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024-10-08

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精选10篇)

1.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篇一

牢固树立“教育系统工程”理念
——读《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感
第一次以指导员的身份参加军训就赶上《江泽民文选》公开发行,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提升思想认识、理论修养和工作技能的良好契机。为了更好地组织全连学习《江泽民文选》,我首先研读了《文选》中有关教育的几篇文章,现就《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文,谈谈自己的感悟。
《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文是江学长在2000年2月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在此讲话基础上,形成了江学长《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并于同年3月,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刊载,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特点
江学长在《正》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表明,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是“系统性”;

性质是“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齐抓共推,两者缺一不可”。
二、再次点明了培养人才的目标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一段浅显易懂的精辟分析,再次点明了培养人才的目标。
之所以强调“再次”二字,是由于我国历来的教育方针都是明确的:邓小平曾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只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随着网络的迅速渗透、传播,以及就业高峰期的到来,在基层教育中逐渐偏离了这一教育目标,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弱化了德育教育。江学长的讲话再次点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目标,对一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进行了及时的纠正。
三、强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念
江学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念既体现在理念阐述构架上,也体现在理念表述内容上。
首先,在理念阐述的构架上,江学长分别从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教育理念的历史沿革、以及当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所需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详尽细致的分析,从构架上来看,十分完整。他从教育所处的“独生子女时代”、“社会竞争激烈”、“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思想品德教育”等大环境入手,分析了新形势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接着谈到“封建时代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说法,并尖锐地指出这些封建礼教下的教育思想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

进而提出当今世界形势下,经济社会环境中,应当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清晰的阐述框架帮助我们理清了思路,认清了形势,为准确、深入理解系统工程的教育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标题:《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读后感

2.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篇二

一、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果基于过去生活贫困、温饱难以解决的基础而言, 应该说青少年的健康状况跟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实际上就现在青少年的整体体质健康状况来看, 形势并不乐观。特别是最近十多年, 青少年生活、娱乐方式出现了比较大的改变, 网络和电子游戏迅速发展, 体育运动急剧减少, 青少年体质下降已经非常明显。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报告显示:在7岁到22岁的汉族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其中城市男生的超重率达到了13.25%, 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了2.7个百分点;全国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 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 且随年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31.67%, 初中生58.07%, 高中生76.02%, 大学生为82.68%, 其中初中生近视人数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在反映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中, 青少年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与2000年相比, 7到18岁和19到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 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 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同时一些在过去只有成年人才有的疾病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病症, 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 且患病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这些充分说明了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如果不给予充分重视, 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也必然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应

试教育体制造成体育锻炼的不足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状况的最主要因素

造成当前青少年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社会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等, 因生活方式转变和应试教育体制而造成的体育锻炼的不足应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数据表明, 我国有66%的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到一小时, 60.4%的学生认为造成自己体质下降的原因是从小没有养成锻炼习惯使得运动不足。

1.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挤占

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 特别近些年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给社会和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比较大的不良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生活的最重要代表就是电视、电脑、网络的普及与应用。这些东西的出现, 使得青少年不再参与过去那种更注重身体协调性、体力耐力培养的体育活动, 而是闷在家里或者网吧里, 被电视剧和网络游戏所吸引。加上由于青少年这一群体本身正是处于自控力差、贪玩的阶段, 很容易沉溺于这种生活方式, 这样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必然大为减少。重庆市卫生局进行的一个调查显示:在7~18岁青少年中, 喜欢电子游戏 (尤其网络游戏) 的占83.6%, 每周玩1~2次电子游戏的占73.5%, 7.8%的学生存在网络成瘾现象, 其中男生高于女生。11.7%的学生每日看电视时间超过4小时。

2. 应试教育体制给青少年体

育活动造成很大冲击。一是学校在升学率和学生安全的压力下忽视体育。应试教育体制下, 对学校和领导工作的考评与认定主要标准那就是升学率。“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学生”、“多少学生考上名校”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唯升学率论的机制下, 学校必然在教学安排上忽视体育活动, 压缩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甚至不开设或者不开齐体育课, 课余时间各科教师为了自己学科的考虑也是布置大量的作业。再加上当前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 学校体育设施并不完备, 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 学校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非常慎重。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没有参与体育的时间保证和运动环境, 不得不把更多时间用到学习上。二是家长也要承受子女未来成长和就业的压力, 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共同心愿。特别是当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 考虑到子女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家长必然更加重视子女是否有好的学习成绩、能否考上好的大学。这就造成家长一味追求子女成绩, 课余时间让子女去上各种辅导班、提高班、兴趣班。学生也只能违背自己的成长天性, 除了上课就是往返于各辅导班和家之间, 体育锻炼只能成为一种奢侈。三是社会的不良引导加剧了对体育活动的冲击。“学而优则仕”、“一举成名天下知”是流传几千年的传统, 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 对孩子成长的定义已经扭曲, 不是注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而是集中于能否考上好的学校“一举成名”的片面概念。加上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大肆宣传“不能输在起点上”的概念, 夸大能够培养“状元”、“天才”的作用, 加剧了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忽视体育活动的状况。

三、体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具体作用分析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兼具健身和娱乐双重功能的社会活动方式, 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青少

年身体器官的健康发育, 增强其身体素质。人体是由八大系统组成的, 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指挥协调下, 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各系统、器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可促进青少年身体机能的正常生长, 使身高增长, 体重增加, 呼吸机能和心脏功能提高。还可以调节神经活动的灵活性, 增强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能力, 使青少年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

2. 体育活动能够缓解压力, 增

加自信, 增强意志力, 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真正的健康, 不仅仅局限于身体机能的正常, 而在于身心的全面发展。当前社会各界给予青少年的压力过大,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缓解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通过体育活动, 能够使青少年紧张的精神和情绪得以放松, 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态。通过对体育活动不断的参与和长时间的坚持, 青少年能够从提高的过程中得以体验别人的认同感, 对自我力量产生一个积极的评价, 有利于增加自信, 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 通过不断克服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还有利青少年培养坚韧的品质和意志力。而压力的有效缓解、自信的不断增加、意志力的持续增强, 都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高, 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3. 体育活动能够培养青少年

3.合理运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篇三

关键词:青少年 健康成长 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6-01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第二个生长加速期,也是青少年性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应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他们能参加足够的体育运动。我国青少年体质和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在北京、内蒙古、辽宁等14个省(市、区)建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两年对我国学生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并发布公告。2010年进行的监测结果反映中国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很不乐观。对18多万名7~22岁城乡男女学生进行的监测结果显示,与2002年相比,我国学生在继续“发福”的同时,爆发力、力量等素质也继续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重要健康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小学生三成,初中生六成,高中生接近八成,大学生八成。天津市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的学生身体素质甚至已经降到20年来的最差水平。在近几年的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这些数据给我们强烈的警示。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体质健康关系个人的幸福生活,而对于国家来说,则关系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竞争力。

造成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

(1)应试教育让孩子远离体育。为了孩子的未来,也迫于就业压力,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上赶,许多孩子在补习班、辅导班中疲于奔命,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2)体育教学模式让体育缺乏吸引力。中国体育教学的达标考核模式借鉴是前苏联的“卫国体育健身制度”,当时中国教育界是为了丰富体育活动而选择了达标这一考核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如今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面十分广,学校体育教学的达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要了,学生们盼望体育课上痛痛快快的踢一次足球、打上一场篮球,结果等来的却是一些为考核达标而设置的课目。使学生大失所望,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独生子女受到畸形“呵护”。目前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小心翼翼地养育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根本不允许孩子参加一些对抗性强、活动剧烈的运动。由于害怕学生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学校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对抗性强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

蔡元培先生说过:“完全人格,首为体育”。体育运动除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之外,对提高青少年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1)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2)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项目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在未来国际化和合作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团结协作这一素质显得越发重要。这一代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产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在整体性格上更加自我,如果在学生时期、在性格仍可塑的时期没有形成团结协作的观念,那么在未来的工作中就很难在一个和谐的团队中占据一席之地。

(5)体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极好平台,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好形式。从奥运会游泳项目的夺冠,就可以看出,每一项有影响的体育赛事都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民族传统体育更是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载体。

形成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合力,政府、学校和家庭必须从人材培养、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以为青少年一生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努力为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创造条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要继续加强与教育部门的配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公共体育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当向学生开放。要继续办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各级各类体校,充分发挥其组织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示范带动作用。

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加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激发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为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要广泛开展体育器材、体育赛事、体育指导、健身科普等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广大家长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注重从小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要树立正确成才观,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置,让子女经风雨、见世面,经受磨练,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走出补习班,走向运动场。

参考文献

[1]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7:58-76.

4.青少年健康成长 篇四

在清闲午后,在日落黄昏,一杯清茶,翻开手中书卷。由上而下一行一行的阅读,陶醉于那文字交融的世界里。悟生活的阴晴雪雨,品人生的辣苦酸甜。

鲁迅的多味人生和多味文学

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我经历了一个由盲目到抵触再尊敬的过程。《孔乙己》的态度讽刺;《祥林嫂》的笔法细腻;《狂人日记》的文风干练;描绘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人生世相。我被他语言的亦庄亦谐所折服。笔随心动,他所独到的文学是我所无法抵达的世界。经过想象与真实交替的艺术概括,把深邃的思想感情升华为一种诗情美。巧妙的道出了人们想不到、说不出或想说而说不透的话。他的真知灼见,让我学习到写作是要以真情实感来创作的。

历久弥新的世界经典

名著是文坛永不衰败的常青树,每一次捧起,用指尖轻轻滑过那些脍炙人口的书名,就能体会到它们饱经世间的沧桑。然而几经岁月淘洗却韶华依旧,甚至变得更有价值的浑厚。最欣赏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遥想十九世纪法国的悲惨世界,敲钟人丑陋下如此纯净的心灵诠释了人世间的真善美,道貌岸然的天主教神圣的职业下却暴露出了所有的假丑恶。强烈的比较给人耳目一新的震撼,突破了其他古典文学的局限,空前绝后的浪漫昭示了无穷魅力。再辅以大师的生花妙笔,行文如流水让我如此着迷。

充满温情的心境驿站

在那个年代,除了鲁迅,剩下该值得细细品味的就是她了,张爱玲。她的作品是浑然天成,不见凿痕。几乎每一部小说里都有穿着精美旗袍的女主角,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染上不多不少的人间烟火,多了便是庸脂俗粉,少了又过于空灵孤傲。(两句概括可谓恰倒好处,并且体现了语言的对仗美。)张爱玲总能够拿捏好其中语言的分寸,故事情节不铺张也不矫情,却恰如其分显出一种温暖。纠缠的人情世故后便是另一种清香适口,仿佛一打开书的扉页就落入张爱玲布置的世界,把自我的心境交给她,为她所塑的人物而或喜或悲。我羡慕与她的才情,感激于她告诉我的世间挚爱。

清新飘逸的书中仙子

冰心的诗,无论哪一首都给人以沁人心脾的韵味,那种天生的淡雅令人陶醉,字里行间里透出与生俱来的洒脱。《繁星??春水》里歌咏母爱童真,轻淡的笔墨道出其中的清甜。从她的诗里我学会了在生活中以诚相见,以爱相濡。世纪老人那“爱的哲学”字在心底回荡,泛起阵阵甜蜜。

5.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篇五

近年来,青少年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沈阳市文明办也曾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的征集评选,家长学校、父亲课堂、协议上网等金点子相继涌现,就让我们一一来了解这些成功经验吧。

爸妈进校园讲职业

“每个孩子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可怎样才能实现呢?”大人们的答案通常是,“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为了使学生能理解各种职业真正的工作状态,让孩子在比较中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近的职业,沈阳市实验学校从2007年起在学校开展了“百行学问进校园”活动。活动中,家长成了讲解员。博瑞的妈妈是位医生,小戴的爸爸是名科研工作人员,小王的爸爸是古钱币收藏爱好者,杰杰的爸爸是军官„„他们全都来到孩子的班会上做起了讲述者,给学生们打开了各种职业的窗口。博瑞的妈妈就为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医生的成长经历,“医院有很多科室,做医生可以亲眼看到生命的诞生,但也能看到一个人怎样失去生命„„”由家长带来的讲座非常精彩,也带给学生很多启示。

孩子当家,家长听课

“家长学校,孩子做主。”2006年初,沈阳新民高级中学苏世达、沈阳二中徐妍妮等中学生自发地创办了一所家长学校――青春心语家长学校。在这里,孩子们是主角,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学设计、活动策划等都是孩子们自行讨论决定的,“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题目是‘两代人的沟通’„„”孩子们根据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先确定主题,然后共同讨论丰富内容,再由确定的教员集中准备,经过内部试讲修改合格后才推向社会,如“告诉您中学生在想些啥”“别叫我网痴”“青春期心路历程”“我说补课”等题目,都是通过自己或身边同学的一些典型事例,告诉家长中学生的所思所想。目前,青春心语家长学校成员近百人,参加活动家长、学生、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上万人,活动范围也由沈阳发展到全国甚至国外,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父亲课堂”里学当爹

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父亲角色不可缺失。和平区启动了“父亲课堂”,在指导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全区50多所学校、80多个社区都相继开办了“父亲课堂”,受教育人数达5万余人。和平区南京

街第十小学以“我心目中的好父亲”征文、写一封“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家信等形式,让父亲们知道孩子喜欢怎样的父亲。和平区文明办主任檀静介绍,通过开展“父亲课堂”,“在外忙于应酬不理家事的冷漠型父亲少了,陪孩子做游戏、和孩子做朋友的亲和型的父亲多了;经常酗酒、打麻将、以打骂等粗暴方式对待孩子的野蛮型父亲少了,尊重理解孩子、能以身作则的文明型的父亲多了;对孩子只出钱不出力的懒惰型的父亲少了,重视孩子的品德养成,能力培养的智慧型的父亲多了。”

留守儿童大家管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东陵区通过上门查访、走访群众,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联系等形式,全面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建立起“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目前,全区612名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已经进行了统一建档管理。而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东陵区还优先为留守儿童安排了“代理家长”。组织学校教师、机关干部、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建立管护对子,现在,全区612名留守儿童都有了自己的“代理家长”。同时,各个学校还建立了“谈心小屋”,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也熟“红色经典”

《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这些家长们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影片,现在对孩子来说也不再陌生了。皇姑区从2005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红色经典影片进社区”“红色经典书籍进社区”活动,让未成年人在家门口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和“红色经典书籍”,在家门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在向青少年推荐红色经典系列的同时,还邀请了经典影片作者、英模人物、演员和孩子们一道参加座谈会。

十项协议让孩子文明上网

孩子喜欢上网常常让家长烦恼不已,2007年,沈河区妇联、沈河区文明办提出和制定了“家庭上网协议”,协议中设置了孩子在家中科学、文明上网的十项准则,引导青少年严格遵守家庭上网协议中的各项规定及惩罚条款,文明上网。“暑假期间周一到周五每天上网娱乐一小时,周末两小时;没有家长允许不得在网上购物、约见网友;下载软件、音乐、游戏前要通知父母„„”小美对上网协议记得很清楚,“我和妈妈签了协议,说好了一切都按照协议走。”据了解,许多家庭在签订协议后,都能自觉按照协议的规定来上网,减少了因为孩子不科学上网而引发的家庭矛盾。

取缔社会网吧,公办网吧就不会出问题吗?

盛大林

“各种网吧,管了多年,为什么管不好?”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集团董事长严琦语出惊人:关闭所有社会网吧,政府办公共网吧。就这个建议,严琦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相关提案。“网吧衍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顽疾,针对顽疾,就应该下猛药。”严琦说,各种社会网吧的开办,能带来部分税收,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但这和其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相比,这点“好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为了满足社会上正常的上网需求,严琦建议政府出资办一批公共网吧,“公办网吧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便于监管。”(据3月2日《重庆晨报》)

众所周知,现在市场上的网吧基本上都是私人办的,在公办网吧几近于无的情况下关闭所有社会网吧岂不是要消灭网吧吗?因此,严琦委员的建议似乎有些“语出惊人”。其实,不仅早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建议,而且有些地方早就这样做了:去年7月,山东省冠县就曾关闭了全县城的21家网吧,后在舆论的压力下才逐步恢复了一部分;2006年9月,因为有一个网瘾少年给新任的县委书记写信,山西省方山县也曾关闭了县城的所有网吧。净化社会环境,保护孩子成长,这是取消网吧建议者或者作出行动决策者的共同动机。这样的初衷当然都是好的,但按照这样的思路,人们都不应该吃饭了,因为进食可能被噎住,甚至还会致病——“病从口入”嘛!

因此,要解决孩子沉醉于网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首先要看还有没有“不禁而治”的办法。其实,政府早就出台了措施,比如禁止未成年人上网吧,校园门口200米以内禁开网吧,营业时间不得超过零点,等等。如果这些措施真正得到了执行,不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了吗?

然而,上述种种措施几乎都成了一纸空文。何以至此?主要的原因是政出多门、监管不力。一个小小的网吧,负有监管之责的部门竟有好几个,因而时常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谁都知道网吧里有很多未成年人,但有关部门及执法人员却熟视无睹,即使有人举报了也迟迟见不到行动,有的执法人员甚至与网吧的非法经营者沆瀣一气,以至于无证经营的“黑网吧”也能长期存在„„ 在主张取缔社会网吧的同时,严琦还建议政府开办一些公共网吧。公办的网吧就不会出问题吗?现在的绝大多数医院和学校都是公办且号称“非营利”的机构,大处方、乱收费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事实证明,但凡有偿服务,不管是公办还是私营,在监管不力或者缺失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6.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用 篇六

(实践结论)青少年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化过渡时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他们的教育除了细致耐心,循序渐近外,重在掌握其生理及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减少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需要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预防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庞大的“防护林工程”,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帮扶失足青少年重筑梦想,回归社会奉献青春,已然是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的重大责任与光荣使命,让我们倾注青春,将自我实现与国家的明天紧密相连,用法治梦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用法治之手托起中国梦!

大力弘扬法制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育才中学举行青少年犯罪预

防法制教育报告会

为迎接第十三个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的到来,进一步在广大师生中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育才中学在本月开展了以“大力弘扬法制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法制宣传主题系列活动。

11月26日下午,慈溪市司法局黄同志应邀来我校,面对面地给学生进行了一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制教育报告会。

会上,黄法官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结合近年来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知识,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案例,一件件令人咋舌血的教训,使同学们明白了其实法律就在他们身边,要学法、懂法、守法,进而预防违法犯罪行为。通过讲座,同学们既学到了一些关于法律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又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同学们纷纷表示法制报告会召开的很切实、很成功,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法制宣传日活动是育才每年学校教育工作计划中重要的普法活动。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法制宣传演讲赛、法制教育征文活动,出刊了法制教育的宣传板报、标语、知识小报等。(周定龙稿)

二、“中国梦”赋予我们的使命和重任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将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和受惠者。每一个孩子的梦想,更应当与我们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志存高远、坚守信念,练就本领,无私奉献,把个人的成长之路与中华民族的国家复兴之路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的美好明天。

作为司法行政工作者,在当前难得的法治建设发展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更有责任在青少年的心中种下“法治梦”,也更有信心让法治花开,让中国梦圆。因而,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系统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职能,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深化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才能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才能为“圆梦”提供新鲜的血液和持续的正能量。

(一)坚持三个结合,全力推动我区青少年普法教育。

法制宣传教育职能是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具有先导作用。青少年历来都是我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法制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梦教育的应有之义,在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成长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结合多项法制宣传载体,向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一直以来,黄岩区司法局非常重视青少年法制宣传阵地的建设和载体更新。在全区公园、学校、车站等场所建起法制宣传栏,同时,要求全区533个村(居)委员会在农村、社区青少年常聚集玩耍休息的地方设置法制宣传专栏。一方面我们在电视台播出法制公益广告,号召广大青少年从小做起,做遵纪守法公民。另一方面我们于2008年创办了黄岩区普法网站,为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提供了一个新平台。我们还结合新近出台的法律法规、社会热点等内容,每个季度编印10版图文并茂的法制宣传挂图1000多套,免费派发到全区大型法制宣传栏、学校、社区、广场进行张贴,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法规。另外,我们每年征订《法律你我他》、《青少年法律读本》、《禁毒宣传手册》、《青少年保护法》等各类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读本及音像资料,免费派送给全区各个学校。

二是结合“护蕾行动•法律进学校”活动,加强青少年学法用法。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大力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黄岩区司法局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制度。选聘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纪律严明、有较好法律知识水平、热心法制教育的派出所干警担任全区72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每学期坚持到任职学校上1-2次法制课,在转化后进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小学设立学法副班长,通过每周一个法制小故事、每月一期法制小报等活动,向同学们宣讲身边的法律知识。第二,我局结合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和案例,编辑出版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安全知识读本《护蕾》,做到全区中小学生人手一本,并与课堂教育、课外实践、考试、评比先进相结合,大大提升了法制教育效果。第三,将点单式宣讲团送进学校。讲师团主要由法院、公安、交通、司法、教育等部门共计27人组成,以“讲道德学法律”为主题,共向全区学校推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等32个授课菜单,学校每学期确定1个以上菜单,邀请讲师团成员对学生进行法制宣讲。宣讲团深入全区各级学校,结合真实的案例讲述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危害,与青少年一起分析原因,分析警示作用以及引发的思考,多方位向青少年普及法律,传播法治理念。

三是结合特色普法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法用法。为提高青少年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我们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以赛带学,学以致用。“六五”普法期间,在区委宣传部、教育局、团区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在全区开展10场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今年9月,我们与区教育局合作,在全区所有中学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笔试初选,其中,16所中学将进入下一轮台赛,最后将会有8支队伍进入决赛角逐冠军。通过现场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宣讲和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主持人引导学生展开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我们广泛开展特色法制教育活动,知识竞赛与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法制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妙趣横生的普法活动大大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制意识。

(二)依法开展矫正与帮教,积极帮扶挽救失足青少年。

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是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对象,我们更要讲究方式方法,用爱心帮扶,用温情执法,唤醒一颗颗曾经迷失的心灵,重新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引导他们争做合格的守法公民,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积极因素。

我区自2008年启动社区矫正工作,2008年8月全面接收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截至今年7月30日,累计接收 2723名社区服刑人员。目前,接收未满18周岁的“社区服刑”未成年人9名,占全区社区服刑人员总数的2%。全区现有刑释解教人员2216人,其中刑释2204人,解教12人,全区暂无未成年刑释解教人员。对已入矫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我们严格贯彻执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坚持因人施教、以理服人的原则,积极探索多项矫正与帮教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思想道德、法律、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找准社会定位,树立梦想,增强痛改前非的决心和勇气。

一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开展活动积极帮教。目前,我区建有多支吸纳社区志愿者、政法干部、矫正对象家长、老师和亲朋好友等人在内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并在区司法局的领导下,全区19个乡镇街道533行政村(居)已全部建立矫正帮教领导小组,形成一批活跃的帮教生力军。同时,积极与妇联、团委等部门联系,根据青少年矫正对象思想活跃、精力旺盛等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教活动,为他们营造健康向上、宽松文明的矫正环境。比如组织青少年矫正对象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学习优秀人物先进事迹演讲比赛、参加义务献血活动、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到社区矫正劳动基地参加公益劳动、邀请知名律师、关工委同志举办法律知识、思想道德教育讲座等。通过一系列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健康文明的活动,促使青少年矫正对象增强社会责任感,早日回归社会。

二是正确引导服从监管,认真评估制订个案。针对青少年大多年轻气盛、做事冲动的个性,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认罪服法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今年以来,全区各司法所不定期开展法律法规讲座35场和个别谈话教育52次,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深刻明白违法危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制定帮教个案。由矫正对象回答调查问卷内容,根据得分情况确定其管理等级。与此同时,结合青少年矫正对象的犯罪行为、自身特点、思想状况、家庭环境等再量身定做出矫正个案,真正落实个案矫正。经全体司法行政工作者的努力,今年以来,无脱漏管现象、无矫正人员再犯罪。

三是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心理矫正工作。社区矫正中,对青少年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正和咨询对其改造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青少年的心理不稳定,容易受环境及他人的语言刺激作出过激行为,正面的心理引导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开展心理矫正和咨询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不仅要有心理学方面的丰富知识,同时要熟悉基本法律法规,还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心、交往亲和力及高尚纯洁的道德品质。今年,局机关利用学校、医院等资源,精心挑选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师,已分两批次对全区社区矫正工作者、法律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通过专业学习和业务充电,我区对青少年矫正对象进行个性化的“一对一”指导、监督与咨询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

三、时刻准备着,为“中国梦”助力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法治中国梦,我们是实践者,法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不懈追求,努力奋斗!船,已起航,帆,正高扬,实现全民信仰法律,司法行政任重道远;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司法行政当仁不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勿忘昨天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力量,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法治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实现!

此刻,作为一名司法行政工作者,我是幸福的,因为我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多在一个孩子的心中种下“法治梦”,那中国的法治梦就多了一份正能量,真切的希望千千万万的像我一样梦想在助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青年们能够梦圆,在同一片蓝天的见证下让我们助力法制建设,为法治中国梦加油!

飞扬青春志 共筑中国梦

——共青团南明区委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纪实 2013年以来,共青团南明区委以深入推进“三创一强一提升”和“一创四办”工作为契机,以“青春争先·扬帆文明梦、青春增绿·放飞绿色梦、青春护航·承载文明梦”为载体,在全区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通过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凝聚青春共识,不断传递青年正能量。

一、实施“青春争先”行动,扬帆文明“中国梦”

一是抓教育,重引导,青春文明进校园。广泛开展“红领巾心向党”、“青春共话十八大”、“祖国好·家乡美”、“青春梦·中国梦”等富有时代特征、符合青少年特点、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使青年学生成为“首善之区、魅力之都、幸福之城”的建设者。5月,在十五中开展了“传承五四精神 放飞青春梦想”主题团日活动,新老学生团员共同开展入团宣誓、“我的青春梦、绿色梦、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8月,联合贵阳学院团委,组织126名志愿者开展创文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二是抓团建,促发展,青春文明进企业。以“我为企业献一策”、“感恩反哺”、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主题座谈会、团日活动、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广大非公企业员工亮出自己的“青春梦、中国梦”,立足岗位比业务、比技能、比贡献,做到企业整体发展、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团建工作互促互进、同频共振。4月,与水口寺社区服务中心、尚河食街团总支联合开展了“感恩反哺、志愿同行”活动,通过唱感恩歌曲、讲真情故事、谈花季理想、填写心语卡、礼聘小小宣讲员等方式,关心、关爱社区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引导他们感恩父母,回报社会。三是抓帮扶,结对子,青春文明进基层。以“花季护航·心手相牵”活动为载体,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采取结对帮扶、走访慰问、亲情陪伴、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智障(自闭症)儿童、失足青少年进行帮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3月,与区红十字会在小碧中学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 捐出一本书 一顿早餐 一帮一助学活动”,共募集图书8千余本,建立爱心书屋2个,募集善款7万余元,为61名优秀农民工子女发放助学金,结成帮扶对子61对;六一期间,在启智学校开展“同在蓝天下 爱心助学行 共筑中国梦—迎六一关爱特殊儿童主题活动”,募集并捐赠7000余元的文体用品,成立了全市首家特殊儿童学校团支部和“花季护航 心手相牵”志愿服务站。

二、实施“青春增绿”行动,放飞绿色“中国梦”

一是整合资源,组建绿色队伍。五四青年节期间,联合区委群工委、区生态局等单位,在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开展了“创温馨南明 建生态家园——绿色微笑小屋 青春志愿同行”活动,成立了南明区首支生态文明志愿者团队,建立并依托“微笑小屋”长期开展便民服务和生态文明宣传,并将部分新型社区、学校、非公企业的青年志愿者代表礼聘为“三创一强一提升”、“一创四办”和“中国梦”的青春宣讲员,目前,团区委共建立微笑小屋2个,整合各乡、社区、非公企业、高校资源,组建生态文明志愿者团队6支,募集生态文明志愿者370余人。二是创新载体,深化绿色服务。结合“黔茶飘香、品茗健康”、水精灵守护母亲河”等活动,积极开展植树护绿、环境保洁、植树护绿等生态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培训、主题班会课(团日活动)、绿色签名寄语、征集绿色点子、“居民认养一片绿”、评选环保小卫士、生态文明志愿者之星等方式,动员全区各级团组织、团员青年争当“生态南明”的宣传者、倡导者和践行者。三是辐射带动,加强绿色宣传。通过发放生态文明倡议书、宣传册、12369海报、开展主题微博微话题互动讨论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了“生态文明行 你我齐参与”主题活动,通过环保谜语有奖问答,发放环保知识宣传海报、《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等方式,深化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截止目前,团区委共开展生态主题宣传、实践服务29次,发放倡议书、宣传海报、环保袋等资料8000余份。

三、实施“青春护航”行动,承载平安“中国梦”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打造护航平台。依托“南明区志愿者帮扶“失足青少年工作站”、“花季护航——法制教育基地”,强化枢纽型团组织建设,完善“志愿者—社区—学校”三结合的“青春护航”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改正不良习惯,重塑健康人格,最大限度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是注重帮教管理,拓宽护航渠道。不断拓宽教育、引导“失足”青少年的有效途径,丰富帮教“失足”青少年的活动载体,以实际行动带动和感化‘失足’青少年回归社会、回报社会,帮助他们重拾“青春梦”,重塑生活信心。联合区公安局团委,建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案件代理监护人到场机制,凡本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环节,如遇监护人无法通知或不能到场等情况,团区委即指派工作人员到场,现场履行“临时监护人”职责,对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心理疏导,提供法律帮助,保护合法权益。

7.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篇七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针对目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状况而提出的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青少年学生中掀起群众性的体育锻炼热潮, 切实提高健康水平。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是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目标是从2006年起, 用3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使85%以上的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的标准。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使学生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总之, 就是促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到操场上, 参加体育锻炼, 形成良好习惯, “达标争优、强健体魄”。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前提是, 必须组织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突出开展集体参与的主题鲜明、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将活动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形成制度, 给予保证。同时, 要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的示范带头作用。学校要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园地,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出台, 现在的问题是狠抓落实。首先, 抓落实的关键在领导。也就是说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 从政策制定、条件保证、督促检查等方面体现领导的高度重视, 要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创造条件, 搭建有利于开展工作的平台。其次, 抓落实的重点在学校。学校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各项政策、措施都要通过学校的工作才能得到落实。否则, 再好的政策、措施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既不能使学校体育得到加强, 也不能使学生的体质得到提高。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时,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从某种意义讲, 狠抓落实就是狠抓学校, 学校的各项有关工作到位, 阳光体育运动才能落到实处。第三, 抓落实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各项举措, 都要在青少年学生的身上得到实实在在地落实, 具体的衡量标准就是青少年学生是否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的标准;是否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是否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质健康状况是否得到好转。这是衡量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好坏的重要标准。

同时,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着力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 唤起全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广泛关注, 得到社会力量更加广泛的支持。

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一年有余, 距离实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的“两个85%”的目标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时, 领导要检查一下, 我尽到责任了吗?学校要检查一下, 各项要求落实了吗?学生要对照《标准》监测一下, 我进步了吗?总之, 时不我待, 仍需再接再厉, 务求工作实效, 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尽享阳光体育带来的实惠, 展现阳光体育给自己增添的无穷魅力。

8.青少年健康成长牵动中南海 篇八

青少年身体健康、精神健康

成为中央高层重视的两大问题

青少年健康问题包括身体和精神两大方面。强调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是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则更侧重于青少年的精神文化健康。在加强青少年身体健康方面,会议强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会议指出,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在加强青少年精神文化健康方面,会议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大力弘扬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不能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几十年来共和国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培养一代新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党和国家就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指出了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不断加强,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场上、体育馆里,青春闪耀、朝气蓬勃。一批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走出校园,走向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文明病”相伴生在了孩子们的身上,青少年学生体质在整体增强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

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成立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组委会举办了一场国际青少年体能训练营,同时邀请了中、日、韩3国共320名大中学生参加。在激烈的对抗赛中,人们发现,中国中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低于韩日学生。

令人心忧的还不止于此。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的相关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同样需要关注。许多学生步入校门时感到“郁闷”、“紧张”、“疲惫”、“焦虑”或“恐惧”,一些自编的厌学、悲观的顺口溜反映了他们消极的心态。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一天当中的主要时间在学校,学校体育课的开设、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因而十分重要。但令人遗憾的是,喜欢传统体育课的孩子很少,普及性的体育活动也不尽如人意。

目前除了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场地少、师资缺乏、课程和活动内容陈旧等问题。特别是为了尽量避免伤害事故,大多数学校都不敢开展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很多学校还习惯于把孩子“圈养”在教室里,不允许在操场上奔跑、打闹,更少有创新的课程和活动形式,单调枯燥的课程和活动很难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学校体育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难以保证,在家里许多学生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埋头做作业、玩电子游戏、看电视,过着一种高压下的不健康生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除了学习压力增大、缺乏有效运动之外,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

网络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由于网络文化的信息十分快捷,内容极为丰富,技术手段繁杂,使得一些淫秽色情内容夹杂在网络上得以传播,对网络文化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给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带来了危害。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8~35岁的人已经占到85.8%的绝对多数,其中,24岁以下的人占56%,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24%。

青少年能否抵挡住网络文化中负面效应的诱惑,这一问题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网络的问题其实是我们人类自身在科技发展时代所面临的思想、道德、文化冲突的集中反映。青少年的网络道德问题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

网络道德教育对象不应该仅仅是青少年群体。生活在网络社会的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网络在深刻作用于青少年的同时,也在检验着网吧管理者、网上信息传播者的道德良知,检验着游弋在网络世界的每个网民,以及整个社会的良知。目前,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对于网络文化的冲击,却显得过于无力。大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学校传统的德育也显得滞后与低效;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有的网站漠视社会责任,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发布不良信息。因此,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发展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只有家庭、学校和网站联手,全社会都来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道德,才能真正培育和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筑起青少年身心健康保护墙

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育部自上世纪90年代末就接连下发文件,要求各地把初中的升学体育考试记入升学总分。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这项政策使很多学校提高了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推动了孩子们的体育锻炼,也改变了很多家长的观念。随着学校对学生体质问题的重视、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视,一些高校在录取时也会考虑体育成绩。今后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新生后会对新生进行体质测试;全国的高中毕业考试要增加体育考试,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省份,要调减其重点高校的招生指标。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该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颁发了正式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还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于2007年9月1日前报教育部备案。

在净化网络方面,各部门也频频出招。最近,公安部、中宣部等10部委在全国组织开展为期半年的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在各地基层群众尤其是广大学生家长中引起热烈共鸣。为贯彻落实《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各级文化部门积极行动,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互联网文化单位的日常管理,整顿和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对网络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打击力度。近期,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加强了对社会公众和网络文化经营单位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在此次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中,各地文化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执法管理,对利用网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违法行为,依法配合相关部门予以查处。同时要求互联网文化单位实行网络内容审查制度,配备专门的审查人员,对互联网文化产品内容进行审查,保障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合法性;对未经文化部门审查,擅自传播进口互联网文化产品或提供含有淫秽色情信息文化产品的,由文化部门依法严厉查处,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9.怎样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基 篇九

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历经了科研起步、早期试点、扩大实验、重点深入、全面推开五个阶段。自1998年我区被教育部基教司确定为全国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以来,我们将区域推进工作作为重点,在夯实原有基础的同时,本着加强领导、整合资源、校际互动、共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明确提出区域推进工作的“四有”标准,即:使全区每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发展规划、有专兼职教师队伍、有课程实施、有心理咨询支持系统,并着力在组织建设、师资培养、学科渗透、校际合作、咨询室建设、教育科研六方面加强建设,深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区各中小学的有效实施。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全区100%的学校都积极参与到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100%的教师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每所学校均配备了1~2名专业心理咨询人员,100%的学校均建成了不同规模的心理咨询室。全区初步形成以十个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片为重点,校际合作、资源共享、区域推进、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区德育工作的优势特色项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统一思想,建立组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区始终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扎实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学校的任何一项工作,只有校长重视了,认识提高了,才能得以有效推进和落实。为此,我区将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全区教育发展规划,在全区教育系统党政一把手会议上,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明确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要求每所学校都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按照区域推进的整体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党政一把手培训的必修课程,通过聘请专家讲座,从专业引领的角度,使广大干部进一步认清当前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其为促进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为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组织建设,一方面,我们在全区成立了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德育科牵头,人事科、德育研究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科室部门共同参与的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并出台了《河西区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做到目标明确,分工合作,扎实推进。领导小组坚持每学年初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听取各部门工作汇报,研究制定学年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分工,抓实过程管理,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形成了全区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各校要由德育副校长或一把手校长、书记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成立由学校德育处牵头,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小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做到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实施,有目标计划,有措施保证,为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二、加强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师资保证

建设一支专业型的教师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本着全员培训、专业培养的工作思路,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师资队伍。

(一)开展好全员通识培训

我们在全区提出了“全员育心”的口号,组织专家、教师编辑《河西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知应会手册》,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必修课程,全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规定考核不合格者不允许结业。截至目前,我区已进行了两轮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共培训教职工14000多人次。另外,自2002年开始,我区还抓住师资源头,对新分配到我区的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通识培训。

(二)加强专业师资培养

一方面,加大班主任心理教育培训力度。按照市教委部署,2005、2006年,先后举办了六期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专业培训班,2411名班主任全部参加培训并取得心理健康C类资格证书,提前一年实现了班主任100%持心理健康专业资格证上岗的目标。另一方面,在抓好班主任培训的同时,组织来自全区各校的百余名教师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A、B类心理辅导员培训班,通过专业培训,既为各校配备了1~2名B类心理辅导教师,又建立起了区级A类心理健康专业师资队伍,在全区师资培训以及学生团体辅导、家教指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全区各校已初步形成了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三、狠抓课程实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我区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抓实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我们要求广大教师结合所教学科,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结合新课程的有关要求,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重点在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适应性、学法指导、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二)保证专门课程的落实

我们要求全区每所学校利用地方课、班校会课时间,落实每班每月一节心理健康必修课的要求,并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求各校要做到有专门课时、有教学计划、有师资保证,要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等内容,既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识的目的,又能结合学生不同阶段共性的心理问题,如入学适应性、考前辅导、交友等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四、完善校际合作机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

多年来,我区紧紧抓住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时机,在全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校际合作机制建设,促进校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推动了全区各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2004年,我区制定并出台了《河西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依据此标准,以目标计划、师资建设、设施设备、教育科研等为重点,构建起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先后两次采取自主申报的方式,开展了面向全区的示范校、达标校评估工作,全区100%的学校均达到达标校以上标准,15所学校被命名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在开展评估工作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在区域推进工作中的引领、辐射作用,自2004年,我们将全区中小学按地域划分为10个学片,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结果,确定10所示范校为学片中心校。协作片机制的建立,实现了校际间的良性互动,整体带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共享学片资源

在协作片活动中,各中小学按照区教育局下达的《学片中心校工作制度》要求,打破校际界限,将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设施等资源,定期向学片内其他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效,解决了一些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开展学片心育教研

即学片中心校设定专人,负责每月召集学片内其他学校的专、兼职辅导教师,就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交流,做到教研活动常规化、教研内容专题化、教研形式多样化。

(三)进行学片成果交流

为推动学片内各校互促互进,区教育局通过建立学片成果交流机制,要求中心校每学期要在片内至少组织开展一次成果交流展示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的开展,加强校际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及成功经验得以转化和推广。

五、建立专业支持系统,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好服务

完善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咨询支持系统,是解决针对当前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的必要途径。多年来,我区十分重视中小学专业心理咨询支持系统的建设。

(一)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结合市教委有关要求,我区制定并出台了《河西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评估标准》,要求全区各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做到“五有”,即有独立空间、有专职辅导教师、有规章制度、有开放时间、有咨询记录。2007年上半年,我区专题召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推动会,推广了我区微山路中学在心理咨询室建设以及如何开展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目前,我区100%的中学均建成了不同规模、功能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室,90%以上的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达到达标标准。

(二)尝试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2007年上半年,我区依托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在部分学校免费为学生开通了基于e校通系统的心理咨询热线,咨询热线由区教育局选择部分热心心理,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耐心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担任。心理咨询热线的建立,解决了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隐私顾虑,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

另外,我区还与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长期联系,一方面,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队伍,聘请心理专家,定期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和专业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到由他们发起的心理健康校园行志愿者“爱心多米诺” 公益行动中,2007年上半年,我区作为加盟单位,积极组织15所区级示范校,开展了面向贫困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捐助活动,共捐图书23000余册。

六、发挥教育科研优势,探索区域推进工作的有效模式

以科研促工作,以科研促发展是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坚持的工作思路。二十几年的工作历程,我区先后承担了11项国家级、市级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课题,涌现出了以实验中学、四十一中、中心小学为代表的一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科研型学校,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获奖并交流。自承担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任务以来,我区在认真总结前期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基础上,重点在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上着力,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八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即:课程模式、学科渗透模式、心理训练模式、自我意识强化模式、环境影响模式、成功激励模式、形象控制模式和咨询辅导模式,并在全区加以推广。多年来,我们对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深入,效果显著。2002年,论文《浅谈实施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年会中获一等奖。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第九届年会上,我区被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命名为“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区域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与深化”研究成果获得成果展示一等奖。

总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主要得益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今后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作为全国实验区的优势,夯实基础,创新发展,扎实有效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10.掌控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 篇十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教育则要让它成为一把安全的利剑。作为教师要始终注意掌控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善于化害为利。面对势不可挡的网络时代,我们应当根据网络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来建设网络环境、发展网络文化,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铸造一条整体化、系统化、健康化和科学化的“绿色生态通道”,提高孩子们驾驭网络的素质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培养他们自尊、自律的道德意识。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教育掌控趋利避害

任何事物总有两面性,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趋利避害。青少年正值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期,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如今,网络时代已不可阻挡的来到青少年的身边。作为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和掌控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一、发挥长处

毋庸置疑,网络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具有优越性的文化环境。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第一,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网络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网络学习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第二,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第三,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络文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

第四,网络文化也改变了青少年的消费方式。网络购物既是一种方便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时尚潮流。可以预见,网络消费将培养出一个庞大的青少年消费者队伍,而起,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不仅会对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掌握了网络,掌握了青少年,就掌握了未来。

二、正视负面

肯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回避网络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了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网络文化混杂这种种不良因素,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一是网上“文化侵略”;对青少年人身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

由于信息是文化的一种形式的代言人,因此,信息的侵略便直接导致“文化侵略”。那些附着西方价值观形态的信息大量地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流向中国,加之中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粹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淹没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

二是网上黄色流毒,对青少年身心的璀璨。

在因特网汹涌奔腾的信息浪潮下面,潜伏着一股黄色流毒。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几百万个黄色电脑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录像剪辑和图片,淫秽色情制品通过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我国今年青少年因有意无意访问色情网点,遭受“黄毒”侵害,甚至走上堕落和犯罪道路的案例时有披露。

三是网上黑色信息,对青少年精神的毒害。

黑色信息指制造社会政治、经济、组织混乱的信息。由于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受传统控制影响很小,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发生变化,不再能够有选择地控制人们接触信息的范围,种类,不再能够有效地施行社会打击和控制的非凡组织或个人以可乘之机。

四是网上暴力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误导。

暴力文化,是指坚持有助于暴力行为发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暴力文化伴随着计算机网尼格罗迅速扩散,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负载境内外暴力文化特质的影碟,游戏软件,通过电脑和

网络有声有色地传输给青少年。由于青少年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不清,加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极容易通过网络传媒接受西方暴力文化和我国传统暴力文化的误导,作出各种暴力行为,导致暴力犯罪。

五、网上黑客,对青少年智能犯罪的示范。

计算机黑客是指对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相当精通的人(其中青少年占多数),未经授权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系统进行攻击,对系统中的信息窃取、篡改、删除,甚至利用计算机病毒破坏部分系统或全部网络。然而黑客们的这种行为有时会成为青少年崇拜偶像。

显然,网络中存在的对青少年不利的因素是不容轻视的。处理不好,势必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道德意识弱化。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往往同时并存,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青少年在难辨是非真伪或受不良信息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好不防备地受到身心侵害。街头随处可见的网吧和在家庭中越来越普及的电脑为我们带来高科技享受的同时,也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置于一个防不胜防的虚拟世界。此外,互联网上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得青少年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二是政治观念淡化。在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单一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便利途径,大量散播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青少年因其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加上青少年特有的反叛心理或追求新奇思想的影响,极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政治挂念淡化。

三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一份调查表明,在问及“网络的开放性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是否有关”时,大多数被访青年的回答是肯定的。占六成以上的青少年作肯定的回答。据国内外已经发现的信息犯罪案件统计,犯罪年龄在18到40岁之间的占8成左右,平均年龄只有23岁。这种显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忧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有的放矢。

面对势不可挡的网络时代,我们应当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驱弊就利。

笔者认为当前的网络建设应该在净化中美化,应该营造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网络环境。网络建设的根本目标应当是这样一个目的,即应当对网络文化和青少年的成长有进一步的认识,根据网络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来建设网络环境、发展网络文化。我们应当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铸造一条整体化、系统化、健康化和科学化的“绿色生态通道”,提高孩子们驾驭网络的素质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培养他们自尊、自律的道德意识,这才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也是值得各级各类政府,学校和家庭加大教育力度的实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措施一:建立网络化管理体系,整合各方面资源;

措施二:优化监督机制与技术,创设青少年健康“绿色生态网络”。措施三:学校应加强关注学生心灵和生命的教育。

措施四: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措施五:社会应还青少年心灵抚慰的健康空间和场所。

措施六:让青少年学会信息选择,信息判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上一篇:高二生物种群课件下一篇:深化电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