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数学试卷(8篇)
1.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篇一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word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A.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D.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答案】B
【解析】“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表示标榜“新”和“异”,重在表示主观行为。此处宜用前者。“机敏”和“敏锐”的区别在于:它们虽都强调“敏”,但前者重在表示“机”,即“灵活”之意;后者重在表示“锐”,含“深刻”之意。此处宜用后者。“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此处宜用后者。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案】A
【解析】“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题中,A项的“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其余三项中的“尧舜”是用此词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则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答案】D
【解析】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答案】C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主要根据是:“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可肯定是木偶戏。而由“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可知这是谈音乐,由“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戏剧有关。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杰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事文墨久已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 鞠:审讯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答案】D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人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答案】(1)你这样子是已经完了,回去教你的儿子读书吧,以希望不让你家祖先的功名堕落。(2)朋友拿经书的题目来商量,话刚一说完,他的文章就已经写好了。以后有再谈到这个话题的话,朋友都塞住耳朵不愿再听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业绩。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谈论经书的文章的题目;“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事的人。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答案】①书写要端正美观;②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③考试内容为作文,且考试时间长;④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这个特点;根据“日未午,即完牍”一语,可知“考试时间长”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答案】上阕叙述了:①李广罢官闲居时同友人在田间饮酒后回归,被势利的醉酒霸陵校尉呵止,只好在亭下止宿;②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③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这样的表达效果:①表现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②表现李广胆气之壮和武功之强;③表现了朝政的昏暗。【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霸陵尉势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下阕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这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心情。“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不宜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4)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5)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7)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8)心事浩茫连广宇,_____________。(鲁迅《无题》)
【答案】(1)夕揽洲之宿莽(2)引喻失义(3)黄发垂髫(4)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5)沧海明月珠有泪(6)早生华发(7)不义而富且贵(8)于无声处听惊雷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 ~16题。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想念到这件事。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象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扰,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她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懦夫,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迷谭飘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着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本子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腿,第三天又是一个,她为一种数的牵引,把之前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惆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脖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滴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站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答案】
13.因为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高奏凯歌;打败了,就退下,干脆利索;同时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表现出会明对和平的期盼。14.第一处,表现出会明提及过去时的自豪,同时也有眼下的无聊,第二处,表现出会明安于现状的情形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喜爱。
15.文中多处提到“插军旗”,在情节上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从内容上看,表现出会明对当初生活的眷恋;从主题上看,凸显主旨。
16.对眼下平静生活的满足,对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的高兴,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答案】
17.文章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接着写孙悟空成长,发觉自己空间险隘、生命有限从而反抗,奋斗,接受约束,戴上“金箍儿”,阐述“不自在”的原因;然后写“西天取经”经历磨难,对自我进行磨砺、修心,境从而最后成为“斗战圣佛”,阐述“不自在”的意义;最后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
18.“如来佛的掌心”意味着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紧箍咒”意味着一种对绝对自由的约束;“八十一难”意味着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19.“西天取经”在文中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是他“成人”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答案】
张扬个性活出自我
水,宁静致远,以柔克刚,这是它的个性; 花,倾吐芬芳,奉献自我,这是它的个性; 鸟,崇尚自由,搏击天空,这是它的个性。
无论是水,还是花,抑或是鸟,它们都以自我的个性展现于大自然中,他们张扬自我的个性,展现自我,活得异彩纷呈。的确,大千世界因个性的存在充满了勃勃生机。正是有了个性的装点,才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才有了“梧桐更兼细雨”的阴柔,才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异彩缤纷。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揭开历史的面纱,古人亦无不以其个性而名垂千古。
陶渊明,作为一代隐士,世俗的污浊,仕途的糟粕,使他毅然弃官还田园。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采菊东篱下,这就是他的个性。在举世皆浊的世界里,他独清;在众人皆醉的世界里,他独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他以自己张扬的个性,诠释着自我,展现着自我!他在官场失意,但他不曾在人生中失败,因为他张扬了个性,拥有了辉煌的人生,活出了自我。
司马迁,忍辱以负重,顽强不屈著《史记》,这是他的个性;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肯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是他的个性;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的个性„„他们不受羁绊,张扬个性,终为世人留下了人生的印迹。
明月高悬映古今,面对多元的竞争的社会现实,我们亦应张扬个性,呈现自我。张扬出自己的个性,不是刻意地炫耀自己,而是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因为今天的社会需要自我的展现,需要个性的创新,这是我们实现鸿鹄之志的必由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张扬个性,是判断我们是否是一个有创意的青年,是否为祖国合格接班人的基准。只有在个性的天空里才能活出自本真的我,假如世人都没有个性,那么世界将会是一个机械的世界,浑然一色,黯无生机。
贯古今,串未来,我们都需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用个性来书写自己的辉煌人生,用个性来描绘自己的宏图伟志。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泯灭个性的,因为个性是人生的灵魂,只有张扬个性,才能活出自我。
2.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篇二
2010年江苏数学试卷在结构、题量与题型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难度有创新。重点考查高中数学的主体内容,适当考查新课标的新增内容,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对考生数学思维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稳中有变,富有创新。试卷难、中、易比例略有变化。试卷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对基础、能力、素质、潜能的考查要求较高。总体来说,整套试卷难度大,比2009年难。“送分送到手”的容易题较少,思维量适中,运算量偏大,给人一种沉稳不流畅的感觉,考生心理压力大。
二、知识点分布
对照《考试说明》中所列17块必做内容与10块附加题内容,将所考题数和分值统计如下。
三、试题特点
1. 试题稳中有变,富有创新。
在题目的排列顺序上,2010年延续了一贯的由易到难的排列原则,体现了高考的人文关怀精神。这种良好的出发点有利于考生稳定情绪,顺利作答。但是送分送到手的容易题较少,题型呈现的面孔、考查方向熟悉中隐藏陌生,对数学本质的考查更深刻,更有新意。这些特点使得整张试卷难度较2009年大,感觉凝重,从而增大了试题的区分度。
例如第(2)、(5)、(8)、(10)、(11)、(12)、(13)、(14)、(17)、(18)、(19)、(20)、(23)题都比较有新意。特别是第(2)题、(5)题在简单题解法设计上隐藏新巧、第(10)、(11)、(13)题在困难题的认识及解法上暗藏玄机,第(10)、(11)、(13)、(14)题在情境设置上有创意,第(12)、(19 (2))、(20)、(23)题在问题呈现上别出心裁。将三角与向量分离考查,抛弃向量与三角、向量与解几,甚至向量与函数等有形无质的交汇形式,使得试卷清新明了,实现试题的平稳过渡。
2. 思维量适中,运算量偏大。
整套试卷中第(1)—(9)题、第(15)、(16)、(21A、B、C)等各题都立足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考查通性通法,避免偏题、怪题,很好地控制了运算量和思维量。只要想到恰当的知识与合理的解法很快就能解决问题。第(9)—(14)题思维量与运算量增加,特别是(13)、(14)两题用一般方法去解决,其运算量与思维量远远超过了第(15)、(16)两题。但填空题的思维量、运算量和难度还是在意料之中。解答题第(17)、(18)、(20)、(21D)、(23)运算量大,对字母式的化简、整理要求都比较高,推理过程也不轻省。这些解答题与填空题第(10)、(12)、(13)、(14)题共同形成了试卷的凝重感,似乎与新课程强调数学思维避免繁杂运算的理念稍微有些偏差。总体感觉许多题都是会做的,但攻之不克,弃之不舍。欲罢不能的感觉体现了本试卷“思维量适中,运算量偏大”的特点,证明了试卷难度偏高。
3. 注重基础知识,突出课改理念。
试题覆盖了高中数学中的主要知识点,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度。正卷解答题则沿袭了前两年的做法,分别涉及函数、数列、三角(应用题)、立几、解几和平面向量等内容,体现了平稳过渡的精神。在对题目的选配上,突出了对考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同时试卷中渗入了新课改元素。如第(4)、(17)、(22)题应用题情境设置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清新公平,体现了关注实际,注重应用的新课改理念。第(16 (2))、(17 (2))、(18 (3))、(19 (2))、(20)、(21C)、(22)、(23)都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研究平台,这正是新课标理念的突出体现。附加题第(21)题为四选二,对学生来说可以取长补短,以达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目的。整套试卷多处突出了数学形式上的特点,如第(2)、(5)、(12)、(13)、(14)、(17)、(19)、(20)、(21D)、(23)题在认识与解决上都要关注形式、形状或结构特征,这是2010年试卷的一大特色。
4. 注重考查数学的各种思想和能力。
(1)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借助于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利用这种数学思想往往能简化解题过程,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如第(9)、(10)、(11)、(20)题都涉及数形结合,第(4)、(7)、(16)、(17、(18)题都与图表信息有关。
(2)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这种思想能够使我们思路清晰,处理问题井井有条,真正做到不重不漏,养成严谨慎密的思维习惯。在2010年的数学理科试题中第(19)、(20)、(21D)题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种思想应该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
(3)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体现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如第(10)、(13)、(14)、(15)、(18)、(19)、(20)、(21C)题。
(4)转化与化归思想。
转化与化归思想的考查在整套试题中处处可见,主要体现化繁为简的转化;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数学语言互译转化;数学形式之间的转化;知识与方法的迁移等。特别是第(2)、(5)、(6)、(9)、(10)、(12)、(13)、(14) (16)、(17)、(19)、(20) (21C)等题更为明显。
(5)充分体现、挖掘考生的各项数学能力。
《考试说明》指出数学能力主要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2010年的江苏卷中,这些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涉及运算求解能力的有第(2)、(9)、(14)、(18)、(21A)、(21C)、(22)题。涉及数据处理能力的有第(4)、(7)、(17)题,涉及空间想象能力的有第(16)题,涉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有第(5)、(9)、(11)、(20)、(23)题,涉及推理论证能力的有第(7)、(12)、(16)、(18)、(19)、(20)、(21A、C)、(23)题,涉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有第(2)、(4)、(5)、(10)、(19)、(20)题等。
5. 注重数学适度的形式化特点。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适度的形式化特点”,这成为2010年江苏卷的一大亮点。如第(2)题注重两个复数积的模等于模的积|z1z2|=|z1||z2|,第(5)题注重“R上的两个奇函数的积为偶函数”,第(12)题两边都是正数的不等式相乘前的凑形,第(13)题数学轮换性,第(14)题S (x)与第(17)题tan(α-β)的表达式结构,第(19)题等差数列,第(20)题函数具有性质P (a),第(21D)题与第(23)题证明等都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数学形式上的结构上的特点。
四、对今后高三复习的启示
2011年是我省进入新课改后的第三次高考,应该说我省的高考命题已趋成熟。2011年高考为今后的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提供哪些重要的信息必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考命题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学推行新课改的力度和发展新课改的深度,影响着高三复习的方向。通过研究2010年的高考试题,我认为今后高三复习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夯实基础,落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从2010年的试卷中不难看出,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立几、解几和向量仍然是考查的主要内容,从本文的知识点统计中更是一目了然。
试题的框架主体仍是考查数学的基础知识和通性通法。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数列的基本运算及应用;不等式的求解与证明;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空间图形的识别及线面的位置关系(包括体积和距离);直线与圆,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等在今后的高三复习中仍然是重中之重,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函数与方程、换元法、配凑法、变量分离等思想方法应该成为数学能力的核心,只有具备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才能从容应对高考。不能因为高考难了,平时教学就上难度。
2. 坚定新课程改革方向,研究《考试说明》。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这是很正常的规律。因此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有新的教材和新的考法,纠缠不休的新旧对比只能说明我们自己走不出自己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淡化新增内容的说法。从2008—2009—2010三年的高考来看,执行和推广新课标是大势所趋,所以新课标中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会与传统的主干知识一起成为高考的重要内容,会不断地出现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今后在教学中应一视同仁。特别是高三复习时要立足教材,研究《考试说明》,充分相信《考试说明》所列举的三大方面的考查:(1)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2)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3)注重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研究考试内容及要求,对各知识点是了解、理解还是掌握,是A级、B级还是C级做到心中有数。2010年《考试说明》中的8个C级要求除“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外都考到了。(这可能和2008、2009两年都考圆有关,但2010年第(9)题、第(21A)、第(21C)均和圆有关。)
3. 通法为主,变法为辅,培养能力。
重视高中数学的通性通法,倡导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努力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两个意识”,即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分类和要求必然要反映在命题中。特别应注意新增加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另外,“推理论证能力”有别于先前四大能力之一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重是演绎推理,“合情推理”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
2010年的试题中在“数据处理能力”方面体现得很明显,其中包括对数学形式化特征的认识,这方面的考查表面上增加了试卷的难度,本质上反映出考生能力的欠缺,所以我们要加以重视。
4. 注意命题动向。
2010年试题中立体几何题目变化较大。一是填空题没有设置立几题,二是附加题没有设置空间向量题。立几的考查减少了题量,降低了难度,也回归了立体几何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依赖向量工具,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也就是要重视学生用综合法解立体几何题的训练。向量的出现既专业又简洁,就考向量,不拖泥带水,将三角与向量分离考查,抛弃向量与三角、向量与解几、甚至向量与函数等有形无质的交汇形式,实现试题的平稳过渡,使得试卷清新明了。这样的处理像二次函数一样,也许是想降低向量知识性的考查,体现向量的工具性的应用。不等式的地位有所提高,试卷中出现了解不等式(第(7)、(9)、(11) (23)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第(17)题)、不等式的性质(第(12)、不等式的证明(第(21D)、函数与不等式的交汇(第(11)、(20)题),甚至数列与不等式的交汇(第19题)。命题的冷热度有所变化,如数列与不等式的交汇虽然简单,不像其他省份炒得那么热,挖得那么深,但毕竟也出现了。炒得火热的绝对值有所降温,凉在一边的直线与圆锥曲线上了台面。
由此可见,高三复习时关注命题动向,捕捉高考信息固然重要,但吃透教材,研究《考试说明》,掌握“三基”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有了教材,高考就有了立足之本;有了《考试说明》,高考就有了可依之据;掌握了“三基”,就具备了应对高考的能力。高考有规律可循但不拘泥死板。
参考文献
[1]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试题 (江苏卷) .2010.6.
[2]江苏省考试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0 (江苏卷) 说明, 2009.10.
3.江苏省高考数学模拟试卷一 篇三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若集合 、 满足 ,则实数 = .
2.若复数 满足 ( 是虚数单位),则 = .
3.若向量a、b满足 , ,且a与b的夹角为 ,则 = .
4.某机关领导小组有成员3人,每人在一个星期的七天中参加一天义务劳动,如果劳动日期可随机安排,则3人在不同的3天参加劳动的概率为 .
5.为了解某校高三学生的视力情况,随机地抽查了该校100名高三学生的视力情况,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右),由于不慎将部分数据丢失,但知道前4组的频数成等比数列,后6组的频数成等差数列,则视力在4.6到5.0之间的学生人数为 .
6.若双曲线 的两个焦点到其一条准线的距离之比为3:2,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
7.在 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 、b、c ,若 ,则.
8.在区间(0,1)中随机地取出两个数,则两数之和小于 的概率是 .
9.已知A、B、C、D是同一球面上四点,且DA 平面ABC,AB BC,DA=AB=BC= ,则此球的体积等于 .
10.不等式 的解集中有且仅有三个整数, 则实数 b的取值范围是 .
11.设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与直线 垂直,则.
12.设,
则 = .
13.将正奇数排列如右表,其中第 行第 个数表示,例 如 ,若 ,则.
14.若关于 的方程 实数解中有且仅有一个正数解,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为 .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假设关于某设备使用年限 (年)和所支出的维修费用 (万元)有如下统计资料:
23456
2.23.85.56.57.0
试求:
(1)若变量 与 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求其回归直线方程;
(2)估计使用年限为10年时,维修费用约是多少?
(参考公式: )
16.已知矩形ABCD⊥平面BCE, 且EB⊥BC, 点F是EC的中点,且EB=BC,
(1) 求证: 平面BDF⊥平面ECD;
(2) 求证: AE∥平面BDF.
17.已知 ,现以 轴为始边分别作两个锐角 ,它们的终边与线段 交于 .已知 的横坐标分别为 .
(1)求 的值;
(2)设点 为线段 上一点(点 不重于 ),过 分别作坐标轴的垂线,垂足为 .现向 中随机地抛掷一点,求该点落在四边形 内的概率的最大值.
18.已知⊙ 是圆心在抛物线 上且过该抛物线焦点 的所有圆中的最小圆.
(1)求⊙ 的方程;
(2)设过点 的直线 与⊙ 交于 两点,求 的范围;
(3)设 是直线 上的动点,过点 作⊙ 的切线,切点分别为 ,问直线 是否过定点?若过定点,求出该点坐标;否则,说明理由.
19.已知函数 .
(1)若当 时,函数 取得极值,求 的值,并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
(2)若当 时,不等式 恒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0.在数列 中, .
(1)求证:数列 是等差数列;
(2)设 ,试问 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如果存在,求出这三项;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3)已知 时, ,求 时,满足 的所有的n的值。
附加题部分
21.(请在A、B、C、D四题中选做两题,每题10分, 共20分)
A. 选修4-1平面几何选讲
已知PA与⊙O相切,A为切点,PBC为割线,弦CD∥AP, AD与BC相交于点E,点F为CE上一点,且 。
(1)求证: ∠P=∠EDF;
(2) 求证:.
B.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如图是矩形 , , , 矩形 在旋转变换T的作用下变为矩形 ,其中 , 。
(1)求变换T对应的矩阵M;
(2)求曲线 的图形在变换T的作用下所得到的图形的方程。
C. 选修4-4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已知直线m过点P ,其参数方程是: ( 是参数), 曲线C的参数方程是: ( 是参数),
(1)写出曲线C的普通方程,并说明其是哪种曲线;
(2)若直线m与曲线C交于点M,N,求PM•PN的值.
D. 选修4-5不等式证明选讲
(1) 已知 ,求 的最小值;
(2) 已知 ,求 的最小值.
22.如图,已知三棱锥 的侧棱 两两垂直,且 , 是 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 与 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二面角 的余弦值.
23.已知挑选空军飞行学员可以说是“万里挑一”,要想通过需过“五关”——目测、初检、复检、文考、政审等.若某校甲、乙、丙三个同学都顺利通过了前两关,有望成为光荣的空军飞行学员.根据分析,甲、乙、丙三个同学能通过复检关的概率分别是0.5,0.6,0.75,能通过文考关的概率分别是0.6,0.5,0.4,通过政审关的概率均为1.后三关相互独立.
(1)求甲、乙、丙三个同学中恰有一人通过复检的概率;
(2)设经过最后三关后,能被录取的人数为 ,求随机变量 的概率分布列及随机变量 的期望 .
参考答案
1,2 2,1+i 3, 4, 5,78
6, 7,8,9, 10,
11,212, cosx13, 6014.或 .
15.(1);(2)万元.
16.(1) 略;(2)略.
17.(1) ;(2) .
18.(1) ; (2) ; (3) .
19.(1) ,增区间 ,减区间 ;
(2)
20. (1) 略(2)不存在
(3)2,3
21,A(1)略,(2) 略
B.(1) (2)
C.(1),是椭圆 (2)
D. (1)
(2)
22.(1) ;(2) .
23.(1) ;
4.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篇四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参考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徘徊的意思是: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踟蹰的意思是: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集聚的意思是:集合;聚合。积淀的意思是:①【动】积累沉淀。②【名】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宵衣旰食的意思是: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废寝忘食的意思是: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参考答案】C 【解析】A选项中“推行”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B选项中“接受、理解和掌握”语序不当,应为“理解、接受和掌握”。D项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应在“周年”后加上“纪念日”。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参考答案】B 【解析】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A项选自黄庶的《探春》,这二句说东风拿起刀尺,裁剪出万叶千花,将“东风”拟人化;C项选自宋·秦观《春日五首》(其一),两句虽是写花,却赋予物态以人情,经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D项出自宋代诗人刘攽的《新晴》,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B 项出自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此项未使用比拟手法。
试题分析: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 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熟悉常用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参考答案】A 【解析】语段开头一句是总写,写清明节的习俗,用了“除了„„还要”的句式,暗示下文应该说明“插上柳条”的意义。所以应首先选⑥句,③句与⑥句是因果关系,④句与①句是对“意义”的进一步解释,所以应选A。此外,还可充分利用选项中的关联词、代词以及“句链”来帮助判断,效果更好,准确率更高。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参考答案】D(后半句为干扰项)
【解析】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是指由国家文物局确定并发布的中国文化遗产图形标志。确定时间:2005年08月17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金沙“四鸟绕日”金饰图案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四鸟绕日”金饰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专家也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这是本世纪中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据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主任彭常新介绍,由国内著名专家联名推荐的这一金饰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专家认为,“四鸟绕日” 1 图案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艺术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考生可仔细观察图片,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再对应选项确定答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文言文阅读(18分)【译文】
先生姓欧阳氏,名发,字伯和,(江西)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先生为人纯朴诚实,不会欺骗他人,对内对外能做到态度同一,淡薄名利,没有特殊的不良爱好,他志向坚定,爱好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欧阳修禄位已高,先生已经十五岁,就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又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先生长大以后,更加重视学问,不去研究那些应对科举考试的文章词藻,只去探究古代那最早出现的论议文字,从上古时代始有文书以来直到现在,君主臣宦世代相传的系统,每个朝代的法令规范以及礼乐制度,其它至于天文地理等学问,没有不学习研究的。先生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追求应对眼前而浮光掠影,只注意枝枝节节,而一定探本溯源,了解学问的前因后果。编辑整理资料都分门别类,考查研究一定要有收获,有收获还要能有所用。
啊,先生的志向也算够大的了!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议论事情坚持原则,即使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会有一点屈居其下的意思,关键时一定要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他们也不愿意随意任用他,让他发挥其所能,因而,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的。现在,先生已经去世了,眉山苏子瞻(苏轼)感到很悲伤,认为先生继承了其父文忠公(欧阳修)的学问,可以称得上是东汉蔡邕(字伯喈)、西晋张华(字茂先)这类人了。
先生做殿中丞时,曹太后逝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负责仪礼的礼官陈襄犹豫不决,将前往哭吊前,召见先生,询问服制之礼,先生从容应答,陈襄当即奏禀皇上,采纳了先生意见。在这时候,正值司天监讨论古代测候风云星月的占卜的书籍是否有不同,准备协调不同意见,创制天文书,很长时间没能完成,这时,陈襄正总管这件事,就推荐先生参加修订。先生推求考证,判断是非,取舍比较,编订完成后,皇帝下诏将此书藏于太史局。
先生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未完成的著述还有几十篇。
先生夫人吴氏,是原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寿安县君。儿子一个,名宪,做过滑州韦城县主簿。女儿七个。先生于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欧阳修)的墓地,其子欧阳宪前来,要我为先生写一篇墓志铭。6.【参考答案】C 【解析】申:申说;说明。7.【参考答案】D 【解析】采用比对法,与最后一段“男一人,曰宪”、“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相比对,就可以看出请求作者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而非苏轼。8.(1)【参考答案】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 2 能跟从他。
【解析】关键:掌,掌管;号,被称作;以,介词,用;检束,检点约束;徒,学生,门徒;从,动词,跟从。
(2)【参考答案】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关键:治,担任;苟简,草率简略;所创立,名词性短语,创立的东西;更,更改。
9.【参考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第1、2段内容,特别是第2段的第1、2句,然后针对问题分点作答即可。4分至少答出4点。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简析】一日,正是秋天,刘禹锡受朋友窦员外之邀,参观了他在京城长安买的新居。参观完毕,刘禹锡写了一首诗相赠。长安之地,“居大不易”,能在城西买得新居,钱哪来的?不好胡乱猜测。窦员外“时判度支案”,也就是他当时负责天下赋税统计与支度,属于户部。当时户部下属四个机构: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可以说他是官不大,权不小。刘禹锡与这位窦员外关系非同一般,时有诗歌交接。诗中的“清光门”即含光门,“崇德里”为含光门外街西第四坊。门外不远,“清明渠”缭绕含光门。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窦员外买的是一层带院子的房子,所以可以种植松柏,不出家门,可以看到“明月松间照”,而春天可以尽赏芍药花开满园的景色。有山有水,有松有月,亦有花香袭人,令人向往。案牍之劳,可以因此暂消;自娱之时,可以徘徊赋诗,好不惬意。10.(1)【参考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首先要理解“开颜”的意思: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
分析作者“开颜”的原因要从主观(作者自己)客观(他人及周围环境)两个方面从诗句中筛选相应的信息,然后分点概括。第2句提到的自己心情闲适是主观原因;标题提到的朋友新居落成、颔联提到的优美景色、颈联提到的主人品味高雅、尾联提到的宾主志同道合等应属客观原因。(2)【参考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解析】1.问的是艺术手法,一般应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逐一思考作答。2.问的又是“写景艺术”,因此每个方面都应侧重从写景、描写这个角度来思考作答。(3)【参考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作答此题,除了抓住尾联之外,还要注意标题及诗中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另外注意赋分分点作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参考答案】(1)信誓旦旦
(2)渚清沙白鸟飞回(3)惑而不从师(4)不蔓不枝(5)衡阳雁去无留意(6)月出于东山之上(7)成于乐(8)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试题分析:除了第七小题这个课外的较难外,其余都较为容易。只是个别字在书写时注意一下,比如“渚”“蔓”“衡”和“雁”等字,写时应注意,最好能结合所在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2.【参考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解析】本题主要从内容上进行考查。除了认真阅读第3、4段,更要注意结合语境,因为关键词都在第2段,如“实打实的”、“一股子认真劲(韧性)”。另外赋分4分,两点为好。
13.【参考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本题是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应由表到里进行阐释,不能脱离具体语境。14.【参考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首先要了解线索的类型及常见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按照答题模板进行解答即可。
15.【参考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解析】本题属于探究句子含义题。此句处于文章最后一段这一特殊位置,需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关键句、文章主旨、作者情感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6.【参考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解析】本段思路很清楚,开头、结尾句分别为一层,中间部分为一层,然后概括层意,最后用规范的术语串联即可。
17.【参考答案】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解析】答题区域在2、3、4段,注意上位概括(观念、内容形式)、分点概括。
18.【参考答案】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解析】理解“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需要从参观者、罗丹和雕刻本身三个角度入手。另外,要注意具有暗喻性色彩的词语的内涵。
七、作文(70分)19.【解析】 试题分析:还是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有两个大层次,而第一个层次中又有三个小层次。整体上审题没有什么难度,没有难为学生。材料的立意也较为宽泛,可以就材料本身来写,即写材料中所提示的任何一种,比如“智慧是一种经验”“智慧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境界”“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也可从材料说开,谈自己对智慧的看法,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
5.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篇五
语文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B)理念的契合成了曹文轩得奖的原因之一,与丹麦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经典作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并没有 的结局一样,曹文轩也曾经在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时表示,现在儿童文学中别说 了连 都没有了,而仅仅是满足人的情绪,快乐、热闹、搞笑。
A.温馨美好 温暖 残酷 B.美满团圆 温暖 残酷 C.温馨美好 残酷 温暖 D.美满团圆 残酷 温暖
解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结局与“团圆”无关。人们通常希望看到的是“温暖”,作者为了突出现在儿童文学的浅薄,用“残酷”作为参照,表示强调。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3分)(A)A.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3.一位老年妇女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项(3分)(D)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
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A.①挽伯母 ②挽岳母 ③挽母 B.①挽岳母 ②挽母 ③挽伯母 C.①挽母 ②挽伯母 ③挽岳母 D.①挽伯母 ②挽母 ③挽岳母
解析:①由“情怜犹子”可排除“挽母亲”,由“数十年”可排除“挽岳母”;③由“乘龙”“坦腹”可知为“挽岳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年轻时不擅长把握自己,做什么事都走极端显得过度。太急切地表现,。过于胆怯,。一审势,看准了再做;二适度,得体地表现。古语说:“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孤寂。惟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①不太得体 ②就容易太夸张激昂 ③就害怕见人
④机会来了也显不出你 ⑤常滥情失控 ⑥连一句整话都说不出 A.③①②⑤⑥④ B.②①③⑤④⑥ C.②⑤①③⑥④ D.③②①⑤④⑥
解析:“太急切地表现”和“过于胆怯”分别引领着三句话,可以肯定,另外两个“就”领的句子应该放在相对应的位置,最后是两种不同的性格缺陷导致的不良后果。
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解析:桌上无棋子、灯花,排除B;无“捣衣砧”,排除C;“晚来风急”无依据,排除D。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韩 愈
公讳昌裔,字光后,本彭城人。曾大父讳承庆,朔州刺史。大父巨敖,为太原晋阳令。再世宦北方,乐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阳曲。父讼,赠右散骑常侍。
公少好学问,始为儿时,重迟不戏,恒有所思念计画。及壮,自试以《开吐蕃说》干边将,不售。入三蜀,从道士游。久之,蜀人苦杨琳寇掠,公单船往说,琳感欷,虽不即降,约其徒不得为虐。
建中中,曲环招起之,为环檄李纳,指摘切刻。环封奏其本,德宗称焉。环领陈许军,公因为陈许从事,以前后功劳,累迁检校兵部郎中、御史中丞、营田副使。
吴少诚乘环丧,引兵叩城,留后上官涚咨公以城守,所以能擒诛叛将,为抗拒,令敌人不得其便。韩全义败,引军走陈州,求入保。公自城上揖谢全义曰:“公受命诣蔡,何为来陈?公无恐,贼必不敢至我城下。”明日,领骑步十余抵全义营。全义惊喜,迎拜叹息,殊不敢以不见舍望公。
上官涚死,代涚为节度使。命界上吏,不得犯蔡州人,曰:“俱天子人,奚为相伤?”少诚吏有来犯者,捕得缚送,曰:“妄称彼人,公宜自治之。”少诚惭其军,亦禁界上暴者。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
元和七年,得疾,视政不时。八年五月,涌水出他界,过其地,没邑屋,流杀居人,拜疏请去职即罪,诏还京师。即其日与使者俱西,大热,旦暮驰不息,疾大发。左右手辔止之,公不肯,曰:“吾恐不得生谢天子。”上益遣使者劳问,敕无亟行。天子以为恭,即其家拜检校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十一月某甲子薨,年六十。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为环檄李纳 檄:发文书
B.公自城上揖谢全义曰 谢:道歉 C.殊不敢以不见舍望公 舍:安置
D.上益遣使者劳问,敕无亟行 亟:急忙
解析:谢,谢绝。
7.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公讳昌裔: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必须称名时,就在前面加一“讳”字。B.曾大父:“曾”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大父,即祖父(外祖父),曾大父就是曾祖父。
C.揖、拜:揖,古代的拱手礼,拜,古表敬意的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拜”礼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揖”礼多用于平辈之间。D.甲子:“甲子”,天干地支合用,用以纪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共得到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可用于纪年、纪月和纪日。
解析:古时在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前加“讳”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壮,自试以《开叶蕃说》干边将,不售。(4分)
答案:等到壮年,自己试着用《开吐蕃说》谋求成为边关将领,没有实现。(4分,“试”“干”“售”各1分,句意1分。)
(2)少诚惭其军,亦禁界上暴者。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4分)
答案:吴少诚为他军队的行为感到惭愧,也禁止他的士卒在边境上行暴。州界两边的百姓耕种时都跨越边界,官吏也不呵斥责问。(4分,每句2分。)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昌裔的主要品质。(4分)
答案:勤学好思;胆识过人;顾全大局;宽厚持重;忠心耿耿。(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任意四点得4分。)【参考译文】
刘公名讳昌裔,字光后,本来是彭程人。曾祖父刘承庆,担任过朔州刺史。祖父刘巨敖,担任过太原晋阳县令。两代在北方为官,喜欢那里当地的习俗,于是记名籍于太原的阳曲县。父亲刘讼,被追赠右散骑常侍。
刘公年少时喜好学习,起初为孩童时,就稳重不喜欢玩耍,经常有所思虑谋划。等到壮年,自己试着以《开吐蕃说》谋求成为边关将领,没有实现。后来进入三蜀大地,跟随道士出游。很久以后,蜀地的人民苦于杨琳侵犯劫掠,刘公单独乘船前往劝说,陈琳感慨欷歔,虽然没有立即投降,但要求他的手下不得再干坏事。
建中中期,曲环招纳起用了他,他替曲环起草声讨李纳的文书,言辞严厉尖刻。曲环将他的文章密封上奏,德宗皇帝称赞了他。曲环统领陈州、许州两地的军队,刘公于是担任陈、许从事。凭借前前后后的功劳,连续升官至检校兵部郎中、御史中丞、营田副使。
吴少诚趁着曲环去世,率领军队攻打城池。留后上官涚向刘公咨询守城的方法,刘公用来擒拿诛杀叛将的方法,就是以固守城池来抵抗进攻,使敌人不能从中得到好处。韩全义战败,率领军队投奔陈州,请求进城保护。刘公亲自登上城楼对韩全义作揖谢绝说:“您受命到蔡州,为什么来到我们陈州?您不用担心,敌人一定不敢来到我的城下。”第二天,刘公带着十几个步骑抵达韩全义军营。韩全义又惊又喜,一边迎见行礼一边赞叹,丝毫不敢因为先前没有接纳自己而怨恨刘公。
上官涚死后,刘公代替上官涚担任节度使。命令边界上的官员,不允许侵犯蔡州百姓,说:“我们都是天子的子民,为什么要互相伤害呢?”有来侵犯的吴少诚手下官吏,被抓捕住绑着送回,刘公说:“不好处置您手下那些人,还是您自己处理吧。”吴少诚为他军队的行为感到惭愧,也禁止他的士卒在边境上行暴。州界两边的百姓耕种时都会跨越边界,官吏也不呵斥责问。
元和七年,刘公生病,处理政务不及时。元和八年五月,河水泛滥流出边界,经过那些地方,淹没了乡村房屋,淹死了当地居民,上奏章请求解除职务抵罪,皇帝下诏要求他回到京城。当天他就立即和与使者一起向西(回京城),天气非常炎热,早晚飞驰不停息,疾病突然加重。身边侍从手拽着缰绳阻止他继续赶路,刘公不愿意停下来,说:“我恐怕不能够活着向天子谢罪了。”皇上增派使者慰问,下令无需急着赶路。天子认为他谦逊有礼,在他家里授予检校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一职,掌管军事。十一月某日甲子去世,年六十二。
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赠王侍御 韦应物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上阳秋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
10.从前两联看,王侍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答案:心境高远(超尘脱俗、品性高洁),诗才过人(诗风清雅),重情重义(有情有义、重情义)。(三点,每点2分。)11.请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颈联(5分)
答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分),通过萧萧秋雨、洛河寒水等意象营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围,情景交融,表达了长夜难眠的诗人对友人的惦念(1分),以及深陷官场不得脱身的孤寂无奈(1分)。(景情关系1分,两种情感各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诗经·氓》)(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中秋》)(7)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司马光《资治通鉴》)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少年哀歌 [日]西村寿行
①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②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这给我们艰辛的捕鱼生活蒙上了阴影。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
③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④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⑤小船摇荡着波涛,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⑥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⑦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⑧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
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矫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形象。
⑨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⑩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11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12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13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下来了,我当上了作家。
○14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15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代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16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17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
○18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19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
(文章有删改)1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⑨段“我”感到一阵悲哀的原因。(4分)
答案:①我是贫穷渔夫的后代,过着艰辛的捕鱼生活。(1分)②贵妇人所在的时髦的客船给我们的捕鱼生活带来不便,蒙上阴影。(1分)③贵人所过的红男绿女的生活、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与我无缘。(1分)④底层人民受到贵族轻视
甚至鄙视。(1分)
1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效果。(6分)
答案: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的愤懑与烦躁比喻成灼烧我脑海的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内心的恼火与烦躁。(2分)②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贵妇人的笑与我脑海中的灼烧形成对比,突出我此刻的愤懑与烦躁。(2分)③暗含文章主旨,我们不应该因贫贱而自卑,更不能因富贵而不尊重他人。(2分)15.分析文中第④段和第16段两处加点字的意义的异同点。(4分)
答案:①相同点:都是指衣服吸了潮气后给人带来的沉重和寒冷(2分)②不同点:第④段纯粹是对环境的身体反应,(1分)第⑩段指作者因看到了江面上打鱼的父子二人而产生的内心感受,是一种沉重的、深刻的自我反思。(1分)16.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文章结尾“我抛下名片的意义”。(6分)
答案:我抛下自己的名片,希望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这是一种善意和关爱(2分);与少年时“我”贫困艰辛的生活和痛苦的人生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告诉读者,不应该因贫贱而自卑,更不能因富贵而不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帮助(2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作家,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贵妇人的“树枝”有一定关系,借此告诉少年:一个人的命运通过努力是会改变的,身处生活艰辛中的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而应发愤图强,创造美好的生活(2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
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如蒙台梭利、怀特海、维果茨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了学校旅程中最重要的秘密: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鸣共振。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亏,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学。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之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
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因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第6期,有删节)
17.文章第①②段关于自然节奏和教育节奏的论述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答案:①强调教育是面向生命的,是让生命更加精彩的必要手段,是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有益探索。(3分)②为下文论述怎样让生命的节奏和教育的节奏保持一致,像尊重生命规律一样寻找并尊重教育规律做了铺垫。(3分)
18.如何理解第③段最后“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这句话?(6分)
答案:生命有节奏,睿智的教育必须与生命产生和呜共振,敏锐地捕捉教育的敏感期;某种敏感性一旦被激发,就能照亮儿童的整个世界,这时的教育可能事半功倍;但这种敏感特别短暂,不易抓住;如儿童能够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就可能获得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意思对即可,6分。)19.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首先提出“教育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的看法;接着通过维果茨基的实验成果分析“耐心等待”的理由——抓住教育最佳期;最后得出结论——必须提醒自己教育不能急于求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2分,共6分。)
七、作文(70分)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手机体现了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手机拉近我们的距离,又疏远了我们的距离。
小小手机,承载并记录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融入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
(选自元好问《新轩乐府引》)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
22.文中的“乐府”指的是 其别称还有、。(3分)
答案:词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23.作者认为东坡乐府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书写性情,随意而作,不刻意追求文字工巧。【参考译文】
唐代歌曲的词大多是宫体,又都极力来写。自从苏东坡一出现,“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的气象。虽然有时会写宫体词,难道就可以用宫体来概括它吗?有人说词本来不难写,(但)自从苏东坡纵笔而写之后就很难创作了,这大概是根据优劣来评论,不算是了解苏东坡的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诗三百》所记载的,地位低微的男女忧伤又没寄托的言语,偶尔突然被外物感动触发,充满内心而抒发出来,随口形成而已。当初真想配合管弦、金石之类的乐器,经过圣人的手,来和《六经》一同流传吗?地位低微的男女尚且这样,更何况苏东坡笔墨绰有余力而不经意为之,却要求和前人比高下,这是错的!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E)A.《三国演义》中,曹操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途中三次大笑。未承想,一笑笑出张翼德,二笑笑出赵子龙,三笑笑出了关云长;关羽念旧,才使曹操回到江陵。
B.《边城》中,天保和傩送都爱上了翠翠,爷爷不想让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但他的反复试探反而弄巧成拙,顺顺和傩送对他心生不满。C.《欧也妮·葛朗台》中,充斥着残忍、血腥,但在对欧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感到了抒情气氛,感到了一丝温暖。
D.《家》叙写了高家的四类人物:封建家族维护者高老太爷;败家子克安、克定;反抗者觉慧、觉民;受害者梅、瑞珏、鸣凤。
E.《哈姆莱特》中奥菲利亚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却又脆弱且驯服无知。她的脆弱是由爱情所致,她的驯服与无知完全是自我性格发展的结果。
解析:A项,一笑赵子龙,二笑张翼德。E项,她的驯服与无知还受到欧洲封建道德、封建宗法制的束缚。25.简答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有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案:贾宝玉。(1分)“老爷喜欢”的是: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2分);
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2分)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意思对即可,1分)
(2)鲁迅《社戏》的结尾处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从文中看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请分析文章结尾这么写的用意。(4分)
答案:留恋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赞美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
系;赞美淳朴、善良、真挚的农人;留恋与朴实、善良的孩子去体验冒险的乐趣;怀恋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4分,每点1分,答对四点给全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共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这一类。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为民间文艺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索和阐明,或对它的历史进行清理和论述。近年来,学术界把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予科学的探索和确当的叙述,给予民间文学以应有的地位。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化史以及文化学的关系,同样是密切的。文化史和文化学的探究、叙述应该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个文化为对象。要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史或文化学,绝不能抛掉民间文学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否则,不仅概括不周全,还可能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现象评价和叙述的准确性。
26.根据文章,概括民间文学的来源。(4分)
答案:①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②也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的产物。(每点2分。)
27.民间文学由哪些部分构成的?有何作用?(5分)
答案:①民间谚语、劳动歌、神话传说、英雄传说等;②反映生活、教育人民、鼓舞情绪、传述知识、培养团结感情。(每个问题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
6.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篇六
江苏高考数学附加题必做题考点剖析
作者:蔡敏柱
来源:《高考进行时·高三数学》2013年第01期
近几年江苏高考数学附加题的必做题考点如下:
7.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篇七
一、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
1.不避热点, 突出主干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 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比如铁农具、中国古文字、三省六部制、雅典民主、中国70年代外交、两德分裂、孝文帝改革和拿破仑等, 不少知识点是多年连续考查, 如罗斯福新政、英国议会改革、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等。高考不回避热点知识和已考知识, 但题目的切入点、考查的角度和能力有所变化。
2.稳中有变, 守正出新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体现了稳中出新的特点。在难度系数、试卷结构、题量和题型方面基本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
一是要求拓展历史思维能力。2013年的历史小论文题由原来论证材料的观点到论证自己的观点, 思维能力有所拓展。二是要求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关于选修改革史的考查, 从以往只涉及一个改革到2013年将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进行了比较整合, 对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要求有所提升。三是对答题规范要求变化。以往答题纸都以横线的形式划定了每问答案的具体区域, 而2013年除了小论文外其余题目的答题区域都以空白形式出现, 学生答题规范要求相对提升。
3.关注时代, 学以致用
从试卷主观题来看,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关注社会现实, 密切联系时代。例如, 第21题以儒家伦理为主线, 旨在引导考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 实现社会和谐。第22题考查国共两次合作及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引导考生要正确认识历史, 关注现实, 增强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再次考查罗斯福新政, 现实意义很强。
4.能力立意, 渗透史观
纵观这套试题, 所考知识点都是将主干知识通过新材料和新情境呈现, 知识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突出能力立意, 又较多地渗透史学研究问题。比如第23题的设问:“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 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 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 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 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 要求考生“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这些设问从史学研究角度突出能力立意, 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对2014年江苏历史学科高考的启示
1.突出主干知识和材料阅读两大重点
从近年高考历史试题来看, 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试题材料丰富、阅读量大。如何把握复习重点, 如何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是备考的当务之急。不管试题和材料如何变化, 其最后落脚点仍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因此, 高三复习之前, 教师一定要将课程标准、高考说明和教材有机结合, 将主干知识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材料加以呈现, 帮助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得出教材中的结论,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史学研究能力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文科综合素养要求高, 地理知识、图表分析、政治理论、文言功底等能力都必不可少, 这些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 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同时,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史学理论、观点、方法以及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学理论阐释和历史研究方法。
3.注意历史知识和社会现实的两大联系
课程标准强调“在内容的选择上, 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 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因此, 教师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两大联系:一是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做好专题知识和阶段特征的整理复习。二是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就社会热点问题寻找与历史知识的交叉点,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 多方考查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强调审题和答题的两点规范
8.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篇八
今年的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知识覆盖面宽,也体现考纲要求,试题结构,品种与往年基本一致,考查基础与考查能力并重,运算量大,今年的试卷还出现了很多“创新题”体现了对考生数学能力的要求,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一致。高考是选拨考试,试题有可难度也很正常。如何在有难度的考试中让学生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成功者,值得每一个老师深思。
有的小学老师会感到奇怪,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不是高中老师才应该考虑的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小学教育是基础,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耐挫力。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高,平时考试时家长注重孩子的分数,考好给予奖励,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对孩子贬斥、讽刺挖苦或实施棍棒。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强大的思想压力,使得孩子精神十分紧张、唯恐落后,一旦考不好就忧心忡忡。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希望以后能够淡化考试分数,多用等级进行评价。老师要多同家长沟通、交流,通过找出分析,测验找到每个同学不足之处,督促学生加以弥补。让学生能做到不畏惧考试,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加强计算能力培养。数学离不开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准确性十分重要。小学的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始终。口算教学是计算的基础,口算基础好,可减少笔算的困难,抓好口算教学是笔算的前提,要提高口算的教学效果,首先抓口算的基本训练。20以内的加减反复训练,达到脱口而出。一些常用的数据,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理解和掌握运算法则是是计算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一堂课的练习要分层进行,逐步加深。许多小学生计算法则都能掌握和理解,但常常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培养学生书写认真、审题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课堂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探索,激起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对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在讨论交流中,让每位同学能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合成一个更佳的想法。老师要经常引导和鼓励学生变换角度多提问题、变换方式表述不同意见,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课堂上可采用“比比谁的点子多”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种解法的训练,可沟通知识的联系,扩展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生还是轻松的,没有升初中考试的负担,就近入学。平时考试试卷题目不难,大家成绩相差不大。为应对高考的挑战,在平时的考试中,老师应出一些拓展性题目(附加题),有能力的同学尽量督促做,基础差的同学不强求做,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成立班级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调动全班的学习热情。精选一些数学练习题,在班级范围内举行数学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江苏高考数学试卷】推荐阅读:
江苏高考英语试卷答案11-22
江苏高考材料作文08-01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09-21
2024江苏高考作文10-12
江苏高考加分政策11-04
江苏小高考政治12-09
江苏高考选修33考点06-24
江苏省高考物理08-20
江苏高考语文历年真题08-23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