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旅游规划(精选14篇)
1.新城区旅游规划 篇一
横峰县新城区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及县委十七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以实施“1122”工程为目标,围绕“现代工业城”的总体定位,按照“做大空间、完善功能、打造环境、集聚发展”的要求,突出“一心两园”建设重点,将横峰建设成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新型生态现代工业城市。
二、规划原则
1、从横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保发展战略出发,兼顾现实、适度超前,合理确定新城区未来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2、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原则,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部署、协调统筹发展。
3、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用地,以新城区开发建设为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节省投资,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效益。
4、近远期相结合,注重长远,近期切实可行,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
5、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规划、适度超前,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
6、保持生态环境,集约用地,促进经济、社会、环保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构想
新城区是横峰县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集行政、教育、金融、商贸、健身、休闲、居住、创业为一体。区域四至范围为:浙赣铁路复线以南,沪昆高速以北,铁路疏解线以西,横弋交界线以东,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区域概念规划以“一心、两园”为主体,划为四大片区,即行政中心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莲花新区。
1、新城区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分析新城区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自身优势及制约因素,研究新城区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提出新城区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2、新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计划。
3、新城区总体规划:根据拓展后的新城区规划范围,确定新城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
4、新城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新城区土地使用性质,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5、新城区近期建设规划及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按照“1122”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做好新城区近期建设。新城区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心,二园,五纵三横、四片区”,编制好新城区控制性规划,研究确定新城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及发展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阶段安排
全部规划工作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包括组成工作机构、招标落实规划编制设计单位及制定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规划编制实施阶段。开展规划和研究,完成新城区总体规划框架,2010年 月底前完成。
第三阶段:征求意见。形成初稿阶段,整合规划和研究成果,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2010年 月底完成初稿。
第四阶段:成果上报阶段。修改完善总体规划,新城区工委会议审议通过后,上报县政府审批,此阶段于2010年 月底前完成。
五、组织领导
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横峰县新城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人员如下:
组 长:李必良(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新城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副组长:沈火忠(县发改委主任)付向占(县新城区管委会主任)杨朝雪(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张淑卿(县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主任)郑金双(县建设局局长)张照贵(县经贸委主任)李惠民(县交通局局长)丁芳水(县国土局局长)徐小华(县农业局局长)方岁林(县环保局局长)黄必胜(县水利局局长)黄先河(县统计局局长)陈 柳(兴安街道办主任)包亦龙(莲荷乡乡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新城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由新城区管委会主任付向占担任。二○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2.新城区旅游规划 篇二
当下新城区建设在各种规模与性质的城市中大跨步发展, 而与其同步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不仅理论研究指导上未能跟进, 就是实践建造上都出现了诸多问题。立足当下结合社会生态保护意识与城市休憩功能的需要, 在新城区建设中, 如何通过景观规划设计, 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和美学等多目标且可持续发展利用, 是当前新城区景观规划设计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新城区景观设计的突出问题
在新城区的景观设计建设过程中只有冷静反思以往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突出问题才能避免从蹈覆辙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多年来“美化运动”式的城市景观设计就是最典型的问题现象。它以表面形象美为设计出发, 为了参观目的而美化, 以城市建设策划设计者的审美为标准, 突出纪念性和展示性是其唯一中心。城市景观化妆般的美化运动, 不仅破坏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 进而也割裂了城市历史文脉。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1) 新城区景观规划设计建造对原地绿化系统的破坏。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都在千篇一律的强调展示景观大道和城市广场, 并不考虑这些大道与广场是否与自身城市规模或历史文脉相符合, 也不顾及所在地貌现状与原绿地系统。使用简单粗暴的设计建造的方式干预环境, 结果只能割裂该区域原有的机体交流网和原始和谐的地貌肌理。
2) 新城区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种类单调。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上比较城市景观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地化程度。可实际上, 我国各个地方的新城区景观设计中, 都大量使用外地甚至外国的植物, 并不从本地气候、土质等实际情况出发, 只是为了追求高贵气势与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往往是靠栽种单一树种而得来的, 破坏了原始合理共生的多树种混生体系, 加上外来植物的大量介入, 势必造成生态群落的破坏。
3) 新城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对原河道水系的美化性破坏。新城区原地的河道水系本可以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中有力的设计元素进行保护利用, 但实际上的一些景观美化与整治却是反生态的。比如修造水泥护堤的直线型河道。自然的河道本身就是蜿蜒曲折的, 功能上能调节水流水量, 但看上去气魄的直线型人工河道丧失了这个自然作用, 也进而破坏了岸边多种共生生物的生长栖息。高耸的水泥护堤割裂了滨水动植物之间的生态通道。有的河床衬底也是水泥化, 既切断了地下水补给, 也夺走了水生植物与动物的憩所。诸如上述新城区建造中反生态弊病, 不论在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还是小尺度的景观设计中均有形式的体现, 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在新城区的景观营造中体现我们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如何从内涵上吸收西方景观设计的精髓。
二、新城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具体设计方法
(一) 生态性原则
当今生态与景观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体不可分的主导方向。从生态原则看, 城市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城市中的人和各种景观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中的组成因子, 这些因子互相依赖并动态共生。生态原则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不是依靠改造而靠协调的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城市环境问题, 是通过能同时达到多种生态目标的途径来解决;更多的从时间周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利用景观资源;更多的从生态上考量景观元素的构建, 而非单一的视觉形象, 目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与文化特质兼备的城市景观体系。在这一理论框架下, 针对新城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提供了多方面的方法指导。对于新城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破坏原绿化系统, 破坏物种多样性的问题, 根据生态性原则在设计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在新城区绿地布置的选择上。面对一块区域, 适合保留做绿地的空间的土地, 应该是在土地自身长时间自然演化过程中形成的, 而不是人为不顾实际土质气候状况, 甚至不惜大面积换土在土质不好的地方新建绿地, 这样的绿地也很难与周围的生态系统产生共生关系。其次, 对于新城区原有景观的处理上。景观生态学主张合理分布生态斑块, 展现城市本原的生态肌理。这就要求在设计实践中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构图美观与象征意义而粗暴改造原有城市景观肌理。要因地制宜, 将原有的景观作为有力的要素合理利用, 尊重自然绿地无序的美。再次, 对于草坪的设计运用, 不能片面的学习西方景观外在形式, 用大面积单一的草坪来代替原来各种树木植被立体绿化的系统。单一草坪的广泛使用既不利于生物种类数量的维护, 而且要付出较高的维护费用。最后, 在植物种类的选用上, 要体现本土化种植, 多类别种植。本地植物能长期存在源于长期进化的结果, 他们对本地气候土质等因素的适应性远高于外来物种, 也与本地的生物形成了稳定的食物链。成本底易存活, 且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这也是绿色设计所强调的内涵。植物种类的多样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立体层次造型与时间季相, 有利于防治大规模的病虫害, 它们之间是内在共生的系统。植物的选配上还要注意植物生态功能与观赏功能的结合。
(二) 地域性原则
每个城市由于地域的差异, 所形成的景观形态与文化结构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但实际上新城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千城一面”的问题非常突出。地域性是营造各地方新城区景观特色的重要设计方向, 这个方向可以从几个思路去寻找。首先, 要对地域所属自然地理构造尊重, 保护好具有地域特征的地表肌理, 充分发掘利用其中的景观资源。设计过程就是以场地自然形成过程为根据, 将带有地域特征的各种景观因素综合运用到设计中来。其次, 尊重并保护景观规划区本地的文化传统。在设计中保护再现区域历时文化形态, 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强化其历史文脉的存在与传承, 来增强人们地域环境的认同。再次, 在新城区的景观建造中, 新建景观与历史景观应和谐共生。因此要注意保护区域历时文化古迹, , 使其与新的景观协调并存, 同时也加突出地方特色。最后, 新城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建材选用尽量当地化。当地材料的使用本身就是景观地域性的重要体现。同时减少材料生产运输能源消耗, 就地取材也是绿色设计的一项原则, 是低碳生态化设计的典型体现。由此可见一个赏心悦目与众不同的地域性景观规划设计, 是标识一个城市老城区与新城区内在联系与地域特色的重要手段。
(三) 民族性、时代性原则
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扑面而来, 夹杂着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热情和崇拜现象, 对西方景观设计精髓还来不及消化或与自身的融合, 一些新城区就开始全盘复制诸如“欧陆风”、“迪斯尼”般的城市景观, 我们引以自豪的民族特性正在丧失。其实一个国家公众的凝聚力, 号召力, 是靠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价值观体现的。在这个意义上, 新城区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充分挖掘运用本民族性质的规划设计理念, 以此来增强本民族公众的认同与支持。
作为新城区, 它更多的扮演着对外交流的角色。在如今国际交流高度发展的背景下, 新城区的景观规划除了要立足民族性还要注重世界性的特征表达。在运用的设计理念中应包含世界各民族都追求的东西才能获得各国公众的认同。除此之外, 新城区景观设计毕竟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 因此在选择设计理念时要注重时代性。不同时代, 人所需要建立的适合环境是不同的, 所以要立足当下, 考虑现在人们真正所需所求的环境要求, 并通过设计在景观中体现出来;要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设计理念, 应迎合时代切合未来。
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 适合的城市景观是缓解这一问题重要途径。这一期望在老城区改造中有诸多困难与难以根本解决的问题, 这便使得景观规划设计在新城区的建设中地位举足轻重。要规划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城区景观, 就需要将上述新城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运用于建设实践中去。要深入调查, 分析, 整理本地空间、历史、文化脉络, 打破旧有思想的束缚以崭新的观念, 去重新发现本城市的特质与优势, 由全面的规划设计与居民参与的落实, 逐步建设成与环境共存的新城区景观。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景观生态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俞孔坚, 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3.城区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初探 篇三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
城区商业步行街为构筑城市商业中心,缓解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压力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同时,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始终处于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其形态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现代步行街的发展经历了“仅仅吸引顾客 -- 对步行者的关怀 -- 成为社会活动中心”三个发展阶段,使人们的行为方式更加丰富,在轻松的环境气氛中享受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乐趣;加强了人们的地域认同性,成为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的名片,其设计规划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綜合素质,所以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师的重视。
1.当前我国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我国的很多大型都市也开始变得不适宜步行了。九十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怀念那曾经能够“漫步”的都市,以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建设为标志,我国的商业步行街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当前国内各大城市争先恐后进行如火如荼、大拆大改地兴建商业步行街的“运动”中,却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1 模式单一,模仿过多
我国目前的商业步行街开发,还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模仿与复制,或者盲目建设的层次上,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就是简单的复古。而在规划之中,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重视“以人为本”。商业步行街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目标客户群,如果没有考虑人的因素,没有根据消费者行为来进行商业街规划设计,那项目成功的概率就要大打折扣。
1.2 商业氛围与文化环境脱节
这里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不惜牺牲传统文化和环境。目前,许多城市都在改建老商业步行街,但“变脸”后的步行街传统中夹杂现代,现代中塞进传统,不伦不类。
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文化因素。百年老城和新城市文化氛围、城市功能有别,不能一味地强调文化和特色。人们在那些著名商业步行街上,能够感受到特殊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情操得到陶冶,这固然很好。但是,商业步行街的核心功能还是商业活动,文化娱乐只能是商业步行街的附加功能。商业利益是首要的,文化要为商业服务。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时尚消费本身何尝不是文化?只要定位准确,不求特色,特色自然流露,不求文化,文化自然显现。小城市没有悠久的历史,但也不乏兴旺的商业步行街。所以那些富有诗意、陶冶情操的商业步行街只能是少数人的意愿,满足某一类消费者的需要,作为商业步行街的一种类型而存在,但不具有普遍性。
1.3 经济与社会效益不协调
社会服务水平低。商业步行街是集购物、餐饮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性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众消费区域,是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但是,我国大多数商业步行街的“购物功能”相当充足,但休闲等文化性消费服务严重欠缺。而商业区寸土寸金让商业地产开发商很难放弃部分商业利益,商业步行街作为社会活动中心的功能还远未实现。有些商业步行街小贩云集、乱摆乱卖现象突出,也给商业步行街带来治安隐患。此外,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尚未达到。建设商业步行街的目的之一是缓解交通,但一些商业步行街规划不当,使商业步行街周围的街道超负荷运转,造成了更大的交通混乱。停车场、人行天桥设施还不够完备,商业步行街没有与其它业态形成有机组合。
2 对我国商业步行街规划的几点建议
商业步行街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同时,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商业步行街达到经济、文化、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2.1 合理选址,准确定位
商业步行街应该考虑建在人流密度大,相对中心的城区,但又不能以牺牲周围环境、交通为代价。同时,应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并与自身情况和周边城市环境相呼应。街道空间设计是商业步行街成败的关键。商业店铺的集中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空间,这就是商业步行街的本质——室内商业活动沿店铺的街道空间向室外的延伸。由此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变得有用而舒适,为商业活动中的人服务。
2.2 规模适度原则
商业步行街并不是规模越大,街道越长越好。过于庞大的规模往往会给行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而且对于行人的体力也是很大的考验。一般来说,商业步行街应该控制在 300 米左右,对于某些大城市的一些大型的商业步行街也不应该超过 600 米,宽度应该控制在 20 — 25 米。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一定不能太高,一般不要超过三层。过高的建筑物摆在步行街并不宽的街道两旁,会给行人带来压抑的感觉。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倾向于平行的移动,对于垂直方向的移动,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避免发生。所以,高层建筑的商家在商业步行街上,往往成了摆设,并没有多少商机可言。
2.3 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
商业步行街应该尽量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激发行人的购买欲望,这样才达到了商业性的目的。这里所指的购物环境,主要包括商业步行街的整体特色,商业布局等客观环境。商业步行街应该以明亮、暖性的颜色为整体基调。因为暖性的颜色容易使人兴奋,激发购物欲望。
2.4 道、场空间的合理安排
如何安排商业步行街纵向布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特定的建筑或树木引导行人向前,同时,配合其它形式给人一种由进入到演绎到高潮的空间节奏感。“场”空间是从静止角度来考虑,商业步行街应充分考虑行人休息的需要。在商业步行街两旁可适当设立开敞的小品类休闲广场。给人以愿意“滞留”的感觉,同时,使人在心理上有被关怀的感觉。同时,在这些“场”空间,可以有序的加入一些商业活动,甚至是一些可以与行人交互的商业活动,这样不但会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5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
商业步行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顾客的需要,同时要兼顾到不同情况顾客的需要,例如老人、儿童和残疾人,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6 结合本地文化,突出特色
每一个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其值得骄傲的历史,把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挖掘出来,形成商业步行街的特色。就能成为吸引行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把自己介绍给外地来的游客。这样,不但能增强本地游客的自豪感,而且能够增强外地游客的认同感。
2.7 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多方投资
一条好的商业步行街,不是仅仅通过本地的商客游人就能发展起来的,而是要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家共同进入,才会成为知名商业步行街。中国自古就有“云集天下商客”的说法。当然,这需要当地政府共同参与,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理念。
3 小结
商业步行街,作为重振旧城中心区、商业重返市中心、人性化都市建设的切入点,对我国城市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为都市旅游开创了崭新的一页。同时,在一个“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商业步行街必将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
4.新城规划讲解词 篇四
大家好!
在这张版图上,中、朝、俄、韩、日、蒙六个国家构成了东北亚区域,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亚区域已经形成了不同类型国家间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发展格局,被联合国誉为世界最具发展潜力区域。珲春是我国唯一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边境城市,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区域。1992年,国务院批准珲春为首批沿边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将珲春定位为国际化窗口城市。经过二十余年开发建设,珲春已经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倡导的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项目的领跑者。
今年珲春又迎来了一个重大历史发展机遇。2012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复了《关于支持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赋予财税、产业、土地、通关、旅游、金融以及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九个方面优惠政策,支持建设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桥头堡。
在国家统筹三化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为加快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珲春生态新城建设。作为国际合作示范区的重要功能区,生态新城规划面积30.2平方公里,融合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理念,集现 1
代商贸、金融、文化、体育、行政中心和生态居住区于一体,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先进的环保体系、智能的城市设施、完善的生活配套、和谐的人文环境,充满活力的国际化新城区,为进一步扩大珲春对外开放,推进国际化窗口城市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本规划为生态新城一期15平方公里)
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生态新城规划建设重点围绕两个最核心:一是走“国际”道路;二是做“特色”文章。
围绕“国际”道路核心,生态新城发展将紧扣“绿色、活力、宜居”三大主题,着力营造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更高端的产业配套,更生态的公共空间,更多元的人居生活。
根据珲春所扮演的区域城市角色,总规定位、区域关系、自身条件三个层面的功能导向,突出 “国际会展、商务金融、教育研发、国际居住、旅游配套”五大国际职能。
紧扣三大主题,突出五大职能,新城区将以高标准国际门户形象,成为东北亚乃至世界经济合作的先导区。
围绕“特色”文章核心,新城区建设将依托珲春“山、水、文、城”四大资源,充分发挥群山环抱、河湖相连、文化多元、国际风情四大优势开展。
珲春地处长白山东麓,群山环抱,其中北山是城市北部美丽的生态屏障和城市观景点,南山曲线优美,与北山相映成趣。
珲春拥有海、湖、河、泡等多种生态景观资源,污染源较少,水质极佳,地形起伏有致,形成了极佳的滨水景观资源。
千百年来,汉、朝、满等16个民族在这里共同耕耘、共同生活、相互交融,创造出多民族融合、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象。毗邻俄朝又带来了异域文化的特征。
珲春多民族风貌齐聚,建筑风格多元,色彩多样。
文化为魂、山水为骨、城市为体、森林为衣,生态新城全力打造森林宜居山水城。
围绕国际和特色两大核心,结合珲春的优势及特点,按照以下四大思路规划生态新城的发展蓝图。
思路一: 打造T字轴带空间结构。一轴是沿迎宾路两侧布臵总部基地、国际商务及办公配套等设施,对接南岸产业合作区,形成国际商务轴。一带是沿珲春河横向形成国际滨水风情带,集文化展示、文化宣传、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
图片展示的是国际商务轴,主要由“珲春之门”,“森林客厅”,“活力商街”,“休闲乐园”几部分组成。
国际商务轴拟建设的重点项目有,滨水新天地、珲春明珠、珲春之舟、双子塔、森林客厅、城市之门等。
森林客厅占地面积6顷,建筑面积561平方米,是城市的核心公园,集文化纪念,观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
轴带相交处的滨水新天地占地面积8.5公顷,建筑面积28705平方米,是一条滨水商业街,集购物、餐饮、休闲游乐等功能为一体。
这幅图片展示的是国际滨水风情带,它主要由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国际商务中心、政务中心、教育研发中心几部分构成。
国际会展中心利用现状水系,岸线,欧陆风情结合现代设计风格,将建筑和环境有机结合,通过低密度精致的建筑单体组合,塑造灵动的城市空间,集国际会议展览,影视娱乐,文化休闲,国际购物,国际居住,国际酒店,度假养生等功能于一体。
图片展示的是国际会议中心。
滨水风情带最西端是国际岛独栋别墅。利用岸线特点,以绿化为主,做足“岛居”概念,打造生态环境极佳的现代欧陆风情别墅。
市政府办公区建筑群风格严谨,以市政府行政主楼为主体,各级市属办公机构沿轴线对称展开,广场宽阔,布局图案清晰,肌理明确。
大学城及教育研发中心建筑以中低层为主,注重与环境的融合,风格严谨,稳中求变,凸显现代科技创新风格。
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综合馆,自行车馆和游泳馆两个专业场馆,以及室外足球场和其他室外场地设施。
新加坡国际风情园位于滨水风情带的最东端,以多国的文化风情产业为主体,商住地产为辅助,以现代传媒、商业贸易为媒介,构建集旅游、度假、休闲、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空间灵活,大疏大密,体现建筑的自然特色。
思路二:把森林引入城市,构建一环四脉森林城市框架。新城四周由珲春河、北干渠、车大人沟河及骆驼河勾连成水环,植入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将文化内涵融入森林环网。借助四条城市水脉打造森林休闲水廊、文化特色水廊、活力运动水廊、田园风情水廊。
图片展示的是新城区坚持绿色环保的理念,尽量保留原生态水岸,使城市更加宜居,舒适。
对新城区主水系—珲春河保护开发,分成三段水系,凸显四个主题,打造八大景观。
思路三:建设国际森林社区,塑造和谐宜居的典范。在国际商务轴线东西两侧建立两个大型国际生活社区,以多元的居住类型,综合邻里中心,舒适的生活环境营造宜居气氛。
图片是森林社区民居建筑,包括高层,多层以及部分联排别墅,以法式风情屋顶的蓝灰色系为主,墙体采用浅色系,局部微暖,纯净明亮。充分体现出了珲春市的异域风情与多元文化内涵。
思路四:强化城市特色,实现世界唯一的国际形象。以“森林高铁”为主题打造城市森林门户,营造从高铁珲春站点进入城市的森林景象。
新城区将在大型商业区、邻里中心、公园等设臵服务半径为
1.5Km的自行车租赁点,顺沿城市“一环四脉”铺设自行车绿道,充分体现健康环保的城市设计理念。
新城区道路网以方格网形式为主,采用与城市结构形态相一致的城市道路网系统,建立由交通性、商业性、景观性、生活性道路构成的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快速畅通的城市道路网。
城市居住建筑布局分为,高层区、多层区、低层区,由四条视线通廊平行贯穿。充分展示了美学、空间艺术处理等城市设计原则。
以上是围绕“国际道路,特色文章”两大核心,结合珲春的优势及特点,规划出的四大建设思路,现在为大家展示的是新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这幅是规划用地汇总表。由图片可以看出,新城区规划范围总面积是1340.10 公顷,其中居住用地占总面积的33.0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总面积16.72%,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占总面积11.08%,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占总面积23.45%,公用设施用地占总面积1.07%,绿地与广场用地占总面积14.62%。
可以说珲春生态新城是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对推进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以打造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重要功能区为目标,充分利用《关于支持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赋予的政策,依托山、水、文、城四大资源,突出活力、绿色、宜居三大主题,强化国际会展、商务金融、教育研发、国际居住、旅游配套五大职能,拓宽新城视野,做精特色文章,走国际化道路,创建高标准国际门户形象,成为东北亚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合作的先导区和重要平台。
5.新城区旅游规划 篇五
呼和浩特新城区一家村旧村改造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公告
所属地区:内蒙古一、条件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是在原山东省交通工程总公司基础上改制组建的国有独资大型企业,隶属于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00350),公司始建于1948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针对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预期,做出开拓房地产市场、谋求多方位发展的战略思路。根据项目需求和整个企业运营现况,项目已具备条件,现对该项目的规划方案设计进行公开。二、项目概况与范围1、该房地产项目位于呼和浩特市区,是大型城中村改造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772亩,总建筑面积约360万平米。用地性质为商业及住宅用地;2、地块现状:正在进行前期土地熟化整理;3、范围:规划方案设计;4、质量要求:达到国家规范设计深度要求,符合呼和浩特报规标准,满足合同约定的内容、质量等要求。三、投标人资格要求1、需具有国内注册独立法人资格,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2、本工程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四、投标报名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请于8月1日至208月5日,每日上午9:00至12:00,下午14:00至17:00(北京时间),在内蒙古协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报名。五、资格审查1、报名及资格审查时需提供:(1)报名人授权委托书;(2)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或扫描件;(3)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或扫描件;(4)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复印件或扫描件;(5)设计资质证书副本复印件或扫描件;2、资审安排:报名同时进行资格审查。六、文件的获取1、凡通过上述报名者,持授权委托书购买文件等相关资料;2、文件售价1000元/标段,售后不退;3、邮购文件的,需另加手续费(含邮费)50元,人在收到授权委托书和邮购款(含手续费)后2日内寄送。联系人:刘颖电话:010-81313537手机:13691048107邮箱:liuyingzhaobiao@163.com6.老城区改造规划情况说明 篇六
老城区改造规划情况说明
遵化是历史古城,“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城区范围基本在一环路以内(一环路即原城墙位置),面积约0.86平方公里,当时主要有大悲阁、鼓楼、州署、州学宫、城隍庙、西大寺等重要建筑。现在这些古建筑都已被毁,只有部分由此而来的地名称谓,如西大寺、阁等保留至今,老城区的道路系统还基本保留原有脉络。老城区内现有6个城中村(自由村、和平村、胜利村、解放村、民主村、建国村)及部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筑风格多为现代建筑,住宅大部分是坡屋顶一层平房,其中承担行政及商业功能的建筑多为2-4层的现代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年代久远,现状道路狭窄,车流人流汇集,交通拥挤,出行不便。根据《遵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遵化市老城区定位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集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中心。按照老城区“古文化商贸区”的定位,为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满清文化产业园区,我市于2008年聘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对老城区进行了规划编制。设计单位于2010年6月13日和8月27日向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做了两次方案汇报,2011年4月29日城乡规划局向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又做了方案汇报。目前,设计单位正按照市领导和各部门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按照市领导指示精神,老城区改造将先从十字街改造开始。通过十字街的改造带动整个老城区的改造。
7.新城区旅游规划 篇七
一、新城开发建设与旅游发展
1.1新城建设中对旅游资源的重视与开发
新城开发中重视对生态环境资源、产业资源、区位优势等旅游发展条件的开发与利用, 一方面实现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 促进城市经济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借助旅游产业的影响力, 塑造城市形象, 打造城市品牌, 创造引进外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旅游产业有利于新城较快速的吸引人流、物流、人力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服务流, 实现城市价值。
1.2旅游发展对新城建设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具有关联性强、涉及面广、带动面宽等特点。旅游产业发展不仅能优化和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催化新行业的产生, 在创汇、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增加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早在1990年, 美国旅行数据中心 (U.S.Travel Data Center) 就曾经做过估计测算, 认为每天每个美国社区平均吸引的游客数量为100名, 可以形成67个新的工作机会, 在零售和服务业等领域总共可以最终产生280万美元的销售额, 并为州和地方的销售税收增加18.9万美元。同时, 城市旅游业发展所要求的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对城市环境的改善起到很大的督促作用[1]。
二、临港新城开发建设中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2.1自然生态资源
临港新城生态资源条件良好, 不仅水资源富盈, 而且很有特色, 区位条件好。城中滴水湖占地5.6平方公里, 有杭州西湖之大, 计划建成后的滴水湖将超越西湖之美。新城呈现典型的“田园城市”的布局模式, 以滴水湖为核心, 城市的骨架道路和功能区同时以环状和放射状的形式向外扩展, 形成以滴水湖为核心的“水中涟漪”扩散的空间布局特点。临港新城海岸线大约有30公里左右, 是海上进入上海的主要门户, 是发展“三邮”旅游, 建设未来中国及世界私人游艇停泊港的重要区域[2]。
2.2产业资源
有效的利用现代高科技产业发展机遇, 开发工业旅游不仅能加强产业技术展示与区域交流, 还能吸引更多的人力知本。临港新城欲建设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不仅是开发工业旅游的良好资源, 也是衬托现代化滨海城市宏伟气魄的背景资源, 临港新城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会成为东南滨江沿海地区的人聚中心, 而且可以与浦江两岸风光, 世博园区建设成果, 共同打造上海旅游新形象。
三、旅游发展对新城开发建设的要求
3.1便捷快速的城市交通体系
旅游业发展要求“进的来, 散的开, 出的去”, 国际间、区域间良好的交通条件决定着一个新城的可进人性程度和消费者旅游动机的实现, 并直接影响其旅游业发展的规模.便利的市内交通, 对于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对外交通
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主要的对外客流方向应是中心城方向, 对外公路客运通道即通过B2、B3向西北方向。因此, 新城对外客运将形成3个主要通道和若干个次要通道。此外, 规划保留磁浮列车线穿过浦东国际机场向南延伸直达临港新城的可能性。市域快速轨道交通R3线是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快速客运交通联系, 连接环球影城、三林、周康、汇南、临港新城, 新城内为地下穿越, 设置2座车站, 1个车辆段[2]。
城市内部交通
上海临港新城内骨干公共交通网, 其主要的形制以有轨电车、或快速公交系统、或城市轻轨为主, 是联系新城内部各组团之间的主要客运交通纽带。此外, 公共汽车作为辅助公共交通系统, 服务覆盖整个新城[2]。
3.2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卫生舒适的住宿和餐饮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同时也能强化旅游满意度。而方便、刺激的购物、娱乐设施等则是对游览活动的补充, 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手段。由于旅游者的经济实力不同, 各种档次的旅游设施比例结构一定要合理, 任何一项超前或滞后, 都会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3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与旅游发展模式
国际上最早研究可持续旅游的著名学者巴特勒, 在1993年他出版的专著中对可持续旅游做过这样的定义:“可持续旅游是指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延续, 以这样的方式和规模发展, 即在无限长的时间内旅游开发不改变或降低环境质量 (包括人文和自然的) 以及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类活动和进程都能得以顺利地实现”[3]。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新城的生态环境状况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绿树成荫, 干净整洁, 空气清新的城市环境, 会让游人心情舒畅, 提高旅游活动的舒适度, 增强旅游景区的吸引力;而空气污染严重, 废水横流, 绿地面积稀少的城市, 即使拥有品位极高的旅游资源, 也会因此而缩短其生命周期, 阻碍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因此, 加强城市旅游开发的管理,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也是发展新城旅游产业的主要环节之一。
四、结语
上海临港新城旅游业作为新城初期发展的先导性产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建的滴水湖城市核心景观及周边相关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集城市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商业、会展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 一系列的博览、酒店等项目, 以及生态旅游项目和线路也在积极地建设和不断的完善过程中, 旅游业产值不断增加, 成为了新城开发建设中的重要支柱[4]。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 城市在吸引稀缺资源时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 单纯依靠传统资源的城市与地区将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实质就是要吸引更多的人流, 通过人流加速物流、人力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服务流, 实现城市价值, 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创造一个平台。城市必须“营销”自己, 通过竞争获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而旅游便成为城市竞争胜出的重要标准, 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之一。新城建设必须让“城市”本身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吸引物, 旅游功能的发展通过与其它城市功能协同形成最大的动力, 可以使新城赢得更好发展。新城建设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良好互动, 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全方位提升, 打响城市品牌, 带动区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晓丽.城市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山东师大学报.2001 (12) 第16卷第4期
[2]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临港新城总体规划 (2003—2020) 年.2003 (12)
[3]吴卫东.可持续发展旅游与大众旅游生态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 (9)
8.老龄化时代下的老年城区规划 篇八
关键词:养老;老年城区规划
1.背景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为14.7亿,60岁以上人口达到1.776亿,占总人口的13.26%。2014年中国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2.24亿,占总人数的14.9%。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4亿,占总人口的1/3。中国政府结合国情,确定了“9073”养老格局目标,即90%的老人在社会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在2011年,德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6.6%,但“9073”养老格局目标在德国已经实现。2011年德国相应的数字为90%,6.7%和3.3%,这从侧面也印证了中国政策的可行性和实现性。
2.老年城区定义
当90%的老人需要在社会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时,政府就需要加大对建设老人养老公共区域的建设投入。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现状来看,能够提供给老人活动的公共区域显得较为狭小,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园、单个的老年活动团体以及短暂的旅游、老年大学等。这种不系统的养老设施使得老人的养老生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划分出城市区域,建设能为老人提供其活动、学习、娱乐的集中的公共场所,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划分的区域,其要求应当具有方便的交通,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供老人生活、学习、娱乐的各项服务、配套齐全的无障碍设施,能激发老人的生活的向往,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集中区域。
3.老年城区规划
老年城区作为—个能够为老人的养老生活提供系统的生活服务和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建设区域,其规划也就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安全性。
首先是老年大学。董之鹰在《新世纪的老年教育与资源价值观》一文说:老年大学不仅对老年人的现代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使老年人口作为社会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调查显示,退休老人是属于学习兴趣很高的一类人群,他们对传统的技能,如各种乐器、书法等;新型的高科技事物,如电脑都很有兴趣,而且他们拥有许多的空闲时间。老年大学能够很好的满足老人的学习欲望,是“老有所学”的必要场所。老年大学课程可设置:乐器、书法、艺术、手工、新型科技、时事政治等等;甚至老年大学的教师可以在老人中选取,让老人相互教学、相互学习。老年大学不但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知识,开阔老人视野,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是使老年人利用自己的经验智慧服务社会,展示才华,进一步的做到自我实现。
其次是体育馆。运动作为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场所是至关重要的。当下老人最时尚运动边上广场舞,但广场舞受到天气、气温、人为等太多因素的干扰,而且其组织形式也是极其单调。体育馆的建设能够让老人拥有一个十分稳定的运动场所,更能增加如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形式;棋牌等娱乐设施,丰富老人的运动、娱乐生活。还能在体育馆内不定期的组织大型活动,适当的提高老人团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老人更好的参与。
第三是无障碍配套设施。无障碍设施作为养老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出现在规划区域的各个地方:包括无障碍通道、电梯、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讯、无障碍扶手、沐浴凳等与其相关生活的设施。以保障老年人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
其他。一个老年区域的规划要满足老人的衣食住行,在满足老人精神生活的同时,也需要为老人生理需求提供服务。餐饮设施、医疗设施等必不可少;适当的休闲观光区能够为老人提供惬意的生活;一个专门提供老人商品购物商场等等。
4.意义
老人作为一个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群体,我们应该关注其退休后的生活,整个社会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努力去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老年城区的集中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老人来参与,有助于老人的交流交友;老年大学能够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人的自我实现;老人在体育馆中能够体验到不同的运动项目、娱乐项目,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无障碍配套设施为老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方便的生活环境;其他配套建设更能丰富老人的养老生活。总之,老年城区的建设能够为老人提供一个系统的、安全的、丰富的、健康的养老生活环境。
9.新城区旅游规划 篇九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与《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06-2020)》的中心城区相一致,面积约281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
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三、规划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金华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目标是:体现城市照明个性,展现各分区灯光照明特点,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夜经济”和“夜生活”的发展。使其成为国内同类城市夜景照明的领跑者,浙中西城市夜空最璀璨的明珠。
2、近期发展目标
到2015年,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市夜景设施布局,推动新建项目的夜景建设,更新改造、优化提高现有功能照明及景观照明,加强城市特色建设,初步建成反映城市风貌的夜景照明系统。
四、规划定位
结合金华的城市性质、空间结构、文化和气候特征,确定金华市城市夜景照明形象为“绿色低碳照明之都,浙中夜空璀璨明珠”,创造具有金华城市特质的夜空文化。
五、规划总体布局
1、城市照明控制要素(1)亮度分区
高亮度照明区域;存在大量的景观照明载体,且市民及游客夜间景观照明需求强烈,区域内可大量设置景观照明设施,景观照明能耗较高。
中亮度照明区域:存在景观照明载体,夜间景观照明需求一般,可在对城市景观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及夜间商业区域内设置景观照明。
低亮度照明区域:该区域夜间人流较少,夜间景观照明需求较少或无,应严格限制夜景灯光照明设置。(2)亮度分级
亮度等级的控制采用上限值控制法,各片区内的所有景观照明亮度均应低于规划亮度等级所对应的绝对值。表1 相对亮度分级对应表
(cd/m2)亮化相对等级 3 2 1
对应亮度绝对值 15 10 5
亮化等级说明
最重要亮化区域
重要亮化区域 次要亮化区域
10.潍城区实验小学足球社团规划 篇十
一、学校足球教育发展概况
潍城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目前学校有36个教学班,2430名学生,有109名教职工,9名专职体育教师,4名兼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较高,喜爱足球。
学校以“学生的发展高于一切”为办学宗旨,学校成立之初,力求高起点、高标准,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力求又好又快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就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规定体育课要有足球活动内容,鼓励阳光体育进行足球活动;学校在班级推荐、层层选拔的基础上,成立男女各25人的校级足球队,每天坚持训练。周末到具有国际标准的“潍坊市奥体中心”体育场进行训练和比赛。
二、对足球教育的认识
1.足球是世界一大体育项目,社会关注度高,足球文化内涵丰富。从国家层面看,中国虽然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中国足球在世界上还不是个强项,最近国务院成立了国足办,提出了足球进校园的大方针,可见,发展校园足球,打造足球特色是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就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为民族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而奋斗的决心和精神。
2.新时期,素质教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整个社会越来越强化青少年素质教育。将足球教学引入学校教育,会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中,使得学生在集体“玩”中强化体制锻炼,更好地全面发展。用足球特色带动学生锻炼热情,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的空间,用足球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契入点。
3.发展学校足球是提高学生体质的需要。把足球纳入学校教育,不仅能培养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勇敢顽强的意志,更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4.发展足球教育,是我校实现特色发展的需要。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引导、帮助同学们全面提高各方面素质,并努力发展个性,发挥特长,逐步形成以足球为龙头的体育教育特色,办学特色不仅使学校发现、培养、储备许多体育人才,而且使足球特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里形成浓郁的素质教育氛围,为提高同学们的自身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将足球项目定为校本课程,通过足球课使每位学生都能了解足球知识,感受足球乐趣。
三、足球教育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及发展思路
(一)发展理念:
足球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我们力求创设并营造积极向上的足球氛围:通过足球课使学生由“球盲”逐渐看球、懂球、爱球;通过校级“实小杯”争霸赛凝聚集体的力量,提高球员的技能;通过举办摄影、绘画、征文比赛等形式调动全员参与的热情,使足球教育起到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是:在群体工作有新进步,全校师生员工体质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的基础上,体育竞赛有新的突破,力争在全市有一定影响,与企业合作有新的作为,有效提升学校知名度,培养足球人才有更大进展,争取成为潍城区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的重
要基地。学校足球文化更有活力,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足球教育的兴校功能。
2.育人目标:
(1)以球辅德,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足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项目,既需要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又需要队员们遵守一定的球场规则,还需要队员们既能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能勇敢地面对挫折。足球运动真正能锤炼人,使队员们养成遵守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队员们在快乐的足球活动中,快乐参与、快乐体验、快乐成长。
(2)以球健体,促进队员们强壮体魄的形成
足球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球场上的奔跑,运球盘带,各种动作技巧等是平时刻苦训练的积累,足球游戏、足球团体操、足球啦啦队队操等都能活跃身心。足球运动使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反应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都有明显提高,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以球促智,带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强健的体魄是学习的基础,凭借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养成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更能促进其智育的良好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丰收。
(三)发展思路:
1.不断探讨足球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扩大足球运动的规模,不断丰富足球文化的内涵,形成以“足球文化”为主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学校足球教育在全市有一定知名度。3.充分发挥足球运动趣味性和观赏性强、学生喜爱的特点,做到班班有球队,人人都参与,在学校足球管理和足球教育教学上积累一整套经验,在办学特色上获得重大进展。
4.联合潍城区体育局和潍坊市奥体中心的支持,通过聘请优秀教练员进行教学,在队伍发展和教练师资建设方面探索出一些新路。
5.通过精心的选拔,合理的组队,科学的训练和严格的管理逐步形成较为稳定成熟的青少年培训体系,使球队训练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参与人数稳步上升,学校声誉有更大的提高。
四、学校足球教育发展措施
(一)健全组织
1.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统筹规划学校足球教育发展思路,制定相关评价、管理制度,统筹安排经费投入,并对学校足球教育创设良好的发展氛围。
2.成立学校足球办公室。具体制订学校足球训练发展规划和足球队伍各年龄段训练计划与发展目标。
3、建立由学校、赞助企业、家长组成的足球委员会。
(二)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一系列足球运动管理制度,保证学校足球体育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每年都认真制订工作计划,每学期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及时记录好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到定期研讨,每学期、每做好总结回顾和反思。
(三)将足球教学引入校本课程,编写足球校本教材。
(四)营造浓厚的足球运动氛围。向广大家长宣传创设足球体育特色项目和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重要意义,以得到家长充分的支持。
(五)加大体育设施硬件的投入,为更好的开展足球运动奠
定基础。学校每年增添部分公用足球,保证课堂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及时修补损坏地面,确保学生安全的活动;及时添置其它常用体育器材,如球网、比赛用球、记分牌,以保证足球运动的正常开展。
(六)学校统筹解决校足球队队员的训练时间、服装和其他相关训练条件问题,保证训练正常进行。
(七)做好足球运动的基础教育和普及工作
1.抓普及。各班成立男女各一支足球运动小队,每小队有一个以上足球,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参加活动。班主任老师做好分组、辅导和组织活动等工作。
2.抓基础。利用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等时间进行足球基础教学活动。将兴趣活动课的内容重新进行编排,让学生开展以足球运动为主的体育活动。
3.抓考核。每学年末学校安排一次学生足球水平考级测试,作为评定学生参加足球训练的阶段性成果的依据,同时开展评优奖惩活动。
(八)举行班级之间的足球比赛和足球特色周
1.为了给学校增添更浓的足球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比赛机会,每年的校学生足球赛采用联赛的形式,由三、四、五、六年级各班组织训练参加,比赛采用5人制;
一、二年级比赛项目设置趣味足球比赛。
2.为了突显学校足球教育活动,展示学校足球教育的成果,每年确立一个星期为“足球特色周”,开展一系列的足球活动。如足球运动动员大会、学生足球才艺展示、年级全明星对抗赛、师生足球交流、各种荣誉陈列、足球知识讲座、嘉宾来校指导、评选各类先进等。以促进学校足球水平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品位。
(九)将足球项目列为体育节的表演或比赛项目以及课外活动项目,多渠道多途径创设足球文化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足球文化的熏陶。
(十)完善训练制度
1.足球队伍建设:加强梯队建设,保证有50人的二线足球队伍,有26人的一线队员。
2.训练时间:一线队员每周训练六次, 二线队员每周训练四次,每次保证1.5小时的训练时间。
(十一)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
1.确保教练员培训:学校每年至少一次有计划地安排教练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练员培训,并注意后续教练员的培养,吸收年青教练员参与训练指导。
2.教练员待遇:学校将逐步在教师考核及职称聘任等方面逐渐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对于从事学校特色项目教学并为学校争得荣誉的教师给与优厚的待遇。
3.福利待遇:教练员享有体育教师相同的室外授课补助,同时,按照学校《绩效工资》,每次比赛,按照相应的成绩均有相关数量的奖金。
(十二)建立奖励评价制度:
1.学校对校队的评价奖惩。学校对足球办公室给与极大的发展空间,经费归办公室统一调度,在各种比赛上给与大力支持。当然,学校在关注足球文化总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也非常重视足球比赛的成绩。
2.学校“实小杯”班级联赛评价奖惩:a、各级部奖第一名,其余为优胜奖,并颁发最佳团队奖一名。b、每个级部设最佳球员、最佳守门员各一名。c、全校设冠军杯一个。d、根据各班选送的摄影、绘画、作文作品获奖的数量评选各级部一、二、三等奖。
3.家长社会企业支持的评价:学校非常重视来自于家长及社会企业对足球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家长的沟通实现教育资源的互惠互利、实现学校特色项目的长足发展已成为学校领导的主导思想。学校每年都会在这些热心的家长及企业家中评选“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
(十三)学校足球社团以“浩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冠名。
三年规划:
2015年:大力宣传足球知识,营造氛围,激发运动热情,全面普及足球运动,能掌握基本技术要领,成立班级、校级足球社团,保证训练时间,进行校园足球“实小杯”班级联赛,足球比赛能参加潍坊市和潍城区的足球比赛,使足球运动在全区有较大影响,有一定知名度。
2016年:全面掀起足球运动的热潮,学生足球运动参与率达到60%以上;探索学校、家长、社会足球管理运转模式,积累足球校本课程材料,继续举办校园足球“实小杯”班级联赛,成效显著,学生体能有明显提高,参加潍坊市足球赛能进入前6名,使足球运动得到区教育局和家长们的认可。
2017年:足球运动成为大部分孩子喜爱的运动项目,懂足
球,看足球,爱足球,足球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举行校园足球“实小杯”班级联赛,学生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建立学校、家长、社会足球管理运转模式,形成足球校本课程,参加潍坊市足球赛能进入前3名,争取能参加山东省小学足球比赛,使学校的足球运动在全市有较大影响,有一定知名度。
〇一五年一月
11.新城区旅游规划 篇十一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小城镇;规划设计
一、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内涵
新城市主义作为当前流行的一种理念,更多是从城镇布局上进行改善,打造出具有传统意义和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的一种环境,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布局拉小人们之间的距离,让大家亲密度更高。从当前我国开展的新城市主义模式来看,交通成为最为核心的所在,按照交通的发展渠道对周围进行逐步的延伸,从而在空间距离上不断加大,让更多的人亲密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拉近大家的距离,还减少了因为出行而带来的汽车污染,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是非常有利的。
二、当前我国小城镇社区建设现状
1.传统小城镇社区的消解
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现状来看,许多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城镇的长远化发展,只追求现代化而罔顾本身的特色,所以往往对城镇本身的价值造成极大的破坏,许多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往往因为地区统一的规划而被拆迁,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一些小城镇自身的特色,尽量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开展小城镇建设。
2.小城镇建设缺少规划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就导致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往往是首先从农业入手,迅速的将农民转化为非农人员,农村也成为新兴的社区。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往往没有从长期发展考虑,在布局上和规劃上缺失,这些都极为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健康运行。
3.小城镇社区规模较小
小城镇受到自身资源和交通多方面的制约,虽然在一开始可能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是从长期来看往往会出现经济水平的衰退,这是因为小城镇本身的规模就制约了经济发展,特别是小城镇技术水平往往低于大中城市,所以在资源利用率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化,并且因为规模小而导致提供的就业能力和城镇机制都被限制,从而不利于我国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起不到太好的带动作用。
4.小城镇社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差
小城镇建设没有稳定的财力支持,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特别是在通讯和用电等方面,往往成为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提升,经济水平发展滞后。
5.社区管理混乱
在我国当前许多的社区管理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原有的居委会和新成立的农村委员会都可以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管理,当然,居委会是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对于周围村庄的管理却往往缺失,所以在社区中往往存在盲点,一些卫生、建筑等等都没有得到严格的监管。
三、新城市主义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1.柔化的小城镇边界设计
在对小城镇的边界进行设计时,往往需要让居民对设计认同,一些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环境或者是资源需要规划到小城镇中来,一些必要的公共设备或者是大众活动区域要完善,这样建设才能具有层次性,让空间拉近大家的距离,提高大家对城镇规划的认同感。
2.适宜的小城镇尺度和中心设计
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必须从小城镇的基本事实出发,不要照搬照抄一些大城市的设计方案,不然往往会导致小城镇建设出现很大的隐患。新城市主义在理念上对小城镇建设赋予了新的含义,街道必须具有非常好的层次感,将空间进行良好的分割,通过空间的混合使用将自然环境和建筑进行层次性的对比,让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加强大家的交流与合作。
3.多功能混合和多样化的住宅设计
新城市主义不再是要求单纯的将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而是更多的将资源进行很合,比如说居民区和工作区域、商业区域等等都可以结合在一起,让群众能够融入到更多的生产生活中去,按照街道进行连接,通过发达的交通将更多的人连接在一起,让群众获得更大更广的平台。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注重对城市规划进行统一,住宅和商业区域开始出现融合,在对居民的住宅进行设计时,往往会采纳更多居民的意见,让群众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4.丰富的公共场所和开放空间的设计
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公共场所的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小广场,而是以公共场所作为核心,建设具有更高水平的建筑,一般是参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将居民区的院子进行层次性的布局,一方面兼顾到居民的私人空间;另一方面还将空间分割出来供大众消遣。所以公共场所体现出较为丰富多变且开放的空间设计水平。
5.提倡多种出行方式结合的交通系统设计
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中,更多的是注重小城镇在交通上的设计情况,基本上是步行,配备一些较为方便的公交系统。并且小城镇建设提倡的是将多种出行方式进行结合,一些公共设施要配备齐全,街道的空间要体现出层次性,这样才能让大众乐于步行玩耍。
6.尊重自然,提倡生态的小城镇设计
我国许多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往往只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本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较大的破坏,这无疑对于小城镇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城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要牺牲自然来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在对住宅区进行改造时要注重交通、水源、垃圾处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建设具有生态效益的城镇。
7.结合地域文化,凸显个性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小城镇原生态的历史和自然资源,在保留这些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对小城镇进行设计和改良。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居民的住宅和环境设计要遵循各方面的意见,让当地群众参与进来,打造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城镇,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小城镇未来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帮忠.浅析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民营科技.2012(02).
[2] 蒋献忠.英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借鉴[J].江苏城市规划.2011(12).
12.怀来打造生态新城的规划与思考 篇十二
关键词:怀来,生态新城,规划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界定
生态城市, 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 一经出现, 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以生态学的观点,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美国专家理查德·瑞吉斯特 (Richard Register) 指出“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程度。城市人口密度越大、多样性程度越高, 对机械化的交通系统依赖越小, 对自然资源消耗越少, 那么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就越小。”
中国科学院王如松等院士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满足的三个标准:是否符合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是否符合生态经济学的高效原则;是否符合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
综合国内外的各种观点, 生态城市是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居环境, 将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 符合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原则, 创造了一个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态人文系统。
二、怀来县建立生态新城的条件
怀来县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 地处冀西北、内长城外侧, 位于北纬40°、东经115°, 人口34.6万人 (2010年) , 总面积1801平方公里, 东南部与北京市延庆县、昌平区及门头沟区接壤, 西北部与张家口市宣化县、下花园区相连, 西南部与琢鹿县毗邻, 北部与赤城县交界。怀来是连接首都和西北的交通枢纽, 县政府所在地沙城镇东距北京120公里, 西距张家口市87公里。怀来地处北京上风上水, 山清水秀、景色怡人,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主体库区位于怀来, 是首都工业用水和城市景观用水的主要水源, 重点为京西各大工业、企业供水, 平均45万吨/日。
怀来围绕建设中等宜居城市为目标, 近年来逐渐扩大城市规模, 提升城市承载力。初步形成了行政区、住宅区、商贸区、工业区分明、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布局。目前, 城区面积发展到16.6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达到13.5万人。主城区已建成了沙城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 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7%和60%, 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热率和燃气普及率达到100%、60%和80%,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城市化水平达到39.4%。
三、怀来生态新城的规划要点
1、怀来生态新城的定位与目标。怀来生态新城的总体定位是:湖滨山水生态城市, 以高科技产业为主题、以葡萄为特色, 打造高端旅游目的地及京郊在绿色中办公、在生态中发展的湖滨山水生态城市。
怀来生态新城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生态发展目标, 结合官厅湖、山体、葡萄园以及城镇绿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湿地公园、绿色能源主题公园、滨水防护绿豆、高尔夫球场等, 形成城市绿系统骨架, 并结合产业生态规划、一体化水资源管理规划、一体化固体废物管理规划、一体化能源管理规划, 建设国家级生态区;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主要以及《怀来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怀来生态新城的发展趋势确定。
2、怀来生态新城的规划要点。怀来生态新城的规划和建设, 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京津冀经济圈的整体崛起和国内经济转型的机会;北京逆城市化的“外溢”推力及怀来“近水楼台”区位以及“绿色屏风”的环境“引力”;怀来作为国内仅有的几个科学发展试点新城之一的政治机会;市场力量对张家口地区的投资关注;京张快速铁路的规划, 葡萄特色产业的品牌优势和山水相济的自然景观特色;新的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城乡统筹的政策机会。基于以上区域认识, 怀来生态新城的总体规划主要有六点:
(1) 区域共生。确立怀来生态新城在京津冀都市圈的整体发展定位, 主要产业、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地位、作用和目标;确立生态新城在怀来市域的功能定位, 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建立生态新城的区域空间发展策略和区域协调机制。
(2) 交通先导。完善京包告诉、京化高速、110等国道交通干线系统与未来城市道路网的有效链接, 构筑综合交通体系。利用京张高速铁路建设的机会, 在东花园附近建站, 通过快捷的轨道交通促进与北京、张家口、怀来县城的联系, 积极推进以公告交通委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创建绿色休闲观光道路和自行车专用道, 带动生态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3) 生态优先。首先依据生态敏感性划定禁建区、限禁区和适建区;保护性发展新城。严格控制滨水地区、浅山区、生态廊道的开发建设;鼓励对生态投资和对破坏地区进行生态恢复, 结合自然山水格局和文化资源, 建设特色主体的国家升天旅游体系战略。
(4) 经济繁荣。与怀来县城形成互动互补, 错位发展。共同提升现代化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突出当地的绿色葡萄产业特色, 以此为基底, 创造环境吸引力, 招商引资, 聚焦人气, 优位发展高端科技产业和总部经济, 创造“经济星云”。鼓励公众、私营业主、当地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经济发展, 共担责任, 共同受益。
(5) 社会和谐。确立“3 E”经济 (E c o n o m y) 、环境 (Environment) 、公平 (Equity) 的社会发展目标;确立“居民为之骄傲”的愿景, 创造宜居生活、教育发展、养老保障的新社区。创造不同时段的本地和外来不同地缘、不同特色、不同文化观念社区的一体化建设。
(6) 市场推动。鼓励公共政策引导下的私营投资建设, 通过市场的机制和力量重塑社会与城市。建立政府、市场、公众之间的新型组织网络关系, 共同参与发展决策和规避风险。契约制的公司合作, 确保近期建设的规划实施和落实。怀来生态新城的总体规划, 是更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建设和谐社会, 加速实现北京都市圈的整体协同, 更好地解决城乡统筹和创建人口、产业、环境、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典范的关键所在。
四、怀来生态新城建设的政策建议
1、编制和修订科学可行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制定和改进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随着人们对生态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化,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要与时俱进, 尽可能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规划时要坚持以人为本, 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优先利用城市周围先天的自然环境。对城市周边区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加以改善和合理利用。开辟城市生态走廊, 加强对城市地区自然和生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及生态预留地。新规划的城市应预留出一定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 对于有历史文脉的遗址或建筑应加以保护, 开发时可以适当加以结合。
3、推进生态节能住宅区建设。社区是城市的基础, 对城市生态的健康发展有驱动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居住条件及其周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一般建议新建普通住宅区绿地比例不应低于35%, 高档住宅区不应低于50%。要尽量使用清洁能源, 逐渐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 降低城市活动的能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力度。公众参与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社会支持生态建设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怀来生态新城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力度。
参考文献
[1]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重建自然平衡的城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58-72.
[2]Yanitsky, O.Social Problems of Man’s Environment[J].The city and Ecology.1987 (1) :174.
[3]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0 (5) :830.
[4]怀来县规划局.怀来生态新城总体规划 (2009-2020年) .
13.龙城区立足区域特色打造旅游强区 篇十三
龙城区根据旅游资源特点,推出了农业观光游、文物古迹游和民族风情游三大特色旅游。同时,不断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加强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强区。
一是高标准规划旅游景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旅游项目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该区现有规划景区9处,在建的5处,鸟化石公园二期工程、御路山庄、吉祥寺等景区现已投入资金11620万元,完善了景区道路、客服中心和公共厕所等。开展了A级景区创建工作,燕山湖已成为 AA级景区,创A的景也有2处。二是高水平开发旅游乡镇。开发乡村旅游,开展特色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创建活动,大平房镇成为辽宁省特色旅游乡镇,召都巴镇杠头沟村成为省旅游专业村。三是高质量打造旅游品牌。开发龙城特色旅游纪念商品,组织池之王酒、泉盛河酒、召都巴粉丝、化石等旅游商品企业参加市旅游产品十大评选活动,提高该区旅游商品知名度。现在,该区池之王酒、化石纪念品、咯豆子、太阳神木化石精品店等分别被评为朝阳市首批十大(佳)旅游产品。
14.西城区旅游局奥运工作总结 篇十四
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西城区旅游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奥运会的筹办及举办的各种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奥运接待任务,体现了优秀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协作能力。
一、团结协作,迎接奥运宾客。
“奥运宾客”项目、奥运签约饭店和奥运人家是西城区直接参与奥运接待的三项主要工作,其中“奥运宾客”项目是规格最高的接待任务。这项工作是对西城区综合保障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西城区区域服务品质的一次检阅。
西城区作为接待重点,涉及区域内的接待单位达到9处。西城区也因此成为“奥运宾客”项目接待任务最重的区县之一。在8月2日至9月3日的接待工作中,西城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在6个接待日中,接待“奥运宾客”项目贵宾7批,其中残奥会期间,接待1批共9人。涉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残奥会主席克雷文的夫人等奥委会和残奥会执委的亲属以及一些国家的王室成员共203人次,其中罗格的夫人就来访4次,圆满完成了接待任务。
西城区旅游局作为奥运宾客项目协调小组的办公室单位,制定了西城区奥运宾客项目接待工作整体方案,在实施 过程中,西城区旅游局协调区统战部、政府办、宣传部、教委、外事办、民宗侨办、综治办、公安分局、交通、城管、商务局、卫生局、旅游局、区残联、街道和相关接待单位等二十余个部门,依据方案的分工,密切配合,向参加“奥运宾客”项目游览的客人们展现了一个完美的接待流程。
西城区丰富的活动,细致的工作,精心的安排,使奥运宾客在西城区的体验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也得到北京市宾客项目协调小组的高度评价。北京市宾客项目协调小组认为,西城区无论是从重视程度、还是从实际效果,都是超一流的。从媒体的报道来看,西城区的宾客项目接待工作也是最受关注的。
在西城区旅游局的共同努力下,应该说西城区旅游局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不仅夹杂着汗水与骄傲,而且还给我局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工作遗产。这份遗产对于西城区旅游局宣传西城文化,打造西城品牌、树立西城形象、建设“中国特色、首都气派”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将起到积极而长远的作用。
二、抓住机遇,宣传奥运人家。
西城区旅游局利用奥运机遇,对西城区的奥运人家进行了大力宣传。240余家中外媒体给予报道。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多次报道。其中,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1次,《新闻联播》报道2次。海外媒 体,如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美国之声、英国路透社、俄罗斯电视台、法国电视1、2、6台、法国RFMTV NEWS 24电视台、法国BFM电视台、德国BPD新闻社、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澳大利亚7台、芬兰电视台、波兰电视台、瑞士电视台北京分社、瑞士新闻社、巴西电视台、西班牙经济学家报、日本NHK电视台、日本每日新闻社、墨西哥电视台、伊朗电视台、韩国KBS电视台等40余家境外媒体的采访了西城区的奥运人家。
入住“奥运人家”的国外客人对于老北京传统文化都非常感兴趣,说“这里才是北京、奥运村不能代表北京”。很多客人不仅自己入住奥运人家,还介绍朋友来住,他们希望奥运之后,“奥运人家”能做为常态保留。
三、加强巡查,确保旅游安全。
在奥运期间,为确保奥运旅游服务安全保障工作,西城区旅游局王建平局长、蔚向东书记多次带队检查区内旅游企业安全服务保障工作并给予安全服务指导,全面掌握涉奥场所周边住宿单位的数量、分布及安全情况,并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尤其是把涉奥场所周边200米内的社会旅馆的安全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区旅游局通过定期检查、抽查、联组互查等形式加强对各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安全检查,共出动检查327次,660人次,检查单位520家,其中星级宾馆49家,社会旅馆458家(涉奥周边单 位54家),景区12家。下发检查记录单315份,下发整改通知书92份。发现问题(隐患)211处(均为小隐患),已全部整改完毕。
西城区旅游局重视旅游企业安全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安全设施设备,为保证奥运安全,共投入资金31万元,其中为区内12家A级景区配备安检仪30台,投入资金2万元;为区内住宿单位印发《安全生产文件汇编》、《安全生产例会记录》、《安全生产巡查记录》投入资金2万元;为提高服务质量,制作投诉提示牌投入2万元;进行安全教育培训6次,投入资金25万元。
为了规范旅游环境,整治“一日游”市场秩序,按照北京市旅游局要求,在区域内的社会旅馆全面安装正规旅行社“一日游”警示牌。区旅游局高度重视,研究布臵工作方案,积极协调施工单位,与社会旅馆沟通联系,在区内近500家社会旅馆内安装正规旅行社“一日游”警示牌,同时向社会旅馆下发“一日游”提示材料 50000份,并要求各社会旅馆要规范经营“一日游”相关业务,不准进行非法“一日游”活动。与各执法部门加强联动,增加巡视频次,严格查处、打击非法“一日游”活动。区旅游局针对奥运专门研究制定应急投诉快速处理工作方案和程序,设立专门投诉电话,专人值班,并定做景区游客投诉电话提示牌30块,住宿单位游客投诉电话提示牌400块并发放到位。
四、加强服务,做好旅游咨询。
西城区是我市中心城区,涉奥场所较多,国内外游客量大,根据这些实际特点,在奥运会倒计时10天之际,西城区奥运旅游咨询服务保障工作全面启动,全区四个站点提前进入奥运保障实战状态。通过有针对性的招募语言能力强的志愿者咨询员,强化了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服务功能,同时站点全部配备北京人手册、电子地图等,极大的提高了服务效率。同时,分两个批次对站点咨询员、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及动员,工作人员以最高的服务热情、最大的责任心和最强的使命感投入到咨询服务岗位。
【新城区旅游规划】推荐阅读:
新城区物流园区规划07-25
新城区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方案06-29
顺义新城规划10-13
深圳前海新城规划07-11
重庆市南川区新城规划10-30
滨海城市的旅游发展,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09-24
新城区路网建设研究论文10-19
魅力新城讲话09-11
泰州新城报告11-03
新城区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