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基础北师大选修2-2讲解

2024-06-09

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基础北师大选修2-2讲解(9篇)

1.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基础北师大选修2-2讲解 篇一

推理与证明过关检测试题

1.考察下列一组不等式: 252525,252525,2

555

2525,.将上述不等式在左右两端仍为两项和的情况下加以推广,使以上的不等

3223

式成为推广不等式的特例,则推广的不等式可以是.2.已知数列an满足a12,an1的值为.3.已知f(x1)A.f(x)

422

x

1an1an

(nN*),则a3的值为 a1a2a3a2007

2f(x)f(x)2

(xN*),猜想f(x)的表达式为(),f(1)

12x1

;B.f(x);C.f(x)

1x1

;D.f(x)

22x1

.

4.某纺织厂的一个车间有技术工人m名(mN),编号分别为1、2、3、„„、m,有n台(nN)织布机,编号分别为1、2、3、„„、n,定义记号aij:若第i名工人操作了第j号织布机,规定aij1,否则aij0,则等式a41a42a43a4n3的实际意义是()A、第4名工人操作了3台织布机;B、第4名工人操作了n台织布机; C、第3名工人操作了4台织布机;D、第3名工人操作了n台织布机.5.已知f(n)1

f(32)

212

3

1n

(nN),计算得f(2)

*

32,f(4)2,f(8)

52,f(16)3,由此推测:当n2时,有6.观察下图中各正方形图案,每条边上有n(n2)个圆圈,每个图案中圆圈的总数是Sn,按此规律推出:当n2时,Sn与n的关系式

n2S4n3S8n4S12

„„

7.观察下式:1=1,2+3+4=3,3+4+5+6+7=5,4+5+6+7+8+9+10=7,„,则可得出一般结论:.8.函数f(x)由下表定义:

若a05,an1f(an),n0,1,2,,则a2007.

9.在一次珠宝展览会上,某商家展出一套珠宝首饰,第一件首饰是1颗珠宝, 第二件首饰是由6颗珠宝构成如图1所示的正六边形, 第三件首饰是由15颗珠宝构成如图2所示的正六边形, 第四件首饰是由28颗珠宝构成如图3所示的正六边形, 第五件首饰是由45颗珠宝构成如图4所示的正六边形, 以后每件首饰都在前一件上,按照这种规律增加一定数量的珠宝,使它构成更大的正六边形,依此推断第6件首饰上应有_______颗珠宝;则前n件首饰所用珠宝总数为_颗.(结果用n表示)

图1 图2

10.图3

那么2003应该在第行,第列。

11.如右上图,一个小朋友按如图所示的规则练习数数,1大拇指,2食指,3中指,4无名指,5小指,6无名指,...,一直数到2008时,对应的指头是(填指头的名称).12.在数列1,2,2,3,3,3,4,4,4,4,„„中,第25项为_____.

13.观察下列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则第n个图中有个小正方形.14.同样规格的黑、白两色正方形瓷砖铺设的若干图案,则按此规律第n个图案中需用黑色瓷砖___________块.(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15.如图所示,面积为S的平面凸四边形的第i条边的边长记为aii1,2,3,4,此四边形内任一点P到第i条边的距离记为hii1,2,3,4,若

a1

1

a2

2

a3

3

a4

4k,则.ihi

i1

2Sk

类比以上性质,体积为V的三棱锥的第i个面的面积记为

Sii1,2,3,4, 此三棱锥内任一点Q到第i个面的距离记为H

ii1,2,3,4,若S11

S22

S33

S44

4VK



K,则iHi(B)

i1

A.B.3VK

C.2VK

D.VK

16.设O是ABC内一点,ABC三边上的高分别为hA,hB,hC,O

到三边的距离依次为la,lb,l

c,则

lahA

lbhB

lchC

,类比到空间,O是四面体ABCD内一点,四顶点到对面的距离分别为

hA,hB,hC,hD,O到这四个面的距离依次为la,lb,lc,ld,则有b,17.在RtABC中,两直角边分别为a、设h为斜边上的高,则

1h

1a

1b,由此类比:三棱锥SABC

中的三条侧棱SA、SB、SC两两垂直,且长度分别为a、b、c,设棱锥底面ABC上的高为h,则.

18、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对于bn

1n

(a1a2an),则数列bn也是等差数列。类比上述性质,若数列cn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对于dn0,则dndn也是等比数列。19.已知△ABC三边a,b,c的长都是整数,且a≤b≤c,如果b=m(mN*),则这样的三角形共有个(用m表示).

20.如图的三角形数阵中,满足:(1)第1行的数为1;(2)第n(n≥2)行首尾两数均为n,其余的数都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相加.则第n行(n≥2)中第2个数是________(用n表示).123456

16

57

4254

711

16

621.在△ABC中,sinA

sinBsinCcosBcosC,判断△ABC的形状并证明.22.已知a、b、c是互不相等的非零实数.若用反证法证明三个方程ax+2bx+c=0,bx+2cx+a=0,cx+2ax+b=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应假设

23.ABC中,已知3b23asinB,且cosAcosC,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24.如图,P1(x1,y1)、P2(x2,y2)、„、Pn(xn,yn)(0y1y2yn)是曲线C:y3x(y0)

上的n个点,点Ai(ai,0)(i1,2,3n)在x轴的正半轴上,且Ai1AiPi是正三角形(A0是坐标原点).(1)写出a1、a2、a3;

(2)求出点An(an,0)(nN)的横坐标an关于n的表达式并证明.推理与证明章节测试题答案

1.ababab(a,b0,mkn,m,n,kN)3.

2,33.B.4.A5.f(2)

*

n

nnmkkm*

2n12

(nN)6.n(n2)

*22

7.n(n1)(3n2)(2n1),nN8.4 9.n(n1)(4n1)

6nN10.251,311、食指

*

12.在数列1,2,2,3,3,3,4,4,4,4,„„中,第25项为__7____. 13.

n3n

214. 4n815、B提示:平面面积法类比到空间体积法

16. 1.提示:平面面积法类比到空间体积法 17..

1h

1222abc

*

1n

(a1a2an)类比到几何平

nN提示:等差数列类比到等比数列,算术平均数bn均数dnnN

m(m1)

*

19.20.

nn

221.解:sinA

sinBsinCcosBcosC,ABC

sinAcosBsinAcosCsin(AC)sin(BC)sinCcosAsinBcosA(sinCsinB)cosA0sinCsinB0,cosA0A

2

所以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22. 三个方程中都没有两个相异实根

证明:假设三个方程中都没有两个相异实根,222

则Δ1=4b-4ac≤0,Δ2=4c-4ab≤0,Δ3=4a-4bc≤0.222222

相加有a-2ab+b+b-2bc+c+c-2ac+a≤0,222

(a-b)+(b-c)+(c-a)≤0.由题意a、b、c互不相等,∴①式不能成立.∴假设不成立,即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方法总结:反证法步骤—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出矛盾→假设不成立.凡是“至少”、“唯一”或含有否定词的命题适宜用反证法.23.解: 分析:由3b23asinB3sinB23sinAsinBsinA

32①

A

3,23

由cosAcosCACAC

3

B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

24.如图,P1(x1,y1)、P2(x2,y2)、„、Pn(xn,yn)(0y1y2yn)是曲线C:y23x(y0)上的n个点,点Ai(ai,0)(i1,2,3n)在x轴的正半轴上,且Ai1AiPi是正三角形(A0是坐标原点).(1)写出a1、a2、a3;

(2)求出点An(an,0)(nN)的 横坐标an关于n的表达式并证明.解:(Ⅰ)a12,a26,a312;„„„„„„.6分

an1an

anan

1,由此及yn3xn得

(2)依题意,得xn

anan1

32,yn

3

(3)

(anan1),即(anan1)2(an1an).

由(Ⅰ)可猜想:ann(n1),(n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予以证明:(1)当n1时,命题显然成立;

(2)假定当nk时命题成立,即有ank(k1),则当nk1时,由归纳假设及

(ak1ak)2(akak1)

得[ak1k(k1)]22[k(k1)ak1],即

(ak1)2(kk1)ak1[k(k1)][(k1)(k2)]0,解之得

ak1(k1)(k2)

(ak1k(k1)ak不合题意,舍去),即当nk1时,命题成立.

由(1)、(2)知:命题成立.„„„„„„.10分

2.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基础北师大选修2-2讲解 篇二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已知 “若a1,a2R,且a1a21,则

1a

11a

2,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4”

1a1

1a2

....

1an

2 n)

(答案:若a1,a2.......anR,且a1a2....an1,则2.已知a,b,cR,abc1,求证:

1a1b1c9.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已知a, b, 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b2 + c2)+ b(c2 + a2)+ c(a2 + b2)> 6abc.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

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bca

a

acb

b

abc

c

3.③ 练习:已知a,b,c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

④ 出示例2: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为△ABC等边三角形.分析:从哪些已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板演证明过程→ 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 小结: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2.练习:

① A,B为锐角,且tanAtanBAtanB求证:(提示:算tan(AB))AB60.② 已知abc, 求证:

1ab

1bc

4ac

.3.小结:综合法是从已知的P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Q1,Q2,,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三、巩固练习:

1.求证:对于任意角θ,cos4sin4cos2.(教材P52 练习1题)(两人板演 → 订正 → 小结: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思维过程)2.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求证:3.作业:教材P54A组 1题.1ab

1bc

3abc

.第二课时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二)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

2.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ab

2(a0,b0).(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

1

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格式)

→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比较:两种证法

② 提出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框图表示:

22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1331③ 练习: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xy)2(xy)3.先讨论方法 →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④ 出示例4:见教材P48.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出发,逐步反推)⑤ 出示例5:见教材P49.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与已知出发,逐步探求)

2.练习: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提示:设截面周长为l,则周长为l的圆的半径为

形边长为l4ll2,截面积为(l22)>().24ll2),周长为l的正方2,截面积为()2,问题只需证:(43.小结: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P1,P2,,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

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框图示意)

三、巩固练习:

2221.设a, b, c是的△ABC三边,S

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cab4ab.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abcosC4absinC,即证:2cosC

CCcosC2,即证:sin(C

2.作业:教材P52 练习2、3题.6)1(成立).第三课时2.2.2反证法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讨论:三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转2枚,你能使三枚反面都朝上吗?(原因:偶次)

2.提出问题:平面几何中,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命题:“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不能作圆”.讨论如何证明这个命题?

3.给出证法: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过A、B、C三点,则O在AB的中垂线l上,O又在BC的中垂线m上,即O是l与m的交点。

但 ∵A、B、C共线,∴l∥m(矛盾)

∴ 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不能作圆.二、讲授新课:

1.教学反证法概念及步骤: A① 练习:仿照以上方法,证明:如果a>b>0,那么ab

② 提出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证明基本步骤: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 从假设出发,经推理论证得到矛盾 → 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的结论成立

应用关键: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与已知条件矛盾,或与假设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矛盾等).方法实质:反证法是利用互为逆否的命题具有等价性来进行证明的,即由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假,通过证明一个命题的逆否命题的正确,从而肯定原命题真实.注:结合准备题分析以上知识.2.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求证圆的两条不是直径的相交弦不能互相平分.分析:如何否定结论? → 如何从假设出发进行推理? → 得到怎样的矛盾?

与教材不同的证法:反设AB、CD被P平分,∵P不是圆心,连结OP,则由垂径定理:OPAB,OPCD,则过P有两条直线与OP垂直(矛盾),∴不被P平分.② 出示例

2.(同上分析 → 板演证明,提示:有理数可表示为m/n)

m/n(m,n为互质正整数),从而:(m/n)23,m23n2,可见m是3的倍数.设m=3p(p是正整数),则 3n2m29p2,可见n 也是3的倍数.这样,m, n就不是互质的正整数(矛盾).m/n.③ 练习:如果a1为无理数,求证a是无理数.提示:假设a为有理数,则a可表示为p/q(p,q为整数),即ap/q.由a1(pq)/q,则a1也是有理数,这与已知矛盾.∴ a是无理数.3.小结:反证法是从否定结论入手,经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说明原结论正确.注意证明步骤和适应范围(“至多”、“至少”、“均是”、“不都”、“任何”、“唯一”等特征的问题)

3.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基础北师大选修2-2讲解 篇三

2.2.1 同角三函数的基本关系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四1.2.2<<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相关知识后,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的最基本的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生学好本节内容尤为重要。教学的重点:(1)公式sinα+cosα=1,22sin=tan的推导及其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单位圆cos及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计划2节正课,1节练习课,共计3个课时。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2.会运用公式求值、化简、证明。

2.目标解析

1.目标一是指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体会引入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2.目标二是指通过实例讲解运用公式求值、化简、证明。【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如下几个问题:

(1)怎么理解同角的概念?

(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同角理解有困难,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数学能力要求较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依据三角函数定义引入,其中关键是师生的互动要到位.【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用到智能黑板,粉笔。【教学过程】

1、自学(大约8分钟)问题1:单位圆是什么? 问题2: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3:同角怎样去理解?

2、互学导学(大约32分钟)

问题1: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有哪些?

昆明世博中学 高一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二节 同角三函数的基本关系 主备人:王卫 辅备人:数学组

设计意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从实例中认识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体会引入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更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师生活动:

小问题1:你能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吗?

小问题:2: 对于同角你是怎样理解的?此公式可解决哪些问题?

例题1:抢答判断对错

sin227+cos263

1sin4cos41 22sin2()cos2()1

变式1: sin22014cos22014问题2:如何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求值、化简、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形成过程,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通过分析,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应用是关键。

师生活动:

小问题1:对于平方关系可作哪些变形? 小问题2:对于商数关系可作哪些变形? 例题2:(1)已知sinα=-3,并且它是第三象限的角,求cosα,tanα的值.53(2)已知cosα=-,并且它是第二象限的角,求sinα,tanα的值.5(3)已知tana=2,求sina,cosa 的值。(4)化简:costan

变式2:(1)已知sinα=-3,求cosα,tanα的值.5

已知(2)tan2求sincossincos 昆明世博中学 高一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二节 同角三函数的基本关系 主备人:王卫 辅备人:数学组

2cos21(3)化简:12sin2

【课堂目标检测】

教材20页练习1、2、4.【课堂小结】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2、求值、化简、证明; 【配餐作业】

4.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 篇四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一.导数概念的引入limx0f(x0x)f(x0)x

1.导数的物理意义:瞬时速率。导数的几何意义: 切线斜率

二.导数的计算

f(x)f(x)g(x)f(x)g(x)1)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运算法则[ ]g(x)[g(x)]2

3)复合函数求导yf(g(x))g(x)

三.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f(x)0,那么函数yf(x)在这个区间单调递增;

2.求函数yf(x)的极值的方法是:如果在x0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那么f(x0)是极大值;

4.求函数yf(x)在[a,b]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1)求函数yf(x)在(a,b)内的极值;将函数yf(x)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a),f(b)比

较,其中最大的是一个最大值,最小的是最小值.四.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利用导数的知识,求函数的最大(小)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2、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

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猜想;

检验猜想。

3、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三段论”,⑴大前提-⑵小前提-;⑶结论

5、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⑴综合法: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⑵分析法:逆推证法;执果索因.⑶反证法:一般步骤:(1)(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推理)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直到导出矛盾为止;3)(归谬)断言假设不成立;(4)(结论)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6、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的一种方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

(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

5.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基础北师大选修2-2讲解 篇五

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主编 欧阳竹定稿 王辉庭

学习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

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学习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学习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证明下列问题:已知a,b>0,求证a(b2c2)b(c2a2)4abc

一. 综合法

1.综合法:

2.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PQ1(Q1Q2)Q2Q3.....QnQ

3.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例

1、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 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二. 分析法

1.分析法:

2.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QP1(P1P2).....(Pn1Pn)PnP

让美丽的青春在335生命课堂里绽放!1

3.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4.分析法的书写格式:

要证明命题B为真,只需要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2为真,从而又有……

……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而已知A为真,故命题B例2.求证372

5例3.已知,k

2(kZ),且

sincos2sin①

sincossin2②1tan21tan

2求证:

1tan22(1tan2)。

三.基础达标

1、a,b,cR,求证

abc)

让美丽的青春在335生命课堂里绽放!2

2、ABC中,已知3bsinB,且cosBcosC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3.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a(b2c2)b(c2a2)c(a2b2)6abc(综合法)

4.已知a,b,c都是正数,且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2b2c2(abc)

2让美丽的青春在335生命课堂里绽放!3

高中数学选修2-2编号02-16 4

5.若实数x1,求证:3(1x2x4)(1xx2)2.(差值比较法)

22226.已知a,b,c,d∈R,求证:ac+bd≤(ab)(cd)

3322 7.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b>ab+ab.

四.小结与反思

1.综合法:

2.分析法:

6.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基础北师大选修2-2讲解 篇六

1.1

第3课时

导数的几何意义

一、选择题

1.如果曲线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方程为x+2y-3=0,那么()

A.f′(x0)>0

B.f′(x0)<0

C.f′(x0)=0

D.f′(x0)不存在[答案] B

[解析] 切线x+2y-3=0的斜率k=-,即f′(x0)=-<0.故应选B.2.曲线y=x2-2在点处切线的倾斜角为()

A.1

B.C.π

D.-

[答案] B

[解析] ∵y′=li

=li

(x+Δx)=x

∴切线的斜率k=y′|x=1=1.∴切线的倾斜角为,故应选B.3.在曲线y=x2上切线的倾斜角为的点是()

A.(0,0)

B.(2,4)

C.D.[答案] D

[解析] 易求y′=2x,设在点P(x0,x)处切线的倾斜角为,则2x0=1,∴x0=,∴P.4.曲线y=x3-3x2+1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为()

A.y=3x-4

B.y=-3x+2

C.y=-4x+3

D.y=4x-5

[答案] B

[解析] y′=3x2-6x,∴y′|x=1=-3.由点斜式有y+1=-3(x-1).即y=-3x+2.5.设f(x)为可导函数,且满足

=-1,则过曲线y=f(x)上点(1,f(1))处的切线斜率为()

A.2

B.-1

C.1

D.-2

[答案] B

[解析]

=-1,即y′|x=1=-1,则y=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斜率为-1,故选B.6.设f′(x0)=0,则曲线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

A.不存在B.与x轴平行或重合C.与x轴垂直

D.与x轴斜交

[答案] B

[解析] 由导数的几何意义知B正确,故应选B.7.已知曲线y=f(x)在x=5处的切线方程是y=-x+8,则f(5)及f′(5)分别为()

A.3,3

B.3,-1

C.-1,3

D.-1,-1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易得:f(5)=-5+8=3,f′(5)=-1,故应选B.8.曲线f(x)=x3+x-2在P点处的切线平行于直线y=4x-1,则P点的坐标为()

A.(1,0)或(-1,-4)

B.(0,1)

C.(-1,0)

D.(1,4)

[答案] A

[解析] ∵f(x)=x3+x-2,设xP=x0,∴Δy=3x·Δx+3x0·(Δx)2+(Δx)3+Δx,∴=3x+1+3x0(Δx)+(Δx)2,∴f′(x0)=3x+1,又k=4,∴3x+1=4,x=1.∴x0=±1,故P(1,0)或(-1,-4),故应选A.9.设点P是曲线y=x3-x+上的任意一点,P点处的切线倾斜角为α,则α的取值范围为()

A.∪

B.∪

C.D.[答案] A

[解析] 设P(x0,y0),∵f′(x)=li

=3x2-,∴切线的斜率k=3x-,∴tanα=3x-≥-.∴α∈∪.故应选A.10.(2010·福州高二期末)设P为曲线C:y=x2+2x+3上的点,且曲线C在点P处切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0,],则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A.[-1,-]

B.[-1,0]

C.[0,1]

D.[,1]

[答案] A

[解析] 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

∵y′=2x+2,且切线倾斜角θ∈[0,],∴切线的斜率k满足0≤k≤1,即0≤2x+2≤1,∴-1≤x≤-.二、填空题

11.已知函数f(x)=x2+3,则f(x)在(2,f(2))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4x-y-1=0

[解析] ∵f(x)=x2+3,x0=2

∴f(2)=7,Δy=f(2+Δx)-f(2)=4·Δx+(Δx)2

∴=4+Δx.∴li

=4.即f′(2)=4.又切线过(2,7)点,所以f(x)在(2,f(2))处的切线方程为y-7=4(x-2)

即4x-y-1=0.12.若函数f(x)=x-,则它与x轴交点处的切线的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y=2(x-1)或y=2(x+1)

[解析] 由f(x)=x-=0得x=±1,即与x轴交点坐标为(1,0)或(-1,0).

∵f′(x)=li

=li

=1+.∴切线的斜率k=1+=2.∴切线的方程为y=2(x-1)或y=2(x+1).

13.曲线C在点P(x0,y0)处有切线l,则直线l与曲线C的公共点有________个.

[答案] 至少一

[解析] 由切线的定义,直线l与曲线在P(x0,y0)处相切,但也可能与曲线其他部分有公共点,故虽然相切,但直线与曲线公共点至少一个.

14.曲线y=x3+3x2+6x-10的切线中,斜率最小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3x-y-11=0

[解析] 设切点P(x0,y0),则过P(x0,y0)的切线斜率为,它是x0的函数,求出其最小值.

设切点为P(x0,y0),过点P的切线斜率k==3x+6x0+6=3(x0+1)2+3.当x0=-1时k有最小值3,此时P的坐标为(-1,-14),其切线方程为3x-y-11=0.三、解答题

15.求曲线y=-上一点P处的切线方程.

[解析] ∴y′=

=--

.∴y′|x=4=--=-,∴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为:

y+=-(x-4).

即5x+16y+8=0.16.已知函数f(x)=x3-3x及y=f(x)上一点P(1,-2),过点P作直线l.(1)求使直线l和y=f(x)相切且以P为切点的直线方程;

(2)求使直线l和y=f(x)相切且切点异于点P的直线方程y=g(x).

[解析](1)y′=li

=3x2-3.则过点P且以P(1,-2)为切点的直线的斜率

k1=f′(1)=0,∴所求直线方程为y=-2.(2)设切点坐标为(x0,x-3x0),则直线l的斜率k2=f′(x0)=3x-3,∴直线l的方程为y-(x-3x0)=(3x-3)(x-x0)

又直线l过点P(1,-2),∴-2-(x-3x0)=(3x-3)(1-x0),∴x-3x0+2=(3x-3)(x0-1),解得x0=1(舍去)或x0=-.故所求直线斜率k=3x-3=-,于是:y-(-2)=-(x-1),即y=-x+.17.求证:函数y=x+图象上的各点处的切线斜率小于1.[解析] y′=li

=li

=li

=li

==1-<1,∴y=x+图象上的各点处的切线斜率小于1.18.已知直线l1为曲线y=x2+x-2在点(1,0)处的切线,l2为该曲线的另一条切线,且l1⊥l2.(1)求直线l2的方程;

(2)求由直线l1、l2和x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1)y′|x=1

=li

=3,所以l1的方程为:y=3(x-1),即y=3x-3.设l2过曲线y=x2+x-2上的点B(b,b2+b-2),y′|x=b=li

=2b+1,所以l2的方程为:y-(b2+b-2)=(2b+1)·(x-b),即y=(2b+1)x-b2-2.因为l1⊥l2,所以3×(2b+1)=-1,所以b=-,所以l2的方程为:y=-x-.(2)由得

7.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基础北师大选修2-2讲解 篇七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ABC中,AB=AC,BD平分∠ABC交AC于点D,∠BDC=75°,则∠A的度数为()

A.35°B.40°C.70°D.110°

2、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内角的度数的比为1︰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

A.20°B.120°C.20°或120°D.36°

3、适合条件∠A=∠B=1∠C的三角形一定是()

3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任意三角形

4、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下列图形:①平行四边形(不包含菱形、矩形、正方形);②矩形;③正方形;④等腰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的图形是()

A.①②④B.②④C.①④D.②③

5、如图,D在AB上,E在AC上,且∠B=∠C,那么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断△ABE≌△ACD的是()BA.AD=AEB.∠AEB=∠ADCC.BE=CDD.AB=AC

A

CE 第5题图第6题图

6、如图,AB=CD,AE⊥BD于E,CF⊥BD于F,AE=CF,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BC=AD且BC∥ADB.AB∥CDC.AB=DED.△ABD≌△CDB7、等腰三角形一边长是4,一边长是9,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A.17B.22C.13D.17或228、如图,矩形ABCD中,AB=3,AD=1,AB在数轴上,若以点A为圆心,对角线AC的长为半径作弧交数轴的正半轴于M,则点M的坐标为()

A.(2,0)B.(51,0)

C.(1,0)D.(5,0)

9、如图所示,将等腰三角形ABC绕点A旋转15°后得到

△AB′C′,若AC=1,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3B.C.363D.310、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A.必定全等B.必定不全等

C.不一定全等D.以上答案都不对

11、如图,AB∥CD,AD⊥CD于D,AE⊥BC于E,∠DAC=35°,AD=AE,则∠B=()

A.50°B.60°

C.70°D.80°

12、如图,AD∥BC,∠ABC的平分线BP与∠BAD的平分线AP相交于点P,作PE⊥AB于点E,若PE=2,则两平行线AD与BC间的距离为()

A.2B.3C.4D.5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3、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PA=7,则。

14、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6,其一边长为6,则另两边为。

15、如图,在Rt△ABC中,∠ACB=90°,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点E,交BC的延长线于F,若∠F=30°,DE=1,则BE的长是。

16、如图,OP=1,过P作PP1⊥OP,得;再过P1作P1P2⊥OP1且P1P2=1,得

;又过P2作P2P3⊥OP2且P2P3=1,得OP3=2;…依此法继续作下去,得OP2012=。

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10,0),(0,4),点D是OA的中点,点P在BC上运动,当△ODP是腰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时,点P的坐标为。

第17题图

第16题图 第15题图

三、解答题(共69分)

18、(6分)如图,△ABC和△ADE都是等腰三角形,且∠BAC=90°,∠DAE=90°,B,C,D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BD=CE.

19、(6分)已知:如图,锐角△ABC的两条高BD、CE相交于点O,且OB=OC.

(1)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2)判断点O是否在∠BAC的角平分线上,并说明理由.

20、(6分)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边上一点,∠B=30°,∠DAB=45°。

(1)求∠DAC的度数;

(2)求证:DC=AB。

21、(6分)如图,已知等边△ABC中,BD=CE,AD与BE相交于点P,求∠APE的度数。

22、(7分)如图,已知OD为∠AOB的平分线,CD⊥OA于C,∠OAD+∠OBD=180°,试说明为什么OA+OB=2OC.23、(7分)如图AB=AC,CD⊥AB于D,BE⊥AC于E,BE与CD相交于点O。

(1)求证:AD=AE;

(2)连接OA,BC,试判断直线OA,BC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4、(9分)如图,在△ABC中,∠ABC=45°,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F为BC中点,BE与DF,DC分别交于点G,H,∠ABE=∠CBE.

(1)线段BH与AC相等吗?若相等给予证明,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

(2)求证:BG2-GE2=EA2.

25、(10分)如图,△ABC是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P是AC边上一动点,由A向C运动(与A、C不重合),Q是CB延长线上一动点,与点P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由B向CB延长线方向运动(Q不与B重合),过P作PE⊥AB于E,连接PQ交AB于D.(1)当∠BQD=30°时,求AP的长;

(2)在运动过程中线段ED的长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线段ED的长;如果发生改变,请说明理由.

26、(12分)如图,已知△ABC中,AB=AC=10厘米,BC=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

8.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基础北师大选修2-2讲解 篇八

◆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了解求椭圆的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1)预习与引入过程

当变化的平面与圆锥轴所成的角在变化时,观察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什么图形?又是怎么样变化的?特别是当截面不与圆锥的轴线或圆锥的母线平行时,截口曲线是椭圆,再观察或操作了课件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能理解为什么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叫做圆锥曲线;第二、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圆锥曲线的例子.当学生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后,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P41页上的问题(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子一条(约10cm长,两端各结一个套),教师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一条(约60cm,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当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椭圆.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小(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板书〗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新课讲授过程

(i)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椭圆的定义.

〖板书〗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llipse).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M时,椭圆即为点集PM|MF1MF22a.

(ii)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提问: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第一、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第二、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

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

设参量b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a,b,c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y2x2 类比:写出焦点在y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221ab0.

ab(iii)例题讲解与引申

例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点标准方程.

分析: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a,b,c.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

53,,求它的22x2y253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1ab0,因点,在椭圆上,ab2292512a102则4a. 4ba2b24b6例2 如图,在圆x2y24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

分析:点P在圆x2y24上运动,由点P移动引起点M的运动,则称点M是点P的伴随点,因点M为线段PD的中点,则点M的坐标可由点P来表示,从而能求点M的轨迹方程.

x2y21上动点,求线段AP中点M的轨迹方引申:设定点A6,2,P是椭圆

259程.

解法剖析:①(代入法求伴随轨迹)设Mx,y,Px1,y1;②(点与伴随点的关

x12x6系)∵M为线段AP的中点,∴;③(代入已知轨迹求出伴随轨迹),∵

y2y21x3y1x12y121M1,∴点的轨迹方程为;④伴随轨迹表示的范围.

2592594例3如图,设A,B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224,求点M的轨迹方程. 9分析:若设点Mx,y,则直线AM,BM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y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M,BM的斜率之积是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设点Mx,y,则kAM4,因此,可以求出x,y之间9yx5,x5yx5; x5yy4,化简即可得点M的轨迹方程. 代入点M的集合有x5x59kBM

引申:如图,设△ABC的两个顶点Aa,0,Ba,0,顶点C在移动,且kACkBCk,且k0,试求动点C的轨迹方程. 引申目的有两点:①让学生明白题目涉及问题的一般情形;②当k值在变化时,线段AB的角色也是从椭圆的长轴→圆的直径→椭圆的短轴.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图展示与操作,必须让学生认同: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都是圆锥曲线,是因它们都是平面与圆锥曲面相截而得其名;必须让学生认同与体会:椭圆的定义及特殊情形当常数等于两定点间距离时,轨迹是线段;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及引入参量ba2c2的意义,培养学生用对称的美学思维来体现数学的和谐美;让学生认同与领悟:例1使用定义解题是首选的,但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解,培养学生从定义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例2是典型的用代入法求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会用分析、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通过例3培养学生的对问题引申、分段讨论的思维品质.

◆能力目标

(1)想象与归纳能力:能根据课程的内容能想象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实际例子,能用数学符号或自然语言的描述椭圆的定义,能正确且直观地绘作图形,反过来根据图形能用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表示.

(2)思维能力:会把几何问题化归成代数问题来分析,反过来会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来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会从特殊性问题引申到一般性来研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

(4)数学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能力.(5)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能探究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和途径.

9.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基础北师大选修2-2讲解 篇九

lzh 第 2 页 2013-5-311、下面是按照一定规律画出的一列“树型”图:经观察可以发现:

图(2)比图(1)多出2个“树枝”;图(3)比图(2)多出5个“树枝”;

图(4)比图(3)多出10个“树枝”;

(1)(2)(3)(4)(5)…照此规律,图(7)比图(6)多出_______个“树枝”.1用火柴棒摆“金鱼”,如图所示:

③ ② ①

13、按照上面的规律,第n个“金鱼”图需要火柴棒的根数为.

x2y

2若P则过Po作椭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点为P1、P2,则直线P1P2(称0(x0,y0)在椭圆221外,ab

为切点弦P1P2)的方程是x0xy0y21.那么对于双曲线则有如下命题:若P0(x0,y0)在双曲线a2b

x2y

21(a>0,b>0)外,则过Po作双曲线的两条切线的切点为P1、P2,则切点弦P1P2的a2b

2直线方程是.

14、下列是关于复数的类比推理:

①复数的加减法运算可以类比多项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②由实数绝对值的性质|x|2x2类比得到复数z的性质|z|2z2;

③已知a,bR,若ab0,则ab类比得已知z1,z2C,若z1z20,则z1z2;④由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可以类比得到复数加法的几何意义.其中推理结论正确的是..

二、解答题:

15.用三段论证明函数f(x)x2x在,1上是增函数.2

lzh

222第 3 页 2013-5-3 16.已知:sin30sin90sin1503 2

sin25sin265sin2125

17.已知a,b,c均为实数,且ax2y

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18.已知abc, 求证:2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并给出的证明.2,by22z3,cz22x6,114.abbcac

lzh 第 4 页 2013-5-3

219.设a,b,c为任意三角形三边长Iabc,sabbcac.试证:I4s.20.通过计算可得下列等式:

2212211

3222221

4232231

┅┅

(n1)2n22n1

将以上各式分别相加得:(n1)2122(123n)n.即:123nn(n1)2

上一篇:缓刑思想报告范文下一篇:商业银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