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电化教育馆

2024-08-19

江西省电化教育馆(精选14篇)

1.江西省电化教育馆 篇一

中央电化教育馆函件教电馆[2006]25号

关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专刊》征文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教馆(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电教馆,各计划单列市电教馆: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交流会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的指导意见》(教基厅[2005]5号)文件的精神,交流各地如何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广“三种模式”教学应用典型经验和做法,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我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将编辑出版两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专刊》。两期专刊分别于2006年6月和12月出版。为此,特请各省组织征集有关推动应用的管理方案措施和教育工作者的论文、教学应用案例等。现就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对象

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关的管理机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教研部门、电教部门、中小学校长及教师。

二、征文内容

1.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反映本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2.注重面向学生、面向课堂、面向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面向学习方式的改革。

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中的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研究、问题研究,针对学科教学、专题活动、教师备课和教研活动的应用案例。

三、注意事项

1.征文的体裁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教学案例(包含反思和点评)。

2.报送论文须是未在正式刊物发表过的原创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5000字之间;文后附作者单位和联系方式等。

3.征文截止时间:2006年5月10日前(第一期)2006年10月31日前(第二期)

4.每省报送研究类论文5—10篇,调查报告、教学应用案例类论文15—20篇。

四、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60号612室

邮政编码:100031

联 系 人:李馨马小强

联系电话:66490927,66490925

电子邮件:ma_xiaoq@163.com

中央电化教育馆

二○○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2.江西省电化教育馆 篇二

陈小娅指出, 电教馆系统要围绕教育部的中心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精神, 为加快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有力的支撑、做好服务。具体包括: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多媒体教学在班级中的运用创造条件;继续加强资源建设,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开展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把服务工作做好做实;加强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电教馆系统的整体优势。

据中央电教馆有关负责人介绍, 全国电教系统将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及共享机制的建立, 国家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为重点, 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进行, 更好地发挥电教馆系统的整体功能作用和优势, 为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 作出新的贡献。

3.浅谈我国电化教育发展 篇三

关键词:电化;教育;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434

1 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特点

我国的电化教育同国内独特的历史与独特的环境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特的特征。

1.1 两条轨迹交叉而形成了电化教育

当我国国内新兴电影工业的反西方电影侵入时期发展路线,与国内一些具有留学背景和同国外联系较为紧密的教育机构借鉴西方视听教育发展,两条发展路线交汇时便产生了我国的电化教育。而当时将国外视听教育引入国内,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全名素质,促进我国的发展。

1.2 由民间转为政府参与

当时国内发起电化教育,是由于社会上一些爱国人士,希望通过电化教育以改变国内文盲较多的状况,出于扫盲心态,是针对当时国内教育缓慢、规模和范围太小的现状的,一方面发起原因确实符合国情,二是考虑到预计的电化教育将可能取得的成效,逐渐由民间发展转为由政府部门参与的发展阶段。在以后的发展中,便由政府给以指导、参与而进行。

1.3 从社会发展到学校

根据电化在中国国内的形成原因,可以得知其起初是在社会中被发起并在社会中发展的,而逐渐被学校重视,规范化,进入学校,此时便是社会与学校并行发展阶段。在起初的中国教育技术学主要来源于社会平民教育,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也只有少数学校参加。电化教育起初也只是在社会中以不定期,由社会成员组织而成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各校开始建立起电化专业,发展到1993年,电化教育在学校内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培养模式。

1.4 其目的是为满足社会的发展

电化教育起初主要注重教学的规模,逐渐开始同时注重教育效果,发展至目前为止,注重教学效果与规模的同时,开始注重信息素养的提升。其注重内容的不断变化,是按照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环境所决定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开始阶段,电化旨在提升全民素质,意在“扫盲”,进行知识的普及,以期积聚力量一起抵抗列强的入侵,同时提高国内生产力。伴随着电化教育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开始注重电化进行的效果。特别是2001年发起的人口普查中对粗文盲统计率的调查与公布,更是促进了电化教育对效果的注重。在这种情势下,电化教育目标逐渐转化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发展并提升信息素养。在这整个发展过程中,正是由社会发展的需求将电化教育的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的。

1.5 外延不断延伸

电化教育目标的变化,其功用性也不断增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外延也开始不断扩展,尤其是在更名后。电化教育起初侧重于技术的应用,伴随发展,其开始走进课堂与教学之中。与电化教育外延扩展相呼应的是人才就业方向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而其在学校的相应外延工作岗位也越发广阔。如在高校中相应的就职岗位除了辅教人员之外,还有信息技术教师。电化教育研究外延的扩展,也是目前也给教育技术学科同其它很多学科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技术学科和其它学科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很大的中争议。

1.6 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

电化教育可以说是一门以实践使用为目标的,而理论为实践提供基础依据。早在我国电化教育名称与学术内涵确定之前,就有其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甚至有与之相应的期刊。如1933年的《电影教育》,1934年时金陵大学范谦衷教师发表《视觉教育》在期刊《科学教育》上,刘之常和蒋社存撰写的《电影教育实施法》等,这些内容均同时论述的有理论与实践,而伴随电化教育学术内涵的确立,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在逐渐发展。这些足以说明,国内电化教育工作者在开始注重电化教育时,就同时开始了对理论与实践的并行注重,而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是齐头并进的。这一点与通常不少人误认为的重理论轻实践相悖的。

1.7 政府重视促进其发展上规模

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陆定在《教育必须改革》的发言中提出“必须采用新的教育工具,如唱片、录音带、幻灯、电影、广播、电视以及充分配备必要的仪器、模型等新式教育”。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教学电影工作的通知》。改革开放后,在国家的支持下各级电化教育组织机构逐渐完善,各电视广播大学、远程教育工程等先后建立。国家的重视和相应政策的支持,促进了电化教育的发展形成规模。

结合当前电化教育发展特点与轨迹之后,对电化教育机构管理相关工作进行展望,结合这两点,作为电化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就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以便制定出更科学的教学方案,以促进电化教育的发展。

2 电化教育机构管理的展望

2.1 以面服务为管理目标

服务于教育教学是教育管理的根木。服务对象既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案,还包括研究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发展。

服务体现在满足他人的期望和需求,包含新信息、新经验和新理论的介绍与应用。这就要求电化教育的管理机构要针对性地服务教学需要,而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生产。为此,电化教育机构要提供与时俱进的服务手段和方法,不断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2.2 具科学和人文交融为管理意识

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就像穿山越岭中飞鸟的眼睛,人文与科学是它的一对双翅。电化教育管理不同于以协调人和物关系为宗旨的企业管理,而是以应用技术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换言之,它是“以人为木”的管理。因此,电化教育管理必须提倡科学和人文交融的方法与手段,对信息技术的差异和多元性持理解与宽容的态度,更好促进师生持续发展。

2.3 采用竞争与合作俱存的管理方式

在教育管理中,竞争蕴涵着效率,合作意味着发展。只有把竞争与合作联系在一起,才能提高教育的综合实力,发挥整体优势,促成良性循环。

2.4 以传承与创新结合方式进行管理开拓

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恢复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如何适应市场竞争和教育改革带来一定的制约和挑战。另外,电化教育的多头管理可能使得各个部门不能准确地各司其责,造成相互之间难以协调,工作效率低卜,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3 结语

本文对目前电化教育发展与特色进行了探讨,同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前景。通过这些相关部分的讨论,以期作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组织与执行者,在全面认知学科的发展走向后,不断认真探索,勇于面临可知和不可知的挑战,确定科学的发展方案,沿着当下深化调整的趋势,强化各种功能的发挥,以促进信息化整体绩效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正视技术教育结构的组织变革,要明白信息技术的进步不单只是教学理念与技术的问题,同时与组织管理息息相关,只有全面认知,才能跟上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沈小碚.试论“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实质及合理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34-36.

4.电化教育 篇四

发布时间:2009-7-9 阅读:876

电化教育的定义伴随着信息技术、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上个世纪30年代,延伸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电影和播音技术代表了当时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视听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直观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传播理论主导着那个时期的电化教育实践。因此,我国电化教育初始时期,“电化教育”指利用电影、播音等先进的电气化技术的教育。电化教育几乎就是视听教育的同义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感官,而且增强了人类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传播的能力发生了质的改变。新时代的信息传播,不仅使信息传得远,传得广、传得快,而且使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传者和受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也在产生和发展着。从上个世纪中开始发展起来的认知(Cognitive)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m)学习理论,触发了教育界关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角色的讨论。传统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播领域中,受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以受众为中心,探讨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的主观能动的感受、处理和理解成为研究传播效果的一个新方向。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催化了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电化教育本质的认识,因此对电化教育学科发展具有定向的作用。

对电化教育定义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是由电化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的。电化教育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当代教育与传播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及内容起指导作用。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外电化教育(或者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其研究与实践的两个转变:第一个是从以视听技术和材料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的视听教学阶段,向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的转变;第二个是从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到以各种学习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下面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对这一点进行说明。美国AECT的前身是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旗下的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视教部于1923年应当时美国中小学使用幻灯和电影等新媒体辅助教学的需要而创建(http://)。这是美国对教育技术的第一个官方定义。视听传播概念及其定义的提出具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确定了传播理论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的地位。第二,明确了在教育技术中,技术是一个过程,而不是

结果的理念。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着眼点是运用技术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本身。这证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技术的重心就开始从直观教学媒体转向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说,从视听教学阶段向多媒体系统教学设计阶段迈进。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于1977年编写出版了《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书。该书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为分析人类学习各个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以及设计、实施、评估和管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而进行的,包括人员、程序、观念、设备和组织等内容的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http://)。AECT’77定义实际上不是关于教育技术的一个概括性的表述,而是长达169页的一部书。书中对教育技术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其中包括解释“教育技术”与“教育中的技术”之间的区别、“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之间的差别。概括而言,AECT’77定义有三大特点:其一,明确教育技术的着重点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视听材料。其二,界定教育技术的范围包括人类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教学。其三,理清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AECT’77定义是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定义,并且开始试图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区分开来,但由于这个定义繁缛冗长,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94年AECT再次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3]这个定义超越了以学习过程为研究重点的传统,把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也纳入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开始了从教学过程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但是AECT’94定义仍然将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局限于“教学”过程。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的定义。

显然,AECT’94定义所规定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并不完全一致。正如南国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7页)。AECT’94定义所表述的教学技术,很容易与普通意义的教学设计相混淆。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当代教育和传播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下,AECT又启动了对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2004年AECT在’94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了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4]AECT’04定义反映了现代技术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体现了教育技术从以学习过程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的转变。首先,AECT’04定义再次澄清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的区别,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以教为主体的、目标明确的控制学习过程,以及以学为主体的、无规定目标的自由化学习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对’04定义的解释中强调了“教育”与“教学”两个关键词的区别。“教学”指由学习者之外的人或者机构规定或者指导的一系列活动,是目的明确的、受控制的学习过程;“教育”指包括有外来指导和没有外来指导的学习活动,既可以是有目的的、受控制的过程,也可以是无预定目的的、自发的学习过程。因此,教育技术的含义比教学技术更为广泛。当进行一个教学活动时,也可以说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但是,进行教育活动时,则不一定是教学活动。第二,AECT’04定义确定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技术的过程,也包括技术的资源。在这个定义中,“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都采用复数形式,即指“各种”过程和各种资源。所谓过程,包括教师教的各种过程,也包括学生学的各种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指出,’04定义的教育技术将重点从教师教的过程转移到学生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更重视学习者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所谓资源,包括人、设备、技术、材料等对学习提供支持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高新信息技术资源,也包括传统的信息技术资源,既因此,教育技术既不是只关注视听材料设计与应用的直观教学,也不是只注重教学过程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而是涉及人、机和资讯等因素的各种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的信息化的教育。第三,AECT’04定义论及其研究对象时,在“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前面用“技术的”(technological)一词进行修饰,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特定研究范围,将教育技术与教育过程中一般的决策活动,或者一般的教学设计区分开来。首先,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过程是技术的过程。也就是说,是系统地运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用红笔还是蓝笔进行板书,可以算是一个创造、使用或者管理的过程,但这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这个过程不涉及科学知识的系统运用。其次,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资源是技术的资源。教育技术关注的是技术性软件和硬件的创造、使用和管理。例如,学校开办业余补习班,是一个创造、使用和管理资源的过程,但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其所涉及的资源不是技术性的资源。此外,AECT’04定义引进了教育技术专业道德规范作为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强调教育技术中指导思想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这是教育技术成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领域的要求和标志。建立与维护教育技术的道德规范,是使教育技术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保障。

中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的发展过程与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的发展过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电化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末以电影、录音等视听教学辅助手段为特征的影音教育运动中产生。据现有文字资料记载,“电化教育”一词是1933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教育司司长陈礼江先生提出来的,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教育。1940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在《电化教育》一书中给出了电化教育的定义:“电化教育,为运用电气之动力,实施各种教育,能以最短之时间,支配最广之空间,以最少之物质,发挥最大之力量。其内容大致为电影与播音两者。”这个定义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在于运用视听媒体提高教育效率。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教育界学者常用的与电化教育相提并论的名词——电影播音教育、影音教育、影声教育、视觉教育、视听教育、形声教育等也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开通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的渠道。80年代初宣伟伯(Wilbur Schrame)访问中国,亲自将西方的教育传播理论传入中国。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对美国教育技术特别关注,并且自然而然地以美国的教育技术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镜子,引为借鉴。例如,美式术语“教育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后,风行一时,甚至有人提议以“教育技术”取代“电化教育”。美国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化过程。8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和卫星电视的普及,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卫星电视教学网络等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中国电化教育的新课题,使中国电化教育步入以多媒体教学过程为着眼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1988年出版的《教育百科辞典》罗列了当时关于电化教育的三个不同的表述:

1.“教育形式”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2.“信息传递”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3.“过程控制”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多种能储存、传递声像教育信息的媒体,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控制教育过程的信息,以获得最优的教育效果。(张念宏主编《教育百科辞典》1988年版,第443~444页)

这三个表述说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的重点从早期的视听媒体的应用,发展到对教育形式和教育过程(信息传递、储存和控制)的组织和设计。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化教育开始了从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历程。

南国农教授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将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1页)。这个定义概括了信息时代电化教育的四个要素:第一,电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育手段,或者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电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涉及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学技术的开发,也包括教育各种过程和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管理。第二,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支柱,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这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现代教育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灵魂,信息技术是电化教育的利剑。失去这两个支柱,或者两者缺一,电化教育就失去发挥其应有功能的优势,而且,电化教育就只能停留在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技术的层次,而不能成为一种教育方式。第三,电化教育的内容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这是信息化时代电化教育的两条腿。优化教育过程是开发教育资源的目的,开发教育资源是实现优化教育过程的手段和过程。忽略优化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教育过程就不能实现。信息时代电化教育定义中的教育过程是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过程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的过程,教育资源包括人员、信息、媒体和环境等因素。因此,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是教育中多种因素的技术整合。第四,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这是信息化教育与视听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电化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相比较,中国电化教育的定义包括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的要素。这对学科理论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而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提出专业道德规范的问题,对于求实际、讲效益的专业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一点值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借鉴。AECT2004年提出的定义相对其1994年的定义增加了两个形容词语:第一个是在“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前面的“适当的”(appropriate)一词, 第二个是在实践的前面加上“符合道德规范的”(ethical)短语。这两个形容词语反映了一种新的技术哲学观。“适当的技术” 观(Appropriate Technology)是一个从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理念。这个理念与技术决定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适当的技术观”追求使用技术的实效,反对盲目滥用技术。美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引进这个概念,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理论和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中国电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乏追求形式、滥用技术的沉痛教训。杜绝这种现象的自由泛滥是中国电化教育面临的另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电化教育理论不但要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要研究不恰当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电化教育专业道德规范应该成为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领域,成为电化教育专业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以上分析说明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似的转变过程,所存在的差异是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变阶段一般比美国教育技术的转变阶段延迟数年。

5.党员电化教育制度 篇五

二、凡购置的电教设备、器材、音像带必须造册登记,专柜存放,专人负责,管理人员变动时,要办好移交手续。

三、党员电教设备只能用于党员电化教育,不得改变用途。要爱护设备,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操作。

四、电教人员要定期对电教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需进行大修的,要及时报请乡分管领导同意,以确保电教设备正常运转。

6.电化教育工作计划 篇六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要求,结合我校的设备条件和师生的实际状况,以网络资源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现有电教软件、硬件的作用,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我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现新的跨越。进一步深化农远工程的应用与管理,坚持推进“班班通、堂堂用、人人会、科科有”工程建设。制定和完善农远应用激励机制,加大开展农远资源应用活动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农远资源作用,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

以打造“课堂教学全优工程”为中心,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用心探索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县电教中心的领导下,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电化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潜力、更新教师的教学手段。充分的利用现有电教设备、实验设备和电教资源,紧紧围绕“配备好、维护好、培训好、使用好”的原则,使各学科课堂教学效果到达最佳,更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建设。

构建校园网信息更新工作网络、全部更新骨干教师个人网页、部门网页和班级主页,选取学有余力的学生建设好学生专题网页。强化网络应用。

2、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

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组建学校电脑兴趣小组,夯实基础,参加信息技术比赛,并力求更上一层楼。培养一批具有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电脑动画、网页制作等技能的特长生,用心参加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展评和各项科技竞赛等活动。

3、加强设备管理。

完善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室使用的管理制度。

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做好电教软硬件的整理、检查、发放和收回的登记工作。健全各项电教记录,并定期进行检查。切实做好教学器材的维护、保养、检修等工作,杜绝人为损坏,做到任何设备在使用时正常无故障,确保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与活动效果。

4、抓好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水平。

帮忙教师熟练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媒体的技能。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信息技术应用潜力的教师队伍,发展部分年轻教师成为骨干教师。以点带面,保证每个教研组至少有一个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以及教案等资料上传,并熟练应用多媒体课件。

5、用心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公开课要尽量上多媒体课,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潜力,促使大部分教师都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改革中去,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6、继续筹建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的开发、共享。

7、用心开展“绿色网络工程”。

继续贯彻落实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安全工作,包括网络安全、防盗安全等,更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安全工作,严格学校信息发布流程,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指导学生的上网行为,让网络成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

电化教育工作计划2

为了加强电化教育设备用到实处,切实抓好现代远程教育为全校教师服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年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紧紧围绕改革教学、提升教学、信息化教学为平台,以学习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掌握信息技术、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发展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我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业务学习潜力、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农村学校作为当地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的作用,为我校走向信息化教育带给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

二、任务目标: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教师政治思想教育,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好每一次学习活动。

2、配合教研组搞好校本教研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接收资源,按计划选取优质教育教学VCD片集中组织学习。每月至少学习两次。

3、利用现有远教设备和技术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每学期至少培训两次。

4、搞好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5、搞好远程教育的各种文件资料收集工作。

6、搞好中心校网站维护和更新工作。

三、具体措施:

1、配合教研组搞好校本教研工作。成立远教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田拥山校长任组长,王彦琴副组长,组织学校搞好校本教研工作和师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探讨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好现有设备,开展好多媒体实验教学,提高我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技能。

2、选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集中组织教师学习。按计划组织教师播放教学光盘,收看教学实录,提高教师的业务潜力。

3、利用现有远教设备,对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透过传、帮、带等形式,使教师能有效进行资源下载、课件制作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4、完善好各类文件档案资料。认真记录好多媒体教室使用记录表与教师远教成长记录档。

5、利用远教设置搞好中心校网站的维护和更新,确保网站正常运行,传播健康合法的网络资源,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电化教育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电教处将在学校工作计划的引领下,切实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实校园网资源库;推进“镇江教育云”的培训和应用,提高师生网络空间“人人通”的使用覆盖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微格教室的有效使用率;加强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创建“智慧校园”创造有利条件。

二、工作目标:

1、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加强“镇江教育云”等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教学资源开发目标

加强微课等新媒体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校园网站建设的目标

加强和完善校园网资源库建设,积极争创丹阳和镇江市优秀校园网站。

4、信息化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镇江教育云”和“三通两平台”,提高师生网络空间“人人通”使用覆盖率,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

三、工作重点

1、完善电教管理制度

(1)认真做好教室、微机房、微格教室等场所多媒体电教设备的管理工作。

(2)切实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校园网络安全,信息上下畅通。

2、增强电教服务意识

(1)开学前,对学校所有电教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正常使用。

(2)开学后,定期对学校各类电教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养,防患于未然。

(3)加强学生信息技术课的督查,规范微机房电教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4)加强电子备课室的日常管理,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3、优化电教过程管理

(1)期初有计划、有措施;期中有检查、有反馈;期末有总结、有反思。

(2)规范各类场所电教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做到责任到班,责任到人。

4、强化信息技术培训

(1)加强微课等新教育媒体的培训应用,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2)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

(3)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竞赛的培训,力争在各类信息技术比赛中取得佳绩。

5、做好其它中心工作

(1)做好学校各类活动的照片拍摄、视频录制,及校园新闻报道等工作。

(2)完成“丹阳市横塘中学公众号”的筹建工作,同时做好镇江市书香校园 “回头看”等工作。

7.对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深入思考 篇七

关键词:农村教育,中学教育,电化教育,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中国的教育改革, 已从传统教育走向创新教育。中学教育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枢纽, 是实施创新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电化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运用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直观新颖、图文并茂地传递教育信息,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显示了其独特的作用。目前, 农村中学在使用以电化教育为核心的信息化手段方面, 仍然相对落后, 农村中学在推进电化教育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教育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学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先生研究, “电化教育这个名称是1936年确立并开始使用的”, 源自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的“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 后来推广沿用至今。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 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 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1995年, 中国《教育法》颁布, 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 鼓励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2000年, 教育部提出用5~10年的时间, 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2014年, 教育部明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局性重点工作和重大战略任务, 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 不断形成系列亮点, 成为当前最出彩的工作之一, 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光辉的里程碑。

中国中学电化教育就是在上述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植下发展起来的。教育政策对于中学电化教育实践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中学电化教育系统, 建设了一支服务于教育信息化、服务于创新教育的专业人才队伍。总体来看, 包括农村中学在内的中学电化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建成多媒体教室160多万间, 占教室总数的41%。80%以上的教学点已用上数字教育设备和资源。全国中小学网络接入比例由2011年不足25%上升到2014年的57%。

二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化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还应看到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正视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显得非常迫切。

第一, 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部分领导主观思想观念滞后, 对电化教育不够重视、投入不足, 导致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电化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客观来讲, 由于物质和资金条件的差异, 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在电化教育投入和发展方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经济发达地区搞得好一些、发展快一些, 相对落后地区搞得差一些、发展慢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主观思想方面, 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部分领导观念落后, 自身眼界不够开阔, 对电化教育本身接触就少, 不太明白电化教育的具体操作效果, 因此对电化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于电化教育定位,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过现实中的一些困惑, 包括不少人把电化教育部门看成是教学辅助单位, 把电化教育人员当作服务人员, 这些情况在现在的农村中学依然较为普遍。另外, 还有人认为本来农村中学资金就比较紧张, 搞电化教育可能“吃力不讨好”, 投入大, 见效慢, 不敢进行大胆尝试。

第二, 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人员队伍建设问题依然突出, 很多学科教师对电化教育不够了解, 对电化设备设施不会熟练运用, 难以有效地开展电化教学。

长期以来, 很多农村中学学科教师都是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 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中考和高考, 对电化教育不够了解, 认为其可有可无。殊不知电化教育克服了宏观、微观、时空的限制, 能把抽象枯燥的东西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体现出来, 形式直观逼真, 寓教于乐, 克服了陈旧的“填鸭式”、注入式和空洞说教的弊端, 其实电化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只会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消极作用。

从笔者了解的众多农村中学来看, 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人员队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有的教师依然秉持“一块黑板一支笔, 全凭教师一张嘴”的观念, 不愿意主动接触电化教学;有的教师对于电化教学有一定热情, 但是苦于不会熟练运用电化设备设施,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没有对教师积极进行培训, 甚至电化设备设施出了一些简单的故障也不会处理, 影响了教学效果, 进而产生放弃心理。

第三, 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内容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 很多城市中学可以实现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功能电教平台, 通过电子屏幕、摄录系统、评价系统等组成完整的授课控制体系, 完全实现电化互动教学。如近十年前, 广东省中学除了发展综合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学科专用室、校园广播系统等之外, 校园网络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电子阅览室等已逐渐进入学校, 而笔者所在的地区相对落后, 目前不少中学电化教育水平可能还不及十年前的广东省中学。应该说, 国内农村中学距离完全实现电化教学依然有较大距离。

总体来看, 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亟待丰富、内容质量亟待提升, 如果不对此加以重视, 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在实现创新教育手段方面的距离可能越拉越大。这里既有硬件问题, 也有软件问题, 需要双管齐下来解决。

三解决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发展问题的建议

1983年10月, 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教育现代化, 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 必须把创新教育手段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推进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电化教育的现代化。农村中学同样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的重任, 更寄托着农民对未来的希望。针对农村中学电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 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领导要更新观念, 增强发展电化教育的紧迫感, 真正确立起电化教育的重要地位, 使其在农村中学教育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明确认识是自觉实践的基础, 思想认识必须首先提高, 继而有效落实到行动上才能避免搞形式、走过场。农村中学教育系统领导必须认识到发展电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要切实明确发展与不发展电化教育的利害关系, 以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农村中学要增强发展电化教育的紧迫感,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加大电化教育资金投入、完善电化教育设备设施、提高电化教育师资水平。

当然, 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实际条件, 农村不同中学之间的办学条件也存在差异, 条件稍好的农村中学应积极地发展电化教育, 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学要积极创造条件, 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偏远贫困地区中学, 首先要创立和完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 以后随着条件的改善逐步加大力度发展电化教育。

第二, 农村中学教师要提高对电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通过学习、培训、远程教育等各种方式提高应用电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促进电化教学的高水平开展。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推进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发展, 必须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对电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要使农村中学教师认识到电化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解放。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电教方案会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使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之下, 开创自己独立学习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天的教师要知道如何运用网络技术, 更要知道在什么时候、怎样有效地将网络技术整合到他们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去。

2012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 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 促进教师自主学习, 推动教学方式变革。随着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学辅助设施趋于综合化、网络化、智能化, 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也不断变化。这些新变化也对农村中学教师应用电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农村中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培训“充电”。学习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分期培训、个别辅导培训以及教学光盘软件自学培训等, 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新的办公软件、网上教研平台等方面的培训, 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对技术知识进行教学应用。要对年轻教师和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比较专业的培训, 要用最简单、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对年龄偏大教师进行普及培训, 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电化教学水平。

近年来,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实施, 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中学教师必须利用好远程教育体系, 特别是要利用北京等地优秀网校资源, 学习城市优质中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弥补客观条件导致的教育差距, 使农村学生也享受到城市优质的中学电化教育资源。

第三, 要丰富和完善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 设计制作合适的电化教学教材, 共享电化教学资源, 使电化教育在农村中学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电化教育的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 电化教育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目前农村中学电化教育的媒介形式需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通过尽可能全方位的媒介形式来发挥电化教学效益。一方面加大各类电化教育设备设施的采购力度, 逐步实现办公教学自动化, 硬件要逐步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性价比, 即适应本学校的现实需求和客观条件。

同时应注意到, 只有媒介和设备还不够, 软件也要跟上, 要设计制作合适的电化教学教材, 这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电化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当然, 编制优质的电化教材软件不是简单的事, 要求有一定的计划和组织。这就需要农村中学教育主管部门及具体执行电化教学任务的中学能够协调建立课件资源库等系统, 使区域内的农村中学可以互相学习、彼此共享电化教育资源, 促进优质电化教学教材的普及, 使电化教育在农村中学发挥其应有效益。

四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要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学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中学电化教育要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 在推进创新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村中学搞好电化教育,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我们期待着农村中学电化教育工作迎来更为精彩的绽放。

参考文献

[1]李康.电化教育的困惑——对电化教育职能定位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5) :5

[2]赵更吉.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发展方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9) :75

[3]要海荣、高明清.关于中学电化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6) :133

[4]张影.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 2002 (S1) :24

[5]于爱水.如何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促进教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5) :30

[6]聂竹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再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2) :32

[7]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8) :26

8.浅析多媒体技术与电化教育 篇八

关键词:电化教育;多媒体;优越性;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概述

多媒体技术是将数值、字符、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综合于一体进行计算机编排处理的技术。它是在原有的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基础上,扩充了数字信号处理器、大容量光盘和其它的外围设备作为系统的基本配置,以多种形式表达、存贮和处理信息。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以往计算机以字符形式与用户打交道的状况,利用计算机环境将文字、声像数据化,从而使计算机以人类习惯的方式进行信息服务,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方便地使用和操作。

多媒体技术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音频技术(音频采样、压缩、合成及处理、语音识别等);视频技术(视频数字化及处理);图像技术(图像处理,图像、图形动态生成);图像压缩技术(图像压缩,动态视频压缩);通信技术(语音、视频、图像的传输);多媒体标准化。

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大部分构成。多媒体硬件系统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声卡、语音合成卡、视频卡、视频编码卡、静态图像压缩卡、动态视频压缩卡、CD-ROM(只读型)、WORM(追忆型)、ORAM(可重写型)、触摸屏系列、声音和图像输入输出设备、传输网络等。多媒体软件系统包括:多媒体控制系统、多媒体管理系统、多媒体开发创作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如多媒体信息咨询系统)等。

二、多媒体技术对电化教育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大量、繁杂的教学管理简单化、系统化,它可以只敲几个键,便把一大堆数据或材料轻松地显示于屏幕上,任人控制,随意修改,减轻了教学管理的负担。在教学设计方面,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也相当重要。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基础和中心环节,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心理状态的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学习,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近几年来,电教工作者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开展多媒体优化组合设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西北工业大学电教中心开发研制DDJY200多功能电教仪,采用投视方式,对文字、图表、实物直接投视,且画面随大随小,集幻灯、投影、放像功能于一体,选配相应的转换接口,还能与计算机结合,组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并在“机械原理”课程的多媒体优化组合设计,促进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明显成果。

我们常用的语音实验室,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强化训练,是功能比较单一的视听教学手段。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各种不同型号语言实验室和录像机等视听设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多媒体外语视听教学的自动化。在有关课件的支持下,将声音、图像和文字融合在一起,完成听力测试、强化阅读、阅读理解等多项教学功能。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视听环境,还极大地提高了形象视觉和听觉传送信息的比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外语教学效果。

另外,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它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增添了新的活力。多媒体音视频信息的处理功能使教学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学生边听、边看、边操作,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满足了教学过程中进行群体教学、个别教学、混合教学及远距离教育等不同教学形式的需要,从而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改变了单一的、枯燥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从而减轻了教师口授的负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实现了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

三、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电化教育

多媒体技术集幻灯、录音、电影、电视、计算机、语音实验室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于一体,通过计算机对来自各种物理媒介和信息源的文、图、声等多种信息复合编组;学生可以多渠道地和计算机交流、沟通,并控制它的运行;避免了传统电教方式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授知识的弊端,实现了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的主动选择和控制。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引进电化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多媒体技术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 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具有积极的作用。

1.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学生对教师用一般原理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说教往往难以接受。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多媒体技术能使屏幕犹如“现实之窗”,而且它不仅反映现实还能解释现实,因此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明辨是非善恶,用鲜明生动的道德、形象把真理体现出来,使它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2.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多媒体技术增强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效能,应用到教学软件设计中可集语音、图形、文字、数据为一体,与看、听、做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相一致,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活跃学生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更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因材施教;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3.扩大教育规模

在远距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在同一地点,传统的广播或电视教学,听众或观众只能被动地听或看,对所学的内容无法形成现场反溃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师用一台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用另外一台听课,老师和同学可以相互问答,也可以上黑板做练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名符其实的“老师”,学生还可以按学习内容并结合自己的需要调整学习进度。

(二)应用与对策

多媒体技术在电化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面向微型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不断出现,美国、日本已占领先地位,西欧各国紧随其后,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例如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中心研制开发的网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台湾中小学校投入了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采用多媒体技术在个人多媒体计算机上开发的多媒体汉语拼音教学软件(NHP),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成为较高水平的电教教材。

目前在我国电化教育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硬件设备不足。软件系统缺乏,人员素质较低等。过去我们曾经吃过忽视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亏,今天若再重蹈覆辙,必将更难以抵御西方发达国家以多媒体技术包装之后的强势文化倾销,也必将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那么,电化教育应当如何把握时机,做好迎接多媒体技术挑战的准备呢?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各类教育机构的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将会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应为多媒体电化教学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建立电化教育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机构,投入一定资金开展电教领域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三是在师范教育中增设多媒体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技术、使用方法等课程,对现有的师资队伍开展多媒体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对教育部门领导进行多媒体基础知识的轮训,并重点培养一批既懂教学又懂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高级复合人才;四是办好一个或多个试点,引进和制作一批高质量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以供模仿借鉴和推广使用;五是已配备一定数量微机的学校,可以考虑添置目前广泛使用的NOVELL网建立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拟购置计算机和视听设备的电教机构,其配置要为今后多媒体应用进行全面的考虑,这样既可使有限的资金和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也可为今后多媒体的应用奠定基础,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完全新颖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促使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发生重大变革,必定会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行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也必将会取代其他传统电教技术而成为电化教育的全能工具。

参考文献:

[1]项国雄,魏丹丹.教育技术的资源观——对教育技术资源内涵的重新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9.电化教育工作计划 篇九

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围绕新观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初中教师必须树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必须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能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勇于创新。切实加强自身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教育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管理能力。

二、主要工作

1、听课,能运用新课程理念对每一节课作出准确的点评总评。校内和校外,文科和理科,同类和不同类都积极认真的参与并吸收好的教学经验。

2、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完成三新一德学习,完成新教师的培训课程。

3、按学校继续教育计划,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

4、继续学习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双控闭路电视设备操作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继续深入学习wxp操作系统,熟练掌握幻灯片的制作方法、学会电子表格、制作课件,并学习简单的网页制作技术。

5、班主任培训工作,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班务工作管理,提高自身管理班级的能力。

三、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通过学习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参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同教科研紧密结合,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3、认真学习并探究教本知识,教辅资料及新颖的教学方法,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10.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贯彻党员电教“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美”的理念,切实做到“三个服务”,即: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为提高党员素质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为反腐昌廉、纯洁党组织和提高党的战斗力服务。

2、目标任务:

一是继续完善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建设,做到有专门场地、有专业设备、有专职人员、有播放制度、能按时播放收看、播放经费落实; 二是充分发挥电教“科技与信息”作用,充分发挥电教的媒体传播功能,架设信息传递与沟通桥梁。为广大党员了解科技与信息、学习党的知识、接受党纪教育、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提供良好的条件。三是充分利用电化教育继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

二、立足“三个拓宽”,树立“大电教”理念

1、拓宽电教内容。党员电化教育要在宣传党的理论的基础上,把

电教内容拓展到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经验与优秀事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普法依法治理等方面的宣传和培训等各个领域,特别要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

2、拓宽电教对象。将党员电教的对象拓宽到全体党员干部、入

党积极分子和一切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教

职工。党总支和各支部要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教工团员按时参加电教培训。同时,切实把电化教育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载体,广泛吸纳群众参与。

3、拓宽电教形式。互联网等多种网络实体和媒体,采用定点播放,集中收看讨论等形式,全以增强教育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三、加大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

党总支不仅要继续坚持利用各种会议、简报、专栏、校务(党务)

公开等形式及时报道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优秀的事迹、模范人物;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创造性地开展电教活动,不断丰富电教活动载体。

四、分季度安排电教播放工作

第一季度:

1、拟订电教工作计划。

2、党支部组织党课一次。

3、支部组织观看党建专题片一次以上。

第二季度:

1、党支部组织党课一次。

2、支部组织观看党课专题片一次。

第三季度:

1、党支部组织党课一次。

2、支部组织观看反腐昌廉专题片一次。

第四季度:

1、党支部组织党课一次。

2、党员电教工作总结。

库尔勒市第十四中学党支部

11.突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多样性 篇十一

一、目标明确,突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在开展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中,该公司党委深刻认识到,随着企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广大党员职工的思想异常活跃,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使党员教育工作发挥作用。为此,公司党委重点抓好了以下三点工作:一是公司党委每年都要组织党群部门的同志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情况,与基层同志一道调查研究、分析党员思想动态,找出影响职工队伍的关键所在;二是对各基层党支部严格考核,把基层支部职工思想汇报情况纳入《党支部月度目标考核》中,要求各党支部书记每月将本单位党员职工思想动态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公司党委,并作为公司党委对支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公司党委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析职工思想动态,作出部署、安排。在了解和掌握了党员职工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公司党委在每年年初制定下发的党委工作计划中,又很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安排、落实。在教育活动的实施中,他们紧扣党员职工思想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党员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为他们发挥骨干模范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形式多样,突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多样性

1、积极引进党员电教片。为了使党员电化教育形式多样化,该公司党委不断扩大和创新教育形式,专门购买了一台价值一万多元的投影机,将党课教育和电化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教育效果;积极从中央党校及有关音像资料部门邮购了“理想信念教育’、 “三个代表专题讲座”、 “七一讲话辅导报告”、 “十六大精神讲座”、“辉煌的十年”、“时代楷模”等一系列专题教育VCD、录象带100余盘,共计长达6800多分钟,并组织广大党员进行了学习。同时,公司党委为基层党支部还专门下发了《音像资料学习目录明细》,供基层支部组织党员学习时选用。

2、加强电教播放网点建设。近年来,公司党委进一步加强公司舆论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坚持各项工作经常化。公司广播站坚持每天4次准时播放,并适时结合重大活动和节日,在广播站先后开设了“三个代表学习专栏”、“安全知识园地”、“质量月专栏’、“普法园地”、“七一党旗红”等专题报道栏目,并同时配发相关评论。电视台坚持每周两次自办节目的制作播放,仅2003年,已播出《黄工新闻》96期1440分钟;先后在电视节目中开设了“改革之声”、“健康教育”、 “职工信箱”、 “新黄工优势再造四部曲”专题报道和“十六大报告学习”等专题栏目26期270多分钟;制作了《西挖国债项目通过评审》、《配件公司前景展望》等专题采访报道10期182分钟;录制了《夕阳红》、《庆六一文艺晚会》、《女工卡拉OK大奖赛》等多场专题节目;播放电视连续剧21部440集,有关安全、质量、健康知识专题片28次1680分钟。同时,设立在公司单身楼门口的阅报栏和中门两侧的宣传橱窗是广大职工家属了解国际形势、国内新闻、掌握黄工动态的窗口。多年来,每天按时更换《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中国机电日报》等9种报纸240多期、2300多份;更换宣传橱窗96幅,张贴宣传图片1600多张。为了深入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邪教组织反社会反人类的丑恶本质,公司党委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播发人民日报的社论,并及时发出通知,组织党员、职工、家属收看中央电视台有关新闻报道和“焦点访谈”节目,揭露法轮功的滔天罪行,同时,还购回揭批“法轮功”大型图片40余幅,在厂区、橱窗内展出六个月,使法轮功的邪教本质昭然若揭。

3、认真扎实地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公司党委始终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不间断地通过上党课、举办培训班、形势教育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知识教育。同时,各基层党支部还充分利用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党课等“三会一课”形式,向广大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党的宗旨、信念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模范人物教育及国情、厂情等形势教育。在这一方面,各基层党支部表现的都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学习十六大精神期间,各支部充分利用“三会一课”的机会,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管理人员通过学文章、看报纸、上党课、知识竞赛、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使广大党员对十六大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公司党委还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从中教育党员,先后结合实际,在全公司党员中组织开展了“WTO知识竞赛活动”、“公民道德建设百题竞答活动”、“党员手中无次品”、“党员责任区”、“一个党员一面旗”、“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示范岗”等活动。2000年,公司为满足市场的需求,掀起了“决战三季度”的生产热潮,公司党委不失时机的在全公司干部、党员中开展了党员让群众满意、干部让职工满意、上序让下序满意、产品让用户满意的“四满意”活动,使公司实现了月平均生产90多台整机,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公司出口南非的4台推土机准备在华山站编组发车时,由于当时运行在工厂铁路专用线上的牵引机车出现了严重故障,怎么办?300多名党员干部硬是用血肉之躯将4节载着“黄工牌”推土机的铁路平板车推到了4公里之外的华山车站。

三、队伍过硬,突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先进性

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关键是要有一支强硬的政工干部队伍作为坚强的后盾,这一点已在该公司形成了共识。

首先,努力提高党群部门政工干部队伍的业务水平。先后在工会干部中启动实施了“素质工程”,要求工会干部要做到“三熟悉”,达到“六会”,增强“四个意识”;鼓励、支持党务干部参加各类函授的学习,先后有13位同志通过自学、函授获得了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先后派出9名同志前往上海、广东、香港、中央党校、陕西工运学院等地参加相关会议和各类培训……从2001年开始,公司党委从党群部门组织了14名政工人员,通过党委统一命题和基层支部选题的形式确定了19个题目到基层去担任“小教员”。通过到基层进行了69场次的党课教育和形势教育报告,使广大党务干部从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公司党委还像关心技术干部那样关心政工干部的成长、待遇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一来,为党群政工干部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抓好党支部书记的配备和教育工作。该公司党委在支部书记的选配上,把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年轻干部充实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改变了政工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克服了过去“安置型”和“照顾型”支部书记的现象。同时,公司党委坚持每年都要对公司中层领导干部进行轮流培训,先后举办了多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学习班”、 “新世纪领导干部素质强化班”、 “公司改革与发展学习研讨班”等干部培训班。还多次邀请西北大学、陕西经贸学院、机械工业部、省纪委、监察厅等著名专家学者给领导干部讲经济理论和廉政教育课。同时,公司先后与中央党校联合开设了“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函授班”,与西工大开设了“机电一体化函授班”,与吉林工业大学开设了“研究生培训班”,有90%的领导干部系统地接受了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公司党委还结合实际,制定了《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支部书记例会,及时学习有关文件、WTO知识、干部管理知识等,使他们逐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能手,企业经营管理的里手,完全跳出了“纯党务、纯行政”的圈子。

12.江西省电化教育馆 篇十二

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在1932年到1936年期间,这一时期仍处于民国阶段,由当时的教育电影协会提供支持,提出了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模式。当时的电化教育并不仅针对学生,而是对民众进行教育,其内容也以救国、强国等宣传为主。第二阶段则是在1936年到1949年,旧时民国政府也正是在1936年时才将这种结合影片的教育方式称为“电化教育”,此时的电化教育则是以传播知识、提高民众素质为主的教育方式。第三阶段也就是新中国早期电化教育调整阶段,是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政府的电化教育机构进行的重新调整,并由文化部对各类教育类幻灯片和电影精心管理,也是现代电化教育的前身阶段。

二、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

(1)诞生于对抗当中。我国的电化教育与美国相比,其最大的差异就是该教学理念是由美国提出并首个用于实践的,因此在美国国内电化教育拥有极深厚的技术基础,民众的接受程度也普遍较高。而我国在施行早期电化教育时却困难重重,因为这与国内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矛盾。第一,民国时期美国对于我国政治的干涉行为较强,西方列强和日本殖民者均妄图通过文化入侵的方式来同化中国,因此电化教育在早期施行阶段被视为“崇洋媚外”的行为,很多传统教育者并不看好这一教学方法。[1]第二,电化教育实际上是由我国早期留学生引入国内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的用意在于强化民众素质,进而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但这种做法与清政府时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类似,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2)发展动力与救亡图存相依。在20世纪初期,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转型时代,国内民生和经济发展均处于颓败状态。当时国内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为我国总结了五大内患,正是处于这种民族存亡的危险时期,部分留学海外的有识之士开始利用教育来改变国运。在当时,电影是宣传教育的主要工具,当时的很多电影有着“七分思、三分乐”的说法,也就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为电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救亡图存的大教育背景影响下,早期的电化教育的内容也均是以启发民智、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

(3)注重教育规模和效果。时至今日电化教育的核心特点也是提升教育中的教学效率,这一教学效率可以从个人和整体两个方面来讲。其中针对个人素质教育时,电化教育能够提升个人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且将这种知识深化为个人素质;而在对大众进行宣传教育时,电化教育则能够扩大影响范围,并且能够使一个地区内的民众获得相同的教育,以提升地区群众的凝聚力,进一步促进当时我国国力的改善和民众意识的觉醒。[2]

三、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逻辑

发展逻辑也就是一项事物在历史当中的发展规律,研究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逻辑是实现对电化技术发展逻辑的了解。媒体技术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记录人的意识和行为,是人类发展当中记录各类事件的重要工具。在早期的电化教育当中,媒体技术是作用于教育,以提升教学效率,满足被教育者需求为目的进行发展。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凸显了媒体技术“工具”的逻辑性,也就将其称为教育工具论。在明确了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后,就可以进一步了解电化教育发展的逻辑。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发展逻辑就是以工具论作为起始,逐渐向媒体改造论发展。随着现代的电影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教育的发展逻辑也必然不会仅被局限于强国、救国,而是向着更好地启发民智、完善学术理论、提高教学效率等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内环境发展稳定,电化教育也必将向更加高效、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摘要:电化教育是当代教育体系和方法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现代电化教育始于20世纪初期,其实施目的主要在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文章针对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逻辑进行了论述,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化教育,早期特点,发展逻辑

参考文献

[1]汪滢.蔡元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推动者[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2).

13.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制度 篇十三

一、电教片播放收看制度

1、在基层组织建设、重大政治教育、党员培训和日常组织生活及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都要运用电化教育手段。

2、采取定点播放,巡回播放、闭路电视播放等形式,扩大电化教育覆盖面。

3、每月播放收看不少于1次,要有一定数量的政治教育片,并做好记录。

4、认真做好播放收看组织工作,做到播前有提示,播中有指导,播后有讨论,讨论有记录,有信息反馈。

二、电教片借阅制度

1、各村及有关单位党组织借阅电教片必须以党支部为单位,由各支部专(兼)职电教员负责。

2、借阅电教片必须填写借阅登记,写清片名、借阅时间、拟播放场次及播放支部。

3、借阅的电教片必须妥善保管,按要求使用,不得损坏、遗失,否则按所借电教片价格的5倍进行赔偿。

4、借阅的电教片必须按时归还。

5、本库电教片实行免费借阅。

三、电教人员工作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党员电化教育的规定,结合实际,制订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

2、积极学习电教方面的技术,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3、购制、借阅上级组织指定的党课电教片,为党员、群众提供电教片或有关资料。

4、组织党员、群众认真收看,并做好有关记录信息反

馈等。

5、搞好电教设备器材管理。

四、电教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1、电教设备要由专人管理,在管理人员变动时,要办好交接手续。

2、电教设备专门用于党员电化教育,不能挪作它用。

3、电教设备一般不得外借,特殊需要时,须经有关领导批准,贵重设备要派人随机作业。

4、使用电教设备要爱护,精心保养,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操作,携带设备外出工作,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4.江西省电化教育馆 篇十四

本学年,我校紧紧围绕上级的工作部署,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以队伍建设为中心,采取各种方法,着力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以信息网络建设为枢纽,充分利用徐州教育信息网资源,服务于教学;以课堂模式改革为突破,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为继续发展学校现有信息化教育水平,我校进一步完善电教设施增加现代教育技术专项经费的投入金额,以保证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及时进入课堂,在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我校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加电教投入。

二、校园网建设、学校网站建设,生均拥有计算机情况。建校园网的目的是“全方位服务学校,建构现代教育模式”,要达到这一目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核心。有了信息资源,才能提供服务,才能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方便学校的规划管理,方便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现在我校校园网站栏目齐全,内容在逐渐丰富。今后学校网站还将不断增加其他功能板块,使之成为网上教育资源信息中心。

我校努力推进我校信息技术课的建设,认真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

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现学校有学生计算机20台,平均1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及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积极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学习、培训和考核工作,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为了有效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工作,我校为一线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学校中层人员和校级领导提供了各类学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探讨观摩课活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识和能力。我校还要求听课教师在教研组活动时进行听课的内容、形式、感受、心得等的交流,借此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教师表示条件合适自己也想进行一些尝试。

我校努力研究开发课堂教学的课件。本学期我校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共上公开课40节,自己结合课堂教学制作课件30个,实现了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充实。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形象和生动地进行授课,这种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学校目前已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校园网和学校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问

题,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校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做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为切实做好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我校认真制定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计划。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布置。对照培训计划,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工作。

今年我校把学校电教课题研究作为先导工作来抓。拟订研究实施方案,分步进行实施。以科研求提高,以科研促发展。

上一篇:名言文化篇下一篇:话务员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