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

2024-07-21

论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共12篇)

1.论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 篇一

简论高校党风与“三风”建设研究刍议

【论文摘要】高校党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高校党建水平决定高校发展。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必须从学校党建入手,以党风促教风,以教风育学风,以学风树校风,完成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重要使命。

【论文关键词】党风 教风 学风 校风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文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显著,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在带来巨大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高校发展的不利因素。高校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难题,高校的党风、教风、学风、校风受到社会风气的严重影响。面对快速变动的复杂环境和不良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必须理顺党风、教风、学风、校风四者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

一、党风与“三风”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党风”这个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党风概念是毛泽东在1942年《整顿党的作风》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结合当时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要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党八股。他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毛泽东不仅在我党第一次提出了党风这一概念,并在恩格斯、列宁基础之上扩大了党风的外延,把党的作风从党员扩展到党组织和党员,把党的作风由一般的工作作风推及到政治、思想、组织、生活等各个方面。

(一)党风的科学内涵

对于党风的科学内涵,存在诸多不同的解释。叶笃初认为,“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这些作风,反映着党的正确的思想方法、政治立场、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及道德行为。”赵文禄认为:“党风是指党和党员的作风,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一贯行为和传统。世界观决定党风,而党风就是世界观在行动中的反复表现。”可见,尽管对党风存在着差异不同的解释,但是党风概念的核心确实一致的。党风就是党组织和党员在各个方面的态度行为所反映出来的观念。

(二)“三风”的科学内涵

“三风”是指高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高校教风是指教师教学的风气,集中反映在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形式、认真程度等方面。教风作为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风形成的重要前提,教风的好坏制约着学生发展成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风建设。

高校学风是指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反映在学生的学习目的、治学态度、学习品质等方面。“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高校学风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质、人生态度等,学风的好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学风状况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校风建设的核心和高校发展的基石,因此高校必须时刻注意加强学风建设。

“校风,是指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特有的思想行为作风,也就是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群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集体心理气氛和行为风尚。”校风包括了学校治学精神、办事态度与效率、服务质量、教学科研风气等等。校风作为综合性的校园风气,是在学校师生长期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证明,高校校风作为一种习惯力量,对师生的发展和高校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三)党风与“三风”间关系的辩证认识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必须在党的思想指引下,切实加强高校党风建设,营造有利于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政治空气和舆论环境,在这个意义上讲,党风建设是“三风”建设的前提。高校教风、学风是高校校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风建设的中心环节。高校教风是高校学风形成的基础,是高校校风的首要环节。高校学风是高校教风的体现,是高校校风的集中体现。高校校风是一个包含广泛的概念,高校校风不仅包括高校党风、学风、教风,还包括高校的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方面。作为高校校风的核心,教风、学风对于高校校风建设具有决定作用,而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其他的校风构成要素又不可避免的对高校教风、学风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校风是党风、教风、学风、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交互作用形成的对立统一体。

二、高校党风与三风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其对策

(一)高校党风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

高校作为多元文化价值观交流的主要场所,党风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集中反映在贪污腐败问题凸现、官僚主义作风、党员的发展与管理三个方面:

高校腐败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党风的头等大事。历来有“象牙塔”之称的高校被称为一方净土,但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之下,多元文化价值观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党风受到了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大批高校腐败案例进入公众的视野,其中不乏高校党委的主要成员,引发了社会对于高校党风的担忧。高校腐败不仅使高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也引发了对了高校党风的忧虑。

高校官僚主义作风被视为高校党风的又一顽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公众对于高校官僚主义的真实写照。随着高校自主权逐步增大,高校日益成为一个封闭的小社会。由于缺乏监督,高校官僚主义作风泛滥,少数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淡薄,遇事推诿,缺乏服务意识,工作缺乏耐心、恒心;同时主观决策,独断专行,个人本位主义严重;缺乏创新意识;教学管理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党员发展与管理问题也成为影响高校党风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发展与管理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党员发展重数量,轻质量。二是忽视

了学生党员的再教育与监管。

(二)“三风”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充斥校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了高校教风、学风、和校风,高校的“三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

高校教风关系到教学质量,成为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高校教风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感丧失,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下降;教师功利主义倾向明显;教师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低下;教师教学浮躁、学术造假等问题;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等等。

受高校教风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发生扭曲,导致高校学风出现明显的衰退,主要体现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轻视学习,沉迷了网络游戏、恋爱等方面;学生学习功利化,重视“实用性”知识学习,忽视人文知识学习,如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热衷于考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考试作弊成风、学术造假、缺乏吃苦耐劳的踏实学风。

校风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整体风貌,除了教风、学风存在的问题,高校的校风问题还集中反映在:整洁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健全的规章制度等学校软环境建设方面。新时期的高校校风建设必须重视学校软环境建设,提升高校发展的软实力。在技术进步、经济发达的今天,高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依赖于校风建设,更依赖于高校软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软环境建设成为制约校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影响着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党风与三风建设对策

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党风、“三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在理解其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高校必须从党风建设入手,实现以党风促“三风”,以“三风”育“三高”,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

1.以党风促教风。高校党风建设作为“三风”建设的前提,其好坏决定了高校的发展。高校必须从党建入手,实现以党风促教风。针对高校党风目前存在的现实困境,高校党风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基础。高校要结合政治形势和现实状况,开展多种途径的理论学习。要努力实现全员学习,通过理论学习、讨论交流、观赏影片、图像资料等多重形式,深刻学习党的理论,深化认识,洁净灵魂,自觉抵御享乐主义等腐败思想的侵蚀,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深化作为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杜绝官僚主义作风,乐于奉献。通过理论学习,牢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制度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如聘任制及其操作办法,任免制度,奖惩制度,上下班制度,行政问责制度,津贴发放办法,考核考评制度等。同时,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上,按照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结合专家意见,在民主讨论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并贯彻落实主管领导责任制,做到权责明晰,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既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又防止相互推诿、各行其是。三是完善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经常开展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接受他人批评,勇于进行自我批评,主动承认和改正自我不足。高校纪委要切实加强信访工作,严肃查处贪污腐败、学术造假等影响党风的行为。同时,要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要重视群众和舆论关注的问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2.以教风促学风。高校教风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动力。提高高校教风是建设高校优良学风的出发点,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高等教育教风建设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党风建设为契机,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教师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于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要通过教师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净化教师的心灵,消除不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激发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调动其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纠正功利主义影响下不良学术风气和治学精神。加强知识学习,创新教学教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制度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创设新的教师薪酬制度,在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基础之上实行科学有效的绩效工资制,按照教师教学科研的成就给予奖励,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大力开展诚信教育等思想教育活动,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杜绝高校学生的作弊行为和懒惰心理,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刻苦努力的思想品质。

3.以学风树校风。高校学风是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学风的培育有助于形成高效良好的校风。在高校党风建设和教风建设基础之上,高校学风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事实表明,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已不仅仅大学生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获取生存的必然方式。二是端正学生学习取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今天,受实用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取向出现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大学生热衷于计算机等技术知识的学习,高校学生毕业前的考证热都是这一倾向的体现,学生为寻求一份好工作而学习,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这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学习取向不利于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高校应该培养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应该鼓励学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人文知识和基础理论,扎实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学风建设,培养其高校浓厚的“终身学习”、重视人文与基础理论学习,重视科研创新,促使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培育起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软环境,提升高校软实力。

2.论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 篇二

高校后勤负责学校的餐饮、物业、水电、住宿、医疗、绿化工程、新建修缮小型工程等, 有的高校后勤工作还包括资产管理和基本建设等工作, 高校后勤系统掌握的经费和资源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已经达到令人可观的程度。

由于高校后勤机关及实体负责的工作涉及众多行业, 发生腐败的环节、领域、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 但是究其规律而言, 主要表现为少数高校负责后勤工作的领导及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滥用职权以谋取个人或者小团队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需要指出的是, 腐败现象的主体除了高校负责后勤工作的领导, 后勤机关和实体中只要掌握了全部或部分权力的一般工作人员也可以成为主体, 而且这种主体由于隐藏于后勤工作各个板块的边缘, 平时不出头露面, 矛盾不公开, 容易造成监督失察, 更具隐蔽性。

二、高校后勤腐败原因探究

1. 后勤管理工作自身的复杂性。

从工作面上来说, 现在高校后勤工作负责学校的多方面工作内容跨度大, 专业性强, 加之, 后勤职工队伍整体综合素质薄弱, 所以管好难, 管出水平更难。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把高校后勤推向社会, 以“社会后勤”的身份为学校服务。目前, 高校成立了所谓的“后勤集团”、“后勤公司”等名义上的后勤实体, 这些实体绝大部分并没有取得法人资格, 仍然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后勤实体模拟企业化运作, 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而且后勤实体在行政管理上仍属于学校, 行政权力决定后勤资源的调配, 行政权力监督的缺失加剧了原本脆弱的体制管理不稳定[1]。

现在大多数高校实行了“小机关监管大实体”后勤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 学校对后勤机关监管较强, 而对后勤实体监管较弱, 主要是依靠后勤机关。虽然小机关和大实体之间虽然有业务上的甲乙方的从属关系, 但是由于二者是平级单位等诸多客观因素, 小机关对大实体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业务范围内, 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其后勤实体自身, 缺少外部监督管理。从监管对象上来说, 需要纳入廉政监管对象的既有工程、大宗采购, 也有零星小额经济活动, 容易产生监管疲劳, 或监管投入产出的效率过于低下。

2. 完善后勤管理制度的高难度性与执行缺失。

制定完善的后勤管理制度需要一些基本条件:一是精通后勤各项管理工作, 熟知与之相关的政策、文件;二是要具有很强的文字功底, 逻辑思维缜密, 这是因为后勤工作与钱、财、物甚至大宗的资产有关, 政策制定必须严密, 如果有漏洞, 将会给学校造成损失;三是现在社会发展很快, 国家各级、各种政策也在发展完善, 这就要求后勤管理制度必须快速跟上进行修订。在后勤管理制度严重缺失的情况下, 还存在着执行力弱化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严重削弱了制度作为预防腐败的前提和保证的作用, 给了后勤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造成了后勤领域成为高校腐败的高发领域。

3. 受限于边际效益的监管职能。

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 总体的素质处于社会较高水平, 具有较强的民主监督的能力, 而且高校纪检、监察、审计等专业监督部门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党派、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广泛的监督渠道基本能够发挥作用[2]。从理论上说, 具有人力资源优势的高校完全有能力做好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完善与运行,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占用学校大量行政资源, 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效率。从客观上, 即便制度完善, 监管全部到位, 也仍然无法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所以监管职能只能在其合理边际效益内发挥作用。

4. 社会文化因素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 官僚特权思想在社会文化中影响深远, 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对社会风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 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虚而入, 对意志薄弱者产生很大的诱惑, 滋长了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信仰沦丧, 贪欲扩张。很多党员干部更是放松了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这些思想认识的模糊性与松懈性, 导致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当中少数人不能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他们就有可能滥用权力, 走上犯罪道路。

三、解决高校后勤腐败问题的对策

在多中心公共治理视域下, 政府、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共同构建了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合作网络, 政府、第三部门和营利组织分别处于宏观、中观和微观领域内, 针对高校后勤的特点, 发挥这三个部门角度优势对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反腐败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政府部门在反腐工作起着核心主导作用, 健全法制, 有法必依是反腐的根本措施, 还应当针对“高校行政管理结构普遍类似或相同, 高校后勤承担的职能也大体相同”这一特点, 优化推广高校后勤管理的先进体制。公共行政学者们大都相信, 在行政管理领域, 存在着一整套与其他科学相类似的普遍性原理或一般性原理, 行政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它们[3]。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建成几个有代表性的高校后勤管理范式, 实现管理经验的普遍共享与高度借鉴。目前, 各高校后勤工作职能大体相当, 但是在具体的二级、三级管理部门处、科室设置, 后勤甲方、乙方职责划分上, 各高校存在较大的自主性, 差别较大。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经验的积累, 有其合理积极的一面。这种“千人千面”的现状也客观反映了各高校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思路不同, 反映了各高校对后勤管理工作探索的投入与结果, 正是认识上的深入程度不同, 从管理水平上来说必然存在着差距。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三个推论:一是各高校在后勤管理探索和实践上投入了相当的行政资源;二是各高校后勤管理现状未必就达到最佳;三是大家相互学习与借鉴, 但因机构设置不同而打了折扣。所以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牵头整合各高校资源, 理顺后勤工作内部关系与结构, 逐步建成几个有代表性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打破各高校后勤机构设置带来的束缚, 实现管理经验的普遍共享与高度借鉴, 从而把隐藏在边缘管理上的漏洞及时补上,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2. 依托第三部门, 发挥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及其专业委员会的专业特长, 分项委托, 全面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建设, 探索并推行先进管理经验, 带动高校后勤整体发展进步。第三部门是社会成员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 它的职能较为单一, 没有复杂的权力层次, 成员之间、组织内部之间的关系主要依赖于合作而不是分工。第三部门的自治性、自愿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有组织性的特征使得它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灵活多样, 管理成本低, 运行效率高。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及其专业委员会除了做好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和规章的宣传工作, 向政府及相关管理和服务部门反映高校在本行业方面的情况、建议和要求, 以及高校同行的经验和信息交流, 还要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研究制定后勤行业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价格标准, 以提高规范自律水平。目前, 在各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下的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 应当充分发挥其第三部门的优势, 全面完善、及时更新后勤管理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有例可援, 并使这一成果得到及时共享。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化, 高校后勤也从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化转型, 有力地促进了后勤行业及其行业协会的发展。面对市场化而日益活跃的高校后勤, 行业协会对促进高校后勤行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从行业企业聚集、行业自律以及行业监督等方面的反腐工作中, 行业协会都具有独特优势。

3. 仅依靠法律、制度等外部控制手段遏制腐败成效是有限的, 有效运用道德伦理力量来预防高校后勤领域腐败行为的发生, 是后勤自身反腐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道德自律能力、是非辨析能力, 强化良心的作用, 预防心理失衡, 从而达到加强防腐抗变的能力。道德自律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约束运权主体的运权动向。运权主体如果超越道德约束, 其身不正, 纵有威权, 而无道德威信, 其后果:一方面, 其令不行, 不足以为政;另一方面, 滥用权力, 导致腐败。作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定好道德坐标位置, 崇尚道德风范, 以高层次道德来自我控制、自我约束。

(2) 构建道德自律内在性约束是十分关键重要的, 但必须加强道德的制度化约束、道德的法制化约束、道德的社会权力化约束, 营造良好的行政道德软环境, 通过有效“他律”监督维护, 从内外两方面强化伦理的约束作用。这样不仅警示后勤工作人员达到“不做不能做的事情”的最低要求, 也可以激励后勤员工“从做好工作”到“做得更好”的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王文财.浅谈高校腐败的原因及对策[J].社科纵横, 2008, (12) :248.

[2]高永祥.高校基建腐败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72.

3.论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 篇三

关键词:高校后勤;健康企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79-03

高校后勤是高等教育体系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为宗旨,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关系到高校的和谐稳定。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大学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体系”,最终达到为教学、科研及全体师生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目标。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后勤,一方面具有高度的政治性。高校的稳定甚至社会的稳定与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其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权责分明,管理科学”。因此,为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完成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的历史使命,让高校后勤企业健康成长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社会化背景下病态后勤的表现

所谓“病态企业”,是指企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正常的、异常的特征。高校后勤社会化以来,体制转变、薪酬改革等使高校后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不能适应甚至阻碍企业发展的不正常的、异常的现象。

1.工作缺乏效率。社会化改革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之历史遗留原因,后勤企业里面存在事业编制和合同聘用制两类身份不同的职工,对应的薪酬和福利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别,公平有效的薪酬制度尚不完善;另一方面,社会物业企业进入高校,对高校后勤工作的运行模式及特点不能完全理解把握,均影响后勤工作效率的提高。

2.工作中出了问题,立即追究责任及当事人。高校后勤的安全责任重大,宿舍管理、食堂管理、水电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压力较大,一旦出现事故,势必影响高校的稳定乃至社会的稳定,后果极其严重。因此,后勤企业往往容易立即追究事故责任及当事人,认为只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才能解决问题。

3.尽管员工都知道工作出了问题,但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尤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职工(含物业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有所下降。社会物业企业中的员工只认为自己是物业企业的员工,有的甚至纯粹将工作看做是自己谋生的手段。后勤企业有时也过度地关注企业的利润。因此,员工不太关心学校的发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有甚者出现劳资关系紧张现象。

4.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宿舍、食堂、物业等以独立经营的形式出现,有的以社会化托管经营的形式出现,不论如何,一旦经营企业片面地追求利润,一心想着赚钱,便抛弃了高校后勤政治性、公益性,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无视学校及师生的利益,违法乱纪。如随意减少宿管人员的配备、忽视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食堂经营者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出售变质食品;擅自提高饭菜售卖价格、减少饭菜分量等。

5.掩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后勤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员工的素质及责任心、管理水平等因素容易导致服务工作存在诸多不足。为逃避责任追究,规避绩效考核,员工往往对暴露出的问题避而不谈,不作处理,层层掩饰。遇事不是积极透明处理,而是千方百计掩盖事实真相。

二、病态后勤企业的改良措施

企业跟人体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其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机体是否健康。企业机体是以组织形式存在的,由决策体系、支持体系和执行体系组成。高校后勤企业要健康成长,需要在其组织结构体系上不断改良,使其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

1.员工不同寻常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是衡量企业是否优秀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后勤社会化以后社会物业企业的进入,员工主人翁意识逐渐下降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励机制非常重要。物质激励必不可少,它是工作动机的主要诱因,同时公平有效的薪酬制度更为重要。但将物质激励问题简单的等同于金钱刺激是片面的。

2.工作中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查找原因,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一个人只要在工作,是不可避免要犯错误的。工作中出了问题会给企业造成损失,但追究责任并非减少犯错误的有效办法。减少犯错误的有效办法是让工作标准化。所谓标准化就是做某个事情的最佳方法。工作中出了问题,通过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找出做事的最佳方法,然后形成标准,要求员工按标准去做,以此来达到最好的工作效果。后勤工作千头萬绪,纷繁复杂,涵盖食堂管理、宿舍管理、会务接待、清洁卫生、水电能源管理、道路绿化等,只有形成标准的食堂工作标准、宿管管理标准、清洁卫生考核标准、安全生产标准等,通过企业内部良好沟通,周密计划,仔细检查,这样出现错误的几率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对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照章处罚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对员工进行频繁的处罚不能有效减少错误的发生。如果要员工改变行为方式,奖励要比惩罚的效果好得多,受到惩罚的人通常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惩罚。因此,制订后勤服务质量考核实施细则极其奖励条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3.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内部公开讨论。企业最大的浪费就是员工智力的浪费,如果企业上下都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献计献策,这样的企业一定焕发勃勃生机。后勤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广大的一线员工,他们最清楚后勤服务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无论他们的头衔或职位,都要告诉他们,他们是会议桌上的重要伙伴,在这里他们的意见或建议都可以坦诚地说出来。

4.同事关系融洽。同事关系融洽的重要表现是:每天上班时同事之间相互招呼;员工享受在一起的工作时光,闲暇时与同事小聚;工作中有分歧能最终统一意见。后勤服务既有分工,也有高度协作,任务完成,任何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同时后勤工作不分白日夜晚,闲暇节假,这也许会与员工的私事相冲突,这就十分需要同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调。后勤工作的复杂性、关联性要求企业的工作团队来执行,工作团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潜力。

5.安全事故极少,甚至有可能降为零发生。生产必须安全。一个企业如果安全事故频发,员工索赔屡见不鲜,必然暴露出这家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后勤工作涉及到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设施设备的生产安全,涉及到校园秩序的稳定,“后勤稳则高校稳”。安全生产是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命关天”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体现在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安全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要求企业不仅要投入金钱,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抱着侥幸的心理轻视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不仅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更损害企业的形象。

6.打造道德后勤,坚持守法经营,透明经营。后勤工作,事关生命、财产以及社会稳定,不能以纯粹赚钱为目的,如果擅自降低饭菜质量标准,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降低安全监管,这样只能是自毁长城。后勤工作要求后勤企业要勇于承担责任,真诚相待,透明经营,取得全体师生员工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做人也好,做企业也罢,不能没有道德底线。

三、优良后勤建成应具备的特征

1.崇尚行动。“办公室里遥控不出优良的后勤企业”。后勤服务哪怕就是搽桌洗衣拖地,这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先做,再修改,然后继续尝试。都得去认真落实。

2.贴近师生。高校后勤服务不能脱离师生,自己想当然。只有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与建议,提供其最需要的服务,才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

3.自主创新。创新清洁方式、会议流程、寝室分配、饭菜品类,是后勤工作永恒任务。希望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让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后勤企业迎来明媚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等.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

[2]史光起.企业健康与病态的七种表现[EB/OL].blog.sina.com.cn.

[3]梁胜威.四类病态企业的特征[EB/OL].中国营销传播网.

4.论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 篇四

2010年,后勤服务中心党支部在局党委和纪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水利厅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围绕XX年年局党委提出的的工作思路,紧密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加强党员干部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以“治理商业贿赂”为主要内容,提高党员、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圆满完成今年的廉政建设责任制内容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后勤服务中心党支部一年来开展廉政建设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全面提高党员、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的廉政意识

廉政建设的关键在人员素质,中心党支部坚持把党员、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党风廉政教育作为廉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每月组织党员、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认真学习上级安排的有关廉政学习资料。开展XX年年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的学习和实施;创办了一期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板报;组织全体党员上警示教育课1次;组织学习贯彻中纪委《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通过学习和参加一系列的廉政活动,党员、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进一步从思想高度和政治意识上增强了拒腐防变的能力,进一步深化了认识,强化了廉洁自律意识。

二、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努力从源头治理腐败现象

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搞得好与坏,关键在领导,关键在源头教育。为做好支部的廉洁教育工作,中心党支部经常教育党员、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谈心、谈话。要求他们做到:

1、作为一名党员和重点岗位人员,首先在大事大非问题面前不能含糊,政治方向上不能动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2、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金钱美色能把握住自己,心不为名利所动,志不为美色所丧,坚定理想信念,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3、要在生活作风上把握住小节,作为一名党员和在重点岗位工作的人员必须树立浩然正气,也必须高度重视生活小事,切实把握住生活小节,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广大职工信得过的一名重点岗位工作的人员。

4、正确对待和接受群众监督,将群众监督作为一种警戒、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正。

5、我们手中的权利是党委赋予的,党委信任我们,我们必须百分之百的用于为全体职工服务,决不能用于谋私和谋取小团体利益。严格要求自己,给职工树立良好的典范。

三、以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重点,抓好各科室和重点岗位人员廉洁工作。

1、后勤服务中心年初与各科室分别签署了XX年年反腐倡廉责任书,严格按照责任书内容,进行对各科室负责人考察,并在广大职工群众当中进行民意了解,民主测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党支部安排支委每季度与各科室负责人和重点岗位人员进行谈话,要经常对各科室负责人和重点岗位人员加强教育、了解思想动态,及时敲警钟,及时提要求,让他们算好“四笔帐”,首先是政治账;第二是经济账;第三是家庭张;第四是人身帐。希望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价值观。

回顾XX年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党员宗旨观念不够强,勤政廉政意识还不够,工作有拖拖拉拉,松松垮垮现象;由于各岗位业务工作繁忙,支部组织学习有时难以集中等,这些问题有待以后在工作中加以克服。

四、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今后的廉政工作

党的十七大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任务,关键是要抓好贯彻落实。

从现在起到今后的一个时期,要求支部全体党员、重点岗位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我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坚持办事公道,处处为人师表,当好表率,为广大职工把好后勤服务的廉政关口。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构建和谐汉江做出积极贡献。

5.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 篇五

[关键词]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后勤工作是高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后勤职工在高校工作中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新体制、新机制的转折时期,如何建设一支事业心强,遵守纪律、爱护国家财产、技术熟练、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后勤职工队伍,决定着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影响着高校整体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辽宁省高校后勤队伍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高校后勤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高校已开始从行政管理、教师以及优秀毕业生当中挑选部分人员加入后勤队伍,从而改善了后勤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但从涵盖理、工、医、农、财经、外语等15所院校在编的1507人后勤队伍现状调查结果来看,仍不能适应当前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三多三少”不合理结构仍然存在。即“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普通工人多,技术人员少;简单劳动者多,人才少”。后勤队伍的状况不容乐观,后勤队伍的建设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高校后勤队伍存在问题

1.学历结构偏低、年龄偏大从表1中看出,本科以上学历仅占20.17%,高中以下占63.58%,随着高校发展,后勤管理向着科学化、规范化迈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面临的实际困难;从表2中可以看出,40岁以下占21.51%,40岁以上占78.49%,其中45岁以上占58.2%,在后勤人员只出不进的政策下,再过10年将有55%的人员退休,高校后勤服务与保障将难以维系。

2.职称结构不合理、工人技师断档从表3、4中可以看出,管理人员高级职称占3.58%,工人技师占9.02%,且工人技师平均年龄56.8岁,且高级工的平均年龄也超过50岁,再过3-5年,80%-90%技师将退休。这样一支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与日益发展壮大的高校形成巨大反差。

3.存在问题原因

后勤职工队伍中,由于特殊历史原因,造成的学历层次偏低、文化水平不高;后勤深化改革以来,压缩后勤规模,后勤职工只出不进,形成自然减员,年龄偏大;长期以来高校对后勤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重使用轻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后勤队伍在人员配备、业务进修、技术培训缺乏近期和中长期的规划,而且没有在后勤方面引进大学以上的人才,使队伍出现了断层;后勤人员自身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一些职工文化水平不高,不能读、不能写、不懂管理,只会埋头苦干,加上后勤工作琐碎、复杂,使从事后勤工作的同志也常常忽视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有不少人把后勤工作看得很简单,不认为它是一门学问等等,结果造成整体队伍文化素质低,结构不合理。因此,后勤职工队伍建设、调整队伍结构、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建立一支能够满足学校服务保障体系要求、精干高效、勤恳务实的后勤职工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的措施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可以依照以下整体思路稳步进行:通过岗位和编制控制队伍规模;通过培养和引进提高队伍素质;通过事业和政策稳定骨干队伍;通过考核和竞聘优化队伍结构;同时重视技师队伍的梯度建设。

(一)拓宽进人渠道

人才引进是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后勤队伍中来,使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人才引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1.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开招聘,严格考核(包括面试、笔试、实际操作、心理测试等)、岗位试用、择优录用岗位需要、专业相关的优秀应届毕业生。

2.积极挖掘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将他们吸引到后勤的重要工作岗位中来。

3.根据岗位需要,积极培养和引进能够确保学校正常运行的、思想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即工人技师。

4.探索建立基地,采取吸引专业对口的院校学生定点到后勤相关岗位实习等措施,经过培养、考察、实践,双向选择,留下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后勤工作一线,不断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保证队伍来源的基本素质。

(二)加强培训考核

培训考核的目的是提高工作能力、服务水平和工作业绩,使职工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

通过培训考核,不断更新知识,使职工在工作中表现出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技能水平,促进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适应学校发展建设的需求。

1.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后勤文化建设,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育人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把优秀分子吸引到党团组织中来,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2.鼓励员工积极参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学历教育,以适应学校事业发展和岗位的需求,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在职工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

3.鼓励员工积极参加专业岗位培训并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将技术等级与薪酬直接挂钩,促使员工技术不断提高,知识不断更新,服务水平不断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4.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使用潜力,通过岗位轮换、岗位交叉使用、人力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一人多职、一职多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使用。

5.明确岗位要求,完善考评办法。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定岗位说明书,落实全员岗位责任制,对干部按照“德、能、勤、绩、廉”五方面的要求进行考核和评议;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工作表现和业务技能等项考核,实施职工分级考评办法,考核结果与晋升、薪酬挂钩,建立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规范用人管理

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把岗位职责、考核竞聘、分配晋升有机地结合起来。

1.合法用工,分类管理。按照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用工制度。根据后勤职工队伍庞大、编制多元化的特点,不断完善各类编制人员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真正以主人翁责任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

2.改革薪酬,政策激励。积极稳妥地进行薪酬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工资分类管理,深化薪酬调整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制定合理有效的薪酬分配方案和管理办法,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3.提倡参与,关心成长。加强软环境建设,建立后勤特色文化,用后勤精神教育、引导员工更好地工作;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大胆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重视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增强后勤队伍的凝聚力。

4.技能型人才的来源和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后勤服务保障运行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短期内,高级技工以自我培养为主,技师、高级技师以引进为主。长远看要建立技能型人才梯队,通过培训、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过硬的工人技师队伍。

(四)人员有序流动

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在员工技能及队伍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的前提下,按照人力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人员调整,促进职工队伍合理、有序流动,确保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

1.定岗定编、减员增效。因事设岗,按岗定编,根据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和岗位的需要,依照满负荷工作量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规划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定编,实现减员增效。

2.严格考核、竞争上岗。让职工了解本岗位的工作内容、技

术要求和相关知识。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竞争上岗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标准统一公开,人员能进能出。通过落实考核机制,达到提高技能,推动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3.择优聘用,有序流动。探索建立优秀人才补充和人员有序流动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在定岗定编、考核的基础上择优聘用,提高引进质量,为后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4.措施得当,稳定队伍。对后勤各类骨干,通过事业留人和政策倾斜吸引优秀人才,保持骨干队伍的基本稳定。以后勤精神凝聚人,以教育事业鼓舞人,以多方关怀感动人,以政策突破激励人。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组织的作用,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稳定的后勤骨干队伍。

在学校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按照专业化服务的要求,调整结构,转变观念,本着科学、精干、高效的原则,为后勤可持续发展,构建满足大学建设需要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和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6.论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 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我国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教育水平也开始高速发展,学生生活、学习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日渐离不开网络,尤其是高校当中的后勤管理。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当中,领导对于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并不够,没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缺少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系统功能不健全。因此,本文在基于对高校后勤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在高校后勤管理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高校后勤管理的现阶段状况,分析其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及对策,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规划,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规模不断建设扩大,高校后勤管理也在不断地革新管理技术,因此,怎样将高校各方面后勤管理事物建立得规范化、模块化、标准化,怎样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是我们当前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一系列经济效益的问题,使后勤能够保障并满足于现今高校高等教育的高水平要求,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得更加完善,从而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标准,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进行全面的创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科技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步伐,使后勤管理可持续建设,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现阶段状况

(一)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陈旧。现今所使用的后勤管理模式没有创新,只是一味地照搬老管理方式,比较陈旧,缺乏新的管理技术,很多情况下都根据管理的需要来临时调动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这样不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缺少整体上的把控,范围的使用也会受到限制,加大了劳动量,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而且可靠性、准确性等等都不高,不能够适应当今高水平管理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国学校庞大数量的学生信息量已经无法满足于陈旧的管理模式,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二)高校后勤管理设备不健全。传统的管理设备已经不满足于现代化管理要求的需要,跟不上现今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学校对于这方面的重视度不够高,设备的不完善使得不能够深层次地研究网络信息化,软件使用随意;此外,在众多的后勤管理方式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统计的方式,成本和效率低下,达不到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三)高校后勤管理当中资金与技术的不足。近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社会研究方面与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与高校的发展相比较,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限制,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很落后。在一项调查研究当中发现,29所高校当中只有1所学校的后勤管理应用了信息化建设技术,只有4所高校配备了专业的后勤管理技术人员,大部分的高校建设资金与技术的投入都不满足当前后勤管理建设的需要。

三、对于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对策

(一)更新高校后勤管理观念。要改变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先从最基本的改变观念开始,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要充分地认识到并重视起来,由此才能够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人才以及技术的投入量,使高校后勤管理得到保障。因此,要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加强和更新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努力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

(二)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设备。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在建设中的组织与领导,加强对于硬件设备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投入,形成合理的、有效的、成熟的管理方式,保证高校后勤管理的平稳运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目前对于高校物资紧张这一类问题,除了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量,还可以向社会进行筹集资金等方式来争取物资,加快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早日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变得科学化,促使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步入正轨,通过硬件系统设备的建设来打下信息建设的良好基础,有利后勤管理网络平台的建立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若想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具备管理经验的高素质团队人员,只有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设备的应用能力进行提高,才能使后勤管理进入信息化操作管理。因此,可以适当组织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定期的学习与培训,引进具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先进管理观念的人才,建立完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后勤管理体制,保证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当中,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实现高校信息化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高校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迫在眉睫。虽然对于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的传统方式方法众多,但传统的方式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资金与人力,且管理的范围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的复杂状况,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节奏。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后勤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7.论高校廉政建设的文化构建 篇七

关键词:高校,廉政建设,文化

高校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国民高等教育的历史重任。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提出,“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教育之中。”[1]因此,重视和加强廉政建设是高校本身的职责所在。它不仅有利于净化和培育风清气正的高校育人环境,对促进全党全国的党风廉政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基于文化视角,探讨高校廉政建设的文化构建路径,提高廉政文化软实力,形成高校乃至辐射社会的廉政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

一、高校廉政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撑

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部署,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校是培养人才、创造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地方,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加强高校廉政建设是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学校的重大政治责任。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腐败、以权谋私、道德失范、学术造假等世俗恶习日渐侵蚀高校校园,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隐患。因此,构建清正廉洁校园已是当务之急。

在廉政建设的实践中,各高校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推动学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但是,我们看到,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腐败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也必然与社会文化因素相关联。遏制高校腐败不仅需要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更需要文化的支撑。一方面,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传统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有比较完善的文化传播渠道和多样化的文化建设载体,能为高校廉政建设增添文化的元素和文化动力。2014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在高等学校“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充分挖掘高校自身优秀文化中的廉洁元素,推动校园廉政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升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品质和实效。”[2]可以说,高校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作为廉政文化的高校形态,是由高校师生为主体,以廉政思想为核心,以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在廉政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具有高校自身特殊性和鲜明特征的文化是高校政治文化生态中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具有广泛而持久的作用,为高校反腐倡廉提供着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高校廉政建设的理念升华和创新。

(一)有助于厚植正确的廉政理念

新的时代赋予高校廉政建设新的使命。作为一种体系的建设,高校廉政建设必然要超越传统的工具性理念,从应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层面上升到系统性的文化构建层面,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权力运行的文化生态。通过文化的融入,使廉政的理念逐步渗透到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中,内化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培树起崇尚廉洁的廉政文化理念。一旦文化正向感召力不断汇聚提升,将成为高校反腐倡廉强有力的道德和精神力量。

(二)有助于提升制度执行的软实力

从理论上看,反腐机制与廉政文化构建是高校廉政建设的两个重要着力点。反腐机制重在对高校管理制度的规范和惩防体系的完善,强调外在的约束,为廉洁高校设立“制度防线”,提供制度保证;廉政文化构建则主要是对高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行为模式的倡导和思想意识的塑造,强调内在的自律,建立与制度相呼应的“思想防线”。高校廉政建设不仅需要反腐机制的完善,构筑“制度防线”,还需要文化尤其是廉政文化的支撑,筑牢“思想防线”。现实中大量的腐败案例证明,压倒腐败分子的最后一道防线都是个人能不能坚持道德操守,坚守纪律防线。廉政文化的作用就在于它一旦成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认同,将会形成制度思维、制度规范的自觉意识,最终转化为自觉维护法规制度权威的行动,进而提升制度执行的软实力。

(三)有助于引领不同的社会思潮

自洪堡创办现代大学以来,高校就成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散地,各种文化和思想在这里集聚、碰撞。高校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道德意识文化,虽没有明文的规章制度,但在校园生活中,却起到很强的约束作用。它以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道德层面约束与法律制度约束的统一,影响师生的行为选择,规范师生的行为取向,引导师生择善而从。高校廉政文化不仅对人才培养和廉洁校风具有导引作用,还通过高校的廉政学术活动和廉政理论研究延伸拓展到对政府与社会的廉政政策咨询、决策和宣传服务,进而引领不同社会思潮,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文化土壤。

二、高校廉政建设的若干文化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激荡,处于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前沿的高校,在推进廉政建设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负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师生的廉政意识淡化、廉政思想存在误区,成为高校廉政建设潜在的文化思想障碍。

(一)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思想的深层积淀仍存在着许多容易滋生腐败的因素。一是“家长制”的残余思想。以封建家长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了权力崇拜的观念。“家长制”的作风导致领导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无视民主、主观臆断,乱决策、瞎指挥,权力过分集中,监督形同虚设,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痼疾。二是“官本位”的陈旧意识。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官僚层级体系使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形成一种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体制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长官意志大行其道,对权力的绝对崇拜和对权力本位的价值标准不可避免地为腐败滋生提供了条件。三是“德主刑辅”“人治”模式的负效应。中国儒家文化提倡的以“内圣——外王”为目标的德治主导型文化,虽然在一定历史阶段赢得了社会的和谐,但重德治、轻法治,廉政治理人治化的弊端蔓延,君权凌驾于法权之上,使得原本用来倡廉的如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等流于形式。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到现代高校内部治理,容易导致高校出现“泛行政化”的官僚作风;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信息公开化程度不高;少数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甚至弄虚作假;少数管理者手中掌握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甚至当个人与师生公共利益之间存在冲突时,行政行为往往会偏离公共利益,导致腐败案件的发生。

(二)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渗透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反腐倡廉建设难免受到域外各种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冲击。西方文化所宣扬的“实用、享乐、拜金、利己”等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张扬个人利益的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我国大学校园。加之近年来高校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信仰迷失、责任淡薄,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和实用,出现考试作弊、违纪、逃课、替考等不诚信现象;少数高校领导干部抵制不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部分高校教师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热衷社会兼职,教学水平和质量下降,忽视师德师风建设,诚信缺失、学术不端行为也时有发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市场经济衍生的文化失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引起了广泛而迅速的结构变化和社会变迁。这种转型必然带来社会心里的震荡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一方面,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力逐渐弱化;另一方面,适应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市场经济衍生的文化处于一定程度上的失范状态。这种状态影响到高校,常表现为学校的经济活动、内控管理、行政文化、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不完善、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自主权的下放,对外经济交往的频繁,高校在招生招聘、基础设施建设、物资采购、学科发展和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权力也随之增大[3]。但是,学校在治理层面还难以对上述权力以及权力拥有者进行有效制约,少数高校领导干部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甚至引发职务犯罪。这不仅扰乱了校园清正廉洁的公共秩序,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社会声誉。

(四)大学精神和大学内在价值的缺失

大学的生机活力源于永恒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体现着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折射大学的历史演进、观念形态、社会声誉、师生关系、校风校貌、学校特色等,但追求真理、坚持科学精神始终是现代大学坚守的原则。随着大学逐步从社会边缘步入社会中心,社会发展中的许多诟病也渗透到高校中。在众多的物质利益、权力、金钱和功利面前,大学的行政化和浮躁风倾向日趋显著,学术性与功利性的矛盾尤为突出,大学精神和大学内在价值逐步减弱或缺失。比如片面地求大、求全,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地增设学科、增开专业;学术的追求让路于对功利性目标的追求,出现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各类学术不端;大学人文精神滑坡,崇尚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氛围减弱,官僚化气息、官本位现象颇为严重等等。

三、高校廉政建设的文化构建路径

新时期,高校廉政建设必须加强廉政文化的建设,尤其要遵循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价值导向、文化传承、行为塑造、社会效应、理论研究等的协同作用,不断提升廉政建设的文化理念与层次,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廉政建设文化路径,进而为高校廉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把握核心价值导向

高校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廉政建设方面的集中反映[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其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对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廉洁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高校政治生态。长期以来,高校的廉政建设只是被作为一项具体工作由纪检监察部门来抓,而没有被当作一种文化为所有教职工所认同;只是局限在高校党的建设的一个方面,而没有提升到校园文化观念的层面。在高校反腐倡廉的思想阵地中,廉政文化不去占领,腐败文化必定乘虚而入。因此,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牢牢占领和控制校园文化的制高点,大力弘扬廉政文化理念,引导广大师生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时尚和廉政信仰,为高校廉政建设提供思想文化支撑,进而确保高校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圣洁殿堂。

(二)注重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要遵循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建设和培育具有高校特色的廉政文化。

(1)传承大学传统和大学精神,形成廉洁道德共识。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精神的实质,坚守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使师生们自觉传承大学传统和大学精神,以坚强的意志、崇高的道德情操抵制住各种物质利益诱惑。尤其是面对改革开放形势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更应牢固树立永恒的道德精神和自由的学术精神,固守廉政阵地,树立廉洁奉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保持大学这方净土的圣洁。

(2)创新大学治理文化,夯实廉洁制度基础。当今,大学治理正面临着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求重新构建一种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契合的“现代大学制度”。尤其要创新性地利用廉洁制度来监督制约公共权力,以保证学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同时增进其对大学治理文化(包括对大学章程以及据此建立的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的认同与信任。

(三)塑造廉政行为文化

廉政行为文化体现在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管理作风当中。具体来说,对高校管理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着重加强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法律法规、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政廉政、甘为公仆的敬业精神,树立秉公用权、管理育人的责任意识,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勤勉,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表率。对教师群体,应着重加强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培养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良好师德师风,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对大学生群体,则应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教育、廉洁品德教育,将廉政教育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寓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寓于日常养成教育中,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做人与做事、品行与学业、成长与成才的关系,自觉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

(四)拓展社会廉政效应

大学生作为受国民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也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清正廉洁优良传统的重托。高校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如果大学生在“崇廉尚洁”的校园风气中接受熏陶、茁壮成长,就能自觉养成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其今后走上社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高校校园里浓厚的廉洁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还将辐射带动全社会的廉洁风气。师生们利用假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深入社区、乡村,广泛宣传廉政知识和文化,通过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使高校廉政文化思想融入社会大课堂,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践行廉政文化思想的生动局面。

(五)深化廉政理论研究

高校是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廉政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要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和纪检监察干部等骨干力量,成立相关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挖掘传统优秀廉政文化,如家风家训文化等,推进廉政理论创新,争取出一批优秀的廉政文化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廉政学科建设,以高校立德树人理念为宗旨,构建融廉政思想、廉政法规、廉政作风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为一体的廉政文化学科框架,引导廉政文化建设迈向更新、更高的平台[5],不断提升廉政建设的文化层次,推动高校廉政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语

在文化视角下,高校廉政建设是一个既破又立的过程。既要破除消极、腐朽文化的影响与干扰,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遵循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坚持传承与创新,拓展社会效应,润其内,固其本,真正发挥文化在高校廉政建设的功能与作用,形成高校崇廉尚洁的良好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J].中国监察,2014(4):6-9

[2]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5/s3144/201410/t20141020_177312.htm l,2014-10-20

[3]侯帅.关于加强高校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研究[J].沧桑,2009(3):66-70

[4]王庭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8.略谈“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 篇八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

高校是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的大户,创建“节约型”高校后勤体现了文明和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反映。

一、创建“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意义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流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策略和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减少的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高校做我国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将有力地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全校后勤服务保障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担负着水、电、暖、房产、车辆等资产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责,改进高校后勤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有助于高校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对于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倡导以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为目标,改进高校后勤管理,对于高校发展乃至整个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和机制建设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机制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和财政拨款的管理机制下,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

1.后勤管理不到位

随着我国高校发展进程的加快,高校后勤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化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因为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的时间过长,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仍起主导作用,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因一些实际问题而陷入瓶颈,因后勤管理缺失而造成资源和能源浪费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2.基础设施陈旧老化

基础设施的陈旧老化也是造成资源、能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很多高校都始建于上个世纪中期,历史比较悠久,房屋建筑、水电管网老化程度严重,加之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不当等问题的存在,致使房屋年久失修,供电设施老化、供水管网漏水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因为涉及金额重大,范围也较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改善。

3.新校区建设浪费严重

目前,全国各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重大举措就是建设新校区,甚至是建设超大型、超豪华的新校区。但在新校区建设中,材料选用、设备购置、技术更新等方面并没有贯彻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原则。新校区建设完毕投入使用时,学校还必须进行节能改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高校师生节约意识的养成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4.后勤工作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校教学和后勤管理中,一些技术和设备的科级含量越来越高,对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有所提升。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后勤部门工作队伍,无论是学历、知识结构、人员素质方面都不是很高,甚至后勤部门错误地理解成为“闲散人员”集散地,一些水、电、锅炉、空调等方面的管护人员紧缺,一些高端设备无法发挥正常的使用效率,再加之岗位待遇偏低,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很难被调动,工作质量也就无从提起。

5.节约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全体师生的节约意识仍有待增强。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对此认识不清,对创建“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校园的理解不到位,一些学生认为反正我交了学费,如何使用时我自己的事,一些教师利用学校设备搞科研创收,却并没有给予学校设备折旧之类的补偿,这些都造成了学校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全面推行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

针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目标,结合“节约型”校园建设工程,通过积极推进节能技术、强化节能管理、进行节能宣传,提高后勤部门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以及学校全体师生的节约意识。

1.强化节约意识,培养节约习惯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习惯是行为的持续。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方式,积极进行宣传和讲解,引导广大师生以及后勤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树立“节约”意识。使广大师生从国家和社会、学校的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创建“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校园,倡导大家爱校如家,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做节约之事,以节约为荣。

2.加强计量管理,杜绝浪费现象

通过计量,能够使使用者随时掌握水、电、气的使用情况,从直观上树立“节约”意识,杜绝浪费现象。同时,这一方式也将使后勤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将学生宿舍、办公教学部门、科研单位的资源使用指标进行详细的核算,最终层层落实,下达个人,将“节约”行为责任化、实际化。

3.开发和推广使用节能新产品

高校肩负着教育和科研两项任务,对于开发和推广使用高科技节能产品,有着先天的优势。这也是积极响应“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市场调研、兄弟院校推荐等方法,合理选择成型的节能技术产品,提高高校后勤的“节能”效果。

4.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素质

后勤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后勤工作人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后勤工作队伍是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的重要保障。首先,要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其次,通过招聘、竞聘上岗等形式引进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来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水平;最后,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发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问题。

四、结语

高校后勤是为高校顺利完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任务提供物质保障、生产服务以及为师生员工提供生活服务的部门。针对后勤管理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的现象,我们有必要进行“节约型”后勤建设,以降低高校运行成本,优化服务质量,增强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霞.浅析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J],赤峰学院学报, 2008(8).

9.论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 篇九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原来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校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完善。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效用和职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发挥后勤管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 三服务 两育人 后勤管理

后勤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高校后勤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高校后勤始终要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致力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服务育人意识,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在创建一流的饮食服务保障体系,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过程中,在为创办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中有力地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发展工作。

一、加强后勤人员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管理、服务理念

1.要培养员工良好的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准。要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做到诚实守信、坚守承诺。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先进典型,以点带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

2.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集力量,鼓舞斗志,加速观念的转变,坚定改革方向和信心;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规范管理与服务,不断提高后勤集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确保学校和谐安全稳定;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生存,不断推进后勤集团的建设和发展。

二、转变观念,追求服务质量水平的不断创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后勤始终要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致力于构建和谐校园,而饮食服务中心作为后勤体系的重中之重,更是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服务育人意识,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在创建一流的饮食服务保障体系,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过程中,在为创办师生满意的饮食服务中有力地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发展工作。

三、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

开放式的高等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吸收课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学生在校期间的衣、食、住、行、学等无不和后勤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后勤工作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强化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势在必行。因此,在管理中必须从强调学生的需要、爱好、奋斗目标和个性出发,以学生的提高、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管理要时时体现学生这个主体,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后勤管理是一项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包含着如何通过管理去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从而使学生达到主动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目的。

四、加强管理和服务,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在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从师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师生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和后勤保障。高校后勤只有依托于学校,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保证拥有一个稳定的市场和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后勤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应以学生的需求和成长为出发点,以服务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寓服务于管理之中,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思想教育的浓郁氛围

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实施教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对硬件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管理上也越来越严,必须做到科学管理,如学校的建筑,无论是内在结构之独特,质量之高,还是外在形态之美、装饰、布置之相宜,与六十年代校园之简陋,平易相比,不能同日而语。我们在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优化管理的同时,注意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喷泉、假山的设置、绿茵的点缀,使校园美化、亮化、净化于一体,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学习,不仅身心愉悦,同时审美能力也逐渐提高,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充分重视给学生创设整洁、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重视学校的绿化工作。

六、创新服务手段,致力构建和谐校园

服务贯穿于后勤工作的方方面面,后勤服务工作要始终抓好“三服务、两育人”的教育,将为学校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高效服务作为集团首要工作目标,把师生的“满意度”作为优质服务的检验尺度。在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运用各种手段与措施,切实发挥好后勤特有的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功能。

搭建与学生交流平台,开辟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新领域。要将食堂建成师生之家,成为学生的第二讲堂,以职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节约美德,在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针对各个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就餐习惯差、环境意识差、劳动观念差的现象。使广大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劳动观点。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好的思想教育,和谐社会将不够完善;失去了和谐校园的和谐社会,则将是不完整的和谐社会。而这也决定了后勤服务中心的工作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下,以坚持“三服务两育人”、构建和谐校园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通过不断加强员工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服务育人意识,营造管理育人机制,最终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使和谐校园的构建得到落实,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最大贡献。

和谐校园是全体师生员工美好的理想校园,我们要坚持服务的理念,以优质服务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0.论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 篇十

一、学习理论、改进思想作风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有些问题甚至比较突出,比如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观念陈旧,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广大师生;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不强,缺乏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不起作用。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一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二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这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克服、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在这一方面本人重视思想作风的转变,重视政治素质提高,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水平,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在工作实际坚持做到自律,明确了五要五不能,一是要政治上清醒,不能方向不明;二是要勤政廉洁,不能懈怠谋私;三是要令行禁止,不能自行其事;四是要一身正气,不能有失形象;五是求真务实,不能虚妄浮躁。并以不断警示自己,自觉遵守事业单位廉政建设的有关制度和规定,不断增强了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二、求真务实,转变工作作风 求真务实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只有保持和发扬好这一优良作风,才能取得工作实效。务求工作实效就要办实事,决不能搞形式主义。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工作上既注意讲求工作的形式和方法,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在转变工作作风同时,又突出求真务实地工作,克服与三个代表和保持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如事业心、责任感不够强,服务态度不够端正,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方法比较简单,政策水平不够高,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答复问题不够耐心,处理问题比较草率等等。特别是在工作拓展中,难度高、强度大、责任重,遇到的大大小小、意想不到的问题比较多,要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探讨新思路、寻求新方法,做扎实有效的工作,及时处理、解决这些问题,使自己的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11.关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高等教育 后勤社会化 企业文化

[作者简介]冯凤麟(1965- ),男,淮海工学院饮食服务总公司总经理,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41-02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后勤员工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文化特点应体现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它是高校后勤企业先进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形象层面,它能折射出高校后勤企业的经营思想观念、经营管理哲学等;三是制度层面,它能规范后勤企业的职工在经营服务活动中的行为;四是精神层面,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它指后勤实体的领导和员工应该共同恪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这一层次是后勤服务企业文化中的精髓,是衡量一个企业文化是否先进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指精神层面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一、建设优秀高校后勤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多功能的体系,其根本功能是创造人。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建设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产生后勤企业的内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出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服务社会的时代精神,可以促使后勤企业及其员工确立主动化的市场观、有效化的竞争观、应变快速化的效率观,保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以及精诚团结、互助互爱、爱企如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能主动为社会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能使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上升成为群体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企业内聚力,把员工的力量和智慧凝聚成一股合力。

2.建设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后勤员工队伍。企业文化注重人的素质提高和潜能的挖掘,确立“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价值观念,以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为出发点,充分肯定并发挥每个员工的个人价值和智慧,为员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使员工转变观念,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唤起和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树立企业精神、培养企业理念、规范企业道德、塑造企业形象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后勤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壮大企业的实力。

3.建设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助于后勤企业进一步规范管理。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在《工业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信任、微妙与亲密的关系,劳资间的信任使职工对企业忠心、有责任感。根据职工的个性进行恰当的搭配,可以组成高效率的生产搭档,并以微妙的方式把公司的信念输给工人,使企业形成一个整体,造就有人情味的亲密关系,以执行严明的纪律。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的存在,充分地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确定完善的企业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逐步形成企业的管理条例、规章制度,以此来协调和控制员工,实现企业的最高目标。

4.建设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助于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勤企业文化虽有其特殊性,但也应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尤其是服务型企业,直接面对广大师生,它的服务对象是师生和教学科研单位这两个确定的集体,它也承担着通过管理和服务“育人”的重要功能。后勤企业通过在内部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意识、企业道德、创新思维、竞争观念等,渗透熏陶到整个校园群体,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与师生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互动,构成校园的精神文明,形成校园文化的灵魂和主导,推动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高校后勤文化的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切阻碍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种种障碍土崩瓦解。这一强大的冲击波自然也给高教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勤企业力图利用社会的力量,逐步壮大企业实力,最终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实现后勤社会化的目的。高校后勤虽然进行了几年的改革,但其企业文化由于受到观点、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建设的状况很不均衡,呈现出以下表征:

1.依赖性。很多高校后勤企业是迫于后勤社会化的形势而产生的,有的高校领导并不真正理解后勤社会化的最终目标,不论自己所在学校是否时机成熟,随着大潮流而动,仓促成立后勤服务实体,表面上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后勤服务集团”等企业,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因为高校领导层注重的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规格等这些能够呈现高校实力的根本因素,而后勤就是做好服务,不需要后勤服务企业创出多少经济效益。也有的高校长期为后勤所累,急于甩掉这个沉重的包袱,以便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搞教研,因而在后勤服务企业成立之初,就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立甲乙方关系,实行企业化运作,确立法人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社会企业同等对待争夺学校这一市场。这样就使得后勤服务企业在立足未稳之时便败下阵来。同时,高校领导求稳或激进的思想,也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发展方向。

2.自发性。初始期的后勤服务企业,大多都在解决“温饱”问题。他们不知道有意识地引导文化、营造文化,而是任其产生、发展,因而形成了名目繁多的企业文化。有的形成了“赞歌”文化,大家在一起互相大唱赞歌,什么都好,但没有指示不敢自己行动。造成这种状况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的领导喜欢大权独揽,事必躬亲;二是没有形成授权与分权制度,造成员工不敢也不愿意承担责任。这种文化只能造成后勤服务企业的低效率,失去市场的竞争力。文化需要培养和提炼,不去有意识地提炼培养文化,往往会让服务企业处于自发状态,既有可能形成好的文化也可能形成企业的精神“毒瘤”。

3.盲目性。高校后勤企业是一个新生儿,初始期的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目标定位是模糊的、不清楚的,有的在谋取高利润的同时,损害了师生的利益;有的提供了价廉质优的服务但创收很少难以维持;有的靠学校划拨经费不思进取。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初始期缺乏明确的核心理念。对于那些成熟的企业,往往需要构建理念体系,即一套完整的企业理念宣言,包括使命、宗旨、价值观、哲学、精神、经营理念、人才理念、营销理念等,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方针和经营思想。但对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初始期没有必要在企业文化体系上下大力气,因为还处于实践中。但是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没有核心理念的企业,如同没有主见的人,随波逐流。初始期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就存在缺乏核心理念的问题,有的片面追求高利润,促进高消费,忘却了根本;有的不思进取,“等、靠、要”,给多少就服务多少,完全扭曲了“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

三、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原则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企业的社会化程度必定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也必须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要凸显现代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创造性、多层次网络性、学习性等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服务育人是宗旨。高校后勤服务的宗旨是“三服务、两育人”。离开了服务育人,也就没有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特征,高校后勤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不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发展,“服务育人”宗旨不能变,要不断提升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变“有求”才服务为主动寻求服务,同时在服务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素质去影响熏陶服务对象,发挥“育人”的功能。因此,服务育人这一理念应成为后勤企业文化的基础。

2.服务效益是目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得后勤服务部门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服务实体,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服务型的后勤企业来说,必须以服务效益为终极目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服务存在种种误区,如检查式服务、被动式服务、浅层次服务、政治式服务、花架式服务、简单化服务、单一化服务、秋后服务、诉后服务等,产生服务水平不到位、服务效率不到位、服务功能不到位、服务规范不到位、服务诚信不到位、服务理念不到位等。后勤服务必须走出误区,让后勤服务企业成为服务对象的绿色通道和温馨家园,向高质量的“服务”要效益,以高质量的“服务”创效益。后勤企业文化必须适应这一转变,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后勤经营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使员工情操和素质在优质服务中得到陶冶、净化和提高,使广大师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愉悦和实惠,使后勤企业在优质服务中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3.现代管理是手段。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把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中,练好内功,壮大自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是摆在高校后勤人面前的迫切任务。国务委员陈至立曾说:“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又坚持为高校服务的新体制,是摆在全国高校后勤实体面前的新课题。”未来的高校后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以人为本,以法建制,规范运营,岗位定责,考核奖惩”的现代管理模式,制定岗位责任制、员工责任制、岗位管理规定等制度,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实现持续发展。要使管理上水平,高校后勤应从两方面抓起,一是大力推进智能化管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管理信息化、便捷化,提高管理的迅速性、准确性;二是大力引进质量管理体系,使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4.创新求变是灵魂。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后勤以创新作为经营服务的龙头,不断造就新的市场需求和生存空间。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要着眼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评判标准等后勤文化意识形态上进行转变,以真正实现其解放和发展高校后勤生产力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以主动创新、积极求变的态度去适应日益表现出的管理人性化、运行灵活化、文化多元化态势的校园总体环境。要根据学校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师生员工的需求变化,以及后勤企业本身所具备的条件,对后勤文化建设做出科学预测和精确把握,适时建立健全后勤文化建设的创新机制和体制,努力创建学习型、探究型的后勤文化氛围,在不断学习中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把握创新求变的能力。

5.与校园文化融合,共同发展。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管理与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化形态。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文化是指在管理、服务、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化形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文化建设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其目的是一致的。后勤企业文化应该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体现出共同的教育愿景,体现出深刻的人文特征和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在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按照服务产品零缺陷、思想沟通零距离、行为规范零失误的“三零”方针,尽可能满足学校在教学、科研、生产、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师生员工在生活、工作方面提出的各项服务,以更加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来保障要求。

四、结语

高校后勤企业脱胎于高校,又服务于高校,不可能完全脱离学校这个母体,这种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使得后勤企业具有特殊性,即服务对象的确定性——为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服务目的的差异性——不以赢利为根本目的,以师生满意为根本宗旨;服务方式的灵活性——既有主营项目,又可以引进高质量的服务项目作为补充。这些特殊性必定造就了高校后勤企业特殊的企业文化。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如何增强高校后勤服务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使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使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立足于一个高起点上,以一种崭新的企业形象来面对挑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重视。我们一定要把高校后勤当做高校整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树立“三服务,两育人”的核心理念,精心培育和培养后勤服务企业文化,使后勤社会化不断向深层次推进。

[参考文献]

[1]王欣欣.通过中外企业文化比较 谈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J].理论学习,2004(7).

[2]刘兴元.浅谈国有企业如何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J].求实,2004(5).

[3]严曙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企业文化重塑[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5).

[4]杨安,石琴.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文化的特点[J].高等建筑教育,2003(3).

[5]黄睿.浅析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及其塑造[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6).

[6]肖华茵.对后勤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

[7]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2.论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 篇十二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内在困境

高校后勤改革涉及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改革。我国的国企改革尚被誉为“世纪难题”, 社会上更有评论说, 大学是最后的国有企业, 尚待改革之列, 而我国的历次改革都未涉及高校。可见大学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困难的一种, 在这一方面, 即使对于所谓“教育先进国家”的美国也是如此。美国一位学者就曾指出:美国教育的历史就像是堆满无数废弃的改革报告的海滩, 而那些号称最有革命性的改革往往也最令人失望。那么作为高校的后勤部门, 其改革也是步履蹒跚, 难以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在于改革的本身涉及了某种困境, 而任何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困境, 找出相应的出路, 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意见》明确了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步骤, 要求“从2000年起, 用3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 建立起中国特色, 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分两步实施:第一步, 到2000年底, 所有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 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 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第二步, 从2000年底到2002年底前后, 在高等学校后勤系统规范分离的基础上,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合适的范围内, 组建跨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集团。可见, 在国家预设的改革动作中, 将“所有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 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为改革的最终目的, 而“组建跨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集团”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终载体, 这也可以说就是高校后勤改革的理念。说到这里我们还可以想到, 历史上有不少“同财共居”的封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到了晚期都会面临“分家”。而这种分家总是同矛盾相伴而生的。但是这种矛盾的尖锐化往往不是因为“要不要分家”, 而是由于“如何分家”的争执。而分家是否公平往往对该家族此后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公平的分家可以在“亲兄弟, 明算账”的和谐气氛中达成个体的独立和家族的凝聚力的统一, 使分家后的家庭继续保持活力。而分家不公则引发利益冲突, 造成两败俱伤, 甚至引发诉讼, 直接影响家庭的发展。同一个人按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他可能支持分家, 而在相反的方式下他可能坚决反对分家, 个人如此, 单位部门亦是如此。

我国现行的高等院校绝大多数都是政府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投资设立的, 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它所承担的社会功能, 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来具体实现。我国的历次改革, 对高校却毫无关系, 他们是“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船”。自己不理, 也无人过问, 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世外桃源。尽管日子也不是十分好过, 但尚可得过且过。政府机构改革, 那是机关的事, 和高校没有直接的关系, 自可求得清闲, 安然无恙。精简、分流, 都与自己无关。在整个改革过程中, 高校成为一个狭缝, 一片中间地带, 似进仙境。严格地说, 我国的高校没有经历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只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实际上, 已经成为改革的死角。因此, 按前边《意见》所说的将“所有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 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 同大家庭中的分家并无本质的区别。这个“分家”不但是仅分家中的财产, 而且要将后勤人员从这个家庭中“剥离”出去, 连身份都不准保留。在现实中, 学校同后勤部门像是一种“父与子”的关系, 高校行政人员同后勤管理人员并无严格的区分, 只是工作岗位不同而已。因此这种关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很难做到一刀两断。

一般意义上来说, 后勤部门的员工 (学校编制) 同高校的教师、行政人员, 在法律上享有同等地位、同等待遇。在改革中, 如果后勤部门同学校在体制上“分家”, 完全推向市场, 不再享有原先的待遇, 在当前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前提下, 这种“分家”的合法性有多大?成功率有多大?都是个未知数。但学校或政府承担的改革风险却相当大。因此, 在政府下发的关于高校后勤改革文件中都可见到此类的信号传递。如很多政策处于矛盾之中, 文件规定摸棱两可的较多, 后面的文件否定前面的文件等。而“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就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因为谁都明白只有后勤职工真心参与改革, 改革才会有真正的动力, 才会取得成功。后勤改革要真正落到实处, 没有后勤职工的积极主动的热情是不可能的, 对于后勤职工来说, 他们是后勤改革的直接承受者、参与者。因此, 有的高校后勤改革步子大一些, 有的小一些, 有的甚至原地未动, 改革多年来一直处于踌躇不前的境地。1999年底国家六部委的《意见》虽然明确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和步骤, 却未充分考虑到我国现行体制上存在障碍和改革的困境, 使改革未能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围内实现, 其原因不能不说同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仅以当事人的意志有关。

二、高校后勤改革的外在条件缺失 (外在困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 不但需要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需要, 还要有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环境的支持。如果社会环境不理想, 甚至环境相对恶化, 改革就很难成功。从大的方面看, 国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可谓不重视, 从1999—2002年先后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地, 召开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都亲临会议, 并作了重要讲话 (第四次会议是电视电话会议) 。1999年底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工作会议上,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高校后勤工作必须彻底改革, 不改革没有出路, 不社会化没有前途。”这就是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然选择, 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或创新的过程。但是, 就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而言, 存在着诸多市场缺陷和制度缺失。所以我国高校后勤经过近9年 (1999-2008) 的社会化改革, 至今仍然步履蹒跚, 效果不明显, 原因之一就是改革的环境仍不理想, 尤其法律环境的欠缺, 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从理论上确立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国家整体经济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下, 高校后勤改革实现社会化, 就是要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商品经济, 它由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组成, 各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其它主体建立自愿、真实、平等的契约关系, 缔结具有法律效力的市场契约, 才能获得正当的经济利益, 也才能保持自身的发展、壮大。因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也是公平经济。高校后勤既然是社会化改革, 就应在法律的约束下, 按照市场法则和教育规律, 实现自身的改革。这就是笔者要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外在困境 (法制的缺失) , 缺少法律环境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支持。所谓环境是指事物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各种事物和现象无不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 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当然也不例外。法律环境具有以下两层涵义:其一是指法律所处的环境, 亦可称法律生存发展的环境。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这种意义上所理解的法律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法的生成、实施、发展等的各种因素或条件;其二是指社会所处的法律环境, 即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体现法律发展状况与水平的各种因素或条件。前者制约后者, 如果法律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社会就很难有一个好的法制状况;后者又影响前者, 如果社会没有一个好的法制状况, 再好的法律也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法律所处的环境与社会所处的法律环境两者是一种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明确的法律 (政策) 支持, 1999年六部委的《意见》只是给了改革的一个启蒙思路, 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则。时至今日 (已9年) 高校后勤改革在劳动、人事、工商、税务、物价、金融及国有资产管理、改制后的企业性质等方面, 都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目前对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目标的政策、法规很少, 改革是先游戏, 无规则。改革后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性质都难以保证, 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阻碍或延缓了社会化的步伐。所以, 高校后勤社会化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用法治取代人治。缺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法规, 已成为制约高校后勤改革的最重要因素。笔者也希望政府能加强这方面的立法, 规范政府、高校、后勤企业、社会企业、学生等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及行为。做到改革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早就说过打破大锅饭到瓜分大饭锅的问题, 笔者认为打破大锅饭固然好, 但要瓜分大饭锅恐怕就要有相应的制度法律的保障, 到目前为止我国都没有一部国有资产法。在当前这样一个注重功利的时代, 如果缺少必要的法律环境, 改革或改革者就很难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这段距离也就不知有多长了。“我们需要基于规则的改革。我们需要意识到, 有规则的改革效率高于无规则的改革, 有规则的改革公平性高于无规则的改革。有了规则, 人们才对改革有了良好的预期, 既便于人们遵守游戏规则, 也便于人们监督游戏规则。今天的改革, 不同于二十年前或十年前的改革, 我们需要的是规则性的改革, 即使规则不对, 也需要通过规则来修改规则。”在一般意义上讲, 法律应当超前于主体的交往行为 (尽管在终极意义上, 法律永远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 , 而不是出了问题, 才请出法律来亡羊补牢。因此,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有规则才有游戏”, 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才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 依法进行。

由于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心, 比一般利益问题会更多。所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需要有理论上的科学性, 还应当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以及立法上的支持。其实不论是政治、经济活动都有相应的规则, 就像游戏一样, 没有规则的游戏是无法进行的, 高校后勤改革同样如此。“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这说明规则、制度的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大众型高等教育已成为现实的现代国家的高校后勤改革而言, 缺乏基本的游戏规则是危险的, 是不可想象的。在此意义上说,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困惑和不规范行为, 应属缺少规则所致。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 后勤服务才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 依法经营和管理, 保证其公益性和福利性, 体现教育是国家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有助于高校后勤的健康运行, 有助于高校后勤人员改革意识的提高, 有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现。后现代理论指出, 法律走向后现代, 是为了重塑其对社会和理性的多元与开放性的追求, 使法律环境更加适合当前的现实, 这也是本文对一种理想的、有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法律环境的憧憬和希望。

三、结语

从前面内外困境的分析来看,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我们可以理解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为何改革多年而不见成效, 因为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一系列的内部与外部条件的支持才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改革启动后, 无论是目标模式的选择的反复变化, 还是意识形态领域和经济理论上的多次争论, 都可以看到内在传统体制和外在环境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产生的强烈的影响。因此,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不可能像《意见》所说三年就见改革的成效, 传统的高校后勤体制与改革仍将共存。本文辩证的分析不仅具有哲学意义, 也具有极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将其与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必然有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 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李岚清.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第一次会议讲话[N].教育部政报, 2000 (2)

上一篇:教育活动简报下一篇:平安大走访民意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