用软件及其交互关系, 以及应用软件和关键业务之间的关系, 实现业务架构到应用架构的平滑过渡, 并形成模型或文档。

3) 技术架构为应用架构提供技术支撑, 包含技术环境、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安全保障及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通过技术架构定义整个信息系统中的技术环境和基础架构。

4) 数据架构对数据资源进行规划并建立标准, 使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得以规范定义、表达与使用的模型或文档。通过基于元数据的定义建设通用、一致和共享的数据架构, 推动数据结构管理, 定义各类标准化的数据, 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互。

通过基于TOGAF等架构设计理念, 为企业建设统一IT架构, 实现技术架构支撑应用架构、业务架构驱动应用架构, 数据架构为架构统一提供基础的数据标准和定义, 最终实现流程驱动IT。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推动了企业设计、制造的信息化进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缩短了设计、研制周期。为适应时代发展和新的工作方式, 设计与制造已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原来基于文件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复杂工程的需要, 需转变为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同时, 以模型化为核心的数字化进程将带来交流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发展的最新阶段, 也是信息化技术最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可通过分析企业各个环节的业务与流程, 可采取“原模型”到“原子”模型再到“具体架构模型”的建模过程, 建立主业务模型, 并分级设计各分业务模型, 并在模型中加入流程, 且保证流转数据的单一来源。

流程优化与建模

从基于文件的工作模式到基于模型、数据的工作模式转变, 最大的难点是把工作的内容和管理的流程模型化, 形成“元数据”模型, 确定流程主线, 分解业务流程, 并驱动各业务之间的衔接与运转, 企业可采取企业服务总线实现业务流程间的集成, 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服务总线 (ESB) 通过传统中间件技术与Web服务、XML等技术交互协作运行, 从技术上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差别, 保证不同应用之间数据和信息的正确、高效和安全交互。实现不同的应用服务协同工作, 完成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集成。ESB为企业网络提供了最基本的神经中枢, 是构筑企业统一架构不可或缺元素。

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通过建立企业BOM结构, 对任务、参数、对象、资源、设计、制造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实现企业业务的闭环管理。通过企业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企业生产周期内的数据信息定义、工程信息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管理等内容, 解决企业内部协同和与合作单位跨企业的工作流管理和数据共享, 对企业数据进行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保证数据格式统一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单一来源。

数据结构化与标准化

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符号、技术参数、术语、专业等数据指定标准并建立数据库, 建立计划-任务-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 通过结构化的数据支撑各类文件的在线生成, 建立结构化的单元库, 便于数据的可重复使用。提供任务与数据的关联规则管理, 建立关联关系, 用实际数据动态展示任务的最新完成情况。同时结构化、标准化的数据信息也可帮助建立企业计划与任务关联, 快速生成企业生产完成情况, 为后续通过数据追溯提供了可能。数据结构化后, 可根据相应业务规则优化企业生产流程。

企业信息化是对企业数据集合进行数据化设计、实时、应用及管理, 如何保证基础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信息化系统整体化和数据共享的基本保证, 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因素。因此需要建立标准的信息化体系来实现跨系统的业务流程整合, 来实现不同业务和数据之间的统一管理、标准封装和松耦合。

根据企业信息化标准建设情况, 数据标准化可采取全面标准化和渐进式标准化两种, 结合目前企业发展现状, 多数需采用渐进式标准化方式。应先建立企业的数据标准化整体架构, 通过在部分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试点运行, 坚持标准化原则, 实现该业务系统相关的应用数据及部分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建设, 完成标准积累并逐步推广, 实现各业务子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整合, 最终完成企业数据资源管理。

数据梳理与数据挖掘

基础业务数据的梳理应按照标准、高效、统一、支持数据抽取与分析的数据结构以及可靠、单一的数据管理体系及应用架构的原则进行整理。根据企业业务现状, 自顶向下的分析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 分类管理各类数据, 提高数据的规范性和高可用性;并通过贯彻统一架构和业务流程优化的理念, 梳理并优化业务流程, 自顶向下提取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并通过数据的抽取、装载和转换的过程, 建立标准的数据模型, 按照关系数据库标准规范设计数据库结构, 最终实现全面的信息管理和规范的数据整理。

结语

通过建设企业统一IT架构, 建立企业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结合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优化业务流程, 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借助数据机构化与标准化建设, 进行数据整理与数据挖掘, 为企业异构系统整合和后续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架构和标准规范。

观点建议

1、建议加大科学技术的普及面, 通过讲座、宣传册等方式, 在初高中学生群体中大力宣传新的科学技术, 尽早的激发青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也为大学攻读专业提供参考。

13.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三

薪酬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从当前市场上主要提供薪酬数据服务咨询公司的薪酬报告来看,大多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形式。

在宏观信息方面:包括经济概述、行业薪酬趋势、组织效能分析、薪酬管理政策、薪酬增长率、调研群体信息等。从宏观经济到公司组织运营,结合市场动态和行业人力资源的热点话题、从各视角分析行业内的薪酬现状与趋势,以及hr369.com各项经济指标对薪酬的影响。在调研群体信息中,对参与调研公司的当年营业收入、在职员工人数、企业性质进行统计,让企业更好的了解行业调研群体样本环境的构成,并以此判定公司在调研公司群体中的薪酬定位,确认调研群体的数据样本是否和公司自身具有对标参考性。薪酬福利调研的核心就是薪酬的对比,不同的公司数据样本环境对最终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选择正确的对比环境才会有准确的薪酬可比性。

微观数据方面:包括薪酬定位分析,薪酬回归分析、市场薪酬结构分析、职位薪酬数据分析、职位薪酬偏离度分析等,通过细分职能和职位进行市场薪酬数据参考,了解公司薪酬现状,为公司调薪提供市场依据。对于薪酬调查报告数据的应用功能,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参考。

1、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制定公司的薪酬策略和行业薪酬定位

结合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所处的发展阶段、薪酬支付能力、公司文化特点等,确定公司在同行业中的薪酬水平。公司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薪酬策略和参考不同的薪酬口径。在同一个公司组织内,也可能存在多种薪酬策略。不同的业务单元可能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应对不同的业务单元或职能部门制定不同的薪酬策略,如薪酬领先型策略、跟随性策略和混合型策略。根据公司的薪酬策略,确定职位的薪酬水平,一般以薪酬调查报告中的年度实际现金收入或年度总薪酬作为薪酬水平定位口径。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薪酬策略不同,对标市场的薪酬分位值也不同。例如:有的公司倾向于一般员工对标市场较低分位以控制人工成本,中高层管理者与核心人才对标市场中位值或较高分位,用以吸引保留优秀人才。也有的公司愿意整体对标市场中高位值,以保持人才的整体竞争力。

2、确定公司薪酬给付结构

薪酬结构是指总体薪酬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关系,包含职位的基本工资、各项补贴、变动奖金、中长期激励、各项福利等。通过薪酬调查报告可以了解市场上现行的薪酬结构,以及行业中普遍的薪酬给付理念。结合公司的自身的薪酬策略来设定不同职位的薪酬固浮比例,起到薪酬激励的作用。合理的薪酬结构可以有利组织经营的成功,和确保公司员工获得公平的待遇。

3、参考薪酬偏离度分析,保证薪酬内部公平和外部的有效竞争

薪酬偏离度分析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员工的实际薪酬和其职位等级对应的薪酬回归值进行对比,了解公司对该职位员工的薪酬给付是否合理,内部偏离度反应内部薪酬给付的相对公平性,外部偏离度反应职位在市场上薪酬给付的竞争力,进而梳理公司的职位价值体系,即使同一等级的员工,由于个人能力或职位价值的不同,会体现出薪酬差异性,所以偏离度会存在大小,正负的差异,由此反映出各职位间的价值差异。职位偏离度的大小与职位的薪酬何其所在等级密切相关,公司对于偏离度绝对值较大的职位应该重视和适当进行调整优化。

4、职位薪酬水平分析

薪酬调查报告中,职位薪酬水平分析是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将公司各部门中不同基准职位的薪酬福利数据进行详细的展示,每个职位都会包含调研样本量、平均年龄、平均工作经验年限、学历信息,以及相关职位职责描述等,可以为公司进行招聘和内部人员培养计划时,为衡量候选人及在岗人员提供了有效的职位资格行业信息参考依据。

从薪酬数据实践的角度看,行业的薪酬给付情况难以包括全部的薪酬形式,薪酬福利项目有过多的细节,为了便于统计,咨询公司普遍将薪酬调研报告的薪酬福利项目定义为统一的薪酬口径来进行参考,例如年度基本现金收入、年度固定现金收入、年度现金总收入和年度总薪酬。不同薪酬主口径包含的一进步各相关的薪酬细项,以分位值的形式展现不同职位在市场中的薪酬福利水平以及给付额度,公司可以根据在职位对照组中的定位、职位对企业贡献度的大小、市场中相同职位人才的供求关系制定不同的薪酬福利参考分位值。并着重考量市场中其它公司普遍提供的各种职位津贴、福利项目的水平为多少。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补充、优化薪酬福利细项的设置情况。

如需要加强激励效果就可以参考有变动现金项目的年度现金总收入。如果公司现阶段需要增加岗位现金部分的吸引力度,可以参考固定现金收入总额。如果公司希望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则可以参考含有福利部分的年度总薪酬。一般建议以年度固定收入和年实际现金收入这两个主口径进行对标参考。因为固定现金收入体现一个公司对人才的吸引保留政策,实际现金总收入是员工个人税前总收入的参考,体现公司薪酬的整体竞争力。

公司通过薪酬调查报告将公司内部薪酬水平与外部市场的薪酬水平联系在一起并加以比较。进而在薪酬给付上保留员工和吸引人才,起到薪酬杠杆调节和薪酬有效管理的作用。

但在公司的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中,薪酬调查报告只是一个接口。一个运行良好的、公平的薪酬系统不仅能对外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励内部员工达成组织目标,创造高质量的绩效。运用好薪酬管理工具,还要结合公司明确的发展战略、组织体系、清晰的岗位职责和发展通道,以及对接的绩效管理体系等,在不同的组织发展生命周期,调整相适应的薪酬策略,实现真正基于岗位价值的薪酬管理体系。

梅州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 要]梅州作为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对其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深入了解梅州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笔者采用了典型问卷调查的调查方式对梅州180多位中小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梅州市中小企业职工的工资的公平性、工资水平、薪酬制度激励性、薪酬制度的科学性、非经济性福利、薪酬制度的合法性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 薪酬管理 梅州 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

一、调查意义

发展中小企业意义重大。在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企业大型化、集团化趋向的同时,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经济、促进市场竞争、吸纳社会劳动力、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扩大贸易出口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新中小企业的薪酬管理势在必行。薪酬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使企业员工薪酬水平提高与企业发展之间呈互动式的良性循环,用一流的薪酬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业绩,再用一流的业绩来支撑一流的薪酬。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中小企业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其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员工薪酬管理问题的研究,当前具有更为突出的紧迫性。企业只有深刻了解和满足员工的多层次的需要,从战略高度系统科学地设计员工薪酬管理体系,并在实践中对员工进行恰当的薪酬激励,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员工的人力资本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真正的企业市场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广东5个边远贫困山区地级市(包括:韶关市、云浮市、清远市、河源市、梅州市,即常说的广东北部山区五市)之一。,梅州市GDP仅占全省的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7万元,人均GDP仅占珠三角的六分之一、广东的三分之一,甚至仅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居广东省各市最后一名。同时,它是客家人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也是目前为止广东惟一一个生活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级市,有多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和多个省级重点扶贫县。所以,梅州作为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很有必要对其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梅州市中小企业员工薪酬管理,以达到吸引和留住员工并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的目的,从而使梅州中小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不仅对其自身经济发展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而且对于广东贫困山区、全国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此外对于全国其他客家落后地区、革命老区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最终能否实现,综合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典型问卷调查描述及分析

7月至208月笔者在广东梅州市就梅州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置了44项内容,调查对象共180人。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工资的公平性、工资水平的高低、薪酬制度的科学性、薪酬制度对人才吸引性的评价、薪酬制度激励性评价、薪酬制度的合法性评价、薪酬的保密性、薪酬幅度、经济性福利、非经济性福利、岗位工资设置的合理性、人性化管理等。

调查结果:

1.工资的公平性

从表1中可见,只有50%的员工对工资的公平性表示认可,16.7%的人对工资的公平性表示不关心或者不知道,有33.3%的人对工资的公平性表示否认。同时表中反映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在不公平一项的60票中,有40票来自低年龄段,还有20票分别来自中年组和老年组。据笔者所知,其中有50位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的月薪在梅州并不低(1000元),只是工作量相对较大;还有10位是年轻的后勤洗碗工,工资较低(600元),工作任务很重。这说明:工资的内部公平性基本合理,但在部分岗位工资的核定上欠合理。

2.工资水平的`评价

据表2可知,61.1%的人认为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水平不具有吸引力,明确肯定有吸引力的没有一人,33.3%的员工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可以说明他们不认为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水平没有吸引力,那么,就有99.4%的员工认为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水平没有吸引力。可见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水平绝大部分没有吸引力。还有5.6%的员工明确表态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水平不够吸引,这说明这部分人是不稳定的,很有可能被市场上的高薪企业吸引过去;从这部分员工的组成结构来看,10人中6人是担任管理工作的,有2位是担任技术操作的有经验有能力的技术操作员,1人是市场营销人员,还有1位是后勤员工,工资较低,任务重。这说明:企业在关键职位上薪酬水平的定位不具有外部竞争力。

3.薪酬制度激励性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制度的激励性是相当糟糕的,几乎是受到全体受调查中小企业员工的否定。据笔者所知,梅州中小企业很少有激励制度,工资只罚不奖,对员工工作效果的管理完全依靠上级的评定。另外,梅州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条件简陋,福利几乎没有(很多中小企业员工在国家法定假日还要工作甚至加班加点),又无长期激励制度或者短期激励刺激,工作效果只罚不奖。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只有做好或超过本职工作,才不会被老板扣工资。

4.薪酬制度科学性的评价

从表4中可见,调查对象中有94.4%的员工认为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制度不够或者不科学合理,基本上是对梅州的中小企业薪酬制度给予否定,有5.6%的员工没有明确表态。据笔者所知,梅州的中小企业很少有成文的薪酬制度,薪酬水平、岗位工资的核定完全凭管理者的经验或者是对市场薪酬的个人判断来确定。从梅州的中小企业所建立的管理制度来看,主要是针对工作任务本身建立的一些制度,如员工考勤管理制度、员工上班管理制度、员工日常基本操行细则、员工处罚管理制度等,根本就没有薪酬管理制度。可见,在梅州的中小企业中,薪酬管理制度的建设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没有引起重视,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性。

5.非经济性福利建设评价

从表5可以看出,有94.4%的员工对梅州中小企业的非经济性福利建设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有5.6%的员工没有明确表态。在“不确定”一项中,只有10票,据查这10票基本上来自后勤的一些勤杂工,或许是根本就不知道“非经济性福利”的内涵。对于梅州的中小企业来说,谈非经济性福利可能为时尚早,但据笔者在其中工作的经历,切身感受到:无论一个什么类型的中小企业,如果忽视非经济性福利建设,将使员工觉得工作单调,生活枯燥,从而使员工对工作本身散失兴趣和激情,也不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可见,在梅州的中小企业中,非经济性福利建设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可能还被认为是一种奢侈。

6.薪酬支付的合法性评价

表6表明:梅州的中小企业在薪酬支付的合法性上同样存在问题。有66.7%的员工有把握地认为企业在薪酬支付上在有些方面存在违法行为;还有33.3%的员工表示不确定,这部分员工有可能还不熟悉《新劳动合同法》,从而不能作出明确判断。

7.员工辞职与薪酬关系评价

从表7可以看出,有66.7%的员工认为员工辞职与现有薪酬不合理直接相关;有20票作出模糊判断,据查这20票来自厨房后勤工;有40名员工认为员工辞职和薪酬有一定的关系,看其人员结构,有30人来自20岁~35年龄段,有10人来自36岁~45年龄段,据查他们所在岗位,年轻组中的30人,有20人是管理人员10人是市场营销人员,中年组中10人是技术操作员。据笔者所知,假设梅州现在有10个人才,只有1个人才因为其他原因不得不留在梅州,其他的9个人才都“支援”珠三角去了。可见,该项目的调查更进一步说明:总的来说,梅州中小企业的工资水平没有外部竞争力,尤其关键岗位的工资水平更缺乏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对核心岗位上的年轻人才来说。

参考文献:

[1]李严锋, 麦凯.薪酬管理[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托马斯・B・威尔逊, 陈红斌等译.薪酬框架[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3]张建国.薪酬体系设计[M].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5]侯庆杆.中小企业诊断[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傅和彦.中小企业经营之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7]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美)巴里・格哈特,萨拉・L・瑞纳什.薪酬管理一理论、证据与战略意义「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土木工程系学生实习证明(双语)下一篇:学思践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