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2024-10-13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精选12篇)

1.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一

企业连锁发展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运作模式,在中国它却刚刚起步,虽然我们在街头也能看到国内的一些快餐、美容、服装等连锁经营的公司,但他们的发展状况和规模都不太理想,相比之下,国外的那些连锁机构的影响力、规模和赢利能力要强很多,从麦当劳、肯德基的红火场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差距在哪里呢?为什么一个麦当劳的加盟费就要500-800万人民币而国内的连锁不要加盟费却少有人做呢?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说人家大品牌吸引力大。不错,人家是大品牌,影响力也大,但是不要忘记了哪个品牌都是一步一步做起来的,不是天生它就具有这么大的品牌这么吸引人的。人家小时候是怎么做的,怎么一步步从昨日之小做到今天之大的?这才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然而可能有的人还会这么说: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经历了时间的磨练,而中国企业还都很年轻。那么,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就如西方企业发展到今天的时间足够长了吧,你能够取得西方连锁企业所取得的成绩吗?我想按照目前的状况谁也不敢打这个保票。

中国连锁企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规模涵盖着各个可观的消费阶层,任何一个国家和企业都不敢小视,都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中国企业作为中国的主人虽然本身具有很大的天然优势,但也弥补不了企业运作和市场观念的后天不足。在我们所了解和提供过咨询策划服务的企业中,都有很大的野心,想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或行业知名品牌,并打败行业领导者,等等。然而对于眼前的现实困境却无能为力,我们认为企业具有发展野心是必须的,不然他们也不会自然发展壮大,我们更加认为企业应该找到发展至世界名牌的路子和运作过程而不是只盯着世界名牌望洋兴叹。

我们也在和广大连锁企业一起探索学习,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帮助一些客户走出了发展的困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连锁发展之路。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制约连锁企业发展的三大核心问题:

首先,连锁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招商难,这个也是根本问题,

招商难的原因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软实力,二是市场的认知度。软实力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和策划能力,关键是能不能包装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并制定适合的推广方案。对于项目的包装,要从产品本身出发发掘优势和卖点,起码让加盟者和消费者感觉到其产品的优势所在,然后才有可能去购买和销售它。接下来要做的是给加盟者描绘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并就投资回报做重点分析,邀请前期加盟者现身说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加盟者看到赚钱的希望和利益的诱导。除了这些之外,还要展示企业的经营管理实力,让加盟者看到企业完整的市场推广方案和市场运作手法,以此来增加加盟者对企业的信心。我们在江西提供策划服务一家食品企业就是遇到了这个难题,他们产品很好,但就是加盟者寥寥无几,无奈的企业领导就找到了我们。经过数月的市场调研和内部交流,我们发现其市场不好并非产品问题而是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没有进行系统的市场运作。根据客户情况,我们制定了系统的推广方案,短短3个月的时间加盟商就翻一翻,销售额同比增长100%。

大家都知道名牌具有吸引力,能够缩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流程,但不是名牌怎么办呢?那就先做小名牌即区域名牌。如果是我选择加盟,肯定愿意选择一家自己听说过的企业,我想很多人都是这种想法,这就是市场对连锁企业的一个认知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给客户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区域滚动式招商”,集中资源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个性化的招商运作,而非一开始就把资源浪费在全国市场上,这就好像是把一把盐撒在一个碗里和撒在大海里的区别。在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力和对全国市场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针对全国进行招商,无疑等于浪费资源,就是偶尔能招到估计公司也没有精力去管理和经营了。如果针对某一区域集中资源进行招商,不但能够迅速提升在当地的知名度,也能够体现公司实力。当招商完成后,留下少数管理人员进行后续的管理和开发即可,然后转战下一区域进行招商,这样招商成功的概率要大的多。

2.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二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对器乐教学进行了一些调研。一般学校都强调音乐教学诸内容的均衡发展,器乐教学却未受到音乐教师的重视。一些中小学的器乐教学,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是稳健的,普及率接近100%,部分发展好的镇区,在小学课堂器乐教学与课外器乐教学有机结合上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新课改实施后,音乐教师对歌唱和欣赏方面给予了充分重视,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但对课内器乐教学的关注普遍不够,形成了音乐教学内容诸领域不匹配、未能均衡化发展的态势,此前积累下来的、丰富的课内器乐教学成果和经验未能得到有效保持、积极推广和继续发展。苏州市评选“特色文化学校”,本地区丰富的音乐文化品种,包括江南丝竹、二胡艺术等器乐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也有明显反映。究其原因,是由于音乐教师和教育行政主管领导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相互匹配、均衡化发展的认识不清,对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够。

二、相关法规和文件对器乐教学支持不足

在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器乐教学的表述值得我们重视。《标准》本身在有关器乐“总目标”、“学段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上,并未显示出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如在“知识与技能”中仅提及“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未能像歌唱那样———“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给予同样的目标表述。再有“初步技能”目标的表述比较模糊,容易理解为“一般接触”。1—2年级的学段目标:“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这是将器乐划到其他活动之中,突出歌唱的地位和作用,其本身含有对器乐等其他音乐内容领域不够重视的态度。既然是“内容标准”,应在“1—2年级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3—6年级学习课堂乐器……”中对“打击乐器”和“课堂乐器”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说明。否则,在乐器选用上易于形成一种随意的器乐学习印象,一线音乐教师在教学操作上也同样易于形成一种无序的器乐教学倾向。此外,缺少对器乐基本技能学习顺序、内容的表述和强调,“演奏”内容标准的表述用语在具体内容的指向性上,停留于一般接触的感性层面。在有关“演奏”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对器乐学习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未作充分解释。再有,《标准》本身并未对课外器乐活动的计划安排、组织排练、展演交流等给予实施上的明确指导和建议说明,客观上造成课内器乐学习与展演活动的“评价方式”不适于课外器乐学习与展演活动的“评价方式”,课内与课外存在两套不相干系的内容与评价,造成课外器乐学习与展演活动形成任其发展的某种倾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发展原则流于某种形式。总之,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或在无意间,影响了对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和判断。由于《标准》本身对器乐教学的指导与保障未形成具体、清晰而准确的表述,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标准》实施过程中也未制定或书面提出相应的举措或方案,以保障器乐“内容标准”的顺利实施,与1989年和2002年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器乐配备目录》的具体要求尚有相当一段距离,这是影响器乐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器乐教学方式与原则的误区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内容,因此它往往采取与欣赏、唱歌等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其特点主要体现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根据调研发现,我国多数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发展并未能遵循上述的“三结合”原则,没有厘清“三结合”的相互关系。

由于对中小学音乐课外器乐社团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导致课外器乐活动与课内器乐教学不相匹配,二者互为支持、共促共进的关系尚未形成。认为“专业”=“职业”是不成立的,因为“专业”是“职业”的职能要求和职业特性之一,其核心要求是技术专长不断提升的集中表现。“业余”与“非职业”,二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指是不等同的,前者是相对“专业”形成的某种口头习惯性表述,后者是相对“职业”这一劳动关系形成的严谨和科学的表述。我们在听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的演唱时,会为他们美妙纯真的天籁之音所感动,殊不知他们大多都是这一年龄阶段共同参与音乐活动的一个团体,虽为非职业的合唱团体,但不妨碍其向合唱艺术顶峰发起冲击,当然其中也有最后走上声乐表演这一职业的可能。因此,非职业的教育,是一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育,其内在技艺和素养追求是无止境的。因此,对于学生器乐乐团而言,不应停留在一种随意的、不稳定的、仅以保持某种兴趣和爱好层面而获得的一般性接触。对于一个优秀的学生器乐社团,要求其能够形成一种持久的、执著的音乐技艺、音乐表现与音乐修养的追求,并养成乐于亲近音乐的态度、乐于终身参与音乐演奏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而不以其作为收入来源的某一工作或劳动活动。所以,在中小学生乐团生活中,没有什么专业和业余之别,在这里“真”、“善”、“美”永远是一种标准,不会有两种或其他的什么标准。一所学校的一个或几个学生乐团的持续健康发展,追求器乐艺术更高的表现境界,是带动一个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它的强大感染力、影响力和牵引力,能够触动每一位在校学生和教师,因此,它首先服务的是那个学校的全体学生和教师,因为他们是乐团的第一批观众,更是乐团提高的基础。一个乐团的成长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由课内器乐学习的普及所决定,没有课内器乐学习的普及主渠道,就没有乐团持续成长与提高的后备支持。学校乐团的基础,便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内器乐学习,它是提高的源泉和力量,是在乐团提高指导下普及基础与提高基础的器乐学习,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需耍的普及。二者是相互促进、均衡匹配发展的关系,这一点是已经被众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发展与实践所证明了的事实。也就是说,有怎样程度的课内器乐教学,就应有怎样水平的课外器乐活动,反之,有追求普及基础上的高水平提高,就应有追求高水平的普及。

从现状看,影响我国中小学器乐教学发展的因素很多,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逐步找到相应的对策,使我国中小学器乐教学走上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3.

[2]张淑珍主编.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1.

3.中国中车:角色定位问题制约发展 篇三

近日,中国中车发布了2015年年报,年报中总结了2015年公司的经营情况,并对2016年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规划。有雪球网友通读了这份年报,结果却大失所望。公司股价从将近40元跌至10元附近,完全不见好转起色,从年报数据中似乎可以看出端倪。为此,本文整理球友文章如下,以飨读者。

近日,中国中车(601766)发布了2015年年报。年报显示,2015年,中车国内业务方面,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成功并正式下线;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兴产业稳步发展,风电装备、环保产品、新能源汽车、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产业增长迅速。中车逐步向“制造+月艮务”转型,金融业与制造业也形成了良性互动,“中车购”电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海外业务方面,借势“高铁外交”,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相继启动,雅万高铁正式开工,中美高铁达成初步意向,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已由梦想变成现实。

在2015年年报中,中国中车还阐述了2016年发展战略,强调激发成长动力,重点在“激发”两字。如何激发?就是在既有的铁路网络这个大平台上激发活力激发运力提升中国铁路运营效率和质量,中车势必水涨船高。那么承接国家战略怎么讲,就是伴随着国家“一带—路”战略的深化和落实,中车作为“一带—路”战略的先锋队、领跑者,其海外业务会持续扩张,海外市场是中车的重中之重。

中车国内业务是向内部要效率,海外业务是向外部要市场。两条腿走路,才能由走得快向跑得快转变。最后,助推产业升级才是核心。也是长期投资中车的关键所在。现在全球的轨道交通正面临着升级换代,这个新兴的市场才刚刚开始,还是蓝海。为中车的未来发展打开了巨大的成长空间,中车的主营业务成长性就主要体现在这里。笔者这样对中车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梳理,从这个角度来讲,笔者对中车的未来还是充满着希望和想象力。

但是,当下的中车可能并不如大家意,从中车20l5年年报数据上所反映出来的结果看是令人失望的,南北车合并后并没有为新的中车带来1+1大于2的开局,重组后的协同效应基本没有。业绩表现十分一般,对投资者而言,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投资亮点。下面笔者将从中车的分类业务逐一解读。

业绩表现不及预期

我们先看一下2015年中车轨道装备业务的具体情况,2014-201 5年中车的铁路装备营收分别为1267亿、1302亿,增长近3%,与市场预期持平。其中,机、货车营收持续下降;客车和动车组营收增长乏力;寄托较大市场预期的城轨营收增长又低于市场预期。

接着看新产业方面,2014-2015年营收分别为413亿、529亿,增长28%,超市场预期。最后是现代服务业继续下滑的趋势,2014-2015年营收分别为360亿、342亿,降幅达5.45%。

全年中车的营收2014-201 5年分别为2219亿、2419亿,增长近9名。其中,国内营收2014-2015年分别为2060亿、2153亿,增长4.51%,与市场预期持平。海外营收2014-2015年分别为l59亿、266亿,增长近67%,中车海外业务仍只占营收的近11%,低于市场预期。2015年全年签约合同2875亿(其中海外业务签约额为57.81亿美元),期末在手订单2l44亿。这将有利保障中车2016年营收不会出现较大的向下波动。

是什么导致公司2015年业绩表现低于市场预期?先来看看中车2015年利润表的情况(单位万元)。从利润表上分析,中车的经营总成本所占营收比例基本上变化很小,毛利率的改善空间也主要集中在中车产品组合结构的变化上,现在中车产品中高毛利率的主要是动车组、新能源业务及维修业务。这三块业务,2016年仍将持续增长,对毛利率的提升有利。

毛利率的服务业和客、货、机车业务,笔者预计2016年将持平或下幅下降。2016年中车的毛利率会有一定的小幅增长。销管费用都基本上正常,研发仍在大力投入,费用上升是好事。净利润率2014-2015年为5.56%和5.83%,反映出来南北车合并后,协同效应非常一般。中车的利润表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反映出来的就是业绩四平八稳而已,而相对于市场对合并后的中车的业绩预期表现是偏低了。

角色定位问题制约发展

再看中车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质量仍然是十分优秀的,这是中车业绩能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从存货的细分上看,在产品仍占存货的44%,原料占34%,库存产品只占22%,可以有一幅中车各生产线繁忙有序的图像了,在手订单2144亿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生产不愁,但最让中车发愁的还是老东家——中铁总。中车轨道装备大部分的销售额来自中铁总,但这个东家没有钱啊,中车的应收款势必持续大增,2014-2015年中车应收款分别为673亿(其中430多亿来自铁总)、827亿。中车的应收款周转天数也由2014年的83天,变成2015年的125天。

中车为了确保2015年营收的增长,提前让本应是下一期的营收转成了当期的营收,这造成当期的应收款大增。2015年中车应收款增加了154亿,这对中车的经营现金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车不解决与老东家的应收款问题,拆东墙补西墙“创造”营收增长总不是个办法。好的情况是,中车的债务终于下降了,负债率降至63.6%,短期债务大幅下降47%。但预收款却在生意一片红火下意外地下降了62亿,中车为了保2015年的营收增长也是蛮拼“财技”的。但终于还是在现金流量表里露了马脚。

2015年中车经营现金流净额为近150亿,2014年为284亿。为了保中车营收,只能牺牲现金流了,应收款新增了154亿,让本可以到手的现金大大折扣。如果老东家中铁总慷慨些,中车的经营现金流达到300-400亿是正常的。但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中车这个“长工”还得继续为铁总打工。还好,2015年中车仍然是为股东创造了巨大的股东利润,中车的含金量继续上升,内在估值中车应该值每股10元以上。但是,中车赚钱归赚钱,分红每股0.15元,也是打发我们这些中小股东啊。“长工”做久了,本来是个高大尚的中车,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矮挫穷”。这都是命,给人家打长工的命。

中车要彻底摆脱对中铁总的依赖,由一个原铁道部的配套“服务“部门变成真正的跨国公司,还任重道远。海外扩张之路才刚开始,未来的中车将肩负起连接全球五大洲铁路网络的领导者、先锋队。就此来讲,笔者仍看好中车的未来,但现在投资者不看好也是有充分理由的,请中车先解决你“身份”的问题。我们作为投资者,目前能看到的中车仍然还是那个原铁道部的配套“服务”部,身份仍是一个为铁总打长工的。只是原来在家门口打工,现在出去打工了,本质并没有变。

4.制约我国房地产发展的6大问题 篇四

王泓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想在公共福利上为公民办好事,但总是事与愿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没有深入调查,制定的政策与社会需要的政策不符,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制约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大政策。

一、公民住房法律法规长期不到位制约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32年来,《公民住房法》千呼万唤就是出不来,难道32年都制定不出一部住房法律来吗?现在房地产业的这种局面就是无法无天!无法从立项到设计,从设计到审批,从审批到征地,从征地到拆迁;从拆迁到基建;从基建到验收;从验收到销售;从保障性住房到政策性商品住房;从政策性商品住房到商品房每一个环节都有腐败,每一个环节都有毫无诚信的公权力,每一个环节都有欺诈,每一个环节被侮辱与被损害,每一个环节都有利益集团敲诈与欺诈。这些现象愈演愈烈,而国家《公民住房法》就是迟迟不出台,从二十世纪等到了二十一世纪,这部法律还是没有出台,这是制约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最大隐患。

二、连年失误的房地产政策制约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连年的房地产政策制定的政策都有失误问。没有人来通盘的考虑国家房地产总体规划,现在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发政策,我们的政策不是疏导,而这是围追堵截,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反而加大了社会矛盾,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现在无法解决,调整一次政策推高一次房价,再调整一次政策再推高一次房价。失误的房地产政策将高房价从一线城市推进到二线城市,又从二线城市推进到三线城市,2011年调整政策彻底将高房价推进到了全国,一二三四线城市房价全起来了。现在是人民有怨气、房地产商有怨气,地方政府更有怨气。一个正确的政策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失误的房地产政策制约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三、选择以房地产业为主的经济减速政策制约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国家为了防止经济泡沫的出现稳,不希望国家经济高速运转,希望国家的GDP稳定在8%的增长速度。选择的突破口是公民福利政策,目标是牺牲国家房地产业的政策。所以连年对房地产业围追堵截,其逻辑是美国经济危机房地产业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中国未来的经济危机也必然是房地产业为先导防范风险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系列房地产政策。不去考虑国情,人口基数去制定房地产政策怎么能够不失误。

国家希望经济稳定在8%的增长速度范围内是正确的,但GDP这个数据是国家全行业增长数据,不是房地产业独树一帜的增长数据,要想降低GDP必须调整国家产业结构,要从制造行业、能源产业、房地产业三大产业入手,这样才能降低GDP的增长速度,单单从房地产业入手,不但降低不了GDP的增长速度,反而会推高GDP的增长速度,因为房地产业是以公民福利产业为主的产业,怎么能单靠房地产业来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房地产业只能利用商品住房来降低GDP的增长速度,这个力量就太有限了。

本来人民对城镇房地产就是刚性需求,而国家又选择以房地产业为主的经济减速政策,肯定是全民怨声载道,调整经济结构的事情怎么可一个行业承担呢?现在是人民、房地产商、地方政府一起埋怨,这样怎么能够不出麻烦?

四、不切合实际的分税制分配比例政策长期不调整制约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税国之根本,分税制体系存在中央与地方分税不公平现象,地方财政长期捉襟见肘,影响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引发全国地方政府利用土地与中央博弈,这是我国房地产业问题的根本。由于不合理的分税制体系分配比例,大大削弱了国家再分配功能,区域间再分配不公平,严重减弱社会福利保障功能,地方政府没有财力去完成社会居民保障性用房和完成社会医疗福利保障。不合理的分税制体系分配比例导致城乡税负水平的不公平,导致社会福利保障财政支出责任不清,哪些归中央财政管,哪些归地方财政管,多年来使社会福利性财政支出成为真空地带。这是直接制约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五、失衡的金融政策与疏于监管金融秩序是制约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对房地产连续货币从紧的金融政策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任何一个 国家都应该有其政策的连续性,多变的金融政策只能说明其国家管理的不确定性,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不连续性。现在我们把预防金融风险政策,制定为金融风险已经来临政策。把本来没有的CPI,让我们的政策人为制造出来了CPI。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政策制定者没有考虑到人们心理承受预期,更没有想到全国98个行业的管理者心理承受预期。这就造成金融政策失衡,2011年搞的全国人心惶惶,各行各业都乱糟糟。本来是好心,世界金融危机,为预防我国CPI走高而制定的政策,实则其反,反而自己把CPI推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好心办了大坏事。这就是在制定金融政策没有全局观念,更不了解国家经济发展走势,把制定政策人为的与人民心理承受预期相分离,造成今天的结果。2011年国家金融政策是历史上的一本非常典型的反面教科书。

大家都认为破坏金融秩序的是高利贷与房地产商,这个观点诧异。金融秩序最大的破坏者是政府不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政策,使制造业都挤在一个狭窄的小路上奔跑,这就导致了企业市场的恶性竞争,投资者为了追求最大回报率,不惜铤而走险,向供不应求产品市场转移。地方政府利用自己的公权力控制银行贷款,利用将国家银行贷款,二次房贷形成以国家公务员发放高利贷的特殊群体;地方政府与国字号的利益集团。在房地产方面的最大体现是用财政经费去完成公共产品廉租房与公租房建设,转眼就把廉租房与公租房作为政策性商品房出售了,地方保障性住房又要等到去爪哇国了。这两大弊端直接干扰国家金融秩序的暗流。

六、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性住房政策定义模糊制约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国家要明确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性住房定义:

保障性住房定义: 保障性住房是指廉租房与公租房,不含政策性商品住房。商品性住房定义:商品性住房是指政策性商品住房和商品住房。

现在国家对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性住房定义模糊,人民与政府都认为:廉租房、公租房、政策性商品住房都是保障性住房,这不成了天大的笑话。如果是这样国家就是永恒的房地产开发商。这种模糊应该有故意产生之嫌,是公权力失信的重要体现,是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用政策性商品住房PK商品住房的具体体现。是明目张胆的合理合法的腐败现象。保障性住房是国家公共产品,只有廉租房与公租房才可称谓为国家公共产品。政策性商品住房是商品,虽然前面贯注了政策性,但仍然是商品。我们的政府在这一点上是完全模糊不清的。这就是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性住房政策定义模糊制约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结束语

国家正确的房地产业政策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在调整和制定房地产业政策中不可忽视的六大原则:

1、国家制定任何政策必须是以疏导矛盾为主,而不是激化矛盾,不能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2、建立健全国家公民住房法律体系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3、国家要明确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性住房的定义,要有明确的界限,这个界限不能模糊,否则就会出现更严重的房地产腐败,这是政策制造出来的腐败;

4、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职责是监管的职责,而不是代替的职责;

5、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与制定合理金融秩序监管政策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5.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五

●康家会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政协联络组长 刘凤仪

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农民将面临严峻的发展挑战。在新形势下,贫困地区的农村将如何去经济建设,找出制约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四大“瓶颈”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见识窄,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饮料、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农业生产中的恶性循环。

(二)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近乎空白,集体没有收入。有的村经济负债相当严重,负担沉重,严重影响镇、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但是给老百姓均分一光,不能集中使用,集体公用资金等于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如此,集体没有经营收入,欠债本利要归还,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镇、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战略眼光,影响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些镇、村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还有的偏重于显性的政绩,乐于做“形象”工程,对“高、大、外”项目的战略性投入思考较少。有的村干部精简后人数减少,但工作量大,有时因为一些硬性任务等,上面不满意,群众不理解,加上工资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有少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对党在农村的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好,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干群关系紧张,矛盾较多。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农民群众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太低,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还有17%为文盲。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35%为文盲和半文盲。这组数字与我镇目前的农村从业人员文化教育程度基本相符。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抓不住市场竞争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有的村庄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外资项目,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但大家就是脑袋不开窍,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项目无法落实。许多农民只是观望,缺乏行动。还有的村庄,村委多次动员群众把山岭薄地由种粮食作物改为种高效经济作物,但是,很多群众思想不接茬。甚至还有个别村庄,项目引到家门口,但村民只顾眼前小利,忽视长远效益,不出让土地,制造种种借口阻碍项目的落实。总之,农民文化素质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我镇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如胡麻、红芸豆、茴子白等,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打品牌,要不断提升生产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在农业条件较好的村庄,要重点鼓励农民开发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此外,要突出发展专业村经济,逐步形成以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为特征的一方经济隆起带,使专业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二)壮大集体经济,构筑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这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集体服务功能,增强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的需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强了,才有能力兴办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大河满,小河平”就是这个道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选好路子,结合当地传统和自然优势,能农则农,能工则工,能商则商。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这种农村集体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切忌东施效颦,不切实际盲目立项。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干部服务经济的本领。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要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行政命令转化为政策引导与协调,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的客观要求。我们镇村干部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也要将这一原则落实在从政的行动上。政府要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制定各项政策,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就要大开政策绿灯;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强化服务观念,努力提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服务经济的本领。

6.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六

当前制约我国混合型卷烟产品发展的几个技术问题

我国混合型卷烟在过去20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烟草行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混合型卷烟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技术装备已趋近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问题有所突破,一批混合型卷烟品牌已稳固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就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①焦油量相对较高且不稳定。据调查,美国及欧共体国家的混合型卷烟平均焦油量在12mg/支以下,日本更低约为10mg/支以下;我国的混合型卷烟焦油量约为16mg/支左右。②感官质量较差。典型的混合型烟香不足,烟气粗糙且不饱满,柔和性差,干燥感强,口感严重不适,抑制了人们的吸烟欲望。形成这一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技术水平的落后是决定因素。

1 白肋烟质量

白肋烟是混合型卷烟的必备原料之一,其吸味品质对混合型卷烟的感官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白肋烟特征香气的明显程度将直接影响着混合型卷烟的烟香。目前我国白肋烟质量与国外相比存在以下差距。

1.1 感官质量较差

评吸结果表明:国产白肋烟与进口白肋烟、尤其是与美国白肋烟相比特征香气不明显,香气量少,烟气粗糙且不丰满、成团性差、劲头偏大、呛刺感强,从而导致混合型卷烟香味不足、烟气单薄欠醇厚、口感较差。在混合型卷烟配方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试图通过加大白肋烟用量来解决上述问题,但事与愿违,烟香与口感非但得不到有效改善,反而带来劲头强度增加、呛刺感增强等新问题。

1.2 化学成分不协调

烟叶的感官质量取决于烟叶的化学成分。与白肋烟感官质量相关的化学成分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总氮与烟碱的比值。调制得当的白肋烟很少有糖份,因此用总糖/烟碱来评价烟叶的感官品质并不适合于白肋烟。测试结果表明,国产白肋烟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进口白肋烟,约为美国白肋烟的2~3倍。评价白肋烟感官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应是烟叶中的总氮/烟碱,较合适的比值范围为1~2,过低则香气不足、烟气欠丰满、成团性差;过高则香气质较差、强度较弱、余味欠舒适。国产白肋烟与美国白肋烟相比,总氮含量相当,但烟碱明显较高,约为美国白肋烟的2倍;美国白肋烟的总氮/烟碱正好介于1~2之间,而国产白肋烟不足0.5。由此可见,国产白肋烟特征香气不足、烟气欠丰满、成团性差等缺陷与其化学成分不协调有着必然的联系。

2 产品设计方法

目前我国的卷烟产品设计水平仍相对较低。一是设计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仍然依赖于人的感官和经验;二是设计内容粗放,仅限于叶组配方和加香加料而缺乏产品设计的系统性,对辅助材料的选择和产品加工过程中工艺参数的设定重视不够,往往造成产品投入实际生产后,其质量难以保证。

2.1 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是卷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决定着卷烟的焦油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卷烟的感官质量。目前我国在辅助材料的选择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国内辅助材料的开发和生产技术薄弱且相对滞后,客观上受材料、品种、规格的限制,大体上是有什么用什么,选择余地小;二是忽视了辅助材料的品种规格对感官质量的影响,以致于卷烟产品的质量波动较大。

2.2 加香加料

我国烤烟型卷烟的加香加料技术较成熟,而对混合型卷烟的加香加料则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主要问题是:①烟香与加香不谐调,浑然一体的效果差;相比国外卷烟加香较重但很谐调,而国内卷烟加香稍多即显露且余味不舒适。②国内卷烟的嗅香不理想,不能激起人们的吸烟欲望。我国混合型卷烟加香加料技术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基础研究不够,可供选择的香原料受限制;二是混合型卷烟加香加料的调配技术与经验不足。

3 加工工艺

我国烟草行业经过“七五”和“八五”技术改造,生产装备已接近国际水平,加工工艺技术明显提高。但工艺流程的设置及工艺参数的选定一直是以提高烟叶利用率、降低消耗为目的,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降耗工程”的实施,在提高烟叶利用率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部分企业已达到国际水平,但却忽视了工艺加工技术参数对不同的烟叶在制品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因此,将加工工艺参数与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质降耗为目的,建立卷烟工序质量评价体系就成为提高卷烟产品质量的关键。

白肋烟的工艺加工质量对混合型卷烟的感官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处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卷烟的香气和吸味品质。白肋烟处理过程中的料液组份、烘烤时间、温度及水分是技术关键。目前白肋烟处理技术一直是困扰我国混合型卷烟质量的技术难题之一,虽然我国白肋烟的质量与国外相比有其明显的缺陷,但处理技术不过关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国外一些公司利用我国产白肋烟进行的混合型卷烟产品开发的效果正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忽视我国晾晒烟品种多、品质特点个性差异也是工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应组织专门人员对白肋烟及其它晾晒烟的处理技术进行攻关,这对提高我国混合型卷烟的总体质量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4 发展我国混合型卷烟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我国混合型卷烟产品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国产混合型卷烟的总体质量水平,需要烟草农业、工业、香精香料及相关行业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攻关。

4.1 提高白肋烟质量

白肋烟是混合型卷烟主要的物质基础,是混合型卷烟质量的决定因素。目前就烟叶配方来讲并无奥秘可言,以前认为配方人员观念保守是片面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我国白肋烟及其它晾晒烟的吸味品质。

4.2 加强基础及卷烟产品系统设计的研究

(1)研究辅助材料的品种规格及物理化学特性对卷烟吸味质量的影响。

(2)香精的分析合成。加强烟草致香物质分析合成的研究,并逐步运用到卷烟加香加料中。

这类添加物质属烟草本身所固有,过量加入不但不会影响卷烟的谐调和吸味,反而会对卷烟的香气和口感起到很好的作用。

(3)国外混合型卷烟质量和技术应用特点的研究。

(4)加强叶组配方、辅助材料、香精香料及相关设计技术及手段的研究,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建立卷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

4.3 加工工艺的研究

7.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七

在各地建立有形建筑市场,形成自我运行、闭合管理的体系后,如何进一步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作用,促进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如何适应建筑市场和工程建设管理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由静态到动态、由分散到统一转变的需要;如何满足有形建筑市场快捷高效办公的需要,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成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的主要内容。然而,在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和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就制约有形建筑市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有形建筑市场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工程建设交易中心的建立,是建筑业和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的重要探索。这种管理形式,打破了管理部门的局限,按照每个城市对市场统一管理的要求,设置“中心”的内部机构,实行集中办公,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互相把关,加大建筑市场管理的力度,适应了转轨时期各项管理工作的要求,把管理监督和服务结合起来,简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体现了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的转变。“中心”的建立是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覆盖所有建设工程全过程的重要保证,对工程建设中反对腐败和不正当竞争,加强廉政建设都是一个有效的促进和保证。有形建筑市场作为工程建设领域反腐败的一个阵地,尤其是一种机制,在工程建设领域反商业贿赂工作中有着执法机关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反腐倡廉,规范市场秩序,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遏制腐败,反不正当竞争,以及治理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商业贿赂,其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

2 制约有形建筑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

1)有形建筑市场的法律地位没有被明确。有形建筑市场是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为建设工程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的场所。但目前还未明确有形建筑市场的法律地位,造成建筑市场的性质没有在法律上明显的界定,在许多工作开展时无法找到法律依据,尤其是在每次机构改革时,都无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对交易中心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2)有形建筑市场的职责尚未明确。在现实工作中,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和交易中心的工作是无法分割的。3)进入有形建筑市场交易的工程项目法律界定不明确。《建筑法》第二条指出“本法所称建筑活动,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第六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以上两条明确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对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主体单位,而作为建筑活动一部分的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活动也应当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有形建筑市场内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工程交易活动通过政府采购进行,对工程项目交易活动的界定不明确,不仅影响有形建筑市场进场交易率的提高,而且影响建设工程的后续监督管理工作。4)对场外交易工程项目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违法违规工程交易中心缺乏制约手段。目前,部分工程的场外交易现象,没有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进行行之有效的处罚,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制约机制,从根本上有效遏制场外交易现象的发生。

3 解决办法与对策

1)加大《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制度的社会宣传力度。

通过组织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使招标投标法的内容不仅在社会上得到确立,而且要做到深入人心。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和提高人们尤其是招标投标各方主体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在招标投标活动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有形建筑市场的性质应该在相关法律、法规中进一步明确下来。

根据国办发[2002]12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国家计委监察部关于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有形建筑市场的职能应当定位于几个方面:a.为工程建设项目交易活动包括开标、评标、定标及合同洽谈等提供设施齐全、服务规范的场所;b.设置各行业工程建设信息收集、存储和发布平台,为工程建设项目交易各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c.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设立工作平台,为其实施监督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d.提供满足需要的评标专家抽取系统,实现评标专家的随机抽取;e.对工程建设项目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有关资料、原始记录等,进行妥善保存,以供政府有关部门备查;f.在场内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发现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3)加强对专业工程项目的进场交易。

专业工程入市交易不仅可以提高现有有形建筑市场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同时,也可进一步提高、完善和扩充有形市场的功能,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应按照“统一进场交易、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程序、统一收费标准”的原则运行。

参考文献

[1]尚春明,只悦刚,金岩.有形建筑市场监督管理新方式的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02(9):36-37.

[2]廖志添.建立统一有形建筑市场的若干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2):3-4.

[3]葛萌.有形建筑市场发展动态[J].中国建设信息,2005(4):109-110.

[4]胡沿.有形建筑市场运行中的问题与建议[J].建筑经济,2001(11):21-22.

8.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学案课堂教学 纵深发展 瓶颈问题 破解之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73-02

学案课堂教学以导学案为媒介,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阜阳四中课堂教学改革成绩凸显,广大师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特别是创建的富有特色的“5+30+10学案导航”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彰显了课改下课堂的活力与魅力。

一、制约学案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学案设计粗糙,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事半功倍

导学案是学案课堂教学的抓手及载体,学案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设计高质量的导学案至关重要。但是,在导学案设计制作中,常出现内容肤浅,重难点不突出,探究题设置不注意其典型及代表性,显得内容非常单薄,不足以涵盖让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学案内容安排不注重循序渐进,探究题之间没做到逐层提高,知识点间的衔接过渡突兀,整张导学案没有真正起到导航引领的作用,同学们在热闹的课堂上尽情表现,而在具体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上并不理想,甚至没有达标,整个课堂显得十分空洞。

(二)拘泥于模式陷阱,没有做到因势而变,与时俱进

政治课堂具有政治课堂的特点,即在学校“5+30+10学案导航”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要做到具体细节的变化,而学校政治组教师在授课时却简单套用该模式的流程,即课前5分钟学生讨论交流,中间30分钟师生互动,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补充,每个政治老师的课堂都是一样的,教师个性风采、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特点得不到体现,以至于在每次教研活动课的听讲及点评中,大家都流于表面形式,中青年教师成长较慢。鉴于此情况,我们政治组申请了关于政治学案课堂教学内容的市级课题,正在积极研究探寻中,目的就是通过研究,从模式陷阱中找到突破口让每位教师打造适合自己特色的课堂。

(三)课堂流程粗犷,没有做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一节好课不仅需要形式新颖、引人入胜,而且需要课堂各个时段都要富有内涵及活力,但是学案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点在于合作探究,即通过师生合作把预设的知识点掌握好,比如:在运用“5+30+10学案导航”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时,前5分钟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学情调查,到底学生应该交流什么,教师应该重点检查什么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展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推动课堂教学向前发展,但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往往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思考,互动借鉴成了不独立思考的理由,评价环节中念一下展示的内容,把它与自己导学案上结果简单作比较,达不到质疑、拓展的效果,教师引导如果再不及时,整个课堂就是一节习题课堂了。

(四)课堂气氛表面活跃,没有做到表里如一,激发潜能

思维的活跃是课堂的主体,而气氛活跃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缀。但是,多数老师把课堂弄得很热闹,很活跃作为追求目标。为了提高课堂的气氛,充满激情,讲有趣的故事,逗人发笑,让学生的发言声音洪亮,制造表面的热闹,整体上轰轰烈烈的场面,也就似乎有了课堂效果,活跃程度已成为了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主要标准。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有些教学环节纯粹只是热闹而已,对学生的思考和思维没有帮助,学生并无所得,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气氛活跃是课堂教学的表面现象,思维活跃才是课堂教学的要旨。

二、破解制约学案课堂教学瓶颈问题的对策

(一)精心设计学案 落实目标导航

学案要达到科学有序、内容涵盖适度、可操作性强、实用高效等特点,要求在设计导学案过程中做到:一是整合优化教材,把教材二次挖掘,不流于表层的取舍;二是备好学情,因材施教,落实层次教学,不要奢望一劳永逸;三是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逐级而上,避免习题简单累加;四是发挥集体力量,加强校本研讨,碰出思想火花;五是利用网络资源,借鉴他山之石,实现优势互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科特点,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反思,才可能编制和使用高质量的、高效能的导学案。

(二)打破模式束缚 彰显独特风格

教学模式是为落实课改理念,规范课型及教学行为的一种框架,模式背景下的课堂被科学的分为不同的时段,每一时段具体采取哪种手段进行什么学习内容,这似乎约定俗成的。一节课下来,显得教学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很强。阜阳四中“5+30+10学案导航”课堂教学模式,具备了上述优点及长处。比如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内容,本身就抽象、难以理解,那么在课前5分钟讨论环节中,我就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微课视频,变枯燥知识形象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探究部分也可以根据情况设置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改变学生在形式化的要求下,做肤浅的交流与讨论。

(三)追求课堂真谛 淡化形式浮华

通过课堂教学达到一节课预设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达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真谛。但是,往往教师在学案导航课堂上会出现一些误区,具体表现在:运用多媒体盲目化、小组合作形式化、师生合作频繁化,一节课下来多次鼓掌,学生变换多种听课姿势,教师学生劳动量很大,但是效果不明显,知识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因此,教学应根据师生共同的性格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课堂,无需刻意模仿别人如何激情四射、火力爆发的,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采到知识浪花,就是摒弃外观的浮华,回归朴素、落实教育规律。

(四)打造智慧课堂 促进全面发展

9.观念对个人发展的制约 篇九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观念,就看你的观念是否与时

俱进,是否现代。如果你的观念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就必将被淘汰;如果你的观念与社会同步,你就能在社会发展中立足,与社会同发展;如你的观念超越时代,你就能创造标准,引领社会,走在世代的前列。

但观念具有继承性,习惯的思维很难改变。正因为它的继承性存在,在新事物、新观念出现时,表现为抵触,不接受,还要用以前接收的信息,找理由证明新观念存在的不足,甚至不成立,表现为你说你的,我行我素,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此时自己已经落后了。

如,我刚进入高层队伍时,总裁就对高层队伍进行了观念的引导。就提出了定位问题:每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就是政治局委员,除了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精通外,对整个公司的事都要思考,对问题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具有前瞻性。否则,就不是一个高层管理人员,就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回过头来看,这就是讲的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但在当时的时候,自己还认为,我怎么有这样大的本事做好全司的工作,我就是在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都不错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致使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就低,没有追求,工作起来,对分管以外的工作几乎没有思考,即使有,也是心动而未行动,即使有一些见解,也是不深不透的,致使分管的工作也没有做好。

又比如,去年总裁就给我提出了,要用经营管理的方法来思考党群工作,这也是功夫在诗外的体现,可谓唐总裁的用心良苦,但那时自己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只是搬用了要用“生产经营管理”的思想方法来做党群工作引导,做也做得不好,这就是自己观念滞后的表现和结果。

今天,总裁又明确提出了独挡一面的领头人,要有“一片天”,“功夫在诗外”的现代观念,那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呢?我认为:

一、了解什么是现代观念

我认为,现代就是当代,我们当代进行的是市场经济,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哪些是现代观念呢?只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就是现代观念,如我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地球撬起来,自我表现意识,主动、大胆工作的意识,锐气和魄力,健康理念------

二、要接受现代观念

在工作生活中,随时都有观念的碰撞,实际上我们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就缘于指导我们认识问题的观念不同,就看谁的观念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谁的观念就现代。我们一定要去接受,不要找更多的借口推托。在我的事例中,自己就是没有真正去接受,才有今天这个结果。

三、接受后,要将观念变行动

在明确了现代观念后,就要将这种观念用于实践,执着去追求、尝试。

1、确定好定位,定位:一片天。站在有限公司的高度,从总裁角度思考公司的发展,把工作当事业干,执着去追求,使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产生增殖效应。这样才能实现给总裁分忧解难的责任。

2、运用现代理念的工作方法:“功夫在诗外”,“山外看山”,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分管的事,发现自己分管工作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思路,一步一步的夯实。自己能做的,马上做,自己能力以外的,创造条件做,给直接上级,直至总裁提出报告,一次不行,就二次------;另外,发挥引领作用:人不够,解决人的问题;人的能力不行,就自己培养。用“只要别人能干的事,自己就不要干,整体上把握好本单位的工作,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本单位以外的事”的观念来指导自己开展工作。

10.制约公司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十

按照芙蓉公司党委要求,根据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我公司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企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各基层单位、公司各部门问卷调查、认真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形式,了解影响公司科学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加快公司科学发展的对策和措施。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人才匮乏,职工队伍不稳定

目前,公司人才资源现状令人堪忧,表现在优秀技能型人才紧缺、新生代力量不足等方面。一年来,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加之公司经历由破产到重组的过渡期,造成职工队伍流动性较大、职工队伍不稳定、技术人员缺乏,极大地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2、员工工作热情低

员工热情不高,其一是公司员工特别是基层一线员工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与现今物价飞涨,同地区、同行业的工资间形成的鲜明对比,致使公司员工积极性、主动性不强,难保证基层队伍的稳定性,对公司的发展带来阻碍;其二是未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在精神激励方面做得不够,影响了员工自觉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

3、公司对员工重视不够

若企业把员工当成成本,一味的从职工身上得到更多利益,而未了解他们身心、未建立融洽的劳资关系,无疑会让员工对公司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公司的凝聚力。

4、工人素质普遍偏低

一线员工绝大部分是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接受能力差。不少员工存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操作不够规范,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违章现象时有发生,制约公司的发展前景。

5、组织学习力度不够

为了提高公司在同行的竞争力,同时起到规范员工操作行为,公司加大了培训力度,但未达到激发、调动职工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为公司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相匹配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6、公司各部门协作能力差,决策性意见难以达成共识

因管理者团队意识不强,沟通方式不当或是保持一种唯我独尊的态度,将影响在某项工程上的配合默契,也常会因某个环节未处理、现场资料提供不全或某一个问题各持己见而造成工期延迟。

7、地质条件复杂、生产接替紧张,完成原煤生产任务困难

面对2213工作面发火、遇大跨度的断层,在确保安全与煤质的前提下,影响了生产进度,给原煤生产带来困难,加之24区瓦斯严重,让公司治灾面对严峻的考验,影响了工作面的布置,造成采煤工作面接替紧张。

8、巷道设计考虑不全面

因未全面考虑巷道的用途致使已经形成的巷道断面不够,其表现在24区轨道石门绝大多数高度不够,经过重新刷巷才满足运输需要,如此反工,造成了人力及材料的损耗。

9、材料浪费严重、回收利用低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制度,职工对报废材料的回收认识不足,节约意识淡薄,材料随用随丢,浪费严重。

他们认为大件物品回收复用,小件物品价值低,回收耗费工时,新的比旧的好用,职工对于一些小件物品如锚盘、钻头、螺帽、钻杆、烂网等常任其埋在矸石中。报废巷道的支护材料,在安全的前提下,因怕影响生产进度而未能及时组织回收,被大量埋压在井下,严重造成了废旧物资的回收不力。

10、瓦斯治理难度大

因我矿属于高瓦斯矿井,煤层瓦斯含量高、压力大、透气性差、抽采难度大,给瓦斯治理带来困难。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加大,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增加,瓦斯涌出量大,地点分布广等原因,再加之瓦斯治理人才严重缺乏,将让瓦斯抽采难度进一步增大。

11、设备相对落后,故障频繁,维修费用高

公司部分设备老化,给安全埋下了隐患,如580矸子山排矸绞车是60年代产品,常年使用致使故障频繁,难以找到合适配件,给维修带来困难。

12、矿井机械化程度低

我矿煤层厚度多在1-1.3米间,属于薄煤层,薄煤层开采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对采煤机有特定的要求,首先的要求就是灵活,能够适应薄煤层工作面;再次就是要求结构、操作简单,有可靠的工作性能,各零部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性,还要有很好的安装性和维修性。而薄煤层开采中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设备的拆装和运输。面对诸多因素,要提高我矿的机械化还有一定难度。

二、对策建议

1、创新思维模式,提高职工素质

要提高职工整体素质,需要加大职工培训教育的参与力度。公司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使人力资本增值。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组织职工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组织到其他矿区学习交流,让职工对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等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使培训方案更加切合公司发展实际,更加科学和规范。

2、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为职工提供发展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必须树立人才是企业的财富,人才是企业的灵魂,人才是效益的源泉的意识,打破论资排辈,建立寻贤、举贤、择贤、育贤、用贤、爱贤的机制,让有能力的人展示自己的才华,让那些埋没在低层的,怀才不遇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用其所长、为我所有。

3、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不断完善物质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机制,促进员工自觉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公司困难时期,员工的思想变化波动较大的这种情况下,注重用好精神激励模式,对职工要多一分理解、多一点表扬,少一些训斥、少一点处罚,促进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

4、注重走进职工,问计于基层

注重关心员工成长,多和员工沟通,及时了解员工的心理,了解员工现实需求,适当地给予员工关怀,从而减少员工的不满,建立融洽的劳资关系,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为公司的发展凝聚人心。

5、适当提高员工工资,保障公司队伍稳定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针对员工特别是基层一线员工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要通过合理化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收入水平,保持一线员工的稳定性,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6、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促进作风大转变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增强干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一心一意为公司谋发展。

7、做好技术攻关,组织薄煤层机械化采煤

针对我矿煤层赋存条件,可借鉴国内类似矿井的先进开采工艺,通过技改投入,做好薄煤层机械化采煤技术攻关,争取实现薄煤层开采的自动化和安全高效,为公司发展谋取巨大的经济效益。

8、加大灾害治理力度,确保安全生产

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安全费用投入,加强“一通三防”的培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充分依靠深孔预裂爆破,提高煤层透气性等科技进步技术,有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为制定灾害治理措施奠定基础。

11.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03-1

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农村经济对加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县域农民收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省域经济之强都是建立在县域经济基础上的,而县域经济之强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基础之上的。目前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才能够长足地促进国家整体的发展,国家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受到来自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工业经济的大幅滑坡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还有很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1 农村经济的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始终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据我国的行政划分,从上到下分为中央、省、省辖市、县、乡。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单位,乡包括县城镇、建制镇,乡以及乡以下集镇。我国有2000多个县城镇,10000多个建制镇和50000多个农村。

一般来讲,我们将县以及县以下的级别称为农村,而农村是农村的中心,是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汇集之地。近些年以来,我国农业以及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问题和矛盾比较显著,有些还非常严重。例如:农产品的质量比较差、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收入偏低、生产性的投资不足。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大阻碍,其中,如果农村的生产劳动力少,对于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必然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差,从而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低,农村的经济一直止步不前,更严重的还会发生下降或倒退,所以,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对发生这个现象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2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能源材料价格的上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土地的日渐紧缩,也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内在动力;农村地区经济仍以农村经济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2.1 能源材料价格的上涨,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人民币升值,能源和材料价格上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很大挑战,工业经济运行态势不容乐观。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限制。

2.2 土地的日渐紧缩,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由于国家土地宏观调控,并且土地日渐减少,当农村有好的项目时往往会出现项目没有土地可以实施的问题,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阻碍,新兴的企业和生产方式不便引进。

2.3 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不高

由于农村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与经济发展产生脱节,农村干部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落后的思想观念是農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

2.4 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内在动力

近年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与城镇的基础设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基础设施的不足,第一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高效运行,第二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人力资源和资本的大量外逃,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内生动力。文化教育设施的不健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阻碍了金融机构与三农之间更加深入的合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不良影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一方面由于农村原有基础条件较差,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有关。

2.5农村地区经济仍以农村经济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

由于起步较晚且缺乏规模,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6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承担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大多数乡村集体组织往往只具备对社区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而明显缺乏对农户提供服务的功能。

12.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十二

一、制约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现状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 但其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突出问题表现在:

1、小额贷款后续资金匮乏

由于被套上了“只贷不存”的紧箍咒, 小额贷款公司目前主要依靠自有资本金来开展业务。但是, 单单依靠股东的注资并非长久之计, 股东不可能向一个“无底洞”没完没了地投入资金。注入资本的严重不足和贷出资金回笼的缓慢性, 致使小额贷款公司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以及自己做大做强的良好愿望显得力不从心, 在贷尽资金后往往因无资金可贷只得暂停业务。

2、小额贷款公司身份尴尬

在《小额贷款公司指导意见》中,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做了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在法律上只能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不属于银行金融机构, 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由于被严格限定为“只贷不存”的公司, 导致小额贷款公司既归《公司法》所规范, 但又无法被《公司法》所涵盖, 因为在现行《公司法》中, 没有对涉及贷款类业务的公司规定。另外,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经营存款, 所以银监会又不认可其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在实践中扮演着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角色。这种尴尬的身份制约着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发展, 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小额贷款公司难以获得像银行金融机构一样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 难以像农村信用社所一样享受国家税收优惠。

3、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准入难

首先是设立程序复杂, 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发起人要向所在区 (县) 政府递交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申请材料, 区 (县) 政府完成预审后上报市金融办复审。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人凭市金融办批准批文, 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领取营业执照, 并在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银监局和人行分行报送相关资料。不仅仅是设立程序复杂, 法定最低注册资本也是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拦路虎”,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要么是最低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的有限责任公司, 要么是最低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且单一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 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0%。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 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 其中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 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这些规定都给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架起了一道又一道的关卡, 极大地打击了社会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不利于对农村小额信贷的支持。

4、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难

就目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状况而言, 主要由当地政府下设的金融办公室对小额贷款公司负责宏观监管, 日常监管工作则交由工商局履行, 银监部门迄今为止尚未介入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然而, 金融办公室并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容易导致监管形式化、走过场;而基于小额贷款公司业务专业性极强的特点, 工商局作为日常监管主体也不适宜。

5、小额贷款公司转制难

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大力推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同时, 也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前景予以了一定考虑, 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在自愿的原则下, 可以依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转制为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 从而发展成为正规金融机构获取更多的融资渠道和经营项目。但是, 小额贷款公司的转制过程是十分痛苦的, 因为根据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东总额的20%, 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 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而《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的股东条件更加严格, 限定投资人必须为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从以上规定很明显的看出, 国家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转制还是严格控制的, 希望通过大型商业银行的介入降低金融风险。小额贷款公司如果要转制成为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必须由商业银行控股或经营, 这就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的原始发起人和投资者们不得不让出控股权和经营权, 而这对于那些视小额贷款公司为其心血的原始发起人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二、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现状问题的途径

1、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后续资金匮乏问题的途径

(1) 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被限定为“只贷不存”的公司, 那么增资扩股将是其融资的最好渠道。2008年, 银监会和人民行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人数:有限责任公司应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有2至200个发起人。考虑到小额贷款公司支农功能的特殊性, 笔者建议在未来的立法中应取消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人数的上限, 充分吸纳社会闲置资金入股。

(2) 允许商业银行向小额贷款公司批发贷款

请求大型商业银行批发贷款其实一直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强烈要求, 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引, 贷款必须通过政府严格地行政审批。笔者建议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或法律将向小额贷款公司批发贷款纳入到商业银行的正式业务之中, 商业银行有向小额贷款公司批发贷款的自主权和决定权, 无须通过政府审批。与此同时, 考虑到小额贷款公司获取贷款资金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进行支农服务, 国家应当对商业银行向小额贷款公司批发贷款规定较低利息, 并对商业银行的每笔放贷予以利息补贴。

(3) 逐步松开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紧箍咒

国家出于金融安全目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进行限制无可厚非, 但这无形中又与国家所提倡的支农政策相冲突。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的支农功能首先应当保证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资金的持续性, 而存款业务的开展无疑是解决贷款资金来源的最重要渠道, 能大大调动开办小额贷款公司的积极性。笔者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先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存款业务试点, 从众多的小额贷款公司中挑选开办时间长、规模大、信誉好的公司开展存款业务, 并在利率政策上进行扶持, 允许其存款利率可在一定限度内高于一般商业银行同期的利率水平。试点资格由银监会进行审批, 日常经营由银监局监管。以试点作示范, 逐渐放开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存款业务限制。

2、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身份尴尬问题的途径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尚处于摸索阶段,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 这种法律、法规的欠缺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尚不明确, 由此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使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行为出现了法律监督的空白状态。笔者建议要尽快完善能覆盖小额贷款公司的配套法律法规, 特别制定《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法》, 使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有法可依。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 虽然目前《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将其定为一般的公司企业法人, 但笔者认为将其视为“小型商业银行”更适合, 因为它比一般的公司企业法人在业务上更具特殊性、专业性、审慎性。所以对小额贷款公司相关法律的制定应更多的参照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

3、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准入难问题的途径

为了充分调动社会投资者兴业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的热情, 有效利用社会的大量闲置资金用于支农建设, 笔者建议取消繁杂的行政审批程序,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准入实行“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 强调对其的后端控制。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程序应采用一般公司设立的准则主义, 即只要小额贷款公司符合了相关法律的设立条件并经登记机关依法登记就可以成立, 无须政府行政机关的事先批准或核准。而针对小额贷款公司较高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 笔者建议大幅下调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甚至是取消最低注册资本, 因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实力是否雄厚并非光看注册时的资本, 最重要的是公司运行时可用于放贷的资金, 而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业信用度、与银行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等都是可以进行转化的无形资本。此外, 还要取消单一股东持股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0%的限定条件, 以及取消“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 其中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 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的限定条件。

4、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难问题的途径

考虑到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业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笔者认为应在相关立法中明确各监管者的职责, 建议应由银监局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 由金融办公室负责宏观的政策引导。其中银监局应当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每笔业务进行记载并随机检查, 特别是对于小额贷款公司从商业银行获批的贷款的用途及流向进行监控, 防范小额贷款公司出于非用于贷款业务目的从商业银行套取贷款。另外, 银监局应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的监督检查, 防范高利贷违法行为, 确保农民可以获得较低利息的贷款。为了鼓励创办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支农服务, 国家应允许其贷款利率水平高于一般的金融机构, 但不应超过太多, 笔者认为不应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2倍为宜, 国家应当对低利率的小额贷款公司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 抑或授意国有银行批给其更多的低息贷款从事支农放贷业务。

5、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转制难问题的途径

笔者认为金融风险的防范重在监管而不是在滥设门槛, 只要监管部门在日常的监管工作中做到全面、细致、及时, 小额贷款公司在转制后能够审慎经营, 那么金融风险是可以被扼杀的。建议在小额贷款公司转制的问题上, 应当充分照顾小额贷款公司原始发起人和投资者们的感情和创业热情, 弘扬公司法的民主与自治精神。取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中的商业银行必须控股以及必须是最大股东的强行规定, 是否吸纳商业银行入股应当由小额贷款公司的公司章程规定或股东大会决议, 是否由商业银行控股经营则应当按照公司法资本多数决原则来决定。

参考文献

[1]丁红萍.小额贷款公司的新机遇[J].江苏农村经济, 2008;9

[2]王学.小额贷款先天不足[J].管理与财富, 2008;8

[3]曹凤岐, 郭志文.我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 2008;9

[4]胡战勇, 谢华模, 谢文君.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制度缺陷与政策修正[J].武汉金融, 2009;4

[5]余羚.关于中国小额贷款组织的法律问题研究[J].社会纵横, 2008;6

上一篇:河南大学党委组织部工作职责下一篇:中秋节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