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共16篇)
1.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一
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课程
2009.09.黄旭
随着“二期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幼儿园音乐教学也渐渐地在“二期课改”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在课改的今天,怎样走出传统音乐课的模式,结合主题活动的大背景,使音乐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和表现欲和欣赏力?
一. 音乐来自于生活,音乐也回归于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在迎新年的主题活动。当我看见孩子们穿着色彩斑斓,式样新颖的新衣时,常常会有孩子跑到我的面前问我:“老师,我的新衣服好看吗?”于是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何不举办一个新年时装秀,让孩子们用肢体语言去展示自己的新衣,满足他们对美的展示的欲望呢?于是,和着节奏鲜明的音乐,孩子们准确地踏着音乐的节奏。在教室里——他们自己的T型舞台上,尽情的扭动着身躯,摆着各种造型,表达他们对音乐和美的感受。由于这个活动贴近生活,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的表演也是自发的,具有创造力与表现力的。
二. 主题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充满生活的情趣
在“水”的主题活动中,老师让幼儿把雨天用的小雨伞带到了音乐活动中来,通过大伞小伞舞蹈动作,幼儿充分表现了小雨点的跳跃和小雨伞的美。而雨天用的美丽小伞使音乐的无形美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幼儿结合春游时对水族馆的视觉经验,自编了舞蹈——水草与小鱼。用柔软的扣腰和扭动表现了水草的妖娆,用活泼的摆手和扭臀的动作表现了金鱼的活泼。而这充满创意的动作正是来自于幼儿的实际经验的感悟,使音乐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三.丰富的非正式音乐活动使音乐更贴近了生活
在区域活动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水、敲棒和玻璃杯。“会唱歌的水”让幼儿在敲敲打打的探索中懂得了音高与水的关系。总结出水越多,声音越高的经验。在自制小乐器的区角活动中,幼儿用自己收集的各种瓶盖子来制作圆舞板。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做到形似,更在制作与敲打的过程中发现了瓶盖的大小与声音的粗细之间的关系。
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们更多体验的是在游戏活动中,在生活的过程中参与和自我体验,在创造力和表现力中感知和感受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
2.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二
一好的活动设计是活动成功的有效保障
〖活动名称〗
煮蔬菜汤 (活动以幼儿生活经验为素材) 。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 在熟悉歌曲《买菜》的基础上, 丰富幼儿对各种蔬菜的认识; (2) 区分乐曲的不同性质, 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不同蔬菜的特征。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 (1) 精神准备:幼儿已经了解过各种蔬菜; (2) 物质准备:《蔬菜汤》的音乐磁带、各种蔬菜图片、自制蔬菜汤匙一把、厨房服一件、老花镜一副。
〖活动流程〗
1. 复习歌曲、引发兴趣
以歌曲《买菜》为导入部分, 激发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2. 听听做做《蔬菜宝宝》
第一, 初步欣赏音乐, 感知三段体。
你觉得先放的是什么蔬菜, 再放了什么, 最后又放了什么。 (先放的是豆类, 再放的是绿叶菜, 最后放的是瓜类) 。
第二, 分段欣赏音乐, 并尝试表现三种不同的蔬菜。
第三, 完整表现各种蔬菜的样子。
3. 扮演角色, 共同游戏
老师扮演奶奶, 幼儿自主选择, 扮演不同蔬菜, 在音乐声中进行煮“蔬菜汤”的游戏, 给孩子再一次分辨音乐性质的机会, 让他们用眼神或身体动作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 从而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反思〗
反思一:好的设计角度可以让活动闪现灵动。
活动以幼儿生活经验为素材。来源于生活的音乐素材才能真正打动幼儿, 即使它是质朴的, 也同样产生了靓丽的色彩。孩子有一定的感性经验, 其过程形象且富有变化, 又有一定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空间。对他们来说, 没有挑战也就意味着没有趣味, 我想正好利用社区菜市场等资源向幼儿介绍各种不同的蔬菜及其营养价值, 调动幼儿进餐积极性, 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产生对蔬菜的兴趣。如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又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成为我思考的一个内容。多年的艺术教育积累告诉我, 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我们倡导回归生活, 为什么就不能用生活中的各种蔬菜进行活动设计?于是我有了尝试探索煮“蔬菜汤”的预设活动。
实践证实, 好的选材与设计会给孩子带来另一种热情。我看到了每个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 孩子可以自由地表现内心的感受, 同时不断从同伴处获取更多的信息, 产生灵感, 并大胆、有创意地表达。为了激发孩子的活动热情, 我的引导语始终体现游戏性和情境性, 启发幼儿大胆表达内心感受, 体会肢体动作带来的乐趣。正如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所说:“在孩子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 他们可以发挥出难以置信的能力。而且如果能使孩子说‘我也想玩玩’那就是成功的关键。”在这次活动中, 我的设计思路成功了。
反思二:处理好高低结构的转换。
判断一个高结构活动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是否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上的一种提升与梳理, 推进主题发展。我先组织幼儿参观农贸市场, 引导他们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 用“奶奶”去买菜这一有趣的生活经验让孩子自然地融入活动情境中, 让孩子们对活动产生真实感、亲切感。活动中, 我设计相应的游戏情节, 引导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的形式增强活动的兴趣。活动把孩子们对蔬菜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梳理提升, 替换歌词成为活动的挑战点。在活动过程中, 我启发孩子“怎样唱才能唱得又快又准确呢?”结果, 幼儿发现眼睛要看图片, 用手帮忙打拍子, 先从慢说到快说。幼儿觉得这种方法很有效, 于是, 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反思三:创设积极肯定的支持氛围, 帮助孩子放松心情, 获得自信。
在每一次渗透新内容时, 或多或少都会有部分孩子胆怯, 不愿尝试。如何架构孩子学习的氛围, 教师的支持作用在哪里?在第二环节集体探索部分, 为了使幼儿感受并能表现动作, 我根据需要截取了三段不同性质的音乐, 让幼儿区分音乐中特有的音乐形象。轻快的木琴演奏曲为幼儿的表现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孩子们随着音乐不由自主地做出动作来, 有的双脚离开椅子跳动, 有的双手在做跳跃的动作等。我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要求幼儿去模仿、掌握这些高难度的动作, 而是希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引导幼儿去发现并区分各种蔬菜的不同形象, 并能使自己融入表演。通过师幼互动、生生互动, 用肢体动作表现各种蔬菜在锅里的有趣姿态。最后的“煮汤”环节中, 给孩子再一次分辨音乐性质的机会, 让他们用眼神或身体动作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 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体会到音乐活动的乐趣。
二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活动成功的助推器
上面谈到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保障, 那么光有好的活动设计就行了吗?其实不然, 在音乐活动实践中, 师幼互动成为我们大家关注的焦点, 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必备的素养。
1. 主题背景下音乐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师生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 不仅能使幼儿从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位置以及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的权利, 同样老师也可以从师生互动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在与幼儿的交流中, 使自己能更加走近幼儿的心灵, 了解幼儿的情感, 促使对幼儿的研究更加真实、自然, 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 从而实现教师与幼儿双方在师生互动中得到发展。因此, 在音乐活动中必须体现师幼互动中的“动”:
第一, 思维动起来。“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 “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 音乐活动应该做到让孩子乐在戏中、乐在奇中、乐在动中、乐在创造中, 例如在《花之舞》这个集体舞中, 第一教时是在情境中通过听听、看看、试试感受音乐性质、熟悉节奏, 尝试跳交替步;第二教时在第一教时基础上,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手的动作学习跳舞动作;第三教时引导幼儿观察、大胆探索, 学跳整个舞蹈, 在这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用各种方式调动幼儿的思维, 如多媒体前、中、后示范等, 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 激发幼儿思维, 孩子学习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不断肯定孩子的学习成果。
第二, 肢体动起来。音乐具有情感性、形象性, 同时音乐又带有抽象性。师幼互动必须架构一个平台, 帮助幼儿去理解、体验音乐, 获得身心情感满足, 促进认知及能力的发展。在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开展关于京剧脸谱的活动, 孩子们对京剧里的角色和脸谱产生极大兴趣, 并喜欢模仿角色的动作, 由此在音乐活动《北京, 我们的首都》活动中, 把京剧这个活动题材很好地进行了融合, 从感受歌曲、学唱歌曲, 在感受中学习花旦、花脸、武生等角色的基本动作, 在经验迁移中创造性地表现表达, 让幼儿获得有效体验, 感受了解民族文化,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2. 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有效的师幼互动要做到: (1) 有提升、提炼; (2) 有引导; (3) 有互相提问 (师生间、挑起幼儿争议) ; (4) 有挑战; (5) 教师独特个性魅力吸引幼儿。
3.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三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当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然而静下心或稍换角度思考,难免有疑问和困惑产生。音乐课堂上教师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看似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的教学高效多少?其具有音乐本体的实质内涵有多少?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与情感究竟有多少?这些问题不能不引发我诸多思考。
一、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前准备很重要,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时注重的是目标和过程,往往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通常是照教参上照搬照抄。其实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是本课学习所必要的。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决不能只着眼文本而忽视以音响为载体的音乐基本表现形式,首先要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再以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基点上进行整理,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的水到渠成了。有了教材分析具体细致这个前提,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
在每堂音乐课中,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若干小目标都必需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和音乐实践经过“爬坡”的过程,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同理,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恰当的教学节奏调控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方法
在听课时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整堂课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很疲倦。因为学生接触的音乐作品本身大多活泼愉快,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节课下来师生都是异常激动。
相反的情况,则是整堂课都没有高潮,学生情绪低落、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压抑而沉闷。这样好吗?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节奏也是一门学问。音乐课是学生享受美、体验美、感受美的场所,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在“动”中参与感受,也可以在“静”时细细品味,关键就在于老师如何调控。可以打一个这样的比方——教学节奏犹如世间之常理,教学的节奏正犹如音乐得旋律有高有低而跌宕跳跃于每一节课中,有人巧妙地指挥它,有人却无奈地受制于它。能够指挥它的老师,总能够让课堂如行云流水般夺人眼球;而受制于它的老
师,总是让人感觉上课好像老牛拉車般力不从心。
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教学节奏,使音乐课堂教学更为高效,从而构成音乐课堂中的一种和谐美呢?在研究实践中体会到,音乐课的课堂结构要动静有度、充满美感。这里的“动”与“静”,
是指教学形态的表现而言的。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涌跃发言、热情舞蹈、愉快歌唱等,是“有声有色”的教学。所谓“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等,是“无声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乐课一直处于动态,“动”多“静”少,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容易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抑制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动”“静”合理搭配。在低年级要以“动”为主,但也要有适当的“静”进行调节。让学生在激烈的活动后
静下来,给他们以舒缓调节的空间和时间,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
4.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四
【摘要】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是以主题为线索,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美为手段来培养丰富情感,乐于探究,敢于创造,个性健康的人。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活动打破学科界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而这种整合不仅是形式上的综合,更关注的是幼儿各种经验的内在相结合。使幼儿的整体素质得以发展。
怎样走出传统的美术课的模式,结合主题活动的大背景,使美术活动能激发幼儿积极地尝试用绘画,美工语言大胆地表达与表现生活与自己的情感,然而,我们发现我国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因受苏联教育论的思想影响下,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教学方法方面,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成人化的教育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违反了幼儿学美术的客观规律,压抑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为目的,学会创造性表现发展了幼儿怎样的能力,获得了怎样的情感,形成了怎样的态度,这是我们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3,在培养目标方面,幼儿美术教育出现了误区,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统一的方法,就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幼儿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态度,及整体素质。
通过主题背景下的美术实践活动,我们以信息技术打开视野,创建情景和环境,整合多种经验,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所进行的主题教育内容。以此来丰富幼儿认知、体验美感、提高能力。
【关键词]主题背景、整合、多种手法、信息技术、情景。一,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1、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活教育应极注意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启发诱导,放手让儿童去探索就会培养成他们的创造力。”
2、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罗珍在“浅谈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一文中谈到,儿童绘画是儿童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儿童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在现代以注重情、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为主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在艺术创造力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并不断地向儿童提出要求,形成新的剌激,促使儿童迅速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理论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基本结构”,美术教学内容选择“造型元素”和“组织原理”作为学科的基本结构,等于把造型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教给儿童,让他们自由运用和选择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视觉语言,无论用表现性的,装饰性的,抽象的还是写实的手法表现感受,都可以从个性发展的角度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要求。
4、陈鹤琴先生在深入调查,具体观察、分析和大量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活教育原则,其中“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原则,防止了教师一味死死压制幼儿、模式化的临摹教学。“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又为我们克服的灌输式传授法。“运用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又很好地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绘画发展规律,如何读懂幼儿绘图语言,从中分析、引导幼儿思维发展、行为引导,潜能的激发。“鼓励幼儿去发现他自己身边的世界”,明确提出了应调整教师教一样,幼儿学一样,教师不教,幼儿不学,只教教材,不教生活,只教今天,不教未来的做法。“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更好地为我们摆脱死教框,调动各方面因素,随生活、随环境、随社会发展而形成教学新教材、新路子。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
1,在主题背景下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感受美的情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2,探索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的课程体系。
(二)研究内容
1,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中教学目标的构建。
2,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的教学内容中运用的多种手法,材料工具。3,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三,开展美术活动结合主题创设情景
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孩子来说,唯有师法自然,才能得到成长的营养,才能掌握真正的学习能力。美术也不例外,我非常注重让孩子走进自然情景。走入生活环境中让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去直接的体验。获得美的感受,让感观‘身临其境’让感受化为情感,也
让我的启发能‘推波助澜’尽情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激发创造。
例如;开展‘金色秋天’的主题教育中,以寻找秋天的方式走进大自然。秋天是树叶争艳的季节,纷纷扬扬飘落的秋叶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遗想。引导幼儿采集树叶,观察树叶,可以从叶片的造型产生联想。从叶脉的纹路上观察各种线条的变化。从中找到变化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幼儿借叶想象,通过拼贴印画,创造出许多美丽的作品,同时把秋天的各种果于花卉及农作物等,布置一个‘金秋展览’。把孩子带进了一个美丽秋天的情景中,自然地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于是,线描画菊花、蜡笔画美丽的果盆、版画树叶想象、图案画装饰树叶„„创作了各种有关秋天的作品。在创作表现中扩大了幼儿的眼界发展了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也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又例:‘春天里’的主题活动中,小班幼儿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画活动,我们组织孩子在春游中观察花、树、小侧以„„在观察中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然后又组织幼儿观看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把孩子引入了故事的动人情景之中。激发了幼儿热爱小蛾料和青蛙妈妈的情感。接着我们又创设了一个青蛙妈妈找孩子的情景长卷画,画中有青蛙妈妈有荷叶,让孩子在长卷画中添画小姐姐,孩子们满怀着深‘情投入了创作,用手指点画,画出了许多小蝌蚪从四面八方向妈妈游来,用棉签画的小尾巴,弯弯的、直直的、扭扭的、非常的生动。让孩子真正的体验了亲情的幸福。做到了把学习内容还原于幼儿的生活,与孩于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促进了孩子情感发展,同时在活动中也获得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一)、美术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法。材料及工具。
不同的美术表现手法、不同材料和不同工具,所表现的美术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意境。
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材料工具,让他们具有尝试操作的时间、空间和环境。鼓励他们在操作探索中的时间更长久,培养他们的意志力、思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例如:本学期9月底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多元手法的美术活动,尤其是民间艺术的表现创作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工具。进行了
印染、版画、刮画、蜡笔画、水粉画等等,及各种手法综合运用。其中以青花瓷为例,进行了写生、线描、废旧瓶子、一次性盆子、刮画、版画、蜡染等等。孩子们在操作中观察认识了各种的手法的奇妙变化,在探索中发展了各种能力。同时也体验了祖国的民间文化丰富而精美。审美情趣和表现美的能力都得以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在美术活动中,融入了多种经验的整合。
纲要中指出:‘儿童是活动的主体,是通过与环境的相应作用中生成并开展活动的’。说、唱、舞、画、欣赏等等艺术活动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各种艺术形式是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可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探索意识,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和扩展感性经验,让孩子在主动获得各种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整合课程也就整合了多种经验。把教育的各种要素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联系。让孩子的活动中产生相互关联,有机联系,整体发展。
例如:主题活动‘可爱的祖国’,让幼儿认识京剧,这一国粹戏剧。首先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有关京剧资料,图片、脸谱、面具、饰品、道具、影视片段。。。。然后把各种收集资料布置一个展览。把个体的资料变为集体可以分享的学习内容。接下来欣赏京剧脸谱、服装。道具,观看京剧片段,聆听京剧乐曲,了解戏剧故事。认识了京剧脸谱红、黄、黑、白各种颜色所代表的忠、奸、善、恶。然后再戴上京剧面具,唱上那几段,扮个亮相。。。孩于们对京剧所表现的精湛无比艺术产生极大兴趣。兴致勃勃地投入了脸谱的创作之中。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来创作脸谱;以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图案画脸谱。采用主观视点夸张描绘部分形象仔细刻画自己的记忆和想象。用油画棒的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脸谱的各种图案,色彩的冲击力很强,充分地表达孩子在追求形式美上的能力。
又例如:科艺结合的主题美术活动,采取以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富有知识内涵的作品。以此来提高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在‘可爱的祖国’主题活动中学习染纸、蜡染、版画、等民间艺术活动。让幼儿在活动操作中,探索染纸的奇妙变化,水在纸中的渗透力,各种色彩融入中的变色规律,蜡染中的油水分离,版画中的凹凸关系,印刷的原理等等,在活动中从科学原理中掌握操作方法。在培养兴趣中提高技能,从分析观赏
作品中提高审美能力及促进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欲望
(三)、在美术活动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冲击人类的生活,互联网连接着全球的每个角落。在学前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已广为大家接受。以信息技术开展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路子更宽,孩子的视野更广,精彩纷呈的网络展示给孩子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例如:主题‘未来的城市交通会怎么样?’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打开了无比宽广的视野。各种创意车辆的展示,让孩子大饱眼福,那些信息冲击着孩子的非凡想象。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需要把车子开到大海、河流航行,可以把车子升高上天飞行。又可以落地奔驰在公路上,同时把环保理念融了其中。既可节能又减排。利用太阳能、风力、水力等取之不尽的能源。同时还要消除污染„„孩子们挺了不起吧。他们的想象创造将是未来世界的希望与
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美术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而是要成为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信息传递在幼儿的眼前,拓展幼儿的思维想象把表现美的思路推到无限的发展中。
由开展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必须整合了认知、情感能力全方面的和谐发展。在情景中学习。为幼儿创设自主的表达空间,让幼儿经历一个从易而难的探索过程。鼓励尝试画出从未画过的动态和内容,使他们在活动中收获成就感。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一)对象:长城幼儿园全体幼儿,(二)方法:以文献法行为研究法,(三)时间:2011年9月----2012年 五,研究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1年9)
1、对全园教师、幼儿进行全方位地现状调查,进行实验前的测试。
2、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制订实验方案。
3、实验人员培训:
4、根据幼儿教育总目标编制主题背景下美术阶段目标、主题计划,教学内容等。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
1、增添美术教育设施,及家长一起配合收集材料。
2、请专家每周两次为实验人员培训,指点迷津,以提高教师美术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3、开课观摩研讨,吸取成功之处,诊治薄弱或出错环节。
4、验证编制的目标、计划及内容的可行性,及时调整,使之合理、可行、有效。
5、探索新颖的教育形式、方法和评价手段。
6、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资料。
7、撰写心得体会。
(三)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
1、组织力量进行实验后测。
2、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3、成果推广:
a.编写幼儿园美术教材及美术信息动漫课程、教参。b.开展“主题背景下美术艺术教育观摩”活动。c.主题背景下幼儿美术作品展。
六、实验组织:
顾问:曹爱堔(上海儿童画美术专家)负责人:陈冬慧 陈胜秋 组长:陈胜秋 陈冬慧 副组长:张艳
组员:陈慧英 李雪仁 章雪梅 余凯智 潘佩佩 卢洁净 付小娇 蔡恩柔 孙丽鹏 罗雷 金可霞 徐晓静
长城幼儿园 陈冬慧
参考文献:1,关于“优化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探索
5.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五
摘要:本文立足于我校的“教学案”课堂改革模式,以《陈太丘与友期》一课为例,初步探讨了“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课堂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并阐述了“教学案”课堂模式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字:教学案
实效
反思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的核心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2006年9月我校大力推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案”的实践与研究。经过三年的摸索与探究,在全校老师的努力下,“教学案”模式日臻成熟。去年刚刚踏上讲台的我,积极参与到“教学案”的课堂改革中,在半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受益于这种“教学案”的课堂模式。下面以《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案”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一、“教学案”的特点及其基本理念
“教学案”的是将教案与学案合二为一的一种讲学稿。它的实现形式分为三部分,即: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案;课后辅导落实教学案。“教学案”的精髓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其基本理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是“自觉、善思、好问”,学生依据“教学案”自行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上学生要善于合作交流、质疑释疑、虚心好问。教师教学行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诱导、启发。
二、“教学案”模式的操作步骤(以《陈太丘与友期》一课为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一则被编入“方正”一门。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对话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严词,逼得对方无言可答。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根据文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人把这篇课文的文言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教育意义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并设计了“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案”课堂教学步骤如下: 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1、知识、技能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及自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
教学难点: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情况。
“先做”、“先学”环节
1、了解作家作品(由生收集汇报、整理)
2、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设计意图:学生在“先学”阶段可以参照课文注解、利用手上的工具书以及互联网对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字词自行解释。)
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门外戏()
尊君在不()..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3、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乃至”、“期行”“无信”等。
4、翻译下列句子。(设计意图:掌握对重点句子的翻译,引导学生对全文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合作探究(设计意图: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3)文中三个人的做法你赞同谁的做法?你认为谁做的不妥当?(4)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化解太丘与友人的矛盾?
“后学”、“后教”环节
一、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由生收集汇报、整理)
2、解释画有标记的字词(依托课前“自学”的基础四人小组讨论整合出最佳答案,小组无法得出结论的提出异议,由其他小组或教师引导完成)
3、翻译下列句子。(根据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翻译全文,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4、合作探究(依托学生自学阶段的思考,四人小组交流对照,整合出最佳答案)
二、学生反馈,质疑解惑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立足课文提出自己的疑惑,师生共同解疑。
三、课堂教学的实效
本人初涉讲台,对教材把握还不够成熟,“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案”课堂模式极大的帮助我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教学重难点,同时在进行第二次备课的时候依据教学案的问题,更容易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了备课的针对性,以此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自“教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我深刻地感觉到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师的引导调控下,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探究质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掌握也慢慢形成了共识,在“先做”阶段学生会依据“教学案”对课文进行大致的疏通、理解,为“后教”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后教”阶段,学生与教师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反馈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立足书本大胆思考提出问题,极大地鼓励了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大胆提出质疑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与探究的意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教学案”模式在古文教学中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字词的训练帮助学生打牢基础,有利于对篇章的理解。“由字到句、由句到意”的文言文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水平明显提升。
四、实践后的反思
“教学案”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表面上看来教师的工作量似乎减少了:教案有现成的,课堂上教师讲的也少了,但实际上这种课堂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更多!那么如何成功实践“教学案”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我素养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大胆的“放”,转“灌”为“引”,不要“填鸭式”的将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来说不是轻松了,而是要求更高。因为“教学案”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质疑阶段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随时准备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的,还可能是超出了语文学科范围的,甚至是自己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使用“教学案”之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钻研教学案,根据学情进行详细的“二次备课”。在“教学案”模式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能做的,教师坚决不做”,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具有一定水平的语文素养。俗话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道理。
2、勤钻教材,提高整合能力
教科书是最坏的主人,也是最好的仆人。“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想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使用教材,需要有选择、取舍、整合的勇气与智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面对教材,教师首先是一个决策者,然后才是一个执行者,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要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与整合形成成熟的教材观。教师对教材要有居高临下的驾驭能力,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将直接关系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提高整合教材资源的能力,能根据教材内容,依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依托“教学案”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设计的问题既要重视基础学习,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练就本领,提升课堂调控能力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一节中指出“要重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条很有指导意义,这里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不是“放羊式”的自由活动,教师必须加强全过程的调控,适时的加以引导和指点。因此教师是否能成功的调控课堂将决定课堂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调控好课堂呢?笔者认为要善于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以亲和、信任、鼓励、赞许的态度,使每一位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其次,要善启发、巧引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初步见解,教师应与鼓励以增强他们探究的信心,给予点拨使他们于“山重水复疑无路”处走向“柳暗花明”。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进行合作学习;要精心设计问题,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有讨论的价值,能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最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五、结语
在实施“教学案”模式的语文课堂中,本人虽然深受其益,但由于本人初涉讲台,经验尚浅,对“教学案”的实施还处在摸索阶段,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学”与“教”的时间分配,对学生的“先做”缺乏学法上的指导等。但是正如我校的“教学案”模式日臻成熟,随着我在语文教学方面时间的加长,我对语文教学认识的加深,我对“教学案”模式的课堂会驾驭得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6.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六
龚雪娜
摘 要: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已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启动,面对相对滞后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如何有效地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既促进学生发展又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本文结合区域实验与探索,从学习兴趣、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衔接;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主要对策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更为突出。现在我们所用的初中教材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教材改革的力度大,而高中的教材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虽然我从教不久,但从这些年来上初三和高一的课中发现教材在客观上导致了知识的衔接和统一上出现一些问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了,学生活动增加了,常识增多了,应该说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然而我们高中老师却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说明他们的基础显得不够扎实,要跟上现在的高中教材就显得有点困难。于是,教师做好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下面,笔者结合我两年多时间的化学新课程实验,就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过程中高中教学亟待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简要谈谈我的思考与体会,以期抛砖引玉,引发争鸣。
一、衔接好学习兴趣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高中老师认为学生年龄大了,常常忽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这往往会降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所以,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意义,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高中化学教学要重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应注意创设化学情境。尽量做到知识的讲解自然生动,并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化学问题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化学史时,教师要创设历史情境,尽量做到再现化学家们的历史场景,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学习结果的好坏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直接动力。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里,化学老师在教学中要严格控制讲授知识的难度和进度,使大多数学生能消化接受。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素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尤其是在学生刚学习高中化学的前几次考试中,教师一定要精心编制试题,尽可能降低试卷的难度,保证85%以上的学生能及格,30%的学生得优分,使学生感到化学并不难学。
二、衔接好教材内容
1.对专门性的衔接教学,我是这样做的,在高一课程实施之前,安排4~6个课时对高一教材欠缺的且不宜穿插到各章分散衔接的知识做专门补充和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需补充以下内容:①电离的概念;②酸碱盐的定义,让学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通性;③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④常见的弱酸和弱碱;⑤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中“有水生成”进行拓展。还要帮助学生熟记并归纳总结以下内容:①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②常用碱和盐的溶解性;③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④常见物质和离子的颜色;⑤常见物质和离子的检验方法;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通过这样的衔接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初中所学知识的欠缺,防止进入高一后产生学习松懈的情绪,另外,可帮助学生对初中知识进行再认识,避免两个多月假期后学生对初中知识的遗忘,减少因陌生感而增加的不适应。同时,通过对物质的推断、物质的的鉴别和提纯等题型的分析,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在进行专门的教学衔接之后,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测验的方式对新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把握学生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师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渗透性衔接教学是指按高一的教学顺序,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之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同时,有计划地让学生逐步了解和体会高中化学学科的特征、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在初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改善。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要补充: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②化合价的定义;③化合价的确定方法;④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从本质上理 解化合价,才能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建立联系。在此之前,还需要训练学生熟记并能很快标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这样,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再如,对学生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实施后,初中数理化各学科都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而高一各种教辅资料中的计算题型出现的前后顺序没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高一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三年的规划,要将各种计算题型及计算方法如关系式法、代数式法、差量法、平均值法、守恒法等进行有计划的渗透讲解,在某一教学时段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三、衔接好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理解部分相对较少,而高中化学理解部分加大了,教师必须掌握这一情况,针对学生的初中学习状况进行有效的高中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促进思维过程。如在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化学实验部分。有关物质分离的内容,无论是过滤蒸发,还是蒸馏萃取,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少了,需要学生理解的多了,教师必须把握这一情况,向学生讲清学习的方法、注意的要点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教学的效果肯定不会理想。重视对知识归纳、整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章节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由“由厚到薄”。在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在人教版教材每章的最后部分是对本章内容的“归纳与整理”,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重视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对每章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使学生清楚本章的知识脉络,真正实现由“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
三、衔接好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的知识大多是本源性知识、派生性知识,因此初中化学学习基本采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而高中化学中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明显增加了,采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显然行不通;高中化学知识的呈现基本采用“已知理性知识——新的理性知识——实践的方法”。针对这样的改变,教师要帮助学生必须清楚初高中化学的不同,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做恰当笔记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认真实验的习惯等。
学生在初中阶段只学习一年化学,不少同学对待化学学习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进入高中以后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基本的化学学习方法,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运用,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些难点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多方面的、但重点是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等的衔接。
参考文献:
7.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七
关键词:活动区,主题游戏,主题,实践性
活动区深受大班幼儿的喜爱, 幼儿在活动区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游戏项目和方式, 幼儿教师也可以在游戏区投放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材料, 这有利于激励幼儿的游戏热情, 丰富幼儿的视野, 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组织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游戏区主题活动是一项重任, 不仅需要幼儿教师具备娴熟的教学经验和管理协调能力, 还必须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 以满足全体大班幼儿的需求, 提高游戏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幼儿园大班教学经验, 就主题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大班活动区游戏提出几点对策。
一、根据主题设置活动区,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设置不同的活动内容, 在活动中突出主题所要发挥的作用。不同的活动主题能够起到不同的教育效果, 需要幼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在活动区给大班幼儿准备了非常益智的玩具和材料, 希望以此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比如我设计了一个主题为“有趣的指纹”的活动, 通过带领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指纹印画, 激发他们对指纹印画的乐趣, 使其大胆地尝试用手指印画。我先在活动区准备了足够的印泥、绘画纸、画好的人物动态图, 然后导入游戏: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同一个人每个手指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警察叔叔会利用这一点来抓坏人, 有时候我们在银行取钱也会用到指纹。你们觉得指纹用处大吗?那今天我们就来和指纹玩游戏吧。接下来我让大班幼儿都用自己的手指沾到印泥, 然后将人物动态图用手指印画完成。小朋友们可以尝试用各个手指去印画, 还可以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做, 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二、教师参与到游戏中, 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很多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大班的幼儿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游戏, 所以在组织游戏时就处于旁观的地位, 未及时跟幼儿进行互动, 这样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与幼儿共同完成游戏内容, 获得幼儿的喜爱。另外, 有些幼儿园大班教师在幼儿做游戏时常常用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幼儿, 导致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比如在做“吹出的怪兽”游戏时, 我为这个主题设计了一个很有趣的开场白:在多媒体大屏幕上给幼儿播放奥特曼打小怪兽的动画,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 同时在活动区准备了一次性纸杯、保鲜袋、油性水笔等材料, 希望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感知到空气压力的存在。我先让小朋友在每个保鲜袋上用油性水笔画出怪兽的形象, 再将吸管伸入袋中, 用透明胶粘捆, 使其完全密封, 然后将插了吸管的“怪兽”保鲜袋从纸杯上的小孔 (事先挖好) 中塞入, 再用嘴往吸管中吹气, 使袋子膨胀, “怪兽”就会掀开盖子跳出来。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面向全体幼儿
幼儿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需要考虑到每个小朋友的感受, 不能把活动当成是一部分小朋友的专属, 要面向全体大班幼儿, 这样才能够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另外, 幼儿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所以, 在设计主题活动时, 我经常会做出多种主题以供小朋友选择。比如在活动区, 我设计了购物的情境, 假设小朋友们来到市场买菜, 这时我让小朋友自己选择, 可以扮演消费者, 还可以扮演卖家, 然后由消费者和卖家进行讲价, 最终达成交易。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以提升幼儿的临场发挥能力。与此同时, 我在活动区还设计了“秀出自己”的主题活动, 让喜欢表演的幼儿给其他小朋友进行才艺表演。通过表演, 小朋友感受到了成功感、自信感, 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
四、注重游戏的评价方式, 激励幼儿发挥才能
很多大班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区游戏时都非常认真, 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也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但是他们往往还欠缺一点, 那就是没有对幼儿的游戏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 导致幼儿对主题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在组织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游戏时会非常注重对幼儿的评价, 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方式激发幼儿的游戏潜力, 提高他们对游戏的重视程度。比如在主题活动“报纸再利用”时, 通过这个游戏要让幼儿养成爱惜报纸、保护环境的意识。我让幼儿亲自动手为芭比娃娃制作一个漂亮的报纸裙子, 并给自己的芭比娃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小朋友对报纸的浪费严重, 常常是剪出一个裙子感觉不合适就扔了,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给予了纠正, 告诉小朋友要注意节约, 不能浪费, 不仅是报纸, 对生活中的各种资源都要节约。对此, 小朋友们都进行了改正, 纷纷利用废旧报纸做出了五彩缤纷的裙子。
五、有效进行引导和教育,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 只要得到良好的启发和教育, 就一定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有的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不知道怎样适时、有效地指导幼儿, 结果就导致了幼儿交流空洞, 活动缺乏针对性。幼儿教师必须意识到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至关重要, 精心地为每次主题活动进行巧妙的构思。比如在进行主体游戏“滚动的小熊”时, 我提前在活动区准备了白纸、彩笔、固体胶、制作示意图、二号电池、积木、木板等。游戏的步骤是先沿着白纸上画好的虚线剪下“十”字形阴影部分, 将二号电池放在“十”字形白纸的中间, 把电池包在里面, 并用胶粘牢, 然后用彩笔在电池的一面画出小熊的样子, 再将小熊的手和脚粘上去, 最后将小熊放在不同高度的斜坡上, 观察小熊滚动的速度变化。在大班小朋友操作时, 我指导他们将电池牢固地包好, 以防在滚动过程中脱落, 还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小熊在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滚动速度的快慢,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秦雯.幼儿园班级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开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5 (4) .
8.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八
关键词:活动区;主题游戏;主题;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24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52
活动区深受大班幼儿的喜爱,幼儿在活动区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游戏项目和方式,幼儿教师也可以在游戏区投放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材料,这有利于激励幼儿的游戏热情,丰富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组织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游戏区主题活动是一项重任,不仅需要幼儿教师具备娴熟的教学经验和管理协调能力,还必须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以满足全体大班幼儿的需求,提高游戏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幼儿园大班教学经验,就主题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大班活动区游戏提出几点对策。
一、根据主题设置活动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设置不同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突出主题所要发挥的作用。不同的活动主题能够起到不同的教育效果,需要幼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在活动区给大班幼儿准备了非常益智的玩具和材料,希望以此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比如我设计了一个主题为“有趣的指纹”的活动,通过带领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指纹印画,激发他们对指纹印画的乐趣,使其大胆地尝试用手指印画。我先在活动区准备了足够的印泥、绘画纸、画好的人物动态图,然后导入游戏: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每个手指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警察叔叔会利用这一点来抓坏人,有时候我们在银行取钱也会用到指纹。你们觉得指纹用处大吗?那今天我们就来和指纹玩游戏吧。接下来我让大班幼儿都用自己的手指沾到印泥,然后将人物动态图用手指印画完成。小朋友们可以尝试用各个手指去印画,还可以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做,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二、教师参与到游戏中,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很多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大班的幼儿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游戏,所以在组织游戏时就处于旁观的地位,未及时跟幼儿进行互动,这样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与幼儿共同完成游戏内容,获得幼儿的喜爱。另外,有些幼儿园大班教师在幼儿做游戏时常常用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幼儿,导致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比如在做“吹出的怪兽”游戏时,我为这个主题设计了一个很有趣的开场白:在多媒体大屏幕上给幼儿播放奥特曼打小怪兽的动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同时在活动区准备了一次性纸杯、保鲜袋、油性水笔等材料,希望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感知到空气压力的存在。我先让小朋友在每个保鲜袋上用油性水笔画出怪兽的形象,再将吸管伸入袋中,用透明胶粘捆,使其完全密封,然后将插了吸管的“怪兽”保鲜袋从纸杯上的小孔(事先挖好)中塞入,再用嘴往吸管中吹气,使袋子膨胀,“怪兽”就会掀开盖子跳出来。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面向全体幼儿
幼儿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需要考虑到每个小朋友的感受,不能把活动当成是一部分小朋友的专属,要面向全体大班幼儿,这样才能够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另外,幼儿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所以,在设计主题活动时,我经常会做出多种主题以供小朋友选择。比如在活动区,我设计了购物的情境,假设小朋友们来到市场买菜,这时我让小朋友自己选择,可以扮演消费者,还可以扮演卖家,然后由消费者和卖家进行讲价,最终达成交易。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升幼儿的临场发挥能力。与此同时,我在活动区还设计了“秀出自己”的主题活动,让喜欢表演的幼儿给其他小朋友进行才艺表演。通过表演,小朋友感受到了成功感、自信感,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
四、注重游戏的评价方式,激励幼儿发挥才能
很多大班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区游戏时都非常认真,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也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但是他们往往还欠缺一点,那就是没有对幼儿的游戏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导致幼儿对主题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在组织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游戏时会非常注重对幼儿的评价,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方式激发幼儿的游戏潜力,提高他们对游戏的重视程度。比如在主题活动“报纸再利用”时,通过这个游戏要让幼儿养成爱惜报纸、保护环境的意识。我让幼儿亲自动手为芭比娃娃制作一个漂亮的报纸裙子,并给自己的芭比娃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小朋友对报纸的浪费严重,常常是剪出一个裙子感觉不合适就扔了,对于这样的现象我给予了纠正,告诉小朋友要注意节约,不能浪费,不仅是报纸,对生活中的各种资源都要节约。对此,小朋友们都进行了改正,纷纷利用废旧报纸做出了五彩缤纷的裙子。
五、有效进行引导和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只要得到良好的启发和教育,就一定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有的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不知道怎样适时、有效地指导幼儿,结果就导致了幼儿交流空洞,活动缺乏针对性。幼儿教师必须意识到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至关重要,精心地为每次主题活动进行巧妙的构思。比如在进行主体游戏“滚动的小熊”时,我提前在活动区准备了白纸、彩笔、固体胶、制作示意图、二号电池、积木、木板等。游戏的步骤是先沿着白纸上画好的虚线剪下“十”字形阴影部分,将二号电池放在“十”字形白纸的中间,把电池包在里面,并用胶粘牢,然后用彩笔在电池的一面画出小熊的样子,再将小熊的手和脚粘上去,最后将小熊放在不同高度的斜坡上,观察小熊滚动的速度变化。在大班小朋友操作时,我指导他们将电池牢固地包好,以防在滚动过程中脱落,还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小熊在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滚动速度的快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秦雯.幼儿园班级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开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4).
[2] 刘雅琴.快乐游戏我做主——主题背景下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有效策略[J].新课程,2013(6).
9.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九
11月5日,城南小学举行了“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业务论坛之二)”活动,8名新课程实验骨干教师进行了论坛交流。
本次论坛围绕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打造“激励、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探究、实践、合作、共赢”为主题,展示、交流和研讨新课程实施以来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做法、成效、问题与对策。从一件件课堂教学的具体事例中,我们感悟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真谛。
10.主题背景下的数领域活动的反思 篇十
主题背景下的数领域活动的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其实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如皮球是圆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等,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有意记忆的内容反而记不住,因此,小班数学活动宜生活化、娱乐化,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有意无意地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所以,我觉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 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当幼儿带来各种玩具时,教师可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玩具。幼儿进餐前,教师可请每组的值日生盛一碗饭,放一把调羹,再把饭一一送到本组小朋友的手中,感知对应的方法。吃点心时,教师可以请幼儿数出自己盘子里点心的数量。教师还可以要求幼儿学会按顺序做事: 先将毛巾展成大正方形擦嘴,再将毛巾对折成长方形擦脸,再对折成小正方形擦手,最后依次把杯子、盘子、毛巾放好;午睡穿脱衣服时,教师可引导幼儿数数自己穿了几件衣服、几条裤子,从中渗透数数的内容。其二,我认为幼儿早期数学教育的娱乐化还体现在幼儿的各类游戏,如小班幼儿喜欢摆弄“娃娃家”的餐具,教师就可以趁机引导幼儿区分碗的大小,把碗和杯子分类摆放;在拼图游戏中,教师可事先拼好简单的图形,制成一张张样卡,然后让幼儿寻找相应的图形片放在样卡上,并引导幼儿数数、比较多少。此外,结构游戏对幼儿认识 大小、长短、形状也是十分有益的。
11.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标;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不足;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2-02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需要改革,作为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是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能够及时的了解、洞悉新课标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实施情况,既是对社会关心的一个回应,也是推动新课改实验工作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一、新课标下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如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写话兴趣,让孩子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所写,让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心声。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学会从生活的待点点滴滴中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特别重视学生写作的训练过程,并且鼓励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养成自我修改的习惯。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结合本人的中小学生作文辅导的经验及相关资料查询,将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分析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一)学生方面
据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的调查,40%的中小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有人做了一项抽样调查,其结果是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中,讨厌写作文、害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5%、65%、85%。”我们的中小学生之所以讨厌写作文,之所以害怕写作文,是因为缺乏作文素材,缺乏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甚至缺乏口头表达能力。在我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将近有50%的学生不喜欢书。不喜欢读书是导致缺乏作文素材的直接原因之一。曾经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去问问中学生喜欢不喜欢写作文,大概有90%的人会说不喜欢。如果我们的学生接受了10年的语文教育,最后的结果是讨厌作文,教师埋怨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只能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失败的。”学生心中没有作文素材,“写作”时,怎么可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学生没有作文素材,必然感到作文难,无从下手,从而对“写作”产生害怕、厌烦的心理。
(二)教师方面
1.作文教学重视不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作文教学确实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有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造成作文教學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将作文教学忽略了,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上至国家教育部门,下至我们的人民教师。从我们各学校的课程安排便知,我们的中小学没有安排专门的作文课。作文教学反而变成语文教学的辅助部分。
2.作文教学方式陈旧。记得曾经听初中语文课,一些老师讲评作文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认为这样有利于老师批改、方便老师讲评。按这种统一的、条条框框式的要求来进行作文教学,完全抹杀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这样的作文教学方式教学生写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根本没有什么创新之处。这完全违背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3.作文评价不够到位。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作文指导的一个步骤。这对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容轻视的意义。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没有真实意义上的作文评价。我从学生的作文本中搜集到一些这样的评语:“甲”、“乙”、“丙”、“优秀”、“良好”、“差”、“80”、“74”、“61”等。从这些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一部分老师根本没有做到对作文的精批细改。
三、新课标下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1.作文教学生活化。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部分。”我们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没东西可写,这是因为缺乏写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平时要学会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样我们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感受。这样我们写作时,可以使用我们自己所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因而学生要学会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老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
2.作文教学兴趣化。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才有可能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才有可能主动去探索、去实践。当今作文教学就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记得曾经与一个初中生谈起写作,我问他:“你讨厌写作文吗?”学生:“讨厌死了!”我又问:“要是你感兴趣的题目呢,还讨厌吗?”学生:“那就不讨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都是因为对作文题目不感兴趣。学生对作文题目感兴趣了,才能喜欢上写作文;学生对作文题目感兴趣了,才有话可说、可写;学生对作文题目感兴趣了,久而久之才能养成爱写作的好习惯。
3.作文教学个性化。通过翻看一些初中生的作文,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中缺失学生自己的思想,缺失真实的感情,缺失个性。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差异在作文中的体现便是学生个性的体现。因此我们老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不应该教给学生固定的作文框架,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把学生这些活生生的个体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
4.作文评价详细化。张志公老先生说过:“作文要精批细改。”而我们的一些老师只是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下“甲”、“乙”、“丙”等字眼。学生连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在哪些方面继承优点,该在哪些方面改正缺点都是疑问。只有针对作文里重要的优点、缺点、错误,切中肯綮,要言不繁,富有启发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的批改,才是精细批改。当然,学生也应该学会自己修改作文,同学间互相交流、互相批改作文。
总之,我们老师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毕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平时也要多写多练。做到以上这些,相信我们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圣陶.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赵志伟.观察与作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李文阁.回归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黄清.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3.
[8]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31.
12.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十二
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已经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开始实施, 作为承担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指导方案》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宏观教育目标, 充分体现了当代音乐艺术发展的趋势, 并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类型。按照《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 高师音乐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要具备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能力、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编排能力, 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 就应该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目的要求。我们认为, 师范院校在其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为学生奠定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功底, 而且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下列能力:第一, 能适应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二, 能深刻领会并能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能力;第三, 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变化和知识更新需要的接受能力, 即自学能力;第四, 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在高师音乐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问题方面关于改革的总体做法的认识:
为实现上述目标, 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 要注意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尝试。其一, 对原有教材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其二、对原有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在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主要考虑如何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问题。服务于这一目的, 我认为新教材的内容应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侧重介绍传统理论的基本内容, 侧重于系统性、严密性、准确性、完整性;另一部分联系变化了的当代实际, 重在评介理论界研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认识, 具有争鸣性、带有争论性。接触该部分, 将把学生系统的带入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 了解动态、参与探讨, 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思考的空间、思考的余地, 借以培养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在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在具体做法上, 要改变过去的满堂灌, 填鸭式之做法, 对部分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自由准备,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 在此基础上, 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讲解。此外, 任课教师在适当的时候, 安排学生就学术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让学生事先准备, 而后组织讨论。
三、在高师音乐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问题方面关于实践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1.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形势下, 作为实用性很强的音乐学、
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 应遵循学科系统性、知识实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 突出实践能力和文明礼仪综合素质的提高。
2. 音乐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 音乐类人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原生态音乐资源差异较大, 因此音乐、舞蹈专业应开设反映民族地域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将地方戏曲、地方音乐渗透入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使学生了解地方优秀的历史音乐文化, 这是在传统音乐面临严峻考验的当下, 我们通过高校教育延续其生命力的一个尝试, 同时更是我们对高校音乐教学中“母语”教育的改革和实践;培养有研究能力并对传统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使他们成为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新生力量;开设全院公选课。介绍优秀的地方音乐与戏曲文化田野调查激起了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热情。他们在接触学科前沿后再深入现实生活, 在了解相关政策后再掌握其实施情况, 很快就认识了理论与实际、政策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激起了学习和科研的热情。
3. 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
在课程开设、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选择上以此作为一个最基本准则来进行。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及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到校外开辟第二课堂, 通过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弥补理论教育的不足。作为制度化的措施, 它包含固定的本科四年一次的社会实习、多个假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和到政府和事业组织机构进行专访、旁听以及设立一年一度的“本科生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奖”,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 从中得到分析和解决实际政策问题能力及科研写作能力的训练等。
4. 在实践课程教学计划的管理上, 要坚持计划的完整性和灵
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允许有10%——30%的调整。
5、重新确定评价教育优劣的标准并非要完全摈弃传统教育方式。
实际上, 传统教育方式历经若干代人的实践检验, 凝结着若干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 有着诸多的合理之处, 故不应一古脑完全抛弃掉。基于上述, 改革的基本构想应该是有扬有弃, 扬弃结合, 保留一部分, 革新一部分。
6、就考试方式本身的优点而论, 若用于取仕或选拔官吏, 它有利于选择有真才实学者, 使饱学之士主政;
若用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试, 它有利于教师较为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我们在目前应更多的研究和使用多种考试形式。
7、革新及新设想的基本内容以高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
用为背景, 新的科研成果要能够及时应用于教学, 提高了教学质量。积极进行教学理论体系创新, 适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及教学内容。
总之, 高师音乐专业的实践课程优化改革是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在确保实现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最终目的, 使学生在由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使高师音乐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 更加符合21世纪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需求。
摘要:高师音乐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改革的具体组织部分。本文以《课程指导方案》为基本依据进行思考, 从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两个角度出发, 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总体做法和实践课程内容和体系问题进行认识。
13.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十三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实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相关的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堂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如何进行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实现生活化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生物教师要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来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构建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用心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在教学时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节时,我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向一个长得很丑的大文学家表白时说:“如果我们结婚,那么生的小孩一定会像我一样长得漂亮,同时又像你那样聪明有文采。”而大文学家说:“可是如果孩子长得像我这样丑,同时又像你那样头脑简单怎么办?”然后老师问:“如果说,头脑聪明与简单,长相漂亮与丑陋是两对相对性状,那他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会说出孩子可能有四种情况,于是老师问,为什么会这样呢?然后老师指出,这涉及不同性状的组合即基因组合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于是就导入了新课。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疑惑,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再如,在教学“应激性”和“反射”概念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故意突然叫一个后排学生的名字,结果学生寻声望去,被叫学生也猛抬头、直身,这一情境创设后,我就分析这一现象,“声音”是刺激,“观望”“抬头”“直身”是反应,这种现象就叫应激性,让学生得出概念,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记忆。然后老师继续分析,动物(包括人)在完成这一过程时往往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那么这就叫反射,然后得出反射的概念,指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学生很感兴趣,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印象深刻。
二、教学内容应联系实际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和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知识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但在现实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许多老师往往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为考试而教学,怕联系实际会耽误教学时间,与考试无关的就不讲,而忽视了学情分析,忽略了学科特点,远离了现实生活,远离了学生实践。殊不知,很多生物知识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健康、学习、生活密不可分,无论升学与否,人必须要生活,要健康,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兴趣。事实上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因为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这方面,我们生物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对知识点进行教学,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又联系了生活实际。比如,在讲完“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时,就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变温动物(如蛇)会冬眠?而到第二年春天它又会恢复活力?为什么发烧小孩食欲下降且易消化不良而腹泻?为什么持续发烧温度过高会死亡?煮熟的鸡蛋为何再也孵不出小鸡?用加酶洗衣粉洗衣为什么最好用温水浸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低温、高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失活不再恢复,而低温引起酶活性降低但在适宜温度下可恢复,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就有了长久性。再如,在讲完细胞呼吸过程后,让学生根据各阶段需要的条件,分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哪些?然后举实例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洗了的蔬菜水果放不久?为什么蔬菜水果用塑料袋密封存放容易烂?为什么粮食要晒干存放?为什么新鲜蔬菜水果要放冰箱存放?大棚种植为什么夜晚要降温?等等,这样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学到了知识,从而使知识向能力迁移。在教学致癌因子时,联系实际,指出过度玩手机电脑、吸烟、熬夜、吃垃圾食品等的危害,告诫学生珍爱生命,从小做起,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注重实验研究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
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或观察,让其在操作与观察中增强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这些能力、这些态度、这些精神,于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只有科学家才有必要具备,作为普通的大众不可能当科学家,所以也就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我认为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养成动手做事的习惯和做事严谨的态度。比如,我在教学“DNA的双螺旋结构”时,课前先给学生准备了一些道具,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及四种碱基,磷酸二酯键和氢键,然后让学生拼接,之后,老师再把有关结构的知识内容给学生复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再如,我在教学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时,老师一边板图一边讲各期的特点,同时师生一起分析了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以及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提问学生,引起每种变化的原因,然后我就让学生绘制有关坐标图,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还有,在讲完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后,要求每个学生自制一个小的生态瓶等等。总之,这样做既让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印象,还培养了学生动手习惯和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做事作风,同时让学生觉得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抽象虚拟的。
总之,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师抓住新课改这一机遇,努力探索,把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有机整合,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及踏实严谨的做事态度,从而引导学生迈入生命科学的乐园,这样,我们的生物教学一定会迎来新的局面。
14.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十四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音乐教学的改革呈现出时代性和选择性的趋势。而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中音乐教育教育的革新和发展,丰富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教育机制,已经演变成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从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
一、前言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高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拓展音乐教学的领域。同时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和学习音乐。但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中音乐教育与其最终目的的实现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新课程背景下,创新高中音乐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
1.重视课堂教学
(一)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背景下,重视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不但能够推动音乐教学的创新,更能够为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有利条件。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为实现高中教育教学目标服务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在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中,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音乐教育基础性相结合的,能够体现时代性的高中音乐教育内容体系,是培养高中生文化素养的`关键。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容易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高中音乐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多元化需求,对所学的音乐必修课进行整合和补充。例如,在教授音乐剧单元时,可对单元结构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专门的音乐剧赏析环节。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拓展选修课的方式,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条件。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完善的表现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学习上还存在有高度依赖教师的现象,且缺乏系统的自我规划,对于音乐的学习常处于被动地位。而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为学生搭建通往音乐学习的桥梁时,应从学生实际的兴趣爱好出发,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主动构建和完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被动局面。
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尽力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例如,在音乐鉴赏课中,搜集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原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鼓励学生用心聆听,相互交流,倾心感受乐曲所呈现的意境,在比较中发现,从发现中提高,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开设生生点评、师生点评和自我点评等环节。
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就必须将自主学习贯穿于音乐学习过程的始终,为学生构建完善的表现平台。例如,可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设施,举办高中生才艺比拼大赛。参赛选手可自主选定比赛所用的曲目、明确表演形式、通过请教音乐老师或者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而不参赛的学生中亦有很多自发参与到活动中,群策群力,为参赛选手出主意、想办法、构思演出形式,反馈表演的意见等。如此一来,不但能够调动所有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使其学习音乐的意识得到启发。
2.加强音乐实践
音乐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与音乐相关的实践活动,使音乐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媒介。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而对于音乐的学习来说,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以及在表现领域的技能性。不管是演奏、歌唱、创作,还是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都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以歌唱为例,如果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只一味地关注呼吸、咬字和吐字、器官的构造等方面,而不将其与歌唱联系在一起,那么,学好音乐只能是空谈。又如演奏乐器,只知道某种乐器的构造与性能,了解一些演奏方法,但不去实际操作,那么你永远都不可能真正掌握演奏的技巧。尤其在识读乐谱时,更要与具体的音乐实践领域结合起来,否则只能是充满理性的纸上谈兵。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现今的学业与未来的事业能否取得成功,与其智力有直接联系。而音乐一旦与学生的心理节奏、旋律以及生理结合在一起,则会产生一种自信和希望。对生活增强自信和力量,充满人生的希望追求,更能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与健康成长。大量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虽然有时一些学生做得不够好,但对于音乐的指导教师来说,不能单方面的采取过激手段,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而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们在平日的音乐活动中,能主动地尽情发挥自己的音乐实力,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成长和发展。
3.重视因材施教
在高中音乐课程中,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在不同的环境,性格当然也各异,基于这种情况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在音乐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面向全体,其实质就是针对每一个个性迥异的学生,切实做好音乐教育,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于教育的教师。如何正确地对高中阶段学生的智商、才能及其发展的潜质进行判断,是作为高中音乐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同时,这也是教育智慧中的关键部分。如果是泥土,则可烧制成砖瓦;如果是铁矿,就能百炼成钢。在音乐教学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中,陶冶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让音乐课成为主阵地,最终促进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广,对于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只有不断去努力钻研和探讨新的音乐教学方法,不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才能提高自身素质,真正走进新课程,为素质教育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少敏.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果[J]. 通俗歌曲. (10)
[2] 吴健. 浅析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J]. 音乐时空(理论版). (06)
[3] 毛哲茹. 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教”与“学”[J]. 音乐天地. (01)
15.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十五
一、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意义
1. 加强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审美性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属性,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种, 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新一轮教改的必然要求。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激情”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体验学习则是教师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首先, 体验学习有利于把音乐世界更加精彩动人的一面呈现给学生, 体验式教学的开放与自由可以不拘泥于教材, 不局限于课堂, 使课堂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放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将各种音乐形式有机结合, 形成一种多维、立体的音乐“大”课堂, 将更优秀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 拓展学生的审美视域,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能力。
2.“体验学习”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改之前,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由音乐艺术的“接受者”逐步变为音乐艺术的“创造者”。一方面, “体验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体验学习中, 教师把课堂的主体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另一方面, “体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互动, 使课堂氛围得到最大的激发, 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的良好的平台。再就是“体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体验式学习中,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耳听、动手做、动口唱, 不断地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对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总结, 对作品进行联想,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音乐知识的“元认知”, 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生成。
二、小学音乐实施“体验学习”的理论基础
“体验学习”理论最初源自于西方, 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来, 才将国外的“体验学习”相关理论引入。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理论支撑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杜威的“在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 他认为, 学生的学习必须与实际操作相联系, 在实际体验中感受知识、形成固有的技能, 达到个体改造的目标。二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分为“同化、顺化、平衡”三个过程。“同化”是指主体形成通过外界刺激形成新的认知, 从而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完善。“顺化”是指主体对新概念、新认识的一种内化, 最终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平衡”是主体通过学习, 将自己形成的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 平衡是体验式学习的最终目标。皮亚杰认为,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是由于其长期处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并通过不断体验学习形成新的“平衡”, 周而复始。三是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 他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是通过学生新旧知识的不断更替, 在原有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心理体验, 形成新概念的过程 (如图1所示) 。杜威、皮亚杰、库伯等西方学者对体验学习的相关论述, 为我们形成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为音乐教育中实施“体验学习”的奠定了基础。
三、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实施策略
根据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 我认为,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体验学习”应做好“导入体验、创设情境;具体体验、实践感受;强化体验、内化能力;评价体验, 增强反馈”等四个环节。
1. 导入体验,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情感上的认同, 是进行体验学习的第一步, 也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情境, 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进一步进行音乐知识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要, 产生学习动机。一方面, 可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出发, 通过一系列情感、感知、符号、行为取向的引导, 引导学生的情感取向, 达到“激情”“激趣”的目标。例如:在学习《海》这一课时, 可以将“美术课”引入音乐课堂, 让学生先用笔画出自己心中大海的波澜壮阔、一望无垠, 利用学生对“海”原有的感知基础进行音乐审美的再创造, 让学生在纸上自由发挥, 先用笔描绘大海, 而后再进行音乐欣赏, 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体验情境。又如:在欣赏《四季》时, 可以让学生先欣赏自然界四季变化的相关影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 赋予学生进行乐曲欣赏的激情, 在情感体验中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 聆听音乐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 体验学习应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在学习《粉刷匠》一课时, 可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人最勤劳, 可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或演讲的形式对这些勤劳的人进行描述,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一课的主旨思想, 加深对勤劳的粉刷匠的情感体验。
2. 具体体验, 实践感受。
在学生情感和兴趣被激发后, 下一步将进行个体体验, 通过实践亲身体验, 及时进行观察与反思, 这个阶段是学生有具体音乐现象进行概括, 形成一个形象的概念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突出学生体验学习的形象性, 广泛采用启发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学习方法, 为学生创造自主体验、自我探索的平台。例如:在学习《春》时, 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诗词歌曲等相关资料, 在课堂上比一比, 看谁的“春天”收集得最美,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体验春天之美, 树立对春天的形象感观, 然后再进行小提琴协奏曲《春》的欣赏, 将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家》时, 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体验, 让学生讲一讲家里爸爸妈妈的故事, 让学生说一说“家”的幸福与温馨。也可以为学生播放《回家》的萨克斯音乐, 将《可爱的家》的歌词进行摘下来, 进行配乐诗朗诵, 然后再学习《可爱的家》歌曲, 使学生在形象再现对“家”的情感的基础上, 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感情基调。
3. 强化体验, 内化能力。
在学生拥有了一个形象、感观的体验后, 下一步将不断强化学生体验, 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在这一阶段, 也是皮亚杰所提出的“顺化”的过程, 将外部的客体顺化为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 最终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与互动中促使其再一次将自己的体验学习进行整理, 在学生的互动中使其对音乐的形象感观变为抽象的体验。例如:在学习《我是人民小骑兵》时, 可先为学生播放草原上骑马的影片, 然后让学生模拟骑马的动作, 体验策马扬鞭的节奏, 让学生用打拍子的方式进行模拟, 最后再进行音乐的欣赏, 在节奏的律动中体验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用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作用。
4. 评价体验, 增强反馈。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评价中必须能够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了解学生需求, 建立自信。”在学生体验过程结束后, 要及时进行反馈、总结与评价, 对体验学习进行巩固与提升, 以使其形成的知识和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得到再现与应用。首先, 要大力实施“形成性评价”, 摒弃传统小学音乐教育中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特点, 应为学生建立音乐学习档案, 将学生在每一次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记录, 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鼓励, 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
总之, 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体验学习中, 教师应做好“导入体验、创设情境;具体体验、实践感受;强化体验、内化能力;评价体验, 增强反馈”四个环节, 使体验式学习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育,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建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J].中国音乐教育, 2008, (02) .
16.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验学习;认识;实践
《小学音乐新课程论》中说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引进新型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本领,自主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引进“体验学习法”尤为必要。所谓“体验学习”,即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练习、观察,逐渐掌握某些技能的学习过程。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体验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组织小组合作“体验学习”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一直被小学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新课改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是指在合作学习中融入体验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丰收欢乐而归》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这首民乐的音乐节奏,同时体会民乐的音乐速度所体现的不同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现这些不同的音乐情境。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这首民乐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乐曲开始的自由悠扬之感,乐曲中间部分的满载而归欢快之感,乐曲最后的快速热烈之感”。同时教师带领学生给乐曲的每一段标注速度记号,并描述不同的音乐情境。之后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用自己独特的音乐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进行音乐情境的哼唱。小组内部的学生遇到问题在小组内部进行解决,并获得教师的指导。这种组织小组合作进行体验学习的模式,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积极融入音乐教学中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促进了有效学习。
二、引进合理情境“体验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教學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教学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星星和灯光》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整首歌曲的魅力,初步了解进行旋律的几种方式,同时复习巩固一些常用的音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学过的音乐《小白菜》,先让学生进行赏析,之后教师在录音带里面给学生播放《星星和灯光》的音乐,同时给学生讲述具体的演唱节奏和发声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悠长的、流畅的气息来进行连贯的歌唱,从而练习学生的气息唱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引进情境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
学习。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体验学习”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拉萨谣》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练习本首歌曲,进行具体的吐字和发声练习,结合具体的西藏民族风情,体会自然质朴、深邃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拉萨谣》的视频舞蹈,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感受这首音乐的魅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这首音乐的演唱节奏,同时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本首曲子的“旋律线”,使学生跟着《拉萨谣》的“旋律线”进行具体的演唱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验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乐感,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引进新型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体验学习”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观察能力、实践水平和音乐乐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4(17).
[2]沈甸.有关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认识与实践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6(7).
【主题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与认识】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09-10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09-07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09-23
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转变论文08-19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10-03
远程教育背景下的学校网络教学探究10-25
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10-05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09-25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