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18篇)
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一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摘
要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民族艺术文化,与世界人民共同交流,共同发展。
关键词:审美
培养
民族艺术文化
在今天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的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社会所认识。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素质教育,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根据国家部教育改革的要求,美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等,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奠定基础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意识。什么叫审美意识?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美丑属性的反映,包括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鲁迅先生曾将中国艺术中的民族审美意识称之为“中国向来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审美文化),是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文化,富民强国的动力。失去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另外,审美意识对人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审美心理诸方面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并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审美心里的完善也有积极作用。如何去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呢?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情感和能力
美的本质属于社会,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只有当他们和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它们才有可能是美的。美既是教育的神圣目标,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巨大力量。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看法,是一种美的感知、欣赏、判断和评价能力,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一定的审美观念的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传授的知识过程,同时也是美的熏陶的过程,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形成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是进行由表及里的是判断获得美享受的过程。美术学科之所以从过去的“图画”改称为“美术”,说明其涵义也广了,内容也更为丰富。美术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负有指导活动、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艺术美的鉴赏,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精神获得某种满足和享受的情感,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
二、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是应用、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激情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以美的形象,色彩和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唤起人们的美感和对美的追求,起到开阔眼界,丰富感知领域、陶冶情操、净化精神境界、提高素质、培养审美能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意义,而是要从审美心理出发去感受艺术作品中与人生相对应的形式,体验作者的审美经验,获得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象征意义。如初一美术课本中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中:公牛象征残暴的德国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格尔尼卡无辜的成千上万的人们、画面上中间那个灯泡象征光明和希望等,进而达到观赏者个人审美经验与艺术家所创造的的带有普遍性审美经验的交融。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总是扮演着知识传播者这一单一的角色,却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教授知识的灌输,而是应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自己的体会。在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绘画特有的“以线造型”,如:丁绍光、陈崇平、赵宋生等一些有名的重彩画画家们的表现形式以及“希腊化时期”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在具有了一定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去把握艺术作品中的真、善、美。我认为,一般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多疑的心理特征,通过造型一定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第二、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挖掘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能力
正在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社会主义中国,能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年积淀的审美文化之精神,以自己独特的东方民族审美文化同世界各民族审美文化对话和交流,无疑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现在搞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大胆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过着统一的政治生活,形成统一的生活习惯,教授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历史形成了浑厚的民族共同性,因而造成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特点,即将成为我们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去挖掘、整理、继承、发扬、探索一条使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道路,为弘扬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工作作出的自己贡献。在“欣赏•评述”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平时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重视对民间美术的挖掘、研究、让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我们身边的彝族阿细文化:阿细祭火、阿细跳月、阿细服饰、阿细音乐、阿细习俗和阿细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到民族艺术是我们本民族先祖几千年积累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民族艺术继承和发扬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满怀激情地挖掘和研究民间艺术。另外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条件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精神的民间美术艺术作品来。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彝族文化。通过介绍激情学生对彝族阿细民族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有不少学生以绘画、手工等形式创造出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有的并在县级、州级、省级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使学生既感受到家乡的旖旎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总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绘画造型能力和提高绘画技巧,更应该重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即美术教育的本意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而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民族艺术优势,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与和谐人格的人。我们作为知识指引者、传播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模索与自我学习,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丰富的美术知识,及对学生“传道授业”的能力。要认真钻研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因材施教,使课堂气氛活动生动有趣,以新颖的艺术构思,新奇多思的教学方法,真正使美育教学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作用。
参考文献:《美术教师培训资料汇编》江西美术出版社
《贵州省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集》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二
一、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发现美
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 涉及到古今中外, 涵括了天、地、人、事、物等,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 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有这些, 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极好内容和形式,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教师就要认真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 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 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 丰富美的情感。如:《敦煌莫高窟》中介绍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这是一种绘画艺术的美。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人物所体现的社会美, 如《钱学森》《滴水穿石的启示》等课文, 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为实现理想锲而不舍”这一社会美内容, 通过教学, 可使学生感受人类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二、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欣赏美
“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 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 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美, 在教师充分挖掘出课文中美的因素的时候, 更要善于因“材”施教, 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引导学生欣赏美。
(1) 赏析重点词句, 让学生品味语言美。语言文字的美具体体现在准确、生动、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之中, 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透彻, 其中的美感也就能体会出来。《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淡雅清丽的散文, 描写了水乡小镇特有的风韵, 特别是第一自然段更能体现小镇的静态美, 应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美点”, 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受水乡小镇的魅力, 欣赏优美、精美的语言。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抓住“惊醒”和“唤醒”两个词语进行教学, 通过辨析“惊醒”与“唤醒”, 学生体会到了乡村早晨“恬静”的美”, 为后面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2) 加强朗读指导, 让学生领略意境美。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 相融为一, 这即为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 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 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 进入美的意境, 体验美的情趣, 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如《桂林山水》一文, 描写桂林的山运用排比句式, 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 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 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3) 剖析人物形象, 让学生感受形象美。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象, 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在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 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 总是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自然流露出来的, 并以此感染人、教育人。而人物的对比又是剖析形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形象的美丑往往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 就含有对比因素。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抓住以嫦娥、后羿和逄蒙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
三、发挥想象, 引导学生拓展美
学生虽然审美经验不多, 但也绝不是一张白纸, 教师应当结合课文内容引导他们选择角度, 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 再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来。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里有这样两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此句运用以少胜多的独特写法, 写出了诗人游园虽未遇主人, 却从伸出墙头的一枝红杏看到了满园春色后的喜悦心情, 充满理趣, 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被人们所传诵。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 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假如你是诗人, 透过这“一枝红杏”会看到怎样的“满园春色”呢, 发挥你的想象, 将你看到的景色写下来。学生饶有兴致, 立刻提笔写作, 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这样, 学生就不会觉得美是抽象的, 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能力;欣赏美;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31-03
语文阅读教学除了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外,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因为审美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能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对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和塑造健全的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历代教育名家都非常强调朗读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把感情朗读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委婉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感情朗读把枯燥干瘪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把文字描述的文学形象变成了血肉丰满的审美形象,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唤起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有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品蕴含的深意,引发他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自觉接受审美熏陶。如教学《阿里山的云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由云雾造成的那种丰富多姿、变幻无穷、神秘诡谲之美,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下工夫:朗读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心态平静,语调平缓,语速稍慢,有声有色地读出阿里山云雾的静谧之美。朗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求学生情绪要随云雾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句中的“翻滚、奔涌、升腾、追逐”要读得重些,读出气势,让人仿佛看到云雾的变化。读第四句时语速稍快,体会阿里山云雾变化之快。“给人留下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一句读得稍微慢一点,好像自己已经陶醉在阿里山云雾的美景之中。
教材中有不少语言生动、描写传神的美文,反复诵读直至滚瓜烂熟,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从中获得借鉴和熏陶。
二、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声色俱全,画面形象生动,能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提供了思维驰骋的空间。教师备课时要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相关的内容和情节加工整理后制成课件,适时播放,把学生引入预先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进入情境后,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动脑积极思考,动口尽情表达,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和文章意境,创造潜能也获得相应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水到渠成。如教学《少年闰土》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少年闰土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沙地里看瓜刺猹的动态画面,并配上海浪轻轻拍打沙滩的音乐,让少年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迅速扎根到他们的脑海深处。观看课件后,学生就会被眼前的美丽景色和人物吸引住,很快进入情境。接着播放根据“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壳”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制作的课件,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描述,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从闰土身上渗透出来的美:勤劳朴实、生活经验丰富、机灵活泼。同时学生也明白:闰土生活空间广阔,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陶醉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他们的思维就会突破时空界限,怀着兴奋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与作者的思维同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境就会事半功倍,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就会更加深刻。
三、赏析优美词句
一篇文章的作者为了在字里行间准确表达自己的浓浓情感,引人入胜,耐人寻味,遣词造句十分讲究。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炼词炼句的精辟独到,感悟文章的主旨,深化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分析精彩词语
一篇成功的作品必然有运用精妙的词语,教师要准确把握,巧妙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如一位教师教学《燕子》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两句精彩的句子:“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然后这位教师抓住“掠”和“沾”两个传神的动词指导学生赏析:“掠”字写出燕子飞过水面时,飞得很低很快,距离水面很近,简直就是从水面上拂了过去;随即一个“沾”字,写出了燕子身体并没有接触水面,只是尾尖偶尔挨了一下水面,可见燕子飞行得轻盈灵巧。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一幅栩栩如生的燕子嬉春图凸现在学生面前,他们感受到祖国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和勃勃生机。又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指导学生重点赏析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体会诗句描写的深远意境,特别是其中的“唯”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诗人望不见朋友的船后茫然若失的心情。这直奔天际的东流之水,有力地衬托出作者对孟浩然的情深意长。通过赏析,学生就会体验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二)深入探究意境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深入探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如一位教师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抓住重点句“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学生品读探究:这句话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和谐画面?学生讨论后,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句话具体描写了老人喂海鸥的情景,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随着老人边走边放,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白色的翅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灵动的画面,又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歌!又如一位教师教学《珍珠鸟》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佳句“待一会儿,扭头一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然后指导学生探究:这句话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知,他们被这有趣的场景感动,小珍珠鸟完全信赖作者,人和鸟之间零距离接触,心灵相通,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句子描写的是人鸟和睦相处的和谐境界。
4.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四
封丘县赵岗镇初级中学 杨卫华
内容摘要 在呼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努力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殿堂。本文主要从想象和联想、感受和表述,朗读和体会等几个方面来谈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想象联想 感受 朗读 多媒体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的确,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有美的山河,美的图画,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心灵。语文课文描绘自然,介绍知识,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自然有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这些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我们有很好的审美能力去感受和体会。这种感受和体会的能力,有待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去培养。
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编者选择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形象、精炼优美,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用各种不同的体裁来描绘大自然,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物思想。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特色的美,说理抒情的美,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能感知课文中所展示的各种美,在讲课中能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感悟到语文中存在着美。总之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知识的丰富美,言行举止的师表美,教态仪表的文雅美,板书语言的规范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想象是审美活动的灵魂。美育的重点就是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把讲解、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去体会课本所包含的美(如:生活美、形象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激发他们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用心灵去感受课文,力求达到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如在讲《白雪歌送武派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这两句诗借助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以春花喻冬雪。在作者笔下,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的寒冷,而是欣喜和温暖,如果不让学生驰骋想象,很难感受到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好景象,再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让学生想象日月包罗万象,雄奇壮观的景象,从而感受诗人阔大的胸怀、伟大的抱负,以及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熏陶。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课文所展现的美。朱自清的名篇《春》,多方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把一个浑然一体的春天形象推到读者的眼前。老师就要恰当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然后再让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草、花、风、雨,怎样赞美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就能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以及由优美的语言组成的一副副美好的图画。再比如《与朱元思书》这篇山水小品文,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用得好,怎样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美,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文学作品所流露出的或婉约、或豪放、或悲怆的情思,往往是教师语言无法穷尽的,而学生却能通过反复朗读吟诵,体会其中的细腻难言之处,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鱼塘江潮的宏伟景象,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受美、热爱美。比如《安塞腰鼓》,擂鼓时那种激昂的场面,雄壮的鼓声就要读出来,读出力量,读出黄土高原的厚重,读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坚强;有些文章节奏和谐悦耳,韵味无穷。比如《三峡》这篇文章描绘了三峡风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美不胜收,语句韵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不借助朗读就无法让学生领略到三峡的美景语言的精妙。再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过描写杜甫自己的痛苦,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不借助朗读,就无法感受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就是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感知课文美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利用多媒体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的强大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的情境,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以《春夜喜雨》一诗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将“好雨知春”、“和风细雨”、“黑夜明火”、“繁华潢城”设计成四幅画面,然后将其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鲜明的直观印象,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认知,使学生渐渐融入意境,将四幅画面整合为一,感受诗的美,接受审美教育。又如教学《沁园春·雪》,从网上下载语文课件,将长城的美景、悦耳的音乐和动人的朗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书、画、音乐”一体的意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来欣赏文章的美。
5.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五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课程,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艺术不是技能,所以艺术不能教,只能引导、启发、感悟。“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充满精神愉悦,充满含义、充满趣味、充满创新,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达成了。”(罗恩菲德语)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让美洋溢在学生心中。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教师平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穿奇装异服,不然学生是有样学样的。特别是高段五、六年级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求知和成长的愿望决定了他们具有“向师性”心理。
今年我所教的六年级班里有一个男同学,他本人长得较阳光,较帅气,但平常的穿着古里古怪,穿花哨的衣裤,佩戴项链,戴耳环,在学校里是典型的“坏胚子”,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多次劝说他都不改。后来我了解到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多次课余时间找他谈话,首先肯定他是懂得美的,但这是外在的美,应怎样装饰自己的内在美以及内在美的好处,并多次关心鼓励他,明确让他做一个规范的小学生,后来渐发现他不戴手链了。
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乐趣的体验中,提高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通过优化美术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完善人的品性人格。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意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
三、结合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的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做人。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事,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在学习《策划一次校园活动》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学习创作中要求学生学会分工,互帮互助来完成作业,更能体会到如何展示自己的校园之美,让他们在动手中感受到会做人的人有人缘,有得心应手的环境,做事的能力和特长能够得到发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注重多元文化,结合家庭、社会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所以美术教学可结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五、各学科有机整合,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在进行《未来的我》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产生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去尝试实践活动,这时是教师启发引导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最好时机。我们要进行引导,用课件展示:你梦想着有一天学业有成,头顶博士帽、手持毕业证书站在同学们面前;你曾在梦中穿上威武的军装,庄重地敬上一个军礼;或许你想驾驶属于自己的豪华跑车周游世界;或许你想成为足球明星哪怕是和明星在一起合影留念,也会满足你深藏心底的愿望;或许你想和“哈里?波特”一起步入美丽而神秘的童话世界;也可能穿上宇航服遨游太空,成为中国第一太空人才是你真正的梦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体验到了创造乐趣。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6.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审美素养 篇六
沭阳县广州路小学彭洁
[内容摘要] 我国数学美的研究是在徐利治教授的倡导下开始的,到现在为止有许多数学学者已经开展了数学美的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数学美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对数学美的鉴赏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和形成全面的数学观,这对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学美审美素养课堂教学
良好的数学美感有利于提高数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数学美的追求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数学是美的,但数学之美的面纱是慢慢揭开的,数学推理的妙谛是逐渐展现的。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认识数学的美,必能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从而能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提高数学成绩。因此,唤醒学生对数学的美感,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审美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
一、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紧迫性
在传统的教育中,美育主要是通过文艺手段(音乐、美术)来进行的,因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美育功能。事实上,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法国科学家阿达玛认为:美感是向导,只有美感能告诉我们前景。缺乏美感的人是缺乏创造力的,美的追求能导致发现。而数学美的内容、方法和表现形式中,蕴含着无限的、神奇的美学因素。因此,数学教学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儿童时期是人的爱美天性表现较为突出的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个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美,充分表现小学数学美育功能,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数学美,使学生在愉快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陶治性情,充分丰富精神世界,培养高尚情操,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欣赏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造性潜能。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必要性
7.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七
一、立足教材, 抓住突破口, 深入发掘利用课本中的美育资源
语文教材集古、今、中、外文化于一炉, 所选入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通过这些优美的课文的教学, 不仅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些优秀作品, 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认识、鉴赏美的能力, 从而达到发展美、创造美的目的。具体地说,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发掘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
课文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 具有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启示哲理、奋发精神等审美教育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 一是可以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 引导学生目视、耳听、口诵、想象, 使之产生“如临其境”的美好感觉, 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二是启发学生以课文为例子, 去观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 诉诸笔端, 创造出美,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 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人物美资源
人物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情操和人格上。教师在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或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或分析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或写读后感, 引发学生对课文中美的人物产生敬慕之情, 让闪光的人物形象占领学生的心灵, 教会他们做人, 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美资源
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 引导他们咀嚼词句, 摘抄名言佳句, 理解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 不断提高其欣赏语言的能力, 指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模仿美、表现美, 写出富有时代气息、文字通顺的美文来, 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要灵活运用多样化、形象化、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创造教学美的重要手段。只有教师按照“美的规律”, 选用好的、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才能在课堂中开发学生的智力, 诱发学生的美感。
1. 教学方法的多样美
教学方法的单调重复、千篇一律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形式美的感受中, 诱发美感, 激发兴趣, 进而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 体验教学方法的多样美。
2. 教学方法的形象化
美离不开形象。学生接受知识, 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因此, 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把课讲得生动具体、有血有肉, 给学生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状的感觉。要使教学方法达到形象直观的要求, 教师应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电化教学不可或缺。
3. 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创造性最能显示教学艺术的生命力。课堂教学要焕发美感和魅力, 不能不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审美主导者的教师, 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 除应具有审美创造意识之外, 还应把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观念、理想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达到此目的, 必须形成不同于一般的、有别于他人并富有个性特色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善于发挥个人的智能优势, 勇于突破与革新, 力求寻找最优化的教学方式, 组成最佳的教学结构, 从而以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美感。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是诱发美感、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开拓型新人的有效方法, 作为教师, 应该敢于突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学框架, 摆脱传统习惯造成的“心理定势”, 永远好奇地试验新的教学方法, 追求新的形象。
三、以身垂范, 用美拨动学生的心弦
教师是审美教育的施行者, 无论是审美化教学, 还是课外的审美活动, 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力求做到“四美”, 用美拨动学生的心弦。
1. 表情美
教师的表情系统并非与教育无关的修饰, 它具有输出、传达感情信息的功能, 是一种不言之言, 本身就是教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语言美
语文教师应是语言应用的典型。规范的语言使课堂产生良好的学习气氛;简洁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学生的印象;幽默的语言可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密的语言会使学生接受的知识更加准确;富有情感的语言可以减少师生间的角色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3. 朗读美
朗, 指声音清楚、响亮;读, 指读书、念文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
4. 板书美
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板书的组合方式也多种多样, 其章法美也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表现为参差美、建筑美、色彩美、整齐美、书体美。美观大方、新颖别致、独具一格的板书, 会使学生视觉上得到美的享受。
8.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 审美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树立大教育观念,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解决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问题。从而加强学生语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尔文曾经认为科学的逻辑思维的片面发展会导致审美兴趣和能力的退化,从而损害个人生活的幸福,并进一步损害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心。休谟说:“一个有鉴赏力和学识的人连个正派人也算不上,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尽管他会有种种毛病。”席勒也指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我们只要给他以重大的推动,就能使审美的人获得理智和高尚的情操。”
中学语文学科不仅要完成把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交给学生的任务,更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学生人格完善的重任,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重任的完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因影视、网络、各类游戏等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争夺,以及各级各类考试指挥棒的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淡薄,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量越来越少,阅读的面越来越窄。审美能力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表现,甚至有所创造的能力。审美能力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中介性三个特点。审美能力因其是“人”这一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而具有客观性;因其是客观属性的主体化而具有主观性;因其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而具有中介性。根据审美能力所具有的客观性、主观性和中介性,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下面就树立大教育观念,结合中学语文学科特点,从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角度谈点笔者个人的思考。
(1)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实践中,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行事。一方面要加强美学研究,提高人们对美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加强美学修养,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阅读文本的各种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在求知的同时产生审美体验,切实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李密的《陈情表》时,对“处处有根据,句句是实情,没有空洞之言,没有浮泛之语。合情合理,感人至深。”“写的婉转恳切,凄侧深挚。”之类前人为之贴的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四美”:一曰人性美,二曰人格美,三曰理性美,四曰语言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事后反馈的信息也证明效果很好。
(2)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实践中,要因材施教,使其在“独一无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成为一个有较强审美能力的人。美育的对象—“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中国有条成语叫“对牛弹琴”,是讥笑人“弹琴”不看对象。我们不仅不能对牛弹琴,要对人弹琴,还要根据不同的人弹不同的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技术都学到了,但是成连不满足,他把伯牙送到大海上,让大海的波涛和群鸟的悲号来转移伯牙的性情,说是“移情”。有了这一移情,伯牙的琴艺大进,写出了《水仙操》等名作。如果当初被送到海上的是不辩音律的伯牙,弛还会琴艺大进,还会写出《水仙操》等名作吗?一部《红楼梦》,不知哺育了多少人,然而,对于一个还没有启蒙的儿童,不过是一堆缀满黑疤疤的纸,其美学价值又在哪里呢?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得从教他们唱儿歌、童谣开始。
(3)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实践中,对美育的形象性和实践性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力求使受教育者处在主、客观两个世界的最佳切入点上。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举世公认,由他的经历我们知道,他早年并没有受过文学创作理论方面的系统训练,并且他也告诫青年们不要相信教人作文一类的书。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热爱生活,勤于笔耕。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说明了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要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要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即要充分重视美育的形象性和实践性。
美是劳动创造的,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劳动中形成的,那么,培养人审美能力的课堂也应该是整个人类劳动的场所,培养人审美能力的教员也应该是参加人类劳动的每一个成员。即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方面要树立处处皆课堂,人人是教员的大教育观。新时期的教学强调培养会学习的人,培养有自学能力的人,培养复合型水平的人。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过去那种“三个中心”现象(即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把学习的人公放在了一边,学生成了陪衬,学生成了传声筒。我们应该强调在教学之中明确学习之主体,明确我们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人公学生服务的。要培养会学习的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唯有在教学之中,强调突出主体,强调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把学习资格,学习权利下放给学生,克服由教师“包办代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主导”,即比喻性的说法是“导演”,学生才是学习之“主角”。“导演”与“主角”巧妙的配合,才能上演好教学这台“大戏”。“主导”与“主体”是相辅相衬的,谁也离不开谁。
9.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九
审美意识是人的感知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最先最直接的判断,是个人潜意识思维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美感”或是“丑感”的认知。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如何高效地引领学生发现、创造美,是每个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美术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效率低,学生不感兴趣,教师难以控制。理想中的新时期课堂应该是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积极参与,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想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课堂的组织与引导阐述一下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备“人”备“神”,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目前教师在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并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一,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内质;其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创意;其三,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少源头活水。可以说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型,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许多上课用的材料和工具,教案和课件,教师的作品和参考图例等。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的每一秒,课前准备就显得就尤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点,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的太多,对于学生的要求太多太高,这样严苛的氛围往往导致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无法参与其中,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积极性可言;而如果我们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我们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增加学生的接触点和参与面。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美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生活的缩影,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为美术教学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缩短新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距离。
四、让学生在互助、互动中创造精彩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高效课堂中要突出互助,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很多美术课内容都可以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上“交”自己的作品后再教,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只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导铺道,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迂回指导,适时点拨。在互助、互动的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允许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少生命力。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仅要沉着应对,还要积极捕捉教学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们或许可以在不经意间获得新发现,在所谓的问题之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或者是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调整我们的教学,最大程度地引领学生思维。
六、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注重自主发展
美术是一门个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我们在安排教材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目标等方面,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等多种角度出发,我相信:中国将诞生出第2个毕加索、第2个马蒂斯。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受到教师或上级的表扬。即便学习很差的学生也不愿听到别人或教师批评自己,最起码不要明确表现出来。在美术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确定“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学教和谐”的思想,这样才更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七、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所以,在对于学生评价的问题上,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参照学生成绩的单一模式,而是要综合地结合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评价的把握上,不能采用单一化的评价标准,而要体现出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总之,我们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科学、高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10.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十
在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政治、民族、文化、时代、环境、专业修养、宗教、语言运用、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引导学生丰富、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应该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进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评价和欣赏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自如地对一个完美的设计作品做出多方面的评价和高水平的欣赏。
由于一个整体性的服装设计工程具有设计、制作、穿着等环节,整体性审美能力的具备是教育学生进行创作时的关键。从整体系统角度进行审美,不仅可以审美设计成形的服饰本身,而且它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性、消费者穿着消费方面的协调性、市场与生活中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性等各个方面也可以被考虑到,并且可以把它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审美系统。整体审美的整体也是由部分构成的,在以人为本的思维原则的确立下,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创作,更加完善和巩固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教师应该该从整体下的各个系统着手来进行施教。
从设计、制作和穿着等三个角度进行阐述。首先要说的设计就是所谓的服装设计构思。比方,对于学生到底要设计出什么款式的服装而产生疑虑,此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设计构思进行自答。所以培养学生解答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疑问的能力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由于美学和艺术创作的`源泉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学生应该从社会实践中、从人群当中、从生活当中发现美,细心地观察人们的喜怒爱好,观察社会中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人们,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思想状况,分析他们的心理,看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有些什么需求,从而创作出适合于大众的服装设计作品,这便是服装设计的审美标准。学生要想使自己的服装设计作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具有符合时代及社会的审美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相当的适销人群,就需将自己要根植于日常生活当中,探寻需求,发现人们普遍认为的具有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美。至于成衣制作的艺术设计,当前,奇崛险怪的设计风格成为许多学生的审美追求。在他们的发展设计作品之中往往有一种所谓的天马行空的艺术风格,实际上其并不具有自然的科学性和社会的合理性。由于学生对成衣设计到成衣制作流程的不太了解,自己又没有对服装设计进行很好的推敲,工艺制作和成品大批量生产的可能性知识比较欠缺,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他们或缺了整体性的审美参照。所以,这些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在发服装设计的作品当中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硬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美的可行性以及美的可实践性是整体审美思维的一个重要层面。假设一种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能够的一种存在而让人们来接受、欣赏甚至批量生产从而嵌入消费领域的设计佳作,那么只能说明这种设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创作。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到服装缝制工作生产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加贴切生活,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成衣穿着,要教育学生充分体会服装消费者切身的舒适感与和谐感,这是整体审美思维的第一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着装者本身的社会环境与自身气质、气氛之间的协调性和与服装相关的材料和面质的角度进行考虑,而且还要求学生从设计样式的本身进行思考。所以学生在教师授课的时候,也应该灵活接受和灵活运用,随时保持对美学的具有充分的整体性认识,要认识到形式上的美不能决定一切。要从质到形,灵活地理解美是一种与很多要素在一起的、有机的、整体的、和谐统一。
11.在古诗教学中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一、讲清字词句,领略语言美
古诗是用古汉语写成的,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要欣赏它的语言美,首先必须读懂,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词释句,讲清字在词中、词在句中、句在诗中的意义,特别应当抓住诗人反复提炼的“诗眼”,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诗在用字选词上的佳妙之处,体味古诗语言的特色。
二、融合情与景,体味意境美
古诗通过诗人对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生动的景物描写,融合着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我们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就要注重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如杜牧的《山行》,通篇无以“秋”字,却字字写秋景。全诗四句,各有意境,互相衬托,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房屋、似火一般的满山枫叶,远近衬托,错落有致,诗人置身期间,停车坐观,流连忘返。诗句生动的绘景,蕴涵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赞美。这样的诗写情中之景,鲜艳夺目;抒景中之情,耐人寻味,真是极尽情景融合之妙。
三、分析识境界,感受心灵美
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都反映了诗人较高的思想境界,有的叙事直抒胸臆,有的咏物寄托情怀。因此,当我们从形象入手,在学习诗的语言形式的同时就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思想境界,感受诗人心灵的美。如陆游的《示儿》,是他一生极为丰富的诗作中的最后一首诗。一个人行将去世,该有多少话要说,“死去元知万事空”,然而只有一件事,到死也深深地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事关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他唯一要嘱咐孩子们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表达的是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祖国一定会统一的信念。这首诗,把一个古代爱国诗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实质、道德观念表现得十分深刻。
四、讲解知理趣,领略哲理美
古诗中还有许多诗句蕴含有丰富的哲理。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锄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等等,都是富含哲理趣味的名句。这些句子,饱含着诗人深刻的生活感受,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哲理,而且十分凝练,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我们在引导学生读懂这些诗句时,应当注意讲解这些如珠妙语,阐明其中的“理趣”,使学生领会诗的哲理美。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和心灵美的感受,都是同时进行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们要从小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文学审美功能的陶冶下健康成长。
1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十二
一般情况下, 思想上的声音形象总是指挥并协调着发声器官的肌肉活动, 即歌唱者对于他 (她) 的乐器的主要控制不只是肌肉上的, 还有思想上的。通过想象所形成的内在听觉, 总是不自觉地预先支配着声音的吐发, 要唱一个音, 歌唱者必须首先对那个要唱的母音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想象。歌唱艺术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 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 就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 将生活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离开想象, 演唱激情将无从产生, 艺术情感的表达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基础和依据。演唱中的想象是演唱者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出歌曲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种想象不是声音技巧, 而是情感的流动, 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歌曲意境和人物心理之中, 感受歌曲所要表现的情绪。复杂的歌曲分析和处理是离不开想象思维活动的, 没有剧情的想象、人物形象的想象、生活实践的想象, 就不能走进作品、不能进入角色, 也就不会表现出逼真的情感, 也就失掉了艺术表现的真谛。想象是歌唱者对歌曲的表达和审美体验的桥梁。
声乐作为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综合性的表演学科, 是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 在众多音乐表现形式中, 声乐的表现力极其丰富而迷人, 它的魅力是其它音乐表现形式所无法媲美的,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 美妙的歌声是通过歌唱者身体各部“器官”的有机配合, 在主观的声音观念作用下, 发出合乎其审美观念的音响, 在声乐表演及声乐教学中, 我们的表演者、教师、学生不仅仅要把每一个声乐作品的音符、音高、节奏等等一切音乐符号唱完整, 更重要的是要从审美的角度出发, 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 把作品演唱的更加完美, 使每一位欣赏者都能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审美满足。
歌唱艺术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 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 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 歌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觉、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 把所有美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歌唱之中, 把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绪, 才能使歌唱艺术富有生命力, 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而在声乐审美研究的过程中, 声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对声乐演唱者、声乐欣赏者、声乐教师、声乐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 是发挥声乐审美作用的重要保证, 只有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 潜心研究, 才能使我们的演唱更完整, 声音更漂亮, 表现的情感更丰富, 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积极有效的发挥声乐的审美价值。
音乐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审美能力, 更要重视培养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本领。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演绎歌曲, 演好角色, 让他们理解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情绪、声音、形式来演唱, 用什么样的乐器来伴奏, 才能使作品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去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与练习, 让他们在活动与经历中感受美的熏陶, 提升他们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 教师还应积极营造条件, 努力创设艺术氛围, 使学生沐浴在良好的氛围中, 让他们尽情感悟, 尽情体会。例如教师可请一些擅长器乐、声乐、表演的学生到前面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 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培养彼此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优美动听的音频资料, 在课前或课后, 利用适当的时间, 播放给大家听, 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 努力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和音乐评价能力。同时, 通过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画像, 营造一种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气氛, 长此以往, 势必形成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 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审美情趣和音乐学习的兴趣都将大有裨益。
1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十三
审美教育是我国大学生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声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声乐反映客观现实生活,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是以听觉的形式和意象再现生活情境,人们通过视觉表演和听觉来体会声乐中所表现的真实生活。
一、声乐教育概述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份,其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其本质是情感教育。而“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所以,只有当“声”与“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声情并茂。在这样教学中既学会了本领,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声乐教学不仅仅只是使学生做到语言清晰、学好呼吸、共鸣达到音质优美,更多的是使他们的演唱风格鲜明,感情表达风度,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全身心的歌唱,时刻要体现审美教育。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声乐的审美意象
声乐艺术是以听觉的形式和意象再现生活情境,人们通过视觉表演和听觉来体会声乐中所表现的真实生活。音乐家在声乐的表现上追求情感和表现的完美统一,音乐的意境使声乐中的歌词、旋律、节奏、表演等成为一种精神形式,一种意向性结构,声乐中所表现的技巧作为时空扩展的精神迹化,是由表演、嗓音、艺术处理和精神内涵共同来完成的。由此可见,声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内涵让我们在艺术情感的形式中体悟到真善美,这种转换使整个声乐艺术产生了无穷变化,从而呈现出种种审美意象。
2、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
声乐强调运用气息推动声带振动,来进行发声和歌唱。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情感人,营造气氛。从声乐作品上来看,这是音乐家内心深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感的真实写照。如独唱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反映了当时青年挣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情感。歌曲的音乐建立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特别是“教我如何不想他”依据变化运用了京剧西皮的音调,民族风格更加鲜明。曲作者采用了调性多变的布局,使音乐色彩显得格外丰富。
3、声乐艺术审美创造的再现性
声乐艺术的审美实践活动由构思、表演、再现情感等部分组成。音乐家在艺术的整个表演环节中把提升审美作为主体来进行,声乐作品本身的艺术美、形式美在音乐家表演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进行了完整而充分的想象、发挥和创造。
4、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性
因为音乐以非语言状态的形式和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艺术风格出现,这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来进行种种想象。欣赏者可以通过视觉,可观地去感受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用自己已有的文学、美学和艺术知识来理解,用自己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声乐作品的意象之美。
三、学生声乐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1、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声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探讨、不断创造、不断反思的过程。一首优秀的歌曲作品不仅仅是直接描绘生活,同时又具有诗意、清冷、沉雄和飘逸。如中国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扬州慢》等曲目,都是古代艺术歌曲。歌曲内容多为写景咏物,同时也有含蓄的表达对国家命运关心的内容。所以,声乐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殊性,使它在自我创作的内涵上和教育教学的审美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的直观认识为基础,上升到理性辨析为指导。
2、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声乐不仅表达人的思想,并且表达人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声乐审美情感培养时,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生活和艺术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声乐“物我交融”的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告知声乐作品中美的形式和意境,使他们将自然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如欣赏《歌唱祖国》,我们所感知到的不只是长度相等的主歌和副歌的组成,而是以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内涵。
3、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在声乐美育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美的形式,而是要让学生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感知声乐各种形式美的神韵和规律,启发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首先,要求学生在声乐的学习、鉴赏过程中把声乐对美的形象的感知同情绪上的体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当然,这需要审美主体的学生具有一定学识修养和想象,才能真正感受到声乐艺术美的所在。其次,鼓励学生创造审美意向,鼓励和推动审美意向的发展,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选择显现的方式,进行声乐艺术的创造。再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掌握收集整理审美经验资料。最后,声乐教育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审美心理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四、结束语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审美为核心,要充分发挥审美功能,歌唱只有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的结合为一体时,才能成为醉人的乐篇。用悟性和灵气,以一颗充满感情的,一份对万事万物发自内心的爱来表现音乐的美丽。声乐课应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声乐课中的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楠.声乐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1.1
[2]袁军涛.浅谈音乐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0.33
14.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十四
一、确定关键点,生发情趣 《槐乡五月》美在文字及其营造出的优美意境,文本中饱含着童真童趣,从花的美到花的香,再到人的乐,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槐乡美景图。教学中,笔者抛开逐字逐句的解析,从意境入手,将课堂建立在审美情趣之上,将文章整体的意境之美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去感悟和体会。为了深化情境的渲染,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重点句段,再确定品读感悟文章的关键点,其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并提问:“这句话中的哪个字最能展现槐乡的景之韵、味之浓、境之美?”生答:“是‘浸’字。”其二: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句子“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带着槐花„„„哪儿就有一阵香气”,并提问:“这段话中的哪个字能将你带到一个充满香味的世界?”生答:“是‘飘’字。”学生透过“浸”和“飘”二字,初步品读文章字里行间描绘的两幅具有自然之美的槐乡之景,体验到了文中的“人之乐”。
二、品读关键字,使情、韵皆在心 苏轼在评论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对诗画韵味的品评。品读文章时,要实现对作品韵味的捕捉,需深入挖掘字眼,使品读达到眼中有景、耳中有声、心中有情的境界。这就需要学生融合生活情趣,调动丰富的想象,升华情感。在教学《槐乡五月》中,针对“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飘到哪儿,哪儿就一阵清香”这段话中的“飘”字,笔者让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入手,思考:“为什么是‘飘’到哪儿,而不是‘走’到哪儿?难道槐乡的小姑娘们都成仙了吗?”学生品读、交流后得出以下感受:“‘飘’字说明小姑娘动作轻快,她们非常开心快乐。”“在这飘香的五月里,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美的,小姑娘人人都像仙女一样,漂亮可爱。”“槐乡飘满了槐花的香气,连小姑娘都变得轻飘飘的。”笔者追问:“你会用‘飘’字描绘槐乡的美吗?”接着,出示填空练习的句子:“小姑娘们飘过(),()就香了;小姑娘们飘过(),()就香了;小姑娘们又飘过(),()就香了。”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加强对“飘”字的理解和感悟,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整个课堂也在学生的感悟中有效激活。
15.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十五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审美能力
目前,我国高中美术教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功底,进而不能有效指导和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较为缺乏赏析艺术作品的能力,这样,极易造成高中学生的单一性发展,不能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基于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注重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展极为重要,学生可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有效促进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教学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视觉的观察感知,或有效借助以往的知识积累或生活经验,来分析、判断艺术作品的教学,即为新时期的美术鉴赏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其在教学中获得审美享受。新时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使得参与其中的师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新课标讲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修养、素质的衡量,当然离不开对学生美育的培养,然而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教法思想陈旧,不能有效开展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学,造成学生不能真正领略作品思想及精神等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对策
现阶段的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稳定期,其人生观、世界观等正在形成,加之繁重的课业负担等,使其学生生活面临较大的压力,而通过有效的美术鉴赏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紧张情绪,不断实现对其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为达到此目的,有必要从端正教学态度以及完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
( 一) 增强教学意识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科目中明显涉及了对美术知识相关内容的考查,这也引起了高中教师的重视,而现阶段我国高中学生由于升学方面的原因,其精神压力和学习负担都较重,易形成紧张的情绪。而美术课堂上的鉴赏教学和艺术欣赏活动能缓解这种现状,基于此,新时期的高中美术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进而积极结合考试重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对美术鉴赏知识的讲授,并结合运用对作品的分析,来促进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
( 二) 完善教学方法
新时期的高中美术教学发展中,美术教师应仔细研讨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并对所教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使得后续的美术鉴赏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以往讲解为主的传统教法之外,高中美术教师应当注重对导学案教学法、小组互助教学法等的辅助运用,通过这种形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有效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并使其相应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学习人教版中“印象主义绘画”课题中,美术教师可提前设计好教学方案,并在课堂实施中,引入梵·高的代表作《麦田上的乌鸦》这幅作品,在对学生讲述相关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互助小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都仔细观察这一画作,然后相互交流对作品的直观印象和相应看法,以及观摩这幅作品的感受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把握和控制讨论过程,确保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对作进行观赏和探讨,加深对作品及那个时代艺术特点的了解,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学到知识,促进成长。
(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阶段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应当积极使用高科技技术及设备,来促进教学的高效化进行,尤其是美术鉴赏教学,基于美术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依靠单纯的教师讲解不能全方位展示出美术作品作者的艺术魅力等,而借助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设备,美术教师可有效利用其声光等效果配合对相应美术作品的展示,加之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背景音乐、动态画面等,不断增强对艺术作品的展示效果,给参与教学的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地丰富课堂教学展示,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过程,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有效提高。
( 四) 增添人文色彩
在新时期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我们应当认识到艺术作品不仅体现的是艺术创作,更是倾注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及思想,进而使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教师应当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及生平经历等进行解读,这样学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去更深入地分析欣赏作品,真实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景和思想感情,这一欣赏方式无疑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增添了人文主义色彩,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更能加深他们的感受及领悟。
如在人教版的“敦煌彩塑”这一美术鉴赏课上,首先,教师应当将彩塑的创作时代向学生进行具体讲述。其次,对相关作品的代表特点及精美程度进行展示,让学生仔细观赏其细节,在学生充分领悟彩塑的魅力后,美术教师应结合彩塑艺术当前的发展现状,对其相关类型作品的保护情况进行介绍,这样可以培养起学生对此类艺术瑰宝的热爱之情,并产生民族情感方面的共鸣,不但提升了高中学生的艺术鉴赏及审美能力,还使其思想感情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当然,这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借此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实现全面性发展。所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当有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视觉思维,并及时有效运用联想和想象,不断丰富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色彩、比例以及空间等的观察分析,实现对美术作品的真正了解,不断促使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16.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2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立足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基于此种情况,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经常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在对这些图片和视频欣赏的过程当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执教《石榴笑了》一课的时候,在新课教学之初,我用多媒体呈现了一个石榴园的场景:偌大的一个石榴园,一眼望去看不到边,石榴花正在盛放,整体看上去美丽异常。看到这个多媒体视频,学生们似乎都被这美丽的画面打动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微笑着说道:“有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说说自己看到石榴花的感受?”问题抛出之后,有学生说道:“以前只吃过石榴,却从来没有看过石榴花。没想到石榴花这么好看。它虽然没有牡丹那么高贵,没有玫瑰那么娇艳,但是却独具一格,让人看了一眼之后就难以忘怀。”有学生说:“看到石榴花的颜色和形状,让我不禁想起美人蕉的花,它比美人蕉的花更加娇艳欲滴且超凡脱俗,一个个还显得那么精神,它真的是一种美丽的花儿。”……
学生们滔滔不绝地描述着自己所看到的石榴花。他们描述的过程即是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一切都归因于刚才的多媒体视频给予了他们视觉冲击,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审美体验。
二、立足绘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还经常结合绘画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们边看课文,边把自己的所看、所想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学习不仅充满了趣味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无形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执教《可爱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再认真阅读一遍课文,然后把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或几个句子所描述的内容画下来。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有的学生根据“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这句话,画出了一幅绚丽的珊瑚图;有的学生根据“海滩上有数不胜数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各异”这个句子,画出了一幅多彩的贝壳图;有的学生根据“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这句话,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海鸟图……画完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对于自己所画的画进行介绍,并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学生的绘画以及点评当中无不包含着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
绘画既是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又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体现,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立足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应立足于语言之上。语文教材中往往包含有很多优美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对这些语言文字进行品鉴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例如,执教《春天在哪里》一课的时候,我提问说:“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课文中的哪句话呢?请告诉我为什么喜欢这句话。”问题提出之后,有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这句话,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条儿和桃花儿描述得活灵活现,也让我在脑海中充满了无尽的想象。”有的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春天的雾薄薄细细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把雾描写得如此细致,让我对于雾似乎有了另外一层理解。原本以为雾都是非常讨厌的,看完这句话之后我似乎喜欢上雾了。下次春天下雾的时候我一定要好好体验一下。”……
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我引导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有效鉴赏。在学生表述自己为何会喜欢这些句子的时候,也正是他们审美能力提升的时候。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多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品鉴,从而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还有很多。但是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要做到以生为本,由此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当中也切忌采用标准、统一的答案,只要是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我们都应该肯定以及鼓励,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7.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七
学习的创造性源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再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景的新颖性,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2、创设问题情景的空间性,使学生敢于创新学习。
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是各有千秋,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时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学习、解题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可促使学生多方位地进行联想,自觉地追索尽可能多的问题答案和解题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3、创设问题情景的竞争性,使学生勤于创新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夸美纽斯曾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只有对学生点滴的创新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鼓励,才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竞争性情景的设置,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思考、探索、创新的情景之中,学生再次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不仅品尝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8.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 篇十八
关键词:音乐;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Abstract:Music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helps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es sentiment ,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This article,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aesthetic elements of middle 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learning field of middle 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alys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cultivating aesthetic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 music teaching and prospect aesthetic educa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Key words: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ability 一、绪论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此文件的出台又一次将美育推上了教育新高潮。国务院将美育课程范围解释为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课程。其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在美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审美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的课程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审美为核心,以审美体验为过程,将审美贯穿于音乐教育始终。
笔者在论文撰写前期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查阅,在中国知网中将“中学音乐教育”与“审美能力”相结合的文章仅有12篇。这些文章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审美能力培养的探索,一种是从某一具体音乐教学领域来对审美能力的探索。本文从最新教育动态入手来分析中学音乐教育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要素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是本文核心,是对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具体措施的分析;
而第三部分是对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展望。
二、中学音乐教育的审美要素分析 音乐教育之所以是一种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在于它的审美元素,不管是其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环境和教师本身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1.音乐内容美 音乐内容是中学音乐教育实施的参照依据,以音乐教材和课外音乐补充内容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中学音乐教材中,所有的作品都是从音乐历史长河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是人们精神和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不管是欣赏作品还是表现作品,或者是创造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这些作为经典的音乐作品无不蕴含着旋律美、曲调美、节奏美、意境美、和声美、结构美、伴奏织体美、配器美等等。在演唱作品中还富含歌词的立意美和演唱语言的韵律美。这些都是音乐内容所蕴含的审美元素,音乐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对音乐内容所有审美元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将这种分析融入到音乐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美的浓厚兴趣和对审美的渴望。
2.音乐教法美 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并非单一讲授模式。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多种学习方式,对应这些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法就显得非常的多样化。音乐学科区别于别的学科,它是情感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因此它的教法一般都是从情感体验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美。音乐又是实践的艺术,它以实践表现的形成呈现,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会采用表现(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等)形式来组织课堂。在这种表现行为中,教师的精湛技术和丰富情感会给学生美的享受,而学生的表现演出则更进一步深化审美体验,使其更自然地融入音乐之中。同时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会让音乐课堂绽放艺术之花。此外,教师还会运用实践活动、音乐游戏、情境创设、交流探讨、自主探索、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效率。
3.音乐教师美 音乐教师是音乐美的传播者,在长期形成的对音乐完美性的追求,也致使她们在言行举止等方面散发着审美元素。首先,音乐教师在仪态上是美的,仪表大方,服装美观,举止稳重,表情亲切,给学生以优美感。其次,音乐教师受音乐规律的影响一般语言都非常有韵律性,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容易使学生如沐春风。再者,音乐是一门饱含文化的艺术形式,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具备娴熟的音乐技能,还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姊妹艺术、人文科学等,这些内在的精神财富会外化为聪慧、自信的外在气质,给人一种气质美的感觉。总之,音乐教师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时刻给予学生美的引领。
4.音乐教学环境美 音乐教学环境有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之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上课的内容进行情境的设定,也就是创设相关的教学环境,如在墙上挂些著名音乐家的画像,各种艺术表演的照片,或者进行桌椅的摆放设计等等这些都是创设的环境美。除此以后教师还以运用语言、光线、色彩搭配、多媒体视频音频、香味喷剂等营造一种虚构的、通过想象获得的、丰富多彩的软件环境。这些环境的创设会帮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教学音乐之中,激发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愿望。
三、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中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对美的追求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对音乐也有了一定的欣赏、表现、创造的能力,而且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种完善阶段,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共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这些音乐的学习领域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表现以及审美创造都有所提升,下面笔者将依次具体分析: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音响的形式将五彩缤纷的音乐文化展现在众人面前。一首音乐作品不是写成乐谱就完成了音乐的全体过程,它必须通过演奏家的演奏和欣赏者的聆听后,在人们的心中形成美的感受才算是真正的完成。因此,在审美过程中,审美感知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也是审美进行下去的基础和前提。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不管是欣赏课、表现课还是创造课都需要对音乐作品的聆听,而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形成对审美对象——音乐本身的认识。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变化、和声的色彩、调性的变换等,在这些基本的音乐元素各自代表不同的音乐情绪,我们可从中感受到欢乐、悲伤、激动、热情、愤怒等多样的情绪(如小调代表忧伤情绪、大调代表明亮情绪等)。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音乐的本体进行分析,带领学生形成音乐思维,并建立起音乐与情绪之间的相互对应和关联的感知概念,最终形成审美感知。
例如北京八中特级教师李存的《怒吼吧,黄河》一课,李老师就对其主题进行了分析(见谱例1),这里的弱起是三个大跳,从四度到六度到八度,最后再上行二度。李老师从音乐的本体大跳不断的加大中对比分析出音乐情绪的不断起伏,让学生体会到怒火火焰的高涨,从而让学生从根源和本源上获得审美的感知能力。
谱例1 2.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提出运用各种形式参与音乐体验,以获得更为直接的审美体验。然而体验是非常抽象的,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运用语言描述是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体验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参与。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聆听的时候可以适当让学生以肢体律动、声势、哼唱、绘画、图形谱、自然音源、模拟乐器演奏等多样形式。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参与到音乐当中,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并体验音乐的情绪变化。如某教师在上《梁祝》欣赏课的时候,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就是小提琴家,模拟小提琴进行表演,这样既把握住了音乐的走向,体会了音乐的音色,也体验了音乐的情绪。在演唱和演奏课上,教师则通过名音乐家音频视频、教师自身示范、同伴相互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获得体验。著名音乐家的演唱和演奏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而教师娴熟的示范也可以给学生美的听视享受,同伴之间的表演则更体现出同伴教育的可贵,从同伴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情感体验。而在创造课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对音乐的分析,运用循序渐进的形式,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体验旋律美、节奏美等音乐本体美和学会表达音乐的情绪美。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它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就能够直接体验的,必须通过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同时,音乐又是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像美术一样有固定参照物,它是凭空产生的。作曲家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运用音乐语言表现出来,学生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音乐,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就得到了锻炼。
在进行学生审美想象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音乐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想象应该更多的进行鼓励,只要学生说的出他的正确理解都应该给与支持。如在某教师欣赏刘天华《空山鸟语》这首作品的时候,事先没有告诉同学没这首作品的名字,让学生们在聆听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给这首作品取一个名字,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很多同学都联想到了相关的鸟、大自然等内容,但是有位同学却取名为“捉鸡”。其他的同学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哄堂大笑,但是教师却没有,她温柔的问这个同学他取名的理由。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农村转学过来的,在他的过去熟悉的都是乡村景象,他觉得这首作品像老奶奶追鸡,一下飞到这,一下飞到那,老奶奶就是抓不着。这位同学说的非常的形象生动,完全是贴合音乐的,体现的是一种生活美。而这位老师做的非常好,她没有纠正这位同学,并且对他的这种想象给予支持,保护了这位同学的音乐审美想象。音乐是抽象的、是模糊的,我们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想象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个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审美想象。
4.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保护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对音乐的内容理解,对音乐背景的理解,对音乐的作品形式的理解、对音乐中的深刻内涵的理解等等。教师们在进行学生审美理解能力培养的时候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生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包括对基本乐理、基本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包括音乐作品与其同时代姊妹艺术的联系、与其同时代人文学科的联系,在深化音乐内容和社会意义之后,加深对作品美的理解和认识。
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学时代,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要更多的运用非陈述性语言,要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在探索中锻炼学生的审美理解。如某老师在上三种演唱唱法的课上,他首先让学生听了张雨生的流行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民族演唱歌曲郭兰英的《我的祖国》以及美声演唱歌曲《夜后咏叹调》,该老师并不运用讲述的形式来介绍这些作品,而是以问题引领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形成对流行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风格特征把握,并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了更高层次的审美理解。
5.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 审美表现包括审美演唱、审美演奏和审美综合艺术表演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有表情的进行表演。如在演唱过程中培养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在演奏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情绪来表现乐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等等;
在综合艺术表演方面,则要培养学习小音乐剧、小话剧、小戏剧的表演能力,将音乐孕育于综合表演形式之中。
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审美表现欲望,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的导向性评价;
表现的内容页应该循序渐进,难易合适,并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得到”的表现成功的体验,从而获得审美表现的愉悦感。
6.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 中学的创造领域主要包括音响探索、综合性创造活动、音乐创作等多方面,其形式主要都是即兴性的创作活动。这种即兴性创造不需要过多的排练,也具有较少的技术负担,形式比较多样,自由灵活,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的训练,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作用。
在中学音乐创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自身特点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如让学生运用音乐模仿现实中的自然音源,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歌词接龙或旋律接龙,对现有歌曲进行节奏重组或者旋律改编,根据内容进行歌曲或乐曲创编等等。总之要避免一种死气沉沉的专业课的现象出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以自然轻松愉悦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
四、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展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实施审美教育的结果,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加强美育教育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音乐教育,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以兴趣为动力,实行课内外一体化,并将美育思想融入各个学科实行学科综合,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全面提升。
1.兴趣培养——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也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坚持学习音乐的动力和先导,也是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和体验的基础。在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也在此时期逐渐形成。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引导,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如在进行古典音乐欣赏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不感兴趣。而第五届优质课的胡萍老师《永远的莫扎特》一课,却选择用SHE的《不想长大》作为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首作品古典的原版产生好奇,从而在对比中听了莫扎特的《第四十一号交响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著名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也发现了作品的美,并知道它美在何处,因何而美。其实再高深的音乐也是美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不了解,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激趣,就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并在音乐中获得审美愉悦。
2.课内课外一体化——让学生沉浸审美熏陶 音乐课堂的审美提升不应该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就结束了,它应呈现出辐射的状态,即以一堂课为基点,在课外进行辐射,让课内外形成一体化,从而使学生生活在整个审美熏陶之中。
课内外一体化的形式就是将课堂实践活动进行延伸,在课外举行一些音乐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验音乐之美。而另一种形式就是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在课外也进行一定的审美熏陶。如笔者曾看到一节瑞士的音乐课,课的主题就是《什么是音乐?》,老师首先给出六段音乐,有交响乐的,有纯打击乐的,有钢琴的,有无调性的,有现代流行演唱的,还有夹杂着海鸥叫声和大海潮汐声的音响。老师问学生哪些是属于音乐?哪些不属于音乐?为什么?并总结出什么是音乐?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的说纯打击乐不是音乐,因为它都是噪音;
有的说无调性音响不是音乐,因为听不懂;
有的是大海潮汐声不是音乐,因为没有音符只有自然音;
还有的说这六段都是音乐。大家都说出自己的理由,而且说的有道理。这时候下课铃响了,大家以为老师会揭晓答案,但是老师说她也不知道什么是音乐,这个问题同学们下课后可以自己再探索,下节课大家再将自己的结论呈现出来。结果下课以后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有的主动查阅资料,有的主动请教专业人士,有的咨询音乐爱好者等。笔者相信在课后很多学生肯定会去听大量的音乐,然后来寻找答案,哪怕最后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但是笔者相信这个过程让学生在课外依然沉浸在音乐之中,依然追寻着审美追求,依然受到审美的熏陶。
3.美育思想的学科渗透——让学生审美能力全面提升 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音乐技能的提高,还需要有很多外围的音乐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来支撑。所以笔者觉得在美育思想下实行学科综合是很好的途径。如北京三十五中现在在实行人文主题下的艺术综合教育,也就是以一个人文主题为核心,用其他学科来综合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以《黄河》为人文主义,将音乐学科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协奏曲》等,《黄河》舞蹈作品,美术《黄河》作品,黄河的历史、黄河流域的地理、人文、衡量、黄河流域的动植物等等,所有的学科以音乐形式串联起来进行综合,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五、结论 21世纪是审美价值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世纪,审美能力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以及教学环境都具有美的因素,时时刻刻都能为学生提供每的熏陶。在众多审美元素中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推荐阅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06-1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09-1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开题报告12-10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8-28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06-20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6-28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