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免费

2024-06-18

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免费(精选8篇)

1.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免费 篇一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探讨

张掖市委组织部政策法规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对促进党内和谐,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按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长效机制,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涉及党员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事关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的发挥,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遵循和把握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党员体现到党员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在精神上激励党员、生活上关心党员、工作上支持党员,做到知党员所想、解党员之困、帮党员所需,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更具人性化。

(二)统筹兼顾原则。坚持把激励、关怀、帮扶有机结合起来,把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其他群体党员都纳入激励、关怀、帮扶的范畴,把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融入激励、关怀、帮扶的各个环节,防止顾此失彼、相互脱节。

(三)分类指导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群体党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关怀、帮扶措施,不搞一刀切,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分类帮扶,真正把不同群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四)科学规范原则。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建立配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广泛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科学运行。

(五)注重实效原则。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防止图形式、走过场、一阵风,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任务措施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从完善制度、创新载体入手,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有效途径,着力构建上级党组织关心服务下级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关心服务广大党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关心服务人民群众的格局。

(一)着眼于调动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注重运用政治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措施,不断强化党员的参政意识、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树立政治激励导向。重视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党员干部,加大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挂职锻炼力度,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工作人员,为优秀党员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全面推行党员议事、党务公开、党内情况通报等制度,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激发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对政治素质好、议政能力强的党员群众,积极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他们更好地参政议政创造条件。

二是健全奖惩激励制度。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表彰奖励制度,坚持定期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并大张旗鼓地宣传其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当先锋、作表率。同时,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作用发挥不好、有损党员形象的不合格党员,及时进行帮教转化,教育无效的按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三是完善责任激励措施。坚持和落实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等制度,探索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观念,发扬优良传统,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根据不同行业党员的工作实际,积极推行目标管理、挂牌上岗、服务承诺等制度,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四是落实保障激励政策。进一步规范村干部工资报酬制度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村干部工资列入财政预算,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全面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离职村干部生活补贴等制度,将在职村干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对离职村干部按任职期限等情况发放生活补贴,解决其后顾之忧。探索建立老党员生活补贴制度,重点对解放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给予生活补贴,使他们老有所养。

(二)着眼于增强党员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针对党员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在党内积极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

一是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基层党组织要广泛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谈心交心活动,党支部书记要主动与党员交心谈心,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与党员交心谈心,全面了解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切实做好消除顾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基层党支部对党员要坚持做到“七必谈”,即:岗位变动时必谈,思想波动时必谈,工作失误时必谈,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必谈,有不良反映时必谈,发现苗头性问题时必谈。

二是坚持走访慰问制度。利用“七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力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对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进行重点走访慰问,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广大党员中。根据党员生活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走访慰问,坚持做到“五必访”,即:党员生病住院时必访,婚丧嫁娶时必访,发生意外时必访,生活困难时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家时必访,切实让广大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

三是构筑党内服务平台。依托街道(乡镇)一站式服务中心、居民(村民)事务代理中心等社会服务体系,建立街道、乡镇、工业园区党员服务中心,并在有条件的社区、村和劳务基地建立党员服务站(点),面向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务政策咨询、党内宣传教育、组织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党员求助热线、党员权益保障、党员互帮互助等服务,为广大党员搭建学习、活动、交流、服务的平台。

(三)着眼于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建立健全党内帮扶机制。以解决党员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改善贫困党员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帮扶力度,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是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坚持定期对困难党员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结合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建设,分行业、分层次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台帐,详细记载相关情况,适时查证核实,实行动态管理,为开展帮扶工作提供准确信息。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社会公示、逐级申报的办法,规范困难党员申报程序,严格审核确定重点帮扶对象,明确帮扶方向和目标,确保帮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是设立党内帮扶基金。采取财政补贴、党费划拨、党员捐助、社会赞助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公益性、互济性、群众性的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使用办法,加强监督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在对特困党员家庭进行重点救助的同时,采取无息借贷、定期还本、滚动使用的运作方式,对有致富项目的困难党员提供生产扶持,努力发挥帮扶基金的最大效益。

三是深化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党内帮扶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制度,深入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城乡党员、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党员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有帮扶能力的党组织、党员与困难党员结成长期稳定的帮扶对子,切实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积极营造城乡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共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是强化分类帮扶措施。对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党员,按政策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开设“爱心超市”给予必要的援助;对因病、因灾生活困难的党员和年老、孤寡、残疾党员,在实行生活救助的同时给予更多的精神关怀;对农村贫困党员,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点从解决生活困难、提高致富技能等方面进行帮扶;对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重点从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培训、介绍就业岗位等方面给予帮扶;对流动党员,重点从生产互助和关心照顾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方面进行帮扶;对从事生产经营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党员,重点从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具体要求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统筹兼顾,综合推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一)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对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要在普遍关爱全体党员的前提下,以帮助少数特困党员为重点,对在思想、生活、生产、工作上有特殊困难的党员实施重点帮助,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切实增强关爱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精神激励与物质帮助相结合。在激励、关怀、帮扶过程中,既要做好党员的思想疏导和教育工作,注重从思想方面对党员进行精神鼓励和慰籍,又要力所能及地为党员提供一些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真正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和谐的目的。

(三)集中帮扶与经常关爱相结合。在集中资金、物资对特定的困难党员群体进行定期帮扶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日常帮扶的方式和渠道,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谈心谈话、走访交流等活动,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促进关爱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

(四)关爱党员与服务群众相结合。教育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深刻内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使党员在党组织的关爱中激发热情、增长本领,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更好地服务群众,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五)保障权利与履行义务相结合。一方面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落实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党性观念,牢记党的宗旨,严格履行义务,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免费 篇二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现状堪忧

(一)民主权利行使方面

1.权利主体意识薄弱。调查发现,“无论何时都能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的学生党员仅占64.4%,22.3%的学生党员表示没有认真学习过党章,39.2%的学生党员表示不太了解党章中规定的党员权利和义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2.权利行使状况欠佳。调查显示,仅有19.6%的人表示学生党支部中学生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状况很好;63.8%的人认为自己应当有权利参加所在院(系)党总支书记的改选,但却从没有行使过该项权利;另有60%的人没有参加过所在党支部书记、委员的选举。

3.保障措施和机制不完善。“您了解所在党支部用以保障党内民主权利的措施和机制有哪些”,对这一问题的回答,48.57%的人选择党内事务公开制度,31.37%的人选择党内选举制度,14.65%的人选择党内监督机制,仅有2.23%的人选择党员申辩权和控告权,另有3.18%的人选择其他。这种状况的存在表明,一方面党支部用以保障党内民主权利的措施和机制并不完善;另一方面,学生对自身的民主权利不够了解。

(二)学习及生涯发展方面

1.专业学习成绩排名居前,但就业信心不足。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党员的专业学习成绩排名居前,“优等”和“中上等”的比例分别为19.6%和32.6%,但是有60.3%的人表示当前的最大困扰是就业和毕业去向。对“从就业的角度考虑,自己最欠缺的素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选择比例高低依次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32.89%)、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25.26%)、沟通协调能力(19.59%)、专业知识和技能(15.36%)、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4.85%)、其他(2.06%)。

2.职业规划意识薄弱,职业规划能力欠缺。尽管能够理智地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但多数学生党员的职业规划意识薄弱、职业规划能力欠缺,当问及“你对将来的职业规划有什么想法”时,9.55%的人表示“不了解什么是职业规划”;49.04%的人表示“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9.87%的人表示“规划与不规划都无所谓”;仅有31.53%的人表示“有能力进行自我职业规划”。当问及“希望在职业规划方面获得党支部的哪些帮助”时,46.4%的人“希望在个人素质培养、能力提升方面得到帮助”;19.9%的人“希望在就业面试技巧方面得到帮助”;32.2%的人“希望得到帮助,但不知道党支部能够提供哪些帮助”。学生党支部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党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闲暇生活安排方面

1.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充裕,但有效利用率低。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党员在周一至周五都拥有较为充足的课余时间,49.37%的人在3小时以上,28.26%的人在2~3小时之间,17.3%的人在1~2小时之间,仅有5.08%的人不足1小时。值得关注的是,对课余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却很低,当问及“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你都做些什么”时,除了22.48%的人选择学习外,其余依次是:上网(21.07%)、运动(15.7%)、和同学闲聊(13.71%)、参加社团活动(9.03%)、睡懒觉(8.77%)和交往(包括谈恋爱)(6.72%)。

2.对如何利用周末时间有理性认识,但欠缺实际行动。调查显示,虽然多数学生党员对如何利用周末时间有理性认识,但却懈怠于实际行动。32.37%的人认为应该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20.08%的人认为应该学习功课,其余按照选项比例高低依次为:娱乐(18.12%)、交友(15.89%)、赚钱(12.23%)、其他(1.31%);但当问及“周末你都做些什么”时,19.42%的人学习功课,9.02%的人做兼职,其余按照选项比例高低依次为:上网(18.89%)、逛街(13.22%)、睡懒觉(13.02%)、聚会(10.35%)、健身运动(9.3%)、回家(6.78%)、其他(2.48%))。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思想认识上需要再提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高校学生党支部而言“,帮扶”作用的发挥已经融入到高校贫困生救助等相关管理工作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强调党员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应尽的义务,很少提及党员应享有的权利,很少关注党员自身的发展。对高校学生党员也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工作应坚持以关注学生党员个体的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从思想、理论上提高对高校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再认识。

(二)制度机制上需要再完善

由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专门提出了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要求,但并未提出相对完善的系统性配套体系。特别是学生党支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责任主体是党组织,但实际上学生党支部可支配的资源极为有限,精神方面的激励、物质上的关怀、学习上的帮扶都应该从制度机制上进行建章立制再完善。

(三)物质保障上需要再夯实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需要必要的资金、人员、载体等各类资源的支撑和保障,目前各级学生党支部开展日常活动均以通表会、评议会等会议为主,较少财力、人力等保障,较难有效地开展工作。

(四)内容形式上需要再创新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往更多地是以精神层面的激励居多,形式上无非是大会上面点名表扬,私下里言语关怀,没能在实质上给党员同志真正的激励作用。而且普遍来说,季节性帮扶关怀较多,常态化帮扶较少现象比较突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内容形式上都需要再创新。

三、华软学院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一)深入调查研究,定时了解学生党员思想、工作、生活、心理状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深入基层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常态化地了解学生党员思想、工作、生活、心理各方面状况,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实践。

(二)切实建章立制,五位一体全面推动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建设

一个组织的制度文化是维系组织各项事宜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高校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现状调查中,很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目前党组织并不是没有相关制度,而是制度没有很好落实。制度没落实的原因可能是执行力不够,也可能是强制性太强产生的内心阻抗,更大的可能是制度本身设置并不合理。制度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如果它仅仅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条款而存在,而不管是否合理、是否被人们真正接受,它就并不具备制度文化的内涵。

(三)狠抓书记项目,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运作的主导作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学院“书记抓,抓书记”工作责任制,发挥基层党总支书记带头抓的示范效应,不断提高学院基层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根据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和广州大学党委的要求,华软学院基层党组织普遍开展实施“书记项目”。

“书记项目”是作为一个党组织重点推进的活动载体,全面贯彻落实党委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运作的主体作用,力求树立工作导向,强化责任意识。

(四)创新特色党建,积极调动党员同志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运作的主体作用

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支委的表率作用和党员志愿者的骨干作用,各党总支应加强领导和指导,系统设计工作思路,科学定位责任主体,确保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规范有效运转。应牢固树立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三个服务”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结对帮扶、定期走访、谈心交流等制度,加快实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常态化、长效化,真正重视、真情关怀和真心帮助学生党员。

四、结语

党的十七大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并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党建工作的一线党务工作者的经验总结看来,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工作上,应注意防止和克服认识上的片面化和工作上的简单化问题。比如,在工作对象上,往往只关注部分困难党员,忽视其他党员,缺乏全面性;在工作内容上,往往重生活帮扶,轻政治激励和思想关怀,缺乏系统性;在工作方法上,往往重季节性的给钱给物解燃眉之急,轻常态化帮扶,缺乏长效机制等。

摘要:学生党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党的新生力量,新鲜血液。调动和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和发扬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关系到我党事业的兴衰荣辱。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

参考文献

[1]邹红育.对构建高校学生党组织激励、帮扶和关怀机制的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2,(5).

[2]张克敏.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调研与思考[J].理论建设,2011,(4).

[3]崔海英.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机制研究[J].党史与党建,2010,(5).

[4]周礼春.对开展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09,(20).

3.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免费 篇三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 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党员服务群众机制 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15-03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高校党委、各院系党委或党总支、其他党支部以及班级党小组等党组织,为了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为人民服务能力等综合能力,所制定与实施的各种激励、关怀与帮助高校党员的制度总称。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的成果之一,其以高校党员服务群众的态度、技能水平、项目与质量为基本内容,把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转化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的制度总称。这是对党章以及高校内各级各类党组织创新的具体践行之一,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服务性党组织建设具体方式之一,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与促进和谐”。

一、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工作对象主要为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主体和客体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激励制度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健全是当前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存在的典型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象不清。作为党的细节制度之一,激励工作应该着眼于现在高校内工作或学习的党员,然而,在相关制度的制定与颁行中,却过多地着眼于包括非党员的群众,导致需要提高的党员同志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等,其他的非党员同志也因工作的不对应而不适应致使工作成效低。第二,工作内容不清。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培养与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内的激励工作混淆。党内激励制度的重点工作是通过对高校党员的教育与鼓励,激发他们服务群众、开展教育教学与不断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系列制度或机制的建设却往往把一切都纳入这个机制,导致工作混淆,高校党员既没有得到足够的培养,发展与培养党员工作也存在分心现象。

(二)关怀频度低。在高校党建的实际工作中,关怀的频度低是导致很多党员认为工作形式化的主要成因。根据当前的实践看,决定高校党内关怀频度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主要是指春节、中秋节与端午节等,学校党委或院系党总支等会根据需要对党员进行某种形式的慰问关怀等。第二类,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定节日。主要是国庆、元旦与建党节等,对党员开展的关怀活动,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茶话会等。第三类,极个别党员突发重大危急事件时。这种关怀显然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由于党员人数多且此类事件极少发生,因而也显得极为少见。

(三)帮扶形式化。帮扶形式化是高校帮扶机制的顽疾与制约党员积极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通过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教育和践行,形式化已大大减少,但依然存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应急性帮扶。如上述在极个别党员出现重大危急情况时才去帮扶,但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解决燃眉之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都难以解决困难党员的暂时问题。其二,典型化帮扶。即学校在选择帮扶对象与开展帮扶工作时,主要针对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且便于挖掘宣传材料的典型党员,对于其他非典型且需要帮扶的党员却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另外,高校党内帮扶更多地倾向于物质帮扶,专业性的精神与教育形式帮扶较少。

二、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存在的问题

建立与实施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中央有要求、工作有基础、群众有期待”,但在服务的实践中,服务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覆盖范围、实施进度、机制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一)缺乏操作性。这是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实效低的根本原因之一。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分工不明。由于高校的特殊性,不仅以院系为基本单位,也以班级等为细胞性单位,在服务群众的分工中,缺乏高校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一线教育教学教师与学生党员的分工,导致在服务实施的时候有些工作一哄而上,有些工作无人问津,极个别甚至会好心办坏事。第二,责任模糊。这是前者的并列现象之一,尤其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发生各种问题的情况下,甚至在群众问题没有解决且继续发展的情况下难以真正明确责任。第三,激励难兑现或不兑现。作为服务群众的激励部分,一些激励细则或条款由于没有可以具体量化或直观的标准,且评价主体与被评价者都是模糊的,最终导致那些在服务群众中的努力者或成绩突出者难以得到真正的奖励或激励,挫伤了积极努力者的积极性。

(二)缺乏针对性。典型地表现为工作定位不准:首先,服务对象不准。主要是服务谁的问题。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到底该把谁定位为服务对象,这在高校党务工作中依然存在着模糊的认识,甚至不愿意去认识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服务工作中,仅把那些经济条件困难的师生或社会群众作为对象显然是狭隘的。其次,服务程序乱。在服务工作的开展中,既没有对需要服务的工作量进行预测,也没有工作实施的预案与步骤,只是参与服务的党员按照自己现场等决定开展工作,导致工作显得有些忙乱与效果不佳。再次,提供服务的党员不确定。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那种工作量大且需要多人开展的工作,具体参与服务的党员不确定,导致因为工作方法不一、思路差异与人员能力不同出现各种时间浪费甚至工作掣肘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高校党员无论是教师与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作息规律与纪律需要遵守。

(三)缺乏考核评估机制。这是较为典型的问题之一。因为工作绩效没有评估,对作为服务主体的高校党员也没有工作动力与督导力度,出现人浮于事甚至形式化的现象也就难免。集中体现在两点:第一,缺乏过程督导评估。在实际的服务工作中,往往是提供服务的党员根据某种需要直接开展工作,既没有校内监督机构的督导,也缺乏其他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由此导致服务工作相对处在“失控”的状态下。第二,缺乏结果反思性评估。针对服务的结果,往往是采取某种调研、电话或网络问卷的形式,由于被服务的对象多少都获得某种收获,碍于面子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基本都会给予满意的评价。但对于他们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解决不彻底的问题,他们往往会怀着感恩的心并不去追究与多谈。

三、提高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质量的对策

高校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是指对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上、心理上进行关心、引导、激励、帮助与疏导的一系列工作。因此,作为教科研与知识传播和创新阵地的高校,必须切实提高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质量,以培育更多思想政治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党内人才。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育相结合。这是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优势的最佳路径之一。在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不断创新的专业业务教育中,把“旗帜鲜明的政治关怀、语重心长的思想关怀、唯贤是用的人才关怀”,切实转化为高校党员的坚定的可持续提升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职业行业的专业技能素质。首先,开展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发挥党课、党员生活会与各种专题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地根据形势创新教育载体,为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创设立体化、全程化和与时俱进的环境。其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博关注群、微信群与专门的社区与论坛等,满足党员的学习与成长的多样化需要。其次,加强业务提高教育。一方面,是高校党员的专业提高教育。学校要尽可能满足高校党员的学历提高教育、继续教育、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与其他的业务学习需要,如创设专门机构或课堂等,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优势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根据群众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服务能力教育培养。由于群众的需要是多样性的,因此,针对高校党员就要加强全面的服务能力教育,既要有精神或学习上的服务能力,也要有解决实际困难的服务能力,例如帮助解决生活中的技术小难题等。

(二)将精神关怀与物质关怀相结合。在现代化已经逐渐实现且逐渐提升的时代,高校党员的被关怀需求是多样性的,既需要“求真务实的形象关怀”,也需要“细致入微的物质和精神关怀”。因此,作为高校的党内关怀,也要创造性地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做好“两手抓两手都贴心”的关怀,才能真正把高校党组织的关怀转化为党员服务群众与开展工作创新的动力。首先是精神关怀。就是高校党组织对高校内的所有党员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情绪变动、情感发展与精神状态等,实施实时地跟踪、关注与全面地支持与指导。实际的工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想方面,尤其是高校党员存在理想动摇与人生信仰迷惘或迷失的情况下,党组织要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及时地介入,通过教育、指导与引导等,使他们尽快地回归到共产主义的轨道上,恢复到充满激情的学习与工作状态来。二是认识方面,在极个别党员对某件事、某个人或某种观点存在着偏差性、偏离性甚至错误性认识的情况下,党组织要紧急介入,避免党员再继续出现各种“恶化性”的消极状态。其次是物质关怀。这是高校党内关怀最多的形式之一。如前所述,针对那些家庭经济生活有困难的党员,需要建立常态化与随机启动的机制并建立帮扶基金,只要有党员出现了低于某种生活“警戒线”的困难,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开展关怀,在首先完成应急帮助的情况下,根据他们的情况制订中长期等关怀计划,为保障和恢复他们的正常生活建立缓冲时段。

(三)将帮扶与引导相结合。高校党内帮扶机制的建设与实施,就是为了“使广大党员在精神上拥有归属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在“回归和加强”党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和模范作用”。在工作开展中,以两种路径把帮扶与引导结合起来:第一,才能成长引导和进步帮扶。在具体实施中这种帮扶有两种形式:一是激励性引导帮扶。即高校以某种激励制度为基本的导向,为高校党员提供某种学习机会、职位提升机会等,引导和帮扶他们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基本动力的成长。二是不足或缺点改进性引导帮扶。即在某个党员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的情况下,党组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或办法等,帮助他或她实现改进,以此来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发展自己。第二,时代性发展引导。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党组织通过为广大党员创设或创建各种平台或环境,让他们能直接开展新知识、新理论与新思想的学习,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且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引领性的作用。

四、完善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对策

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是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成功建设与不断提升的成果之一,在不断强化高校党员的政治意识、创新意识与效率意识的同时,科学提升高校党员在高校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能力。

(一)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据上述,结合当前高校激励制度的实际,需要做出三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的全面。即激励的对象既要包括学校行政岗位、教育教学岗位、工勤岗位的教职员工,也要包括学生,这样才能在全校形成党员努力进取与创新服务的良性氛围。二是项目全面。即无论哪个岗位的党员,只要在服务群众中切实为群众解决了问题,或受到广大群众的赞同,学校都要按照某种激励标准对其进行奖励,以保护与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第二,操作性。即高校党组织各项制度切合高校各项工作实际的,任何一个党员与普通群众都可以对照相关制度或标准对党员的服务与各项素质进行评估,实现党员服务与党员工作督导和评估的动态化、随机化与长效化,使广大党员时刻绷紧服务意识的弦。第三,结果等级性。在党员服务群众结果的认定与激励兑现时以等级性进行实施,让广大党员之间能根据自己服务群众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既要从过程中的态度、方法等发现问题与差距,也要从其直观的结果看出自己的不足或进步,让优秀者成为广大党员树立服务群众进步的榜样。

(二)建立健全服务首问责任制。这是高校党员服务质量的保障。首先,直接明确工作分工。即对任何服务项目或工作,第一个或第一批开展服务的党员要负责到底。以此,可以有效地避免部门之间、党员之间,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职责交叉、责任难分的情况。其次,强化高校党员的责任意识。因为明确到了具体的个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或工作的持续期内,责任服务的党员都必须时刻关注、思考与开展此项工作,时刻把为群众服务作为其首要的政治任务之一,高度紧张,努力实施,创新突破。其次,保障服务跟进。这是相对某项已经完成或阶段性完成的工作,会因为时间的变化等会产生新的要求或变动等,作为首问服务的党员依然有责任继续跟进服务,确保党员服务的全程,始终把党组织与群众的心贴在一起。

(三)建立健全结对服务机制。党员与群众的结对服务,是建立与深化党群血肉亲情的最具亲和力、最凝聚人心、最能体现党组织力量的方法之一。根据高校各方面综合的实际,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第一,党员专长性结对。即根据党员能力的特长开展的结对服务。无论参与服务的党员是什么岗位、专业或职务,只要他具有某个群众需要的专长,就让他和某个群众或某个领域的群众结对,以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和效率。第二,专业对口性结对。即根据党员的专业进行直接对口性的结对服务。由于高校党员都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因而,这种结对服务往往针对那些工作难度大、服务期限长与需要创新的领域展开。另外,高校也可以尝试让群众自由选择结对服务的党员,从服务工作的起点就直接达成群众的满意。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与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既是可以独立操作的制度体系,也是互为基础与因果的宏观机制内容。在实际的建设、健全的工作中,不仅需要结合高校工作与高校党员的各种实际开展,也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与各方面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做好宏观的规划与顶层设计,确保机制建设的前瞻性与引领性;另一方面要在高校大的框架内做出切实性的微观或细节的精细化,确保机制的操作性与实效性。当然,需要结合党的时代化发展需要,不断地做出各种创新,尤其是抓住与利用好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在创新争优的大潮中以切实地行动和创新,不断地提升机制的科学性与服务群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业春,邓晶,罗海珍.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杉.简析新时期居民区党组织工作的着力点——以徐汇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研究对象[J].求实,2012(Z2)

[3]黄英锋.党员志愿服务与创先争优[J].中国青年研究,2011(9)

[4]贾岚.党内关怀思想及建立党内关怀机制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5]贾岚,杨荣国.论邓小平的党内关怀思想[J].河南社会科学,2009(2)

[6]王耀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帮扶机制的创新发展与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3(4)

[7]江菊美,江卫平.网络时代高校党的群众工作创新方法的探索[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2012ZZZ036)

【作者简介】黄春梅(1977- ),女,广西柳城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法学硕士。

4.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免费 篇四

四措并举强激励。一是规范农村党员管理。通过实施党员 “先锋银行”工程,将党员分为老党员、流动党员和普通党员三大类,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特点将党员权利和义务细化20个小项,建立党员“个人存储帐户”;按照支部记录、个人申报、党员评议多种方式定期对党员进行考核,确保农村广大党员有职、有责、有为。二是完善表彰激励办法。建立党员政治生日制度,在党的生日或党员的入党纪念日,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送“入党生日贺卡”、发送红色短信等多种形式,为党员过“政治生日”;定期开展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活动,注重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政治待遇结合起来,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工作热情。三是实施“四个培养”工程。坚持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中的党员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四个培养”活动,形成“创业能人帮致富、优秀党员帮进步”的浓厚氛围。四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村干部工作保证金制度,严格干部考核与管理;把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工作内容,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严格村级后备干部的推荐、选拔和管理,实行动态管理,为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党员提供有利平台,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管齐下重关怀。一是重视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问题。严格落实县委村干部养老保障补助办法,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个人自愿、财政补助”的措施办法,将全镇80名村干部全部购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二是探索离任村党员干部补偿关怀机制。一方面把生活特别困难的离任村干部纳入农村低保,给予一定补助;另一方面探索对任职一定年限、年龄

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离任村干部发放荣誉金,建立离任村党员干部补偿关怀机制。三是切实关心老党员生活。按时发放老党员生活补贴,定期为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发放生活补助;每年对老党员进行免费体检;坚持在元旦、春节、“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对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进行走访慰问,使他们切实感受党组织的关怀。截止目前,组织60岁以上离任村干部和老党员体检110人次,慰问老党员130多人次。四是建立党内走访谈心制度。在全镇各党(总)支部中广泛开展走访谈心活动,关心了解党员干部思想、学习和工作动态。并在日常走访中坚持做到“四必访”,即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重大困难的必访,党员有思想困惑或对党组织有想法的必访,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的必访,党员生病或发生意外情况的必访。

四项行动促帮扶。一是为困难党员建档。全面了解全镇困难党员状况,对50多名贫困党员按照特困孤寡老党员、缺乏生产能力、长期患病致贫和因灾致贫四种类型分类造册,明确帮扶措施,实施动态管理。二是与困难党员结对。深入开展“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结对帮扶活动,由镇领导、村党(总)支部书记和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共同对全镇53名党员进行结对帮扶,明确责任,做到“扶持对象不脱贫、帮扶对子不脱钩”,努力实现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并由定期帮扶向长期帮带转变,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是给困难党员“输血”。积极把贫困党员的帮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党员扶助基金,及时对遭遇意外灾祸的党员,在经济上解困,精神上排忧,切实度过难关,形成了“党员困难党员帮,不给社会帮倒忙”的良好氛围。四是帮困难党员“造血”。通过“支部+协会”、“党员+大户”等形式,采取精神鼓励、技术培训、资金扶持、产业带动,帮助贫困党员理清发展思路、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为下岗失业党员找岗、创岗,免费培训,促进就业。

大丰镇党委:赵强

5.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 篇五

一、建立党内表彰奖励制度。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每年“七一”期间,开展“创先争优”评选表彰活动,对先进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

二、建立困难党员登记制度。党支部要对生活困难党员、老弱病残党员等特殊群体党员分类建立台帐,组织党员开展结对联系、扶贫帮困、生活救助等活动,确保弱势群体党员始终处在党组织的关爱之中。

三、建立党内探访制度。对于党员患病住院、家庭成员去世、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有较大思想波动时,所在党组织要及时指派专人到党员家中进行探访。

四、建立重大节日慰问制度。每年“七一”期间,党支部要广泛开展走访慰问老党员、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每年春节前,对所有生活困难党员进行走访慰问。

五、建立党员亡故关怀制度。党员亡故时,在尊重党员遗愿和亲属意愿的前提下,党支部要派人参加吊唁,并对其家属进行慰问。

6.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免费 篇六

中共xxx县委党校课题组

此调查问卷不署名,务请按照要求据实填写。请在您认可的项目序号上打勾。

问卷对象:

1、镇分管负责人、组委

2、村(社区)“两委”成员

3、党员代表

答卷者个人基本情况

1、现任职务及级别:

A、正科B、副科C、一般干部

2、年龄:

A、35岁以下B、36—45岁C、45岁以上

3、学历:

A、中专及其以下B、大专C、本科以上

4、工作部门:

A、党群部门B、政府部门C、村基层组织D、其它

一、单项选择题

1、您认为农村党员(包括村两委成员、村级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流动党员、困难党员)信息台账建立情况是:

A、建立基本完整

B、建立一部分

C、没有建立

2、您认为对干部选拔任用、人才培养、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党费收支等重大党务公开状况是:

A、比较公开

B、不够公开

C、不公开

3、您认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场所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施配置状况,农村党员活动中心设施状况是:

A、比较健全,能正常办公

B、不够健全,亟待改善

C、比较陈旧,急需重建

4、您认为村干部调资情况,考核奖励机制情况,离职村干部待遇状况是:

A、比较理想,并在逐步提高

B、一般,增长幅度不大

C、不理想

5、您认为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开展活动情况,七

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走访慰问,谈心交流情况是:

A、定期开展,很有效果

B、偶尔开展,流于形式

C、不开展

6、您认为对农村老党员(建国前入党的党员,党龄达50年的党员)定额生活补助情况,对困难党员发放补助状况是:

A、定期发放,并有提高

B、偶尔发放,扣留情况时有发生

C、基本不发放

7、您对现行的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满意度是:

A、比较满意,但希望继续健全

B、任之随之,不满意也没办法

C、不满意,机制缺陷太多,还没有人重视

8、您认为当前制约我县在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主要问题是:

A、县党委不够重视

B、激励关怀帮扶的覆盖面不够,党内激励措施不多,关怀途径偏少,帮扶投入不足、效果不明显。

C、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乏力,先进性不明显

9、您认为基层党员的权利发挥状况是:

A、享有平等参与党内事务权利,党内充分民主。

B、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实际工作中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的多,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的少。

C、农村党员年龄老化,素质偏低,实行不了民主。

10、您认为财政上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优秀党员,扶助困难党员的现状是:

A、资金充裕,经常性的开展奖励、帮扶

B、活动资金少,帮扶投入不足。主要集中在春节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奖励、帮扶较少。

C、不需要资金奖励、扶持

11、您认为评选党建示范点,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活动的作用是:

A、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使基层党组织建设学有目标、学有榜样。

B、发挥作用不明显

C、没有发挥作用

12、您认为在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现代化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A、设置了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能依托远程教育网进行培训

B、虽然形式上设置了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但不能依托远程教育网进行培训

C、没有设置现代远程教育站点

13、您认为对农村党员干部实施帮扶的途径应当是:

A、建立结对帮扶、定点帮扶、困难党员重点帮扶的长效机制

B、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

C、思想帮扶

14、您认为在信贷上设立帮扶农村党员干部创业致富专项扶持资金的必要性:

A、迫切需要,实际作用大

B、意义不大

C、不需要

15、您认为建立“党内关爱”经费来源是:

A、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

B、仅依靠党费

C、仅依靠财政拨款

二、问答题

7.党内帮扶、关怀制度 篇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对建立党内帮扶、关怀机制要求,切实做好党内帮扶、关怀工作,加强XX(以下简称本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党内帮扶、关怀工作,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帮扶与关怀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具体困难相结合,立足实际、更有效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荣誉感。

第二章 对党员的帮扶

第三条 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各党支部建立台帐,内容主要包括困难党员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年收入情况、工作生活情况、困难情况及原因等。

第四条 实行结对帮扶。原则上一名困难党员由一名有能力的党员进行结对帮扶。帮扶人员包括班子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本单位党员。

第五条 采取党费划拨和党员捐助等办式进行帮扶,实行专款专用。

第六条 帮扶资金的使用。帮扶资金主要用于:困难党员生活救济补助、困难党员重病重灾救助、困难党员子女上学费用资助等。

第七条 帮扶资金的申请、审核。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经党支部党员大会评议通过,提交总行党委研究,并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无异议的,予以资金帮扶。

第八条 帮扶资金的拨付和发放。困难党员生活救济补助金、重病重灾救助金的拨付和发放,每年在春节、“七一”前后发放;若遇到重大灾情或紧急情况时,可及时启动救助活动。

第三章 对党员的关怀

第九条 送精神、送政策。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讲座、开办宣传栏、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党员宣传党在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首先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切实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树立自强自立、开拓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第十条 开展谈心。每年党支部应根据各自实际确定谈心对象,保证每三年内至少同每名党员谈心1次。根据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做到“三个先谈”,即有困难的党员先谈,党员意识淡薄的党员先谈,有怨气的党员先谈。采取集体谈心和一对一面谈等方式,了解谈心对象的所思所想、工作生活困难,征求对党组织的意见,积极帮助党员解放思想,增强党性,树立自信心,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增强发挥先进性作用意识。

第十一条 走访慰问。党支部统筹安排,在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对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模范进行走访慰问。在党员患病住院、生活遇到困难、发生重大灾害等情况时,随时走访慰问。

第四章 组织领导

第十二条 开展党内帮扶、关怀工作,总行党委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落实党内帮扶、关怀制度的情况,纳入每对党支部的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

第六章 附则

8.免费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浅析 篇八

刘建文

(潍坊宏仁肠衣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108)

摘要:

员工激励机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企业制度的内在核心机制,它贯穿于公司各项制度的始终,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激励广大员工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员工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同和重视,员工激励机制有了极大地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结合本公司的实际,从建立和健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分析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关 键 词:企业;激励机制;问题;对策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1.1 员工激励机制的基本概念

1.1.1 激励的含义

激励具有多层含义,从企业角度讲,主要是指管理者以认识和理解员工的内在心理动力系统的内容和特性为基础,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热情,并将其行为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协调的过程。即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通俗的说,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1.1.2 激励机制的内涵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是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产生内在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1.2 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1.2.1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率的客观要求

一个好的机制,能保证自觉性,督促上进心,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建立和健全员工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广大员工更自觉、更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可以改变其懒散和不求上进的作风,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必然使其工作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

1.2.2是员工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内在需求

认知心理学派的观点认为:激励不仅考虑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还要考虑人的内在因素。人都有追求自身价值目标的内在需求,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考核、晋升、奖惩、薪酬等物质和精神的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必然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通过企业或社会提供的各种机会来完善自我,以适应企业组织行为目标变化的要求,进而推动其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建立健全公务员激励机制是员工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助推器”,更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考核标准和方法较为单一,员工考核机制不健全。

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是员工任用和奖惩的基础,在整个企业管理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质是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在检查衡量的基础上作出阶段性的综合评价。很多生产型企业,大多实行计件工资制,在员工考核上单纯把员工的产量作为考核的标准和依据,以偏盖全。还有很多企业的考核大都运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对员工进行评价的定性方法。这种定性的考核方法对员工的评价往往较为宏观,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对员工进行整体的评价。有些企业在考核过程中往往注重单位里的个别领导的意见,忽视单位里的广大员工的反映,考核结果完全由上级决定,广大员工很少能对考核结果作出评价。这样使得考核结果缺乏全面性,不能充分反映员工的实际情况。由于很多企业缺乏客观的衡量尺度,定量判断少,定性判断多。掺杂的主观因素过多,很难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员工表现得好坏,从而使考核效果大打折扣。

2.2职务晋升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职务晋升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晋升依据不合理。很多企业还是以内部晋升为主,但“内部晋升造成‘人’与‘事’不协调,在现有岗位有能力和成绩突出的人,不一定胜任更高层的职务,这可能造成组织生产力的浪费。”再就是晋升缺乏制度化管理,个别企业在管理晋升工作中资历主义、论资排辈的现象还广泛存在,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有才能的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第二,晋升机会、空间有限。虽然员工职务晋升取决于员工的工作实绩,但并不是说,所有工作实绩表现优秀的员工都能晋升自己期望的职务,因为员工职务晋升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有职位空缺。这种职务设置的有限性与个人需要的无限性形成矛盾,导致级别晋升受阻,导致员工的期望大于现实,影响员工晋升制度激励功能的发挥。

2.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失偏重,人性化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奖励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

出现了重物质奖励而轻精神奖励的现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失偏重。同时,某些单位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中,往往不考虑员工的情感、个人发展等内心需要。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时候不分层次,不分时期,都给予物质激励,缺少有效的且具人性化的精神激励,激励形式单一。同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缺乏有机的结合,在形式上太过于单一且缺少灵活性,这样不利于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

2.4 缺乏企业文化建设

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企业利润的获得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且对员工极少进行价值观、企业文化及公司管理理念方面的教育。企业文化的不足,使得员工和企业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和企业的理念的错位,使企业各部门之间缺少凝聚力,对各自工作缺少认同感,工作中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完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对策

3.1 完善企业员工的考核激励机制的对策

3.1.1 健全考核评价的内容

要坚持以员工的实绩为考核的核心,以德和才为基础,要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同时要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确定客观的评价标准,避免考核标准过于笼统、繁琐和抽象,使考核的内容和等次相结合,力求减少考核的误差。同时,要注重平时考核,把对员工的年终考核和平时考核结合起来,加强考核的全面性。

3.1.2 充分运用考核的结果

考核结果能否充分合理运用直接关系到整个考核工作的准确与否。同时,考核的积极作用也主要体现在对考核工作的运用上。首先,考核结果要与员工的奖惩相结合。对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相应的惩罚。再就是考核结果要与企业员工的晋升晋级相联系,考核要真正与员工个人的任用、奖惩、交流、培训挂钩,拉开奖金分配的档次,促使在组织内部形成竞争向上的环境。

3.1.3 完善绩效量化考评体系

科学的绩效量化考评体系是对员工进行合理激励管理的重要保证。首先要改革考核方法,使其具备操作性,其次是要进行全面考核,重点在考核工作实绩。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考核过程要透明化。再次,考核结果激励要明显,加大奖罚力度,通过奖罚分明来提高企业各部门员工对考核的认识与重视。

3.2 健全员工晋升机制

3.2.1 尝试增加级别设置

在不改变个人岗位、职务的基础之上,增加现行岗位级别总数的设置,增加每一职务对应的级别,从而提高员工晋升的等级,拓展其晋升的空间,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

3.2.2加强岗位竞争

岗位的竞争可以为员工创建展示才能的平台,并且这个平台是必须是动态和分层次的,能够为员工满足低层次动机后,提供追求和实现新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机会。并且可以使员工在岗位竞争的过程中,既能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又能产生围绕组织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激情。同时,要严格执行好员工辞退制度、辞职制度、降职制度和免职制度。使企业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实现合理流动。

3.2.3 建立健全员工交流制度

员工在企业内的不同职位、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是员工管理更新机制的重要手段,对一个企业人事结构科学化和合理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各岗位、工序人员跨部门、跨岗位的交流制度,扩大竞争范围,鼓励员工多岗位锻炼,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支持员工通过多岗位的锻炼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这样可以帮助员工掌握多岗位工作技能,提高工作能力,丰富工作经验,为晋升打好良好的基础。

3.3 建立健全人性化的员工激励机制

3.3.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企业单用物质激励或单用精神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在二者结合上,第一,要注意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和精确性。首先,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并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其次,在制定制度上要体现科学性,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对策。第二,注意加强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在这个基础上来说,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必然要采取多种方法才能发挥最大效率。在管理实践中,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从而激发出员工在工作上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3.2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积极拓展个人发展空间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对企业及员工自身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要加强员工的的培训与教育。作为企业应该注重对员

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壮大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土地和资金,而是更多的依赖于人力资源,企业要通过培训,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激发其使命感,提高其工作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既帮助员工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达到有效的激励,也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成长的不懈追求,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他对企业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因此,企业不仅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物质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给员工创造个体的发展空间,给其更大的权利和责任,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们才有更大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岗位、职位资源,为员工提供足够大的成就实现机会和空间。这样,不仅会极大的激励各部门员工的进取意识,还可以激发其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实现企业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趋向。

3.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公信力等的形成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因此,要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各部门各岗位工作的特点,建立起一套适合本企业内部员工发展的企业文化,以此提高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凝聚力和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使其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同时,要在员工中建立广大员工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并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员工日常的工作行动中,因为最基本的核心内容还要通过行动去体现。好的企业文化,能促使员工产生文化认同及强烈归属感,使企业士气高涨,为企业提高绩效,起着很大的作用。

注释:

①在中文中,“激励”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激发、鼓励;二是斥责、批评。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激励包括激发和约束两方面的含义,这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

②姚先国,柴效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4.32

2③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潘琦华.企业员工激励的有效措施[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7)

(2)汤玉琪.关于激励机制的思考[J].理论前沿,1992(06)

(3)兰教才,兰伟.对企业激励机制问题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16)

(4)沈明华.论私营企业的激励机制改革问题[J].时代经济,2007.8(76)

(5)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李长禄,尚久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7)张玉科.浅谈企业员工的激励措施[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5)

上一篇: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高中语文必修情境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