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系2008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2024-06-20

财经系2008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共5篇)(共5篇)

1.财经系2008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篇一

2008上海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1、分析企业边界的类型及其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2、试述库存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

3、分析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企业间组建战略联盟这一途径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取竞争优势。

4、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研究’设计一份研究方案。

5、阐述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强化我国企业管理效果的实践意义。

管理学理论

1、网络组织的特点及运行

2、创业与企业家精神及相互间的联系

3、全球化趋势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4、市场结构与竞争战略的选择

5、面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国际油价调整,中国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善经营结构

管理学企业公共关系与企业形象的关系根据资源特征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竞争战略企业如何利用外资,企业自主创新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纵向边界的影响(企业组织设计-清华版)根据产品的特点,如何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财经系2008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一)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通过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学校提供给学生一个平台, 在此平台的引导下, 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同时, 通过学术气氛和学校生活的熏陶,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获取能力。

(二) 确立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从知识传递为主转向“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三者共生且梯度渐进的目标。“知识传递”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 “融会贯通”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展开, “拓展创造”课程教学目标的表现。

(三) 彰显三大课程教学范式理念。

一是教学学术观。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民主观。教师和学生要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沟通。三是教学协同观。通过教与学的协同相互启发, 促进学习更富有效率。

(四) 以课程考核方式为突破口。

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和支点, 充分利用学生视课程考核为“指挥棒“的现状, 通过推进教学阶段最后一个环节的多样化改革, 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以此为杠杆撬动整个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二、改革目标

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 承载着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推动课程教学范式深刻彻底的转变, 已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突破的瓶颈。在今后三到五年的时间里, 贵州财经大学将以改革课程教学范式作为本科教学改革工作重心, 坚持现代主流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 推动教师、学生、管理组实现观念转变, 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 进行深入研究, 形成既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又体现课程个性化的教学范式,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通过教学范式改革的深化, 使贵州财经大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增强、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得到提升。

三、建设与改革内容

(一) 课程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变。

其具体内容是, 相关教学组织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专业需要, 即“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现在有什么?”,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课程教学目标由单一转向多维, 在“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所形成的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中, 改革的重心放在后二者, 具体方式有进行小组讨论、开展课外调研、研读经典论文等。

(三) 课堂教学重点由知识传输转向能力提升。

其具体内容是, 课堂教学重点由原来偏重于纯粹知识点的灌输、传授, 转化为偏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提升。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课程具体知识点的汲取和吸收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课程综合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 课程教学方式有凝固转向动态。

具体内容是, 提出与现实紧密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 增加现实案例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鲜活度等, 具体可采用案例教学、协作教学、辩论教学等。

(五) 课程学习重心由听授转向自主。

具体内容是, 增加供学生课前、课后选择性阅读的著作、文献, 教师宜采用适当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 教师不仅要熟悉知识, 而且要深入研究, 要把研究心得带入课堂, 即“研究提升上课的深度, 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六) 课程考核方式由结果转向过程。

其内容主要是, 将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始终, 改革考核方式, 减少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课程考核的重点由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向考核学生应用的能力。通过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主要措施

(一) 深入研讨, 广泛交流

围绕优化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时间、改革考试方式等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组织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教育思想研讨与交流, 深刻认识转变课程教学范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就为什么要转变课程教学范式、怎样转变课程教学范式等方面共同探讨, 从而达成广泛共识。

1. 学校层面。

开展系列教学专题研讨会、名师报告会, 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同背景教师之间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观念分歧与冲突;召开各专业学生座谈会, 准确保卫学生学习情况与需求;加强舆论宣传, 在全校营造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良好氛围。

2. 学院层面。

根据学校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要求, 探讨各学院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思路与方案, 每学期组织不少于1次的全院集中教学研讨, 鼓励系、课程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讨。

(二) 加强研究, 以评促改

1. 加强研究。设立以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为主题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 定期观摩。

学校每年组织1-2次集中的课堂教学观摩, 提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交流学习平台, 观摩的主题是大力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的教师。学校每年邀请专家开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专题讲座。

2.定期评选。学校通过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基础课教师”、“名师讲坛”、“教坛新秀”及“教学团队”评选, 定期开展全校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现金教学范式的推广活动。

(三) 强化导向, 完善体系

强化教学导向, 积极探索适应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院年终教学工作考核和教师教学业绩开合方式, 进一步完善学评教办法。

1. 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要围绕学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综合考察和评估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 形成更好地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的机制。贵州财经大学将大力推进考核方式改革, 实行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考核方式包括机试、平时评价、期末综合考核 (笔试) 三部分。其中机试部分 (40%) 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 教师不出题, 由学校计算机系统以题库形式完成, 学生可以多次参加机试 (第一次免费) , 以分数最高的一次作为考核结果;平时评价 (20%) 包括课堂发言与提问、讨论、平时小测验、小论文和作业等, 贯穿教学始终;期末笔试 (40%) 主要考察同学们根据综合知识解决现实案例的能力。

2. 逐步完善学校对各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把教学范式改革推进效果作为重点考核的内容之一。

3. 继续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要把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

4. 进一步完善“学评教”指标体系及办法, 探索适应教学范式改革的学生评价教师指标体系及评价方式, 充分发挥“学评教”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监控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四) 多管齐下, 加强指导

1. 加强项目管理。

学校教务处负责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项目的指导与宏观管理工作, 负责组织项目的申报、评审和立项, 并根据建设进度, 进行检查和评估验收。各学院具体负责本单位立项课程的教学范式改革实施和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的规划、组织和管理工作。

2. 健全服务体系。

学校启用并扩大新的网络教学平台, 积极建设和完善“网络课堂”, 配合学校教务系统数据库、校园信息化平台, 权利支持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给师生提供有力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全员互动、立体化、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服务中心;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咨询和府服务。

(五) 加大投入, 完善激励

学校要利用中央财政资助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课程范式改革试点课程, 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学院 (部) 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配套投入经费, 有限保障试点课程所需助教等人员方面的配置, 并对试点课程开展的教研活动予以各种支持。

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课程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课程范式改革方案和课程建设规划、落实任务、检查和控制进度、经费预算、经费支出审批及项目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并对各级检查、评估验收负责直接管理责任。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范式改革, 对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课堂教学效果突出的试点课程, 学校给予项目组教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 并把课程范式改革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优、职称晋升以及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六) 加大宣传, 营造氛围

通过校报、网络、简报和资料汇编等形式, 进一步加强教学范式改革的宣传力度, 在全校营造人人重视课堂教学、参与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1. 在教学简报上开设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专栏, 选登教师的教学范式改革案例和加血研究心得体会。

2. 汇编教师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思路和教学案例, 在校内外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义遒.提高教学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杰出人才成长开辟道路[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4) .

[2]李升平, 李修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概念.特征及其框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2) :100-102

[3]董志峰.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内部环境视角[J], 高校教育管理, 2013 (1) :81-85

[4]周琨武, 黄敏.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校教育与评估, 2008, (1-2) .

3.财经系2008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篇三

关键词:翻译本科;生涯规划;职前课堂;职业素养

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Bachel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BTI,专业代码:050255S)。截至2015年,已有近百所院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在校人数万余人。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规定,高校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性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和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贸易、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的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因此,财经翻译本科专业是要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口笔译人才。

季羡林先生说,“我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对财经类翻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从“金字塔型”转变成“枣核型”,需求量激增,同时也在职业胜任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财经翻译专业如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是外语类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职前课堂”项目就是针对这一需求,结合当前翻译本科专业学生特点而开展的实践研究项目。

项目概述

“职前课堂”项目是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相结合的生涯规划教育训练项目。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翻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要早,更要规划得合理。这既需要理论作为指南,也需要实践的指导和经验的借鉴。

该项目是学院依托学校财经优势学科背景,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开发的教育工作模式。它以第二课堂的“全球课堂”德育示范基地为主阵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平台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分年级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专业综合素养和职业实践技能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翻译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体系,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综合潜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有创新能力、有文化素养、有财经内涵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翻译人才。

内容方案

该项目根据翻译专业“重基础、宽口径”的特点,从大学本科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依托第二课堂,协同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对翻译专业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专业综合素养、职业实践技能等进行开发与训练。其中,生涯规划能力包括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综合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部分,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通用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等。职业实践技能包括求职材料设计技术、求职渠道选择、招聘面试策略与技巧等。

1.生涯规划能力分析

这部分训练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等内在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动向、岗位素质要求等外部条件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渐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和职业认知;引导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思路与技能,具备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且能切实指导自我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能力。

2.专业综合素养分析

素质是对个人发展、企业未来成功以及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人的核心能力的描述。对于翻译专业学生而言,语言基础的学习关系到今后学习的深度。因此,包括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在内的“基本功”是一切外语学习的基础。“翻译+财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而大学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翻译专业高端人才而言,良好的调研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3.职业实践技能分析

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和水平,还需要有好的求职策略与技巧。求职的应聘策略涉及到应聘材料设计、求职渠道选择以及面试策略与技巧等。

训练路径

该项目的训练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按学期开展,从大学一年级贯穿至大学四年级。大学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第七学期、第八学期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通过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生涯规划教育方法有情境角色模拟、特定主题工作坊、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如考察实习、行业现状调查、职业人物专访、素质拓展训练、个体和团队咨询等,这也是该项目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1.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训练

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组织训练营的系列活动来完成,需要借助专业的测评工具及量表,如生涯兴趣量表、价值观问卷等。通过自我剖析法、成就事件分享会及测评工作坊来了解自我;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讲座、校友及人物访谈分享等途径来认识职业社会;通过SWOT分析表、撰写规划书等活动对学习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2.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训练

学生专业能力主要由语言学习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商务知识运用能力等组成。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训练活动,如英语角、语言基础类竞赛等来加强;通过举办“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讲座、选拔赛及交流活动等途径来开发跨文化交际等能力;同时,学院还建有外语学习网络资源库来辅助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学院建有实验教学中心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挑战杯”系列比赛、学生科研立项等活动锻炼学生的通用能力。

3.学生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

学生职业实践技能主要通过模拟训练的途径来开发,如组织模拟面试比赛、模拟商务礼仪比赛、简历及网申工作坊等,通过反复的模拟练习,强化学生对求职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组织毕业生经验分享会,总结求职招聘经验,加深学生对求职招聘的体验;通过组织参加校友论坛、企业和事业单位开放日等活动,了解职场从业经验,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过渡。

除此之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和翻译市场联系起来。该项目通过加强与社会上各翻译机构、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并与中国日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汤森路透公司等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打通教育渠道,共同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翻译人才。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2016年度立项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2]董春华.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J].就业指导,2012(16):45-48.

[3]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章晓雯,尹延安.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3(12):40-41.

[5]丛明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4(4):37-41.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4.财经系2008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篇四

根据《中南民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修订)》(民大教学[2007]1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特制定经济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一、时间安排

2007年11月8日(第7学期,第10周星期四)前,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的命题工作,将参考选题交教研室主任。

2007年11月12日(第11周星期一),教研室主任审查(题目不能重复)后交经济学院教学秘书。

2007年11月22日(第12周星期四),经济学院完成对参考选题的审核工作,并将参考选题下发给学生进行选题。

2007年11月23日(第12周星期五)下班前,学生按班将选题方向报经济学院办公室。经济学院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和指导教师的有关情况安排指导教师。

2007年11月29日(第13周星期四),召开经济学院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宣布并讲解毕业实习的目标、要求及纪律规定,和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动员大会结束后,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学生论文一人一题,题目必须符合专业要求),开始进行毕业实习和论文的指导工作。

2007年11月29日——12月28日(第13—17周)由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书并下达给学生,制订毕业实习计划和论文资料的收集计划,后提交开题报告。

2008年2月18日——3月28日(第8学期,第1—6周)为毕业实习时间。实习期间(3月14日前)学生应向指导教师发出信函(书面或E-mail均可)一封,报告实习及论文进展情况。学生必须于3月30日返校,当天晚7时各班点名。(确因工作不能按时返校者,必须在3月31日-4月2日向辅导员电话请假,确定请假期限,并在返校后提交就业协议书或就业证明,学生在外期间应及时与论文指导教师取得联系,不得耽误论文写作。)

2008年3月31日——4月4日(第7周)学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及论文写作情况在此期间应完成实习报告(3000字左右),并于4月4日前将实习鉴定表及实习报告交指导教师(一式两份)。

2008年2月18日——5月16日(第1周——第13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提纲、初稿、二稿、三稿的写作。学生毕业论文的三稿经指导教师同意定稿之后,应按统一要求打印并装订成册(一式两份)及定稿后的电子文档,于5月16日前一并交指导教师。【论文写作及装订规范按学校教务处统一要求。可到民大教务处主页(http://jw.scuec.edu.cn/)上查询。】

2008年5月19日——5月23日(第14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2008年5月26日——5月30日(第15周)为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和形式审查时间,对于形式审查不合格的论文,学生应在此周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修改。指导教师应于6月8日下班前将学生毕业论文评定表和毕业论文交经济学院办公室,以便经济学院进行论文形式审查、论文成绩的审定和优秀毕业论文的推荐。

二、组织领导

经济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

张跃平、杜忠卫、张英、孙明福、尹吉凤、沈道权、陈志刚、刘鸿格、孙冰。经济学院毕业论文形式审查小组及毕业论文答辩小组:

张跃平、杜忠卫、张英、沈道权、陈志刚、刘友松、湛柏明、朱乾宇、鲍金红、陈全功。

5.财经系2008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篇五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目标定位,教学改革

法律与经济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如影随形。经济生活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 法律规范也无法离开经济生活这一基础。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 也就决定了法学与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著名法学教育家佟柔教授、江平教授都曾强调过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些考虑, 财经类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开设法学课程, 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其专业领域范围内的相关法律知识有所认识、理解和掌握, 并为将来增强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这一设想固然合理, 但是, 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落空。如何解决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问题势必影响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未来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值得思考。

一、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与法学教育

1. 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

通识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 也被称之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 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19世纪初, 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A.S.parkard) 教授首次将这一概念与大学教育相联系。与之相对应的是职业教育 (professional education) , 具有专业性、功利性、直接性的特征, 注重受教育者职业技能的培养。

本科教育究竟应当定位为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在教育学领域也引发了普遍的争议和讨论。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 考虑到该校的现实状况, 笔者认为, 应当将该校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为侧重职业教育的混合模式。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第一, 从社会整体教育模式转型的角度而言, 我国本科教育已经发生了从精英型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变, 而且这一转变将继续深入。能否简单地认为这一转变意味着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呢?答案是否定的。受教育者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受教育的内容应当趋同。伴随专业分工的细化, 受教育者需要从大众中脱颖而出, 必然要求其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因此, 只有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又拥有独特的技能才符合转型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育目标定位在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寻求平衡, 而不是只顾一点, 不顾其余。

第二, 从高等教育的功能而言, 高等教育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财经类专业不是一个单纯强调抽象性理论的学科专业, 而是一门建立在实践理性基础上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学科, 因而, 服务社会的功能在财经类专业应当尤为重要。

第三, 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培养目标而言,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不容否认, 如何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过于强调通识教育, 会弱化学生的专业特长, 不能够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

第四, 从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分工的角度而言, 教育目标与教学资源分配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客观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从而配备教学资源。具体到该校而言, 目前, 该校本科毕业生除了少数考取本校研究生外, 多数选择直接就业, 因而, 本科教学应当更多关注职业教育方面, 将教学资源分配到职业教育, 至于抽象理论、理念等可以留待研究生教学阶段再逐步学习和培养。

2. 法学教育与教育目标定位之间的关系

该校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为以侧重职业教育为主的混合模式, 是否意味着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可以忽视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学呢?金融学系、会计系、保险系、工商管理系、国际贸易系的学生是不是应当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经济模型的建构、现实经济生活问题的分析、理解上, 而将法律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交由法律人关注, 从而保证其职业性、专业性的健全和完善?

(1) 认识误区导致的恶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 担任非法学专业法学教育的工作者经常遇到教与学严重脱节的问题。多数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并不认为法学教育是其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的一部分, 而认为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而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在这一指导思想下, 学生在接受法学教育之前就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 因而, 逃课或者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现象相当普遍。通过法学教育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竞争力的预期目标难于实现。学生的态度对教学人员也会起到负面的影响作用, 恶性循环由此而始。

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对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关于法学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着密切联系。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一部分还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部分?很多学者认为, 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因为, 现代法治社会应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 值得商榷。因为, 通识性法学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法律基础”等课程达到目的, 设置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 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经济法”、“保险法”等课程很难说是单纯为了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将其解释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更为合理。因为经济生活与法律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主体、一个理性人, 如果不懂得相关法律, 势必影响其对“游戏规则”的认识, 影响其商业判断的能力。

(2) 从“水桶效应”视角进行的解读。认识偏差造成的恶性循环会导致何种效果呢?有必要借鉴“水桶效应”对此进行解读。“水桶效应” (Buckets effect) , 也被称之为“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 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首先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是:一只水桶所能盛水的数量, 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块, 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木板。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就业或就业之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并非泾渭分明地可以区分为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 无论从自身的角度而言还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而言, 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都是其职业技能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与专业相关的法学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势必导致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欠缺, 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短木板”。由此可见, 在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体系下, 应当将与其专业相关的法学教育作为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不能忽视否定, 最终成为制约受教育者发展的瓶颈。

二、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完善

1. 课程设置方面

当前, 多数高等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开设法律课程时所采取的方式为:由财经类院系根据本院的情况上报所需开设的课程名称、时间、学分, 由法学院配备师资完成教学任务。这一模式从专业分工、信息来源的角度而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 需要在信息交流、沟通方面进行相应改进。

在这一模式下, 作为提供教师资源的法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位置, 无法参与对该需求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过程, 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于发挥。由于为财经类专业院系开设法学课程不仅涉及到财经知识方面的问题, 也涉及到法学方面的问题, 因而, 对应当开设何种课程、何时开设、学分、课程类型等都应当由财经院系与法学院进行深入探讨, 保证开设的课程具有可行性、合理性。

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 主要应当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 从课程设置的稳定性角度而言, 部分课程是否设置, 何时设置等问题思考得不成熟, 随机性大。应当加强财经类专业院系与法学院的合作交流, 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应的课程, 将财经类专业相关的法学课程规范地固定下来, 维持其一定的稳定性。

其次, 在课程类型的安排上, 不能笼统地认为法学课程独立于财经类专业课程, 并将其确定为学分较低的选修课。笔者认为, 在现代法治社会, 具备相关法律知识是一个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从事商业活动的必备要素。类似北京工商大学的财经类院校应当将财经类专业必修相关专业法律课程作为特色之一, 增强竞争力。如保险系应当将保险法确定为专业必修课, 国际贸易系应将国际贸易法确定为专业必修课, 会计系应将会计法确定为专业必修课等等。

最后, 在课程设置的时间上应当趋于科学合理, 按照学生的需求、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合理安排。在学习法学课程前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前期在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循序渐进, 防止出现学生难于接受的情况。

2. 教材建设方面

由于财经类专业与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前期知识储备、未来发展方向、思维偏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因而, 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过程中, 所选择的教材也应当有所不同。目前, 由任课教师指定的教材往往是法学专业所采用的经典教材。这是因为, 一方面任课教师对经典的法学专业教材的体系相对熟悉;另一方面经典的法学专业教材由于长期使用相对严谨、成熟。但是, 这可能给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等造成障碍。

以国际贸易法为例, 王传丽教授编写的《国际贸易法》已经在法律出版社三版, 在学术界也深受好评, 应当被认为是经典教材。但是, 由于财经类院校国际贸易系的学生并没有接受过法理学、民法学、商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等方面系统的教育, 因而, 阅读起来相当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指定该教材试图让学生掌握其内容几乎不可能。因而, 财经类院校应当在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努力, 建设一批适合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保险法规监管》, 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概论》等教材结合财经类院校和专业的特点, 并配合大量案例, 是教材建设方面的典范, 值得效仿。应当借鉴已有成功经验, 为财经类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特色的法学教材。

3. 师资建设方面

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种误解, 即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法学知识背景, 因而, 只要是经过系统法学教育的老师都能够讲授。事实上, 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配备师资相对于为法学专业配备师资更为困难。倘若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不考虑教学实效, 师资建设的问题无需提出。但是, 倘若考虑到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 就有必要深入思考财经类专业如何配备师资的问题。

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融财经专业和法学专业为一体, 目的在于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的财经类知识与法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关系, 将其专业中可能涉及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不是割裂为毫不相干的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因而, 能够胜任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在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了解相关的财经理论。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真正将法学专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 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法律知识, 并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小结

教学改革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问题的重心所在。如何在本专业内部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固然重要, 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也不容忽视。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往往因为其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而落入工作的盲点, 成为制约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 转变认识, 消除认识误区。将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

第二, 加强院系间合作交流, 共同为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这一跨院系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第三, 对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学分制度、类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改进、师资建设等问题进行适度调整。

参考文献

[1]杜祖贻: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4:86

[2]王海江: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目标与课程改革[J].1997, 10:153

上一篇:有关谚语的英语句子下一篇:音乐双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