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专项指南

2024-08-26

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专项指南(共2篇)(共2篇)

1.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专项指南 篇一

2007山西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前 言

山西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是一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点科技计划。其宗旨在于按照“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的要求,以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山西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主要支持重大、共性和社会公益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政策、机制研究,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指南说明

山西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紧紧围绕“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所报项目推广的成果应是近年来产生的科技成果。工业项目注重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节能、环保的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农业项目注重选择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农机、畜牧、林业、水利等方面技术先进成熟、效益明显的科技成果进行实施。本指南主要针对申报2007年山西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时参考。

二、申报方式

本山西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申报采用网络申报与文字材料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申报时间要求: 省科技厅在今年7月1日上午8时至7月31日下午6时,通过互连网公开受理各组织部门集中推荐的2007申报项目。各组织部门在以上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集中申报本部门推荐的项目,各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截止时间,在上述规定时间内,由各相应组织部门自定。文字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8月1日下午6点。

申报资料要求:

项目正式材料:《山西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申报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相关技术评价证明、检测报告等必要的相关资料。所有申报文字材料一律一式五份,项目申报单位和推荐单位加盖公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及电子文件可在本网站下载。

组织部门集中申报本部门项目时,应同时申报加盖公章的本部门所申报项目的《项目汇总表》一式两份。

三、注意事项

(一)、申报单位必须是在山西省范围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同时具备相当研发实力和工作基础,并能为项目任务的完成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的企事业单位。同一个单位只能通过一个归口组织部门进行申报。

(二)、县、市项目负责人须是中级以上(含中级);省级部门的项目负责人须是副高以上(含副高)在职科研或管理人员,并有三年以上与项目相关的工作经历,项目负责人年龄应小于60岁。每人只能申报主持一个项目,不得多报。正在主持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在目前所承担的项目尚未完结之前,不得申报主持本计划项目。

(三)、一个项目只能针对一个具体计划进行申报,不得多头申报。

(四)、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两年,资助经费仅作为引导经费,一般不超过100万元。

(五)、材料报送地点: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计划成果处,地址:太原市迎泽大街366号,邮编030001,联系电话:0351-4068006。

四、本计划重点推广内容

(一)、农业

1、农作物品种选育、引进与栽培

重点支持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杂粮、蔬菜及特种油料作物、高效作物的新品种、新品系推广;推广高产、高效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建立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条件和不同生产目标的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化的栽培模式,逐步实现主要作物栽培的规范化、标准化、机械化、精确化。

2、节水、旱作农业

A、围绕全省旱地农业问题,优化农林牧用地结构,发展水保型生态农业,重点推广坝系农业工程技术、机械化宽幅水平梯田修造及生土熟化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径流有机旱作技术,不断完善、提高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技术。重点支持多功能、可降解、可回收的宽幅新型覆盖材料、抗旱保水剂和其它新材料。

B、推广应用高效灌溉输水节水新技术、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提高农田灌溉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率。重点推广管道输水及渠道防渗,特别是在抗冻胀方面的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高效、低能耗、低投入的喷微灌等技术与设备;灌区自动化管理技术、水量计量技术、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等。

3、畜牧与饲料

加速优良畜禽品种选育、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标准化、高效设施养殖新技术推广,提高个体和群体生产水平,推动 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推广畜禽重大疫病快速诊断及防治技术;加速新特兽药、兽用生物制品、兽用中草药制剂及厩舍洁净剂的开发与推广;推广蛋白质饲料、农副产品饲料的高效利用技术及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加速抗逆、优质、高产牧草的选育,加强良种牧草种子工程化技术开发和繁育基地建设,扶持牧草生产、干燥及加工先进配套技术及设备的开发与推广、推广设施养殖配套工程技术及关键设备。

4、农机、农产品加工及无公害农业等

A、加强农业机械化成套设备的推广应用,重点加强种子产业化工程、复式耕作、主要作物环节、田间作业及节水灌溉、农产品分级、干燥保鲜储运及加工成套设备的开发推广。

B、加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监测、检测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建立规模化的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及加工基地,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术、精包装等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C、推广无公害食品生产综合配套技术,重点推广生物农药、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销售配套技术。

D、加强土壤监测、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开发,全面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土壤养分测定技术和植株分析诊断技术,逐步把施肥的目的由单一提高产量转变到改善生态环境和保证农产品质量上来。开发推广特色农业、优质农产品生产的专用肥料。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重点支持专用肥、生物有机肥、叶面肥、种子包衣肥、缓释肥、高浓度复合肥等新型肥料的推广应用。

E、加强生物农药和环境友好新农药等植保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支持多抗性和持久抗性资源的合理利用、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及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抗虫品种的持续利用技术;昆虫信息素及植物它感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合成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检疫技术、农药残留及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等。

5、林业

紧紧围绕“绿色山西”建设, 配合国家六大林业工程和省五大林业工程,加强抗旱造林技术、造林模式选择及配套技术推广,积极推广经济林优良品种,启动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的生态用材树种选育推广工作。通过技术示范,加速林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重点推广的林木良种有:骏枣1号、壶瓶枣1号、冬枣系列良种,早、晚实核桃系列良种,胎里红等柿子系列良种,优

一、丰仁等仁用杏晚花防霜冻良种、四倍体剌槐良种,油松、落叶松种子园优良种源。重点推广的林业技术有:径流林业技术、有机旱作林业技术、山坡地经济林营造、管理技术、森林野生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生态林业工程综合配套技术;良种快速繁育技术、森林野生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技术等。

6、水利、水保技术等

加强水资源水环境质量监测预报技术、防汛抗旱与减灾技术、节水及高效用水综合集成技术、水库减淤排沙技术,以及先进的水土保持监测、治理技术等的推广应用。以调整渔业结构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以名特优鱼类为养殖对象的高效渔业、以水土综合利用为目标的生态渔业推广无公害水产药物及水质改良剂。因地制宜推广应用集雨微灌的新材料、新技术。推广应用小水电代燃料节能型生态保护综合模式。推广应用先进的水工建筑新材料、新技术。

(二)、工业

1、电子信息

以通信、计算机、微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等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是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可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日益突显出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

A、软件产品。是指向用户提供的计算机软件、信息系统或设备中嵌入的软件、或在提供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等技术服务时提供的计算机软件。重点鼓励和支持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信息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 牌的软件产品,特别是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应用程序、计算机辅助工程/产品开发软件、数据库、电子政务软件、为改造传统产业服务的应用软件等。

B、微电子技术。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与基础,集成电路平均以每年15%的速度发展,提高集成电路产品设计软件工具开发、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及应用、封装开发等方面的水平,从而促进具有一定水平的能批量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的快速发展。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产品及应用开发、封装、测试技术和产品;IC卡芯片设计开发及模块制造;集成光电子器件等。

C、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表面贴装元件、片式半导体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光电器件、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功率半导体器件等。

D、智能交通产品。利用先进的传感、软件、网络技术等提高现有交通管理基础设施、营运、物流系统的安全性、效率和集成等。重点围绕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运营与安全管理系统、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等。

E、其它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主要包括网络技术及装备、通信产品、广播电视技术产品、信息安全产品、电子专用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

2、光机电一体化 鼓励发展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机、电一体化新一代技术装备,使产品功能提高、适应领域扩展、体积减小、重量减轻、适应性加强、可靠性提高,使产品具备更加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由此提高和改变传统机电产品的性能、质量、品种结构和配套现状,促进传统机电产品的升级换代。

A、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主要是指完成自动化生产控制任务和设备的监控与管理的系统。主要支持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基于PC的控制系统、面向行业的控制系统、车间级设备信息集成系统、专用控制装臵等。B、高精度、高可靠性及更高的环境适应性的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总线化的高性能仪器仪表。

C、发展以微电子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技术,扶持自动化、柔性化、精密化和智能化的装臵、设备、单元和系统,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和灵活的生产目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D、发电厂及电力信息化与自动化。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原有设备及系统进行技术提升,通过采用高级应用软件,提高设备的运行、维护及管理水平。支持的重点主要是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电力系统监控及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用于柔性输变电系统的新型装臵等。

E、纺织和轻工行业专用设备。采用微机、PLC、变频调速、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纺织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以控制、计量、检测、调整为一体的、带有闭环控制的机电一体化包装机械设备等。

F、汽车行业相关技术产品。主要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开发新型关键零部件,提高水平的电器类零部件。如:增压中冷技术、废气再循环装臵、高压共热系统、先进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基于CAN现场总线的汽车仪表系统、微电机、组合仪表、组合开关、中央控制锁等。

G、重大技术装备。以信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的集成创新为核心,推广一批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设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如大型冶金装备、大型矿山成套装备、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等。

3、新材料及相关技术

A、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具体指具有高强度、高弹性模量和高韧性、重量轻等优异性能的金属和金属基复合材料。

a)深加工镁、铝轻合金结构材料及制品。主要包括无污染新工艺技术生产高纯金属镁及合金,高强度、耐蚀及阻燃镁合金在航空、汽车、信息行业及其它工业领域应用及民用镁制品;精密锻造、精密压铸铝合金及交通运输用铝合金件,特殊性能和用途的稀土铝合金材及应用品。

b)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包括高性能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高温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材料、超细晶粒硬质合金等材料。

c)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重点发展片式化、微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新型元器件相关基础材料。包括:高性能铁氧体、永磁材料和高导磁、低功耗、抗电磁干扰的软磁体材料;规模化生产的电真空用无夹杂、无气孔不锈钢及无氧铜材料;高性能屏蔽材料等。

d)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及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等。主要包括大直径砷化镓、硫化锌、磷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外延片、红外光学锗单晶、多晶硅、高温超导线材、块材及大面积双面超导薄膜材实用化技术、高电位高电容镁牺牲阳极、新型金属传感器材料等。

e)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包括:高性能烧结及粘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各种钕铁硼磁体的高水平表面处理防护技术、新型高性能稀土发光显示材料及应用制品、大尺寸超磁致伸缩材料及应用产品、应用于汽车尾气、燃气、石化和环保领域的高效稀土催化剂。

B、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纤维材料。a)具有机械功能、热功能和部分化学功能的新型无机非金属结构材料和具有电导性、半导体性、光电性、压电性、铁电性、耐腐蚀、化学吸附性、吸气性、耐辐射性等功能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人工晶体、功能玻璃、催化和环保用陶瓷等。

b)具有比强度高、耐腐蚀、耐磨损和易加工等特点的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先进光电信息高分子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磁性高分子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以及低成本的工程塑料和高性能通用塑料等。c)新型纤维材料重点支持高性能纤维、新型成纤聚合物、天然纤维的高性能化及新型天然纤维、环保及可生物降解型纤维等。

C、材料的先进制备、成型、加工技术及高性能产品。保证新材料制品能够批量、稳定和高效生产的先进工艺、装备及精确的在线控制和后续检测与评价技术等。

a)冶金行业,要加强节能、降耗及环保治理技术推广。鼓励采用短流程工艺技术、高炉富氧喷煤、直接还原、高炉煤气回收利用、铁水预处理、钢水炉外精炼、高效连铸、连轧等先进技术和工艺,重点支持利用企业余热、余压,开展废气、废渣、废水的综合利用。

b)以高纯、超细、高均质、致密化等为代表的超细、纳米粉体制备、成型及加工技术。主要包括:为获得超细和纳米晶粒组织的快速凝固制造技术;半固态成型和近终成型技术;温压成型、注射成型、喷射成型等先进粉体成型技术;高压水、气雾化制粉、激光、等离子体气相反应、有机前躯体热解法等制备高纯超细粉和纳米粉体,微波、激光、放电、等离子等快速致密化绕结技术及低温烧结技术等。以及高分子材料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等。

D、精细化工材料。我省精细化工材料的发展思路在于通过突破系列精细合成、精细加工技术和新催化技术等,不断开发高附加值、高性能的新品种,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需求。

a)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的电子化工材料,主要包括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用材料、印刷线路版生产与组装用材料、显示器件用材料三大类。

b)新型催化剂。以实现清洁生产工艺和生产高性能、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为目标,重点扶持新工艺、新型催化技术、高性能催化剂及用于催化剂制备的新材料。主要包括:新型精细化学品合成催化剂、新一代环保催化剂、新型催化载体材料等。

c)专用精细化学品。主要包括新型工业水处理剂、造纸化学 品、油田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饮料添加剂、皮革化学品等。重点支持环境友好的新型水处理剂、适用于保护性开采和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型油田化学品、新型表面活性剂、环保型功能涂料、新型感光材料、新型油墨等。

d)新型橡塑助剂和超细功能材料。功能化、高效能、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橡塑助剂,以结构控制、形态及尺寸控制和表面性质控制技术和高分散均匀复合技术为特征的超细功能材料。主要是指新型环保型橡胶助剂及清洁工艺;新型高效、特效、无毒、多功能塑料助剂;结构、形态及尺寸可控和表面性质可控的超细无机功能材料、具有有电子转移特性的功能材料等。

e)新型煤化工。通过对煤间接和直接液化、气化、净化、催化合成等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和工程的放大,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为原料,依靠现代洁净煤技术为支撑的催化加氢液化、煤干馏及干馏液体精制生产燃料油和甲醇体系能源的化工新兴产业。

4、生物、医药

生物技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食品与营养、资源与能源、环境与健康等重大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其应用范围已遍及医药卫生、农林牧鱼、轻工与食品、能源与化工、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重点支持:

A、医药生物技术中的重组蛋白质药物、新型疫苗、核酸类药物以及生物技术开发的天然药物等。

B、中药天然药物。主要包括珍贵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种选育技术和产品、或代用品;符合种植规范和管理要求的中药;中药新品种;先进的中药制备及制剂技术和制药装备等。

C、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新药原料及制剂。主要包括:通过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原料药及其制剂、天然物质中提取或通过发酵提取的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用拆分或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由已上市销售的多组份药物制备为较少组份的药物、新的复方制剂等;新型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药、糖尿病、防治骨质疏松、肝炎、结核病及其它传染病的新药;重大工艺创新药物及药物专用中间体、新剂型、制剂技术及产品等。

D、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催化技术及产品、微生物发酵技术和产品、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技术等。

5、能源与高效节能

A、煤炭。采用先进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积极推进煤炭高产高效矿井技术,提升矿井装备水平,推广综采放顶煤和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加强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和洁净煤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重介洗煤技术和浮选压滤新技术等。大力推广型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等。

B、新能源及相关产品。重点推广新型高性能电池、半导体照明技术及产品;氢能和热能转换技术产品;太阳能技术、风能利用技术和生物质能技术产品等。

C、高效节能技术及相关产品。节约能源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措施,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材料提高传统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是我省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支持的重点是:钢铁工业冷却系统节能节水技术、加热炉100%低发热值煤气使用技术、大中型转炉、电炉汽化冷却用真空精炼汽源相关技术、电解铜和铝冶金节能新技术和相关产品、化工工业节水节能双效技术、烧碱工业节能新技术、合成氨工业适用的节能技术及设备、水泥生产过程中余热回收技术、节约型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环保型电加热炉的技术推广等。

6、资源与环境

坚持“合理利用,突出集成,支持创新,清洁发展”的方针,资源与环境领域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与设备。

A、水污染治理技术。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与设备、畜禽养殖和面源水污染控制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和高浓度有毒 有害废水处理技术与装臵、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技术与装备。

B、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洁净煤与燃气技术和产品、工业有机废气控制技术及产品、局部环境空气质量提高技术及高效空气净化器、新型高效烟气净化技术等。

C、固体废物处理与处臵技术。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危险废物处理、处臵和利用技术、尾矿和废渣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控制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技术等。

D、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水质自动采样器、单功能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在线式排放口污染物自动监测,废水、废气、废渣中硫、磷及贵金属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等。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计划成果处 二○○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2.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专项指南 篇二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对策,河北省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多年来, 河北省农业科技战线始终坚持立足省情, 围绕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 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上强化引导并倾注精力, 结合实际推进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 取得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为全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1]。实践表明,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转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环节, 才能转变成现实生产力[2]。为了摸清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 有针对性地解决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01年10月组织有关人员, 深入省内科研院所、县乡村农技推广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进行实地访谈, 对11个区市、83个县的农技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对策。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现状

1.1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逐步完善

据农业部门统计, 截至2010年底河北省有县级农技推广单位1 518个, 乡镇级1 322个。乡镇或区域性推广机构拥有办公及必备仪器设备的机构为1 192个, 拥有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单位有845个, 全省实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3 167人, 其中县乡级20 670人, 占89.2%, 县乡基层人员中, 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2%, 中级职称的占19.5%, 初级职称的占27.8%, 初级职称以下的占46.5%。

1.2 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渠道初步形成

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调查显示, 89.7%的农业科技成果选择通过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进行转化推广, 选择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进行转化推广的分别为60.6%、56.8%、49.7%、44.9%。说明河北省已经形成以基层农技推广单位为主渠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渠道。

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初显成效

2007—2010年, 全省登记省级农业科技成果1 281项年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0项以上, 面积近666.67万hm2全省已建立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951个, 年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万个 (项) 以上。2010年平均每个基层农技推广单位引进新技术4.3项, 新品种4.3个, 新设施1.套;推广新技术2.1项, 新品种3.1个。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有很重要作用”的占54.4%, 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占41.3%, 而认为“有点作用、没有作用或有负面作用”的只占4.3%。在对当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进行整体评价时, 认为“非常好”的有5.5%, 认为“比较好”的有53.9%, 认为“一般”的有38.4%, 认为“不好”的有2.2%。调查结果表明,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速度在加快, 科技成果对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日益增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效促进了河北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3,4]。但从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情况看, 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仍存在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差、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速度慢、基层农技人员数量少、科技服务水平偏低、转化推广经费不足和科技成果推广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

2.1 推广机构条件较差, 成果推广速度较慢

一是办公和技术设备数量不足, 配置能力差。没有电脑的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占9.9%, 仅有1台电脑的占60.6%, 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区域站占15.0%。电脑配置比较低, 内存小, 网速慢, 不能及时获取或者传递信息, 严重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化验室或检测室的占28.4%。二是交通工具明显落后, 服务范围小。基层区域站或乡镇站农技人员下乡服务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电动车或摩托车, 极少部分区域站有汽车。根据农业科技人员对交通工具的需求调查显示, 由于跨乡镇设置区域站后, 农技人员的服务半径增大, 79.7%的农技推广人员认为现有的交通工具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亟需配备现代交通工具。

2.2 农技人员数量较少, 推广服务水平偏低

一是农技人员数量不足, 工作强度大。在调查的区域站中, 农技人员在5人以下的占46.1%;6~10人的占26.6%。区域站每位农技推广人员负责的辖区比较大, 小于10个村的只占14.8%, 11~50个村的占41.7%, 大于50个村的占43.5%。农技人员少、服务范围广、工作强度大势必造成服务工作不到位,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效果。二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年轻人员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小于35岁的人仅占22.7%, 35~45岁的占52.4%, 大于45岁的占24.9%。总体来看, 30岁以下的农技人员仅占人员总数的8.7%, 这说明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后继乏人, 充满朝气和创新意识的年轻农技人员培养不足。三是队伍文化水平不高, 整体素质差。不仅表现在文化程度和职称偏低, 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2.4%, 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13.6%, 24.4%的人员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现有农技推广队伍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队伍不稳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占55.3%, 2万~3万元的占37.1%, 大于3万元的仅占7.6%。71.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人才缺乏, 64.1%认为待遇低, 人员留不住。

2.3 转化推广经费不足, 成果推广效率不高

一般发达国家农业推广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1.0%, 发展中国家约为0.5%, 而我国不足0.2%。由于财力限制, 政府投入不足, 实行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为主的农业推广方式, 难以组织大规模的、持续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活动。调查显示, 98%的农技推广站经费全部用来发放人员工资, 没有成果转化推广专项经费。农业科技人员认为国家支农政策的最好方式依次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科技服务、补贴农资和种子, 直接给现金的方式排在最末位。

2.4 激励机制欠完善, 工作积极性不足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中, 县级政府部门制定奖励政策的只占35.6%, 在农技推广单位中, 对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行为有奖励制度的有54.1%, 还有近1/2的单位没有制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激励政策, 造成大多数科技人员有得过且过的思想, 难以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热情。

3 影响因素

3.1 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体制不顺

资料显示, 我国每年研发的农业科技成果约7 000项, 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1/3, 与发达国家70%~80%的转化率相差甚远。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水平与全国水平相当,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领导重视程度低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调查问卷中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重要程度排序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是, 领导重视及政府应增加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2项得分最高, 分别为1.81分和1.77分, 领导重视远远超过其他选项排在第1位, 这说明领导重视程度是关系到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高低的最重要原因 (表1) 。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 农科教

协作仍未能建立起互利合作、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特别是有些科研、教学单位为自身经济利益着想, 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尤其是重大成果, 宁可小规模进行推广, 进行有偿转让, 也不愿意利用技术推广部门的网络体系和力量进行推广, 让广大农户分享利益;有些合作常常因为不能合理分享利益而弄得不欢而散, 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

3.2 成果偏离市场, 成熟程度不高

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 科技计划和项目内容的导向性基本是由下达项目计划的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导致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取向不是面向市场和农业生产实际, 而是面向政府意愿, 加上“长官意志”、“人情关系”定课题, 且缺乏严密的技术论证程序, 很容易造成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脱节。由于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科技成果鉴定验收流于形式, 造成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调查显示, 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应用在种植业和畜牧业, 而作用日益明显的农业生物技术与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还比较缺乏。

3.3 转化方式单一, 推广渠道不畅

目前建立的以政府主办的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纵向模式, 多属公益性政府行为, 这种推广体系和运作机制未能使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发生普遍的直接经济联系, 容易造成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脱节, 与农民需求脱节, 转化方式单一, 最终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艰难。从近年生产推广实际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仍处于办班讲座、道听途说的传统阶段, 有1/4的乡镇尚未建立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基地, 在已建立的试验示范基地中, 仍存在示范品种和示范技术较少的问题, 没有从根本上建立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的技术传播模式, 推广渠道不畅[5]。

3.4 农民素质较低, 接纳能力不强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使用者, 其科技文化素质决定科技意识和采取科学技术的积极性。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农村隐性失业现象明显, 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留守劳动力呈现妇女化、老龄化和低素质化趋势。据有关资料, 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群占农村总人口的8.1%,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2%,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1%, 过低的文化素质影响着农民科技意识的形成和对科技成果的接纳能力[6]。因此, 农业科技成果很难直接通过农民之手顺利地吸收转化。

4 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应用的全过程, 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教育和推广单位的通力协作, 需要农业企业、民间组织和农民群体的广泛参与。

4.1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 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至关重要。一是对农业科技课题立项、审批和验收制度进行改革, 在项目立项、审批环节除听取科技人员、相关专家和管理人员意见外, 还要听取基层农技人员及农民群众的意见, 确保科技成果能满足农民生产实际需要。对重大项目实行论证招标制, 鼓励多部门联合攻关, 对产学研结合项目优先予以立项支持。二是对科技经费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和不定期审计制, 采取全额资助、差额补贴、经费后补助等资助形式。三是对科研机构的人事及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允许科研机构自主决定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 鼓励科研院所、企业探索薪酬分配、技术入股, 加快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技术资本化进程。四是对社会效益显著、知识产权不易保护的公益性科技成果, 建议采取政府买断的办法, 以保护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加快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4.2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健全的农技推广体系、完善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推广方法, 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保证。因此, 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程, 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编制难落实、经费没保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如优先评聘职称、上调或增加工资补贴等, 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工作;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 选拔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 实行资格准入制度,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推广能力;明确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 剥离经营性服务职能, 避免出现职能错位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调动农业技术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4.3 建立农科教结合新机制,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效能

借助各级政府行政推动力量, 推进农科教协作、产学研结合, 实现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各方优势互补, 缩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路径;在充分发挥河北省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各类专家顾问组作用的基础上, 尽早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与国家体系涉及河北的38个产业相衔接, 以弥补河北技术力量不足, 带动省内农业科技团队赶超国内先进水平;借助科教推专家协作优势,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高产创建示范方和教育科研创新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和推广方式方法的研究,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协作方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等。

4.4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探索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逐步实现政府无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应逐步增加投入力度, 每年筛选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量和资金投入规模, 设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专项资金, 每年对科技成果推广规模及成效进行评估和验收。吸引金融机构设立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专项贷款产品。完善配套措施,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采取税收、贷款优惠等措施, 提高农业企业对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投入的积极性。鼓励龙头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进行投资。

4.5 强化科技成果应用展示, 培育实用型技术创新队伍

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结构进行引导和调整, 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 应该把重点放在实用型科技成果的研究和推广上, 使农业科研和生产脱节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通过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综合展示基地、成果转化基地、教育科研创新基地等途径, 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和田间地头, 及时了解掌握农民及生产需求, 找出限制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 在后续的科研和教学中加以完善解决。通过技术展示, 产生一批新的实用技术创新成果, 锻炼培养一支实用型农业技术创新队伍。

4.6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民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 他们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科技成果被接受和应用的程度。因此,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必须对农民进行分类培训。一是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农机手、机防手、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等生产性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对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及村干部等重点生产人员的培训;三是对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科技成果的农民给予适当补助, 减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带来的风险。四是建立健全农民教育体系,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和特点, 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农村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威, 王志成, 李会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291.

[2]贺晋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8) :370-371, 375.

[3]刘照亭.江苏省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 2011 (5) :591-593.

[4]朱迟, 刘顺, 匡恩俊.战研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11) :262-263.

[5]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5) :55-58.

上一篇:甘肃省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规定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