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2024-06-23

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12篇)

1.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一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浅析

引言:目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对学生习作习惯的培养、习作素材的指导、学生个性的张扬等方面都存在着能力和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加之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量小、知识面狭窄、多数孩子父母外出打工,无人辅导等诸多原因造成学生的习作水平参差不齐,更多学生的习作水平偏低。

关键词:农村 小学习作 教学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

多年在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我发现农村的孩子在习作方面比较薄弱,其原因是见识少,活动范围不广泛,因而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源泉,习作的题材也就相对单一,语句方面也相当平淡无奇。城区孩子的习作从内容和语句结构上就和农村孩子的不大一样,题材也比较新颖。经过总结,农村地区的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

一、许多老师没有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二、习作教学无计划,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

三、教学方式手 段单一,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心理;

四、读写脱节,没有做到习作与生活密切结合;

五、学生受方言的影响,语言不够规范,口头表达能力差;

六、受条件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语言积累较为缺乏;

七、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和基本的习作素养。

八、教师教学任务重,对学生的习作辅导时间较少。

如何改变现状,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的水平呢?几年来,我反复摸索推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找到一些策略,并把一些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有了一些体会。

一.转变观念——习作教学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观念决定其教学行为。当前,许多老师没有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落后。落后的观念最终必然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指出:“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老师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努力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写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 转变观念是习作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深入学习领会《标准》的相关理念,正确把新理念运用到习作教学当中。二.激发兴趣——习作教学成功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习作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有兴趣才有习作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习作的潜力。一旦习作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有了对习作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作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习作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

(一)精心依据习作教学的目的来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创造适合习作的“大环境”、“小气候”,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找出需要表达的内容,捕捉写作素材,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二)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积累多姿多彩的习作素材,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律动,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妙笔生花,其乐无穷。

(三)教师运用形象谐趣、童真味、情感味浓郁的言语,去描述、去烘托出特定的氛围,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

(四)根据习作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像课件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习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强烈的感染。

(五)搭建习作展示平台,在教室里展示学生优秀习作成果,或者编辑学生个人作文集,亦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表现欲望。总之,要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习作中去,习作成功指日可待,因为“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激发兴趣是小学习作教学的永恒主题。三.积累素材——习作教学成功的基石

知识在于积累。学生上习作课常提笔发怵,原因之一就是心中缺乏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腹中空空、力不从心,纵有生花妙笔也难成文章。素材源于生活,若要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使其能有意识地、自觉地捕捉出现在学习、生活中的人、事、景、物。

(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章是怎么写的,大多能从阅读中悟到。凭借文章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多读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词语、名句、佳段,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和写的紧密关系,博览群书,是与古今中处的大师们对话,是接受前人思想光辉的沐浴,是从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中摄取人文的和精神的营养。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阅读指导,抓好几件事:1.根据《课标》的要求,对不同年段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例如: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2.做好读书的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3.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可以有效地积累词句,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比如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笔记展览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素材。1.校内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刊出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2.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农村小学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习作素材。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习作教学的源泉。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习作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就绝大部分农村来说:1.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美丽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习作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和地方风俗习惯都比较丰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因地制宜,结合特殊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习作教学,将其作为习作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习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观察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如收割稻谷、种玉米等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 刻。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例如,可结合农忙时节,结合亲自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习作。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两得”。

四.科学训练——习作教学成功的保证

积累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训练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下是小学生习作训练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循序渐进

作文教学应当按照由读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1.重视低年级习作的启蒙教学:说——在说话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不分场合,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可以介绍游戏、描述人物外貌、口述自然景色;可以说说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坚持从一年级起抓说话、写话训练,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然后一个年级一个年级扎实地抓下去,一个年级一道台阶,各有训练的重点,逐年达标,环环紧扣,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小学阶段的习作要求。

2.练——在大量练笔中提高写作能力。大量练笔是写好习作的唯一途径。在进行习作训练时,可以让学生从一句完整的话写起,然后过渡到段,过渡到篇,从写简单的一两句话逐渐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矛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稿簿,把 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练笔的形式有记日记、片断、整篇练习等形式。日记形式灵活,内容多样,人、事、情、景、理均可。只要坚持,定有收获。片断练习可与口语交际紧密联系起来,先说后写,或对话描写、或外貌描写、或即兴抒情。片断练习小巧灵活,针对性强,耗时少,见效快。至于整篇练习,教师要多加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感性材料。以我口说我心,整篇习作包括续写、缩写、独立写等多种形式,应相互穿插,紧扣教材的生活实际,把握时代脉搏。

平日多写日记,多写片断,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大大提高习作水平。为此,在平日的习作教学中,强调让每一个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布局谋篇,小到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丰富了,有些内容还可以运用到习作中去,从而减轻习作的难度。一句话,就是让学生乐写。

(二)读写结合善模仿

教科书上选用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是很好的范例。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从而借鉴表达方法。做到读和写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也就是模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供模仿和借鉴的范文,培养文风。即使 是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就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于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而后必须“与古人离”,诸熟门径,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阅读文章后,教师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文安排相应的练笔。比如学了《理想的风筝》一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具体事例从几个方面写人的方法,写身边的一个人,学生有章可循,有路可走,自然就能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也就会写习作了。经过这样长期训练,习惯成自然,以后学生每当读了好文章,就会积极模仿,自觉拿起笔来写作文。

(三)自批互改教师阅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的评、批、改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评、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批改的过程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充分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自觉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改作文本身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学习活动,而学生间的互相批改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对作者有好处,对改者也有好处,更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体现。崔峦老师说过:“交给老师的是学生改不动了的作文。”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适时放手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改和相互批改作文。1.回归主体,引导自批互改。⑴寻找人性,集体导改。教师要善于从全班上中下三种水平的习作中,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体修改。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相同毛病,一般不作逐一批改,而是指出不当之处记录下来,在集体导改时,让学生从病例中分析出或悟出问题出在哪里,明白应该怎样修改。然后,各自找出习作中类似的问题自批和互改。⑵提出问题,自研修改。一篇习作,除正常的删改和加批外,应选择文中的一些“病例”,认真分析思考。可以教师明确提出错误之所在,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现由教师修改,再引导学生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不仅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习作,又扩大了读者队伍,同时促进了交流、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自读自审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积累修改的经验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学生集体修改时,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所以的学生都能开动脑筋,从自批和互改中受到启发,切实提高修改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修改时,应提倡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求助于教师。

2.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的修改,应多保留,少删改。批改时应做到少而精,可改可不改的就不改,可批可不批的就不批,对学生的习作批改太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写得不好,也要尽量保留学生写的部分,不可挑出文章中所有的毛病,改的面目全非。对学生习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应从建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看到褒扬的话语信心倍增,看到批评的话语受到激励。

(四)讲、评激励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习作不但是学生习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因此老师要及时讲、评学生的习作。

1.面对全体学生时的课堂讲评尽可能多给学生表扬。人人都爱听表扬的话,尤其是小学生。讲评的时候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老师的总评得到激励,心里边受到震动而觉得热乎乎的。表扬要面向全体,要把赞美的语言给更多的学生,甚至表扬差生。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应该怎样写,激起他们对下次习作的渴望。

2.面对个体时写在学生习作本上的评语要运用对话理念,既有表扬的一面,又有批评的一面。评语是师生思想交流的桥梁,是鼓舞学生习作的强大动力,还是学生把握习作方向的帆。对于平日习作较差的学生,只要有一个词语或句子写得具体生动,就可以在下面标上符号,表示这儿写得好,应给予嘉奖,并在眉批上写上“这个词用得真准确!”,“我看你真聪明!”,“这句话写得真好呀,能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活动如实写下出来。”,“你的进步真大呀!”加上这些鼓 励性的话语,使学生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又如一位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忘记加标点符号,我这样写评语:“当老师打开你的习作本时,总听到标点符号在哭泣,因为你太不重视他们了。如果老师也像你轻视标点符号那样轻视你的习作,那么你不是也会哭吗?”这则评语既批评了学生,又没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榜样激励。就是让一部分学生把好作文抄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墙上,让其他同学看,请同龄人中习作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如何写好习作的经验,请同龄人中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给其他学生讲评。同龄人的习作更贴近同班学生的习作水平,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更易从中领悟和感受到习作的方法和语言艺术,并且,听到同龄人的优秀范文,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爱慕之情,会想到自己如再努力一些,一定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习作,跃跃欲试,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习作准备心理。当然,教师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而不能总是读几位优秀学生的习作。

(五).角色变换

角色变换训练,类似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如:有一幅图画的是雨中,一位大哥哥背着一位小妹妹,小妹妹手里举着一把伞。可以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哥哥,边看图边叙述故事,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这位小妹妹来述说故事,训练多角度的观察、表达。

(六).重视小学生习作的心理因素和习作情感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他们的习作应该是先写放胆文,后写小心文,再写放胆文。学生在初学说话、写话时,要鼓励他们不应 有任何束缚、羞怯和恐惧感,放开胆子,看到什么说(写)什么,想到什么说(写)什么,还要鼓励他们自由发问,自由想象。目的是培养他们大胆运用词语、积累词汇和句式的好习惯,同时具有流利的口齿、敏捷的思维、正确的语态。习作情感可以在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启发诱导他们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表达学生的喜、爱,也可以表达恨、忧,鼓励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字、词、句、段、篇为载体,生活实际为材料,掌握小学生的习作心理,以习作情感为动力,促使学生把习作写好。

改变农村习作教学现状,提高农村习作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任重而道远。以上仅是我在改进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立足改革,放眼未来,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朱建国: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云南教育2006.1:37—38

2.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二

一、激发兴趣———习作教学成功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如果学生的习作能达到叶老曾提出的理想境界, 即“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一种发展, 是一种享受, 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 那就是习作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作文教学活动中, 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1.精心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 创造适合习作的“大环境”、“小气候”,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 找出需要表达的内容, 捕捉写作素材, 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2.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 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 积累多姿多彩的作文素材, 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律动, 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 自然妙笔生花, 其乐无穷。3.搭建习作展示平台, 在教室里展示学生优秀习作成果, 或者编辑学生个人作文集, 亦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和表现欲。总之, 只要采取多种途径, 让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习作中去, 习作成功就指日可待, 因为“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 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二、积累素材———习作教学成功的基石

1. 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多读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视野, 开拓他们的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词语、名句、佳段, 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和写的紧密关系。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阅读指导, 抓好几件事:1.根据课标的要求, 对不同年段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例如: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2.作好读书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 怎样读书。3.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可以有效地积累词句, 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比如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笔记展览等。

2.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一是校内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 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 我们就应该经常开展, 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 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 让孩子们亲身实践, 亲身体会。如利用农村小学特有资源, 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 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 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三、科学训练———习作教学成功的保证

积累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而训练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下是作文训练的几种常用方法。

1. 循序教学法。

作文教学应当按照由读到写的顺序,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要求。教师要改掉“三年级作文起步”的传统教学观念, 重视低年级作文的启蒙教学, 坚持从一年级起抓说话、写话训练, 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 然后一个年级一个年级扎实地抓下去, 一个年级一道台阶, 各有训练的重点, 逐年达标, 环环紧扣, 持之以恒,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

2. 读写结合法。

教科书上选用的课文, 大都是名家名篇, 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是很好的范例。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思路, 从而借鉴表达方法, 做到读和写紧密结合, 学以致用。教师要善于安排相应的练笔。比如学了《落花生》一文后, 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以物喻人的方法, 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学生有章可循, 有路可走, 自然就能写会写了。经过这样长期训练, 习惯成自然, 以后学生每当读了好文章, 就会积极模仿, 自觉拿起笔来写作文。

改变农村习作教学现状, 提高农村习作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任重而道远。只要广大的农村教师有落实小学习作教育的有效性的意识, 并坚持付诸行动, 农村小学生习作难的问题就会得到根本的改观。

3.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实践谈 篇三

一、体验生活,培养习作兴趣

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相比,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可以随时走进田间地头,山野乡村,看袅袅炊烟,听潺潺流水……感受大自然带给大家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拓展学生的写作源泉,真正做到写作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愉快作文。

三月的一天,我告诉学生周日带着他们到田野里去挖野菜,全班学生几乎同时欢呼起来。田野里,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说这样的野菜叫什么名字,那样的野菜怎么开花,有时学生们还争的面红耳赤……春天就这样被发现了。当我们满载着野菜、喜悦的心情准备回家时,我才宣布:“今天的作文课上的最成功,每位同学都有收获。”“什么,上作文课?”看着学生们那疑惑的神情,我说:“同学们,谁说作文课一定要在教室里才能上?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课堂,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就是我们写作的源泉。难道你们不想把刚才的一幕写下来,当作我们永远的回忆吗?”“哇!作文课原来是可以这样上的!今天的作文我会写!”

此外,要让学生感到作文简单,还要放手让孩子们用天天讲的平平常常的话,去写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他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事,哪怕有许多事纯属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看上去不值一提,不足挂齿也罢。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觉得随时都可以找到作文的题材,就会觉得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二、学会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修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修改要尊重学生习作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学生修改自己或同龄人的习作,用不同于成年人的观点和视角去评价同学的文章,学生之间也容易接受;组织学生小组交换评阅,认真修改,互提意见,自由争论,在争辩中学会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作文修改的能力;对存在的问题要灵活进行调整,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学生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断进取,虚心听取大家的建议,对作文进行二次创作、三次再创作,让学生在每次作文中都是最大的“获胜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走好每个“一小步”,结果就是大进步。

当然,老师还应在学生自改、互改的同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技巧。此外,教师还应注重从学生修改后的习作中獲取反馈信息,并帮助学生反复修改,反复锤炼,多出“精品”。这样便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作文修改权真正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乃至整个作文水平便会得以提高。教师则可将自己的劳动变低效为高效,收到点石成金、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评语激励,挖掘习作潜力

评语是老师读过学生作文之后的真情流露,是老师有感而发的,使学生消除写作文的畏难情绪,鼓励学生乐写、勤写,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最深、最真感受的重要平台。教师要用充满赞赏的眼光去阅读每一篇习作,用由衷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不再感觉到手中的笔是那样的沉重,让他们时时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4.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四

武鸣县府城镇第二小学笔畅

习作教学一直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刚接手现在这班的时候,发现好多学生的习作里包含了一堆的事情,到最后主要写什么这问题把我搞懵了,纯一流的“流水账”习作;有的习作本来写一件事的,却反反复复都是那几句话来回转,搞得我晕头转向;其他“虎头蛇尾”等等的现象更不用多讲,甚至有的习作里写着周末经常去上海、北京的公园玩,要知道我们这里是广西的一个偏远农村啊。所有这些让我对习作教学进行了一次深刻思考。“学以致用”是我对自己学习经历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出来并一贯坚持的原则。“纸上学来终觉‘浅’”,任凭书本写得多么精彩,任凭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口干舌燥,但学生作文依然是达不到我们老师的要求。我认为只有教会学生真真正正的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下面谈谈我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学以致用”尝试。

一、善于捉住生活中的事情指导小练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刚接现在教学的这个班发现学生写作方面的问题之后,我就大体的思考了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对策。首先我在完成教材规定的习作的基础上,随时抓住学校生活中一些小事给学生写小练笔。小练笔花的时间短,2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写之前我就提一个要求:围绕这件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写好就行。写的时候我就走到学生中看看学生的写作,等学生完成的时候,我心中对习作中的闪光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刚开始训练,学生的习作整篇看来没有很好的,但总有些片段是比较精彩的。点评时,我就走进学生中,把学生的好片段拿出来展示,包括好的开头,好的结构,好的想象,好的句子,好的修辞方法,好的感受等等,最后我就提示如果把这些讲到的东西消化掉,写进自己的习作,那么不就成了一篇好作文了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在不停的展示和点评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了解到一篇好文章的要素。记得一次晚自习中,一名学生一节课中拿了好几本作业来写,最终一样作业都没完成,我当时就抓住这一事情给学生进行训练。点评时学生描写精彩的地方我就一一展示了出来:(1)晚自习第一节,我正在做作业,一声“惊雷”打断的思路,回头一看,原来是坐在教室后面改作业的老师批评声。马浩成同学10来分钟时间换了几种作业,后面每种只写了几个字,一

样都没完成;(2)马浩成同学这有点像猴子下山,最终将一样都学不到„„经过这样的展示、点评、指导,学生再写第二遍的时候,文章精彩多了。

二、善于使用文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但学生真正能把课文中学到的东西用到习作中的是少之又少。学到的东西不放到实际运用中去体会,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淡忘。教学中我制订的学生习作评分要求中就偏向这一块。在基础分的基础上每用对一个成语加1分,每用好一个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就加1分,每一个描写精彩的句子加一分,每模仿好学过的文章中的句子加1分„„在学了《十六年前 的回忆》这篇课文后,评分要求加了一条:能用上前后呼应的写法的加1分,在学完《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后,我又加了一条,能引用一些名言的,每用好一句加1分等等,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不再是想着怎样把一堆事“炒”到习作中,而是想着怎样把一件事写精彩,吸引人。通过这些手段学生学会用“前后呼应”了,学生懂得把自己平时学的名言警句用到了习作中,懂得把积累的优美句子、词语用到习作中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观看电影《宝贝别哭》的观后感中学生写道:“树欲静,而风不止”。每个家庭都渴求平安,享受永恒。温暖的家是那“欲静”的树,我们就是树上的小鸟,快乐而幸福。灾难则是那无情的风暴,一个无底的漩涡,总会毫不留情的把美好的一切卷入其中。看着这优美的文字,让我感叹学生想象力丰富的同时也感受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是多么的重要。

三、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缺少生活这肥沃土壤写出来的文章是枯燥的,没有吸引力的。我经常和学生说:我喜欢有血有肉的文章,喜欢充满生活情趣的文章,不要拿作文选上的文章来忽悠我,不要再拿你周末天天去上海的公园玩来忽悠我,不要再拿你爸爸是教授来忽悠我,想在课堂上展示你的文章就就多观察生化,写我们生活中真正的文章出来。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以下是我进行这方面尝试的几个过程。一次评讲练习过程中,一名学生说:“我本学期最喜欢的一句诗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灵机一动,围绕这句话,针对前段时间两批女生之间闹矛盾的事情进行了发现生活中“美”的指导”,经过指导学生对这句诗的印象跟深刻了,写出来的习作也是围绕这句诗来展开的,相当精彩;在讲短文《转角处的爱》时,我先让学生谈谈生化中自己观察到的和“转角处的爱”相关的情景,最后我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下大雨,我打着雨伞走在路上,一辆摩托车开了过来,车上有一位父亲,全身湿淋淋,但车尾有个孩子披着雨衣裹得实实的,我知道这个孩子是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不知道你体会到父亲的爱了没有。当时教室一片安静,最后大家给这个场景命名为《摩托车上的爱》。最后学生模仿范文写出来了一篇篇活生生的文章。在一次测试习作中,我班一名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忘不了的那些友情,忘不了的那些人》至今还让我感动莫名。这篇文章就描写了一个情景:回宿舍时一帮同学在讨论大家都是留守儿童的话题,大家都是悲伤无比。这个学生在文章写道:“我们的父母亲都出去打工了得不到他们的亲情,但我们却有缘聚在了一起,得到了这么多的友情。”“快毕业了,许多年以后我多么希望记忆的小船能载着我回到他们的身边重温段这美好的时光。”“哎,那些忘不了的友情,那些忘不了的人。”当我看到一段对友情的描写时,不禁为他们那种乐观的态度而感染,同时也为他们能找出生活中的“美”而感到欣慰

四、善于利用各种活动来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各种活动是检验学生习作水平的的一个标尺。通过活动和其他学生的对比能使学生跟清楚认识到自己习作的不足,明确自己改进的方向。本学期中心校围绕上级的工作安排组织了几次征文活动,包括《宝贝别哭》观后感,“美好家园,美丽中国”征文,国家资助征文。这几项活动,我都组织学生进行了写作,通过几次的写作和修改,学生交出了好多优秀的作品,真正的把以前所掌握的写作方面的技巧所积累的知识用到了里面,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镇中心校组织的读书比赛评比中,我发现有我们班好几个学生的读书笔记不再是纯粹的“记”了,除了记之外,还有自己模仿写的诗歌,模仿写的一段话,甚至有三个学生模仿写了小说。在一次校级研讨活动上,学生读完自己写的离别赠言后,几个听课的女老师流下了泪水。

5.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五

由于农村居住分散的情况、新课改不断推展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成效的不断凸现、农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小学复式班呈逐年上升趋势,复式教学在农村小学基础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并成为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改工作和如何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对于搞好农村的义务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我在复式教学班的经验和体会,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小学复式教育教学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基本现状:由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加上国家关于师生比编制的限制,学龄儿童入学人数逐年递减,小学复式教学班呈逐年上升趋势,复式教学在农村小学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目前,我区存在复式班教学的地区主要是横山镇和上怀乡的山区小学。在复式班教学过程中,我区多数是二级复式授课方式,课上教师基本上是一个年级大体上用去整节课四十分钟的一半,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有的是频繁变换班级,一节课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每班的“动”、“静”次数均在六、七次之上,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花繁,实际上是没有主次之分。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区存在复式教学的学校,教学设施相对简陋,教学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辅材料,致使教学质量相对落后,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高。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复式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数年来大家习惯了单式教学,而对复式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基层学区和学校较少开展对复式教学的专题研究,更没有开展过对复式教学的专题培训。二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复式教学需要多才多艺的教师,需要一专多能。尤其是单人单校的复式班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之外,还需要较高的政治素质;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才能担此重任,这样的人相对来说不多。三是复式班师生负担过重。复式班教师工作辛苦是人所共知的,这一问题现在已十分突出。一位教师要教两个甚至多个年级的学生,学科头绪多,学生差异大,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教学参考文献和教学辅助设备,复式班的教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付出双倍的甚至数倍的努力。长期的负担过重必然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负担过重一般都会引起学生的负担过重。因为复式教学中师生直接活动的时间少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己来完成,所以这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四是对复式教学的评估缺乏科学的依据。复式年级和单式年级使用同一种教材,缺乏科学性;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方式,使用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缺乏科学依据;对复式班教师来说既不客观也不公平。五是不重视复式班里“素质教育”。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思品、自然、音、体、美、劳这些课程一般都只列入考查科目,而不举行考试,于是有些学校就干脆不开,或明开暗弃,马虎了事。这样一来,一些复式班实际就只开设列入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数学两门课程。这些都是“应试教育”影响在复式班的突出表现,必须加以改变。

二、强化措施,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复式教育教学工作

6.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六

一、加强课内外阅读,积累素材,是提高习作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除了在课内阅读上加强语言积累,我还利用本校浓郁的人文环境――图书馆,把学生引向了浩瀚的书海。我们农村孩子由于条件限制等客观原因,视野比较狭窄,知识面不够宽广,造成习作中语言干涩的弊端,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引领阅读。我平时结合教材,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们可以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等课外名著,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又如学习《匆匆》后推荐朱自清的《背影》等等。看到学生借到心仪之书的那种欣喜甚至有点得意的神情,我看着他们如痴如醉地沉浸于书海,再看看他们阅读时不经意流露的`浅浅微笑,我也开心极了,因为我确信他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课内课外相结合,在书香校园里品味感受,极大地丰厚了学生的语言储备,这样不断的积累,表达起来就得心应手,笔到意尽。

二、体验自然,就地取材,激发写作兴趣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农村孩子生活天地十分广阔,简单却又异彩纷呈。一人一事一物,都可成为习作中的主题,然而,拥有丰富素材的学生,却不会“为我所用”.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作文时,应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生活的农村也有它独特的优势,作为农村孩子从小接触的是蕴涵无数知识学问的农村生活,应让学生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农”为本,立足于农村,指导他们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细微之处别样的精彩,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立足教材,拓展习作空间,进行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有很多课文给我们留有习作练习的广阔空间,如果我们教师好好地挖掘、利用这些教材资源,根据阅读教学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既可以使学生学到充分的习作技巧,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1.仿写

在教学了《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后,我们可以在归纳课文写作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写人记事的写作训练。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又能将习作方法的指导渗透于其中,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2.改写

在学了《元日》这首古诗后,我指导学生对这首古诗进行改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然后回想自己过年的景象写成一篇习作。这种做法,学生既得到了习作的训练,又加深了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3.续写

很多课文言虽尽,韵味却无穷,给人余音缭绕、三日不绝的美感。这时,指导学生把这些“余音”写一写,学生往往热情高涨。

4.扩写

有的课文在关键情节处用词语点明后并没有做细致描述,此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恰好可以利用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扩写。

5.写读后感

我们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都很强,对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深刻人生的启迪。学习完一篇文章后就要求学生写写学后的感受,比如我们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联系到自己,学生是感慨万千,于是写出来的感受是非常的真挚感人……这不仅增强了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发出对可怜孩子的爱心援助,感悟到自己的幸福,倍加珍惜。

四、多角度批改,勤于练习,养成作文习惯

作文教学重在指导和批改。有的学生说:“我认真写成的作文,满怀期待地交给老师,结果发下来一看却发现被修改得面目全非,老师将他的思想强加于我,我真觉得心灰意冷。”其实,儿童有他独特的观察视角,有他的独特的童语。教师应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评改。讲评学生写成的作文时,要经常提醒自己善于发现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不挫伤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坚持不懈的。作文教学如果方法得当,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农村的学生虽然见识少,知识不丰富,语言组织能力差,但教师只要能恰当地、合理地运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持之以恒,不断探索,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全集[M].北京出版社,.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浅议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篇七

一、什么是英语阅读

贾冠杰在《外语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心理学专家认为:阅读和智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相互交际的言语活动,是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情感的重要途径和高级神经系统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阅读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认为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学家对阅读的理解不尽一致,但一般认为,阅读就是理解一段一气呵成的话语意义的过程;它涉及到广泛的知识,远不止把已理解的字词的意义串联在一起。阅读严格来讲是“silent reading”,或者是默读。它实际上就是只看文字去理解文字的内容,或者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这叫阅读。英语阅读教学在复习巩固旧词,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爱好,锻炼思维方式,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不能分开,并不是说到了高年级学生才开始阅读,应该说学生从学习英语开始,只要有文字,就应该有阅读训练,只不过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有所侧重。

1.阅读从低段抓起

PEP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有简单的对话:What’s your name?四五年级的Read and write;六年级的Let’s read等这些都是阅读材料。教师应从低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慢慢渗透,这样到了高段阅读教学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2.为学生创设情景

教师在教学阅读材料时,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如在教学PEP小学三年级上册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 Canada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不同国家的国旗,以此作为对话练习的参照物,然后再进行对话练习。

3.采取辅助手段

三四年级的阅读材料相对较短;五六年级的阅读材料难度增加,怎样使篇幅较长的阅读材料简单化呢?我认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如在上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A. Let’s read时,讲到Sarah和Zhang Peng要去公园,他们先去到Zhang Peng家,然后走路去车站,最后乘公共汽车去公园。许多学生读了短文后弄不清楚路线是怎么走的?觉得很混乱。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路线图,然后再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画图,最后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路线图复述这篇对话,课后,学生感到这篇短文不再难了,变得简单多了,可见辅助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有效的帮助。

4.词句不相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原则。教学一篇较长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泛读,找出文中的生词和句子,遇到生词可以猜测其意思。然后先教学生词和句子,把难度减小,学生就感觉不那么难了。

5.利用生活材料

(1)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英语故事、小短文,最好是图文并茂的,学生在阅读时如果遇上生词可以根据图画猜测其意思。

(2)教师可以自己写短文让学生阅读。如在上完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为下面的学习内容做铺垫,我自编了一篇短文,设计了两个练习内容,第一个内容简单,是选择题;第二个内容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桌交换解决,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是我编写的阅读材料:

阅读训练

Fangfang likes Chinese very much.She reads Chinese every moming.She likes speaking Chinese. She often listens to the radio.She likes watching TV and singing.She likes driving a car,too.

Lily is an English girl.She lives in a small town in England. She is only ten years old, but she can do a lot of things. Her papents are very busy. She can help them wash the clothes and cook the meals. One day,Lily asks her mother:“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Her mother answers:“It comes from the clouds.”

训练一:阅读短文,选择正确答案。

( )1Fangfang likes singing and__.

A.swimming B.dancing C. driving a car

( )2A little girl named Lily can__ .

A.make cakesB. water the flowers

C.do many things

( )3Lily helps her parents wash the clothes and cook the meals because they__.

A. are oldB.are busyC.are ill

( )4The title(标题)of the passage(文章)is__.

A.Fangfang and LilyB.Lily and her mother

C.Fangfangis a Chinese girl

训练二:提出问题并讨论。(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没有统一的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的过程,切忌操之过急。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逐步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并要与听、说有机结合,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8.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八

习作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地位举足轻重。在现实中,师生的习作教学不仅出现了严重的“假、大、空”现象,而且严重地扼制了师生习作教学的兴趣,甚至产生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局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习作起步教学的训练目标不清晰,学生从开始习作到小学毕业的训练目标缺少科学的梯度。于是,笔者从2008年开始,依托于省级课题《农村小学语文习作起步教学研究》进行探究,2012年又以省级课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与积累课题研究》为依托进行研究,认为习作起步教学应该努力做好六个坚持,以提高师生习作教与学的兴趣。

一是坚持“课前三分钟讲演,让自信洋溢”。即利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进行两人的演讲。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都安排相应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演讲。低段一、二年级则引导学生进行一句话讲演训练或朗读一个小故事。中高段三至五年级则可以配合读写绘的作品进行汇报。为确保训练能面向全体学生,则进行轮流演讲;另外,还可以分组挑选优秀者进行演讲。只要每次的训练达到要求即可获得掌声与表扬。课前三分钟的讲演培养了学生卓越口才,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锻炼中逐渐自信起来。虽然只有三分钟,但这三分钟背后是学生精心的准备与一次次的苦练,甚至还参与了家长的心血。学生们非常乐于将自己的快乐与大家分享。

二是坚持“每级一形式,让激情飞扬”。每个学期,我们训练的目标自然是不一样的。比如一年级要求说清楚一句话,谁在哪里干什么就行了。二年级则要求说具体,干了什么,怎么干的,心情如何。三年级则拔高训练到说了什么,想了什么等要求。从一年级下学期初的说清楚一句话到二年级说具体己不再是难题。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去评价别人。为二年级的日记训练奠定了基础。训练的内容上也有所变化,一年级则重于一句话的读写训练,二、三年级则开始渗透写与绘的绘本作品创作。

三是坚持“每晚一读,让阅读成为习惯”。阅读为积累之本,从一年级带拼音的绘本图书阅读,到二、三年级的世界著名童话作品的阅读,童书的魅力就这样战胜了电视和网络,激发了儿童的天真与好奇。试验初期,我们让家长帮忙记录学生读书的篇目,每天晚上与子女同读共复述。在实验中,我们从“省、捐、借、议、赛、评”六字方针入手——即倡导学生节约零花钱用以购买课外书籍;通过好书交换站形式,开展捐书漂流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功能,每周定时间向师生开放;每周一节阅读课用以交换、议论读书心得;每学期都要围绕读书活动开展各类比赛;每学年都将通过评选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力做实读书工程,以拓宽学生的知面,丰富积累学生的词汇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是坚持童心读写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力与创造力。我们鼓励孩子与父母联合进行读写绘的作品创造——绘画、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称这种方式为“读写绘”。引导孩子们将看到或想到的东西,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配以文字,与家长共同努力,完成作品。好作品还要展出,让大家欣赏。当然,训练内容上,则紧跟课文内容安排,如第一学期则引导学生去寻找秋天,寻找冬天等主题;第二学期则引导学生去寻找春天,夏天等主题。写的内容则要求学生用上教科书或课外书上出现的好词句。

一个学年度的读写绘训练,实验班写出了200多篇较为优秀绘本作品,在学校的“六一”汇演上,心灵日记读写绘还进行了全校展演,获得了学校、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五是坚持每周一练——选择每周的星期五,开设看图说话写话课,通过拍照的方式再现生活,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引导学生练说、练写。同时,在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本中出现的好词佳句及修辞手法。实验班依据低段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了年段目标及创设相应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梯度训练。

六是坚持鼓励学生向校报、校广播站投稿。铅山县永铜小学每月出版一期校报《铜草花》,铅山县永平小学则每月出版一期校报《铜草花》,开设低年级读写绘专栏,对优秀的读写绘或写话作品予以刊登,从而鼓励学生踊跃投稿。每周二、周五学校的校园广播站会定期播出学生的作品。这些平台的搭建,使学生提高习作学习的兴趣,享受成功教育。

9.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九

一、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农村小学习作能力提高探究方法入手,挖掘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范文和优秀作文选登。据调察统计,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与城市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包括许多教辅书籍如作文大全之类等上面刊登的一些优秀的学生习作大多数都是城市学校小学生的作品,描写农村生活实际与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的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农村学校学生羡慕城市孩子能写出优秀作文的想法实在是太普遍,许多被刊登的小学生优秀习作,大多反映了城市孩子学习生活的影子,给农村小学学生有一种望尘莫及的崇敬心理,内心缺少了许多自信。加上教师在习作教学时教学单

一、枯燥,指导呆板,练习次数往往一个单元或许是两周一次,教师怀有急功近利思想,在学生临阵考试之前偶有猜题让学生背诵范文的做法,没有形成规律性的习作教学习惯,久而久之,农村师生就会形成了甘拜下风,自愧不如的教学作风,从根本上阻碍了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

当前我校作文教学陷入“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其根源之一在于写作自主性的缺失。写作本是一项最富个性品质、饱含人文底蕴的精神活动,是个体生命存在、冲动与发展的符号形式,而写作主体的缺失恰恰使写作远离了生命、生活与精神生态,异化为机械的文字组合游戏。

学生写作自主性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学生厌倦、害怕写作;写作内容空洞无物,写作情感苍白无力;写作思维僵化雷同,写作人格严重扭曲,空话、假话、套话比比皆是,模拟抄袭成风。出现这种“见文不见人”“人文分离”的写作弊端主要原因在于写作既不是学生的主动选择,也不是其生命发展的本真需要,他们写作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教师和家长,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为重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让农村小学生学会用贴切的文字来描述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使农村孩子热爱写作,谈到写作,感觉语言就如源头活水一样滔滔不绝。提高这种能力途径,我们研究的核心是“让农村小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悟启发,作文源于生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改变农村教师的习作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习作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习作教学方法,培养农村小学生热爱习作、留心观察、善于感悟、大胆设想创新的习作能力,从而为习作教学的发展积累一些经验素材,在习作教学实践过程中,力求创建出一套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水平评价,能力提高方法模式,在我校以及农村学校推广应用。

三、研究基础:

(一)课题的界定

“自主习作能力”是指主体自觉地、主动地通过实践去认识周围事物,有所感悟,获得心得的过程。小学生习作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在习作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调整、修改。概括地说,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作文,依据作文的一般过程,其内涵包括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主拟题、自主布局、自主表达、自主修改。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的知识经验去主动建构。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个要素组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二)研究对象

我校三到六年级的学生。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我校习作教学现状及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等明确研究方向;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农村小学生作文个性心理表现及教师作文教学个性心理表现等,分析习作教学现状及成因。

2.文献研究法: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中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学习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四、研究计划:

自2016年9月起,至2017年7月止完成有关研究任务,分三个阶段进行7年10月)

本阶段主要立足于准备充分、发动深入、方案具体可行、参研人员认识明确深刻、心齐力足等目标开展工作。具体内容为:(1)、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并明确其职责(2)、拟定课题组工作制度。(3)、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2、实施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4月)这一阶段是本课题实施研究的重要阶段和环节,课题组在第一阶段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当前的课程改革精神,全面开展对学生进行自主习作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和深化研究的措施。

10.浅议农村小学语文网络教研思考 篇十

摘 要: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研能力的主要途径仍是校本教研。如何保障校本语文教研科学有效地运行,校本语文教研制度尤为重要,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使得传统的校本教研可以不囿于现有的地理局限,创设“大校本”的概念,在优质教研资源相对较少的背景下,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网络教研 农村 提升实践能力

1.农村小学语文教研的现状

1.1校本教研较为松散,制度缺位

校本教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选策略,也是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提升教研能力的主要媒介与渠道。但在当前广大农村小学,虽然都设有语文教研组,语文教研组组长等机构与岗位,但是组织内制度不规范,部分制度缺位。由于缺乏良性的校本语文教研氛围,直接催生了不良习惯的生成,例如不良的制度养成了教师的惰性、滋生教师的倦怠心理、内部评价制度缺位或缺乏合理性,对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激励性明显不足,教师自我提升缺乏内在动力等等。农村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制度缺位,直接限制了农村语文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

1.2教研活动形同虚设

许多学校为了把教研活动搞的热热闹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搞起了所谓的教研。一线教师都知道,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取得成绩的。仅仅是为了热闹搞教研还不如干脆放弃。搞教研必须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一个长远的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然后在教学中去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仅仅注重研究形式而忽视过程,终究难以取得骄人的成绩。

1.3信息渠道落后,教研资源不足

由于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落后,导致教育信息闭塞,教师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很难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于校内的探讨,学校为节省资金也不愿派教师外出取经,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思想就变得极为陈旧,也就谈不上去进行教研创新了。

2.提高小学语文教研的策略

2.1课例研究

以小学级组为单位先进行单元备课,中心发言人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教材分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选取重点课文展开进一步研讨。执教教师对所选课文进行深入地钻研,搜集有关资料,撰写教学设计。执教后,级组内进行评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

2.2网络互动

为了提高研讨的互动性,可以利用QQ群。老师们在群上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充分发表意见和展开讨论,使问题困惑及时得到解答。更重要的是,在听完课后,可以充分展开评课。除此,教师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博客的作用,把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公开发表。老师们听完课后以跟贴的形式发表评课意见。只要在网络环境下,老师们可以三言两语,可以随时提交意见,可以随时补充意见,可以随时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样的评课方式更加人性化,受到了广大老师的欢迎。跨越时空的网络下的教研模式促使教研活动的参与面更广,参与积极性更高,教研活动更富有效益。通过网络教研,群策群力,大家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促进了普通教师与国家级专家和各地优秀教师的广泛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教研的人员都从中获益。

3.开展网络教研,提升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3.1搭建共享平台,实现集体备课电子化

首先是主备老师精心设计、上传资料。主备教师用自己的观点分析教材及所集资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设计,然后将教学设计及时上传至网络共享平台中的教研组资料库。其次是上课老师进行个性修改。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网上展开讨论,主备教师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每位老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实际做增删修改,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最后是任课老师反思。在完成教学之后,大家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教学得失并积极反思,然后把这些反思及对教案的修改意见传到学校共享平台,以便下次的调整与改进。

3.2参与教研论坛,实现教学研究交互化

给各教研组提供全国各个大的网站论坛网址,并号召教师积极进入网站上的BBS论坛,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在这些论坛里,我们要把自己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专家同行们面对面地学习交流、研究探讨。运用网络论坛的方式来进行专题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通过发帖、读帖和跟帖,实现教师之间的教研互动,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里碰撞,教学经验在这里分享,教学能力在这里得到快速提升。这种主题式的教研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及人员的限制,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彻底摆脱了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局限性,能使教研活动弥散到教师日常教学的每一天。

3.3利用QQ等工具,实现专题研讨即时化

利用QQ群进行专题研讨。各个教研组建立自己的QQ群,然后以QQ群进行专题的研讨交流。QQ群的特点是即时性,教学问题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解决。它的多人语言功能还解决了老年教师不会打字的问题,可以利用话筒参与到讨论中。我们还尝试利用QQ群进行即时评课。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为了保证上课的正常进行,听课老师不能交头接耳、私下议论,评课必须另找时间。由于不能即时评课,教师就笼统地凭印象进行评课,研究效果大打折扣。为方便老师们及时参与评课,使教研活动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的实效性达到最大化,我尝试推出了利用网络平台中的QQ群实现即时评课的专题研讨模式,教师边听课,边进行即时的交流,效果很好。

总之,网络教研不仅可以有效地把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式体现出来,还可以切实地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当然,不容忽视的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不仅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还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比二者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具有勇于实践与研究的勇气和理念。希望更多的教育管理与研究人员都能参与进来,为基层的老师们提供更加专业与多元化的引领。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改革当议》

11.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小学 中年级语文 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5-01

中年级习作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低年级的升华,高年级的过渡,因而中年级习作教学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由于很多农村教学资源贫乏,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习作教学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这也使得中年级学生习作水平无法得到提升,亟待解决。文章针对农村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的弊端提供完善的应对措施,为之后的习作教学给予参考建议。

一、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分析

基于现状来看,中年级习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农村小学,很多教师对习作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习作课基本上是教师讲解习作大致内容,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开始写,而教师并没有对习作的写作方法、步骤进行详细的描述,这也导致学生在进行习作创造时并没有充足资源,文章缺乏创新,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习作教学亟待更新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完善习作教学的具体措施

1.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关键的,当地教育部门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关注教师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改善教学环境,依据农村小学实际情况拟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推出相应的奖惩制度,与此同时,还需强化城乡交流,为农村小学给予更强大的教学力量,加强农村教师的教学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

农村相较于城市而言具有独特性,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需要自然优势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这样的协作更具真实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农村种植业中涵盖的内容较多,比如植物、山水、花鸟等,此外,由于季节的变换还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色,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素材。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题材,比如写我的家乡写作时,教师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之中观察家乡的特色,学生在汲取写作题材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指导,从哪些方面突出家乡独特的美,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切入习作主题。农村环境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学生给予了丰富的创造题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需要培养学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写作素材,就地取材可以促使学生的作文更能打动读者。

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活动时组织学生融入自然观察,但是必须确保学生安全性,依据实际条件着手开展教学,在进行实际习作训练时做好充足的准备的工作,拟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在自然景观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个层面去观察和感受,主要有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等方式,借助身体的五感感受自然的风光秀丽,学生根据自身的体会与教师的指引通过文字的形式描述整个过程,习作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师借助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中年级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真实的环境才能造就真实的写作,同时还能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与发现的习惯,对以后高年级的习作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借助风土人情实施习作教学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风土人情,这些也可以成为中年级习作教学的素材。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述或是播放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对风土人情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风土人情相关的素材,然后在课堂上阐述,这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素材的积累过程,对风俗习惯有相对完整的了解。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其中,指导学生进行细心观察,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丰富写作素材库,从而帮助学生在进行习作写作时脑海中有足够的资源,避免学生一到写作就反复写几句话,提升学生写作速度和质量,促使中年级习作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农村相较于城市而言资源独特丰富,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内容,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发挥自身的关键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到风俗习惯的相关活动,比如龙舟比赛、登高活动等,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积累写作素材,而通过这一形式学生写出的文章更具真情实感,更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因而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活动可以借助风土人情实施习作素材的积累,为日后的写作创造给予灵感与素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很多学生的习作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学生写作水平无法得到提升。针对上述教学现状,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教师需要从农村现实情况着手累积习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汲取写作资源,并通过自身的真情实感让文章更具感染力,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彩霞.对“开展农村小学习作训练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法指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

[2]韩柳.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过程生活化策略的研究[J].赤子(中旬),2014(02).

[3]翟淼淼.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以淄博市为例[J].淄博师专学报,2016(01).

[4]李均敏.农村小学语文中高段年级作文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5(12).

12.浅议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十二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的语言文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欠缺。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 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多数教师认为, 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 实际上是徒劳无功, 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低年级的重头戏, 还应该是识字写字, 而不应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积累上, 积累应在中高年级中进行。因此, 很多的低年级语文课堂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 语言文字积累十分欠缺。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质, 必须从小、从基础抓起, 必须遵循教学的各项原则:激励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小学来看, 一年级就着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把重点放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 从实践中去强化学生的听说训练, 对学生日后的说话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能较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质。

(二) “填鸭式”教学。

应试教育下的教育教学制度使“填鸭式”教学十分红火,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背多分”。学生这样学, 担子能不重吗?如何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 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勇于讨论, 主动地参与学习, 是减负后教师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三) “拔高”教育。

现在的许多语文课都上成情节内容分析课, “拔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文学特色的了解, 却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有效训练。教师不要不着边际地拔高学习要求, 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而要扎扎实实抓训练, 为其他学习奠定基础。现行“九义”小语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就十分明确地提出语文首先具有工具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 “精英”教育。

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的“停滞”现象与“精英”教育有关, 为了考试升学, 教师便带着学生在题海中苦战, 停滞了灵活多样的训练。儿童每时每刻都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怎能甘心停滞在枯燥的题海、书本中呢?不放下这付枷锁, 孩子怎能轻松地发展呢?

二、“减负”后, 小学语文语言文字教学的建议

当前, 语文语言文字教学面临的任务就是: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提高课堂效益,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 背诵铭记后化为己有, 需要时能灵活运用。

(一) 听、说及“四个一”训练紧密结合。

听和说, 一个是理解, 一个是表达, 两者紧密联系, 互相促进。教师可根据《基础训练》的要求, 或者可以选择有趣、有益、有意义的听说材料, 让学生进行训练。我在教学第十册《基础训练3》时, 以《请跟我来城内小学》为听说材料, 要求学生以导游身份向游客介绍城内小学。课前, 学生进行调查访问, 收集资料, 再人人拟一个提纲;课上, 让学生分角色做游客和导游, 并准备好手提话筒、导游旗等, 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说者滔滔不绝, 听者聚精会神, 好一个“乐学”的场面。这不仅是一次听说的基础训练,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 提高了学习兴趣。

听、说、读、写训练, 四者不是孤立的, 只有四者紧密结合, 不断提高, 才是训练的最终目的。减负后, 我不再布置繁琐、重复的家庭作业了, 而是围绕这方面布置了一套综合有趣味的训练题, 即每日一摘抄 (读好词好句好段好篇) 、每周一记录 (写感兴趣的人、事、物) 、每日一新闻 (听中央新闻联播) 、每周一格言 (说喜欢的格言) 的“四个一”训练, 学生完成主动及时, 很感兴趣。这与那些要求学生“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训练相比, 显得更有层次, 有梯度, 有效果。

(二) 减负不减质。

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而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的大众教育。在过去的教育中, 教师总认为多培养几个“精英”、“尖子”便是给自己增光添彩。精英毕竟是出类拔萃、寥寥无几的, 那些大面积平庸之辈哪还有求学的信心与兴趣?减负首先就是减精英教育, 在训练中必须面向全体, 使人人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全体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 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 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 把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 肯定会事倍功半。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哪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为语言文字积累的对象所吸引, 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 积累才会有内驱力。我们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好之”“乐之”, 当然就“爱之”, 爱读是多读的必要前提, 多读则是爱读的必然结果。从学完汉语拼音以后, 重要的不是要让孩子读多少书, 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书, 跟书交朋友, 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大都爱听故事, 表现欲强的特点, 可以借着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 向学生推荐好书, 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再在每天早读前的五分钟进行汇报, 以赠送“营养早餐”的形式, 来交流看故事的情况。

(三) 促发展是根本。

1. 在训练中教给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如何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我觉得教师必须对整套语文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而不是一篇篇教材孤立地去讲授。如一教师通过教学某一首诗, 教给学生一套读懂古诗的方法:查 (生字查字典) 、换 (单音节词换为双音节词) 、调 (两个词调位置) 、补 (诗句中补词语) 。学生如获至宝, 他们拿着这一法宝, 津津有味地自学起了另一首诗。这样的训练与重复抄、背、默相比, 不更速效、高质吗?

2. 在训练中拓思维品质。

语文课文教学必须坚持启发示教学, 让学生在训练中充分进行智力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自已的思考去发现知识, 进行创造性劳动, 充分发展他们观察、分析、判断、推理、验证等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这一心理特点的优势。如一教师教《狐狸与乌鸦》一文的结尾句“狐狸叨起肉, 钻到洞里去了”时, 她这样激发学生想象:狐狸叨起那片肉后又怎样?这一问, 学生的想象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狐狸叨起肉跑进洞里, 小狐狸看到肉叫:“妈妈真好!妈妈真好!”有的说:乌鸦看着窝里的孩子, 它们哇哇叫着:“我饿!我饿!”乌鸦妈妈哭了。而有个学生则以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说:乌鸦也知道狐狸疑心大, 它心生一计, 哈哈大笑起来说:“那片肉有毒呢!”狐狸放下嘴里的那片肉正发呆, 乌鸦飞下来把肉叨回来了。这些学生的想象都很丰富, 而第三个学生的想象更有创造性, 给课堂掀起了波澜。

3. 在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不能离开语言文字, 但不能架空分析课文内容, 更不能“贴标签式”生硬进行, 而是应该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有机地渗透。如《家》一文, 教师抓住“家”设计了一组课堂训练题, 让学生填空:

(1) () 就是小鸟的家。

(2) () 就是鱼儿的家。

(3) () 就是小草的家。

(4) () 就是书本的家。

(5) () 就是笔的家。

(6) () 就是我们共同的家。

谁都有 () , 有小 () , 有大 () , 谁也不能离开 ()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 () 。我们爱自己的 () 。

这一训练设计极为巧妙。妙在它一举多得, 有助于学生理解“家”一词在课文中的引申义, 很自然地向学生渗透了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

通过这样的语言文字积累训练, 学生的思路会逐步清晰, 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在积累了大量语言文字后及时练说练写再加以创造性想象, 将来就能挥洒自如地应对考试、写作和辩论。

减负后, 教学形式的创新、多样化, 使每节课都是精彩的开始, 都是发现的源泉。这对语言文字训练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理念, 克服教学中的困难, 完善教学方法。

摘要:当前农村小学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欠缺, “填鸭式”教学、“拔高”教育及“精英”教育严重。本文提出教学建议:加强听、说及“四个一”训练;面向全体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和勇于探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在训练中拓展思维品质, 渗透思想教育。

上一篇:《发新书》教学反思下一篇:罗马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