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社会下的挑战(共9篇)(共9篇)
1.信息化社会下的挑战 篇一
信息社会下的民法典论文
一如两百年前一样,人们似乎依旧习惯于仰仗国家来统筹整理法律,并借助综合性法典来展现法律。文章将探讨这种信赖在法典编纂中的合理性。文章着力论证,在信息化时代,法典编纂的法律信息供给功能可以借由比依赖国家创设法律体系更好的方式予以实现。信息化社会使得法律渊源具有多元性,并赋予了市民选择法律来经营生活的可能性。从传统来说,大陆法系以及普通法系国家在编纂法典以实现法律信息的系统化供给方面的经验表明,这些法典化活动能够满足当时的法律信息管理需要,但是传统的法律编纂方式却难以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这促使法律需要以不同的姿态面向大众――在国家编纂法典或法律科学的形式之外,借助多元的可供受众选择的法律信息管理模式。
0引 言
时至今日,法典编纂活动依然方兴未艾。荷兰(1992)、魁北克(1994)、爱沙尼亚以及罗马尼亚()等国相继编纂了新民法典,而中国亦正跋涉于创设民法典的征程里。这一系列的现象似乎表明:对于法律的呈现方式而言,国家的统筹和组织恍如两百年前一样重要。或许有人会质疑这种对法典编纂活动的炽热感情是否是理性的。然而,这些法典虽然是在两百多年前为民族国家或者迥然有异的社会情形而创设,却依然在今天的民法世界里举足轻重,这也足够令人惊奇的了。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时代,相较于国家创制法律,法典编纂的最重要功能(供给法律信息)能够借助其他更好的方式予以实现。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典编纂活动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法律信息的有序供给变得困难,因为面对各种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人们在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18,当萨维尼被问及编纂一部民法典的时机是否成熟时,他掷地有声地说“没有”1。时至当下,答案可能依然是否定的。这并不是说人们无法成功编纂民法典,而是说编纂法典可能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进路。
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论证这种设想:其一,笔者将概述法典编纂的历史功能,并分析法律信息供给功能难再借助编纂法典而实现的缘由。其二,笔者将探讨普通法系国家供给法律信息的情况。申言之,诸如苏格兰和南非等许多英美法系国家以及某些去法典化的大陆法系国家的存在表明,民法典并非不可或缺。2然而,这些国家也可能没有较好地为民众供给法律信息。其三,基于新的信息管理技术带来的启发,笔者将分析能够替代法典编纂活动的方式。
一、法典编纂及其功能
1969年,法国历史学家让・麦莱(Jean Maillet)在一篇发表于《杜兰大学法律评论》上的开创性文章中问道:为何一国纷纷倾向于统筹编列一部法典以呈现法律规则?3让・麦莱归纳了法典编纂的三大历史功能,这种分类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法典编纂潮流之始末。4
首先,作为国家公布法律的一种形式,编纂法典是为了使现行法或者理想法通过综合的、理性的以及系统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无疑可以加强民众对法律规则的获取性以及预测性。5在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所生活的时代,法律并非人人皆可触及,为了寻觅解决之道,他曾写下这样一句名言――首要的是进行完整的法律汇编。法典之外不存在法律,因而不允许援引习惯、外国法、构想的自然法,抑或国际法。6在此意义上,杰里米・边沁所指称的“法律的可知性”也是法国编纂拿破仑法典的重要原因之一。7如果你前去拜谒坐落于巴黎第七区荣誉军人院(Les Invalides)的拿破仑墓,你会对这种看法恍然大悟。墓地四周环绕着法国雕刻家皮埃尔・查尔斯・西马特(Pierre-Charles Simart)所设计的12座浮雕,其中一座浮雕是对《法国民法典》的献礼。浮雕上的文字所着重强调的两点是,民法典的朴素简明以及为万民所理解。1这在今天依然很有必要。荷兰之所以在1992年致力于编纂新民法典,是为了促使荷兰私法规则更为前后相吻,以及废除汗牛充栋的需要经由仔细翻阅才能明确个体的权利义务的判例。2无比巧合的是,当下关于欧洲合同法的未来的讨论也是由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的顾虑所引发――欧盟法的碎裂化现状亟需通过协调化的重组而予以改善。3
其次,法典编纂的第二个功能在于统一法律。统一法律旨在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弥合地域间的差异性,消除内国法的分歧;二是统一民众的法律身份。就前者而言,这种功能主要是服务于经济,因为法律的统一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4这种希冀不仅风行于19世纪,亦且流传至今天。梁慧星教授领衔起草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认为法律现状尚未符合预期,《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婚姻法》《收养法》和《继承法》等单行法之间存在的协调问题或会危及市场经济尤其是愈来愈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1]无独有偶,王利明教授领衔的《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也赞成建立民法典的体系性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2](P3)借助《欧盟运行条约》(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TFEU)第114条所提供的有限授权,欧盟委员会采用了“促进欧洲经济发展”这种相同的理由来倡议统一欧洲合同法。另外一方面,就法典编纂的身份统一目的而言,这种需求伴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而变得急切。1867年,德国政治家约翰内斯・冯・米克尔(Johannes von Miquel)明确指出,对法律身份的需求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必要前提。[3](P341ff)无怪乎人们有时候将《拿破仑民法典》称作法国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因为这部法典致力于废除贵族和僧侣的特权,进而创设公民之间的平等。
最后,编纂法典是出于国家立法机关保障法律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之需要。法律受众不再依附于习惯(如封建法)、外国法(如罗马法)、宗教法(如教会法)或者构想的自然法(如杰里米・边沁所一直强调的);相反,法律因作为民族国家的成果而具有民主政治的特性。法律经由国家议会通过而保障了自己的合法性,法律所调整的公民也是法律的撰拟者之一。
以上分析促使我们去思索民法典是否仍然居于法律宇宙的中心,抑或重新法典化是否是我们找寻所失去的东西的必经之径。6不难看出,法典编纂的市场保障功能(一市场,一法典)不再是一国编纂法典的当然论据。法律的统一对于内国市场而言无疑有很大的益处,但是随着市场趋向国际化,这种相关性便减弱了。尽管如此,法律统一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真实关联仍待考证。7就法典编纂的合法性保障功能而言,在这个后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n)时代,我们对法律的合法性和正统性的理解需要超越我们所熟悉的民族国家概念。[4](119ff)对于那些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并经由实践而早已获得其合法性的某些私法规则来说,这尤其真切。
本文集中分析法典编纂的法律信息供给功能,这种功能强调对法律信息的获取和预测。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国家法典化是不是仍能以较好的方式保障这种功能的实现?答案是否定的。今天的法律在来源上越来越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这种多元性很难为一部体系化的法典所囊括。2就欧盟而言,欧盟立法机关在消费者合同法等领域愈加活跃。在过往的二十年间,欧盟立法机关在私法领域向27个欧盟成员国发布了接近20项指令。3在这些正式而具有拘束力的规则之外,还伴随着几部得到欧盟委员会支持的软法,其中最重要的例子便是《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4编撰者们对这些软法怀着在将来被私人主体、立法机关或法院所采纳使用的愿望。在国际层面,《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为商事关系提供了相应规则。比这些官方法律更为重要的是,私法领域产生了许多具有自愿性质的规则。这不仅仅指国际劳动法(Lex Laboris Internationalis)和国际体育法(Lex Sportiva Internationalis),还包括企业间组织所采纳的规范(最为著名的便是关于公司社会或环境责任的行为规范)、技术标准化机构的规则(比如食品法典――Codex Alimentarius)以及其他类型的自律形式。这些规范与特定组织或者个体高度相关,并且可以被人们用来预测组织或者个体的行为模式。
职是之故,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多层次的私法格局,各种的“建筑师”同时在一座法律大厦里添砖加瓦。但是,国家在创设法律方面的垄断性造成了这种多层次的私法缺乏协调性的现状。这对于法律的获取性以及预测性而言无疑是一个威胁。而且,私人主体越加趋向于选择适用域外法、软法而非本国法。5他们基于其所好恶而做出各式各样的决策。比如,某一主体可以选择依据英国法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并与商业伙伴在意大利或者瑞典缔结合同,却选择适用德国法来解决可能发生的纠纷。如果一个意大利女子希望与其波兰女友“共结连理”,她们可以选择在加拿大公证同性婚姻。6国家也越来越接受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并愈加乐意推销本国的相应法律。7然而,相较于大型公司,小型公司以及个人很少意识到这种选择自己青睐的私法规则的可能性。
即使是熟悉法律的人也可能会对此现象熟视无睹,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训练而查阅相关法律文献,进而寻找到解决办法。法学界将可以适用的规则予以系统化,促使法律学者以及实践者彼此享有最大限度的共同话语。诚如爱德华・鲁宾(Edward Rubin)所言:法律学者不仅分析法官的判决,并且不由自主地自诩为法官,而以法官的口吻发表见解。[5](P1859)尽管如此,在实践中,法典编纂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术表达,妨碍着法律规则的全面展示。在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教科书大多遵照本国民法典的文本顺序进行编排,因而未能较好地考虑欧盟发展以及学者活动对私法规则的影响。然而,编纂法典的目标不仅是告诉训练有素的律师如何找法,更是为了使民众了然自己的权利以及义务。正如腓特烈・波洛克(Frederick Pollock)所言,编纂法典的用意并非省却律师学习的压力,而是为了方便门外汉,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的效用。[6](P252)虽然这个目标很难借助编纂法典而得以实现,但是这个目标理应得到坚持。
综合前述,虽然法典编纂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向各种主体提供现存法的信息,但是法源的多元性和个体选择法律可能性的增强使得这种功能愈渐减弱。无怪乎杰里米・边沁在18世纪晚期哀叹法律仅仅为少数人所可触及。时过境迁,在今天,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利用法律所提供的各种选择来合理经营自己的生活。这促使我们思考:除了编纂一部法典,是否存在管理法律信息的其他途径?
二、法典化之其他:普通法系以及混合法系
显然,编纂法典并非管理法律信息的唯一方式,在大陆法系之外尚存在其他途径来促使民众理解法律。下文致力于探讨这些途径在确保法律信息供给――法律的获取性以及预知性――方面的功效。
在传统上,普通法系通过“遵循先例原则”来维持人们对法律的理解。范・卡内冈(Van Caenegem)认为每个司法区域对各种法源的重视程度不尽一致。[7](P113ff)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依赖于立法机关创设法律,而普通法系国家则赋予法官逐步发展法律规则的权限。先例被视作一种管理数量庞大的判例的方式。从传统上而言,人们认为这种“有机的”法律创设过程比大陆法系创设法律的过程更为民主。[8](P437ff)尽管如此,先例并非普通法系国家管理法律的唯一形式。在英国普通法发展的早期,人们曾尝试以一种连贯的方式呈现法律――既描述现有法,也出版法律报告(比如法律年鉴)。而且裁判方法在形式上也是依照从案件到案件(case-to-case)的推理方式。人们曾因为无法概览整个法律体系而将普通法诟病为梦魇,这些实用的推理方式能够帮助法律实践者在普通法之间穿梭自如。[9](P72)而对于大陆法系国家来说,这种推理方式会增加门外汉知晓相应法律规则的难度。
自20世纪以降,借助国家立法,普通法的系统化得以加强。筹建于1965年的英国法律委员会(English Law Commission)的职责是从体系化发展和改革的角度检视所有的法律,评估进行法典编纂的可能性,以消除异化的规则,实现法律的简化以及现代化。这迎合了英国法学界大力推动法律系统化的努力,正如戈夫勋爵(Lord Goff)所概括的那样――这是一个“寻法”的过程。对其而言,最好的法典就是法官的判决,而非立法者的相关汇编。英国法律委员会所编纂的著作并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是它确实通过简明的条文归纳了法律规则,进而促使法律共同体更为了解普通法。[10](P313)
即使在混合法系国家,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对法律进行系统化的努力。在南非和苏格兰,遵循先例学说(至少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贯彻,而法律信息得以管理的主要保障在于赋予法律学界推动法律体系化的使命。在苏格兰,编纂法律的悠久学术传统可与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相媲美。南非深受普通法文化的影响,但是在现代也倚重学术著作来保证法律的可理解性。1
概言之,在保障法律的获取性和预知性方面,普通法系以及混合法系国家并不比大陆法系国家做得好。如同大陆法系国家所遭遇的情形一样,这些国家的法律也较少反映法律渊源的多元性以及个体选择法律的可能性。诚然,学界推动法律系统化的努力促进了法律的可获取性,但是这些努力是直接面向法律共同体的。换言之,学者、法官、立法者以及其他法律实践者可以从中获益,但是这种努力并不必然增进大众对法律的理解。自立法机构所采取的克服法律规则的矛盾性、松散性以及不可获知性的相应技术观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在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国家,都存在着“出版年度法规汇编以及判决汇编”的“法律编纂技术”。[11](P973ff)比如《荷兰政府公报》(Dutch Staatsblad),《德国联邦法律公报》(German Bundesgesetzblatt)以及《美国法规概览》 (United States Statutes at Large)等等。1更为高级的形式是将现有法规整理为更为协调的顺序和结构,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美国法典》(United States Code),其乃美国全部联邦法律的官方汇编和法典化,分为51个子项,由美国众议院法律修订顾问办公室每隔六年出版一次。而法国法典委员会(French Code de la Consommation)是官方编辑现有法规的又一典例。2诸如美国法律重述以及《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等民间发起的法律汇编也在帮助律师知晓现行法或者理想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法律编纂技术都未能令人满意地管理法律信息。
三、法典化的替代方式:迈向法律信息管理
在笔者看来,编纂法典是管理法律信息的主要进路,它是一种采集、汇编和管理各种不同来源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向不同群体发布的方式。3安・布莱尔(Ann Blair)在新近的一本著作中说道,信息超载和信息混乱无序的`问题并非只存在于今天,我们可以从中世纪寻找到解决这些难题的经验。4在由索引、参考书目、作品选集、文摘和摘要等组成的信息管理体系里,法典化只是其中一种可能的技艺。而时下的法律信息供给方式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其他的替代选择。可能令人感觉惊奇的是,在法律信息获取方面,新兴信息管理技术并未得到充分的应用。正如理查德・萨斯坎德(Richard Susskind)所言,法律对公民的赋权首要在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那些无力寻求专业法律援助的人士而言,网络技术在增加和改善法律信息供给方面贡献甚巨。[12](P238ff)本文认为,良好的法律信息供给体系取决于三大要素,亦即“提供何种法律信息”、“如何展现这种法律信息”以及“谁作为信息供给的主体”。
首先,作为新型的法律信息管理系统,它应该避免落入国家编纂法典时的窠臼,亦即不能仅仅关注国内法。5如果法律信息供给系统不但涵盖国内法,而且包括其他类型可以适用的法律(比如成为零售商的一般要求以及行为规范),那这种法律信息供给方式将造福更为广泛的受众。它也应尽量从内国法院或者争端解决机制的视角,提供关于潜在的司法行为以及可供适用的法律的概览。
其次,应该以便于受众理解的方式编排法律信息。当下的法律信息供给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它不但倾向于对立法和判例进行分离,而且常常试图为国内法、欧洲法和国际法划定互不可逾的楚河汉界。这极大地减弱了法律信息供给网络的效用,并使得受众只能接触到关于可适用法律方面的不完整的画面。6换言之,具有革新性的法律信息供给体系应该避免对各种类型的法源进行不恰当的分类。而且,如理查德・萨斯坎德所强调的那样,不应沿袭传统的法律分类方法,而将这些法律信息划入合同、侵权行为或者物权等等阵营;相反,这些信息应该被视作一种公民可以马上与自己的身份或者处境相对照的“生活事件”(life events)。7比如,可以将这些信息分类为“我被解雇了”,抑或“我和房东存在纠纷”等等形式。1
在提供关于复杂事件的法律信息时可能遇上的一个难题是,目标受众可能无法以合理的方式评估这些信息。受众只好依靠其他用户使用法律系统的经验,以及法律专家的筛选、标注和排列结果。2在现实中,一些从事产品比较和评估的网站为我们如何展示法律信息提供了范例。3它们可以根据对当事人的吸引力大小而对相关司法区域进行排列,并为用户提供分享经历的平台。4因此,每个用户都可以为该法律规则的其他用户提供一些导引。当然,如何开发出让每个人都接受的排列分类方法也是一个挑战。5
再次,就法律信息的提供主体而言,在欧洲,成员国立法机关并非最适宜的主体,因为它们有可能无法客观地反映其所创制的法律。而且,就呈现私法规则的全景而言,它们也未处在最适当的位置,遑论为当事人提供可供选择适用的欧洲法律或者外国法律的相应信息了。另一方面,对于商业出版者以及律师,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仅向付费用户提供法律信息而将他们排除在法律信息供给体系之外。笔者认为,乐意为大众利益服务的私人主体可以填补国家和传统法律服务提供者留下的空白。这给愿意面向公共群体开发选择性的法律信息供给模式的法律信息企业家(law entrepreneurs)提供了广阔的翱翔天地。6在受众拥有选择权的情形下,不同的法律供给模式在法律市场上互相竞争,进而这些模式的效用取决于用户的评价。
2.信息化社会下的挑战 篇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也开启了人类信息化的生活时代, 并且影响着全球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产业所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十分严峻, 更令人意外的是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而如今“棱镜”事件的曝光,直接透漏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脆弱之处, 逼迫着我国必须开始关注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本文对棱镜事件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面临了巨大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战略对策。
2 “棱镜”折射下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2.1 新兴科技滥用加剧网络安全问题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带来收益的同时,必然也会带来一种毁坏,它甚至都不可以被视为中立者,这种有效收益所付出的代价即为所感受到的毁坏。“棱镜”事件中,不管是美国政府还是几大涉事的网络巨头,都是利用虚拟网络的优势造成网络信息的泄露与破坏,加剧了全球网络安全的脆弱性,因而了解新技术对我国网络安全的影响,是极为必要的。
其一,“云”技术放大了数据泄露的危险指数。“云计算”作为一种强大的数字信息存储技术,使得用户达到了最大层次的数据共享, 同时也加重了技术的风险层次。首先,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手段,它可能属于“合法侵害信息安全”的行列,但是其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收录到的信息也十分繁杂,加之法律法规在网络技术这部分还不是十分健全,因而可能会导致危害者的入侵。其次,云计算“数据所有人与控制人分离”的模式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信息资源的难度管理与监制,使得在发生信息泄漏的面积可能会无限增大。
其二,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安全漏洞。大数据指各类组织承载海量数据、更快电脑、新式分析技巧和挖掘隐藏的价值关联,是一种更为强大的数据挖掘方式,而且在“棱镜”事件之下的诸如谷歌、微软等均使用了大数据技术, 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主要资产,因而也是“棱镜”事件产生的一大影响因素。首先,大数据技术可能会动摇数据保护机制的稳定性,并且增加了信息安全的不稳定与漏洞的诱发机率。其次,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大量经济收益,可能会导致企业忽视客户的隐私安全,进而造成数据泄露的危险系数。
2.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市场信息失衡导致的市场失误
经过对网络安全风险成本、技术障碍以及我国网络信息立法的分析,发现以上条件的缺失使得我国信息安全市场出现畸形,存在信息不平衡的普遍现象,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网络安全风险的技术障碍和成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网络信息市场的先天不足。为什么这样说呢? 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无形性、动态性的特征,就决定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市场的先天畸形,加之如果不受遮掩的直接公布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对于市场份额、市场声誉和客户群、私人企业等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力,经销商的股价、效益都会严重下跌,所以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不对称问题,我们不是没有采取具体措施维护,而是如今的社会条件与市场环境难以促成这种维护的茁壮成长。
其二,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缺陷严重,特别是在公民隐私方面的立法至今仍旧不健全, 表现在对于某些现实存在的网络违法问题也难以制裁, 使得违法行为可以为所欲为地生长滋蔓, 严重危害了国民的信息安全。对于已有的立法条例,其执行机构层次也过于低下,政府的帮扶力度不够,产生了执法不严现象 ,甚至对某些违法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给违法乱纪分子可乘之机。
2.3 网络运用军事化趋势诱发网络信息安全升级
目前,网络技术已经大面积运用于国家军事管理之中,较为隐秘的军事数据也已被电脑记录,有些甚至采取网络战术,而这种网络化的军事行为算得上是我国科技技术的一个发展,但也是一种潜藏着的危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网络战自身具有不稳定性与不可控性,因此在这种战术的实施中,无法直观地了解敌方与我方的实际损失情况,而且这种战术的人为操作,也会受到部分恶意黑客攻击,或者受限于网络自身,从而造成较大的损失。
其二,网络空间的军事化缺乏国际条约的限制。冷战期间, 各国都会制定某些限制核武器制造的条约,用以控制在军备竞赛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网络治理的方式不受任何国家条约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战争的自由性,从而造成网络空间军事化的破坏规模难以预料与控制。
3 对于“棱镜”事件所暴露问题所提出的战略对策
棱镜事件的曝光,给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因此我国和世界各国必须从相应的角度出发,进行一定的战略思考,切实动手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因而可以从国内角度与国际角度两方面思考。
3.1 国内角度
立于国内角度思考,必须构建网络信息安全战略。
首先, 从完善网络监督机制与信息处理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治理,着手建立相关的网络立法条例,在法律层次上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其次, 需要对网络风险成本与技术故障进行必要的改善与调理, 尽力地改变我国网络信息市场先天不足的问题,最大程度地保护国家和个人的信息隐私安全。
最后, 我国需要建立以救济权为核心部分的用户权利保障机制, 对于用户的隐私泄露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必要的弥补,让网络运营商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3.2 国际角度
立于国际角度考虑,不仅需要表现在立法、刑法方面,还需要体现在影响网络安全国际标准的未来谈判与国际合作上,这样才能在国际范围内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如今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对世界各国来说都影响巨大,从棱镜事件就可以充分看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因此必要的国际合作是有利于保障网络安全的, 因此世界各国可以通过现有的协议达成,再进行部分的条款商定,合作起来共同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同时,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努力地参与国际网络信息安全维护活动,展现我国大国风范,为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安全问题尽一份力量。
4 结束语
3.信息化社会下的挑战 篇三
关键字:政治信息;安全事件;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36-02
一、概念界定
(一)政治信息的含义。
政治信息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获取、使用、传播、存储信息的总和。对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及管理政治信息,对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对于个人,政治信息的任职偏差会严重影响国家政治的认同及肯定。在信息社会中,通常是统治阶级通过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形态,并通过人对政治信息的内化和外化以实现政治的社会化。在政治共同体中,政治信息具有传播明确的政治信息、释放隐含含义、提供政治线索、表达象征意义、反映社会民意等功能。
(二)社会安全事件的含义。
社会安全事件,是指在社会安全领域发生的,因人为因素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社会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采取紧急措施,消除来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粗略地说,其第一层意义是发生速度快;第二层意义是很难处理这种事件,必须采取非常规办法来处理。狭义上讲,这是一种严重的或敏感事件。前者是自然灾害,后者包括恐怖主义行为、社会冲突、丑闻或传言等,也被专家称之为“危机”。本文主要是以人为紧急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政治信息的传播途径
传统意义的政治信息传播包括:会议、文件及大众传媒。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种覆盖面极广的传媒面前,政府官网也走上了政治信息的网络化步伐。政府官网的论坛也随之建立起来,如果说政府官网是政治信息另一种形式的输出方式,那么官网的论坛就是政治信息的输入输出相结合的形式,民众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参与政治讨论,抒发个人见解,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这不仅意味着政治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更体现了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在不断的提高,政治民主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除此之外,政府的官方网站和论坛的普及自然而然使官方微博也与之并进,微博以其内容精简、时效性为主要特点备受广大网民的关注。
三、政治信息的存在特点
(一)权威性。
政治信息作为政府部门传达政治意向的主体,具有权威性。网络传播的特点在于其便利性和任意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很难保证网络媒体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当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和网络媒体结合的时候,作为政府部门所有的“网络传播"就具有了权威性的可能。通过长期的、持续的权威真实信息的发布,政府网站同样可以像传统媒体一样在公众中树立权威和可信度。
(二)即时性。
这是互联网传播最大的优点之一,相比较报纸等传播媒体信息传播周期,互联网可以充分体现其快速性的特点。当危机爆发时,人们需要快速的获取相关信息来消除自己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时候,政府能依赖的传播媒介虽然有大众传媒和手机媒体等,但大众媒体传递信息需要一定时间的制作、手机媒体又存在权威性的不足,这个时候,政府网站将会是最好的选择。政府部门通过门户网站及时发布信息,可以及时消除信息真空,避免流言的产生和传播。
(三)广泛性。
由于我国民众在大部分情况下对于政治信息是输入过程,再加上在重要的时期或者这种突发状况面前多数民众还是会在第一时间查询官方发布的消息,而确定自己接收到的消息是否是真实的。在这种程度上,对于政治信息而言被接受群体占多数,而造谣和传播不实消息的人群为少数,这时,政治信息是具有广泛性的。
四、社会安全事件中政治信息所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安全事件的突发性。
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都有不可预知的危险,并且往往超出人们心理承受能力,并对社会正常秩序和人民的财产以及国家带来严重危害。这种危害往往是社会性的,受害主体是群体性的,并且会制定非常态非程序化的紧急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的迅速发展,才能有效的避免事件的恶化及延展,但其影响往往不能按照既定的做法和措施判断、监管,处理不当会导致事态快速发展扩大化。
(二)社会安全事件的扩展性。
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会导致社会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混乱,因而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由于事件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危害,容易成为政府、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的对象。在一些冲突中有多个厉害关系的事件中,如果没有参与者的明显缺点,他很快就能得到社会的同情,成为一种“聚合行为”。但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各取所需,就会使事件产生新一轮的“共振效应”,进而引起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连锁反应是一个概念性的系统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系统越复杂其卡考性越低。在整个社会这个大的系统中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同时突发事件也包含其中,如果发生突发事件,便会迅速扩散和放大,不能及时控制的情况下,容易给社会这个系统带来连锁反应,产生衍生危机,甚至是危机的共生。
(三)社会安全事件的信息有限性。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的不实信息包括真实信息,也包括虚假信息。虚假信息实际上是未经证实的信息,其中可能包括应急消息和实时信息两类。尤其是在事件的早期,缺乏信息,传播渠道受限,在官方没有公布事件情况前,人们无法分辨真是信息和虚拟信息,不是信息以小到消息的方式在民众间传播。由此可见,信息传播一旦失控,会使虚假信息到处散布,影响社会秩序带来社会恐慌。
五、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政治信息管理体制。
就本文主要阐述的人为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来看,具有萌芽阶段、预谋阶段、发生阶段、后期阶段等步骤。以此为基础,政治信息应做到这类突发事件在其萌芽阶段开始就做到信息的预警、控制、疏导及后期的安抚工作。因此,大量的信息数据处理工作应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机制,以方便对这类突发事件的信息处理和政治信息的传播。但一定要确保网络政治的民主化,不能一味的限制信息的传递和流动,适得其反会降低网民对网络政治的参与热情,网络政治信息的管理要主要避免形式化。并且要重视与民众的互通性,这种信息管理机制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责任,是保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责任。
(二)注重政治信息的公开化。
在传媒领域需要做到信息公开与权威,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此外,保证政府官方网站公布高质量的信息,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实现理想的效果。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突发事件具有真实、新颖、接近等特点,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具体传播活动中,应根据事件的相关情况,在保证稳定社会情绪和正确引导舆论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公开信息,以稳定受众情绪。
(三)加强政治信息的可信度。
社会安全事件中的传播效果和传播主体的公信力有关,公信力有赖于传播主题过去积累的形象,这不仅取决于网络性能的管理,更有赖于传播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作风。政府机构应高度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承认、保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政府部分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社会责任,认真履行公务职责。在谈到具体问题时,要认真考虑民众的实际需求,做一些能为人民和国家带来长远利益的事。其次,实现政治民主,提高党政机构的透明度并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促进科学的民主决策。
参考文献:
[1]赵路平.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众关系研究[J].复旦大学,2007.
[2]赵磊.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媒体与公众的角色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2011.
[3]张洪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角色与政府应对[J].苏州大学,2008.
[4]陈雪.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挑战与机遇[J].学理论,2011年,第11期.
[5]王春业.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与政府信息公开[J]. 2009年,第2期.
[6]李文冰.政治信息沟通对传媒的诉求[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 11(3).
[7]刘金玲.第四媒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J].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肖飞.信息社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信息化社会下的挑战 篇四
安宁市 赵亚琪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磨炼意志,迎接挑战》。同学们,你是否向往翱翔天际的雄鹰?你是否惊羡苍翠挺拔的大树?但是,你可知道:雏鹰不经历折翼的考验,怎能展翅高飞?树苗不经受风雨的洗礼,怎能茁壮成长?
铁杵百磨方能成针,人经百炼方能成才。在磨砺之后,人才会变得成熟、完美,向往美好未来的信心也会随之愈加坚定执着。没有挑战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挑战是横在胆小者面前的万丈悬崖,是勇敢者通向成功的垫脚石。
纵观古今,古有,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著成《春秋》;屈原流放边疆,留下《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编写《国语》;司马迁被囚狱中,撰写《史记》。今有,张海迪不甘命运,自学成才,圆了轮椅上的梦;刘伟不畏困难,身残志坚,插上隐形的翅膀。遍览中外,华罗庚不言放弃,挑战哥德巴赫猜想,为中国现代数学披荆斩棘,开辟了新的道路;徐悲鸿背井离乡,倍受他人冷言冷语,向世人展现了坚韧的傲骨,渲染了国人宏伟的未来;哥白尼冒着生命危险,推翻了几个世纪以来的谬论,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了自然科学;居里夫人在条件简陋的工作室里夜以继日地研究,填补了人类化学研究的空缺。
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挫折与挑战,面对这些挫折与挑战,不同的态度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例如,面对不太理想的成绩,有的人怯懦逃避,意志消沉,整日放纵自己;有人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困难,重拾信心,不断努力,一步一步朝目标前进。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失败而放弃希望。
人就是在困难中不断磨砺成长的。不经过风吹雨洗,怎有丽日彩虹飞?
人就是在困难中不断磨砺成熟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有人说过:“打败你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让你畏缩不前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今,我们都面对着新的挑战。同学们的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学姐学长们则面对着中考、高考的压力。宝剑锋刃出自磨砺,梅花幽香发自
苦寒。同学们,只有磨炼钢铁般的意志,勇敢迎接挑战,才能在泥泞的道路上,拾起斑斓的石子,收获梦想的阳光。
5.信息化社会下的挑战 篇五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不仅带动了每个国家经济、科技等的进步与发展,也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使原本单一的文化变得多元化以及多样化。但是,对于每个国家来讲,国外的文化不一定都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接纳其的优点。也就是说,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中,对于文化的吸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的多元化,对学生或者是高校来讲也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它使得高校更加重视对学生事务管理的教育,并且也增强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意识。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多元文化;应对挑战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多元文化的融合已经势不可挡,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坦然面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其和乐融融的表面下,也隐藏着些丝丝的恶意。特别是对学生而言,文化的选择与吸收已经由单选题变成了多选题,且随着学校外籍人员的增多,似乎这道题变得更难以抉择。因此,加强学生事务管理能力在现在变得尤为重要且迫不及待。
1国内外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差距
1.1多元文化带给学生的冲击
如今,大学生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在各个方面得到了体现。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也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适应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加强多元文化主义的融合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是,当今网络的快速发展缩小了世界与美国戏剧之间的距离。电视剧如英剧、韩剧和日剧今天的戏剧已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娱乐方式。传播的文化思想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例如,美剧的英雄主义、独立自由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很多学生,如今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张扬自我、敢为人先,注重技能的自我培养,这是多元文化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例如对美国开放式教育和性生活方式过分追求,忽视现实条件需求从而影响学业。另一方面,国际学生的交流和学习得到了加强,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一方面要为国际学生交流提供定制管理,提高国内留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管理的国际化、系统化、专业化不断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1.2国内学生事务管理与国外的差距
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提出的:欧美国家正在开发更快更专业的学生管理系统,因此中国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来看,中国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远离国外,根据中国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理念,许多管理体制必须借鉴和借鉴国外管理机制,介绍适应时间的管理理念。欧美是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型管理理念学生自己进行个性化发展学校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引导和服务这点是与我国管理方式相比最大的不同。我国管理注重对学生进行明确规定的思想指导,管理主要以教育和教育服务为理念因此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一定的缺失。
1.3多元文化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多元文化主义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国民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中,结合国外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引入国家大学补偿制度、奖学金制度、自营职业者制度和信用体系,以及学生管理新方法的引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提升个性,表现出注重技能,追求真知,不坚持空洞的语言,崇尚现实,强调独立思考和尊重个性。正是由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和影响,大学生不再想成为一本书,而是成为一名大师,而努力成为一代不想成为人类,敢于成为第一的新人。这不可能说是社会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衰变文化严重危害了青年学生的精神。目前,不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鱼龙混杂,先进和腐朽并存。
2了解何谓学生事务管理以及面对多元化挑战措施
2.1深入了解学生事务管理
学生事务是指学生在非学术环境中的生活,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发展以及生活和习惯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事务管理是指学生的基本信息、班级、卧室和学生身份的`管理,以及奖学金、优秀学生评价、工作学习和学生贷款等。管理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学生事务、表现问题、课堂事务等在确定学生的角色意识、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公平竞争、诚实和自给自足。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事务的管理。
2.2明白何为文化且强化主流文化的吸引
所谓文化,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且包含许多内容流传至今仍对人类进步与发展有特殊意义与作用的精神与物质的总合。我国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流传了5000之久,可见其的博大精深。且我国地大物博,拥有着56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文化习俗,正是因为它们构成了我国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每个中华儿女的骨髓中都流淌着中华文化,它也扎根在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中华文化是56各民族文化的组成,虽然各民族文化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而言其内涵是相同的,与广为流传的中华精神是一致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所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却与我国文化所要传承的东西大不相同。人的劣根性就在此时发挥了作用。所谓的劣根性可能就是人的一种得不到永远最珍贵又或者是只要是国外的东西就都是最好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讲,就是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在接触到他国文化时不论其好坏,全盘接收,反而对于我国传统的中华文化大肆抨击。而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维护以及宣传中华文化。学生也应该学会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虽然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但不一定代表它全部就是精华都可以被人吸收,它也会流传一些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东西,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且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也更应该清楚地明白,中华文化才是主流文化。学生也应该积极地组织与创办有关中华文化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华文化。
2.3强化学生事务管理素质并加强对学生事务管理的教育职能
在信息时代,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的力量,利用网络的影响力以及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充分地宣传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学生重视中华文化。学生本就是一张白纸,学校给了学生一个可以充分发挥的舞台,教师是不断指导我们前行的导师。因此,要想学生充分重视主流文化,学校应该树立良好的学风与学气,老师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做一个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者与宣传者,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以及悉心教导之下更好地学习与集成主流文化。多元文化世界的到来,也给学校的教育方式打了个预防针,它警醒着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只是让他们学习好,更重要的是面对事物的态度以及解决方式,就比如说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这个挑战时,应自主地提高自己的事务管理能力,有选择性地吸收新的文化。
3结语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潮流中,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各个国家的文化,尽管它们与我国文化截然不同。且作为学生,我们应知道,中华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作为中华儿女,我们的职责就是传承与宣传中华文化。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注重传承我国特有的中华文化;提高自身事务管理能力的同时,了解他国文化尊重他国文化,做到有选择性的吸收。各学校也应该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品学兼优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金凤.中法高校学生事务比较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32-33.
6.信息化社会下的挑战 篇六
董泽庆
院系:工学院专业:交通运输班级:交通运输1001学号:20101176
内容摘要:2011年,世界全球化速度加快,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 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依然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格局: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我国经济发展挑战机遇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同时又面临哪些机遇呢?
一,我国面临的挑战:
1、2011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前几年各国政府都用巨额的资金刺激经济增长,现在通胀压力、特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我国金融机构多次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些措施都旨在抑制通货膨胀。
2、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4、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6、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
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7、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
8、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9、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我国现在面临哪些机遇呢?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7.信息化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篇七
关键词:信息化,视野,社会管理,创新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强政府—弱社会”走向“小政府—大社会”。面对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如何利用日渐普及的信息技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是学界研究的主题,也是政府相关部门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1现今学界公认的信息化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1.1信息化的内涵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有过较长时间的研讨。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人则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包含6个要素,即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1.2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网络得到广泛普及,信息化程度得到空前提高,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入、 广泛,渗透层面更多,新的信息技术正在经历新的突破。信息也正在变为社会各领域的新型资源,成为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和社会资产。网络和技术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深化,技术与经济的融合更加深入,逐步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向和世界经济格局。在政府层面,信息化的深入应用更多表现在行政效率、职能扩展、公众参与等各个方面。同时,信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2信息化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策略
2.1发挥信息化优势,加快基本社会管理网络的形成
发挥信息化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快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社会管理网络的形成。各级政府在积极拓展公共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和管理体系过程中,信息化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宽带中国”“三网融合”等信息化战略加强信息化网络覆盖,为建立基于网络实现公共管理全覆盖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加快实施“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智能交通” 等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扩大社会管理的覆盖范围。此外,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发布可以实现政策信息传播的高效便捷,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电子办公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的公开透明。
2.2依托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社会管理体系的形成
首先,通过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应用平台与门户建设,有利于各级党委了解基层,总揽全局,提升管理能力,有利于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依法行政。其次,借助公众信息化平台如微博、微信和专业应用平台可以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管理,不断完善互补互助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同时也是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创造公众参与条件的重要载体。
2.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提升政府效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其基本要义就在于把当前进行的政府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为此,建设电子政务必须与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的特色。其一,围绕社会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前提是运用信息技术完成服务导向型的政府职能,而不是将一个职能错位的政府搬到网上,要变过去的以“政府为中心”为“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中心”。其二,创新社会管理,调整组织结构,发展扁平柔性化组织。扁平柔性化组织是与电子政务发展相适应的结构模式,它要求将过去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连贯的独立工作机制转变为组织内部的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2.4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动态跟踪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8.信息化社会下的挑战 篇八
关键词 信息社会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社会对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信息化带给了大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信息化的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继续发挥优势,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传统的政治教育观念、方式进行创新,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轨融合,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1 信息社会的特点
信息社会带来了各种便利的条件。身处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的进行联系,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国界与距离的限制,让人们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网络实现了互联,政府、企业、学校等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互联网普及带给各地区较为方便的联系。农村可以实现与城市的互联,享受到城市居民在教育、商业、医疗、娱乐等方面同等的服务。实现了缩短农村与城市间差距的目标,将生活质量提升一个层次。
2 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信息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生活及学习方面的便利。(1)信息化高速发展,大量的多媒体计算机融入校园教学工作中,信息科技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趋于信息化。(2)传统的学习模式已经被打破,学习环境有了重大的转变,借助校园网,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学术动态方面的了解、研究,同时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及观点。(3)校园网实现了大学生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大事。网络方便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际交往平台。(4)对大学生自身素质及独立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负面影响
(1)信息网络自由随意,大学生又处在心理、生理趋向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网络隐含的价值取向影响,可能造成人生态度的偏差。(2)网络是虚拟化的产物,大学生思维简单,充满了理想化。可能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孤僻、紧张、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3)网络的隐蔽性使得上网行为具有随意性,缺乏法律及道德的约束,这种自由的环境方便了现实中人性的丑陋一面的宣泄,如果宣泄不当,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非常大。
3 信息社会带给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
(1)提高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率。以前学校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需要花费特别多的时间及精力,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相关的资料,不但过程繁琐复杂,获取的信息量小,同时效率也十分低下。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海量信息,不仅将查阅资料的时间有效地缩短了,而且还方便了与他人进行实时的交互式经验交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了工作效率。
(2)网络的隐蔽性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技术充分地将信息的获取渠道拓宽了,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政治教育中空洞苍白无力的说教,使政治教育工作有理、有力。学生通过网络将一些日常或现实中难以说出口、不愿说出口的话及想法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真实面的反映,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掌握,加以分析研究,针对性地进行政治教育,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教育效率,对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丰富多彩的信息增强了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信息网络传播的速度快且感染力强,是具有时代性的传播媒介,比以前任何的传播手段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绚丽多彩的图片,生动悦耳的声音效果,多媒体仿真界面带来身临其境的效果,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充分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参与性调动起来,收到传统的教育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4)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空间。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向立体化、动态化、超时空化。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与政府机关、家庭相连,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不但可以吸引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重视,同时可以实现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学校可以随时和家长沟通学生的思想状况,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地点的大学院校可以共享政治教育资源,并且自由地咨询思想问题,学生可以与其他地域的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讨论。这些都能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1)党的基本理论,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以及路线方针政策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习的基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科学也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提高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金量,让网络更好地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系统,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向导,敢于直面师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为其解疑答惑,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有机结合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与网络媒体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充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互联网络上建立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系统。利用网络海量信息、方便快捷、立体化的特点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理念体现出来,进行内容、形式方面的创新,加大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3)加强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及政治的敏锐性;引导学生规范、文明上网,对个人的网上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传播、制造垃圾信息、污染信息;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心理及坚韧不拔的品质毅力,对大学生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学校可开设一些心理咨询室、咨询站等,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问题的救助。
(4)加强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的学习,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比学生了解的信息还少,不然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显得力不从心。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我的网络素质,熟练应用、驾驭网络,对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对发布传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调控、选择,将信息交流的主导权掌握在教育工作者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正确引导。尊重并维护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利用,激发学生参与网上讨论的热情,培养学生思考、判断能力。
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必须重视和培养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利用网络可能会获取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不知道的信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及时、敏感地捕捉并掌握前沿的资料、信息,关注学生的网络留言或使用网站的痕迹,掌握大学生思想的现状,确保及时、准确、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学生上网时的法律、责任、政治、安全及自律等多方面的意识,教育学生自觉抵触不健康信息。
5 总结
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地正视信息发展下网络带来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需尽快转变政治教育的传统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将网络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采取优势互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取得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胜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学,2004.
[2] 纪晨.信息社会大学生思想建设的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30-32.
9.信息化社会下的挑战 篇九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深入发展,中国迎来了许多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安全形势。全面理性认识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特点和趋势,制定实行适当的国家安全策略,对我国把握21世纪战略机遇期、实现和平崛起与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特点及趋势
目前全球安全形势总体趋缓,和平发展的时代主流不变。但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危险交织,传统冲突趋缓而冲突根源并未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各种新危险新挑战不断出现。
(一)传统战争及局部冲突危险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文明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传统安全领域危险相对降低,大国之间大规模军事冲突及爆发世界大战可能性明显减小。但因众多原有国际地缘敏感及争议问题根源尚未消除,发生传统局部冲突与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如目前一些地区国家之间还存在着领土及海洋权益争端、民族宗教矛盾、资源争夺等方面问题,局部地区还存在着冷战时期遗留下的军事对峙,这些地区局部冲突和战争会时常发生,严重破坏和影响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发展。此外国际霸权势力“民主”干预和颠覆渗透,也会引发一些主权国家**及战争。
(二)非传统安全危险上升形式多样
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传统安全危险相对降低,非传统安全危险相对上升而突出。当前全球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有组织犯罪、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国际能源与环境安全、国际公共卫生安全等。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强国际间真诚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国际非传统安全问题。
二、中国当前不利的国际安全形势
(一)传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在传统安全领域,中国地缘战略环境有所恶化,美国仍然是我国传统战略安全主要威胁。我国不仅继续面临美国遏制防范中国的战略围堵打压,陆疆周边反侵占、反分裂、反颠覆任务艰巨,同时我国东海及南海岛屿及资源面临着相关邻国非法侵蚀的严酷现实,领海海洋安全危机突显。
———美国防范中国继续对华战略围堵。美国在太平洋及亚洲地区强大军事存在依然是我国家安全主要威胁,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仍然实行围堵加合作的“双轨制”及“两面下注”战略,在军事上与中国开展军事对话交流以降低军事误判风险的同时,仍将中国列为主要战略打击对象,继续围堵防范中国。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构筑的对华战略包围圈还没有完整到位、还有许多空白点的话,那么到今天美国这一战略围堵包围圈已经赫然成型。在东亚和东南亚,美日军事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美日澳三方军事合作迈出实质步伐,近年更是加大介入东南亚及南海的力度,频频展开双边及多边海陆军事演习,环太平洋岛链包围圈进一步巩固。在中亚地区,美国加紧投兵布阵,借反恐扩大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并渗透到外高加索地区。在南亚,美国把巴基斯坦定位为非北约盟国,通过反恐加大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军事合作力度,加强对印度洋地区战略影响。目前美国霸权势力已从东南西三边对我国构成合围态势,对我国战略安全构成现实威胁和长远威慑。
———美欧“民主”干预渗透危害中国及周边安全。长期以来,美欧西方大国将中国及周边作为“民主改造”重点目标,经常利用新疆“东突”、西藏“藏独”和民主人权宗教等问题干预我国内政,企图分裂颠覆、渗透演变中国;同时对中亚国家施行“颜色革命”推行“民主”,对伊拉克、阿富汗实行“民主手术”,对巴基斯坦与东南亚推动“民主转型”,对伊朗、朝鲜等所谓“问题国家”武力颠覆,企图强行在中国及周边国家推行所谓“民主”,意图使我国及周边国家跌入“民主陷阱”、陷入社会**、经济停滞、政局动荡甚至陷入内战境地,从而威胁中国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达到其**、颠覆直至阻碍中国和平崛起之目的。
———与周边邻国有关领土领海争端危机升级。我国幅员辽阔,与15个国家领土接壤、20多个国家相邻,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多数邻国领土边界问题得到解决,但与一些国家领土领海争端还没有完全妥善解决,如我国与印度边界划界尚未解决,与一些邻国海洋划界尚未完成,中日因钓鱼岛及东海问题争端频起。特别是与南海东南亚邻国间悬而未决的岛屿领海归属争端日趋严峻,一方面某些东南亚国家加快对我国南海岛礁领海资源的非法占有,造成我国主权岛屿被侵占、领海资源被掠夺、海洋权益被侵蚀,另一方面由于美国高调介入和插手,使南海危机“国际化”而日益复杂和激烈。
(二)非传统安全领域面临重大威胁
我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国际及民族分裂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信息化安全、能源与环境安全、金融与经济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等。
———国际及民族宗教分裂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共同威胁,2010年以来国际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及袭击规模扩大,恐怖袭击方式令人防不胜防。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最主要来自新疆“东突”及西藏“藏独”民族分裂势力、宗教狂热势力及其境外势力,长期以来“东突”和“藏独”等恐怖主义破坏活动,对我国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危害,耗费了我国巨大的财力物力,恐怖主义威胁无疑成为未来我国家安全心头大患,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必然会对中国内政外交造成重大消极影响。由于东突恐怖主义势力与国际恐怖组织联系密切,而美欧在国际反恐中实行双重标准,使得我国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面临严峻挑战。
———能源安全问题。我国虽煤炭储量丰富,但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资源严重短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尤其是石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能源及其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无法回避重大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石油消费及进口居世界第二位,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5%。因此保障能源安全,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我国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比较脆弱,在人口压力和粗放型经济多种现实作用下,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空气、水、土地等环境要素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农村污染越来越严重。据调查,目前我国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扩大3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为350多万平方公里,危险废物污染、耕地退化、盐渍化等问题严重,一些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严重超标,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和水污染问题普遍,水资源短缺日益成为影响城乡居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经济金融安全问题。中国经济在融入世界过程中面临很大安全风险。在产业领域,随着我国在市场和投资领域不断开放,跨国公司利用其强大的资金技术及管理优势分割包围和收购我国重要产业及企业,逐步控制我国重要产业经济命脉。在技术领域,我国整体技术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机械、通信、计算机等关键领域工业与军工技术缺乏竞争力,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及创新技术竞争中处于极度劣势。在金融领域,我国金融主体及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金融全球化及无序发展使我国金融业开放面临巨大风险,流窜的国际投机资本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资产和金融安全。
———信息化安全问题。信息化安全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国家的通讯、能源、交通、航空、救灾、消防、金融等基础设施系统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传输数据和进行管理,并且各系统之间相互依赖,因而世界各国普遍面临信息化安全挑战,信息化安全问题现已成为各国国家安全保障必须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我国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全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数居世界第二位,未来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市场,但与美、欧等信息化强国相比,中国保障信息化安全的水平和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只是一个信息化大国而不是强国。在众多国内外黑客的眼中,中国的信息网络几乎不设防,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与因特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有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入,其中银行证券机构和政府网络成为攻击重点。
此外,我国还面临着朝鲜半岛核扩散安全、跨国有组织犯罪、国际公共卫生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等国际非传统安全问题。
三、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中国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国国际安全环境中各种问题与挑战,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合理调整我国国际安全战略策略,抓住主要矛盾,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重点处理好与大国及主要邻国的关系,巩固地缘战略依托,妥善处理我国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努力维护我国和平崛起战略机遇期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
(一)处理好与美国及周边邻国关系,减轻传统安全威胁
———积极发展同美国的合作竞争关系。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及军事格局,其在太平洋及亚洲地区强大的军事存在依然是我国传统安全的主要威胁。中美关系是我国际双边关系的首要关系,妥善处理好中美关系使之不过度激化与对抗,保持中美关系总体稳定,是我国和平崛起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目标。要积极利用中美两国经济结构高度互补性和两国市场巨大潜力,使经济因素及合作在双边关系中发挥主要作用;努力拓展加深中美合作领域,加强中美两国在处理核扩散、恐怖主义、国际犯罪、非法移民等重大国际问题的合作。对美长远防范我国战略意图及举动要心中有数并进行妥善应对和反制,在台湾问题上宣誓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坚守台湾不独政治底线,加强中美军事对话交流互信,争取中美关系总体稳定和发展。
———形成相对稳定的周边大国关系框架。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睦邻友好与文化经贸合作关系,积极解决领土领海边界历史问题,妥善处理好与周边主要邻国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周边大国关系框架,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国际安全环境。重点加强巩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层次,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中俄在维护中亚稳定、联合国改革等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协调,深化能源和军技合作,推动中俄关系深入发展。在巩固中俄战略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战略关系,维护中亚局势稳定,拓宽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减轻我在东部可能面临的危机压力。巩固中巴传统友好关系,拓展和深化印巴经济政治合作关系。加强改善中印两国经济交往、政治互信,扩大双方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共识,本着互利互让原则促进两国边界领土问题解决。中日两国在共同构筑东北亚持久和平、共同推进东亚及亚洲一体化进程和经贸互补共同发展三大方面有着巨大合作潜力,要妥善处理中日两国历史问题、领海争端问题,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扩大经贸互补合作关系,努力促使中日关系向稳定方向发展。朝鲜长期以来是我国牵制美国的战略屏障,要巩固加强中朝传统关系,援助帮助朝鲜走出冷战,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危机,努力维护朝鲜半岛稳定,保障我国安全战略利益。还要加强与韩国、澳大利亚等重要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解决处理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南海问题危机。保持和发展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传统睦邻友好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好南海危机。南海危机有着异常复杂的历史现实背景,我国基于维护传统睦邻友好与地区和平稳定考虑,长期以来主张“搁置争议”与“共同开发”。但是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大陆架划界方案的实施和美国势力介入,一些东南亚国家加快了对我国南海岛礁及海洋资源的非法侵占,使南海争端升级并失控恶化。解决南海危机必须运用大战略和小智慧,大战略是指将南海问题纳入中国崛起大框架大战略进行考量,使其在我国经济及军事实力质变提升条件下尽快获得满意解决。小智慧是指当前可通过合法手段从内部影响对方政治与决策,设法分化瓦解在南海问题上形成的短期权宜同盟,同时利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灰色地带,策略性采取一些既让各方看到我们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和能力、又可避免走入战争的非常规手段,针对性施行一些惩罚示范性打击,宣示我方实力、信心和诚意,促使争议各方回到谈判桌上,争取以谈判及协商方式和平解决南海危机。
(二)把握战略机遇期,加速强化我国经济和军事实力
只有强大的经济和国防实力才能更有效地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因此必须紧紧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加速强化我国经济和国防军事实力。一是把握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有利机遇,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努力推动国际金融秩序重建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制定,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凭借充足外汇储备加快海外收购力度,壮大我国金融资本和重要产业国际竞争实力。二是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放在首要位置,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问题,加快壮大强化我国综合国力。三是加快提升强化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国力相适应的国防军事实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更加多样,但无论什么时候强大的国防力量是国家安全必不可缺的,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没有强大军事实力作后盾,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就得不到应有保障。南海问题危机近期的升级恶化,相当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我国军事实力特别是海军实力没有得到相应提升的结果。
(三)完善机制及政策,协力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新挑战
【信息化社会下的挑战】推荐阅读: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信息网络中心主任)09-26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08-11
信息技术下的微课10-26
历史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设计09-12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07-06
对信息社会的认识10-25
对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的思考07-31
信息社会存在的问题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