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职业暴露与防护

2024-09-03

医护职业暴露与防护(精选15篇)

1.医护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一

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关系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危险的情况。

由于检验工作的特殊性,每天要处理许多不同种类的标本(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这些未知标本中不乏具有传染性的高危标本,无形中也增加了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

据统计,-笔者所在医院上报职业暴露医务工作者共82例,男40例,女42例,年龄19~56岁,平均32.6岁,护士45例,医生25例,检验员12例。

针刺暴露占65.9%(54/82),其次为破损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体液,占19.5%(16/82),刀伤占8.5%(7/82),咬伤占6.1%(5/82)。

1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危险性

检验科常见的血传播病原体为HBV、HCV、HIV、TP等。

每次暴露后感染的概率:HIV经破损皮肤为0.3%,经黏膜为0.09%,HCV经破损皮肤为1.8%,HBV经破损皮肤HBeAg+为37%~62%,HbeAg-为23%~37%;被污染的HBV利器刺伤受感染率达18%,针刺伤时,

只需0.4μl携带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HBV);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4%;丙型肝炎是输血后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肝炎,若被带有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利器刺伤,受伤者有3%~10%的概率感染丙型肝炎[1]。

2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主要途径

健康的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其次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以及吸入气溶胶等。

据报道在美国的医院注射器刺伤医务人员的事件每年高达80万例以上[2]。

检验科每天要静脉抽取或末梢采集血液标本,在工作中不注意被针头刺伤或其他锐器损伤,导致皮肤破损,破损的皮肤长时间和携带病毒的全血、血清、血浆接触[3];约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进行传播,其中最易导致严重后果的为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4]。

3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

3.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检验科室的布局,废弃物的消毒处理程序及负责人,个人防护用品的准备和健康监护等,保障检验人员的职业环境安全,出现暴露事故时要立即项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评估[5]。

3.2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平时要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工作中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

3.3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3.3.1手卫生洗手是预防职业暴露最简便的方法。

每次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尿、粪等)、分泌物(伤口和皮肤感染处)及污染的物品后均要洗手,即使当时带着手套,亦应在流水下或肥皂流水冲洗。

3.3.2个人防护设备(1)手套: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均应戴手套。

(2)口罩或防护眼镜:主要防止可能溅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检验人员的眼、口、鼻黏膜等。

(3)穿隔离衣和围裙:接触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时,检验人员的衣服有可能被他们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应穿隔离衣或围裙。

另外加强免疫接种,定期体检。

3.3.3正确使用和处理注射器及其他锐器物品不用的针头或锐器放入专盛锐器的容器;永不重复使用注射器、锐器、针头;绝不可以将使用过的针头再次套上针头套[6]。

3.3.4环境消毒如发现血液和体液溅出到物体的表面或地面时,要按下列程序及时清除:(1)戴手套;(2)用一次性纸巾或吸水性能好的物品清除血液和体液;(3)用次氯酸钠(1:10稀释,即有效氯约5000mg/L)消毒污染的表面后用清水洗净。

4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4.1暴露后的局部处理

4.1.1小损伤包括皮肤的破损、刺伤或锐器损伤等均可能与传染性物质接触,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1.2皮肤污染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如70%乙醇)浸泡。

4.1.3眼睛溅入液体必须迅速用生理盐水连续冲洗至少10min。

4.1.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衣物并立即将其浸入消毒剂浸泡消毒。

4.2登记和报告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医院组织相关专家对暴露发生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报告预防科并对暴露者及患者进行相关的血清学检查、随访及监控。

根据暴露病毒的种类和病毒载量,对暴露人员实行预防用药方案。

4.3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

4.3.1HBV暴露后的预防详见表1。

4.3.2HIV暴露后的预防详见表2。

4.3.3梅毒暴露后的.预防苯唑青霉素240U/次,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2~3次。

HCV暴露目前无推荐PEP方案,暴露者应进行适当的咨询、检测及随访。

4.4心理疏导由于发生职业暴露后,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创伤。

而对患者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剧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7]。

管理者要做好心理疏导,让受伤者正确面对和积极配合暴露后的预防,尽量减少职业感染的发生。

同时根据接触疾病的性质,定期检查及随访[8]。

综上所述,检验人员由于与患者的标本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直接接触,如果自我防护意识差,防护不当,血源性传染因子(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就可能通过损伤创口而对检验工作人员造成感染。

实验室的工作应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实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知识的培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以及丙型肝炎等,提高其自身的防御水平以及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出现问题时不过度惊恐,但也不可轻视,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江南,张晓灵.检验科职业暴露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7(12):2336-2337.

[2]邢颜超,高海莲,程维兴,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研究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7-30.

[3]丁原芳.血站检验人员的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66-367.

[4]刘云红.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状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2):1143-1144.

[5]杨永刚,陈松,童波.检验人员发生显性职业暴露的调查及对策[J].浙江检验医学,2012,10(2):48.

[6]张美丽.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基础医学论坛,2012,16(15):2029-2030.

[7]张丽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中外健康文摘,,10(14):356-357.

[8]董建文.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预防[J].实验与检验医学,,28(2):170.

2.医护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六安市市级综合医院2家, 县级医院1家, 乡镇卫生院5家的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当天在岗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问卷475份, 有效问卷463份, 有效率为97.47%。其中市级医院有效问卷150份, 县级医院146份, 乡镇卫生院167份。

1.2 调查方法

在获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后,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医务人员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 内容包括被调查人员基本信息,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职业暴露防护的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等。调查现场设质控员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指导监督, 及时纠正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质控员对每份问卷进行现场审核, 查漏补缺, 保证问卷的真实完整。

1.3 统计分析

知晓率=正确回答题数之和/ (总题数×总人数) 。问卷经严格审核后, 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 问卷录入采用双录入, 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 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463名医务人员, 其中男性占49.1%, 女性占50.9%;年龄为16~59岁, 平均年龄为 (32.0±9.5) 岁;调查对象中本科及以上占42.1% (195人) , 大专35.2% (163人) , 中专21.4% (99人) , 高中及以下1.5% (6人) ;职称构成中初级职称医务人员较多, 占52.9% (245人) , 中级职称22.9% (106人) , 高级职称4.3% (20人) , 未取得职称19.9% (92人) 。

2.2 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在463名调查对象中, 77.1%的人参加过以艾滋病防治知识为内容的培训, 73.9%参加过以预防职业暴露防护为内容的培训。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 总知晓率为47.8%, 其中对“艾滋病的病原体是病毒”“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3个问题回答的正确率较高;对“HIV职业暴露的定义”“HIV职业暴露预防性服药的程序”和“HIV职业暴露普遍防护原则”3个问题回答的正确率较低, 见表1。

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3 HIV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在463名调查对象中, 29.6%的医务人员接诊过艾滋病患者;74.9%的人认为会在工作中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或者无临床症状的HIV感染者。90.7%的医务人员在工作时需要使用注射器;有319人在工作中发生过皮肤被带有患者血液的针头或者其他锐器刺伤的情况, 发生率为68.9%;185人有过被患者的血 (体) 液意外溅入眼、鼻、口中的经历, 占40.0%。

2.4 不同岗位间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2.4.1 不同级别医院间艾滋病职业暴露状况

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接诊过HIV阳性者、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有血 (体) 液意外溅入眼、鼻、口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县级和市级的医务人员接诊HIV阳性者的概率较高, 乡级医务人员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的发生率较高, 见表2。

2.4.2 不同文化程度人员间艾滋病职业暴露状况

不同文化程度医务人员间接诊过HIV阳性者、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有血 (体) 液意外溅入眼、鼻、口的发生率在不同文化程度医务人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3 不同职称医务人员间艾滋病职业暴露状况

不同职称医务人员间接诊过HIV阳性者、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有血 (体) 液意外溅入眼、鼻、口的发生率在不同职称医务人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发生率较高, 见表2。

2.4.4 不同科室间艾滋病职业暴露状况

不同科室医务人员间接诊过HIV阳性者、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有血 (体) 液意外溅入眼、鼻、口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传染科医务人员接诊HIV阳性者的概率较高, 传染科和外科医务人员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的发生率较高, 有血 (体) 液意外溅入眼、鼻、口在外科医务人员中的发生率较高。

2.4.5 不同工作性质人员间艾滋病职业暴露状况

不同工作性质医务人员间接诊过HIV阳性患者、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有血 (体) 液意外溅入眼、鼻、口的发生率在不同工作性质的医务人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从事检验和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接诊过HIV阳性者的概率较高, 从事护理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的发生率较高。见表2。

2.5 HI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463名调查对象中, 有31人表示不知道在对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进行诊疗或护理时要戴手套, 占6.7%;77人表示不会坚持戴手套, 占16.6%。有78名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后不洗手, 占16.8%;有158人在处理废弃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时回套针头帽, 占34.1%;有148名医务人员在皮肤被带血的锐器刺伤时不能规范正确地进行清洗处理, 占32.0%。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 六安市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不够准确和专业, 对于某些艾滋病知识仍存在一定的欠缺, 对于艾滋病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了解水平较低, 与朱一等[4]的调查结果一致。其中对艾滋病的潜伏期、窗口期等专业名词的正确理解率较低, 对于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定义的知晓率仅为32.2%, 对于职业暴露的防护与暴露后预防性治疗的相关知识也比较欠缺, 能正确回答的人数不足35%。加强职业安全知识培训是减少HIV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必要的防护技能。

在调查中发现, 艾滋病的暴露情况已经涉及到各个医院、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且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暴露情况有差异, 市、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接诊HIV阳性患者的机会明显大于乡级医院, 与秦其荣等[5]对马鞍山市医务人员的调查结果一致;这可能与艾滋病的特殊治疗方式有关, 乡级医院目前还不具备完善的诊断和治疗条件, 患者选择市、县级医院就诊的较多。而乡级医务人员由于医疗水平与技术较低, 更易发生职业暴露。外科和从事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较高[6,7]。提示我们, 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风险大小不同, 各岗位配备的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也应有差别, 重点岗位应采取重点防护。

医务人员因诊断、治疗或护理感染者, 接触并暴露于HIV传染源的机会较多, 加之操作中多使用器械, 被锐器刺伤的概率高[8]。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医院的相关培训不到位和医务人员对操作规程遵守不严格[9,10]。本次调查表明, 在诊疗工作中, 医务人员存在违反操作规范的现象。如有将近25%的人不能按要求佩戴手套, 将近40%的人在处理废弃注射器和输液器时回套针头帽。这些不规范的操作会增加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 很有必要加强和规范医务人员安全操作的行为, 同时要加强锐器及医疗废物的管理, 从而降低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HIV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 18 (1) :1-5.

[2]杨成彬, 雪文.12例HIV职业暴露情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 15 (3) :315.

[3]李雁凌, 张占杰, 吴宁, 等.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6) :504-507.

[4]朱一, 张钰, 张珍, 等.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职业防护行为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 (8) :1093-1096.

[5]秦其荣, 朱宏斌, 查兵, 等.马鞍山市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现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5 (11) :959-961.

[6]喻晓东, 秦其荣, 叶冬青.当涂县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与针刺伤状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5 (10) :853-855.

[7]徐晓慧, 唐秀文.医务人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调查与防护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2) :2892-2893.

[8]赵家菊.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0) :136.

[9]绳宇.正确的职业防护在反对艾滋病歧视中的作用和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2) :1072-1074.

3.医护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三

供应室是最大的医疗污染集中地,各临床重复使用过的器械、管道等物品,都要由供应室人员来处理。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与污染的器、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器噪音以及具有传染性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频繁接触,是医院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1]。

1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①利器伤:利器伤在供应室中是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在回收、分类、清洗整理、包装器械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破皮肤,就有可能感染发生传染性疾病的微笑,如HIV、HBV等。②烫伤、灼伤:来自干燥箱、清洗机和灭菌器上的门、壁及载物架。③紫外线的危害:供应室每天要用紫外线消毒1h以上,用于消毒空气及物品表面,直接照射可能引起皮肤、眼睛好损伤。④噪声:供应室有多种噪音污染,如压力蒸汽灭菌器、真空泵、烘干箱、全自动清洗机等噪声有可能>100dB,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能会造成听觉器官、心血管系统等的损伤。

1.2化学因素①含氯消毒剂:我院对重复使用湿化瓶、止血带和呼吸机管道是采用统一回收,集中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长时间接触含氯化学消毒剂会破坏皮肤的脂质层,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溅入眼睛可会导致烧伤。②清洗消毒剂:消毒剂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当,会损害呼吸道系统,可能还会引起皮肤的刺激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接触性皮炎。供应室因工作需要会配备多种化学消毒剂,如使用不当都会造成损伤。

1.3生物因素①在回收、清点、清洗器械时,有可能被锐器损伤,感染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的危险。②在冲洗管腔类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若防护不当会引起呼吸道疾病。③供应室的三区划分不明确,工作之间无时间屏障,混有微生物的空气在三区流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1.4心理社会因素①自身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供应室是养老的地方,一些医院投入资金不足、人员不足,医院不重视,待遇也低,导致工作人员工作不够积极。有的护士自身防护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贪图省事,随意改变工作流程,对危害认识不足。②心理因素:工作中因过度疲劳、紧张等工作压力过大造成心理损害。

2防护措施

2.1物理因素的防护针刺伤的防护:一旦发生意外刺伤,立即挤出血液,迅速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用0.5%聚维酮碘、75%乙醇处理伤口[2],再报医院感染科登记备案。烫伤、烧伤的防护:严格遵守各种机器的操作流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着装、穿脱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手套破损及时更。卸载无菌物品时待灭菌器冷却后方可取出,必要时戴加厚的乳胶手套。紫外线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避免直接照射人体,开关紫外线时戴好防护眼镜剂防护衣以免损伤眼睛。噪声的防护:尽量减少噪声,机器定人管理、定时维修,集中时间进行灭菌,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设备陈旧及时淘汰。

2.2化学因素的防护如有消毒剂溅入皮肤黏膜或眼睛上,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必要时报告院感科。还要保证污染区空气流通,要有独特的换气系统,定时通风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2.3生物因素的防护工作人员在回收器械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在冲洗官腔类时最好在水面下进行。供应室三区应划分清楚,工作人员不跨区、不窜岗,工作结束后及时脱掉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洗手制度。

2.4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消毒供应室管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主动采取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还有计划的组织人员外出业务培训,内容广泛及各方面,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还要积极调整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营造供应室积极乐观的工作气氛。院领导要给予关怀和鼓励,真正做好工作人员的情绪压力管理,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到自身价值,保證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3结论

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危害因素,护士职业暴露危害防护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3-6]。供应室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职业暴露的知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切身安全,从而有利于整个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桂英,欧渝.供应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7(3):121-123.

[2]方筱妹.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544-1545.

[3]梁毅.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9(27):6749-6750.

[4]张丽云,唐文慧,李勇.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67-69.

[5]张丽芳,仇海珍.消毒供应室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1):28-30.

4.职业暴露及员工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篇四

一、全院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和按照血液、体液隔离要求加强防护,防止因违规操作或防护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工作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按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进行防护。

三、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采取处理措施,科主任或护士长应尽快安排职工接受紧急处理。

四、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签名,科主任或护士长进行确认,并在登记表上确认签名,随后上报护理部。

五、护理部接到报告后上报院感小组,进行血清学评价和预防,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或加强培训,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意外还是违规操作。

六、院感小组对暴露人员及时实施血清学检查和预防性用药指导,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并提供咨询,给予随访和保密。

七、上报登记资料统一由护理部保存。

八、院感小组每年将本院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

5.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培训小结 篇五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及医护人员院感知识水平。我院于2011年11月21日下午3:00分,由控感科组织,***主讲,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进行学习,共有66名医护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会上,全院医护人员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引起职业暴露常见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会议最后,对参会医护人员进行了一次院感模考,进一步的巩固此次学习内容。

通过培训,提升了全院医务人员对院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和巩固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有力促进了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为全院医疗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6.医护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六

【摘要】目的:通过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平常工作中出现的职业暴露,进行探讨预防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方法:将我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日常工作情况收集,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暴露因素进行收集分析,并进行讨论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在我院消毒供应室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存在有生物性、物理性及化学性等因素暴露。结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大,暴露率高,通过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落实标准防护措施,可达到及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85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64-01

医院消毒供应室主要承担了临床所有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工作。由于工作和环境特殊性,工作人员不的不长期暴露于病源、锐器损伤、噪音、高温、化学消毒剂、潮湿等危险因素中,难免会受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危险因素的损伤,这些危险因素时刻都在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消毒供应室人员严重的职业危害,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目前艾滋病正处与快速增长期,据调查发生锐器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1]本文主要分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1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医院消毒供应室特殊工作环境增加了工作人员被各类传染疾病感染的风险,包括血源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播疾病、皮肤接触性疾病等,回收的可重复使用器械中都存在有病源微生物,在进行分类、手工清洗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使致病原微生物通过受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造成自身感染,是医源性传播的重要环节。

12物理因素

121锐器刺伤可重复使用器械回收后,有一部分器械初步处理不到位,血迹明显,刀片在刀柄上,细小?p针加持在针持上,不易发现及易发生职业暴露,据一项调查显示,针头是医务人员伤害中最主要的原因,全国约80%的护士都发生过针刺伤,且医务人员的血液传播疾病中80%~90%是由针刺伤所示导致的[2]。

122高温损伤压力蒸汽灭菌器温度达到134°C,产热多散热慢,在开启设备舱门下载物品时及易发生烫伤。23噪声对噪音因素而言,纯水机、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燥柜及排热扇等等,都是主要来源,比如这些机器处在工作状态,所产生噪音超过80~95db,就会给护理人员产生相应噪音侵袭,如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必然会造成护理人员听力下降,头晕及头痛等各种状况[3].124扭伤、跌伤消毒供应室由于体力劳动较多,在推较重的运物车,搬运物品时,容易造成扭伤,在清洗间地面较湿滑的情况下容易跌伤。

124粉尘分拣敷料、棉球、及折叠布类物品时,其棉絮纤维、粉尘及易被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可能损害呼吸系统。

123紫外线供应室空气消毒多采用紫外线照射,照射到人的眼和皮肤,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13化学因素消毒供应室所用的化学消毒剂,不仅存在腐蚀性,且具有刺激性,如过氧化氢、多酶洗液、除锈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均有不良刺激。

2职业暴露的安全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各班操作规程,按要求佩戴口罩、帽子、防护面具、双层手套、防护围裙、防护鞋等防护用品。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刷洗器械时在水面下进行,尽量减少液体飞溅。

211防止锐器损伤应带双层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加厚、耐用型,分拣器械时应仔细、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单独列出处理,手工清洗器械时应动作轻柔避免速度过快,如不小心刺破手套,应及时用流动水冲洗,从近心端往远心端将血液挤出,同时应用安尔碘消毒,及时处理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院感登记备案。

212物理因素防止高温烫伤使用蒸汽灭菌器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操作流程,工作时尽量穿长袖工作服,避免皮肤与灭菌器直接触,灭菌程序完成后,要站于舱门旁边,避免舱门开启时高温气体喷出烫伤,下载物品时应小心谨慎,带防烫手套,并安装降温及通风设备。

213针对噪音医院应定期对消毒器进行保养,维修,降低机器摩擦,在分解回收后的物品时轻拿轻放,降低分贝,减少噪音。

214在分拣敷料、棉球、及手术棉布时,应带口罩进行操作,避免粉尘进入呼吸道,损害呼吸系统。

215紫外线照射期间工作人员尽量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消毒后开窗通风,有条件应装空气净化设备。

3化学因素防护

防止化学因子污染,清洗、消毒、分拣器械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工作帽、口罩、双层乳胶手套、防护服、防水围裙、必要时带眼罩,防止各种化学因子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因意外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结论

消毒供应室承担了各科室所有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回收、消毒、包装、灭菌工作,在工作中工作人员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往往会暴露于多种至于危害因素中,随时存在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等多种职业因素暴露,这些因素常常会威胁工作人员健康,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树立自我防范意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医院内部的相关部门必须团结一致,将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实施到位。这除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医务工作者外,同时对于患者的疾病恢复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强对医院消毒供应室的防护工作,医院感染的产生情况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4].参考文献

[1]杨青青.消毒供应室在降低污染器械清点过程中锐器伤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3).368-369

[2]吴君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4).181-183

[3]奕静.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当代临床医刊.01712(6).3609-3612

7.传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篇七

1 职业暴露的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 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工作者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经血液、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体内的致病菌以多种途径排出体外, 作为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 感染的危险性很大。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2]。

2.2 物理性因素

锐器伤、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 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有报道证实, 通过一次性针头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肝病毒 (H BV) 平均感染率为6%~30%[3], 其中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占84.2%[4].

2.3 化学性因素

护士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 如甲醛、“84”消毒液、戊二醛、来苏儿等, 这些消毒剂对皮肤有一定的损害性, 皮肤保护层被破坏, 形成皲裂, 为生物性职业危险因素的侵入提供门户, 而且还有致癌作用;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5]。另Sm itt等[6]对不同职业人群手部皮炎检出度的调查表明, 对照组人群皮炎检出率男性为5.2%, 女性为10.6%.

2.4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上, 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 对护理人员的不尊重, 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 思想消极, 护理人员编制偏低, 频繁倒夜班, 劳动强度大, 超负荷工作;另外, 我国的护士几乎均为女性, 女性的特殊生理状况、不公平的社会待遇、社会对传染病的歧视等都是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危害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使护士的工作疲溃感明显增加, 李小妹等对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调查发现, 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 无成就感者占53.2%.

2.5 个人重视程度不够

护士个人对职业危害防护观念淡薄, 对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认识不够, 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大多自行单独处理, 不及时上报, 未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3 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金敏等[7]调查中发现, 5年以下工作年限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52%, 工作年限5年~10年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30%, 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18%, 可见年资越低的感染科护士越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发生职业暴露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3.1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大多数低年资的护士对各种途径传播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调查表明[8], 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 也没有相应教材。

3.2 低年资的感染科护士缺乏工作经验

护理技术偏低, 不良的操作习惯, 不采纳及遵循防护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

3.3 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

护士普遍在为患者打针时不戴手套, 嫌操作不方便, 怕麻烦, 又嫌浪费, 存在侥幸心理, 这些都是可能导致护士被感染的罪魁祸首。如:护理狂犬病患者时未按规范穿戴防护眼镜、防护衣、鞋套等。

3.4 不可预知性

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着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 护理对象有较多不合作者, 如不能配合的小儿、意识不清的患者、操作中患者有意无意地突然运动, 这些情况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难以避免, 都可造成刺伤, 或被其他操作者无意刺伤, 且发生的时间多在工作最繁忙、最疲倦、最困乏的时段。

4 防护措施

4.1 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规范感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 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 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 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4.2 加强护士安全教育

加强护士关于职业暴露及防护的职业安全教育是近几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由于我国以往护士学校未设置这方面的课程, 护士在学校未受过系统教育, 因此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学习与培训。毛秀英[9]在北京9所护士学校所做试验的结果显示, 接受过培训 (如何防范针刺伤) 的学生发生针刺伤的比例是19.53%, 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这一比例则高达53.88%.这就证明, 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对于培训人员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及现场考核, 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 促使护士对职业感染及防护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 最终达到其行为的改变,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4.3 加强暴露时防护, 实施标准预防

有研究认为[10], 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的针刺伤发生, 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也会明显降低。具体措施:严格执行接触感染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手消毒液的制度, 护理人员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须衣帽整齐、戴手套, 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 皮肤或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 接触血源性传染患者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 如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可能溅到面部, 还需戴口罩、眼防护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 认真洗手, 用肥皂流水洗, 避免造成感染和污染医疗环境。患者用过的针头放入针头回收器中集中处理, 以避免利器暴露于周围环境中, 同时也可避免利器的再次伤人。处理锐器时动作要轻巧, 尽可能不用手直接接触针头, 以减少皮肤被利器刺伤的危险。医务人员提高卫生消毒的执行率, 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同时也是职业暴露标准防护中的一个重要措施[11]。

4.4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

如果皮肤意外接触血液或体液, 应立即以肥皂水和清水冲洗, 如果进入到眼睛、口腔, 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果护理人员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少量血液, 注意不要采取一松一紧的方法, 以防止松开手时, 污染血液因压力突然降低会加速进入体内, 应始终压迫住伤口近心端, 使伤口周围污染血液流出, 然后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再用0.5%碘伏消毒包扎, 紧急局部处理后, 应及时咨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报告医院有关部门, 医院应立即评估发生的情况, 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

4.5 采取必要的免疫预防措施

对经常接触致病因子的护理人员进行免疫预防, 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 确保机体对血源性指标因子有免疫力, 如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感染乙肝病毒。

参考文献

[1]李映兰.现在护士职业安全[M].长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3-24.

[2]王红红, 杨敏, 何国平, 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02, 9 (6) :666.

[3]吴丽军, 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86-388、2695.

[4]杨华明, 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59-284.

[5]申翠香.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5) :230.

[6]Sm itt H A, Coen-raada-P-J.Prevalence of hand derm a-titis inoccupationsdifferent[J].Int-J-Epidem iol, 1993, 22 (3) :288-293.

[7]金敏.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7 (2) :142-144.

[8]徐辉, 毛秀英, 盖小荣, 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3, 17 (9) :1039-1040.

[9]毛秀英, 高秀莉, 于荔梅, 等.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 2003, 17 (2) :142-144.

[10]Barbara JF, Deloris EK, Steven M B, et al.Frequency of nonparental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universalprecaution training[J].AM JM ed, 1991, 90 (2) :145.

8.医护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八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3-01

消毒供应中心是全院重复回收物品器械的重要部門。手术室用过的手术器械及临床科室用过的各种穿刺包,如换药包、缝合包、拆线包等以及呼吸用过的管道都要经由供应室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对于那些乙肝、丙肝、HIV感染者用过的器械及各种管道都要进行特殊处理。在这里使用消毒剂,浓度高、剂量大,极易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

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针刺伤和刀割伤 是常见的职业暴露,在包装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手很容易被针头、刀片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多最深的锐器。乙肝、丙肝、HIV等患者用过的器械传染性更强,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针刺伤还可感染其他一些疾病。如败血病、伤口感染等。

1.1.2 烧伤 也是职业暴露的一种,消毒员每天与高温、高压的蒸汽接触,烫伤现象很易发生。常见于高压灭菌完成后,开门取物品时皮肤接触消毒车引起烫伤,所以开门时站立一侧,将没拉开,等冷却30分钟后取物品,这样可以避免烫伤。

1.2 化学因素 具有传染感染性的器械,都要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所以一般都要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浓度大、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易伤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等。

1.3 生物因素 在回收、清点、清洗自身防护不到位,至使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感染上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还有败血病等。

2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学习

组织学习《消毒规则》《传染病的防治》,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严格按照供应室中心的流程工序去工作,按规定的标准严格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很多职业伤害。

3 加强防护措施的落实与管理

3.1 加强标准预防教育 在清点、清洗物品时均应做好防护措施,戴口罩、戴帽子、戴防护眼罩、带双层手套、穿隔离衣。一般清洗的流程是:清洗—消毒—灭菌。而特殊感染的器械均应执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

3.2 被血液或体液感染过的物品器械,被意外刺伤后,应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水冲洗受伤部位。再用碘酒、乙醇消毒受伤部为,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上报预防感染科,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预防。

3.3 加强安全操作训练 高压灭菌前应先检查高压灭菌锅的性能、电源、蒸汽是否安全,严格按技术操作规范执行,压力降至“0”位再开门,冷却30min后再取物品。

3.4 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 加强化学消毒剂的概管理,按规定正确使用,不准超出要求范围,配置时戴口罩、戴帽子、戴防护眼罩,以减少皮肤损伤。

3.5 加强工作人员预防健康工作 坚持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定期为医护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尽可能完善布局、配置合格设备及必要的防护用品。

9.疫情防护向医护人员致敬作文 篇九

冠状病毒是不好惹的,首先它脾气十分暴躁,可以和那些喝醉酒的日本军官一样,想杀谁杀谁。其次,它还很喜欢去玩,湖北就是它的一个乐园,在人多的地方飘来飘去,把人家折腾的死去活来,最后,它又像三国时期抄小道破蜀国的邓艾一样,来如风。它突然出现在我们的春节中,打搅了我们幸福美好的日子,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我们大家共同的敌人,被我们全中国人民们列为通缉犯,我们大家都在齐心协力抵抗它,攻击它,仇视它。

蓝天救援队,是一个了不起的有担当的团队。听妈妈说他们都是在人们有危难的时候,就会及时出动,哪里有灾难就会出现在哪里,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真正的是一个舍己救人的团队。听了他们的事迹,我真的是非常的佩服,谁说和平年代没有三国时期像刘备那样的英雄?蓝天救援队就是其中一个!有诗为证:

总在有难时出手,

蓝天事迹感动天

奔于刀山赴火海

和平年代真英雄

但是这么一个杰出的团队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购置很多以前没有的设备,还需要大量的消毒剂,我们小记者听说这个事情后都踊跃给蓝天救援队捐款,我也毫不犹豫的拿出了我平时投稿挣得的一些稿费让妈妈帮我捐出去,虽然捐的数目不是很多,但这也是我的一份小小的心意。给蓝天捐款是我在抗击疫情中参加的一项具体的行动,当然在家里我们也有做好防护措施,比如在家里要勤洗手,勤洗澡,不堆积脏盘脏碗,不让病毒有藏身之处。不外出,在必须出去的情况下,一定要带上口罩,不让病毒,更重要的是,我在家里要好好学习,积蓄力量,等以后还有这样危难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

10.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十

[关键词] HIV;职业暴露;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76-02

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机体患有各种疾病直至死亡。所以属于高危人群的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规范操作,避免HIV职业暴露。

1 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知识了解掌握不多

如果接触含有传染性物质时,防护不到位,极易引起职业暴露。通过了解,医务人员中只有少数人员完全正确的掌握HIV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医务人员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没有完全做到标准预防,如:不佩戴手套、眼镜、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女性医务人员留有长指甲、长头发、戴戒指、手镯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HIV职业暴露。

1.2 标准预防贯彻执行不到位

锐器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伤害,这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没有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关。在接触含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暴露最多,而操作不规范,错误处理穿刺针头是发生暴露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工作忙、有时不严格按操作规程处理,或处理锐器不规范,如:采血时使用敞开式试管,容易造成血液洒出、用手来拔针头、动作幅度过大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锐器刺伤或者污染皮肤黏膜,发生职业暴露。

2 HIV职业暴露的方式

2.1 锐器刺伤

有文献报道,医务人员通过1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0.2%~0.5%[1],锐器伤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最高危因素。

2.2 皮肤和黏膜暴露

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患者的血液、体液会溅到医务人员皮肤、眼睛、口腔等处。这种情况下,虽然感染HIV的几率表较低,但并不是绝对不会感染,在医疗活动中要时刻做好防护工作。

3 HIV职业暴露的处理

职业暴露发生后,遵循4条原则:及时处理原则、报告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2]。发生职业暴露急救处理,如有伤口出血,立即迅速挤压伤口旁的血液,尽可能多的挤出血液,然后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并进行伤口包扎。如是皮肤黏膜暴露,马上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消毒。暴露后要进行暴露评估,是否使用药物进行干预治疗。HIV职业暴露后立即服用抗HIV药物可以使HIV感染的危险性下降79%[3],并上报此次暴露事件。

4 对策

4.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4]。有调查显示,医院医护人员接受在职培训不够,培训时间短,受培训率仅为43.0%,有57.0%的医护人员3年来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5]。医院要每年对全院的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及HIV职业防护、职业暴露处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定期进行考核,特别是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医务人员。年轻医务人员思想容易麻痹大意、风险意识不强,更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4.2 规范操作行为,严格按操作规范操作

在进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双层乳胶手套;进行静脉穿刺时手不可在针头前方,穿刺后立即使用棉签压住穿刺部位尽量减少血液溢出,针头要放置在耐刺、耐渗的专用容器中,操作后及时手消毒。

4.3 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医疗废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处理。针头、注射器、玻片、刀片等锐器要放置在专业医疗垃圾桶内。专人收集后送至医疗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4.4 建立职业暴露风险评估、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紧急处理伤口的措施是降低职业暴露危害的最有效方法。医务人员暴露后要理性对待职业暴露,及时进行HIV抗体的检测,时间为发生时、4周、8周、12周、6个月。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严格保密。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和指导预防性用药。

5 结论

医务人员熟练掌握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不仅防护自己,同时也保护了患者,对预防HIV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志军,张小娟,吴峰,等.骨外科医师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7,5(9):816-81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S].2009年9月.

[3] 林火仙.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675-676.

[4] 蔡奕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J].现代医院,2008,8(8):119-120.

[5] 王爱华,吴秀云,郝桂兰,等.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在职培训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70-1071.

11.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风险与防护 篇十一

1 常见的职业危害

1.1 心理危害

急诊科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窗口, 由于患者病种复杂、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个人素质差异很大, 直接导致他们对疾病治疗、护理的认知程度不同。再加上因车祸、打架、斗殴等入院急诊治疗者不断增多, 双方争执过程中常使医护人员无辜受伤, 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看见醉酒患者就十分恐惧, 但又不能不去抢救, 导致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加, 精神紧张。

1.2 被各种锐器刺伤

美国CDC市场抽样调查显示, 重症监护、心脏监护室、急诊室、手术室和病房各场所针尖扎伤的比例分别为7%, 7%, 29%和34%[2], 而种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的重要途径。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被HIV阳性患者针刺伤后感染HIV的可能性是0.2%~0.4%;受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受针刺伤感染HCV的可能性是0.2%~6.0%.

1.3 生化因素

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来苏尔等是急诊科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 紫外线是重要的空气消毒因子。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长期频繁接触, 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严重者造成皮炎、眼炎。

1.4 生物因素

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100万人;结核病患者约500万人 (世界第二位) , 乙肝病毒携带者1.2亿, 约占人口总数的10%, 携带者占世界总数的1/3;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急促, 急诊科医护人员对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预见。每天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各种侵袭性操作, 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大。

2 防护措施

2.1 强化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可根据急诊科

工作的特点,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 包括在职医护人员、新上岗人员、实习进修生等, 使医务人员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 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隔离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 减少暴露的发生率, 保护自身安全。

2.2 预防锐器伤

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 护士占80%.针刺常发生于注射、抽血、静脉穿刺或拔除、锐器处理、医疗废物处理、清创手术缝合等。全体医护人员应深刻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 在进行危险操作时加强防护。杜绝回套针尖, 如需回套应借助镊子或单手操作, 不要弄断、打破或扭曲针头;不要随意丢弃使用后或已开封的针头;使用后的锐器及时放入耐刺的锐器盒中;禁止手持针剪等锐器随意走动;日常工作中尽量避免徒手传递锐器;锐器盒不能装满且无针头突出;建议使用安全注射工具, 如:无针系统和回缩针用于静脉连接、自动毁形的注射器、预充药物的注射器、具有可包裹针头的滑动套的注射器、针尖连接有保护套的注射器等。拔除静脉输液穿刺针时, 手持针翼部位, 不能远离该部位, 如果太远, 在拔除针尖时, 针尖就会随玻璃丝原来的韧性卷曲, 突然转变方向而刺伤手。

2.3 对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接触消毒剂时, 严格掌握剂量及配制方法, 必要时戴手套;进行紫外线消毒及强度监测时, 做好职业防护, 穿工作衣, 戴口罩、手套及防护眼镜, 避免对皮肤、眼镜的危害。病室、治疗室应定期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清新。

2.4 对生物危害的防护

2.4.1 实施标准预防

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大多为急危重症, 且病情较复杂, 无从确定是否有传染病, 因此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物品视为具有传染性, 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为每位患者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须戴口罩、手套, 有可能血液、体液飞溅时, 必须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必要时穿隔离衣。

2.4.2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0%的医院感染是由不洁的手接触传播的, 为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 卫生部颁布了《手卫生规范》。目前手卫生越来越引起医院感染管理者的重视, 洗手是防止病原菌传播的最简便、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各种操作中必须掌握两前三后洗手指征: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 接触患者后、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掌握洗手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2.4.3 知识培训

医务人员要掌握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潜伏期及防护措施。对已知的明确的传染患者要做好隔离, 患者离开诊室后严格做好终末消毒, 保证环境及器械、物品的清洁, 做好个人防护。

2.5 心理社会因素

80.15%的护士在针刺伤后发生心理障碍,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长期受到压力刺激,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应合理安排工作、学习,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尽量减少加班, 保证护理人员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确保心身健康, 保证医疗安全。

急诊科是一个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 在急诊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安全暴露的危险因素, 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思想上重视, 工作中严格遵循各种操作规程, 发生职业暴露后懂得正确的处理措施, 做好健康体检及免疫接种, 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 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乔建华.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3) :312.

12.医护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十二

1 一般资料

1.1 调查对象

2010—2012年期间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万里医院检验科所有的工作人员。

1.2 调查方法

根据职业暴露后的登记表进行数据统计, 包括:姓名、暴露发生的时间及方式、损伤部位、损伤程度等。

2 结果

在职业暴露的16人次中, 采血针头刺伤比率是12.5%;标本管裂划伤是37.5%;仪器针头刺伤是12.5%;血液、体液污染皮肤、粘膜是37.5%。见表1。

3 讨论

3.1 职业感染现状

我国的乙肝表面抗原病毒携带者有9000多万人;丙肝的感染率也正在呈上升趋势;感染艾滋病的约84万人, 其中患者8万人。有研究表明, 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 其中针刺伤后可能发生致命者为艾滋病毒和乙肝病毒[2];含有乙肝病毒的10μL的血进入体内, 就可能感染上乙肝;丙肝是输血后引起的常见的一种肝炎, 若被带有丙肝病毒污染的利器刺伤, 受伤者有3%~10%的机会感染丙肝[3]。检验科特殊的工作性质, 长期接触着有潜在危险的各种标本, 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职业暴露事件。

3.2 职业暴露途径

医院是个传染源密集的高风险的工作场所, 医院感染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严重影响着医院人群的身体健康[4]。检验科又是病人各类标本的检测场所, 这些标本蕴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本身就是传染源[5], 工作人员长期暴露在此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 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危害, 也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源头[6]。在本文的调查中, 2010—2013年的三年间, 检验科据统计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人数有16人。检验科每天要静脉抽取或末梢采集血液标本, 在工作中不注意被针头刺伤或其它锐器损伤, 导致皮肤的破损, 破损的皮肤长时间和携带病毒的全血、血清、血浆接触[7];在检验过程中的标本管、试管的破裂, 离心过程中试管的意外、无盖等均造成的血液、体液外溅, 随时威胁着操作人员;在仪器运行阶段, 样本的添加, 撤换等均可有加样针的刺伤、划伤的可能, 使带有病原体的标本与皮肤、口腔、鼻腔粘膜或眼结膜接触等, 这些都能使检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污染而发生感染。还有在接触临床标本时, 工作服, 工作帽、口罩、手套和防护镜均不按要求穿戴, 用污染的手填写资料, 接听电话;实验室的各种化学试剂、消毒灭菌剂、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都是获得性感染的主要途径, 这些都会给自身的安全带来潜在感染的危险。

3.3 安全防护措施

3.3.1 实验室开展工作前

1) 制订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2) 对检验人员加强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具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提高他们预防此类疾病的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 不过度恐慌, 也不能轻视;3) 切实抓好、落实各项防止职业暴露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个人的安全防护措施[8], 包括检验科室的布局, 废弃物的消毒处理程序及负责人, 个人防护用品的准备和健康监护等, 保障检验人员的职业环境安全, 出现暴露事故时要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评估。

3.3.2 建立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

检验人员的皮肤、粘膜暴露于含病原体的标本后, 用洗手液和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对暴露的伤口应该轻轻挤压以挤出污染的血液, 再用洗手液或清水清洗。受伤部位的伤口用消毒液 (0.2%~0.5%的过氧乙酸, 0.5%碘伏等) 浸泡或涂抹消毒, 并包扎伤口;暴露人员应暂时撤离工作岗位, 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 确定是否针对性用药及何种药物预防, 暴露者24h内开始服药, 原则是用药越早越好, 并采用联合疗法 (二种或三种药物) , 应于暴露后0、6周、12周、6月、12月进行血液检测。

3.3.3 自我保护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标本和被其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 在接触到这类物质时, 要戴手套, 操作后丢弃手套并洗手, 或进行手消毒;在试验操作过程中, 应当戴手套和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帽子, 佩戴防护眼镜;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以便于操作, 防止被抽血针头或加样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医院要关心检验人员的健康,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 并定期体检。

4 结论

医院检验科人员长期暴露在具有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 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危害, 也会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根源。因此要加强对生物安全的防护知识的认识, 提高自身防御危险的能力, 建立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维护医疗环境的安全, 是我们每个医学检验人员应当承担的的责任, 也是检验科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彭卫红, 刘素秋, 谭萍.提高检验科人员职业感染防护依从性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8) :140-141.

[2]严家新.艾滋病与医务工作者[N].健康报, 1997-12-05 (4) .

[3]陈江南, 张晓灵.检验科职业暴露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7) :2336-2337.

[4]牛延军.医院感染的三级组织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3) :302-303.

[5]董剑文.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预防[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 (2) :170.

[6]杨永刚, 陈松, 童波.检验人员发生显性职业暴露的调查及对策[J].浙江检验医学, 2012, 10 (2) :48.

[7]丁原芳.血站检验人员的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5) :366-367.

13.医护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十三

【关键词】采血室;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87-02

随着社会进步医疗事业的发展,管理层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高度重视,从事医务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也受到保护,现就采血室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防护对策:

1原因分析

1.12006年——2010年采血室发生两例针刺伤职业暴露,分析原因是每天工作人员面对几百病人采血检验,病人多,工作人员少,工作人员每天心理压力较大,着急,精神过度紧张,使用注射器采血,注意力稍有不集中不慎被针头刺伤手指。

1.2其次,工作人员手皮肤破损,带伤工作,有时不慎血液意外撒出,污染破损皮肤也是危胁采血室工作人员健康安全的暴露因素。

1.3工作环境因素采血室每天病人及家属比较集中,人员嘈杂,病情复杂,室内空气质量差,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暴露因素。

1.4医疗废弃物品的处理使用后的针头,注射器,棉签等处理不当也会造成血源性感染。

2防护对策

2.1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的防止职業暴露的发生,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遵照标准预防原则,认定每个病人的血液均有传染性,必须时刻做好防护工作。操作要衣帽整齐戴口罩,戴乳胶手套,皮肤破损时带双层手套。为每个病人操作前后要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做到一人一针一巾一管一带,微量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巾一管一片,防治疾病从病人传至工作人员,同时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2.2工作环境室内要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工作人员要休息好,每天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工作,沉着冷静,不要急躁,忙碌紧张时做一做深呼吸可稳定情绪,精力要集中,防止被针头刺伤。提供充足的防护物品,采用全封闭系统真空负压管采血,可有效防止血液外漏,同时也避免使用注射器被针头刺伤手指。一旦被血液污染了手套应尽快脱去立即洗手。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临床个别医务人员仍有把针头帽套在用过的一次性针头上应立即阻止说明危害。任何地方被血液污染,应先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半小时,再用抹布或拖布擦洗,用过的抹布和拖布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一小时再清洗干净。工作服和衣服被血液污染应立即脱下用1000mg/L浸泡一小时再清洗。

2.3严格按规定处理医疗废物用过的一次性针头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专用“利器盒”内,防止被针头刺伤。其它医疗废物放置在双层防渗漏专用的黄色医疗废物袋内,有专人每天收集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3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

3.1伤口的紧急处理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先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和冲洗局部伤口,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并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冲洗后用碘伏进行消毒。

3.2特殊处理发生血源性暴露源多为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刻对病人血液的致病因子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暴露源。

3.2.1发生乙型肝炎职业暴露后处理立即进行局部紧急处理,报告感染管理科及科室主管领导,检测暴露者HBs-Ag和抗HBs,如果暴露者HBs-Ag阳性不需要处理,抗HBs阳性且滴度小于10mu/L应加强乙肝疫苗注射,如果HBs-Ag和抗HBs均为阴性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200U,我们发生两例针刺伤职业暴露,一例暴露源为HBV-Ag阳性病人,另一例暴露源为正常人。发生职业暴露后我们立刻采取措施进行伤口冲洗同时查出暴露源后为工作人员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三个月抽血复查未有感染疾病的发生。

3.2.2发生丙型肝炎职业暴露后处理先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并报告医院感染科及主管领导,三个月,六个月应检查丙肝抗体和ALT,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

3.2.3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处理立即进行局部紧急处理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及主管领导,请上级专家评估确定暴露级别和暴露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用药,若需用药,尽快在一小时内使用,按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执行。

3.2.4发生梅毒职业暴露后处理进行局部紧急处理,上报感染管理科,使用抗生素,用长效青霉素240万单位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一次,连用三周。针刺伤当时、一个月、三个月抽血复查。过敏者用其它抗生素。

4发生职业暴露后对暴露者要进行心理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的心理,稳定情绪

职业暴露后存在着感染的危险性,但实际感染的几率还是很低的,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几率为0.33(20/ 6135),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几率0.09(1/1143),2712名无破损皮肤暴露者无一例发生HIV感染[1]。为了避免职业暴露发生,重在做好防护工作。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同时不必恐慌紧张,认真做好各项防护措施,杜绝不良操作习惯,保护好自身健康安全,为医疗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平.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

14.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 篇十四

培训内容摘要:医护人员该如何预防传染病。

培训讲义:

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细菌病毒密集的环境中,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

国外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如流感、伤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是最常见的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疾病。

呼吸及消化道传染病的危害医护人员大部分是女性,又要经历妊娠期,目前已知的风疹、单纯疱疹、柯萨奇病毒感染等能致胎儿畸形或其他感染,应提高警惕。甲戊肝病毒及其他肠道传染病如不注意也有可能传染给医护人员。

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当今一个非常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接触密切,如果不能掌握自我防护措施,会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和传染源,危害自身健康.在抗击SARS疫情战斗中,大批医护人员被感染,甚至献出生命,使我们认识到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医护人员该如何预防传染病?

1、就诊时间切记戴口罩,避免病人交谈中的飞液和唾沫进入呼吸道。

2.不要用手抹眼擦鼻,避免细菌通过黏液传到体内。

3.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以防止病菌继续传播。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5、补充营养。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

6、生活规律。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7、积极的清洁鼻腔和检查鼻腔。务必做好一切所需的保护鼻腔和呼吸道的工作。每天至少清洗鼻腔一次,从而彻底清除附着在鼻毛和鼻黏膜上的细菌、病毒以及有害杂志,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这点尤为重要。

8、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15.医护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十五

1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特点

患者带菌或病毒的血液、唾液可通过空气、器械等进行传播, 使口腔科医务人员成为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此外, 口腔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的一些有毒物质, 如汞、牙托水、甲醛、酚类等化学物品, 物理性损伤和社会性影响也会对其造成危害。

(1) 细菌或病毒感染。口腔科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为最常见、最严重的伤害。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是口腔医务人员最容易感染的病毒, 此外, 结核杆菌的感染也呈上升趋势。造成直接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操作中频繁使用锐利的器械, 如注射器、根管扩大针、拔髓针、车针、磨头、缝合针、牙挺等。连丽[1]指出, 门诊口腔医疗器械HBV监测阳性率:车针10.4%, 手机头62.5%, 牙钻62.5%, 而HIV也已在人牙髓组织上检测到。也有报道称, 80%以上的口腔科医务人员都有被锐器刺伤的经历, 并且其感染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2]。医务人员一旦被刺伤, 便有被感染的风险。同时, 口腔治疗中患者的唾液、血液、致病菌在涡轮机、超声洁牙机、打磨机等的高速旋转下, 引起微小飞沫和溶胶, 以感染性气雾形式悬浮于空气中, 感染室内空气和周围环境, 甚至被吸入呼吸道或溅入结膜, 而口腔科医务人员由于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 可能会造成间接感染。

(2) 化学中毒。口腔科医务人员在诊疗中会接触多种化学药品, 如口腔内科的银汞合金, 口腔修复科的牙托水等。银汞合金调制和充填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 能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 导致慢性汞中毒、过敏性皮炎、牙龈炎、口腔炎、脱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精神症状等, 严重的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牙托水的主要成分为基丙烯酸甲脂, 可引起慢性中毒, 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皮肤温度调节障碍以及慢性咽炎、结膜炎和萎缩性鼻炎等。我科的几名医生就因长期接触牙托水而出现手指皮肤剥脱现象。另外, 口腔器械常用的消毒剂, 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伏等, 以及口腔科局部用药, 如甲醛甲酚、樟脑酚、牙髓失活剂、塑化剂等, 多具有挥发性, 对人体的皮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都有伤害, 可表现为急性咽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皮肤伤害等。口腔科医务人员在使用这些药品时很容易出现化学性中毒、职业性皮炎、职业性哮喘等病症。

(3) 物理性损伤。针刺损伤或锐器损伤是口腔科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 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本身, 还在于可能传播疾病。口腔科医务人员往往在被刺伤后不能及时、规范、仔细地进行处理。义齿的制作过程中也可能对医生和技师造成直接伤害。口腔科医生的职业习惯都是低着头弯着腰, 长期维持左肩高、右肩低的单一强迫姿势, 致使颈椎退变、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疾病。颈椎病、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腱鞘炎是口腔科医生常见的职业病。据统计, 近几年口腔科医生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3]。口腔科门诊患者一般较多, 并且候诊时间长, 环境嘈杂, 诊室内充斥着牙钻、高速涡轮机、超声洁牙机、打磨机、压力泵等运转时发出的噪音, 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易使人心理紧张, 从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消化道溃疡等。另外, 口腔科放射性检查和治疗以及光固化治疗等, 还可能对医务人员造成辐射性损害。口腔科压力蒸汽消毒箱以及高温铸造等过程中对医务人员造成热力伤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4) 社会性危害。口腔科医务人员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牙病患者, 接受患者咨询, 并安排他们就诊, 准备器械和材料等。由于口腔科材料及技术改进更新较快, 医务人员工作节奏快, 学习压力较大。牙齿充填和义齿修复患者的舒适感要求及适应期因人而异, 在对修复效果不满意时容易将怨气发泄在医生身上, 包括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拔牙过程中有些患者由于高度紧张不能较好地配合医生, 有些老年患者术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 使口腔科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上述种种持久的“过劳”情况, 会危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使其疲乏, 心情差, 进而增加了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而更令人担忧的是, 综合性医院不论是领导层还是执能部门, 平时都把工作的重点较多地放在医院重点临床科室的发展上, 对口腔科的发展普遍不够重视, 对口腔科医务人员的状况往往知之甚少。

2 防护措施

(1) 医院要加强对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 建立完善的感染防护制度。加强对口腔科消毒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 落实医务人员规范性操作措施。同时, 医院领导要重视口腔科工作, 合理改善口腔科布局, 从硬件设施上予以支持, 购置高效而方便的口腔器械消毒设备, 规范清洗消毒流程, 并在牙科治疗椅间设立一定高度的分隔栏, 防止唾液飞溅。

(2) 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 全面落实防护措施。由于口腔科门诊患者流动性大, 一般不做各种详细检查, 许多传染病患者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 因此, 医务人员应具有全面防护意识。一是严格洗手, 每接诊完一位患者后必须用肥皂洗手, 并用干毛巾擦拭, 不能戴着手套写病历、接打电话等, 以免交叉感染。调查显示, 医院公用电话污染率为89.2%[4]。另外, 在诊疗操作时, 必须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二是熟练掌握口腔科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 严格执行清洁物品、半污染物、污染物的规范操作处理流程。禁止用手去拔注射器针头和重新盖针头帽。口腔操作完毕后要迅速卸下车针, 并且要从车针根部卸下, 以免在操作中划伤手。清洗、整理、消毒器械时应按照“双消毒法”的工作流程分类清洗、灭菌。如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 应立即挤压伤口, 使血液流出, 并清洗、消毒、覆盖伤口, 必要时上报主管部门及时注射疫苗。三是诊室内应每天开窗通风1~2小时, 紫外线灯每天消毒1~2次, 每次不少于1小时, 室内治疗台、椅、器械表面每日用“84”消毒液擦抹不少于2次, 并用消毒液浸泡的拖把定时拖地。对于已知的传染病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应采取严格的防护和消毒措施。四是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如为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或口腔、眼睛等部位, 应立即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 再用消毒液泡手和擦拭相应部位。五是定期健康体检和相应的预防接种。

(3) 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调整生活节奏, 合理安排工作, 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克服个性弱点, 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调整好综合治疗台和医师椅的位置, 善于使用口镜, 对于不能直视的部位, 尽量通过口镜反光来操作。定时起身活动肢体, 避免颈椎、腰、肩部疾病的发生。

3 展望

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并采取严格的自我防护, 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 同时也可避免医院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痛苦[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口腔健康的重视, 我国的口腔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口腔科也在不断扩大, 同时口腔诊所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在城市和农村中逐渐增多, 但大多数的口腔诊所医疗环境差, 防护设备不完善且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欠缺。因此, 要真正把防护措施落到实处, 还有大量的工作去做, 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而口腔医学界同行也需坚持不懈地努力, 研制出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防护方案, 并使之能具体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连丽.口腔医务人员职业防护[J].家庭护士, 2008, 9 (6) :2421.

[2]周冬平, 杨宗萍, 全文斌.口腔科病毒交叉感染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 (4) :15.

[3]李兰萍.口腔医生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 2010, 19 (12) :56-57.

[4]朴承权, 刘彦华, 宋英兰.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8) :220-221.

上一篇:初三中考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团队建设所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