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问号 教学设计(高三)

2024-07-28

标点符号:问号 教学设计(高三)(精选7篇)

1.标点符号:问号 教学设计(高三) 篇一

(一)引号的基本用法

1. 行文中 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示例:

要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2. 行文中需要着重说明的词语,用引号标示。示例:

“坤包、坤表、坤车”里的“坤”,意思是女式的,女用的。

3. 行文中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用引号标示。示例:

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二)提示

1. 引号的形式分双引号“ “ ”  ”和单引号“ ‘ ’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偶尔出现三层引号时,最里一层引号用双引号。示例:

《毛泽东选集》对“李林甫”是这样注释的:“李林甫,公元八世纪人,唐玄宗时的一个宰相。《资治通鉴》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啗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 腹有剑”。’”

2. 在“某某说”的后面点号的用法。这要根据“某某说”的位置而定。

(1)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前,它后面一般应该用冒号,而不应该用逗号。示例:

林小姐哭丧着脸说:“妈呀,全是 东洋货!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

(2)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后,它后面要用句号。示例:

“妈呀,全是东洋货!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林小姐哭丧着脸说。

(3)如果“某某说” 在引语中间, 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示例:

“妈呀,”林小姐哭丧着脸说,“全是东洋货!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

(4)如果“某某说”后面不是直接引语,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某某说”的后面一般用逗号。示例:

女朋友去看了回来报告说,最喜欢那套短打:紧身的花色皮衣,很孩子气的。

3. 既有直接引语,又有间接引语时,引号的使用。直接引用的部分用引号,间 接引用的部分不用引号。直接引语后面的句末点号放在后半个引号后边。示例:

他指出,科学是没有地区性局限的,“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以及形成这种科学技术的 哲学思想”。

4. 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引号的使用。一般要在引文的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加上前引号,而只在引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结尾才使用后引号。这样的多段落引用,还可以采用另外 字体(如仿宋或楷书),每行缩一个或者两个字,就不再需要另了。

5. 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

(1)如果引者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那么为了保持引语的完整独立性,末尾的标点应该放在引号之内。示例:

总之,在任何工作 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末尾的标点必须放在引号外 面,示例: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火种犹存。共产党人“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 ,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6. 位置禁则:引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三)引号使用常见差错

1. 滥用引号。词语没有特殊含义,随便加上了引号。如:

*樱花飘落时,就像漫天的“雪花”在飞舞。(中间的引号应去掉)

*她把从牙缝里抠出的钱全花在了“刀刃”上,为的就是能多“摸”一次电脑,能多买一盒英语会话磁带,能多购进几本参考书。(中间的两处引号都应去掉)

2. 引号前后相关的标点处理错误。如:

*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 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可改作:①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②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

徐宪军

[标点符号:引号 教学设计(高三)]

2.小鸭子的问号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喜欢读有趣味的知识短文,有主动探究的愿望。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读好对话,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了解鸡吃石子儿的原因,引发学生课外探究动物吃食的习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鸡吃石子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自制小鸡和小鸭头饰。

学生:

1、自制小鸡、小鸭头饰。

2、了解动物吃食的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小朋友认识它吗、知道问号是用在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爱提问题的小伙伴小鸭子,齐读课题:小鸭子的问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各段的序号,用喜欢的符号把难读的字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读准难读的字的音(“每”、“整”等字)。

3、小组长组织组内开火车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1)课文有几段、(2)你觉得自己哪一段读得最好,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尽可能多给孩子机会。)

(3)各小组挑选一名同学按段连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有几个角色、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三、互相交流,认读生字

1、组内交流:全文有几段、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2、小组派代表指出要注意读音的字词,老师相应出示学生指出的字词卡片。(摇晃、吞下去、整个等。)

3、老师范读,小老师领读,多种形式读。

4、生自己读,自己纠正读音;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5、全体学生看着生字词语卡片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

6、小组内交流怎样识记这些生字(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

7、生汇报识记生字的方法,相机指名组词语。(院、每、答、怪等。)

8、做听音举卡片的游戏。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生字回到课文中能不能读好、文中哪句话最难读、一边读文一边找一找。指导读好两个长句:①他来到院子里,看见小鸡又在吃石子儿,就关心地问:“你每天能吃饱饭吗、”②我们靠这些石子儿把米粒磨碎,帮助消化。

2、读了课文,你发现了小鸭子的问号是什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知道小鸭子的问号是指小鸡为什么要吃石子儿。

结合回答,指导朗读句子:那你为什么还吃石子儿呢、(指名读—生评价—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小鸭子通过问小鸡,问题得到了解决。指导朗读小鸡说的话:“我们鸡没有牙,是把米粒整个吞下去。我们靠这些石子儿把米粒磨碎,帮助消化。”(生练读—指名读—生评价读—男女生赛读。)指导读好“整个”、“磨碎”等词。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采取多种形式练读,重点读好对话。拿出准备好的头饰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

2、请同学上台分角色读,其余学生当好评委。

3、大家戴上头饰分成两组一起分角色读。

六、拓展训练,知识延伸

1、(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小鸭子跑向伙伴的情景)师述:小鸭子知道答案可高兴了,他嘎嘎地叫着向伙伴们跑去,他去干什么、生展开想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续编故事。

2、反馈讨论的情况。

3、向小伙伴说说,自己通过学习课文后想探究什么问题。

4、教师向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写的字,开火车认读。

2、练习用生字组词语。

3、生认真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说自己的发现。(6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同桌交流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再指名说。

4、师范写“饭”,一边书写一边强调它的位置和笔顺。

5、学生练习写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3.标点符号:问号 教学设计(高三) 篇三

导语:作者在课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作者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与前面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默读第一件事,思考:第一件事讲的是什么?分几层来讲的? 一.词语(小黑板)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二.思考题:

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你能说说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吗?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讨论题:

1.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2.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人物现象“问号”过程“真理” 谢皮尔 教授

(敏锐地注意到)

洗澡水的旋涡

化学家 波义尔

溅到盐酸的 紫罗兰变红色(敏感地意识 到紫罗兰中有

这种物质到底是 什么?别的植物 会不会有同样的 物质?别的酸对 为什么总是朝逆 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 验和研究

许多实验

水的旋涡与地 球的自转有关

发明了 石蕊试纸

一种成分遇

盐酸会变红)

这种物质会有什 么样的反应 ?这 对化学研究有什 么样的意义?

会不会与做梦有

关呢?会是什么

关系呢?

奥地利 医生睡觉时眼睛 的转动(百 思不得其解)反复的 观察实验当睡觉的人眼 珠转动时,他 确实真正在做 梦。

4.最后把“?”拉直成为“!”,找到了真理。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这里的“?”是发现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现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

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涵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 能发现真理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关系?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首尾呼应 联系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我们知道“见微

知著”中的“微”分别指()、()和();

而“著”则分别指()和()。

联系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我们知道“见微

知著”中的“微”分别指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

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和奥地利医生从

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

而“著”则分别指 水的漩涡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发明了酸碱试纸和凡睡者眼

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 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的含义:

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五.作业: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用的句子。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第一部分 提出观点;第二部分 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 总结观点)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的二三部分,体会作者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学写一篇议论文。

导语:作者在课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作者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与前面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默读第一件事,思考:第一件事讲的是什么?分几层来讲的?

(讲的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原因。分三层来讲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仔细读读这三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家善于发问、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件事与作者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证明了观点)

2、接着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这三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边读边画并在书上做批注。

读后交流:

⑴相同点:都是由一件普通的小事引起的;科学家由这件小事提出了若干问题,然后进行耐心的研究,最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这三个事例与作者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反复证明了观点)

你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

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追根求源 打破沙锅问到底)

作者最后是怎样总结自己的观点的?默读第三段画出重要的语句想想该怎样理解?(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

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议论文,开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运用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认识了议论文这种写作形式,你想不想也试试写一篇议论文?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4.标点符号:问号 教学设计(高三) 篇四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 锲(qiè)而不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

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2、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

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

1、全文写了三段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中间是怎么衔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2、朗读课文,思考在三段论据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人都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并且都抓住问题不放,锲而不舍,追根寻底,最终发现真理。)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第一个事例中的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出了真理。)

2、第二个事例中的密卡尔逊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经过研究,最终魏格纳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3、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起来,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发现他的真理的?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4、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开头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尾引用华罗庚教授的话:“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呼应开头,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2、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吗?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知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日常生活 发现问题

教学反思

5.标点符号:问号 教学设计(高三)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理解三个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相同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相同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形象导入,点明观点。

1、老师在黑板上板书“?”,问:这是一个什么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师: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

(板书:?→ !)

3、师:由问号变成感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叶永烈用它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看看这两个符号变换,你们再看看课题,想一想,疑问号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感叹号又代表课题中的那个词语呢?(真理)说说真理的意思,说说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名言警句、公式、科学家的发明等)

5、是的,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指导我们的言行。同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十课的课题既是作者的观点又是一条真理,谁来读读这一真理?

生读,师:你似乎对它还有怀疑,读得不够坚定。不过没关系,等你学完课文,赞同了作者的观点,懂得这是一个正确的道理之后,你一定会读得坚定有力的。

二、学习事例,理解观点

1、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师: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几个事例来证明它的?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生1: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2: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3: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学习三个事例,填写表格。

师:现在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同桌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出示表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填写。

3、交流表格的填写,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表格的填写。

4、交流三个事例的相同点。

师总结过渡: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书上有一段话和你们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第二段)

5、投影(第二自然段),齐读。师: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就是哪句话的意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时请学生练习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疑问号和感叹号,在这三个事例中,在这一段话中“?”和“!”又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的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那么把“?”拉直变成“!”表示的也就是哪一句话的意思。(再读课题)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形象、直观、易懂)

7、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几个吗?(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如: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雷达、风车……

三、感悟精神,总结观点。

1、师: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老师想问一问(随意指几个同学):你可以发现真理吗?为什么?其实老师也不能发现真理,很多人都不能发现真理,这就说明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请你们默读课文的6、7自然段,找出关键的词语划下来并联系事例理解理解。

2、学生读书

3、师:你找出了哪些词语,你觉得他们找到了真理,凭借的是什么?

(1)见微知著

请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从谢皮罗教授的事例中,那一句话体现了谢皮罗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呢?(板书“见微知著”)

读句子:“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敏锐地注意到……”突出敏锐再读。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在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身上能找到吗?

读句子:“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突出“敏感、奇怪”再指读。

师: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2)善于发问

师:还凭借什么来找到真理,(板书“善于发问”)谁来读一读波义耳那一连串的问题。(多媒体出示波义耳的几个问题)如果你是波义耳,你会怎样问自己,问一问吧!(指读)咱们跟随着波义耳一起发问,一起思考,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

(3)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学生汇报时板书这些词语)

师: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谢皮罗是怎样做的?(读句子“谢皮罗抓住问号不放……”)波义耳是怎样做的?(读句子“这一奇怪现象和一连串……”)奥地利医生是怎样做的?(读句子“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妻子……”)

师:他们的反复实验就体现了他们那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正因为他们的这种科学精神,才找到了真理,这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就把“?”拉直变成了“!”。同学们,如果你们拥有了这样的本领,你们也一定可以找到真理的.。

4、领悟“?”、“!”所蕴涵的情感

师:那么现在我们再看看这个疑问号和感叹号,我觉得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不仅仅就是指问题和真理,也不仅仅就是指科学家们的质疑本领和科学精神,它们散发着温度,洋溢着情感。你们想一想,当谢皮罗、波义耳、奥地利医生等科学家们发现了问题,经过不断探索找到了真理之后,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

师: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研究之后,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指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如果你是波义耳,在不断发问并进行许多的实验之后,发明了石蕊试纸,你也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也一定会自豪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如果你是奥地利医生,在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之后,发现睡觉时人的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你一定会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了这么多科学家的事例之后,我们也一定会坚定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指第一位读课题的同学再次读课题。(读得多响亮啊!看来你相信了这一真理啦!)

四、体会写法,仿写练习。

1、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2、“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格言也是一条真理,现在就请你们仿照本文的写法运用具体事例来写一篇短文。

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和提纲,课后再去完成。

五、语言激励,总结下课。

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理解了“?→ !”这一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一文章体裁,相信每个同学收获都很大。老师希望你们作好充分的准备,学习科学家们那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的本领,学习他们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将来也能把一个个“?”拉直变成“!”,也能自豪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练笔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文

★ 小鸭子的问号教案设计

★ 观音诞是哪一天

★ 一百个发夹童话故事感悟

★ 人生真理格言

★ 科学真理名言

★ 真理的作文

★ 高考语文问号的使用

6.标点符号:问号 教学设计(高三) 篇六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地考虑课文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习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习习惯基本上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这次的区优课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实践了自己新的教学尝试,得到了不少收获,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断提高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还很长,我将以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实践的信念把这条路走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教学中,我引导“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7.标点符号:问号 教学设计(高三) 篇七

师:议论文就用自己的观点做题目。这才叫旗帜鲜明,观点明确!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观点读一下,注意突出“真理”和“问号”这两个词。

二、学习新课。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知道,叶永烈用了几个论据。(关注3个人物

师:来,你说,第一个人物是谁?)

1:美国……谢皮罗教授。师:他是不是姓谢啊?生:是!(过了一会。)不是!

2:波义耳!

3:奥地利医生。

师:奥地利医生是谁啊?我去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他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师:弗洛伊德这个人可了不起了,他是研究梦的伟大的科学家。梦是我们最神奇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个周公解梦。人家说那时迷信,也有科学根据。因为这个梦太神奇了,是不是啊?醒来就没有了!人为什么要做梦?这个梦,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弗洛伊德啊,就对梦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他有一本书,叫《梦的解析》。你们长大了去读,现在可能还读不懂。我对这课文把他的名字删掉了,实在有点不够意思。用个奥地利医生,这是对他的不尊重。

师:请同学们细细的读一下这3个故事,他分别为这个论点提供了什么有利证据?

生:谢皮罗在一次洗澡的过程中,发现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实验研究。终于到出了结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不会有漩涡。

师:他把谢皮罗的这个故事概括了一下。他从洗澡水的漩涡

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和地球的……

生(齐):自转有关!

师:然后我们再来看波义耳。来,你说。

生:波义耳从紫罗兰的变色……

师:他从紫罗兰的变色,因而发明了?

生(齐):石蕊试纸!

师:地球自转我们都知道的。那石蕊试纸呢?

生(齐):不知道。

师:是一张纸,把他放入水里就能测出酸碱度。

师:现在就叫PH试纸。在PH试纸之前叫石蕊试纸。

师:我们再来看弗洛伊德。来,你说!

生:根据眼珠的……

师:根据眼珠的转动什么呢?

生:得出他正在做梦。

师:就是眼球转动和做梦有关。我们发现了这三个证据,这三个证据怎么就证明了这3个观点的?你说。

生1:因为这个问题是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肯定需要很多的问题。要经过不断的探索,才能找到真理。而课文中也反复强调,他们是经过反顾实验研究之后才找到的真理。

三、指导读文。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每次放掉洗澡水时……预备起!

生(齐):读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师:没有问号,没有听到你们的问号。每次放掉洗澡水时……预备起!

生(齐):读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师: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洗澡水的旋涡?

上一篇:动物园一游日记作文400字下一篇:写给语文老师的教师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