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2024-07-20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共12篇)

1.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一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要积极更新体育教育的模式。文章基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在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为之后的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向社会输入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提升人才的体质水平,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完善的表现。

一、改变体育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转变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所谓终身体育,便是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一直坚持体育运动,将体育运动作为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的活动。从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来看,很多教育工作者将完成教学大纲上的要求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还有教师认为只要组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参与体育活动,跑跑步,跳跳高,便是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育活动的理念。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诸多挑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只有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有效提高,才能完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具备体育意识与健身意识,促进学生将体育活动作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因此,每一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认清体育教育的本质,将终身意识的培养作为体育教育的必要目标之一,促进当代高职学生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借助学校内的宣传板块与网络媒体加强终身体育理念的传播,让学生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促进学生产生体育运动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中,建立其终身体育意识。

二、提升体育活动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的体育活动水平,对于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有一定影响。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体育运动技巧,才能在课余时间自主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全面理解体育技巧,体育项目存在的意义。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体育活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给学生提供自主锻炼,自主评价与自主管理的机会。比如,在接力赛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方式促进学生在小组内一起讨论接力跑的技巧,相互分享好的方法,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获得多种运动想法。除了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任何体育锻炼的意义,明确每一种体育锻炼方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向学生传播体育运动的知识,让学生获得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能够结合个人体质特点去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与体育锻炼手段、除此之外,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要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内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体育运动的兴趣,这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具有奠基作用、在学生融入到社会之后,能够自主制定体育锻炼的计划,以合理的方式提高个人身体素质,才能在社会与家庭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三、完善校园体育设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完善的体育设施,是高职院校开展多样化体育教育活动的基本保障。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关注体育设施的丰富,积极引进先进的体育设施,支持教师与学生在校内接触最新的运动形式。就目前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体育场馆不足、器材不足、种类不足,都影响了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情。只关注能够满足日常体育课的场地与器材,没有给予学生课外运动的设施支持,使得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难以养成。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要关注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与保护。只有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体育运动设施,让学生的体育运动欲望能够随时得以满足,才能使之养成体育运动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现有的资源,建立合理的应用机制,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到体育场馆,使用体育器材开展体育活动。

四、宣传健康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院校,考虑到学生工作之后的身体发展需求,积极宣传健康的运动方式,对于学生坚持运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有促进作用。做好健康运动方式的宣传,需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促进大型体育活动的开展。比如校级的田径比赛,市级的马拉松比赛,都能够给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机会,也是学生身体机能的一次挑战。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经常接触体育运动并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从电脑、手机这些数码产品中走出来,促进学生将体育活动作为全面认知社会的另一个切入点。让学生为了更好的参与体育运动而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了解体育锻炼的多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建立起文明且科学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健康运动模式,成为体育活动的践行者,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初见成效的表现。

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为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基地。在学校中引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发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会面对挑战,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整体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鹏.学生个性培养视角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青少年体育,(10):93-94.

[2]许瑞霞.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6):53-54.

2.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二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而且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标志。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1.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是由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 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表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 要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加强对在校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又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是最基本的思路, 也是当务之急, 更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2.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

在职业生活中, 只有确立相应的道德观念, 培养职业情感, 树立职业理想, 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以及具有相应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才能赢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赏识, 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2]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场所, 如果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而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素质教育也就成了空话。因此, 对于高职教育, 只有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处世观, 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素养, 才能保证高职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 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早建功业。

3.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现实, 大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除了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等以外, 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从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的信息反馈情况看, 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例如, 不少学生就业后对工资报酬看得较重, 不能脚踏实地地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不少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毕业生频繁“跳槽”, 使得用人单位大伤脑筋。基于此, 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往往把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录用人才的首要条件。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其将来所从事行业的道德水平,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而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与高职生在校期间所受的职业道德教育息息相关, 但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常开展。

当前, 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但更多的是讲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 忽略了职业道德的现实意义。虽然, 2006年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中将职业道德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 但相比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拿出近一章的笔墨专门论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及相关问题, 力度还是有所削弱, 使得学生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直接影响到其工作后的职业素养和品格提升。

2. 教学内容和方式陈旧, 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教学内容方面, 一是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二是内容陈旧, 缺少鲜活的案例;三是教材体系结构比较死板,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四是教材更新周期太长, 不能与时俱进。[3]这种教材既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又不能及时体现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评价, 更缺少对世界各国职业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及经验的借鉴。

在教学方法上, 主要还是采用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的传授, 较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由于缺乏师生互动, 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受到限制, 影响其学习效果的有效发挥。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 不利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传播, 不能有效地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其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力, 以致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突出、实效性不强。

3. 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近年来, 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开始尝试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渐与校内外的实践、实习相结合, 但仍然与当前企业用户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竞争激烈, 用户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 更须具备较高的职业操守。大学生身处校园, 对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不了解,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也没有涉及行业、企业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 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 与现实工作联系不紧。高职院校虽然也通过安排高职生到企业实习的方式, 与企业取得联系, 但由于缺少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在高职实习期间没有发挥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 以致出现“德育真空”地带, 使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不够。[4]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强化理论学习。

高职院校应重视在德育课及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有条件的可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修养课, 增加教学课时数, 强化理论学习。毕竟良好职业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学习科学理论和道德知识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起点。只有通过系统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才能够了解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 自觉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在日常教学中, 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渗透于专业课教学活动中, 强化职业道德要求, 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将学生已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进而养成道德习惯。此外, 要努力使大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不是对他们的约束, 而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从而激发他们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强烈愿望。

2. 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增强课程的感染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呈现多元化倾向, 特别是大学生思想观念开放, 容易接受新事物, 而不愿受传统观念、模式的束缚。这就要求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也要推陈出新, 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特别是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 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因此,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切合学校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道德教育实用课程体系, 包括显性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 隐性课程的活动方案,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精讲少讲, 用生动、典型、有趣的事例来说理, 增强说理的艺术性、可听性, 只有学生愿意听, 才能保证有好的学习效果。同时, 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教育教学的趣味性。

在职业道德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的方法, 采取民主的对话方式, 以民主讨论的方法与学生沟通, 师生双向互动,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不要以强制、压迫的方法让学生勉强接受正面灌输, 那样只能造成学生嘴上不说, 心里不服的结果, 使得教育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组织讨论或辩论活动, 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使学生能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中来, 让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 在自觉的内心体验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完成职业道德的内化过程。

3. 加强校企合作, 在实践环节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很重视开展职业教育, 他认为:“职业教育的原则, 着重在适应社会需要。”[5]加强校企合作, 就是为了让学校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并不断改进教学, 使教育与社会实践贴近, 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 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 促进企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1) 聘请实习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 (实习) 。在实践中, 学生从事一定岗位的工作, 以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 在工作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也可以邀请高职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专题研讨会。结合他们自身成才、成功的实践体会, 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勤业、精业精神教育。

(2) 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师资建设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一方面学校要鼓励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多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甚至参加生产劳动, 积累实践经验, 改善知识结构, 转变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选聘企业中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学校职业道德课教师或德育辅导员, 改善和提升职业道德课程师资的整体素质, 增强职业道德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3) 不断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改革, 把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向企业延伸, 不断丰富职业道德课程的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 建立校企互动、师生互动、生企互动的职业道德教学模式。实施这一教学模式, 首先, 要积极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搬到生产第一线, 让学生在生产现场上课。其次, 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实习实训计划, 贯穿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要纠正以往开展实训活动, 只安排专业技能训练, 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倾向, 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企业管理人员或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规章制度学习, 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了解企业文化理念和内涵要求, 切身感受企业生产经营中员工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企业的实习实训既造就他们过硬的技能水平, 又让他们适应真正的职业环境, 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纪律。最后, 改革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评价方法, 积极引入社会评价、企业评价, 建立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 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敬业意识, 养成优良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

摘要:目前, 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必要性,主要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 2005-10-28.

[2]胡克培.思想品德修养与职业道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25.

[3]齐晓东.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J].交通职业教育, 2006, (3) .

[4]孙旭芳, 冯文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2) .

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 篇三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思想道德;高职院校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如何进入社会并且能很好地被社会所接收,除了自身的技术技能之外,还应该要更加重视自身的职业素质。在各个领域中,那些实际动手能力强,业务技术知识过硬,以及职业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能够得到这些事业单位的重视。现在的高职院校主要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

是在重视对学生技能培训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

培养。

一、对于职业素质的简单介绍

职业素质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活动的适应能力以及了解的一种综合表现。主要就是表现为职业的个性、能力、兴趣以及情况等各方面。对于职业素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一般有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受教育的程度以及个人本身的一些实际的情况等,这些都会对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产生影响。一个人本身职业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能否顺利就业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就。对于那些职业素质越高的人他们就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一些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职业心理素质不好

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就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他相应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些心理品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心理素质都不好,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有的学生是因为在自己高考的时候没有发挥好,最终就只能就读高职院校,所以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还是对于自己缺乏信心,没有很强的进取心,还有就是缺乏坚强的意志力。还有些学生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那些和学习相关的事情都不能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在生活中也会因为一些同学之间的小事而大发脾气,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发,从而对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2.思想道德素质低下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这方面还不能令用人单位非常的满意。作为一个现在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思想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而且自己本身的道德标准应该是要符合本身的健康发展的,而且还应该符合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缺乏最基本的诚信度,还对于教师缺少必要的尊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现在在课堂上经常睡觉、吃东西对教师没有基本的尊重,有的学生甚至在学期完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教师叫什么名字。还有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相应的信念和理想。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还有的学生就是对于集体的观念不是很强,缺少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3.缺乏良好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就是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在环境和学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和自己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一些观念和思想。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目标和发展等都没有仔

细考虑过,很大一部分人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了的,还有的学生则是不想做些比较基层的工作,有比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并没有在实际中表现出来,只是一些空想。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措施

面对现在的发展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学

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成为现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主要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种。

1.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相关职业兴趣加强有意识的培养

在现在的高职院校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之后就可以

清楚地发现,很多学生在进校选择专业的时候都是比较盲目的或

者是一时的热情导致的,所以就导致了这些学生对于自己所选的

专业一点都不了解,这样就会使得他们在学习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能维持很久,就更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来形成相应的职业兴趣。而在一个人成功的过程中,职业兴趣有着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让一个人身体内的潜能被完全激发出来,让这个人专心地做某一方面的事情,并且一直努力地做下去。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工作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工作,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职业愿望得到一定的实现,从而来

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为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职业兴趣,除了一般的讲座还有就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看看哪种职业是

比较有前途的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

动,这样就可以亲身去接触到这个社会,让自己亲身去体验这些工作中的成就感以及乐趣。

2.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全程化培训和教育

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全程化的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培训和教育部门应该要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情况

来分阶段地进行培训和教育。那么,对于那些刚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就可以相应地安排一些专业的认识、企业的参观还有就是一些以我的理想等一些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兴趣和让他们明白自己上大学的真正目的,从而来培

养学生规范的意识;而对于那些二年级的学生就可以进行一些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探索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个社团积极地开展各种活动,来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还有就是一些吃苦耐劳的品质进行培养;而对于那些三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即将要面对残酷的就业问题,所以,要对他们进行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教

育培训,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技能,还有就是对于他们的人际关系也要进行相应的拓展培训,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讲解一些

国家在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法律,对于一些求职的技巧也应该要进

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求职和就业。

3.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基础知识方面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管选择的专业和以后的职业是什么,前提

都是必须要打好基础的知识。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职业结构和社会行业的调整和变化的速度相应也是很快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不可能就是一种,所以面对这

些变化,学生就必须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有后续发力的实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最主要的场所,教师也应该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转变之前的教学理念,从基础知识的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4.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教学课时,学校应该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破之前那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术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5.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团体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机

构,相关的部门领导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团体的相关活动,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通过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一些调查和对比数据可以发现,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因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具备扎实

的时间能力、务实的态度以及创新和发展的精神,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

能力,从而适应现代用人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聂颖.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D].河北师范

大学,2012.

(作者单位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4.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四

时全丽1

2(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摘要: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群体,是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备军,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重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高职生公民意识缺失既有社会历史原因,又有学校教育和高职学生本身的原因。对高职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我们应运用多种途径: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做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日常管理为基点,做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相结合;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做到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公民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不仅有一个身份问题,更重要的是意识问题。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及其与国家与其他公民相互关系的自我觉悟。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群体,是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备军,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重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加强高职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本质是指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个体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要求个体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既是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高职院校是专科层次的院校,强调学科的专业性、职业性和技能性,注重学生现代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合作诚信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掌握现代技术手段的同时领悟到民主、法治、市场规则等WTO精神,这既是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将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范畴之中。

(三)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当前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职业化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整体上看,高职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和社会进步,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认知,有较强的民主意识,追求自由,重视权利,并且有一定的现代公德观念。但是他们中不少人对公民概念理解非常模糊,公民意识缺失现象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对我国国情的理解和对党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全面认识,过于崇拜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二是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对法律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诉讼意识;三是在公德问题上存在知与行较大的差别,缺乏公德的现象处处可见。造成这些现象,既有社会历史原因,又有学校

教育和高职学生本身的原因。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匮乏“公民意识”的学习资源。

我国在经历了2000多年封建统治后,民众不可避免具有宗法等级观念和臣民意识,缺少权益观念和主体意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社会心理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效率意识、法治意识等公民意识亦随之不断得到强化。但是,臣民心理的残余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影响着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由此可见,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土壤中,并没有留下多少高职学生可以模仿和学习的“公民”资源。

(二)、我国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

据调查,虽然198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主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要求中等学校德育工作重视公民教育,但目前在校的高职生接受的公民教育却是十分有限的。他们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而接受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灌输与意识形态的强化。

另一方面,进入高职院校后,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公民教育在高职院校仍然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学校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只是口号,没有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身份认同感。

我国大众化以前的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非常稀缺的智力资源,是人们羡慕的对象。荣誉感和优越感,再加上比较好的生存状况,促使他们从单纯的知识精英向外延伸,也使他们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质,并有体现自己公民素质的愿望。然而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的总体素质下降成为事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也下降,荣誉感优越感逐渐消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身份认同感的丢失。加之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使得学生们一心为生存而求知,于是缺乏对自己品德修养的诉求,也无法将自己优秀公民的意识唤醒。

三、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对高职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我们应该运用多种途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做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大气候,学校公民教育尚未构成体系、尚未形成制度化和课程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实施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优势。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打好理论基础。要改革传统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导向,变单纯的政策宣传为民主政治意识、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变空洞的道德说教与灌输为个体道德良知的启蒙、道德人格的培养。

实践活动可以使高职生对公民的权利义务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要充分利用板报、广播、法律知识竞赛、法官讲座等形式,让他们知道哪些可以去做,哪些必须去做,哪些禁止去做,帮助其树立慎重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成立一些社团,如法学研究会,开展经常的、持久的法治宣传、研讨活动。组织学生升国旗,开展在国旗下的演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对一些大案要案进行庭审旁听、参观监狱等,从多方面渗透和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以日常管理为基点,做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相结合。

充分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体现高职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学校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要通过一定途径听取、吸收学生意见。听取意见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在参与中强化其公民意识。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申诉、起诉机制。没有救济渠道就是没有权利。大学生申诉权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真正有效的行使。但是,提出申诉和提起诉讼是大学生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后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完善学生权利申述机制来支持学生对学校侵权行为的权利维护。

创设良好的校园内外环境。高职院校大都是近几年新成立的,多建在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有待加强,市场秩序有待规范,舆论导向有待引导、社会风气有待净化,校园内部的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大环境建设方面,首先是要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提高公民的政治热情;其次是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批评错误、揭露丑恶,充分运用舆论的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从小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好校园文化,形成学校公民文化氛围,从物质、制度和心理等正面引导学生,推进学校公民意识培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研究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取向的特点与规律,增强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科学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做到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相结合。

职业道德是高职生最核心的素质。法律意识是底线,公德意识是升华。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要求。只有具备了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从业人员才能在职业实践中成长为训练有素的骨干人才,才能保持永久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鼓励高职生参加勤工俭学,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逐渐培养“勤俭自强”和“奉献敬业”的道德素质。

加强法制教育和公德教育。这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双翼。除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还可以针对高职生成长的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法律知识讲座,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树立慎重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的思想。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学生公德心的培养,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郭芳.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2]肖永忠.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探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3]陈晓萍.论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11.

作者简介:时全丽(1980一),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组织员。法学学士学位。助教。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理论。

联系方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 时全丽

邮编:213164

电子邮件:quanli129@163.com

5.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五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及教师误以为专业学习主要服务于今后工作岗位,专业学习规划都是依据行业及岗位要求制定的,行业需要什么人才,其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学生仅能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的说教中,了解一些与酒店管理行业相关的信息,信息渠道缺乏畅通性。依据以往教学经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主要为星级酒店管理输送人才。学校可尝试采用新型教学思路,定期邀请星级酒店管理人员或优秀校友到学校开展专业讲座,使高职院校学生了解到作为一名优秀的酒店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的行业意识及职业素养,以此为基础,为自己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3.2 改善师资力量和实训环境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领导及教师应依据专业特性及课程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设计。除却采用先进教学思维及方式之外,应邀请酒店管理行业的专家,对该专业学生予以引导,为他们提供专业上的帮助。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进行挂职锻炼,确保其教学素材都来自于行业本身,走在行业前沿。尝试采用订单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方法,邀请酒店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材等,真正实现课程创新,并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3]。

3.3 注重实训教学,构建仿真工作情境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需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专业授课能够解决的。日常专业学习离不开实践,学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及演练。教师要依据课程要求,在实训教学环节,实施工作情境模拟,以虚拟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对职业意识具备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将其贯穿到日常工作及学习中。例如,从事的是酒店大厅接待工作,需注重仪容仪表,以树立良好酒店形象。工作过程中,应全神贯注,时刻关注大厅动静,并具备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真正将服务意识贯穿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意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专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仅限于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和教师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学习要求,了解到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明确该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行业意识要求,改善师资力量和实训环境,重视实训教学,为学生构建仿真工作情境,以该种方式,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卢俊丽.基于酒店行業特点的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J].商,,(9):263-263.

[2]彭磊.如何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10):207-208.

6.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六

前几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加上越来越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导致大批应往届毕业生沉淀,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对用人单位而言,过剩的人才市场给了他们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因此对于用人的标准也就节节攀高。据调查,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主要侧重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个人品质

首要的是责任心要强,所谓责任心,就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心系工作,诚实可靠,不轻易毁约;再就是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仪表整齐,言语礼貌,待人热情等;另外对于刚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

2.注重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种才华的体现,用人单位往往都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便能迅速容人陌生的集休,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效益。

3.注重挫折承受能力

在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良好的危机应对能力及挫折承受能力是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品质,挫折能够使人得到锻炼,压力能够使人成长,一个在危机中能够顶住压力,从容不迫的处理问题的员工必定能给企业创造财富,而这部分人才也是企业重视并将会重点培养的。

4.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化课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但是用人单位还要求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需要面临这样和那样的挑战的,面对机遇和挑战,就要求毕业生们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结合新环境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学生日常管理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计划

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最大的特点在于,各高职院校都有《学生管理手册》,其中不乏对学生的各种管理规定,要求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但是却明显缺少明确的职业行为习惯的要求。许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模糊,对于工作流程、工作规则等都只停留在实训课上老师的简单要求和实训室里的操作守则,学校缺少有目的的.、系统的培养。

2.教学方式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学生接受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就业,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缺少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对于职业化的要求不能在课堂上及时给学生讲解,在教学模式上一般还是处于老式的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的局面,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能学会,却不会用。另一方面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配备上没有跟上时代要求,实训设备陈旧,管理落后,造成学生在学校学的技能还没有来得及应用就已经被淘汰。 3.与企业合作没有形成规模化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已经和企业建立了联系,采取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来进行合作,但是却没有形成规模化,大多数学生由于专业限制还是没有机会在就业前接受职业化熏陶,只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

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在学校求学,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任务义不容辞,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抓住新生入学这一有利契机,进行专业发展情况介绍,并从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来认识专业的重要性、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竞赛,在竞技中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加深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做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下社会、到基层、求锻炼、深化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理解。

2.加强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理念,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以职业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为学生提供直接从校外工作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3.以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教育育人的根本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慎独修养、为人诚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品格;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心胸豁达开朗、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4.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配备上都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如果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应当更多地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而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例如,选修课设置就应该多安排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科目,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相应职业的认知;在教学方法上,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毕业前就掌握未来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同时要注重师资的调整,引进“双师”人才,让企业技师来校讲课,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养的捷径。

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是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保证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职业活动等领域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5.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7.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七

一、物流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顺利完成其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既包括企业对毕业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要求, 也包括各种行业对成熟的从业者心理素质的一般要求, 这些心理素质将在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过程中直接与其职业发展有关。[1]

基本职业心理素质主要有: (1) 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2) 勇于承担工作的自信心; (3) 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 (4) 面对失败与压力的承受力; (5) 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坚毅力; (6) 行为决择的自我控制能力; (7) 对待批评的分辨力等。

而不同职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是有所侧重的。目前尚没有对物流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的明确定论。为此, 本研究就社会对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和在校生职业心理素质现状问题进行了大量调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物流从业人员除应具备以上基本职业心理素质外, 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几项行业相关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 用户第一的服务意识

物流活动是一种服务性活动, 是为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 物流系统的设计与策划、物流活动的开展以及物流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控制都必须以货主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因此, 作为物流从业人员, 应该深刻认识到了解客户需求的重要意义, 并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良好服务意识, 这样才能与货主企业默契的配合, 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信誉和效益, 同时也为社会生产和流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 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

在一个综合物流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少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增大企业的运作成本, 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 造成客户更大的损失, 引起法律纠纷, 造成大数额的索赔。所以在这个链状服务中的业务人员, 在设计物流方案的时候, 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的知识, 而且要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

(三) 持续不断的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

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目前, 信息技术受到物流企业的广泛重视, 并已经应用在定单处理、仓库管理、货物跟踪等各个环节。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 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的应用状况, 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 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四) 环境变异的适应能力

由于物流作业涉及环节较多, 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发事件, 同时, 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 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物流企业作为供需双方的服务提供者, 对信息的采集又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可利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 既能保证正常物流任务的执行, 又能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突如其来的附加任务的执行, 就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 具备随时准备应急作业的意识以及对资源、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使用的能力。

(五) 勇于接受环境挑战

物流操作大多是在现场, 有车站、机场、港口、码头等, 离城市中心较远工作条件比较简陋艰苦, 到物流一线工作首先就要战胜自我, 从想象的那种白领境界中摆脱出来, 而对现实, 勇敢地接受条件和环境的挑战, 克服困难, 脚踏实地, 经受住艰苦环境的考验。

综合以上的分析及用人单位的要求,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利用课堂教育、实训教育以及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二、物流专业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 已经从单纯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 转移到注重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上, 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是, 由于工作起步比较晚, 物流专业的职业心理教育体系很不完善, 缺乏实质性和系统性, 教育效果欠佳。

(一) 重职业技能素质教育轻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这也是就业主导下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各院校皆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仅仅是象征性地开设课程, 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其实, 职业心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 职业心理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态度, 职业心理素质的缺失也必然导致仅以技术维系的人格缺陷, 进而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涯。

(二)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缺乏趣味性和系统性

目前, 虽然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平时也随机选择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 但教育形式非常单一、单调, 缺乏趣味性, 教育效果不佳。而且, 职业心理教育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班学生, 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 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 则缺乏指导与帮助。职业心理教育缺少全程性服务, 全方位切入。将职业心理教育作为一个高职教育的子系统的意识和行动远远不够。

(三) 缺乏职业心理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

目前, 许多高校职业心理教育专职人员数量少, 专业化水平低, 职业心理教育工作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负责, 他们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 缺乏专业知识背景, 缺乏既能跑市场, 又能上讲台的双栖型人才, 更缺乏既能进行政策阐释, 又能为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心理辅导的专家型人才。

三、物流专业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一) 开设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和讲座

我校自办学之初即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专门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职业心理课程, 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培育体系, 系统讲授相关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 使在校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从业人员职业心理特点的要求和正确的行为规范。

同时, 学校还经常邀请各专业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优秀大学生或者业内知名成功人士来做讲座、访谈等, 用他们的现身说法, 分析作为成功者的职业心理素质特点, 用现实中鲜活的例子引导他们实现未来自我形象的塑造, 培养对未来职业的自豪感。

(二) 通过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除开设专门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及讲座之外, 还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性质与需求, 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化的职业素质教育, 构建了系统、多维及生动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中,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训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为走向社会迈向企业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

1. 通过案例分析, 使学生理解物流专业职业心理素质要求。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法。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工作场景,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观察、深入思考和广泛的讨论, 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的工作理念、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如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分析一些知名物流企业崛起、发展、壮大的历程, 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物流发展环境和发展脉络, 使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希望, 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和对本专业和职业的热爱。

2. 通过角色模拟训练, 增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情境后, 把全体学生分成几组, 由他们自行设定工作场景和内容, 自行设计动作、编写台词, 进行角色分配, 最后结合道具在课堂上模拟表演。例如, 物流业务拓展、紧急订单处理、客户需求分析、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协调等课程内容都可以用舞台剧、小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可交换不同的岗位, 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模拟活动通过情境任务的协作完成,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而且对学生在处理业务的方法、处理问题的灵活应变性以及严密的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加深了学生对物流职业的理解, 也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等职业心理素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

(三) 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因此实训教学在物流专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各院校的物流实训课程都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作业能努力, 往往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的教育。实际上, 在模拟实训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既可以让学生提早熟悉工作岗位, 进入岗位角色, 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职业心理素质的需求和重要性, 对日后能够适应社会各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 紧扣专业特色, 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内化为实训教学内容, 突出职业心理意识的内容, 提高或增强学生爱岗敬业和团队精神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等项职业心理素质。

总之,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心理教育,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不能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视为一门孤立的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形成良性互动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机制和体系, 确保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同步提高。最终使学生在掌握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 也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心理素质, 迅速适应各种岗位的需要。

摘要:目前, 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十大类紧缺人才之一。高职院校加大了物流专业的办学力度和对实训教学的投入, 注重学生的知识、行为和技能等显性素质的培养, 但却忽视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物流专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本文就如何使学生了解并具备物流专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做了阐述。

关键词:职业心理素质,物流职业,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海涛, 苏苓.浅析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3) .

[2]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8.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与发展,“德育”一直都是各级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一般对于思政教育课重视程度不高,而且教学手段单一枯燥,大学生思政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因此,为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整体素质水平,要不断在思政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理念,以期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政教学水平。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的时代价值

1.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发展的需要

思政教育是对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因此,应当加强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了解人的内心情感和个体心理需求,帮助构建健全的人格和性格。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很大,人文关怀的手段是对思政教育的升华,而且是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深化了思政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其形式和外延,是思政教育自身创新发展的必要。

2.人文关怀是社会环境变迁的必然趋势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对于人类思想观念、意识行为的影响十分大,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环境,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和探寻环境中的正能量和积极元素,而人文关怀就是最佳的方法之一。通过人文关怀,社会大众能够在纷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取向和选择,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风尚。

3.人文关怀是主体意识张扬的迫切需要

市场经济下,丰富的物质充斥人类的生活,各个主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自我主体感使得人类个体对自身的权利、自由、利益、风险、责任、需求、尊严等的主体感更强,主体意识更加张扬。现阶段社会中的一些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重物质和权利、轻责任和言行等问题,使得人文关怀的思政教育更加迫切。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策略

1.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时,应当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诉求和心理情感,为他们营造宽松、人文的思政教育环境。而且应当积极利用最新的国家政策与大事件,切入相关的思政教育主题,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学一做”教育,等等,精心收集、筛选并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另外,还要积极通过多样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提升人文素质水平,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理念精神。天文、地理、哲学、历史、文化等人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正确的观念引导和真善美、生命意义等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更关键,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高职院校要不断增加人文精神教育的比重,促进学生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协同发展。

2.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大多是教师依照教材或者课件,单向地将思政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难以抒发个人意见。人文关怀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摒弃了落后的单向传递知识的教育方法,并通过各类课堂活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变“说教”为“沟通”对话,使得学生和教师能够在开放式的课堂中平等交流。而且随着计算机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能够利用微信群、QQ群或者微博互动等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即时沟通,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内心想法,进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因材施教,提高人文关怀的水平。

3.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名师出高徒,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构建也十分必要。只有高素质、道德意识先进、价值观念科学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具有强烈道德观、正确价值观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构建出一批师德高尚、教育技能强、注重人文关怀的思政师资队伍。院校要积极引进高素质、道德水平一流的教师人才,完善高校现有的教师结构,形成梯队化的教师组织构架。在新教师的选择中,应当将其德行素质作为最关键的考核因素,对于道德素质低下的教师“一票否决”。还应当对现有教师进行积极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平等、公平、民主的现代教育观念,在实际的思政教学中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究“战略战术”。将“人文关怀”纳入其中能够让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更加容易接受,能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刚. 加强人文关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体现[J].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53-54+77.

[2]唐晓英. 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12,12:62-64.

9.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九

培养途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是在校学生中的精华和骨干,是学校党组织与青年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纽带和桥梁。学校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注意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承担着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政治使命,因此,大学生党员的培养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如何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关系到是否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大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让他们在学生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本课题组运用体验式教育理论,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学生党员个体出发,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和现实需要,把党组织的培养和学生的自我提升结合起来,灵活而又贴近学生实际进行培养教育,进而有效实现党员培养规范性的要求与个体对理想自我追求的结合,确保学生党员个体的思想纯洁,赋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以人性美、感性美和内涵美。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

本课题组于2013年6月至8月,通过走访、电话、e-mail交流等方式对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铁岭师范专科学校、阜新师范专科学校、抚顺职业学院、锦州石化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我们学院共六所高职学院学生党员培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应该说各校在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但也清醒地看到了工作中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1.党员发展程序严谨,但党性理论教育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强

高职学生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在近几年生源紧张的形势下,学生入学文化课成绩低,自我约束不严,表现散漫。为了确保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入党要求都较严格,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发展程序的规范 1

性。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学校在学生党员发展中都严格执行党员发展的各个时间点。一般是提交入党申请书一年后推优,并确立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整一年后才能确定为发展对象。推优过程中,学习成绩、德育积分、民主评议都得进入前三分之一。而且发展过程中有培养人意见、支部意见、群众谈话、组织部门考核。整个发展程序非常严谨、科学。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关于学生党员发展的教育往往是通过支部大会进行集中学习,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学习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基本上是接收和转正党员以及传达上级的文件精神或领导的讲话精神,然后组织大学生党员进行讨论,教育就算完成了,平时很少组织党员进行专题学习。

我们学院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组织部安排的学生党课历时一个月,上至院领导、下至思政课教师,从党的性质、宗旨讲到光辉历程,从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讲到用实际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训教育内容全面。再加上各系部的入党启蒙教育、团学干部培训,应该说我们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系统性较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系统性到位了,学生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没有入耳、入心、入脑?系统的培养教育能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思想入党和理想信念问题?恐怕答案不一定是肯定的。

因此,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着以程序促教育现象,弱化了对学生党员思想入党的要求。同时,高职院三年学制短,而且第三年外出顶岗实习多,导致党员培养发展周期短、培养考察连续性差,对预备党员的后期教育有限。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够扎实,致使一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表现不一样,部分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习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发生动摇、理想信念迷失、宗旨意识弱化,丧失了学生党员应有的纯洁性。

2.学生党员“使用”得到重视,但培养管理缺位、教育方法欠妥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连年扩招,学生党员人数也随之日益扩大,但一些高职院校基层党务工作人员不足,结果党务工作不尽完善。为了既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又弥补党务及学生管理人员的不足,调查中的各高职院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倾向于通过“活动性使用”的方式来培养党员。比如,各校都要求党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并在各类评比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还有院系的很多日常管理,动辄让学生党员来帮忙,很多学生党员甚至经常被学

校抽调参加各类仪式活动,充当观众。这些活动中,学生党员仅仅是被“使用”,谈不上受教育,更谈不上培养,一定程度上,学生党员充当了廉价劳动力、“工具”、“看客”的角色。学生工作不到位时,工作任务紧、压力大的辅导员来不及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做事,有时还会劈头盖脸批评一阵学生。

另外,学生培养发展中的另一重要角色——教师培养人,他们对学生的培养时常缺位。由于教师党员少,学生发展党员数多,一个教师经常同时培养几个学生,而且还会跨专业,再加上大学教师不坐班,和学生联系少。所以,在发展学生入党时,时常会听到培养人说:“这个学生我不太了解,一我不教他,二他也没找过我。”这种培养人的缺位,也是学生党员培养管理中的缺位。

3.对学生党员的整体“要求”多,但与党员个体的“交流”少,学生党员缺乏组织归属感。

党员教育具有极强的规范性和主流价值导向性,教育者明显地居于强势和主导地位,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封闭、限制了人的品德的开放性发展,具体到学校来说,学校里的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主要由院系的支部书记、副书记或学生辅导员承担,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他们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上,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很难做深、做细,提要求多、强调纪律多,而深入党员群体中的时间少,与学生党员一对一的交流少,缺乏对党员个体的倾听,不能深入党员个体的情感需要和个性追求,没有与学生党员实现情感共融,从而造成学生党员中的组织归属感不强,部分学生党员甚至对这种只提要求和奉献,只重集体不理个人的培养产生厌烦。

二、体验式教育在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作用

调查中,本课题组认为各高职院校在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中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各校还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学生党员教育中重视把最终的党员标准和价值判断结论、党的理论及方针政策等结论性观点硬塞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这种状况可能会给入党当动机不存的学生带来可乘之机,他们如若入党势必会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影响党的形象,影响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而体验式教育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主体性和情感性基础上,并通过活动(心理的和外在的)来实施的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方式。这一充分尊

重个体生命和能动性、强调实践性和情感性的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德育和政治教育价值,也丰富了当前高校开展学生党员培养的视野。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和实践探究认为体验式教育在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对学生党员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党性意识的养成

体验式教育不仅要求党员亲自去参与、去“做”,在“做”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更注重“做”之前的准备和“做”之后的内省,注重主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从而较好地实现“做”前后的衔接,把理论宣讲与实践参与及事后的反思、总结结合起来,变空洞的理论讲解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变被动的实践为主动的体验,这使得党员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愿意积极投入,从而促进党员教育目标的达成。

2.把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学生党员主体性的发挥结合起来,有利于达到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

在对党员培养和使用过程中,体验式教育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尊重其主体意愿,要求学生党员“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这就更有效地实现了组织对党员规范性的要求与党员个体对理想自我的追求相结合,党员教育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不断进行自我约束,最终实现自我管理,从而确保学生党员个体的思想纯洁。

3.把党员的个人情感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使得党员培养更加细腻、人性化,有利于塑造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

人心受动是从“情”开始的,发现与获得情感是体验的教育价值所在,体验式教育要求教育者要身临其境地体验学生党员个体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党员个体的情感过程和现实生活,注重倾听党员个体的意见,尊重其个性发展,这改变了以往党员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姿态,使得党员教育更加细腻,在这种更加人性化的氛围中,学生党员更易形成积极的态度,易与教育主体产生感情共鸣,组织感更加强烈,教育也便会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体验式教育途径

基于体验式教育在学生党员培养中重要作用的理论研究,本课题组认识到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的质量,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有必要探讨体验式教育途径。因此,本课题组通过座谈会和电话研讨的方式着重就上文提到几所高职院校在学生党员培养中体验式教育的应用途径进行了充分交流。最后本课题组经过深入思考与探究总结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体验式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尊重学生党员鲜活个性为切入点

过去,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基本上是传统的灌输和教化理论,学生党员个体鲜活丰富的体验没有得到尊重,当然其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不到激发。而体验式党员培养通过体验搭建知识体系与现实生活及自身需要的沟通桥梁,它注重人性的尊重和弘扬,尊重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这就有效保证学生党员在学习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心情舒畅,使其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荣誉的争取、价值的实现与回归,从而达到党员教育的效果。

比如:组织“关于胡锦涛总书记寄语的五四青年讲话”、“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寄托给青年的期望”、“学郭明义、跟党走”等研讨式学习教育活动,让学生党员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谈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组织开展“大学生身边的党员榜样”宣讲,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学生党员看“亮剑”、“建党伟业”等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看后写读后感,进而激发学生党员对共产党员这一特殊身份下的荣誉感,提高学生党员的身份感,激发其行动上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动机。

2.以关注学生党员现实需要为着力点

需求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激励比接受重复的说教效果要好十几倍。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体验式教育以关注学生党员的现实需要为着力点,减轻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和负担,必能激发和鼓励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党员培养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党员生活和发展的现实体验,党组织和教育者要关注学生党员的衣食住行,关心其家庭状况及现实生活,对有困难的党员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还要关心党员的精神和心理需要,配合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部门,加强对学生世界观、理

想信念的教育。例如建立学生困难党员档案,党组织定期给予一定物质帮助,还可以建立教职工党员与学生困难党员的帮扶等。

3.以注重学生党员情感培养为媒介

情感是体验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体验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并使情感不断升华且富于意义。学生党员培养以注重情感培育为媒介,做到以情育情,能满足其受尊重感、知心感、受谅解感等”,从而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同时注意自我随机调整情绪,用自己积极、乐观、自信、先进的情感激励和保护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情感,主动激发党员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党员个体的兴趣和意志得到应有的尊重,身心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

因此,学生党员培养中应加大对学生党员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党员的情感状况,注意把握情感变化,发现对方的情感要求,“并满足之,消解之,抚慰之,净化之。学生管理部门应当把学生党员当做最值得信赖的知心人,在日常管理、校外文化活动、安全稳定等工作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与学生党员交朋友。

4.以开展学生党员系统培训为主阵地

尽管关于党的知识和理论的培训显得枯燥、抽象,但是党的知识和理论对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还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因此,学生党员培养还是应以青马工程进行的系统培训为主阵地,围绕“爱国主义”、“党史党章”、“成长成才”三个模块,开设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新生党员培训班、团支部书记培训班等培训,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育他们坚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坚定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5.以开展学生党员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往,一谈到党员培训、培养,学生们总会感到厌烦。因为,一想到培训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抽象的、干巴巴的理论教条。其实学生党员培训不仅仅限于抽象的理论,它还应该是活生生的生活、生存、生命的经验的总结,其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学生党员培训还应以开展学生党员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把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肢体的做与内心品德的升华连接起来,赋予实践活动人性色彩,使得党员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

比如:可以开展“三下乡”、寒暑假社会调查、参观红色实践基地等社会认知实践活动,慰问、义工、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选任高年级优秀党员到新生班级担任生活助理、第二辅导员、宿舍助理管理员等角色认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在校外实习期间担任班组长等岗位认知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让他们在工作中,接受锻炼,得到考验,增长才干,也让他们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服务意识得到增强,党性品质得到锤炼,从而成为一个理想远大、信念坚定,道德高尚、责任强烈的共产党员。

宣传部:李玉香

10.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十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文化的实际体现,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桥梁;语言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外语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交流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体现出了英语的重要作用。语言不应该只是传授语言,还需要包括学习文化,所以,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英语教学从实质上将就是文化教学。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概述

文化意识包含正在进步的对文化平等的内心理解、对本国和外国文化的慢慢理解和对全球文化之间不同点的研究兴趣。文化意识的提升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对文化研究的兴致,提高其学习主动性。文化意识能够概括为下面三个方面:对本国文化研究的行为意识;对西方文化研究的行为意识;表明本国文化立场的水平。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提高文化意识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生活习惯。它的作用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条件下对其产生更深的理解。其生活习惯能够分为两种:因为语境产生的习惯,包含在语言环境中以外产生的习惯;因为功能产生的习惯,也就是在特定环境中为实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表达手段。第二,注重语言的意义。它是指语言的内在文化。有些语言可以让人类出现某种内心感受。第三,注意调节。人类的生活习惯要和文化背景达到一致,从文化方面上讲,人类会对和本国文化背景不同的行为不会依据自己的标准去理解。假如学生能够明白文化差异的必然性,并且明白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有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状况,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外国文化。第四,理解。要想对文化产生一定的了解,需要有特殊的方法和对文化差异的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遭到很多原因的阻碍,英语老师的文化水平、外语老师的可靠程度、每节课对文化学习时间的分配和教学制度自身的缺点。老师从古至今就被当做是文化的传授者,他自身的文化水平是学生学习文化的主要途径,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老师的作用已经不明显。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很多文化知识。不过虽然如此,老师要是可以在英语教学中把文化和语言有效的联系起来,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也得到了相应的加强,学生在将来工作时能有很多的机遇参加到跨文化交流活动当中。为了确保国际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老师在课堂上不仅需要给学生讲解英语知识,还需要让其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对外国的生活习惯、历史典故、民族风俗和社会风气有一定的认知,提升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的能力水平,以满足我国社会进步的发展需求。

2.使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对于英语课文只了解了其表面含义,对其内在含义并未进行深入探讨,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的英语基础能力较差,而且还缺少对外国文化的社会背景有相应的了解。而英语课文中的素材许多是来源于西方国家。因为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教育背景、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含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接受中国文化成长的学生,学习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知识,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并且伴随着其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程度将会加深,如此就会提升其英语水平,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和别人交流,提升其综合能力,促进学校教学计划的开展。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1.明确培养文化意识的目标。教学大纲就是所谓的教学方案的主要方向,它是指按照教学方案需求并联系学科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明确制定了教学目的,并指出了教学进度安排和所传授知识的层次。它不单是开展思想教育的主要保证,也是开展多媒体教学、教材选取和教学质量测评的主要根据,还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对老师教学水平进行测评的主要根据。由于教学大纲非常重要,假如在教学大纲中并未体现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实施英语教学时老师也就会对学生缺少相关意识的培养。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中需着重体现文化意识的培养计划,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

2.改变教师的文化意识观念。高职英语老师对学生学习英语有着关键作用,是其学习英语的重要指引者,不过当前的高职英语老师缺少提升学生文化意识水平的意识,最重要因素就是老师自身的文化意识水平不高,或者老师的能力水平不够,假如一个老师都未能处理好母语和英语的关系,那么怎么可能会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所以,老师应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进而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我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异同点,让学生可以更完善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其文化意识,才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关注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改革教学方案,把文化意识联系到实践活动当中。首先,老师需要把文化意识和课堂教育联系起来,课堂是学生学习文化的主要地方,老师要把课堂教学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通过目前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环境,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水平,提升学生在用英语交流时的沟通能力,老师也需要在教学时选取一些著名的典故,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知不觉的让学生感受到了许多西方文化的特点。另外,老师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真正的英语环境,老师能够选取一些和课本有联系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外国生活习惯、文化习惯等内容;其次,老师需要多举办相关的实践活动,让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在活动中多和其他同学用英语进行交流,提升其文化意识水平,例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和歌唱比赛,给学生播放外国电影等,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之后会对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更直观的理解,感受到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之间的异同点,了解西方国家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

3.教材内容编制中融入文化意识。由于全球经济化的进步,世界各国增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英语逐渐成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如果为了实现更好地交流效果,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本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还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如此才可以在跨文化交流时有一定的优势。目前高职学校学生学习外国的文化习惯主要是通过课本学习的,如此就需要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添加文化意识方面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不要仅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文化进行学习,而是要同时学习多个国家和多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在内容的选取上不但要学习外国的文化习俗,还要对其科技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知,能够使用下面几种办法:首先在教材选取时引用民族方面的知识,不要直接把外国文化盲目的引用到课本当中,这样会导致学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进而在跨文化交流时不能对本民族进行有力的宣传。正确的办法是选取和本民族文化有直接联系的课文添加到教材当中,进而让学生在不同层次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其次,添加有学习价值的文章,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之后,不但可以更容易的掌握英语语言,还能够更容易的掌握英语文化。只有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英语的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想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不但需要老师认识到英语教学融入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也需要转变教学手段,和学生换位思考,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通过使用多种教学办法,拓展学生的眼界,增强其跨文化交流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4:43-48.

[2]康淑敏.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培养[J].教育研究,2010,08: 85-89.

[3]尚建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2:123-125.

[4]张天虹.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2003.

[5]朱艳.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6:143.

[6]张春凤.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3,03:222-223.

11.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十一

一、职业心理健康与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 在工作中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 以及作为特定职业中的一员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众所周知, 高水平的职业心理素质能够给社会、工作单位以及个人带来良好的工作效果和高效的工作成绩, 而低水平的心理素质则会造成消极的影响甚至伤害。

高职院校的职业化教育特性, 使得高职学生在某一行业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就业过程中具有相对的优势。同时,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还更要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和训练, 才能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 更好地适应岗位、热爱职业并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

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端正的职业品质, 培养积极认真、热情忠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坚定自信等品质特性; (2) 正确的职业意识, 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的正确认识; (3) 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遵守国家法律; (4) 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具备团体意识, 能够与人互助合作; (6) 参与竞争, 勇于面对挑战, 正确对待挫折; (7) 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 具备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职学生存在的不良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 在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 能够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从而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一筹。但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 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职业心理素质, 其中表现比较普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意识欠缺

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不同职业的看法和认识, 它是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深化的。个体最初形成的职业意识是非常笼统的, 随着社会知识的学习, 人的职业意识不断地被细化、具体化, 最终形成自己具体的职业意识。

然而, 在笔者调查的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中, 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不清楚自己毕业以后所要从事职业的具体情况, 仅仅知道自己将要从事的是建筑行业, 而具体要做什么职业、什么岗位则说不清楚。二年级相当部分学生虽然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比较明确的想法, 但对这一职业的信息却知道的不多。他们之所以选择某一职业, 更多的仅仅是听从于家长的安排, 或者是看到这一职业的物质报酬比较丰厚, 而并非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去选择职业。至于这一职业在社会的发展前景如何, 对从业者提出的要求是怎样的, 他们却不是很清楚。因此, 这种职业意识的显性行为就表现为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足够的学习动力。职业选择的盲从、对所选择职业只有笼统观念, 是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欠缺的最突出表现。

(二) 职业品质尤其是诚信缺失

在当今的人才市场上, 用人单位不仅仅要求高职毕业生有较强的职业技术能力, 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品质。其中, 诚实守信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它不仅是高职学生获得工作岗位的敲门砖, 也是将来立足于行业的通行证。然而, 当前学生群体诚信失范问题比较突出。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作弊手段不断翻新, 甚至伪造证件、雇佣“枪手”;为了争取助学贷款提供假证明, 不按时还款还息甚至恶意拖欠贷款;签订了工作协议又随意违约等等。高职学生职业品质不足, 诚信缺失, 使得用人单位为他们所支付的适应期成本大幅度提高, 这就直接加大了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 团队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加深, 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越来越需要个体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各个用人单位在应聘毕业生的过程中, 越来越注重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对于那些具有沟通、合作意识的毕业生比较青睐, 尤其对那些具备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学生特别欣赏。

而高职学生在这方面却比较欠缺。通常表现为:集体意识差, 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不善于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紧张;拒绝参与集体活动, 感情淡漠;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 一味要求别人的尊重, 但却不尊重别人等。很显然, 这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 应对挫折能力差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对于每个人来讲,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应对挫折, 怎样对挫折合理归因, 从而使自己坦然面对挫折与失败, 是高职学生在将来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在笔者所接触的大批高职学生中, 很少有学生能够对自己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大多数学生都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外部不可控因素或者内部不可控因素上, 即自己运气不好、事情难度太大, 或是能力的欠缺等, 很少将其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这个内部可控的因素上。这种归因方式, 把自己遭遇的挫折与个人努力彻底分开, 并进一步认为这些挫折是自己所无法控制的。因此, 这类学生在面对重要事情的时候, 更多地是采取听天由命的做法, 而很少付出努力。很显然, 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 挫折又会使他们怨天尤人, 进而破罐破摔, 一旦遇到挫折就消极对待, 一蹶不振。

三、从实际出发, 加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职业教育只重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曾是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主流。这一时期培养的人才虽然能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素质, 但却难以适应充满竞争与合作的职场, 不能承受职场竞争中的压力和挫折, 无法完成高强度的工作, 不能较好地与人交往。近几年来, 职业心理素质在社会人才观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因此, 要转变社会人才观, 创新教育理念, 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 转变教育观念, 为心理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 社会、家庭和学校在认知上要明确人才的科学内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认识到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质同样是个体所必备的, 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如何, 不仅直接影响到职业选择的成功与否, 还会影响到其是否能够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

因此,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首先要让他们在认知上明确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以及所要达到的标准, 这样才会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去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有意识地抓住机会去锻炼自己。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形成统一的人才观念,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营造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

(二) 就业指导课应加强对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力度

目前, 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并成立了职业指导中心对高职生进行相应的职业指导,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在课程内容上一味强调面试指导, 而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方面的指导则比较欠缺, 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

要改善就业指导课的这种局面, 首先, 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注重对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 丰富其知识结构, 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了解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途径, 因势利导, 利用一切资源,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次,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由于职业指导课的特殊性, 决定了教学方式要一改传统授课的模式, 选取典型案例, 加强理论的论证。因为单纯的理论说教,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必要的实例, 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 这样才会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再次, 设置情景, 加强有关心理素质的训练。最后, 多和企业联系,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企业, 了解用人单位的各方面情况, 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

(三) 开设职业心理健康课

就业指导课必然涉及到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因而应该开设职业心理健康课。职业心理健康课主要针对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健康以及就业以后的心理自我调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通过设置模拟情景, 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 来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解决冲突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体验和讨论冲突的起因与解决对策, 增强学生解决冲突的责任感, 有组织地训练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抗挫能力。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 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统计, 对那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找出这些毕业生身上具备的优秀心理素质, 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信的榜样, 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改变的内在欲望。

(四)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线, 应利用好课堂教育这一阵地,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通过做好身边的小事, 如关心爱护学生,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爱岗敬业, 乐观面对问题等,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 乐于践行;教师应结合社会就业新形势, 就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挖掘其中的职业潜力以及所要求的职业素质, 使学生明确职业心理素质的构成, 了解如何培养心理素质, 最终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素质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水平。

综上所述, 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贯穿于高职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的, 学校的教育固然很重要, 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必不可少。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 才能使学校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职业心理水平的学生, 才能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端正的择业态度, 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冲突, 充满自信, 最终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获得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同样, 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刚刚走进职场的青年学生才能更快地适应岗位, 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 为将来职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逐步提高, 人才的职业心理素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因而,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劳动者的教育机构, 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现在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水平并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努力探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最终使高职毕业生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素质,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孟慧.职业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2]赵建平, 郝志贤主编.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8.

[3]余建英, 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4]黄仕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探讨[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

[5]尹衍波.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品质[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

[6]陈小军.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浅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2) .

[7]郑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发展研究, 2008 (5) .

12.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高职体育 教学改革 技能型人才

所谓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我国教育方针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高职学校改革也在起步。体育课程作为高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只有以高职学校自身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结合时代的要求,从长远角度出发,树立素质教育理念,高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有新的突破。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体育教学要立足实际,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核心,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如何使高职体育教学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有效契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以生为本,以需为根,以健康促进为核心,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与功能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依托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为就业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运用策略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理论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体育教师应当探讨的一个问题。

创新体育教学要避免进入唯技术为中心的怪圈,应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专业方面的需求。目前,许多企业的一线生产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且招工较难;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不稳定,频繁跳槽,却埋怨工作难找。这二者的矛盾暴露出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同时,也说明高职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如何凸显体育教学的特性,使体育为学生的现实健康问题服务,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应该是高职体育教师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许多学生的第一份工作长则一年半载,短则1~2个月,频繁跳槽现象较为普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感觉工作强度大,身体疲劳,无法承受而无奈离职。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统计发现,学生的耐力、上肢力量和柔韧性素质较差,而这些身体条件上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就业。针对这一情况,高职体育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就业奠定基础。如针对学生耐力较差的问题,把耐久跑项目作为身体素质练习穿插在整个高职体育教学中,作为每学期必考项目进行练习和测试,增强学生的体能。再如,考虑到电子和机电专业男生的未来职业对上肢力量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教学中经常安排双臂屈伸、引体向上和哑铃等练习手段,并在课外活动中辅导学生自主进行俯卧撑练习;同时,以篮球为主要项目开展练习,增强学生的上肢力量。再如,旅游和会计专业的女生未来从事前台服务、会计收银工作的可能性较大,在教学中,应经常进行舞蹈、体操动作的锻炼,以软式排球等为主要运动技能项目进行练习,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体形,增强身体柔韧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许多在刚入学时,专业已经定向,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将来所从事工作也是比较辛苦、单调的,而且对他们身体的局部或整体伤害还是比较严重的,他们需要有效的体育运动项目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以减轻工作给他们造成的伤害。因此,在教学时,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与氛围,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想状态,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从事职业活动实践。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真实或接近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践教学场所,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是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在给将来可能从事操作工,调度员等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可以安排一些练习快速反应、耐力跑、动作协调配合、集中注意力和培养观察视野的运动项目。同时,我们还需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并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把坚持科学长久地锻炼,提升到思想的高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坚持不懈、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用体育锻炼获得的能力储备,以适应社会工作、生活的需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其感受到真实的职业氛围,身临其境地完成实践项目,从而真正形成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

二、提高合作能力,拓展就业空间,充分发挥体育的文化魅力

高职学生面对就业,除应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否则难以适应社会。集体性的体育活动,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更好地培养良好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体育比赛是一项有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性的运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自觉地克服个人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运动的规则和集体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应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如篮球赛、足球赛、田径赛、冬季三项赛和校园吉尼斯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足球比赛中,设置“助攻王”的评选,突出足球比赛中助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比赛中积极传球,为同伴得分创造机会,明白团队合作是球队取胜的法宝。在篮球比赛中,从淘汰赛开始进行“助攻”的技术统计,把统计结果作为“最有价值球员”的评选标准之一。通过这些措施,无论是场上运动员还是场下球迷,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合作的习惯,提高合作能力。

此外,高职学校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重,体育活动、竞赛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需要较多的裁判和相关工作人员。利用体育活动、比赛的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参与比赛的裁判工作、组织工作,如,足球赛的巡边员、篮球赛的记分员、田径赛的编排员与计时员等。在具体操作中,以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为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自身组织、合作能力,体育教师对应聘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从而让学生通过裁判、组织工作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以体育精神为内涵,突出体育意志的价值,丰富技能型人才的意志品质培养内容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不可忽视的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其首先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更是社会的公民,不仅仅需要谋生求职的专业技术,更要考虑精神文化的培养,培养学生正常有序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竞争的能力。体育活动无疑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平台。

从制度层面上说,制度是社会从野蛮回归理性文明,社会活动在制度的规定中形成有规律的秩序,这种秩序使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而有序地发展,而体育有序发展的背后就是强大的体育精神的支撑。体育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自由和平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追求卓越精神、运动家体育精神、契约体育精神。体育中自由精神主要体现在体育参与的自由,正是这种广泛的自由权赋予了不同种族、性别、年龄的人参与的机会。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是在公平的前提下,在与他人对比环境中体现自身的优越。英国政论家博克认为,竞争心是自己在人类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方面要比旁人优越的要求。通过日常体育活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规则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契约意识。在体育竞赛中体会公平竞争的精髓,追求卓越的向上精神,为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就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高职学生开始逐渐以90后青年人为主体,他们经过几年的专业培养,就会较早地进入社会工作。在进入社会之前,高职学生人生阅历普遍偏少,较少经受比较大的挫折,缺乏挫折教育的洗礼,意志品质相对较弱,抗压能力相对较差。“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经历挫折后,能够及时适应并有效调整,从而产生抗御和解决挫折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对于高职体育教学而言,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施挫折教育,是高职体育教学工作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体育意志蕴含着冲动、执着、坚韧、奋进和渴望。这些执着和奋进动力来源于目标被制定后的庄严承诺,一些强烈的欲望和需求鼓舞人们去实现这些运动过程,表现在运动场上的坚韧和奋进的精神面貌,是实现远大目标的发动机、加速器。体育活动给予了他们精神压力释放的空间与渠道,体育竞赛赋予了学生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体育竞赛活动对学生人格培养的教育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规则的法律道德与意识,培育公平、公正、公开的正义感;提高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宣泄不良情感,塑造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方面。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体力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通过长期的、有目的性的、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教学,必定会培养学生具备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以及合理有效的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都要经受挫折的考验,这种经历挫折的过程也是通过挫折积累相应经验的过程;当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促进其学习产生质的飞跃。而挫折教育正是促进经验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对挫折的恐惧日渐消失,学习的态度以及动机得到有效的端正,意志品质得到充分的历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而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承担挫折的过程,是对其今后的发展积累经验、完善心理的过程。

上一篇:读《保守主义》所知道的下一篇:浙江省造价员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