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感觉统合训练的技术(精选6篇)
1.第四章 感觉统合训练的技术 篇一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针对弱智儿童,脑瘫儿童根据病情也进行针对性的康复。弱智儿童感统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四,每天两次(两个班),每次一个小时,每个小朋友基本上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大的训练顺序为从简单项目到难度项目,从每个项目的低要求到高要求。在一个小时的训练中,教师每天计划一个项目进行全班的感觉统合训练,要求按秩序及标准动作完成一定的量之后,再针对个别情况单独的给予训练,程度较好的的可以挑选另外项目游戏或训练。
例如滑梯,孩子滑梯时的斜度和速度感,可以统合身体的紧张性迷路反射,协助大脑统合固有感觉输入,维持身体姿势的稳定,可以促进抗重力反应的练习,促进位觉器官感受重力的变化,直线加速度的变化,从而改变全身肌紧张作用的分布,引起一系列的反射,对头部,颈肌的同时收缩,及身体保护伸展反应行为的成熟帮助很大。将孩子带到场地后,在滑梯前排好队,让孩子自己将滑板抱起,放在滑梯顶端的平台上,身体俯卧在滑板上,头、手在前,脚在后,由教师协助轻轻推动滑板,使滑板由滑梯上自然的滑下,也可以孩子自己有双手抓住滑梯的两端,同时左右手均衡用力往后拉,借用反弹力使滑板往前滑行,较快速的从滑板的斜面滑下来。进行训练时注意指导孩子滑行时双手向前平伸,手腕、手指尽量伸展,双腿向后伸直,尽量保持身体及四肢与滑梯平行,当滑板未滑过滑梯斜面时,双手千万不要与滑梯斜面接触否则会造成翻车的危险。并随时提醒孩子要按秩序的完成训练,使其达到训练的效果及有序参加活动的观念,次数一般为每人二十次,之后根据个别情况进行单独指导与纠正练习,掌握正确的训练动作,在训练中时刻注意孩子的安全。结束后排队离开。
2.第四章 感觉统合训练的技术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廊坊市区幼儿园及小学自2004~2006年来我院儿保科就诊的儿童,经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测评符合儿童行为问题诊断,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测评均为重度失调的96例儿童,其中男孩74人,女孩22人,瑞文推理测定,智商正常均在25%之上,年龄在5~10岁。
1.2 方法
1.2.1 训练方法
选用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Ayres设计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法,训练时间为每次1.5~2小时,每周4~5次,20次为1疗程,训练时间为4个疗程。
1.2.2 评定依据
1.2.2. 1 量表评定:
在训练前后均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和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测评。
1.2.2. 2 评定标准:
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因子分下降≥5分为显著改善;评定量表因子分下降2~5分为改善;评定量表因子分下降≤2分为无变化。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至少有一项得分达到正常或提高10分以上为显著改善;感觉统合评分提高5~10分为改善;感觉统合评分提高在5分以下为无变化。
1.2.2. 3 临床疗效评定:
根据儿童训练时的表现,家中和学校的表现情况及各量表得分作出综合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的疗效分析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不稳得分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神经症行为得分下降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违纪行为得分下降不明显。
2.2 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疗效分析
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在治疗前后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学习能力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
2.3 疗效分析
训练老师、家长和学校老师反馈儿童在完成训练任务、家庭作业、上课注意听讲、情绪稳定及多动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胆小退缩、人际交往和睡眠情况也有一定的改善。行为问题显著改善45人,改善37人,无变化14人,总有效率85.4%;感觉统合能力显著改善69人,改善22人,无变化5人,总有效率94.8%。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有报道行为问题儿童都伴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2]。感觉统合治疗针对儿童存在的大脑对外界信息处理不良的问题进行矫治,增加感觉讯息的输入,尤其是前庭刺激的输入,打开通往神经系统部分的通路,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1,2]。训练中大量的前庭刺激的输入,使前庭功能得以改善,行为问题相应减少。在训练过程中,取得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关心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任桂英.儿童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86~188
3.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的影响 篇三
现在有很多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活动水平过高或过低;冲动,不易使自己平静;对感觉的刺激反应低下或过度;社会交往能力不佳,情绪不稳定;注意转移困难;言语、语言发展迟缓。究其原因是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致,那么怎样才能改变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呢,感觉统合训练就是针对存在感觉统合问题的儿童所采用的一系列游戏运动训练疗法。
一、“感统训练”
“再来一次!稳点!”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训练。走平衡木、坐滑板、羊角球、竖抱桶、大陀螺……人们一定会把这当成体育馆或儿童乐园的一角,其实这是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场景。感觉统合就是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觉统合训练是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感到快乐、轻松,把所受到的各种指责、批评而产生的恐惧、害怕、紧张弃之不顾,重建自然情绪。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育迟缓、人际关系淡漠等各方面的困难。这样可以在积极快乐的情绪中玩,寓教于娱乐,促进身体和大脑之间的整合协调反应,帮助儿童的感觉运动功能向正常方向发展。
二、孩子得益于“感统训练”
1、改变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没有自制力,经常剧烈地跑跳,寻求强烈刺激等习惯。康x,不管做什么事情,集中注意的时间都特别短,常有逆反心理;学东西很快,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约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玩的过程中,他改变了很多,能长时间地做某一项活动,不和小朋友争抢东西,不在训练室跑来跑去,能主动与老师配合做各种活动。
2、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
刘x,一个非常漂亮又很讨人喜欢的小女孩,家长反映她胆子小,不爱与别人交往。她刚进行感统训练的时候,每次都要她的妈妈陪着,她的妈妈不在,她就会什么也不做而且不高兴,只是站在那里看着别的小朋友活动。通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她现在已经能脱离父母,配合老师参与训练,并配合得非常默契。与小朋友在一起玩得也特别开心。
3、增强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范x,一个重度智力落后的孩子,说话晚,语言表达能力极差,想要大小便时却不会表达,经常尿裤子,而且特别懒。对他的训练可谓难度很大。刚开始,家长陪着他训练,一项一项慢慢地学,慢慢地做,有的要逼着才做。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家长和老师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他最不喜欢的滑板竟然主动要求做了,也不用家长陪了。看着他的进步,他的妈妈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老师也被感动了。现在他能告诉老师大小便,再也没有尿裤子的现象,语言表达明显增强,和老师交流的话也多了。孩子的自信心明显增强。
4、胆小的孩子变得胆大了。
李x,是一个特殊儿童,胆子非常小,下楼梯都要扶着别人。刚开始他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那里看着别的小朋友做。时间长了,他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得那么开心,想试试的举动不自觉地表露出来。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帮着他做各种训练。在一个多月的训练之后,他能在很多训练器械上进行活动,而且家长反映他胆子大了,自己能下楼梯了。家长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4.感觉统合训练课方案 篇四
羊角球是带有两个把手的弹力球。羊角球上的运动可以强化孩子的姿势反应和双侧的统合,并可以促进高深程度的运动
企划。
二、羊角球的运用
1.让孩子坐在羊角球上,双手握住把手,保持身体平衡,尽量用劲往下把球坐扁,再借助球的弹性进行上下振动。
这项活动与大笼球上的运动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羊角球有把手,孩子可以更多地依靠自己来保持平衡,而不需要依赖指
导者进行活动。
2.指导孩子坐在羊角球上,双手握住把手,身体自然屈曲.双脚蹬地往前跳动,同时用手握紧羊角球的把手,带动羊角
球随身体一起往前移动 延伸的活动:
(l)规定路线,让孩子沿指定的路线跳动,以使跳动的方向作前后左右及旋转等变化:
(2)规定跳跃的高度和距离,在地上设定标识,要求孩子跳过去;
(3)可让两个孩子一起跳,看谁跳动的次数多,也可规定距离,要求孩子往返跳若干次,看谁先完成;
(4)跳动时,指导者可以在旁边绕圈,让孩子看着你手中的彩旗等作视觉追踪,也可丢球给他看,训练孩子的眼球控制能
力:
感觉统合训练课之《羊角球》(和平睿智)
获和平区2006学一等优秀课
课题:羊角球课型:感觉统合训练课 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孟桂红 年级:二年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羊角球,学会运用它游戏的方法,达到锻炼的目的。再认打击乐器“双响桶”“沙锤”。技能目标:将羊角球的跳跃活动与音乐节奏相结合,训练学生的体力、耐力、听力、平衡力和跳跃能力,提高学生的肌体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及身体的平衡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进行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分层目标:
1、掌握羊角球的基本操作方法,知道羊角球运动的实用价值,简单示范,独立完成跳跃障碍练习,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心情。(谢志阳)
2、掌握羊角球的基本操作方法,在教师指导下争取完成跳跃障碍练习,增强自我保护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心情。(梁晨、懂高松、赵阳、周明谦)
3、认识羊角球学会使用方法,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完成跳跃障碍练习或不能完成跳跃障碍练习。(邓瑞、王敬淳)IEP:王敬淳同学大多数时间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基本完成羊角球跳跃练习。教学重点:学会简单使用羊角球,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教学难点:通过障碍跳跃并保持平衡。
教具准备:羊角球、平衡线、双响筒、、糖果、小羊图片。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师生问好: 律动:《上上下下》——引出青蛙跳。师生共同表演
2、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是什么乐器吗?(出示双响桶)
1)、听听、想想:敲击双响筒,这象是什么声音?(小马或马蹄声)
2)、听听、学学:老师慢动作敲、快敲乐器,小马在做什么?你会模仿吗?
3、游戏:小羊走钢丝。取头饰,学生听双响筒节奏的快慢,沿地上的平衡直线,做出“走”“跑”的动作。
二、授新部分:
1、导入
出示课件:小青蛙、小兔活动的场景
影片里有什么动物?它们都会做什么动作?你想不想跳的又高又快?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新朋友(出示羊角球)谁能告诉大家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一共有几个?
2、玩球:教师讲解边示范羊角球的基本玩法。双手拇指朝上握住球的犄角,然后轻轻的坐到小球的身上,双脚前脚掌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跳起。
3、示范练习: 哪位同学愿意出来试一试?指名学生练习,教师评价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综合能力的训练:游戏《小青蛙过河》学生进行平地跳跃—平地独木桥—跳过皮筋障碍练习。
2、放松训练:音乐伴奏和小青蛙一起休息,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仰卧、闭目休息、调整呼吸。
3、观看跑马场的《赛马》比赛:赛马场上真热闹,让我们也来一场赛马比赛吧好吗?
4、游戏赛马: ①拍手接力
②障碍接力:跨越障碍取粮食(糖果)、(音乐伴奏《赛马》)
四、结束部分:
1、放松:《高人、矮人》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羊角球向前向上跳和骑羊角球跨越障碍的玩法,你还能想出更多的玩法吗?让我们下次比一比谁会的方法多。
2、解散。一 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是将各神经系统传来的不同的感觉在脑干部份做适当的组织统合,如此中枢神经的各部位才能整体工作,使个体能顺利地与环境接触,并感到满足,例如剥橘子时视觉使我们知道它是黄色的(成熟时)、圆形的,触觉使我们知道它有粗糙的外皮和多汁的果肉,嗅觉告诉我们有芬芳的气息,味觉告知我们它是酸酸甜甜的,以手掂它的重量时,运动觉告诉我们它重重的。综合了这些个客观的感觉,才能形成对橘子整体的主观知觉,孩子透过这样的认知,知道橘子是圆的,可以当球玩,它重重的可以使人感到疼痛,也知道它多汁可口,可以解渴。
二 感统训练的概念
5.第四章 感觉统合训练的技术 篇五
1、刺激幼儿前庭平衡觉;
2、有助于提高幼儿注意力;
3、强化上肢,颈部力量。
教学重点:刺激幼儿前庭平衡觉,提高幼儿注意力。
教学难点:能够长时间坚持标准动作。
教学准备:铃鼓、皮球、大龙球、独脚椅、平衡台、桶、*环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听音乐入场,去器械。
2、随音乐做热身运动。
(二)、问候活动
蹲拍铃鼓报数
(三)、器械训练
1、教师出示皮球: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新的游戏:爬地推球。
2、现在请小朋友们看老师动作。
3、教师示范:俯卧于墙前50厘米左右,双腿并拢,双手抱球于胸前,抬头目视前方,双手将球向墙推出,注意肘部离地,双脚绷脚面。
4、现在请某某小朋友为大家示范,教师边讲解边强调动作要领。
5、幼儿练习推球100下,教师逐个指导。
6、“小朋友们做得真棒,现在大龙球也要和小朋友们做游戏,请小朋友们取独脚椅坐成一圈,小朋友们要坐稳,双手放在膝盖上。”教师取大龙球“大龙球要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坐得稳,大龙球撞到也不会倒!”
7、“下面小朋友们看看老师在做什么?”教师示范俯卧椅上,双手支地,双腿向后伸直,保持平衡,双脚脚尖支地,请一个小朋友做示范,教师同时介绍五脚椅、四脚椅动作。
8、幼儿听口令做五脚椅、四脚椅,教师逐个指导。
9、“现在老师可以变成三脚椅,你们想试一试吗?”老师先做示范,然后幼儿做,教师指导。
10、“现在我们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接力传球》”
(四)、整理游戏
听音乐取*环*
(五)、结束活动
6.第四章 感觉统合训练的技术 篇六
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迅速发展, 现代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均相继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更多的儿童由于感觉神经系统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 进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疾病。根据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当今城市中, 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0%至30%, 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时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更加常见和普遍。从医学的角度来看, 6岁至13岁是感觉统合失调症治疗的最佳时期,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阶段时期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而言是尤为重要的。研究表明, 借助于丰富的体育活动可以极大的对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加以改善。所以, 以身体活动为治疗手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除了应当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外, 还必须发挥出自身防治感觉统合失调的价值, 从根本上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内在价值加以充分挖掘, 切实的服务于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目标。
2 感觉统合的理性认识
2.1 感觉统合的概念与机制
英国知名生理学者C.S.谢林顿提出了感觉统合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 临床心理学家Jean A ryes系统性的提出了感觉统合的理论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根据感觉统合的相关研究及经典理论, 感觉统合是大脑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信息所做出的一系列正确的应答。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 对于感觉统合的发生机理, 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其中, Jean A ryes从信息传递过程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情感、思维、记忆、注意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及状态实际上并不是由大脑皮层的某个区域独立完成的, 而是一种信号传递过程, 是一类信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以某种信号的形式存储在大脑皮层, 再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功能区域进行联系和统一解释的结果。后来, 这种观点被称为信息理论学说, 得到了学界很多学者的认同。进一步的研究提出, 人类所具有的推理、注意、思维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以及相应的心理行为、情感、认知过程, 其发生的机制主要是大脑对感觉信息通过联系、比较、控制、选择和增强, 对自身不同区域的信息加以整合的过程。对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发现, 感觉信息起源于外界刺激, 当来自外界的气味、声音、光、温度、重力、触压等刺激达到人体感知的强度时, 大脑就会对感知到的刺激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反复分析, 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当然, 这里所说感觉统合是大脑对外界环境信息的一系列正确应答, 其重要前提是心理行为必须是正常的。否则, 身体、大脑与环境三者之间便无法得以协调, 这就是缺少感觉统合导致的, 也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事实证明, 感觉统合能力是身体、情感、社会性以及认识能力发展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感觉统合, 身体与大脑就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儿童就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针对这个问题, 感觉统合理论明确指出了儿童的大脑有着非常高的可塑性与可发展性, 通常儿童感觉统合能力逐渐形成于3岁以内, 并且在儿童日后的生活和成长中不断的得以发展、重构以及加强, 并进一步提出了人脑的功能发展不足以及学习障碍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方法进行矫正的, 这些训练方法被称为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促使人体不同部分的神经系统更好地与整体作用相互协调, 充分地进行感觉统合, 实现环境与个体的顺利接触。
2.2 感觉统合失调的概念及危害
所谓感觉统合失调具体指的是受环境、心理与生物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于3岁的儿童对外界的信息无法正确的加以整合, 进而正确的应答方式形成的一个过程。如果儿童患有感觉统合失调, 那么他们的行为能力和高级认知, 比如判断、感知、协调、控制和注意等能力便均会受到直接的影响。通常统合失调可以划分为本体觉统合失调、平衡觉统合失调。视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以及听觉统合失调等五大类。绝大部分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基本上都并非是类型单一的感觉统合失调, 而是多种多样感觉的统合失调, 所以,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症状相对比较复杂。感觉统合失调自动痊愈与否, 不同的学者所持有观点也是不尽相同的, 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到一定年龄后,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的症状便会逐渐的自动痊愈;而有些研究学者认为, 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不会日益随着儿童神经系统的成熟及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尽管感觉统合失调并不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自动消失, 但是却会随着刺激练习的逐步加强和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而得到改善, 儿童年龄逐渐增长, 肌肉控制能力逐步增强, 神经系统日趋成熟, 儿童的感觉统合便会逐步协调, 感觉统合失调症状得以缓解。
感觉统合失调对个体的危害很大。一是行为性学习困难。相对较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安静, 是学习好的前提条件。然而, 通常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则极易表现出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扰乱课堂秩序、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拖拉, 不听从老师的教导, 经常忘记完成作业。这些不良行为不但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且还会对学生自身的学习造成影响, 因此学习成绩十分差。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往往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更加的容易发生逃学和厌学的不当行为, 并且在学习困难上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二是心理障碍。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无法协调的配合内外信息, 进而造成认知的不正确, 所以表现出不正常的意志行为以及情感行为。事实表明, 感觉统合正常的人, 其认知、情志表现是认知正确、情感积极和意志坚强。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反应模式, 心理学上将这种表现称为正常的心理应答或正常的个体心理反映。社会学上认为这才是正常的社会行为表现。然而, 一旦统合失调, 个体就会经常性的出现不正常应答模式, 表现出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和不正常的社会行为。由此可见, 这种因感觉神经系统无法正常加以协调统合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对个体和社会都有危害性。
3感觉统合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及运用方法
3.1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从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以来,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第一、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主要任务,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的教育部门明确的提出, 学校教育应当树立“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然而, 由于对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的认识不足,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中并未单独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事实上, 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主要在于其系列的连锁式的危害,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 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身体健康的层面, 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任。
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要合理应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方式及感觉统合理论目前已经被普遍的应用到了感觉统合相对较差的儿童群体当中,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人体的基本能力加以改善, 比如人际互动、动作、认知等诸多方面。感觉统合训练也就是矫正感觉统合失调的方法, 主要包括触觉刺激、本体刺激以及前庭刺激等体育活动。经常采用的感觉统合训练教具包括羊角球、平衡台、滑板车、溜滑梯、吊揽摇篮、平衡吊缆、圆木马吊缆、吊床、单杠以及跳床等多种多样的游戏方法。通常感觉统合训练基本上都是以Ayres所创导的感觉统合训练方式为前提, 将训练有效的方式与体育游戏相互融合, 使孩子们能够在自然、轻松快乐以及积极主动的教学情境当中尽情的学习和玩耍, 加强手眼协调、本体感觉、平衡觉以及触觉等能力的训练, 从而使得多种感知信息能够输入到学生的大脑当中, 不断的促进学生大脑综合的分析信息, 同时加强身体和大脑二者间的协调反应, 帮助学生的感觉运动可以始终朝着正常的方向不断的发展, 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良好行为、增强学生身体体质以及促进智力发展的目的。
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生理学理论。随着各类学科研究成果的迅速涌现,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人员必须及时的对研究成果加以充分的吸收, 将学科研究成果真正的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上。体育训练过程当中指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当中, 这些体育活动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能力的一大挑战, 要求学生对感觉的输入及时的做出适当的反应, 也就是有组织的、成功的进行反应。最新设计的体育活动能够对儿童的要求逐渐的加强, 使得他们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反应, 更为成熟的进行反应。在活动目标的指导过程当中, 其中心应当放置于自动感觉过程方面, 而并不是指导学生怎样做出反应。在体育学习活动当中, 往往所涉及到的感觉系统越多样, 那么越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应当以活动性内容为主
感觉刺激训练不足, 被认为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胎儿在母体子宫时期, 人体感觉统合训练便开始了, 并且在儿童出生前一直到儿童时期加以贯穿。现代人分娩更多的是采用剖宫产的分娩方式, 使得胎儿无法切身的感受自然分娩当中压力变化、产道滑落等诸多刺激, 使得这些儿童极易产生感觉统合失调。所以, 教师和家长都必须高度的重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尤其通过加强对儿童的观察, 以便于及时的发现感觉统合失调, 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措施。然而, 由于家长缺乏必要的育儿知识, 教师担心出现教学安全事故, 唯恐孩子摔跤, 对于在室外涉水、玩泥沙、跳跃、翻滚、奔跑、攀爬进行严格限制, 这种看似对孩子的呵护, 实际上限制了孩子的活动, 就是强制性的“剥夺”了孩子应当得到的感觉刺激, 造成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而统合失调。
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时期是儿童神经系统与身体成长的关键阶段, 这便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活动性的教学内容为主, 尤其是随着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的加大, 活动性教学内容所具备的价值便更加的突出。并且,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不应将技术教学摒弃, 而是应当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步提升, 在学生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完善发育后, 及时的将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转变为以活动性教学和技术教学并重, 切实的做到兼顾未来发展和现时健康, 这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体育特点兴趣是一致的。
3.4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要关注和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个性特征造成感觉刺激减少也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的性格、气质等诸多个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关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充分的表明, 在易养型的儿童群体当中, 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感觉统合正常的儿童, 而在难养型以及启动缓慢型的儿童群体当中, 所占比例较大的则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 并且二者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同时, 个性特征中的气质, 对感觉统合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 不同气质特征的儿童, 其活跃程度, 好动程度, 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因而所受到的统合练习以及刺激的机会也就自然而然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很大的差异。因此, 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中, 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认识, 要注重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结合。为此, 以身体刺激为重要手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应当对体育教学的优势和功能加以充分的发挥, 并且根据教育理论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的创新, 及时的做出有效的调整。
现代化的体育课程改革更为重视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通常认为个体差异仅仅体现于运动成绩和身体条件等外部特征上, 而内隐特征如运动智力差异、感觉统合能力往往被人们大大的忽视。所以, 必须对以往传统对个体差异的认识加以改变, 不仅要重视内隐性特征和外显性特征, 还应当按照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 比如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对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进行教学等, 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个体差异, 才可以从根本上贯彻健康新课程和体育新课程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全面的落实和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要将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当作体育教学内容构建的归宿和出发点。体育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和开放性使得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多彩多姿, 教师与学生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学习内容的权限也变得越来越宽泛。所以,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及娱乐性同体育教学的健身性应当得到同等的重视。
4结束语
新课标并未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规定出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倡导各个学校可以切实的按照地方课程的实施方案, 并且与当地课程资源、学生的兴趣以及学校的特点有机结合, 自主的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的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因此,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过程当中, 体育课堂内容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便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感觉统合训练提供的有利条件。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要将感觉统合训练真正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雁, 吴卫红.脑损伤患儿感觉统合训练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2) .
[2]张俊蕾, 张会敏, 李荣.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8) .
[3]涂湘凤.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家庭指导卡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1 (13) .
【第四章 感觉统合训练的技术】推荐阅读:
感觉统合失调训练06-29
智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10-19
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体育课的应用论文08-11
小海龟感觉统合训练教学计划10-09
第四章 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09-26
考试后的感觉作文 考试后的感觉英语作文09-10
成功的感觉作文08-07
秋天的感觉作文08-25
自信的感觉真好10-19
家的感觉的作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