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诗歌(精选17篇)
1.关于教师的诗歌 篇一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歌
《是您!老师》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老师您辛苦啦》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私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老师您是最早托起太阳的人》
虽然,现在有一些学者说:
“不能把老师比作蜡烛,
也不要说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但是,我们认为,
老师,您是最早托起太阳的人。
每天早晨,
您都敲响起床的钟声,
在教室门口等待我们的到来。
老师,您是最迟送走前一夜的人,
您不顾白天授课的辛苦,
晚上还要拖着疲倦的身子备课,
仔仔细细地批改每一本作业。
随着您送走一批批的学生,
您乌黑柔亮的头发,
变成了斑白。
您苹果一样红润的脸,
爬上了一道道皱纹。
您教出了一个个科学家、军人、医生……
祖国建设各行各业的能手。
您为此感到自豪,
而您从未满足过。
教师节的由来演变历程
【1】6月6日教师节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6]
【2】8月27日教师节
1939年,国民党政府1939年决定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1]
【3】5月1日教师节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
【4】9月10日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6]
【5】9月28日教师节
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因据测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延续了20xx年的“9・10”教师节将易期?互联网瞬间炸开了锅,赞成的反对的各有人在。作为教师节的主角,不少教师表示,“怎么过”远比“哪天过”更重要,只有唤起人们深思设立教师节的本义,改期才有意义。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10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由此不难看出,设立教师节的初衷无外乎两点,一是提高教师地位,二是形成尊师风尚。从这样的初心出发,应该让教师成为教师节的主角。
美国的教师节
美国的教师节是每年5月第一周的周二。而这第一周,则被定为“谢师周”。美国教师节主要内容有三项:学生给老师送祝福、召开家长联欢会、家长邀请老师与家人同欢。
教师节这天,学生们都会送给教师一张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贺卡上写着对老师的真诚祝福、自己的理想和今后需要老师在哪些方面的帮助。老师对学生们的贺卡非常看重,都精心保管起来,因为每一张贺卡不仅仅代表了学生们的一颗心,而且还是以后老师“因材施教”的蓝本。学生、家长和老师们都认为:贺卡是孩子美好祝福的载体,不能以印刷品的形式出现!学生还会给老师发封Email,提醒老师注意休息。
2.关于教师的诗歌 篇二
一、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积淀
古典诗歌,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还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坚实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就不能了解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古代生活场景,就无法深刻解读诗歌,也就无法担负起引领学生感悟历史文化内涵的重任,以致忽视了对学生品格的构建和心灵的陶冶。因此,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积累,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基本素养,夯实自身的古文功底。
首先,具备必要的古汉语知识。教师不仅要有基本的古文化常识,还要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对此,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教科书注释或者参考资料的解说,还要多读书,用语文人的眼睛看生活,回归生活情理来启发点拨学生,深刻领悟文言文的布局、写法、修辞,培养学生一种崇实求真的品质及历史文化素养。否则,孤陋寡闻、不学无术,鉴赏古典诗歌就会无从下手,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无从谈起,教师就不能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精髓的殿堂。
其次,语文教师还要成为杂家,广收并蓄,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均有所涉猎,在教学中才能旁征博引,才能自由发挥,这样才能成为有魅力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作为语文教师,应多研究古文化典籍,不断地学习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充实,从而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厚积薄发,把人文素养的特质传递给学生。
二、独特的视角,扎实的古诗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是一座流光溢彩的华美殿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城,见证并构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阙。在这里,能感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立身处事原则;欣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浑豪迈;品味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江南的婉约濡雅,这些耳熟能详的古文佳句,既贴切又形象,达到了语言美与意境美的和谐统一。徘徊在古诗词这座华美的圣殿,让人心弛神往,流连忘返,使人不得不叹服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要把诗词里独特的人文内涵传达给学生,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首先,体悟感受能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细微物象中,诗人独具慧眼,捕捉灵感,创造出动人的形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也要具备这种能力,这样才能欣赏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才能体会诗歌的精妙绝伦之处。如李白的飘逸潇洒、杜甫的沉郁顿挫、辛弃疾的慷慨陈词等,无不具有作者理想的光环。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其思想深厚,品德高尚,意境宽广,它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若长久浸润其中,必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他们的情感愈丰富,生命色彩就愈明丽动人,人文素养愈雅致、俊朗、伟岸。
其次,鉴赏想象能力。每一首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人理想的光彩,它们或思接千载或浮想联翩。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鉴赏也是如此。要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中感悟语言的灵动、意象的丰满,就要靠读者的想象。如《琵琶行》中“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教师可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带领他们进入琵琶女的情感世界,领略她独特的艺术个性,设身处地地感受她的孤独、寂寞和哀怨。如果不充分调动想象,就不知道诗味何在,也无法让学生在勾画、想象、体验、感受、点评过程中,养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再次,审美情感力。丰富的审美情感是诗歌教学的基石,它可以缩短学生和诗歌的距离,可以和诗作者进行情感互动,进而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触动他们的心弦。杜甫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是当时历史生活的生动画卷,如《石壕吏》抨击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兵车行》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在这些情文并茂、荡气回肠的文字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的感受和思考,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在古典诗歌的意境中体味中国语言文字的广博丰富,让古文化精神内化成一种高贵品质,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
三、敏锐的脉搏,独特的感受理解力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具有大语文观,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通过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性的自然内化,让学生逐步认识自我、感受社会、品味人生,让诗歌精神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震撼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集体的关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高尚的人格,让诗歌教学成为教文立人的好例子。
经典古诗词都是历经千百年淘漉下来的文化精华,思想感情博大深厚,充满着磅礴的气势,闪耀着绚烂的艺术光芒。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升华。在阅读中把个体的独特感受和诗歌的艺术境界结合起来,在审美享受中实现情感的共鸣,在情操陶冶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经典古诗词的学习和研究能让我们的内心更为充实和强大。比如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他对官场与世俗生活的厌倦,在那样一个举世皆浊的社会中,陶渊明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已属不易,他还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酣畅淋漓地表达人生,这是他的文学思想的灵魂,寄寓着他恬淡旷远的襟怀以及孤傲高洁的品格。当然要想真正理解作品,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核,还须凭借读者敏锐的脉搏,深刻的社会反思能力,用心灵捕捉生活细节,品味诗之间的意境和内涵,对诗歌进行再创造,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文素养。
3.关于诗歌教学的两点心得 篇三
关键词:短诗、;整体反复;叙事诗;读写结合
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非常灿烂耀眼,可是对众多的中学生而言,要读懂诗歌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指导诗歌学习时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我认为一些 精干的短诗和一些篇幅较长的叙事诗,它们的教学方法就不一样,前者宜于采用“整体反复”的方法,后者却宜于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
什么是整体反复,“整体”,就是将一篇课文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板块”来处理,在每一次阅读品析之中都是以“全文”的面貌出现。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由浅入深 地多次地组织阅读教学。“整体反复”的主体教法就是诵读——以读带讲,读读讲 讲;以读带练,读读练练 ,在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
如《天上的街市》的教学思路:
步骤一:听读,感受诗的内容。
步骤二:诵读,体会诗的节奏。
步骤三:诵读,表现诗的重音。
步骤四:听读,领会诗中的联想和想象。
步骤五:赛读,体会诗的意境。
步骤六:析读,品析诗的虚与实的构思艺术,用词与造句的精妙。
步骤七:诵读,理解诗的中心思想。
步骤八:背读,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全诗的教学以“整体”诵读,“反复”理解为主要手段,层次分明,内容实在,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然 可见。
运用“整体反复”思路设计和组织教学,需要两方面的技巧:
第一,掌握节奏的技巧。由于“整体反复”式阅读教学思路强调“整体”的“反复”,如果调控不当,就会显得节奏单调,若干个步骤可能以同一频率共振,形成一种整齐而机械的律动,不仅表现出教学设计的呆板,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疏和密,教学速度的快和慢,教学板块的长和短这三对关系,从而打破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美。
第二,组织调动的技巧。“整体反复”的真谛在于让学生于“反复”之中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强调突出课文的文学色彩,强调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诵读体验以及品析理解,强调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活跃于整个进程之中。因此,教学之中必须讲究调动艺术,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听讲与诵读,听讲与思考,听讲与表达这三对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一步骤中都深深地进入课文,使学生在教学之中有听的热情,有思的激动,有读的酣畅。
再看《黄河颂》的教学案例:
一、听配乐诗朗诵两次,让学生体会诗歌表达出来的宏伟、雄壮的气势,想象黄河雄奇瑰丽的景象。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从而激发并强化其朴素的爱国感情。(学生听读、欣赏进入意境)
二、师诵读,学生跟读一次,自读一次,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题,让他们明白这是一首颂歌,关键词是“颂”字。同时简单介绍作者、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歌颂黄河的主题。(学生听读、实践,理解)
三、全班诵读,分析领会:1、第一节中交代的“赞颂”原因,即“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坚强”。2、联系上下节的纽带,也就是全诗的过渡句,即“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3、抓住第 二节中的“望”、“啊,黄河”等明显的关键词语梳理第二节诗的层次。4、“颂”前的蓄势阶段是什么?(学生诵读、教师点拨)
四、男女分组诵读,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讲述下列词句的含意:1、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2、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3、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4、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5、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后能畅谈自己的理解,做到读、思、语相结合)。
五、自由诵读,体会第一节和第三节首尾呼应但着眼点不同的特点。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二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学生读、思考、表达)
六、听配乐诗朗诵,再次体会诗歌意境,共鸣其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学生静静地欣赏中,再一次升华自己的爱国感情,教师可稍事“松弛”)
七、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自由朗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背诵。
八、教师小结并板书: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的精神
从这个教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始终活动于不同形式的训练中,教学节奏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不时有教学高潮出现。
“读写结合”原指以课文为例子,学习课文中的句式,学习课文中段落的结构方式或文章谋局的特点。通过“学”与“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既阅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写句构段,谋篇布局的训练。而我在本文中的“读写结合”主要取其“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之意。达到提高学生思考想象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请看《木兰诗》的教例:
第一步,突破若干疑难点。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重点了解几个应该掌握的词语,如:“机杼、可汗、辔头、戎机、金柝、尚书郎”等。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如:“市、将、帖、机”。还有古今异义的词语,如:“爷、走、但、迷离”等。然后理出诗歌情节,简单分析主要人物。
第二步,結合作文训练,以写促读。要求学生从原诗的后部分情节切入,以倒叙的手法着重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命题为《胜利归来以后》。指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原诗人物的故事,展开想象,主要叙写三幅画面:1、胜利回家后,家人欢欣的场面,以及伙伴们的惊讶,从代父从军展开回忆。2积极筹办战具,告别亲人离家出征。3、详写木兰十年征战做了男子能做,甚至男子不能做的事情,要突出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指导学生注意叙述的时间、地点、场面和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要与原诗情节吻合,要表现出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奇女子形象。这样突破难点,点透为止。以写促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费时不多而效率高。
同一篇课文还可以这样设计,同样可以实现读写结合、长文短教。
一 、自读课文分拟标题
文章故事性强,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辅导读懂课文,依照情节发展拟出各部分小标题。要求简洁新颖,不求一律。(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凯旋而归)
二、精研细读,改编剧本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性格,人物语言使用现代汉语,结合想象,进一步补充细节,对情节可作适当调整,力求剧本能供简单演出所用。
三、品味鉴赏写出短评
可以评人,可以评一个人,也可以评几个人,重点评人物性格特征 。可以评事,重在揭示故事的社会意义。可以评艺术成就,如:结构、语言等。
四、再读课文,修改副本和短评
这个教学设计,化枯燥为活跃,迂遥远为切近,变空洞为具体,以写促读,读写双收。
以上关于诗歌教学的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4.教师节赞美教师的诗歌 篇四
老师,是您照亮我这朵小小的浪花
在您温暖爱心的天空下
您那脱口而出的话语
多像空中不倦的飞鸟
老师,是您用语重心长的声声呼喊
让沉睡的心灵苏醒歌唱
让稚嫩的脚步加速奔跑
今天我们用所有的尊严和智慧
编织成您日夜期待的亮丽彩虹
您流逝岁月里燃烧的激情
在我青春花园的上空久久飘荡
老师,我曾是泥潭中无人知晓的小草
是您把我移植到美丽的花丛中
让我吮吸知识的源泉
老师,我曾是只受伤无助的小鸟
是您把我从痛苦的迷途中救回
让我找到生活的希望
亲爱的老师
您不是演员
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
您不是歌唱家
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
有人说师恩如山
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
我要说师恩似海
5.赞颂教师的诗歌 篇五
那时,您是我心中神圣的偶像:
知识永远是那么广博,力量永远是那么强大!
我喜欢您
上课时,用幽默的语言带我们遨游知识海洋;
我喜欢您
下课时,用有力的臂膀把我们举得高高。
是您,教会了我们“横竖撇抐”
一笔一划方方正正写正气;
是您,教会了我们“ɑo e i u ü”
一字一句清清白白说人生!
您说,9月10日是您的生日,这一天,被我深深地烙在脑海里。
还记得那天早上,我把一片红叶,悄悄地夹进您的课本里。
您可曾知道,那是一个男孩,在秋天的山坡上,寻寻觅觅,摘下的最漂亮的一片红叶。
永远难忘——
您打开书本时的惊喜,温暖的眼光告诉我们,您是一个幸福的人!
一句真诚的“谢谢”,让我铭记至今。
从此,每一年,九月十日,您的书本里都会有一张
这个秋天最漂亮的红叶。
而这一天,您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三十年后
也有一群小鸟
整日叽叽喳喳,围在我的身旁。
长大的我,也就变成了您!
这时,我才知道肩膀上所承担的重任:
肩负着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民族的昌盛。
我终于理解,深深的皱纹,为什么那么早镌刻在你的额头;
我终于明白,苍苍的白发,为什么那么早地爬上你的双鬓。
老师,就像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老师,就像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今天,又是九月十日,我仍会去找寻
这个秋天一片最美的红叶,把它放到您的手里,让您继续做一个幸福的人。
而我的手中,将会是一大堆的鲜花和卡片,但这些
6.赞美教师的诗歌 篇六
1.送您一束鲜花
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 送您一首动听的歌曲, 给您带来一丝甜蜜;老师——您辛苦了, 是您带我们走过风雨, 是您用知识的营养将我们哺育, 却从来不求回报与索取.
是您给我们解答一道道难题, 是您告诉我们: 遇到困难时, 不要轻易说放弃. 深夜里您还在认真地备课, 睡梦中您仍回味着我们成功的乐趣. 我们是春天里盛开的鲜花, 是您给我们奏出美妙的旋律. 您是辛勤的园丁, 我们会牢记您的谆谆话语. 走好生命中的每一步, 友爱,健美,求实,进取!
2.老师的眼睛
老师的眼睛,像夜晚的月亮;
我们是一颗颗星星,
在老师的微笑里, 闪烁闪烁。
老师的眼睛,像一望无际的海洋;
我们是一条条小鱼,
在老师的怀抱里, 快乐的游来游去。
老师的眼睛,像蓝色的天空。
我们是一朵一朵白云,
在她的注视下, 自由的飘来飘去;
老师的眼睛,像一面镜子。
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3. 伟大的老师
老师像园丁,
桃李满天下。老师像红烛,
燃烧自己照亮我们。 老师像蜜蜂,
勤劳又勇敢。 老师像妈妈,
美丽而善良。 老师像一本书,
交给我们很多知识。 祝亲爱的老师:
教师节快乐!
4. 我爱你,尊敬的老师
终于还是要说再见了,在这个苍茫的夏天。 天很高,很蓝,栀子花的香气在风中飘散。 我们在黄昏的小路上最后一次的相携走过, 听到斜阳里有人在唱着我们曾经唱过的歌
我们相视而笑。 这样的歌声让我们想起了那不再回来的从前, 想起了从前的日子里, 曾经看到的无数次别离。 我们也曾经在那些别离之外唱歌, 但今天轮到了我们。 我们在夏天的风里握别,说一声珍重,再见。 为了这次道别,我们用了整个的青春做为铺垫。 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 这一生将再也不会有如此豪华而隆重的道别, 但泪水还是从我们的心底奔涌而出, 就象那些逝去了就再也不肯回来的年轻岁月。
5、《我的老师》
你总在讲课
不论我在哪里
曾经教给我的,从此
你反复地讲解
我曾以为装不下
这么多东西,却不想
很多年过去了
它跟随着我,再现
那间教室
教学着外面的世界
我总以为世界很大
后来才知道它走不出你的黑板
我总觉得时间很长
现在才明白它只是你的一部分
打开一幅画
在需要的时候。每当
困惑,你就会出现
重新讲解那已经教授过的内容
甚至我的文稿,你也
当做作业去仔细地勾圈
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
比你更明白我
我在这里,你在那里
你按时打开我的节目
就像农夫在田间察看一树果子
你用心阅读我的成长
倾听里又看到当年那幼稚的孩子
难怪,我总走不出你的讲课
原来你的牵挂一直在线的那一头
长长地,释放着我
6.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8. 献给敬爱的老师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红烛, 照亮了知识的路程。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春雨, 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撒在我们的心里。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园丁, 把幼小的我门培育成一个懂得知识的大数。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一把金钥匙,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知识的宝库。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我们的妈妈, 天天陪伴在我们生边,告诉我们一些丰富多采的知识。 是老师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知识, 在这里我要祝所有的老师永远年轻、漂亮。
9. 老师啊,老师。
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家
7.关于教师的诗歌 篇七
【教学感悟】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的积累、感受、运用, 更要领略其中蕴涵着的思想情感, 使每个学生都能准确运用语言文字, 并承载起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作为特级教师, 朱益群老师无论是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还是语文教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在这众多的成就中, 笔者认为, 他对古典诗歌教学的独到见解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独特做法是最具个人特色的。朱益群老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就是他擅长文学创作 (包括古典诗词) 。正因如此, 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创作的甜酸苦辣, 也对古典诗歌的教学有着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理解。
在朱益群老师的心目中, 诗歌是用文字演绎的音乐, 它不单单讲究平上去入、粘连对仗、起承转合, 使之充满极富魅力的音韵, 更有一种极具张力的内在情感, 于方寸之间闪展腾挪, 表现出诗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驾驭能力。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构成了无与伦比的美的质感。然而, 有些教师担心古典诗歌由于时代久远, 会造成学生认知、情感上的隔阂, 所以在教学中主张“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过于注重讲授, 且在讲授时大多缺乏独立思考, 只是将别人的解读作为底本, 也不管这种解读带有多少解读者的主观色彩、是否游离于诗歌本核, 以至于作了无原则、无限制的膨胀与歪曲。朱老师认为, 这种教学方式说明教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和能动解构, 不相信学生能通过自身的生活知识和阅读经验作有意义的联想、想象与推断, 把他们挤压在十分被动的状态中, 最终导致学生思维活动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 而鲜有有个性、有创意的理解。因此, 朱老师特别强调, 诗歌教学需要返璞归真, 把解读重新纳入到最本真的层面上, 吹去浮华的泡沫, 引导学生用“心”去触摸诗人创作时那种最原始的冲动, 以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对此, 朱益群老师不仅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写了什么”“怎样表达”, 而且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这样表达”“表达的本意是什么”。朱老师说, 他不太会轻易相信现成的解读, 而是轻轻拂去上面的浮尘, 露出诗歌的底色来。“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便是他对诗歌预解读的真实写照。具体而言, 他主要采用了如下两种诗歌教学方法:
一是本义追溯, 即引导学生摸准诗人本意, 然后作合情合理的推导, 得出自己的结论, 再把结论与已有的各种解读进行对比, 找出差异。朱老师介绍, 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往往能惊喜地发现, 自己的解读与前人的解读相比, 往往并不逊色多少, 从而激发更大的阅读兴趣, 去进行个性化的探究。这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
二是结合课文进行诗歌创作。朱益群老师认为, 语文教师既要能说, 又要会写, 只有亲历写作的过程, 才能对文本 (包括古典诗歌) 产生真切体悟, 理解作者创作的甜酸苦辣, 更好地把握解读方向, 进而引领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朱老师自进入师范学院学习开始, 就爱好文学创作, 已坚持了三十多年, 很多作品发表在《中华诗词》《浙江省诗词楹联集》《南湖晚报》等报刊书集中, 也曾多次获得全国诗词作品比赛大奖, 部分诗作被收入地方史志, 或镌刻于文化公园的照壁上。长期的创作经历, 使他在诗词教学时如鱼得水, 得心应手。如上完一篇文言文, 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层面之后, 他就当场给学生写诗, 让学生在惊叹之余, 进一步把握文本内涵, 明白诗歌言短意远的特点。如上了《湖心亭看雪》, 朱老师写了这样一首诗:“湖影朦胧堤一痕, 小舟一芥度孤身。雪中天地何其大, 悲怆无容漂泊人。”这样的教学, 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很多学生不但理解了诗歌阅读的方法, 而且深深爱上了诗歌, 开始主动尝试创作, 有的发表了诗歌作品, 有的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朱老师看来, 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就, 就在于让学生走上热爱文学的道路。同时, 这样的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在创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
除了以上两种引导学生有效解读诗歌的方法外, 朱益群老师特别重视发挥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朗读 (乃至吟诵) , 是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曾国藩以“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为例, 说明朗读对于领悟诗歌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 》也在各个学段反复强调“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并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 要摈弃烦琐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喜欢一上来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朱益群老师认为这种做法不太恰当, 因为“有感情地朗读”必须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已全面、深刻地理解了诗的旨意、情感;二是已找到了表达这种旨意和情感的方式方法。显然, “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比较高的要求, 对于刚刚接触某首诗歌的学生来说, 只能勉为其难。
基于这样的认识, 朱益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分四步对学生实施朗读指导:
第一步, 读准确。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 扫清语言障碍, 读准字音, 句读。
第二步, 读流畅。防止回读、跳读, 最后熟读成诵。
第三步, 读明白。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品, 以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为突破口, 把握诗歌的思想倾向和情感色彩。
第四步, 读出情感。在前三步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 一字一句, 见于书, 发于心, 出于口, 并慢慢涵养文化之气于胸中。
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 朱益群老师尤其重视引领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朱老师认为,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没有言语就没有意象的呈现。所以, 他强调, 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而不是别的意象?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言语表达而不是别的言语表达?任何一首诗歌的创作都离不开特定的触发, 正如白居易所说, “诗者,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只有从“根”上入手, 通过意象这一特定的载体, 捕捉诗人下笔时细微的情感变化, 才能把握言语背后的深刻内涵。一般来说, 诗人首先是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其次是激活联想、想象, 从生活、自然中选择最契合的意象, 组成有意义联系的意境;再次是巧妙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从句式结构、篇章结构、遣词炼字, 恰到好处地表达。其中, 最核心的就是意象选择。所以, 朱老师强调阅读诗歌时, 就要逆创作思维的流向而行, 从形式回到内容, 从外在回到内核, 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8.关于诗歌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言;形象;情思;技法
任何一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都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而这种“再创”,首先,一定是在诗歌已有文字(语言)所提供的诸种可能的艺术时空之内的;其次,又必须有读者自己的感情、想象、生活、经验等参与其中。没有这个再创作的过程,其理解、其鉴赏至少是低效的、乏味的。
这里边,有两种必要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第一,鉴赏诗歌必须首先从语言出发——这样说来,诗歌课上,对原诗语言的必要理解、阐释、分析,的确是起码的、基本的、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诵读是初步感知和理解诗歌语言的重要手段)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还必须加入读者自己的感情、想象、生活、经验等因素,诗歌才可能由死的变成活的,由抽象的变成形象的,由纸上的变成心里的,由作者的变成读者的——至少是作者与读者共有的。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何为?
首先,对于要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这首诗歌,你完全可以而且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和深度阐释——当然要注意原诗的语言“限制”而非任意“发挥”。而且你的理解,还应是在大量阅读并占有前人对这首诗的理解阐释基础上的——假如这是一首经典
古诗。
其次,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诗歌特点并遵守认知规律,尤应避免以下倾向:比如,在不解决文字障碍的前提下,一味诵读或立即“拔高”;比如,不顾原诗的语言事实而一味地“戏说”或“歪批”——并且美其名曰“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而沾沾自喜并以为这就是“意外生成”或“自主研究”的丰硕成果——须知,固然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是哈姆雷特而非脱离其主要性格特征的堂吉诃德;又如,原诗的作者、背景、內容等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距离”太远或“落差”太大,而为师者却不提供足够的理解帮助——这时候“知人论世”是极有必要的;再如,当学生出现“接受障碍”时老师不及时提供自己的经验以供参考等等。
从抽象的语言文字到具体的艺术形象,这是一次重大的转变甚至是艺术的飞跃,是一种需要联想、想象等心智能量的创造性认知活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并巧妙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学生的创造想象,让学生的情感和经验参与进来。没有哪个学生是一张白纸、一片空白。他们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影视观感、人生体验、天真想象等等都是理解诗歌的先天优势和生长诗歌的肥沃土壤。可以说,孩子的心灵正是诗歌的天堂。
一首诗的具体认知过程,一定要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规律。开始阶段,一定要通过预习、诵读等手段,让学生熟悉全诗,把握大体轮廓和基本格调,并应牢牢抓住审美初觉——往往是宝贵的艺术直觉。接下来,就是扫清文字障碍,并透过文字把握形象、情思和技法。在这个阶段,起初我们可能是一句一句甚至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理解、阐释、分析、品味、琢磨其字里行间和文字之外的余味和寓意。有时候单个词语就是鲜明的意象,一组词语就是一组意象,最后,由分到总,合意象而成意境,把一组组词语连缀成一幅幅由许多意象构成的立体的活动的充满主观情绪和个性色彩的画面。(甚至是连续的动态的画面)这是一件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事情,也是常有困难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老师的本领,学生的素质,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分的、艺术的展现。如果诗歌鉴赏没有这个“白热化”的思维过程,缺少这种艺术再创作的成分,那么它至少可以说是不充分的、不成功的。
那么,诗歌鉴赏是不是就可以到此为止了呢?不是的。还应该有个“冷凝”的过程。就是说,那个白热化的、近乎沸腾的思维状态,只是师生联想、想象最活跃的过程,只是诗中原有的与学生已有的在课堂上相遇了、相认了、反应了。比如,情感熏陶,心智启迪,比如,语言积淀、表达技巧的学习与丰富等等。这些,我们一定要通过语言把它们明确、总结、归纳、珍藏起来。
正所谓,诗歌,从语言开始,到语言为止。也就是说,诗歌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相对有别的分(局部)总(整体)阶段;诗歌鉴赏的结果,也确有无形(情感熏陶、心智启迪等)、有形(语言积淀、表达技巧等)之分。但一切都不应脱离语言这个核心,一切都应依托语言来进行,围绕语言来展开,借助语言来建构,最后,落实到语言文字上。比如,诗歌鉴赏最无形的情感熏陶和心智启迪,有时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我们还是要努力通过比喻、类比、替代、互证等方式加以描述和佐证,尽量形成具体的言语成果。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课堂上紧紧抓住诗歌提供的语言事实,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累,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引导学生加入对诗歌的二度创作,让学生受到渐染,获得启迪,得到情感激励和思想智慧。
9.赞美教师的诗歌:园丁赞 篇九
园丁赞:和轻风拂柳
文/云卷云舒
亦劳永逸倍精神,赤胆忠心植树人。学海无垠求意境,课堂有债指迷津。
鞠躬尽瘁披霜发,沥血磨浆费口唇。粉笔尘烟飞不止,冬来秋去喜迎春。
园丁赞:和轻风拂柳
文/云卷云舒
迈出厅堂把酒温,千方百计报师恩。琴筝流水无穷极,粉笔磨灰任意喷。
吐尽芳华留倩影,飞来桃李叩朱门。君吟烛泪长长泣,我赋花魂菊一盆。
园丁赞:轻风拂柳,勤勤恳恳贵精神,默默无闻为树人。学海寻航离惑境,书山引路点迷津。
呕心沥血三更月,鹤发银丝几度春。两袖清风终不悔,芬芳桃李满乾坤。
园丁赞:轻风拂柳
菊月相逢酒再温,千言万语话师恩。讲台三尺无穷意,树木十年不胜繁。
烛泪成灰消瘦影,蚕丝吐尽失芳魂。山高水远有时竭,唯我师情与日存。
教师节
七律
耕耘园地几十年,奏写诗章无数篇。
冬日耗能如炭火,夏天解暑似蕉扇。
粉尘飘舞霜白发,桃李芬芳春满园。
半世清贫归隐去,平平静静度清闲。
教师节献礼
作者/野山棘
臆想着只会是更加的用心
为什么总拈不来一词一句
莫非真的是因为你太过简单
还是不死心
还是愿意折腾一番
搜肠刮肚地想对你一番赞美
其实你什么都不需要
简单地
你只需要那三尺间的种种
纷纷洒洒的粉尘
反反复复的涂写
周而复始的解说
春去秋来的见证
只要枝繁叶茂就好
这久了
终究剪不断对你的眷恋
对你的情
我说你不是舵手
只是一根久经磨砺的竹杖
我说你不是灯塔
只是黑色苍穹里的启明星一颗
我说你不是骄阳
只是寒冬里一缕春风
漫漫求学路上 无数学子眷依你怀
这久了
栀子花开又谢了
秋千上
来了又去了
那截总不熄灭的红烛
夜风里少一些牵念吧
【临江仙】·何处不相亲
作者/野山棘
又是一年秋露白,满园香得迷人。
蜂围蝶阵绕频频,竞相桃李新。
尤记得童真,早岁气如山愤愤,那堪厉厉条循。
老来漫问旧年轮,烛摇红泪颊,何处不相亲?
教师节抒怀
七绝
时逢佳节觅新词,俯首神思忆旧时。
培育之情终难忘,小诗一首谢恩师。
七律
佳节园丁喜若狂。
早年老九复芳香。
尊师重教春风荡,举德弘儒正气扬。
育李培桃虽茹苦,研科传艺可流芳。
耕耘沃土浇花朵,甘作人梯塑栋梁。
七律
吐尽蚕丝情未了,滴干烛泪意由衷。
半生文墨一支笔,满腹经纶两袖风。
情意绵绵循竖子,痴心眷眷育储雄。
声声赞誉神州荡,阵阵讴歌四海隆。
七律
三尺桌台通八方,一支粉笔贯千章。
栖风沐雨因花朵,戴月披星为栋梁。
引典传经琢理想,授能教技塑辉煌。
鞠躬尽瘁灵魂铸,师德崇高美誉扬。
七律
问将何语寄恩师,漫向屏前动苦思。
刮肚搜肠翻数遍,挠腮抓耳捋多时。
园丁熟适千秋事,我辈艰难一首诗。
愿向先生祈福祉,更期母校焕英姿。
颂金秋
(皓月)
天高云淡颂金秋,浓妆清抹满目收。
稻谷 飘香掀波浪,果实嫣红挂枝头。
苍峦七彩琼芳尽,红叶一色锦蕴留。
鸿雁伴云归故里,万物竟技数风流。
和皓月 颂金秋
(安媛)
如画如诗赞玉秋,如歌如梦喜难收。
秋实稻谷掀波浪,秋韵丰收满地头。
秋水涓清山涧过,秋花艳丽暗香留。
顽童放牧归乡里,落日霞光金色流。
和安媛 颂金秋
【远山】
晴空一鹤报金秋,百丈寒穹满目收。
四野相连翻碧浪,天山交汇见端头。
远思一脉情难尽,柔绪千丝缘可留。
10.关于教师的诗歌 篇十
伟大的诗人对于塑造国家形象颇具重要性,尤其在西安,最值得我们谈论的、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就是诗歌,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叫做“历史荣耀与创新冲动之下的新世纪陕西诗歌之感想”。我们今天选择这个地点非常正确,阎安主席也大力支持选择在西北大学召开这个专题论坛,因为今天的规模很高,除了北京来的嘉宾,陕西重量级的文学界、文化界、教育界名家在此荟萃,可谓高朋满座。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是一个会聚陕西青年诗歌创作人才的一个组织,据说是全国第一家省级作家青年协会这样的组织,我也很受感染,没想到有这么大的规模和那么高的档次,所以我今天非常高兴,主要想跟在座的陕西青年诗人、作家们谈一谈我的一点粗浅的感想与认识。
我们陕西作协、文联,还有各方面的领导对我们陕西的青年诗人、作家们的创作非常重视,扶持力度非常大,我觉得这是非常有眼光的。我们中国人出国去的时候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鼓鼓囊囊的、暴发户的形象,不讲文明、不讲礼貌,留下一些负面的印象,后来我就说,如果是我们的中国诗人到国外去,根据我的经验还是很受欢迎的,因为他们很有修养,他们不会随地吐痰,诗人、作家、文化人,才是真正能够代表我们最好的中国形象,因为中国形象的书写非常重要。中国诗人出国,在美国也好、意大利也好、西班牙也好,确实能够传播我们很好的文化元素,我们现在有不少国际性诗歌节,让西方的人对中国诗人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們中国的当代诗人其实为中国当代文学作了很大的贡献。我们陕西是个文学大省,文学大省主要是小说大省,当然我们也是一个诗歌大省,但是我希望要跟小说地位相匹配。贾平凹先生本人对诗人大力扶持,不久前的商洛诗会主要是贾平凹先生的推动,作为著名小说家,他对诗歌的情怀令我非常敬佩。所以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绝对不能轻视诗人、轻视诗歌,但是我个人也希望我们陕西能够大力推动诗歌的建设。
长安是中国诗歌的重镇,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这个历史的辉煌我们为之骄傲,但是我在北京跟来自西安的朋友交流就发现,他说到了这里感觉写诗很沉重,要是写的话很难超越唐人。我们作为一个西安人,一个陕西人,自然会为我们辉煌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个传统又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的焦虑,所以我们要反抗、我们要突围。我非常钦佩陕西诗人对待诗歌的严肃艺术态度,我曾在北师大、北大课堂上讲一些身体写作的先锋诗歌,我让他们严肃的讨论,结果讨论来讨论去,学生们说谭老师,我们只能得出两个字:无聊,因为这些诗歌作品始终没有让我们有什么审美发现与感动。但是,我们陕西的诗人不是这样,陕西诗人对待诗歌的态度还是非常严肃、纯粹的,对诗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我们陕西省是诗歌的大省,但是我们还要向诗歌强省进军,因为在国内,具有特别重大影响的陕西诗人客观来说还并不是特别多,作为朋友,我真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这片充满伟大诗歌传统的土地上,也出现几个伟大的当代的汉语诗人。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我们已背着历史沉重的包袱,我们怎么突围呢?我一个礼拜之前在商洛讲了这个观点,商洛诗人的功底很扎实,确实让我很吃惊,没想到水平很高。但是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绝大多数诗人朋友对这种历史的包袱还背的比较重,他们作品中这种现代性的经验,那种原创性的力量稍稍有点弱,所以有待加强。当然首先要扎根本土经验,如果说一个诗人写的诗没有一点本土经验,那你的诗歌就是似是而非的,因为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你一个人的创作如何做到与众不同?首先,我认为要有意无意的传达本土经验,对于外国人来说本土经验就是中国经验。比如说我这样写道:我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大街上狂奔。我问同学们,你们看得出来这是个中国诗人,还是美国诗人,还是葡萄牙诗人的诗歌作品?大家都定不出来,我说如果加一个修饰语,更加具体一点,让它具有中国特色,然后学生就受启发了,说出什么牌子的自行车,有人说是永久牌,还有的人说凤凰牌,那就变成:我骑着凤凰牌自行车,在大街上狂奔。我们需要读到具有本土特色的诗歌作品。所以我觉得陕西有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土壤,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座的各位陕西诗人写作的优势。
另外,我们陕西诗人的乡土性比较强,我个人的建议,乡土诗可以写,但是不能过于乡土化,因为我们现在处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所以我们要写乡土经验和城市经验的搏斗,呈现一种混杂的经验,如果说作为21世纪最有创造性的一种写作,应该是现代城市经验的书写,也就是表现大城市生活。我们现在优秀的诗人很多,但是基本上是同质化写作,千篇一律的写作,你的写作得不到诗歌评论家们的关注。你一定要与众不同,你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风格辨识度要非常强,哪怕你写同性恋题材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写的与众不同,总而言之,把你的名字盖住都知道这是谁写的,但是我们现在一盖住,你能够说出这个诗人的名字吗?很少。所以我的意思是说今天到会的青年诗人朋友们,我们有这么好的机会,现在的诗歌比80年代还热闹,我觉得诗歌复兴的时代来到了,有人说21世纪属于东方的世纪,大家都扮演着非常光荣的角色,我们现在既要扎根本土经验的抒写,但是又不能写的过于本土化。所以说,我们要把本土经验挖掘与世界性眼光相结合。很多乡土诗人如果要走向世界文学的高度,便要立足本土,放眼中国,同时要放眼世界。在当下,有很多东南亚与西方的国家,我觉得他们在诗歌的理念上,技巧的丰富性方面甚至还有点落后于我们中国大陆诗歌,我和很多评论家认为,我们中国大陆的诗歌已经整体上超出了港澳台。虽然我们现在有一些诗人不纯粹、不严肃,对诗有一种玩的心态,但是更多的,我看到非常严肃的,有艺术抱负的诗人在踏踏实实的写作,这就构成了我们当代诗歌希望的所在。
我最后祝愿,陕西的青年诗人们确实要扩大对外的交流,有机会也多走出去,我们的心态也可以适当调整一下,陕西诗歌土壤确实非常丰富,但是千万不要看不起别省的诗人。希望各位走出去,请进来,多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让我们的艺术视野与思想视野空前扩大,谢谢大家。
11.关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新变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新变化,研究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与水平就成了高考试题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实际上来讲, 就历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 学生的得分率普遍不高。所以对于诗歌鉴赏来说, 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同时也是教学上的难点问题。通过对高考诗歌鉴赏进行研究, 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与水平,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保证高考的质量。
一、发展背景
现如今,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 语文教学的大纲也进行了创新, 且在教学中, 诗歌教学又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教学中, 诗歌的质量与数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品位与情趣。所以在1993年发展以来, 高考试卷上也开始增加了诗歌鉴赏题, 并呈现出了逐年扩大的趋势。作为我国古代诗歌, 具有极强情感与意象, 因此对于诗歌的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且对于诗歌鉴赏来说, 不仅是要对诗歌中的思想与情感进行评价, 还要与作者实现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学生来说, 针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鉴赏结果, 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使得对诗歌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这样为了应付高考, 自身的鉴赏能力受到了影响, 这样也就与原本的诗歌教学目标相背离[1]。
二、对诗歌题目进行有效的分析
想要解决好实际问题, 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诗歌, 读懂诗歌, 这样才能感受到诗歌中包涵的情感。以《春夜洛城闻笛》为例,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先要引导学生从“谁家玉笛暗飞声”与“此夜曲中闻折柳”开始着手, 以此来明确文中的“折柳”其实暗指一首曲子。然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 让学生针对“折柳”进行分析, 明确古人以折柳来进行赠别的习惯, 这样学生也就可以明确, 这首曲中表达了作者的惜别怀远之情[2]。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要抓住“杨柳”并针对这一意象做进一步的阐述, 以此来让学生掌握好这一古诗。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以后, 也可以掌握好这一意象, 在回答上也会更有把握。所以可以看出, 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中, 如果对基础材料没有掌握扎实, 是不可能进行的。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对诗歌进行鉴赏。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柳与“折柳曲”中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因此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迁移能力, 这样才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向本质,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总的来讲, 这一题目重点考察了学生对于作品的形象与表达技巧上的能力, 且与以往的高考题目相对比, 可以看出, 作为主观题, 还考察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这也是客观题所不能达到的。通过化繁为简, 可以照顾到目前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实际水平, 为学生创建出有效的教学平台, 满足了教学大纲的需求。
三、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
考题虽然不能尽善尽美,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质疑与批判, 但是也是满足语文教学观念与诗歌鉴赏特性的。且与传统的试题进行相互对比, 可以促使学生实现长远的发展, 引导教学的顺利开展,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也可以说, 诗歌鉴赏题开始向着主观题的方向发展着。
从题材上来讲, 绝句与小令上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多。这主要是因为与其他形式相比, 绝句与小令相对简单一些,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这样在进行表述的过程中, 才会有话可说。所以不管是从贯彻教改思想上还是从应试教育的方向上出发, 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保证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 这样才能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则应当要站在引导的位置上。而学生在这种教学的引导下, 才会发表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从而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保证在考试的过程中, 更加自如。另外教师还要认识到, 想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还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积累, 保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诗歌, 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才会在心中认识到诗歌鉴赏的重要意义。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保证语言的积累, 提高在考试中的应变能力[3]。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教师在开展诗歌鉴赏教学中, 要保证可以从不同角度与层面上出发, 不断进行总结与分类, 这样才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 对诗歌进行准确的分析与鉴赏, 才会更好的面多高考。
参考文献
[1]陈相元.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与应试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 (1) .
[2]徐飙.考查文学素养重在多元有界——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0 (4) .
12.教师节礼赞的诗歌 篇十二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
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
却给我们建起了一座座雄伟的大厦
您那渊博的知识
让我们感受文明与希望
您那高远的胸怀
让我们懂得宽容与忍让
您那高尚的人格
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心灵
感谢您老师
我们真诚的感谢您
您就像那一支默默的蜡烛
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有您的光明的指引
我们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感谢您老师
13.关于教师下水作文的思考 篇十三
礼物
这是发生在四年级的事。
我的同桌叫蔡华。女的。她人倒是挺好, 就是爱管我。上课偷看小人书, 管我;和别人说话, 管我;偷着画画儿, 也管我。我稍有不满, 她就威胁我:“不听, 我告老师去!”
我心里想:得治治她!
一天早自习, 我送给她一个小盒子, 悄悄地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请收下。”
她接过去, 问:“里边装的什么礼物?”
“小小的礼物, 但现在千万不能打开。”
她说:“越不让我开, 我越得开!”
她打开盒子, 里面有一个小纸包。她把小纸包打开, 里面又是一个小纸包。她再把小纸包打开, 里面还是一个小纸包!
我赶紧说:“最后一个小纸包别打开了, 再打开礼物就跑了!”
她越发要打开。最后一个小纸包一打开, 她吓得尖叫一声, 把纸包扔在地上, 大声骂道:“你这个大坏蛋!你别叫于永正, 你叫于永歪算了!”
原来, 纸包里包的是一条毛毛虫!
真是把童心童趣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出来!
看完《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我一直在琢磨中小学语文教师下水作文这一话题。
一般认为, “下水作文”这一提法, 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
叶老这样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 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 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 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 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 老师自己经常动笔, 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 或者另外写些什么, 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 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 用比喻的说法说, 就是‘下水’。” (《叶圣陶教育名篇·教师下水》第268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作为卓有成效的教育家、作家, 上述体会无疑是从自身的实践中得出的。
后来, 教育家刘国正对教师写下水作文给予了肯定:“‘教师下水’, 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出了题目, 不光让学生做, 自己也做, 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 便于指导学生。” (《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反观我们的教学实践, “教师下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 甚至还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 其理由主要是:教师下水会增加自身负担, 会束缚学生思维, 有悖创新教育的理念。
我觉得, 这些理由说白了, 都是在为自己不愿下水、懒得下水找借口。
我们来想一个简单的道理:美术老师, 你只停留在滔滔不绝的理论讲解, 而不向学生示范, 学生是否会很容易地理解你的理论?音乐老师, 你不能放声唱歌, 只要求学生如何发音如何突出感情, 学生是否能很快领会?体育老师也是, 如果你对每一种器械动作都不能示范, 学生又如何完成相应动作?当然, 这种类推并非绝对有道理, 毕竟, 写作更主要的要靠生活的积累、读书的积累。但可以肯定的是, 语文老师能够不时地下水, 跟学生一同写作,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 它可以让我们永远有一颗年轻鲜活的心, 并能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写作素养;第二, 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第三, 它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指导更富针对性, 避免作文指导上普遍存在的泛泛而谈;第四, 它代表着一种正能量, 能让我们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明确了写“下水文”的意义, 在具体的实践中, 我们还应注意这样几点:
其一, 我们在写“下水文”时, 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 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换位思考, 不能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看看前面引的于永正老师的下水文, 何等的亲切啊!
其二, 我们在写“下水文”时, 既不能羞于拿自己的文章示人, 尤其羞于让自己的学生看, 也不能唯我独尊, 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依样画葫芦。
其三, 不要把写下水文作为负担, 相反, 要敦促自己养成写作的习惯。
“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子因为身处水中, 所以, 春回大地, 江水由凉转暖, 它是最先察觉的。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养成了下水的习惯, 那么, 我们自然会充分感知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喜乐、纠结, 我们的作文指导才能更富实效。
摘要:作者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一节课的教学实录入手, 阐述了教师下水作文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
14.关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的几点体会 篇十四
关键词:语文 鉴赏 阅读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明晰艺术手法的能力,这也是多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诗歌鉴赏是这些年来比较稳定的题型,而且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在不断的加大,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很好的把握诗歌内容以及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呢?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把个人的体会,应用到课堂实践中,还是行之有效的,现在把我的几点体会展示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求不断进步。
鉴赏古代诗歌,要求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无论是那一条,都是以读懂为前提的,所谓读懂,就是从语言入手,析文入情,理解内容,把握主旨。要想作到这点,其中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从题材入手,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中国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但是根据诗歌的基本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可以把诗歌进行分类。这些诗歌因题材不同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各异;也因题材相同而使其具有某些共性。把握住这一特性,对于阅读数量有限、理解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无异于找到了一条捷径和一个简单的方法,帮助他们破解诗歌鉴赏这道难题。
中国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可以分为这样的几大类:
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通过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例如陶渊明的诗歌,王维的诗歌,以及一些诗人因人生失意而把目光转向静谧的山林,或者投向悠闲的田园,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其共同特征是对自然山水田园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追求闲适生活的态度等。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是这样的作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面对农村宁静的自然风景,面对和温暖的农家生活,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赞美,流露出深深的向往之情。另外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白石滩》《鹿柴》等都属于这类作品。即使是以其他风格著名的诗人也有这方面的作品。
——这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宁静闲适。一般表现诗人厌恶官场,追求自身心灵的安宁,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歌颂和向往。这类诗歌紧扣诗句,抓景物特征,分析诗人的个人经历,就能够准确理解全诗,依问做答。
边塞诗
这类诗歌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之事,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或表现战争环境艰辛苦寒、思乡念亲、厌恶战争,讽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者表现将士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身经百战的将士的豪迈情怀抒情高亢雄壮。他在另外的边塞诗里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则表现了征戍者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这类诗风格悲壮苍凉,雄浑豪放。这类诗歌抓诗句里借以表意达情的意象,如曲、笛、自然景物等,从诗的词句里捕捉诗歌的情感信息及主题。这类诗歌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因此还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但是要注意的是,诗歌里表达感情的复杂性,要整体把握,就所问进行回答。
怀古诗
这类诗的特点是临物有感,见景抒坏,或者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的悲叹、沧海桑田的感慨,或者表达追慕先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或者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等。例如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杜甫咏怀诸葛亮的诗,将怀古与抒怀融为一体。另外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戴叔伦的《三闾庙》,戎昱的《咏史》,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等诗作都是这类作品。
——这类作品风格大多沉郁不平,满怀感慨,悲愤惆怅。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身世等综合因素作答,也很容易。
咏物诗
这类诗歌描写某种客观事物,刻画其特征,借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自表品格,抒发情感,表述情怀。在古代诗歌中,梅花、兰草、菊花、竹子、大雁、鸣蝉、杨柳、月亮等都是常被拿来入诗之物,杜甫的《孤雁》、骆宾王的《咏蝉》、王勃的《咏风》等都是这类诗,诗中将人品与物征相类比,达到或褒或贬、表达个人心志、品性和格调的目的。另外陆游、李商隐等也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物佳句。
——这类诗歌风格高洁,表现个人不同凡俗的品质,表达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情怀,找到这类诗歌中物与人的相似点,从物的特性牵引到人的品格上,也就是抓住了诗歌的精髓和核心。
送别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相当数量的送别诗,这类诗歌一般为即兴之作,表达诗人告别亲人朋友时的瞬间情感,从表达的情感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伤别离,文字间流露的情感是缠绵不舍、悲伤痛苦、对前路充满迷茫、对远行人充满担忧和牵挂,例如柳咏的《雨霖铃》、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等;二是劝勉鼓励,积极乐观,文字间对前程充满信心,对远行的友人鼓励祝福,例如李白的《送友人》“挥手自滋去,萧萧班马鸣”,面对离别,李白豁达而乐观,体现了诗人一贯的豪迈风格。其他诗人关于这方面的诗歌很多,浩如烟海。
——阅读这类诗歌,要用心去体会别离之人的心态,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中去,揣度诗人的心境,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从而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
羁旅行役诗
為了生计前程而千里奔波,是那个时代的以及今天这个时代的普遍的事情。在古典诗歌中这类诗歌数量很多,通常表现游子漂泊在外的艰辛,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苦,对前程茫然未知的忧虑以及对安逸稳定生活的期盼,例如《早寒有怀》,短短的几十个字就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早春迷茫黄昏的江景中了。
——这类诗歌一般感情沉郁厚重,充满凄迷孤寂的的情感,思乡念亲的感受刻骨铭心。眼前的一景一物都是诗人感情爆发的触点,我们只要善于抓住表现情点的意象,联系诗人的自身处境,就可以把握整首诗的思想脉搏。
除去以上几种主要题材以外,还有如“闺怨诗”、“写景叙事诗”等其他题材的诗歌,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15.与教师节的诗歌 篇十五
于三尺讲坛舞动生动的思想
唐诗宋词元曲
在您的指挥下合唱
至今仍是我生命中最美的交响
每一个偏旁部首
把华夏的文明组合
组合成文脉传承的黄河长江
望着雀跃而去的学子
您笑着泪流
心中却不是忧伤
那一个个雀跃的身影
是您用双手托起的太阳
//
您是一位魔术师
把每一个数字的加减乘除
变幻的像戏法一样
大脑和化学一起反应
知识在每一根神经里闪亮
我们都进行着物理的位移
而您还坚守在同一个地方
望着挥手而去的学子
您笑着泪流
心中却不是忧伤
那一个个留恋的身影
是您用双手托起的太阳
//
您是一位心灵的导师
用燃烧的生命将我们的前路照亮
白发飘去了多少疼爱
皱纹记录了桃李芬芳
与我屈膝谈心的夜晚
犹记得您慈祥的目光
您说——
是鲲鹏就要展翅翱翔
别让爱你的姑娘空留忧伤
好男儿莫要儿女情长
天空,那是你要去的地方
望着解开惆怅的学子
您笑着泪流
心中却不是忧伤
那一个个自信的身影
是您用双手托起的太阳
//
您是一位沉稳的船长
始终将舵盘掌控在驶往灯塔的方向
把人生的智慧装满了我们的行囊
把爱、勇敢和感恩写在海浪之上
您说——
去征服吧
去担当吧
像风帆那样
像雄鹰那样
像真正的男人那样
望着踏上征程的学子
您笑着泪流
心中却不是忧伤
那一个个坚毅的身影
16.适合教师朗诵的诗歌 篇十六
(1)阳光下 花儿在绽放(2)春风里 桃李正芬芳
(3)晨露中 小苗成栋梁
(4)教育,你是孩子们心中的红太阳 鲜艳而明亮(5)无限的情 永恒的爱
即使是冰雪也会融化胸膛
(6)教育,你是和煦的春风在荡漾 温暖而馨香(7)孕育成功 托起希望
让童年拥有了飞天的梦想
(8)教育,你是无声的晨露不张扬 甘甜而清香(9)三尺讲台 粉笔课堂
千里之行都从这里启航
(合)啊 教育就是太阳 因为你的园丁知道
——只有播种太阳才会收获辉煌 教育就是春风 因为你的园丁懂得
——如坐春风才能抵御寒窗 教育就是晨露 因为你的园丁明白
——润物无声才是能工巧匠
这就是我们的称呼
(1)说起我们的岗位呀,是多么普通
又是何等的
不,寻,常———
(2)这里,不是汽笛悠扬的海港,却见成群的海燕
展,翅,翱,翔,(3)曾有多少勇敢的船队 从这欢乐的平台,下水,迎着拍天的大浪
齐刷刷地
竖起了远征的桅樯!(4)这里不是 钻机隆隆的矿山,但却储存着
祖国最珍贵的宝藏,(5)曾有多少彩色的矿石 在这里开采和冶炼,变成铮亮的铆钉
在精密的机床上闪,光!
(6)这里,不是百灵鸟欢唱的原野,但,却有千朵万朵迎春花
竞 相 绽 放,(7)曾有多少破土的新苗 在这里化作了金稻、青稞、红高粱!
(8)这里不是梅花鹿雀跃的丛林,但,却有澎湃的松涛
在耳边轰响,(9)多少红枫,多少绿柳,多少白杨,在这里长成了
立地顶天的栋梁!(10)谈起我们的职业,是那么平凡
又是何等的高尚———(11)我们不是水手长,却带领孩子们 征服了多少惊 涛 骇 浪;
(12)我们不是设计师,却架设了多少
通往真理的桥梁;(13)我们不是炉前工,却冶炼了多少 优质的钢锭;
(14)我们不是医学家呀,却抚平了多少孩子
心灵深处的创伤!(合)我们的事业 并不显赫一时,但却珍藏着亿万人 深情的希望;
我们的青春
虽不能永远存在,但却在未来的岁月中
加倍地延长!我们用心血、汗水 和皱纹、白发
为祖国换来
满园的春色
17.关于教师课程理解的探讨 篇十七
一、课程理解的相关诠释
1. 课程理解的含义和视角
教师课程理解, 简单说就是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对课程文本、课程事件和课程现状现象等的解读和分析、认知, 展现的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教师与课程关系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一直是教育学术界和实践运行中关心的热点问题。课程理解, 其实也可以叫做课程解读, 展现的就是教师个体依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等对课程做出的具有自我特色的解析。课程理解视角多种多样, 就目前课程理解的现状来看, 主要有四大视角———按照官方或者国家要求对课程进行解读, 即从课程编辑者对课程的指导性解读视角对课程进行理解, 力求复原课程设计者初始的课程体系;按照学校实际对课程的要求进行解读, 力求形成一种校本课程体系;教师按照个人的学识、修养、经验等对课程进行解读, 力求形成一种具有教师自我风格特色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生要求对课程进行各种符合学生特点的理解, 力求建构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2. 课程理解的目的与功能
教师课程理解的目的和功能, 不仅仅是理解课程, 笔者以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一些目的:
一是为了把握课程、整合课程、创新课程、建构课程, 更好地执行课程的宗旨和精髓。理解课程最起码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课程, 包括把握课程本身的内容、意义、结构和育人目标等。
二是为了将课程理解更好的转换为教师实实在在的各种教学行为奠定基础, 最终提高育人质量和效果。这种转化转换才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最终落脚点所在。
3. 课程理解的过程
教师课程理解是一个充满很多矛盾和冲突的复杂过程, 比如课程理论研究者与教师实施课程教学之间矛盾, 教师难以完全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课程理论研究者的方案来理解、实施课程;教师课程理解还存在教师个体课程解读与官方视角课程理解、校方课程理解等之间的矛盾, 这些都是需要努力解决和克服的问题。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行为中, 教师课程理解的矛盾也存在, 对课程理解的关注点包含课程本身和教师个体对课程理解的矛盾。这些充满矛盾的过程其实展现了教师课程理解多个层面的行为———教师个体对课程的自觉自主解读、教师课程教学行为对课程的辨证批判创生、教学实践性理论的最终建构等。首先, 课程理解是一个教师自我解读和展现教师个性存在的过程, 不同教师个体对课程的解读方式和结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 是教师个体存在典型的表现。其次, 教师课程理解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包括教师与课程编辑者的对话、教师与校方对课程求的对话、教师与自我对课程理解的对话;最后, 教师课程理解是教师对课程不断整合和设计的过程, 即是教师在理解课程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重新建构, 力求设计出一套适合教师个体、学生和学校要求的课程体系。
4. 倡导课程理解的必要性
一是课程改革发展非常需要教师及时对课程做出理解消化, 这样才能及时跟上和把握课程的最新精神和意图, 促进课程的实施。二是素质教育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解读和设计。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加大对课程的研究解读理解, 挖掘其中素质教育的素材和知识信息, 以便在课程教学行为中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进行各种素质训练。三是学生情况的差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和现状, 对课程进行理解和剖析, 对课程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对其中各个信息进行理解, 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学生接受课程的程度和教授方式。四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变化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加工, 使之变成适合教师本身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彰显自己的风格, 那首先得对课程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理解, 将知识信息与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合衔接, 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风格的良好表现。五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上好好发展, 离不开对课程的高度理解和把握, 把握课程是根本, 教师自我发展必须立足于对课程的解读整合。
二、当前我国教师课程理解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 当前教师课程理解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阻碍着其科学行进, 也不利于教师的主体性发挥和课程本身的不断完善。
1. 教师课程理解的视角取向冲突
教师课程理解要符合课程设计和制定者的要求与意图理解, 又要体现教师个人的思路, 还要考虑学生的要求。目前, 在很大程度上, 基于课程应付考试和考核的压力, 教师课程理解的视角取向很大程度上依据课程制定设计者的意图进行, 采取复制模式理解课程, 很难有什么创新的东西, 导致教师课程理解的主体性发挥不够, 很难彰显教师个人的风格和特色, 更不要说展现教师的自我关怀了。这就提出了整合教师课程理解的视角取向、超越其对立状态、走向多元化视角理解课程的课题。
2. 教师课程理解的系统和体系不完善
教师课程理解, 实质就是围绕教师与课程关系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但是现在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课程指挥教师, 导致目前教师课程理解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和体系, 教师课程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教师个体的行为。如何将教师课堂行为外的课程理解、教学行为的执行课程理解、回访课程设计者的初衷结合, 如何将各种视角下的课程理解融合、处理好理解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加大课程理解和教学实践互动机制的建构等, 都需要建构一套完善的课程理解体系和系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还远未形成一种完善的教师课程理解系统和体系。这是当前教师课程理解不得不急迫解决的问题。
3. 教师课程理解的动力和吸引力不足
当前, 教师课程理解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被动现状, 很难主动地行进, 主要缘于课程理解的动力和吸引力还不够。导致课程理解动力和吸引力不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师本身责任心不太强和态度不积极、相关背景知识丰富度不够;国家层面对此重视不够, 一般要求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 按照规定的课程要求进行教授课程知识和信息等, 导致了教师课程理解外部缺乏鼓励和激发, 而且往往是一些硬性框框束缚着教师课程理解的有效行进;学校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是提倡教师发挥主体性, 但是也明确要求不能偏离课程设计者的初衷, 导致校方层面提供给教师课程理解的动力也明显不足。整个看来, 各个层面缺乏对教师课程理解的支持, 没有形成一种对教师课程理解制度化的奖励机制。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必要解决的课题———如何为教师课程理解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
4. 教师课程理解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 教师课程理解行进除了以上问题外, 教师本身的理解能力和方法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 教师们在课程理解之前, 没有很好进行相关知识的储备和积淀, 导致课程理解起来思路狭窄等问题;如何处理好各种视角的理解, 如何将之融合为一体, 这种整合和提升能力还欠佳;利用网络平台, 辅助课程理解的现代教学技术使用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课程理解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实施课程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 急需重点解决。
三、提升教师课程理解实效性的对策和举措
鉴于当前我国教师课程理解存在的问题和课程理解的实质, 我们务必要从多个层面着手, 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排解教师课程理解的障碍和阻力, 这样才能推动教师课程理解可续发展。
1. 在视角取向上, 建构多元化的理解视角, 促使教师课程理解健康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指导下的教师课程理解, 不可能遵循单一的理解视角, 课程理解的范式多种多样。因此, 教师课程理解要尽可能遵循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体现国家对课程的要求;也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展现教师个体的风格, 利用自己的知识、学识和经验充分了解课程, 展现个人存在的价值;还要坚持学校对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面对这些多元化的诉求, 教师课程理解的视角取向务必要进行整合融合, 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课程理解视角, 坚决避免多元对立和矛盾的视角取向情形出现。
2. 在系统建设上, 教师务必要发挥主体性, 科学建构一套完善的课程理解体系
教师课程理解可持续开展, 离不开其完善理解体系和系统的完善。而这一体系的完善需要学校、国家和教师等多层面的协作, 方能促使教师课程理解顺利运行。一是教师个体层面要切实建立健全教师课程理解的内部系统, 即建立一种由课程本身、各个视角课程理解、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师本身等构成的一种促进教师课程理解的内部系统。二是课程教育的各大主体之间, 要积极完善教师课程理解的外部系统和体系, 这就是在教师与课程制定设计者、学校的课程要求和学生的课程诉求之间建立一种交流沟通的体系, 以便促使课程理解各要素和环节更加规范化、经常化。
3. 在动力建设上, 多方支持教师课程理解行进, 奠定其坚实而持久的发展后劲
针对当前教师课程理解的动力不足问题, 很有必要大力增强和激发教师课程理解的各种动力, 提高教师课程理解的权责, 如国家主管部门将课程教育的考核与教师课程理解挂钩, 增加考核的灵活性;学校务必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将课程理解化为建构实践教学课程理论, 开展个性化课程的设计比赛;教师层面需要努力对课程进行多层次的理解和提升整合, 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
4. 在能力建设和提升上, 利用多种形式和平台载体, 全力提升教师课程理解的能力和素质
一是教师个体层面要从多个层面提高自身的课程理解能力, 提高课堂行为对课程理解的反馈效应, 提高自己对课程理解的转换能力, 力求实现一种更高层次的课程理解。
二是学校和国家层面务必要利用各种形式和载体, 对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理解培训活动, 搭建各种平台, 以此促进教师课程理解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 教师课程理解是一个非常特殊复杂的长期性和系统性过程, 是课程研究和实施范式的转换, 需要各层面的资源供给形成助推合力, 方能迈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然, 课程是个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强、历久弥新的话题, 有着很多值得研讨的地方等待教师们在今后教育实践当中解决。
摘要:通过介绍教师课程理解的含义和相关要素, 指出目前教师课程理解出现了诸多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指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提升教师课程理解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课程理解,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程亮宏.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其向教学行为转化.全球教育展望, 2013, (1) .
[2]孙宽宁.课程理解的理想与现实——一种教师自我关怀的视角.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7.
[3]杨道字.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12) .
【关于教师的诗歌】推荐阅读:
关于教师的随笔:教师该如何立足08-26
关于教师行业的分析08-18
关于新教师的自我介绍07-24
关于教师的演讲稿优秀06-12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07-18
关于教师培训经费的申请10-13
关于教师业务进修的点滴体会10-17
关于教师遴选高中阶段面试的通知07-25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汇报09-19
关于教师节的高三作文1000字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