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知识归纳

2024-07-27

市场营销知识归纳(精选8篇)

1.市场营销知识归纳 篇一

古诗分类集锦

一、诗中四季:

(一)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夏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送林子方》)

(三)秋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四)冬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诗中景

(一)诗中山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二)诗中水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1

(三)诗中日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四)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五)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六)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七)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八)诗中雪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三、送别类: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 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毕业送别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好友分别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四、思念故乡、亲人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五、富含哲理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困境中蕴含着希望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应保持年轻乐观的心态。

六、其他

(一)看到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二)看到有人浪费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三)感谢、报答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四)珍惜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五)劝学、惜时: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六)读书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七)战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八)奉献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七、诗中名胜

黄鹤楼、芙蓉楼、岳阳楼、钟山、天门山、庐山、桃花潭、西湖、巫峡、姑苏、白帝城、锦官城、阳关、玉门关

八、诗中高洁情操

1、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明)于谦 】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清郑燮】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九、关于诚信、正直等品德修养的名言

诚信:

1、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4、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道德修养:

1、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2、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3、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莎士比亚

十、环保宣传标语

1、让绿色的旋律环绕每一个生命!

2、让绿色的希望从校园萌芽!

3、追求美好生活,应先拥抱绿色!

4、追求绿色时尚 拥抱绿色生活

5、同建绿色温馨家园 共享清澈碧水蓝天

2.市场营销知识归纳 篇二

一、知识归纳若干方式

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虽然教材内容具有条理化与系统化特点,但由于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性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片段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却属于一种零碎的元认知模式,或者说对课程知识与方法还未形成条理化与系统化的认知结构,而条理化与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又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知识归纳就是梳理知识之间的层级关系,辨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同时对知识与方法的把握达到要点化、条理化、系统化并简明化,建立便于贮存与提取的信息编码形式,进而提升知识与方法的运用能力[1]. 对于知识归纳方式 ,依据数学课程知识特点,一般为下面几种方式.

1. 枝干结构式

枝干结构式,就是依据课程知识的形成与结构来梳理知识之间的层级关系,采用树木枝干的形式来表示这种层级关系. 使学生站在知识结构的层面来认识课程内容, 从而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达到条理化与系统化. “枝干结构式”的方式一般用于章节归纳或模块归纳. 如《简易方程》章节,依据教材内容结构,它可以梳理为如下“枝干结构”形式:

上面“枝干结构”中,箭头连接表示知识间的层级关系,箭头方向则表示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明确并梳理成这种知识结构,那么他对简易方程模块知识内涵与解方程的方法则有着本质性的把握.

2. 表格要点式

表格要点式,就是将那些相近或相反概念知识或技能方法,采用表格并比较要点内涵的形式来辨析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以突破把握中的难点或澄清理解中的混淆点,而这些难点与混淆点正是知识运用的关键点. 如《分数》模块,对于“真分数”与“假分数”等相近概念、“通分”与“约分”等相反运算方法的技能知识,就可以采用如下“表格要点式”方法来归纳:

毋庸置疑,如果学生能按照上面表格内容对《分数》模块中相近或相反概念与方法知识进行对比辨析归纳,那么这种学习就属于融会贯通性的高效学习.

3. 图文注释式

图形之间联系:正方形是长方形特例,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的变形,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是平切三角形顶角部分所剩的图形.任意多边形都可以分解为这几种图形的组合.

图文注释式的归纳方式,其特点为内容直观,要点简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的小学生,表象思维是其突出的思维特征,因此图文注释式的归纳方式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尤其是通过梳理图形之间的联系的归纳过程, 它有利于促进领悟各类图形面积计算的研究思路并能较好地掌握各类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 代数示例式

代数形式, 即用字母和运算符号来描述事物的数量关系,它是数学学科的特有语言,内容简明,形式简洁,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便捷的思维方式. 代数示例式, 就是指用代数形式来表示概念与规律, 同时提供相应的具体样例. 小学生在高年级才接触代数, 数学形式逻辑思维仅处在起步阶段,具体形象的表象思维仍为他们的主要思维特征. 因此,知识归纳中配置样例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与规律的准确理解与把握. 代数示例式的归纳方法适用于代数类课题内容或模块内容.

二、知识归纳学法指导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教师要从学生的学力实际出发. 中年级以下的小学生,他们不会分析教材,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基础. 高年级学生, 他们已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识与方法积累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基本具备了知识归纳的学力基础. 因此, 知识归纳的学习活动应安排在高年级学段开展,其能力与习惯培养的发展过程为:先重在教师引导,逐步过渡由学生自主归纳.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归纳课程知识,其过程方式如下.

1. 填充引导式

高年级学生,既不具备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也没有形成知识归纳小结的习惯,因此,起始阶段,还需教师进行有效引导. 填充引导式, 就是指教师按某种归纳方式来设计内容要点,由学生填写具体内容. 如对“比”与“分数”内涵的辨析,教师就可以设计“表格要点式”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辨析归纳:

图文注释式,就是采用图文结合描述的方法对课程知识进行归纳,它适用于几何类课题知识或几何类章节模块的知识归纳. 如《多边形的面积》章节,就其中知识要点则可以归纳为下面图文形式:

在平时课题学习中,一般学生都不会将“比”与“分数”来对比辨析,然而教师提供这样“表格”形式,学生学习任务清楚,思维方向明确,通过“表示的意义”的比较可以促进学生认识两者在表征事物方面的本质区别,而通过后面两个栏目的比较又可以促进学生认识两者在运算方面的方法联系. 可见,这种辨析归纳,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

2. 问题启发式

问题启发式,它指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与方法的归纳. “填充引导式”的归纳,它除了能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与掌握课程知识与方法外,还具有使学生领悟知识归纳的手段与方法. 当学生基本领悟了知识归纳方式后,教师就可以依据课程知识与内容结构来提出含有启发性的相关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归纳.

3. 完全自主式

随着“填充引导式”与“问题启发式”归纳活动的开展,学生已建立了知识归纳的学习意识, 归纳小结能力也有所发展,对归纳方法也有着全面且较为熟悉的把握. 同时,当学生对教材知识与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后,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开展自主归纳活动.

课题知识归纳一般安排在课堂进行,而对章节或模块知识的归纳,视容量或难度而定,容量小且难度低的可以作为课堂活动,对于容量大或难度大的知识归纳,最好放在课外.因为“完全自主式”归纳是一项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它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人们常说的“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道理.

学会对课程知识的归纳小结,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要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或“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要方面. 当然,知识归纳还有其他方式,学法指导也可以另辟蹊径.

摘要:知识归纳就是梳理知识之间的层级关系,辨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同时对知识与方法的把握达到要点化、条理化、系统化并简明化,建立便于贮存与提取的信息编码形式.知识归纳方式分枝干结构式、表格要点式、图文注释式与代数示例式.课程知识归纳引导分填充引导式、问题启发式与完全自主式.对课程知识的自主归纳,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或“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课程理念要求.

3.高中生物育种知识归纳总结 篇三

一、基因突变的育种方法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自然界中的抗病、抗虫等性状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基因突变。但在自然突变中,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大多数都是有害的。为了能获得人们想要的性状,就要想办法提高突变的频率。可以用射线照射等方法提高突变频率,这样的育种方法叫做诱变育种。诱变育种可以得到从来没有的性状,因而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性状。但是突变是不定向的,并且大多数是有害的,所以为了得到人们想要的个体,就必须大量处理样本。

诱变育种中最常见的就是太空育种。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通过太空育种,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突变类型和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例如,水稻种子经卫星搭载,获得了植株高、分孽力强、穗型大籽粒饱满和生育期短的性状变异。太空椒的果实比在陆地上培育的果实要大得多,口味、重量和外形也发生了变化。

二、基因重组的育种方法

1.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指遗传性状不同的种、类型或品种间进行有性杂交产生杂种,继而对杂种加以选择培育,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可以得到杂合子,然后利用杂合子的杂种优势来获得高产、生存力强等性状。但由于杂种个体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不能通过自交来持续获得此性状。根据杂种优势的原理,通过育种手段的改进和创新,可以使农(畜)产品获得显著增长。这方面以杂种玉米的应用为最早,成绩也最显著,一般可增产20%以上。

杂交育种还可以通过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比如使抗病低产和不抗病高产的两种亲本杂交,得到子一代就会同时具有两个亲本的性状,再通过自交、筛选等步骤,就可以获得纯合的抗病高产的个体。杂交育种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育种周期太长。杂交育种最重要的应用就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李振声小偃系列杂交小麦。

2.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基因工程育种有优点是可以定向地改变基因,从而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缺点是难操作,目的基因不好获得。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但可以培养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还可以培养出具有特殊用途的动、植物等。比如转入人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就可以为人类生产胰岛素,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胰岛素的成本。

三、染色体变异的育种方法

1.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是植物育种手段之一,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低温诱导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单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后,在一个世代中即可出现纯合的二倍体,从中选出的优良纯合系后代不分离,表现整齐一致。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育种周期短,缺点是容易不育。中国首先应用单倍体育种法改良作物品种,已培育成了一些烟草、水稻、小麦等优良品种。

2.多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最常用、最有效的多倍体育种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但不影响染色体的复制,使细胞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而染色数目加倍。多倍體育种的优点是育种周期短,缺点是难操作。多倍体育种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无籽西瓜。

3.植物体细胞杂交

4.单元知识点归纳 篇四

1.comfortable adj.舒适的,舒服的,安逸的

比较级:more comfortable 最高级:the most comfortable 副词:comfortably 2.seat n.座位 take a seat = have a seat 坐下

v.作及物动词用,be seated 就座 seat oneself 坐

e.g.(1)He seated himself comfortably on his chair.(2)They are seated there.3.sound n.声音,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sound/ voice/ noise)

v.作为连系动词,sound + 形容词,听起来…… voice 人的“嗓音”。

noise 不悦耳的噪音

4.close adj.接近的,亲密的 v.关闭

be close to… 离…近be far from… 离… 远

closed adj.关着的 反义词:open 5.ticket n.票,券 a ticket to/ for sth.一张…的票

相似地:a key to the door 门的钥匙; the way to… 去某地的路

6.waiting time 等候时间 动词的-ing形式作定语,修饰名词,表示被修饰词的某种用途。类似地:read-ing + room= reading room 阅览室

阅读 房间

swim-ming + pool= swimming pool 游泳池

游泳 水池

wait 不及物动词 wait for sb.等待某人

can’t wait to do sth.迫不及待做某事 7.choose v.选择,挑选 过去式:chose choose(not)to do sth.决定(不)做某事 choice n.选择 make a choice 做选择

have no choice but to do sth.除了做…外别无他法 8.carefully adv.细致地,小心地 care n.小心 v.在乎,关心

careful adj.小心的,认真的 反义词:careless 粗心的,马虎的 carelessly adv.疏乎地

9.so far 到目前为止。本意可以理解为用so加强far的意思,表示“如此远”。10.service n.接待,服务 serve v.服务 servant n.仆人

serve sb.为某人服务 serve sb.sth.为某人服务…

11.pretty adv.很,十分,相当 pretty good 相当好 只修饰形容词的原级

adj.漂亮的 e.g.She looks pretty.12.act v.扮演(角色)n.行动

action n.行动,活动 take action 采取行动

actor/ actress n.男/ 女演员 active adj.积极的 take an active part in 积极参与

actively adv.积极地 activity n.活动

13.meal n.早(或午,晚)餐;一餐所吃的食物 3meals a day cook a meal 14.creative adj.有创造力的,创造性的

比较级:more creative 最高级:the most creative create v.创造,创作 creation n.创造,创造物

15.talent n.天资,天赋 have a talent for sth./ doing sth.有某方面/ 做某事的天赋

Talented adj.有才能的,有才干的 be talented in … 16.performer n.表演者,演员

perform v.执行,表演 performance n.行为表演 17.common n.与…相同 adj.普遍的,共同的 have sth.in common 在某方面(嗜好或观念)有共同点 have nothing in common 无共同点

18.join v.加入,参加(加入人群、团体、组织和机构等)

join in 参加竞赛、娱乐和游戏等活动

Take part in 参加群众性活动、会议、劳动和游街等,并起一定作用 19.be up to 是……的责任,由……决定

(1)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up to us.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2)This product is up to the standard.这个产品达标了。

(3)What is she up to these days? 她这些天忙什么呢?(忙于做某事)

(4)I can take up to six people in my car.我的汽车最多能带六个人。

20.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h./ doing sth.在某事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做某事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leading role 主角 role play 角色扮演

21.life n.生命,生活 复数:lives live /liv/ v.居住 第三人称单数: lives(live /laiv/ 作形容用,指现场直播)22.make up 编造(故事,谎言等)make up lies 编造谎言

补上 make up the time 补上这段时间

组成 make up a team 组建一个团队

化妆 make up your face 给你的脸化妆

被动语态: be made up 被编造; be made up of 由……组成make up one’s mind to do sth.下决心做某事 23.poor adj.贫穷的,可怜的,差的,不擅长的 the poor 表示贫穷的一类人(the+形容词)24.seriously adv.严重地;严肃地;认真地

take sth.seriously 认真对待某事

25.fun n.& adj.有乐趣be fun to do sth.做某事有乐趣

have fun in doing sth.做某事很愉快

make fun of 与某人开玩笑 26.give v.给予 可接两个宾语,成为双宾语

give sb.sth.= give sth.to sb.常在中考中出现的可接双宾语的动词主要有: tell, hand, pass, give, teach, bring, send, lend, show 等 v.sb.sth.= v.sth.to sb.buy, cook, get, make, draw 等 v.sb.sth.= v.sth.for sb.27.crowded adj.拥挤的 be crowded with 挤满……

crowd n.群 a crowd of… 一群…

单元重点语法详解

一、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构成1.规则变化:

(1)单音节和少数双音节词

a.多在词尾加-est,如:tallest b.以不发音的e结尾,直接加-st,如:nicest c.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把y变i,再加-est,如:funniest d.以一个辅音字母结尾而前面只有一个元音的词,双写辅音字母再加-est,如:biggest, hottest等

(2)多音节词和少数双音节词,在词前加most, 如:most beautiful 2.不规则变化:

good/well-----best bad/ ill-----worst many/ much-----most little----least far----farthest/ furtheat

二、形容词最高级的几种句型

1.在最高级句子中常含有表示比较范围的介词in 或 of;of后面一般接表示一群人或事物的代词或名词,in 后面一般接表示单位或场所的名词。

e.g.The seats in the middle of the cinema are the best of all.Lin Hong is the cleverest student in our class.2.one of + the +形容词最高级 + 名词复数 最…的…之一

e.g.Tom is one of the cleverest students in our class.3.the + 序数词 + 形容词最高级 + 可数名词单数 + in 短语 第几(长,大,远)…

e.g.The Yellow River is the second longest river in China.4.形容词最高级用在选择疑问句中,Which/ Who … A, B or C?

e.g.Which city is the biggest, Beijing, Shanghai or Linyi?

5.the + 形容词最高级 + 可数名词单数 + of(in)短语 = than the other + 名词复数 比较级 + than any other + 可数名词单数(第三单元已学)

6.当形容词最高级有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或名词所有格修饰时,最高级前的 定冠词 the 省略。

5.市场营销知识归纳 篇五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补充: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过程。

(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补充: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补充: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

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

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示范性:

杨雄《法言•学行》中言:“师者,人之模范。”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 系统性

2、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2)教师的知识修养(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4)教师的心理素养

四、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

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其中六三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制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2、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二、学校的运行机制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规章制度,其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机制的核心和灵魂。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 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的功能 职能部门:

1、校办

2、教务处

3、政教处

4、总务处 基层教学实践机构

5、教研室

6、年级组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重点)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将教和育结合起来用的人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具有广义和侠义之分(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2)侠义: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性质(重点)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 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四)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的作用: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重点)

(一)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无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教育内容以生活经验为主,内容贫乏; 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 教育权力平等,男女教育有别的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场所以及组织形式; 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1)奴隶社会教育

中国,专门的施教机构产生,如我国夏、商、西周“庠”“序”“校” 西方:古希腊:雅典(显著特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和斯巴达(显著特点:军事教育)

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所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宗教教育盛行

古埃及:设置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其中儒墨为显学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隋唐:科举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宗教性

3、近现代教育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1)新特点:

终生化: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补充: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发展

1、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相传作者为乐正克。对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阐发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以对教育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西方: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产婆术(包含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歩)。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或翻译为《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2)特点:

尚未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和经验上总结。

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2、创立阶段

(1)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主要思想:

关于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关于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关于教学思想: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泛智教育”

关于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具体的教学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

法国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著名的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康德: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首次进入大学课堂。

裴斯泰诺齐: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其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主要观点: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

提出白板说 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要观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其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杜威: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新三中心论:学生、活动、经验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学校即社会 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陶行知:

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3、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代表人物:

克鲁普斯卡娅: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新编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编写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皮亚杰: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布罗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重点)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重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着教育的一切。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着受教育权

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可以促进民主

(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 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制度(规范)文化。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如家长的期待等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教师的 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等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代表人物:奥古斯汀、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论:从个人本位的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主要依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扥方面全面发展(3)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五、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的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也是一种实体化的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主体的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的教育: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制度化教育的特征: ①对入学资格有严格的要求; ②明确的修业年限: ③规范的教学组织; ④整体一贯的课程设置; ⑤严格的管理制度: ⑥专业化的教育人员: ⑦具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3、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

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我国当前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动力)

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二)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社会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 批判理论:金蒂斯、布迪厄

四、课程内容(需重点把握)

(一)课程计划

1、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2、课程计划的组成

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3、课程计划的作用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补充: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 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3、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教材

又称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的编排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形式。

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四、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情境模式: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

五、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

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的效应。

3、CIPP评价模式 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

4、CSE评价模式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甑别和选拨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一)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3、教师观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学行为方面: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四)课程管理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五)课程评价

在教师评价方面,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32 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补充: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

补充: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除了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一般权利和义务,教师还具有其职业特有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享有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是指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教师享有的与其职务相关的权益。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薪资休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

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承担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业职务相关联的责任。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承担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由一名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包括两方面:

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通过自身反省和反思在专业

知识与技能态度上实现个人成长。

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外力促使教师提升的过程。答案二: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人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教师阶段,直到离开教职为止,在整个教职生涯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学习与研究,不断地发展专业内涵,以逐渐迈向专业成熟的境界。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漫长性

2、生长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

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

(二)专业知识 包括: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等。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三)专业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

6、创新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

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的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示:经验+反思=成长 科顿等人:教师反思框架

布鲁巴奇:四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以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合作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用以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是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代表人物:库尔勒 ·勒温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2)注重对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4)鼓励教师身体力行,知行统一;(5)促进科研,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6)加强自我教育,形成反思意识。

第六节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1、研究的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2、按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歩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

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三)教育实验法

自然情境中的实验和实验室中的实验等

前实验:是指实验中缺乏清晰的假设,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一般不设对照组,干扰因素较多,内外效度较差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的假设,没有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误差的来源,只能尽量减少误差的实验。

真实验:指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子,内外效度都很高的实验。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

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

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他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凯米斯提出教育行动研究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基本步骤组成。

(五)教育叙事法

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类型: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六)个案法

(七)历史法

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八)比较法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全世界心理学学生的“圣地”,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桑代克: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

的计算公式如下:IQ=MA÷C.A×100,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生理年龄指的是儿童出生后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量测出的年龄。

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为最优秀,100、110、120为优秀,90-100为常才,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50-60为愚鲁,20-25为痴鲁,25以下为白痴。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小学生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二、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

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

象。

(2)感觉对比

①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②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

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

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 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的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

(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2、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3)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懂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

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

(4)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

情况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3、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3)知觉的整体性

是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也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

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的参与。

(3)有意后注意

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转移与分散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特点: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容量较大:9-20个比特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

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

(2)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贮存时间不超过1分钟

特点: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容量有限:一般7±2个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3)长时记忆

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

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贮内容的不同: ①陈述性记忆 ②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

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②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2)保持与遗忘 ①遗忘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②遗忘的曲线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开始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④遗忘的原因

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6.八下政治知识点归纳 篇六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

二、我国现阶段人民范围: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

三、什么是公民权利: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

四、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五、公民和人民的区别:

(1)政治法律上: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的概念;

(2)范围: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六、我国的权利保障体系: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系。

八、如何正确行使权力:

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第二课

一、权利与义务有什么关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

二、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时必须要履行义务:

1.权利与义务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

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 3.自觉履行这些义务,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

三、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纳税;等等。

五、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意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广大的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六、如何忠实履行义务:

1.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2.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3.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第三课

一、人身权利的重要性内容:人身权利是我们最基本最主要的人身权利,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二、人身自由权利的(含义,重要性,法律保护):人身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人身自由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法律赋予我们自由权,类似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等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

三、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

1.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首要的人身权利;

2.生命和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3.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四、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五、怎样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 1.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 2.在患病时及时医治;

3.当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4.使自己处于安全环境,免受他人侵害; 5.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第四课

一、什么是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什么内容:

1.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这种权利表现为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

2.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三、良好的名誉对个人的作用: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四、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

1.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2.名誉权主要体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五、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都属于侮辱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是诽谤行为。*

六、什么是肖像: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现象再现。

七、什么是公民的肖像权: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的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八、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1.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 2.恶意毁坏、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 3.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

九、什么是姓名: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十、什么是姓名权: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十一、侵犯公民姓名权的行为: 1.。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 2.盗用、冒用他人姓名。

补充:如何维护肖像权: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以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第五课

一、什么是隐私,包括哪些内容: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与公众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领域。

*

二、隐私有什么重要性:拥有隐私这样才能自由的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

三、什么是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四、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有何重要性:隐私权维护了个人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五、隐私权的内容:

1.私人生活的安宁权,2.个人信息保密权,3.私人通信秘密权,4.个人隐私支配权

六、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a)尊重:

(1)要树立隐私意识;

(2)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b)维护:

(1)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失赔偿;(2)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第六课

*

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指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重要作用:(a)个人:

1.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 2.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

3.使人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享受现代文明;(b)国家:

1.提高劳动者素质; 2.提高国家文明程度;

3.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进步。

三、什么是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四、什么是义务教育,它有何特征:

1.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五、如何采取各种合法的方式维护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三项内容: 1.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2.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有三项:其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其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其三,认真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3.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第七课

一、什么是公民的合法财产:根据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二、什么是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三、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的作用(意义)(重要性):

1.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公民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

2.对于维护公民的正常生活,激励其积累财富、创造财富,既有重要意义。*

四、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方式:

1.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了重要武器; 2.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

五、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护:(a)1.确认财产所有权归属; 2.请求返还原物; 3.要求赔偿损失。

(b)1.行政违法,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撤销裁决,或给予行政赔偿,以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

*

六、什么是遗产、遗产具体的条件: 1.被继承人的合法财产叫做遗产;

2.遗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其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其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

*

七、什么是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法律上将遗留财产的死者成为被继承人,法律上将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称为继承人,继承权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八、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的顺序:

1.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2.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九、继承权的实现方式:

1.继承方式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2.法定继承,是指既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又由法律直接规定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的继承方式;

3.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方式。

十一、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怎样做:

1.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2.当我们的财产继承权受到侵犯时,不要忍气吞声,要增强维权意识,要学会领先社会力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

十二、什么是智力成果:主要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

十三、什么是智力成果权: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十四、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受侵犯。(观点)

十五、如何保护智力成果权:

1.当自己的智力成果权受到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尊重他人的脑力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第八课

一、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要求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制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

二、什么是消费,消费者:消费既包括物质方面的消费,也包括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当我们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时,我们便成了消费者。

三、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哪些重要性: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四、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

1.消费者应享有安全权,人身、财产安全,是公民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条件; 2.消费者应享有知情权,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 3.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4.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 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 等九项权利。

五、消费者要履行相应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做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

六、如何练就一双“慧眼”:

1.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2.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

3.充分运用自己的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保持应有的警惕,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七、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怎样做:

1.在侵权行为发生后,我们则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消费者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途径是: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部门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补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地位:经营者出有利地位,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不利的地位。

第九课

*

一、什么是公平:人们心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

二、公平有何重要性:

1.公平能够使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否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久治安;

2.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三、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a)1.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2.我们应增强权利意识,善于用合法的手段,求得问题的合理解决,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3.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

4.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b)1.承担自己应该做的,绝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

第十课

一、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并举例: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行为。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是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平的对待他人和自己。

二、正义有何重要性:

1.如果没有正义,善良就会被践踏,邪恶就会肆虐,整个社会就会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 2.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3.正义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

三、为什么正义需要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利益而制定的,而是为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既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又要受到制度和规则的约束。如果没有制度和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四、如何自觉维护正义:1.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2.做有正义感的人。补充: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1.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

2.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

7.市场营销知识归纳 篇七

一、作图分析, 总结规律

理想情况下拉力与物重, 绳端与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一般规律 (设滑轮数目为n, 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为n′, 动滑轮的重力、绳重、摩擦力忽略不计) 如下。

1. 当n=2时, 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n′为2或3。

2. 当n=3时, 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n′为3或4。

3. 当n=4时, 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n′为4或5。

归纳: (1) 当滑轮数目为n时, 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n′为n或n+1; (2) 当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为n′时, 滑轮数目为n=n′-1或n=n′; (3) F=G物/n′, s=n′h。

二、解答滑轮组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滑轮组为非理想机械时,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与物重G物之间的关系并非F=G物/n′, 原因在于动滑轮的重力G动, 绳子的重力G绳, 摩擦力f都需要绳子来承担。

2.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对同一滑轮组, 物重增加, 其他因素影响越小, 机械效率越大) 。据η=G物h/Fs=G物/ (G物+G动+G绳+f) 不难看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为物重、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力。

三、应用举例

【例1】在右图装置中, 重为200N的物体m在F的作用下,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了2m, 弹簧秤的示数为10N。求该装置做的有用功?

错解:W有用=Gh=200N×2m=400J。

正解:W有用=fl=10N×2m=20J。

点评:在本题中有用功为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并非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例2】如右图所示, 将重480N的物体, 以0.3m/s的速度匀速提起,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200N (不计绳重、摩擦阻力) , 求:

(1)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η=W有用/W总=G物h/Fs代入数据, 计算得η=80%。

(2) 若用该滑轮组将重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 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错解:W有用=Gh=600N×2m=1200J,

W总=W有用/η=1200J/80%=1500J。

正解:因为F1= (G物+G动) /3=200N,

(480+G动) /3=200, G动=120N,

【例3】如右图所示, 重为20N的物体G被50N的拉力匀速向上提起2m, 求力F所做的功。

错解:W总=Fs=50N×2×2m=200J。

正解:

点评:该装置是费力滑轮, 但学生容易按已知的省力滑轮来处理, 学生容易出错。

8.用对立统一思想归纳经济学知识 篇八

关键词:使用价值和价值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 自力更生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对立统一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精髓,进行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的教育也是哲学乃至政治课的一个经常性的重要工作。那么在政治复习过程中,把对立统一思想贯彻到经济学、政治学的教学中去,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本文以经济学为例作一浅显分析,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思考。

哲学课本对矛盾是这样定义的: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对立”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同一性”有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以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在实际应用中,一提到两者的关系问题,多是侧重其联系,因为差别即对立,其对立的一面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用对立统一思想系统经济学中的关于“关系”的知识点。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是二者相互依存的具体体现;作为生产者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会侧重商品的价值,作为消费者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会侧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的地位的相互转化。

二、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首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并为他们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和宽松的社会环境,而且公有制经济给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给与支持。其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各有其功能优势,彼此共存可实现功能互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优势,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第三,股份制已经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使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相互渗透,这也就是说,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① 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② 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

三、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

现代市场经济包括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两个方面,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贯穿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中的一对矛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市场调节实质上是价值规律调节,通过价值规律调节可以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单纯的市场调节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自觉运用,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和预见性,是对市场作用的弥补。因此,市场经济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性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国家宏观调控实际上就构成了当代市场经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个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当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种内在調节机制。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不能单纯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四、自力更生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时应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则,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拥有经济以及政治上的独立,才能以平等的地位与其他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促进成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要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①、②、③均摘自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六大所作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四部分

上一篇:写关于保护水的建议书下一篇:软件开发人员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