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

2024-09-22

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 篇一

获奖诗歌作品分享

襄阳:水镜庄诗钞

作者:少木森

茶香

三国时期有几个人,不肯

在乱世做官,他们隐居襄阳

耕田,教书,读书。据说

植茶的风气也因此盛行

司马徽,庞德公,就在

他们山庄周围垦荒植茶

而今,我们在这个水镜庄泡茶

茶香从壶中飘出,似乎

都缭绕成了历史烟云。于是

一整个水镜庄茶香茶雾弥漫

从那遥远的三国弥漫到了今天

茶香茶雾,与时空同在

与时空融为一体。而我

却在已转换了的时空里

隔世品茶。犹如

打开卷轴一样,阅读

一切隔世的情怀。只有

杯底的茶水,还有

泡残了的那些茶叶,却是

叠韵着现世的生活??

一些人走过,又一些人走来

是否,都为着——

这一个简单的“茶”字呢?

这一个笔画简单的文字

自有着意味深长的结构:

“人在草木中”!

草木已经把我的灵魂

我的欲望,带向很深远的地方

听到风吹草木的声音了

那一片的天空明亮

那一片的山野碧净

那一种生生不息的欲望单纯

如果哪一天我邂逅了谁

也不可能再邂逅水镜先生了

我知道,那个时候

我也许还会喊出——

水镜先生这个名字!其实这个名字已无具体指向

这里——也已经是你我他谁都可以抵达的地方。唯有茶香依然纯正、甘鲜、有内涵唯有茶韵,依然如风吹过草木摇动,摇着谁的灵魂

水镜庄,谁在继续品茶呢有那么缥缈的茶香

有那么奇幻的茶韵

酒香

酒香隐藏一切,酒香又彰显一切一个庄子,就一种最单纯的香气把日子一层层覆盖,令人沉迷

似乎品味和情调

就是这么一种气息。我走在水镜庄上,仿佛走在

时间深处,感受着

曾经的那人的心跳和体温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

茶香让人清静,酒香让人张狂今夜,在这里把酒临风

这悠悠雅意,这高古的意味

让我在酒酣之后,就把门虚掩着一种豪气,被酒香

一次次撩起、携远

能够走出曾经的那个故事么能够逃出曾经的那个美梦么能够忘记曾经的`刀光剑影么忘记曾经的那茅庐三顾么曾经的那个三分天下么

谁没有过一腔男儿血

谁没有过驰骋英雄梦啊?

那么,从英雄梦——到把酒临风终老林泉,到底发生过什么到底喝下过多少杯的酒呢?

酒香,像飘着的细雨

有风,就更加迷幻卓异

我知道,无论用什么方式呼吸都只有你的气息,你的风采我也知道,无论怎么伸手也不可能搂住什么。我还是

把手伸向空际,并且对你说——那一片痴心,或许难懂

水镜庄,谁该在这里

把酒临风呢?

墨香

在水镜庄,这一次我题写了“静水流深”四个大字

在墨的淡与浓之间

在虚与实之间,显然

没有人知道,其中

有水的声响,在笔端

在心间,像几片落叶

飘在秋天的流水上

显然,我过于在意

千古文人侠客梦!

笔锋所及,那些

白纸上的墨迹,那些

画面里的迷影。都化做

一粒粒时光里的尘埃

积在厚厚的心茧上

门外秋风在响,这风很细吹送几缕的墨香

在这古老的山庄上空

细若游丝。这墨香

过于迷离了,像翻开线装书闻到的那一种气息,也像秋风扑面带来的那种迷离

静水流深!显然是一种

我神往之,却始终

无法抵达的境界

我反复闻着,水镜庄

那迷离的墨香

襄阳人物三题

作者:宋明发

诸葛亮

您比岩石苍老

比大山更多皱纹

您使愚顽者开启灵智让奸邪者感到羞耻

虽已远逝近两千年

但至今仍还活着

您不老,不会死去

长生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您是一个人

也是一群人

是中华民族的

智慧与力量的象征

为认识您

理解您,读懂您

我走过漫长的千里万里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跋涉过千山万水

踏遍荆棘坎坷

尝尽了苦辣酸辛

终于来到

您曾经隐居的隆中山下读您《隆中对》谋略听您三分天下宏论

我常坐在您亲手种植的那棵古柏树下

沉思与默想

探索真谛

破译人生

我曾经幻想

自己能像一只鸟儿一样站在您高远的枝头

沐浴太阳,星星和月亮从您饱经风雨的容颜中

领悟人生与苦难

从您睿智而深邃的目光里让思绪穿透世间万象梳理纷云

梳理博大无边的方寸

在光荣与梦想之间

在苦难与沧桑之间

您穿越岁月与历史的隧道将时间和空间熔铸成一体肩负着弱者

但又永远忠诚

您是忠勇与智谋的化身您是不会朽去的生命

米芾

您是著名的襄阳人物自宋至今

大片的米家山水

荡涤着一江汉水

清澈秀丽,辉煌壮美茁壮为中华文化

瑰丽的宝典

大师啊,癫不可及

就是愚不可及

大智若愚

大象无形

大音稀声

那是艺术的天性和极致爱洁成癖

又膜拜石头

风止而吟

风起而咏

那是一枚纯洁无比的汉江石浑浑然,不染一尘

米家山水

米氏文化

葱茏蓊郁

一季又一季

一代又一代

在中华文明园地里

2.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 篇二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我国历代的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影响。余秋雨先生说过:“在欧洲, 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 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 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 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 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 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可见,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 诗歌由于语言生动凝炼, 意境清新深远, 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二、探索教学方法, 强化诗歌教育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认为:我国曾是诗和散文的大国, 诗歌, 造就了由简炼而产生的美的语言和无穷的诗意, 作为中华古老文化的代表, 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而且要引以为豪, 同时在陶冶情操完善人的知识方面对广大中学生有重要的作用。尤其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诗词歌赋在其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诗教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中, 应依据学生心理, 逐步强化诗歌教育, 适当进行诗歌创作, 培养学生们的诗才。

1. 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 如何去感受诗的图画美呢?教师可以把书中涉及的实物做为绘画素材, 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 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 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 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在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这样描述:在黄鹤楼送别友人, 友人在鲜花盛开的三月登上去扬州的船, 诗人站在码头上, 目送孤独的帆影渐渐在蓝天碧水尽处消失, 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多美的一幅画, 在画中, 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友人无限依恋的深情。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 让他把这些景象画成一幅画, 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为直观了。

2. 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而一首好歌儿给人的感受却是任何人都说得出来的。读诗的感觉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 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 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 若“赛马”一样奔放。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 学生一定会感到趣味无穷。我国古代的乐府诗可以配乐演唱, 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音乐来感受美的形式, 学生如果能以优美的乐音唱出全诗的内容, 不论他采用何种曲调, 只要他能从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就说明学生对诗的理解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了。

3. 从改写的角度来拓展诗歌的内涵。

诗歌因为字数有限, 很难准确形象地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中学生社会阅力不丰富, 知识水平有限, 就更难把握其深远的意境了。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 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思维, 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散文诗, 或者是扩充为写景叙事性散文, 这样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有位学生曾经对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常常回忆起在溪边亭子里饮酒赋诗、尽情玩乐直到黄昏的情景, 我们高兴得忘记了回家。太阳西下, 正忙着寻找回家的路, 焦急之中不小心把小船划进了荷塘的深处。一阵飞鸟的叫声映入耳际, 原来是我们奋力划船的声音惊醒了正在栖息的鸥鸟。看罢这则生动的改写, 领会诗境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制定评价标准, 让“文题不限”真正落到实处

组织有关诗人、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等方方面面人士, 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关注学生能力教育,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敢于标新立异等精神, 实事求是地、切合学生实际地讨论, 研究中学生诗歌作品评价办法, 让中学生诗歌“冲出牢笼”, 让中招考试中作文试题写成诗歌的考生不再担忧, 让中学校园里“小诗人”日渐多起来。这是目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 对于诗歌的评判, 主要看语言、形象和思想感情, 只要这三方面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上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即是较好的诗歌, 如果吹毛求疵, 拿成年人甚至是成年诗人的眼光去评判青少年学生的诗作, 人为地抬高诗歌的“门槛”, 用顽固保守的心态去衡量诗歌教学, 那不仅仅是有失公允, 而且是十分错误的。

3.党诗歌朗诵获奖作品 篇三

我们在80.90的年代成长,我们尽情沐浴灿烂的阳光,五星红旗在我们头上飘扬,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一天天成长,您在一天天盼望,党爱我们,我们更爱党!

一天,地裂山崩,山石摇晃,毫无征兆,猝不急防。我们心和灾区人民在一起,同在一片蓝天上。无畏死神召唤,负伞豪跳穹苍,川疆定位北斗,声讯速传八方。

国家使命,誓死担当!党的光辉似一抹霞光,照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山崩滚石恶水挡,无路无车人心慌,天不开路人开路,青春无畏,步履铿锵!争分夺秒,危难何妨?

我们在千里外的各个地方,却团结在以胡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

电视机旁,捐款箱旁,献血车旁,擦干泪水,慷慨解囊。

爱心从大疆南北流汇震心慰忧伤。危难关头,大爱无疆!

党的胸怀比海更坦荡,比天更宽广,是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就了我们自由的梦想;

是您创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实现了我们生活的小康。

富贵安康不会动摇我们报效祖国的信仰!

危难关头定会有我们勇往直前无畏牺牲的脊梁!

听啊!我们在党旗下高亢,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4.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 篇四

鞍山市首届中小学网络诗歌散文大赛获奖名单

优秀组织奖:

铁东区教育局

铁西区教育局

台安县教育局

鞍 钢 高 中

高中组

一等奖

《爸爸,请你不要太担心》台安二高田娇

《点击我的个人主页》台安二高 郭林

《风铃》鞍钢高中孟可欣

《美在何方》台安县职教中心 唐敏

《这就是生活》台安二高 姜盼

二等奖

《爱的主旋律》台安二高 徐莹

《当脆弱变成一面墙》台安二高 任彬彬

《非凡青春》台安第二高中王爽

《怀念一棵树》台安二高中王慧

《坚持更远,更自由》台安二高中关爽

《解读母亲》鞍山九中宁书怡

《梦想与召唤齐飞》台安二高中 孙雪

《哪一个重要》鞍山九中李聪

《失败-美丽的伤痕》台安二高中杨琳琳

《树》鞍钢高中魏轶男

《随时代奔跑》台安二高中 杨捷茗

《随想》台安二高中 张巍

《为了雪花的纪念》台安二高中 孙香瑜

《想家的夜》台安二高中 范斌

《友情如梦》台安二高中高飞

三等奖

《晚秋·落叶·风》台安二高中 张洋

《紫霞里的梦》台安二高中郭举

《沉默》台安二高中王洋

《明镜常在 真我永驻》台安二高中 纪迎霞

《浣洗心灵》台安二高中王跃

《时代风采》台安县职教中心 王晶晶

《质变的双手》台安二高中金朋难

《生命在我指尖划过》台安二高中 顾姗姗

《别冬》台安二高中段志华

《有家真好》台安二高中杨彪

《夏夜·流星》鞍钢高中车晓威

《如果》台安二高中薄欢

《蝶》鞍山九中温旭

《再给自己一次机会》鞍山九中丁琳

《一梦三四年》鞍山九中张小美

《守望天堂》二职专徐媛

《拥抱流金岁月》鞍山八中唐嘉临

《小园春秋》鞍山八中李成诚

《物·悟》鞍山八中胡振南

《大连三日.印象》鞍山八中王骥

《明天》鞍钢高中周威翰

《归来吧,孩子》鞍钢高中吴琼

《与时代同行》鞍钢高中李山宏

《鹧鸪天》鞍钢高中王钰文

《链》鞍钢高中马姝婉

《与时代同行》鞍钢高中栗士晔

《自由时光》鞍钢高中安伟

《我们是强者》鞍钢高中鲁永漾

初中组

一等奖:

《面对压力,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铁西区四十三中学 杨曦 《人在三00四年》铁西区四十三中学 曹秀文

《我想飞》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王晓彤

《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刻》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潘月

《长城游记》铁东区第十五中学 石国平

二等奖:

《垂柳对大地的情谊》台安县新台初级中学 杨雪

《家乡的小河,你等着我……》台安县新台初级中学 车洋洋 《看奥运庆奥运迎奥运》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于洋 《良心》铁西区四十三中学 舒钰

《绿色的风景》铁西区三十八中学 田娜

《母亲》铁西区四十三中学 罗阳

《十五岁》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吕啸

《时代同行 把握青春》铁东区二十六中学 孙一宁

《我们的家》铁东区第二中学 于淼

《我喜欢十六岁》铁西区三十八中学 田园

《献给十月的赞歌》台安县新台初级中学 雷晶晶

《相信明天 拥抱明天》铁东区二十六中学 王聪

《雅典奥运会感怀》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吕文喆

《与时代同行》铁东区二十六中学 王晓旭

《与时代同行》铁东区二十六中学 杨柏柠

三等奖:

《14岁是雨季》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边辑

《不打伞的日子》铁西区三十八中学 闫岩

《草》铁西区38中学张海晗

《枫叶》铁西区三十八中学孙彦

《何必吝啬笑容》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苗莹

《虹乐》鞍山市铁东区第十五中学童娟娟

《活力的春天》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付潆锌

《蓝色的梦》铁西区三十八中学 何旭

《流水》台安县新台初级中学 刘坤

《秋》铁西区38中学 李玲

《桑叶》铁西区38中学徐冰

《十年》铁西区三十八中学 许琳琳

《十五岁》台安县新台初级中学 王昕

《为七月喝彩》台安县新台初级中学 王洪洪

《我和麻雀的故事》 台安县新台初级中学 李海涛 《我想我是海》台安县新台初级中学 赵坤

《相信明天 拥抱明天》铁东区二十六中学 王聪 《小白云》铁西区38中学贾丽华

《燕子》台安县新台初级中学 聂亚萍

《阳光》铁西区三十八中学 黄如

《与时代同行》台安县洪家中学曹红帅

《与时代同行》台安县洪家中学崔晓晓

《与时代同行》台安县洪家中学王宇

《与时代同行》铁东区二十六中学 杜晓雪

《与时代同行》铁东区二十六中学 刘一

《与时代同行》铁东区二十六中学 石研

《与时代同行》铁东区二十六中学 邢佩钰

《与时代同行》铁东区二十六中学 王珍妮

《雨季寄语》铁西区三十八中学 吕明馨

《真诚之歌》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李珊珊

小学组

一等奖:

《独爱金秋》台安县实验小学 钱俊男

《和平》海城市耿庄镇大莫小学 李萌萌

《今天,奋斗的起点》华育小学 韩洋洋

《老家》台安县实验小学 钱俊男

《神奇的窗》铁西区晨光小学 张知晓

《霞光》台安县实验小学 陶琦

《笑》台安县实验小学侯崎峰

《夜》台安县逸夫小学 贾依霖

二等奖:

《 鞍山明天会更好》二一九小学 孙天一

《飞翔的梦》海城市北关小学 张哲闻

《国旗,我为你争光》铁西区育才小学 栗晓宇 《教师》台安县实验小学 王冰

《美 丽 的 春 天》铁西区黎明小学 李俏

《美丽的大海》台安县实验小学 贾博尧

《梦》海城响堂小学 吴爽

《深邃的畅想》铁西区新陶小学 张诗琳

《师恩难忘》海城响堂小学 汪晓晓

《台安,我追寻你》台安县新开小学 丛一川

《小 雨》台安县实验小学 宋斯瑶

《校园的一瞥》台安县下薄小学 陈冬冬

《写给同学的话》台安县桑林镇柴家小学 王湘 《幸福之花》台安县新开河镇李窑小学贾翠

《阳光时代的歌》台安县北区梅园小学方毅彤 《一直为爱高唱的歌》海城响堂小学 曾晖

《与时代同行》华育小学 姜蕾

《与时代同行》华育小学 李昊霖

《与时代同行》台安县新开河镇王庄小学 翟同 《与时代同行》铁西区民生小学 杨卓然

《云》台安县新台西桓小学 郭倩男

《自然》铁西区育才小学 栗晓宇

《走进大自然》海城市北关小学 李晓茜

三等奖:

《0是什么》台安县实验小学 孙赫扬

《奥运精灵》铁西区民生小学 包嘉琳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台安县桑林镇茨榆小学 王无穷 《给》台安县实验小学崔至

《国旗,向您敬礼》台安县桑林镇茨榆小学 刘丹 《家乡巨变》台安县新开河镇谷家小学 齐雪

《快乐的暑假》台安县实验小学李珺

《老师颂》台安县实验小学 姜雨墨

《老师,您辛苦了!》铁西区太阳升小学 李欣尉 《老师》台安县实验小学 贾微

《理想》台安县新台镇遵化小学刘靖

《妈妈的眼睛》海城市耿庄镇大莫小学 刘烨

《美丽的祖国》台安县实验小学 周伊宁

《秋》台安县实验小学吴珊珊

《秋》铁西区民生小学 由威

《秋日遐思2》台安县实验小学张伟楠

《世界因你而美丽》台安县实验小学刘芷含

《四季的礼物》台安县实验小学金东亚

《童话》台安县实验小学 牛聪

《童年雨》铁西区育才小学 栗晓宇

《网络空间伴我快乐成长》 铁西区红星小学 宋嘉琳

《我和爷爷》台安县实验小学刘上

《我们的老师》华育小学 李茗蕾

《我想》台安县桑林镇魏家小学 蒋雨佳

《我心中的荷塘》海城市北关小学 朱佳欣

《谢谢您!老师》铁西区晨光小学 曹艺馨

《信心》台安县实验小学 张斯亮

《一片难忘的荷叶》台安县实验小学贾哲

《咏春》台安县实验小学 孙锐

《与 时 代 同 行》台安县实验小学 李宛星

《与时代同行,争做新世纪的好少年》华育小学 黄奇禹 《与时代同行》华育小学 李茗蕾

《与时代同行》华育小学 张博闻

《与时代同行》华育小学 周子博

《与时代同行》台安县实验小学 崔绮纳

《与时代同行》台安县新开河镇沙坨小学 张东 《与时代同行》台安县新开河镇沙坨小学 张莹莹 《与时代同行》台安县新开河镇唐屯小学 李洋 《与时代同行》台安县新台镇云柳小学李 阳 《与时代同行》铁东区二一九小学 王云鹏

《与时代同行》铁西区民生小学赵佳松

《园丁之歌》台安县桑林镇马仗小学 陈晓玉

《在云彩上面》铁西区新陶小学 闻静

《赞我的祖国》台安县实验小学 张紫涵

《祖国,我对您说》台安县徐家小学房 明

《路》海城东四方台中心校宿希来

5.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新探 篇五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 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 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 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 面对传统教学, 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 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 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他们综合能力。

一、重视朗读积累, 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 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 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 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 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 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 不读, 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 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 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 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 谈谈自己的心得, 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 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 谈自己的见解;第二, 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 3年下来, 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借助多媒体, 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 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 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 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 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 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 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 以声传情, 以形传意, 寓教于乐。因此,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比如, 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 密密松林, 潺潺流水表现出来, 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如, 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可以用画面展示怎样的“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直观而醒目的画面, 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三、讲究方法,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 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 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这一特点, 探究诗歌教学中的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知人论世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 思想感情的外观。“知其人, 方能解其言。”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 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 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 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如我们了解了杜甫一生中的4个阶段的经历, 怀才不遇的遭遇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对他在《秋兴八首》《登高》《旅夜抒怀》《登岳阳楼》等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及寄予的思想便易于理解和把握。

所以, 研赏古诗词课前, 应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 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 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 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2.抓住意象赏诗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 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 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仔细体味, 通过联想、想像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 从而准确“入情”。

比如, 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象, 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 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不过, 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让学生积累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如月 (明月、残月、新月) 多表达离愁别苦, 渲染悲寂氛围;斜阳, 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凭栏, 多为思恋他人或发泄心中忧闷之意。

3.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炼词炼句, 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可直接披文入情, 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 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动词:花使泪溅, 鸟使心惊。春来了, 鸟语花香, 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 一家流离分散, 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这是移情于物, 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 在具体分析时, 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 而应该综合并用, 尽可能进行多方位的思考。

总之, 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当确立, 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陶福兴.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

6.小学语文获奖论文的 篇六

一、抢抓生活契机,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生活是多彩的,喜怒哀乐,美丑善恶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发生,可是往往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忽视了他的存在,更没有仔细去观察,去想象,丧失了许多写作的好素材。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捕捉教育契机和写作契机的职业习惯,只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去捕捉生活的具体情景。

1.关注自然。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创设美的情境,激起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描述美的热情。例如,一年级的韩老师在带领学生上课间操时,感觉风特别大,这是学生都感受到的,韩老师抓住了风大这一天气特点,引领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韩老师神秘的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说着板书“风”,接着问:“今天的风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风特别大。”“你能说说风怎么大吗?”有的同学说:“刮得我不敢睁眼睛了。”有的说:“刮的塑料袋都跑到树上了。”有的说:“刮的我走不动了。”……“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今天为什么刮大风吗?”学生们稍作思考便纷纷举手,有的说风伯伯喝醉了酒,有的说风爸爸饿了,有的说风爷爷生气了……学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他们是天生的小诗人。自然界带给我们花红柳绿,送给我们风雪雨露,春天,我们走出校园寻找春的清新、赞美春的温暖;秋天,我们在《美丽的树叶贴画》《秋韵》《落叶情》中,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冬天,我们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欣赏雪的舞姿,感受雪的快乐。

2.关注身边小事。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同学间的、师生间的,课上的、课下的,家里的、学校的,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细细体味,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例如,二年级的高老师发现讲桌上放着许多没人要的铅笔,就“讲桌上的铅笔”进行了一次说写训练。他指着这些铅笔对学生说:“这些铅笔怎么跑到这儿来了?他们是不是很喜欢我呀?”话这么一说,学生们都笑了,创作的灵感也随之而来了。其中一名学生写得挺有意思。诗中写到“我的铅笔迷路了/我好着急呀/铅笔,铅笔,你在哪/忽然/我看到了他/正在墙角边哭/我急忙把他/送回了家”。这样的作文还有许多,像《进货》、《带你走进卡的世界》、《老师视线之外》等等都是学生关注身边小事的杰作。

3.关注媒体信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的生活无时不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关注媒体信息,感受国内国际事务对自身的影响,是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的好机会,也是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指导的最佳时机。在5.12大地震后的一段日子里,许多教师把“说说地震中最感动自己的事”作为话题作文的素材,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感悟爱。在“神七”发射的.日子里,许多教师把“走近神七”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题,让孩子经历了看电视了解,查资料深究、课堂交流深化、作文表达的过程。要求学生每天抽出时间收看“神七问天”节目。关注“神七”飞天的进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求知欲,还使他们积累了创作的素材,增强了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二、抢抓活动契机,教会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可是学生往往在活动中只注重热闹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忽视了活动细节的感悟,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去思索、去探究、去感悟。

1.切割活动过程,引导观察方法

有幸在《中国教育报》上认识了李白坚,认识了“新体验作文”,我们把李白坚进行新体验作文教学的案例一一下载,装订成册,分发给每一名语文老师,成为语文教师进行活动作文教学的范本。要求教师利用作文课或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把活动的过程进行切割,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展示指导的过程,形成了活动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设置悬念──切割活动──分项观察──形成文字。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观察,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马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隔箱猜物”的游戏时,把游戏分成了几个阶段,首先上台的是薛峰,马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薛峰上台时的动作、神情,并围绕薛峰上台进行说话训练;当薛峰点到贾展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贾展的心理活动,观察贾展的表情、动作;薛峰从箱子里摸出物体,进行表演,老师又引导学生说出薛峰的动作,揣摩薛峰的心理,以及贾展的表情、心理等等,让学生明白观察就要调动全身的感官,观察游戏双方、观众以及自己的不同感受。像这样的活动还有许多,像“桌上拔河”、“铁锤锤蛋捶不烂”、“拼句游戏”等,活动彰显了教师的智慧,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规划系列活动,引导跟踪观察。

作文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语言的综合结晶。真实的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要想观察仔细就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条件。为此,许多老师在班里设置“生物观察角”。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成日记。这样学生写出的日记就很真实很生动。有的班在教室养了几个蚕,让学生细致的观察春蚕一生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写出了《与蚕相伴的日子》。有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种蒜苗,观察蒜苗种植、发芽、成长的过程,进行蒜苗种植展览;有的班级把柳枝种在教室里,通过长期观察,写出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活动锻炼了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过程中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幸福。

3.利用少先队活动,进行体验观察

7.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篇七

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诗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提高诗歌教学水平、打造高效的诗歌教学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作为一个教学板块,诗歌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必须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诗歌,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诗歌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诗歌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诗歌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歌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像《雨点》这首儿童诗,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其中蕴含的意境老师却没有解读出来。这里的“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其实是表明着“雨点”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情境,这种变化着的过程,教师是应该解读到的,也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到的。但是在真实教学中我就在想,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吗?不是说只要他们能读通、读正确就行了吗?这样的讲读是不是拔高了呢 ?接着就循环出现了上述在浅教和深教之间的问题。

二、诗歌教学的改进方法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较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1.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是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诗歌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诗歌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情,这能够使得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诗歌的文化。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第八单元成长的经历中《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这篇诗歌是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乔羽。这首诗歌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诗由少年儿童荡起双桨泛舟北海写起,先写北海的迷人美景,然后写荡舟湖上的喜悦心情,第三小节则以一个问题将诗歌立意进一步拓展升华。第一小节描述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湖水,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色彩鲜艳和谐,令人陶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简单的朗读背诵,更要让学生感悟这首诗歌背后的感情。第二小节抒发少年儿童荡舟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尽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泛舟,听我们歌唱。歌词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少年儿童对幸福生活感到无比愉悦的真切感受,同时又充满童趣。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自行体会诗歌中开心快乐的心情,更是通过讲解写作背景、播放朗读范文以及音乐,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真正的感情色彩,而不是从教材辅导书上背下来这首诗歌的意义。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诗歌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诗歌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诗歌应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导。教师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歌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歌教学的根本。最终通过熟读到可以促进背诵。

2.联系生活,运用好词好句

诗歌大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诗歌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充满欲望。在教学《我想》这篇诗歌时,这是一首充满了纯真幻想的儿童诗,语言纯净优美,富于韵律美。诗中的“我”热爱春天,热爱自然,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充满了热切的向往。“我”的愿望在春天萌发了:身体的一部分与自然景物相接,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妙,最后自己融进春天的大地„„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诗词的写作佳境。春季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季节,诗歌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的心境、童真、童趣。他们乐于接受春天的第一声清脆的鸟鸣;乐于接受春天第一缕和煦的阳光;乐于感受春天第一丝柔和的春风。优美的旋律和清新的文字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春天,走进他们的想象天地。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多朗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发现它的美,结合生活实际、想像、评读、赛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结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世界、感受生活,发掘心灵中的真、善、美。并且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小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听说读写相结合的训练目的。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这个写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有了新的感悟,或许稚嫩的手笔会让人觉得可笑,可是这却是他们自己有感而发的东西,比从哪里抄来的珍贵百倍。

8.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初步探索 篇八

诗歌艺术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奇葩。我们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 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传统文化, 使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 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这些都是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是目前中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任务。为此, 在诗歌教学中, 我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研究和实践。

1. 引导学生诵读,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我经常对学生讲:畅游在中国文化经典的殿堂, 这是与先哲的对话, 是与师友的对话, 也是与自己的对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 使之引发思考, 同时我想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在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现象, 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状, 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

1.1 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

每首诗歌的教学, 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 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 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 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比如薛岩利同学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 那种雄伟豪迈的激情是在模仿中逐渐地体味出来的, 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田林瑜模仿诵读柳永的《雨霖铃》, 词调声情哀怨, 尽情尽致。

1.2 在吟诵诗歌的同时, 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 根据每

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 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分。把同学们带入图书馆, 让他们与好书为友, 以诗词为友, 拓宽阅读视野, 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比如说教学进入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 利用多媒体, 利用图片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结尾处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 生不能相守, 死却能“相向鸣”, 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图书馆, 讨论解决“东汉婚俗”、“七夕节”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 重视朗读积累, 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 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 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 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是喜悦, 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 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 不读, 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 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 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工夫。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 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 谈谈自己的心得, 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 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 谈自己的见解;第二, 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 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或仿写, 缓解他们思想上的苦闷, 释放内心的情感。

“90后”的学生多愁善感, 情绪易波动, 面对青春期莫名的躁动, 思想上会出现苦闷压抑的情感。他们惧怕批评, 厌恶说教。然而用诗歌来宣泄、交流, 他们却乐此不疲。诗歌对于喜欢新事物又爱美的中学生而言, 尤能激活情趣, 敞开心扉。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和仿写, 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距离。例如, 在《梁祝》的音乐背景下, 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讨论完课文的重难点之后, 要求学生们对原材料进行剪辑。加入合理的想象改写。学生用心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命运, 写出了最为触动心灵的内容, 净化了自己的灵魂, 捕捉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东西。这便是一个感悟升华的过程, 一个受到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诗歌便能转化为学生心中雄厚的精神资源。

引导学生写诗并不一定就是为了培养诗人, 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 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情。情是用审美的艺术方式把握世界。组织学生写诗, 并进行悉心的指导。诗便会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通道。这种情感关照, 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与价值观等, 有利于把情感教育落到实处, 拓宽培养渠道。

9.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 篇九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一直把她们置于青少年的视野之外。比如说,在刚刚试用的这套试验修订本之前的高中课本中,古典诗词寥寥无几;比如说,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名句填空突然被砍掉,据说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再比如说,相当多的教师对古典诗词的讲解以及几乎全部训练和测试包括高考试卷中的所谓诗歌鉴赏题差不多是在糟蹋诗歌和教唆学生厌恶诗歌。

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是小说,那么,青少年更应该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是谁斩断了这个因缘?这无异于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当然,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着那个诗歌繁荣的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

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我听说,在西方,人们大多喜欢读诗,一本好的诗集根本无须为销路发愁,而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雨果、歌德等文化名人的生日或其他纪念日,全国各地会采用各种形式来纪念他们。但在我们这里,诗歌或流于民间各种恶俗的顺口溜,或成为少数圈内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至于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则成了当地人发展旅游业的招牌或为经济唱戏而搭台的工具,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并且愿意说起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呢? 三

诗歌确实是不实用的东西。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而现在诗歌只会让人在“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变得不切实际起来,在“惜春常怕花开早,匆匆春又归去”中变得迂阔起来,在“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消磨了斗志„„

于是,如果谁还沉浸在“吟赏烟霞”中,会被认为不正常;而说谁像个诗人,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讥诮;多愁善感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被取笑的奢侈。现代人早就没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怀,没有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没有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没有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更没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没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胸襟,没有“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没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豪情,当然也没有“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惋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所以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现代人可以上天入地,生存空间急剧膨胀,但与此同时,心灵空间日趋褊狭。当然,诗人救不了世界,也救不了人心。但是,你可以嘲笑世人的贪婪,却没有理由嘲笑诗人的迂阔;你可以批评世人的意志消沉,却没有资格指责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浩叹。同样,语文教育当然也不可能挽救世道人心,更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我看来,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四

“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正像朱光潜所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一个远离诗歌的民族,算不上是文明的民族。诗歌在当今社会遭冷落的可悲处境,与其说是诗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如说是现代社会的文化演变正在偏离“美”的原则,正在向粗糙和肤浅、丑陋和病态的深渊滑落。让我们来看看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这道试题的A、B、D三个选项均停留在对诗句的简单解释上,勉强涉及到“赏析”的地方则吞吞吐吐、语焉不详;惟有C项试图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分析诗人的“感受”和这首诗歌的“韵味”,尽管不够具体细致,倒还差强人意。但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2001年版)》却是这样说的——

“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但我们仔细体味一下,约客久侯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十分焦躁。由此可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本题的选项应是C。”(第15页)我觉得这个分析是没有根据的。《约客》这首诗究竟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且看——

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

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焦躁和烦闷的情绪,而更可能是一种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也许曾有那么一会儿焦躁过(这种焦躁情绪怎么会持续到“过夜半”呢?),但现在,诗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哇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热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也许诗人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浸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中。应该感谢友人的失约,让诗人享受到了这样一个独处的美妙的不眠之夜。

如果这首诗就写了诗人等友人而没等到,因而“十分焦躁”,那还有什么诗意可言? 为什么我们会有“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十分焦躁”的看法?原因是我们习惯于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在今天的人看来,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别说“有约不来过夜半”,就是过了几分钟,也不能忍受,当然就“十分焦躁”了。我们怎么能理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呢?我们又怎们能容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百无聊赖”呢?至于“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陶渊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苏东坡,恐怕更要被今人视为恨铁不成钢的“二流子”了。在命题专家看来,约客未至就得“十分焦躁”,那么“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当然就必须“万分失望”了。古人的心情我们永远不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装懂也就罢了,还要强迫别人接受,就更不应该了。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自立意见,强作解人是鉴赏的大敌,“严刑逼供”“请君入瓮”式的命题思路只会剿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从而实际上取消了鉴赏。本来希望诗歌鉴赏题能给沉闷的语文高考试卷带来一丝灵动的气息,但现在看来,在语知部分、阅读部分、写作部分的命题相继走入绝境之后,诗歌鉴赏题的路也快走到尽头了。显然,这不完全是命题者的责任,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出了问题,进一步讲,这也不完全是语文教育思想的问题,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衰颓的表征。五

“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仅要创造一种新的意境、新的情趣、新的语言、新的风格,也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新的精神和新的人生,同时他还要在大众中创造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我们知道,大众的情趣永远趋向于肤浅、庸俗、低级甚至堕落。谁来提升他们?在一切历史中,这个责任都是由诗人——真正的诗人和他们创造的诗篇——不朽的诗篇来承当的。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孔子到《史记》,从庄子到陶渊明,从竹林七贤到李杜欧苏,从元曲到《红楼梦》„„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柏拉图曾这样说起过亚里士多德:“我的学园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学生构成它的躯体,亚里士多德代表它的头脑。”征服过那么多国家和民族的亚力山大,却无法征服犬儒第欧根尼,以至于他感叹说:“我如果不是国王的话,我就去做第欧根尼。”有人问丘吉尔:“你认为印度和莎士比亚哪一个更重要?”当时,印度是英国在海外的最大的殖民地,丘吉尔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宁愿丢掉十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是的,任何一个民族或者说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民族,都不会忘记自己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精神导师,都会如饥似渴地从他们那里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以滋补民族的灵魂。

趣味是可以培养的,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这项工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做着相反的事情。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等可以迁就、纵容和助长大众的口味,但中学语文教育不能这样;数理化等学科是解决生产生活中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具体问题的工具,而语文学科不是工具,它的任务是培养使用工具的人,或者说是为人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塞涅卡说:一个人可以是好医生、好统治者和好语法家,但没有美德就不可能是一个好人。同样,一个人可以是技术精英、政治领袖、媒体英雄抑或是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如果他的精神是贫乏的、灵魂是空虚的、心灵是苍白的、头脑的混沌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完满和幸福的人。语文教育正是要让人们的头脑、精神直至灵魂变得澄明、丰富、深刻和美好起来。

还是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语文应该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但由于排拒诗性和诗意而变得干枯、丑陋,让人目不忍睹。六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有三个诗歌单元(这册书总共六个单元),与课本配套的读本里也选了大量的诗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恐怕正是试图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他们的古道热肠让我深受感动,以至于在教学这几个诗歌单元的过程中,我也情不自禁地给学生补充了很多课外的诗歌作品。在备课时,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读了很多诗歌,自己首先被深深吸引了: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出现过这么多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这么多光辉的诗篇,而他们的生平遭遇又何尝不是一篇篇不朽的乐章啊。我常常呆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青年学生不背诵1000首唐宋诗词,怎么对得起我们的民族文化?

然而,学生不喜欢。他们没办法喜欢,数理化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那有时间和精力从容涵泳;他们没必要喜欢,看看高考试卷中的那两个关于古典诗词赏析的选择题——它们把充满审美愉悦的诗歌欣赏搞得那么面目可憎,读再多的诗歌有什么用?试卷中就那么几分,而且还不用——常常是禁不住推敲,瞎蒙蒙就足以应付了。当然,这跟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吸引不了学生也有关系,但前两个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师纵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啊!这是一个讲究实际的时代,对于学校、家长和学生来说,高考就是一切。但是,如前所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高考的杠杆作用,把语文教学导向充满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宽途。如果担心学生因为要多读诗书而少做了几道数理化题从而拿不到奥赛金牌从而辱没了国格和民族形象,那么,就把语文课上那些用于繁琐的课文分析和莫名其妙的训练的时间拿来指导学生阅读吧。如果担心讲解和训练少了,学生就不能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以至于母语也不会说了,“官样文章”也不会写了,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现在的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已经“熟练”到何种程度了——

“高考是高水平的考试,但我们非常不解的是竟有这样多的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母语作文。许多作文语言的基本功差,连话也说不清;有些学生热衷于使用欧化的语句;一些考生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写不顺,错别字过多„„学了12年语文,竟然无法用母语通畅地写一篇800字的文章,竟然无法让人从中感受到母语的美。”

“今年的高考作文仍旧反映出中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他们辨析问题多数还停留在‘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谁对谁不对’上,缺乏理性高度,极少能从人文高度认识诚信问题,充斥在议论文中的,仍旧是大量的假话大话空话,官腔官调,文风恶劣。为什么29万考生中没有人能写出纵横天下、大气磅礴的文章?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一个学了12年语文的高中毕业生竟然毫无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他的人文素质能合格吗?”

“从总体上看,29万份作文试卷大多数是缺乏书卷气的,简而言之,不像有文化的人写的,不像读过书的人写出来的。

以上几段文字出自江苏省高校招生委员会主办的《招生考试报》2001年第2期(总第463期),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大段引用,是因为它的确说出了实情。

我们知道,江苏省还是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其情形尚且如此,全国的中学生、我们这个民族的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质就可想而知了。七

中学诗歌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作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比如说讲宋词,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两宋词坛的概况: 从北宋初期的二晏(晏殊和他的儿子晏几道)、欧(欧阳修不但诗文出名,词也是北宋一杰。他的作风富丽婉转,一往情深,如《蝶恋花》和《临江仙》。)、张(张先,字子野,因为他的词中名句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所以又自称“张三影”与柳永同时。)到柳永(“奉旨填词柳三变”),都是婉转委曲的风格,自从苏轼出而词有了豪放的风格。晁无咎说:“居士词,人多谓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内缚不住者。”此外北宋词人之著者,有秦观(字少游,集婉约派之大成,蔡伯世称:“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唯少游一人而已。”如《踏莎行》)、贺铸(字方回,吴梅说:“北宋词以缜密之思,得遒练之致者,惟方回与少游耳。”如《下水船》)、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吴梅说:“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为万世不祧之祖。”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批评道:“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惟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与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李格非的女儿,赵明诚的妻子。她的名作《声声慢》,张义端称其“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人,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以上都是北宋巨子,其他负盛名的,还有王安石、李之仪、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南渡以后,国势大变,因之词到南宋,一变而为雄放,或者一变而有颓废之风,这完全是政治背景的关系。苏轼之作风又盛行一时,辛弃疾、张孝祥就是这一派的代表。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刘潜夫说他“大声镗嗒,小声铿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禾农]丽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词的豪放者如怒涛排壑,而细腻者又尽幽咽之能事,确是南宋一大宗匠。如《贺新郎》、《祝英台近》等。张孝祥(字安国)纵笔直书,横放无涯,他的《六州歌头》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南宋词人中词如周美成者,有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范成大评他的词“有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南宋重琢句而求雅正者,尚有吴文英(号梦窗)、史达祖(号梅溪)。此外,如陆游的词也颇有豪放气,陈亮、刘过有辛弃疾之风,陆游、陈亮之《水龙吟》,刘过的《沁园春》,皆是名作。[注]以上材料均来自《词曲》一书(蒋伯潜蒋祖怡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再比如说,讲苏轼的作品时,应该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在这个具体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著)“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如果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北宋那个特定的时代,那就没有苏轼。所以,要读懂苏轼,当然还有李杜韩柳,就不能离开时代、社会、民族和人;反之,读苏轼就是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读中华民族,读世界,读宇宙和人生。

“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古人早就讲过,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习惯于把它们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并且还贴上一些莫名其妙的标签,随意曲解、阉割、糟蹋,把历史上的这些敏感、智慧的“头脑”简单化和庸俗化,让他们在我们的心里一次又一次地死去,变成古董和标本。八 但是,《诗经》没有也不应该死,《离骚》没有也不应该死,“汉乐府”没有也不应该死,“魏晋风度”没有也不应该死,“建安风骨”没有也不应该死,李白没有也不应该死,苏轼没有也不应该死,关汉卿没有也不应该死,曹雪芹没有也不应该死,鲁迅没有也不应该死„„他们应该永远活在产生这些大师和经典的民族的后代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传统就是现代,终了就是开始,死亡就是新生!

10.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技巧 篇十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艺术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歌的情趣与韵味,真正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应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应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初步感知,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语气和情感。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更高层次的朗读称为情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到深处自然表露于外。

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诵读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促使他们更好地朗读,激发他们读诗的兴趣。比如开展各种朗读比赛、诗歌竞赛等。通过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变换教法

诗歌有高度凝练的语言,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还有着概括性、形象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介绍诗歌的相关知识,为他们理解诗歌和练习写作诗歌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想象、联想,以及语感、语言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读诗使人灵秀”,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想象力强,可塑性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强化诗歌教育,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背诵出色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诗歌的教学,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根据诗歌内容创设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比如在朗读阶段为学生进行范读,创造宽松愉悦的朗读环境;在讲解诗歌时,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如用激情澎湃、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或用多媒体手段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既能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尝试练笔,创作诗歌

为了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教师应尽力营造读诗、写诗的氛围。在班级中开设赛诗会,让学生搜集积累诗歌,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和语感,积累语言。同时鼓励学生写律诗、绝句、现代诗等,在班级中进行评比,让学生选出出色的作品,抄写到黑板报上或是张贴到班级展示栏中以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读诗的兴致,又调动了学生写诗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诗歌品鉴水平与写作水平自然有所提高。不光是古诗文学习如此,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可以涉及诗歌的练笔。

1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想象策略探究 篇十一

一、如何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对于诗歌创作和鉴赏来说是重要因素,那么, 如何才能和诗人一同翱翔在想象的天空呢?首先,在诵读中展开想象。诗歌的创作是诗人情感的爆发,是诗人反复吟咏的语言和情感的精华,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7课《声声慢》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颇具韵味,只有靠反复地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词人李清照在经历丈夫病故,国家灭亡的双重打击下,词风大变,又在满地黄花凋落的萧瑟之境中,怎不生凄凉之感。其次,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具备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诗歌的诗情画意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置身诗境,把握意象,体会情感。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已经大致体会到了词人的心境,再通过配乐的画面,一个孤独寂寞无助,在夜雨中辗转难眠的词人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憔悴不堪,正是词人心境凄凉,愁苦缠绕的反映。学生在诵读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帮助下,就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诗歌的殿堂。

二、想象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1.通过想象可以把握诗歌的意象

古代诗歌的创作是诗人们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融入自己独特的个人经历和感悟,反映的是诗人彼时的情感和志向。对于当代的中学生来说,古代诗歌从时间上跨越了几千年,从社会背景来看,更是今非昔比, 物是人非。所以,要想真正走进诗歌,走近作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意象,边读边想象, 进入诗人营造的氛围中。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是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它描绘的是主人公与心上人话别的情景,通过对各种独特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恋人间痛侧心扉的生离死别图。学生在诵读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意象,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想象在深秋时节,刚刚一场骤雨过后,男女主人公在郊外的长亭,执手对视, 双眼含泪,不忍分离,此时主人公心境凄凉,悲痛不舍。 通过想象,学生能准确把握意象,感受到这些离别意象带来的凄清。下片作者主要描绘自己与恋人分离后的场景,如果学生没有想象的能力,就无法理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意境,更不能理解作者在与恋人分离后,即使有再美的景致也形同虚设的心境。所以,借助想象,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而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通过想象可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诗歌通过对一定的景物或事件的描绘和陈述来言志或抒情,无论是景物还是事件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都是陌生的。但是,文学是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诗歌中的任何表述都来源生活,学生借助想象,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可以与古人交流,达到情感的共鸣。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览赤鼻矶时,触景生情,想到了历史上在古赤壁战场上周瑜与曹操的赤壁大战,对年轻有为的周瑜心生敬慕,而反观自己的处境,生发了人生感慨。所以, 在讲解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在一个乌云遍布,日落天边的傍晚,孑然一身,独立江边,面对着翻滚的长江水,想着古代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想着曹操的失败,想着周瑜的年轻有为,再想想自己虽有满腔的报国热血,但是惨遭贬谪,才华无从施展。学生在这样的对比想象中,很容易就把自己带入当时的情境中,通过对意象准确的认知,充分体会诗人的无奈和痛苦,但诗人又是豁达乐观的,即使身处逆境,仍用祭奠江月来排遣苦闷,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这与《赤壁赋》中的情感是相同的。所以,学生又借助联想旧知来再次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襟,既学习了古人处世的乐观,又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诗歌艺术是一种与其他艺术形式相通的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的节奏美,也具有美术的画面美,更具备文学作品字字珠玑、句句含情的表现力。所以,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具备想象的能力, 体会这些经典诗歌带来的惊喜。

摘要:诗歌作为一种文学题材,语言凝练含蓄,意蕴丰富。高中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诗人描绘的诗情画意中翱翔,从而在掌握诗歌鉴赏方法的基础上,增强对我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12.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1 篇十二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因此,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是目前中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任务。为此,在诗歌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研究,全当抛砖引玉,不足之处,以期方家批评指正。

一、朗读感悟法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典诗词中哪一首不是诗人心声的真实流露呢。“许多欲语而莫可以告人之处,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那一声声带血带泪的歌吟,假如我们不去大声诵读,怎能体会诗人的情绪呢?唯有入情入境地朗读体悟,才能跨越时空,感悟到李白的傲岸不羁旷达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心怀忧愤,李清照的忧思缠绵愁容不减,陆游的精忠报国壮志难酬,柳永的离愁别绪儿女情长。如果离开诵读,就很难把自己融入这些诗歌的动人心魄的境界之中。诵读的方法很多,可以笑着读,呼喊着读,摇头晃脑的读或者自由读、齐声读,不管怎么读,一定要将感情倾注其中。如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课文第一自然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突出了一个乐字。因此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突出了一个痛字。因此对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这些句子,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要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 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因此,“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要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诵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另外,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密切。因此,精心挑选一些古典管弦乐,在朗读前播放,以优美动听的乐曲声营造气氛。朗读时再进行配乐,让学生融在其中,乐在其中,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选取最能体现诗词意境的画面,让学生在生动、直观、流动的画面中诵读。让学生观其画、吟其词、入其境、悟其情,教学效果就会事半而功倍!

二、专题讲座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有关诗歌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如在写景诗当中,经常会涉及到意象、意境这些专业术语。老师可以结合一些典型例题对这些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具体操作如下:先告诉学生概念:意象,“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物象、景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然后告诉学生鉴赏写景诗从以下几点入手。1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2是画面色彩;3是动态;静态。4是声和色的结合5白描手法6点面的结合7正侧的结合。接着结合实例说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分析:A、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B、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C、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最后进行总结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进行如关于表达技巧方面的专题讲座,或者关于古代诗词中常见思想感情的的专题或关于古诗中艺术形象总结等等。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三、开展背诗竞赛。

在课堂上适当开展背诗竞赛,如男女生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背诗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美妙。

上一篇:高考地理得失总结下一篇:描写影子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