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

2024-10-31

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共7篇)(共7篇)

1.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 篇一

2017年高考复习之文化常识100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

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1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1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②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

则表示暂代官职。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21.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1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2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答案: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6答案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9答案A “左迁”必是降职。10.【答案】D。【解析】皇帝的庙号。

1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14.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15.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16.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 时至11时)

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

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17.(3分)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9.(3分)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0.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21 答案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2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25.(3分)【参考答案】C【解析】“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26.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答案: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9.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30.B(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2.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 篇二

(2008年全国卷Ⅰ第12题) 中国古代地名中“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

A、山之南, 水之北B、山之南, 水之南

C、山之北, 水之北D、山之北, 水之南

(2008年全国卷Ⅱ第12题) 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 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

A、山之南, 水之北B、山之南, 水之南

C、山之北, 水之北D、山之北, 水之南

非常巧合的是, 全国卷Ⅰ、Ⅱ都同时考查了“阴阳”文史常识。相信考后许多考生乃至教师都抱怨甚至愤怒:这样的试题还怎么考?以后的教学怎么教?抱怨也好, 愤怒也罢, 冷静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文史常识已然在高考命题中出现, 并有渐成气候之势, 如2007年全国卷Ⅰ第12题考查“帝王谥号”, 2008年宁夏卷第24题考查“十二生肖”, 2008年海南卷第1题考查“天干地支纪年法”, 2008年重庆卷第17题考查“谢公屐”, 等等。

一、文史常识试题在高考中的出现

文史常识并没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出现, 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茫然无措, 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缺乏。笔者认为, 文史常识题之所以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一方面是适应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 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发挥高考本身的教育功能, 普及文史常识, 提高人文素养。

文史常识是人们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经验、习惯知识, 包括天文星象、历法舆地、冠服、饮食、礼仪、职官、姓名、避讳、书画、乐律等方面。这些知识包容万象, 涉及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以文史常识为命题素材, 本身是绝妙的“文科综合能力”试题, 它可以改变自2000年实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来“简单拼盘”的痕迹, 从而大大提高试题的命制水平。如“阴阳”题, 有人说这是地道的古汉语文学常识题, 在古文中屡见不鲜;有人说这是纯粹的地理常识题, 指的是日光向背问题, 我国处于北半球, 山水基本属东西走向, 而且山水相间, “日之所照为阳”, 反之则为阴。也可以从地理名称来判断, 如洛阳为洛水 (河) 之北, 江阴为长江之南, 笔者所在的松阳县即处于松荫溪 (瓯江支流) 之北, 等等。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看,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概念。所以, 这一道题就涵盖了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 不露痕迹地体现了“综合”特点。

另一方面, 现今高考已经从单纯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素质立意”, 不只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应试能力, 并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与人格的养成。高考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一次高考就是一次普及人文常识, 熏陶人文情操, 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2007年全国卷Ⅰ“帝王谥号”题, 让考生通过考试知晓了传统文化中帝号、庙号、年号、谥号等人文知识。2008年宁夏卷“十二生肖”题, 让考生了解了十二生肖与属相的知识, 2008年海南卷的“天干地支纪年法”题, 让学生认识天干、地支与纪年法的关系, 等等。

二、人文常识试题的解析方法

人文常识试题涉及的知识上达天文, 下至地理, 包容万象, 而现在教材又没有依托的知识, 因此, 考生碰到这类题目往往茫然无措, 不知所以。同时, 这类题型往往是文综历史试题的第一题, 考生一开始就当头棒喝, 对后面答题产生负面影响。所以, 如何解决这类试题至关重要。

那么, 这类试题真的是“拦路虎”吗?仔细分析之后, 解题方法还是有的。解决这类试题的思路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题干本身的信息解题。文史常识题题干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息, 对其准确解读有助于正确选择;二是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推断正确答案。如前述“阴阳”题, “日之所照为阳”, 结合中国处于北半球知识, 就能迎刃而解。下面以高考例题解析之。

例1. (2008年全国卷第12题)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清康熙帝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题干本身的信息:“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在于统一中国, “始皇”是自称;唐太宗的功绩在于开启“贞观之治”, “太宗”是庙号;康熙帝的功绩在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熙”是年号, 唯有“汉武帝”的称号与其生前的文治武功, 以武力开疆拓土有关联。理解了题干的信息, 答案也就顺理成章了。

例2. (2008年重庆卷第17题) 李白诗句“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本题可以根据古代冠帽常识判断, “谢公屐”是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发明的一种有齿木屐, 上山时去掉前齿, 下山时去掉后齿 (见《南史·谢灵运传》) 。但更有效的解题方法是根据文学常识判断, 对高中生来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之一, “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有明确注解。

例3. (2008年高考文综宁夏卷第24题)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 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B、癸卯年

C、甲辰年D、乙酉年

本题属于十二生肖文化常识题, 十二生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常识。子与鼠、丑与牛、寅与虎、卯与兔、辰与龙、已与蛇、牛与马、未与羊、申与猴、酉与鸡、戌与狗、亥与猪相对, 东汉王充的《论衡》是十二生肖最早的文献记载。本题四个选项只有“乙酉年”与鸡对应, 所以选D。

3.文学常识小练习 篇三

(1)你不要把责任推到“环境”身上,不少学者是在更喧闹的环境中写出伟大著作的。陶潜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我看,你的心还没有静下来。

(2)同样是写夕阳,叶剑英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抒发了革命者的乐观情怀;而李商隐的“_________,_________”,反映的却是消极的情绪。

(3)“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现在用来形容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发现和喜爱。当新事物刚刚萌发时,就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并大力扶持它茁壮成长。

2根据所提供的有关背景材料,补写出下面的空缺部分。

(1)陶潜的诗不仅有“_________,_________”的闲适,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激烈;苏轼的诗不仅有“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

(2)香菱笑道:“我看他(王摩诘)《使至塞上》一首云:‘_________,_________。’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3)《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

(4)北宋词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_________,_________”之句,描写了周瑜束装儒雅,潇洒从容,对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的形象。

3根据所提示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原句。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 ,_________ 。”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名句“_________”,(限填六个字)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人们在比喻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时,常爱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语和“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杜甫诗)人们在说明当事人往往不能客观地看清全局时,常爱引用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比喻子女的心意不论如何诚挚都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时,常引用孟郊《游子吟》中的两句:“谁言寸草心,_________。”

4根据所提供的有关背景材料,补写出下面的空缺部分。

(1)陆游在《诉衷情》一词中写道:“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在沧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意思与此相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曾把远离的朋友比作近邻,用来安慰知心朋友,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体现蔺相如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中国诗歌史上“月”成为诗人作品中永恒的意象,如唐朝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古代诗人饮酒、咏酒,寄托自己的情怀,曹操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____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杜甫《登高》“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李白《将进酒》“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 。”

(3)同样都是描写长江,杜甫在《登高》中的描写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景物描写因人的身世、个性、心情、写作目的的不同,显示出迥异的色彩。

(4)《诗经》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氓》这首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_________,_________!”这四句运用的就是“兴”的艺术手法。用典也是古诗词惯用的手法之一。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用“庄生梦蝶”、“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在诗中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诗文常以“水”为喻阐发事理或寄寓情思。比如:《论语·子罕》中的“子在川上曰:‘_________!不舍昼夜’”;《庄子·山水》中的“_________,小人之交甘若醴”;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_________,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是我国第一位_________主义诗人,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曾高度评价了他的文学成就,称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几句名言出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_________的文章《游褒禅山记》。

(2)“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_________。

近代学者王国维用“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形容治学过程中的执著境界,原作者是宋代著名_________派词人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词《雨霖铃》。

(3)《邹忌讽齐王纳谏》属于先秦散文_________散文,而荀子的《劝学》则属于_________散文。“四境之内,_________。由此观之,_________。”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就分别是其中的名句。

(4)近体诗又称_________,杜甫的《蜀相》就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其中的名句。

参考答案

1(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3(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出淤泥而不染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报得三春晖

4(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1)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2)人生几何譬如朝露艰难苦恨繁霜鬓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杨柳岸晓风残月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5)逝者如斯夫君子之交淡若水抽刀断水水更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1)浪漫举类迩而见义远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

(2)别有幽愁暗恨生《琵琶行》衣带渐宽终不悔婉约柳永

(3)历史诸子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高一期末文化常识专项练习范文 篇四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2017.6.15

第一部分:课文中涉及的常识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大锅。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臣:秦汉以前便是谦卑的自称,对方不一定是君主。

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上面内容为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下面为相关知识拓展)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1.贫贱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贫贱之交” 2.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金兰之交” 3.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之交”; 4.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患难之交” 5.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6.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竹马之交”; 7.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布衣之交” 8.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朋友------“忘年交”; 9.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忘形交”; 10.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君子交”

尊卑:一般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在官职方面,有的朝代(或国)尊左,如春秋时的楚国(如屈原任左徒);有的朝代(或国)尚右,如春秋时的赵国(如蔺相如在渑池之会后位居廉颇之右)。在座席上,以左为尊。朝廷上以朝南为尊;朝廷以外的席次上,以朝东为尊。

古人乘车,把左边的座位留下给客人坐,表示尊敬,叫做虚左。《苏武传》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远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汉书》100篇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保宫:汉代囚禁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

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

(上边内容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下面内容有相关知识拓展)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 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张衡传》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历史学家。三辅:汉代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太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

公车:汉代的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豪右: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上面内容为课本中的书下注释)

第二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总结

一、科举常识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约一千三百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生试(即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1.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院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â)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甲、二甲、三甲统称进士。

5.及第

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叫及第,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6.状元

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又称殿元、鼎元。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人。

7.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8.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共有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9.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二、称谓常识

1.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①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3)称官爵

①称官名。例如: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②称爵名。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4)称籍贯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2.谦称、敬称(1)谦称

①王侯自称。例如: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②臣子自称。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④女子自称。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2)敬称

①称君王。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③称师长。例如:夫子哂之。(《论语》)..④称朋友、尊长。例如: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3.“号”称(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都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年龄称谓

(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 chân)指儿童五六岁换牙时。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岁。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 三十岁。(10)不惑之年 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 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13)耆(qí)艾 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14)古稀 七十岁。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15)耆耋(qí diã)指高寿,老年。耆指六十岁,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16)耄(mào)耋 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 一百岁。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东亭》)

三、官职常识

1.官职分类(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史书、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2.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1)授官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授:授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2)升官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基础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3)降官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驱逐,流放。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罢:解除,免去官职。如:明年,大司空李通罢,以成行大司空事。(《后汉书·马成传》)免:免职。如: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废:废黜,放逐。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黜:贬退。如: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语一》)(4)调官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7 第三部分 巩固练习

(一)一、基础题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服”,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D.“门生”,汉人称亲受业者为门生,相传受业者为弟子。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求教,叫“乞言”。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女聊斋志异》是他专写女性主人公的作品。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吊伐”指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B.“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立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人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C.《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

D.“部伍”指部曲行伍,是军队的编制单位,泛指部队。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老”是黄帝与老子的并称,道家以黄、老为始祖,因此也称道家为黄老。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C.《礼记》,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其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

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称呼人时类型比较多,可以直称姓名,也可以称字、号、谥号,还可以称籍贯、官职。如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字。

B.“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如王安石被称为荆国公。

C.“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后人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1.(考点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附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2.答案:C 解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3.答案:A 解析:“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

4.答案: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朝廷官员的 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5.答案: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6.答案:D 解析:汉人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7.答案:C 解析:《女聊斋志异》不是蒲松龄的作品。

8.答案:A 解析:“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指抚慰百姓,讨伐有罪的人。9.答案:B 解析:“总角”指的是古人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10.答案:A 解析: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官职。11.答案:C 解析: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第四部分 巩固练习

(二)判断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的正误,有错之处请在下面划横线并在后面横线上改正。(每小题1分)1.受禅,也叫禅让制,大多由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人意见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 2.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__________ 3.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吏部侍郎是吏部的最高长官。5.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循规蹈矩、不善变通的地方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祭酒、司业是国子监的掌管人员,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为国生。____________ 7.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8.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__________________ 10.“诏”,是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11.秦代置谏议大夫,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12.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13.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在官府内闭门守孝。14.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15.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官职。16.魏明帝时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17.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归罪原则。18.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19.笄是年满十六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笄礼之后女子可以梳髻。20.《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一百篇。21.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22.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23.雅歌投壶,是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____ 24.“朕”早期是古人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朕”,后来专用作皇帝的自称。25.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省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或委派大臣主持。26.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7.释褐,脱掉褐色衣服,指辞官归隐.28.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一般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29.赠,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官爵。30.“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31.“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32.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本纪”。33.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34.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35.《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参加了会试。36.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其中“关”和“山”分别指雁门关和泰山。37,《王文公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范文正公文集》都是以谥号来命名的。38.《水浒传》中好汉宋江、林冲都曾受过黥刑。39.“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在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肃拜。40.五岳中“南岳”指的是恒山。41.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被称为“雅乐”。42.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43.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44.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45.古代“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又用“社稷”代表国家。46.“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47.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48.两股着地、伸直两腿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49.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50.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51.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5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53,《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4.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少数民族居住地方。55.“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56.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人类牙齿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5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58.野史,与正史相对,是私家编撰的史书。

59.赐姓,指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60.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61,践柞: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62.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63.“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64.“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6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66.圭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67.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68.“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69.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70.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71.“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72.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73.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74.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75.“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76.“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77.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78.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79.《史记》和《汉书》《唐书》《宋史》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80.“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81.百雉指的是城墙。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82.“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8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84.“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85.“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86.股指大腿及小腿上部,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8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88.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89.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90.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91.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92.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93.“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又指宦官。

94.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95.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96.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97.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98.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99.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100.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101.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102.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103.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104.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105.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106.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典籍中习见的“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107.兄弟为参、商,可指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 108.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109.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学典籍。

110.“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 111.“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112.“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113.“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114.“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115.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116.“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117.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18.“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119.“末作”指工商业,与本业农业相对,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已表达出重农抑商思想。

120.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121.“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122.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_________ 123.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

124.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125.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参考答案

1.√受禅(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人意见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2.√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又借指皇帝居处或朝廷,也可指借京城,如“城~辅三秦”。3.√九品中正制,指在州郡设立专门品评人才的“中正”一职,中正综合家世和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约存在了四百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4.ד科举取士”由礼部主管。吏部尚书是最高长官。侍郎为长官之副。5.×指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6.ד国生”应为“监生”。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一般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掌儒学训导之政。

7.×博士是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8.√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9.√古代的“学士”和现今的“学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官职,而后者是一种学位。

10.√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优,美好的,出众的;诏,帝王所发的文书。

11.√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魏征即是著名的谏官,它的设置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

12.×并不唯一。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13.×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必须回到原籍守丧。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14.×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15.√“拜”既用于指礼节,也用于官职任命。16.×应为隋炀帝时,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

17.√又称“连坐”“从坐”,以犯罪人为中心,以不同的亲疏关系为半径,确定受刑群体。18.×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19.ד笄礼”为十五岁举行。20.×应是班固所著。

21.√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22.ד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23.√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投中者即获胜。

24.√《楚辞·离骚》中有“朕皇考日伯庸”的记述。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

25.×应在宫廷举行,又称御试、廷试,放榜传胪之后,则有“状元游街”之盛举。26.×应五人为伍。五伍即二十五人为一行。如:投身行伍、蹑足行伍之间

27.×解褐,指入朝做官。褐通常用大麻、兽毛织就,是古时贫贱的人或地位卑贱的人穿着的衣服。

28.√服期是三年,实际是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的头三个月,共二十七个月。29.√赠是授赠或封赠,是对死者而言。授给本人的叫授赠,授给父母妻子的叫封赠。30.√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如欧阳修是天圣年的进士,苏轼是嘉佑年的进士。31.×《论语》应改为《春秋》。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诗经》《尚书》《札记》《周易》《春秋》。

32.ד本纪”应为“世家”。《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陈涉世家(农民起义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

33.ד天干地支纪年法”应为“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34.×晦指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35.ד会试”应为“乡试”。乡试被录取的叫举人,会试被录取的叫贡士。36.ד雁门关和泰山”应为“函谷关和崤山”。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渣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37.√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文、文忠、文正分别为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的谥号。

38.√墨刑又叫“黥刑”,指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

39.×礼节最重的应是“稽首”。稽首时“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肃拜时“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

40.ד南岳”应为“衡山”。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41.ד雅乐”应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42.√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43.√国讳,指举国臣民都必须遵循的避皇帝及其父祖名字的作法,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44.×大夫应曰“卒”。《札记》:“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45.ד社”应指土神,“稷”应指谷神。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两神。

46.√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47.√古代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48.×两股着地、伸直两腿的坐姿叫做“箕踞”,挺直上身而跪叫做“长跪”。’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长跪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礼节,以示庄敬。

49.√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50.√使用毛笔时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这样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

51.ד阳文”应改为“阴文”。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52.×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公输氏,名班,因是鲁国人,惯称“鲁班”。

53.√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54.×泛指全国各地、天下。五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55.√由姬姓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504姓的82%,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56.×应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牙旗”指旗竿上饰有象牙的大旗,多为主将主帅所建,亦用作仪仗。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

57.√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或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58.√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稗官者,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

59.√如南北朝的元魏君主为鲜卑人,因此赐汉臣鲜卑姓氏。到唐朝时,君主通常赐给李姓给非汉族的大臣。

60.√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61.×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62.√如: 《红楼梦》中元妃之死称作元妃薨逝。

63.×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64.√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65.×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66.√“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古时夜间凭漏壶表示的时刻报更,所以漏壶又叫更漏。

67.√《礼记》等书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68.√如“东幸”指皇帝亲临东方。

69.√泰水是对妻子的母亲的称呼,与泰山对应,比较书面庄重的说法。70.×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71.ד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72.√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73.√后勤以前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称为辎重,后来在近代才逐渐改为后勤。74.√郊谓大祀,祀为群祀。,75.√荫指庇荫,荫及子孙。

76.×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通过“屯田”朝廷可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军屯是寓兵于农的政策。

77.√如《伶官传序》:“入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8.√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79.×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

80.ד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81.√指城墙的长度达三百丈。借指城墙。

82.√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的吕后所开创。如果男性代理国政,太子称监国,其他男性称摄政。83.√《礼记·曲礼上》曰:“龟为卜,策为筮”。说明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84.√“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85.√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86.×股指的就是大腿。

87.×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88.√本指居留下来看管。

89.√如“苏轼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90.√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91.√如杜甫《北征》诗:“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92.×指官吏到职办公。如《左传》:“崔子称疾不视事。” 93.√“中人”也指宦官。94.×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95.√“户”,即一户人家,在封建时代是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也是封建国家税收的基本单位。96.√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97.×女子也有取字的权利,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98.√“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

99.√谓“北面称臣”。

100.√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101.√如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虎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102.ד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103.√如“压榨侵夺,剥削黔黎”。

104.√唐天宝五年,皇上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105.×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106.ד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107.√喻亲友隔离不得相见或彼此对立不和睦。108.√“倡,乐人也。优,谐戏者也。”

109.√《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110.√如“今楚王病久不愈,一旦宫车晏驾,少主嗣位,而君辅之”。

111.√古代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称“僭”,如:~伪(封建王朝称割据对立的王朝)。

112.√如《三国演义》:“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113.√“黜陟使”即是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提出推荐或贬黜的建议的长官。114.×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115.√而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

116.√官员在任满当迁、丁忧当服、受诬当贬、获罪当惩、患疾当免时,民众集体吁请留任的现象。

117.√群臣上章奏,如事涉秘密,则以皂囊(黑绸口袋)封之。118.√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 119.√如《管子》;“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其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120.×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121.×分为官谥和私谥。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等所加的谥号,称为私谥。122.√如“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

123.√袖子里有倒兜就像今天的衣服内兜,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除非自己掏,否则不会掉出。124.×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5.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 篇五

永州一中 刘小忠 2018年3月15日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 守”。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C.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复兴于明代。

D.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中试称为“举人”,顾宪成乡试第一,称“解元”。

吉林省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权限很广。

B.《易》指《易经》,它是“六经”之一,向来专门用作卜筮,对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C.马政指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马政为国家重务,也是百姓的重要义务。

D.五品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官品。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之分,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司,源于三公。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

B.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领”、“行”等。

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9.下列对文中加点阏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除,服丧期满。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五服,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便。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亊、致政、休致等词。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 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 “卜筮”的书。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国本”也指国家藏本。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C.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房屋建筑。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D.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之“三公”指少师、少傅、少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B.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崩,本义是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太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因此,常用此来指称古代帝王或太后逝世。

B.炮烙是古代酷刑,用炭火烧热铜柱,令人爬行柱上,即坠炭上烧死。也指用烧红的铁烧烫犯人的刑具。

C.宿卫是指古时候在宫禁中住宿,值班守夜、担任警卫,有时也可专指皇帝的警卫人员,现在一般指保卫、守护。

D.社稷是太阳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而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B.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封事在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大臣上书奏事,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封城。D.《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有尊重之意,文中的“以字行”是指称呼某人时,以字代名。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对策”,又叫“策试”,明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应考的人在会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D.“文穆”是谥号,表达了朝廷对胡广一生作为的肯定,而“少师”是一种官职,这是朝廷在胡广死后对其的追赠。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B.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C.榷,文中指税。榷,也指专卖。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判”在州府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B.“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出任”主管杭州一职。

D.“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浙右一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东为左,西为右”的观念。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贡”,古时指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拜君主,敬献地方物产。B.“中国”,原指处于疆域内的中央地区,后来指中原的广大地区。C.“报”,指古代臣子用奏章等书面形式向君王陈述对政事的意见。D.“觐”,西周时期指诸侯朝见天子,后指地方大员进京朝见皇帝。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儒家经典,“六经”为易、诗、书、礼、乐、春秋,《周易》为儒经之首。B.“崩”,也作驾崩,是表示天子或皇太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C.“司马”,古代官名,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等与战争相关的事务。

D.“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将牛羊等牲畜的鲜血涂在钟鼓表面,以示信守誓言。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D.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正”是元惠宗的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宋太祖。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有司”不可以用来代指朝廷各级官员,只能理解为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C.“洞瑶”指的就是瑶族。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D.“考课”指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的“从”即为此意。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C.学士,官名,即翰林学士,执掌起草诏令。唐玄宗时,翰林学士为皇帝心腹,常能升为宰相。D.禁署,指宫中近侍官署。后世常用“禁中颇牧”喻指宫廷侍从官中文才武略兼备,有如廉颇、李牧者。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礼部会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御史在秦以前仅为负责记录之史官,自秦汉至清,则专司监察,监督巡查中央及地方官吏。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指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时期,秦汉相承。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漕指通过水道运粮,又可指水运他物。水路不通之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C.仆射指职官名。秦始设置,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汉献帝设置左右仆射,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檄指檄文,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形式,常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内容,文中指以檄文安抚、晓谕对方。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精编(下)参考答案

1、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2、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3、C【解析】“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4、A【解析】特指农历的说法,且“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5、C【解析】C项:宋代四大书院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东林书院是当时著名书院。D项中的中试在古代指科举考试被录取或符合规格的意思。

6、C【解 析】“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 避,不近云 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 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7、B【解析】《易经》不仅是卜筮之书,也是哲学思想之书,文中“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非为卜筮。

8、C【解析】 领:以高位兼低职;行:兼摄(官职)。

9、C【解析】“谥号”错,应为“庙号”。

10、D【解析】“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11、A【解析】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12、C【解析】“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

13、B【解析】“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14、D【解析】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15、B【解析】元朝开始设立“行省”,文中“河南”指黄河以南答案

16、D【解析】社稷是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

17、D【解析】“相传为孔子所作”有误。

18、C【解析】“会试”错,应是“殿试”。

19、D【解析】“军令”一般由兵部掌管,“考课”一般由吏部掌管 20、C【解析】“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21、C【解析】“报”,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22、D【解析】“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选项中表述的行为是“衅钟、衅鼓”

23、C【解析】误为会试内容。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通常在八月举行,又叫“秋试”。

24、A【解析】“至正”并非“庙号”,而是年号,惠宗才是庙号。

25、C【解析】“学士”不单指翰林学士,后世还有内阁学士。

26、A【解析】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

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27、A【解析】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派遣。

28、A【解析】“通过礼部会试者”错,应为“殿试”。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及第者叫进士

29、C【解析】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少卿为副职。大理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五品下。

6.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 篇六

1.(2018·河池)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风筝》《孔乙己》《故乡》等。B.李商隐、杜牧、王勃、王维都是唐代的文人。

C.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D.从汉字字形结构上说:现代汉字大致可分为形声字、会意字和记号字三类。(解析:A.《孔乙己》《故乡》是小说,不是散文。)2.(2017·河池)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楷书正楷的特点是字体方正,笔画工整,结构部位之间互不连接。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一直为人称颂,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及陆游的《游山西村》等。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D.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属性。(解析:B.陆游不是“唐宋八大家”里的文人。)3.(2016·河池)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A.《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我们学过的《孙权劝学》和《祖逖北伐》均选自该书。

B.杜甫,字子美,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C.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

D.按作品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解析:D.“作品题材反映的时代”应为“矛盾冲突的性质”。)4.(2018·桂林)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B.《资治通鉴》是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C.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D.《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解析:B.司马光应是北宋的。)5.(2017·桂林)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代表作是《茶馆》和《日出》。

B.古代把祭祀时宰杀的猪、牛、羊等牲畜称为“牺牲”。

C.敬称是表示尊敬的称呼,我国古代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驾、陛下等。D.《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解析:A.《日出》是曹禺写的。)6.(2016·桂林)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A.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B.道家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C.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四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总分顺序。

D.寓言是从神话脱胎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如《秋水》《愚公移山》这两则寓言就颇有神话的味道。

(解析:C.“总分”不是说明顺序,是说明结构。)7.(2018·湘西)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C)A.《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B.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C.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分别出自《曹刿论战》《口技》。D.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解析:C.“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8.(2018·北部湾)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C)A.“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也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B.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其代表作。C.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仪式上男子束发戴帽,后人就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D.“飞来山上千寻塔”“方七百里,高万仞”中的“寻”“里”“仞”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解析:C.古时男子是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9.(2018·贺州)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B.安徒生,丹麦作家,《皇帝的新装》是他的童话作品,代表作还有《丑小鸭》《灰姑娘》《海的女儿》等。

C.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有《昌黎先生集》。D.《〈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解析:B.《灰姑娘》出自《格林童话》。)10.(2018·齐齐哈尔)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朱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春》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B.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称为及笄。

C.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王右丞集》分别用了谥号、籍贯、官职来命名。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包法利夫人》。(解析:D.《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福楼拜。)11.(2017·黔东南)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B.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C.在古代,“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儿童,“始龀”指男孩七八岁的样子。

D.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其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解析:A.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2.(2018·南宁模拟)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 305 篇,先秦时称“诗”,至汉武帝时,它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B.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后来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被称为“红学”。

C.古人幼年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人称杜甫为杜子美。

D.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协,意义相关。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左,下联居右。

(解析:D.应为上联居右,下联居左。)13.(2018·桂林模拟)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A.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郭沫若曾赞其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B.“金榜”是科举时代殿试录取的榜,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者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

C.斯蒂芬·茨威格是匈牙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D.《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解析:C.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14.(2019·预测)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他们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B.“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C.“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戏曲四行当指的是生、旦、净、丑。D.“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解析:B.“王实甫”应为“郑光祖”。)15.(2019·预测)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A.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B.《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字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本文是一篇神话传说。(解析:D.《愚公移山》是一篇古代寓言。)16.(2019·预测)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古代文人作品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以“地名”命名,如《柳河东集》;有的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有的以谥号命名,如《昌黎先生集》等。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普希金,俄国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念。

D.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解析:A.“昌黎”是地名而非“谥号”。)17.(2019·预测)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说、记、铭、表、序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其中“说”是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比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B.在生活中,有一些古代常用的借代词沿用至今,如手足(指兄弟)、巾帼(指女子)、桃李(指学生)、桑梓(指家乡)等。

C.《忆读书》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她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她的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等。

D.《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这首词的题目。作者辛弃疾与苏轼都是我国宋代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解析:A.“说”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表”是臣子给皇帝的奏章。)18.(2019·预测)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A.《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里的“黄金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古代制竹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青”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

D.古人将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解析:D.“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19.(2019·预测)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我们还学过他的古诗《秋词》。

C.《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均是宋代的写景抒情散文。前者表达的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后者表达的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它告诉了我们应学思结合的道理。

(解析:D.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20.(2019·预测)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黄脸和白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黑脸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代表神妖。

B.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归园田居》《饮酒》等都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D.在古代,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如:衡阳,即衡山的南面;江阴,即长江的南岸。

(解析:A.黑脸代表猛智,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21.(2019·预测)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长城谣》选自《无怨的青春》,其作者是台湾诗人纪弦。

B.诗歌按内容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怀古诗。

C.书信祝颂语中的“此致”要在征文下方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D.《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的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而成,长于叙事。

(解析:A.《长城谣》的作者应为席慕蓉。)22.(2019·预测)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词,又称长短句。宋代的词有两大风格:豪放与婉约,代表人物分别是苏轼和李清照。B.《礼记》,墨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

C.普希金,俄国诗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D.《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7.高考音乐常识备考要点(上) 篇七

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有节奏、节拍、旋律、音色、力度、速度、和声、复调等,其中节奏、旋律、和声三个要素最重要。

中国音乐部分

★民歌

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音乐特点质朴粗犷、节奏感强,多为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如《板车歌》《平水号子》《川江船夫号子》等。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野外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感情的抒情歌曲,音乐特点自由舒展,多为独唱、对唱形式,如《小河淌水》《槐花几时开》等。

小调又称小曲,是人们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用以抒发感情和自我娱乐的民歌,音乐特点规整细腻,有一些加工变化,如《月儿弯弯照九州》《孟姜女》等。

民歌是各少数民族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流传最广,数量最多。人们以歌代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理想和愿望。

蒙古族民歌以马头琴为主要乐器,民歌大体分长调和短调。长调节奏舒缓、旋律悠长,没有明显的节拍规律,但有独特的旋律装饰;短调旋律豪放流畅、深沉庄重,节奏铿锵有力、舒展从容,如《嘎达梅林》。

藏族民歌丰富多彩,有堆谐、锅庄、弦子、果谐、热巴以及即兴的对歌和山歌,音乐特色非常鲜明,如《草原上的鲜花》《北京的金山上》等。

★民乐

我国民族乐器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笛子、二胡、高胡、板胡、筝、唢呐、扬琴、柳琴、三弦、琵琶等,按照传统习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俗称“吹拉弹打”。

吹管乐器有笛子(《鹧鸪飞》《扬鞭催马运公粮》)、唢呐(《百鸟朝凤》《山村来了售货员》)、笙(《草原巡逻兵》)。

拉弦乐器有二胡(《良宵》《二泉映月》)、京胡、高胡等。

弹弦乐器有琵琶(《十面埋伏》)、筝(《战台风》)、古琴(《关山月》)、柳琴、月琴、三弦、扬琴。

打击乐器有鼓(大鼓、排鼓)、锣(大锣、云锣)、钹(大钹、小钹)、板。

以上四种乐器除用于独奏外,也用于重奏、合奏,如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瑶族舞曲》等。

各地还拥有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苏南吹打》《潮州锣鼓》《河北吹歌》等。

由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叫民族乐队,由西洋乐器组成的乐队叫交响乐队。

民族乐队常见的编制形式有民族管弦乐队(以管乐器、弦乐器为主)、丝竹乐队、吹打乐队(以管乐器、打击乐器为主)、芦笙乐队等,其中以民族管弦乐队最常见。民族管弦乐队又分为管乐器组、弓弦乐器组、拨弦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四个部分。

★戏曲

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等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艺术。戏曲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主要有京剧、川剧、黄梅戏、豫剧、越剧等。

京剧: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性剧种,现代京剧的代表剧目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

京剧行当有生、旦、净、丑。

生:可分为文老生(诸葛亮)、文小生(王重龙)、红生(关羽)、武生(武松)。

旦:可分为青衣(白素贞)、花旦(春草)、刀马旦(穆桂英)、老旦(佘太君)。

净:威重、粗犷男性,可分为正净(包拯)、副净(窦尔墩)、武净(典韦)、油花脸。

丑为反派、诙谐、滑稽人物,方中丑(《三国》蒋干)、文丑(崇公道)、武丑(刘利华)、丑婆(《迎贤店》店婆)。

京剧唱腔分西皮和二黄两类,西皮节奏紧凑,旋律起伏大,多用于描写和叙述;二黄节奏舒展,旋律平稳,多用于叙事和表达人物内心感情。

京剧的板式有单板、慢板、快三眼、散板等。

川剧:四川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朝中叶,由外省传入的高腔、皮黄腔、昆腔、梆子腔和四川的花灯戏腔系组成,其中以四川高腔闻名中外。川剧音乐包括演唱、帮腔和打击乐,如《江姐》。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唱腔来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故得此名,代表曲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

豫剧:又叫河南梆子,主要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代表曲目有《拷红》《花木兰》等。

越剧:源于浙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代表曲目有《红楼梦》《屈原》等。

湖南花鼓戏: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代表曲目有《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

曲艺音乐又叫说唱音乐,除相声、快板外,都以说唱结合为特点,且以唱居主要地位。我国曲艺音乐品种相当丰富,约有二百种,一般可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五大类。

京韵大鼓形成于清末,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一人站唱,自击鼓、板司节奏,伴奏以三弦、四胡为主,代表作有《丑末寅初》。

苏州评弹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有说有唱,伴奏乐器以小三弦、琵琶为主,演员自弹自唱,有一人、双人或多人,代表曲目有《蝶恋花答李淑一》,代表人物有徐丽仙。

四川清音流行于四川,清乾隆年间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音乐及唱腔丰富多样,抒情优美,演员常用檀板和竹鼓击节站立而唱,代表作有《布谷鸟儿咕咕叫》。

★部分民族音乐家

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代表作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等。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优秀民族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发展了二胡、琵琶的表现手法,主要代表作有《病中吟》《月夜》《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二胡独奏曲。

聂耳:云南玉溪人,原名聂守信,人民音乐家,主要代表作有歌曲《卖报歌》《大路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及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和管弦乐《翠湖春晓》,他的歌曲具有战斗性和群众性。为我国无产阶级音乐奠定了基础。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合唱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歌》《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等五百多首歌曲、交响曲《民族解放》和《神圣之战》以及交响组曲《满江红》等。

黄自:江苏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代表作有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管弦乐序曲《怀旧》等。

马可:江苏徐州人,作曲家、音乐学家,主要代表作有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管弦乐《陕北组曲》等,专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马可戏曲音乐文集》《马可歌曲选》等。

张肖虎:江苏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主要代表作有交响诗《苏武》和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

瞿希贤:上海人,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歌曲《全世界人民一条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电影音乐《青春之歌》《骆驼祥子》《元帅之死》、改编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及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

萧友梅: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广东中山人,1927年在上海创立中国第一所国立音乐学院,代表作品有《“五四”纪念爱国歌》等。

张寒晖:河北定县人,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游击乐》。

马思聪:广东人,作曲家、小提琴家,代表作品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青诗》《牧歌》、大合唱《祖国》《春天》、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歌剧《晚霞》等。

任光:浙江嵊州人,革命音乐家、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渔光曲》。

李劫夫:吉林农安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品有《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等。

生茂:河北晋州人,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学习雷峰好榜样》《马儿啊,你慢些走》《真是乐死人》《看见你们格外亲》。

郑秋枫:辽宁丹东人,作曲家,代表作品《我爱梅园梅》《我爱你,中国》、管弦乐曲《大地回春》等。

郑律成:朝鲜人,1950年加入中国籍,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延安颂》、歌剧《望夫云》等。

贺绿汀:湖南邵东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有歌曲《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马》、钢琴曲《牧童短笛》。

★部分经典作品

《澧水船夫号子》是湖南民歌,《放马山歌》《小河淌水》是云南民歌,《脚夫调》是陕西民歌,《茉莉花》是江苏民歌,《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交城山》是山西民歌,《军民大生产》是陇西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民歌,《三十里铺》《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是陕北民歌,《玛依拉》是哈萨克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民歌。

《拉网小调》《樱花》是日本民歌,《桔梗瑶》是朝鲜民歌,《梭罗河》《宝贝》是印尼民歌,《小杜鹃》是波兰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是俄罗斯民歌,《红河谷》是加拿大民歌,《桑塔露琪亚》是意大利民歌,《克里门泰因》是美国民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国际歌》的词作者是欧仁· 鲍狄埃(法),曲作者是比埃尔·狄盖特(法)。

《我的祖国》是影片《上甘岭》的插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翻身的日子》是一首民乐合奏曲,由朱践耳作曲。

《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由喻成功、余远荣作词作曲。

《红星歌》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是一首童声合唱曲,由邬大为、魏宝贵作词,傅庚辰作曲。

《铁蹄下的歌女》是聂耳为影片《风云儿女》所写的歌曲。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是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选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影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由吕其明作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代表作,其他作品有《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打起手鼓唱起歌》。

《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曲。

《扎红头绳》是歌剧《白毛女》的选段。

《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作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火星作词作曲,《牧马之歌》由石夫作词作曲。

《春节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其他作品有《民主建国进行曲》《社会主义好》《八月桂花遍地开》。

《洗衣歌》由作曲家罗念一创作。

《梁祝》是陈钢、何占豪共同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小提琴协奏曲。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根据陕北《三十里铺》改编的一首叙事性钢琴曲。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辛泸光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交响性作品。

《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该作品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讴歌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强不屈地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作品共分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唱》《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长征组歌》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珂、遇秋作曲,主要歌曲有《告别》《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报喜》等。

《祖国颂》是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四部合唱曲。

《雨打芭蕉》是一首由筝、高胡、扬琴三重奏的民间音乐。

《早晨》是一首笛子独奏曲,由赵松庭作曲。

《瑶族舞曲》是一首根据瑶族民歌改编而成的民族器乐曲,由铁山、茅源作曲。

上一篇:作业一:我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下一篇:合唱指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