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共11篇)
1.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篇一
《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
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
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习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习: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习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设计意图:例6教学沿用了例5的教学形式,但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分析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区分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习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梯级训练,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巩固和训练,加深知识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起到系统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为后面完成课堂作业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作业,让学生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解比例应用题
例5: 例6: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总数量一定,每包本书和包数成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8 x=12.8×10 x=360÷30 x=16 x=12 答:(略)答:(略)
【教学后记】: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这节课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以旧促新教学理念,设计了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压力,能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解答比例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篇二
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取向, 体现高段学习特点。在品评语句中体会科学精神;在梳理脉络中了解文体特点;在比较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 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做到读中有思考。
2. 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3. 通过与本单元其余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了解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特点。
4.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亮出观点、梳理脉络
1. 默读全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又列举了哪些事例?
2. 梳理脉络, 呈现课文脉络图:
3. 作者在文中先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再举了“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来说明, 最后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 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板块二:研读事例、感悟精神
1. 这三个事例中, 哪个事例让你感受最深?找到这个事例仔细研读, 可以把深有感触的句子画下来,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 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自主交流感受, 感悟科学家的执着精神。
板块三:比较阅读、探求文体
(一) 研读相同点
1. 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 就三个事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书中列举的三件事, 来自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人物, 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 但是却有相同之处。读一篇文章, 还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快速浏览三个事例, 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2. 你们的观点和课文第2段不谋而合, 在这三个事例中, “?”和“!”各指什么呢?
3. 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 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研究之后, 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波义耳, 在不断发问并进行许多的实验之后, 发明了石蕊试纸, 也一定会自豪地对自己说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奥地利医生,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之后, 发现睡觉时人的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你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 (引读第2段) 。
4. 科学史上, 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为什么不一一列举完呢?
5. 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 为什么要写三个, 写一个或者两个行不行?
(二) 研读不同点
1. 这篇课文和本单元的其余三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快速浏览整组课文, 同桌讨论, 完成合作学习单。
2. 像本课这样, 先提出鲜明的观点, 再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文章, 属于议论文。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一篇议论文? (先找到论点, 再看看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
(三) 拓展阅读
请你阅读以下片段, 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完成短文结构图。
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 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 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 开拓精神, 也是冒险精神, 献身精神。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世界的考察, 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 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 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 当他们两个攀上屋顶时, 突然一道闪光掠过, 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 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 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 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节选自郝铭鉴的《“挑战者”号追思》
(四) 学法引导
祝贺大家已经跨进了议论文阅读的门槛。其实, 科学并不神秘, 关键在于见微知著, 追根溯源;议论文也并不难读, 关键在于找到论点, 想想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当然, 作为一篇议论文, 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 往往在文章末尾会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得出结论。这就是课文的7、8自然段, 我们下节课再学!
【教后反思】
一般的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 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 应在形式上多用力, 只阅不够, 要好好地读。——夏丐尊《怎样阅读》
一、因文而异:站在文体角度解读文本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内容上看属于“科学精神”主题单元, 从形式上看, 属于小学阶段仅有的两篇议论文中的一篇, 具有典型的文体色彩。歌德提醒我们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把握文章“科学精神”的主题, 更应厘清不同选文的文体逻辑, 因为相比语言、文字、段落和篇章, 文体是调和一切的最高级的形式, 教一类文体就得有体现这一类文体特征的过程。本设计根据文体特色选择了适当的审美方法, 着力将议论文这种文体背后隐藏的“道”, 即表达的逻辑揭示出来, 让学生形成议论文的阅读图示, 汲取“议论文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二、因异而教:站在文体角度设计教学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吃准目标”, 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 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 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 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 不缺位, 不越位;“指导学习”, 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 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 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 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 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
阅读教学, 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内容走向关注形式, 议论文的教学更需要睁大一双发现的眼睛, 努力走向文字的背后, 走向文章的深处, 进而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 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看上去”到“好好看”, 一起抵达学习的更深处。但是, 这种转变只能是“悄悄的”“艺术的”, 切不可是“喧闹的”“生硬的”, 而是引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
(一) 在比较阅读中体会议论文文体的表达形式
比较阅读可更好地消除或减少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单篇课文的枯燥情绪, 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 既然有比较, 便必然有探究, 可以引发学生探索的潜能, 诱发学生的思考本能, 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更多主动学习的因素, 自然地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 开阔阅读视野, 培养阅读中的多维思考能力, 进而学以致用。在本课中, 通过三个事例的比较阅读, 通过本课和其余课文的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运用, 揣摩议论文的表达方法。
(二) 在互文阅读中习得议论文阅读的一般策略
学生学习课本中范文的意义在于其“范”的作用, 即阅读别人的文章, 在思想中形成一种认识:语言可以这样表达, 感情可以这样抒发, 文章可以这样描写等, 要学习的是范文的字词句及写法、表达方式等。本课努力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点出发, 集聚、整合一批议论文文本, 激发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期待, 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扇独特视角的窗户, 引领他们在语文阅读中, 领略与以往不同的独特风景。
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篇三
第四单元比例
单元卷(2)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我会填。
(共8题;共8分)
1.(1分)比例中的四个数叫做这个比例的_______。其中两端的两个数叫做_______,中间的两个数叫做_______。
2.(1分)甲、乙两数的和是26,甲、乙两数的比是5∶8,则甲数是_______,乙数是_______。
3.(1分)在一幅平面图上,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米,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_______。
4.(1分)如果3x=2y,那么x和y成_______比例;如果x∶6=5∶y,那么x和y成_______比例;如果x+y=12,那么x和y_______比例。
5.(1分)在比例7∶4=21∶12中,如果将第一个比的后项减1,第二个比的前项应该增加_______才能使比例成立。
6.(1分)一种小零件长6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5∶1的图纸上,长应画_______厘米。
7.(1分)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00000,它表示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_______km。把它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是_______。
8.(1分)在比例尺1∶500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段路的长度是7厘米,这段路实际长_______千米。
二、我会选。
(共6题;共6分)
9.(1分)
和3:4()组成比例式。
A
.可以
B
.不可以
C
.无法确定
10.(1分)下面能与2:7组成比例的比是()
A
.0.6:2.1
B
.14:4
C
.1.5:13
11.(1分)比例尺
表示()。
A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B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倍
C
.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比为1∶800000
12.(1分)在比例尺是1∶8的图纸上,甲、乙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3,那么甲、乙两个圆的实际直径比是()。
A
.1∶8
B
.4∶9
C
.2∶3
13.(1分)下列关系式中,表示x和y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是()。
A
.y÷x=k(一定)
B
.x+y=k(一定)
C
.xy=k
(一定)
14.(1分)一块地砖的面积一定,铺地面积和用砖块数()。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三、我会判。
(共6题;共7分)
15.(1分)分数值一定,分子和分母成正比例关系。
16.(1分)一个非0自然数与它的倒数成反比例关系。
17.(1分)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6x-4y=0(x和y都不等于0),则x和y不成比例。
18.(1分)如果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它的两个外项也互为倒数。
19.(1分)在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关系。
20.(2分)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15与x的比等于6与4的比。
(2)x与2的比等于5%与0.6的比。
四、解决问题。
(共3题;共3分)
21.(1分)沙场有一堆沙子,每天运50车,需要24天运完。如果在15天内完成,每天要运多少车?
(用比例解答)
22.(1分)一个会议室用边长为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75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5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用比例解答)
23.(1分)一列火车行驶720km需要3小时。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的铁路长约1200千米,这列火车需要行驶几小时?
(用比例解答)
参考答案
一、我会填。
(共8题;共8分)
1-1、2-1、3-1、4-1、5-1、6-1、7-1、8-1、二、我会选。
(共6题;共6分)
9-1、10-1、11-1、12-1、13-1、14-1、三、我会判。
(共6题;共7分)
15-1、16-1、17-1、18-1、19-1、20-1、20-2、四、解决问题。
(共3题;共3分)
4.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篇四
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
2、单刀直入(其实学生已经预习知道)主题,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正比例:两个量发生变化后(可以变大爷可以变小),他们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3、现在这个环节是比较重要的,我不认同书本上就靠表格天数据来认知正比例。首先强调这两个量都可以作为比的前项后后项,但是最好是写出有意义的比;其次,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对数据表格都要写出一个比,并且求出比值,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也强化了正比例的计算方法。我觉得这个环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起空洞地填写表格要实在的多,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基本上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能准确地判断正比例。
4、运用以上的知识和方法,请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检查结果基本上没有错误。
5.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篇五
亢北小学 执教者:张艳领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十二册第43页例6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应用。教学难点:比例尺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人们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了。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6 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指出:图上距离就是把真实物体按比例缩小后画出的平面图的距离。实际距离就是实际物体之间的距离。
指名说一说题中长方形草坪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分别是 多少?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板书
50米=5000厘米 宽 30米=3000厘米
图上长和实际距离长的比:5:5000=1:1000 图上宽和实际距离宽的比:3:3000=1:1000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我们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那么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比例尺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呢?(小组交流)
指出: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一题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做“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计算比例尺的基本思考方法。
4、做“练习八”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出图上距离,再把数值比例尺转换成线段比例尺。
5、做“练习八”第3题
先让学生各自解答,再指名说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6.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分析
“打折”这个概念,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要用到。“打折”应用于很多商品经济领域。可以说,学生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购物等多少有所接触与了解。但学生的这些认识还只是停留于感性认识。因此,本人在设计教案时,大胆让学生去自学,让学生收集实际例子,让学生自已编例题,在师生的互动与讨论中,帮助学生逐步修正对“折扣”的认识,从日常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科学的理性认识。并沟通折扣与百分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百分数的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
本部分主要是解答“打折”的实际问题,沟通各类百分数的问题的联系。学生已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材介绍了什么是打折,以及折扣的含义,指出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然后让学生思考原价和实际售价的关系,联系打折的含义,得到数量关系“原价×折扣=实际售价”。教材体现了各类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进一步理解折扣的含义和实际应用,灵活掌握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折扣和分数、百分数的关系,加深对百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联系“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知识,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与策略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应用“折扣”这个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数据,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生:用乘法计算.二、谈话引入,学习新知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折扣》。(出示课题)“折扣”这个词同学们也许很陌生,但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同学们肯定听过,那就是打折。生:听过。
1.理解“打几折”的含义 师:每当节假日期间商场超市有打折的情况,于是老师上星期就到商场买了几件打七折的商品。投影出示:
羽绒服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同学们看一看打折后的价钱便宜了还是贵了。生:便宜了
师:那么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生:百分之七十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那么谁能说出打七折是什么意思? 生:打七折的意思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七十出售
师:你说得非常好,打几折就表示百分之几十,也就是十分之几。
2、练习
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八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师:出示对折的卡片,帮助学生理解对折就是五折也就是百分之五十。
3、运用折扣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1的第(1)题: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场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师指名读题
提问:八五折怎么理解?
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板书:180×85%=153(元)(2)出示例1的第(2)题: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指名读题
说一说九折的含义。
②求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也就是求什么? 指名板演
生:160×(1-90%)=160×10%=16(元)师提问:把谁看做单位“1”? 生:把原价看作单位“1” 师:谁还有不同的做法? 生:160-160×90% 师:160×90%求的是什么? 生:现价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我们打开课本8页,做一做,同学们先独立完成。学生汇报,师:第一件商品是什么?原价多少钱?打折后多少钱?怎样计算? 生:52元,用80×65%=52(元)
师:第二件商品是书包,原价多少钱?打折后多少钱?怎样计算? 生:73.5元,用105×70%=73.5(元)
师:第三件商品是一套书,原价多少钱?打折后多少钱?怎样计算? 生:30.8元,用35×88%=30.8(元)
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也知道了求打折后的价钱就是求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1、出示13页练习第1题的图片,师:(1)打折后,每种面包多少元?(指名回答)
(2)晚8:00以后,玲玲拿了3元钱去买面包,她可以怎样买? 生 :买4个1.5元的。生:买6个1元的。生:买2个3元的。
生:买2个1.5元的和1个3元的。
2、出示13页练习二第3题
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生:9.6÷(1-80%)=9.6÷20%=48(元)师:指名说出1-80%求的是什么?
生:9.6元对应的分率。然后对应量除以对应分率等于单位“1”的量,也就是玩具的原价。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扣,它是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形式,也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后面还有百分数的其他应用,像纳税、利息等。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折扣
八五折180×85%=153(元)
7.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式 篇七
1.负数
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16,负500.像负16,负500,负8分之3,负0.4。。。这样的数叫做负数。负8分之3,读作负八分之三。
而以前所学的16,2000,8分之3,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也可以加“+”号,例如:+16,+8分之3,+6.3等(也可以省去“+”号)。+6.3读作正六点三。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8.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从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较、改写以及省略尾数保留近似数等几个方面复习了整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按类似的思路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小数的意义。
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时候,例如:我吃了半个苹果,做一件上衣要用一米半的布料……提问:半个、一米半怎样来表示呢?谁来说说小数的意义?
预设
生1:半个可以用0.5来表示,一米半可以用1.5来表示。
生2: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谁能把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小数部分留白。指名回答,师填充)
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师: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
预设
生1: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生2: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写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空位用“0”补足)
4.小数的分类。
(1)谁知道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
(2)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预设
生1: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21.7,35.3,0.13都是有限小数。
生2: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8.33…,3.1415926…都是无限小数。
(3)无限小数还可以再细分吗?如果细分,那么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无限小数可以分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
(4)关于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你都了解哪些知识?
预设
生1: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没有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π
生2: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2.555… 0.0333… 17.109109…
生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3.99…的循环节是“9”,0.5454…的循环节是“54”。
5.小数的性质。
(1)师:谁能说说小数有怎样的性质?
预设
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理解小数的性质时,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要注意是“小数的末尾”,而不是“小数点的后面”)
9.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篇九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填空。
1、0.7÷5 = 7:()= =()%。
2、5A=4B(A、B不等于0)。A:B=():()。
3、: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4、如果 =,那么a和b成()比例关系。
5、底面直径和高都是6分米的圆柱的体积是()。
6、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米,体积是157立方米,它的高是()米。
7、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另一个外项是()。
8、一块长方形的地,长75米,宽30米,用 的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长画(),宽画()。
9、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图是()形,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10、:8的比值是(),如果再写一个比与它组成的比例,这个比例可以是()。
11、已知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关系,如果C一定,A和B成()比例关系。
12、六年级数学竞赛及格人数占不及格人数的,这次竞赛六年级同学的及格率是()。
13、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40,减数与差的比是3:2,被减数是(),减数是()。
14、一种盐水,按盐和水1:100配制而成。现要配制这种盐水8008克,需要盐()千克。
15、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5和6,它们的比值是3,这个比例是()。
16、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两地的距离是30厘米,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17、()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18、长度一定的铁丝,平均分成若干段,每段的长度和截的段数成()比例。
二、选择。
1、下面各比,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①3:4 ②4:3 ③ : ④ :
32、把1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和盐水的比是()。
①100:101 ②1:101 ③1:99 ④1:1003、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一定,两个内项成()。
①正比例 ②反比例 ③不成比例 ④无法判断
4、现有三个数9、3、,从下面选()就可以组成比例。
① ② ④4 ④
25、解比例 =2:1,χ=()。
①6 ②1.5 ③0.7 ④96、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一定成()。
①正比例 ②反比例 ③不成比例 ④无法判断
7、小王的身高与体重成()。
①正比例 ②反比例 ③不成比例 ④无法判断
8、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小圆和大圆面积的比是()。
①2:3 ②3:2 ③4:9 ④9:
49、一项工程,已经完成的与这项工程的比是3:5,还剩这项工程的()。
①60% ②40% ③20% ④166.6%
10、图上距离是3厘米,实际距离是1.5毫米,比例尺是()。
①1:20 ②1:2 ③1:200 ④20:
111、全班人数一定,出席人数和缺席人数成()。
①正比例 ②反比例 ③不成比例 ④无法判断
12、一个圆柱,如果高不变,底面积扩大3倍,它的体积扩大()。
①3倍 ②6倍 ③9倍 ④27倍
三、判断。
1、订阅《小火炬》的总钱数和订的份数成正比例。()
2、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要用到图例。()
3、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千米。()
4、全班有55名学生,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6,那么这个班有30名男生。(5、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它们的底面周长也相等。()
6、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10 一个内项是5,另一个内项也是5。()
7、=B,那么A和B成反比例。()
8、圆的周长和直径一定成正比例。()
四、解比例。
= : = :χ =)。
40:χ=2.5:15 :χ=5:16 : =20:χ
五、根据下列数据,算出各班参加竞赛成绩的及格率,再制成统计表。
六(1)班16人,及格12人; 六(2)班15人,及格13人;
六(3)班11人,及格8人。
42回答者: xyywendy试用期 一级4-9 18:33
好像没说几年级啊?再不行书店一定有啊!
回答者: 快快乐乐6天使门吏 三级4-9 18:46
一、填空(共30分,每空1分)
1、2的分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它在加上()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为最小的合数。
2、()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3、正方体的棱长12厘米,如果棱长扩大2倍,则它的棱长之和扩大()倍,它的体积会扩大()倍,表面积会扩大()倍。
4、我校六年级一班去西湖坐船游玩,每船8人则会余下4人,如果每船坐9人,则余1只船,该班共有()人,共有()只船。
5、7×表示(),×7表示()。
6、鸡兔同笼,共32个头,102只脚,问有()只鸡,()只兔。
7、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秒。
8、=()%=():()==()(小数)
9、甲、乙两数的比5:8,甲数比乙数少()%,乙数比甲数多()%。
10、一个数增加它的50%是60,这个数是()。
11、甲比乙少,乙比丙多25%,甲是丙的()%
12、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用5小时,返回时用4小时,去时的速度是返回时速度的()%。
13、在2:3 中,如果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加上()。
14、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比乙数多12,甲乙两数的和是()。
15甲数比乙数多,则乙数比甲数少()。、把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是全长的()。
四 求未知数X(8分)
X-5X%=17.5 7X+5×0.7=8
3X÷=48 40-X=3
五 图形题(10分)
1求圆的面积(如图)求阴影部分面积(单位:厘米)
六 应用题(30分)一化肥厂生产一批化肥,分三次运出,第一次运出总数的还多200吨,第二次运出是第一次的,第三次运出450吨,这批化肥共有多少吨?
10.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篇十
执教者:朱青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质疑内化的过程中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完成对圆柱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材学情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基础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虽然圆柱与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但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而圆柱则是由曲面围成的几何形体,这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教育生态理论,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类比迁移、合作交流等原生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自主去感受,去发现、不断提高课堂生态水平。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空间观念,构建生态课堂。
3、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
2、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准备: 课件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实物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说一说下面物体的面都有什么特点?
2、在这些形体中,哪些我们已经认识,并且知道它们的特征了?
3、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板书课题)。突出两个圆柱图。
4、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二、教学圆柱的特征:
1、观察这些圆柱,想一想,圆柱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汇报。
师: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圆柱还有其他的面吗?请摸一摸圆柱上下两个面,再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面,叫曲面。
②、那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柱平面图
教师:圆柱上下2个平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的底面是2个什么形?(板)圆柱周围的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板)。
请同学们看平面图,圆柱的2个底面是圆形,根据美术上的透视原理应画成椭圆,其中看不见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圆柱,你还有什么发现?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它的2个底面怎样?)圆柱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有没有方法验证呢?课件演示。
2、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点击出示问题,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它们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师:圆柱的粗细由什么决定?底面越大圆柱就越粗,底面越小圆柱就越细。
师:圆柱的高矮由什么决定?圆柱的高是从哪儿到哪儿?从上底面到下底面的都是高吗?高要怎样?和什么垂直呢?
师:和两个底面垂直的线段长度是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在黑板的图上标明高)
师:如果老师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师生演示)老师斜着划一下,这个是圆柱的高吗?
想一想,圆柱有多少条高?它们的长度怎样?
3、小结,现在你头脑中圆柱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三、教学圆柱的侧面积:
1、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圆柱在木板上滚过的轨迹是什么形状?
我们沿圆柱的一条高把侧面剪开,压平,会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求?(板书:面积=长×宽)。
那么,点击出示讨论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请在小组中讨论。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生一道演示、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转化过程。
要想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化曲为直,帮助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积】
2、点击课件、;你能把这张纸做成什么样?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点?你还学会了什么呢?我们是怎样指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11.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篇十一
1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作业设计等)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 95米,宽60米。学生作图。
三、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让学生掌握两种比例尺各自的特点。
四、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平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平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需要什么条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 1∶8000000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 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4.4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五、反思体验 拓展完善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
2、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比例尺》课件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
难点:
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明确比例尺用途。
师:同学们,我国国土面积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
大家知道吗?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这么大的面积,我可以现在就展示出来,大家相信吗?(大屏)我是怎样做到的呢?(缩小)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根据需要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若干倍再画到图纸上。那么大家猜猜:这张图把中国领土缩小了多少倍?(100000000)
二、归纳概念。
师:1:100000000中的1表示什么?(图上距离)那么,100000000呢?(实际距离)这两个距离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呢?(比)我们赋予这个比一个新的名称------比例尺。(板书课题)那么,比例尺怎么求呢??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比的形式。(板书)
理解1:100000000的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同桌互说。出示习题。
师:比例尺是一个大家族,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左面的这个比例尺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由于他们是数字组成的,我们称他们为数值比例尺。右面的这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是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50千米。也可以用它(大屏)表示。他们是由线段组成的,我们称为线段比例尺。在画线段比例尺的时候要注意线段的长度要是1厘米。在最后面的数字末尾加一个单位名称。
师: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到图纸上。
师问:你知道2:1是什么意思吗?(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前项大于后项。这个图形比实际的要大。(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就表示放大。)
师:请看大屏,仔细观察这2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总有一个数字是1)(小结: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三、讲解例题。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2、结合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列式
3、强调:比例尺在计算的时候要统一单位。比例尺没有单位名称。
四、习题练习。
1、做一做 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填空
(1)()和()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的比。
(3)比例尺分()比例尺和()比例尺两种。
(4)比例尺 表示图上1cm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km,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是()。
3、判断
(1)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2)一幅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图纸的大小来确定。()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4)地图上量得5cm的距离表示实际400m的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
(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厘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06-2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7-22
按比例分配(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07-1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式11-24
人教版六年级比例11-25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计划08-03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一)教学设计12-14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好的教学设计10-1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06-16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