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2024-08-24

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7篇)

1.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一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科研方法及经典实验

(1)科学家们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一般方法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过程:①R型活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性)注射小鼠→_____②S型活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性)注射 小鼠→_____ ③加热杀死S型菌 注射小鼠→_____ ④R型活菌+灭活S型菌 注射小鼠→_____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初步结论:无毒的R型细菌与死的S型菌混合注射后,在小鼠体内转化成了有毒性的S型细菌,并可以遗传。说明在第④组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结论:_____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方法:用35S 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 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分别将它们去侵染细菌,发现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分析:生物学家对被标记的物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外,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_____,而不是_____。因此,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_____。

2.生物的遗传物质

(1)遗传物质的分布和种类: ①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 ②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③近年发现的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2)结论:①_____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或_____③一般来说,蛋白质不起遗传物质的作用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

生物的性状遗传受_____内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DNA)控制的遗传现象,叫细胞核遗传;受_____内遗传物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控制的遗传现象,叫做细胞质遗传。一般来说,生物的遗传是_____________共同的结果。

二.典型例题分析

1、若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使之与活的R型细菌一起感染小鼠,结果或结论错误的是()

A.小鼠死亡B.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C.能证明DNA是否为遗传物质

D.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本例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步骤⑤中的操作之一。依题意,显然要用“现代”的眼光去辨别回答。DNA酶具有专一性,只分解S型细菌的DNA,而对蛋白质、糖类等不产生影响,换句话说,这一处理的结果是:S型的蛋白质+S型多糖+活的R型

〖答案〗: A

2、用噬苗体去感染体内含32P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32P的应是()

A.子代噬菌体DNAB.子代噬苗体蛋白质外壳

C.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D.部分子代噬菌体DNA

〖解析〗:噬臂体蛋击质外壳不含32P,排除选项B和C。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细菌内的原料复制出噬菌体DNA,32P是核苷酸的成分。

〖答案〗:A

2.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家庭实验,实验考核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学科, 实验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STS教育理念的提出,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1. 问题的发现

分析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实验, 每个实验都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安排顺序也十分合理, 但每个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内容、注意事项, 甚至详细的操作步骤都一应俱全, 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可以说不用动脑筋, 只要“照方子抓药”便可完成。另外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几乎全是验证性实验, 并且与老师在课堂上做的实验也基本相同, 只是仪器小点儿, 药品少点儿而已,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都只是那些缤纷的实验现象, 而不是实验的本身。课本上的学生实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并不多, 使学生为做实验而做实验, 不会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实验完毕时, 需要填写的实验报告也只是一些简单的填空题而已。加上没有设立专门的实验考试, 学生往往不重视做实验, 只重视书面的实验题目。因此学生不重视实验课, 甚至把实验课当成休闲课, 做实验时精力不集中, 容易被实验以外的事物吸引。结果根本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要想通过这样的实验课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更是空谈。

针对在教学中发现的这些问题, 我做了一些改革。

2. 改革内容

2.1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以教材为蓝本, 密切联系生活, 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或在一些实验中增加探究性内容,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加入“制备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探讨实验”, 让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找出下列几组药品中的最佳组合及可行的代用品:

(1) Na2CO3粉末与稀盐酸

(2) CaCO3粉末与稀盐酸

(3) 石灰石与稀盐酸

(4) 鸡蛋壳与稀盐酸

(5) 石灰石与稀硫酸

又例如, 将“酸的通性”“碱和盐的性质”两个实验综合为“给溶液贴标签”。给学生六瓶无标签的无色溶液, 并告之分别是Na2CO3、Na2SO4、NaCl、NaNO3、NaOH、Ca (OH) 2溶液,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将溶液的标签贴上。通过这样的改进后, 将原来枯燥的验证性实验改成了有趣的游戏式的探究性实验。

在实施过程中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由教师给出实验的题目和具体的要求。

第二步, 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和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实验方案 (包括:实验用品、实验步骤) 。

第三步, 学生将设计的实验方案交由老师批阅, 并做相应的修改和充实, 进一步提高实验方案的可执行性。

第四步, 进行集体讨论, 使学生认识到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第五步,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

第六步,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报告单 (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内容及现象记录和解释、注意事项、问题和讨论) 并认真填写。如果实验失败者, 要求如实填写实验情况, 并认真分析失败原因。

第七步, 交实验报告单, 由老师批阅后做出成绩评定。

在实验中若涉及实验条件等,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探讨, 找出最佳实验条件 (要求实验室每周开放1~2次) 。

通过这种改进后, 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并找出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2.2 从课堂实验延伸到家庭实验

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 给他们更多尝试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家庭实验中所用仪器药品大多为家庭中易得的用品, 如玻璃杯、筷子、水盆、食盐、白醋、糖块、墨水等。家庭实验以安全、易做、有趣、以相应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原则。做家庭实验同样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册, 鼓励学生创建有自己特色的实验室。

例如结合教学内容开设了“烟灰可使糖燃烧”“自制净水器”“自制冰箱除臭剂”“铁为什么会生锈”“自己动手除水垢”等家庭实验。通过这些家庭实验,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3 设立实验评价体系

对学生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两部分:平常考察、期末考试。平常考察主要包括每次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 (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清洁卫生、课堂记录、实验报告填写等项目) 和家庭实验的完成情况。通过平时实验的考核, 使学生重视每次实验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考核, 学生不只重视实验结果, 更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合理性, 同时还得考虑实验废物的处理, 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环保意识;同时通过这种考核还有利于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期末考试又分为笔试和操作两部分。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纲要求的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简单实验的设计和完成。通过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估, 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3. 实际效果

通过以上的改进和探索,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变浓, 实验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 同时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提高, 另外学生在环保、节能意识方面有所提高。

3.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质;工具性;人文性

一、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民族精神,体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作为文化载体,它的教学本质就是跨文化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能力的任务,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结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在大学英语新一轮改革大潮中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英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应用能力是掌握英语的知识结构和使用技能为目标的,人文素养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使命。具体方案如下:

1.教师本身

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阔的视野,敬业的态度就是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师除了精通英语语言,还应透彻了解西方文化,课余时间要注重继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和文化两个方面交叉渗透给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2.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教学内容应注重异国文化和风土人情背景的介绍,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讨论交流中理解感悟。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人文闪光点,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重视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带领学生去感受语言的美,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探究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3.校园人文环境

优美的校园不仅是碧绿的草地、健全的设施,更应体现出良好的人文环境,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寝室等设施应传递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例如,校园里的双语名人箴言,墙上悬挂的中外名人佳作,都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和名家对话,和思想家交流,从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从而激励自己不断探索。

4.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外也置身于浓厚的语言和人文环境中,教师应在第二课堂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

(1)举办诗歌朗诵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收集优美的英文诗歌,从欣赏诗歌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可以先听音频,模仿跟读,直至表达熟练。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去理解诗歌中所传达的文化思想,鼓励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诗歌。在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2)举办外文歌曲大赛。外文歌曲大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巨大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连读、吞音、弱化等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去查询和体会外文歌曲中所折射的文化内涵。

(3)设置英语角。学校的留学生可以去组织和参与英语角,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每周一次,一次围绕一个主题,涉及范围由学生提议和决定,比如中西教育的对比等。这样的形式改变了呆板、被动的学习氛围,满是欢声笑语与智慧碰撞。

(4)举办外语文化节。学校可以开展主题文化节,如英伦风情、美国文化展示、西方博物馆微观展览、东方文化神韵等系列,也可组织观看英文原声电影,阅读经典文章,举办英语墙报展览等。浓厚的人文环境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

四、总结

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本文从课堂教学及人文景观、人文活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夯实语言基本技能,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正确吸纳外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更要弘扬本国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四

但是, 对于学校而言, 考试除了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促使学生提高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所学知识, 而不是单一的考查和选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更应注意考试方式的选择。

1 我校学生解剖实验课听课状态及其原因分析

处于信息时代的“90后”, 贪玩欲、好奇心和想象力很强, 平时课堂上玩手机、听音乐成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首要因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跟着教师说话”———只要教师开始讲课, 他们就叽叽喳喳地说笑, 教师停止讲课, 他们便立即闭口不言;还有一些学生上课无故迟到, 睡觉。据调查[1], 大多数学生对每天课堂讲授的内容只能掌握一小部分,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时就放弃,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原因总结如下。

1.1 高校扩招, 生源质量下降

近年来, 我国各大高校都在扩大办学规模, 因而降低了招生门槛, 学校生源质量逐渐下滑。正如彭俊华[2]所述, 我国的大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 使扩招的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对于职业院校更是如此, 在校大多数学生由于高考分数低, 无校可上而选择职业院校。此外, 我校还兼有中等职业教育, 中专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1.2 课程较难, 学生没有考试压力

作为医学课程中最难课程之一的正常人体解剖学, 是医学生第一学期就要学习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具有生僻词多、名词多、知识点多且琐碎、重点内容多等特点, 比较难学。同时, 由于平时没有考试压力, 很多学生抱着想听就听、不求甚解的态度听课, 把希望全部寄予最后的考前辅导。

1.3 其他原因

实验室并非传统的教室, 没有一张张书桌, 课堂纪律相对比较松散。而且学生的兴趣往往集中在每节课的前半节, 很难维持到最后, 以致到自己认识、辨别的时候, 由于自控能力差而乱讲话。

2“化大考为小考”的尝试

考试仍然是我国学生学习的最大推动力。在考前的最后一两次实验课, 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 课堂上非常安静。由于有了考试的压力, 学生不仅上课注意力集中, 而且经常要求教师多讲一点内容, 提问题、做笔记者颇多。

既然考试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那么为什么不把期末考试分解成一个个小考试分配到每次课堂教学中呢?有实践证明, 教师给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记分, 并将其算作是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习, 而且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提高了。于是, 笔者决定在实验课中借鉴这种方法。上实验课时, 笔者先讲, 讲完后让学生复述和指认,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只能采取自愿原则, 哪个学生掌握了就找教师考查, 对了就记分, 且记入期末考试成绩。

3 效果

为了对比效果, 笔者从第五次实验课开始采用这种“化大考为小考”的方法上课。在前四次实验课中, 学生的表现和往届一样, 但自从提出实行“化大考为小考”的考试方式以后, 课堂学习气氛明显改善:学生开始向老师提问题、提要求 (如要求讲慢点或者再讲一遍等) 。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 一些聪明的学生能很快把教师讲的内容复述出来, 一些学生开始结合书本背诵记忆, 也有一些学生请同学帮助自己理解记忆。慢慢地很多学生喜欢上了这种上课方式, 因为这让他们得到了收获———考试分数。

4 总结

目前, 和全国很多院校一样, 我校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指标。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考试, 一锤定音。这种考试方式重记忆、轻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 使得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 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制约了教学发展, 与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称[3]。同时, 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也严重影响教师的授课心情, 降低了授课效率。

我们采取“化大考为小考”的考试方式, 在中专生身上收到明显的效果。黄续等[4]建议采取分阶段、多形式的综合考试模式, 以取代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 由单纯的知识考核转变成“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新乡医学院的实验考试也同样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考评制度, 将口试、笔试、作业、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范畴, 这种制度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 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5]。

参考文献

[1]席民.中专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6) :140-141.

[2]彭俊华.大学扩招的利弊及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3) :74-76.

[3]满力, 罗纪, 白宁.考试改革对高职护生学习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9, 23 (4) :919-921.

[4]黄续, 王玲.考试内容及方法的改进,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 :526.

5.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五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 数学实验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数学实验方法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数学家的工作方式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变, 数学的性质正在被计算机改变;数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完善和普及, 各种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平台随之出现, 如:Matlab、Mathematica、Math CAD等, 这些软件不但可以基于函数作图, 进行符号代数运算, 而且可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

在国外, 1989年, 美国Mount Holyoke College的数学系开设了当时称为数学实验室的数学实验课, 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于1997年出版了《数学实验室》一书。这本书很好地体现了用数学实验进行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1991年《实验数学》季刊的问世也推动了数学实验的发展。

在国内, 1995年在国家教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理科非数学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项目”的总体构想报告中把数学实验列为高校非数学类专业的数学基础课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内一些高校如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积极创造条件, 准备开设数学实验课, 将这项改革付诸实践[3,4]。2000年, 在教育部高教司主持编纂出版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系列报告》的《高等数学改革研究报告》中, 把数学实验列为高校理科类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并明确指出了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等[5]。实践证明,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数学实验在数学教育, 特别是数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数学实验这种新的数学学习及研究方法。

一、数学实验的教学状况及现存问题

目前, 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至少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教学理念上, 学校普遍比较重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而不够重视数学实验课程在拓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学校往往把数学实验课程看作是次要课程或理论课程的练习版, 而忽略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更谈不上制定其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所以数学实验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教学内容上, 主要以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为重点, 对探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及拓展性实验的学习课时少;普遍强调对程序语言、程序内容、程序步骤的细节性描述, 很少有程序思想、程序设计思路等内容。

3.在教学方法上, 主要针对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 学生普遍在教师示范下进行数学实验, 或者根据教材自我练习。学生练习过程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往往直接传授解决办法, 而缺乏引导, 这样, 数学实验课程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效果就无法体现。另外, 数学实验教学中缺乏教与学的自由度, 过分强调教学要求的统一性, 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而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表现, 一些学生的创新设想很难实现。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而创新是学生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 兴趣与创新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因此, 在国家号召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大环境下, 我们在讲授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应让学生重点学习探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及拓展性实验, 即在讲授程序语言、程序内容、程序步骤的基本知识的同时, 注重程序思想、程序设计思路等内容的引导。我国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自主申请的研究项目三种。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需要把数学实验课程与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紧密结合。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引入探究性实验, 把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引入应用性实验, 把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拓展性实验,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在数学实验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兴趣和个体差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除去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以外, 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我, 分组讨论, 讨论对象自由结合, 讨论时间自由选择, 课下可以延续课堂的讨论。在课堂上, 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实验。对于应用性实验, 我们结合数学建模课程, 从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亲身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魅力。对于探究性实验, 我们结合已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教师从中提出问题, 学生大胆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朝着预先设计的方向提出实验方案, 预测可能的结果, 然后学生进行数学实验, 验证猜想,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数学、获得知识。对于拓展性实验, 我们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 提高学生创新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教师从科研项目中提出问题, 学生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 设计多个实验方案, 进行数学实验, 最后找出正确的实验方案或者最优的实验方案, 得出结论。这种模式重点不再是获得正确的结论, 而是对过程和结论的探索和创造, 学生以一种发现数学问题的方式进行发现式学习。数学实验课程不但为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而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 感受到了它们的魅力, 激发了学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形成了一种科研创新与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 使学生逐步成长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近两年, 我校理学院每年近90%以上的二年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了校级数学建模竞赛, 选拨出的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其中国家奖的获奖率以及总体获奖率在逐年上升并连续创历史新高。每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并且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获批项数也在逐年上升。另外, 部分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本科生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 在更高层次上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以及与他人分工合作能力等, 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扩展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空间。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实验兴趣, 鼓励学生钻研实验, 我们建立了开放实验室, 由学习兴趣小组轮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研究, 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 为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时间以及实验条件的自由度。

针对数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 我们重新全面确立课程考核体系, 使课程考核从单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考核, 向既考核教学过程又考核第二课堂过渡, 从单纯考核知识掌握的程度, 向既考核知识又考核能力的综合性考核过渡。目前, 我们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笔试成绩, 第二部分是实验考查与创新设计, 第三部分是课外科研创新活动, 此部分属于附加分值, 在总成绩的基础上直接加分, 即参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导师的科研课题等, 根据参与程度与级别直接加分。这样强化了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 增强了学生创新的原动力, 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另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自由选择科研创新活动的内容。实践证明, 这种改革让学生不会只对书本知识进行机械记忆, 而是普遍认识到数学素质、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在高校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实践的基础上, 从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角度来对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依据数学实验课程的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数学实验课程改革实践, 就该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如何扩展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空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 此项改革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而且使得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改革,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新华网, 2012.

[2]郑毓信, 王宪昌, 蔡仲著.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3]姜启源.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 1999, (5) .

[4]熊萍.谈智能教育软件《数学实验室——立体几何》[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2 (3) .

6.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六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素质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这三种大学职能仍然适用,并且由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作用,与单纯的教学型大学相比,科学研究工作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所占比重大大提高。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实行,科研秘书岗位应运而生。科研秘书虽是科研管理队伍中的基层成员,但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不可缺失,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中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科研工作的特点

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指以提供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从事一定规模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少量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大学。[1]其科研工作具有以下特征:

1.1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和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为辅两个显著特征。

[2]在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同时从培养研究生的角度出发,必须要有科研活动的支持,以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本科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师因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非常有限。

1.2 学科间发展水平有差异,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学校有几个强势特色学科,个别科研成果也成就显著,但毕竟学科覆盖面不广,整体的科学研究水平不高。

1.3 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科研积极性不高。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条件和藏书书目及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实验仪器、设备落后甚至不齐全,实验室在数量、质量和层次上也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资金紧张,教师外出参加进修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科研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权威性的学科带头人,科研氛围不浓厚。

1.4 科学研究成本高,成功率不大。

由于大量有限时间用于上课,再加上自身信心不足,导致教师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拿不到课题,挫伤其科研积极性。从理性人的角度来说,成本大于收益,教师自然不愿为科研付出更多。

2 教学研究型大学中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职责

科研秘书从事的科研管理工作,其实质是为教师科研工作服务。科研秘书即有一般秘书的属性,同时又具有科研性,与大多数大学的科研秘书工作大同小异,具有上传下达,下情上传的纽带作用。具体是指:协助主管科研的领导制定年度科研计划,做好中期检查及年终总结;负责组织本学院的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协助负责人进行项目中期检查;组织报获;负责教师科研档案的建立,如立项批文、计划任务书、结项证书、横向合同书及获奖证书的保存,各类统计报表等;进行科研奖励的整理及发放;协助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及学术交流活动的管理;科研成果的申报和登记;做好日常科研活动记录及完成学校科技处和院领导交代的其他工作等内容。

3 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秘书工作现状

3.1 教学研究型大学对科研秘书工作重视不够,认为谁做科研秘书都可以,只要有教师就有科研。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科研秘书的在人员配备、资金配套、进修培训、工作待遇、职称评审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支持,导致科研秘书工作积极性不高,干与不干一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抑制其管理创新能力,最终影响科研管理绩效。

教学研究型大学虽然说应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但是由于其教学属性的惯性,对教学的关注多于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因此导致学校片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忽视科研秘书队伍建设。在谁都可以从事科研秘书工作思想的指导下,导致科研秘书专业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无形中制约了科研管理绩效。犹如市场机制下,市场主体自动涌向优质资源一样,学校本身的不重视,导致其成为一种劣质资源,人员更换频繁,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科研管理应有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利于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由于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的资源倾向于教学,导致出现专职教师兼职科研秘书或教学秘书兼职科研秘书的现象,没有形成一个专门化职业化的队伍,致使科研工作绩效降低。

3.2 科研秘书对自身工作认识不够,没有形成职业意识,认为科研秘

书就是“收收发发”、“跑跑腿”、“打打杂”的,缺乏从事工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得过且过。

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科研秘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创新力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科研秘书是校主管科研部门和院系教师的纽带。但由于传统的“韦伯式”的科层管理模式的弊端,使科研秘书一方面要接受校主管科研部门的官僚式管制,处处小心;另一方面又要对院系教师百分百的微笑服务,直接影响科研秘书的身心健康。

学校中院际间、科研秘书间、校科研主管部门和管理人员间及科研秘书教师间沟通不够,教师单打独斗,没有形成高效的科研管理系统,缺乏相互的了解和团队的合作意识。

4 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素质的对策

针对上文阐述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师科研工作的特点及科研秘书工作现状,本文认为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中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素质的对策有:

4.1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当给予科学研究必要的重视,即要给予科研秘书工作特别的、必要的重视。

例如,很多学校已配备专职的科研秘书岗来保障科学研究,提高科研(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6页)绩效。同时,学校还该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职业发展上保障科研秘书的工作。

从思想上给予科研秘书工作高度重视,因为他是高校科研活动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学校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亦要加大对科研秘书工作的投入,改善其工作环境以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从组织上加强科研秘书的队伍建设,逐步解决兼职科研秘书的问题,建立一支专业化强、人员稳定的科研秘书队伍。

从制度上明确完善科研秘书职责,建立健全专门的聘任、考核、晋升和工资等保障制度,使其无后顾之忧,如变革职称评审,切实保障科研秘书利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更好的为科学研究服务。

从职业发展上学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对科研秘书开展有计划和系统的培训,使其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如定期举办各种项目申报、报奖、知识产权、专利申请、科技合同签订等专业培训;开展外语、公文、文秘等方面的短期培训等。

4.2 从科研秘书自身来说,科研秘书要端正态度,自觉提高自身素

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尤其是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增强技能,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具体有:

(1)高度的敬业精神。科研秘书实质是为教师服务,需要良好的道德修养、认真负责的态度,任劳任怨的精神,甘为他人做“绿叶”。在工作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微笑服务,耐心、细致、周全,积极与教师沟通,及时发布各种申报通知和科研信息,并利用现代化手段一一通知到每位教师(如QQ、飞信、电子邮件等),认真听取其意见和建议,解答他们的疑惑,为他们解决不必要的麻烦,使其全心全意投入到科研中。

(2)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科研秘书要协调好校主管科研部门、学院、财务处及学校其他部门的关系,多动嘴,多动腿,及时有效的完成各种任务。

(3)强烈的保密意识。在工作中,科研秘书会经常接触领导、经常参加各种重要的会议,涉及到一些内部文件信息等。此时科研秘书要分清轻重,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4)较强的文字功底和公文写作能力。科研秘书经常要起草年中及年终总结、各种规章制度、申请、报告等文书,所以要勤学勤练,不断积累,提高技能。

(5)良好的档案管理能力。科研秘书在日常工作中要把事情做细做周到,到用时才能随手拈来,节约时间成本,同时档案也是学院科研工作内容、方法和效果的真实体现。[3]如平时要注意收集立项项目文件、获奖证书、会议信息、横向项目合同书等文件。这样在年终科研统计、硕博点申报、本科评估、学科建设中才能快速有效的提供相关资料,提高工作效率。

(6)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运用计算机水平。了解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积极学习管理及专业知识,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专业前沿信息,项目信息等,为教师提供参考。在无纸化办公的时代,要熟练的利用计算机填写各种表格、统计报表,信息发布等。

总之,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殊背景下,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要放低身段,不计得失,要有甘为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要对科研工作有充分肯定的认识,不卑不亢,努力提高自身各种能力,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为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S

【参考文献】

[1][2]梁小挥.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115.

[3]蒋宇.浅谈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工作定位[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

参考文献

[1][2]梁小挥.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115.

7.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七

1. 科学观察品质的形成

钠与水反应有“变化快、信息呈现多”的特点,学生初次接触这个实验时,视觉受到强烈刺激,觉得好奇、有趣,结果观察时顾此失彼,一般很难一次收集到全面的信息。我一改以往“一次实验、交流补充信息”为“二次实验、自我完善信息”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分组实验,自主观察、自我发现。当多组小组信息记录不全时,我及时安排他们再做一遍,并适时调控学生的情绪,提醒他们不能只看热闹,更要看门道,观察既要有序全面,又要敏捷,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实验现象,及时唤醒多种感官。眼观色形态,手感冷和热,鼻嗅气味,耳听声音,全方位收集信息,以获取对实验的全面深刻认识。学生通过第二次实验,不仅观察兴趣得到了满足,收集到的信息更多更全,更重要的是“悟”出了观察的窍门,掌握了观察的要领。

2. 科学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处理信息比收集信息更重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重组,得出科学判断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全面进行信息积累,更要指导他们合理取舍,正确判断。如钠与水反应看似只是一个化学反应,实际上伴随着化学变化,物质的物理性质也表现出来,如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较低。教师应引导学生整合所有信息,根据学科知识结构进行重组,抽取有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信息,把交织在一起的实验现象进行优化处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科学探究习惯的养成

学生观察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后,得出有气体产生的结论。以往为节省时间,顺水推舟,很快转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实际上学生形成这一判断的思维过程存在偏差。我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发现他们观察到一缕缕或一股股“气”从烧杯口逸出时低声议论有气体产生,我以此为切入点,追问:“你看到有气体产生,推测可能是什么气体呢?”根据守恒原理,学生只能得出氧气或氢气的判断,(有的学生干脆借教材上的描述,直接认定看到的是氢气)我再问:“你真的看到氧气或氢气吗?”学生这才恍然大悟,他们看到的并非氧气或氢气,那么什么信息才能反映钠与水反应有气体生成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引导学生深思探究:钠球为什么会游动?是什么发出嘶嘶的响声?经分析学生真正明白了钠与水反应有气体生成的信息源,也深深体会到善于思考、刨根问底的习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4. 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现象新奇等特点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发散性问题启发、诱导学生产生多种独特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设计、探索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再如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教师可以只给学生一根铜丝和酒精灯,让学生想办法完成实验,自己思考,设计方案,解释原理,并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再亲自动手实验。对步骤繁杂、现象不明显甚至是不合理行不通的方案,教师也要让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取得效益,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然后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上评价课时,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宽松的思维氛围,鼓励学生提出个人意见。当有争议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疏通探索问题的思维障碍和某些知识的局限,让学生在获得全面丰富的化学知识的同时开发创造性思维。

5. 科学精神的培养

钠与水反应这一教学素材蕴含着诸多科学精神教育因素。实验时由于试剂不纯,会导致异常现象。如用自来水做实验,因其中含有少量Ca2+、Mg2+,产生难溶物而使溶液出现浑浊;再如钠表面不洁净,会产生刺激性气味。我支持鼓励学生如实汇报,并引导他们学会识别真伪,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上一篇:企业篝火的晚会主持词下一篇:运营推广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