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高中毕业成绩单

2024-06-09

国外的高中毕业成绩单(精选5篇)

1.国外的高中毕业成绩单 篇一

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

如何选报大学专业。

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让我们一起看看美、德、日本的高中毕业生们如何选择大学专业。美国

60%的学生换过专业

本报讯 美国人认为,读一个本科学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且由于近年来美国大学学费飞涨,所以就更看重一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投资回报率,“专业的不同可能导致日后收入相差300%”。例如,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日后可以拿到12万美元的年薪,而院校心理辅导顾问的平均年薪只有

2.9万美元。若以整个职业生涯计算,前者的总收入达到500万美元,而后者只有约200万美元。一般来说,工程、计算机科学和商学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后薪水最高,教育、社工等专业的毕业生薪水较低。入学“专业未定”

美国的一些大学要求本科生从泛不从专,大学生不需要在入学前急着选专业。由于更换专业可能导致之前选的课程与新专业无关、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少大学会鼓励高中毕业生以“专业未定”的身份入学,入学以后,再观察、尝试。各大学还会专门为这些专业未定的新生指定指导老师,在选择专业和选择课程方面进行指导。

一般来说,大学会要求学生最迟在第一或第二个学年结束前定好专业。即便是已经选定了专业,换一个也不难,学校和院系都会比较配合,一般来说,联系好对口院系再填写几张表格就可以了。大部分美国大学生都有更换过专业甚至数次更换的经历。有调查显示,60%的美国大学生至少换过一次专业。日本

追捧热门专业

本报讯 日本大学考试结束10天后公布成绩,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成绩决定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日本高中生和家长大多认为,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有适应社会需要,毕业后才能有好的前途,因此,社会需要的专业也会备受考生们追捧,例如法律、能源、设计、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机械制造等都是日本的热门专业。日本学生报志愿时也会希望能进入知名学府的热门专业,但如果遇到无法兼顾的情况,则会倾向于以专业为主,即便学校的综合知名度不高,某个专业只要排名靠前也会受到考生欢迎,竞争激烈。德国

打工帮助 决定志愿

本报讯 每年六七月份是德国的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填报志愿的高峰时段,不过德国毕业生可能不会感到焦虑和无从选择,因为德国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之路和职业选择,老师还会据此推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展。

到了高中,很多学生会利用假期打工,既能满足多数工作岗位至少3个月的低薪学徒经历的要求,又可以利用打工机会尝试未来职业,有助于自己进入大学时选择专业。

此外,德国很多大学都会定期举办开放周,邀请高中老师带着学生到大学校园“参观考察”。大学举办开放周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中学生在报考大学时认清职业方向,提前对自己属意的专业有个大致了解。例如布伦瑞克大学举办的开放周为期5天,有20多个院系的教授和来访的中学生交流,其中的汽车制造学院安排教授作为“讲解员”,先带领学生到汽车发展陈列室介绍汽车制造史,然后又带领学生们参观实验室、设计室,最后会将大家集中到教室讲解汽车制造学院的专业设置、职业方向,预留自由提问环节。最后,德国大学规定,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无条件地申请换专业。即便是同一专业学生,也可以搞“度身定做”,利用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度来扬长避短、提高自己。(记者:鹏致)

2.国外的高中毕业成绩单 篇二

一、国外研究概述

已有的研究中, 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而问卷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了研究学生评教的主要工具, 如Susan A.Basow (1995) 利用问卷调查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估在什么情况下和教师的性别有关;Fadia Nasser (2002) 也利用问卷调查了教师对学生评教的看法。学生评教被类同成问卷形式的评估, Sommer (1981) , Millea和Grimes (2002) 提议在收集学生对教学的评估结果时除了调查法外, 要采用多种方法。[1]实验法就是研究者采用的另一种方法, Nimmer和Stone (1991) 使用了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室方法, 该实验验证了教师给学生的课程成绩对学生评教的结果的影响。除了调查法和实验法之外, 还有一种学生评教研究中一般不太常用的方法———自传法, Sommer (1981) 记录了“一个教师在20年间 (1961—1981) 得到的教学评估的结果怎样影响了教师教学的形式和内容”。Sommer的个案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描述了他的教学是怎样受到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估和其他人对他的评估的影响。作为记叙的主角, 让读者看到了他的个人生活故事, 展现了他在20年的教学中学到的、感受到的, 以及他是怎样变得相信学生对教学的评估, 当Sommer偶尔得到低的评估分数时, 他没有改变学生打分的标准, 而是改变了他的教学方法或者调整了课程内容来回应教学评估的结果。

在过去的90余年间, 国外有关学生评教的实证研究一般关注以下5个方面对教学评估结果的影响:1.进行评估过程的形式, 如采用匿名评估, 在一个学期的不同时间进行评估, 评估过程中让被评估的教师在场等;2.课程特点, 如班级大小, 课程是选修的还是必修的;3.教师特点, 如教师的性别和地位;4.学生的特点, 如学生得到的或期望得到的课程成绩, 学生的年龄、对学科的兴趣等;5.学生和教师对使用教学评估的态度和反应。

二、国外有关学生课程成绩与学生评教之间关系的理论

目前在高校中, 教学评估对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起着不同的作用:领导利用评估结果来判断教学的效果和教师的表现, 教师利用评估的结果改进教学, 而学生利用评估的结果来选择课程和教师, 因而学生评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甚至在二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人采用元分析的方法研究学生评教了。在已经发表的那么多的研究中,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教师给学生的课程成绩与学生给教师的评估成绩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 因为这个关系是否存在影响了学生评教的效度的高低。因此, 各个研究者也根据自己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关学生课程成绩和评教之间关系的理论。

1. 教师效力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好教师教授的课程, 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生的课程成绩也更好, 因而对教师和课程的评估也更好。该理论把教师的教学质量看成是解释学生课程成绩和评教之间关系的一个变量, 而不是学生成绩本身影响了评教的结果。

2. 学生的学习动机

与学习动机不够强的学生相比, 那些有较强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得更好, 他们也更欣赏教师的工作, 甚至还会激励教师有更好的表现。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学习努力, 因而他们会得到好的学习成绩, 且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更欣赏教师的工作, 因而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也会更高。

3. 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描述了人们怎样通过他们行为的结果来推断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处的环境特点。传统的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 人们会把好的结果归因为自己的特点, 而把不好的结果归因为外界的阻碍。把归因理论应用于教学情况中, 我们可以认为当学生获得好成绩时, 会把好的成绩归因为自己聪明或勤奋努力的结果, 而当学生获得不好的成绩时, 会归因为外界环境, 即教师不好。因此, 该理论把归因方式的不同认为是影响学生课程成绩和评估之间关系的一个变量。

4. 宽大理论

该理论也称为分数满意理论, 认为“对学生评分标准宽松的教师得到的评估分数更好”, 其潜在的含义是教师能通过给学生更高的分数来“买”好的评估结果。这个观念来源于Petress (1996) 定义的教育的“类经济模型”, 在该模型中学生被看作是消费者或顾客。这一理论过去是有关学生评教效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 19世纪70年代受到那些批判学生评教的研究者的推崇, 然而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 该理论因为缺乏结构效度的研究, 支持率急剧减少。后来提到该理论的研究中, 认为教师的分数宽大对教学评估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

5. 互惠理论

这是有关学生课程成绩和评教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观点, 但是该理论初看可能和宽大理论有些类似, 因而很少被人提到, 然而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互惠理论认为学生会有一种基于他们个人得到的成绩来修正评估的趋势。学生奖赏对他们进行奖赏的教师, 惩罚对他们进行惩罚的教师。该理论是以学生的态度为出发点的, 而不像宽大理论那样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 注重的是教师的个人特点, 即教师的评分标准是否宽松。

6.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学生得到的成绩比期望的低时, 他们就面临一个必须解释的落差。他们可以把落差解释为内部原因, 如没有努力学习, 不够聪明, 或者解释为外部原因, 如教师不好等。因为解释为内部原因会威胁到人的自尊或自我, 因此学生会把落差解释为外部原因, 通过责备教师来保护自我的形象。

在以上六种理论中, 前三种理论假设存在影响学生成绩和评教结果的第三个变量来解释成绩———评教之间的关系, 通过引进第三个变量, 这些理论避免了假定课程成绩和评教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后面三种理论都是直接假设课程成绩和评教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总结

虽然有关学生课程成绩与评教之间关系的研究数目较多, 但是各个研究结果之间缺乏一致性, 而且没有考虑行政和教育机构具体应该怎样利用这些研究的结果来提高学生评教的效度。有关学生课程成绩和学生评教之间关系的研究, 以后应关注的是:除调查法外, 应更多地采用实验法、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对以往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结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辨别已有研究中的结论的适用范围, 考察这些结论除了在研究中使用的样本外, 在其他情况中能不能进行推广;把研究结果具体地应用到教学评估系统中, 切实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 把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

摘要:本文从研究方法及两方面研究内容介绍了国外有关学生课程成绩与学生对教师的评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并介绍了六个有关学生课程成绩和评教之间关系的理论。

关键词:国外学生,课程成绩,学生评教,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Gump S E.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 leniency hypothesis:A literature review[J].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2007, 30:55-68.

[2]陈剑启, 江晓帆.国内外关于学生评教的相关研究综述[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 2006, 2:45-49.

[3]Millea M, Grimes P.W.Grades expectations and stu-dentevaluationofteaching[J].CollegeStudentJournal, 2002, 36:528-529.

[4]Maurer T.W.Cognitive dissonance or revenge-Stu-dent grades and course evaluations[J].Teaching of psychol-ogy, 2006, 3:176-179.

[5]Holmes D.S.Effects of grades and disconfirmed grade expectancies in students’evaluations of their instructor[J].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 1972, 63:130-133.

3.国外中小学生的成绩单 篇三

今年8岁的豆豆是在德国长大的中国孩子,她一路玩耍着就把一个学期念完了。她每天下午1点多就放学了,一年中除了春假、秋假、暑假、寒假,还有各种各样的节日。没上几天学,能学到东西吗?我很疑惑,直到看见豆豆的成绩单才恍然大悟。

成绩单共有4页A4纸,分为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德语、数学、自然科学、艺术(美术)、音乐和体育9类几十个小项,每个小项的评分标准是“非常好”“良好”“部分好”和“不太好”。成绩单的最后,由校长、班主任和家长共同签名。九大项评价的具体标准是:

社交能力:与其他同学良好地相处和沟通;经常帮助别人;主动(独立)解决和其他同学的矛盾冲突;遵守纪律和约定;完成任务时忠诚、可靠。

学习能力: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注意力集中;和其他同学一起有效地学习;恰当地提问;能自我激励;愿意完成额外的作业或学习任务;学习认真、负责;按时、完整、认真地完成家庭作业;在学习场所遵守秩序。

学习技巧:掌握做练习的基础技能;能检查自己的作业或学习成果;能理解课本和练习的关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合理利用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

德语:口语表达连贯、生动、明了;能讲述某一个主题;发音清晰,能控制发音的强弱;口语语法正确;能倾听其他同学讲话并参与话题。规则地书写印刷体;正确地按行书写;学过的单词无错误地拼写;会造有意义的完整句子。

数学:熟练掌握20以内的数字(比大小,排顺序);无需实物(教具)帮助,完成20以内的算术;能从课文中找出并完成带算术的题目;掌握几何的基本概念。

自然科学:了解周围的自然现象;能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延展;了解人与自然共生的基本知识;拥有自然与环境方面的知识;对计算机有初步的认识。

艺术(美术):能把创造力表现出来;熟练、巧妙地应用各种材料;有独特的想象力和主张;完成作品时注重准确性和严谨性。

音乐:积极参与合唱及各种音乐活动;正确按照歌词和旋律唱歌;能重复乐器给出的节奏;恰当地随着音乐舞蹈。

体育:积极努力地参加所有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游戏的规则;在竞争性集体游戏中注重公平;表现出灵活敏捷和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

至此,各科成绩的要求和评分结束。还有一小行,是关于考勤的,记录着一年来该生共缺课多少天或多少小时,其中哪些是没有请假的,以及共迟到多少次。

聪明活泼的豆豆,在上述所有项目中,只有两项的得分是“部分好”,有33项“非常好”和27项“良好”。老师的评语非常简单:“祝贺你将升入高一年级,祝你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更多乐趣!”

(刘虹丽)

英国首相的小学成绩单

成绩单或许不能说明什么。众所周知,44岁的英国现任首相戴维•卡梅伦是英国自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还是英国保守党领袖,响当当的政治明星。卡梅伦先后毕业于英国著名的伊顿中学和牛津大学,成长经历无可挑剔。但英国记者日前获得了一份卡梅伦1978年读小学时的年终成绩单,着实吃惊不小,因为这份成绩单显示,如今在英国乃至国际政坛上叱咤风云卡梅伦,当年竟然是一名学习成绩全班倒数第一的“差生”!

这份成绩单显示,卡梅伦当时所在班级总共只有13名学生,11岁的卡梅伦各学科总成绩竟然在全班排在最后一名——第13名。在8门学科中,卡梅伦的拉丁文成绩、数学成绩全是班上最后一名,而他的地理成绩和法语成绩则是全班倒数第二名;他的英语成绩和科学课成绩则是全班倒数第三名。在8门学科中,卡梅伦成绩最好的当数历史课,因为他的历史课成绩是全班第8名,也就是倒数第6名。知情人士称,不仅是1978年的学习成绩,卡梅伦在这所小学读书的5年中每年的学习成绩都很糟糕。

卡梅伦小学时代的老师和校友回忆称,当时的卡梅伦在学校中并不出众,甚至有些害羞,压根不像现在这样口若悬河,魅力十足。卡梅伦当年的教师莱维林评论说:“在所有那些来自富贵世家的孩子中,卡梅伦是最普通的一个。”

(王帆)

荷兰:没有数字的成绩单

每年年底,荷兰小学生都从老师手中领取一份年终学习报告书,相当于成绩单,但上头却没有数字成绩,因为荷兰很多小学并不鼓励以分数去评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荷兰小学教育为8年(4岁至12岁),除了升中学前的3年出现以10分为满分的作业和测验分数外,低年级的小童学习报告书上完全不以分数评估,而只是观察、鉴定、鼓励性的评语。

报告书上有数项观察方向重点:社交-情绪行为、学习态度、语文思考发展、阅读、书法、运动、表达、算术及总体意见。每一项都列出评估准则,以便家长了解教师们是如何评估孩子的。例如:

社交-情绪行为:基于学生在团体中的互动关系和跟教师的关系评述学生的举止行为。

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的全部态度。如何看待学习和作业,能否完成作业,注意力是否容易分散,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否能独立自主,学生是否在不需要多次的发问下完成更多的作业。

语文思考发展:教师会评价学生在班上的讲述和听讲的能力,学生如何把想法自己遣词造句表达出来,并从中观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分五项鉴定项目:词汇充足、造句子、发音用词准确、讲述有顺序、按文法写作。

阅读:(1)让学生逐字学习,并且从有指示的阅读做起。(2)让学生能按自己的水平和速度,从不同程度的读物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水平。

运动:教师从游戏中和体育课上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勇气胆识。细致的身体活动能力观察,如剪割技术和折纸技术等;粗犷的身体活动能力,如跳跃和攀爬等。有四项鉴定项目:活跃、在大厅里自由活动、体育游戏兴趣、眼和手协调佳。

表达:教师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幻想。

我曾和一位荷兰小学教师聊天,谈及中国小学生要学习写500字左右的短文。那位荷兰教师大吃一惊,问:“孩子的手指骨骼在这个年龄还没长结实,词句掌握能力还有限,要他们拿着笔写作文,这不是为难他们吗?”

(邹建设)

意大利:学生成绩单网络化

按照意大利教育部的计划,2010年年内,意大利要基本完成学生成绩单网络化改革,国内1100所中学的800万份学生纸质成绩单将退出历史舞台,家长可在线查询子女的学习成绩及上课率。

意大利教育部的此项计划引起社会广大关注。意大利校长协会主席乔治•朗巴提醒社会各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家里都拥有电脑。因此,他认为教育部应在推广成绩单网络化的进程中保留纸质成绩单,逐步将其淘汰。意大利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意大利国内有30%的未成年学生家庭不拥有电脑,另外有40%家庭的电脑没有上网。

但是,学生成绩单网络化毕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米兰著名的文科学校Berchet高中6年来就一直坚持将学生成绩单网络化。罗马Peano理科高中校长弗朗西斯科•罗卢梭表示:“学生成绩单网络化并不会影响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相反,一旦家长发现自己子女的成绩异常,可以立即和任课教师进行联系。”

(胡毕昱)

美国: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美国中小学生的成绩单为统一的格式,非常规范。左上角最显眼的位置,盖有学校的标识性徽章。学生在哪个学校学习,评价分为哪几类,每一类分哪些等级,不同等级的含义是什么,教师对学生的评语,成绩单上都一一标明,打开一看,便一目了然。

成绩单至少包括了四个评价系统,并分别以醒目的表格形式告诉家长和学生。通过这张成绩单可以看出,美国学校是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有些学科成绩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有些学科成绩只作定性评估,教师主要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较真实地体现了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立体性。

美国中小学生每年都要进行阅读、写作、数学的学区会考和州会考,会考的成绩用制式的成绩单告知学生与家长。成绩分为五个档次,用不同色柱表示。会考成绩除标明所考学科的分数外,还画成淡淡的黑柱,不仅可以看出你的成绩处在哪个色柱(区间)内,而且还可看出你处在色柱的哪个层次上。

美国的大学录取学生,不仅仅看高考的成绩,还要看这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历年的考试成绩与表现处在什么层次上,有什么特长,有什么样的潜质。只有那些一直处在较优层级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

(赵露)

4.国外的高中毕业成绩单 篇四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宏观层面上来说, 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坏影响到教育和就业的连接, 关系到全社会就业状况, 乃至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表现就是首份工作的质量。因为首份工作是决定未来职业地位和收入的关键因素。如果首份工作不佳, 不仅挫伤毕业生就业心理, 影响毕业生的自我效能感, 而且可能导致毕业生失业。研究表明, 年轻人在工作生涯开始时就陷入失业状态会导致严重后果 (Linch, 1989) , 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探讨其从学校向工作转变中的规律, 对于促进教育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建立并完善教育与市场间有效的链接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毕业生就业的传统影响因素

2.1 个体层面

2.1.1 人口统计学变量

(1) 性别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性别歧视问题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性别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差异似乎已经成为了被广泛认可的事实, 然而, 也有学者指出, 性别对工作搜寻没有显著影响 (Davern和Hachen, 2006) , 在总体概率上没有差异。而过去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大部分研究, 都是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 因而掩盖了许多问题。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就业中的性别问题是否在一般意义上存在, 值得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2) 学历

由于学历代表了一定的能力和学识水平, 很多研究表明高学历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高地位的工作 (Bian和Ang, 1997) 。但是, 学历并不能唯一决定就业状况, 还会受到例如性别、社会网络等其他变量的影响。总体来看, 学历与就业质量间的关系已得到较大公认, 因而在就业问题研究中, 学历一般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

(3) 毕业专业

毕业时所学专业也决定了就业的质量 (Huang, 2008) 。公众观点认为, 专业的热门与否决定了就业的优劣。但对于研究而言, 公众的观点反映的是专业与产业的关系, 实际是由产业所决定的 (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将于下文产业背景中一并详述)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专业与就业的匹配程度也是决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为止, 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结论。

(4) 成绩

在校成绩表明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公认的是, 在校成绩可以预测毕业生的工作质量。Saks (2006) 发现, 与较低成绩的找工作者相比, 那些有着较高成绩的找工作者, 工作面试的数量更可能导致更多的工作机会。类似的结果也被许多其他学者所证实。

(5) 政治面貌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党员在中国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Zang, 2003) , 许多国外学者针对中国这一特色变量进行过深入研究 (Bian, 1994) , 希图从中发现这一变量的显著之处。虽然部分研究发现党员作为第三方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有研究指出, 对于自身是党员的毕业生, 政治面貌对工作信息和工作获取并无影响。

(6)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一般包括婚姻状况、抚养孩子情况、家庭情况 (包括父母背景和经济条件)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 家庭背景更多指的是父母背景和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认为, 较好的家庭背景, 例如, 父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家庭的经济基础等均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显著影响。Zang (2003) 指出, 那些父亲是干部或者专业人士的找工作者比其他找工作者更可能在就业中获得工作信息。然而, 在工作获得上两者间没有显著区别。

2.1.2 心理学变量

Saks和Ashforth (1999) 指出, 个体差异在就业研究中被看做是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的显著预测变量, 然而仅有很少的研究检验个性变量和工作搜寻行为的关系。

(1) “大五”因素

个性特质的研究发展了五个核心维度, 即大五因素, 包括神经质、外向性、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Digman, 1990) 。Boswell等 (2006) 指出, 大五因素可以被用来描述个体个性的最显著特征。具体来看, 神经质指一个个体表现焦虑、愤怒、敌意、自觉、冲动、脆弱和沮丧的程度。因此神经质和工作搜寻行为间可能存在正相关。这个关系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Barrick和Mount (1991) 的元分析就发现情绪的稳定性负向影响了跳槽。外向性 (也称为奔放性) 指个体外向、活泼和精力充沛的程度。有较高外向性的人愿意与人交往。经验的开放性指个体表现出创造性、好奇心和想象力, 是思想开放性的表现, 它们都和搜寻行为间存在积极关系。具有宜人性的毕业生会比较谦恭、灵活、可信任、温厚、合作、仁慈、心肠好且宽容, 更可能搜寻到好的工作机会。尽责性包括两个方面:成就和可靠。尽责性与许多退出行为存在负相关, 包括跳槽。

(2)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

工作搜寻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完成工作搜寻过程中的重要活动时的自信心 (Saks, 1999) 。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区别,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是针对找工作过程而言的特定的自我效能感, 因而对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有着显著的预测。Kanfer和Hulin (1985) 的研究表明,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预测了毕业生毕业时的工作搜寻行为和职业地位。

(3) 自尊

自尊在工作搜寻研究中受到了大量的关注。Schmit等 (1993) 指出, 自尊与自信的工作搜寻行为存在正相关。Schwab等 (1987) 认为, 工作搜寻密度依赖于高度的自尊, 全局的自尊与工作搜寻行为 (例如, 工作来源的使用和面试评估) 相关, 比依赖于找工作者社会技能的工作搜寻变量具有更佳的预测效度, 并与搜寻结果有关。虽然很多研究得出了自尊与工作搜寻的关系, 但自尊在回归分析中并没有被发现是一个显著变量。研究者建议采用自尊的特定方法测量对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的预测比一般的或是全局测量要更好。

(4) 感知控制 (Perceived Control)

找工作者对工作搜寻结果有一种感知控制。Feather (1992) 认为, 感知控制会预测工作搜寻行为, 较高水平的感知控制是与不断增强的工作搜寻行为紧密联系的。低感知控制的找工作者更可能从事于活跃的工作搜寻, 而具有高感知控制的找工作者会将他们的工作搜寻局限于他们认为成功机会更高的工作上。

2.2 组织层面

2.2.1 毕业学校

(1) 学校资源

毕业学校代表了毕业生就业的来源,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水平。一般认为, 毕业学校可以提供给毕业生学习背景上的有利条件, 如学校的名气和地位都是反映毕业生水平的一种信号。但是, 这些观点没有考虑学校提供的另外一种重要资源——校友关系。国外研究表明, 能够提供更多校友网络机会的学校会得到学生们的青睐, 从而使得学校可以进一步获取更大的价格优势, 而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何美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大学更受人青睐但学费昂贵 (Marmaros和Sacerdote, 2002) 。Dale和Krueger (1998) 的研究表明, 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与他们在校的学费紧密相关, 也就是说, 那些收费高昂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也高。

(2) 就业指导机构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逐步发现其面对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财务压力的逐步提高和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使得毕业生的失业率成为决定大学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高等教育机构逐步对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过程变得越来越敏感。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得不开始提供培训项目, 以帮助毕业生发展工作搜寻技能从而达到更高的就业率 (Villar等, 2000) 。

研究指出,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毕业生自身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难以改变外, 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如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感觉控制) 以及毕业生的个性, 均可以在培训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Wanberg等, 2002) 。另外, 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法也需要得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辅导。

2.2.2 就业单位

(1) 企业所有制

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终点是就业单位, 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Huang (2008) 对获取国有部门工作的48个被试进行了访谈, 其中37个人表明其使用了“关系”网络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相反, 17个被试中仅有3个使用了“关系”网络从私有企业或者外国企业获取工作。这表明,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会影响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法, 从而进一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2) 所在产业

就业单位所在的行业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变量。产业变量包括产业增长率、技术变革、收益率和稳定性等。很多研究已经发现产业细分对就业的影响。一般认为, 处于高增长率和高收益率产业的企业, 其提供的就业机会要比其他产业相对要好;技术变革较高的产业, 对毕业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也要高;产业的稳定性决定了产业中员工的流动率较低, 因而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Brown和Konrad (2001) 指出, 在一个产业中, 员工流动水平可能对工作机会信息的数量和流动有着直接和积极的影响。低流动水平可能降低信息流动, 从而减少本产业员工跳槽的可能性, 进一步对毕业生的就业起到限制作用。

3 结 论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国外对毕业生就业关注最多的仍然是个体层面, 即毕业生自身的特征, 并得出了一定的研究结论。对毕业学校和就业单位的研究不多, 主要集中在学校能为毕业生提供的资源和培训以及就业单位的选拔招聘程序。目前, 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心理学着重关注高校毕业生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如个性等有深入探讨, 因而心理学主要针对本文中的个体水平;教育学关心教育对就业的影响, 以及毕业生就业对教育的意义, 其主要针对本文的毕业学校;经济学着重探讨就业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主要焦点在就业对GDP的贡献上, 主要针对宏观环境中的经济环境;社会学关注毕业生就业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内容涉及除个体层面以外的其他层次;管理学则主要研究就业和再就业中的职业发展以及对组织的影响等, 主要涉及组织层面和宏观环境。

5.国外的高中毕业成绩单 篇五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对英语学科产生了厌学情绪,这就无法让其成绩大幅度提高。这时,我们可以从英语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广泛应用、英语在今后的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作用,尽可能地使其将学英语变成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此外,要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较高的热情,我们还应该仔细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努力想办法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从每节课入手,关注平时,用饱满的热情、流利的口语、娴熟的教学技巧征服学生。在讲课之前,我们不妨先朗诵一首小诗、做一小段精彩的演讲或者唱一首英文歌曲,这样,就很容易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注意对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最适合毕业班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对所学的知识不断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原因是他们已经把初中英语的全部内容都学完了,初三主要是复习,只有在复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和总结,才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由一个个孤立的点变成为一个知识网络。就初三英语的教学实际来讲,练习和测试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练习题和考试题的选取。一般来说,在每节课之后,我们都应该安排针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练习题,而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之后,则可以布置一些听、说、读、写的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语法词汇相对集中的段落,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至于测试,笔者以为每两个单元安排一次为佳,过于频繁或测试次数过少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忆品质,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训练

在复习过程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之时,比较习惯通过以新带旧的方法来增加知识的重现率。此外,还力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多样化的复习,实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样一来,在复习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培养了其优秀的记忆品质。教学实践还表明,教学任务的完成还依赖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果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吸收新知识和新技能。而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时,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会得以巩固和加强,进而会形成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而在中考复习之中,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做好全盘的规划设计,笔者以为三轮复习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第一轮,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精讲细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第二轮,针对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专项训练,进一步巩固第一轮的学习成果;第三轮,针对中考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四、注意从心理上关注学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事英语教学,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当学生努力一段时间之后仍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时,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对其进行批评,更不能放弃,而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因为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心理往往也是异常脆弱的,教师一不注意就会使其受到伤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更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平等对待。所以说,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多多鼓励和帮助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这比对其进行批评和责备更加有效。只要我们认真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表彰,就能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使其学习信心更强,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力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即使是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在教学中重复地使用,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从而使教学方法失去效力。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新鲜感,才能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如在复习某一单元的单词之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用这些单词来编故事,并对故事进行评比,看谁编的故事最生动、最有趣、用上的单词最多;在复习课本内容之时,可以采用问答竞赛的形式;复习知识点时不妨让一个学生来进行总结和概括,其他学生再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就再也不是教师唱独角戏了,而成了學生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多了。

上一篇:营造小班生态课堂,关注学生和谐成长下一篇:自强社区2011年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