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精选8篇)
1.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篇一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题演讲比赛演讲稿之九:创新变革,转型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货运部的徐向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变革,转型发展》。
当2013年新春钟声敲响的时候,北京中远物流有限公司货运部正式步入了第12个发展的年头。窗外烟花绚烂,炮竹声连连,好似都在诉说着货运部这12年每一段艰辛成长的历程。望向窗侧,一幅普通的世界地图便充分见证了货运部在国际物流领域发展的进程。一个个踏实的脚印几乎遍布了五大洲,而非洲及中南美洲便是货运部在近几年哺育大型综合货运项目的乐土。
回首货运部自成立以来一段段的奋斗历程,无不向我们揭示着一个真理,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转型,货运部才能有所发展、有所作为。
货运部的前身是人员仅有十余人的北京外轮代理有限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也仅仅是一般意义上传统集装箱订舱、代理陆运及代理报关业务。辛苦赚来的一点点代理收入也仅够维持日常运转,根本无盈利、发展可言。随着创新与转型思想理念的逐步建立,货运部积极学习、领会精神、落实工作,在多个方面完成了初步转型,即:业务类型转型;收入来源转型;客户类型转型和操作模式创新----从以国内文件操作为主向国外现场物流方案实施转型。
另外,在业务转型、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货运部也不忘管理工作的职能作用,努力推进内部管理创新:率先在部门内部引进分板块、分层次考核机制,划分二级考核单元市场一部、二部、三部,充分挖掘团队潜能积极创效;积极进行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向市场营销倾斜,打破大锅饭,逐步拉开奖金分配距离;摒弃固有单纯管理模式,逐步深化以营销为主、以营销为重、全员营销、分层次营销的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成绩已为过往,近两年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物流企业都在经历着自身业务发展的寒冰期。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一直致力于探索中求发展的货运部,把“加大营销力度,优化操作水平”作为创新转型发展的重点,在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大力开展大客户营销,尤其是含金量较高的综合性客户,为其提供全面的服务,秉承一贯坚持的“不等、不要、不靠”的信念,积极主动开拓市场,通过不懈努力与业务模式创新,在攻坚克难的征程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古语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是的,我们做货运,就要从每一小步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终究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伴随中国企业海外项目的发展,货运部自2010年起在区域公司领导的支持下组建队伍,以东非五国服务网络及坦桑尼亚驻点为基础稳步发展非洲综合货运项目,将原有委托代理合作模式成功提升为以自营办事处形式独立操作、经营的业务模式,自行调拨社会车辆资源组织跨境运输并开展海外代理报关业务。中国有色、中航技、中色金属、北京建工等几个非洲跨境运输项目在原有基础上都做得有声有色。另一方面,货运部在提供原有出口到门物流服务链条的同时,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江苏大宏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皮棉进口项目成功建立由坦桑尼亚至中国的进口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体系。将原本单一的单向物流服务拓展为双向循环物流体系,有效提升竞争实力。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做好一番事业,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关键在于坚持不懈。货物部在稳定布局原非洲综合货运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中南美洲综合货运服务网络,中工国际玻利维亚糖厂项目及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特立尼达铸管运输项目2个自行开发的综合货运项目正是货运部在中南美洲市场开拓的成功案例。货运部通过近2年时间对中工国际玻利维亚糖厂项目进行持续的跟踪与营销,最终赢得客户信任,并受邀于2012年7月与客户组团前往玻利维亚进行了运输路线考察。从智利阿里卡港到项目现场有2条可选路线,长度分别为1000公里和2600公里。货运部派出2名精兵强将历时8天驾车穿越“死亡之路”将两条路线全部考察完毕。考察中他们经历着沿途道路的剧烈颠簸,悬崖边行车的惊心动魄,海拔4500米高原严重的高原反应以致在夜半时分需要紧急就医的各种考验。这一切的付出客户看在眼中感动在心中。2012年9月货运部终于收获了中标第一批4800方设备全程物流运输的喜讯。
但我们深知还有更为艰巨的任务等待着我们,毕竟这个市场对货运部来说是全新的市场,海外运输道路艰险,拉美地区人员工作效率远比国内要低,当地雨季的迫近又对接下来的海外内陆转运和清关实战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坚强的货运部坚守信念并未因此有所畏缩,工作团队一如既往发扬着攻坚克难的精神,潜心钻研、精心安排、不分昼夜进行国内外联动,硬是打响了中南美洲综合货运项目攻坚的第一战。由此可见,开发并保住新客户,不但要有信心、有耐心,更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一流的服务意识以及高超的业务操作水平。只有对业务熟练掌握,对操作过程严格把关,我们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像中工国际这样的客户。
货运部项目团队通过近5年的业务沟通、以操作其尼泊尔、哥伦比亚、秘鲁等多个项目为基础不断将到门运输服务理念渗入其贸易开发中,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等营销手段最终在2012年底成功拿下特立尼达4.9万方铸管到门运输项目。货运部全体项目组成员深知责任的重大,项目方案设计及操作质量不仅关系到货运部与客户长期业务发展的前景,更关系到客户在区域经济中业务开拓的成败。货运部需要在保证原有港到港运输质量的同时,开拓创新,为客户提供更为贴心、更为安心的延伸服务。通过不断的交流与沟通,货运部在对客户市场开拓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层次需求调研后,决定将普遍意义上到门运输车板交货服务模式进一步做二次延伸,将服务节点推进拓展至门点卸货并按客户要求将货物堆码、摆放完毕,最终达到收货人可立即按需使用的服务结果。
浩大的中美洲加勒比海沿岸地区,一个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代理网络我们就找资源,没有成功经验可寻我们就跑现场、做设计,目的就是要给客户一个令人满意的整体解决方案。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带病上岗,多少次日夜兼程,甚至是本该与亲朋好友欢聚共度新春佳节的时间也被我们忽略而打包行囊奔赴一线,心中所牵只有项目的万无一失。实践证明,该服务模式的成功操作我们确已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认可,这也必将预示着中远物流综合货运服务领域的实践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货运部内外兼修,一方面已初步具备了在面对复杂、困难情况下分析、判断、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得起市场考验,在危机与苦难面前能够沉着应对,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货运部为了贯彻落实物流总部“二五规划”战略部署,继续以市场开发为重点,聚焦大客户,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盈利能力,坚持以为“中”字头企业海外项目提供门到门服务模式为市场定位,以全员营销、分层次营销、最后一公里营销思想为指导,在公司各级领导的带领下积极开发、走访客户,通过各类延伸服务巩固客户关系。通过与北京建工、中铝国际、中材国际、中航技、中电工等多家中字头企业的紧密联系,为综合货运业务的进一步开拓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传统货运不断向综合货运转型开辟道路。
回首过去,我们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持之以恒,奋发进取,勇敢地搏击市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途径,开辟了业务发展的新天地;
展望未来,货运部将不断总结经验,同时结合公司的发展定位,力争将自身打造成具有较高水平和综合实力的物流服务团队,这个团队能够随时为客户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并能够整合各类资源实施全球化运作!
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的,我们所从事的现代物流事业,是一项宏伟的事业,虽然我们现在正处于过坎、爬坡的艰难上升阶段,但,通过我们的创新实践和拼搏进取,未来,我们一定能攀登上事业的高峰、人生的险峰,去领略事业成功的无比喜悦、人生价值的无限风光!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规划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蓝图!在这样的宏伟时代背景和和巨大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区域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和大支持下,货运部全体员工必将与时俱进,创新变革,转型发展,为北京中远物流事业大发展做出新贡献,为早日实现中远物流的光明愿景而奋勇拼搏、而不懈奋斗!
谢谢!
2.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篇二
一、把握发展机遇, 狠抓资产收购和开发, 不断夯实联社可持续发展基础
2008年, 经过两次改制以后, 松江区联社的存量资产已经不多, 而与之相反的是银行欠债有4000万元, 加上欠息共达7000多万元, 再加上管理中心下岗职工等沉重的经济负担, 经济基础已十分脆弱, 因此许多人确有“联社这面旗帜还能够撑多久”的担忧。怎样尽快走出经济困境?联社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是摆在新的党政班子面前的一道坎。党政班子发动干部群众展开“如何加快发展、寻找出路”大讨论, 组织引导职工共同参与, 大家积极献计献策、集思广益, 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团体拼搏的精神。
发展是联社经济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五年来, 党政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共同做好发展这篇文章。
一是妥善地解决了银行抵押贷款历史债务。多年以来, 银行债务是困扰松江区联社 (工业总公司) 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扫除这个障碍联社历任领导曾进行了艰苦探索和努力, 市联社也为我们联社解决历史债务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帮助, 但终因自身缺乏经济实力而没有实质性结果。2010年初, 在松江区供销社的大力帮助下, 由供销社一次性出资4200万元, 彻底解决了历史债务, 为联社 (工业总公司) 新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把握机遇, 大胆决策, 成功收购了益庆公司和华美厂两块资产。益庆公司座落于松江玉树路商业风貌区中心地段, 土地面积5586平方米 (折合8.4亩) , 建筑面积9653平方米, 区位优势突出。2008年上半年, 联社党政班子牢牢抓住该地块资产出让的难得机遇, 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 由联社一次性投资3000万元, 终于实现成功收购。在进行资产收购的同时, 广泛收集市场信息, 择优选准承租客商, 找准市场定位和经营项目, 迅速形成了集菜场、宾馆、网吧、电玩城、KTV等功能完善、人员集聚的商业中心。
收购益庆公司优质资产是松江联社历史上单笔收购资金投入数额最大、效益最为明显和群众参与度最广的一次资产收购实践活动, 它不但为资产收购和开发积累了经验, 更提振了联社干部职工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继成功收购益庆公司资产后不久, 我们又抓住了原下属改制企业华美工艺品厂因银行欠债无力偿还而被法院强制拍卖的机会, 大胆参与竞拍, 花了350万元又成功拍得华美厂位于化工路区域的5114平方米 (折合7.6亩) 土地和建筑面积3796平方米厂房的全部资产, 再次为吸收优良资产添上精彩一笔。两处资产的成功收购不仅增加了联社资产储备, 扩大了联社资产规模, 同时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50多万元, 年投资回报率均达到10%以上。
三是狠抓项目开发, 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美厂河东地块土地面积约13亩, 闲置已达10多年时间。开发精美厂闲置地块建设标准厂房是我们松江联社全体干部职工多年的愿望, 曾经先后三次申请立项, 终因银行抵押历史债务而作罢。2010年初, 在区供销社的支持帮助下彻底解决了历史欠债, 甩掉了历史包袱, 为精美厂开发项目扫除了障碍。抵押解套以后, 我们抓住机遇, 立即精心规划, 抓紧立项报批, 经过艰苦努力, 克服了种种困难, 终于在2011年11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 总投资1600万元, 建设资金全部自筹, 经过投资单位和建设各方的共同努力, 终于2012年12月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我们坚持边建设边招商招租, 早在开工建设前已落实了合适的租赁单位, 签订了厂房整体出租意向合同。精美厂一期工程项目的建设是松江区联社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既每年增加100万元租金收入, 更为实现联社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联社实际, 盘活存量资产, 不断提升资产经营收益
五年来, 我们松江区联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联社实际, 全力狠抓存量资产盘活, 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 加强资产市场化运作, 实现了资产租赁收入保持稳步快速增长。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加快盘活存量资产。五年来, 我们坚持把盘活存量资产作租金挖潜增长的突破口来抓。每年都制定了盘活存量资产的工作目标, 落实具体部门和责任人。联社的资产管理部门、经济小区和管理中心等都按照各自的目标任务, 形成招商招租工作合力。我们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信息平台和中介机构、人脉关系积极推介, 经过不懈努力, 使闲置厂房招商招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仅2012年全年共新招16户企业入驻, 盘活闲置厂房3880平方米。2013年上半年, 又有新招租11户企业落户, 出租闲置厂房4200平方米。据统计, 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中累计盘活闲置厂房达1.8万平方米, 为实现联社资产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采取腾龙换鸟措施, 调整企业结构布局, 增加税收和资金收入。我们联社土地和厂房资源有限, 在招商招租中我们十分注重单位面积的租金和税收产出。五年来, 我们对落户企业设置门槛, 并采取腾龙换鸟的措施, 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 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我们对上海大山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上海丰远木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经营不正常、有环保问题和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采取必要措施, 促其搬离, 腾出厂房再招商, 吸引优势企业入驻, 提升了落户企业档次, 消除了环保问题和安全隐患, 实现了租金和税收新的增长。
三是加强市、区联社紧密合作, 全力推进危旧厂房改造前期工作。袜子弄18号区域是市、区联社共同拥有的一块资产, 土地9300平方米 (折合14亩) , 厂房建筑面积8863平方米。除一幢五层大楼外, 其余都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厂房, 破旧不堪, 且存在安全隐患。2011年底和2012年初, 市联社领导二次提出了该区域改造构想, 松江区联社认真按照市联社的工作要求, 加强市、区联社紧密合作, 积极推进袜子弄18号改造及企业搬迁工作, 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 至今已召开了20多次工作协调会议, 研究讨论承租企业搬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对策措施, 深入调研全面掌握承租户的各类信息资料, 制定积极、稳妥推进承租户搬离的工作原则和奖励办法, 工作组成员加强了宣传舆论攻势, 并开展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使绝大部分承租户扭转了思想予以配合。同时, 积极为搬离企业提供房源信息, 并想尽一切办法首先利用本联社各分区厂房进行安置, 为搬离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创造条件。经过各方的艰苦努力, 现19户租赁户中已有17户全部搬离,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另有2户企业业主仍不肯搬离, 并提出种种既不合法、又不合情理的补偿要求, 我们在继续加大思想工作力度的基础上, 也已做好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联社合法权益的有关准备。全部企业搬离和区域整体改造后, 将成为联社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并将彻底改善区域环境, 全面提升联社的新形象。
四是加大维修资金投入, 改善厂房设施, 提升了资产质量。我们松江区联社现拥有的资产, 除了2008年收购的益庆公司和新建的精美厂一期标准厂房以外, 其余分布在精美厂分区、化工路分区等区域的资产质量较差, 厂房大都年代久远, 较为破旧, 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五年来, 我们不惜人力、财力, 不断加大维修资金投入, 整修改造厂房和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2008年至2012年, 五年维修资金投入达300多万元。2013年以来, 按照厂房设施维修计划, 我们已经进行了部分厂房屋面翻新和防水处理、公厕及粪化池改造、围墙和下水道整修、道路及路灯改造、宣传画廊及花坛整修等大小48项维修工程, 花去维修资金75万元。通过不断加大维修投入, 使联社的存量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消除了各种安全隐患, 改善了区域环境, 为企业创造了安全、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 同时为提高租金收入创造了条件。
三、经济小区克难攻坚抓招商, 税收和扶持资金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租金和扶持资金收入是联社 (工业总公司)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两大经济支柱。五年来, 成功经济小区努力克服招商资源匮乏、招商基础薄弱的困难, 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模式、强化管理服务, 实现了招商、税收和扶持资金收入稳中有增。一是树立和坚持“招商为先”的理念。狠抓内部招商, 实行内部招商责任制, 分解和落实经济小区各部门和人员的招商指标和奋斗指标, 贯彻和落实了招商奖惩措施, 激励员工的招商积极性和责任性。二是实施社会招商的策略。为进一步拓宽招商信息渠道, 引进招商专业人才, 经济小区除了巩固和发挥上海办事处的作用以外, 还通过以商招商和代理招商等多种形式, 先后与上海和松江多家单位建立招商合作关系, 借用和联合社会力量招商, 使小区的招商渠道进一步拓宽、招商形势有明显改观。三是树立诚信经营、创优服务的品牌。经济小区坚持“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理念, 为注册落户企业提供一揽子、保姆式服务。对发展初期的科技成长型企业和发展中有暂时困难的企业, 小区及时伸出援手帮助解决。特别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困难的情况下, 小区深入开展了“关爱企业、真情服务、共克时艰”服务年活动, 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多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实质性帮助, 受到了企业的交口称赞。小区经常走访客户, 广交朋友、增进与客户的感情交流和联络, 每年组织纳税大户“回娘家”活动, 积极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 使成功经济小区成为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温馨之家。
从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 成功经济小区税收和扶持资金保持逐年稳定增长, 五年累计创税收25750万元, 实现扶持资金4658万元,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联社 (工业总公司) 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企业经营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快速增长
五年来, 我们注重在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上下功夫。一是改革传统财务管理机制。针对联社、工业总公司及下属单位、部门财务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管理分散及财务指标体系与实际经营状况不符的情况, 大胆改革, 完成了联社及下属的经济小区、会计服务所、管理中心等7家单位的财务集中管理和财务报表一体化, 建立了新的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内控制度, 从而实现了财务统一管理和资金统一运作。同时加强了预算执行控制力, 使联社及各部门各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为经济运行平稳有序起到了保障作用。二是狠抓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结合资产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先后制订完善了《资产网格化、全覆盖、动态化管理实施意见》、《资产租赁评审工作实施方案》、《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各级安全员管理职责》等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并加强履职考核。同时针对资产管理和物业管理多头管理的现象, 采取了由资产管理科进行垂直管理的横式, 理顺了管理关系。坚持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 逐步实现了资产租赁、租金收缴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彻底扭转了过去在租金定价、租金收缴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现象。三是不断创新经营管理举措, 不断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效益。五年来, 我们针对资产经营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狠抓管理创新, 积极挖掘增长因素, 努力消化不利因素, 实现了租金收入逐年跨越式增长, 2008年全年租金收入为290万元, 2012年达到740万元, 比2008年增长2.55倍, 2013年有望超过900万元, 实现租金收入新的突破。
五、强化管理服务功能, 联社成为加快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加强对联社本部和下属成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 是联社的主要职能之一。五年来, 联社不仅狠抓内部管理, 还大力加强了对成员企业和落户企业的管理和服务, 充分发挥了联社对企业成长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作用。
2008年收购的益庆公司是联社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年租金收益占比重大, 地处松江玉树路商业中心地段, 入驻企业众多、区域人员聚集。为了加强益庆公司区域的管理, 建立了区域管理小组, 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状况, 积极帮助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为客商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确保了租金收益的稳定和可靠。
由于松江永丰街道对我化工路地块开发计划的不确定性, 给该区域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和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稳定。2012年初, 联社班子审时度势, 果断作出全面恢复化工路区域常态化管理的决定, 资产管理科制定了具体操作方案, 对该区域的54份租赁合同作全面梳理分析, 与每一户企业主进行了耐心沟通, 进行了合同重签和续签, 为企业的稳定和正常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恢复常态化管理以后, 该地块租金收益大幅提升。
经济小区争创服务品牌, 成为民营企业的孵化器。近年来, 成功经济小区针对招商资源不足的弱势, 以努力创优质服务的品牌来取胜, 我们提出:经济小区的员工要人人争当“三大员”, 即:树立“人人都是招商员”的理念, 确立“人人当好服务员”的标准, 恪守“人人争当监督员”的职守, 努力营造成功小区成为投资者“家”的氛围, 让每一位客户到小区办事都有“回家”的感觉, 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 帮助客户解决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困难, 加强回访、沟通、协调, 建立深厚感情。积极协助同译公司、积丰机械等一批企业分别争取获得了市科委和区经委的政策扶持和创业资金。经组织动员发展16户企业成为市联社“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的成员单位, 纬尔视公司等一批企业首先获得了信用贷款。五年来, 在联社的关心支持下, 成员单位松江电讯器材厂 (及旗下上海克拉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吉泰电阻器有限公司) 、上海纬尔视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科技成长型企业正在不断做大做强。
2010年, 在联社的指导和帮助下, 松江电讯厂、供销公司等4户股份合作制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创立有限责任公司, 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帮助上海茸城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解决并落实了困扰多年的滞留在企业中的事业编制退休人员的政策待遇问题。党总支指导企业党支部认真抓好换届选举和党员发展等工作。联社每年组织原改制企业的党政领导干部举行“回娘家”联谊活动, 增强了联社的凝聚力。
2008~2012年, 区联社系统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五年间, 全联社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423310万元, 实现创润19430万元, 上交国家税收33388万元。五年招商引进落户企业854户, 新增注册资金91700万元, 增加联社系统企业收入579428万元。并为本系统下岗和社会失业人员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也为推进政府就业工程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发挥联社功能、加强自身建设, 为联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五年来, 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 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2009年, 工业总公司首次创建为松江区文明单位, 激励了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经过努力, 连续保持了区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开展, 企业面貌和职工队伍精神风貌有了明显改变和提升。着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关心职工生活, 提高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五年来, 我们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给全体职工群众, 建立和坚持了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的保障和增长机制, 每年对部分职工调整工资、增缴公积金和增设各类劳动保险等等, 所有这一切, 让联社干部职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和美好前景。
五年来, 联社对维稳工作坚持常抓不懈, 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和保证。管理中心发挥了维稳工作前哨阵地的作用, 强化了对1000多名协保下岗职工和近3000名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 不断推出帮困送温暖和优化服务的新措施, 切实为困难职工办实事、解难事、送温暖, 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较好地保持了联社的稳定。同时, 加强了对离退休干部、企业军转干部的关心、管理和服务, 及时落实各项政策待遇, 生活困难得到及时帮助, 使离退休干部安度晚年, 军转干部思想稳定、生活安定。
进一步加强企业党的建设, 加快人才培养, 使联社的事业发展后继有人。五年来, 联社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指导思想, 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党政班子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 积极实施民主管理, 大力推行企务公开, 凡是企业的重大决策、民生大事、后备干部培养等都按照民主、规范的程序操作, 坚持公开、公正、透明, 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五年来, 党总支注重在“一流、一线、青年”中培养和发展党员, 不断加强教育、培养、考察工作。2008~2012年五年间, 联社系统共吸收12名优秀青年加入党的组织, 6名预备党员按时转正, 着力加强青年人才引进和后备干部培养选拔, 联社本部先后引进14名青年进工业总公司和成功经济小区工作, 先后提拔6名年轻骨干走上联社 (工业总公司) 各级领导岗位,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
3.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篇三
这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科技界的一次盛会,既是进行学术交流的盛宴,开展科普活动的殿堂,也是作为举办地的贵州引智引才助推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平台。年会围绕科学发展前沿交叉问题,结合贵州科技社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及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考察、学术交流和研讨,为面临既“转”又“赶”的贵州带来国内外科技新资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素,为作为举办地的贵州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创新驱动的重要源泉。
这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以“大科普、科学交叉、为举办地服务”为定位的一场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的科技盛会,也是中国科协支持贵州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这是一场特色鲜明的科技盛宴,本届年会主要活动安排既遵循了历届年会的成功做法,又突出了贵州特色,按照“1+3+X”框架模式组织实施。“1”是指大会开幕式和大会特邀报告;“3”是指年会三大板块:学术交流、科普活动、为举办地服务的专题论坛;“X”是指根据贵州省实际情况开展的其他专项活动。
其中“全国院士专家集中援黔行动”,开展“建百言、助百企、上百课、寄百语、签百约”等活动,是科协年会的一个创新,是本届年会的一个新亮点。“全国院士专家集中援黔行动”是中国科协十五届年会举办期间,中国科协全力支持贵州省人民政府,围绕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所开展的系列活动,旨在为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包括院士专家建言活动、院士专家助推企业创新活动、院士专家科普报告贵州行活动、院士专家寄语青少年成长活动、院士专家人才项目签约活动等5项内容。在院士专家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达成了涉及生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数百项人才需求和技术合作项目。签约项目达500多个,项目金额790亿元。
这是一场亮点频现的科技智汇,专题论坛凸显地方特色,院士专家建言地方发展。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强的12个专题论坛,邀请学科前沿领域的国内外院士专家出席并担任专题论坛主席和报告人,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和科技需求,围绕解决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调研、座谈,建言献策。全国院士专家集中援黔,系列特色科普好戏连台。
全国院士专家集中援黔,院士专家通过深入贵州基层调研,为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建言献策。在技术、项目方面,特别是涉及主要产业的重点企业,院士专家也将帮助和培养创新人才和急需人才,促进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实现技术难题联合攻关,推进贵州企业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科普活动充分体现“大科普”的年会定位,参加活动的单位规模、科技工作者人数有新的突破,年会的系列科普活动更加贴近公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科普活动。
中国科协年会首次设立“国际科学大师论坛”,邀请诺贝尔奖及其他国际著名科技获奖者作主旨演讲,6位国际科学大师出席本届年会,5位国际科学大师在论坛发表精彩演讲,凸显了年会对外开放理念。本届年会学术交流共设27个分会场,其中国际及中国港澳台分会场6个。
为彰显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内涵,年会首创标识徽章。标识徽章是航空发动机高速旋转,呈现出优雅的渐开线轨迹的图案,凸显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核心动力,寓意本届年会的主题“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本届年会还谱写了年会主题歌《梦想的翅膀》。
当前贵州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赶”需要科技支撑,“转”需要科技动力。借科协年会春风,扬后发赶超之帆,行科学发展之路,本届年会,贵州省“引进一批急需人才、解决一批技术难题、对接一批发展项目、签订一批合作协议、形成一批决策咨询成果、促进一批成果转化”的目标取得实效。
据不完全统计,本届科协年会全省共遴选出4000多个项目开展技术合作,经过对接具备签约条件的近500个,并以此作为科协年会服务地方经济的载体和平台。
随着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应用转化速度日益加快,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新的追赶和跨越机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成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一招”。贵州将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人才为根本,以开放合作为支撑,以投入为保障,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创造最优良的政策环境,围绕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全方位构建创新大环境。
第十五届科协年会以“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为主题,由开幕式暨大会特邀报告会、贵州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中国科协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巡回报告会、学术交流分会场、专题论坛、科普活动、专项活动、卫星会议等几大系列板块组成,50多个全国学会参与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5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致开幕词,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致欢迎词。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贵州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陈敏尔,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解放军有关领导,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自科研、生产、教学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知名科学家、海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知名科技组织的代表,共2500余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主持。
nlc202309011657
李源潮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发展到了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的新阶段,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动实践,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创新创造。
李源潮说,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智慧,希望大家把自己的科技追求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结合起来,勇攀科技高峰。创新创造要更多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当今中国科技创业天地广阔,有志者要勇于走出高校和院所,创办科技企业。
韩启德在开幕词中指出,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基础是实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科技强国梦”和“教育兴国梦”。这两个梦是根本,也是先导。如果不先实现这两个梦,“中国梦”就没有根,就没有魂,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来认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从而真正把科技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韩启德说,科技发展正在为贵州的老百姓创造更加美好、更加便捷、更加幸福的生活,贵州的前途将无比光明。我们要通过此次年会,把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带到贵州,把科学精神引入贵州,让贵州科技界和全国科技界建立更加密切、广泛的联系,帮助贵州尽快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和谐发展。
赵克志在欢迎词中说,贵州将坚定不移地抓好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依靠人才创业、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努力实现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路子走得更快、更宽、更好。我们将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下大力气拓展引才创业的空间,高薪引进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下大力气打造用才立业的平台,为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提供成就梦想的广阔舞台;下大力气营造聚才兴业的环境,以一流的环境汇聚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成就一流的业绩,使贵州成为人才创业的首选之地。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大会特邀报告会,邀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贵州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陈敏尔,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
桑国卫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潜力、全球创新药物研发的一些新趋势、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进展、中国医药产业与创新的战略考虑五个方面提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和创新药物发展战略。
桑国卫指出,有利于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及医药市场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国民收入消费的增加,中产阶层的快速形成,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城市化的进程迅速,国家对民生、健康与新药研发的投入明显增加,深化医改和社保对药物研发、新药发展提出的要求。
桑国卫强调,我们急需建立创新药物市场化推进机制,政府通过科研资助和市场化运作的早期风险投资的双重模式,继续加大对早期研发创新进行投入,兼顾政府导向和市场机制。打造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联系上下游产业投资团队,建立由天使投资或政府早期投资及科研资助、创新药物风险投资基金、后期私募基金,及产业巨头互相支持投资链,实现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化促进。首先致力于实现创新价值的阶段性体现,在药物开发的前期重要环节实现公司增值及早期投资退出,打造成功商业模式案例。加强国内外创新研发及生产的紧密合作,帮助创新研发企业通过各种资源建立或寻求合适的产业化平台,促进其研发成功。顺应医药研发的全球化趋势,鼓励通过参与跨国医药集团的合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国际尖端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弥补研发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掌握国际新药研发的信息和动向,加快国内创新的国际化进度,将中国创造推入国际舞台。
贵州的同步小康,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赶”,就是要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转”,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陈敏尔认为,完成好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需要运用好两种力量,实现双轮驱动。一是体制创新的力量,二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陈敏尔说,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导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我省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现代科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的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引领山地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我们要积极探索贵州山区城镇化的建设规律,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在保护好民族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城镇化过程当中的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努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山水、田园、乡村、都市有机统一,走出一条有贵州特色的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科技创新推动民生改善。
茶叶是我国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世界很多国家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茶叶和文化也是密切相关的。近些年来,茶叶与健康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世界很大的关注。
陈宗懋介绍,日本有个流行病学调查,做了4万多人,年龄在40岁到79岁的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跟踪了11年,其中有4000多人在跟踪的过程中间死亡了。调查的研究发现,绿茶的消费量和由于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引起的死亡率成反比。妇女的相关性更明显。现在茶叶有效成分的最成功最吸引人的就是用来减肥降血脂。同时,红茶里提出的茶黄素也可以降血脂。日本在2002年发表的资料,对8522个人的调查,跟踪了10年,这8500多人中有400多人发生癌症了。通过这方面的调查,结论是这样,饮茶确实可以延迟或者降低癌症的发生,女性优于男性,女性每天喝茶10杯(每杯120毫升),至少癌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延迟7.3年,男性平均延迟3.2年。
茶叶为什么能够对人体多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陈宗懋说,主要是因为茶叶有这么几个功能,一个是抗氧化和防衰老的作用。它的抗氧化的能力,两杯茶300毫升,相当于一瓶半的红葡萄酒的量,相当于12倍的白葡萄酒,相当于12倍的啤酒,相当于洋葱750克,相当于600克苹果,相当于700克的橙汁。美国人做实验,把茶和其他植物一起做,看它的抗氧化性。一个绿茶,一个红茶,明显超过了其他蔬菜。
nlc202309011657
王晓东介绍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过去十年里,在建立创新型的、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所做的一些努力。他引用了一个50年代老海归提出的著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在近代没有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世界级的科学大师?作为一个新海归,他把这个问题又重新更细地问了一下。
这个问题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我们在中国如何培养在理论和技术方面能够引领世界的科学家,而不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是权威,到了外面并没有话语权。二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如何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出影响人类生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三是如何实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社会效益。用一句话讲,怎么能让我们科学家不差钱?不光是我们科学家本身作为个人在经济上不差钱,而是我们科学界作为一个团体,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能够有正循环,我们的劳动能够在社会上得到体现,从而使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的整体,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何实现从科学发现到社会效益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王晓东认为,难题主要的问题在于做基础科研的科学评价和做应用研究的科学评价中间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从基础的原始的发现,到社会效益,这中间还需要有很多很多的技术上的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但这一部分工作其实是没有人做的,在现在也没有办法给他们非常准确的社会评价。
我们国家生态环境是相对脆弱的,我们国家自然条件比较复杂,自然资源的种类比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是总体上我们生态环境的本底比较脆弱。傅伯杰就“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管理”在大会特邀报告会上作了报告。
傅伯杰说,生态系统服务目前是国际上研究环境管理的一个热点。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把生态系统服务都作为他们与政策相关的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首要问题,启动了国际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的评估。目前已有105个成员国加入了政府间的组织,我国也加入了联合国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的评估。
傅伯杰指出,我们有占国土面积52%的地区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我们国家人口总量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量比较少,环境利用率低。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的短缺,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对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资源分配不均衡,64%的耕地分布在北方,水资源只占20%多,80%的水资源分布在南方,但是土地资源比较少。我们国家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往往也是我们国家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区。这都加剧了对生态保护的需求和责任。
傅伯杰说,生态系统管理严重滞后,我们重视生态系统产品的提供功能,而忽略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随着国家未来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和有限的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我国生态系统管理也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这是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的必由之路。
4.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篇四
一、在思想定位上体现学习全会精神成效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首要任务是把思想凝聚到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凝聚到推动发展上来。我个人通过学习思考,认为要牢固确立三种思想。
一是确立大局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导思想,贯穿全党上下和一切工作。作为县一级党委和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与全会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省市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既做到紧扣中省市委的方向不偏不倚,又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维护好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是确立责任思想。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县委书记,“富民强县”是自身的职责所在,必须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让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化、化,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是确立创优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是“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中央改革的大旗,立足基层工作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既做到中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在有声音,又做到的具体创新有痕迹,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
二、在加强党的建设中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出了今后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必须要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的作用,不断提升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学习教育。坚持把学习教育放在首位,继续深入推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重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做到上级精神立即学、业务知识随时学、外出考察适时学、全面知识广泛学和理论成果实践化。着力抓好宣传思想工作,推进对外宣传、文化传播和创作,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的事,切实凝聚干部群众思想和力量,激发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二)抓干部管理。抓住干部的选用与管理两大重点:“选”坚持集中与民主统一,科学研判干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注重听取单位民主推荐和常委会讨论意见,扩大初始推荐权、民主测评面和意见征求面,重点培养,大胆使用。“管”采取教育、考核、奖罚相结合,突出对干部个性考核,采纳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满意度,做到“能上能下”。
(三)抓基层建设。树立经营乡镇理念,打破职务高低界线,每个乡镇确定一名县级领导任联系乡镇的组长,对所联系乡镇负全面责任。发挥党代表工作室和“第一书记”典型效应,全面推广尧生镇“五个覆盖”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激发干部创新创优热情。把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作为对乡镇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指标,以制度约束和考核评价增强乡镇履职能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移民社区、中心村和重点村建设,促进基层工作提档升级。
(四)抓作风转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大力整治“慵懒散”,切实改进“四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建与治”相结合(打造制度牢笼、解决突出问题)、“点与面”相结合(加强领导干部这个“点”和群众这个“面”的廉政教育)、“质与量”相结合(提高办案质量、减少违纪案件数量),提升防腐的正能量。
三、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第一,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玉米、核桃、苹果、畜牧产业园区,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民走出土地和农村,引进项目和企业实现集约经营,解决土地零碎经营问题。第二,强化涉农服务功能。发挥农业、林业、水务、气象、供销等涉农部门作用,强化乡镇区域综合服务站职能,做好农业技术、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保姆式”服务。第三,加强农业经营组织建设。每个乡镇建立1—2个规模性专业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形式集约经营土地和产品销售。发展和引进涉农加工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互惠互利,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四、在做强现代工业中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实行“一企一策”,煤炭要加快与陕煤化合作,引进新技术,延长产业链,实现原煤就地转化升值;石油、油页岩等加快推进,强化环境保障,促进投产达效;方舟制药、玉华酒业、棋智乳业、春光蜂业等企业突出信息开发利用与产品推介,依靠“引”、“借”、“联”等形式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县科级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各项配套设施体系,通过硬环境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强化园区管理和责任,对入园项目的数量、质量和产能定目标、定责任,确保园内企业产值在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中占主导地位。
五、在做靓生态文明建设中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生态是的优势所在,更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一是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理念,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环保作为引进项目的首要门槛,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生态并进,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二是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狠抓造林绿化,大力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推进全县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三是打造好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倡导生态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推进新型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规划并实施好农村移民社区;加快秀美山城建设步伐,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美化、绿化、净化县城环境。四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围绕玉米、核桃、苹果等农业主导产业,做靓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围绕重点工业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产业的现代化和生态化。
六、在改善民生中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5.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篇五
一、强化观念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
经济活动和社
会生活都在发生变化,职工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想做好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更新观念,开拓思路,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要改变旧观念,开阔新视野。要是千方百计地及时掌握职工思想的新动向,尔后有的放矢地采用职工喜爱的方法开展工作,工作的目的在于增强职工的政治意识、改革意识和发展意识,落脚点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二要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重大活动、企业各阶段的主要工作等,及时研究职工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手段开展职工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
二、强化形式内容创新,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新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除了对职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想信念、法制道德等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企业各个阶段生产经营任务的变化,不断注入企业发展的新内容、新要求,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一要向职工讲政策、议形势、谈改革、论发展,激励和调动职工支持和参与企业改革,积极投身企业的发展。二要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开展岗位练兵、技能培训、技术革新、网络知识教育等活动,满足不同层次职工的需要,逐步提高其综合素质。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更重要的是帮助职工在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忧、思想上解扣、情绪上解闷,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使职工有安全感、亲切感、归属感。
三、强化方式方法创新,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一是教育疏导法。善于捕捉职工思想动态,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使职工认清企业发展方向,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参与企业建设活动,把自己的前途和企业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二是感情投入法。要以情感人,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工作、家庭等实际问题;引导职工处理好家庭与企业的关系,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三是领导带头法。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就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想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双重本领,以实际行动为职工作出表率,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职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四是谈心交心法。要采取谦虚、诚恳、耐心的态度,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沟通干部与职工的思想,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交流思想,消除隔阂,增强团结和友爱。五是典型激励法。树立先进层,转化后进层,带动中间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紧紧抓住企业涌现出来的的先进典型,运用典型引导,形成比学赶帮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六是主题活动推进法。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职工,贴近工作,贴近生活,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各项争创活动、党员责任区活动、演讲比赛活动、文体活动等,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干部职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
6.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篇六
——马钢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透视
今年初以来,钢铁行业的生产经营形势更加严峻艰难。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辟蹊径,增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对此,马钢积极谋划科技发展战略,把技术标准下载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技术人才向研究单位和现场一线集聚,加速创新成果向专利和实际应用的转化,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如今,科技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马钢的转型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第一季度,马钢股份公司的吨材质量损失为11.36元/吨(含新产品),与去年按品种结构加权的平均指标相比,吨材质量损失降低了1.14元/吨,减少质量损失326.69万元;新产品产量达到30.06万吨,实现利润3877万元。
让技术标准“落地”
为了将技术标准下载到生产经营全过程,马钢一方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让质量管理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强化质量责任制,严格考核评价和责任追溯。
例如,马钢全面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写所需、做所写、记所做”的梳理和完善,针对自身的产品构建特钢船用产品、轨道交通用产品、轴承钢产品、风电用产品等质量管理体系。
同时,针对重点产品车轮轮箍的高风险性,马钢有效推进IRIS(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认证,建立、完善新的车轮轮箍质量保证体系。此外,马钢推进标准化作业,保证过程控制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善质量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对产品质量事故从早、从小、从严处理。
在实施过程中,马钢加快推进21项重点建设攻关项目,特别是突破高纯净钢高效冶炼等技术“瓶颈”,开展微合金化控轧控冷等技术研究,稳步提升产品质量,支撑品牌培育。
具体来看,马钢的技术创新重点集中在以下领域:在铁前方面,借鉴兄弟企业高炉操作的技术和经验,系统研究原燃料条件变化、炉内、炉外、风温、操作等参数对高炉稳定顺行的影响,建立操作预警系统;在炼钢、轧钢方面,进一步优化工艺,开展典型钢种洁净度、夹杂物和铸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围绕产品质量外观和性能的稳定,开展装备工艺技术研究;在产品开发方面,加强对战略性产品的开发,培育高端轨道交通用钢、高强优质汽车板、高品质特殊钢、海洋工程用钢等产品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在废钢产业方面,重点开展深凹露天矿间断连续工艺技术、复杂水体矿床开采技术研究,同时聚焦多元产业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动非钢产业快速发展。
“1+2+4”梯队人才配置
今年,马钢将人才培养和使用与人才晋升结合起来,建
立技术人员创新绩效积累制,按创新绩效进行薪酬晋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推进关键技术人才向技术中心等研究单位和现场一线的关键岗位集聚,让市场成为检验创新成效的唯一标准,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人才体系。
为此,马钢着力优化研发单位和关键操作岗位的人才资源配置,按照研究方向实施“1+2+4”的梯队人才配置模式,即1名带头专家、2名技术骨干、4名研究人员,在矿业、高炉、炼钢、轧钢等关键岗位配置高素质人才。同时,马钢探索推行科研开发和科技攻关项目委托制,建立科研项目承担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申报和承担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对申报成功的项目和完成集团公司重点管控项目的研发管理人员兑现奖励,对获得政府科技成果项目的给予配套奖励,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为了让广大员工都有技术创新的舞台,马钢着力打造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加快实验室平台建设。例如,做好车轮、H型钢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管理,承担好行业的技术检测、认定、评价等服务工作;建设高性能轨道交通新材料及安全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提高轨道交通用钢和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园地,为海洋用钢开发和市场开拓提供服务。
同时,马钢注重营造全员创新的氛围,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岗位创新
创效、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先进操作法评选等活动,马钢开辟了职工岗位创新成材的渠道,在全公司范围内掀起学技术、比技能的“热潮”。
“三服务一加强”促成果转化
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并最终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为了加速创新成果向专利的转化,马钢一方面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操作职工申报专利的技巧,提高专利申报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出台了详细的考核制度,建立按贡献大小进行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让科技人员有地位、有待遇、有奔头。
在马钢,员工申报专利成功有奖,申报不成功的也有一定奖励;获得政府科技奖的,政府有奖励,企业也有奖励,而且金额更高。马钢强化对科研活动中专利产出的考核,提高技术创新成果和创意的转化率,激发员工的发明创造力,增加专利技术收益。
此外,马钢相关部门认真履行“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职能(为技术创新服务、为科技人员服务、为生产实践服务,加强科技攻关组织领导),围绕集团多元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关键性技术焦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技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据悉,今年,马钢将重点研究韩国浦项汽车板四钢轧团队的成功经验,学习其在产品质量提升、生产稳定、联合交流、论文发布、制造单元和创新氛围等方面的做法,确
保马钢汽车板产销量突破160万吨。
7.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篇七
创新集群是由企业、供应商、客户、公共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组成,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结成战略联盟或进行深度合作,具有竞争优势的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特征的合作创新网络组织。创新型产业集群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关键驱动力,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为依托,以创新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创新集群对于促进东莞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东莞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的意义
1.1 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规律
产业集群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产业集群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产业集群。从传统产业集群过渡到创新产业集群既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也是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更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总体来看,东莞产业集群还处在低成本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伴随着东莞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经营成本的不断攀升、国际市场的竞争激烈,以低成本生存的东莞产业集群要想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必然要升级到高附加值创新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人为或行政力量能左右,它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1.2 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产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求产业集群要向更高档次的创新产业集群升级。OECD的研究表明,以价值链为纽带的创新产业集群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对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东莞的产业规模虽然比较大,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存在“大而不强”的严重隐患。虽然东莞产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至今还没有找到转型升级的可行办法。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单打独斗的转型升级是有比较大的风险,成功的概率是比较低的。通过技术合作或战略联盟的方式,把单个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紧密联结,促使集群内部企业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实现创新组织从单一企业到多个企业的跨跃,这无疑会有效降低产业转型升级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讲,培育和发展创新产业集群不仅为东莞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也是东莞产业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
1.3 发展松山湖高新区的关键
培育和发展创新产业集群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战略举措和既定目标。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成功标志不是拥有产业集群,而且拥有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不成功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往往只有产业集群而没有创新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为纽带,使知识和技术在集群创新系统内部有效流动和充分扩散,实现创新主体之间密切联系和有机互动,共同提升国家高新区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集群是国家高新区的一种全新治理模式和手段。2010年9月,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培育和发展创新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平台。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要上新的台阶,只有以发展创新产业集群为抓手,才能实现“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真正发挥产业龙头和研发龙头的双带动作用,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中心。
1.4 创新型城市的有效载体
创新型城市群与创新产业集群有内在的互动机制: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是打造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创新型城市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为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便利的公共基础设施,创造技术交流和知识传授的条件,降低创新成本,从而推动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创新型城市为创新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城市创新系统的升级,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东莞市委市政府2011年决定用五年的时间把东莞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东莞只有将创新产业集群作为城市“创新增长极”来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2 东莞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的可行性
2.1 有大量传统产业集群的雄厚基础
创新产业集群并不是与生俱来,是从传统产业集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它是传统产业集群高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东莞的产业集群得到长足发展,涌现了一批以镇(街)为中心的15个产业集群:石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大朗毛织产业集群、常平光电产业集群、长安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大岭山家具产业集群、厚街家具创意产业集群、中堂纸品产业集群、虎门电子线缆产业集群、石碣电子产业集群、横沥模具制造产业集群、莞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寮步汽车产业集群、樟木头塑胶化工产业集群、茶山食品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集聚程度较高、配套较完善、关联效应较强,是东莞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的雄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2.2 有产业集群创新的政策支持
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政府不能创造产业集群,但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符合市场规范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提高政府的服务功能,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地方政府是创新产业集群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如果仅仅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传统产业集群是很难演化为创新产业集群。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东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2006年东莞编制了《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确定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部署、重点布局和实施措施。再如,2008年东莞市又出台了《东莞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通过组织认定一批市重点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升级。东莞市有关产业集群的政策为创新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3 有财政资金的可靠保证
创新集群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以及创新平台进行资金扶持。没有雄厚的地方财政资金作保障,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无疑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2010年东莞财政总收入达到785.1亿元,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68亿元,2011年东莞可支配财力为431.3亿元。充足的财政资金为东莞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地方政府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和不断增长更是对创新产业集群的直接支持。从2011年开始,东莞将继续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每年投入20亿元,连续5年投入至少100亿元人民币支持科技创新,并将产业集群升级纳入“科技东莞”工程。东莞巨额的科技经费投入必将结出创新产业集群的丰硕成果。
2.4 有创新支持体系的初步支撑
创新支持体系既是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引导力量,又是创新产业集群将技术创新潜力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的强大推动力。近年来,东莞突出抓好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产业链条集聚效应和配套优势,促进产业链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的全过程延伸。目前东莞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4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上市后备科技企业53家, 东莞企业与上百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的合作。这些创新支持体系可以为东莞创新产业集群实现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研发协作、科技中介服务、知识产权交易和科技资源共享提供有力的支持。
3 东莞发展创新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产业集群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偏低
东莞创新产业集群尚处于形成初期,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还很低,仍以服装、家具、毛织、食品、五金、模具等传统产业集群为主,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劳动密集型或劳动—资源密集型,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和低价格,在国内外的地位并不高。在东莞产业集群中,不少企业的产品档次低,技术和知识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例如,虎门服装产业集群的服装多数是中低档产品,设计创新能力比较差,缺少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从总体上来讲,东莞产业集群还是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2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水平不高
按形成过程划分,东莞产业集群大体可以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大类。外源型产业集群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这些产业集群的产品研发和设计在国外,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技术创新水平完全由外商决定。这类产业集群在东莞缺少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动力。内源型产业集群以本土企业为主导,大多数从事传统产业。一方面,这类产业集群本身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造成东莞内源型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水平比较低,主要以仿制和贴牌生产为主。
3.3 产业集群的内部分工协作水平较低
东莞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完整,短小单一,还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例如,厚街家具产业集群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生产家具,只不过款式、品种、档次和类型有所不同。家具生产的关键环节,如木材采购和运输、设计、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分工并不明显,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纵向链条。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虽然彼此邻近,但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比较低,产品的互补性不强,同质化和低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东莞产业集群内部竞争大于合作,缺乏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
3.4 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明显
目前东莞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集群中拥有公共服务平台或具有一定公共服务性质的平台有19家,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以上的平台有9个,投资额在100万以内的有2个;具有单一功能的平台有3家,能提供多项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有16家。从19家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效果来看,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公共服务平台比较少,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规模小,知名度低,影响力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服务与市场需求脱节,利用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自我生存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不少的公共服务平台遭遇“开业时风风光光、开业后冷冷清清”、“有偿服务无人买单,无偿服务少人捧场”的尴尬局面,一些公共服务平台甚至沦为摆设。还有一些公共服务平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旦地方政府不扶持,平台维持日常运作都很困难;政府继续扶持,又是个无底洞,成为东莞财政的一大负担。
3.5 大学和科研院所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很小
东莞虽然有6所高校,但由于办学时间不长,高校人员实际的科技水平并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莞高校的科研成果纸上谈兵的多,对东莞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有实质作用的少;评职称的科研成果多,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少;评奖的科研成果多,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少。东莞高校与企业并没有开展长期的、稳定的校企合作,最多只是做一些低层次的职工培训,并没有把知识和创新技术在产业集群中有效流动和充分扩散。东莞高校虽然培养了不少大学生,但本身不仅没有充当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输出者和协作者,更没有成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直接参与者。东莞企业虽然与国内上百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取得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成果并不多。东莞有65家科研院所,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和体制,也没有很好地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东莞的“产学研”远没有成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3.6 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
虽然近年来东莞创新型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东莞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约束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土地供给不足、通货膨胀加剧和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东莞可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已经不多,尤其是成片开发的土地更少,导致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土地缺乏的严重制约。通货膨胀加剧和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经营风险加大,利润空间缩小。目前东莞不少产业集群的生存都受到挑战,根本无暇进行有一定风险的科技创新活动。
4 东莞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4.1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东莞传统产业集群正在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东莞市政府应坚定信念,排除干扰,宁愿降低一点经济发展速度和减少一些GDP,也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促使产业集群从仿制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从高能高耗低效向低能低耗高效转变,从粗放化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从小规模低水平向大规模高水平转变。
4.2 大力激发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东莞市政府应把对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集群的优惠政策以及扶持资金等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加大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发挥东莞市政府引导作用的基础上,遵循市场经济和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规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活动的主体,通过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技术应用领域的突破,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东莞应重点引导和支持电子信息、毛织、服装、家具、五金模具五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其它产业集群升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3 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的水平
分工协作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表现形式。东莞市政府在引导产业集群升级时,要着重吸引具有产业带动力大、关联效应明显、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强的项目进入群内,并大力扶持群内已有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同时,要通过集群内部的产业配套和关联机制,培育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为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提供产品配套、技术配套和服务配套,强化群内企业的分工协作,形成密切配合、分工合理、有机协作的创新网络体系。
4.4 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从东莞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能力来看,私营平台的经济效益比较好,例如,东莞标检产品检测有限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产品检测中心,首期投资635万美元,运作8个月后就实现盈利,目前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的突出特点是:市场化运作、与政府无直接利益关系;母公司的知名度高、实力强。东莞应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使公共服务平台不仅成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而且不成为东莞财政的沉重包袱。
4.5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纽带作用
从理论上讲,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是创新产业集群的技术人才基地,而且是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主体。东莞市政府、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应该积极探索“产学研”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应该把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力量与产业集群的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东莞市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开展合作,鼓励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东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主动服务创新产业集群,在提升东莞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4.6 努力优化创新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
东莞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在国家大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东莞市政府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改变创新产业集群的小环境,降低东莞创新产业集群的成本和风险。一是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确实解决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把已经出台的产业集群升级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扶持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三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四是加大吸引集聚创新人才的力度,创造留住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五是完善投融资体系,满足创新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需求;六是深入研究东莞创新产业集群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摘要:阐述东莞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的意义,论证东莞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的可行性,分析东莞发展创新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产业集群,创新支持体系,产业集群升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晓红,郑海涛.广东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演化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8):1-4
[2]来尧静,严贵萍.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1,(11):117-118
[3]薛捷.东莞大朗毛织产业集群的知识基础、创新网络与交互式学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415-418
[4]李大为,刘英基,杜传忠.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及实现路径—兼论理解“两个熊彼特”悖论的新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98-103
[5]李永刚.论产业集群创新与模仿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46-54
[6]岳芳敏.集群企业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以广东传统产业集群为例[J].学术研究,2007(7):42-48
[7]陈雪梅,陈鹏宇.广东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发展与升级[J].宏观经济研究,2004(10):41-44
8.创新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篇八
解决内需增长乏力的问题,要按照“供给创造需求”的思想扶持企业发展,以便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才能真正扩大内需。我们应该认识到,居民收入增速长期以来明显低于经济增速是当前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扩大外需,增加出口要靠政策。要调整关税和出口退税政策,稳定人民币汇率,降低出口成本。
最近,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我认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升级,关键在企业。重中之重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主要靠企业自身努力,企业家要放眼世界,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而技术创新则需要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形成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财税机制要让企业感觉到不创新就不能赚钱,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大利润。鼓励创新的环境形成后,中国的经济才能真正升级。
另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应该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各国的经验都表明国有企业缺乏效率,不改革没有出路。我并非完全反对国有企业,恰恰相反,我主张在关键点上要做强国有企业。但是我不赞成将国有企业做大,只赞成将国有企业做强。我希望在竞争性行业要“民进国退”。我们不能依靠国有企业来创造财富,富国富民,也不能指望国有企业能促进社会公平。但是,希望依靠国有企业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安全阀”;希望依靠国有企业提供促进创新发展的前沿技术,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基础都是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技术创新要依靠市场机制,政府只能因势利导。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方面做文章,少在应该发展什么、不应该发展什么这个问题上做文章。要把握好宏观,不干预微观,让企业家去捕捉市场信息,自己决策,要相信千千万万个企业家的智慧一定胜过少数领导和少数管理者的智慧。
总之,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
【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推荐阅读:
创新发展和08-27
创新与发展09-21
围绕发展抓党建 创新党建促发展10-02
作文创新与发展08-03
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08-07
改革和创新发展总结08-07
创新引领产业发展08-27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09-13
公司发展创新的思考10-01
iphone发展与创新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