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典型经验材料

2024-07-29

学校典型经验材料(精选8篇)

1.学校典型经验材料 篇一

以德促智搭建成长平台

以技促能提升学校质量

——******乡村学校少年宫典型经验材料

******始建于19***8年,是武威市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小学德育示范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绿色学校。学校校园占地73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馆藏图书9万余册,在校学生2700多名,教职工191人,现有省市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质量标兵60余人。2010—2017年八年间,共向高校输送本科新生近2300人,一大批优秀学子被清华、南开、同济、国防科大等名牌高校录取。

******乡村学校少年宫自201***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贴近和服务校内外学生,形成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乡村少年宫活动为主阵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配合、学校与学校联合的资源共享互补的独具******学校特色的未成年人道德、学业提升平台。如今,我校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既培养了校内外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又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同时在学校德育、艺体高考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正在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和学校艺体特长生成才成功的高效课堂。

一、改造整合,多方筹措,加强基础硬件建设

从201***年8月份起,学校将博学楼负一楼作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的主场地,对现有的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通过政府招标,花费***万元修缮了少年宫活动场所,硬化地面210平方米、粉刷室内面积2400平方米、更换钢门10个、安装防盗窗16个 ;花费1***万元购置德育类图书1200多册价值227***0元、艺术类器材34400元、体育类器材88400元、其他类器材44***0元。学校少年宫现有篮球场4个、足球场1个、田径场1个、排球场4个、乒乓球台22副;有电子琴、合唱、绘画、书法、等活动室10间。2016年,学校精细、合理运用少年宫上拨经费6万元,在保障各社团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依据社团活动需求先后花费2.304万元硬化乒乓球场地、0.296万元购置足球和社团活动档案盒等、0.891万元购置体育项目社团活动其他体育用品、0.66***万元购置防护栏、0.277***万元购置球类、0.76万元购置期刊柜、0.269***万元缴纳少年宫活动场馆电费;0.***37万元购置少年宫体育用品。经过两年的建设,少年宫各种活动室器材配备充足,除满足少年宫活动外还极大程度上满足我校初中学生活动和高考艺体特长生的需要。

二、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因地制宜组建社团 1.成立组织机构

我校设立专门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考核“少年宫”建设。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初中年级部主任为成员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领导小组,规范了管理,健全了机制。

2.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我校少年宫确立了少年宫活动安全预案、少年宫活动室管理制度、少年宫辅导员职责、少年宫学员守则、少年宫安全管理制度等各种制度职责,规范了参与师生的活动行为,制定了

详实的活动计划和规划,各社团也制定了社团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

3.确立活动项目

根据我校的实际,学校把原有的艺体兴趣小组和少年宫社团进行有机整合,开设了绘画、书法、声乐、电子琴、合唱、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武术、读书等12个社团。

三、扎实高效、责任到位,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学校扎实抓好少年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少年宫活动质量。从全校教师中精心选拔了具有一定特长的近20名教师担任少年宫的辅导老师,努力做到每个社团都有一名或几名辅导教师负责、督促、指导,确保活动有序开展,使少年宫活动规范化、有效化。学校少年宫各社团坚持“五到位”:人员安排到位,各社团由学校精心挑选辅导老师负责,活动具体到人,主管辅导和纪律;各类场地到位,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固定活动场所;活动器材配置定位,社团所需的所要器材和用品都已通过区政府采购配置到位,投入使用;活动时间保障到位,各社团都充分利用下午放学时间开展活动;学生管理到位,每次活动各社团都要造册点名,活动结束后及时反馈给各班级。少年宫各社团丰富多样的活动真正使少年宫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余,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如今,我校少年宫各社团现有成员680人,少年宫正在成为我校学生课余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少年宫的活动开展也为我校高考术科生输送着大批优秀的生源。

四、丰富多样、拓展延伸,兴趣与高考双赢

1.德育活动。少年宫按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要求,办好“道德讲坛”,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三爱”“三节”主题教育,组织校内外学生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道德教育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及某些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等,结合各自的社团特点,以书法、绘画、歌咏、演讲的多种形式开展心理、道德、法制、国情、安全等主题教育,坚持将活动形成序列,有计划、有过程、有实效。配合学校的主题月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化和巩固教育效果。在学校开展的“文明礼貌”主题月、“书香校园”主题月、“感恩励志”主题月、“爱校爱国”主题月活动中,少年宫学员获奖人数众多。

2.体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少年宫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坚持两操一活动和大课间快乐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学期举行一次阳光体育运动会。加强体育类社团活动,坚持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社团每周集中辅导、每天组织开展活动,使学生养成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习惯,掌握2项以上的运动技能。

3、艺术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成声乐、合唱、器乐、美术、书法等艺术教育专用教室,既满足社团活动需要,又满足艺术课教学需要。各社团坚持每周集中辅导每天开展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并适时组织开展歌咏

比赛、书画作品展览、文艺汇演等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成效显著。

4.读书活动。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从中国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学校读书社团结合教育教学及重大节日等制定相关的读书活动计划,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周安排一定的经典诵读时间,由辅导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学校组织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活动,检验诵读活动的效果。学生在读经典、唱童谣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学校各社团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自身特色,在指导社团学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的同时积极为学校术科高考培养后备生源,努力做到兴趣特长与术科高考的双赢。学校高中部现有术科特色班三个,学生200余名,每年学校术科生高考均有***0多人被二本以上艺术高校录取,有多名优秀术科生先后被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录取。

五、德智并重,技能兼顾,艺术教育成绩斐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生在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文明卫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2016年、2017年我校高考术科生二本以上均录取***7人。2016年6月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中小学生禁毒书画比赛,学生在书法、绘画等各奖项均有收获,学校也被授予“优秀组织奖”。2016年11月我校学生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古诗文朗诵大赛第三名。2016年10月我校与**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联合开展了“感知中国行----新丝路、新武威”主题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来华留学生与我校少年宫社团成员就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方面进行了互动,受到了各方的好评。2016年,我校被***教育厅、宣传部、文明办命名为“***中小学德育示范校”,被***教育局评为“***特色示范学校”、“***标准化学校”。

2.学校典型经验材料 篇二

于夏利

包钢党委宣传部 (企业文化部) 副部长

包钢于2001年自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一、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包钢形成了“员工为本, 用户至上, 强企保国”的企业价值观;“建设一流企业, 打造百年老店”的企业愿景;“坚韧不拔, 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打造特色包钢, 绿色包钢, 人文包钢”的企业宗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文化系列活动:以文艺作品为载体, 弘扬企业文化;以人文景观为载体, 体现企业文化内涵;以展览馆为载体, 展示包钢业绩与文化传承。

二、创新管理文化。以管理文化理念为指导, 提升技术经济指标, 进行重点技术攻关, 同时加大考核力度, 实行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同步推进。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 厂区生产工作秩序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呈现出物流有序、秩序井然的新形象。通过创新管理文化, 加大了科技投入比例, 建设了新技术研发中心, 扩大了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包钢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宗旨,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的超值服务, 合同履约率连续6年达100%。包钢被授予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称号, 两次次获得“全国售后服务行业十佳单位”称号, 并获得“中国优秀诚信企业”称号。

四、打造和谐包钢、绿色包钢。包钢不断践行“强企报国”的诺言, 自觉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近十多年来, 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扶贫物资和资金, 使近5万贫困农牧民受到救助。汶川地震, 捐款1172万元;玉树地震, 捐款200万元;雅安地震, 捐款200多万元。2011年, 包钢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爱心包裹项目突出贡献奖”, 荣获了“新中国六十华诞60个爱心榜样”荣誉称号。“十五”以来, 包钢在环保节能方面累计投资约60多亿元。总投资4.4亿元的包钢循环经济产业园, 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创效益达7亿元。率先建设全国示范生态工业园区, 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之一。包钢将“1000万吨结构调整总体发展规划”及“包钢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实施方案”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了从传统型工业向生态型工业转变, 使包钢走上了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推进五大融合构建特色文化

蒋金芳

江苏省电力公司泰州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近年来, 泰州供电公司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企业创新、安全生产、优质服务、队伍建设等“五个纬度”深度融合, 实现了企业文化内在品质与企业科学发展能力同步提升。

一、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融合, 夯实发展基础。文化溶于管理才有根基, 管理融入文化才有灵魂。公司系统梳理全年目标任务, 合理安排时间节点, 制订加强管理的“二十四节气表”, 有效提高了公司工作的前瞻性和有序性。领导班子成员实行“跟班作业”制度, 定期参加一线班组施工作业全过程, 掌握第一手现场情况, 第一时间解决现场问题。引入对标机制, 与全省各供电企业进行“同业对标”, 发现薄弱环节, 提升管理水平。引入竞争机制, 开展岗位竞赛和技能竞赛, 以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推动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文化建设与企业创新融合, 增强内生动力。公司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能手”的特色文化, 建立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14个, 累计技术创新项目154个, 群众性创新项目1063个, 职工合理化建议5347条, 创造经济效益2153.8万元。其中, 许杏桃的“供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集中控制系统”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每年可实现全国节电近20亿千瓦时, 折合人民币近10亿元。

三、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融合, 构建平安泰电。公司认真落实“互相关爱, 共保平安”的安全理念, 长年坚持每周一次安全活动日, 每月一次安全分析会, 每季一次安全例会, 每年六月开展安全月活动。通过召开“他的安全, 我的幸福”职工家属座谈会, 举办“小故事、大安全”漫画故事征集、“祝你平安”安全短信征集等活动, 引导职工“我要安全, 我会安全, 我能安全”。

四、文化建设与优质服务融合, 塑造服务品牌。公司提出“你用电, 我用心”的服务理念, 坚持以“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为己任,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广有线电视、手机、支付宝、商户POS机等新型交费渠道, 拓展非现金交费客户的电子短信、电子账单等个性化服务方式。推广电力QQ群, 进一步前移社区客户服务界面, 提高客户报修、投诉问题的解决效率。应用“电网地理信息系统”和“现场移动抢修管理终端”提高故障抢修效率, 缩短城乡居民停电时间。

五、文化建设与队伍建设融合, 构建和谐家园。公司普及“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 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公司成立了14个职工文体俱乐部, 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建立了职工健康档案, 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和疗养, 开展健康咨询和健康讲座活动;建成了5个全国和省级“职工书屋”, 藏书总量3万余册, 并举办了“品味经典、感悟人生”职工读书演讲比赛、职工生日送书等活动。

文化力助推企业发展

徐建东

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副处长

近年来, 吉化提炼形成了“与企业共谋生存, 与企业合力发展, 与企业同创价值”等具有吉林石化特色的理念体系, 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吉化精神, 先后荣获了“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十大贡献单位”、“中国企业文化竞争力十强单位”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吉化持续开展了“学习大庆精神, 继承吉化传统, 筑牢发展根基”系列教育活动, 逐步提升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增强了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公司遵循年初评价、年中推进、年末评审的思路, 积极开展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年末开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评选活动, 有力促进了基层工作水平的提升。公司倡导“终身学习, 不断超越”的学习理念, 全面实施“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 着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截止到2012年末, 公司培养博士20人、硕士363人;选派175名处级干部分别到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进行研修培训。为推动基础管理工作的提升, 公司从一台设备、一条管线抓起, 坚持做到装置“三清”、“四无”、“五不漏”。公司还坚持开展“创无事故工厂”活动, 每年第一个会议是安全大会, 第一份文件的主题是安全生产, 第一份合同是全员安全包保合同。公司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2010年千万吨炼油项目建设中, 公司号召大家发扬“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 创造了国内同类装置中建设速度最快、开车时间最短、工程质量最好、项目投资最省的新记录。

公司积极维护内部稳定, 努力建设和谐企业,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 使1.9万名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并妥善解决了退养职工工资待遇等60个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中国化工集团的中国式管理

叶建华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成立于2004年, 初期资产和销售收入不足200亿元。到2012年, 公司资产和销售收入均超过2000亿元, 成功并购法国安迪苏、澳大利亚凯诺斯、以色列MAI等6家海外企业, 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任建新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注重中西管理融合, 培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管理、和合管理、正己管理、无为管理, 对企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人本管理。任建新自从1984年创建蓝星清洗公司以来, 就崇尚仁爱文化, 践行人本管理, 深深感染了企业员工、竞争对手乃至社会各界。从1996年开始, 蓝星公司先后兼并重组了一大批国有困难企业。很快使这些企业在兼并过程中, 他坚持微笑改革、人本管理, 不将一个职工推向社会, 注重处理好职工利益关系, 得到了职工群众的拥护, 这些企业很快就走出了困境, 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和合管理。中国历来崇尚“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理念, 以和合文化为底蕴培育的和合管理是中国化工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化工集团是在蓝星公司和昊华公司两家央企的基础上联合组建起来的。和合文化摒弃了狭隘观念, 体现了“五湖四海”的胸怀。实践证明, 公司内部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较快地形成了领导力和管控力。

三、正己管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管理是一门“正己正人之学”, 管理始于“正己”, 终于“正人”。所谓“正己”, 就是修身, 提高管理者的内在道德素质, 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任建新堪称修身正己之楷模。1996年11月, 任建新以化工部驻星火化工厂改革与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进驻该厂。他来到厂里后, 自己购买了一套锅灶碗筷, 自己生火做饭, 不吃厂里的招待饭。南方的冬天, 室内比室外还要冷, 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任建新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厂办公室为他购买了一个电暖器, 但他说啥也不用, 实在冷得难受时, 他就用一瓶热水捂在心口取暖。为了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 任建新带头将自己的妻子从主业分流到马兰拉面公司, 这一举动使得8000多名职工顺利地分流到了辅业。

四、无为管理。老子为今天的企业管理留下了“无为”的命题。无为而无不为, 是道法自然, 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任建新在执掌蓝星公司和中国化工集团的二十多年来, 对无为管理的理念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 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早在蓝星公司创建初期, 他就探索形成了“一二三四”管理法, 即“一个责任”, 严格执行一份经营承包责任书;“两个管住”, 管住企业领导、管住财务;“三个控制”, 控制正式职工编制、控制生产成本、控制非生产经营费用;“四个放开”, 放开生产经营权、放开机构设置和人事任免权、放开内部分配权、放开职工奖罚权。从管理实践来看, 这种无为管理艺术地处理了控制与放开、重点与一

以文化力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张帆

北京市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工委书记

从2006年至今, 我们街道连续八年开展了“和谐你我他, 温馨千万家, 相识、相知、相助”社区邻里节系列活动, 从融洽邻里亲情、营造幸福社区浓厚氛围入手, 努力打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创新社会管理的平台和载体。

社区邻里节由街道主导、社区搭台、社会组织协办、辖区全员参与, 采取“形式多样, 贯穿全年, 集中展示, 褒贬并举”的方式。贯穿全年的社区邻里节活动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街道重点文化活动, 比如今年的第八届社区邻里节, 围绕“美丽中国梦, 幸福邻里情”这一主题, 设置了合唱大赛、运动会、原创文艺作品征集评选、广场演出周、评剧大赛、社区邻里节汇演等15项重点活动和17场社区集中展示。二是“一区一品”特色活动, 辖区内17个社区分别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如永华南里的灯谜大赛、义和庄南里的美食文化节、车站南里的摄影展、林校北里的书画笔会、义和庄东里的端午诗会等。三是先进典型评比表彰活动, 比如评选“好邻里”、“文明楼院”、“和谐家庭”、“文明有礼林校人”、“优秀文体队伍”等。通过榜样引领, 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连续七年荣获“首都文明街道”称号。

社区邻里节活动构建起新型的邻里关系, 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进而增强了基层党委、政府的凝聚力。社区邻里节各项活动都以党小组、楼门院为单位进行组织, 促进了街道工委、办事处, 辖区单位党组织, 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邻里节活动, 街道和社区了解到居民更多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排忧解难, 170余家辖区单位也积极参与邻里节活动, 组成了实力强大的“外援团”, 有效促进了共建共享。

3.学校典型经验材料 篇三

今年以来,街道党工委着力完善机制、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发挥“三会一课”磁铁引力作用,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在城市建设中的新动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三会一课”落地生根、末端见效。

一、落实责任,严明组织纪律。

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提升为重点,突出党组织战斗力建设。

首先,严格考核问责。将“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列入全年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任务清单,并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六大社区、各居民区以及“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对“三会一课”定人定责定内容,健全完善责任链条。

其次,严肃组织纪律。对“三会一课”落实不到位的党组织进行“约谈提醒”,党组织书记本则不能评优;对无故不参加活动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详细记录在册,纳入年终党员评议。

再次,严格党性教育。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三会一课”主要内容,将持续深入推进xx主题教育化作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让“三会一课”真正成为党员经常性接受党性洗礼的“精神殿堂”,建立从而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强化规范,严格程序到位

街道党工委坚持以规范为抓手,强调“三会一课”品质建设。一是实现“三会一课”全程记实。做到会前有计划、会中有记录、会后有档案。每个基层党组织年初制定每月活动计划,同时根据各支部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活动。二是明确“三会一课”主题内容。各级基层党组织每月活动做到明确学习日、服务日等时间节点,坚持开会前明确会议主题、活动议程、具体方式并进行公告,实现“三会一课”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三会一课”质量。各级党组织把认真查找问题和着力解决问题贯穿于“三会一课”始终,引导和激励党员讲原则、讲真话、讲实话,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做到主动自我揭短、直言开诚布公、真诚帮助同志,自觉经受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增强党性修养,从而提升“三会一课”品质。

三、丰富形式,确保务实管用

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创新为载体,激发“三会一课”时代性。首先,更新理念求实效。从供需两端发力,实行分层分类实施,丰富学习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工作、贴近党员,避免讲者“空洞无物”,听者“食之无味”,提升“三会一课”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创新载体求引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调动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参加“三会一课”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打造数字化、直播式、互动式教育载体,推动“三会一课”传统手段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三会一课”感召力和吸引力。再次形式出新求“趣味”。倡导“现场式体验”、“开放式讨论”和“课题式调研”等形式,让“三会一课”走出会议室,进现场、到岗位,注入新活力,提升“三会一课”新气息。同时,积极探索“主题党日+”、“电影党课”、“专题党课+主题展演”等模式,以互动式、体验式、引领式等形式开展组织生活、党课和民主生活会激发党员参与热情。

四、凝心聚力,增强服务功能。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服务为目标,强化“三会一课”服务功能。一是在教育群众上下功夫。注重邀请居民群众参加“三会一课”有关活动,宣传十九大精神、国家惠民政策、社区发展规划等,有针对性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启发、提高群众认识,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搞建设。二是在听取民意上下功夫。各居民区党组织注重与群众交流“接地气”、聆听呼声“民意”。尤其是在重点工程、重大事项中,邀请居民群众代表列席有关会议,征求老百姓对党组织、“两委”班子和党员的意见建议,帮助基层党组织、党员改进提升工作。三是在融入工作解“难点”上下功夫。注重与群众的生活相对接,把“三会一课”制度融入群众需求、群众关切。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志愿服务、扶贫帮困救助、就业创业、文明创建等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家门口”的急难愁,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会一课”典型经验材料5篇_经验材料2

地处xx县xx乡东部川道的xx村,距县城xx公里,辖xx、xx、xx、xx四个自然村,耕地面积xx亩,共267户xx口人,党员xx名。近年来,村党支部着眼于解决会议召开人不全、政令发布不到位、党课学习不积极等问题,创新“三会一课”形式,吹响党员“集结号”,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阵地议事,让在村党员聚起来。长期以来,村党支部“三会一课”主要是组织党员学文件、学讲话,很少讨论村里的重大事项,愿意参会的人越来越少。有些党员说道:“只是开会学习,村里在干什么、党员要干些什么都不清楚,开会有什么意思”。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村党支部把“三会一课”与党员议事结合起来,坚持凡是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项目实施等重大事项都采取支部提议、党员大会审议的办法进行,并及时在党员会上公布进展情况,让党员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从“叫不来人”到“争相参加”,甚至有些老党员让家里人搀扶着参加“三会一课”,实现了把党员聚集起来的目的。

上门沟通,让体弱不便党员站出来。xx村xx名党员中有x名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不能正常参加“三会一课”,但是这些党员辈分威望高、说话有人听,是村里的“宝贝疙瘩”。为了发挥这些党员的作用,村党支部建立上门送学和联系沟通制度,坚持每月至少上门一次,为老党员讲新政策、讲新规定、讲新形势、讲新任务,征询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建议,求教棘手问题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发挥余热。今年,在村上要进行产业转型,许多群众观念难以转变,村党支部让老党员担当政策宣传员和矛盾调解员,解决矛盾纠纷xx起,使xx余亩油葵、xx亩香紫苏得以按时令完成种植。

网络互动,让流动党员动起来。流动党员管理难、作用发挥难是村党支部头痛的一个大问题。结合xx主题教育,村支部建立了“xx村党员微信群”,支部通过微信群向流动党员传达上级要求、党支部动态,让流动党员在“线上”定期汇报工作学习情况,并有效发挥流动党员信息灵通、对外宣传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全国游客来村投资或观光旅游。目前,村支部通过4名流动党员牵线引资建成榨油厂一处,吸引深圳、西安等地游客到村玩赏香紫苏、油葵花xx余人次。

积分考核,让后进党员好起来。20xx年x月的一次党员会上,支部书记xx就如何处置两名党员多次无故不参加“三会一课”征询大家意见,参会的党员一致认为“应该按照星级创评要求,把党员参加‘三会一课’情况作为任务固定下来,在季度任务分里进行扣分,年终进行积分评定,不合格就处置”,支部将处理结果告知了缺会党员,并进行了公示。通过积分考核,部分党性观念淡薄、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的后进党员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参加“三会一课”成为了大家的自觉行为。

xx村党支部根据党员群体的不同特点,通过落实阵地议事、上门沟通、网络互动和积分考核等办法,实现了“三会一课”常态化,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会一课”典型经验材料5篇_经验材料3

为进一步打造“精编提效服务发展”党建品牌,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编办支部多措并举,创新“三会一课”制度,推进xx主题教育,激发党建活力,提高机关党建工作水平。

一、创新形式,增加“三会一课”的吸引力

一是将支部大会、周一例会和业务学习会相结合,将党规党纪与实际事例相结合,采取“编办大讲堂”的形式,采取“轮流讲”方式,每周选取一名党员干部自己讲、一起论,打破领导一人讲的会议模式,使支部会议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搭建了普通党员展示自我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增强支部凝聚力,进一步提升机关服务水平;二是坚持“六个一”学习制度。坚持每周组织1次集体学习,制定1份学习计划,每人1本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1篇心得体会,1份学习总结,1句经典名言;三是充分利用QQ、微信党建群,将学习重点、最新政策、党政法规发送到编办支部党建群,让全体党员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四是开展走出去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等接受教育,使“三会一课”成为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平台,从而增强党员积极投身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创新内容,增强“三会一课”的针对性

年初结合省市县学习重点和全县中心工作,拟定全年党建工作要点及学习计划,设置好“三会一课”内容。一是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员意识;二是加强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与业务工作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和讨论。坚持每周学习1次,每季度开展专题讨论1次,每季度讲党课1次。目前,已开展集中学习xx次、讲党课x次、知识竞赛1次、参观教育基地1次、专题讨论3次。通过集中学习、集中讲党课、知识竞赛、参观教育基地以及交流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创新“三会一课”内容,进一步增强学习实效,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积极为xx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

三、严格考核,增强“三会一课”的时效性

一是严格做好“三会一课”考勤,做到有签到、有记录、有照片,确保活动扎实开展;二是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对无故不参加的党员,及时提醒,并给予批评教育甚至通报批评,督促及时整改;三是将“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党员年终评议、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三会一课”典型经验材料5篇_经验材料4

市人民检察院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实处着力、创新求活,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为抓手,严格规范党内生活,积极营造党内政治生活新常态,切实激发检察机关党建工作活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突出“着力点”,凝聚共识抓责任

为切实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解决党员干部对“三会一课”认识不到位,灯下黑的问题,市检察院机关党委以提升重视程度为“着力点”,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

1、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重要作用。注重发挥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的“龙头”作用,不断加大对支部书记、支委的培训力度,机关党委不仅自行组织党委委员、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前往河北正定党校学习,优先安排支部书记参加市直机关党工委组织的学习培训5人次。引导支委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三会一课”是基层党支部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增强各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自觉性。

2、建立层层抓落实机制。签订机关党建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党组书记、总支书记、支部书记主要责任,建立党组书记抓决策、党委书记具体抓、各支部书记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同时,完善党组成员、党委委员联系支部制度,帮助支部解决“三会一课”落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帮助所在党支部创优出品牌。

3、突出以上率下作用。将“三会一课”制度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联系普通党员的重要途径,院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参加所在支部“三会一课”各项活动,做到“六个带头”:带头宣讲上级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带头讨论支部会议议题、带头上党课、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落实支部决议、带头遵守各项制度规定。

二、找准“切入点”,精心组织保质量

为杜绝“三会一课”落实过程中出现层层递减、搞形式、走过场的情况,市检察院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组织实施为“切入点”,通过扎紧制度篱笆,有效保障了“三会一课”质量。

1、健全制度规范化。进一步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明确支委会、支部大会、党小组会、党课的参加人员范围及主要任务、组织程序和组织方法。进一步健全学习考勤、请销假和会议记录等相关配套制度,通过明确要求、量化标准,督促指导各党支部组织生活正常有效开展。做好“制度上墙”工作,将党员权利义务、入党誓词、“三会一课”制度制成宣传栏挂进党员活动室(党员之家),让党员干部在氛围中感受,认同学习教育,让“责任上心”,使新党员加强学习,老党员时刻谨记,提高做好“三会一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丰富内涵科学化。不断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通过召开思想分析会,征询建议,收集“点子”,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部门党员个性化需求,提升学教效果。在形式上处理好化整为零与积少成多的关系,破解工学矛盾,督促干警把工作与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方法上,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灌输和启发的关系,针对办案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党员,规定好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和检查验收学习情况的时间,方便支部、党员灵活安排学习内容。

3、考核督查常态化。充分利用“厦门党建e家”的平台功能,相继开办两期培训班,强化支部管理人员操作“厦门党建e家”平台的技能,及时解决处理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利用“党建e家”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党课学习等情况量化积分,每半年对各党支部党建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作为支部党建工作创先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检查考评,认真查找支部建设、“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动态管理,激励各党支部补齐党建短板、提升工作水平。

三、把握“兴趣点”,创新形式激活力

在明确责任落实、加强组织实施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途径、搭建新平台,牢牢把握党员干部“兴趣点”,不断丰富和改进“三会一课”形式,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1、在活动形式上下功夫。改变支部学习一人说、大家听的单一学习方式,采取党员轮流讲、集体点评、观看党建专题片、现场观摩等形式,让全体党员干警参与到“三会一课”主题和内容的筹备、计划、安排当中,通过加大参与度,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努力创新形式讲党课,打破书记讲党课的常规观念,倡导党员中优秀业务骨干、劳动模范结合本职岗位工作,讲微党课,使党员的党性修养在聆听与讲授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在学习载体上动脑筋。充分利用省、市组织部开发的“党员E家”、“厦门党建E家”等“互联网+党建”学习的平台拓展党员学习渠道,让学习教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党员“不辍学、不漏学”。在市检察院内网开辟“学习党的十九大”“党务公开”专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不定期发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章党规等学习资料和各党支部开展活动情况。建立“支部书记、党委委员、支部联络人”微信群,及时推送重要学习内容,为党员提供交流平台。

3、在特色活动上见真招。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重思入党历程,举办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参观革命教育基地,老党员讲检察史,开展党建书画摄影作品展,与海关、公安等单位共建。入学校进行法制教育,下社区进行法制宣讲等灵活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广泛深入进行党性教育,增强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

四、抓实“结合点”,服务大局见实效

为更好发挥“三会一课”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服务检察工作发展方面作用,进一步抓实“结合点”,将落实“三会一课”与做好检察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服务发展大局相结合,切实将党建工作取得的实效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1、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服务检察工作发展。发挥党组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主动融入机关整体工作运行和日常管理中,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把关、关键任务有党员承担,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引导党员干部在本职工作中创先争优,带动检察工作整体上水平。

2、发挥党员引领作用,服务发展大局。今年以来,机关各党支部组织党员深入社区,帮助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交通文明督导等落实市委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结合检察工作,分别到xx小学、xx小学、xx中学、xx中学等学校,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校园禁毒等法制宣传活动;请退休老党员为社区矫正人员上人生教育法制课,在兴隆社区开展“讲古话仙谈法治”;组织党员深入xx村开展帮扶工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服务大局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全体干警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实打实服务,落实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服务群众需求。

“三会一课”典型经验材料5篇_经验材料5

为加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双塔镇党委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章党规,将“三会一课”作为严肃党的组织生活,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抓手,以“五个突出”将“三会一课”制度落到实处。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将政治学习和教育作为“三会一课”重要内容,每月月头制定周密的理论学习计划,组织党员学习、领会、宣传党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及十九大精神等,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党员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做到政治上合格。

二是突出党性锻炼。将“三会一课”作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重要途径。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用好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开展警示教育等方式,让“红脸出汗”、自我警醒成为常态,帮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员本色,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切实将“三会一课”打造成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不断提高党内生活的原则性、严肃性、战斗性。

三是突出学用结合。始终抓牢“学”这个基础,抓实“做”这个关键,将开展“三会一课”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打好冲刺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拓宽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式,严格学习纪律,提高学习实效,真正使学习入脑入心,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4.旧村改造典型经验材料 篇四

(一)加强宣传,使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是实施旧村改造的内在动因 旧村改造虽说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好事,但由于该项工作涉及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再加上农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工作难度较大。因此,能不能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激发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使旧村改造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变“要我改”为“我要改”,这是旧村改造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关键所在。望川村有360户,1171口人,全村土地总面积3147亩,其中耕地 1307亩。1984年开始,该村以地下煤炭资源为依托发展村办企业,1989年该村已拥有煤矿、铁厂、铸造厂等9个村办企业,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05万元,人均存收入1000元。有了钱就要盖房子,这是中国农民的传统,望川村的百姓也一样。以前,望川村民无钱修房子,360户人居住在三个自然庄中,居住区占地面积185亩,自1978年以来,富裕起来的望川村人,纷纷建新房,截止1989年,全村共建新房1000间(眼),占地185亩。这样形成了三个问题:一是村庄土地浪费严重,村庄占地已占地370亩,而许多村民仍无房住,要彻底解决,村委估计至少还得占地300亩,这样一来望川村占地将达到670亩,而且将形成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二是耕地日趋减少,除了村民修房占地外,望川村办企业也要占地,企业要发展,就要上规模,上规模不占地不可能。加上国家、省、市县一些重点项目占地,人地矛盾必将进一步激化。三是村内建筑杂乱,以前的居民点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低、矮、破烂、污水横流,垃圾随处可见,排水排污都是问题,而新的建筑虽然新,但东一处,西一处,显得杂乱无章,公共设施无法配套,导致了望川村街道低洼不平,雨天水路不畅,因排水、走路造成了许多民事纠纷,村庄建设水平上不去,仍是“年年建新楼,岁岁无新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国土资源局积极为该村出谋划策,在参观该村时,与该村两委班子就望川旧村改造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我们的宣传下,望川村两委认识到了这一点,从1988年开始,两委干部统一了意见,决定进行旧村改造。为了帮助望川村进行旧村改造,我们首先建议该村走出去。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外地旧村改造典型村取经,寻找旧村改造的感受和动力。二是通过座谈、恳谈来统一认识,消除村干部的畏难思想,齐心协力做好拆迁户思想工作,消除群众的担忧、害怕、抵触情绪,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征地、拆旧铺平道路,确保旧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指导,注重规划和建设管理,是高质量完成旧村改造的前提和条件在旧村改造中,许多村庄由于不重视规划和建设管理,结果使村庄旧村改造半途而废,新村面貌依旧、质量不高。因此,旧村改造首先要因地制宜,制定一个功能齐全、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中心村及有条件的村庄要按照现代化新农村的标准进行规划,同时要强化建筑设计工作,对户型、主基色、建筑立面都要统一标准、统一设计。按设计施工。在我们的帮助下,由山西省城乡设计规划研究院的技术人员给望川村绘制了1990至XX年新村建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总体规划,提出了十年奋斗目标。其中新村规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在91年建成两栋三层居民楼,安排居民48户;建成宽12米,长1000米的柏油新街;建成教学大楼和容积为500立方米的自来水塔。第二步,从1992年至1995年,建成居民楼8栋,安排居民200户的同时,建成综合办公大楼、商业大厦、酒家、幼儿园和煤气站。第三步从1996年到XX年,居民全部进入新村,并建成医院、文化宫、公园、力争全部完成园林式新村建设任务。望川村的旧村改造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争议,但在今天看来,我们对望川旧村改造的超前规划是正确的。国土资源部长孙文盛在任山西省省长时,多次深入该村进行调研,对该村旧村改造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三)和谐发展,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是确保旧村改造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 1991年,望川村开始了旧村改造工程,首先的阻力来自传统观念。有相当部分的村民认为再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属于私有财产,加上一些风土习俗、家族势力等多分面因素的纠结,撤旧房很困难;第二是村民住房问题,谁先谁后住,新楼价款问题。为了使望川村旧村改造顺利进行,我们从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符合国家法律与政策的精神,积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了旧村改造民主决策、科学规划。从而有力的促进望川村旧村改造了工作。我们在望川旧村改造中主要处理好了以下三个问题:

1、旧房拆除。望川村通过开会、广播、板报、标语等形式,反复讲解和宣传“旧村改造”的目的、意义和目标要求。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在党员干部中进行动员,并拉上全村党员干部外出参观,使他们认识到了旧村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主动撤除自己的房屋,腾出宅基地户用于建设新楼房。该村老党员郝世愧1987年刚盖起16间新房,但却首先不同表态,主动撤除自己的房屋。在党员干部作出表岁的同时,该村组织了旧村改造政治思想动员工作组,挨门逐户做思想工作,为该村的旧村

改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改造资金的筹集。实施旧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益事业建设、旧房老宅基补偿等都需要一大笔资金。部分实施整体迁建的村庄更需要投入大量的启动资金。望川村旧村改造中,拆迁户房屋按当时房屋造价赔偿,新楼价款采用群众出小头,集体出大头的办法、并且每户免1.6万元。拿1991年新建的两栋楼来讲,两栋楼总投资150万元,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可安排居民48户,户均建筑面积106平方米,户均居住价款仅1.2万元,总价57.6万元,仅占总投资的零头。村集体收回的旧房有偿使用、投入部分土地征用款、村集体资金投入等方式解决旧村改造资金问题

3、新楼房的安排。从各地旧村改造来看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新房的位置;二是通过竞投,谁出钱多谁先选择宅基地;三是按照旧房拆除(或腾空)的先后顺序,谁先拆除(或腾空)旧房谁先挑选。但是素~办法在望川村旧村改造工作中难以行通。望川村在旧村改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第一、二栋楼竣工时,群众都不愿意住;当群众看到新楼宽敞、明亮、水、暖、电、气配套设施齐全,又张着要住楼。在我们的帮助下,该村出台了分房制度:群众要住,优先群众,群众不住,优先党员,党员不住,干部带头住。几经反复,使全村群众都住进了楼房。

(四)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协同支持,是实施旧村改造的重要外部条件 旧村改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较多。望川的旧村改造表明,要搞好旧村改造,除了望川村自身要有较好的内部条件外,还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资金、政策、土地指标、审批服务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在工作中,从方案制订到具体操作,我们都把握政策,加强指导,把政策用足,落实到实处。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各种费用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乡镇一级政府要把旧村改造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加强指导。望川村所属润城镇是我县的一个经济大镇,在望川村的旧村改造工作中,润城镇两委班子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我们的指导下积极推广望川旧村改造经验,有力的促进了该镇旧村改造工作的进展。今后的工作和建议近年来,我县的旧村改造工作虽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但从整体而言,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从横向看,区域之间甚不平衡,部分乡镇进展缓慢。从纵向看,两头热中间冷。即上级政府十分重视,村民呼声十分强烈,但部分乡村干部和一些部门存在畏难情绪。究其根源:一是缺乏共识。即没有充分认识旧村改造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二是畏难情绪作怪。在土地指标、建设资金、旧村改造中的矛盾纠纷这三大困难面前,部分干部或多或少产生畏难情绪。三是政策缺位。旧城改造工作目前尚处在探索性阶段,相关部门未出台一些配套政策,自上而下至今还没有明确规范的法律政策。

(一)合理配置农村集体土地资源,满足旧村改造用地需要 目前,我县农村旧村改造工作首先面临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土地指标问题。由于存在着城乡两元结构,以往在土地指标使用上,往往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不公平现象,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上级政府配给的土地指标与实际需求缺口更大,能用于旧村改造的则更少。同时,在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中,许多村庄没有或很少预留了建设用地,根本不能满足旧村改造的需要。从各地的实践看,当前解决土地指标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指标用于旧村改造;二是根据政策,通过土地整理获取折抵指标,或中心村通过宅基地复垦还耕置换建设用地指标。但上述办法都受到了配额、经济、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根据我们的国情、市情以及土地法律法规精神,用地紧张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我们认为,旧村改造用地问题,还是要从改革入手,制定相应政策,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1、政府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满足旧村改造用地需要。旧村改造,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目前,许多地方都把农村宅基地整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目的就在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鼓励支持旧村改造,在用地指标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2、开源与挖潜并重,加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力度。从集约用地,减少人均占地面积入手,积极探索节流新思路、新办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扩大迁村并点试点工作。缩并农村居民点,扩大城镇、中心村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城乡居民点用地结构,达到节约、保护耕地目的。二是在城市规划区内、中心集镇推行多层公寓。在供地方式、购房面积上、购买价格上、房产处置上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既可以维护农民利益,同时也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三是建立城乡土地置换机制,允许农民在一户一宅原则下,原有农村宅基退耕后,按一定比例置换中心村或城镇建房用地。目前,农村居民为了经商、务工、子女读书,进城定居较多,城乡土地置换条件已日趋成熟。我们要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并加上宣传力度,不能停留政策文件层面上。四是出台农村建房节地奖励政策,鼓励农民减低用地标准。目前,农村家庭人口趋少,而农居占地较大,空置现象较普遍,要在观念更新、政策鼓励二个方面加以引导,逐步消除农村建房中土地资源浪费现象。

5.西河学校减负典型经验 篇五

为响应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减负万里行活动通知及省教育厅相关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切实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我校遵照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指示精神,积极及时、认真组织开展了 “减负万里行”系列活动。

一、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学习领会,达到认识再提高。我校为把“减负万里行”活动抓实、抓细、抓好,及时进一步健全了以校长胡志纲为组长、分管副校长裴功华和教导主任彭瑛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校“减负万里行”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安排、沟通协调等具体工作,实行校长责任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切实保障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扎实有效、顺利实施。

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 “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转变了教育观念、端正了教育思想、充分认识 到“减负”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认识再提高达到了思想高度统一的效果,认真制定了校活动方案;按照校活动方案,学校围绕着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丰富学生生活、创新工作方式、尽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组织开展了针对性的活动。

二、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致力建立持续发展机制。学校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特作了以下几点规定:

1、严格执行学生家庭作业时间的各项规定,我校低年级不留家庭作业,高年级回家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

2、坚决反对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不得在班级宣读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不得以考试成绩进行分班、分座位。

3、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时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科课程,学校专门对音、体、美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训练,使他们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课程标准和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规范化,认真备好、上好每节课。

4、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确保每天“大课间”的活动时间,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早上30分钟进行课间操、集体操的训练,下午30分钟进行各班特色锻炼活动,学生在学校既学习了文化课程,体质上又得到充分的锻炼。

5、规范学生在校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娱乐休息时间,做到放学铃声一响,学生离校,坚决杜绝放学后留学生在校订正作业和辅导学生。

6、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科目,每学期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期中考试和平时抽测,只在学期结束时进行各科的学习考察。

7、加强对学生教辅材料目录的管理,学校和教师个人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文化课补习;教师不得推销或者变相推销教学辅导书,加重学生的负担。

8、严格执行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实行公开平均分班制度,严禁举办任何形式的选拔生源考试,不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班”。每班的学生控制在40人左右。

9、分层次布置学生作业:根据学生知识基础、能力和水平差异,分层次布置课后作业,规定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内容和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提倡教师布置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10、进行阳光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学校公示栏公示每学期的订书数量及志愿征订数部分,自觉接受社会、家长监督,同时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

部门备案。

三、更新教育理念,开创 “减负”新形势。

我校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举措,通过狠抓课堂教学环节,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素质教育开放周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进行随堂听课,促进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激发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减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减负”的共识和合力。

“减负”与“增效”并举,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减负” 不是降低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减负”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千方百计用好课上时间,既要精讲又要多练,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练习时间,把学生的问题解决在课堂上,从而减少课后作业量。我校同样重视音、体、美、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学,不以“减负”名义减少应开课程或降低学科要求。

学校通过此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组织开展,使我们更清、更深地认识到,减轻学生负担尤其是过重课业负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实在的措施,要有严格的督查,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以学生、家长、教师为主体进行合力共创共建工作,深入挖掘、找出不足,加以改正。采用多种形式,努力把“减负”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办各方满意的合格学校。

6.学校典型经验材料 篇六

1 非典型猪瘟病原特性

本病的主要病原体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过去一直认为, 猪瘟病毒虽然有不少的变异性毒株, 却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来, 有人根据猪瘟病毒的毒力、抗原性、致病性及血清型特性的差异, 猪瘟病毒分为2个血清型。Ⅰ型主要是猪瘟病毒强毒株和绝大多数用于制作疫苗的毒株;Ⅱ型主要是引起“非典型猪瘟”的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毒株。Ⅰ型可引起典型的猪瘟病变,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Ⅱ型可引起亚急性、慢性感染, 或者只引起轻微的症状和病变, 甚至不出现症状, 在临床上难以诊断。

2“非典型猪瘟”致病原因

引起“非典型猪瘟”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母猪猪瘟野毒带毒是引起“非典型猪瘟”最根本原因。当经产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猪瘟野毒后会引起潜伏性感染。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产生的不同后果与感染毒株的毒力和感染的时间有关。母猪配种怀孕后, 病毒可由血液通过胎盘屏障传给胎儿, 胎儿之间也可以互相感染。胎儿形成病毒血症, 然后通过血液将病毒带到各种组织。这种先天性感染通常导致母猪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或弱仔和震颤猪。弱仔在出生后不久死亡或成为貌似健康而实质上却是持续性感染的仔猪。这些仔猪临床上不表现出症状, 但剖检时往往发现肾脏表面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这些产下来似乎“健康”的先天性感染仔猪危险性极大, 原因在于这些仔猪可在长达数月的时间内排出大量的猪瘟病毒———而不表现出症状, 也检测不出猪瘟抗体。这种猪群长期排出的猪瘟病毒, 会使整个猪场长期处于猪瘟野毒的威胁当中。当猪群出现波动时便会爆发猪瘟;其次这些仔猪免疫力低下, 容易与猪圆环病毒Ⅱ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和猪副嗜血杆菌病等多种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其临床各种症状均不典型, 但多数病猪的颈部、四肢、腹下、耳尖、臀部等部位皮肤均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3 防控体会

“非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死亡率低 (但保育猪和哺乳仔猪死亡率较高) , 病理变化不典型, 临床难以诊断, 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再者在实际生产中, 猪只单独发生猪瘟的情况很少, 常发生猪瘟、猪圆环病毒Ⅱ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猪副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几种疾病的混合感染。因此, 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 有效控制这些混合感染疾病。

3.1 建立完善的疫苗预防制度

⑴加强母猪猪瘟免疫强度, 除母猪分娩前4周免疫外, 在春、秋两季加强猪瘟免疫;

⑵母猪猪伪狂犬免疫应分娩前6周进行跟胎免疫, 在春、秋两季加强猪伪狂犬免疫;

⑶母猪猪圆环病毒Ⅱ免疫应分娩前5周进行跟胎免疫;

⑷母猪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免疫应分娩后2周进行跟胎免疫, 但千万不要打弱毒苗;

⑸种公猪、后备种猪根据各场生产实际来制定;

⑹仔猪免疫程序:0日龄, 猪瘟免疫, 1头份;0日龄, 伪狂犬滴鼻, 1头份;35日龄或断奶一周, 猪瘟免疫, 6头份;45日龄, 伪狂犬免疫, 2头份;60日龄, 口蹄疫免疫, 2ml;70日龄, 猪瘟免疫, 8头份;75日龄, 伪狂犬免疫, 2头份;8 5日龄, 口蹄疫免疫, 2ml;110日龄, 口蹄疫免疫, 3ml;

⑺加强猪群免疫监测, 应在加强血清学监测特别是免疫效果监测的同时, 提高对病原学监测的能力, 然后根据免疫监测结果来指导、更改免疫程序。

3.2 加强生猪养殖场的饲养管理

⑴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通风、换气、消毒、保温工作;

⑵根据生产实际降低猪群饲养密度, 保证饲料营养均衡,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⑶出生仔猪应尽早吃初乳以获取母源抗体, 剪牙、断尾、去势时间应在出生2~3天内完成, 注意对伤口处的消毒工作, 以防病原体对仔猪的侵入;

⑷断奶当天做好猪群药物保健和驱虫工作, 并在断奶后3~5天其饮水中添加多维和抗菌药物, 提高其抗病能力;

⑸转群前后所投喂的饲料应添加药物组合 (如爱乐新250ppm+氟甲砜霉素100ppm或枝原净100ppm+氟甲砜霉素150ppm或枝原净100ppm+阿莫西林250ppm+强力霉素300ppm) , 以减少转群所带来的应激反应;

⑹饲料原材料应采用新鲜的, 饲料中要添加脱霉剂, 以减轻霉菌毒素的危害。

7.课程改革典型经验材料 篇七

规范管理,引领课程改革稳步发展

社旗县饶良镇初级中学

2009年3月 课程改革典型经验材料——

规范管理,引领课程改革稳步发展

社旗县饶良镇初级中学

一、学校基本情况

社旗县饶良镇初级中学创建于1968年,位于饶良古镇文化路东端,东临饶良河。学校占地40亩,建筑面积9528平方米。学校拥有大型图书室三间,阅览室四间,藏书2万多册。有城域网计算机教室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设施齐全的远程教育教室一个,微机94台;体、音、美、劳和电教器材,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学校布局合理规范,校园内苍松翠柏掩映,花坛中一年四季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校训、人文性标语遍布校园,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82人,专任教师80人,其中本科学历19人,专科学历61人,学历达标率为100%。中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17人,35岁以下专任教师31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比较齐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教师队伍。

饶良中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重视制度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多次获得“社旗县管理规范化学校”称号和社旗县学校管理综合考评一类学校,2007年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农村中学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的荣誉,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表彰。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管理

办学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我校依据《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部管理要求50条》等规定,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科学、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分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辅导、考评、作业批改、教学研究、考绩等十五项86条,对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制定了《德育工作制度》分教师部分、班主任部分、学生部 分、安全工作等四项56条;建立了《后勤管理制度》,保证后勤工作为教学一线服务。为适应教学评价新的要求,学校还制定了《教师量化考评细则》,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36小项,每学期以量化积分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评价,保证了对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适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实行了教师聘任制,认真落实教师竞争上岗制度。每学年初由校长择优选聘班主任,班主任选聘任课教师。这些制度的认真落实,确保了我校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教师成长与发展

1.加强师德建设。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好师德教育。学校成立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明确的工作细则,要求全体教师共同遵守,并且利用例会,由校长具体负责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要求全体教师讲求奉献,不求索取。目前,我校教师都能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知荣明耻,爱生护校,教师师德受到了学生家长和上级领导的普遍好评。

2.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统一思想,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学习《走进新课程》,促进了教师观念更新。2004年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新课程通识性培训和新理念培训,从2005年到2008年,我校坚持教师不培训不上岗,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种暑期培训活动,培训率达100%。2007年至今,我校除数学外的其余各科教师全部参加了本学科的岗位培训。广大教师经过认真学习,转变了教育观念,较好地适应了新课程的教学。

3.组织校本培训,关注教师发展。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思考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充分认识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了校本培训机制,引领教师成长与发展。首先是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分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针指导课堂教学的改革。每个学期我校都会为全体任课教师订阅所教学科的新教材,督促教师学习新教材,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研讨新课改下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其次是重视教师教师业务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的发展,提倡教师终身学习,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多读书看报,学习新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苦练“三笔字”“普通话” 等教学基本功,参加计算机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另一方面,支持教师进行高学历进修,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凡是省、市、县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学校都积极派同志参加。通过学习培训,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更新,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保证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三是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我校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纳入了常规工作,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组织教师进行网上学习,查阅资料,观看远程教育教学录像,制作教学课件。目前,我校教师全部通过了计算机高级培训,绝大部分教师能独立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四、加强教学管理,形成良好校风

饶良中学张长山校长有一句话:一所学校就像一条河流,河水总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任何教师都要溶入河流,流向既定的目标。这话形象地道出了学校管理和校风建设方面深厚的积淀。多年来,我校狠抓教学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校风。

1.抓好常规教学管理。我校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狠抓了各项教学常规的落实,对备、讲、辅、批、考、评、补各个环节都有 明确的工作要求。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做到周前备课,储备教案不得低于4节,每周五任课教师需把教案上交教导处,由教导处人员检查后签字盖章,这样就避免了无教案上课的现象发生;课堂教学中积极学习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改经验,突出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每节课教师讲解不得超过20分钟;每期组织两次大型考试,监考、改卷、登分、汇总都做到组织严密、分工具体、责任到人;作业采取学校大型检查与各学科分散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每学期由教导处组织五次作业大检查,从数量到质量进行登记造册,评出A、B、C三个等级,以便于期末对任课教师进行量化考核。这些措施保证了我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形成了良好的教风,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开展校本教研,积极探索新教法。

实施新课程,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以人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我校积极实施“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法指导”的校本教研活动。一是认真做好“四课”活动。四年来我校坚持分教研组坚持每周进行听评课活动,能力较高的教师讲示范课,能力较差的教师讲过关课,主讲教师要写出说课材料,听课教师要认真做好记录,听后立即评课,写出评课材料,真正做到以课载研,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坚持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在教研会上,每周提出一个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作为教研议题,经过教研组全体同志讨论,研究解决办法。通过听评课和校本教研,我校不少教师很快适应了新课改,找到了新的教学方法。截止目前我校已有王振中、张金香等六位同志获得市级优质课、示范课奖励,在全县教学中树立了一面旗帜。

3.抓好教科研活动,走科研兴校之路。

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我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学校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理化生、史地、体音美劳信七个教研组,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并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 题进行立项研究。如语文组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渠道培养写作兴趣,全方位提高作文水平”的研究,于2006年顺利结题,其研究成果受到了市县教研机构的好评,好的经验在我县各初中迅速推广。再如,我校英语教研组针对新课程实施后,农村中学学生不适应新教材,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的问题,开展了“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发展”的研究并已顺利结题,获得了市级教科研组织的奖励。目前,我校已经有五个科研课题研究结题,仍有七个课题正在研究中,这些课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校本教研和教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校教学成绩在全县质量抽测与中招考试中连续五年位居全县前列。

多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外地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制,使我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8.远程教育典型经验材料 篇八

不断提高全区远程教育工作整体水平

———甘州区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甘州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远程教育工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建得优、管得好、学得实、用得上”的工作方针,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典型示范,狠抓学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抓管理,促规范,打造学用保障生命线

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加强远教工作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学用工作规范化水平。一是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相关制度,普遍落实“逢八”播放制度,各站点平均每周组织收看省平台节目1次,每次收看时间不少于2小时,党员干部参学率达到98%以上。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按照多渠道配备、多形式培训的思路,将工作踏实、乐于奉献、接受能力强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选配为站点管理员,在区社会服务培训中心分2期10批次对站点管理人员进行了轮训和操作测试,合格的发放远程教育管理员上岗证。三是强化日常督查。严格落实 1

季巡查、月通报、周自查制度,全力做好远教技术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发挥区级平台的站点管理功能,开展定期督查,及时做好站点学习情况通报工作,彻底消灭“零点击”站点,促进学用工作经常化。

二、抓基础,促提升,打造服务教学资源线

发挥区级教学平台“总开关”、“发射器”和中心枢纽的作用,为开展工作提供有效载体。一是建设区级教学平台。积极筹资20万元,通过政府采购,购置服务器2台、交换机2台、防火墙1台及专用配电系统,建设与电信模式相匹配的区级辅助教学平台。二是更新改造组工网站。结合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对甘州组工信息网站进行改造升级,使网站成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整合教学资源。整合组织、教育、广电、农牧等系统的教学资源,切实加强教学资源开发体系建设。2008年以来,累计制作各类专题片36部,制作先进典型电视宣传短片80多期。

三、抓典型,促深化,打造创争活动动力线

深入开展远程教育“双创双争”活动,掀起了深化管理和“学用”高潮。一是创“示范站点”。按照“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责任落实、技术培训、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四项措施,扎实开展示范站点创建活动。2009年创建市级标准化终端接收站点29个,2010年创建示

范乡镇1个、市级示范站点4个、市级标准化终端接收站点77个、区级示范站点18个,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二是建“示范基地”。延伸教学课堂,灵活学用方式,先后建立梁家墩五号工厂化育苗中心、前进奶牛养殖基地、大满杰灵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学用示范基地,涌现了一大批种植、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三是育“学用标兵”。围绕带头学习、带头运用和全面提高学用主动性和示范性开展创争活动,建立学用转化示范制度,把远程教育与培养新型农民、培养科技示范户等工作结合起来,先后培育学用标兵56名,较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四、抓统筹,促落实,打造学用质量保障线

狠抓“建、管、学、用”四个环节,顺利推进远程教育工作。一是整合利用,确保“建得好”。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建设整合起来,共享共用,扩充功能,放大效应,着力提升远程教育整体建设水平。二是检查指导,确保“管得好”。把远程教育工作列为党建责任书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党建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加强运行情况的督查,及时掌握播放情况,做到勤安排、抓落实。三是互动交流,确保“学得好”。通过“共建共享、互联互动”,实现播出平台、传输网络的共用,把“想让农民群众知道的”和“农民群众想知道的”内容及时制作出来、及时

传输出去,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吸引人、凝聚人、教育人、引导人、提高人”的作用。

五、抓拓展,促实效,打造远教工作创新线

上一篇: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下一篇:制造部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