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感恩优秀作文

2024-09-02

为什么要感恩优秀作文(精选16篇)

1.为什么要感恩优秀作文 篇一

表达感恩之情。

1620年,英国一批的清教徒流亡美国,时值寒冬,缺衣少食,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他们送去了火鸡等食物,并送给他们一些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还帮助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园。

这些英国人为了感谢给予他们帮助的当地印第安人,将猎获的火鸡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并与他们进行联欢,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此后,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都要举行这样的庆祝活动。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食火鸡也成为一项习俗。

2.为什么要感恩优秀作文 篇二

一、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感恩教育的阵地

1. 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倘若我们的教育仅以可以量化的效率为主要目标, 而缺乏对思想和情感完整性的追求, 缺乏对精神与文化的敬畏, 那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语文学科教学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大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之一。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应当传承下去。我国古人说,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陈寿《三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 怀欲报之心”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据历史记载, 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 费尽千辛万苦, 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 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 尽管后主“乐不思蜀”, 仍“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晋朝时李密以孝敬祖母闻名于世等都是鲜活的感恩事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 渗透感恩教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的现实需要。

其一, 当代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 父母为他们提供了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 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 今天的孩子开始更注重自我感受、自我享受。再加上有些父母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 溺爱、迁就和包办代替, 致使一些孩子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感恩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两。他们忘记了我国自古就有的“羊跪乳, 鸦反哺”的古训, 忘记了感恩或者有意无意地忽略感恩。因而, 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其二, 感恩教育正逐渐从语文课堂消失。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把语文课当成了知识与技能训练课, 只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喊喊的口号, 只教书不育人, 没有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正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消失。

3.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细化的具体要求。

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感恩教育其实是一种更实际更具体的形式。现今的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导致很多人高呼“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但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提出学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源何在。其实, 现行德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并实践抽象而宽泛的德育概念, 谈何容易。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感恩教育才应运而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肯定地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 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把感恩作为基本情感之一, 让它成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一, 也许更利于广大中学生接受。在这方面, 语文学科大有可为。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 勇担重责, 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二、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1. 挖掘语文课程资源,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 有的反映的是山河的壮美, 有的反映的是人物的高尚情操, 有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少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例子, 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因此, 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选文情况, 挖掘、整合教材内容,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让学生品味课文所包涵的感恩之情,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感父母之恩,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师长之恩, 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让学生感自然之恩, 陶冶美好心灵;让学生感社会之恩, 树立回报他人的意识;让学生感国家之恩, 培育爱国精神。

2. 将感恩教育穿插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

感恩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感恩的道理上, 最重要的是要把感恩思想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 让感恩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并促使学生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要达到这些目的, 教师必须给学生机会, 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释放他们的感受、体验、情感。通过让学生说, 让学生写, 让学生辩, 让学生演, 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1) 写一写。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体现自我、实践自我的最好场所。在教学时, 可以结合课文及写作训练, 通过写去表达学生的真实的感恩情感。 (2) 说一说。学了课文后, 学生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 通过说来展露学生的内心感恩之情。 (3) 辩一辩。让他们畅所欲言, 敞开他们的心扉, 飞扬他们的思想, 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恩故事的震撼。 (4) 演一演。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扮演角色, 使学生体验感恩之情。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 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 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角色换位, 学生产生心理换位, 感恩之情向深刻性、丰富性、理性升华。

3.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课外阅读历来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 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 向学生推荐有关感恩读物, 列出书目, 引导学生去读, 要加强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教给他们读书方法, 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 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

综上所述, 语文学科教学应切实把感恩教育作为渗透德育的切入点, 让学生认恩、知恩、懂得报恩, 不忘国家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父母之恩。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知恩图报才能成就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3.优秀公司为什么要裁员 篇三

我曾经经历过上世纪末摩托罗拉的全球裁员,那时我刚加入这家公司1年多。在我印象中,宣布裁员之前公司还在大量招人,怎么就突然裁员了呢?况且中国的摩托罗拉当时的业绩还是领先于诺基亚与爱立信的。

但很快,我就理解了裁员的真正原因。因为我发现裁员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家都很在意投诉之类的反馈,团队配合会开始变得异常凝聚,执行力一下子就上来了。后来我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学习的时候,在课堂中听到了对此很新鲜的一种解释:裁员是公司的利润要求与文化要求,更是华尔街最喜欢的行为之一。因为他们相信,公司亏损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与心态,而改变文化与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换帅与裁员。

中国类似的大规模裁员在相关报道中并不多见,印象中2004年联想曾有过一次大的裁员。有一名员工写了一篇《裁员纪实:公司不是我的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这篇文章有两点让很多人产生共鸣:

一是裁员的原因,文章写到:“亏损是谁的错?是领导的错。包括FM365在内,这些方向都是看好的,都是挣大钱的,但为什么联想会失败?我不想在这里深究,但只是觉得,领导犯下的错,只有我们这些普通员工来承担。”二是对裁员的结论,这篇文章写到:“我亲历这两次重大战略调整所得出的结论,要比许多人都深刻。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

公司是不是家?我想《公司法》对此讲得很清楚,公司的唯一属性就是赢利。拿美林的黑人CEO斯坦利·奥尼尔来说,从2001年由CFO变身总裁到出任CEO再到兼任董事长的3年多光景中,他关闭了300多个全球范围内的分部,并减少了75%的国内交易股票,裁掉了大约25000名员工,其中甚至有20%是“关系到公司前途与命运的”投行业务人才与金融分析师;而现在他自己也因为业绩的原因下台。我想这就是公司逻辑的一个清晰展现。

当我们在公司逻辑的背景下讨论裁员的意义时,会发现公司裁员的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裁员意味着员工的失业,这不仅对员工本人、家庭,甚至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会造成重大影响。但我们同时也不要忘了裁员的另一个层面。即商业层面,华尔街就是这个层面商业逻辑的典型代表。在面对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时,华尔街首先提出的就是裁员或者换CEO!因为在华尔街赤裸裸的商业文化里,任何一家业绩有问题的公司,首先是企业文化有问题的公司,而业绩和文化有问题,那一定是出在那些业绩差的部门或员工上。CEO要么PK掉这些部门或员工,要么自己被PK,然后让新的CEO来继续完成裁员。

4.人要感恩作文 篇四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一句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只要你对我有一点帮助,我都会我用的加倍努力去报答你的恩情。自从学了这句至理名言我就很后悔,是啊,如果没有我父母对我的抚养与关爱,怎么会有身心健康、聪明伶俐的我?因为,以前不懂事的我总是和父母顶嘴、吵架,不听他们的话。我怎么能这样呢?他们是生我养我的至亲至爱父母啊,我要改变我对父母的态度。光说不行,我要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们对我的关爱。

这是一个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夜晚,我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等待着爸爸下班回家。我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钟表,呀,都七点了,爸爸还没回来。我想:爸爸从寒冷的室外回来一定很冷,于是,我决定给爸爸泡一杯热茶。说干就干,我拿出爸爸最爱喝的“铁观音”,学着平时爸爸泡茶方式:洗壶、过滤、洗茶,然后泡茶。终于茶泡好了,顿时,茶香飘溢在整个屋子里。我沉浸在茶香之中,竟然没发现爸爸早已出现在我身后。这时,爸爸突然抱住我说:“贝贝,你真是我的乖儿子,你长大了!”爸爸坐下来,尝了尝我亲手为他泡的茶,欣慰地笑了。

从我这次给爸爸泡茶的体验中,我明白了报答的快乐,懂得了孝敬父母。我以后不仅要报答爸爸,还要报答妈妈。我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帮他们分担一些家务,做一个让父母为我骄傲的孩子。

5.要学会感恩作文 篇五

我,作为一个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人,“感恩”这个词,我根本没把它放在眼里。在我看来父母对我的爱是理所应当的,有义务的,没回报的,而我对父母的感恩,那是我长大后的事了。但是,我错了。感恩不分年龄,没有早晚,也不一定要等到“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再作“表面文章”。你可以在你会读a,o,e的时候回报父母;可以在事业有成的时候回报父母;当然也可以在他们已经两鬓斑白的时候,才把你所谓的“感恩”送到你父母的手中。然而,这份珍贵,永恒的礼物却来得太迟,太迟……

其实,“感恩”的前提是要学会与父母友好地沟通,让父母与子女的心灵间架起一座如水晶般纯洁,华丽的亲情桥。爸妈笑了,因为他们听到了儿女发自内心的种种呼唤与告白,走进了儿女内心的世界。他们体会到了儿女们一颗真诚的爱心,天真的童心,十足的信心,坚决的决心,细致的慧心与脆弱的悸心。儿女笑了,因为他们也聆听到了父母内心的爱,那样纯洁,像天使;那样无私,像园丁;那样浓烈,像奶茶;那样博大,像蓝天。也终于体会到了,其实端茶送水也能代替那一丝丝回报父母的爱。因为,他们相信,会有那么一天,那一根根的丝会编制成爱的一张网,将父母和自己紧紧地包围在网中,而那其中包含的爱又太多。

刚刚踏入社会的子女是才翅膀丰满的鸟儿,又想独自闯出一番天地,又想让父母帮自己一把。没错,父母的见解确实要比你正确,毕竟他们走的人生之路,尝过的酸甜苦辣要比你多。但是,有一点:你不能一辈子依偎在父母身旁。你要自己学会独立了,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父母证明:“我能行”。当然,作为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最好的信心与鼓励。在父母批评子女时,他们也学会了去批评别人的错误;在父母教育子女时,他们也同时学会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在父母夸奖子女时,他们也同时学会了胜不骄,败不馁;在父母安慰时,他们也同时学会了原谅与谅解别人。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太深,太深……

父母的爱就像那钱塘潮的潮水。虽然随着潮涨潮落,潮水会起伏不定,但那退了的潮水,总会有一天会再次涨上来,而且我知道会涨得更高。漫过无数子女的心头,浇灌他们的心,像一颗贝壳在潮水来临时欢呼雀跃,在潮水退下时,打开壳盖,露出那珍珠般晶莹剔透的感恩之心。好象在说:“谢谢你,把我带到了幸福的彼岸!”

6.人要知道感恩作文 篇六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与你同路,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歌,心中就会感到激情澎湃,无比亲切,人要知道感恩作文650字。是啊,感恩,一个多么令人熟悉的字眼。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感恩呢?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青年去一家大公司应聘工作,他带着自己的简历来到老板面前。老板看了他的简历后,嘴角勾起了一丝笑容。随之问的一个问题令这位青年大吃一惊:“你给你的母亲洗过脚吗?”青年很茫然,如实的摇了摇头。老板严肃起来,说:“你现在就回去,给你的.母亲洗一次脚,明天在来。”青年百思不得其解,但也只好照办了。他回到家里,打了一盆水,便要给母亲洗脚。母亲被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给震住了,眼角溢出了泪水。当青年把母亲的双脚浸在水中,他清楚的看到了一双满是裂痕的脚,他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第二天,他又一次来到老板面前,老板还没开口问他,他就郑重的对老板说:“老板,谢谢你!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要懂得感恩,650字作文《人要知道感恩作文650字》。”老板听了,笑着说:“年轻人,你被聘用了,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才是我们公司所缺少的人才!”由此看来,懂得感恩是多么重要,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抱负、有爱心的人。

其实,感恩也就在我们身边。每到父亲节、母亲节,许多孩子都会为自己的父母送上节日的祝福;每到教师节,学生们都会捧着一束鲜花,送给老师。这些,难道不是感恩吗?有些时候,感恩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它是任何东西也无法衡量的。一句轻声的问候,一被热乎乎的茶都在诠释着感恩。

7.你为什么要流走 篇七

我坐在山坡上看这只餐桌, 它陷在青草里,因此看不见桌子腿。这么长的餐桌,应该安装几百条腿,或更多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腿。小鸟从餐桌上直着飞过去,检查餐桌摆没 摆酒杯和 筷子。其实不用摆筷子,折一段岸边的红柳就是筷子。红柳开满密密的小红花,花瓣比蚊子的翅膀还要小。这么小的花瓣好像没打算凋落,像不愿出嫁的女儿赖在家里。红柳的花瓣真的可以在枝上呆很久,没有古人所说的飘零景象。

来会餐的鸟儿飞过了许多拨儿,它们什么也没吃到,失望地飞走了。有的 鸟干脆一头 扎进“桌子”里面,冒出头时,尖尖的喙已叼着一条银鱼。这就是河流的秘密,吃的东西藏在桌子底下。

青草和红柳合伙把布尔津河藏在自己怀里,从外表看,它不过是一只没摆食物的餐桌。为了防止人或动物偷走这条河,红柳背后还站着白桦树。白桦树的作用是遮挡窥视者的视线。青草、红柳和白桦树,每次看到藏在这里的布尔津河干净又丰满,心里就高兴,它们竟可以 藏起一条 河。但它们没想到,布尔津河一直偷偷往西流。表面看,河水一点没减少,仍像青玉台面的长餐桌,但水流早从河床里面跑了。假如有一天青草知道了布尔津河竟然一直在偷偷流,它一定不明白河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还有比喀纳斯更好的地方吗?

青草喜欢这里,它不愿意迁徙的理由是河谷的风湿润,青草在风中就可以洗脸。青草身上的条纹每天都洗得比花格衬衣还好看。这里花多,金莲花开起来像蒺藜一样密集。这一拨花开尽, 有另一拨儿花开。到六月,野芍药开花,拳头大的鲜艳的野芍药花开遍大地,青草天天生活在花园里。可是,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呢?

现在野芍药打骨朵了,像裂开的绿葡萄露出山楂的果肉。我用手捏了捏,花蕾的肉很结实, 一颗手指肚大的花蕾能开出碗大的花。我想把山坡的野芍药的花骨朵全都捏一遍,好像说我手里捧过百万玫瑰,但我怎么捏得过来呢?把花捏得不开放怎么办? 草地、悬崖上都有野芍药花。开在白桦树脚下的野芍药花一定最动人,它像一个人从泥土里为白桦树献花。

白桦树 , 你怎么看 都像女的,就像松树怎么看都像男的。白桦的小碎叶子如一簇簇黄花, 仔细看,这些黄花原来是带明黄色调的小绿叶子。能想象,它在阿勒泰的蓝天下有多么美,而它的树身如 少女或修士身 上的白纱。当晨雾包裹大地又散开后, 你觉得白桦树收留了白雾。我甚至愚蠢地摸了摸树干,看了看自己的手 指肚 , 又用舌头 舔了舔———没沾 雾 , 白桦树就 这么白。既然这样,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还要流走呢?

有一天 , 我爬上了 对面的山。草和石头上都是露水,非常滑,但我没摔倒。我的鞋是很好的登山靴,它根本没瞧得起这些草和石头上的露水。登上山顶, 看到了我住的地方的真实样子。木头房子离河边不远,像狗窝似的。黑黑的云杉树如披斗篷的剑客,从山上三三两两走下来。更黑的那块草地并不是一片云杉长在了一起,那是云朵落在草地上的影子。

布尔津河在视野里窄了,像一条白毛巾铺在山脚下,也有毛巾上摆着圆圆的小奶球,有一些奶球连在了一起。它们是云朵, 这是蒙古山神的早餐。云,原来还可以吃的,这事第一次听说。山神那么大的食量,不吃云就要吃牛羊了,一早晨吃一群羊,还是吃云吧。雾从河上散开,一朵一朵的云摆在河上,山从雾里露出半个身子,准备伸手抓云吃。昨晚下过雨,木制的牛栏和房子像柠檬一样黄。不一会儿,天空有鹰飞过,合拢翅膀 落在草地 上,想要抓自己的影子。野芍药开花了,山神早上在吃云朵,偷偷流走的布尔津河,把这些事情告诉给了远方的湖泊。

8.感恩,我们要行动作文 篇八

“孩子,你不晓得!那小伙子腿有些毛病,俺要是给他让座也合情合理,又怕他心里自卑不好受,俺就直接说我正好要下车。”老人操着半乡音半标准的话嗓,有点可笑却令我肃然起敬。

她的美德一下子让她年轻起来,她那对浑浊的双眼里在灯光的映衬下竟闪出异彩,变得黑亮起来。她的笑意更浓了。我却为先前的心理脸红了起来,燥热不安。

504路车又缓缓驶来,“您的车到了!”我见她拎起了蛇皮口袋,赶紧去扶那孱弱的身子。

然而,我抓到的竟是一个空空的袖筒,我整个人一个颤栗,“您……”,老人没说什么,莞尔一笑,拎着蛇皮口袋上了车。

她回头,又对我笑了笑。灯光下,如一朵温婉的金菊。

她的美德一下子让她年轻起来,她那满脸纵横的沟壑一下子被熨平了,笑意在她的眼里流淌,温柔的脸上泛滥,温暖莫名地在我心窝里荡漾,在身边环绕漂浮。她的笑真的使我平和起来,也不再寒冷。那张在灯光下泛着光泽的脸在车窗里化作成了一团光的迷雾,却在我的心田里氤氲成永恒。那场面如同一片静美的秋叶,我只是上面的一粒小点,随着晚风,它飘进我的脑际,格外高远。

9.要懂得感恩作文800字 篇九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为自己拥有的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与,这样你才会有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才有平和的.心态。爱是一种付出,虽然爱多数是不需要回报,但我们对赋予我们爱的人,怎能不予以“感恩”?

落叶飞扬的乐章,是树木对大地滋养的报答;丝缕飘荡的晴空,是白云对蓝天哺育的报答;纷纷扬扬的落红,是落红对根茎关怀的报答;爱之情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感恩亦然。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呢?

纵览我国五千年文化历程,报答的浪花无时无刻不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古有孔明心存报答之恩,临危受命,辅佐幼主,殚精竭虑,奔波劳碌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受人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病死五丈原而心无愧,其报恩之心为世人所赞叹;今有邓小平怀恩天下,引领国人齐奔小康,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其怀恩之心为国人所钦佩,他,在大海中永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又无怨无悔养育我们,给我们呵护与温暖。而我们留守儿童的天空和所有人一样蓝,如果我们的父母是风筝,那么我们就是细线的另一端点,剪不断,理还乱,是距离,别是一番幸福在心头,这是亘古不变的爱,他们时刻在关注着我们,怕我们被风吹雨打,但他们又远离故土,历尽艰辛,我们不知有多少次在梦中看到他们流下勤劳的汗水,又无数次梦见他们忧伤叹息,无数次梦见他们期盼的眼神,这是为了什么,为了我们满载梦想,去迎接太阳,让自己辉煌;去迎接繁星,让自己璀璨;去迎接海洋,让自己渊博;迎接美好的明天,啊!今天要再喊一声“爸妈”,你们永远是我的归宿。皱纹已爬上了你的额头,甜蜜却溢满你们的心田。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还有和蔼的老师,热情的同学……感谢他们给了留守儿童灿烂的阳光,我们会铭记于心,用尽所有,倾心回报forever。

10.我为什么要这样歌唱 篇十

前几天还有个未成相识的人问我是做什么的, 因为是在一个特定的艺术气氛较为浓厚的环境里, 而且据说我的样子也一看就是个艺术家 (但愿不是鲁迅之所谓空头) , 所以意思当然是搞什么艺术的, 我便说自己是个杂家, 那人便竟然对我有一些另眼相看了;但心里或许会认为我是有一些狂妄也说不定, 因为他接下来的话是某“国学大师”也说过和我一样的话。但我也的确是一个杂家, 而且还很想做一个大大的杂家, 而所谓的杂家也就是通才, 历史上的大家又有哪一个不是通才呢?荀况 (据说也本来是姓孙的) , 苏东坡是, 毛润之也是。最近看了个电视片, 才知道老毛也是个音乐发烧友, 存下的唱片有几千张, 连做白内障手术时也要听音乐, 还要事先就选好曲子, 那曲子虽然既不流行也非摇滚而是岳飞的《满江红》, 但也足见其发烧的高度了。

我喜爱音乐的历史在先前谈音乐的文字中已经唠叨过了, 今天下午,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要来专访, 也恐怕还要唠叨一遍, 这里便只说这个所谓的杂家。文化这个东西从较低的层面上说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为人的物质生活服务的, 从更低的层面上说就是吃喝拉撒睡, 这或许要有一点文化泛滥了, 但即便这吃喝拉撒睡不是艺术也的确是要讲究科学, 否则就会生起这样那样的病来, 那样一来所高兴的就只有医院了。从较高的层面上说文化就是文学艺术了, 那是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来服务的。在物质生活问题没有解决好的时候, 文学艺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除了这个绝大多数之外还有一个极少数, 那就是艺术家。搞艺术需要天才, 真正的艺术家是天生的, 为了艺术而将生活搞得一塌糊涂的艺术家是很多的, 尤其是那些先天的禀赋并不是很充足的所谓的艺术家, 最终即便不想“空头”也只好“空头”了。

艺术家也可以称之为雅士, 自然是因为所做的都是雅事而非俗事,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吃饱了撑的的人来干的事, 所谓琴棋书画是也。对于书画我是情有独钟的, 而且几乎是天生就会, 至少是在学习上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力气便进入了创作的状态。在书法上最终选择了草体, 在绘画上最终选择了国画, 那大概只是因为我是个中国人并一直都生活在中国的缘故。所谓的“杂”体现在我的国画创作上就是所谓的“全活”, 即既画工笔也画写意、既画山水也画人物和花鸟, 至于很多人都更喜欢我的工笔山水那是他们的事, 对于我, 我的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

对于琴所指的音乐我也是一样的有着本能的喜爱, 但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 器乐上只能玩儿一些简单的如笛子、洞箫之类, 后来有条件了也错过了学习训练的最佳年龄了。但声乐却是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 虽然没有遇到很好的机会来发展, 但也还是从小到大一直伴随着我。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一直是我的梦想, 中学时创作过几首歌是为政治服务的, 大学时写过一两首属于自己的歌也只算得上是小试牛刀, 但很快又因为在诗书画上的专注而被搁置了;一晃就是二三十年, 直到这一次的爆发。一下子写了二百多首歌, 而且还要自己演唱, 制作mp3, 拍摄mtv, 出专辑等等, 有人说我要弄得自己快要比陈逸飞更陈逸飞了。

在雅士之上是文人, 文人要做的事是诗词歌赋。写诗对于我来说就更是用不着学的, 天生就会。从中学时开始写, 一直写到现在。先是写新体诗, 后来又写旧体诗, 近来所写的歌词也是以诗的标准来写作的, 因此又被我称之为相对于新诗而言的新词了。所谓赋所指的也并非只是汉赋之赋, 而应该是赋比兴之赋, 即以铺陈叙述为主要手段的写作手法, 因此是也可以被理解成小说的。在小说创作上我也做过努力, 写长篇也写中短篇, 将来还要改编成剧本拍摄成电影、电视剧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在文学之上是哲学, 在中国是以所谓的儒释道来代表着的。儒释道在本质上都是研究如何做人的。或许孔夫子和恩格斯的观点是一致的, 即我们现在是连人还没有做成的, 但最终却要人去做了机器;而佛学和道学却又让人去做了魔鬼和神仙;因此在儒释道之上又有了人鬼神。在人鬼神之上是我, 是人自己;于是又有了我所创建的我学, 虽然我也未必能成为我自己。有道书画家是半个诗人, 诗人是半个哲学家, 哲学家是半个上帝, 但上帝是什么呢, 或许只是个自我而已, 也因此“我”就是上帝。

11.感动后要感恩作文3350字 篇十一

感动是无处不有的。同学为你捡起一支笔;奶奶冒雨给你送伞而生病了;妈妈在你生病的时候整夜没睡;陌生人无私地为人民服务;医生在手术台救死扶伤,都会令你感动。在我心中,唯有这件事,因为感动,使我还记忆犹新。

2月7日的那一天,我的那一栋楼来了一位老奶奶,她的头发全白了,眼角有几条鱼尾纹,脸上挂着笑容。她对人可亲切了,人们都亲切地都叫她老奶奶。谁家的垃圾乱扔到地上,她都会扫干净,后来大人都自觉的不乱扔垃圾。

2月9日,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个不停,我忘记带伞,只好冲回家。在蒙蒙细雨中,出现一位熟悉的身影,是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她一边扶住墙,一边拿着井盖。沉重的井盖使她的手变红了。我走了过去,说:“老奶奶,这井盖太重了,雨也下得越来越大,您快回家吧。”老奶奶拍了拍我的手,说:“如果不盖好,就会有人掉下去。”老奶奶吃力地拿起井盖一步步地走上去。路上的行人都投来了异祥的目光,有的.人冷笑一声,吐了一口??i,手扬了扬。

老奶奶没理他们,继续忙手中的活,第二天早上,老奶奶病了。我很不明白,为什么老奶奶的人心这么好,上天却不公平让老奶奶病了……我的心里不禁燃起了敬佩之情。在茫茫人海中能找处多少乐于助人的人民?我被感动了……

12.什么是感恩作文 篇十二

感恩老师,因为是他们教会了我们知识,让我们看清了是与非,也是他们教会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许多年以来,人们将老师比作春蚕和蜡烛,是因为他们对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呕心沥血,无私的奉献,可谁又知道,在这其中包含了他们多少心血和辛酸。

感恩父母,是他们赋予我们生命,是他们含辛茹苦的抚养我们长大,是他们在我们面临失败的时候,鼓励我们重新站起来,也是他们在我们一次次生病时照料我们。他们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是对他们的写照。

感恩朋友,他们不仅一起分享快乐,还一起分担痛苦,也会互相帮助。有时候,朋友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会给予我们鼓励。朋友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这正是对友情的赞美。

我们曾经这样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认为老师的辛勤也是为了他们的奖金和工资。认为朋友的帮助也是应该的。但我们可曾想过,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所学的知识,他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朋友就没有美好的记忆。父母只有一个,我们要爱他们。良师不多,我们要尊敬他们。知心朋友很难得,我们要好好的珍惜。

13.为什么火车要在轨道上行驶? 篇十三

一列火车一般有几千吨重,而且又以每小时100千米左右的速度(动车、高铁的时速更高达200千米以上),在摩擦力很小的铁轨上飞驰。由于高速行驶的火车移动力量太大(惯性太大),刹车闸摩擦力有限,所以,列车总会继续向前滑行很长一段距离后,才能完全停住不动。实际上,无论是什么车,包括最普通的自行车,在快速行驶时,除非在危急状态下,是不能紧急刹车,使车立即停下的。因为惯性会使车上的人、物以刹车时的车速向前抛出。你可以想象,这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所以正常的刹车应该使车均匀减速,慢慢停下。

火车在轨道上行驶,主要是为了减少轮子滚动的阻力。提高火车的速度。此外,火车非常沉重,一般的路面无法承受火车行驶的压力,而轨道下架设枕木,枕木下垫有厚厚的一层石子,就把火车车轮对地基的压力,通过铁轨、枕木、石子分散到很大的面积上,使单位路面受到的压力大大减小,这样就既保护了地面,又保证火车能安全、通畅行驶。

14.为什么要读书作文 篇十四

是的,在少年周恩来的那个时代,在帝国主义的魔爪下,老百姓们苦不堪言。少年周恩来听伯父说了“中华不振”后,又在租界里看到了的一幕残忍的情景:一位洋人把中国妇女的亲人用汽车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地站着,连声“对不起”都不说。于是,中国妇女把洋人的行为告诉了中国巡警。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那位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他们只能劝劝那位不幸的妇女。

周恩来回来之后,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祖国富强起来!在周恩来去日本留学的前夕,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总理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国的存亡连在了一起。

15.感恩,我们要行动作文 篇十五

感恩,如此平常,如此小的字眼,但在大多数人中,却对“感恩”这一词不以为然,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将“感恩”一词丢在一个角落里。很多人都会将“感恩”误解为“感谢”这一句话这么简单。感恩,不只是一声“谢谢”,也不止是其他的任何的语言,不能只说不做,感恩,是要靠一个人的勇气和行动来完成的,不止是简单的一句话才能表达感恩之情的。

我们的父母,将我们从婴儿一直养育成现在的十二三岁,一直对我们不离不弃。冬天怕我们冻着,甚至将自己的衣服披在我们身上,给予我们无限的爱与温暖。我们生病时,父母没有因为麻烦不管,而是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怀。学习上遇到难题的时候,父母就会帮助我们,或给我们更好的建议。甚至是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父母也会与我们一起熬夜,直到我们去睡了,他们才会去睡。在父母训斥我们的时候,他们都会生气的对我们说:“以后别回家了,不是想出去玩吗?”但他们心里还是很在意我们,很关心我们的。

十二年啊,如此之长的时间,父母都能对我们不放弃。现在的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只能是一句感谢的话、一杯热水或对父母的承诺。承诺,并非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让父母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很多人都会以为给父母钱,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对父母的感恩,但父母最想要的并非这些,而是陪伴和关心,那才是最好的感恩。

努力吧,不要让父母对我们的努力白费,不要让父母失望。感恩父母,感恩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

16.为什么要研究传统建筑防灾 篇十六

聊聊数语,将建筑所处的灾害环境、建筑损毁成因和防灾的关键因素一一道明,并对古今毁灭的建筑发出由衷的感慨。此前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期间,得知日本的建筑法规为防御震灾风灾,严格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在百尺(约30m)以内,而面对开封铁塔这座高度近60m,历经千年狂风地震仍巍然屹立不倒的古塔,他在震撼和惊喜之余,禁不住要探其究竟,于是多次实地考察并多方查阅历史文献,经详细考证和分析验算,论证了其安全性和科学性,著成《开封之铁塔》,成为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防灾的开山之作,这也是龙庆忠先生着力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防灾,并创立中国建筑防灾学的起因之一。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防灾?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特点,进而了解灾害及其防御在建筑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筑防灾的历史经验对当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意义。

中国疆域西起世界之颠的喜马拉雅山脉,东至浩瀚的太平洋,鲜明的东亚季风气候生成的巨大降水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衡性,导致中国频繁的水旱灾害。生成于西太平洋及中国南海的热带气旋,屡屡造成大范围的风灾、洪涝和潮灾。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交汇区域,小震频频、大震时有发生,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受地震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图1、2)。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制度之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外敌的入侵与威胁,注定了中国战争纷繁、人祸迭起的历史特征,其间对生态环境的毁坏,也导致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特点,决定了她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处于多灾环境中的中国先民,从借助天然庇所,到模仿改造,遂有原始建筑的产生,在与灾害的长期斗争中,推动着建筑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传统建筑防灾因此成为建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虽然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然而全球环境的加速恶化、现代城市与建筑的高度密集与复杂化,都使灾害日益严重,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与借鉴传统建筑防灾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防灾是建筑产生的直接原因

建筑产生的原因当归于人类对生存空间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其中首要的、最基本的是对安全的需求。

原始人类为避风雨寒暑和虫蛇猛兽,栖身于天然庇所,“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安全是选择居址的首要条件。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洞窟,洞口皆避开当地大风方向,并与水源保持一定高差,以防风害水患。进而出现了模仿天然庇所的人工产物——风篱、窝棚、早期干栏、穴居、半穴居等早期建筑的雏形(图3)。可见,防灾是原始建筑起源的直接原因。

在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中,因防灾而产生,直接或间接用于防灾的“防灾建筑”,就其数量和地位而言,甚称大类。例如中国的海塘工程,历经数千年,长达数千里,与万里长城和南北大运河合称中国古代三大建筑工程。又如祭祀建筑,尤其是宗庙建筑,“左祖右社”,地位仅次于王宫,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重要地位。中国是一个信奉多神祗的国家,天地人间万物皆各有神祗,是故祭祀建筑尤多,考其基本宗旨,皆在祈福消灾,而各种镇灾建筑则反映出人类克服自然灾害的信念。

灾害及其防御,促使原始聚落的形成和城市的产生。迫于生存环境的险恶,人类只有“聚生群处”方能维持生存。聚落的产生就是“聚生群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考古发掘所探明的原始聚落,其选址、功能分区、壕沟的开掘和围墙的砌造等,都反映出防灾避祸的内涵。

原始聚落中住房围绕“大房子”布置,具有向心等距的几何特性,避免出现偏离中心的防御薄弱点,强化了以“大房子”为中心的整体防御性能。中国古代城市宫城居中的规划布局,以及内向的院落式建筑组群布局,当源出于此。

军事防御是早期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战争属人祸,也是灾害之一种。为此,“城郭沟池以为固”、“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郭沟池因此一直是中国古代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兼有防洪排涝、挡风灭火等功能。

二、防灾推动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的发展

灾害是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极端不利现象,在建筑发展史上是一种消极因素。然而,为了抵御灾害的破坏,突破灾害对建筑发展的制约,人类逐步发展与完善了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推动了建筑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防灾是建筑发展史上的积极因素。

早期的建筑,虽都城王宫,亦不过“茅茨土阶”。为提高材料的强度、耐久性与防火性能,于是有“木骨泥墙”和夯土的相继出现,进而有粘土砖瓦及胶结材料的产生与普及、石材的大量开采、加工与广泛使用,完成了建筑材料史上一次又一次飞跃,促进了建筑材料的发展。

巢居和穴居是原始时期的主要居住建筑形式,巢居发展为干栏建筑,需要在大风、地震下保持自身的稳定,必须有牢固的构件联结技术,因此有榫卯的产生,最终演变成以梁柱相互穿插为特征的“穿斗式结构”,推动了木结构技术的进步。穴居在由地下向地面发展的过程中,初时不胜风雨而只能半出地面,先是有壁体和顶盖组成的半穴居,进而演变成墙柱顶托层层叠粱的“抬粱式结构”。“穿斗式”与“抬粱式”组成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两大结构体系。

灾害及其防御加速了建筑技术的成熟。东汉是我国历史上地震特别频繁的时期,平均不到10年就有一次较大的地震。中国木结构技术恰恰成熟于东汉,高台建筑消亡于东汉,与当时地震极为频繁有关。建筑史上的这种过程,与生物史上的进化过程是相似的。

中国的砖石建筑起源早、水平颇高,但在地面建筑中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出于防灾的需要,砖石建筑仍有所发展且不乏成功之作。隋代的安济桥,为了减少洪水的冲击,创造了以一系列小拱垒于大拱之上的敞肩桥,跨度达37.4m。在我国东南沿海,为抵御海潮与台风灾害,产生了福建泉州万安桥、洛阳桥等以重取胜的巨型石粱石墩桥。

出于防震抗风防火等需要,中国古代砖石塔的结构技术现当发达,较早完成了由木构向砖石化转变的过程,并创造了砖石筒体结构、筒中筒结构,以及竖向断面尤如竹节的竖向变刚度结构等。明清时期我国砖石建筑开始普及,除木材短缺等原因外,防火灾、防风灾也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

三、防灾促成了建筑形式多样化与建筑体型优化

2入侵我国的热带气旋和寒潮气流

大浪淘沙,灾害使建筑处于优胜劣汰的过程之中,促使人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而促成了建筑形式的多样化与建筑体型的优化。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文化特征、以至建筑形式的不同。灾害作为影响建筑的环境要素之一,其不同的种类和影响程度的大小,促成各地建筑形式与特色的多样化,这在灾害较严重地区尤为突出。以风灾为例,我国西部、北部和沿海及岛屿是风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最大风速在10级以上。这些地区的人民,结合当地各方面条件,创造了形式多样、极富地方特色与良好防风性能的民居(图4)。

原始社会时期的房屋,如西安半坡遗址所见,平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具有各向同性或主要方向同性的几何特征,有较好的抗风防震力学性能。考古发掘所见商周至东汉的宫殿平面形状较为狭长,通面阔与通进深之比(阔深比)高达2.7~5.3,不利于防风抗震。这种状况大约从唐代开始转变,阔深比逐步减少至2.2~1.7。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灾地震频繁,古代殿堂建筑的平面阔深比平均值仅为1.4[2]。

中国古塔平面从唐代以前以方形为主,演变为后来的以八边形为主,与防震抗风有关,也是在灾害环境中优胜劣汰的结果[3](图5)。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采取低层高密度的布局方式,有利于防御强风灾害。我国古代建筑单体的体量比较小,主要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因而重量较轻,这两个特点都不利于防御强风。采取院落式组合和高密度的群体布局,连单体为整体,积小体量为大体量,从而增加整体的稳定程度。密集的建筑群还可以相互遮挡,保护了其中抗风能力较差的房屋。

四、防灾是传统建筑理论与实践的组成部分

中国先秦时期最宏大的营造工程莫过于治水防灾,先后有共工氏“壅防百川”、“鲧障洪水”和大禹“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之壮举,传颂千古。商代的建筑工程,大至筑城造廓、设要塞、营造宫室,小至建穴居、掘地窖等都要卜问,以期风调雨顺、消灾避祸,防灾成为营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此后历代城市建设、房屋建筑等也都包含防灾于其中。

中国古代“营城治野”的城邑建设体制,包含了区域治理的思想;“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选址原则,是城市避灾的战略性措施;“相土尝水”的实地勘察,避免或减轻了地质与水文灾害;“地高则沟之,地下则堤之”(《管子·度地》),是因势利导、改善城市水系、避免水患的工程措施;古代城市的功能分区,便于区分灾害源及其管理;城市“山系”、“水系”的利用和改造,构成了城市安全的主要环境要素;防卫系统的建立,包括城外堤围、城墙、坊墙和院墙,由里而外,层层相套,直接服务于防灾、防卫;道路系统的疏密、走向、宽窄及其管理,无不包含防灾、抗灾的目的与内容,体现出防与治结合、防灾工程建设与社会管理并举、多种灾害兼防同治的综合防灾思想。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构成房屋建筑的主要构件,原旨皆出于防灾。《墨子·辞过篇》:“为宫室之法曰,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高足、边足、上足分别是建筑的下分、中分与上分,是房屋建筑的三大组成部分,原皆出于防灾。至于构成房屋的各构件,多直接或间接用于防灾,兼顾其它功能需要并经艺术加工而成为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体。

防灾是建筑风水理论的起因与核心。建筑风水理论是一种择居理论,在它形成之前,人类经历了自然择居、卜居和相宅几个过程,原始人类“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对居址的是有所选择的。从其居住遗址中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环境特点,都与防灾有关。如居址近水但地势稍高,可防水患;居址有山环绕于北、洞穴洞口和原始房屋皆背向当地寒潮大风方向,以利避风纳阳。在这些特点中,防风、水之灾为首要,应是“风水”之名的真正来源。

6印度洋海啸死难者

7巴格达人群踩踏事故死亡841人

8法国戴高乐机场候机楼倒塌

9深圳市区大爆炸

10西江洪水漫堤

原始人将自然界的各种灾害性变化归于神的意志,而将占卜作为沟通神与人的手段。凡举大事,必先卜问,以避凶趋吉。聚落、房屋等的选址建设更是如此,即所谓“卜宅”。至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创造了确定方位、辨别土质、考察山川的方法,对居址的选择因此进入了“相宅”阶段,并赋予其一定的科学内涵。

秦末汉初产生的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被用以解释居址环境,使卜宅、相宅上升为一种理论——风水理论。剖开风水理论中深奥晦涩的哲学思想和直观外推的思辨方法,即可见其核心是籍对建筑环境的选择与处理、房屋布局与设计,以及某些形式与象征手段,达到消灾避祸、趋吉避凶的目的,亦即防灾避灾。

五、传统建筑防灾思想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水平的进步,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日益加强。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灾害并未因此而消失。相反,其危险性与造成的损失越发严重了。据近40年来的统计,我国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同期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平均每年受灾人口达2亿,死亡0.5~1.0万人(不包括地震死亡人数)[4],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集中在人口和物资较密集的地区,尤以城市为最。我国现有城市多数是在古代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址的位置或于大山之下,或于广川之上。这些地方有平垣开阔的土地、便利的水源与交通,以及便于军事防御等优越性,然而这些水陆交界、山地与平原相接之处,恰是地质地貌突变的地带,注定了城市要受到因地理因素而产生的灾害。例如,我国大陆70%以上的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沿海城市大都处于海陆交汇的河积、海积平原上,是故要受到台风、暴潮等海相灾害和洪涝、地面下沉等陆相灾害,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海啸、海侵等引起的灾害。

古代城市建设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主动与被动的自我调整过程,现代城市与建筑的高速发展,未及经历自我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加上人口与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物质构成与功能构成的庞大、复杂、精细,使城市变得脆弱,造成许多灾害隐患,导致新灾种的产生和灾害过程的复杂性、连锁性,一旦发生灾害,损失尤为巨大。

当代全球性环境的恶化,诸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海面上涨等,灾害及其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图6-10)。建筑活动是人类抵御灾害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筑物自身的破坏又是造成灾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建筑防灾仍是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和重大课题。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因承关系和古今灾害环境的相似性,决定了传统建筑防灾对现代建筑防灾具有可资借鉴作用。

1. 建筑防灾史研究揭示了灾害及其防御的基本规律。灾害的规律非朝夕可知,灾害的防御亦非一日可就,须有长期的认识过程与实践积累。灾害(尤其是严重的灾害)具有间歇性特点,其出现一般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并具有偶然性,这给灾害的研究和防灾对策的制定、检验与修正带来很大困难,必须借助灾害及其防御史的研究。

例如龙卷风的破坏力极大,但出现的概率却很小,研究十分困难。但借助史料分析,可以发现其发生及对建筑66危害的规律,籍此作出防御对策。上海市60年代至80年出现过近80次龙卷风,根据对龙卷风的历史规律研究,证实了其产生及分布与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及其范围有关,一般发生在城市“热岛”之外的某些区域。根据这一规律,有可能在城市周围划分出“龙卷区”和“非龙卷区”,作为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选址的依据[5]。

2. 传统的综合防灾思想对现代城市防灾意义重大。中国传统建筑及城市的防灾实践,反映出综合防灾的思想:一灾数方治、一方治数灾,即针对一种灾害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采取某项措施时,又兼顾防御多种灾害及其它功能需要,一举多得。

例如城市防洪,采取选址避洪,筑堤坝城墙拒洪、开沟渠泄洪,以及建筑上采用高台基与砖石材料等多项措施,综合防治。而选址避洪,又兼顾城市用水与航运交通;筑坝开渠又兼有排涝灌溉之利;采用高台基及砖石材料还可避潮防腐、抗风防火,并成为房屋艺术造型的构成要素之一。

传统的综合防灾思想,还体现在防灾工程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结合、以及物质防灾与精神防灾的结合。灾害的产生固然有其自然的因素,但人类的不当行为也是产生或加剧灾害的重要原因,尤以火灾最为突出。为此,除通过建筑的规划设计防灾外,不能不凭籍社会的约束机制来控制灾害,并展开灾害的救治。早在周代即有所谓“火政”,宋代有以灭火组织作为居民编户的基本单位。被誉为我国近代“放眼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治水防灾方面很有建树,他所推行的“治水治人并举”的方针,就是将防灾工程建设与社会管理相结合,惜鲜为人知。

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酷的现实,灾害的出现往往难以预料,灾害的破坏力又往往是人类物质手段所难以抗御的。在这种情况下,精神上的慰籍与鼓励便不可缺少,于是有“祭祀建筑”和“镇灾建筑”的产生。作为精神性防灾建筑,虽有消极唯心的一面,但所反映出来的既重视物质,又重视精神的综合防灾思想,确有可取之处。

我国近50余年间进行了以工程性为主的防灾研究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不同灾种防御的研究、防灾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其专业划分及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不适合现代城市灾害及其防御的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特点。因此综合防灾已成为现代城市防灾的重大课题。对此,传统的综合防灾思想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兼重天人”的防灾思想,对现代建筑防灾有特殊的现实意义[6]。灾害的形成,须有自然或人为的某种超乎寻常的变化(灾变)和承受灾变的对象(人类、城市、建筑等)。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占用了江河可能泛滥之地作为居址,方有洪灾的发生,有意或无意地居住在地震区的人们,方可能受到地震的危害。可见灾害的产生是自然界的灾变与人类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防灾的基本途径之一是主动或被动地适应自然,使人类的建筑活动不“冒犯”自然;二是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环境适合人类的生存。两种途径所体现的防灾思想,一是强调顺应自然以避灾,一是强调人为、改造自然以消灾。

中国古代哲学之中心问题——天人关系论所探讨的正是“自然”与“人为”的关系。老庄、荀子主“天人有分”之说,前者强调“自然无为”,或者强调“人定胜天”。孔孟则主“天人合一”之说,主张“兼重天人”、“顺天而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统治地位,在建筑防灾上表现为“兼重天人”的防灾思想——既重视顺应自然以避灾,也重视改造自然以消灾。

“兼重天人”的防灾思想中,“自然”与“人为”所占比重是在不断变化着的,随着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自然”的比重逐步减少,而“人为”的比重逐步增加。原始人类对灾害避犹不及,谈何改造。当人类可以较大规模改造自然后,遂有羿射九日、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有大规模城市的兴建和华丽宫殿的营造。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极大强化了“人为”,“兼重天人”的防灾思想已为“人定胜天”所取代,且其含义已非旬子“人定胜天”之本义,变为“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7]。过分强调“人为”而忽视“自然”,正是当代人类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大失误。

4. 传统建筑防灾的对策原则仍可为现代防灾所用。传统建筑防灾的对策原则与具体措施,历经千百年实践的检验与完善过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对其加以发掘、总结并加以利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龙庆忠先生,很早就注意到建筑学中这个十分重要而又相对空白的领域,创立了“中国建筑防灾学”,培养了一批研究人才,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尤其是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建筑专项防灾对策与措施。其中的防灾原则具有普遍性意义,可为现代建筑防灾所采用,例如:城市与建筑防洪中“防、导、蓄、高、坚、迁”的六字方略;建筑防火中“围、隔、封、包、非燃、排、疏散与避难、救、起因”的技术措施系统;建筑防震中的“择基址、稳态型体、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经验;建筑防风中从选址规划、组群布局、建筑形式,到结构、材料的一系列对策,其中的临时性防灾对策,对解决现代建筑防灾安全性与经济性矛盾也有重要意义[8,9,10]。

各专项防灾对策原则所体现出的“益”与“损”的辨证统一,更具普遍意义。“益”与“损”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是上述“自然”与“人为”在防灾对策上的反映。“益”之法始于共工治水,“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用筑堤的方法挡水,因不能完全奏效,遂有大禹“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通过疏泄大水入海以避免水灾,“损”之法由此始。“益”与“损”之法,体现于防御各种灾害,贯穿上下数千年,今尤可鉴。

5. 建筑防灾的历史证明,防灾是建筑设计创新的途径之一。灾害毕竟是限制建筑创作的不利因素,使建筑师们陷于各种防灾法规的繁杂条文之中。但是,纵观建筑防灾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外历史上杰出建筑的产生,大都是在防灾上有所破的结果。中国隋代的安济桥,是成功地解决了防洪与桥梁形式矛盾的结果;宋代哄动一时的开宝寺斜塔,是喻皓别出心裁地解决高塔防风灾的巧构;辽代的应县木塔和蓟县观音阁,是成功地解决木构建筑高大体量或内部高大空间抗风防震问题的产物;至于明清南京灵谷寺等地的无梁殿,则是解决防火灾的产物。

西方古代建筑亦如此。要解决空间的围合覆盖及其抗风防震、克服重力的矛盾,古希腊建筑采用列柱、墙体、金字顶,创造了具有永恒魅力的柱式建筑;古罗马建筑靠拱券解决之,创造了与希腊建筑大异其趣的大跨度拱券建筑形式;拜占庭建筑则进一步发展了帆拱,将拱顶支承于独立的支柱上,创造了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型制;哥特式建筑是对拱券再创造的结果,获得了直耸云天的外部造型和高敝明亮的内部空间。

现代建筑创作不应完全受制于灾害和结构技术,相反,积极主动地考虑防灾减灾,不失为建筑设计创新的途径之一,同时也将推动结构技术的发展,古今中外不乏此类先例。例如:在洪涝、海潮经常泛滥的地区,古代多建干栏,近代广东汕头民居为避潮灾,有将厨房设于楼上者;福建福州“木屋”民居,遇水即移灶上楼。这种底层架空或仅作辅助用房、或可方便地改变功能,而将楼层作为主要使用部分的方法,很值得建筑师们参考。

又如,怎样减轻地震大风影响,是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重要问题,也是设计创新的突破。中国古塔设计采取平面趋圆、沿高度逐层变幅度递减与收分、门窗洞口错列等手法,成功地创造了中国古代高层建筑形式,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现代建筑中更不乏这种进行创新的成功之作:意大利米兰皮瑞利大厦采用流线型的平面;美国芝加哥汉考克大厦沿高度收分并设置巨大斜撑;世界最高的建筑希尔斯大厦,束九筒于一身,沿高度隔数十层断其一、二;旧金山泛美大厦体型显著的收分和顶部的尖塔,成为城市象征;德州沃斯堡TANDY中心大楼在侧立面剪力墙收分上大作文章等等。

我国的高层建筑在近十多年内迅速发展,体型设计逐步由规整单一转变为形式多样、变化多端,但也出现了偏面追求形式奇异而忽视安全的倾向,需予以纠正。

从防灾角度进行设计创新的路子颇广,以上所述仅及其一二,有待建筑师们作进一步的探索。总之,建筑防灾是建筑师们大有可为的领域。

图片来源

题头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93级陈斌斌和聂春绘制

图1~2:西北师范学院.地图出版社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4.

图3:郑力鹏.中国古代建筑防风的经验与措施.古建园林技术.(总第32-34期).

图4~5:作者自绘

图6~10:《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

摘要:本文阐述了灾害及其防御在建筑产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建筑防灾是传统建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城市与建筑的规划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防灾,适灾理论,传统建筑,防灾规划,防灾设计

参考文献

[1]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郑力鹏.中国古代建筑防风的经验与措施.古建园林技术.(总第32-34期).

[3]郑力鹏.中国古塔平面演变的数理分析与启示.华中建筑.1991(2):46-48.

[4]马宗晋等.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与减灾对策建议.灾害学.1991(1):19.

[5]丁一.大气中的风暴,北京:科学出版社.

[6]郑力鹏.开展城市与建筑的“适灾”规划设计研究.建筑学报,1995,(8):9-41.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06.

[8]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9]肖大威.中国古代城市防火减灾措施研究.灾害学.1995(4):63-68.

上一篇:销售部春节总结发言稿下一篇:健康体重免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