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

2024-12-06

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10篇)

1.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 篇一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份量持续加大

200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11.8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2.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依次为37.5亿元、107.1亿元和67.2亿元,三次产业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分别由上年同期的37.6%、57.6%和49.3%调整为今年的41.3%、59.6%和50.4%。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是全市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208.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1.5%,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贡献率稳步提升

2007年,民营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增速达19.6%,高于gdp增速4.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9.2%,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3%。泸州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贡献,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1%。分产业看,民营第二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7%。

3、民营经济税收所占比重扩大

2007年,私营经济税收收入达5.6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增长60.6%,增幅高于全部税收27.1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比重达11.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个体经济税收收入达3.0亿元,同比增加1.3亿元,增长4.4%,占全部税收比重达6.4%。民营经济税收已成为泸州财政重要的、稳定的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收入来源。

4、民营企业总量规模快速扩大

2007年,全市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计户数为8.1万户,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90.7%。其中,私营企业8332户,同比增长7.9%,个体经营户7.2万户,同比下降3.6%。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计注册资本金总量达111.4亿元,同比增长21.3%,占全部企业注册资本的40.5%。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97.3亿元,同比增长31.0%。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116.7万元。

5、民营经济成为拓展就业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有力促进农村部分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007年,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21.2万人,新增0.7万人,增长3.2%。

6、民间投资增势强劲

2007年,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8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46.6%上升到56.5%,上升了9.9个百分点。

7、民营工业表现突出

2007年,民营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44.1%,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65.9%,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161.4亿元工业增加值中,民营工业完成了94.1亿元,占58.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工业增加值90.3亿元,占比58.4%,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

8、民营商业占据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

2007年,民营商业蓬勃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3.4亿元,同比增长18.9%,占全社会批发零售业的69.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全社会批发零售业的72.2%。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

1、民营企业素质不高,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表现在:一是私营个体企业业主大多学历不高,许多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决策能力,追求目标短期化,没有干大事业的气魄,影响了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是部分私营业主仍采用作坊式管理方式和家庭式管理手段,没有健全的财务、统计报表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既影响了企业信用的建立,也使企业经营起伏波动较大,更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多数企业未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职工整体素质不高,也制约了企业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业主管理水平偏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

机制,用人机制陈旧,企业业主偏重经验而缺少创新,基本是“有管无理、有战无术、有销无营”状况。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满足于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思进取。特别是有一些改制企业,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拚设备、拚消耗,不愿投资扩大再生产,不愿进行技术改造。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私营企业家开拓意识不强,客

观上造成了私营企业竞争力低下,严重地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3、民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尽管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壮大,但相比较而言规模仍然偏小。2007年,全市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只有13.8万元。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较小,使用的设备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有限,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发展能力不强,易于解体,不太稳定。

4、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企业融资靠银行贷款很难,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私营业主大部分精力在组织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规模难以扩张,效益无法提高。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有效资产不多,符合抵押资产较少,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虽然看好,却苦于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5、传统行业比重大,科技型企业少。目前我市民营经济中优势产业、行业与项目较少,抵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大多数民营企业集中于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几个领域,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比较少。

6、政策落实困难,经营环境不尽人意。近几年,我市大力整治投资发展软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仍有一些难如人意的地方,机关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仍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民营企业用地、户口申报、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一方面,相对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受到歧视,民营企业经营的行业限制范围大,在建设用地、银行贷款和税收等方面也多有不如。同时,由于体制、观念上的原因,一些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平等地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营环境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无论经济基础还是发展环境都有了较大进步,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1、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优,发展快,环境差,发展慢,这是经很多地区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尽快清理并取消那些不平等政策,落实民营企业本应享有的待遇,在政策上体现公平、公正和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二要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强化服务意识,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主动服务、热情服务、优质服务。三要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一种自强、自律、诚信、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机制,为遵纪守法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促成市场正当有序的竞争。

2、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选择一些重点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率先突破,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部,从个体到整体,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波及效应”和“扩散效应”,推进民营经济的聚集化过程。要重点发展有传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服务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要选择已成为龙头企业和支柱的大型企业、有发展潜力和填补产业空白的中小企业、外向型和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企业进行培植。要重点扶持已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目录的产品、出口创汇产品、高精尖技术产品和本地资源丰富的工业制成品等。

3、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必然选择。要根据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不同条件,科学制定和完善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努力使园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特色产业板块。

4、进一步做好招引工作,拓展项目来源

如果按照早期温州那样的发展模式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话,想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必须实施超常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来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动员优势企业、骨干企业参与招商,使其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完善基础资料,排出重点项目,增强针对性,提高成功率。针对重点地区开展多层次的招商活动,做足做细做实招商工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5、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突破制约瓶颈

对民营企业要在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尽快壮大起来。在技改补贴方面,把民营企业的技改补贴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在建设项目方面,除国防以外的建设项目,民营企业都可以参与建设。在生产经营用地方面,要让民营企业参与竞标。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对民营企业申请对外经营权、开展进出口业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都应大力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支持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民营企业兼职和承包技术项目,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除享受该企业的待遇外,国家给予其他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应同样享受。在税收方面,对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的产业,以及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安排下岗职工就业,要给予税收减免。

特别是在融资方面,要积极建立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信贷提供担保服务。政府部门应在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一条渠道,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合作,突破民营企业的资金制约瓶颈,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

6、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开拓创新

民营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发展,重要的是要加强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经营管理的素质。在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民营企业重视物质资本包括资金、技术等的积累,而对于人力资源这一软资本却投入很少。而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转型、提升的加速,人才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有了人才就能够实施科技开发,进行开拓创新。民营企业要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借助其科研力量合作开发项目;要积极购买专利技术,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减少技术投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参入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 篇二

1 民营中小企业在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转型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企业结构普遍存在着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中小企业为辅的特征,进而导致地方财政积累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动力缺乏,经济发展活力不够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要充分利用民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适应力强、吸纳就业多等特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1]。

1.1 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培育资源型城市未来接续产业的重要途径

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与该地区自然资源富集程度息息相关,随着资源的消耗,企业生产成本必然逐渐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也会逐渐丧失。所以,这类城市必然提出经济转型,寻找适合的接续产业。要使接续产业真正成为未来主导产业,除了培养一定数量的大企业外,更需要培养一批可以为大企业提供生产原材料、零部件及各种配套服务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因此,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资源型城市培育未来接续产业的重要途径。陕西省延安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兴旺了几十年,但近年来,第二产业呈现走低势头,“油主沉浮”的产业格局增加了延安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风险,政府已开始大力推进能源经济转型,积极发展非能源工业和新兴产业,随着大量工业园区的建设,必将促进大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涉及农产品加工、生物、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

1.2 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缓解资源型城市就业压力的重要保障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出现企业裁员、失业人数增加等问题。而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解决人员再就业问题的方法之一。因为很多民营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吸纳就业多的特点。此外,多数失业人员和未就业人员自主创办的经济实体也是民营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甚至是个体工商户。因此,对处于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来讲,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极大地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1.3 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县域收入差距

受主导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延安市北部子长、安塞、志丹、吴起等县经济发展速度快,实力较强。延安市南部黄龙、宜川、富县、洛川等县资源相对较少,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各县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民营经济在各县的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直接制约延安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最高收入县区和最低收入县区的差距连续扩大。从GDP总量来看,南部六县占全市GDP总量不足35%,北部六县占全市GDP超过50%。从地方财政总收入来看,除扣除市本级和宝塔区外,北部县占比接近80%,南部县仅有20%左右。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可以解决民营经济在县域分布的不平衡问题,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缩小县域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 当前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延安市产业结构仍然处于深度调整的时期。政策环境不理想、产业选择规划不合理、融资困难、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了当下延安经济的增长。

2.1 政策环境不理想

各级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政策摇摆不定,宣传不力,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不理想。上级优惠政策难以全面落实到位,本市政策配套措施不健全是最突出的问题。例如,民营企业奖励政策迟迟不能兑现。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环节多,政府各部门之间配合不紧密,导致政策悬空,落实周期偏长。民营中小企业缺乏高效的政策环境,因而难以实现总量上扩大,质量上提高,难以成为全市经济重要支柱。

2.2 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选择、规划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选择不合理。受资源偏好、定位不明确、盲目选择的影响,延安市的民营中小企业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建材、化工、机械制造、陶瓷等与石油、煤炭相关联的行业;三产的中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餐饮、住宿、房地产、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比重较小。而且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走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二是民营中小企业产业聚集度较低。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依托石油、煤炭等特色资源而形成的民营中小企业与分散于其他行业的民营中小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集群难以形成,集群效应难以充分发挥,难以形成人才、资金、技术和服务的溢出效应,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都陷入孤立发展的困境。

2.3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第一,民营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度大,民间资金利用有限。正规金融机构考虑到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信贷风险过大,直接获利较小,所以在贷款时显得十分谨慎。加上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不正规,信誉度差,可供抵押资产较少,缺乏融资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剧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致使企业只得转向民间融资。但是民间融资往往使一些民营中小企业陷入了“越借越多、越借越难、借了难还”的恶性循环。第二,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导致企业融资效率不高。延安市各类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全市共有金融机构30余家,且网点少,布局不合理,多集中于市区,各县城分布较少。地方性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第三,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不健全。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是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来完成。对于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和手段融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还没有。私人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信托融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基本没有开展。

2.4 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

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受创新能力不强的影响,综合竞争力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在推动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一是管理者创新意识缺失限制了民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延安市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经营模式,高层管理者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不愿投资创新工作。正是由于如此,导致延安市很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制定系统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二是尚未构建常态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根据调研发现,延安民营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比较少,仅有个别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由于产学研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导致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没办法运用到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也导致中小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不足,整体发展缓慢。三是民营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科技型人才,且流失率较高,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同时也不利于对外来技术消化掌握。

2.5 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虽然已经制定部分管理制度,如《延安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网络平台服务类型少,业务不全。成立了中小企业网络服务平台,但平台正式运营时间段,实体服务机构入驻少,业务领域不全,限制服务功能发挥。第三,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成效不明显。第三方开展企业征信评级工作难度较大,企业信用评级咨询服务业务范围较小,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得较少。第四,关于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建设略显滞后。

总之,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和问题。从发展质量看,劳动密集、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行业仍是民营中小企业主体,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企业较少;从企业规模看,个体工商户占绝大多数,企业数量偏少,小微企业占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偏少;从外部环境来看,政策环境有待改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融资环境较差,发展压力依然较大,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3 促进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延安作为一个以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转型期资源型城市,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3.1 营造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民营中小企业的作用,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宽准入条件,制定民营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障、税收优惠、资金信贷、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尤其是对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和资金回收期长的投资项目,还应多渠道完善投资者收益机制,在补贴、市政等配套政策上出台更细化的规定。要厘清政府职能责任,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做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促进企业规范化发展,积极营造公平高效的政策环境。

3.2 促进民营中小企业产业科学选择、合理发展

一是民营中小企业要明确定位、合理选择产业。作为区域性企业,民营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突破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地方政府要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合理引导民营中小企业选择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间合理分布。可以将资源型城市民营中小企业纳入大型资源类企业的产业供应链中去[2],借助大型资源类企业的规模、技术、资金、资源、渠道等优势带动民营中小企业成长,最终实现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协调发展,真正把小产品做成大品牌,小企业做成大市场。二是要形成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以根据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整合,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打造企业品牌,提高区域性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民营中小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地方产业园区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入驻园区,促进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使园区内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能产生协同共赢的效应。此外,要促进同业商会或企业协会等组织的建设,协调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规范企业行为,实现共同发展[3]。

3.3 加快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第一,要大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延安取得新的发展。各大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要优化机构网点服务功能。要推动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积极稳妥发展基金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第二,加快民间金融市场的组织化、规范化和阳光化,增强民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组建一批民营投资公司,推动民间资本设立涵盖优势产业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证券、保险等机构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4],支持民间资本建立融资担保公司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第三,加快发展金融产品的研发和金融工具创新,大力发展资信评级、投资咨询等金融辅助产业,加快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和引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民营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3.4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加强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实现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一是要不断增强管理者创新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可组织民营中小企业管理者外出学习观摩或请专家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帮助管理者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增强创新意识[5]。二是打造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中小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并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创新。内容可以涉及产品研发、生产设备改造、技术升级、机构改革或制度创新等。三是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据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加快培养和引进富有创新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包括职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等的引进和培养。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降低人才流失率,激发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5 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应该着手构建具有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培训、技术支持、融资服务、管理咨询、创业辅导、法律维权等服务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促使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和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为企业提供全面、快捷、高效的服务。一是继续完善民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平台的相关制度。通过制度形成延安市服务机构入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进入、退出机制。确定服务人员的素质标准和服务内容、水平标准,增强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延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吸引更多服务机构入驻平台,不断完善服务种类,引导各种服务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努力为企业提供功能齐全、水平专业、标准规范的一站式服务。加快充实网络平台服务功能,努力发挥好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综合效力。三是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信息数据库,以实现金融、工商、税务、物价、公安、质监、统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政府除了掌握、汇总、提供翔实的企业数据、动态外,还要督促相关机构、社会第三方开展更多征信工作,以实现对企业的守信情况进行监管和信息共享,建立更多企业的信用档案,提供更多信用评级咨询服务。四是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孵化器基地、创业创新服务机构的建设。政府要和高校联合建设各类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平台,为初创小企业提供各类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各企业也要逐步建立创新转化基地平台。

4 结论

总之,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凝心聚力,以战略的眼光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政策环境、产业规划、融资服务、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等各方面的问题。扶持、发展和壮大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这既是当前延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未来延安经济彻底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韩丽红,张晶.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矿业,2008(1):20.

[2]汪陈友.资源型城市转型视角下的中小企业成长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8.

[3]李玉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小微企业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8.

[4]郭文超,梁洪.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5(4):74.

3.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 篇三

据金山区工商联一项专题调研显示,目前金山中小企业发展总体情况稳定,但企业盈利水平明显下降,中小企业在发展转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生产成本上升、劳动用工紧缺、企业融资困难、出口形势严峻、转型方向不明等方面。针对当前金山区中小企业发展转型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金山区工商联充分发挥商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帮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加快发展转型为重点,引导金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促进企业“稳中求进”,在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方面搭建了一些有效的服务平台,取得初步的成效。

赵福禧在讲话中充分肯定金山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在推进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中所做的努力与探索。他指出,各级工商联组织都要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加大服务。他说,市工商联将以调研为基础,汇集情况,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4.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篇四

民营经济是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大力鼓励和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的就是推动草根经济、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引擎、新动力。因此,发展好本地民营经济,对我市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为对我市本地民营经济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5月下旬到6月初,市委办、民营企业局、工商联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乡镇、园区、企业、商会等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集中座谈等方式,具体了解我市民营经济、本土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本地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本次调研涉及食品、建材、羽绒、农产品加工、再生金属、机械电子等行业,同时,也对剑邑商会、再生金属商会、餐饮商会等几个商会进行了座谈调研。总体来看,我市本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XX人历来重商,民营经济土壤肥沃,本地民营企业数量也较多,截止2014底,我市有民营企业5037户,但总体来看,我市本土民营企业上规模的不够多,很多企业为家庭作坊式,企业不但生产规 模偏小,从业人员也只是几个到十几个人不等,很多企业甚至多年如一日,发展壮大不起来。2014年全市纳税前十强企业中,国企、省企5家,招商企业4家,只有华丰金属公司一家是本土民营企业。

2.产品种类较多,但品牌数量少。XX民营企业产品从生产到生活、从中间品到终端品,产品种类多样,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相对较少,产品在市场缺乏品牌效应。中国驰名商标、省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等数量不多。截至去年底只有“恒天源”、“天玉”和“HaoKouFu”3个中国驰名商标,今年上半年新认定2个(华伍、老实人),总数达到5个,而樟树有中国驰名商标13个。商标方面,我们有1332个,其中省著名商标50个,樟树有3562个,其中省著名商标103个,都是我们的两倍多;省名牌产品方面,我们只有1个(华伍),而樟树有41个。我们很多有优势的民营企业,比如循环园区的绝大多数再生金属企业,一直都没有注册自己的商标,创品牌的意识不够强,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3.行业分布广,但龙头企业少。本地民营企业涉及行业多,产业覆盖面广。从调研企业看,包括食品、建材、再生资源、机械电子、服装、现代农业、广告等多个行业和产业,反应了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多点开花”的景象,但同时,本地民营企业中又缺乏实力龙头企业,比如我们的羽绒加工企业,在本土企业中,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形成了自己的完成 产业链的,从养鸭-屠宰-羽绒-熟食-制衣,羽绒企业也不少,但缺乏一家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发展合力;还有食品加工方面的老实人、三星、一品斋等,也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企业多年难以发展壮大。

4.粗放型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我市本土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以食品加工和再生金属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再生资源企业中,目前只有宏成铝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全市申请专利332件,获得授权181件,而樟树的数据分别是498件和240件。今年上半年,我们申请专利134件,授权102件,同期樟树分别为289件和186件。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还不多,多数以粗放型生产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设备陈旧落后、更新换代慢,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不但环评压力大,而且效益低;在本土民营企业中,缺乏科技型企业,多数企业主要提供原材料和生产半成品,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比如,冰达羽绒,通过对鸭毛原料的加工,向上游制衣企业提供加工后的羽绒;达盛机车,主要为刹车厂提供锁配件,刹车厂再给电动车配件公司配套。

5.家族式企业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少。家族式企业一般是指家族成员拥有全部或大部分企业所有权的企业,从调研企业来看,目前XX的本土民营企业中,家族经营的 企业占大部分,除了上市企业,如华伍制动器公司,以及筹备上市的一些企业外,如春光包装、景新漆业等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外,很多还是以家族式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为主要形式。

6.特色产业布局分散,集群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市只有循环园区的再生资源一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很多特色产业由于分散布局,分布在不同的园区、乡镇、甚至村里,包括生物食品、羽绒、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比如,生产辣椒酱老实人在拖船、生产咸菜的一品斋在小港、生产萝卜条的小家食品在泉港、生产米粉的孺子食品在白土,难以有效整合资源,无法形成集群效应。

二、本土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了我市本土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活力,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小差距,民营经济仍然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一大“短板”,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有的是外部要素方面的,有的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因素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外部发展要素方面

1.融资贷款上,“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本次调研过程中,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资金周转期限变长,很多民营企业都反映流动资金紧张。比如,循环园区的恒泰铝材、齐鑫金属等目前资金缺口都在千万以上,宏成铝业资金缺口达3000-5000万元,还有一些成长性的企业也急需资金投入。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资成本高。银行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对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贷款条件苛刻、要求严格,信贷条件高、手续繁琐,企业越小越难以贷到款。二是融资渠道窄。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力量服务大中型和实力较强的企业,不愿向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放贷,使民营企业客观上游离于主流融资体系之外,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主要跟顺银村镇银行、南昌银行等几家小型灵活银行打交道,但经常会碰到不是基本账户贷款困难的问题。三是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比如,“财源信贷通”要求贷款企业先交一定的保障金,一旦企业到期违约不还贷,就扣押所有参贷企业的保障金。由于民营企业基础相对薄弱,信用体系尚未形成和健全,政府担保平台建设又相对滞后,担保能力不足,一些民企虽然有项目、想发展,却只能靠自有的资本积累进行循环运作,致使规模扩张、技术改造受到限制,影响企业成长和发展壮大。

2.发展用地上,土地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现有用地限制,随着企业发展,现有土地面积不够,不能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比如,成隆羽绒因为拿不到园区的地,最后在村里扩建厂房,天玉油脂因为20 亩土地限制上不了新的生产线,还有拖船的老实人瓜子,企业发展形势较好,想扩大生产,上新的产品生产线,但一直受困土地限制,买了新设备也没地方放,导致企业有大订单也不敢接。二是没有土地证影响企业抵押贷款。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抵押贷款因为土地证没办下来受到影响。

3.人力资源上,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但目前本土民营企业难以吸引这方面人才,尤其是大多数分布在乡镇的民营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难。比如,华阳羽绒公司,去年开始外贸业务增长迅速,公司急需懂外贸方面的人才,但很难招到相关人员,即使来了长期留下来的也很难。二是XX缺乏专业性的人力资源市场,企业招工难,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鑫辉羽绒、春光包装等都存在用工难的问题。同时,企业要招聘用工很难在XX借助合适的平台发布信息,袁渡的三友制笔科技有限公司,每次都是到外面去发布招聘信息,所以公司外省、外市员工比重很大,既不利于稳定用工队伍,也对本地就业贡献不大。还有一些乡镇民营企业,招工也都是通过人邀人的方式,很多时候难以找到符合需求的合适员工。

4.服务环境上,近年来,我们坚持“3+2”的招商模式,优惠政策和服务支持上主要倾向这些引进来的企业,在对待本土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支持服务上用力不够。一是办 事、办证难。一些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在帮助和服务企业上主动不够,比如,企业建厂房只要半年,而办房产证也花费了大半年,等房产证下来了,开始建房的消防标准又改了,企业又要花成本去改。二是对民营企业的执法随意性大。有些部门仍存在以罚代管的现象,有的执法部门到企业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简单的罚款、收费。比如,税务部门存在没有依法据实征税,还是凭习惯、凭影响征税的现象,城管和市政园林要罚款有时随意性大,理由不明等。三是跟踪服务不到位。招商引资企业,都有单位跟踪服务,有服务专员协调服务,入了园的还有园区或基地为他们服务,而多数民营企业一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使不少本地企业主都有一种“招来了女婿冷落了儿子”的感叹。四是乡镇、部门支持少。乡镇对于本地民营企业没有“高看一眼”,主要精力花在对外招商上,关心本地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主交流不够,出力不多;部分职能部门大局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重管理、轻服务。

内部发展因素方面

1.思想观念上,随着经济发展,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发展意识和经营理念没有跟上,满足于现状,缺乏干大事业的魄力,“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守摊子”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进取意识不强,对做强做大企业热情不高。尤其是企业发展遇到瓶颈,办法和想法也不多。还有的企业主满足于一 年开工几个月,轻松赚点利润就知足,没有全心做企业的韧劲和魄力。有的企业满足于“小打小闹”,对更新设备、加大投入、扩大生产热情不高。

2.经营管理上,从调研情况看,很多本土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大部分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上,不重视管理,缺乏现代管理理念。一是商标、品牌意识淡薄。本土民营企业普遍对商标注册、品牌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很多企业创办经营多年,至今未注册自己的商标,循环基地的很多上了规模的本土企业拥有自己商标和品牌的极少;有的企业即使注册了自己商标,也没有重视商标经营,企业认为经营自己的商标和品牌,成本太高,不易打开市场,所以即使有自己的商标,仍然热衷于做贴牌或代工生产,比如,拖船的华阳羽绒公司、白土的苏豪纺织服装公司,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但公司目前主要业务仍然是为其他服装品牌做贴牌生产,抗风险能力弱;同时,企业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龙头企业的申报不积极,有的企业很早就是省著名商标,但迟迟拿不到驰名商标。二是企业科技投入低,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多数中小型本土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对企业科研投入、产品研发、设备更新、人才引进投入少。

三、促进本土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1.在思想重视上着力,形成发展民营经济的全民热潮。营造社会舆论环境,进一步激发自主创业的热情,重视发挥 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广泛宣传中央、省里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宣传民营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个个支持、踊跃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氛围。适时表彰一批在全市发展民营经济中艰苦创业、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企业,利用民营企业的带动示范效应,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热情,加速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2.在制度机制上着力,坚持内外商一视同仁平等发展。要切实把民营经济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把民营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明确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待遇不公的问题。一是进一步放活政策措施。在地方权限内,对民营企业在税收、信贷利率、用水用电用气方面制定减免和优惠举措,在收费事项上该减的必须减,可收可不收的一律不收,必须收的一律按下限收。二是加大对相关部门相关规定措施的清理,尽快调整一切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给予民营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企业同等政策对待,在民营企业入园方面,只要满足条件,应享受与招商企业同样的入园标准和待遇。三要强化发展民营经济的考核机制。在招商引资作为考核乡镇的基础上,要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把发展本地民营企业和招商引资放在同等位臵,制定考核细则,把乡镇民营 企业列入“巡看比”的内容,形成乡镇竞相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促使乡镇重视发展本地民营经济。

3.在服务支持上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一是建立健全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加快“三单一网”建设,尽力缩短立项、消防、环保、工商等办证手续工作时限,积极改进服务方式,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协调机制,探索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服务专员制度。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鼓励、吸引一批在乡镇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符合产业政策的民营企业向园区聚集,紧紧抓住我市一批大项目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大项目下游配套特色产业,开展专业化协作生产,提高产业链接和配套能力,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三是积极引导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加快商会和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各乡镇(街道)成立本地商会,把民营企业家联系在起来,抱团发展,同时利于民营企业以商招商,吸引本地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合作发展;鼓励成立不同的行业协会,针对行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组织协调,做到优势互补,增强本地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探索民营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培养培训机制,针 10 对民营企业用工量大、用工要求高的领域,加大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素质和缓解用工紧张。

5.家乡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研范文 篇五

摘要:进入“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开始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在全市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民营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和良好的业绩,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发展状况

问题及建议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区经济的柱石。民营企业在我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鼓励和扶持下,一批批豪情满怀的民营企业家,紧随改革开放的脚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用自己的聪明和胆略,铸就了宜兴民营经济的辉煌。

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作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当民营经济展现出无比的活力时,政府也愈加放宽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

2006年末,全市有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82万户,总户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其中私营企业1.29万户,个体工商户2.74万户,均比上年同期增长14.2%。有从业人员23.85万人,同比增长16.1%,其中私营企业18.12万人,同比增长16.4%,个体工商户3.69万人,同比增长13.9%。在工商局登记的民营经济组织注册资金300.54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私营企业268.46亿元,同比增长40.1%,个体工商户6.91亿元,同比下降25.5%。

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6.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其中私营企业上交税金14.73亿元,个体工商户上交税金1.0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2.9%和16.1%。

2006年,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274.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29亿元,同比增长5.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6.40亿元,同比增长13.6%。

2006年,宜兴民营经济持续增长,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快速攀升,创造了全市64.0%的GDP总量,提供了全市63.5%的税收和40.6%的社会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民营经济迈出的每一步都能引来阵阵惊叹。正因为如此,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改革开放中最动人的乐章之一,在陶都大地上奏响。进入新世纪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更是呈现出崭新局面,民营经济也完成了从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工业支柱的历史性跨越。从2000年到2007年,我市的民营经济总产值翻了10倍,在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占有份额也从30%提高到了90%。

在宜兴,科技创新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撬动力:今年,该市被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8项,被批准为国家级火炬计划有8项,国家星火计划有6项,同时被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新批准省级火炬计划20项,省星火计划11只,省高新技术产品83只,其中有一家研究机构已被批准为江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令人欣喜的是,这些骄人的成绩90%以上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据了解,今年宜兴市地方工业民营企业税收已达该市工业总税收的96%以上,在对该市今年实施高新技术产品的民营企业调查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企业产值的60%以上,利税达70%以上

近几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支撑起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蓝天。

1、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促进市场发育、提高市场化程度作用巨大。

2、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区经济素质的提高。民营经济是我区经济增长的亮点,是充满活力的新的增长因素,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直接推动了全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3、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面,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据统计,到2007年末,全区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26000多人,如果算上短期或季节性的农民工,这支队伍还将更大。在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究竟来自何方?

首先来自于市委、市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的高度重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年,市财政对科技的直接投入达1200多万元,其中科技事业费和三项经费的投入达730万,高新技术产品补贴费200万,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每年补充200万,目前已经超过1000万元,宜城、官林等镇还将科技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政府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对高新技术产品财政补贴、火炬、星火计划项目贷款贴息、农业成果示范推广、高新技术企业减征所得税等政策,对科技型企业须上交的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豁免。

其次,科技部门坚持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扶持以项目为载体,以资产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产学研联合体,增加企业的创新活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从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一系列扶持。首先在骨干企业里扶持研发中心,使这些企业的研发中心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行业辐射能力。江苏鹏鹞集团借助外脑,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创办了我省民营企业第一家江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生物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等一系列环保新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同时,宜兴电视大学与南京理工大学成立的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建设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为小企业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

第三,机制创新焕发了企业的潜在活力。从1992年起,宜兴市率先在全省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的自然人成了投资主体,民营企业开始焕发出蓬勃活力,技术创新成了各民营企业立足市场、加快发展的自主要求。大家的普遍共识是,只有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也才有后劲。

目前,在环保、电线电缆、精细化工、陶瓷四大支柱产业领域中已涌现出了一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领先的民营高新技术产品。江苏鹏鹞集团研制的“生物流化床”活性污泥处理法,处理效果好,一次性投资少,运行费用节省三分之一,作为国际环保领域的先进技术,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科技成果在全国推广。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产业也异军突起,宜兴陶都巨龙软件有限公司通过高挂横联,与著名企业宏图高科联营,合作开发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打开了全国市场,今年该市计算机软件销售已达1个亿。

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宜兴民营经济无论是在数量的扩张上还是在效益的提高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民营经济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地理空间、市场空间和产业空间,必须在突破体制障碍和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上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因此,从“建设民营经济最佳成长区”的标准来衡量宜兴,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民营经济组织单体规模相对偏小

从以上比较看,在二市四区中,宜兴民营经济的总体规模(民营单位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均居第二位,但是从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户均规模来看,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居第四位,户均从业人员居第五位;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居第三位,户均从业人员居第六位,显示宜兴民营单位规模相对偏小。

2、主要经济指标平均水平相对较低

从以上比较看,在二市四区中,宜兴民营经济总量指标(上交税收、实现增加值、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但是从户均水平来看,民营企业户均上交税收居第六位,个体工商户户均上交税收居第五位,民营单位户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居第六位。其中民企户均税收与江阴比只有55.2%,户均投资只有江阴的67.1%,反映宜兴民营单位户均实力相对较低。

3、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看,宜兴部分民企业主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一些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仅维持在低端技术水平上,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拥有技术开发中心的更少。目前,宜兴仅有“远东、五彩、银鱼”3只产品获国家名牌,驰名品牌屈指可数,而真正成为企业集团的企业比例也很低。宜兴高塍和官林、周铁和芳桥、太华和西渚以及丁蜀等地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产业集群如果没有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的支撑,将加快其衰落速度。据经济普查资料,宜兴全市企业平均寿命仅6.4年,民营企业寿命更短为5.8年,其中10年以上的只占全部民营企业数的19%。

4、民营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

从发展状况看,宜兴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的粗放式发展基础上的。宜兴中小企业多,大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要差于江阴、新区和惠山等。与他们相比,总体来说宜兴民企技术起点低,规模小,配套型企业居多,龙头型和辐射带头型企业偏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整体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宜兴民营企业在现有规模和后劲发展上还有相对较大的空间。

(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不仅是总量与速度的简单扩张,更应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是运行质量与效益的不断提升。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1、继续创造和优化发展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上,社会的舆论和创业环境上。近几年,宜兴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针对宜兴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制约因素,要规范贷款担保机构行为,增加融资总量,有效化解民营企业资金瓶颈的矛盾。要积极稳妥加快园区拆迁工作,为进一步发展腾出更大的地理空间。要引导社会和公众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和宣传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对社会的突出贡献,形成自主创业、合法经营、规范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2、引导和推进企业做强做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世界范围内社会大生产格局的发展,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日益重要。宜兴要积极融入宜兴市实施的“小巨人”工程和企业家培育工程,有重点、有选择地扶持培育一批民营企业,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壮大,力争跻身于“小巨人”的行列。特别要以创品牌为抓手,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以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改变宜兴品牌经济整体实力偏弱的现状。要加快推进产业集群步伐,增强聚集效应和辐射力,注重发展与周边城市乃至长三角地区互补的产业,提高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民营经济做强做大,取得成效。

3、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对企业而言,拥有更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拥有了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宜兴民营经济首先要从思想观念的创新上着眼,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其次要从发展模式的创新上着手,加快从外延扩张和粗放发展模式向内涵提高和集约发展模式转变;更要注重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并落到实处,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科技活动,要加强财政扶持力度,加大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提高研发能力,扩大创新成果,形成和扩展宜兴民营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宜兴日报

宜兴网

钱梦云

6.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 篇六

一、民营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

(一)民营经济在县域内规模扩张

近些年来,我县大力推进“一主三化”进程,实施“民营富县”战略,结合企业改革和三峡库区企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实现了民营企业和经营户从户数、从业人数到运行质量、技术含量的逐步增加和提高。2003年底,民营企业户数达到15374户,其中民营企业法人201家,从业人数达到63836人,实现营业收入113801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1%,连续三年均增长14.48%,累计完成增加值38693万元,实缴税金4005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0.7%。

(二)重组国有存量资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县通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新组建民营企业48家,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5980人,盘活资产32873万元,化解债务23531万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工业产值中,民营工业企业占47.16%。在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有7家属民营性质,其中有5家是通过资产重组,重新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如金字山水泥、朝阳水泥、三峡酒业、麂子岩煤矿和义和工业硅都是在包袱十分沉重、资产几乎全部闲置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民营企业。

(三)实施技术改造,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由于企业产权性质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实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有机整合。民营企业主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张的重要手段,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企业生存空间。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共投资6598.5万元,实施技改项目7个,开发出部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如朝阳水泥有限公司为抓住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机遇,分别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发出适应工程需要的道路水泥和灌浆水泥,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填补了我省道路和灌浆等特种水泥的空白。该公司还投入480万元,用于生产技术改造,年新增生产能力10万吨;投资400万元,进行防止粉尘和烟气污染的技术改造,使企业的粉尘和烟气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政策优惠、环境优化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库区企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机遇,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放开生产经营领域,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为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2003年,县委、县政府以巴发[2003]2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该文件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和很强的操作性,成为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些政策主要包括:

1、完善激励机制。对在创办民营企业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县委、县政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2、提高民营业主的政治待遇。人大、政协安排一定的名额,依法选举民营企业主为人大代表,协商推荐并安排民营企业主为政协委员。

3、强化舆论导向。各部门及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优秀民营企业主,在全县形成了发展民营企业的良好氛围。

4、用足用活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5、减免行政事业性规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

(二)健全民营经济工作机构,着力营造发展软环境

1、建立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由县政府分管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任中心主任。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负责项目储备,发布项目信息,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为民营企业协调用地、用水、用电,调处矛盾纠纷,代办一切行政审批手续和代收代缴规费,实行“一站式”服务。2003年,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共接待各种咨询80多人次,办理登记项目12个,先后为26家民营企业调处各种矛盾纠纷28次,减免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注册登记费27.4万元。

2、建立企业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由县纪委书记任中心主任。负责受理和处理民营企业的投诉,查处破坏企业发展环境、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2003年,投诉中心为民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

3、实施帮扶民营企业“四个一”工程。“四个一”工程是指一名县领导、一个县直部门、一家金融机构帮扶一家民营企业。

4、切实保护民营企业、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

(三)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县委、县政府根据州民营经济工作局下达给我县的民营经济预期目标,将产值营业额、增加值、实交税金三个指标进行目标分解,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作为考核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乡镇相应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专班,将签订的民营经济发展指标分解下达到村组和乡镇职能部门,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制约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五大因素

(一)发展环境依然欠优

一是由于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受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政策制定和发展领域方面都存在等待观望的现象,不敢大胆探索和突破,从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全方位发展。二是在全社会尚未完全形成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少数地方和少数职能部门把民营企业当“唐僧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吃、拿、卡、要”,且有新的表现。少数社会成员“仇富”心理比较严重。三是办事难、效率低。行政代理服务中心所作的实行零环节办证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服务“一条龙”的承诺没有完全落实。

(二)融资渠道不畅

**辖区内现有金融机构八家(含邮政储蓄),其中商业性金融机构5家。二00三年,全县金融机构总存款达159185万元,而各项贷款总额仅76969万元,存贷比为2.1:1。从贷款增量来看,到二00三年末,全县商业性金融机构共新增贷款1204万元,而主要是农业贷款。从银行资金供给能力看,近几年存款增长较快,辖内商业银行资金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几年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相对萎缩与众多中小企业的强烈资金需求形成尖锐矛盾,银行作为企业资金供应的主渠道已呈现梗阻,严重制约了全县民营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导致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贷款担保落实难。按新的贷款办法,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基层金融机构只能发放担保贷款。但民营中小企业又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我县虽已成立了担保组织,但因其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根本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二是银行授权授信集中,基层银行功能退化。近年来,各银行加大了对基层行的控制,上收了大额贷款的审批权,实行集中管理。不仅影响了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同时,也延长了贷款的审批时间,影响企业贷款需求的时效。三是惜贷现象严重。近几年来,商业银行过分强调贷款的安全性,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风险管理,并将收贷收息与职工工资、奖金等挂钩,甚至推行“贷款终身追究制”,使一些信贷员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惜贷心理。四是抵押贷款手续复杂,费用高。目前,银行对企业主要发放风险较小的抵押、担保贷款,但企业一般仅有房屋、设备等作为抵押品,不仅需要对抵押品进行评估、公证、登记等,手续极为复杂,且收费高,而且在企业真正不能归还贷款时,银行也很难进行处理。五是企业诚信度不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现象,如信用观念淡薄、虚假财务信息和逃废银行债务等,从而形成银行“惧贷”。六是法院执法力度不够,金融债权保全难以落实。七是企业科技含量低,对银行缺乏吸引力。

(三)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协调机制作保证。这其中包括社会的总体协调、所有制类型间的协调和行业协调等方面。我县民营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说尚未起步。一是民间协会普遍没有建立。民营经济来自民间,民间协会作用十分重要。据资料统计,全县90%以上的乡镇和行业,没有建立民间的行业协会或行业公会,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体制经济间不能有效协调。二是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陷于迷惘。成立于80年代的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面对迅猛发展的民营经济,显得无所适从,根本不能起到协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

(四)企业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抽样调查表明,我县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还任重道远。在调查的20人中,第一学历为大专的仅1人,第二学历达到大专的也只有6人;在这20人中,没有1人受过系统的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在这20人中,近5年来只有8人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尤其是对公司制度的运作机制比较陌生。

四、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对策

(一)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

一是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软环境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的决定》,强化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的职责,在引导、协调、服务上加大力度,促进我县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县委“八破除”、“八强化”的思路,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狠抓落实。三是继续实施一个县领导、一个县直部门、一家金融机构帮扶一家民营企业的“四个一”工程。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始终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努力形成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个个营造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工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不断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改革老企业,培育新企业,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与基础设施相结合,加快交通、能源、电力、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发展步伐;与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相结合,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发展服务贸易相结合,激活市场,刺激需求,大力发展商贸经济。五是抓住国家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机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争取在农副产品加工和关键作用资源开发方面上一批新项目,创一至二个名优品牌,发挥名优品牌效应。

(二)努力打破中小企业贷款难瓶颈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民营中小企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商业银行要支持和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把支持中小企业作为基层行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积极主动,对那些诚实守信、经营规范、效益好的企业以及产品有销路、有效益的中小企业给予票据承兑、贴现及贷款支持,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量。

2、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效率。一是对实力较强、效益较好、讲信用的中小企业可实行授信额度管理,在额度内随要随贷。二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要与企业生产周期相适应。三是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给基层行一定的贷款自主权。同时,对大额贷款的审批,不能人为地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只研究几次,要及时给予答复,以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以免影响企业生产和贻误商机。

3、各商业银行要完善信贷业务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机构信贷人员的积极性。要改变过去只罚不奖的做法,对信贷业务的责任人根据其当年的业务发生额,对能及时还本付息的,应给予不同的奖励,鼓励信贷人员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多放贷、放好贷。

4、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充实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由政府牵头,财政、企业出资,组成联合担保共同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这要作为今后扶持壮大民营经济的重大举措来抓。

5、改善外部环境,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融资氛围。一是地方政府应立足当地整体经济发展,全力支持银行维权,同时,司法部门要加大案件执结力度,增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感。二是认真搞好信用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三是规范各管理部门的收费行为,以减轻银行在维权等方面的负担。四是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企业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改制,都要依法处理好债权债务,保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严防借改制之名,逃废银行债务,切实落实银行债权。

6、中小企业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财务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用好的项目和较高的管理水平,赢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7、各级政府要为银企共同发展搭建平台。既要鼓励、支持银行积极放贷,又要对企业不良信用行为严加挞伐,既要选择一批效益好的优秀项目向银行推介,又要为企业的信用保证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切实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

(三)建立自己的特色经济体系

抓住国家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发展我县民营经济必须从长远着眼,从近期着手,把握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1、近期和短期内应当以盘活现有资产存量、优化资产重组为重点,充分调动全方位的积极性,发挥好现有资产的效益。

2、农业产业化必须同农产品加工同步发展。从目前的国家财税政策来看,农业产业化只能解决农民增收而不能解决财政增收的问题,要兼顾富县裕民,只能通过精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才能发挥其综合效益。

3、招商引资的重点应当以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为重点。一是发挥我县农业大县的优势,以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轻工产品、特别食品和药材加工为重点,在绿色食品加工业方面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贮鲜和出口,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在药业方面发展中药饮片和医药中间体加工,引进和扶持药材加工、销售企业,推动药材产业化发展;二是发挥我县地下资源优势,走采掘业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主要是煤炭和矿产采掘;三是大力发展我县电力产业。到2010年底,我县装机总容量达31.47万千瓦,年将形成14.25万千瓦时的电力产品生产规模(不包括水布垭)。

4、进一步加强我县的资源普查和勘查,实行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从局部利益的角度考虑,贫穷的经济起步,只能通过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我县的资源的普查和勘查工作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5、继续加强项目库的编制工作。一要长短兼顾,扩大可供选择的余地;二要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与我县区位优势,拓宽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三要完善具体项目的配套政策,吸引客商的投入。

6、要突破性发展民营工业。要大力引进、培植民营工业企业,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从资金融通、土地使用、资质评定、人才引进和进出口经营权的取得等方面落实具体的扶持措施。

(四)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协调机制

7.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 篇七

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简称灿星制作, 是星空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 自2010年以来, 联合国内上星频道推出了近十档影响力巨大的综艺节目, 代表作品有《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舞林争霸》《出彩中国人》等。为何在众多民营制作公司抱怨生存艰难的境况下, 灿星能够在短短五年时间声名鹊起, 跃居国内制作行业龙头地位?毫无疑问, 这得益于节目的影响力, 是这些成功的综艺节目, 打造了深厚的品牌影响力。在我国, 长期以来, 媒介都是作为政府的喉舌而存在, 电视节目从内容生产到播出, 都牢牢掌握在电视台自己手中, 传统体制形成了对内容生产和播出渠道的垄断。随着“制播分离”的改革深化, 民间私营企业、机构获得了新闻之外的节目内容生产许可, 得益于这一政策, 民营制作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但它们的生存确受到多方社会力量的影响, 瞬间万息的政策、激烈的行内竞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击、参差不齐的播出渠道、变化莫测的受众需求以及决定再生产的广告投放等等, 造就了其复杂的生存空间。

二、节目生产:海外模式联合本土文化

(一) 引进海外成功模式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体制原因, 事业单位拥有垄断性资源, 电视节目自产自销的机制一度限制了行业发展, 导致电视行业整体缺乏创意、制作水平落后, 西方国家电视业起步早, 经验丰富, 并从一开始就加入到市场当中, 在激烈的竞争中优胜劣汰, 从这个层面上讲, 国外成功节目模式的引进, 有利于国内电视人更好地交流、学习, 积累创作经验, 快速提升国内节目制作理念和能力、实现与国际水平的接轨。在版权引进方面, 灿星选择了在国外获得市场认可、拥有较高收视率的节目, 从创作理念到具体执行、灯光、舞美、机位等基础性细节的设置, 都得到了专业指导, 为节目的顺利制作奠定了基础。

(二) 引导人文关怀

电视节目在国外取得成功, 并不能说明, 它同样能适应本土语境, 很多版权引进的节目在国内遭遇水土服务, 开播不久就遭遇停播, 也说明了“引进有风险”这一现实问题。正如灿星公司宣传总监陆伟所言:“最基础的制作守则可以按照‘宝典’来, 但是在制作时一定得想清楚, 要向国内的观众传达什么, 怎么呈现出来。在这个呈现的过程中, 不能完全照搬‘宝典’。‘宝典’只是告诉你国外的经验和制作理念, 教你方法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有制作的能力了。只学皮毛, 生命力就存在问题。”[2]作为一个中国电视观众, 也许曾因千篇一律的选秀节目感到视觉疲劳, 但是, 从《中国达人秀》起, 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故事、一个个鼓舞人心的励志形象, 开始穿插在了选秀表演过程中, 使得单纯的选秀多了一丝人情味, 使得原本即将遭遇瓶颈的选秀节目有了一点生机。即使是作为大众营造狂欢的电视综艺节目, 灿星也一直将引导主流价值观视为己任, 《中国达人秀》率先提出口号:“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大梦想, 相信梦想, 相信奇迹”, 《中国好声音》更是将节目宗旨定为“无论你什么长相、什么背景、只要你有一副好嗓子、只要你能打动观众及导师, 你就是好样的, 我们会给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灿星节目总监金磊在讲到《出彩中国人》的创作时, 曾提出该节目将会是一档讲述13亿中国人通过个人奋斗, 证明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节目。节目让人感到快乐, 也会带给中国人一种自信的力量。从节目创作的角度来看, 节目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弘扬, 一方面缘于我国国情;另一方面, 也是在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对选秀节目做了迎合市场的转变。当然, 仅仅是加入故事、塑造各种正能量的人物形象, 并不等于完全满足了受众需求, 随着受众需求的日益提高, 节目形式、理念也要随着变化, 从目前市场上到处都打着“人文关怀”、“慈善”、“励志”等旗号的景象来看, 势必要有所突破, 开辟新的形式, 方能适应受众需求。

三、播出渠道:联手品牌渠道

(一) 舆情搜集

与成熟的品牌产生关联, 是快速提升新生品牌在市场中的知名度、知晓度、美誉度的有效手段, 灿星作为新生民营制作公司, 其品牌谈不上影响力, 然而, 它在寻找播出渠道的过程中, 定位鲜明, 将目标锁定在各大卫视, 借此来提升自身品牌的影响力。为了与各大卫视的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电视节目创作队伍的组建中, 灿星更是将“舆情搜集”提到了一个显要的位置, 要求宣传组人员对电视频道的播报风格进行舆情搜集。

(二) 体制资源

中国的电视市场起步晚、发展缓慢, 制播分离机制的提出到现在不过区区二十多年, 在电视节目版权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电视节目版权引进居多, 国内输出寥寥无几, 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 尚未形成类似于国外“辛迪加”的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关于电视节目的市场交易, 一度处在半市场化状态,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交易中心, 或者地方不定期组织的电影电视推介会等可以促成电视节目交易的机构或会议, 要么是国有身份, 要么是区域性非常规化行为, 不利于长期稳定的电视节目交易。鉴于各大电视台的国有身份, 在电视节目交易过程中, 无论是合作机会、还是合作方式, 都给民营制作公司设立了门槛。相比多数没有背景的民营公司, 灿星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其背后的股东不仅有来自SMG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 的总裁黎瑞刚、副总裁田明等媒体人, 还有来自国开行、招商局、中国基金等机构的职业经理人。这样一来, 在电视节目制作经验、频道资源、资金等方面, 灿星都占据了优势地位。

(三) 项目管理机制

把电视节目当作项目来管理、运作, 极大地提高了灿星团队的积极性。项目管理的最大特点是收益方式明确、分工清晰、责任到人, 有别于传统电视制作机构中“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局面。例如, 《中国好声音》的制作, 灿星与浙江卫视的收益分成、责任、分工都很明了, 浙江卫视负责节目营销、宣传, 灿星负责节目制作, 节目的收视率决定灿星的广告分成,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 收视率成了节目验收的标准, 灿星想要拿到更多的广告分成, 势必要做好节目, 保质保量。在灿星内部, 这种项目管理机制依旧发挥效用, 节目的幕后团队、幕前嘉宾等同样依据特定标准获得收益, 而不是以往的“一口价”形式。

四、消费营销:打造延伸产业链

产业链是由一个或多个企业依据供求关系联结而成的产业系统, “传统工业领域内, 产业链的开发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向上关联, 即在原料供应上进行开发, 以节约成本, 实现价值增值。二是向下关联, 即对产品进行终端加工, 提高价值量。三是横向关联, 即开发与主导产品相关的产品, 获取价值。”[3]由此可见, 产业链扩展了价值、实现了价值增值。

依据电视节目的价值实现过程, 可以发现, 灿星的收益来自于“节目消费”, 现实中, 灿星收益的具体实现形式, 则是伴随着收视率的广告分成。由此, 灿星、电视台之间形成了产业链。但是, 现实中, 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 灿星的这条产业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一方面, 产业链在上下游环节中不断延伸, 在与上游环节关联中, 灿星在电视节目版权引进后, 不仅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还利用复制和“套用”的方式, 开发了多个节目。例如, 《出彩中国人》的节目模式, 是对《中国达人秀》的模式复制, 而《舞林争霸》又是对《中国达人秀》模式的典型性“套用”。这样一来, 灿星最大化地实现了对版权节目的有效利用, 降低了节目研发成本。在下游环节关联过程中, 灿星将观众的反馈视为节目增值的关键因素, 因而与互联网广告数据服务公司 (秒针系统等) 达成了战略合作;另一方面, 产业链在横向关联中不断延伸。在主导产业为电视节目的基础上, 灿星不断开发与电视节目相关的衍生产品, 由于灿星制作的节目多为选秀节目, 其节目版权、演艺经纪、音像制品等首先被开发成了附属产业, 不仅如此, 灿星还联手更多的企业, 形成更庞大的产业链。在节目播出渠道方面, 灿星与猫扑网合作, 推出官方客户端“灿星APP”;在节目衍生产品开发方面, 与巨人网络合作, 进行手游开发, 其中一些电视节目, 如《中国好声音》, 已经与阿里巴巴旗下1688.COM达成战略合作, 携手打造中国好声音系列周边产品。

五、结语

8.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 篇八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一、发黄河区域经济的意义及紧迫性

作为我们垦利河务局的优势:一是土地优势,黄河有延绵几千里的堤岸,仅我们垦利河务局138.4公里堤防的管辖段中,待开发的淤背区就超千亩,二是现有工程设施、及所处地理位置,垦利河务局管辖的河段地处黄河入海口八大旅游景点区域。这些均是我们发展产业经济的有利条件。对单位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笔丰厚的家产。

垦利河务局在近几年黄河产业经济的发展中已利用了这一点,如何更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及淤区土地,让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其答案显而易见——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诸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并起着决定性因素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增长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而决定着这一支柱的不是资本,而是人力资源所拥有量。

二、我局目前人力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一)人力资源现状

我省第三次人员普查中大、中专以上受教育的人员占3.3%,而我局受正规教育的人员(不包括党校、成人高考等自学文凭)还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人力资源的匮乏制约我局黄河产业经济的发展。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局40岁以上的职工占75%,年轻人员尤其是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比重太小,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影响我局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人力资源特点

目前我局人力资源的特点:一是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而其他人力资源供大于求。这种矛盾在一段时期内难以解决。二是青年后备人员缺乏,处于青黄不接、年龄老化,这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益和知识更新的障碍。目前在新体制下,新的人力资源很难引进。三是治黄队伍年龄层次偏高问题。目前从事治黄工作的干部队伍已逐步呈现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现象。在每年的基建岁修、防汛抢险等重体力劳力中已明显力不从心这种情况对发展黄河产业经济是有一定影

响的。

三、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黄河产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有经济的大发展,先进地区、单位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谁思想解放的早谁经济发展的就快,如何去挖掘这些能量,让其在黄河产业经济中发光、发热,是搞好产业经济的关键,因此工作的重心须首先放在思想灌输和形势教育方面,就我们垦利县河务局来说,在这方面抓了一个“快”字,一个“早”字,即:认识要快,行动要早。收到的效果也事半功倍的,开展的“办法在哪里?出路在哪里?潜力在哪里?”的大讨论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了职工对搞黄河产业经济的认识问题,除此之外政策的激励对发展黄河业业经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制定的好坏会直接决定黄河产业经济发展的兴衰,因此,在制定政策方面要注意结合实际,全面考虑,慎之又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够被职工所接受,以此为行动规范和动力,尽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从事产业经济的工作积极性。

我们黄河发展产业经济的七大优势即:水资源优势、跨河交通的优势、土地资源的优势、旅游的优势、施工优势、政策收费、资产的优势。我们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在发挥和开发上没有很好的利用,如果利用不起来,那么优势就等于零。原因是思想的解放,是人本的观念,如果我们看到优势又科学合理的利用,黄河产业经济一定有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我们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问题还是出在人身上,我们没有这样的人才优势在市场的海洋上驾驭不了这样的航母。我们发展产业经济应来一个思想观念的大转变,真正解决一个“敢干、想干、能干”的问题。“敢干”就是要克服干事怕冒风险、怕负责任、发展经济怕赔本的怕字当头、畏首畏尾无所作为的世界观。“想干”干番事业就是要有良好精神,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精神力量是无穷的。“能干”选择有能力干事业的人,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激发他们干事业的热情,强化培养、大胆使用,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黄河产业经济正处在起步阶段,怎样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民主的决策。认识到机遇和挑战并存,把挑战当机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汪恕成部长也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出优势,正是这些资源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制约了产业经济发展,我们首先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探索利用人才、技术创出一条发展之路,就象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一样借外力来发展自己。二是以效益为中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树立大黄河品牌意识,学习海尔集团的经验,把我局的产业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台阶。

四、发展区域经济要以人为本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黄河产业经济是正确的方向,其实质就是把产业经济推向市场,与市场容为一体,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选人用人就成了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了要由人来执行。什么样的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路线的人还是不赞成的人或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充分说明选人用人是发展产业经济的关键。随着治黄改革的不断深化,沿黄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全河上下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机制进一步加强,注重研究市场,主动适应市场,快速进入市场的可喜变化。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用人机制,提倡能者上庸者下、打破论资排辈的做法,看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能只注重文凭而要看市场的驾驭能力、做出的贡献、创出的效益、对事业的责任心等。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建设四支队伍。一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二是建设高素质的技术队伍,三是建立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队伍,四是建设工人技能过硬的队伍。

9.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 篇九

按照××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作贡献”主题教育的要求,我们以创建“红盾服务创业第一岗”服务品牌为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全力服务我市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现将我市民营经济注册登记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民营企业基本情况

全市目前共有民营企业____家,投资人数____人,有雇工_____,注册资本金__.__亿元,其中制造业____家(资金__.__亿元)占总数的__.__%、农业__户(资金_.__亿元)占总数的_.__%、建筑业___家(资金_.__亿元)占总数的_.__%、服务业____家(资金__.__亿元)占总数的__.__%,私营个体经济稳步发展。_-_月份,我市新注册私营企业___家,个体工商户____户,净增注册资本_.__亿元,其中注册___万元以上的企业__户。

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简化注册程序。我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企业登记程序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在程序中注重简化:(_)、积极扩大登记授权范围。挂××市名称的,××市局全部授权我局登记;个体工商户的登记全部授权分局登记,大大减少了登记申请人员的人力、财力;(_)缩短办事时效。确保名称登记当日核准率达___%,对申请设立登记、变更登记的一律规定天办结率达__%以上,三个工作日内办结率___%;(_)、加速年检效能。对企业年检积极开展上门年检、现场年检、集中年检等年检方式,有条件的实施网上申报年检,大大的方便了企业的年检申报。

二是放宽准入条件。对企业做大做强中我们首先是放宽组建集团限制。只要母公司注册资本____万元以上,并拥有_个以上控股子公司,且母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____万元,可办理集团登记;其次是放宽股东资格限制。内资企业的自然人股东可成为外资并购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境内的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可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第三是放宽无形资产评估限制。中外合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出资的,其价格由中外双方评议商定,不需评估;第四是放宽注册资本出资要求。注册资本特大的外商独资企业经个案协调后,可将出资期限延长至_年。注册资本尚未缴清要求增资的,增资部分允许与未缴部分一并缴付。

三是降低收费标准。在企业登记申请中,对我市“一区三园”中重注册____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全部减免副本费和咨询费;为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我局严格执行市出台的《××市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收费管理暂行规定》,对有下限标准的按下限标准收费,无下限标准的按规定的_/_执行收费;对持有下岗再就业优惠政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实地农民在申请从事特种行业以外项目的个体工商户,一律减免注册登记费、工商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及其他有关费用。

二、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民营工业虽然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着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发现我市的部分行业发展急需加强,文化体育发展量相对较少,居民服务业相对落后,制造业仍然是今后发展做大作强的主要方向。

_、服务业急需快速发展。当今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正日益成为现代城市与区域竞争的中心内容,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我市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生产服务业企业在全市现有现代服务业企业中的比重较低,只有_._%,还存在着发展滞后、层次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瓶颈。

_、制造业尚须做大作强。我市制造业绝大多数仍然是家庭式的作坊经营,规模还是很小,生产力低下,科技含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后经不足,传统制造业比重太高,发展起点还比较低。

_、产业结构布局须调整。社会经济资源是否实现了最优化配置,必须对配置的最终结果进行检验,而进行检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呈现出来的。在经济区域内,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乃至负效率,而我市产业结构和布局主要集中在戴南、开发区等乡镇,并且产业结构比较简单。

_、资金紧张是主要问题。因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总量减少,企业周转资金短缺,部分企业的生产呈现下滑趋势,一些企业受资金影响致使新开工项目和结转项目进展缓慢,项目的投资规模有缩小的现象。部分企业今年的储备项目也不能尽快实施。

三、发展××经济的对策

××的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只有把

经济发展上去,才能推动××的腾飞,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_、规划引导,促进行业间协调发展,推进民营经济有序发展。只有科学合理地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才能使××经济赢得新的增长空间和竞争优势。这既是提升××区域地位和城市竞争力的紧迫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富民强市的重要途径,发展的方向必须以制造业为主,服务及其

它行相配套,才能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_、加强扶持,促进企业的做大作强,放大龙头企业带动效应。要继续放大政策激励效应,切实落实好财税扶持、技改补贴、要素倾斜、上台阶奖励等激励政策,以培植产值超__亿元企业为重点,已加快发展和壮大不锈钢材料及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四大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先进设备替代落后设备,以先进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将戴南的不锈钢向周边乡镇辐射,让垛田的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带动周边乡镇加工业及种殖业的扩大。

_、招商选资,促进资本的高效投入,切实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在积极帮助企业融资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沪、浙及苏南地区普遍面临着用电、用地紧张的矛盾,国家继续实行宏观调控使这些地区的资本和产业加快外流成为外流,要顺应这一趋势,提高招商引资的组织程度,抓住机遇引进一批高质量的项目。要实行差别化优惠政策。在制定招商引资地方性优惠政策时,针对不同的项目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不仅看项目的规模,更要看项目质量和科技含量,努力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要坚持集约发展。坚持把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进一步研究“飞地”开发的办法,提高项目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更加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0.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 篇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落实省、市委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工作要求,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监督作为履职的重头戏。3 月初,常委会主任会议制定下发专项监督实施方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余红艺亲自担任组长,对专项监督工作作出部署。4 月初,开展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累计有 12000 多人次和 200 余家民营企业参与调查。4 月中旬,召开 13 个政府部门座谈会,听取相关情况汇报。4 月底至 5 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带领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等 60 余人组成专项监督调研组,分五组赴区县(市)开展调研,实地考察 30 余家民营企业,认真听取各地人大和政府情况汇报,广泛征求 100 多位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商会及行业协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市人大财经委进行了情况汇总和分析研究,形成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举措及成效去年以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较好成效,获得了民营企业充分肯定。

(一)强举措,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一是增强政策叠加效应。根据中央、省相关政策,立足我市实际,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

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降成本、助融资、破壁垒、促转型、拓市场、保权益等六个方面制订 25 项政策措施。市有关部门相继研究制定 15 个实施细则,形成一系列政策体系,增强政策可操作性。二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和政府门户网站等,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和深入解读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提高政策知晓度。三是建立政策落实机制。各级政府部门根据工作推进要求,跟踪分析政策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存在问题,共同会商解决办法,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二)抓落实,强化优质要素保障。一是推进落实降本减负。全面落实国家增值税、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和转型升级结构性减税,去年为民营企业减免各类税收约 270 亿元,今年上半年在去年基础上新增减税 87.5 亿元。推进落实差别化地价、下调失业保险费率、降低医疗保险缴费、调整公积金缴存基数、清理服务性收费等系列降本举措,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二是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去年以来,6 次降准共释放流动性 386 亿元,为民营企业办理再贴现 100 亿元,申请发行小微金融债券合计220亿元,发行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577亿元,较往年相比均有大幅增长。三是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成立市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化解领导小组,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排查掌握风险底数,制定“一圈一法”“一企一策”帮扶方案,设立上市公司稳健发展支持基金,发挥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作用,防范化解“两链”风险、债券违约和股权质押风险。四是积极促进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科技

创新 2025”重大专项,大力推进“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加快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实施科技争投和企业倍增计划,积极落实研发投入后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金融服务等政策措施,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孵化器建设,目前已有 650 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国家库”。五是有力保障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3315”人才计划,出台政策为企业引才,搭建平台为企业聚才,强化保障为企业留才,去年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第二,86%高校毕业生进入民企工作,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重服务,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一是深入开展“三联三促”。确定帮扶对象,走访调研,主动服务,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认真听取政策落实、执法监管、企业需求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有效解决发展难题。二是着力提升政务水平。积极落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80 条意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提速项目审批、商事服务,极大方便群众办事,激发创业创新热情。三是切实维护企业权益。成立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服务能力,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等违法行为。坚持司法办案与追赃并重,尽力挽回企业经济损失。妥善处理涉企行政案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法保障企业行政诉权和利益。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与困难各级政府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主动作为,积极创新,效果明显。但在调研中,企业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策措施有待细化落实。一是部分政策措施未能落实。各级政府分批分次出台了各类惠企政策措施,但在落实中还存在细化配套不全、操作程序繁琐、兑付周期较长等问题,导致部分企业未能或无法及时享受政策红利,政策预期与实际成效还有差距。一些政策宣传也不够,部分企业了解不多,造成政策兑现滞后。据问卷调查,33.3%的被调查企业不太清楚降本减负相关政策。二是有些投资准入仍然过严。PPP 项目投资准入门槛过高,民营企业参与投资的渠道和途径不够充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也存在不少实际困难,很难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国有垄断行业无法进入。能源“双控”与项目落地存在矛盾,根据区域能耗指标,对一些符合产业导向、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审批过于严苛,甚至予以限批,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三是个别政策措施不够合理。个别政策在制定出台前没有进行充分调研论证,没有考虑企业实际情况,例如 5 月份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通告》种引导基金发展滞后,对初创型企业发展的撬动作用甚微。去年全市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为 2.6%,与同类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三是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去年以来虽然引进和共建多家校企技术创新研究院,但民营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检验检测机构等科研基础平台建设仍显滞后,已严重制约企业创新发展。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时间长、惩处力度低、判决执行难、维权成本高,尤其是有些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判赔额很低,甚至连维权费用都无法弥补,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挫伤创新积极性。

(四)降本减负依然力度不足。一是土地紧缺制约大。土地制约已经成为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用地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居高不下,民营小微企业难以或基本申请不到用地指标,用于厂房租赁的成本呈现逐年快速上升,加重企业负担。二是工业用能成本高。我省工业电价不仅高于中西部地区,也高于周边的江西、江苏以及广东省等地。稀土加工、金属冶炼和压延等行业反映,因工业用电用气价格长期偏高,企业生产成本压力较大。三是减税惠及覆盖难。建筑、运输等行业反映,本次增值税降税幅度从 10%降为 9%,仅为一个百分点,受增值税销项税率下降幅度低于进项税率,有些企业实际税负不降反升。出口企业反映,原先征退税率为 16%,因出口退税下降 3 个百分点,特别对市场议价能力较弱的企业,实际上没有得到优惠。四是社保负担仍然重。近年来员工工资上涨过快,社会平均工资持续提高,多数企业感到缴纳社保费用负担仍较重,对税务部门统一规范征缴社保可能造成的成本上升也存在担忧。

(五)营商环境还需改善提升。一是协同服务有待提升。政府部门涉企服务,仍存在信息共享不够透明、工作不够协同,体现在部分事项所需提交的材料太多、互不共享、流程复杂。如企业的变更和注销,目前还需跑多个部门,做不到“最多跑一次”;又如目前我市建立了普惠金融信用平台,但是用电、用水等核心数据难以获取,影响平台信息查询功能,导致授信调查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间接推高融资成本。二是执法方式有待完善。据问卷调查,33.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个别行政部门在执法时存在简单化、“一刀切”等问题。如部分

企业反映,由于自身知识技术条件有限,在污染治理环节存在盲目性,在被处罚后仍然解决不了污染难题,亟需得到行业主管部门有针对性的技术帮扶。三是权益保护有待加强。尽管相关部门日益重视并加大执行力度,但民商领域“执行难”问题还是比较集中,实际解决率还是不高。“黑名单”制度有待完善,2016 年以前的失信人员基本未被列入名单,而失信人员名单一旦列入后“退出机制”不够完善,影响正常商务行为和生产生活。四是打击侵占有待重视。民营企业内部员工侵占挪用公司钱财、偷盗公司物品等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公安经侦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办案的需求;另一方面,刑法对于民营企业员工侵犯公司财产行为的判定只有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与国企员工同类侵权行为相比,量刑偏轻,对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还不够。五是招商政策有待规范。为吸引企业落户本地,各地自出政策相互竞争,特别是个别开发园区招商引资政策存在随意性和低效性,导致成本和代价过高过大,且不利于全市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政策和营商环境。

三、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和建议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有效解决当前遇到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再创宁波民营经济新辉煌。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力抓好政策落地,提振发展信心。一要健全完善政策措施。为使政策更加公平、从简、务实、管用,在实施中要充分听取吸收企

业意见,加强市、区县(市)以及部门间统筹协调,完善配套措施,细化相关条款,强化政策集成,增强政策供给的针对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二要有效发挥政策作用。坚持不懈抓好减税降费、民营经济“1+X”政策体系落地落实,精简政策兑现环节,打通政策实施梗阻。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分析研判、效果评估。特别是对自出政策无序竞争影响营商环境等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要结合重大片区建设,加大整改统筹力度,切实提高政策整体效果。三要持续推进政策宣传。要组织新媒体开设优化营商环境相关专题,丰富形式、深入报道、扩大效果,提高政策知晓度和城市美誉度,确保利好政策穿透传导到基层,落实到每户企业,提振发展信心,增强政策获得感。

(二)合力推进纾困帮扶,破解发展难题。一要优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正确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定位,切实做到与企业风险共担。加强金融服务创新,优化信贷期限结构,落实年审制、循环贷、税易贷、发票贷、应急转贷、无还本续贷等方式,大力推广信用贷款和银税合作产品以及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完善金融机构监管和内部激励考核体系,细化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压减审批程序和周期,防止不合理的随意抽贷、断贷和“一刀切”等做法。二要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配套支持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抓住科创板、注册制试点等政策机遇推动民企上市挂牌,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债券融资、私募股权基金等融资方式,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三

要强化政银企联动。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信用共享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引导融资担保公司做强做优,发挥好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作用,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破解抵押担保过度、融资信息不对称难题。牵头组织融资洽谈会、银企对接会等多种方式,积极协调解决好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民营企业合理资金需求。四要有效缓解用地困难。完善亩均论英雄考评机制,相关的扶持政策应当避免单纯与产值、税收等规模指标相挂钩,对处于结构调整、迭代转型的企业,在亩产论英雄的评价指标、奖励措施等方面要因企施策。积极探索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租等方式供应用地,降低企业获取土地初始成本。加强土地空间规划布局,确保新增用地三分之一供于企业发展需求。改造提升标准厂房、闲置厂房,盘活利用存量土地,腾出发展空间,打造小微企业集聚园区。

(三)大力支持创新转型,增强发展动能。一要加快创新平台搭建。聚焦发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完善制度和政策设计,搭建平台添“燃料”,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共建力度,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资源利用等综合服务。二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政府类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引导作用,对科技型、初创型企业和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方式,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三要加紧各类人才集聚。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搭建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与培育本土高素质、实干型人才并重,推进人才特区和人才高地建设,切实帮助解决他们在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需求,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的创业环境。四要加力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查处力度,增加侵权成本,坚决遏制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保护创新成果,增强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信心,激发全社会创造创新活力。

(四)着力提升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一要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联系制度,政府信息平台要主动征集各种意见、建议和诉求,“三服务”活动要全面查找发展的难点和堵点,落实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别是对重点企业债务危机、矛盾纠纷处理要建立应急协调机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再续发展。二要深化涉企审批改革。聚焦“跑零次”、掌上办、数据共享和政务终端服务体系建设,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攻坚战,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三要强化应对服务能力。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平台、保驾护航,帮助企业提高应对市场变化、政策变动的能力和水平,特别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中,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建设海外仓、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模式,促进企业稳信心、稳市场、稳出口。四要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要综合运用民事、刑事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向他人非法输送利益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要坚持司法处置和稳定企业相统一、监督管理和服务扶持相结合,避免执法简单化、“一刀切”,相关部门执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给企业留有发展空间和整改时间,共同营造良好治理环境,保障民营经济更快更好更高质量发展。

《一诺无悔》观后感

由 CCTV1 套节目黄金档刚刚播放完的电视连续剧《一诺无悔》已经全剧终了。看完最后一集中的一个镜头——人民的好书记廖俊波永久的离开了人世,顿时天地呜咽,人民痛不欲生……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为这么好的县委书记,南平市副市长廖俊波的突然离世而痛心疾首,难过得一夜未眠,一闭上眼睛眼前就出现了那张和蔼可亲的脸,那张平易近人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脸——他就是电视连续剧《一诺无悔》的主人公,原福建省南平市正和县的县委书记廖俊波。为什么他的离去会让万人呜咽,痛心疾首呢?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心里只有人民大众的好书记。那他都做了一些什么呢?这么让人们牵肠挂肚的思念他?这么难舍难分的亲自送行?这要从他刚刚到正和县去任县委书记时说起:

1.正和县当时是有名的贫困县,这里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就一条又窄又拥堵的公路,已经破旧不堪了。从上面经过要堵车,不知道能堵到什么时候才能过去!有急事会急死人。

2.正和县的许多乡镇缺水,老百姓喝水困难,要到距离几十里地的山那边去挑水喝。如果有过路人想找点水喝,那比登天还难——那里的水比命都值钱。

3.那里有个私人企业,是当地一霸,为了一己之私肆意排放污水,把下游的河水污染,致使下游沿岸的居民深受其害——污水恶臭,垃圾成堆,老百姓怨声载道,求救无门。

4.那里当地人说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有能力的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留守儿童。所以越来越穷。

5.由于没有公路,内不能出去,外面的人也不愿意进来,致使农民种植的土特产滞销,老百姓守着那么好的白茶没钱花。

就是这样一个落后贫困县,廖书记硬是凭借自己能打硬仗的啃大骨头的精神,走家串户,到群众中去,多听多看,亲身实践,起早贪晚,没日没夜的奋战在一线。很多时候连轴转连饭都吃不上,甚至一天都不吃一顿饭,几次过家门而不入,自己的老爸爸生病住院了,都没能去看一眼。可是为了找到招商引资的对象,居然放下身段去照顾客商的妈妈。为了能建设一条救命桥,他冒着生命危险亲自顶着瓢泼大雨在山洪中测量水文资料,好险丧生水中。

为了提高正和县的教育水平,不惜放下县委书记的身段,一次又一次的找上海一所先进学校的领导商量,终于把正和籍的大学生邢老师给请了回来,并且亲自去大学现身说法,引进许多大学高材生。到正和实行教育改革,为了让当地的农民富起来,他亲自到处走访,招商,建电商平台,帮着农民把农副产品放到网上去卖……

经过 4 年半的努力,正和的农民富起来了,教育上去了,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纷纷返回了新农村,全县成了全国的模范县。廖书记也因为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南平市副市长。

升了官的廖书记本应该歇歇了,可是他依然是身先士卒,为了请一个有能力的企业家,堂堂副市长居然蹲在墙角等了半夜,终于感动了那个企业家,答应去投资……

就是这样一位先人后己无私的好书记,终于积劳成疾,倒在了通往会场的大雨瓢泼的路上……

廖书记一路走好!

后记:

总是有一些好干部用生命普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动人心弦,值得尊敬。谢谢这一类无私奉献的好领导,向你们致敬!

上一篇:会计工作交接实例下一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