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

2024-08-25

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共12篇)

1.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 篇一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近年来,法院各项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最近,适应法院建设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又提出了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新的改革目标。全面加强法官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建设,已成为当前摆在法院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结合法院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谈点粗浅认识。

一、强化法官职业意识建设,树立现代法院司法理念,构筑法官职业化的基础。

在建设法官职业化的进程中,莱西法院始终把加强法官职业意识作为树立现代法院司法理念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强化法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使法院工作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使法院审判工作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其中,最重要的是使法院工作自觉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这方面我院主要是做到使法院工作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重大问题自觉向党委、人大汇报,取得领导和监督。我们认为,法官的政治意识属于法院政治文化范畴,也是我国法院与西方法院的重要区别之一;二是增强法官的审判独立意识和中立意识,排除干扰,依法公正审判。一方面要求法官依法独立审判,另一方面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居中裁判。为此,在深化法院各项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断强化了独任审判员和合议庭职责,完善了证据制度,强化了当事人举证责任,以保证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并做到居中公正裁判。法院在为法官创造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的同时,要求法官自觉排除来自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依法公正裁判;三是增强平等意识,要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平等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平等的适用法律,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当事人,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是增强司法公正意识,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守公开、公平的司法程序。在这方面,除了严格程序以外,我院着力推行了裁判文书改革,增强法律文书的说理性,通过深入的说理,让胜诉方赢得清楚,使败诉方输得明白;五是增强司法效率意识,迅速、及时、高效的履行司法职责。工作中我们要求法官要增强审限意识,坚决纠正对案件久拖不决、久执不决的现象,确保案件在审限内审结,使当事人尽快摆脱诉累,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为此,我院强化了对案件审限的管理和监督,实行了案件催办、督办制度,2001年以来,我院审理和执结的一万余起案件无一超审限,年结案率达到了100%;六是增强法官的自尊意识,深刻认识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事业,提升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在工作生活中院党组经常教育法官充分认识自己从事职业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进程中,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法院和法官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法院和法官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为法官应该深信自己从事的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从而强化对自身的要求;七是增强司法文明意识,认真解决在审判活动中存在对人民群众态度上的冷、硬、横、烦、拖的不良作风。近年来,我院一方面抓治标,围绕“态度”做文章,坚决克服在办案中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的现象。一方面,在建设现代司法礼仪上下功夫,做到文明司法;八是增强司法廉洁意识,确保公正司法。重点是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清廉如水,执法如山。近年来,我院一直把廉政建设作为法院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实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班子不出问题,确保队伍不出问题,确保案子不出问题,也全面推进了法院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强化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建立现代法院自我约束机制,构筑法官职业化之保障

职业道德是建立法官制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证,也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官职业道德,就根本谈不上法官职业化。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们莱西市人民法院在全面抓好法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率先进行了规范法官职业道德的尝试,开展了法官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在全院开展法官职业道德大讨论,法官们围绕“什么是法官职业道德?”、“人民法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应该怎样建设法官职业道德?”、“为什么要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使之深化了对法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增强了法官职业道德意识,并在全院评出了10 名法官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召开全院大会进行表彰。同时,将他们的事迹整理后,在辖区有关新闻谋体进行了系统宣传,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这一举措,有力的促进了全院法官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推进了法院队伍作风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发布后,我院及时组织全院法官进行学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第一位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习,不仅强化了法官业内职业道德建设,而且《法官八小时以外管理制度》,强化了对法官业外活动的约束,要求每一位法官都要时时刻刻牢记法官这一神圣职业对自己的要求,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人民法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格品质,做到德化于审判,德化于社会,德化于自身,将职业道德融于生命和灵魂。职业道德建设有力的促进了法官素质的提高,近年来莱西法院没有出现一起法官违法违纪的不良现象,2001年在青岛法院组织的年度考核中,队伍建设的考核莱西法院名列全市十二处基层法院之首。

三、强化法官职业技能建设,培育现代法院专家型法官队伍,构筑法官职业化之根本。

法官职业技能,是法官依法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的职业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法官职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法官个体的职业技能素质的要越来越高。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也是构筑职业化法官的必然要求。首先,法官这一职业共同体应该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在社会和人民群众心中,应该是一个专家型、复合型的专业群体;其次,作为法官应该具有较强的驾驭庭审、当庭认证,并依法作出公正裁判的能力;再次,作为法官应该具有较强的说理能力,善于通过自己的语言说服双方当事人服判息诉,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最后,作为法官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作出令人信服的裁判文书,通过法律文书展示案件事实,阐述是非曲直,作出公正裁判。

围绕培养法官的职业技能,莱西法院主要抓了以下几点:第一,针对法官队伍整体上文化素质偏底、学历层次布告的实际,下达力气抓了法官的在职培训。近年来,全院120名干警除10余名已具有全日制法律本科学历的以外,全部参加了法律专科、专业证书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2001年全院又有50余名法官参加了法律本科的远程教育,全院40岁以上的法官都参加了法律本科课程的在职培训,全院有9名同志先后参加了法学研究生班的学习。当前,全院法官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已有量变到质变,实现了质的飞约;第二,以改革为动力,在推行审判改革的进程中,培养法官驾驭庭审、当庭认证、当庭裁判的能力。

特别是实行独任审判员、审判长责任制以来,法官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注重在审判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审判业务水平,综合职业技能不断扩张,职业水准逐步提高,一批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法官正在逐步成长;第三,从我国国情出发,强化调解功能,着力提高法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特点。与之俱来的是各类案件居高不下,其中90%以上是民商事纠纷。这些案件如果都通过判决来解决,不仅要增加法院的诉讼成本,增加法官的工作量,延长诉讼周期,而且不利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团结,进而给社会留下隐患,成为新的不安定因素。因而,在审判活动中我们要求法官要依法多做调解工作,克服单纯办案就案办案的偏向。在审理案件是,法官要本着有利于纠纷的解决,有利于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案件双方当事人的团结和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的原则,多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做调解工作,能调解结案的努力争取调解结案,判决结案的也要努力做到使双方当事人息诉服判。同时,通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作出一个具有较强说理性的裁判文书,使双方当事人从中得到教益。近年来,我院审理的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的占结案总量的70%以上。法律文书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优秀法律文书的评比活动,有力的促进了法律文书质量的提高,发到当事人手中的判决书、裁定书,已成为展示法院和法官形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强化法官职业形象建设,塑造现代法官公众形象,构筑法官职业化之模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树立法官的职业形象。指出,要通过职业化建设,切实转变法官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不断培养法官的职业气质,树立求实、严谨、刚直、廉洁、文明等职业形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第一位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象,使法官成为社会上信任和尊重的人。对法官职业形象的要求,不仅是对法官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集中体现和概括,同时也是一种升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展示在社会和人民群众中的就是一种职业形象,没有上述三个方面作基础,就谈不上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莱西市人民法院重点着力于法官求实、严谨、刚直、廉洁、文明等职业形象的建设,要求法官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出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一个法官的要求,通过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育法官的职业气质,向社会和人民群众展示法官的良好形象。求实,就是要在审理案件时,要实事求是,既要从案件的事实出发,又要考虑案件发生的客观实际,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力求使审判的法律效益与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严谨,就是要求法官在工作生活中作风要严谨,体现在审判活动中就是,法官的一切行为要严谨,在案件当事人面前讲的每一句话,都要负责任,不能有主观随意性。比如,向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告知的开庭日期和时间,法官本身必须遵守。法官向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承诺的接待、答复问题的时间,法官必须履行。在诉讼过程中,法官的一切言行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必须给案件当事人这样一种感觉,法官即法律,是值得高度信赖的人,只有这样,法官才能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刚直,就是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能够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考验,不畏权、不畏势,秉公执法,公正办案。在其他社会生活中要正直,在是非面前不模糊,不附庸,保持一种浩然正气;廉洁,就是要求法官要廉洁勤政,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表现在审判活动中就是要不吃请、不受礼、不贪财、不贪色,为秉公办案打下坚实的基础;文明,就是要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有良好的职业作风,对当事人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不耍特权,不逞威风,注重司法礼仪。总之,求实、刚正、严谨、廉洁、文明的职业形象,是新时期现代法院和法官职业化的外在特征,构成了铸造良好人民法官形象的时代之模型。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2.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 篇二

《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职校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 他们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而且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为了推动中职学校持续健康的发展, 必须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作为职业指导的实施者—职业指导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了。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职业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应该提高中职生就业的成功率, 减少违约, 从而为今后自己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帮助学生了解我想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教师可以准备一系列职业测试软件或测试问卷, 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并结合教材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分析, 推断出他“想做什么”以及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 从而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 编制职业分类资料, 使学生对社会中的职业有初步认识和了解。职业分类资料建设是开展职业指导的基础建设, 在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时, 需要让学生在对社会各种职业有所了解, 才能结合自己的情况比较切合实际地选择职业。

(3)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职业指导教师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介绍, 想方设法获取诸如职责、入围资格、培训机会、薪酬福利、晋升机会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书面材料、与工作人员交谈等方式获得。

2、职业指导教师是中职学校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要素

(1)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认清就业形式, 转变就业观念。

(2) 提供就业服务, 促成供需见面, 扩大就业市场。

(3) 为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提供建议, 为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提供建议, 为学生就业创造前提条件。

二、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现状

无论从学生、学校和社会哪一个角度出发, 职业指导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职业指导要发挥其作用, 离不开实现其功能的人。而现在中职学校正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队伍又是什么样的呢?笔者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 收集整理了中职学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

1、职业指导教师大多由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

行政人员等转化而来

中职学校在选择和安排职业指导教师时出现了以下的一些认识误区: (1) 只要是一名教师, 便可以担任职业指导教师工作。 (2) 刚毕业的师范大学生有朝气, 有魄力, 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就一定胜任职业指导教师工作。 (3) 因任课较少, 未满工作量, 故可以兼任职业指导工作。从而出现了大多数中职学校虽然均按照要求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 但缺少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 任课教师大多由班主任、政治课教师或行政人员等转化而来或者兼任。

2、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职业指导是一门集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而现在指导工作的教师队伍有专业出身的极少, 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其中拥有职业指导资格的更是少之更少。

3、中职学校尚未建立与职业指导教师岗位相适应的激励和考核制度

当前中职学校中, 建立与职业指导教师岗位相适应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包括职称评定、工资定级、培训等与职业指导教师息息相关的一些制度的比例为零, 如此不配套、不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是起不到激励和促进作用的。

三、建议与对策

1、多种途径开展针对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

首先, 国家可以在高等院校设立职业指导专业, 培养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其次, 选派职业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职业指导或就业指导中心进行挂职锻炼培训;最后, 学校可以聘请职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定期到学校以讲座或授课的形式对职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2、鼓励职业指导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学校应鼓励职业指导教师积极参加职业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的考证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使当前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得到全面的提升。

3、建立与职业指导教师岗位相适应的激励制度。

当前中职学校激励制度包括职称评定、工资定级、岗位津贴等很不完善, 因此, 学校应积极建立与职业指导教师岗位相适应的激励制度, 提高他们从业的积极性, 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瑾:《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刍议》,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9年 (1) 。

3.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 篇三

关键词:专业 教学质量 专业群 校企合作

专业:英文为Specialty,其原意为专门研究,专长、特殊的职业、技能或技巧。《辞海》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职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联系,它源自于职业和工作岗位, 但又高于职业, 这就是职业教育“专业”的本质属性, 它是建立在对职业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

1 专业开发与专业群建设

社会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的矛盾是专业设置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其核心是专业口径宽窄的问题。它一方面要求我们不仅具有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敏锐洞察力,按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来开发专业,而且具有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变化的快速应对力,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保证专业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从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队伍诸方面确保所开发专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水平。鉴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部门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特殊性,专业设置调整应考虑以宽口径专业为平台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根据需要,既可设定以应用为主的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专业排版、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方向,也可设定产品销售、后期服务为主的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等专业方向。表1列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岗位分类及对应的主要职业。而对那些社会需求变动较大的专业,还应采用“大专业加高年级定向培养”的方式来设置,以实现社会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一个专业不是一年或两年就能建好的,必须要有长期的办学积淀。学校在开设新专业的时候,要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条件,围绕原有的、稳定的专业群来拓展专业方向,这样才有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发展。

2 专业内涵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

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对于职业学校来讲,通过课程、教师队伍、教学环境等内涵要素的建设与提高,在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化建设,以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建设模式。系统论奠基者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专业内涵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专业内涵建设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开发、专业设置,不是简单的把各个部分相加,就能发挥总体的作用,在进行专业建设时,面对诸多问题,我们把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应对专业建设系统地规划、思考, 使专业建设与未来学校发展的各阶段能够做到协调和动态适应。

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教学质量是指学校教学结果达到的程度。从广义上说,教学质量要符合既定的规格、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教学产品、教学工作和服务等各项内容。从狭义上讲,教学质量是指符合教学标准条件的总和,这些要求主要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制定的。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危机,大部分职业学校基本实行注册入学,宽进宽出,人才培养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有些学校打着“工学交替”的幌子,一味满足企业需求,不是及时调整课程计划,而是随意收缩课时计划,随意消减或替换教学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乏力,没有统一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因此,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应该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软件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硬指标。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 “三项管理规范”执行督查力度,尝试职业学校实行公共基础课统一水平测试,专业技能课统一标准抽查制度,构建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全省中职校师生技能大赛、教学成果评比、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等教科研活动,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及产学研水平,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十二五”期间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

3 实习实训场所建设与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职业学校应当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合理统筹,在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路径下,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形成校企共建型、教学工厂型和校办企业型等建设模式,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建设实训室,在功能上服务于学校教学,服务于校外培训,服务于社会考证。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三真”要求符合我们当前教学工作的实际。只有做好上述几点要求,才能使我们实训工作达到最终应有的目的。

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方式。校企合作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也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方式,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校企合作系统的核心要素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它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政府、中介机构乃至社会大环境。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其中,职业院校与企业是系统的主体部分,双方在合作运行过程中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为制约,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则是合作成功必不可少的保障。这项工作需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杜祥培.试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及其标准,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2期.

4.论法官职业道德的建设 篇四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职业道德则是人们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随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确定,法官的职业道德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全国法院对法官职业道德建设都非常重视,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规定、条例、办法等,对法官的职务行为予以规范、制约和监督,以此培养和强化法官的职业道

德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拟就新时期法官职业道德建设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法官职业道德的意义及其构成

法官的职业道德是维护司法公正与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基础,昭示了社会对于法官职业的合理期望。法官职业道德修养是法官在职业道德原则的指导下,自觉按照法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品德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完善的过程,以及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所达到的道德情操和境界。笔者认为,法官的职业道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律信仰是基本的职业道德。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认知、理解、领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神圣体现,是对法的一种理性认同和全身心投入,是“理性化了的法的激情和激情化了的法的理性”。法律对于法官来说,不仅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为之献身的一种事业。如果没有法律信仰,法律就会成为僵死的教条和随意处置的物什。法律信仰是对法官的一种内心约束,促使法官把维护公平与正义作为一种信念,深深地植根于心灵,确立法官对法律不可动摇的忠诚。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各种诱惑,承受外界的一切干扰,保持司法的操守和独立性。法律信仰直接决定了法官的执法动机和价值目标。法官只有获得了法律信仰的精神支持,才能具有坚强的守法精神和勇敢的护法品格。对法律终极价值的追求,带动了内心严格的理性自律,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法官会孜孜不倦地从事这一职业,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获得职业崇高感和成就感。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应针对法官职业的特点,强调法律性,采取各种方式引导法官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时时刻刻都忠于法律,献身法律。

二是自律自重,博学多才。法官一定要廉洁为官,公正为事。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处处“慎权”、“慎欲”、“慎微”、“慎独”。现阶段,法官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不高,这与法官的付出很不适应,法官仅凭薪水不能过上一个体面人的生活,这就要求法官用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现实,体谅国家的难处,淡薄名利,不慕虚荣。但薪水再高亦有限度,而欲望永无止境,不加以节制地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只能跌入欲望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法官要做到不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牟私利,做到权力为公而使,职务为民而用,要做一个耐得住寂寞,应当远离尘嚣、摒弃流俗、漠视时尚的精神贵族。那些造势的“明星”法官,媚俗的“市民”法官,跟风的“气象”法官,不是应然的法官,因为他们总是不甘寂寞。孤独和寂寞是法官的基本职业素养。因为寂寞使人清醒,使人廉洁,使人庄重,使人权威,使人公正。在孤独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在寂寞中成就自己的事业。法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法律专业素养,时刻保持理性的头脑。审判中,它要求法官恰如其分操作审判进程,时刻权衡法律价值之所在。学习是提高自己思想品德和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下决心排除各种干扰,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心不旁鹜,潜心静读,真正学学理论,研究研究法律,而不是装装样子,撑撑门面,拿张文凭。“学以立志”、“学以养德”。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操守,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积累,一种养成。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高尚的人格,是一个法官应具有的素质。如果鄙薄知识,不肯学习,就很难摆脱低级趣味,很难抵御各种诱惑。

三是具有职业意识。关于法官的职业意识含义,借用美国法官恩格尔的就职誓词可以受到启发:“我祈祷,当我的法官生涯结束时,无论是在明天早晨还是三十年以后,别人都会说我的工作是完美的,为人是诚实的,我为美国的司法体制增了光;我希望,对自己的法律知识永远不感到满足和懈怠;我希望能够有效、有序地主持法庭,使其成为一个能够做出公正判决的法庭,同时也让所有出庭的人感到公正和客观;我将不在法庭上进行讽刺和挖苦,因为我知道法官的一言一行,无论对治愈创伤还是造成创伤都将有深远的影响;我希望最重要的案件就是现在正在审理的案件”。美国《司法行为准则》规定,无论作为个人还是集体存在的法官,均必须尊重和珍惜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赖。努力增进和保持公众对我们法律制度的信心。法官之所以威严,除了法律本身具有刚性外,还有法官其人的人格魅力。法官对人要有人文关怀,“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审判人”,在法官的心目中,“众生平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虚怀若谷,平等待人,这是法官的职业要求,也是做人的本分。对不同的案件,对地位、贫富、种族、年龄不同的各个当事人,仔细聆听他们的陈述,不仅要将案件裁判

公正,而且在裁判过程中要显得公正。

四是谨言慎行,超越自我。法官职业的中立性,要求法官要有独立意识和缜密思维。在社会交往中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远离掌声和鲜花,否则他会被世俗和功利冲跨其理性的头脑。因此,法官为了保持公正的立场,不受来自外界的权力、舆论、亲情等的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远离喧闹的人群和灯红酒绿的生活,保持与世

俗社会甚至是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冷眼看世界”;同时,法官要有不同于常人的威严,在言行、举止等方面,应当谨小慎微。因为“一个谨慎的人未必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但一个完全不谨慎的人将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人,从而不适于担任任何信赖的职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官不应该成为社会公众人物,但应当是社会知名人物。法官通过对案件的裁判和裁判文书的展示,使公众知道法官、认识法官、了解法官,从而闻达于社会。法官要净心、净身、净行。净心,就是指思想上应该经常清理那些不符合法官身份或者做人标准的私心私欲,要有高贵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净身,是一个修身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修养的过程,是使自己的言谈举止与法官这一崇高的职业相适应的过程;净行,就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官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司法公正对法官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公正是司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法院改革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来进行。因此,应把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当作是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符合司法公正这一总体目标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来,法官的职业道德是由法官的职业使命决定的,而法官的职业使命,就是要全力维护司法公正。最高法院颁布的《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等六个方面,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明确的要求,构成了我国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准则》还对法官的职务和非职务言行、活动等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

一是在司法公正方面。法官在审判活动中,除应当遵守法官回避制度外,如果认为自己审理案件时可能引起公众对案件公正裁判产生合理怀疑的,应提出不宜审理这一案件的请求;在审判活动中不得私自会见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不得以其语言和行为表现出任何歧视;应当避免主观偏见、滥用职权和忽视法律等情形的发生,以确保司法公正。此外,为确保审判独立,法官应当尊重其他法官对审判职权的独立行使,除非基于履行审判职责和通过适当程序,不得向上级人民法院就二审案件提出个人处理建议和意见;不得探询其他法官承办案件的审理情况和有关信息;避免受到舆论的不当影响。

二是在司法效率方面。法官应当全身心履行职责,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庭审和驾驭庭审,尽可能缩短诉讼周期。法官不得因个人事务、日程安排或者其他行为影响职责的正常履行;应注意节省当事人的时间。

三是在严格自律方面。要严格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五个严禁”的规定,自觉约束自己,法官对于不正当利益有抵制的义务和廉洁的态度,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职务和地位谋求任何不正当利益。包括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款待、财物和其他利益,不得为了获得特殊照顾而有意披露法官身份,不得利用法官身份获取不当利益。此外,法官应如实申报财产,法官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水准,应当与他们的职位和收入相符。四是在对法官的司法职务以外的活动进行规范方面。法官应当谨慎出入社交场合,谨慎交友,不得从事不适当的社会交往活动,不得披露或者使用其以法官身份获得的非公开信息,不得参与营利性社团组织;法官在退休后,应当继续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避免不当言行而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怀疑。以上规定,归结到一点,都是司法公正所要求的,也是党和人民、国家和社会对法官的期望和要求的体现。

三、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素质的法官队伍

法院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法官素质,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又是提高法官素质的有效手段。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人民法院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上,使每—位法官都清楚,必须遵守哪些行为操守,坚决防止和力戒哪些不道德的行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向法官传输社会主义的司法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为法官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因教成德”、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要通过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把法官对组织承担的职责转化为个人内心的信念,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能力。即使在法律、规章制度管理不了的地方,也能正确抉择自己的行为,做到“慎独”,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原则,实行自我控制和监督。

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法官道德认识、确立法官道德信念、陶冶法官道德情感、锻炼法官道德意志、养成法官道德习惯五个方面。

一要提高道德认识是法官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向法官系统传授、灌输国家要求的社会道德和法官道德观念,使其能够深刻认识和领会社会道德和法官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内容、意义,自觉规范职务言行。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先导。没有正确高尚的道德认识,就不会有高尚的道德行为,也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认识也就是道德意识,或者称道德感。作为法官,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其天职,但也要学会从道德、良心上去检点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道德感。这样,就能不断地矫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品行操守。

二要陶冶法官的道德情感是法官道德教育的必要环节。所谓法官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法官道德观念,在处理法官道德关系、评价法官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好恶、爱憎的感情。法官道德情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左右着人们对某种思想、观念、行为的接受与拒绝。陶冶法官道德情感就是把抽象的、外在的法官道德知识,变为个人内在的心理要求,这是树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品质的必要因素。

三要锻炼法官道德意志是法官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坚持道德原则、提高道德修养时,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和能力。在履行法官道德义务时,有时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干预,如舆论的非难、亲友的责备、当事人的纠缠、邪恶势力的阻挠、行政权力的压制等等,面对这种种情况,意志不坚定的人就会出现动摇、妥协、退让,放弃自己的职责;而意志坚强的人,则能够坚定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一个人的意志是否经得起考验,是其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要确立法官的道德信念是法官道德教育的核心。法官道德信念是指法官在审判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乐于履行、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道德认识上的明确性,道德义务履行的自觉性,道德理想追求的坚定性。法官道德信念是在一定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上,在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意志的锻炼中,使已有的道德深化和升华,内化为个人内在的坚定不移的道德追求。

五要养成法官道德习惯是法官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道德习惯是一个人内在道德要求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从有意识的、经过意志努力和监督而养成的,直至进入“习惯成自然”和“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

上述五个方面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的。法官道德认识是起点,法官道德情感是心理基础,法官道德意志是精神保证,法官道德信念是动力和源泉,法官道德习惯是外在表现,共同铸就了法官的道德品质。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法官道德品质内化的过程。法官只有做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司法公正。

5.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法官队伍思考 篇五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法院文化是完成这个任务不可缺少的、建设性的举措。在推进“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先进的法院文化, 必须能够充分激发法官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促进审判工作全面发展。

一、建设法院文化,坚持用文化育人,增强法官队伍素质。

法院文化是法院的灵魂,是司法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要建设优质的法官队伍,提高法院队伍建设的水平,推进人民法院的科学发展,必须倡导积极、健康的法院文化,并坚持用先进的法院文化培育高素质的司法人才。

首先,发挥政治文化的导向作用,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和法治理念的法官队伍。

对文化的政治作用,邓小平曾做出过精辟的论述:“无论哪一种势力或哪一种派别的文化工作, 都是服从其政治任务的。”要发挥先进政治文化的导向作用,建立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既懂法治、又懂政治的法官队伍,我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切入,让“司法为民”的意识深入人心,以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占领法院文化阵地。

1、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地对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形式政策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国情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为法院文化的政治方向和法官队伍的政治觉悟掌好舵。人民法院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的原则,用政治建院,深化“三个至上”、“科学发展观”教育,在法院中形成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文化观念。利用科学的政治理论使广大司法干部明确人民法院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是在政治上保持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的基础性步骤。

2、实践巩固。创造性地辅以理论研讨、学习先进、法官论坛等行之有效的方式,调动法院干部的热情,号召全员参与,为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法官队伍铺好路。各部门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通过集体学习、讨论,深入把握新形势、新问题、新政策,不断地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国情意识,以便更好领悟上级精神,更好地实践“为人民司法”。同时,发挥工会、团委和法官协会的作用,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的等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在全院范围内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循序渐进地在行动中增强法院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素养和意识形态。

其次,发挥道德文化的约束作用,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操守和职业修养的法官队伍。

英国作家毛姆有句名言:“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我国古语也有云:“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官的品行是能否践行“司法为民”的关键,法官职业道德包括:公正。公正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底线;忠诚。法官要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对法官来说, 除了法律以外没有别的上司,除了民情疾苦以外没有别的顾及;廉洁。能否做到两袖清风,是人民法院兴衰成败的关键,是人民法官得失民心的标尺,必须以清廉、俭朴为美德;勤勉敬业。法官无论职位高低, 分工如何,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应尽的职责,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积极主动为人民服务,为司法贡献。

《法官职业道德规范》、《法官行为准则》等等都是法院行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为全国法院的群体成员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标准。然而把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只能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当外在的强制力弱化或利益引诱加大时,职业道德规范的筹码就会减轻,它就很难稳固持久地作用于法官职业生活。所以除了将职业道德外化为形式,如以职业道德为标准,对干部进行教育、监督,查处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更要将职业道德转化为一种文化观念,甚至一种信仰,深深根植在司法者的意识深处,如影随形地约束、指导其行为。优秀法官蒋庆、清廉法官宋鱼水,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的道德楷模, 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将职业道德视为自己的文化信条,无时无刻不在规范着自己的司法行为。

第三,发挥物质文化的承载作用,为形成文明的法官队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法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设是法院文化的载体,是法院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也是推进精神文化持续发展的外在保障,被称为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法院文化的直观形象,它不仅影响法官,对于社会公众也有无以替代的感知和接纳作用。所以要让法院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充分体现本院的院风院训、法院的文化观念和司法宗旨,使其对法官的司法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并在社会和民众的心中形成公、正、廉、仁的公信。具体做法可以有以下两点:

1、注重将法院设施建设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庄严神圣的审判法庭、办公楼大厅两侧的的壁画和浮雕、大厅墙壁上的中外法学家画像、法理名言、法制宣传册、摄影照片、院史陈列室以及端放在大厅的方鼎……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质都承载着深刻的法文化,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司

法工作人员走在法院办公大楼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庄严、公正、仁爱的气息,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这对于匡正司法行政人员的信念、警醒司法行政人员的行为起到了熏陶渐染的积极作用。

2、加强硬件对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好图书和网络的教育、宣传作用,创建图书馆、资料室、开放阅览室,购买政治、法律、文学、社科、哲学等多种类型图书,增强干部知识储备,拓宽文化视野;建立法院网络交流平台,创造多元途径,利用现有局域网,广泛开展富有思想文化特色和积极向上、洗礼心灵的一些文化栏目与网页板块,加强文化交流,传播法文化,增强文化互动和探讨,为法官的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创建荣誉室、院史陈列室等,培养法官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命感和责任心。

第四,发扬人本文化的辐射作用,培养具有仁爱之心和良好形象的法官队伍。

人本思想是营造法院文化的重要准则,古诗曰:“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真正高水平的称职的法官,不仅仅是固守法律,而是能超出“规矩”之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法条,切实解决矛盾,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和谐统一。要做到这点,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意识层面。增强法官的人文关怀,中国自古崇尚儒家的“人本思想”,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也一直贯彻“教育为主,惩治为辅”这一原则。法官既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依法裁判,又要体味人民群众的甘苦,办案时,积极地在德治和法制之间寻找合适的切合点,获取最优结果。

二是行动层面。发扬走向社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优良传统。我们曾举办法官进社区活动,号召法官转变作风,摒弃“官老爷”心态,扭转民众对法院持有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印象,体察民情,注重法律知识和社情民意的结合,在心中给“人民”二字留够充足的土壤。

三是政策层面。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最高院和有关部委联合下发的《建立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意见》就是完善司法救济制度,保证冤苦的人民能打得起官司,能够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建立健全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及时了解民众在新时期的新要求、新期盼,推进司法民主有序进行,真正做到 “为民掌权、为民司法、为民服务”;实施便民措施,为上诉上访民众以及当事人设置休息室、提供茶水、纸张笔墨等,用这些细节彰显人文关怀。

二、培养优质人才,重视用人才兴院,提高法官队伍水准。

要推进人民法院科学发展,必须以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是不断提高法院工作的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法官队伍,才能实现建设现代化审判机关的理想和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注重法院优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

(一)、加强对教育培训的支持和保障,培养精专的人才。“国以才立, 政以才治, 业以才兴,”高水平的审判人才、高素质的行政人才是法院科学发展的法宝。人民法院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推行“逢进必考、逢晋必训、以考促学、以考促用”的新模式,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广、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精干的人才队伍。

一要重视学历教育。学历是一个人知识的标示,是一个法院整体学识的衡量标尺。我们要重视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鼓励广大工作人员进修学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目前为止,我院基本已经普及大学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仅有三人,硕士及研究生的占比在不断增加,已接近三分之一,并已有两人取得博士文凭。这种良好的势头需要保持、发扬,法院也要对学历进修给予时间和财力上的支持和保障。环境造就人,要争取在全院形成一种良好的求学求知氛围,浓厚的学习氛围,会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自觉地朝前走。

二要重视能力锻炼。学历不等于能力,要切实加强锻炼法院干部的专业水平,每一个法院干部都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懂得人生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掌握高超的司法技巧和艺术。这就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综合知识,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增强学识和见识,通过自学和培训双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审判能力和行政能力。

三要重视干训教育。法官晋级、干部晋职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另外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视频,进行多层次培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能力水平。

(二)、拓宽对新人的选拔录用渠道,全方位吸收有潜力的人才。法院要发展,就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拓宽进人渠道,积极争取编制,招收和录用高学历、高素质、有潜力的新人来充实和活跃人才队伍。近年来,全区法院以考录的方式,全方位接收了一批踌躇满志的综合型新人,有适应现代办公需求的网络技术人才,文字功底较扎实的文秘人才以及结合地方实际所需的蒙汉兼通人才,高院又通过遴选的方式从基层法院吸收了一批有实践经验、专业能力和扎实水平的审判人才。对这些新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培训,不断挖掘他们蕴含的潜力,使之成为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强大不竭的后续力量。这种扩大人才队伍的方式还在行之有效地进行着,这将成为一种建设法院人才队伍的新模式。

(三)、引进竞争制度,保持人才队伍的内在活力。要落实“人才兴院”战略,除了要不拘一格发现、培养综合人才外,还要用好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因此,要积极推进竞争上岗机制,出台一套完整的考核用人机制,避免 “以领导好恶为标准”的用人模式。去年,高院就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了一批有为的副处级干部。另外可以学习山东东营中院的人才管理模式,为有突出工作业绩的人建立“优秀人才库”。

(四)、进行岗位练兵。司法能力需要知识也需要实践和经验,需要把握社会矛盾的能力,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解决突发情况的能力,这就需要扎实有效地推进岗位练兵活动,不断促进司法能力和实践本领的提高。今年,全区法院将启动“三个一千”工程,组织干部轮训、挂职锻炼,同时继续部署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活动,这些形式将进一步增强司法能力,提高法官队伍的水平。

6.浅论法官职业保障机制建设 篇六

一、基层法官断层流失的特点

在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中, 法官断档流失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根本原因在于法官职业保障机制的相对滞后。其特点具体表现为: (1) 具有审判资格和熟练审判工作经验者流失比较多。 (2) 流失人员中35岁以下年青人居多。 (3) 流失人员高学历居多。 (4) 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多。 (5) 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非司法系统流失多。种种状况的出现, 也许不能盲目的断定审判资源的枯竭, 但至少可以说明基层法官未能如《法官法》期望的那样, 提高全体法官的整体素质, 反之, 大量优秀法官断层流失。

二、基层法官断层流失的原因

笔者通过分析与总结, 认为法官流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职业保障欠缺

1. 职业地位保障欠缺。法官的专业性强, 实际工作量大, 但其职绩、工资待遇等却与部分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存在较大的落差, 导致法官对于自身从事的职业神圣感、自豪感的灭失, 导致法律人才出现逆流现象①。2.职业权力保障欠缺。法官审理案件经常受到地方行政的干预, 同时法官行使审判权还要受到当事人信访压力、社会舆论的干预等, 致职业权力得不到应有的保障。3.职业安全保障欠缺。随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的增多, 有关侵害法官人身财产安全、阻碍法官履行职务行为的事件也呈上升态势, 法官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和风险。4.职业发展空间欠缺。我国司法体制机制存在的诸多的弊端与不足, 致使整个法院系统职业待遇普遍较低, 尤其是基层法院法官职位职称晋升空间过于狭窄, 晋升速度慢, 基层法院法官想通过自身努力晋升到上一级法院的途径少、机会少。现实中, 大量一线办案法官干了几十年, 到退休时还只是个科员。

(二) 人事管理体制欠缺

1. 人员编制不足②。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 案件数量平均每年上升12%至15%, 该院业务部门法官近几年每年平均审结案件160-200余件, 但法院人员编制却多年未增加。加之不断有新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 审判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案件审理难度日益加剧, 法官承载的工作压力日趋繁重。2.法官考核机制不科学。法官既要接受法院内部的诸多不科学的质效考核③、严格的错案追究制, 还要随时准备好避免、应对当事人的投诉、信访, 即使法官在案件质量、工作作风没有问题的情况下, 只要案件出现信访, 就难辞其咎, 法官不得不变得如履薄冰, 不敢依法大胆判案, 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三、基层法官职业保障机制建设的途径

建立和完善符合法治要求并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体系已成为落实法官职业保障的必选途径, 也是目前法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逐步推进基层法官职业保障机制建设。

(一) 切实解决司法地方化问题

司法地方化是法官职业化的最大障碍, 是造成法官职业地位和职业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最根本原因, 同时也是导致法院和法官庸俗化、功利化、工具化乃至司法腐败的主要原因。解决司法地方化问题主要应建立独立、统一的司法经费保障制度, 在法院组织体系、人、财、物管理体制方面使地方法院与地方政府发生脱离, 进而从体制上保障法官的职业地位和职业权利。

(二) 逐步废除法院审判管理中的行政化, 还权于法官和合议庭

减少法院内设业务行政部门, 弱化法院审判职能内部行政性运作, 弱化审判委员会的职能, 改变目前由庭长、分管院长签发法律文书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改变“判而不审, 审而不判”的违背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现象, 受制于人的裁判者是不可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 当然也就无法保证司法公正。要完善合议庭制度, 加强合议庭和主审法官的职责, 逐步实现合议庭、独任法官负责制。

(三) 改变现行的错案责任追究制, 建立符合司法要求的考核、考评机制

目前各地法院比较普遍地做法是对作出“错案”判决的法官, 一般采取通报批评, 扣发差旅费, 待岗学习, 在一定时间内剥夺评选先进、晋升晋级的资格的办法追究责任。这种对法官进行“错案”的简单认识和严厉的责任追究不但不符合诉讼规律, 而且与现代司法理念格格不入。法官在断案时将提心吊胆, 担惊受怕。

(四) 完善法官职业教育保障制度, 提升法官综合素质

完善基层法官继续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内容, 始终做到三个结合, 即强化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 增强理论素养与司法技能相结合, 提升审判业务素质与调查研究能力相结合;同时不断丰富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灵活采用案例解析、座谈交流等互动教学方式, 不断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 切实提高法官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建立法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 实行法官职业安全保险

笔者建议, 在基层法院为每名在职法官实行包括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内的职业安全保险, 以增强法官抵御职业风险的信心和勇气, 解决法官的后顾之忧, 切实保障法官职业安全。同时, 基层法院还应结合自身实际, 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预防和随时制止一切对法官进行打击报复等侵害法官人身、财产、住宅安全的行为, 依法维护法官的职业安全。

摘要:基层法院法官断层流失已成为当今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 由此严重地影响了基层法院法官职业化进程和法官队伍思想的稳定。基于对法官职业化的关注以及在基层法院工作的体会, 笔者对法官职业保障机制建设进行了一定探索, 以期为基层法官走职业化、精英化之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基层法院,法官流失,职业化建设

注释

1何忠林.职业化背景下法官制度改革的思考[J].贵州法学, 2005 (2) .

2王秀红.法院人员编制紧张问题不容忽视[N].人民法院报, 2008-3

7.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篇七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4070-01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与社会的发展相同步,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统一,与学校的大环境相融合,既是体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注重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面对困难时或畏惧或逃避。心理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制定。例如,在进行比较有危险或困难的项目教学时,教师要先进行安全教育和保护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鼓励胆小学生积极学习;胆大的学生不要急于求成,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加状态。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保护和关心同学,鼓励学生敢于做动作,教会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社会上做好人好事,帮助他人,树立见义勇为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勇往直前不怕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一切事情能够坦然处之。教师应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进一步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对职业体育教学的正确认识,关系到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建立体育教学体制结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全面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观念。教师不能只着眼于上好在校期间的体育课,还要认真考虑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体育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运动技能培养,还要按照终身体育的要求,将体育教学内容与未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体育成为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并逐步内化为一种品格。

三、重视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体育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即将迈向社会的职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面向21世纪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事为主转向以人为主的工作目标上来,通过开展一些健康、具有一定特色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竞技、生活、娱乐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教育。进一步加强体育在社会、文化、心理、能力、交往、保健、健身、娱乐等方面的功能,使职教体育教学改革真正取得成效,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深化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教。更需要育心,尤其是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来自于个人智慧和潜能的发挥。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运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将体育教学过程变成激励学生思维探究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只有不断加大教学的创新力度,我们的学生才有希望,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 篇八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问题;思考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运营,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拓宽了高职教育办学渠道,丰富了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填补了我国高教史的空白,使高等教育更加贴近社会、服务社会,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涵分析培养

1、设计组织结构,实现校企互利.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设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实行校企之间双向联动和开放式活动,使校企之间真正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校企双方相互聘任、相互兼职、相互管理。

2、共享校企资源,实现校企互惠.根据校企合作原则,高职院校将自身专业优势和设备资源,与企业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提高其职业能力;积极为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3、推动技术服务,实现校企共赢。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能够发挥其技术优势,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指导企业改进技术,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理念存在问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调研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认为生源充足,学生就业率高,认为没有必要搞校企合作;部分企业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技术人才储备不重视,对校企合作缺乏动力和热情。

2、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缺位。如何构建一个对学校、企业及学生、家长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并有效约束三者,是摆在当下校企之间的合作中的重要难题。奖惩机制的缺位,阻碍了校企之间长效合作机制的持续发展,也不能有效规范校企之间的合作行为,更无以对某些违纪者做出相应约束,激励性不强,极大制约校企之间的稳定性及其合作成效。

3、校企合作双方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问题。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国家经费投入不足,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双师力量、教材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从国家层面讲,深度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储备足够的可用人才,但从企业本身来说,短期内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如到人才市场捡现成的“宝贝”,而不愿长期培养。

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

1、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统一思想认识。校企合作应创建政府主导、学校协调、企业参与的三方联动合作模式;高职院校要借鉴以往校企产业(企业)模式,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校企合作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企业资源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以合作企业为根基稳步推进专业建设,丰富专业建设内涵;高职院校应主动接受校企合作模式,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主动与政府、社会团体取得联系,争取广泛的支持,采取灵活的政策,配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让企业方也成为校企合作的赢家。

2、强化激励长效机制。首先,可以构建奖励机制。对积极促进校企之间合作、开展产、学、研模式并做出一定绩效的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及奖励,对实质性的提供相应实习岗位、培训实习生成效显著之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毕业生,也给予一定的表彰。其次,构建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机制,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理念转变,提升职业指导及创业教育。

3、拓宽合作领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应成立由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四方组成的校企合作机构,由其制订章程,规定各自的义务与责任,对校企合作运行的深度与成效进行奖惩,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贯彻“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主导”的指导思想。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呈现“企中校,校中企、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局面;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即“厂中有校,校中有厂”,实现资源共享,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互利互惠下共同发展的长效双赢机制。

四、结语

促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消弭“中间地带”,就需要从战略、文化和治理的角度进行有效修复,以战略协同架设校企合作的发展格局,以文化嵌入夯实校企合作的育人基础,以共同治理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服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海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1):44-46.

[2] 赵宇迪,田文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J].职业技术,2012(08):8-10

[3] 吴国平.校企深度融合视角下高职合作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08)11-13.

9.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 篇九

一、我国消防部队作战训练的现状

自建国以来我国对武警部队 (前身是是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 极为重视, 在1982年正式将是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改名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 国家对于武警部队的管理方式更加偏向于军队形势而非一般的警察模式。在武警部队中有一个专门应对各种灾难救险的部队就是消防部队。全国消防部队自成立以来每年都战斗在各种自然灾害及人为灾害事故现场的第一线, 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者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和生命安全。我国的消防部队的队员素质应当说还是名列世界前茅的, 其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十分优秀并且每个消防战士都有着悍不畏死舍生就义的气概和精神。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迅速的发展原本的消防部队作战训练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的消防事业的形势。对于消防部队作战训练的模式也趋于老化, 使得我国消防部队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 即每个消防官兵的个人体力素质都很好但是却在处理消防事故时无法百分之百的发挥出其真正的能力。这样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今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出我国目前消防部队作战训练中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解决掉, 从而提升我国消防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二、当前消防部队作战训练中的问题

如今在消防部队作战训练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消防部队的实际作战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 我们必须将这些问题分析清楚才能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加强消防部队的作战能力使之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 消防部队作战训练的训练模式老旧。

消防部队的训练频率和训练严格度是毋庸置疑的, 没有任何的消防部队会在训练的程度及频次上打折扣因为这会直接威胁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我国消防部队成立时间在1982年当时所制定的训练方案虽然也严格但是却早已不能适应如今已经复杂至极的消防安全形势。这使得消防部队的作战训练与实际遇到了灾害现场有着十分巨大的差距, 使得消防队员无法真正的将训练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例如如今的消防部门最为头疼的应当莫过于超过三十层的高楼起火, 在这样的高度下消防部队的消防梯高度根本无法达到楼层的高度更加无法再这样的情况下实施救援, 而且就算消防部队可以利用其他方式使消防梯达到了楼层的高度但是不同的高度其气压、风力都有不同的变化而消防部队的作战训练中目前还没有对于如此高空的救援方案, 导致消防队员只能凭借自身经验进行救援, 这样的救援无论对消防队员还是被救援者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因此消防部队必须更新其作战训练方案以适应如今复杂的消防救火形势。

(二) 消防部队作战训练的种类过于单调。

在目前的消防部队作战训练中对于训练的种类一般还只停留在对于消防部队集合、出发、赶赴现场后利用常规的水车高压管进行灭火, 就算有特殊训练一般也都只是穿上防火服进行现场救援联系, 而对于一些更加高级的救援技术例如直升机支援消防部队的空中洒水或洒干冰的训练则还处于空白阶段, 并且对于一些特殊需要消防部门进行救援的例如管线切割救援的技术练习也并不多并且并非每位消防队员都掌握到了这种救援技术。

(三) 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对于特殊情况的训练不够。

消防部队作战训练不应当只是应对于普通的火灾进行训练,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火灾训练也同样重要, 例如去年的天津化工火灾其火灾现场有着大量的危险化工品而这些危险化工品是无法利用常规的水进行灭火的, 化工厂内有着不少存量的碳化钙即电石, 这种化学原料的活性极强遇到水后会迅速产生爆炸, 加剧火灾。因此在天津化工厂火灾当中在最开始时不应当利用水来灭火。而这样的常识性只是在火灾救援中还有许多需要消防队员进行学习, 但是实际的消防部队作战训练中对于该种知识的培训却并不多见。

三、关于加强消防部队作战训练的对策

(一) 加强消防战训工作理论创新。

面对消防战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 丰富消防战训理论。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不断拓展视野, 形成新认识。根据消防部队的救援对象特征、人员构成, 发展灭火救援思想和管理原则。加强训练理论创新, 根据现实情况, 编制执勤训练教材。加强执勤理论创新, 摒弃与消防部队不符的内容。

(二) 改革消防体制, 培养战训人才。

人才是消防战训工作是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消防部队应该根据战略需求, 加强人才培养, 解决战训人才发展瓶颈。具体措施如下:加强战训干部培训。, 由消防总队负责中队战训人员培训, 由公安部消防部组织总队战训人员培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目前消防部队战训工作存在许多问题, 如, 战训工作理论滞后, 战训工作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 需要加强消防战训工作理论创新, 丰富消防战训理论, 改革消防体制, 培养战训人才, 加强执勤工作和消防设备规范化管理。对于消防部队作战训练来讲, 在训练过程中没有小事可言, 而在其训练模式和作战思维的创新方面也没有稍候可讲, 为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消防部队作战训练的创新和加强刻不容缓, 容不得半分犹豫。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消防部队的艰巨责任和无上荣耀, 不要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于消防部队的信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我国经济的迅猛进步, 高楼大厦林立于城市的每片土地,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几乎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消防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如今的楼房大多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样的楼房由于其房屋结构的原因对于火灾的抵抗能力相对薄弱很多, 钢筋在高温条件下会迅速融化致使房屋快速坍塌因此对于消防部队的迅速灭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此之外, 消防部队还承担着各种不同的责任这些责任当中不完全仅仅是对于火灾的救援工作而涉及到了许多不同的领域, 例如地震救灾、人员被困等等。

关键词:消防部队,作战训练,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0.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 篇十

一、我国的体育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探讨

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进程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初露端倪, 但真正开始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发展速度不快等许多问题:

首先, 规模小但潜力大。我国体育产业化规模相对较小。在美国, 体育产业20世纪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 占其GNP的1.3%, 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体育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 增长率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现在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2100亿美元, 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 占GDP的2%;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 其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182.5亿美元, 人均320美元, 跻身于国内十大经济部门, 现在已超过500亿美元。目前全球有65%的体育用品是中国制造, 中国的体育用品加工企业超过3000家。我国体育彩票市场空间也较大, 全国每年销售量在200亿元左右。此外, 在体育传媒和广告市场、大型赛事、俱乐部投资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 将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全面兴起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据权威部门预测, 到201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将以3倍的速度持续增长。我们以13亿人口为基数, 每扩大一个百分点, 健身消费将给体育产业带来的产值和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

其次, 体育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意识薄弱。虽然目前我国己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输出国, 占据着世界体育用品市场65%的份额, 但我国制造的体育用品, 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程度低己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主要是来料加工, 或承担国际生产任务, 赚到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加工费, 少数企业甚至靠模仿或假冒国际品牌获利。

再次, 相关产业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 体育经济的规模没有形成。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过多地注重了本体行业, 而对相关产业的重视开发不够;尤其对无形资产资源开发不够和对体育产业的商用经济价值挖掘不足。

最后,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但在我国虽然不乏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但体育经纪人、体育管理人才却十分稀缺。国内针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绝大部分体育院校并没有开设体育经济管理专业, 重训练、轻管理, 体育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瓶颈。

二、我国体育产业化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笔者认为, 我国体育产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实现体育事业的产业化、企业化发展, 其改革着力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体育事业单位由事业向企业转变, 实现体制转型。

这是体育产业化转型的前提或者说是体育产业化转型最直接、最具体、最实际的表现。体育事业要深化改革, 要推进体育产业化转型, 自然也必须从体制开始。要毫不留恋地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僵化的体育管理体制, 使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育企业。

2. 推进资产重组, 实现体育产业的集约化经营。

我国目前体育产业存在着规模均衡化和经营粗放化的问题。通过资产重组, 组建若干大型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或俱乐部集团, 调整我国体育产业结构, 使我国体育产业形成大中小并存的俱乐部格局, 并营造出一个充分的竞争环境, 促使体育产业经营单位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积极探索体育产业产权组织形式, 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多种经济成分的投资主体投资的体育经营单位, 实现企业各方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制衡, 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科学管理。

4. 以市场竞争为导向, 实现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的专业化、特色化。

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是全民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前沿。而创新是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的灵魂。体育产业经营单位要有所作为、有所发展, 必然要实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 这最终都要体现在经营特色创新上。经营特色创新是国内外每个体育产业经营单位都孜孜以求的。但是, 就单个体育产业经营单位而言, 每个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里就需要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扬长避短、精耕细作, 就需要为自己定位, 明确“我是谁”, 从而找到自己的发展思路和选题特色, 找到自己的“魂”。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只有为自己定好位, 明确自己长于什么, 拙于什么, 拓展什么, 克制什么, 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才能深化经营特色, 精耕细作, 多出体育竞技人才。否则, 如果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思路不定, 经营特色不突出, 就往往浮于表面, 难以深入, 如同自然经济中的小农, 不能发展壮大。因此, 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只有集中精力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不断开拓, 深入下去, 才能有所创新, 有所发展。

5. 以人为本, 建立体育产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我国体育产业落后, 对国民经济的产业支持与身体素质支持程度不高, 一个重要原因是, 长期以来, 我们不把体育视为产业, 不承认体育产业管理是一种智力与知识要求很高、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在过去生存压力不大、垄断程度很高、市场竞争不是很激烈的情况下, 没有什么问题。但是, 在体育产业经营单位面向市场、要参与国内特别是国际间的竞争的情况下, 在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管理越来越法制化、规范化的情况下, 这种状况就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与一般企业经理职业化不同的是, 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管理者职业化不仅要求业者要有深厚的体育产业专业素养和较高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而且更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 并且懂得体育管理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要具各这种条件, 往往要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和职业磨练。因此, 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体育产业经营单位管理者职业化制度。

6. 建立健全体育法律法规。

推进体育产业法制建设体育产业化发展, 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保障。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只有建立健全法制, 才能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尽快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目前, 体育产业统计体系的研究是我国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我国体育部门和统计部门过去采用了一系列统计指标, 如等级运动员和等级裁判员发展人数、新建体育场馆数、世界冠军和创世界记录情况等对我国的体育事业进行统计, 但由于这些统计指标及相应的统计方法都是建立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 没有考虑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 己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总之, 中国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宏观上讲, 就是要一部分体育产业经营单位成为新型的现代企业。以企业的方式运作体育产业经营单位, 遵循市场规律, 更多地创造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的“双效”产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下, 开拓出生存和发展之路。体育事业产业化改革, 正是要沿着一条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路子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龙国强:关于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3 (2) , 12~14

[2]吴晓阳:我国体育产业改革的对策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7  (3) , 5~6

[3]平 杰 谷昭卿: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6  (3) , 19~21

11.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 调查问卷 语文教学

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所发表的数据可知,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学校296所(包括民办成人高校1所)。其中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327所,占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2246所的59%,学校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半,在校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总体上高于普通高等学校。但仍存在财政投入相对较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校企之间缺少互惠互利动力机制、学校与企业合作方式单一和层次较低等问题。

一、问卷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有所欠缺

2014年5月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14年教育蓝皮书》:“数据表明,从学历层次来看,就业状况具有初次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初次就业率最高,紧接着是专科生,本科生最低。”从2011年开始,江苏已连续4年呈现出学历和就业率倒挂的现象。例如,2013年江苏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82.53%,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6.59%,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8.56%。学历越低,就业率越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光鲜数据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不少的问题。以江苏为例,据南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蔡婧在江苏省调查显示:31家用人单位认为部分学生在人文、礼仪知识方面有所欠缺,所占比例为17.2%。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宝成和何万丽在《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指出:“发现致使毕业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能力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适应岗位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职业核心能力欠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赵鑫道和张菊芳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成因与对策探析——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提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从以上不同区域不同研究者的调查研究中可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缺乏不是个别学院或个别地区的现象,而是高职院校的普遍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我们通过各地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不仅达不到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的十大职业能力要求,也缺乏成为一个优秀员工的其他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学生素养缺乏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个人综合因素造成的,我们要客观对待与分析。

(一)企业原因

中国当前社会吸纳大学毕业生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选拔人才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还有的企业片面看重毕业生的技能,这些都给高职在校生带来不良影响。

(二)学校原因

在职业教育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来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轻视综合素养的训练;注重学生的就业率,漠视学生择业后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原因

高职高专的生源大多是本省的第三批次录取,从分数的高低分布可见生源的现状,各个省份也应该相差不大。同时,高职院校设置了很多的毕业限制条件,在校期间,许多学生疲于应付种种证书的通过,在职业素养方面缺乏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的精神。这也是导致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的另一个原因。

三、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各类研究人员联合,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证研究

以上从事调查问卷的设计者,除蔡婧在普通高校工作外,其他教师都任职于高职院校,在调查与研究方面可谓各有千秋:普通高校教师理论水平强,眼界宽广,但缺少高职经历与教学实践,即使有兼职经历也较短暂;高职院校身处其中,感同身受,但在理论素养方面稍显不足。进行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问卷的设计,最好是普通高校研究者与高职院校一线教师联合完成,使其各自发挥所长,把调查问卷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其次,做好高职院校与企业单位的配合,使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可信;最后,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的发展变迁,要进行长期的、大范围的追踪,得出的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

(二)基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途径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相比于其他学科迟缓而滞后,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管雪梅《关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将其归纳为:“教材缺少针对性、课程边缘化严重、教学形式单一陈旧、教师队伍建设乏力和教学评价作用不突出。”管雪梅所归纳的语文教学改革滞后的原因,基本上是切合当前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的。

语文教学改革虽然遇到了众多的困境,但是不能否认语文课程本身对高职院校学生也有积极作用。具体来说,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认清高职语文的定位,树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观

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存在着四种较为重要的观点。一是工具论,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二是人文论,认为人文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三是素质论,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四是语感论,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首要目标。以上对语文的认识各有其合理性,但与新时期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要重新定位高职语文:高职语文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我们牢固树立起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突出其职业性和实用性,做到语文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

2.实施拓展式教学,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相结合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是没有错的。我们同时还要强调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基础,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拓展式教学:

(1)教材内容的拓展

语文教材所选作品虽然是百里挑一,但是由于篇幅和课时的限制,选材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教材内容的拓展,具体做法是:对教材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延伸。有目的地进行相关知识的链接与拓展;由教材向课外阅读拓展,有效地拓宽学生视野。

(2)教学时空的拓展

教学时空的拓展主要包括课堂内容本身的拓展和课堂向生活的拓展。课堂内容本身的拓展就是依据课文特点,课前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实施课堂向生活的拓展,是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向生活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最终还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3)教学方法的拓展

语文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系统有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是各种教学法有优点也有不足,应该综合运用,同时加强学科间渗透式拓展,真正把语文课构建成为联结课文和生活的桥梁,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沟通。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课题“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ZYB54]。)

参考文献:

[1]管雪梅.关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丝绸之路,2010,(2).

[2]马莉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4).

[3]蔡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3,(18).

[4]马宝成,何万丽.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5]许凌凌.高职院校生物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以安徽省为例[J].贵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6]吴菁莉.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探究[J].大观,2015,(3).

[7]赵鑫道,张菊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成因与对策探析——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2015,(4).

[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 篇十二

1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生难、生源质量差、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其严重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因此进行中等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 必须先充分认识新情况。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 提高受教育程度也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 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需要更多的高级技工。这些需求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制约因素多、涉及面广, 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但只要目标明确、管理到位、思想活跃、措施得当, 实用型、高素质的高级技术人才就会培养出来。

2 转变教育管理, 加强专业建设

目前,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的管理与专业的建设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建设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某专业进行开发、设计及实施的全过程, 是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结合的纽带, 也是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的环节。我国职业教育中专业建设滞后, 没有开设新专业跟上企业用工发展的需求, 没有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适应企业用工情况。且职业学院的教育体系不能够相互适应, 就业工作、学生管理与教学活动相互脱节, 无法相互促进, 约束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因此, 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 将超前意识确立起来, 加强教育的前瞻性。应紧贴企业与市场, 以市场需求作为向导, 围绕着企业进行专业的设置。并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 收集归纳企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对老专业进行改造, 开发新的专业。相关专业的教师应与企业多接触, 了解企业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 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 学习掌握新知识,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将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体现出来, 促进学生与教育水平的提高, 推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教育研究工作, 将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发展。

3 加强师资力量的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受师资队伍建设的强烈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需通过知识培训与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和见习等方式, 保证专业课教师能够将对新的专业技能进行掌握, 文化课教师能够了解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根据教师的不同的情况, 对其进行不同的培训。让理论教师到管理、建设、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考察和实践。应注意更新教学内容, 完善教育方法。在教师的选择上也应重视技能, 不拘一格。学校应让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工作, 适当请企业的工程师来讲课, 且从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员工中聘任专业教师, 保证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在学校任职, 学校应积极从社会上引进具有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引进职业学院的研究生及优秀毕业生作为教师, 也应在其工作中对其进行培训, 提高其素养。

4 重视教材的完善

我国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教材等较死, 结构僵化, 教材与企业要求不接轨, 教材内容追求完整的体系, 偏重理论知识。且教材内容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反映不够, 教材内容较为滞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应当在教材上强化职业性。在大纲的开发及课程设置中不应一味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 应强调劳动过程综合性。对于教材的开发及编写应根据企业用人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进行, 尽量将企业需要的内容都编写上去。并鼓励和发动广大学校教师, 进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及社会对专业的要求及技术的发展的方向, 在进行适用的教材编写。教材应重视实践, 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且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其编写的教材的内容和体例都应与当地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 应根据岗位或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进行整体优化, 将主干课程进行选择和突出起来。做到理论课够用适度, 达到为实践教学服务的目的。对于实践教学, 应按照行业及专业的特点进行灵活安排, 突出其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及技术能力。对于专业技能的考核也应侧重技术、知识和能力的考核, 增强其实用性和针对性。

5 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一般对于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兴趣, 但动手能力极强, 对于实践课程的需求较高。为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学大纲中的实践课程也增加到了理论课程的两倍以上。使得实践与理论结合得更加紧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边讲边做, 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得了解操作的全过程,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快地学习新的知识, 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讲课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操作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其向技术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学校应引进先进和更新设备, 让学生能够接触最新技术操作。同时应不断更新知识, 使教学方向以实践教学为主, 缩短企业用人单位的培训时间, 让学生在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中等职业学院应突出教学的职业性, 为学生营造现代化管理、建设、生产等的职业教育环境, 为学生营造企业氛围, 加强学生的安全质量意识和职业素质训练。还应突出教育的技术性, 以技术应用为导向, 引进最先进的设备, 实现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且应建设好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 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根据课程教授内容进行全过程的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让学生进入社会时成为一名技能型、实用型劳动者。

6 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

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有关择业技巧、职业理想、职业心理及就业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确保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应与学生的个人道德素养、专业能力、社交及与人沟通能力及个人管理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等进行结合。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树立好的职业理想, 让学生通过到企业的初期学习, 积累经验, 挖掘自身潜能, 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完善。让其主动适应职业的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观, 让其在有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未来职业的选择。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逐渐往技能化方向发展, 学校除了对自身教学理念、教材编写及师资队伍的加强和完善外, 还应培养学生向实用性人才的方向发展, 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能在毕业后成为技术性人才, 提高学生在社会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我国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为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趋势,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也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建国.对湖北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4 (2) :67-68.

[2]董文通.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小作家选刊, 2013, 18 (6) :34-35.

上一篇:发明读后感下一篇:发展党员的票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