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大纲

2024-12-22

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大纲(共15篇)(共15篇)

1.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大纲 篇一

第六章 下装立体裁剪

教学目的:1.熟练基础裙子立体裁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变化裙型的立裁操作方法。教学重点:

1.掌握下装松量的基本设置方法。

2.掌握臀腰省的基本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演示操作。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和教师个别指导,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时:8 教

具:标记笔、人体模台、大头针、标记线 作

业:

1、基本裙型1款例;

2、变化裙型2款例。

(要求先绘制款式图,按照款式图进行立体裁剪制作)

第一节 直身裙的立体裁剪

裙装的造型变化丰富多样,是主要的下装款式,也是女装的主要构成,搭配不同的上装和运用不同的造型设计组合方法,能够在服装整体造型上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效果。此外,裙装通过本身工艺结构的改变也可以进行千变万化的款式造型设计。其剪裁多采取收省、抽褶、打裥及分割等手段来配合完成,因此较为适合运用立体裁剪的手法进行制取。裙装立体裁剪的重点主要在腰、臀部位的处理上,同时还要注意满足下体运动需要及功能性设计。其造型款式如图6-1-1所示:

图6-1-1直身裙造型款式图

一、直身裙的立体裁剪

直身裙也称直筒裙、一步裙,其款式特征为腰部收省,臀部贴体,裙摆量与臀部大小基本相同,是裙装中最基本的款式。使用的材料大多为较厚实,挺括的织物。其造型款式图如图6-1-1所示。

下面以直身女裙款式为例来介绍立体裁剪制作女裙的方法。

(一)准备工作

1、布料准备

根据款式需要确定直身裙长度,腰围线上加放4cm,裙摆下加放5cm,前后片用布长度为:裙长+9cm;直身裙宽度为前后半臀围加1cm松量,再在前后中心线加放3cm,侧缝处加放3~4cm,前后片用布宽度为前后半臀围+7~8cm。参见图6-1-2。

2、布纹标示线的标定

将准备好的布料整理好,并标示前后中线及臀围线。

3、标记腰围线和臀围线的位置

根据款式要求,用粘带纸在人体模型上标示好腰围线、臀围线的位置。

图6-1-2

(二)操作方法与技巧

1、铺前片。将前中心线和臀围线分别对好人体模型上的同名线条,用大头针固定。臀围线提平,预留1cm臀围松量,在臀围线与侧缝交接处固定,再于腰侧处将布纹提直,抚平固定。(见图6-1-3)

2、将腰部形成的臀围差量大致均分为三份,用大头针暂时别插固定,再将其中腰侧处的臀围差量转移到侧缝处。腰侧由此产生少许横向松量,大致在腰围线与臀围线的中间位置,与胯骨点和前腹部位置基本保持水平,这部分松量可用归烫或缝缩的工艺方法进行处理。通常,臀围差越大,产生的横向松量就越大,但在实际应用中,应依据面料的特点来决定转移的臀围差量大小。

3、做出前腰省。将余下的臀围差量预留出0.7~0.8cm的腰围松量,然后再设置出间隔均等的两个腰省,要注意省尖的朝向和省道的长度。省道与腰围弧线垂直,略向外偏斜,且内侧省比外侧省略长出1.5~2cm。(见图6-1-4)

图6-1-3 图6-1-4

4、铺后片。后裙片与前裙片的铺法基本相同,同样要预留1cm臀围松量。(见图6-1-5)

5、将后腰形成的臀围差量分为三份,用大头针暂时别插固定,再将其中腰侧处的臀围差量转移到侧缝处。为满足后臀立体形态,后腰侧产生的横向松量大致在侧缝线与臀围线交接的位置,因此后片的横向松量比前片位置要低。

6、将余下的臀围差量预留出0.2~0.3cm的腰围松量,然后设置两个间隔均等的后腰省。要注意腰省长度和省尖方向。后片省长度应略长于前片省,方向呈放射状指向臀围线。(见图6-1-6)

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裙腰围的总松量大致为2cm,其中大约有1.5cm是设置在前腰位置,后腰位置只需0.5cm左右即可。

图6-1-5 图6-1-6

7、将前、后片侧缝在臀围线处打剪口,剪至侧缝线止。再把臀围线以上的侧缝翻折,将预先设置好的前后片横向松量处理好,可使用手针缩缝住这部分松量,以保证臀侧部位的裙造型符合人体相应部位的曲线造型,然后做对位标记,若设置裙开衩,也要标记开衩位置。

8、将前、后片臀围线以下部分自然交叉叠放,调整裙造型,假缝侧缝或用大头针别合固定。延续臀围线以上的侧缝线,用粘带向下顺滑地贴出臀围线以下的侧缝造型线。(见图6-1-7)

9、假缝,观察整体效果并调整。用粘带纸为腰围线做标记,其余部位采用标记笔点影描线。裙底摆部位可使用丁字尺水平围测一周,做标记。(见图6-1-8)

第二节 斜裙的立体裁剪

斜裙也称波浪裙。腰口没有省道,裙摆量较大,在臀围处较宽松,从腰到下摆呈纵向波浪状下垂。其使用材料宜选用轻薄、悬垂性良好的织物,并可以根据波浪量的变化来表现各种不同造型,从而形成不同的斜裙摆度,其制作过程比直身裙简单,斜裙的造型款式如图6-2-1所示:

图6-2-1

(一)准备工作

1、布料准备

用布量要考虑摆度的大小和面料的丝缕方向,最好采用经纱与纬纱弹力平衡性好的布料。(见图6-2-2)

2、标记前后腰围线、臀围线的位置

图6-2-2

根据款式要求,用粘贴带在人体模型上分别粘好腰围线、臀围线的位置。

(二)操作方法与技巧

1、固定前中心线。将前身裙片的中心线对齐人体模型的前中心线,臀围线也与人体模型标记的臀围线对齐,大头针暂时固定。将腰部顺势抚平,在第一个有波浪的位置打剪口。如图6-2-3所示。

2、形成第一个波浪。一只手沿剪口方向顺势向下捏住下摆,并向外拉,别一只手将坯布顺势向下垂,同时将腰部的面料向上拉伸,形成一个自然波浪,用大头针固定。如图6-1-4所示。

图6-2-3 图6-2-4

3、按同样的手法,用一只手将坯布身左下方移动,形成前身另一道波浪,可在臀围线位置处将两道波浪用大头针暂时固定。注意波浪要均匀、自然。同时将腰线以上的波浪位置打剪口,以保持平整。如图6-2-

5、图6-2-6所示。

图6-2-5 图6-2-6

4、固定后裙片。将后裙片按前片的方法固定在人体模型上。

5、形成后身波浪:依照前身裙片波浪的制取方法,在后身裙片相应位置制取两个波浪。然后从各个角度观察并修正。如图6-2-7所示。

6、在侧缝处将后裙片与前裙片按自然下垂的形态进行重叠固定。在确定裙片波浪平衡后,在侧缝位置粘好标志线。如图6-2-8所示。

第三节 圆形裙的立体裁剪

圆形裙为腰部合体,裙摆展开后为圆形摆度造型裙款。根据款式需要,可以自由设计裙摆的展开量。其造型款式如图6-3-1所示:

圆裙平面裁剪结构的变化能够较直观地反映出裙款式立体裁剪的造型轮廓。图6-3-2 为圆裙摆度的平面展开分析图,图中虚线表示进行面积裁减的的裙摆和轮廓造型线。如图中所示,圆形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裙的轮廓线造型。当圆面积逐渐减少的同时,裙造型的摆度相对缩小,轮廓范围也相对缩小。面积缩减过后的裙在摆度和裙斜度上都会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图6-3-2圆裙摆度平面展开图 图6-3-1圆形裙款式图

下面以标准的360°圆形裙为例进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以裙长为半径裁出裙片。以腰围长为圆周在裁片中心裁出腰围。

2、如图6-3-

3、图6-3-4所示,根据需要设计剪开线位置,当侧缝线在45°角时,裙片的前后中心线就在正斜纱向,斜裁的特性会给圆形裙带来特有的弹性,是圆裙裁剪的首选。

3、将裙片固定在模台上,调整好裙摆,留出缝量后缝合裙缝,并装上腰头布。观察调整造型,如图6-3-5所示。图6-3-6为正方形裙裁片所制取的圆形手帕裙。

图6-3-3

图6-3-5圆形裙

图6-3-4

图6-3-6圆形手帕裙

2.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大纲 篇二

关键词:立体裁剪,礼服,激发兴趣,动手,款式,面料

立体裁剪的过程, 是由平面的材料转换成立体的形态的过程, 无论作为产品还是艺术品, 最终都是以具体的物资形态来呈现。因此, 我们说立体裁剪也是一种造型活动, 或者说立体裁剪的过程就是一种服装造型艺术的创作过程, 即立体裁剪是利用面料对人体进行形态的再造和表现的过程, 有“软雕塑”之称, 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性, 是一个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学科。教材内容非常多:立体裁剪的概念、术语, 立体裁剪的工具与准备, 衣身、裙装、衣领的立体裁剪以及整体结构立体裁剪, 服装立体构成艺术等。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安排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 只有48个学时。要在这个时间里让学生了解服装立体裁剪的概念、造型方法、所用工具、服装立体构成的技术手法, 最后用立体裁剪方法做两件小礼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已摸索出一些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一、引导学生区别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的异同, 吃透服装立体裁剪的概念, 确定“取”什么, “舍”什么

学生已经学习了3个学期的平面裁剪, 清楚平面裁剪首先得量体, 加放松量, 也就是确定规格;打纸样;然后是选择合适的布料, 排料, 开剪。平面裁剪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经过多次修正和调整样板才能逐步趋于完美, 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优点: (1) 平面结构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 因此,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2) 平面结构尺寸较为固定, 比例分配相对合理, 具有较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 (3) 由于平面结构的可操作性, 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 如夹克、西服、衬衫以及职业装等。 (4) 平面结构在松量的控制上, 能够有据可依, 例如, 1/4B+5, 5即为松量, 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现在大多数服装企业采用的是平面裁剪方法。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不能直观地感受面料对设计效果的影响, 如面料纹路变化, 下垂程度, 光泽变化, 面料的挺括度等。 (2) 对于人体的某些部位处理尺度不好掌握。如不同款式的胸量、前后身的平衡量、肩斜度等。 (3) 对于某些特殊设计造型的款式不能很直观或准确地处理, 如具有多褶裥或非常飘逸、垂荡、自然的款式等。另外, 上个世纪80年代, 从日本传过来的日本原型也属于平面裁剪。立体裁剪是指设计师凭借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对服装结构的理解, 依据设计构思, 以材质相近的白坯布为替代材料, 用大头针等工具, 在人体模型上通过收省、打褶、起皱、剪切、转移等手段直接表现服装造型, 再从人体上取下布样, 在平台上进行修正, 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一种结构设计方法。这是与平面裁剪相区别的一种服装裁剪方式, 是时装造型设计的重要手段。立体裁剪的优点: (1) 立体裁剪的成功率高。由于立体裁剪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的, 因此能很好地符合人体结构特征, 从而得到准确的平面展开图。 (2) 立体裁剪的着装直观效果好, 立体裁剪在人体模型上直接裁剪, 便于设计思想的充分发挥, 并且还能直接看到成型效果, 便于及时修正、更改。 (3) 立体裁剪能解决平面裁剪难以接近到造型问题。在礼服的设计制作中, 常常出现不对称、多皱褶的复杂造型。这些复杂造型用平面裁剪很难实现, 采用立体裁剪就可以方便地直接塑造出来。

因此, 在这48个课时我讲立体裁剪的概念;讲人体模型的补正方法, 教授学生做针插, 设定贴置人体模型基准线, 大头针的别法;讲服装立体裁剪的基础知识, 讲上衣原型的立体裁剪方法与步骤, 裙子原型不讲, 学生理解掌握了上衣原型的立体裁剪方法, 裙子原型的立体裁剪方法自然就会了;讲上半身的立体造型, 也就是胸省的变化;平面裁剪容易解决的普通生活装 (马甲、衬衫、连衣裙、西服、大衣风衣、夹克等) 不讲, 讲服装立体构成的技术方法 (抽缩法、折叠法、堆积法、绣缀法、编制法、缠绕法及其应用) ;最后每个学生设计制作 (在人模上用大头针别出来) 两件礼服或时装。这样安排时间就够用了。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创新

1.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制作针插, 教师出示样品, 让学生观察思考做针插所用的材料, 用尺量出所用材料的尺寸大小, 缝制方法, 然后准备材料, 动手给自己做一个大小合适漂亮的针插。装饰花边可以用买现成的蕾丝花边, 也可以用薄的彩色布自己做。最后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 到下课大部分学生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 个别学生没做完课后做。又如, 在学习“上半身的立体造型” (肩省、斜肩省、斜腰省、腋下省、袖窿省、前胸省、领省、领省应用、胸省变化1~4) 时, 重点强调立体裁剪披布时布料径向一定要和前中心线一致,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省道的位置, 鼓励学生自己在人模上做造型。为了节省时间,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一个小组做一种胸省造型,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优秀的互相点评。这期间教师观察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来让学生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学生自己就能识别出什么是好的, 什么是差的, 修改自己的作品;教师示范点拨。学生通过点评其他小组同学的作品, 学到了自己没动手操作的其他胸省造型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时间, 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效果很好。在实际教学中始终强调细心观察的重要, 只有观察清楚胸省的位置, 省量的处理方法,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 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借助投影仪, 幻灯片等辅助教学, 让学生课后上网查资料找灵感, 设计立体裁剪结业作品, 要求综合运用立体构成艺术方法设计制作两件礼服或时装。

3. 学生制作结业作品, 验收学生学习立体裁剪的情况, 这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 专业经验水平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设计自己喜欢的作品, 不要考虑自己能不能做出来, 然后估算用多少材料, 教师一个一个检察、核算, 确保材料充足。

三、服装立体裁剪与面料

立体裁剪是利用面料对人体进行形态的再造和表现的过程。在立体裁剪中, 面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元素, 面料的悬垂性和质感不同, 采用的裁剪手法也会有所不同。

立体裁剪用的假缝面料 (坯布, 棉布) , 应尽量选择与实际缝制的布料性质相近的坯布。成衣用的面料, 适合做礼服时装的面料, 多采用丝织物和富有光泽的化纤面料。光泽度好差、柔软性强弱、悬垂性好不好挺度有无、面料的薄厚, 要根据作品的款式、穿着的场合来定。

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是服装专业的一门不可缺少的课。鉴于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的性质, 教师教学的重点应从传统单纯的研究如何教好, 转向研究让学生喜欢立体裁剪, 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在课堂上,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多年来, 我采取以上方法进行教学, 深受学生和社会欢迎。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与广大同仁一道继续探讨和交流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的理论及教法, 为职业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薇.服装立体裁剪.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2.

3.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立体裁剪、服装设计、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一、单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相关学科课程的结合

在立体裁剪课程的开设上忽视了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例如,将本门课程的开设时间放在平面结构课程之后,造成学生专业课学习中知识的断层和重复。在大部分学生没有服装结构基础的情况下,如果只用平面的方法来学习服装结构制图,学生就不能直观地认识人体结构,只能死记硬背结构图上的数据,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立裁传统教学中,基本单一依靠立体裁剪的方法,几乎不涉及任何平面裁剪的知识,使学生对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结合的理念处于空白状态,这不利于今后进入公司从事结构设计的工作。

2、重造型轻实用

立体裁剪主要体现在两类服饰上:一是成衣类服装,与实际生产相关,需要始终强调工业化生产;二是礼服类等变化服装,与创意紧密相连,需要通过各种细节技法的巧妙应用将设计的灵魂展现出来。在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艺术性的问题,强调服装的造型,让学生在人台上做出各种款式的服装造型,最终却没有将这些造型取下来固定或做板型的修正,更没有形成样板制作样衣,只求造型漂亮而不去考虑服装结构的合理性、工艺的可行性和面料的可用性等服用性能,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掌握立体裁剪的技术。

二、“立体裁剪”与“服装设计”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实施

对这两门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主要体现在设计方案的实现、造型的创造及服装面料的再造等环节,其具体细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方案的实现

首先,要求学生绘制服装效果图三到四张,每个同学自己设计的服装种类、风格需一致,只是在细节上(领子、衣长、袖子、服装的宽松度等)要有所差别。效果图完成后,下一阶段则是实践制作阶段,学生在人体模型上将效果图上的服装依次制作出。将几款服装全部制作完成后,观察比较穿着在人体模型上的服装哪一款设计是最好的,或者哪一款中的领子设计、松量设计或袖子设计等存在不足。通过成品的比对,学生就会发现,虽然有些服装在效果图上表现得非常完美,但是一旦制作出来,就会有很多不足,或者是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结构设计。第四阶段,要求学生总结设计经验,在人体模型上重新设计制作服装,然后再将其转化成效果图的形式。通过这样反复的从效果图到实践操作,再从实践操作到效果图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服装设计才会有真正的理解,从而使得设计方案转变成服装的成功率不断提高。

2、造型的创造

首先,从服装局部造型—领子、肩部、袖子、衣身、裤子、裙子等开始,第二阶段则进人到服装整体造型创造。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在人体模型上直接塑造各种夸张的、奇特的造型,通过边设计边修改的创造过程,得到各种领子、袖子、服装等造型。造型制作完成后,再用效果图的形式将其绘制出来。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先绘出各种服装造型的效果图,然后经过制作,以此来检验效果图上的服装造型是否合理、是否美观,如有不足,可在人体模型上直接修改,重新得到服装造型。

3、材料的再创造

根据需要我们一般采用白棉布、牛仔布、帆布、丝绸等各种不同厚度和硬度的服装材料来进行面料再造。设计时要求学生先按照一种手段来改变面料的原有状态,最后再采用综合手段的方式进行。首先从简单的折叠面料开始,一个班的学生,同样采用折叠的技法,由于折叠的宽窄、疏密等方式及服装部位不同,所呈现的效果就会多种多样。第二阶段进行褶皱的技法练习,褶皱可以是有规律的,也可以是无规则的,可形成各种起伏不平的形状。第三阶段进行剪切、镂空的技法练习,这种手段的练习,学生可以创造出不完整或破碎的外观面料效果。第四阶段进行多种材料的叠加练习,这种组合的方式及方法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运用加型的手法,堆积相同或不同材质的材料,如在面料上加面料、珠片、蕾丝花边等,使面料呈现出具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最后一阶段的练习,则是各种方法的混合练习,可以是折叠加褶皱的技法,也可以是褶皱加镂空的技法混合等等。

三、结束语

服装立体裁剪研究服装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关系,它注重艺术和技术的融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立体裁剪”与“服装设计”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立体裁剪的方法与技巧,锻炼学生的立体制板能力和立体创作灵感,只有将正确的教学目的,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雪平. 礼服的设计与制作——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新尝试[J]. 大舞台. 2012(01)

[2] 陈瑶. 服装立体裁剪的线条艺术表达与审美[J]. 美术大观. 2013(07)

[3] 况敏. 浅析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艺术与技术的统一[J]. 美术教育研究. 2014(03)

[4] 杨云. 论立体裁剪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对接[J]. 艺海. 2010(07)

[5] 谢丽华,白敬艳. 结合材质再造浅谈立体裁剪在高级女装定制设计中的应用——基于女装立体裁剪的创新设计方法的思考[J]. 艺术与设计(理論). 2011(04)

[6] 程明月,莫凯. 服装立体裁剪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应用研究[J]. 艺海. 2012(01)

[7] 岳彤. 论创意思维在立体裁剪中的应用[J]. 艺海. 2013(05)

[8] 代小红. 立体裁剪转化为平面的方法及技术探讨[J]. 艺术科技. 2013(06)

[9] 赵明.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立体裁剪课程内容设置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4.服装裁剪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教程 篇四

量体以前,首先必须对人体主要部位进行仔细观察。量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被量者站立端正,姿势自然,不要深呼吸。

2.围量横度时,应注意皮尺不要拉是过松或过紧,要保持水平。

3.围量胸围时,被量者两臂垂直;围量腰围时要放松腰带。

4.冬季做夏季服装,或夏季做冬季服装,在量体时应根据顾客要求,适当缩小或放大尺寸。

5.量体时要注意观察好体型特征,有特殊部位要注明,以备裁剪时参考。

6.不同体型有不同要求,体胖者尺寸不要过肥或过瘦,体瘦者尺寸要适当宽裕一些。

7.量体要按顺序进行,以免漏量。

量体具体方法

1.总体高:代表服装“号”,由头部顶点垂直量至脚根。

2.衣长:由前身左侧脖根处,通过胸部最高点,量对需长度,一般量至手的虎口。

3.胸围:代表上衣类服装“型”,在衬衫外,沿腋下,通过胸部最丰满处,平衡围量一周,按需要加放尺寸。

4.肩宽:由后背左肩骨外端顶点量至右肩骨外端顶点(软尺在后背中央贴紧后脖根略成弧形)。款式需要夸张时,肩可适当放宽。灯笼袖款可适当改窄。

5.袖长:由左肩骨外端顶点量至手的虎口,按需要增减长度。

6.袖口:围量手腕一周,再按需要加放尺。寸还可根据款式的不同用胸围比例法计算。

7.领大:沿喉骨下围量一周,按需要加放尺寸。

8.腰节:一般体型可按总体高算出。遇到特殊体型时,就需要量取前后的腰节尺寸(在腰部最细处,围一条皮尺成水平),分别量取前后腰节的尺寸。

9.裤长:由腰部左侧胯骨上端,向上4厘米往下量至脚跟减3厘米。

10.腰围:代表裤子类服装“型”。在单裤外沿腰间最细处围量一周,按需要加放尺寸。

11.臀围:沿臀部最丰满处平衡围量一周,按需要加放松度。

12.上裆:由腰部右侧胯骨上端,向上4厘米,量至大腿根。

肩宽与胸宽的量取

肩宽:是左右肩端点之间的长度,要通过后颈点测量。

背宽:测量背部左右后腋点之间的长度。

胸宽:测量前胸左右前腋点之间的长度。

乳间距:左右乳峰点之间的长度。

围度的量取

胸围:通过乳峰点的位置,使皮尺水平围量一周。注意不要过紧和过松,后背有肩甲骨,尺寸易下落。

乳下围:在乳房下端用皮尺水平围量一周。

腰围:在中腰最细处用皮尺水平围量一周,根据品种加放松度。

臀围:在臀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根品种加放松度。

背长与总长的量取

背长:从后颈点到腰围线的垂直长度。

总长:从后颈点向下垂放皮尺,在腰围处轻按住,量到脚底。

后长:从侧颈点开始经过肩甲骨量到腰围线。

前长:从侧颈点开始经过乳峰点量到腰围线。

乳下垂与腰高的量取

乳下垂:从侧颈点到乳峰点间的长。

腰高:从腰围线到臀围线间的长度。要在靠近侧缝的位置测量。档长:从股根部到脚踝骨的距离。

肩袖长:从后颈点开始经过肩端点沿自然下垂的胳膊量到手根点。袖长:从肩峰点到手根点的长度。

头围与领围的量取

手腕周长:通过掌根围量一周。

手掌围:母指轻轻向掌侧弯曲,通过母指根围量一周。

头围:通过前额的中央,耳的上方和后头部的突出部位围量一周。

领围:通过颈根部,经前颈点围量一周。

衣长与裤长的量取

衣长:从后颈点到上衣的底摆线的距离。根据款式变化可灵活变化。

膝长:从腰围线量到膝盖骨的垂直长度。

裙长:从腰围线量至需要的裙摆线位置。

裤长:从腰围线经过膝部量至外脚踝骨。

中臀围与大臂围的量取

中臀围:在腰围与臀围中间的位置水平测量一周。

臂根围(袖窿周长):通过肩峰及腋下围量一周,在这个尺寸上加1/10左右的量可做为袖窿尺寸的基准。

大臂围:在上臂最粗的位置水平围量一周。

肘围:曲臂后通过肘点围量一周。在紧身袖制图的时候这个尺寸很必要。立体裁剪教案第一章《绪论》 一立体裁剪的概念

立体裁剪是区别与服装平面制图的一种裁剪方法,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服装立体裁剪在法国称之为“抄近裁剪”,在美国和英国称之为“覆盖裁剪”,在日本则称之为“立体裁断”。它是一种直接将布料覆盖在人台或人体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再从人台或人体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技术手段。

二立体裁剪的渊源

立体裁剪这一造型手段是随着服装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西方服装史对服装造型的分类为:非成型、半成型和成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过程,而立体裁剪产生于服装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哥特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在北方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立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为西方女装的主体造型,因此,欧洲历史上的哥特时期,也是欧洲服装史上窄衣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随后,在服装的定制过程中逐渐得到发展,因为定制服装要求合体度高,所以以实际人体为基础进行立体裁剪是必然的,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的高级时装制作。随着成衣业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一种标准尺寸的人体模型来代替人体完成摸某个服装号型的立体裁剪。

三立体裁剪的应用范围

立体裁剪技术广泛地运用服装生产、橱窗展示和服装教学中。用于服装生产的立体裁剪

服装生产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即产量化的成衣生产和单件的度身定制形式,因此,立体裁剪在服装生产中也常常也因生产性质的不同而采用的技术方式一种为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

相结合,利用平面结构制图获得基本板型,再利用立体裁剪进行试样、修正;另一种为直接在标准人台上获得款式造型和纸样。立体裁剪在服装生产中要求技术操作的严谨性。

用于服装展示的立体裁剪

立体裁剪因其在造型手段上的可操作性,除用于生产同时也较多地运用于服装展示设计,如橱窗展示、面料陈列设计、大型的展销会的会场布置,其夸张、个性化的造型在灯光、道具和配饰的衬托下,将款式与面料的尖端流行感性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体现了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用于服装教学的立体裁剪在服装教学中,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学习与运用外,应更加注重造型能力和材料的运用能力的潜能的开发,通过设计、材料、裁剪和制作等环节的研究,逐步掌握立体裁剪的思维方式和手工操作的各种技能,从而熟练地将创作构想完美地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大胆实践,从造型到材料的选择都应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同时建立造型、材料和缝制间的相互联系,并对其进行相关评价。

四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比较

平面结构的优势

(1)平面结构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2)平面结构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教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

(3)由于平面结构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西装、笳克、衬衫以及职业装等。

(4)平面结构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例如,1/4B+5,5即为松量,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

立体裁剪的优势

(1)立体裁剪是以人台或模特为操作对象,是一种具象操作,所以具有较高的适体性和科学性。

(2)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二次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裁剪的集合体,操作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美感体验的过程,因此立体裁剪有助于设计的完善。

(3)立体裁剪是直接对布料进行的一种操作方式,所以,对面料的性能有更强的感受,在造型表达上更加多样化,许多富有创造性的造型都是运用了立体裁剪来完成的。立体裁剪教案第二章《立体裁剪基础知识》

一.立体裁剪的构思

立体裁剪的构思过程不同与平面裁剪,它既可以先绘好效果图,依图造型,也可以仅在一个抽象的构思基础上直接设计,因为立体裁剪技术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可操作性较强,即在操作过程中可随时调整原始设计,因此,采用立体裁剪技术有利于设计的完善和加强,另外将面料直接披挂在人台或人体上,根据面料自然的形态而产生的设计灵感也是立体裁剪的构思过程。

二.立体裁剪的工具与材料

人台;人台是现代立体裁剪中必备工具,包括用于成衣生产的标准人台和用于度身定制的特体人台以及用于内衣研究的裸体人 台。人台还分为半身人台、全身人台等。

珠针:立体裁剪的专用大头针,针身细长,便于刺透多层次的布料之中。

坯布:立体裁剪多用白坯布作为代用布,以降低成本,在选择代用布上则应尽量选择与面料质地相近的代用布,以保证最终面料造型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剪刀:由于立体裁剪操作的独特性,因此立体裁剪时一般采用9#或10#的剪刀。

粘合带:用于人台上表示线和款式造型线的确定,一般采用及时贴来代替,因其起到标识的作用,所以粘合带的宽度越细越好,最大不能超过0.4厘米。

其它:除了上述的基本工具与材料外,熨斗、笔、划粉、尺、有齿滚轮、复写纸、牛皮纸等也是必需的。

三立体裁剪的准备

进行立体裁剪之前必须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人体模型补正与整理——一般来说,我们所采用的大多数人体模型都是用于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模型,如果是用于成衣生产的立体裁剪,则只需选择相应号型的人台即可;如果是为单件定做,则需对现有人台进行相应地调整,补出不足之处,如胸围的大小、肩的高低、背部的厚度、腹部与臀部的丰满度等,尽可能地将人台调整到与穿着对象体型相近,人台补正多使用棉花、垫肩、坯布等材料。除了因特定对象的体型差异而进行的人台补正以外,对于某些特异造型的款式也同样需要对人台进行一定的整理,尤其是那些较为夸张的立体造型,则需给人台加上衬垫等支撑物。

确定人台的基础线——基础线是立体裁剪过程中的对位线与参考线,是保证纱向正确造型稳定的基础,因此基础线的确立应该是严谨的。人台的基础线主要包括颈围线、胸围线、腰围线、臀围线、前后中心线、公主线、侧缝线、小肩线、以及袖窿线。其中三围线应保持水平,而前后中心线则保持垂直。

假手臂的制作——假手臂主要用于袖子的立体裁剪,制作假手臂主要有棉布、棉花或晴纶棉、硬纸板、针线等材料。

四的技术原理

(一)立体裁剪所用布料的纱向:

立体裁剪所用的布料的丝道必须归正。许多坯布多存在着纵横丝道歪斜的问题,因此在操作之前要将布料用熨斗归烫,使纱向归正、布料平整,同时也要求坯布衣片与正式的面料复合时,应保持二者的纱向的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成品服装与人台上的服装造型一致。

(二)立体裁剪的缝道处理技术:

缝道实际上是指衣片之间的连接形式。整件服装是由缝道将各个衣片连接起来所形成的造型,因此缝道的处理技术至关重要,由于立体裁剪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缝道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服装的操作与整体造型,所以缝道的处理技术显得更为突出与实际。

缝道的设置:缝道应尽可能地设计在人体曲面的每个块面的结合处即女性胸点左右曲面的结合处——公主线;胸部曲面与腋下曲面的结合处——前胸宽下侧的分割线;前后上体曲面的接合处——肩线;腋下曲面与背部曲面的结合处——后背宽下侧的分割线;背部中心线两侧的曲面的结合处——背缝线;腰部上部曲面与下部曲面的接合处——腰围线等。缝道设计在相应的结合处使服装的外型线条更清晰也与人体形态相吻合。

5.裁剪工技术操作规程 篇五

1.操作裁剪刀时,精神要集中,不允许边工作边与他人说笑,严防划伤、碰伤、砸伤和裁伤面料。

2.裁剪操作时,必须按规定穿戴好个人劳保用品,不允许赤膊光脚,不允许用手接触裁刀的刀刃部分。

3.严禁对设备不熟悉的人单独操作。如需辅助操作时,一定要有师傅现场指点。

4.在裁剪前,要对设备的转动部分、电气部分、防护装置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在使用时状态良好。如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通知设备科,不利擅自拆卸修理。

5.裁剪操作完毕时,首先要切断电源,并收拾好工具,否则不可离开工作地点。

6.在使用电剪过程中,严禁把手伸进剪料中去,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瑞安市燕王针织有限公司

6.PS 裁剪、吸管工具教案范文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PS裁剪工具及透视裁剪工、吸管工具、标尺标注工具。

2、过程与方法:学习裁剪工具及吸管工具,能够熟练的掌握裁剪工具、吸管工具的用法,以及能够运用刀实际当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图像构图的意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裁剪工具、透视裁剪工具、吸管工具、颜色取样器工具

【教学难点】

学会用裁剪工具裁剪文档、利用吸管工具记录所吸取的颜色

【教学时间】

2课时(80分钟)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科书、教学资料、u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比萨斜塔为例,引发问题,如何在图片中把倾斜的比萨斜塔放正?

师:在生活当中,我们在拍摄照片的时候,经常会因为手持相机不稳,或是不小心而导致拍摄的照片是歪斜的,又或者是打印机扫描图片,因为手动的原因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图片是歪。那这个时候我们想把图片放正,就需要用到我们ps当中的剪裁工具了。

二、学习新知

●裁剪工具(C)

选择裁剪工具以后,在所打开的文档四周会出现剪裁的控制边框,鼠标放在图像上拖动所需裁剪的区域(也可拖动四边或四角进行调节),调整好位置后,鼠标双击或回车或在属性栏中单击当前裁剪操作’(如不需要裁剪,则选择属性栏作’)即可剪裁得出所需图像。

裁剪工具属性栏:可以选择按比例裁剪或手动输入精确数值裁剪,但一般只选择不受约束。

拉直:可拉直图片的倾斜角度。

视图:可选择裁剪区域内网格的显示形式。设置其他裁剪选项:可选择调节裁剪时的显示效果。

‘提交

‘取消当前裁剪操

裁 剪 前

裁 剪 后

拉 直 后

●透视裁剪工具(Shift+C)步骤:打开文档--选择透视裁剪工具(C)--在视图区域拖动鼠标拉出裁剪区域--调整位置--双击裁剪区域或是单击属性栏‘提交当前裁剪操作’

裁 剪 前 调 整 裁 剪 区 域 裁 剪 后

●切片工具(Shift+C)

用于网页制作,对于已经排完版尚未上传至网上时,为了便于上网者浏览起来更加快捷,而前期进行的操作。

●吸管工具(I)

可以吸取图像中任何一种颜色。选择吸管工具后,在所需吸取颜色的地方单击鼠标,工具栏前景色显示所吸取的颜色

属性栏:取样大小:可以选择取样范围或取样点

样本:可选择在吸取颜色时是在当前图层、当前和下方图层、所有图层等选项,一般默认选择所有图层。

显示取样环:可选择在吸取颜色是是否显示取样环。

吸管工具 吸取时显示取样 吸取颜色在前景色中的显示

拷贝所吸取的颜色十六进制代码:点击吸取颜色,右击‘选择拷贝颜色的十六进制代码’方便记忆颜色。

●颜色取样器(Shift+I)用途:调整图像是同时监测图像几个区域的颜色,如高光区域、暗调区域、灰色区域等,通过监测,避免颜色被过分的调整。

吸管工具只能吸取记录一个颜色,而颜色取样器可以同时记录多个颜色,最多可记录4个颜色。当我们拾取到颜色以后,图像上会自动创建一个记录颜色的编码,面板中也会记录取样颜色的代码,(如图1)当我们不需要时可右击删除(如图二),全部不需要时单击属性栏中的‘清除’

图一 图二 ●标尺工具(Shift+I)

可以测量工作区域中图像两点之间的距离,角度,同时还可以矫正图像的角度。

图层拉直前 图层拉直后 ●注释工具(Shit+I)

对文档进行注释,方便根据注释的说明进行修改或编辑文档。当建立注释工具后,可在面板注输入文字信息(如图三),方便记录。

图三 ●记数工具(Shit+I)

以阿拉伯数字显示记录,用于对图像进行数字记录。

三、操作实践

7.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大纲 篇七

一、单一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

“立体裁剪”与“服装设计”课程是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服装设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服装基础理论、设计方法、服装色彩知识、服装款式的造型设计等等, 运用款式图、效果图等形式设计各种不同款式、风格的服装。然而我校迄今为止服装设计课程内容多以绘制款式图与效果图为主, 培养的学生往往是对服装缺乏感性认知的服装插图画家似的服装设计师。多数学生在课程练习中一味强调设计作品的二维艺术效果, 将服装设计过分艺术化, 导致学生毕业后, 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真正的服装设计与生产模式中。

“立体裁剪”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注重艺术与技术相融合。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 学生通过学习, 在人体模型上可用多种手法创造出很多造型独特的服装作品, 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有一点学生们容易忽略, 就是在实践操作时, 多数是随机性作品, 一边操作一边设计, 很少有同学先绘制效果图, 然后再按照效果图制作服装, 并以此发现问题, 从而相应地解决问题的, 使得学生们快速、准确的设计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实施

从以上对两门课程教学模式弊端的分析, 笔者认为如何打破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 是当前迫切需要认真研究的。想要培养出既能绘制出漂亮的效果图, 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又对服装造型、版型、服装面料性能等方面有深度理解, 有一定的技能, 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和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 需要对“服装设计”与“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一定的整合, 以此使两门课程的不足互相得到弥补。目前我校对这两门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主要体现在设计方案的实现、造型的创造及服装面料的再造等几个方面。

(一) 设计方案的实现

我们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校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 学生作品多数最终只停留在效果图阶段。很多学生可以绘制出非常漂亮的效果图, 但是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全面、完整的体现。而服装设计, 则要考虑到生产的可能性、结构的合理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于服装而言, 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是指从构思产生到样品完成为止, 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 必须通晓整个过程的全部内容[1]。

因此, 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 需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 即将立体裁剪的教学手段融入到服装设计课程中。首先, 要求学生绘制服装效果图三到四张, 每个同学自己设计的服装种类、风格需一致, 只是在细节上 (领子、衣长、袖子、服装的宽松度等) 要有所差别。效果图完成后, 下一阶段则是实践制作阶段, 学生在人体模型上将效果图上的服装依次制作出来 (为了节约资源, 主要采用白棉布制作, 另外为了得到实际人体穿着效果, 我校均使用1:1人体模型制作) 。将几款服装全部制作完成后, 观察比较穿着在人体模型上的服装哪一款设计是最好的, 或者哪一款中的领子设计、松量设计或袖子设计等存在不足。通过成品的比对, 学生就会发现, 虽然有些服装在效果图上表现得非常完美, 但是一旦制作出来, 就会有很多不足, 或者是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结构设计。第四阶段, 要求学生总结设计经验, 在人体模型上重新设计制作服装, 然后再将其转化成效果图的形式。通过这样反复的从效果图到实践操作, 再从实践操作到效果图的学习过程, 学生对服装设计才会有真正的理解, 从而使得设计方案转变成服装的成功率不断提高。

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应用在“设计方案的实现”这一教学环节中, 首先通过以上同一风格或同一类型的服装设计训练, 进而再进入到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服装设计训练。实施方法同上, 兹不赘述。

(二) 造型的创造

作为设计师, 必须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 这是激发灵感和创造性必备的能力[2], 而这些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当你一味地在纸上构思服装造型, 想象力总是有限的。要启发创造性思维, 需要借助立体思维方法, 从立体角度分析, 深入理解和掌握立体造型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从而合理灵活地进行服装设计。

立体裁剪是把衣料披挂在人体模型上直接裁剪制作的, 能更好地表现出立体感与空间感。在人体模型上操作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风格独特的服装造型, 或者是结构特殊、复杂的服装造型, 而这些造型在效果图上都是很难或无法得到的。因此, 在“服装造型创造”这部分设计教学中, 更加需要融入“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的实施, 可以按照从局部造型到服装整体造型创造的顺序来进行。需要的材料可以是我们常用的白棉布, 也可以是其他各种类型的面料, 或者是各种厚度、硬度的纸质材料等。首先, 从服装局部造型——领子、肩部、袖子、衣身、裤子、裙子等开始, 第二阶段则进入到服装整体造型创造。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在人体模型上直接塑造各种夸张的、奇特的造型, 通过边设计边修改的创造过程, 得到各种领子、袖子、服装等造型。造型制作完成后, 再用效果图的形式将其绘制出来。反过来, 也是一样的, 先绘出各种服装造型的效果图, 然后经过制作, 以此来检验效果图上的服装造型是否合理、是否美观, 如有不足, 可在人体模型上直接修改, 重新得到服装造型。

因此, 在服装设计课程——“造型创造”教学中融入立体裁剪的方法, 可以设计出二维方法无法想象出的服装造型,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服装造型的设计能力。

(三) 材料的再创造

服装材料是现代设计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同样的风格, 运用不同的面料进行再创作, 所表达的感觉就会有所不同。服装材料的再创造可以依靠科学技术手段, 还可以直接通过设计师对现有面料的手工技术处理来实现。在服装设计课程中, 主要是通过效果图来表现面料, 面料再创造的方法学生们都很明了, 但是仅仅通过绘制效果图这种二维手段来设计, 想象力也是有限的。而立体裁剪的过程就是对面料进行分割、折叠、抽缩等技术操作的过程。因此在服装设计课程——“面料设计”部分, 我们则要求学生通过三维手段直接在人体模型上对服装材料进行开发和创新, 不再停留在平面的空间感觉意义上, 可以很直观地捕捉到各种抽象、夸张、变形、浮雕的面料肌理穿着在人体上的视觉效果, 对层次感可以更好地掌控。

根据需要我们一般采用白棉布、牛仔布、帆布、丝绸等各种不同厚度和硬度的服装材料来进行面料再造。设计时要求学生先按照一种手段来改变面料的原有状态, 最后再采用综合手段的方式进行。首先从简单的折叠面料开始, 一个班的学生, 同样采用折叠的技法, 由于折叠的宽窄、疏密等方式及服装部位不同, 所呈现的效果就会多种多样。第二阶段进行褶皱的技法练习, 褶皱可以是有规律的, 也可以是无规则的, 可形成各种起伏不平的形状。第三阶段进行剪切、镂空的技法练习, 这种手段的练习, 学生可以创造出不完整或破碎的外观面料效果。第四阶段进行多种材料的叠加练习, 这种组合的方式及方法很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 运用加型的手法, 堆积相同或不同材质的材料, 如在面料上加面料、珠片、蕾丝花边等, 使面料呈现出具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最后一阶段的练习, 则是各种方法的混合练习, 可以是折叠加褶皱的技法, 也可以是褶皱加镂空的技法混合等等。前四个阶段的面料创造可以应用在前衣身、袖子、肩部或裙子下摆等服装局部, 最后一阶段, 则要求对一件完整服装所用的面料进行创造。在每一阶段的操作完成后, 学生再将得到的面料效果绘制成效果图。

以上三个部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可以弥补服装设计课程纸上谈兵的不足, 同样由于“立体裁剪”课程中的作品很少会绘制成效果图, 经过这样的课程整合, 学生们绘制造型独特的服装作品的手绘能力也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结语

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除了将“服装设计”课程与“立体裁剪”课程结合, 还可将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如“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课程的整合等,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相结合, 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注释

1[1]刘晓刚, 崔玉梅.基础服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3.4页

8.面部立体裁剪师 篇八

拥有滨崎步的大眼睛,安吉丽娜·茱莉的翘唇,妮可.基德曼的完美轮廓……可惜,现实残酷,我们的脸部总有些瑕疵在等待完美。其实,即使不动整形手术,也能透过彩妆来达到“微整形”效果。所以,赶快做自己的面部立体“裁剪师”,用一点色彩来完美你的容颜,增加人气值与亲和力。

光感浑然美肌×含情美目

眼妆:黑色眼线绝对是魅力的必备武器之一,想让眼神迷蒙深邃又不至于太夸张靠它就对了!而深沉却蕴藏活力的黄色,甚至是带点透明光泽感,没有沉重感,交织成浪漫又活力的冬季眼妆。

底妆:自然光泽、柔润质感和健康肤色成为完美底妆的关键词。除了妆前保湿外,底妆步骤更不能随便。先利用妆前乳修饰,提亮整体肤色明亮度,接着,在毛孔粗大、斑点等位置加强修饰,让瑕疵全“隐形”,最后再选择质地清爽、服帖的底妆产品,矫正整体肤色和气色,使妆感呈现粉雾又薄透的质感,完美的底妆就完成了!

Tips:

Point1:沿着上下眼睫毛根部画约2mm宽的粗眼线,在下眼尾处再轻轻画上内眼线。以眼线刷蘸取眼线膏,从眼尾后端往太阳穴处稍微拉长晕开,能让眼神瞬间变深邃。

Point2:从耳朵前方开始,以放射状方式往笑肌方向刷上腮红,范围不要刷到笑肌最高处,让红晕效果更自然。

轻盈高雅唇妆×雾眼朦胧

眼妆:大大的圆眼睛,固然可爱十足,却让工作中的你少了些干练……其实,你可以用眼线笔从眼头到眼尾描绘之后,刻意加强下限尾1/3处,然后,搭配清晰的眉骨线条,以及由内向外色彩层层淡化的眼影,让眼睛深邃迷人。

脸部:想要打造名模般的小脸绝非难事。应该将修容饼轻轻刷在两颊下腭外侧,就能达到缩小脸形的视觉效果。

唇妆:想要增加典雅的女人味,并非只能选择浓烈红唇。建议选择金属质感唇蜜,其饱满光影使美唇在日光下更闪耀、在夜晚时更立体,魅力无限!

Tips:

Point1:色泽饱满度高,且带有金属光泽的蓝色系微烟熏妆感。技巧上,先上深色,再用浅色将眼影与肤色自然融合,即可展现透明感的眼妆。

Point2:将唇蜜涂抹于上下唇处,让唇膏颜色均匀黏附于唇上,并且利用唇刷修饰唇形即可。唇部即刻呈现出柔和细腻如丝的华丽光泽。

适度闪耀眼妆×混搭腮红

眼妆:以高透明感色彩结合闪耀珠光的双重效果,紫与银灰的配色渐层处理可令眼眸鲜明且深邃有神,搭配同色调的紫色眼线液,叫人目眩神迷。

唇妆:唇色也是绚烂无比,粉色系的粉质唇膏,让淡彩唇妆典雅而又夺人目光。

腮红:两腮呈现出淡淡玫瑰红色并融进一点橙色,并不太艳。因为,你需要的是健康而柔和的颜色,这样能使你的脸颊看起来像充满了自然的血色。切记应将色彩涂抹在脸颊的下半处,并靠近太阳穴。

Tips:

Point1:睫毛夹将睫毛夹翘后,用睫毛膏由睫毛根部以“提拉”方式,“Z字形”往上刷(提拉可保持睫毛挺立,Z字形手势可避免睫毛纠结)。

9.180度大摆裙的裁剪方法 篇九

大摆裙也称为大波浪型裙,它的结构形状是一个圆台形,其结构变化随裙片的数量和裙摆的大小而变化。

圆裙的片数有二片、四片、六片、八片等形式,每片裙片的裙摆大小一般用侧缝的斜角来计算,有45度、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360等。

圆裙的结构设计不需调用裙原型,只需计算出画裙腰弧线的半径即可。如以两片裙为例,我就可以计算出画裙腰弧线的半径长度来。

裙腰弧线半径的求知方法,是利用求圆周的公式而得取。圆周即为裙腰(W),是已知数,未知数是裙腰半径(R),丌=3,它可通过计算得到。

如:180两片裙: W=2丌R R=W/2丌=W/6

120两片裙: W=2/3(2丌R) R=W/4

60两片裙: W=1/3(2丌R) R=W/2

180度两片裙的具体制图方法如下:

画出180度的两条直线,求出半径,先用半径画一条弧线,再用裙长加上半径尺寸画另一条弧线,最后画裙腰,此时180度的裙子结构图就完成了。

1.180度大摆裙的裁剪方法

2.一窍不通的近义词

10.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大纲 篇十

裁剪令照片构图更合理,人物更突出,适当的将光线点染的更炫可以营造热烈的夜景气氛哦!

1、在“美图秀秀”软件中打开原图,点击“裁剪”按钮,以人物为重心拖动裁剪框,将照片多余的部分裁去。

图2

2、进入“美容”标签,点击“消除黑眼圈”功能,调整合适的画笔大小,选取鞋子部分较亮的颜色,用点涂的方式消除鞋子上过重的阴影;然后进入“美化”菜单,点击“影楼”特效分类,使用透明度为50%的“粉红佳人”特效;并适当调高亮度、对比度及色彩饱和度。

图3

3、点击“抠图笔-手动抠图”,仔细抠取人物后,将抠好的人物保存为自定义饰品素材备用,然后我们着手处理背景。

图4

4、进入“美化”标签,点击“影楼”特效分类,分别使用透明度为100%的“粉红佳人”、30%的“阿宝色”、30%的“粉嫩系”、以及15%的“暖化”特效,为照片营造光晕效果,

图5

5、再分别使用透明度为15%的“紫色幻想”、30%的“HDR”、以及50%的“经典HDR”特效,并适当调高色彩饱和度,加深照片明暗对比感。

图6

6、现在我们将之前保存的人物素材添加进来。点击“饰品”标签,选择“用户自定义”,添加之前抠取的人物素材,并将素材放大到100%,透明度设置为50%重叠覆盖人物。

图7

7、最后点击“文字”标签,选择“输入静态文字”,输入自己喜欢的文字内容即可。

图8

11.服装设计中的立体思维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服装设计;立体思维;支点与造型的立方体思维;夸张与空间立体思维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立体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1 支点与造型的立方体思维

支点指服装与人体相吻合的部位,是服装依附于人体上的受力点。合理、准确地使用支点是服装立体造型的重要条件。服装某些部位只有与人体形态的相应部位相吻合,方能体现其魅力。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支点对于服装造型来说尤为重要。布具有悬垂性。在服装设计中,只要给布一个支点,布就成了遮体的服装。布料的悬垂立体效果如何充分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布的面积大小。布的面积越大,悬垂立体效果越明显。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依赖于布的悬垂性,呈现垂坠流畅的轮廓,自然飘逸的风格。支点的移动,就成为服装穿着是否舒适的关键。支点越少,服装动感越强,反之,则相反。服装内外空间的形成和存在,往往依靠支点,同时取决于支点在人体的部位和采用的方式,服装设计中对布料的裁剪及省道的运用则是从许多支点中总结出来的。现代科技发展,悬垂性与克服悬垂性的面料具有迥然不同的要求。运用悬垂和克服悬垂这两种基本设计方法,合理地安排支点,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造型,可以展示各不相同的服饰风格。如果没有支点,也就没有空间,就无所谓造型,立体思维也就不存在。构成服装形与型不同概念和内涵,在于平面形态的组合和立体形象的创造。服装的造型注重形体的转折和扩张,以及体态的动静变化。

服装设计是综合了美术、立体空间观的表现艺术,多彩多姿的设计最能体现美的手法。因此,服装要呈现来自艺术及造型的协调。由于服装是以人体为原型,服装造型的形式,也不应脱离人体体态和形体特征,这就要求服装设计者必须时刻有“立体的思维”的系统。

2 夸张与空间立体思维

夸张也就是变形、加强和突出。夸张服装的某些部分,增加其形体和内外空间,使作品标新立异。同时,衬托显现人体的部分,构成视觉反差对比,达到丰富服装内涵和强化服饰形象美的目的。富于立体感、空间感的服装造型,多以夸张为其表现手法。现代美术家鲁道夫·安海姆阐述变形与空间时说:“眼睛对深度距离的知觉,不仅仅是通过图形的重叠进行的。具有深度层次的视觉对象,看上去往往还是变形和具有一定的体积感的”,“这就是说,变形就是指一个物体的总的形状(或部分)中的全部空间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之后而得到的结果”。

服装是立体的,它体现于立体的人体上。服装可称为人体之外的软雕塑,走动的建筑。任何一个立体物的视觉概念都只能以三度媒介加以再现。就服装的立体状态而言,具有长、宽、高三个方面,称为“三度空间”。只有强调立体的三度空间,方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特殊织物,产生特别的视觉效果,让布料呈现多姿多彩的立体空间。

服装通过夸张、变形,不只是织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而且服装本身结构也是不可忽略的。特别的版型,将布料与人体做完美的结合,表现人体自然的立体曲线,创造出无限自由的设计空间。服装的空间具有一定的静态范围,更具有动态的模糊性。其突出特点为“动态空间”的深入发掘。

服装造型的形式,离不开人体,服装是附着在人体之上的具有一定空间厚度的体态。服装的内外空间,是随着人的运动而变化的。这种动的体态变化,充分体现了服装的外形特征和服装合体的特性。特别是服装的外空间,占据着体态的外围空间。不仅呈现服装的立体形态、造型而获得视觉的美感,且对体形遮掩、修饰均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3 材质与构想的立体思维

从未有过一个设计师像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那样在材质上花费精力去研究其特性,擅长用线条雕塑空间,并藉此创造出具有立体感、充满想象空间的作品。不同材质的表面肌理为我们展示了全新的微观世界、为服装的面料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感受。例如,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然而纸的造型就是从平面到立体。通过纸的造型训练,可以开拓设计者的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单调的白纸经过挖、折、剪、粘接、插接等艺术处理,就产生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

纸的造型训练是为辅助设计服务的,掌握纸的造型的基本技法非常重要。基础训练中,要求用各种方法来表现不同的造型,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设计的展开能力。纸的造型在设计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纸的造型已成设计所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纸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能塑造奇异独特的服裝造型。折纸趣味,巧妙地运用在胸前、裙摆、横于腰间的装饰、帽饰,甚至整件服装,颇具趣味的动感中又不失其典雅庄重。多年来,在进行立体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摸索了一些用纸处理、造型的方法。将折纸技巧运用在服装设计上,如同窗框层层相格的立体效果突破了以往简单的直身服变化。可以充分利用纸的可揉皱性,从而产生一种龟裂的肌理,达到预期的构想效果。

材料是构成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服装的材质肌理美,是构成现代服装美的重要因素。现代整理工艺技术产生了不同肌理效应的面料。例如,表面凹凸、发泡、起皱、拉毛、水洗、石磨、桃皮效应的织物等。材料的不同造成了视触觉肌理效应的不同。要善于掌握这些不同的质感去构想,经常将多种不同的材料混合使用并塑造颇具立体感的三度空间。除此之外,亦可用金属、塑胶、非纺织品素材,去体现未来、展现变幻神奇的艺术化的立体空间。

皱褶的实验家三宅一生以无与伦比的设计智慧,在褶饰捏塑服装创作上做出了贡献,就在于他擅长利用素材本身进行多种制作处理效果,是实现“发现”的创作意图。看似朴实的材料隐藏着极佳的触感与细致的视觉表现。这些古典压皱定型材料之间的完美融合,可以将自古流传至今的传统织物应用现代科技,充分运用表面效果的皱褶处理、立体造型,展示设计师个人的哲学思想和立体思维,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富有立体情调的服装。

4 结论

西方设计师曾对东方人拘泥于平面尺寸不能理解,认为服装不是注意多少厘米尺寸制作完成,而应依靠对人体整个的感觉来创造。当今,现代服装设计中要求设计师对服饰理解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立体性,也就是要运用立体思维的方法。平面的思维往往使人自缚于一定尺寸的条条框框之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束缚了设计师的思路。而立体思维则完全是直观的形象理解,是艺术感觉对“型和空间”的敏锐观察;更需要反复观察和体味,领悟其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韵味与属性,从中启发设计灵感。合理地运用材质特性是立体思维的基本条件,它能把握完成各种复杂特殊的造型,简便准确地理解其结构,运用质料和色彩,结合三度空间美学,运用立体思维作为设计语汇,将服装以立体艺术品带给人们以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么,立体思维的方法就是体现最佳造型效果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李偲.立体裁剪[M].机械工业出版社.

[2] 赵宁.论服装设计中的立体思维[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2.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篇十二

关键词:立体裁剪,师生关系,多方位实践体系,评价方式

立体裁剪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师生需要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和探索服装款式、结构设计的方法。而在实际工作中, 实践应用能力和合理创新能力是衡量个人立体裁剪水平是否达到工作需要的重要标杆。但从目前国内大多数服装设计专业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 在人才培养中还普遍存在着“填鸭式”教学, 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应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容易被忽视。

针对我院学生普遍的学业水平情况和思想活跃、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特点, 我们提出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沟通型课堂模式, 建立多方位实践实验体系的项目教学法以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样一个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这是我院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 对常规教学进行引申和延续, 提出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现有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立体裁剪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且与其他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关系密切, 但目前我院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初期立体裁剪的技能应用上仍远远不能达到职业岗位对专业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职业道路上专业综合能力的快速成长和提升。

目前, 国内大多数院校本专业教师的授课, 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以示范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实践操作教学模式;较为新颖的项目案例教学模式。这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 总体来说目前的教学模式弊端主要表现在: (1) 实践教学环节中, 教师示范演示为主, 学生模仿练习, 不重视教生互动, 缺乏较深入的沟通交流, 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示范案例, 理解不够深刻, 未能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 所学知识和技能零散, 且知识和技能的遗忘率较高, 学生容易丧失信心。 (3) 教师对传递知识一手包办, 没有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实践, 失去教师的示范便很难独立解决新问题, 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学生学习的最终评定在于后期一两件完整作品的优劣, 且学习成果的价值体系完全依托教师的个人评价, 不能最大限度激发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笔者通过思考和课程实践尝试,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 提出了以下几点总体改革的目标: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近距离与企业沟通, 其应用能力与市场“零距离”, 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则是在长期的常规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积累起来的。

第一, 建立新型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从观念上调整教学模式, 将以示范和灌输为主的传统观念, 转向培养自由精神、追求创新的服装专业人才的方向,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行业需求。

第二, 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重视沟通型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传统的讲授法、示范法与新颖的任务驱动法、项目引导法相结合,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交叉使用;重视师生间的沟通、学生间的沟通, 通过强化师生间互动克服传统教学专注于认知过程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 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学生间的沟通鼓励学生独立解决新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 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 针对实践环节建立多方位实践实验体系, 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随堂示范案例和综合实训项目。立体裁剪课程从本质上来讲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解决创新创造问题两方面。在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上:教师针对目标知识点, 设计若干个经典示范案例, 在教师的讲述和实际示范过程中, 言传身教, 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和与教师进行沟通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穿插若干个项目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之间沟通讨论, 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 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掌握方法技巧的应用。

第四, 教学评价进行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过程动态化和评价主体开放化的多元化评价改革。评价方式多样化, 即对于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日常考勤等教学环节, 进行综合考虑, 按比例评分;评价过程动态化, 即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发展;评价主体开放化。传统的评价主体单一, 主要由任课教师本人承担, 新的评价主体包括了教师、学生和企业。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以及教师评价和企业人员交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其优势是在评价主体之间体现了沟通和协商。

三教学效果

通过该课程改革的推行, 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内容实现了从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的示范案例为主转向了建设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的多方位实践实验体系, 评价方式从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体系转向了多样化、动态化、开放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鼓励, 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极大发挥。

四改革关键要素

1. 教学案例需要接轨市场需求

教学案例的选定始终要与企业真实对接, “零距离”反映目前市场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实现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接轨。在教学案例的选定上, 教师的实践考察和企业人员的直接参与在教学案例市场化上发挥着主要作用。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学案例存在的实用性和现实性, 从而更能增加对专业技能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产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 教师素质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执行者, 教师素质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必须在专业知识的理论上有较深厚的功底, 同时又对服装市场需求有敏锐的触觉, 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一方面加强专业的修养, 一方面保持与市场、企业的亲密接触。

3. 学生成果需要面向市场

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和创造的成果的应用性是检验教学学改改革革成成败败的的要要素素之之一一。。企企业业人人员员参参与到成果评价中来, 能够从企业生产销售的角度和市场消费者的角度给予中肯的意见, 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对学生成果给予评价和指导, 帮助学生的作品与市场接轨。同时, 让学生面向教师以外的社会对象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 也能从某种程度上激励学生为了更多地体现自我价值,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章瓯雁.《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3)

[2]刘运娟、陈东生、甘应进.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 2010 (3)

[3]徐缓.浅谈“教学结合职业规划”模式下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方向[J].山东纺织经济, 2010 (2)

[4]姜梅珍.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5)

13.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大纲 篇十三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立体构成》是广播电视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造型艺术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立体构成》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造型训练,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为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2.教学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立体构成》课程基本的教学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本课程要求将形体分解为点、线、面等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立体构成》是现代造型设计教学训练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平面构成不同,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在美术类专业开设的诸多美术课程中,《立体构成》应在学生学习了《平面构成》课程之后开设。这两门构成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造型训练的课程,它们是现代造型设计教学训练的基础,这些构成的基本法则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要通过这些范例作品,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第二部分 大纲本文

第一章 立体构成之理念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立体构成学科产生的沿革,了解学习立体构成课程的意义。

第二章 构成要素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点、线、面、体是构成的基本元素

2.了解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体与几何学中的点、线、面、体的差异,以及它们与平面构成中点、线、面、体的差异。

3.了解色彩是立体构成中十分重要的要素,了解构成中物体本色的应用及人为处理色的应用。

4.了解肌理的概念和肌理的运用。

5.了解立体构成中空间的概念,了解空间与形体的联系。Ⅱ·教学内容

1.关于点、线、面、体 2.关于色彩 3.关于肌理 4.关于空间

第三章 第三章 形式要素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单纯化与经济化是立体构成的一个基本原则。

2.理解对比与调和的概念,了解立体构成中主要的对比与调和关系。3.理解对称与均衡的概念,理解二者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4.理解稳定与轻巧的概念,了解在立体构成中影响稳定与轻巧的主要因素。5.了解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法则,着重了解黄金分割比的概念和应用。6.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了解韵律的主要表现形式。7.了解立体构成能够通过人们的联想产生某种意境的作用,8.了解立体构成中多样与统一的应用。Ⅱ·教学内容 1.单纯与经济 2.对比与调和 3.对称与均衡 4.稳定与轻巧 5.比例与习惯 6.节奏与韵律 7.联想与意境 8.多样与统一

第四章 材料要素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材料的分类。

2.材料的力学特性的有关内容不作为本课程要求的内容。3.了解新材料的作用,了解新材料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了解立体构成练习中使用最多的材料。

Ⅱ·教学内容 1.材料分类法 2.材料的力学特性 3.寻找新材料

4.不要忘记最简便、基本的材料

第五章 技术要素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立体构成技术制作的主要步骤。Ⅱ·教学内容 1.创意 2.计划 3.图样 4.选材

5.测量和放样 6.初加工 7.精加工 8.成型 9.组接 10.抛光 11.上色

第六章 练习程序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二点五维立体构成的制作,特别是纸质二点五维立体构成的制作.2.了解线立体构成的制作。

3.理解面立体构成的概念,掌握纸质面立体构成的制作。4.了解块立体构成,线、面、块综合构成及其它立体构成。Ⅱ·教学内容 1.二点五维构成 2.线立体构成 3.面立体构成 4.块立体构成

14.立体构成教学计划 篇十四

一、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的目的要求:

1、课程性质:

《立体构成》是电脑美术、装潢艺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2、设置目的:

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4、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包装结构、包装容器科学合理。

5、学时分配:

装潢艺术专业开设于第四学期,96课时。电脑美术开设于第三学期,80课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技能要求:

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制作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课程考核成绩。学期总成绩为平时成绩40%,考核成绩60%。

五、教材及参考用书:

教学辅助教材:《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赵殿泽主编。

六、资和教学条件要求:

1、师资要求: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师生比为1:30。

15.立体裁剪在女装成衣设计中的运用 篇十五

(一)立体裁剪的起始

说到立体裁剪可追溯到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当时的人们把干枯容易脱落的枝叶、花草等一些天然的初级材料细心地修整,在身体上装饰或用来遮住身体的某些部位,并用动物的皮条、树藤等材料代替线绳进行固定,成为最古老的服装,立体裁剪的第一步从这里开始,并从此一直应用至今。13世纪,西欧出现了藤条编制的人体模型(model from)。欧洲人们开始注意服装的合体性、舒适度以及外形的美观,在服装专业中我们称之为立体造型艺术。中世纪罗马式、哥特式,上身胸腰、裙立体造型兴起。近世纪文艺复兴确立,强调了三围的立体效果。但是真正运用立体裁剪作为设计服装的手段,直接在人体模型上设计、裁剪是本世纪20年代维奥内特(madeleine vionnet)。他利用人体模型进行立体造型是服装设计的唯一途径。

(二)立体裁剪在女装成衣设计的特征

立体裁剪是服装造型设计手法之一,是一种直观地、实用地、灵活地、科学地塑造人体结构基础的服装造型方法,它是用与面料相近的坯布,直接在人体模型上进行款式造型设计,把设计构思以三维立体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服装企业根据立体裁剪固有的优势在头版或是局部采用立体裁剪的方法从而达到三围立体的效果,设计师可以把服装中穿着不舒适的地方在人体模型上加以调整,使造型更加合体;它可以根据服装设计师对产品的要求来把握服装的松紧量,使各部位的比例协调。

1. 直观性。

立体裁剪是在人体模型上直接造型,是一种模拟人体穿着状态的裁剪方法,可以较为直接地观察出服装穿着时各部位的特征、形态、造型、松量、比例结构、分割位置的把握以及面料与其期望效果的配合等。服装的大体造型以及人体的舒适度会较为直观清楚地表现出来。

2. 实用性。

立体裁剪可用于款式结构简单的服装,更适用于结构复杂、比例关系不规律、立体感强的服装,如时装及创意性服装。其实用性表现在立体裁剪不受平面制版那样有计算公式的限制,而是按人体模型直接进行裁剪设计。

3. 灵活性。

立体裁剪的创作中,面料的悬垂性、松紧性、光泽度等特性的启发,设计师可以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设计,裁剪、改进、随时观察造型效果,特别是在款式造型复杂的创意性服装中,在遇到多褶、不匀称、多种不同质感的面料组合在一起造型时。立体裁剪可以简单,准确地达到这种艺术效果。

4. 科学性。

立体裁剪时按照人体模型进行设计与造型,一次能较好地符合人体特征,避免了立体裁剪到平面、平面到立体裁剪制作过程中的误差。从品质要求看,使造型提升到最佳状态,因此,在服装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设计师几乎全部认同它的科学性。平面裁剪是经验性的裁剪方法。设计者往往因平面公式的局限,无法达到的效果。正因为立体裁剪的科学性才会提高服装制作造型效率。

5. 准确性。

在立体裁剪的过程中,设计师运用人体模型与面料之间松量以及面料本身的弹性、纱线的厚薄,胸、腰、臀各个部位比例的准确定位,用珠针钉制出不同款式结构的服装造型,不规则的造型结构、不拘一格的造型样式。

由于立体裁剪有上述优点,因此受到服装设计者重视。

(三)立体裁剪在女装成衣设计中的发展

立体裁剪是一种根据人体体型的凹凸起伏变化,立体地包裹人体的裁剪法,它的裁片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制裁,尤其是由于“省道”的出现和运用,使衣服与衣服更加完美地融合。随着人们对服装个性化的追求,“曲线裁剪”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和裁剪服装时,想将自己的设计构思完全表现出来,并用珠针在人体模型上面展现出设计师的构想。在现在服装企业中,设计师也会在人体模型上面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局部,如肩、胸、特殊的裙摆等采用立体裁剪的手法,从而达到平面裁剪无法制作出的立体效果。

二、立体裁剪的技术处理

(一)规范性

使立体裁剪规范化的确立弥补了服装设计中平面裁剪的不足,使服装技术结构更加完善。规范化在现在服装企业中具体表现为操作步骤的程序化和运用结果的正确性。完成一件服装样版一般都要经过以下步骤:选择更接近成衣的面料做立体裁剪,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成衣面料价格可以接受,尽量采用成衣面料,但是成衣面料价格高则采用接近面料做立体裁剪———人体模型的准备———运用珠针进行款式塑造———用标记笔在面料上完成标记线———立体样板转换成二维平面样板———正确面料进行制作———M码的真人试衣模特进行试穿并直接在试衣模特身上直接修改———在计算机中修改纸样———制作头版。立体裁剪在国内中高档服装企业已经广泛应用,是服装设计的技术核心。

(二)技巧性

根据设计师的意图,立体裁剪可以变换出各种款式造型,其中放松量的准确把握是做好一款服装重要的技巧之一。准确的松量不仅使服装有一个美观的外型,更使穿着者满足人体运动状态时舒适与合体的要求。它不是简单地将布料包裹在人体模型上,使其处于完全贴身的状态。因此,在立体裁剪中放松量的准确把握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实操内容。需要设计师在人体的胸、腰、臀等活动部位放出人体运动需要的松量,还要求根据款式的变换在需要的部位进行收缩放量。比如在肩部,根据现在流行元素,一般会在肩部做一些夸张的造型,需要设计师在肩部放出额外的松量来达到立体夸张的造型效果。同时,还要考虑面料纱线的控制,使设计造型达到平衡,所以立体裁剪的技巧性直接影响着服装的舒适合体性。

三、立体裁剪在女装成衣设计的表现手法

(一)准确把握款式造型

服装作为人的“第二层皮肤”, 可以通过服装来补偿人体本身的缺憾。女装的款式结构较男装复杂、变化多样化,这样一来面对难度较高、较为精细的高级女装成衣制作二维的平面裁剪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师的技术要求,很难把握准确的款式造型。如在女装成衣设计中,现今一些高档的女装品牌对腰线的设计比较高,通常有能力购买高档女装的消费者是年龄在30-35岁左右,而这类人群通常是生过小孩或是发胖有“小肚子”,因此在服装款式造型中,要求不仅可以通过腰线的提升变化使上身略短,更是掩盖身体的不足,达到美化人体的效果。服装的内部结构中舒适与贴体常常是服装设计中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二)美观性与舒适性兼顾

美观性与舒适性在设计、制版、裁剪中似乎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如美观合体的服装往往舒适性比较差,因为美观合体的服装首先在面料的选择上要挺括,视觉效果较硬朗;其次在制版和裁剪方面美观合体的服装人体穿着起来运动的幅度较小。其原因是二维的平面裁剪无法准确地把握服装的立体形态。纵观国际一线品牌夏奈尔的上衣设计,品牌所用的人体模型是木制的,版型裁剪完成之后,裁缝师会将所有的棉布版型用针先固定在一个木制的人形上。遵照设计师所指定的外套裁线与比例做立体裁剪;为了让穿着者感到自如舒适,裁缝师运用立体裁剪在袖子上刻意多作出一些弯曲度,令双手交叉在胸前时,手肘能自然弯曲。外套正面和背面的车缝都是按照布料直挺的纹理来进行的,不会在胸线部位刻意抓褶缝合,看起来更为利落。

立体裁剪在女装成衣设计中的优势是可以直接在人体模型上进行款式造型设计, 把设计构思以三维立体的方式表达出来, 使之达到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造型过程中体现了其直观性、实用性、灵活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特征。技术关键是在造型时放松量捏取多少的准确把握以及面料经维方向的控制, 立体裁剪将成为21世纪女装成衣的主要造型手法, 在实际应用中会得到深拓和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文峰, 《立体裁剪中材料的应用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6

[2].张志, 《立体裁剪——打破服装造型的局限》[M], 《纺织服装周刊》, 2007

[3].张志, 《立体裁减——表演服装的造型设计手法》[J], 《舞台影视美术》, 2007

[4].吴晓菁、温金, 《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艺术的运用》[J], 《纺织科技进展》, 2007

[5].吴巧英、屠晔、朱秀丽, 《成衣立体裁剪操作流程及要点分析》[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7.24

上一篇:学生自主学习调查报告下一篇:描写夏天的好段20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