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共14篇)(共14篇)
1.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 篇一
3-1-1《体味文化》
教材分析 《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文化“万花筒”
探究一: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教师: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探究二:
1、文化是什么?
2、归纳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作为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感受文化,了解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从而真正理解并把握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动学生去搜集整理,去分析归纳,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者的关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二、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文化又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三、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形式多样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机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难点、疑点、探究点、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已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 篇二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新课程改革
生活化课堂就是将原本距离学生较远的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方法变得贴近学生生活,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虽然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诸多误区,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想正确构建生活化课堂,必须走出这些误区。
一、树立全新而正确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念,才能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行动,将事情做好。构建生活化课堂,应当首先从树立正确的理念开始,作为教师应当充分认识生活化课堂对于教学和学生的重要性,将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理念、运用抽象概念解释抽象概念的理念、以简单追求“课堂秩序”为目标的错误理念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独立健全人格的形成等。
二、教学语言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比较专业和抽象的语言解释问题,虽然能够显示出教师较强的理论功底,但是对于学生真正掌握学科知识并无益处。教学中不妨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解释,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使学科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讲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不能代替专业术语。否则将会导致前文所述的第一种误区的出现。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既要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解释,同时也要运用专业术语为学生增强对于学科知识的敏感度服务。
例如:哲学知识的较为抽象,如果仅仅使用专业术语为学生解释哲学概念的话,恐怕会出现越解释越乱的情况。如 “辩证唯物主义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教学中不妨采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来解释这一概念,在解释完学生明白后,再用专业术语将概念升华为学科内的专业知识。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高中政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最直接、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教材名称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 “思想政治”变成了诸如“哲学与生活”等,同时,由原来以文字叙述为主的“黑白”版本发展为图文并茂的“彩色”版本。这些现象上变化的背后是教学理念和内容的变化,那就是更加生活化。与此同时,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符合学科知识的生活化的内容。
例如:传统政治教学中,在讲到联系的普遍性时往往会采用“蝴蝶效应”的例子,这虽然能够使学生感到吃惊,带来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却抛开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对联系的普遍性产生怀疑。这时如果选用美国次贷危机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事例,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讲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不妨选用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来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时代生活方式的变迁。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生活化的材料的运用,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融洽,学生听的津津有味,貌似是一节成功的生活化课堂,然而,细致分析后发现并不是这样。在这样的一些课堂上,教师只是盲目地堆砌搜集到的生活材料, 而没有对这些生活材料进行提炼和分析指导,使得课堂与学科产生了脱节的现象,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生活化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教师单纯靠“耍嘴皮子”和往黑板上抄教案来给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学要构建生活化课堂,就应该充分运用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手段(如:视频、情景剧等),将课堂变成学生愿意参与、能够参与的一项活动。当然,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正确做法。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奉行“牧羊式”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搞得像是在赶集,虽然学生活动很积极,课堂氛围很浓郁,然而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并不能从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
例如:在讲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时,如果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灌输,会让学生感觉到索然无味,并且使学生对这些东西感到怀疑。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党和国家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做的一些具体事例,如抗震救灾、改善民生、反腐败等,就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这些知识的正确性和可信度。
五、教学过程和评价生活化
传统的政治教学过于程式化,这种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再加上评价方法的呆板,使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打击。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因而在教学的过程和评价上都要体现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生活化事例导入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事例解释相关理论知识,在课后进行评价时可从学生的各种能力上进行检测,避免传统的唯知识论的出现。
例如:在讲民族区域自治时,可以采用西藏地区的法定工作时长、法定节假日等与其他地方存在的不同来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讲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态度时,可以利用比较敏感的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但是在运用上一定要注意方向、掌握分寸。
3.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 篇三
教学内容生活化
政治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改革的方向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生成性指的是依据教学过程而“实时”开发和充实教学内容,把政治教学的内容随时与生活相联系,使之成为学牛的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开放性指的是必须承认课程资源中教材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政治教学中,应该引入学生生活中接触的政治内容,把深奥而抽象的政治理论通过实例表述出来。例如,在讲到“我国国家职能”内容时,可以联系一些我国政府在地震中救灾的事实,这样不仅加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感。而多元性指的是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现象和探讨政治问题。
教学模式生活化
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首先是实践法。所有的政治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还要服务于实践。采用实践法,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去解决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反过来还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是模拟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模拟来再现发生在周围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学习“卖方和买方市场的特征”的内容,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把两者特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听,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学生还是经常把二者混淆。教师可以先找三名男生扮演在商场里的书包销售老板,一名女生扮演在商场里买书包的顾客,(要求,书包老板的书包定价必须有所差异,卖家必须把书包卖掉,顾客必须要买到书包),然后在把角色进行互换。在模拟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学生就会对“卖方和买方市场的特征”有着深刻的认识。
最后是娱乐法。音乐、小品、漫画以及诗歌等都是学生十分喜爱的娱乐形式,借助这些娱乐形式来诠释枯燥难懂的政治理论,比单纯教师的讲解有着显著的教学优越性。例如,在学习“保险、股票和债券”,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保险、股票和债券等不同投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范伟、赵木山和高秀敏主演的小品《心病》。这样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中,不仅学生可以轻松掌握书本上有关的理论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思考自己家庭未来要怎样制定科学的投资方案,确保安全。
教学过程生活化
要想真正的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就得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平时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
教学的过程要经过三个环节:首先是导人。每节课成功的前提就是导人。新版的高中政治新教材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学生阅读时会有着亲切感。如果在课堂导人时加人生活化的内容,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联想。例如,学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可以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迎宾曲》,然后让学生看“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式的视频。导人新课时利用这些学生熟悉而真实的材料,立即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其次是理解。利用生活化的导人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后,可以运用各种实例去讲解和剖析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举出生活中“脚与鞋的关系”的例子来说明上述原理。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规律。
4.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 篇四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
2、正确理解 基层民主管理中 公民民主参与的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2、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身边有人在考村官,那村官到底指的是什么?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 专科 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职务的工作者。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你愿意去当村官吗?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是国家公务员吗?村委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二)进行新课
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教师活动: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发生了两次意义深远的历史性变革,一次是“包产到户”,另一次就是“村民自治”,其中村民自治的重点在于制度上的创新。从合寨村开始萌芽的民主制度,如选举方法、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年终报告制度等等,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当中的重要内容。
1、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是什么?对,是村民委员会。
(1)含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广大农民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作用是: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2)村民自治的内容:
教师: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的自治组织,那村委会的最高代表是谁?对,是村委会主任?那这个村委会主任是政府任命的吗?不是,是村民选出来的。那是村民怎么选出来的?很好,是村民通过直接投票选举出来的。
教师: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这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请大家注意这个村民自治的基础。
教师:好了,村民通过直接投票选出村委会干部了。那以后的任何有关村里的决策是不是都由村委会主任说了算了?对,不是。那由谁说了算?对!由村民说了算!那村民怎么来参与决策呢?对,通过村民会议。比如今天大家坐在一起,开始商量个有关全村村民利益的事儿,最后有的人同意那样做,有的人不同意那样做,那最后到底同不同意怎么办?很好,最后举手表决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这就是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教师:村民通过直接投票选举选出村委会干部,通过村民会议参与本村的事务决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村民又是如何规范自己和干部的行为,管理日常事务呢?对,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这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日常事务的有效途径。
村委会委员、干部都是村民选出来的,那村民就有权监督他们的工作,通过什么来监督?对,村民可以运用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干部和村委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这儿有个监督方式是村务公开,那公开些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有明确规定的,①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②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落实方案。③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
④ 水电费的收缴以及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村务公开的范围,这个范围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5.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原理 篇五
一、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W:自然界是客观的
M: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W: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M: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W: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W:运动时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M: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W: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M:①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意识的本质
W:①意识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意识的作用
W: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 人能够你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调节和控制作用)
M: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客服错误的意识
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W: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M: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9、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W: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④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认识论
10、实践的特点
W: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W: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M:①要立足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③ 发挥真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W:真理是客观地,具体的,有条件的
M: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发展和和完善真理
1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W: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脑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行
M: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
14、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W: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M: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5、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W: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M:①要从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6、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W: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M: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7、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统率部分原理:
W: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其部分。整体的功能机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M: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影响整体原理 W: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M: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到整体的发展
18、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W: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点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M: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9、发展的普遍性
W: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M: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20、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W: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M: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21、量变与质变
W: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M:重视量变,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6.评价高中政治教材之哲学生活 篇六
中学哲学教学是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人生第一次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具备辩证思维能力。由于课程的性质相对抽象,加之学生第一次接触哲学,故学生学习比较困难。诚然,新编教材和新的课程标准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材编写,内容选择,形式及案例等方面下了许多工夫,然而在实际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尚有一些困惑,现就此作一些简单分析。
一、从教材体系来看,归类有重大不当之处
大家知道,马克思在继承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这个体系除社会主义板块外,其余均是人类哲学的共性,现在连西方国家也在钻研马列著作。从宏观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前者主要研究自然领域,后者则研究社会历史领域。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三大板块: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唯物论主要讲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可我们的教材在第一课安排的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则在第二课的辩证法章节中的联系的课程内容之下安排规律的定义,然后是规律的客观性,再在第五课第一节安排主观能动性,最后总结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则不了了之。对于如此重要的哲学原理如此轻率,甚至没有用系统黑体字来表述该原理的内容,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该教材体系风行这么多年,这也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大遗憾。学生在学习之中对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属于唯物论,辩证法或者是认识论难以适从,更别说在思想上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了。
中国几千年文化中通篇是人的主宰,是圣人文化是君权思想,唯独缺少的就是规律意识,结果自然而然是人说了算,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尤其深刻。君主至上,皇权无限,打从公元前秦始皇开始甚至在今天仍有许多人都是表面讲规律,实则是讲个人权力,规则规律意思极其淡漠。欧洲在中世纪就冲突宗教神学的桎梏,按规律办事,尊重规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现理论大突破,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力学三大定律行星三大定律等,在社会领域如何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及约翰列克的民主政治理论等均有 1 突出贡献,为今社会发展从理论上指明了方向。与此我们中国在这段三千年历史进程中在理论领域基本无建树,连伟大的四大发明也只能算是技术,没有涉及到规律的层面。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主观能动性安排在物质与意思关系原理之后是比较科学的,一来说明它是唯物论范畴,二来是哲学第二个原理,突出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二、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并列抑或是包含?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最基本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延生出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价值观与人生观均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这是勿容怀疑的。可是教材在这两个基本观点上却模棱两可,究竟是人生观大于价值观呢,还是价值观包含人生观?通过教材的学习我们很难得出结论,可是大量的练习题却涉及到这个问题。是我们的教材忽略了这点还是我们的练习题陈旧呢?通过系统分析我们应这样认识这个问题: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人皆有之,它涉及到的是事物的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的属性――-人的需要。如果事物的属性对人的需要有积极意义,则它有价值,反之则无价值,由此形成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及评价标准就是价值观。下面我们将这个观点推广到人与社会,即人(或社会)的属性―――社会(或人)的需要,如果人的属性能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则人对社会就有价值,这就是贡献,反之,社会的属性能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则社会对个人就有价值,这就是索取,由此形成断定个人对社会是贡献还是索取及其贡献索取大小的根本观点及评价标准就是人生观。可见价值观大于人生观,人生观是在特定领域即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价值观。通俗一点人生观就在人生方面的价值取向。那么后面的理想就应该属于这个特定领域,顺理成章地是也人生观的内容之一。当然,人生观属于价值观范畴,那么理想也应属于价值观范畴,不管价值观,人生观还是理想也好,显然均属于社会意识,受到社会存在的决定。这样,三者的归属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的科学的“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研究的应该是各自不同的领域。可我们的教材对此却避而不谈,让学生困惑甚至让我们部分教师为难。如果教材加上上面这段推理,我想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教学必将与辩证唯物主义部分教学一样同样清晰。
三、集体主义,克服个人利益,结果是克服别人的个人利益
我们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应在全社会推广。集体主义要求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二者发生冲突时克服个人利益。这就好象一个笑话:夫妻举行婚礼时礼宾司宣布三条原则:第一条,夫人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当夫人不对时,参照第一条办理。我们的教材用的就是这个推理:第一条集体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可以尊重个人利益,第三条,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参照第一条办理。这样的推理学生不接受,全体老百姓也不接受,就连我们全体党员对这个推理也心存疑惑,更不要说让全体学生,全体人民身体力行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正当利益被无情的剥夺,表面上一说到个人利益就觉得理亏,就是思想上落后,可实际呢,许多人是高调集体主义,为集体、国家社稷着想,暗地里是为个人和家庭着想,表面上是克服个人利益,暗地里是克服别人的个人利益来满足于自己的个人利益。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假象,资本主义天天都在宣扬个人主义,却处处为他人和社会着想,我们天天在宣传集体主义,为他人和社会着想,克服个人利益,却处处在践行着个人主义思想,克服别人的个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
与其这样,不如我们用下面的推理方式:第一,人人都有个人利益,这是神圣不可侵犯,每个人的个人利益都应当得到维护和尊重,因为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自己所需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个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故个人利益是构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第二,自己的个人利益如此重要,同理可得他人的个人利益也同等重要,尊重自己的个人利益也得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第三,在此基础上就形成我们的道德价值判断: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正当且合法合乎道德;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是不正当不合法且不合乎道德之举;为维护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这就叫高尚。这高尚当然就是我们书上所说的集体主义原则。通过这样的推理,我想学生在内心上容易接受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在行动上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他人利益。
四、全面的观点,结果是什么都一分为二,模糊不清,生活中处处充斥着但书,是对还是错到底谁能述说
矛盾论是哲学的精华部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就是一分为二,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对事物一分为二,比如要批评一位学生:你总的来说表现还可以,但┅┅,好一个“但”字,可见我们思想工作水平之高。可是学生理解为:一,老师是表扬,你看我总的表现不错,二,我犯了┅┅错误,老师是在批评我。这就是全面观点滥用成灾的结果。辩证法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总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却被我们在生活中如此理解,这不能不说是哲学的悲哀!大家知道,科学是求真,答案是科学真实的,是什么就应该是什么,不是什么就应该不是什么,怎么能这也可,那也可,那到底什么是真理呢,什么是谬误呢?好一个“但”书,让好的变味,让坏的变香。改革决策失误,说什么允许交的学费,学生优秀就是优秀,却非要在最后加一句“但你在某方面应怎样怎样”?听起来十分全面,但总觉得有点怪怪的感觉。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我们也要看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不放,不要左一个全面,右一个全面,结果是表面上看方方面面俱到,可实际上是无法有准确的界定以及使决策难以执行。现实生活中主次颠倒,滥用全面观点大有人在,这是对我们哲学全面观点的一知半解,建议在教材上对此作专门说明。
7.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 篇七
一、从社会生活中捕捉信息
社会生活是学习政治的大课堂,哲学也包含其中。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哲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提炼社会生活信息,把社会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社会焦点、新闻趣点适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为构建生活化的哲学课堂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政治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在日常生活中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网络上留意一些生活信息。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把这些信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连接,进而把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理论合理地与所学的哲学内容相联系。社会生活中与哲学相联系的内容很多,大到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摩擦争端或者巨大的自然灾害,小到新闻中的交通事故或者刑事案件,这些都可以与《生活与哲学》相联系,就看老师如何引导,何时运用这些材料。
当讲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时,联系到男孩子最感兴趣的足球世界杯比赛或美国NBA男篮比赛,联系到女生们引以为自豪的女排姑娘们的最新战况。不管足球、篮球还是排球比赛,只靠一个队员的努力是不行的。队员能力再强,如果不好好进行战略决策,不能让每个队员既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跟其他人好好配合,也是不行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是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优的效果。讲到“发展”,讲到“对立统一”,讲到“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讲到“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点时,笔者会跟学生一起寻找与它们相关的社会新闻或社会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这些生活事例的了解与分析,学生们不但对许多哲学道理更加清楚,对世界、对国家、对当今社会的重大事件也更加了解。
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炼信息
哲学是扎根于生活之中的,尤其是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运用他们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去活化教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去认识生活,进而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哲学的动力,进而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哲学的兴趣政治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留心家庭生活中的材料,采撷学校生活中丰富的资源,把看似高深的哲学道理与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发生的事,并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当笔者讲到“意识”这一环节时,笔者先跟学生们讨论人和动物的区别,笔者问他们,“愿意做吃饱饭后乐呵呵什么都不用思考的小猪呢?还是愿意做整日不得闲,又烦恼多的人。”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选择了烦恼多的人,当问及他们原因时,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开了:“人有追求”、“人能够按自己的心愿去做很多事情”、“人可以通过劳碌来体现自己的价值”……然后,我为他们总结:人之所以比动物更快乐、更优秀是因为人有自己的意愿,也就是意识;在意识的指挥下,人能做很多给自己带来幸福感的事情,而动物的大脑是不具备此功能的。“那么,我们能够不管什么事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吗?”笔者接着提出问题。学生们摇头了,是的,意识是客观的,它既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又要遵守客观的规律来发挥作用,拔苗助长是不可行的,掩耳盗铃也是不可取的,学生们信服地点头称是。
三、把所学哲学知识用之于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真正深刻而稳定的兴趣,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往往和其需要成正比。也就是说,对于《生活与哲学》课,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有用才,会更加愿意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去说明问题,引导学生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学习起来也更有劲。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学认识的取得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再认识”的一个过程。高中哲学课程的内容也是从生活实践中而来,也必然要把教学内容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活力的情境,把《生活与哲学》课的内容归于实践,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更好地去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哲学。
摘要:“学以致用”是高中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设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觉悟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发展。
8.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八
一、转变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施有效的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思想,彻底摒弃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理念,紧跟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这是高中政治教师能否成功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关键。首先,高中政治教师必须由教师为本的陈旧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尊重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是教给学生政治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高中政治教师要主动形成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要准确把握《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充分认识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多关注和深入探究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注重在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利用生活化的因素,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政治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尽量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来指导高中政治教学。
二、优化教学过程
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落实和实现的。因此,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生活化的具体要求。如在备课环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要求和目的,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在教学环节,教师要尽量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化课堂,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解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生活实例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索政治知识,丰富生活经验。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辅助教学,将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三、改进课外拓展教学
众所周知,要提高教学效果,虽然课堂教学很重要,但是课外拓展教学也不容忽视。所以,要使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教师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而且还要重视课外拓展教学的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政治知识。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在学习了“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后,教师可以组织这样的课外拓展教学:先让学生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比如研究消费者的权利意识;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分工负责研究课题中的任务;最后,让学生分析和研究调查数据,剖析其中的问题,再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通过生活化的课外拓展教学,学生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具体问题,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学生从中享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9.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第一课教案 篇九
本框是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中的重点内容。学习和理解该框内容,有助于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把握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设计从一组国际交往的剪影入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运用正确的理性认识分析当前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国际政治现象的认识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增强能力,并增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在理解国家利益时,要结合国家性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的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1.通过判断,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
2.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识记并学会运用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感悟并说出我国要坚定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他国的正当利益。
教学重点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
如何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时事快播:请一位同学来播报几条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
二、情景激疑: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中国外交部:美国不是南海当事方应谨言慎行》提出问题:南海问题的当事国是中国和菲律宾,而美国作为域外大国,插手南海问题,其真实意图何在?如果美国一意孤行,继续下去,将会导致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呢?请大家带着问题来自主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一:说出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基本形式。并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国际关系吗?属于国际关系的哪种内容和基本形式?
1、4月,中国外交部:中方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单方面提交的南海仲裁案。
2、民进党台湾地区领导人当选人蔡英文即将在5月20日就职。台湾经济已因蔡英文两岸政策不明朗而受到“惊吓”。
3、国际竞争表现在各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
4、205月9日,中印尼高层经济对话在雅加达举行。
探究二(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分析。
四、误区诊断、思维拓展
1、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2、国际关系纷繁复杂,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10.高中政治教育生活化探析 篇十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育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一、政治生活化的意义和优势
教育生活化是一个很久以前就有的主张,指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生活,要想让教育真正为人们服务,必须让教育和生活结合。这一点正是高中生活的前提。高中教育生活化就是以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为主导,在教育主体的参与下,将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以生活推动教育。高中政治生活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以生活讲政治,实现政治教育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高中政治生活化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高中政治教育现状,另一方面基于高中政治发展方向,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高中政治教育生活化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教学改革。
高中教育实现生活化具有其独特优势。首先来讲,高中政治生活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传统政治教育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教学不但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也很难学到实质性东西。高中政治只有基于生活实践才能让学生理解,高中政治生活化正是帮助学生学到政治知识,提高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水平,达到学以致用。其次,高中政治生活化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政治生活化表明学生要充分关注生活实践,教育也必须以学生成长特点为依据,在教学中充分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学会正确地看待人和事。
二、高中政治生活化策略分析
1.教学观念的转变
要想实现高中政治生活化,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生活化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师教育观念,让教师认识到生活化教学对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争取在政治课堂教育中逐渐渗透生活化内容,并努力思考如何在政治课堂中体现生活化理念,增强政治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推进政治教学生活化进程。具体做法就是在备课到课后的全方面实现生活化教学,备课方面,教师要做到政治教学备课不能停留在政治课本上,更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政治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提高政治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从而在课程开始就进入生活化进程。在授课阶段,教师更要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主动联系生活。还要建立体验式教学,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2.生活化素材的挖掘
高中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一大重点就是生活化素材的挖掘。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政治素材,政治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素材,让政治教育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教师不能只将眼光放在政治课本之上,从生活中不断发掘政治素材才能真正实现政治教育生活化。政治生活化素材不能随意选取,很多教师都在素材选择上出现失误,如随意堆积政治素材,让学生眼花缭乱,却达不到启发学生的目的。还有的教师选择的素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在政治教育生活化素材的选择上,我们有必要遵循一定的策略。第一,重质量。现阶段教师随意堆砌教材的现象十分严重,有很多教师愿意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政治教育生活化教材选择中不能看重数量,更应该看重质量,即教师在选择素材之初,要首先想想教材选择目的,每一个素材的选择要站在学生角度看,再考虑教材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内容。总之,教材的选择要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和典型性,让生活化教学切实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第二,以学生为本,教材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放在学生真实生活背景下才能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意义。素材选择就是让学生从已知经验发掘出教材背后的知识,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探索体验。因此,教材选择上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考虑地域性。选择符合本地域的独特文化和底蕴的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考虑时间性,即素材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需求,尤其是现阶段最能激发学生强烈探索欲望的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情境的创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政治学习中,创设出生活化情境,要求教师立足教材面向生活。将教学内容和自己创设的生活情境充分结合起来。生活情境将学生实际生活搬到教学课堂汇总,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反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自己所学知识。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需要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辅助教学,加之现阶段多媒体条件比较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如经常在互联网上搜寻时事新闻,充分应用于教学当中,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案例,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案例谈论中,通过这些手段,帮助学生充分将自己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最终达到锻炼学生整体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璟.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1:150-152+174.
[2]陈卓.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153.
[3]谭娟.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
[4]张杏娟.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4,11:104-106.
11.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刍议 篇十一
一生活化教学要注重思想性
政治学科不是纯知识性的学科, 它最主要的功能是思想品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 注重思想性不是空洞说教和强制灌输, 而要注意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春风化雨般地流进学生心田。因此,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 既有显著的隐蔽性, 又有较大的差异性。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可以直接“教”给学生, 而是要创设机会, 通过亲自参与活动, 感受、体验与内化, 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这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搭建通往现实世界的平台, 帮助他们挖掘现实生活的实际。
在讲《政治生活》“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一节时, 本人在班级中开展了“我校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的模拟民主听证会。作为教师, 深知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危害性, 但部分学生不以为然。尽管学校三令五申, 还是有学生偷偷摸摸地使用手机。确立这一主题, 既具有现实意义, 又具有教育意义, 而且是每个学生所关注的, 这样每个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具体操作时, 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的角色:在校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教育专家等, 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组成不同的代表团进行分组讨论, 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接着请各代表团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探究、交流和辩论, 学生达成了共识, 教师也比较自然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这一规定。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 而且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生活化教学要把握时代性
俗话说, 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常青。把握时代脉搏, 紧跟时代步伐, 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政治课教学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否具有时代性, 是否能把鲜活的热点材料运用到教学中来。教师应关注时政, 及时把时政热点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融入到政治课教学上来,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时政材料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时代性并不是对时政材料的简单堆砌, 而是要为教学所用, 根据相关知识点挑选合适的时政材料, 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时事材料进行分析, 或者以时事材料作为情境导入。
《经济生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提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一时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把握这一内容, 笔者联系我国政府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时所采取的积极举措。这些举措学生比较熟悉, 其中有些还是自己家庭曾经经历过的, 通过这一材料的引用, 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对时事政治对社会热点的兴趣。
三生活化教学要提高针对性
针对性就是针对学生实际,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 针对能够引起他们思考并进而树立责任感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首先, 要使学生学有所获, 知行统一, 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 有目的地引入材料, 选取的情境要服务于探究活动, 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其次,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所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感受了许多社会现象, 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为政治课堂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在政治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表现个性的机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最后, 引入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学生熟知的,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神奇寓于平凡中的感觉,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 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在《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一节的重点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在教学中, 笔者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铺垫, 让学生想一想过去一年中我国政府做了哪些大事, 分别体现了政府的什么职能, 政府为什么要履行这一职能。这样的情境创设和提问, 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和交流, 学生自然掌握了政府的基本职能,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使学生通过这一情境感受到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生活化教学要具有实践性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 生活决定教学, 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真正成为教育。因此, 政治教学应扩展时空, 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 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 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会与人合作,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注重将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 在活动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感悟周围世界, 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 扩展知识技能,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生活经验, 促进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注重着眼于身边事, 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情形、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 把课堂教学变成深入浅出的、理论与生活有机融合的实践乐园。包括时事点评、辩论赛、专题讨论、调查采访、让学生制定解决方案等。既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密切相关,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生活能力, 增强责任感。
总之,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只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 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营造出足够的生活氛围, 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激起学生的有效思维。
[责任编辑:庞远燕]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高中政治教学中应实施注重思想性, 把握时代性, 提高针对性, 以及具有实践性等生活化教学策略。
12.高中政治二年级哲学生活第3课 篇十二
一、选择题
1.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这表明哲学()A.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钻研哲学,有很高的哲学修养。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回答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为什么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问题。这说明()①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哲学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③哲学都是对时代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
④哲学能够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哲学的性质注定了它必须做“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就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也就是“事前诸葛亮”。据此回答3~4题。
3.哲学要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先得老老实实地做好“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为此它必须()①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反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时代呼唤“高鸣报晓的雄鸡”,社会更需要“高鸣报晓的雄鸡”。这是因为它可以()①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全盘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直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A.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东城模拟)2012年5月29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上海转型发展专题研讨会暨复旦大学校庆107周年学术文化周闭幕式上提出,解决经济转型中的各种问题,思想比知识更重要,需哲学家解悟。材料意在说明()①哲学家能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②真正的哲学能启迪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③哲学的真正使命在于揭示世界的本质
④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人们经过一系列思考后理性地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主要体现了()
A.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人们改造世界的水平取决于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C.真正的哲学智慧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才能指导社会变革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前人理论成果的态度是()
A.机械相加
B.全盘吸收C.直接利用
D.批判继承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有机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
A.阶级性
B.革命性C.科学性
D.实践性
10.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11.对比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②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④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真理性的理论体系
B.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的哲学
二、非选择题
1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16分)(2)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有哪些?(6分)
14.(30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上图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6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在它的产生中还有哪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16分)(3)你能从上图中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有什么不同吗?(8分)
1-5BDCBC
6-10CDBCA
11-12CB
13解析: 第(1)问比较简单,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即可;第(2)问也较简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合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智慧结晶,是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导,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还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4解析: 第(1)问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第(2)问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第(3)问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1)图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除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外,还有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13.2010年政治生活复习教案 篇十三
第一课 生活在人们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主要内容
1、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二、考点疏理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们当家作主
1、广泛、真实的民主(1)国家。
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注意】
国家、民主、政党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 国家性质的定义: 国家性质也就是国体。
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②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这一概念在政治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决定:政体、我国政府的性质、政府权威的树立、政党制度的性质、我国的内、外政策。(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①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制度保障:我们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83页)②我国专政的特点:新型的专政。
③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民主的含义及阶级性。
对立: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适用于人民,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统一: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写入宪法。(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从这两方面论述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可以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②实行依法治国。
③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
④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结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事情。
3、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结合练习册87页的相关内容)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利来源于人民。国家同样赋予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1、神圣的权利 庄严的义务
(1)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依法参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十八周岁的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代表的权利是选举权。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利是被选举权。
②政治自由。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③监督权。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注意】
监督的对象是:一切国家机关(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和国家工作人员,内容包括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
(2)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政治义务是指公民应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
①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②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③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④公民有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2、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1)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明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实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我们这样树立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同时,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在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时,把他们结合起来。
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三)政治生活:积极参与 重在实践
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崇尚民主与法制。
1、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宪法赋予公民广泛参与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区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政府的廉洁。只有人民参与,才能监督干部达到廉洁的水平。标志之二是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国际竞争与合作对每个国家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代国际竞争中我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关心中国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部分。
认识世界的格局。认识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认识国际竞争中的机遇和挑战。是政治生活的部分。
2、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政治生活涉及到国家的经济政策,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与我们息息相关。如就业问题,人民币的稳定问题,收入增加问题,学校选拔人才的方式和方法。(2)参与政治生活,学习政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有助于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有助于树立民主和法制观念,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政治体制,政治政策、政治机关、宪法、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对我们参与政治生活十分重要。(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参与选举,民主监督,管理,决策,社团活动等。
对于中学生来说。参加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养成读报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参加共青团活动等。重要的是实践。
14.浅谈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十四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
导入新课如果枯燥无味, 缺乏生活气息, 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现实生活入手, 把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 导入教学。比如, 在“唯物辩证法”二轮复习教学中, 我结合前两年日本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爆炸, 形成核辐射, 我国部分地区居民误以为多吃碘盐可以防核辐射而出现食盐抢购现象进行分析, 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发生后, 日本民众举行反核游行, 德国关闭5座核电站, 我国国务院宣布暂停核电发展计划。一时间人们谈核色变, 核电发展面临空前的挫折。核电何去何从?虽然自从人类运用核电以来, 出现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三里岛核事故以及这次的福岛核事故, 但是由于核电作为低成本的清洁能源, 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 核电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于核电发展的问题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以及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二、生活化情境式教学
在政治课教学中, 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如在讲授分配制度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王明一家有五口人。王明承包了责任田, 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收入不错;妻子开了个小店, 纳税后也有不少收入;儿子是国有百货售货员, 每月除工资、奖金、津贴外还炒股, 赚取了不少钱;女儿是国有企业的工程师, 她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 也有一份丰厚的报酬;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的收入。请同学们议一议, 王明家五口人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如何区分各种分配方式?生活化的情境, 辅以教师的引导,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充满生活情趣的练习设计
审视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教学, 不难发现, 由于高中规模的扩大,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学困生数量增加, 导致政治课作业整体成效较低, 甚至部分学生干脆不做政治作业。这除了与学生素质有关外,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教师自身, 我们给学生的练习往往是不加取舍, 这种脱离学生实际、远离生活情趣的练习怎么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一个没有生活格调的教师如何激活学生的生命?一个缺乏智慧的教师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解决的办法唯有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充满生活情趣的练习,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促进学生启迪智慧, 提升能力。如我在讲授《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时, 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说说我们宁溪镇发展了哪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这些第三产业对柏乡发展有何意义?你认为柏乡县政府、企业和柏乡人民应该怎样促进柏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如, 在讲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 我以红火的台州拆解业为题材, 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台州现已取代台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废旧电机拆解地, 是世界上进口废旧电机最多的地区。台州是一个金属矿产资源空白的地区, 拆解业的发展, 为台州五金生产企业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促进了五金制造业的发展, 推动了台州经济发展。但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可忽视, 居住在拆解地附近的居民, 抱怨常能闻到刺鼻的臭味。请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说说怎样看待台州市的拆解业?这虽然不是学生身边的事, 但也是从生活出发,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政治教学生活化策略既要强调源于生活, 又要注意高于生活。要让学生参与生活, 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 提取其中的理论元素, 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 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理论价值。例如, 在学习“家庭理财”知识点时, 我创设了一个模拟情境:让学生充当国债、股票、保险的推销员, 进行推销演说。结果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妙语连珠, 赢得了阵阵喝彩。为什么单单这几位同学表现出色呢?课下一问, 原来他们中有的家长就是推销员, 或者家里一直热衷于保险、炒股。答案不言自明, 学生所谓“熟练”的“投资选择”来源于真实生活, 其理财知识的获得是他真实生活的体验与总结。再如, 在学习完“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相关内容后, 我让有兴趣的同学继续调查“威力洗衣机”从辉煌到没落的原因, 并对“东菱威力”重振雄风、东山再起提出合理化建议。虽然作为在校学生, 不一定能提出多么高明的见解, 教师也不必强求他们提出多么合理的建议。但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生活中, 能够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他们逐步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
总之, 实施政治“生活化”教学, 就是在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 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 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摘要:政治学科的本质就在于将我们的具体生活上升到一个政治的理论高度, 而政治学科的知识理论也是来源于我们具体的生活实际的。所以, 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生活化教学, 教师应从课堂导入、课堂新授、课堂练习、作业布置、课外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入手, 将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到底, 将政治学习生活化, 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 才是课程改革的坚实步伐。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4.1教案08-25
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12-28
高中政治详细教案08-22
2011届高中政治一轮复习教案 文化生活(二)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人教版必修11-07
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09-29
高中政治国家财政教案09-12
如何打造生活化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06-14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探究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