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2024-12-07

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精选11篇)

1.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篇一

浅谈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

摘要:音乐与宗教有着极为复杂、密切的关系,二者的相互影响和促进推动了各自的快速发展。本文以此为话题,对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做出了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音乐;宗教;佛教;基督教;教义

音乐与宗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二者的互相融合也使得音乐的形式更加多样,宗教的内涵更加丰富。无论是国内的本土宗教,亦或是世界范围内的宗教,都离不开音乐的传诵与传播;而音乐借由宗教的充实,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符合特定受众群体的需求。探讨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多重关系,其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都是很突出的。

一、音乐与宗教之间关系密切,二者之间有着互通的桥梁

通常来讲,音乐和宗教同属于精神意识的衍生品,即人类文明长期发展和演变的特定物。具体来看,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声音介质艺术化、美感化的高级形态,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享受。宗教是人们信仰的意识化和具体化,是一种心灵的依托和理想的传达。可以这样说,音乐和宗教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二者似乎从来没有分离过。音乐的很多内容都包含宗教的因素,而宗教传播的重要方式就是借助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音乐作品。甚至在某些宗教中,音乐是神圣和庄严的象征,是教徒借以膜拜圣灵、祈祷幸福的重要媒介。所以,音乐之于宗教,或宗教之于音乐,都是人类对于安康、幸福、平安和和平的美好期盼的映照,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变迁、历史演进的重要内容。

音乐和宗教之间似乎有着一条天然的桥梁,这座桥梁连接着崇拜宗教和喜爱音乐的人们。有时候,音乐和宗教的力量可以指引人们跨越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个性差异的鸿沟,塑造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审美形态,这就是音乐和宗教的无形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音乐和宗教的复杂关系,二者的紧密联系堪称“剪不断理还乱”,这也正是二者吸引如此之多的受众、信徒的原因,它们太有魅力了。通过文明的烟火,用美妙的音乐体味不同的宗教意蕴,借助宗教的深刻内涵欣赏“天籁之音”,这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这也恰恰是人性的进步,文明的启迪。

二、音乐中的宗教因素和内容是音乐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前文已经提到了,音乐和宗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二者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须臾不可分离。从音乐的角度分析,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发展是音乐生命力所在,而形式的增加和内容的丰富,其中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因素。也就是说,宗教色彩的音乐作品,不但受到宗教信徒及追随者的喜爱,也可以跨越宗教、民族甚至地域的局限,成为更加多元化的“共性音乐”。所以,宗教带给音乐的绝非单纯的多样性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宗教带给音乐创作、提升的空间是一种艺术本质的升华,是对音乐精神的重塑。可以看到,经过宗教洗礼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发人深省,透彻心扉的强大效果。例如,佛教著名的佛乐作品《大悲咒》,其就是佛教经典中的知名作品,也是风靡古今的佛教音乐圣典。从《大悲咒》的内容看,主要是强调大慈悲心,普度苍生,修道成佛等。但是,《大悲咒》借由音乐的形式表述出来,它又是一部完美的音乐作品,不但旋律动人,而且乐感流畅,声音动听,堪称佛乐中的经典之作。多年来,《大悲咒》以音乐的形式广为流传,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乐”。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大悲咒》很好听,符合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大悲咒》传达的佛教正面的教义和内容,也是激励人们行善除恶,安以律己,乐善好施的生动教材。透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音乐中的宗教内容是推动音乐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宗教之于音乐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音乐和宗教的紧密联系。

三、宗教借助音乐可以传播教义,大大提升宗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表现为音乐中的多样宗教内容,还表现为世界上的宗教往往会借助音乐作品来传递特定的讯息,即宗教的教义。同时,很多宗教的音乐作品还能帮助其提升本教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众所周知,宗教都有自身的诉求和信念,这就是教义,而教义只有通过更大范围的传播,才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进而达到宗教发展的诉求。所以,音乐成为宗教教义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是合情合理的。例如,西方的基督教会有极具特色的赞美诗,教堂设有专门的唱诗班,而诗歌的形式就是音乐。基督教借助音乐作品的表达,能够强化其教义的宗旨,提升基督教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

总之,宗教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不但提升了宗教发展和传播的速度,而且拓展了宗教的发展空间,为宗教内容、教义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基督教的赞美诗,还是佛教的佛乐,亦或是道教的道乐,其目的都是借助音乐表达宗教的诉求,为宗教的传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音乐与宗教的关系极为密切,也极为复杂,二者在相互的影响和促进中形成了互通互联的密切关系,也推动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昌萍.略论宗教与艺术之关系[J].大众文艺.2011(01)[2] 韩梅,李玉.浅谈宗教与艺术[J].科技信息.2011(15)[3] 田联韬.藏传佛教音乐研究的重大成就[J].歌海.2010(06)[4] 付禾,潘珅.来自穆斯林的艺术——浅谈回族宗教音乐的种类、艺术特征[J].大家.2011(03)

2.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篇二

舞蹈与音乐是同一个艺术门类中的两个不同的艺术品质, 他们可以“独立门户”, 也可以团结共进, 乃至相互弥补,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从而使作品达到完整、完美, 个性鲜明, 情真意切。

早在三千多年前, 我国古人就把音乐、舞蹈、诗歌结合在一起, 统称之为“乐”。有文章记载说:“有乐而无舞, 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 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 谓之中和”。古人形象地论述了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至今日, 音乐通过舞蹈而得到了具体的解释, 舞蹈则通过音乐增强了情绪和力量。这就是舞蹈和音乐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与舞蹈之间关系, 我们就从音乐与舞蹈这两者的特性、结合、作用等方面来作一些探讨。

一、音乐与舞蹈的特性

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 声音的非造型、非语义性质, 决定了音乐形象带有极大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音乐不擅描绘、造型、叙事以及写景, 不能提供空间的视觉形象, 难以表达人的思想逻辑与概念, 生活中大量的视觉形象也不能用声音加以再现。所以, 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舞蹈以人的肢体动作为媒介, 属于视觉性的表现艺术。从舞蹈美学的角度看, 它以舞蹈表情、动作、构图为其三大要素, 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并经过美化了的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舞蹈表达情感是含蓄、写意而非直露、写实的, 其特有的宽泛朦胧色彩, 使舞蹈艺术境界具有某种空灵感与不确定性。一般来讲, 它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所以, 对舞蹈形象的理解, 同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研究了音乐与舞蹈的特性之后, 舞蹈教育家肖苏华也以认同的口吻说道:“音乐与舞蹈都是非语义性的艺术。它们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写意性、概括性、象征性、虚拟性、比喻性、寓意性、抒情性、诗意性、多义性等。”我们可以将这理解为, 音乐与舞蹈都是以形式律为上的艺术, 其神奇的魅力在于, 它们都不是以清晰地讲述具体的概念为目的, 而是以各自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段, 用优秀的艺术语言, 从精神层面对人的生活感悟能力加以诱发, 进而催生别的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甚至难以企及的艺术效果。

二、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一) 节奏是两者结合的自然基础

音乐能够以时间因素进入舞蹈本体, 原因就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节奏是二者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 舞蹈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音乐包括音高、节奏、和声。舞蹈包括动作、节奏、构图。舞蹈将音乐节奏具体化、可视化, 以多变的节奏来完成舞蹈的运动过程, 以舞蹈形象来表现时间的流逝。节奏是两种艺术的契合点。

(二) 抒情性是两者的共性

抒情性是舞蹈与音乐共同的审美特征。两者都是“长于抒情, 拙于叙事”的艺术。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 舞蹈借助形体动作, 表现情感的外部形态, 而音乐不受视觉形像限制, 长于抒发复杂而强烈的内心情感。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 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 再加上舞蹈本身较强的抒情性, 两者便可以自然结合的天衣无缝。

(三) 两者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

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 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 结合在一起。当两者同步时, 音乐是加强了舞蹈;两者不同步时, 往往意味着一种内在的冲击, 意味着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舞蹈的内涵。音乐所带来的、可因听众的再创造而不同的某些多义性, 被舞蹈所制约、明确起来, 趋于比较肯定的性质;音乐成了舞蹈的一种音响解说, 一种辅助, 一种补充。另一方面, 音乐对于听众来说, 本是一种体验的艺术, 因此也成为舞蹈的一种深化。因为通过音乐的出现, 观众不再单是从视觉上得到感知, 他们借助于音乐而对舞蹈有更为直接的感情体验。我们认为, 音乐本身所带给观众的空间感、动力感和紧张度——这些仅存在于听众想象与联想上的意象, 通过舞蹈化为现实, 通过视觉来加以认识、区分和强调。在这种意义上来说, 舞蹈又解释了音乐, 同时补充并强化了音乐。

三、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吴晓邦先生曾经说过:“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 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音乐进入舞蹈对舞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 体现性格, 烘托气氛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 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 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 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 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 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 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 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

(二) 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如舞剧《好大的风》第一段“回忆”中, 音乐以电声模拟刮风的效果, 由小变大, 由远至近, 把观众带进了要讲的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 在唤呐的呼喊般的领奏下, 和着强烈的鼓声、拔声, 与弦乐的短促有力的演奏, 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后音乐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吹过, 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 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的浑然一体。

(三) 有利于舞蹈的完美呈现

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 没有音乐, 舞蹈便难以充分表达情感。音乐的加入使舞蹈人物角色性格和编导家的艺术品格得到了更好体现。音乐还可以烘托气氛, 加强感情色彩, 增强感染力, 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也可以帮助观众理解作品, 在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一条感情纽带, 使观众同舞蹈更接近。

结语

在艺术的百花园里, 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舞蹈使音乐“视觉化”, 音乐使舞蹈“听觉化”。舞蹈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立意到风格, 从情调到节奏, 从气氛到意境, 都是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的。它们高度统一, 密切配合, 共同孕育出美妙的艺术花朵。

摘要:舞蹈与音乐是同一个大艺术门类中的两个不同的艺术品质。从两者的特性、结合、作用入手, 浅谈两者之间的关系。舞蹈与音乐二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呼应, 只有充分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动, 舞蹈才能有坚实的成功基础。

关键词:舞蹈,音乐,关系

参考文献

[1]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2]朱红著.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再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1) .

3.浅谈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篇三

一、美术与音乐的“互通关系”

1.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看,美术和音乐艺术形态具有原本混合性

艺术最初是所有形式艺术的综合,没有具体的分类,各种形式的艺术相互融合,相互流通,浑然一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艺术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原来融为一体的艺术进行分化,分化成不同形式的艺术领域,形成各自鲜明的特征。例如:古老的中国皮影戏就是将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民间文学综合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景。又如《雏鸡之舞》《古堡》等等,作曲家通过栩栩如生的音乐,将故事画面复活起来,使欣赏音乐者如同身临其境,一幅幅画面仿佛就出现在欣赏者的眼前。这些都反应出艺术创作的本源是相互融合和相互流通的。

2.从艺术类型学的角度看,美术、音乐艺术形式具有内在融通性

当我们透过现象,深入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的本质,就会发现不同形式的艺术,实际上有着类似的地方,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我们在欣赏一幅画面的构图、线条和色彩时,就会感觉到音乐的旋律、曲式和节奏的流动;我们欣赏优美的音乐时,也会联想到生动形象的画面。美术和音乐有着不可回避的融合性和互通性,而艺术深层的“心理结构图式”正是美术和音乐融合性和互通性的基本因素,这就是我国古代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境”。

3.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术、音乐艺术通感具有视听联觉性

人的各个感觉器官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是感觉器官的分支,有时候多少能相互代替一点,一个感觉器官响应了,另外的感觉器官会产生共鸣。音乐是对人的情感的抒发,音乐以不同的节奏、音调、旋律构成心灵的乐章,将一个人内心真挚的情感倾泻出来,是无形而有声的心灵之诉。美术通过不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来展现人们内心情感,在画面中融入人们内心的情感,显得动静相宜,是有形而无声的心灵之线。由此可以看出,美术与音乐在心里动力学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美术和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相互之间有相通之处;美术和音乐的本质不同,但结构有相似之处,这是美术与音乐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联想、派生都是美术和音乐不可缺少的元素,我们在审美的时候,只有将无形和有形相融合,幻想与实感相结合,无声与有声相联系,不即不离,虚实相生,才能领会到作品中的神韵。我们在聆听音乐时,有时候眼前会呈现出“春花秋月,浮云流水”般生动形象的景象;欣赏生动形象的画面时,也会感觉到“寂寞无声而耳听常满”的意境。

二、唤起美术课堂与背景音乐的有效“共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背景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艺术多方面的感悟,从而提高画画的效率,同时,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但是,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以美术教学为中心,自然、有趣、生动地将背景音乐融入到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呢?本人提出几点经验,仅供同行参考:

1.让美术教学目标与背景音乐产生“共鸣”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背景音乐,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美术课的教学不能脱离主体——美术。因此,教师在背景音乐的选取上一定要精心,应该紧扣教学的目的,在平时要多钻研、多积累,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

2.让美术教学课型、内容与背景音乐产生“共鸣”

异彩纷呈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为美术课堂选编音乐打开了一片广阔的空间。教学中,选编音乐应避免盲目随从,做到音乐与美术教学在内容上的和谐统一,交相辉映。

3.让美术课堂节奏与背景音乐产生“共鸣”

课堂中巧妙地运用音乐来调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课堂的节奏,促进课堂高潮的形成,同时能消除学生大脑的疲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唤起音乐课堂与背景图片的有效“共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生动形象地了解作曲者的背景,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作曲者内心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可以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背景图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但在背景图片的选取上,教师一定要精心选取,不能喧宾夺主,脱离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之,美术和音乐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都是心灵的艺术,有融会贯通之处。音乐是用旋律作线条、音符当色彩绘画的能用听觉欣赏的心灵之画。我们只要正确理解美术和音乐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恰当的融入背景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合理的展现背景图片,就会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或音乐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构筑美术与音乐之间的桥梁 篇四

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每堂课,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流。在小学艺术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音乐课,乐兴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更好的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我进行了让音乐走进美术课堂的尝试。

一、确立美术、音乐相通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适应性学生的基础。

当代各个发达国家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美术与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它们本身,而是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以利于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化,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有把情感对认知的作用进行了概括认为,情感不仅可以组织回忆,情感体验还可以导致赋予这些事件以相应类别的情感。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教学、教育的;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因此,我认为美术课、音乐课不仅要学生掌握画、唱的一定技巧,而且要通过画、唱来使学生领悟艺术的奥妙,与艺术家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的到提升。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只美妙的乐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难怪有人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这些足以说明美术与音乐之间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他们是一对孪生姐妹,相互交融、相互净化,共同陶冶人们的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的热情,并不断地使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实践也证明,美术和音乐融合,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如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将绘画配上音乐,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把美术和音乐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教师应该认真地思考如何把二者更加灵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取得最佳效果,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寻找各自不同的表现方法。除了美术与音乐的相互配合外,美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比如与舞蹈、与表演等也都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创设美术、音乐交融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的源泉。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戏、活动和学习。古今中外,许多画家在美术创作中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创造出现滞涩时,听一曲典雅的音乐,随着旋律的起伏,体会那种“高山流水”般的音乐所蕴藏的无限生机。待情致感发时,再提笔一气呵成、泼墨挥洒高山流水画卷,画中自然也会流露出无尽的旋律与韵味,使山川河流之美跃然于纸上而栩栩如生。

美术教学也如此,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不仅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1983年召开中日教育交流恳谈会期间,我国代表团在考察日本幼儿园时看到,幼儿在学画乌龟之前,教师先引导他们听一段表现乌龟律动的音乐,并要求他们按音乐节奏模仿乌龟爬行的动作,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绘画创作。这种情境,旨在通过音乐刺激,使幼儿更好地激发起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采用美术、音乐互动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多种智能共同发展的手段。

采用美术、音乐互动的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全新的视听享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提高感知速度,并在潜意识里对其审美对象产生美感,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教一年级上册《鱼儿游游》一课时,开始教师把各种形态的鱼的画像贴在黑板上,先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接着再播放一曲圣·桑的《水族馆》,钢琴中流泻出色彩绚丽的琶音,推动晶莹的明澄的水波微微荡漾。弦乐和长笛在透明的高音区,奏出委婉连绵的旋律,像是五颜六色的金鱼在水中飘浮,学生活跃起来了,情不自禁地和着乐曲,踏着节奏,挥动两手,模仿着小鱼游水的动作。最后,钢琴奏出急速的半音下行乐句。弦乐缜密织出不尽的音网,波荡起伏,像是一阵清风吹皱一池春水。乐曲在渐次平静的水花中结束。当学生安定下来后,我再引导他们观察黑板上各种鱼的形状及颜色,然后再播放钢琴曲《水族馆》;随着欢快的乐曲,同学们尽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开始构思。至此,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已是水到渠成了。一时间,“视、听、唱、奏、动、写、记、创”八大要素中的大多数都在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上可见,根据小学生好动、爱唱、爱画的特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把美术、音乐的因素和谐地融为一体,启发学生“画歌意、唱画境”,即用画笔把歌曲的意境描画出来,用歌曲把图画的意境抒唱出来,以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

总之,教师要深刻理解美术与音乐的内涵,认真研究和构筑美术与音乐教学间的内在联系,使两者在教育中发挥更好的功能。素质教育呼唤乐趣结合、美音结合、演创结合、师生和谐共处、同有高尚美感的艺术课。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中山路小学

5.论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篇五

一.引述

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要想在变革成功的同时保持已有优势,即同时具有探索与开发的双元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在维持现有能力的同时不断塑造新能力。探索性创新(exploratory innovation)和开发性创新(exploitative innovation)正是企业这种双元能力的重要体现,它们与企业的事前战略目标更密切相关,不但体现出企业对新知识和新机会的不断探索,还更多地体现出企业对现有知识和资源的驾驭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主动适应性,而不仅仅是事后对创新成果的感知。同时,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在基本的行为适应方式上体现了创新活动的特征及企业绩效的来源。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是两种性质不同、具有明显绩效差异的组织活动,它们对组织资源形成了竞争。如何协调和平衡这两种创新方式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二.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评价作为成熟市场经济中评价企业绩效的主要方法,在国内外经过十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典范。研究内容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即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形成了各种绩效评价的观点;二是对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基于不同观点形成了企业绩效的评价框架。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国外企业绩效的评价理论研究己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根据理论研究的内容不同,具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成本评价理论阶段。该理论研究的是早期的一种简单将本求利思想,企业绩效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企业主服务。

二是财务评价理论阶段。这种理论始于20世纪初,通过建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最著名的是杜邦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它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研究的深化,使财务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完善。在这一阶段,企业绩效评价主要为企业经营者服务。

三是价值评价理论阶段。这种理论由日本松下公司首先创立,20世纪初,日本松下公司提出了“剩余收益”绩效评价方法,使剩余收益取代投资收益率成为一种主要业绩评价指标。最终形成了经济增加值评价法(EVA),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绩效衡量指标方法,EVA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为上市公司的企业股东服务。四是综合评价阶段。这种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韩国,该国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国有企业实施绩效评价。到90年代初,美国卡普兰和诺顿平衡计分卡的诞生丰富了综合评价的内涵,完善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使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1.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

Christopher(2001)等明确指出:“市场营销策略的最终目的的确是为了赢得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客户。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对构成整个经营环境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更加广泛地定义和关注。包括供应商、企业员工、对企业经营有影响的机构或个人、分销商,以及与企业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其他企业在内的构成企业经营大环境的多重市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赢得和留住目标客户的能力。”

测量企业绩效的方法有很多,如VenkatramanandRamanujam(1986)通过归纳整理,将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具体分为:财务绩效、事业绩效和组织效能。此外,在针对市场导向的研究中,绩效测量指标还包含财务、创新、顾客反应及员工反应等内容(Kirea,JayaehandranandBearden,2005)。学者们在企业绩效研究当中,对绩效指标的选择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基于利润最大化及股东权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假设,学者们首先选择的是用财务指标(FinaneialPerformanCe)来测量企业绩效。例如,Siguaw(1993)在市场导向对供应商与分销商关系的影响研究以及Matsuno(2000)、Garbarina(1999)在对市场导向中顾客满意、信任及承诺的角色研究;Hurley(1998)在市场导向与创新、组织学习关系与绩效相关的研究,普遍采用的都是财务绩效指标。这种选择有其内在原因,首先,使用财务指标的优点之一是资料获取方便,可以根据研究企业的财务报告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其次,使用财务指标可以保证计量上的准确性。除了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公开的年报得到外,财务指标还可以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计算获取,相对于其它企业绩效指标来说,取得要容易得多。

然而,随着企业绩效理论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财务指标所体现的企业绩效并不能够较全面地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财务绩效指标容易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操纵。Freeman(1984)最早提出企业绩效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可以包括任何影响组织或者被组织影响的团体。如股东、顾客和员工,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共同参与并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取决于其对公司的绩效期望与所感知的实际绩效之间的差距。战略管理研究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绩效测评中的实践价值,从而使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战略管理的企业绩效研究中得到了肯定,并将其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进行推广。

一般而言,绩效指标的测量方法有主观性(自我报导)及客观性(财务报表)两种,两者都经常被使用于营销领域,RodriguezCano,Carrillatand Jaramil。(2004)的分析显示主观绩效测量方法会强化市场导向与绩效的关系,但DaweS(1999)和HarriS(2001)等学者认为由于客观绩效测量多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取得比较困难;同时,客观绩效测量还受企业长期投资的波动及投资回报率影响,无法及时获取信息;而且主观测量方式更适合进行跨行业的比较.因此,主观绩效测量还是普遍用于企业绩效的研究当中。Dawes(1999)研究市场导向与主客观绩效关系时,结果也显示出主客观绩效测量方法为正相关,即主观与客观绩效的测量方法可以相互替代。因此本文采取主观测量方式,以问卷方式测量经营者的知觉绩效。

三.产品创新

1.创新及产品创新

Sehumpeter(1932)首先提出“创新”与“发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把创新看作是“新的组合”,包括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一项新的供给来源、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强调创新在经济体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自此“创新”的概念开始获得学术界的重视。wolfe(1994)认为在企业创新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不一致。一般而言,创新包含产品、服务、技术或管理等(Damanpour,1991),因此Garciaand Calantone(2002)认为创新是指组织产生或接受新的创意、新的流程或新的产品服务。KleinSChmidtandCooper(1991)在研究中发现具有原创性的新产品会有较高的价值。创新的发展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孙连英,张德政,钮文良,2005),一是创始阶段,即企业根据所面临的困难,运用正确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产出阶段,即将通过解决问题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经验或技术),根据市场需要,转化为商品;三是受益阶段,即通过创新成果的转化,激励并强化了更新的创新意识,从而实现了由初始到终结的一个完事的创新过程,同时,为新的创新活动打下基础。刘胜福和刘国新(2003)在研究中对创新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包括六个方面:

1、创新过程的复杂性。首先是创新成果筛选就是一种动态的复杂过程,如何客观地从复杂的创新成果中筛选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创新成果成为一件极为复杂艰难的工作。其次,创新成果应用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投入。第三,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后推入市场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企业的营销、财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紧密相关,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复杂的过程。

2、创新的时滞性。创新活动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创新思想的产生到商品的形成,再到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接受,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创新时滞。创新时滞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品创新的时滞性已经越来越短,但是这一时滞依然普遍存在。存在原因一是新的创新产品在成本及效益方面相对于旧产品而言,其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定时间来酝酿,二是创新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盈利和持续创新能力而人为放慢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

3、创新的综合性。创新是技术、产品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要通过满足社会经济性的要求,将创新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经过创新的体系化和社会化,使创新的活动和目的满足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并与相应技术相匹配,最终才能形成产品。

4、创新的连续性。由于创新是一个涉及不同内容、经过若干阶段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为不同环节相互联系,不同阶段彼此衔接。因此,从创新的发展来看,任何创新活动都是以过去的创新成果为基础,呈现出创新的连续性。

5、创新的跳跃性。创新的跳跃性是指在创新过程中,由于新技术代替了旧技术、新产品取代了旧产品,使产品和技术功能实现了质的飞跃。

6、创新的高效性。伴随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每一次成功的创新,都能取得最大化的收益,这种收益即表现为企业绩效的有效提升,同时也会在社会效益中逐渐显现出来。同时,王春法(1997)在研究中还提出了创新的不确定性。即由于创新的各个阶段与环节包含了不确定性因素,创新成功率非常低。从而使创新具有高风险性。Atuahene一Gima(1996)在研究市场导向与产品创新关系时,从公司及顾客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说明,就顾客而言,产品创新是新产品对顾客使用经验及消费形态的适应,适应性越低的新产品对顾客来说就越新奇;对公司而言,产品创新是指新产品和过去营销与销售产品的相似性低。MichielPort(1996)指出,所谓产品创新,就是基于顾客对产品的品种、价格、质量、服务、信誉等要素的评价和满意程度,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强、提高或者削弱等改良活动,这种活动通过采取各项措施降低顾客在消费产品过程中的时间、金钱、心理成本,使顾客从产品消费过程中取得尽可能大的感知利益,并支付尽可能小的感知成本。

2.产品创新的方式

产品创新是产品在技术、市场以及行业范围上的变革和商业化。根据创新程度,WindandMahajan(1997)将产品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inerementalinnovation)和突破性创新(radicalinnovati。n)。渐进性创新是指技术变化较小、产品改善简单或通过实施产品线延伸达到以最低限度提高企业绩效的活动;相反,突破性创新是对产品技术进行新颖的、独特的和艺术般的创造,从而显著改变市场的消费模式。Dahlin和Beh一IenS(2005)认为渐进性创新是利用新技术对现有产品或者工艺进行扩展;而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产品。它通过在工艺、产品和服务领域创造出戏剧性的变革,以改变现有的市场和行业,或创造出新的市场和行业。Veryzer(1998)利用技术能力(指对现有技术边界的变革程度)和产品能力(指顾客或用户所感觉到的产品利益程度)两个维度将渐进性和突破性产品创新再分为四种类型:渐进性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突破性创新。BennerandTushman(2003)又将突破性产品创新细分为技术突破与市场突破创新;ZhengZhou,YimandTSe(2005)将其改进为技术基础(Teeh一based)与市场基础(Market一

based)的产品创新两种类型。这些分类方法反映了对现有技术和现有产品的变化程度。渐进性创新反映了技术的变化程度较小,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市场创新是以类似于现有 产品的核心技术为基础,但比现有产品能为顾客带来更多的利益;技术创新虽然采用了完全不同于现有产品的技术,但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价值。相对于前面三种创新类型,突破性创新则涉及到完全不同于现有产品的技术,能为顾客提供比现有产品更优质的价值。相对于渐进性产品创新,突破性产品创新存在更高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企业都将渐进性产品创新列为经常项目,而对突破性产品创新采取尽力回避的态度。通过对产品创新相关文献的整理,依据产品新技术和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顾客需求这两项指标,可以将产品创新细分为:渐进式创新(工ncremental)、激进式创新(Rad1Cal)、技术突破(Breakthrough)和市场突破等四种类型,3.产品创新的测量

对突破性产品创新概念,本文使用Veryzer(1998)的突破性产品创新量表来测量。该量表包括技术新颖程度和顾客行为改变程度两个因子共4个具体问题。例如,和企业现有产品相比,创新产品完全采用了不同于现有产品的技术;和企业现有产品相比,创新产品需要顾客完全改变原有消费行为;和竞争产品相比,创新产品完全采用了不同技术;和竞争产品相比,创新产品需要顾客完全改变原有消费行为。对渐进性产品创新概念,本文根据ZhengZhou,YimandTse(2005)的研究成果,利用技术创新程度和市场创新程度两个因子共3个问题来测量。具体包括:创新产品是对现有产品和现有技术的改善;顾客容易理解新产品;创新 产品不需要顾客改变原有消费行为。

四.如何协调和平衡这两种创新方式

(1)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是提高企业绩效的两种重要途径,且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绩效影响差异。两种创新分别与成长性绩效和盈利性绩效显著正相关,但它们对两种绩效的边际作用大小不同。这表明在行为适应层面存在着两种创新增效途径,即通过实施探索性和开发性创新从成长性和赢利性两方面来提升绩效。其中,开发性创新更有利于改善成长性绩效,探索性创新则更有助于提升盈利性绩效。(2)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平衡有助于改善企业绩效。两种创新可从成长性和赢利性两个方面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它们之间的平衡虽然对盈利性绩效影响不显著,但却能够显著改善成长性绩效。也就是说,通过探索性创新 可以抓住新的商业机会,同时再迅速地通过开发性创新对之加以深入开发,就能不断扩大市场和销售规模并获得收益。(3)两种创新之间的不平衡对成长性绩效和盈利性绩效都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由于这两种创新活动都具有自我强化的性质,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协调,则势必会影响企业未来长期发展。这昭示着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对两种创新进行协调平衡的重要性。(4)两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有赖于组织结构特性的相应匹配。在组织分权化

6.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篇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教师当中,尤以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所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同等重要。

班主任作为一名班级管理的领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与学生个人和与学生集体的关系。

班主任与学生个人的关系要注意两个方面:诚信、平等。

诚信:与学生交流时应开诚布公。学生犯了错误,通常情况下,班主任是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如果班主任犯了错误(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就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请学生原谅。我想,这样非但不会让学生感到“无能”,而且会因为班主任的坦诚而原谅他。当然,班主任在工作之中要尽量避免这种失误。诚信:与学生交流时应遵守诺言。班主任在工作中,在处理事情时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平等: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自己与学生的地们,摆正自己的位置,平等的对待学生,平等的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先做到。对待不同的学生,也应该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不能因为某些学生学习好,就放松对他们其它方面的要求,不能因为某些学生学习落后,就认定他们什么都不行。

7.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篇七

关键词:音乐,舞蹈,亲密,关系

音乐与舞蹈属于姊妹艺术,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的演绎下更加辉煌。舞蹈通过动作所呈现人内心的情感,舞蹈以音乐为背景的,离开音乐的配合,舞蹈难以取得感人的效果。下面就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音乐与舞蹈是一对和谐的姊妹

自古以来,在人类语言形成的初期阶段,我们的先祖就会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和音乐节奏传递人类情感、表白爱情、祭拜神灵、交流思想、再现劳动场面。至今好多节奏音乐仍然被世界上好多地域的民族舞蹈中所采用并已成为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色。如非洲舞蹈,就是在非洲鼓明快、激烈的节奏音乐伴随下,手舞足蹈,演绎原始捕猎过程中的兴奋,追杀或合作围剿等紧张生活场面。又如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它以健美柔软,富于变化的舞蹈动作,热烈奔放、细腻深情的舞蹈风格闻名于世界,而它音乐的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的使用,使得表演者更好地表现膝部规律性地连续微颤,头部和手腕柔和优美、衔接的自然等,更好地再现维族的民族风俗特色。无论是什么舞蹈,它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起舞,通过音乐的有声效应来激发舞蹈无声的肢体舞动、抒发舞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浓厚舞台氛围、加深作品表现意境、烘托作品人物形象,增强舞蹈表演艺术效果。在各种舞蹈中,音乐如润滑剂使得舞蹈的表演更快捷地沁人心扉,与观众的情感碰撞融为一体,使舞蹈作品更加生动。而音乐也正是通过舞蹈者的形体、动作和造型等,更加直观地、生动地、栩栩如生地表达音乐的深刻意境,丰富舞台形象使其达到最佳的状态。舞蹈可以将音乐中的一些抽象思维转化为直观现象。使有声的无形,转化为无声的有形。使想象升华为有形象。要说音乐是隐形的表现,那么舞蹈就是在它的基础上有形再现。所以说舞蹈与音乐相互依赖,亲如姊妹。舞蹈依赖于音乐,在音乐的伴随下更加施展自然,使作品更加生动。其实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它们都是从人类生活和劳动中来,二者可以表现同一种思想。如我创作的舞蹈《校园的春天》,就是采用欢快的音乐为舞蹈背景表现校园的欢快与美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

二、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一对好朋友

记得前苏联舞剧编导家扎哈诺夫将“音乐比作舞蹈的灵魂……”可见音乐在舞动中的重要性。

今天如果我们把舞蹈比作参天大树,那么音乐则属于大树的主杆。失去主杆的大树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者是通过音乐的伴奏激情舞动肢体,用体态语言演绎内心世界。舞蹈总是用有形的肢体回应了音乐的无形抽象.。如舞蹈《卓玛》就是音乐先把人们带入西藏,使人们产生无暇的联想,从感性上率先进入西藏,急待于了解新西藏的巨大变化,渴望看到美丽的卓玛姑娘。舞蹈依据音乐要素表现了藏族姑娘内心丰富的情感,用人的“外在”肢体、身段、面部肌肉的动作来表现人类精神生活,将一个活脱脱的卓玛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看到了今天藏民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舞蹈动作的连续,节奏的变化,情绪的表现都有赖于音乐。如果没有音乐的伴奏,舞蹈难以成形,观众无法接受。

在诸多艺术门类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在人类成熟地使用声音之前,肢体语言无疑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当音乐产生后,抒发情感自然与音乐节奏等方面融合到一起,人们在音乐中仿佛“看”出舞蹈形象,在舞蹈中则仿佛“听”到了音乐的音符,音乐与舞动的相互依赖,在艺术形式上完美结合,形成了更加动人的魅力世界。只有准确的把握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使音乐巧妙地融于舞蹈,贯穿始终,才能使舞蹈者身体的流动和感情的流动达到完美和谐,舞姿更具诗情画意。由此可说,舞蹈和音乐永远是一对好朋友。

三、音乐是舞蹈的动力是合作的伴侣

只要说起舞蹈,人们自然想起配用的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起舞时,人们通过感官世界率先步入作品的大堂,利用音乐这把智慧的钥匙迅速开启舞蹈艺术的表现大门,使之感官世界迅速同步反应,随音乐的情趣变化,巧妙地拨动舞者思维的空间智慧,煽起了表演者的舞蹈欲望,使舞者的肢体演绎更加和谐。

音乐在舞蹈中好比一个发动机,是促进完成舞蹈作品艺术形象、深入挖掘并揭示舞蹈作品思想内涵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任何舞蹈都是始终贯穿于音乐的情绪起伏跌岩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音乐的配合来完成的。舞蹈的形体动作离不开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等要素的渲染,只有合理的运用这些要素才能更好地迸发舞者的激情、调动舞者的思维、启迪舞者的艺术形象空间,从而融入音乐中,将音乐形象更生动地转变为舞蹈形象。如舞蹈《花儿与少年》,就是在鲜明的青海民歌先灌如耳下,激发舞者用体态的变化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情节生动的场面,更好地表现作品。因此说,任何舞蹈艺术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有声的音乐,只有在音乐节奏中才可挥洒自如地翩翩起舞,才能更好地用肢体形象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舞蹈动作更加准确的表现作品思想内涵,使得音乐与舞蹈的主题合二为一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只要有舞蹈动作就有音乐,就连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也是伴随着音乐进行的。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是吸引舞者的听觉,激发热情、调动情绪、在音乐声中达到规范、协调、统一动作的永恒动力。

追忆远古的百兽率舞,再看今天的交谊舞、校园集体舞等多种形式的舞蹈,都是离不开音乐。都是在音乐的旋律下产生动力,完成作品。看来舞蹈与音乐如此和谐,其最重要原因离不开“二体”,既独立的“个体”,合作的“整体”。是音乐巨大的动力拉动舞蹈舞出人间的千姿百态,塑造出历史的万千变化。音乐和舞蹈密切联系在一起,表现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用音乐这个有声的“听觉”艺术刺激舞蹈这个“视觉”艺术,更好地展现有形世界。在舞蹈中,优美音乐永远拉动舞蹈的情绪,增强舞蹈的感情色彩,使舞蹈增添艺术魅力。

音乐总以振人心弦的特点,使舞蹈迅速与观众之间拉近距离,使观众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同作品融为一体。所以说任何舞蹈作品,都离不开音乐的前期催化与后期的不断强化,只有在音乐的强大动力下,舞蹈感情才得以充分表达,动作才更加生动有魅力。

音乐与舞蹈是最亲密的合作伴侣,她们无论是从表现意境,还是营造生活氛围,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达到了天然合一。二者相互充实,在“听觉艺术”中分享着“视觉艺术”的表演之美。

总之,舞蹈和音乐是亲密的伙伴。要把音乐比作池塘的绿叶,那舞蹈就是那池塘里绿叶下盛开的荷花。巧妙的利用音乐为舞蹈服务,合理的把握二者的关系,使其永远相互依附,才可相映生辉,光彩四射。

参考文献

[1].吴晓邦—《论舞蹈与音乐的艺术关系》中国文艺出版社.

[2].西西—《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四川出版社.

[3].林舞—《音乐和舞蹈的关系》青年出版社.

[4].石建忠—《舞蹈教学要重视“乐感”的培养》教育出版社.

[5].刘萍—《谈舞蹈》艺术出版社.

[6].刘则文《音乐和舞蹈》教育出版社.

8.浅谈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篇八

关键词 舞蹈 音乐 密切 结合 水乳交融

舞蹈与音乐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犹如一对孪生姐妹。从舞蹈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要与音乐相伴,在艺术的园地里,没有比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更密切的,哪里有舞蹈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的身影。确实,从广义的角度讲,舞蹈至少需要最基本最简单的音乐元素——节拍,才有可能起舞;换言之,如果连起码的节拍都没有,舞蹈就根本无法进行。从远古时代起,舞蹈和音乐就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原始的乐舞,本是一种乐曲、诗歌和舞蹈的综合体,人们在庆典祭祀时,总是又唱又喊又拍手,自己奏乐为自己的舞蹈伴奏。在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中,边歌边舞,歌舞结合是它的特点。例如:东北二人转、秧歌、藏族舞等都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在舞蹈艺术中,音乐相对舞美、灯光对舞蹈的意义更为重要,学好音乐更是提高舞者审美能力,完善舞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就舞蹈与音乐两门艺术相比较,音乐更深奥一些,音乐里有舞蹈所表现不出来的东西。

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与和声这三大要素来表达人类内在的感情生活;而舞蹈则依据音乐所提示的情感,用人的肢体、身段、眼神和面部表情来表达出人的精神生活;观众更可以从舞者的表演艺术中,“看”到音乐,变听觉为视觉,视听达到统一,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其奥妙就在于此。

音乐不只是节拍作用,也不是简单的旋律衬托。音乐更重要的作用是为舞蹈提供丰富的内涵,在形象、主题、风格等方面给予舞蹈创作以启发和提示。它不是简单的解释舞蹈,更不是被动地依附于舞蹈,而是在舞蹈基本框架下,调动一切音乐手段,为舞蹈创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刻画舞蹈角色性格,烘托舞蹈情绪、气氛和意境。所以,好的舞蹈演员则能够将阴影体现于舞蹈流程中。

舞蹈之所以与音乐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是因为,舞蹈是以美的,有节律的人体动作、表情和组合图像,在时间和空间内展现形态为主要表现手段,并与音乐、舞美等姐妹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而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优美的旋律可以使舞蹈更有节奏感,而舞蹈的节奏也可以使旋律更加优美。

舞蹈与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是有条件的,一是二者必须相异,只有相异,它们才不会是同一个事物,只有相异,才能互补。其二是相同,二者必须有较多的相同之处,这样,它们才可能统一,才可能共同组成一个新事物;若毫无共同之处,那就无法结合。例如音乐与绘画,因为二者中,音乐是时间艺术,它必须在特定长度的时间内才能完全展示出自己的形态和思想内容;而绘画则是空间艺术,它的展现无需时间,一目了然,同时绘画也无需表演,作者完成后就已定型,不可更改,不再变形。音乐与绘画虽同属于艺术类科目。但制作表现方式相差太大,就难于结合。舞蹈与音乐,虽有相异处,但却有较多的相同处,所以才有可能紧密结合,相同处:第一,舞蹈和音乐都是时间艺术,都是通过特定的时间来展现自己的内容思想的;第二,内容上,都是重在表“情”,音乐是用音调等表现手段及其逻辑发展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内容的,舞蹈则是以人体的动作、表情、和组合图像来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第三,二者都是表演艺术,都必须为观众着想,同一种情感的持续时间不可过长,因此,二者都要有段落、场面的变换,而实质则是情感的变换,在变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统一。相异处:第一,舞蹈是视觉艺术,是造型艺术;第二,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抽象艺术,二者虽不同,但却能够互补,彼此结合后能给人以视与听较全面的,立体美的表达和感受。

舞蹈语言与音乐语言融为一体,表现出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舞蹈语汇是指有节奏的、有组织的、有变化的人体动作和姿态,这些人体的动作、姿态如果辅以音乐语言来表现,更能展示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更能赋予舞蹈的内涵。但是,如果没有节奏和旋律等音乐语言的烘托,舞蹈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缺乏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美感效应。音乐语言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含义,它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在音乐作品中,蕴含着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特别是没有歌词的纯音乐,如果辅以舞蹈语言表现,更能完美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内涵。在表现音乐作品时,如果用有节奏的、有组织的、有变化的具有美感效应的人体动作,姿态等舞蹈语言表现出来,更容易使人了解音乐作品的真挚情感。由此可见,舞蹈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它们不仅具有节奏美,还具有情感美,它们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舞蹈与音乐水乳交融,为人们提供视听一致的审美享受。众所周知,古典芭蕾第一名剧《天鹅湖》,就是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天鹅湖》是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借用交响乐手法,写下的一部形象鲜明、蕴含丰富、意境深邃、富于戏剧变化的完美的舞剧音乐。天才的俄罗斯舞蹈编导列夫·伊万诺夫以高深的音乐素养,根据交响乐式《天鹅湖》,采用与传统编舞手法不同的方式,即以音乐为缀联纽带,把大编队舞蹈同主人公的独舞以及多人舞交错编织,在音乐的衬景下相互呼应,组成有机的动感画面,呈现交响音乐一般的丰富多彩的舞台效果。在这里,音乐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明丽的音色、清雅的线条、规范的动作之相得益彰的组合,营造的这个“天鹅世界”,具有体现音乐本质的品性,是音乐渲染了气氛,贯注于舞蹈流程,而创造出一个引发审美共鸣的空间。人们感到,是流动的音乐漫过舞蹈演员的身躯,感应她们的心灵,牵引她们的律动,舞蹈图案便是那音乐的浪花堆涌出来的画面。舞蹈成了高度音乐化的视图;情境成了投射到音乐底板上的影像,音乐也便成为附着于舞蹈载体的精魂。

综观我国近现代多数成功的舞蹈作品,舞蹈和音乐大都结合得较好,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成名作《雀之灵》,用十分清晰、流畅、明快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和节奏,结合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语汇,以创造性的,极具表现力的手指动作,对傣族的舞蹈语汇进行了再现和创新,将自然的造物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象”、“情”、“意”、“境”浑然天成,成为中国舞蹈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荷花奖获奖作品《扇舞丹青》,以古典、写意的音乐把整个舞蹈烘托出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挥毫山水间”的意境演绎得超凡脱俗,使观众充分领略了中华文化的豪放与浪漫。

舞蹈与音乐的特殊关系决定了舞蹈编导必须在具备舞蹈创编能力和审美功力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音乐的学习。在学习音乐中理解作曲家的乐思和想象,也就是从音乐抽象的感情世界中提炼舞蹈人体表现的具象,通过这种结合,才能使音乐与舞蹈创造融为一体,使舞蹈与舞蹈音乐创作形成互动互补。我国著名舞剧编导李承祥说过,好的舞蹈编导应该力求做到:使音乐的形象和舞蹈的形象融为一体;根据音乐的旋律创造出舞蹈的旋律;音乐的色彩变化要启发舞蹈的多样化;独特的节奏产生独特性格化的舞蹈动作;舞蹈要伴随音乐的对比而跌宕起伏;音乐的曲式结构要体现在舞蹈结构中。舞蹈创作程序也体现了两种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音乐是编舞的基础,舞蹈编导只能根据音乐编舞,先编好舞再请作曲家来配乐的做法不符合舞蹈创作的规律。因此,舞蹈编导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音乐不仅为编导提供了节奏基础,而且提供了情感、思想、性格、形象的结构。编导的音乐感至关重要,她必须善于深入地理解音乐,从中获得创作灵感与启示。因此,舞蹈编导在编舞之前需要反复地听音乐,以达到背熟音乐,并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然后才能按照音乐一段一段的编舞。编好舞蹈之后,编导还需要听着音乐自己跳几遍舞蹈,以便反复地检查是否合乎音乐的要求,使得舞蹈和音乐达到完美的结合。

其实,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与舞蹈的密切关系无处不在。音乐节奏与局部动作协调配合,表现出音乐与舞蹈元素的密切关系。在音乐欣赏中,有些音乐素养很好的学生,他们欣赏音乐时,会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不断地摇晃身体,做出不同的表情,随着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动作,他们不知不觉地随着音乐的节奏用脚打拍子,当乐曲结束时,他们的肌肉就放松下来。其实这种音乐欣赏是通过自身局部动作(舞蹈元素)将内心情绪转释为音乐。任何乐思都可以通过舞蹈元素表现出来。任何形体动作舞蹈元素也都可以转化为与之相应的音乐形态。音乐与舞蹈元素的这种密切关系贯穿在音乐欣赏的整个过程。

了解了舞蹈与音乐之间的特殊关系和如何更恰当地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在有意识地运用音乐多元手段为舞蹈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方面起到积极而更为有效的作用。

9.浅析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篇九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说明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同时,针对我国教育水平落后,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的教育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

人力资本学说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经济的快速增长并非完全是由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

1. 人口红利优势的发挥取决于教育的发展

一国人口生育率迅速降低,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且整个社会所需承受的抚养负担较轻,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形势。我国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如果能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中国人口红利优势发挥程度的多少取决于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否,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应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不高。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农村人口闲置,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解决“人口红利”后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问题。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中国才能更好地兑现人口红利。

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口红利是一国人口结构发展变化中所经历的一个阶段,并不会一直存在。当一个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将导致劳动力资源的.瓶颈,产生人口负债的效应。因此,仅仅依靠人口红利带动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可持续性的,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数量的优势转化为人口质量上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下:

(1)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发展既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又能增加全社会人力资本存量。教育使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单位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个人的收入也会增加;进而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消费市场的扩大,从而刺激投资和生产,促进经济的增长。

(2)教育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开拓视野、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责任心。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掌握和吸收新技术,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能够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由人口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最终向技术密集型演变。

(3)中国人口众多,但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义务教育年限较短,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高学历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这就造成了人口综合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中国人口数量的优势向人口质量优势的转变。因此,应该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的人口由数量型转变成为质量型的发展,从而更加有力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使得农村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避免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预期收益超过了跨区域流动的机会成本,能够加速劳动力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高效的配置,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劳动力资源在产业和区域间流动变得合理。

(5)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劳动年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6)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降低出生率,从而能够减轻少儿抚养负担,提高人均收入和储蓄,增加投资,最终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教育的投资是有效克服贫困的一种长期战略。如果一个国家的文盲过多,或者大众受教育的程度较低,那么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受影响。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收入也越高,提高教育程度会改善贫困状况,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分布趋于合理。

3. 中国平均受教育年限

10.师德建设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 篇十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知识经济占据主角的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教育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无可厚非要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与人格力量,教师的素质与人格力量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总枢纽,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关键词:

师德建设,教师素质,人格魅力,学生,关系

一: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大学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播者和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更是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而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改革的需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礼记》记载,“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寓德于教,为人师表,因此,师德建设应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是内涵性和基础性的建设。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否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成材报国,能否爱护和支持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教育和引导学生做有德之才、有为之人,将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能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2.师德建设是建设有特色、高品质的应用型综合本科院校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有特色、高品质的本科院校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刻苦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因此,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从而为建设有特色、高品质的应用型综合本科院校而下坚实基础。

3.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上。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逾越激烈,受不良思潮的影响,高校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在学术上心力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有的精力投入不足,教学应付;有的在工作上斤斤计较,讨价还价,追求个人利益;还有的只顾业务,不关心政治。鉴于上述,要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4.师德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教师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西方文化、价值观将随西方的影视、音像、书刊进入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也必然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师德良好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同样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为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必定要用自身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以身作则,做人楷模,这对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社会道德环境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可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增强新时期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二: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

1.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当前,高校师生之间除课堂交往外,课后各自行色匆匆,碰面机会很少。感情沟通渠道明显变窄。当学生对教师业务素质不满意、就业前景迷惘及心理问题未能及时解决时,师生间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代沟或情感期待上的落差,产生隔膜,师生交往出现“厌其师,背其道,毁其道”的现象。除了上课外,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非常少;而上课时,教师与学生相隔一个讲台也似乎隔了一道鸿沟。他们仅仅是认识的人,而不是亲密的人,师生关系越来越趋向单一,学生只认识老师,而老师认识学生不知其名,蜕变为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很多学生只是和自己院系的辅导员联系较为紧密,与代课老师除了课堂交流基本没有联系,更多的时候是见不到老师的身影。

2.师生关系疏离,学生的心理失落

对于师生关系的疏离,学生中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少管制甚至无管制是对学生自我的充分释放,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有人却感到一种失落,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习惯了在老师的庇护下成长,离不开老师。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来看,他们处于既成熟又不完全成熟时期,他们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面对人生、社会的表象,一切都似乎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如高中时期,加之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大多数学生不会轻易找教师交流;二是教师也存在再学习,充电、备课、开会、研讨,加之身担科研任务,时间和精力有限,常常无暇顾及与学生的交流。

3.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单项灌输多,和学生之间未建立信任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影响获取知识,学到治学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在交往中获得学生的建议,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然而,老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不尽如人意,多数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课堂上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记笔记,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更不能建立信任关系,使学生从心里产生抵触。

11.基于舞蹈表演与音乐的关系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舞蹈表演;音乐;关系;重要性

一、引言

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而舞蹈表演与音乐间又存在着一种紧密地联系。舞蹈表演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而音乐则能够满足人们的听觉享受,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部分,只有此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够表现出空间与时间之间的完美结合。舞蹈都是伴随着音乐节奏的改变来摆动,而音乐的真谛能够借助于舞蹈来阐释。将舞蹈和音乐紧密结合,能够创造出一种真正艺术。

二、舞蹈艺术中舞蹈表演与音乐关系的分析

(一)舞蹈表演的概述。舞蹈表演实则是一种行为艺术,它是以表演者的肢体来进行的,借助于舞蹈表演,能够将作者心里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能够影响舞蹈表演的因素有许多;比如说,表演者的身材以及气质。除此之外,还有表演者自身所具备表演的能力,实则指的是表演者能不能借助于肢体上的动作将内心真实情感真实准确的表达出来,不仅如此,同时还有表演者对角色的理解是否正确。并且,外界的环境同样会对舞蹈表演产生影响,例如说现场的布景、音乐以及道具与灯光等因素,它们均会对舞蹈表演的效果产生影响。

(二)音乐的概述。音乐实质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宣泄,它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就是由最初的大声传达信息,慢慢发展起来的。因为音乐代表了人们心里的真实情感,代表了人们内心中最为真实的想法,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正源于此,才有着高低音的差别。音乐就是作者发泄自己内心情感的媒介,具备节奏感以及旋律,此二者也是产生音乐的主要因素,因为音乐是作者基于内心情感的基础之上创作而来的,因此,任何一首音乐均包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三)舞蹈表演与音乐的关系。伴随社会的进步以及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音乐与舞蹈表演之间也进行了美妙结合。音乐与舞蹈表演之间的结合就是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结合。音乐是借助于音符的节奏的改变来传达人们内心的情感,舞蹈则是借助于肢体动作来传达内心情感。假如舞蹈动作被分解,那么任何被分解后的动作均处于一种静止状态,而非舞蹈表演。然而二者之间也有着很多的不同,舞蹈是满足视觉享受,音乐是满足听觉享受,听觉艺术以及视觉艺术之间的结合才成了音乐与舞蹈表演之间连接的纽带。音乐的有声无形以及舞蹈的有形无声在结合之后才造就了最为完美的艺术,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在不断地追求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三、音乐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舞蹈表演里添加音乐的陪衬是自然的,因为在舞蹈表演里,音乐能够营造舞蹈表演应有的气氛,同时也能够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效果。所以,在舞蹈表演的时候,音乐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欣赏舞蹈表演的时候,音乐能够提高表演者的表演效果,让他们能够借助于舞蹈更加真实地表现出自身情感以及思想。音乐里的旋律能够提高表演者的表演激情,通过舞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表演者通过音乐旋律来记忆舞蹈的动作,没有必要单纯地去记忆,只要音乐在耳边响起,身体便会不由自主地跳动起来;舞蹈是一门综合型艺术,在这门艺术里,音乐凸显出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四、舞蹈表演与音乐结合的策略

每当动听地音乐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均会不由自主地摆动着肢体;优美地舞姿均要有动听地音乐来加以陪衬。舞蹈表演和音乐之间存在一种密不可分地关系,仅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才可以为观众带来最为精彩的舞蹈表演,鉴于此,作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如下若干看法。

(一)正确认识舞蹈表演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美妙音乐能够丰富舞蹈动作所体现出的情感,同时还能够对舞蹈动作的持续起着一种提示功效。一些舞蹈表演能够对观众的心情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正是由于音乐与舞蹈动作之间的巧妙结合才会拥有这种效果;借助于二者结合,把音乐里的情感借助于舞姿来向观众传达,给予他们以及情感上的触动。它们之间的结合,不仅仅为舞蹈动作的持续以提示功效,同时,还能够为抒发舞蹈表演的情感起到渲染作用。通过结合,造就了真正的舞蹈艺术;所以,在舞蹈表演时,对于音乐与舞蹈动作,它们共同担负着传输作者的内心情感的任务。

(二)重视音乐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在现实的生活里,很多人仅仅对舞蹈动作的发挥加以重视,然而却对音乐的陪衬加以忽视。在舞蹈表演里,只有音乐才可以体现出舞蹈表演的主题,渲染舞蹈表演的氛围。对于不同种类的舞蹈,需要选取情感色彩不相同的音乐;比如说,在导演确定了舞蹈表演的主题,接着由编辑来执行内容构思以及编排的任务,然后作曲家根据舞蹈主题来选取情感色彩相陪衬的音乐,最后来进行表演;或者由舞蹈老师选取一曲特定音乐,接着按照音乐的情感色彩,发挥构思,让所有的舞蹈动作均能够伴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表演,表达出音乐里的真实感情色彩。然而此种方法对于音乐基础的要求十分高,需要懂得如何去判断音乐的风格。舞蹈表演不能够仅仅对编排舞蹈动作加以重视,同时还要注意音乐搭配,真正优美的舞姿表演均包含了音乐表演的陪衬,通过音乐的节奏来带动舞姿的摆动,渲染舞姿摆动的气氛,带给所有观众以心灵上的触动,舞蹈表演脱离了音乐,效果不会很好。只有形与声结合,静与动的结合,才可以缔造出真正地舞蹈艺术。

五、总结

伴随社会的进步以及舞蹈艺术的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如今,音乐与舞蹈表演之间均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地联系。音乐可以为舞蹈表演的氛围加以渲染,舞蹈表演能够为音乐情感的表达起到辅助作用。随着艺术的发展,音乐和舞蹈表演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体现出了舞蹈艺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此时,我们更加应当在舞蹈表演发展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不仅仅在音乐方面,我们需要将更多地艺术元素添加到进去。

参考文献:

[1]袁媛.音乐与舞蹈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2,(11):132-133.

[2]章樱樱.浅析音乐和舞蹈的关系[J].音乐时空.2013,(4):135.

[3]于晶.浅谈音乐和舞蹈的关系[J].文学界.2012,(5):247-249.

[4]王鸿的.舞蹈音乐中的“艺术形象”[J].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11

上一篇:小学体育人体结构教学下一篇:食堂员工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