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共10篇)
1.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一
形 势 与 政 策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外交应如何应对周边国家形势的新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性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形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第1页 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
面对周边环境的动荡局势,面临如此艰巨而又严峻的挑战,中国外交必须做到冷静应对周边外交,妥善处理中国外交,让自身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步步为营。在制定方针上,必须以大局观出发,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的分析,积极促进和谐周边稳定发展。
(一)周边外交凸现重要性
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具有特殊重要性,是中国对外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关键所在,其局势稳定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的发展。因此,周边外交具有无比重要性。其重要性有三个方面:
1、国家安全方面: 周边地区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捍卫中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开展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前沿,是中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缓冲带与战略屏障。
2、中国政治与对外战略方面: 周边地区是中国国际政治利益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不可逾越的环节与必经之地,是中国与其他力量中心打交道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对外展示实力与施加影响的主要场所,是中国对外发挥国际作用的主要地区,是中国担当“负责任大国”力所能及的主要舞台。
3、经济方面:周边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市场,是中国海外能 源供应与资源保障的主要地区。
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为中国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
第2页 发展创造一个基本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其不干扰与分散中国的主要精力,并尽量避免被卷入周边地区的战乱与动荡之中。
(二)周边外交方针: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
回顾新中国成立一来的“思想脉络“及其实践,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主要成就之一是中国与大部分接壤邻国明确划分了边界。
2、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睦邻外交”大发展,中国率先摆脱了国际“冷战”格局的羁绊,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改善了与有关邻国的关系,最终与所有邻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为集中精力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总体上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2002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2003年,睦邻、安邻、富邻 2004年,周边是首要 2005年,和谐世界
2006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利共赢、以人为本 4、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顺势而上“与”大周边“成为新的”关键词“。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大发展大
第3页 变革大调整“,面对中国崛起加速与”亚洲崛起“加快同步并进面对周边环境错综复杂的现实”热点“、”难点“,中国的周边外交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多管齐下,全方位推进。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的一大“亮点“,便是从多个方向稳步推进的区域多边合作,如中亚方向的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方向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10+3“、东北亚方向的中日韩三国合作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这其中,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日韩三国在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中的关键“分量”,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水而上与稳健崛起。
(三)正确分析外交形势,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与策略
1、东北亚地区
中国和主要伙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而主要对手将中国的正常崛起视为挑战其霸权地位的主要战略威胁。日本具有两面性:既是美国的战略盟国,也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中可以争取的对象。另外,还应大力发展中韩关系对于朝鲜积极化解矛盾、缓解危机
2、东南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南海问题,当务之急应坚持南海争端的“双边属性“,对有关国家的无理取闹及强权行径采取更为有力的坚决措施,同时调整对南海资源进行”共同开发“的政策。
3、南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邻国是印度与巴基斯坦,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争端。中国对于印度是挑战者,印度一直把中国
第4页 作为要超越的目标;而中国对于巴基斯坦是主要伙伴。中国的南亚政策一要继续联合巴基斯坦并给予其更大支持,二要大力加强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三要对美印军事合作等予以密切关注和高度警觉。
4、中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挑战是与俄罗斯等国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即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任务有: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二是密切结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中国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中邻能源开发合作。
(四)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周边外交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向,远近结合、稳步拓展。对当前周边地区动荡加剧的态势,进行密切关注与持续跟踪。对周边乱局既要分析又要统筹应对,积极促进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切实维护自身地缘战略利益。
1、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
2、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
3、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
4、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
第5页 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
5、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大国地缘角逐、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6、与时俱进。调整与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有效应对周边乱局。改进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策,既要反对外力粗暴干政,又要敦促所谓“问题国家“应以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为重。
7、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第6页
2.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二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事关生态与环境保护、能源与水资源、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 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我国传统的能源
生产消费模式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必须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从节能与节能行业的特性分析入手, 分析了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节能行业发展的实践, 并进行国际比较, 以及我国节能行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发现我国节能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借鉴国际经验, 结合我国发展节能事业的需求和产业环境, 从政策和技术发展两个维度, 提出推进我国节能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 促进我国节能行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节能行业发展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非
常必要2010年, 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68.0%。持续攀升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2010年, 我国二氧化硫、烟尘、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达2185万吨、829万吨、79亿吨, 均居世界首位。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 必须依靠转变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重视和强调资源节约型发展, 节能首当其冲。科学发展观的要旨在于“全面、协调、可持续”。
1.2 在低碳经济模式下节能行业发展的任务非常紧迫
发达国家正在构建以低碳为核心的技术优势, 带动产业链的革新升级。以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代表, 加快构筑其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同时, 国际社会对碳减排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国际能源资源的争夺和控制也日趋激烈, 海外能源资源的开发、保护面临更复杂的环境。我国已经对国际社会做出庄严的减排承诺。与此同时, 我国也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十二五”及中长期战略型产业。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上升迅速、能耗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能源的可持续供给面临诸多问题。我国产值能耗较高。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能源消费量快速攀升。我国能源瓶颈凸显。与此同时, 我国在2010年, 石油供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 能源安全供应问题已经凸现。
伴随着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的大量环境污染, 能源行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显。“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需加快发展节能事业。从节能目标来看,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提出:到2015年, 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69tce (按2005年价格计算) , 比2010年的1.03tce下降16%, “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实现节约能源6.7亿tce。2015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8%, 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10%。总体来看, “十二五”期间, 我国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需要加快发展节能事业。
2 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概览
2.1.1 现代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我国节能技术整体发展始于“十一五”时期。
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各级地方政府长官和企业家目标体系中占有绝对比重。能源的使用, 往往首先被定义为“首先要满足需求量”, 没有总量控制的概念。在这种环境下, 节能技术的发展历程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十一五”以来, 国家重视环境与能源的协调发展, 开始提倡技能技术的改造和应用, 主要集中在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的应用。
2.1.2 节能产业的发展我国节能产业发展起步于“十五末”, 标志是一批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诞生。
“十一五”时期, 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从47亿元增至840亿元;节能投资从13亿元增至290亿元, “十一五”拉动社会资本节能投资累计180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从60多万tce增至1300万tce。节能服务公司已成为我国节能工作的重要力量。节能服务公司从2005年的80家增至2010年的800多家;从业人员从1.6万人增至18.0万人;节能企业的规模不大, 但是有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总体来看, 我国节能企业处于行业的成长期, 产业规模、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
2.2 我国节能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 政府和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定位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二, 对资源浪费行为缺乏有力的制约和惩治措施。第三, 资源经济成本偿付机制未能成形。第四, 缺乏系统、健全、常态的节能减排计量和检测体系。
3 加快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 从全局高度对节能事业发展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从国家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 着眼提出完整、持续的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实施框架, 包括目标的分解, 跨行业的统筹规划, 以及保障节能减排国策落实的法律、政策和机制体系。谋划建立职责清晰, 协调高效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 落实监管主体和职权, 完善管理手段, 改变目前多头交叉管理下实质监管缺位的问题。
3.2 创新节能政策管理体系, 加大引导和激励机制建设力度, 丰富引导用能者降低能耗的手段和方式。
综合利用税收、进出口补贴、支持性财政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 创新节能减排政策和保障机制。加大政府直接投资的环境改善和减排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力度。以垃圾回收和燃烧利用, 废弃物综合治理为切入点, 建立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加大在发电、交通等重点能耗领域的节能技术推广应用, 降低总体工业发展的能耗水平。
3.3 创新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 加大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约束的刚性和考核比重。
加快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绩效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GDP经济发展绩效主导的考核模式, 增加对环境友好、能耗降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方面的考量力度, 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在监督和考核过程中, 发挥舆论和民众监督作用, 推进考核的公开和透明化, 进一步增强新型考核模式对政府施政过程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3.4 充分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主体作用。
在工业化进程中, 企业既是资源消耗的主体, 同时又是节能减排任务落实的第一主力。应该在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升级提供扶持的同时, 加大对于企业节能减排成效的监督、跟踪和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档案, 建立企业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价值体系, 并通过行业管理、排名等方式, 逐步建立企业绿色发展的品牌价值和信用体系, 营造有利于引导企业界主动追求节能减排的整体社会环境。
3.5 激发社会公众在节能减排中的积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消费领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在日常消费中, 注重环保和节约理念, 若真正能够得到有效的践行, 则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资源节约效应。应该加强资源、环境和生存压力的宣传, 引导民众意识到资源节约的紧迫性、必要性,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观和危机意识。同时, 加大对于节能生活和消费尝试的普及宣传, 引导民众增强绿色消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华强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0年4月.
[2]贾华强主编.循环经济学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年4月.
3.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三
关键词:GDP;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比较多的新问题和新考验,包括雨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内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走弱、美国及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等,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影响,在国内较强的经济内在发展潜力的支撑下,在宏观调控和其他政策的作用下,总体看,我国经济表现了较强的抗冲击力,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整体运行态势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趋势放缓的特征,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0.6%,较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4%,回落1.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回落3.3个百分点,有权威机构预测,第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回落至5.8%。面对当前形势,结合多年宏观经济理论教学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尽快择机抉择,适度调整。
1《宏观经济学》中有关财政政策的理论
财政政策既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1.1财政的构成
财政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构成。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税收是财政收入中最为重要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公债是财政收入的另一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税收不足以弥补财政支出时的有效补充。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它不同于税收,是政府运用信用手段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到期必须归还本金和利息。
财政支出中政府购买是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等;支出中另一部分是转移支付。与政府购买不同,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1.2财政政策的表现形式
(1)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
也称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失业会增加,经济呈现衰退特征。财政政策主要是以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或减税的措施,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国民收入得到增长。
(2)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经济呈现过热特征,此时财政政策是以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来进行调节,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及社会总需求水平。
1.3财政政策效果的lS曲线分析
(1)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
理论上,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政策效果;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即财政政策效果。如果LM曲线越平坦,或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如图1所示,
图(1)中,LM曲线呈水平状时,经济处在严重萧条期,即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当局已将利率降到最低点r0,但曲线仍处水平状,国民收入变动为零,即此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但财政政策不同,Is曲线由Is过渡到ISl,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或减税,国民收入增加非常明显,由y0增加到y1,即yoyi
(2)宏观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财政政策效果比较。
我们将LM曲线形状大体分为三区域:当LM曲线完全呈水平状时,为凯恩斯区域,也称经济萧条时期;当LM曲线完全垂直状时,为古典区域,也称经济过热期;介于这两者之间区域为中间区域。在这三个区域,财政政策效果表现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图2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财政政策效果的不同。
图2中我们选择6条斜率完全相同的Is曲线,ISI到Is6。六条曲线间距——平移量完全相等,即六次出台的财政政策是完全相同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政政策效果却明显不同。我们可比较在经济萧条期至中间区域的政策效果:ISI过渡到ISz时,国民收入增量为y1 y2;当IS2过渡到Is3时,国民收入增量为y2 y3,yl y2明显地大于y2y3,依此逐步向古典区域,即经济过热阶段过渡,我们不难发现每出台新的财政政策,国民收入增量逐步减少,在古典区域ISs到IS6可明显地发现,国民收入增量为零,即此时财政政策是完全无效的。从我国2007至2008年年初宏观经济运行所呈现特征,就可理解为什么在经济过热时我国实行稳键的财政政策及从紧的货币政策,道理就在这里。
2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当前我国经济在总体稳定的同时出现新态势,宏观经济表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
首先,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不乐观。2008年5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出现逐月回落态势,政府防止全面性通货膨胀的努力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CPI指数仍然在高位运行,2008年前三季度CPI指数为7.3%。进入第四季度,由于国际大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使物价走高预期明显弱化。
其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08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6%,较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4%,回落1.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回落3.3个百分点。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经济增速依然是令人瞩目的,但是持续的经济增长应以企业发展为基础,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我国外贸环境恶化,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盈利能力整体下降并出现了局部大面积亏损局面。第四季度形势不容乐观,这种经济增速回落的特征值得关注。
第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倒闭,很多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企业裁员自然是缓解压力的首选,劳动者就业难度将日趋增强。
最后,国际收支格局出现分化,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贸易顺差显著回落,2008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1.8%。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及发达国家消费信心指数严重下降影响,我国贸易顺差呈现继续回落态势。
3保持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理论,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在实行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可按照“分类指导,结构调整”原则,提升财政政策的调控效力。从保增长的角度看,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达到3.48万亿,同比增长33%,近年来财政收入远高于GDP增长速度,适当提高政府的支出水平及降低税率正当时,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决不能再优柔寡断,错过良好的时机。在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应采取以下措施提振中国经济:
(1)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特别是对铁路,桥梁,公路等的建设投入应加大,这是拉动内需的有效途径。
(2)增加工资性收入水平。老百姓手里要有钱,一方面可以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另一方面可提高消费水平,刺激经济增长。
(3)继续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和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对冲物价上涨对这些地区和人群的财富再分配效应。
(4)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促进农业发展,使中国最大的消费大军的消费能力提高,有效拉动内需水平。
(5)实行大规模的减税政策
①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减税力度。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减轻企业压力,使其轻装上阵,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②调高个税起征点。课征对象由个人为单位过渡为以家庭为单位,充分体现税收的整体公平。
③降低或取消利息税。
4.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形势 篇四
形势与政策
【摘要】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地缘矛盾也相应最多。中国作为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周边形势趋于复杂,各种挑战趋于严峻。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也相应最多。中国作为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目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主要有: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之间的问题,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中日关系存在历史问题、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南海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存在岛屿主权和海域划分问题,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中印关系存在严重领土争端,美国力图建立新的反华包围圈以全面遏制中国。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展开了角逐。这也进而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境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及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也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冷战最大的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核问题的第二次集中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统治并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等行为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立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更是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的政策转变。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目标是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到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更直接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着重大关系。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中国南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严重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当前我面临的安全环境,既不同于冷战时期,也有别于冷战后初期。要求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辩证的态度,复杂的眼光,尽可能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更要看到挑战和不利的一面。
地缘环境是影响我国家安全的长期性因素,“先天不足”的特点警示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没有和平,安全难以保障;而有了和平,安全也不一定得到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历了 20多年的和平建设时期。但局部威胁却呈上升之势。确保战略机遇期和中国的崛起,需要营造既和平,又安全的周边环境。当前,要做到综合国力协调、有序、均衡、全面的发展,仅仅依靠常规定式是不行的,必须在一段时期内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超常措施和手段,将某种实力过去的缺失弥补回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经历必要的补课期来缩小各单项实力之间差距之后,才谈得上协调、平衡、有序、全面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国家的战略意志和决心。
2011年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布了塑造“美国太平洋世纪”的战略安排,试图从安全与经济两个方面加强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感。安全上,美国继续升级“雁型安全模式”,不仅强化了美国与各亚洲同盟国的联系,也进一步推动“雁型安全模式 ”中不同梯队间的合作,以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和中国崛起。经济上,强势推进TPP框架协定,塑造新的亚太经贸版图。TPP不仅是经贸安排,更是一个战略的考量。美国的目的除了要分享亚洲高速经济增长外,更看重的是掌握亚太区域统合的主导权。
展望2012年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有两大战略态势值得深入关注:
第一、中美战略竞争将持续加剧。一方面,奥巴马总统首次参加东亚峰会,在地区合作进程、地区议程的设制以及区域内其他合作机制等都发表了相关构想,这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南海问题矛盾升级,这一问题本来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之间的主权争端,但近来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中美战略利益的较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维护海洋权益和稳定周边海域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但这与视太平洋为其“内湖”的美国的战略利益不可避免地产生冲撞。南海问题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抓手”。未来美国与周边国家深化海事安全合作,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趋势将增加。对中国而言,岛屿因涉及主权问题,毫无疑问是核心的利益,而海洋利益是国家利益拓展中必须坚持的内容。未来的挑战是周边国家在何种程度上愿意接受中国改变既有的海洋秩序。
第二,2012年是周边国家的大选年,各国国内政治变化可能引发地区格局新变化。2012年,美国、韩国、俄罗斯、台湾地区等都将迎来大选,中国也面临着政府换届。各国政府将更加关注国内问题,但是选举中议题的炒作,可能给地区国际关系调整带来新压力和动力。新领导人上台,财经政策变革将对市场走势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波动有时足以影响到国家的对外政策。更为直接的是,新领导人为满足国内民族主义压力,以对外政策的强硬缓和国内矛盾,可能让周边国家在观察政策走向时产生误判。
对中国周边环境产生持续影响的选举,其复杂性还在于政策调整的频率、幅度在短期内都会加剧,这有可能将使那些建立在经验积累上的外交手段失效。由于调整的叠加效应,即便是选举国自身也很难测度政策变化对地区局势的影响,从而使亚太地区存在着若干无法掌控的选举引爆点。在不确定性加大的态势下,对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掌控能力、外交决策部门的反应能力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文化作为国家力量的软实力,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有力保障和国家安全运用的手段,是一个民族必须守望好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五大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自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对我国文化进行渗透。西方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传播其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力求使之成为加强接触、灌输思想,移植观念的主要渠道。在现代宗教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中国西北地区迅速蔓延,鼓吹“圣战”,采取暴力手段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某些西方国家也继续利用宗教干涉我国内政,把宗教作为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种手段,而我国新疆,西藏等地之所以出现民族分裂活动,与某些西方国家利用宗教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中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关系”。因此,我们要制定独特的文化战略,以维护中华文明的和谐发展。
5.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五
中国周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邻居,具体的,它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总体上来说,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
中亚不稳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异动最为突出。2010年4月7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发生突变,首都比什凯克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在2005年靠所谓“颜色革命”上台的巴基耶夫政府被一举推翻,以奥通巴耶娃为首的反对派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巴基耶夫先是逃往南方,后流亡国外,而临时政府也一直难以有效掌控巴基耶夫前总统具有传统影响的南方地区。
南亚则有多个国家政局剧烈动荡。阿富汗首当其冲,巴基斯坦紧随其后。美国奥巴马政府强力实施“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大举增兵阿富汗,对巴基斯坦一再实施越境打恐,引发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强烈反弹,致使南亚恐怖袭击活动有增无减。
东南亚地区形势动荡体现在海洋方向上,尤其是南海形势更趋复杂,其中既有海盗活跃威胁海上通道安全,也有南海海洋权益争端加剧,包括岛礁主权争议、专属经济区划分冲突、海洋渔业与油气矿产资源矛盾等。
东北亚形势主要因韩国“天安号事件”而骤然紧张。在朝鲜半岛方向,韩国于5月20日公布“天安”号事件正式调查结果,认为导致2010年3月26日韩国海军“天安”号警戒舰爆炸沉没的原因,是遭到了朝鲜小型潜水艇发射的鱼雷攻击。
西亚动荡主要是“两伊问题”。伊拉克战争已爆发七年有余,美国扶植的伊拉克政府虽然渐已基本控制局面,美国也加快了从伊拉克“撤军”进程,但“基地”组织仍不时制造重大恐怖袭击活动,伊拉克安全形势难有根本好转。而伊拉克“大选”之后的新政府因为党派矛盾而一再“难产”,伊拉克政治前景也难以明朗。
在南太(平洋)地区,连政局一向平稳的澳大利亚居然也发生“政变”,陆克文总理因矿产资源税政策失误等严重影响其工党年底选情,陆克文迫于工党内部巨大压力提前辞职,吉拉德出任工党新党首并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吉拉德于7月17日宣布将澳大利亚议会选举提前到8月21日举行。
由以上周边动荡事件看出,当前中国周边动荡呈现普遍化、常态化、复杂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联动化。其中又以一国内部的政局不稳居多,也有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还有大国强权的介入与角逐,不同类型的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
从周边国家国情分析,它们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少数属于发达国家。按其政治体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与“稳定程度”,也可大致分成“成熟民主国家”、“转型国家”与“问题国家”三大类。因此,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与各种根深蒂固矛盾是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源或“内因” ;大国争夺激烈等其他因素催生也加剧了周边动荡。
周边形势动荡不安尤其是不少国家政局不稳,对中国带来复杂影响和挑战。周边乱局“外溢效应”直接危及中国的沿边经济发展与安全;邻国政局动荡、极端与恐怖势力猖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外利益;周边乱局为某些大国“介入”提供了可趁之机,大国加紧争夺中国周边将危害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中国的地缘战略依托受到侵蚀,中国崛起更将面临“龙困浅滩”的危险;中国与邻国的既有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更趋复杂;周边乱局严重掣肘亚洲经济一体化,影响中国的周边区域合作政策实施与推进中国在周边的“大国责任”压力不断上升,周边外交“两难”困境加剧,“不干涉内政”原则备受冲击。
尽管周边动荡对中国构成了诸多严峻挑战,但如辩证地看,只要我们准确“把脉”周边乱局并“对症下药”,应对得当并主动作为,上述挑战也可被转化成提升中国周边外交能力、增强中国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难得战略机遇。
为了把挑战转化为难得的战略机遇,周边外交与“周边工作”具有“无比重要性”。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向,远近结合、稳步拓展。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 “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时俱进、调整与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有效应对周边乱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发展。
6.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六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深入发展,中国迎来了许多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安全形势。全面理性认识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特点和趋势,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对我国把握21世纪战略机遇期、实现和平崛起与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安全形势 战略机遇期 经济全球化 国家安全 国际安全 信息化
中国陆上有10余个邻国,海上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这些国家虽与中国都保持着“太平”状态。但由于邻国多,中国与邻国出现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就大,避免冲突的难度就大。况且,中国与这些国家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领土和领海的争端:1.与韩国存在黄海大陆架争端,韩国一直在黄海中国海域开采石油,另外韩国还侵占了我国的苏岩礁等岛屿;2.与日本存在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争端,还有东海石油问题;3.东南亚南海周边国家一直占领着我国大量岛屿和领海,并在南海开采石油;可以说是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世界上最差和最复杂的。
一、中美问题
南海问题出现危机,表面上看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的主权争端,但其实质是中美海权的较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周边外交的拓展,维护海洋权益和稳定周边海域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这与视太平洋为其“内湖”的美国的战略利益不可避免地产生冲撞。南海问题成为美国重返亚太的“抓手”,未来美国与周边国家深化海事安全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趋势将增加。为制约中国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的增长,美国未来还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加大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对中国而言,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中必须坚持的内容,其挑战是如何让周边国家接受一个新的海洋秩序。
中国发展航母短期内根本不会对美国海上安全直接构成挑战,但是在外交层面上会使得美国的对华政策更加政治化。中国发展航母的目的十分明确:中国不当海上霸主,不争夺海上霸权和地区霸权,不以任何国家为作战目标,不对他国构成安全威胁。中国将来拥有航母只会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近海防卫战略不会改变。
中美竞争加剧促使中国周边的利益分化重组加快。通过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回顾与展望,我们发现,“周边”的范围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深化而延展,目前已经发展为一个具有多个层次的地区体系。在这样一个周边世界中,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衔接、霸权国家与地区强国共存。尽管以欧洲经验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实力增长必然导致军事扩张,但中国试图摆脱历史的宿命,避免与美国及其盟国发生激烈的冲突。总体而言,中国的目标是塑造一个更加均衡的地区秩序,这个秩序既能容纳美国的利益,也能扩展中国的利益,同时确保周边国家从中国的崛起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
二、与周边国家问题
南海是中国四个海区中最大的一个,总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散布有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其中的南沙群岛由于其显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的强烈兴趣,进而挑起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并发展成一个涉及“六国七方”,且有国际势力插手的复杂问题。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等大国出于各自不同的战略目的,积极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插手南海地区事务,使南海问题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此外,部分欧盟国家基于国际战略需要,积极支持将南海问题扩大化、国际化。日本、澳大利亚也以“南海航行权”关系到其国家利益为由,表示“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可见,随着大国势力的介入,南海争端将逾发复杂化。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问题:钓鱼岛列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钓鱼岛列岛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最大,面积4.3平方公里。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中、英、美三国发表波斯坦公告,规定日本之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本土以内。而日本却宣称钓鱼岛是其领土,并在上面修建灯塔等永久设施。
三、提高国防意识
信息化时代国防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军事领域,更不是传统的边防海防和空防,而是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等几乎所有领域,小到电磁空间,大到太空空间,上到政府的方方面面,下到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国防建设因此既是军队的事,更是全民的责任。
世界范围内的裁军以及我国国防经费的不足,迫使我们必须大量的裁减正规军。但为了解决“兵多民不胜养,兵少不足以卫”的矛盾,中央军委制定了“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的发展原则,本着这一原则,国家实施了许多旨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措施,在高校中加强国防教育,培养预备役军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普及国防教育的是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作为高校必修教程的军事理论课。在课堂上,专职的军事教师,可以系统地讲解军事知识以及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理论。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将完成对国防、对战争的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一步体验国防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和民族危机感。
孙中山先生说:“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浪淘沙中,有些小国寡民,临绝境而砺众志,历经战争的腥风血雨,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如近代德国、日本、以色列;而有的泱泱大国,处优越反而失进取,最终或遭覆亡或受凌辱。拿破仑曾经使法国雄踞欧洲,但到拿破仑三世时,勇武善战的民族精神已丧失殆尽,结果先在普法战争中一败涂地,后在二战中国破家亡。究其根源,关键是国家与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有无。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群体意识,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体现。这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威慑和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以百伤之躯敌十六国列强的虎狼之师,而大胜于三八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同时面对美、苏和其他国家的联合围堵,中国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发展出了两弹一星,成为世界一极。靠的正是从国家领导人到科学家和亿万民众、万千士兵忠勇而伟大的牺牲。在这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背后,正是强烈的以国为家的国防意识。
中国要崛起和复兴,决不不仅仅是经济的追赶。经济是国家的两条腿,没有经济国家固然无法前进,而国防则是国家的脊梁,没有脊梁,国家只能爬行。鉴于此,笔者认为,强化国防意识应成为一项永久的国家系统工程,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居高临下的教育层面上。从各级政府和领导到各行各业,都要把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利益作为重要职责和“第一勤务”。文化和教育部门,特别要发挥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学校应当像开设政治课一样,设立国防学科,开发军事游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普及军事体育。结合国家常设的军事机构和动员体系,常抓不懈,使国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首要和本能意识。
参考文献
7.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七
一、2009年外贸进出口运行基本情况
(一)出口增速实现由负转正,顺差明显缩小。
2009年12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24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2.7%,环比增长16.7%;其中出口1307.3亿美元,为历史上月度出口值的第四高位,同比增长17.7%,环比增长15%;进口1122.9亿美元,创造了月度进口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5.9%,环比增长18.8%。2009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2072.7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6亿美元,下降16%,但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几成定局;进口10056.6亿美元,下降11.2%。全年顺差1960.6亿美元,下降34.2%,贸易不平衡压力有所缓解。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外贸出口的迅速增长,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下,推出的各项刺激国民经济的各项计划,以及在政策上的调整,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单位:亿美元, %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
(二)一般贸易进口快速增长,加工贸易出口恢复强劲。
2009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金额10637.5亿美元,下降13.9%,比前三季度收窄6.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金额5298.3亿美元,下降20.1%,比前三季度收窄4.4个百分点;进口金额5339.2亿美元,下降6.7%,比前三季度收窄9.7个百分点。200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9093.2亿美元,下降13.7%,与前三季度收窄7.5个百分点。从出口金额看,加工贸易出口5869.8亿美元,下降13.1%,比前三季度收窄6.6个百分点;从进口金额看,加工贸易进口3223.4亿美元,下降14.8%,比前三季度收窄9.1个百分点。另外,边境贸易受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大于一般贸易。2009年,边贸进出口总额208.6亿美元,下降32.4%。其中,出口136.7亿美元,下降37.6%;进口72亿美元,下降19.9%。
一般贸易进口的快速增长,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工贸易出口趋势强于2008年,加工贸易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整体情况,更是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就业问题,我国现今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加工贸易型企业解决了很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工贸易通过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从而推动了产业升级,故加工贸易出口状况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
单位:亿美元, %
(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贸结构需不断优化。
2009年, 机电商品进出口金额12045.8亿美元, 下降11.5%, 占进出口总额比重54.6%, 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金额7131.1亿美元, 下降13.4%;进口金额4914.7亿美元, 下降8.7%。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6868亿美元, 下降9.3%, 占进出口总额比重31.1%, 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金额3769亿美元, 下降9.3%;进口金额30 98.9亿美元, 下降9.3%。与前三季度相比,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降幅分别收窄6.9和1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来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仍然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短板,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显现出竞争力薄弱、进出口降幅的现象,归结其原因就在于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若在国际市场中有一席之地,需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快企业的发展方式,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外国的技术转移、技术引进等途径,还应加快本国高等人才的培育,从而促进技术吸收,自主创新,以此来改变现在的高新技术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单位:亿美元, %
(四)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恢复较快,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
2009年,纺织服装出口1670.2亿美元,下降10.1%;家具出口253.3亿美元,下降6%;玩具出口77.8亿美元,下降10%;鞋类出口280.2亿美元,下降5.7%;箱包出口127.9亿美元,下降9.2%。从进口看,2009年,我国原油累计进口20379万吨,增长13.9%;进口金额892.6亿美元,下降31%;平均单价43 8美元/吨,下降3 9.4%。铁矿石累计进口6 2 77 8万吨,增长41.6%;进口金额501.4亿美元,下降17.4%;平均单价79.9美元/吨,下降41.7%。铜材累计进口42 9万吨,增长6 2.7%;进口金额2 26.3亿美元,增长18%;平均单价5273.6美元/吨,下降27.5%。大豆累计进口4255万吨,增长13.7%;进口金额187.9亿美元,下降13.9%;平均单价441.5美元/吨,下降24.2%。
单位:亿美元, %
单位:万吨, 亿美元, 美元/吨
(五)国有企业出口下降较大,民营企业进出口表现较好。
2009年,国有企业进出口4795亿美元,下降21.6%,在进出口总额占比为21.7%,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12174.4亿美元,下降13.7%;在进出口总额占比为55.2%,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其他企业(民营企业为主体)进出口总额5103.3亿美元,下降5.9%,在进出口总额占比为23.1%,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占比上升,表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外部冲击中,民营企业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表现出较强的应对危机能力。
金额单位:亿美元
(六)欧美日仍为主要贸易伙伴,对东盟出口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据初步估计,2009年,我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约9%,在美日欧进口市场份额均有所上升,实现了保市场、保份额目标。欧盟、美国、日本继续保持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对欧盟贸易额为3641亿美元,下降14.5%。对美国贸易额为2982.6亿美元,下降10.6%。对日本贸易额为2288.5亿美元,下降14.2%。在新兴市场中,对印度、东盟、澳大利亚出口好于平均水平,对俄罗斯、韩国、台湾出口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使我国与东盟贸易往来更加密切。2009年,东盟占我国进出口份额的9.7%,其出口份额由上年的8%提升至8.8%,超越日本成为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
本部分从进出口贸易的现状、贸易产品结构、对外贸易的地理结构等几方面对2009年我国外贸运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从以上分析的情况来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成效,但对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国企出口降幅等情况,也可以看出现今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依然很高,我国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自主创新,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国企在应对危机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其中2009年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情况较好,依据这一点,我国可以进一步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来激励和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借助此次危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
二、2010年我国外贸形势的总体判断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上有所改善,全球经济出现了企稳向好的势头,2010年我国外贸发展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但世界经济低增长、经贸秩序大磨合、经济结构再平衡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全球经济仍然面临较为复杂的局面,今后两年仍为国际贸易恢复和调整期。
1、外部形势更加复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明年全球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固。经济增长的自主动力尚未真正形成,发达国家经济仍处于“无就业复苏”状态,消费者信心低位徘徊。今年美、欧失业率均创历史新高,短期内难以回调;二是发达国家刺激政策退出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发达国家预算赤字超过警戒线、财力不堪重负,利率接近“流动性陷阱”边缘,政策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尚未真正启动,如退出时机把握不好,前期努力将大打折扣;三是国际金融市场走势不稳定。迪拜债务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恢复带来新的变数,投机资本再次涌入股市、债市和房市,金融市场可能会出现“第二波”冲击。美元指数持续走低,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呈现“跷跷板效应”,需警惕“货币幻觉”带来的外贸复苏。
2、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发达国家在经济最困难时呼吁“抱团过冬”,在经济复苏时盘算“抢先过桥”,在与我国加强合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竞争,从“过冬效应”向“过桥效应”转变。在规则制定上明争暗斗,不同阵营在多哈回合、气候谈判、全球治理等领域既斗争又妥协,取得实质成果低于预期;在盛赞我国对全球复苏贡献时,希望我国承当更多义务。在产业领域受到双重挤压,发达国家积极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时,提出“制造业回归”,更加注重中高端制造业,我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另外,在中低端产业发展中国家与我同质竞争加剧。在贸易领域面临新旧挑战,发达国家一方面大力宣扬贸易自由化,打新的“绿色贸易牌”;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出口,如美国重申要恢复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地位,扩大对亚洲出口,并频繁使用传统贸易救济手段为国内产业“保驾护航”,使我国出口竞争加剧。在汇率领域或遭多方围堵,美元有效汇率持续走低,IMF主席卡恩呼吁人民币升值解决全球失衡,否则中国将承受更大压力。一些国家在附和的同时,加强对本国货币升值干预。如经济复苏势头受挫,可能引发新一轮“货币贬值战”。
3、贸易摩擦更加频繁。
当前,我国正处在贸易摩擦高发期,贸易摩擦呈现“骨牌”和“章鱼”双重效应,其数量急剧增加,领域快速渗透。由于发达国家失业率在短期内难以改善,由失业诱发的贸易摩擦将增加。重点关注贸易摩擦的三种倾向:一是涉及产业从“利益竞争性”行业向“利益非竞争性”行业延伸,有些产业发达国家基本空白,但仍藉此在其它领域获取贸易利益补偿;二是涉及国别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在积极应对美、欧市场同时,要密切关注发展中大国对我贸易摩擦动态;三是涉及手段从传统贸易救济手段向新形式演变,要关注歧视性政策、汇率、技术壁垒、碳税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
4、结构调整任务更加艰巨。
从国际上看,全球生产-消费格局的“再平衡”将持续一个过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减少消费、发展制造业扩大出口,会对国际市场空间形成“双向挤压”。从国内看,随着国内投资产出效应逐步释放,明年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近年来,我国经济实践表明,产能过剩根子在产业,表现为失衡,压力在出口,产能过剩的矛盾最终要向出口环节转移。如何发挥外贸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效应,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2010年外贸政策取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外贸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明年外贸政策应集中体现“三性”特点:既要保持政策连续性促进出口稳定增长,又要增强政策针对性推进外贸结构调整,同时需要提高政策灵活性应对外贸复苏变数。
第一,保持政策连续性促进出口稳定增长。
近两个月来,我国外贸出现了快速回升的迹象,要防止外贸政策重新紧缩倾向,坚持宽松外贸政策不动摇,给企业创造一个喘息调整的外部环境。继续完善稳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积极落实贸易融资政策,推动保单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和优买优贷业务的开展,有效使用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进出口信贷的支持力度。发挥部门协作效应,提高通关、质检、外汇管理等环节的便利化水平。
第二,增强政策针对性推进外贸结构调整。
重点推动“四个优化”(优化外贸的主体、商品、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推动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加强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建设,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培育一批农轻纺、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国家级设计中心,总结推广租用国外名牌、并购国外营销网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自主营销的出口途径。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更加重视外贸平台建设,打造若干个国家级会展平台、网络信息平台和国内外贸易中心。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大对边境贸易的政策支持,加快边境贸易发展,促进边疆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第三,提高政策灵活性应对外贸复苏变数。
8.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分析 篇八
【关键词】民族教育;发展
一、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现状
多年来,学术界对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争论不休,其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简而言之:一种是倾向于国家化,一种是偏重于民族化,还有一种是介于两者之间。一种影响较持久且处于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民族教育不应该走向普通化和全国化取向,而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民族特点,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成员的个性,培养民族人才,传递民族文化,最终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服务。
民族教育不应当过分强调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应当重视各民族之间经济联系的普遍性,将其置于整个国家发展的浪潮中,使其跟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有人认为民族教育既要站在国家甚至全球的层面来考虑,又不可脱离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和民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民族教育不仅应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还应当是少数民族社会成员生存发展、实现人性和人权的需要,因此,“民族教育的价值定位应当在国家取向和民族取向之间寻找平衡点。”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对民族教育的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在目前这个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一体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单方面地去看待民族教育,既不能扼杀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不能任其太过自由发展而脱离国家的轨道。民族教育当然应当是民族地区的教育,然而在我国,它必须是在承认中华民族一体的这个基础上才能开展,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便是最好的佐证。
二、民族教育应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适应
首先,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在教育目的上,它与整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应该是要相一致的,我们不能脱离国家的教育目的而来谈民族的教育目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的自然性、历史性、社会性的分布特点决定了民族教育只能是民族地区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教育就可以完全无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自订规章。国家早已采取了与之相对应的民族教育政策,力图保证大区域聚居的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的权利。同时在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创办民族学校并鼓励他们办出自己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这些教育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导,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否则容易滋生异端思想,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其次,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在进步,民族地区迟早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消费观念、高新科技、通讯手段等的入侵,且少数民族形势错综复杂,其教育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走的,国家的适当干预和调整是必须的。相比发达的东部地区,民族地区大多处于一种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可以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来发展其教育,使之与其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如培养出更多的旅游业、养殖业、畜牧业等方面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民族教育服务,但我们不能将经济的发展视为民族地区教育的最终目的。
最后,民族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这意味着少数民族的教育应该走科学的、正确的道路。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节日、手工艺技术等,这些都是应该鼓励发展和传承的。但是,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处于和外界断绝往来的状态,因此各方面的发展还比較落后,有些少数民族的某些活动还存在着大量的封建迷信的思想,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适当地给予科学的民族教育。
三、民族教育应以民族发展,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基础
民族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一般教育,它有自身的独特性,但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其他民族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早已颁布了多项政策来支持民族教育的发展,首先,提倡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强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编译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字教材,不断提高教材的编译质量。其次,重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如2011年,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个部门印发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措施,其中包括开设人口较少民族校本课程。最后,通过立法来保证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双语教育以及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并且通过加强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来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等。国家领导阶层的意愿和构想是美好的,但是民族教育是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不是那么简单,也容易出现偏差,究其原因其实还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民族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民族教育既要发挥民族地区自身的特色,传承其经典的、独特的、原创的文化,又要随时和其他家庭成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为把中华民族大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奋斗。
四、民族教育应以人为本,关注民族成员的生存和发展
民族教育应建立在国家教育这个大前提下,同时又不能丢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当前,很多学者在研究民族教育时,忽视了教育本身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民族教育同样是一种以育人和树人为目标的崇高事业。因此,它必须要以人为本,以人为先,在充分尊重人、关注人的前提下才能良好发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民族教育的关注,不仅要强调民族教育对国家、对社会的功利性作用,也要重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性变大,民族教育范围也在渐渐扩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民族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生活在大量汉族人口中的少数民族成员,更要关注其生存和发展状态。
五、结束语
我国的民族教育首先要建立在中华民族“一体”的基础之上,起到维护祖国安定团结,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其次,民族教育要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出贡献;最后,民族教育应当符合民族成员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需要。总之,要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立足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从个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视野,来确立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凸显尊重和培养人的同时,在承认国家“一体”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96(1):99-104.
[2]张诗亚.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97.
[3]龙藜,季媛媛.我国民族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D].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6:175-177.
9.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 篇九
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体,世界已经呈现总体和平的基本态势,但部分地区的动荡与战乱仍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着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进程,国际的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
当今国际局势虽然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却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对我国周边海上问题的分析
随着中国日益强盛,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复杂化,中国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海上存在三大热点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目前,我国在海上方向的所有相邻或相向的国家均与我国存在着海域或岛礁的争议,我国主张的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中,有一半以上存在着争议和矛盾。在我国从北到南的各海域中,依然沿袭着“海域被瓜分,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有些矛盾还相当尖锐和激烈。
就钓鱼岛问题而言,日本一直想占中国的海域和土地为既有,其进一步的目的就是想独霸“中间线”日本一侧的全部海底资源,同时还要得到中国一侧部分海底资源,分得部分油气。日本却处心积虑地想侵占钓鱼岛,有它的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日本认为一些存在主权争议、位置重要的岛屿是日本扩大海洋经济区的关键所在。如果对这些岛屿的主权要求不能实现,日本将减少2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经济区。眼下,日方虽然对钓鱼岛事件的争端基本保持低调处理原则,但仍不断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南海是我国受争议最多的海域。目前,几乎大部分南海海域,包括南海诸岛,都存在着争议。南海周边国家现都已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且自划海疆,开发油气资源,这些国家自划的海上界线很多都相互交叉,但是它们争夺的岛屿和海域绝大部分都在中国的“九段线”之内。尽管中国对在东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目前中国在南沙群岛中只控制着包括台湾省控制的太平岛在内的8个岛礁,其他岛礁基本已被周边国家瓜分殆尽。
10.我国周边形势分析 篇十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厉害关系。周边安全环境是中国面临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虽然继续保持稳定,但高危因素和敏感因素增多,中国维护自身安全面临新的考验。
然而,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300多万平方公里,东西相隔5500公里,时差4个多小时,南北相距5500公里,跨越5个温度带,居世界第三。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便是各国眼中的宝地,上至夏商,下至今时,总是处于危机之中。无论何时,外国总是打着中国的主意。而今,中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自强不息,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有了相当高的抵御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处于和平时代,相反我们应该警惕这潜在的危机,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注意我国周边环境形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领土方面,自新中国以来,除不丹外均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从1969年起,先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朝鲜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签定了新的边界条约,并划界立碑,但是我国仍与印度等国家有5000多公里边界尚未完全划定,争议地区16万多平方公里。与日本等海上邻国争议面积多达20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的争议是格局形势潜在的危机。目前我顾主要丢失的领土有韩国占有的几个礁岛,日本侵占东海气琉球群岛和钓鱼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周边各国的蠢蠢欲动,小动作纷纷。在西方开始收敛的时候,中国周边的国家却活跃起来。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纷纷针对我国南海主权动作不断直接向中国发起挑战。其中菲律宾国会通过将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划为其国土,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群岛几处岛屿宣称拥有主权,其海军司令甚至宣称,如果发现中国渔船入侵,将被长期驻扎在那里的海军驱逐舰驱逐,越南则任命了一个管理西沙群岛的政府机构主席,一宣称对改道拥有主权。日本首相有不失时机的挑起钓鱼岛事件。这个时候中国的西方邻居印度也不甘示弱,居然大幅增兵藏南。对已经挫败强大西方势力的中国来说,解决这些国家的挑战不是问题,但奇怪的是,与高调回应西方相反的是,中国政府这次相当低调,对之冷眼旁观,不采取措施。
或许这种选择于中国来说对外界不失为一种对抗、一种有力的回击,但是在这个社会,尤其是西方,将忍让看着一种懦弱,一种无能。中国要想在世界永远占有一席之地,光靠忍让和中国传统的礼仪是不可能的,要让世界尤其是美国、欧盟等国家信服,就必须有霸气,因此对待这些对我国领土打着歪主意的小国家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拿出点威风和霸气。在这里绝不是以大欺小,而是维护自己正当的利益。中国这个大国如果连这点利益都不能争取,别人会以为我们好欺负,这实际上在无形中助长美国等国家的嚣张气焰。中国不能忍让。周边环境形势在军事方面尤为紧张,总体来说东亚、东南亚、东盟、中亚、南亚地区对中国呈现包围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不愧为一流强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扫雷能力和世界第二的防潜能力,军事费用世界第二。便面上日本与中国和睦相处,但实际上是表面上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其军事防御已由“固守北方”变为“防御西南”,此举意味着什么,我想不言而喻。在一则调查中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对中国最为危险的国家即最容易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国家就是日本,而目前日本的种种举动也正应证着这一趋势。炙手可热的朝鲜核问题,也是一大热点,联合国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朝鲜核问题处理不得当势必引起朝、韩、美、日四国的军事冲突。由于当年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旦四国的战争爆发,势必影响到美日韩与中国的关系,很有可能美日会趁机打击中国。因此我想在朝鲜核问题上,中国应该谨慎,考虑全面,在外交方面应尽可能的避免冲突,保持中立原则。
于此同时,印度也将中国列为潜在的威胁。印度兵力强大,海陆空在世界排名靠前,是中国有力外患之一,而且印度长期以来占领着藏南地区,态度强硬,轻言撤退是不可能的,为有武力。同时印度也将印度洋列为其势力范围,恶意炒作中国与印度洋各国正常的经济来往甚至借用马尔代夫的甘岛作为其空军基地,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印度的野心。中国不得不防。台湾问题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从明朝开始,就明确的规定台湾属于中国。从邓小平主席的“一国两制”到陈水扁的“台独”,我们看到的是台湾领导团队想方设法的对抗,视祖国各族人民于不顾,甚至请求美国的援助。中国曾今帮助马英九登上台湾领导人的位子,而曾将他口中的台湾回归如今已经烟消云散,大力购置军事防务,其动机之明,不言而喻,美国更是添油加醋。藏独也是中国头疼之事,“**”集团藏独的野心也迎合了美国的愿望。奥巴马白宫见**更是对中国政府公然的宣战。我们岂能坐视不管?中国政府不能忍让,应该快刀斩乱麻,将这些不法分子除之而后快。
对如今的中国来说,美国可能是我们最强大最具危险性的国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群,遍布世界各地。这些基地主要为美国收集情报资料,拥有先进的科技,最强大的军事武器,一旦战争爆发,可以迅速的调兵遣将,尤其在欧洲,能够迅速的调集兵力进攻中国边疆。而且2011年中美关系即将发生更加微妙的变化。如果美国挑起中国敏感的三大危机——贸易争端、对台军售,中国将应接不暇。
最后,对于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孤立的看,似乎问题不大;如联系起来看则不然,即国际形势正在进一步复杂化。应看到我国安全环境既有积极好转的一面,也有消极恶化的因素。中国的统一与崛起仍面临长期而艰巨任务,需长期保持头脑清醒并作出艰苦努力。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和平发展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中国是个大国,实力又处于迅速增强之中,周边“事多”很正常,只有遇事不怕事,才会使自己占据主动。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周边环境局势确实岌岌可危,面对如此情况,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起忧患意识,加强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加强边疆尤其是西藏等地区的军事力量,防范于未然,加强与各国之间的军事、经济竞争,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同时和俄罗斯等同盟国搞好关系,共同御敌。其次,中国人民应该团结,和睦相处,万众一心。最后应该做好积极应战的准备,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和今后的发展计划及目标,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解决好周边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好周边的难题,难题解决好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只有妥善解决好周边的难题,才能巩固并不断增强良好的国际信誉,才能真正树立起地区大国应有的威信。有了这样的威信,一些小问题就不会演变成大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推荐阅读:
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06-30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讲解10-11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对策06-23
我国周边安全有哪些挑战09-08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研究09-08
结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浅谈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及措施07-08
浅析我国当前的宏宏观经济形势及调控政策07-05
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06-16
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08-06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之中俄关系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