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榜样》优秀技术员

2025-01-09

《先进榜样》优秀技术员(精选4篇)

1.《先进榜样》优秀技术员 篇一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特别节目《榜样》观后感

辽东湾第一小学许海芳

近日,央视一档展现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特别节目《榜样》,一经播出,立即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标“榜样”、坚守“三心”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一、坚守一颗“赤子”之心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甘祖昌将军作为开国将军,在战争中多次负伤,组织上提出给他提供最好的养老条件,他毅然拒绝了,“我的手脚是好的,我还可以劳动。”1957年,甘祖昌跟老伴儿龚全珍回到老家当起了农民。直到甘祖昌将军去世,夫妇二人始终在为村里的乡亲们做实事做好事。有人会问是什么让夫妇二人放弃自己领导干部的身份,舍弃自己舒适的养老条件?又是什么让龚全珍老人91岁高龄,依然在社区、军队、学校做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老一辈党员心中的那颗赤子之心,这颗心就是信仰,甘将军说:“共产党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的一生都在践行他心中的信仰,始终如一。

二、坚守一颗“无私”之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017年“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引起一阵学习热潮,“廖俊波”这三个字,不仅深深刻在了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的人民的心里,更深深刻在了每一个共产党员心里。他把全省排名倒数的政和县改造成了真正的“政通人和”,他让外出打工的人回到家乡有一份工作,不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而他自己却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每天奔波在工作现场或者去工作现场的路上。“他工作过的地方,有一批人会像他一样,像他一样工作。”一位跟他打过交道的企业负责人这样评价廖俊波。他坚守的那颗“无私”之心带动了身边的其他人,一个廖俊波殉职了,还会有千千万万的廖俊波站起来,扛起他为党为民的旗帜,继续完成他未了的工作。

三、坚守一颗“拼搏”之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习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我们能有底气讲出这番话是因为我们有了自主研发的技术,有了拥有技术的高端人才,这些“大国工匠”在各自的岗位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各自研发领域突破创新,从自行研制成功的中远程轰炸机轰-6K,到第一架国产民用飞机C919,这些“大家伙”都是由一代代“大国工匠”们用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儿的精度组装而成,他们坚守着一颗“拼搏”之心,始终为祖国的事业而跳动,这种奋勇拼搏的劲头,使我国在一些高端领域有了更多话语权,提高了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应当以“榜样”之精神作为鼓舞,坚守“三心”,勤作为,善作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发现榜样先进事迹材料 篇二

为了带头抗击疫情,为了能现场及时解决防疫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费秀丽毅然选择带着铺盖住到了小区办公室,每天就是泡面、咸菜的凑合。从接到疫情命令,她就开始忙,巡逻喊话,值守劝返,防疫消杀,监测重点人员……她白天黑夜“连轴转”,带领物业员工,不停重复着这些工作。为了让员工更加放心、安心,她四处购买口罩、隔离服、眼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她说“只要有,即使再贵,花再大的代价,她也要保证所有一线物业员工的安全”。为了让员工放下思想包袱,她主动和每位员工的家属做思想沟通,让家属支持理解员工的工作,在她的努力下,疫情中安润物业的一线员工大家不放弃,不抛弃,毅然坚强地站在了防疫第一线。各项防疫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了,门岗执勤、车库封闭、楼道消毒消杀、电梯消毒处理等等,在最短的时间内架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疫墙。她说“关键时刻,我们就应该冲锋在一线,倾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配合国家打好这场疫情狙击战!”。

她的努力、她的行动也得到了小区业主的认可和支持,特别是平时对物业工作很不理解的业主,这次都主动配合防疫工作,大家都说,“看见她在小区,我们就会安心,她是我们的贴心人,我们生命健康的守夜人”。在这场消灭疫情战场上,她忙碌的身影就是小区最好的安全屏障,她的坚持和不怕吃苦受累,不怕疫情受罪,乐于奉献自己的大无畏精神,真正展现了物业人的风采。”

在此期间,有少数业主并未认识到疫情的严重,对小区封闭式管理的工作表示不理解甚至不满,不戴口罩等。她及同事们便耐心地给业主们做思想工作。同时,在小区内逐户摸排,熟悉业主,人车消毒等。很快,她用行动让业主们认识到小区内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她工作尽心尽力,业主们都看在眼里。令她感动的是,在工作中经常收到许多业主们捐助的酒精、消毒液、口罩、水果、牛奶、方便面等爱心物品,表达对物业人员工作的认可。

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能读懂人间的温情。”这是业主发给费秀丽短信中的一句话。自疫情发生以来,她带领员工快速响应,全面部署疫情防控,严防死守,坚决守好小区防疫的第一道防线。费秀丽和同事做的这些事,业主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用勇敢与坚守,为业主们带来爱与希望。

凌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她却在各个项目岗位巡查,不辞辛苦。在工作中,由于人员缺编,她也主动在承担空缺岗位的工作,几次全月都没有休息。在和同事们的相处中,她团结队员,经常协助保洁清洁楼道地面,水池,同事们都非常信服她。

她始终坚持着“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的信条,认真履行着一名优秀主管的职责;她真心诚意的对人,全心全意的工作,将把工作做到最好作为自己的职业和使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深得业主的认可和赞扬,也深得员工的拥戴。坚持科学的管理制度,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营造和谐的物业氛围。

她在工作中刻苦钻研,自学能力强。通过自学课本、上网搜索、学历教育、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提升了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是她做好工作的法宝。以身作则,营造和谐氛围。全力促进公司管理层成员团结统一、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在大事面前讲原则,在小事前讲风格,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定期与员工进行面谈,了解员工的工作及思想动态。每月定期召开工作总结会议,对于工作表现良好的部门进行肯定与表扬,对于工作表现欠佳的部门进行检讨并给予批评,在不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肯定和互相鼓励中实现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实现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提高整体水平。带领管理层成员对所分管的各线工作忠于职守,在工作中主动配合,相互补台,遇事不推诿、不扯皮,做到勤沟通,做到配合不讲条件、工作不畏艰难。

3.全国道德模范榜样先进事迹 篇三

李广佳,男,汉族,中共党员,1947年8月出生,宜昌市残联退休干部。

从1965年起,化名“谢臣”捐款助人,捐款达30多万元。为筹钱助人,他出租自己的住房,自己搬到更小、更便宜的房子租住,先后搬家32次。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学雷锋协会,现有1100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13万多名学雷锋志愿者,募集爱心基金1200多万元,资助40多万困难群众。退休后创办了全国首个民办救助站——“南泥湾”残疾人生活园和宜昌市三峡残疾人救助中心,两个基地累计接纳救助残疾人近4000人次。被誉为“当代活雷锋”,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模范军转干部等称号。

4.文物普查榜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篇四

**同志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每考查一处文物点,他那一世小说网 http://都能走访群众,多方打听,认真观察,详细记录。为使调查资料准确,他多处查阅历史文献,尽可能多的搜索历史信息,为传承文化和永续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从开始普查至今,他都能参加,误工很少。每次出发,他都能提前准备好,带好使用的东西、经常早出晚归,有时不能按时吃饭,超时工作,天热饥渴,寒冷冰冻,有时加班,他从不叫苦,认真做好工作。这与他从小就炼就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遵守纪律、服从指挥,不怕困难的作风有关。他的工作作风给文物普查队员带了一个好头。

当好向导,引导大家走到目标,不走冤枉路。**同志爱好文物考古事业。在他未参加工作时就已涉入考古行业。他考察的成果曾得到中国古脊椎动物专家贾兰坡先生的赏识,并于1974年推荐他参加考古研究生考试,因外语不及格及交通、信息经济条件原因,没有如愿,造成终身遗憾。但他不气馁,一直遨游在文物考古这个行业中。从农民、教师,到文物工作岗位上,一直利用闲余时间步行或骑自行车或趁车去野外考察,走遍了**的山川、河流、平原、村庄,并对此非常熟悉。被大家称为**山水风情的“活地图”和“活字典”。由于他熟悉情况,使大家省心、省时、省事,不用问路就可直达目的地。

他知识渊博和实践经验丰富。他高中毕业后就自学了天文学、地震学、地质学、地貌学、古生物学、文物考古学等多方面学科,这些专业理论知识在文物普查中都得到用场。普查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他就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用多种方法去处理问题,使大家增长见识,提高水平。他的丰富阅历在群众中也为文物部门树立了良好形象,被大家称为“万事通”。

他有文物调查基础和经历。2004年**市进行文物普查,领导看他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结果他一个人在8个月内把**跑了一遍。普查200余个文物点,经过筛选,公布了38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凭着他的社会关系,大部分吃住群众主动给予解决,他谢绝了,他也不要单位下乡补助,给单位节约了一笔费用,更主要的,为这次文物普查工作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他知名度高,朋友和粉丝较多。很多人读过他的书和文章,对他有一种崇敬之情。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找到他,希望和他结亲或见面,来启蒙教育孩子成长。他热情好客,与人和谐相处,善于健谈,什么类的人都能谈得来。他来自基层,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热情为人民服务,和群众促膝谈心并交朋友。每一个村都有他的朋友和追随者,大家都乐意向他反映问题和协助工作。这为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方便。

学术成果卓著。他在各种媒体上发表和被转载的文章有15000余篇,如《以**为中心的夏文化探讨》、《解读夏历法、寻踪华夏源头地》。《**温姓名人考》、《天体引力和地震的关系》、《苗氏源流》、《天坛上黄帝祭天考》、《卢姓的来源和发展现状等》、《**历史上的自然灾害》等文章很有影响。他自筹资金70余万元出版了《王屋山考古》、《谈古论今》、《**山水》、《**地景》、《华夏探源》、《王屋山旅游指南》等11本专著。他有20余项成果,其中获国家专利5项,如安全防震床、空中取水机等。他向国家和有关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项。其中三次向国务院提出的“山区并村移户好外多”已经在全国推广,建议“国务院设立5.12国难悲惨纪念日”,建议“县级成立知识产权局”,不胜枚举。自筹1万余元建一个《**文物考古网站》他在中国学术论坛上就《华夏探源》问题讲了2个小时,引起全国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关注,电话、邮件、咨询不断。他从多方面宣传文物考古事业成就,为文物部门争得了荣誉,提升了社会地位。他用丰富知识和确切证据发表的观点,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大家称誉为**的“三大怪才之一”、“国家高参”、“人民智慧代表”。

**是难得的人才,有着高贵的品质。他是**步入文物保护行业时间较长的人、中国共产党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姓氏研究学会常务会长、国家地震学会会员。为得到更好的教育,他参加**大学中文专业自学考试,历时11年,终修正果。他一直努力奋斗,追求文物保护事业,成果颇丰,很多项目和典型他创下了全国第一,令人赞叹不已!他著的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百姓爱读的书,是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是外地客人解**的首选导游读物。很多单位都想聘用他,可他为了文物事业的繁荣而谢绝。有的人对他产生非议、排斥、嫉妒,但他始终没有离开文物事业。这位难得的人才和有崇高品行的人没有架子,非常随和,以大局为重,团结同志,虽然年事已高,头发花白,大家都习惯叫他老卢。

老卢是**文物普查队的标兵和榜样,他为文物普查队员增加了信心,注入了活力,虽然即将退休,他还有个心愿,参加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继续显显老马的威力。

上一篇:当前企业新闻宣传思考下一篇:应收款项清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