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10篇)
1.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篇一
一、20xx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有关预算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的学习。
把制度的深入学习作为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先后整理学习了由财政厅预算绩效管理处授课的《预算绩效管理》PPT课件、研究了亚投行项目绩效指标相关设计和选用的思路、财政部或其他省份财政部门制订的有关绩效评价指标库,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指引等课件或规定。通过对相关课件和规定的学习,了解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要求。开阔了视野,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建立起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流程图。
通过对相关制度的深化学习,结合事务所底稿工作的要求,制订了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流程图,针对流程图中每一步骤,制订相应的工作底稿,做到流程直观,底稿清晰。为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打下基础。
(三)逐步摸索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
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的难点在于合理制订适合项目特点的评价指标库,通过研究亚投行项目绩效指标相关设计和选用思路,对由我单位实施的绩效评价项目,合理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为真实评价相关项目的实际情况提供了保证。
(四)对指标库实行动态管理。
指标库的横向对比指标,会根据时间的推移及国家相关新数据的发布而发生变化,这样动态监管相关指标就必须成为常态,特别是对于共性指标的选取和比对,一定要引用新数据,以免产生错误的评价结果。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其中既有面上普遍存在的,也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个性问题。
一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项目数量有待进一步扩大。虽然我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已经开展,但评价项目数量和资金数额占全省项目总量还不高,这必然造成我单位的项目评价工作的片面性,无法对自己所处的全局情况进行了解。
二是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评价对象涉及行业多,项目之间差异性大,目前虽然中央已经发布共性指标,但真正能体现项目效果的个性指标,由于设置难度较大,还不能满足目前工作开展需要。
三是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加上缺乏系统的培训,部份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充分,对预算绩效管理业务不了解、不熟悉,对工作重点把握不到位,由此造成绩效评价工作还未摆脱财务考评或竣工验收的影响。
四是全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无网上交流平台,同行之间无法有效对业务进行探讨,部份指标体系也无法实现共享。
三、下一步打算和建议
(一)努力提高专业素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事务所的新业务,虽然部份工作方法与现有的审计业务类似,但工作目标、评价内容都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员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确保绩效评价质量。
(二)加强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一是汇总梳理以前年度
制定的指标,将符合当前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和行业管理特点的个性指标汇编成库;二是组织人员搜集整理先进省市制定出台的指标,进一步充实完善个性指标库;三是建立指标数据库,将各年度制定的指标及时纳入指标库,做到随时更新、完善。
(三)加强同行业交流。采取网上案例展示,行业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强与财政部门和行业内专家的互动,进一步统一认识,充实业务知识。
借此机会,向省厅领导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多组织交流学习。建议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难点、重点多组织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是打造网上交流平台。开展论坛、跟帖等方式,组织大家进行问题讨论,对工作的方法、工作的程序及底稿的收集等专业问题进行交流,促进行业的规范化操作。
三是共享指标库建设成果。针对已实施的项目设立共性、个性指标库,相关会员可以共享指标库,方便大家比对,并逐步讨论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2.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篇二
(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全会决议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二) 建立现代财政体制的现实需要。
目前, 我国财政体系已基本形成, 财政资金实行“支出两条线”管理模式, 强化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 这些改革措施对加强预算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资金的流动路径发生改变, 常规管理模式、管理内容、管理方法必然出现“盲点”, 从而影响管理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三) 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政策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 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依据实际客观分析, 建立科学的财政管理长效机制。我国财政预算规模逐年扩大, 财政职能作用逐步转变, 传统财政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因财政预算管理中监督缺失, 导致违规使用资金现象时有发生, 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同时也不利于财政体系高效运行和财政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 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发展趋势。
开展绩效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轨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我国现代管理发展和融入世界管理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的绩效管理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管理理论相对滞后, 探索出一套符合国情的财政绩效管理办法, 对于指导当前财政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财政资金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 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传统的查错纠弊管理技术与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管理发展的要求, 将绩效管理理念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深入研究发现的带有共性的深层次问题, 从资金效益的角度、风险的层面来分析满足绩效管理的方式方法, 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露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促进财政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上做文章, 进而充分扩大管理成果。
二、构建我国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政策建议
(一) 完善政府支出绩效管理法律制度体系。
支出绩效管理工作既是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三大改革的补充和完善, 又是财政管理制度的创新, 应在财政法规中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同时尽快制定《支出绩效管理实施办法》, 明确管理目标、对象、方法和程序。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管理目标, 分别制定实施细则, 以便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二) 建立健全支出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职责。
地方政府可以将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委托给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组织实施;同时, 制定和执行地方支出绩效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负责监督绩效管理过程和应用绩效管理结果。财政部门受地方政府的委托, 负责组织和管理地方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不仅承担对地方支出进行综合管理的责任, 还要负责组织和指导部门和单位及项目的绩效管理工作, 并提出支出绩效管理的结果。审计、监察部门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支出绩效管理工作, 参与制度制定、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处理等。主管部门和预算单位主要是自行组织本部门、本单位的支出绩效管理, 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
(三) 积极探索, 分步实施政府支出绩效管理工作。
我国实行政府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刚刚起步, 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应参照国际经验, 本着先易后难, 分步实施的方针来进行。一是在实施步骤上, 应以项目绩效管理为切入点, 等项目绩效管理具备一定经验后, 再进行部门绩效管理试点, 在取得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开, 真正实现部门预算的绩效管理;二是在组织实施上, 先以财政部门为主, 再过渡到人大、管理、财政以及部门各自分工负责的立体式绩效管理模式;三是在管理方式和管理体系建立上, 先推行部门自评为主、财政部门重点管理、财政协调部门共同制定管理体系, 待管理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方法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后, 再过渡到以管理、财政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为主的管理方式。
(四) 建立完善的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和管理方法。
在设计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上, 要围绕支出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设计。在具体的管理中, 应分别建立支出项目、单位支出、部门支出绩效管理。在开展支出绩效管理的方法上, 要根据项目的性质选择成本-效益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因素分析法、专家评议法、查问询证法等。特别是在管理地方政府支出总体绩效和一些社会事业项目绩效上, 更要注重运用非公式化的绩效管理方法。同时, 吸收国外经验, 加强绩效管理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应涵盖所有绩效管理的内容和领域, 并形成省市县信息共享, 服务于支出绩效管理实践工作。
(五) 完善支出绩效管理结果的应用, 实现与绩效预算相结合。
一是纳入人大审核程序, 增强透明度;二是用于考核部门绩效, 规范其财务行为;三是改革传统的投入拨款的预算模式, 采用绩效管理效果与拨款挂钩的预算编制办法, 对绩效完成好的部门, 给予奖励;对完成不好的, 削减甚至取消某项预算。
三、结语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评价制度对我国的财政监督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只有完善绩效评价制度, 才能使我国的财政监督机构的发展更加完善。目前, 我国的财政监督机制存在许多问题, 这就要求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前国情, 有目的有重点的去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以确保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近年来, 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逐步增大和财政框架的确立, 我国财政管理已进入以支出管理为重点的新阶段, 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越来越重要。因此, 构建支出绩效管理体系已成为支出管理改革的当务之急。
3.贵州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探讨 篇三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53-2
1 贵州省预算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
1.1 健全机构设置
自2010年以来,贵州省各级财政部门相继组建以绩效管理为主要职责的责任部门,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三级预算绩效管理机构基本建成,有力促进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贵州省9个市(州)、70个县(市、区、特区)成立了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本地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2015年,全省183个部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其中:省本级110个预算部门和9个市(州)财政部门全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县(市、区、特区)64个,占县级财政部门的72.73%。
1.2 初步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为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贵州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先后出台了《贵州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暂行)》、《贵州省财政厅关于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贵州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意见》等制度措施。同时,为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在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加入绩效管理的章节和内容,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各地各部门科学分配、高效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观念和责任意识,初步建立了“5有”环节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截至2015年,全省共出台省级规章制度20个,其中顶层制度6个,以政府名义颁布的制度2个。省财政厅出台的预算绩效管理办法5个,操作细则9个。
1.3 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近年来,贵州省结合实际研究建立了适用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绩效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和一系列行业特色指标体系,初步形成涵盖各类各项支出,符合目标内容,突出绩效特色,细化、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初步构建体现相关性、重要性、系统性、经济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贵州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参考指标》、“5个100工程”绩效考评指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指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寨行动计划综合评价指标等。同时,以县级财政支出、部门支出、重大民生项目为切入点,实施重点评价。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建立了119家第三方中介机构库和396人的专家库,涵盖绩效管理、财政税务、会计审计、农林水利、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等行业,并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各类智库,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绩效评价工作,不断提高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1.4 加强财政支出绩效
对2015年部门预算中申报的新增项目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评审工作,审核预算部门编报的项目立项依据、项目资金预算明细及资金预算说明、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等资料,确定纳入评审范围的项目及资金额度。评审结果作为安排部门预算资金的依据,为下一步绩效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评审工作的结合,探索绩效目标前期评审,以预算绩效管理为中心,以项目评审为手段,各环节有序衔接,强化财政对预算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发挥预算评审和绩效管理对预算编制的支撑作用。共涉及省级预算部门53个,申报项目104个,申报资金69869万元,评审认定金额29354万元,审减率达58%。
2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效率。预算绩效管理强调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本,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内容实际上已超出了公共支出管理本身,涵盖了整个政府管理的范畴。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能极大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其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在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中,每年的财政支出要与取得的产出或成效挂钩,上一年的表现会影响下一年的预算安排。地方、部门和单位申请预算时必须依据其职责,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准确计算达成目标所需的资金,力求避免浪费。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强化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观念,强化对公共资源使用结果的关注,使政府行为变得更加务实、有效,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
3 贵州省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尚未完全统一,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全面树立。把绩效管理作为额外工作负担、认为是找麻烦的思想依然存在,“重分轻管,重支轻效”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工作中被动应付的成分依然较多,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明显不足。
二是试点工作不太规范。评价项目选择、金额选择上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选择的试点项目金额过少,与部门核心职能关联度较小,重点不突出。一些绩效评价工作中,评价指标不够合理,评价标准不够科学,数据核实不够严谨,对实际绩效的判断不够客观,对深层次问题的剖析不够深入,将绩效评价等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或验收,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三是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由于贵州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其方式方法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需逐步完善各个层面的相关制度设计,建立各类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才能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规可循、有据可依,有效保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是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贵州省预算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尚未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绩效评价质量有待提高。绩效管理所必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不健全,专家库、中介库、指导库等智库仍不完善,相应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是当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难点。此外,财政绩效管理干部经验交流和业务培训不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4 对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4.1 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及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建议出台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律文件,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加入预算绩效管理内容。另外,根据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进情况不断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2 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建议加大业务指导和培训力度,提升基层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素质及能力,有效提高预算绩效管理质量。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调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加强各省在知识和经验上的交流,强化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4.3 建立绩效管理基础信息库和绩效评价反馈系统
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通过对绩效结果应用的分析,不断总结,找出偏差,为实施绩效管理提供先验证据。同时,建立起一套绩效评价反馈系统,可以记录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服务对象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相互比对,加强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起到积极作用。
4.4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建议设立预算绩效管理专项资金,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地方给予激励性奖励,以提高各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 赵学群.我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大
学,2010.
[2] 王哲.绩效预算改革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3] 谢旭人.中国财政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4.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篇四
一是深化绩效目标管理,推进分类管理和业务融合。按照“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力度,深化绩效目标管理,推进分类管理和业务融合。一要严格按照云南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十二五”规划要求,20xx年编报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的一级预算单位的比例不低于30%;编报绩效目标的项目预算资金占本部门项目预算资金的比例不低于55%,积极扩大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试点范围,并将绩效目标管理范围逐步覆盖到绝大部分财政资金。二要研究建立绩效目标分类编报审核机制,简化和完善绩效目标申报表式和内容,与部门预算编制相关表式和内容相衔接,进一步提高绩效目标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要推进绩效目标管理与部门预算编审融合。积极推动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先导的预算编制模式,使绩效目标成为预算申报和审核的必要前提。四要加大绩效目标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对不按要求编报绩效目标或无绩效安排项目预算、拨付资金的坚决纠正,收回已下达的预算指标或拨付的资金,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
二是稳步推进跟踪管理,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落实预算执行中绩效目标跟踪监控管理,及时调整低绩效、无绩效项目预算资金。推进绩效跟踪与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研究开发预算绩效跟踪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及时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统计分析,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逐步实现与预算执行系统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的有机融合。
三是强化绩效评价工作,着力完成财税改革各项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任务。一要加大绩效评价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绩效评价重点和领域。二要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个性指标体系。由财政部门负责牵头,不断补充完善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重点反映财政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以及“四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展总结归纳梳理各类个性指标工作,根据共性指标补充设计适合项目特点的个性指标,建立起分类的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三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政府支出进行绩效评价,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引入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机制。四要开展分部门发布预算绩效年度报告试点。将财政批复部门的绩效目标和项目支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考核、部门绩效自评等单项绩效评价报告,委托第三方出具部门预算绩效报告,由市级财政审核、论证后对外发布。五要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工作,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和问责制度。六要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激励和问责机制。市本级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在预算编制、资金安排等环节的刚性应用,探索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激励和问责办法,完善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
四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培训和指导。20xx年,市财政将根据新《预算法》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分类举办市本级预算部门、县(区)财政部门的专题培训班,进一步学习和贯彻落实《预算法》、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掌握方法、提高素质,按照新《预算法》的规定,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意见及配套文件有关财政绩效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5.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篇五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施。二十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管理透明度的不断增加,公众对提高部门支出责任和政府行政效率的要求更加强烈,以支出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在西方发达国家应运而生,随后被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所借鉴。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多次提出要完善预算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十七届二中、五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管理绩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关于预算审查结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考核。今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由监察部牵头的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负责指导和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谢旭人同志在2010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深刻认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财政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政府预算管理只有充分注重绩效,预算支出只有产生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改变长期以来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建设高效、责任政府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考核体系不健全等。预算绩效管理强调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本,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内容实际上已超出了公共支出管理本身,涵盖了整个政府管理的范畴。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能极大地促进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其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在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中,每年的财政支出要与取得的产出或成效挂钩,上一年的表现会影响
下一年的预算安排。地方、部门和单位申请预算时必须依据其职责,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准确计算达成目标所需的资金,力求避免浪费。“谁支出谁负责”的基本原则,使预算资金的申请变得谨慎,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同时,绩效管理强调把公众作为顾客,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从满足顾客需求出发,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强化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观念,强化对公共资源使用结果的关注,使政府行为变得更加务实、有效,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社会各界对预算信息公开的期望和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在要求了解财政资金具体使用方向和内容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知晓财政资金的实际产出和使用效益情况。目前,我们已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大力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工作,政府预算、大部分的部门预算已经公开。今年还要公开部门决算、行政经费和“三公”经费。虽然这几年我们推进预算公开的步伐很快,但距全国人大和社会各界的迫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其中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公开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也有政府预算体系不完整、预算管理相关配套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同时也与预算资金使用绩效难以评价和度量等有关。有的资金分配出去之后,效率、效益到底怎样,脱离了财政、财务部门的视野,脱离了监督。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解决并回应预算公开后可能面临的一些社会质疑问题。
(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首先,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经过十几年探索和实践,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领域改革已经取得长足进展,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预算编制时产出和效益目标不够明确,预算执行进度较慢、效率较低,预算执行结束后缺乏科学问效等,也制约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各个环节融入绩效理念,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的有机统一,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必将大力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其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构建较为规范的公共支出管理体系。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侧重抓资金的规范安全和财经纪律的执行,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关注不够。随着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财政、财务部门在关注有多大蛋糕可分配、分配到什么地方的同时,逐步开始关注花钱的效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如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切实解决了民生问题、是否缓解了社会矛盾、是否促进了科技创新、是否实现了教育公平、是否让社会公众满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特别是从今年开始,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总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如何更好地花好用好纳税人的钱,客观上也对财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和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必将有力地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全面完善。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按照财政部的统一要求,各级财政、财务部门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强预算绩效制度建设,积极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探索评价结果应用,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一)加强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为加强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指导,财政部2005年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对中央部门支出绩效评价进行规范,明确评价对象、范围和基本方法;2009年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地方财政部门绩效评价工作。日前,财政部又根据管理需要对两个办法进行了合并,出台了统一指导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设定、评价结果应用等。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也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了相关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和办法,并随着实践工作的开展不断补充和完善。一些中央部门也结
合部门实际制定了专门的绩效评价办法,明确绩效评价对象,细化绩效评价目标、评分标准。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加强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中已有14个地区成立了单独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未单独设立预算绩效管理机构的地区也主要由预算处等履行绩效管理职能。部分地区还在市、县财政部门设立了绩效管理机构。制度的建立和机构的建设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
(二)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一是拓展评价主体,由试点初期的部门为主评价逐步向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共同评价或财政部门主导评价转变。如四川省、北京市等地在坚持部门为主体评价本部门支出的同时,对政府关心的重大民生项目、重点和有代表性的专项资金由财政主导进行绩效评价,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积极探索创新绩效评价机制,由试点初期简单的事后绩效评价向事前进行绩效目标设定、事中进行绩效监控、项目完成后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积极应用的规范模式转变。如河北省要求省级所有项目全面编制绩效目标内容,云南省在编制2011年部门预算时选择部分部门和项目进行绩效目标审核。三是评价对象选择上先易后难,由点及面。黑龙江等地将项目支出作为绩效评价的重点,取得了一定经验后,逐步向前推进,探索开展市县财政综合绩效评价和省市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四是试点涉及资金规模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加。如四川省2010年针对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行政运行四大支出,选取80个大类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涉及省级财政资金62亿元,占当年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总额的20%。安徽省实行“两手抓”,一手抓省级项目实施,一手抓市县试点,2010年试点面已扩大到所有市级和一半的县级。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省级部门纳入绩效评价的资金总量约1600亿元。中央部门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今年也有新突破,2011年确定绩效评价试点项目242个,涉及149个部门,比2010年增加34个部门、42个项目,绝大多数中央一级部门已纳入了绩效评价试点范围,涉及资金近70亿元。2011年还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9个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纳入绩效评价试点范围。
(三)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构建信息系统,组建绩效评价工作专家库。如江苏省从“投入指标”、“产出与效果指标”、“能力和条件指标”、“满意率指标”等四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真实全面反映和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为绩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广东省研究开发“1平台、4子系统、4库”信息管理系统,即:“财政支出绩效信息管理平台,专家评审管理子系统、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子系统、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子系统、财政综合支出绩效管理子系统,评价指标及标准库、项目库、专家库、资料档案库”,为绩效评价提供信息支撑。海南省面向省直部门单位和各专业团体公开征集绩效评价专家,并与政府采购专家库实现资源共享,形成600多人的专家库,为绩效评价提供智力支撑等。
(四)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各地积极探索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逐步将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资金安排和改进预算管理相结合。一是将评价结果用于促进预算管理和加强监督。如北京市将评价结果上传至财政办公平台,在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公开;四川省针对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督促省级相关部门完善管理办法,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模式。二是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主要依据。如深圳市2010年利用评价结果,收回未用完的项目结余、核减项目资金共计数百万元。三是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制定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问责暂行办法》,根据评价结果对单位和个人进行奖惩。四是将评价结果向人大报告。浙江省湖州市财政局、广东省广州市财政局受市政府委托,2008年以来每年向人大有关方面报告市级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情况。
从各地区、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看,凡是工作进展较快、成效显著的地区,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非常重视,如广东、河北、四川、江苏、浙江等,都是政府主要
领导亲自抓预算绩效管理。二是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比较健全,并注重发挥各业务处、相关部门等的作用,形成了工作合力。三是制度建设比较完备,形成了宏观指导意见、具体实施办法、外部协调机制、内部工作规程等一系列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四是结果应用比较充分,通过向政府汇报、向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与预算挂钩等方式,在取得政府、人大、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实实在在触动了资金使用部门更加重视预算绩效,实现了加强绩效管理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树立了重产出和结果的绩效理念,强化了部门和单位的责任意识,增强了财政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政府建设的高效透明。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思想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然热衷于跑项目、争资金,重产出、重结果的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制度建设覆盖面还不够广、缺乏长效机制和统一规划;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面偏小、范围偏窄、资金量不大,大部分市、县层面的绩效评价工作尚未开展;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相对单一,试点项目缺乏事前绩效目标的设定,大多是事后评价;绩效评价的质量有待提高,评价结果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部分试点工作流于形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向纵深拓展,必须在今后工作中重点予以解决。
三、明确目标方向,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当前,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条件已经具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领导同志讲话和重要会议文件都有明确要求;全国人大、社会公众加强资金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纪委、监察部成立了专门的政府绩效管理机构,统一规划部署和督促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工作,财政部也专门设立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些地方和中央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中已取得一些成功经验,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部分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对此项工作亲自关心和大力支持。这些是进一步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舆论支持。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按照我国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机制和强化部门支出责任这根主线,遵循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原则,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保障,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当前及今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是: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绩效理念。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责任和效率意识。各级财政、财务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共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缴纳的资金,不仅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要有效地用之于民。我们不仅要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还要让人民知道政府花钱的效益;不仅要让人民知道花钱的效益,还要让人民满意政府花钱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绩效理念,达到我们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人大有关决议的重要体现,是顺应社会各界、公众强烈呼声的必然趋势,是加强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有效手段。要把预算绩效管理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思想认识,扩大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文件、理论研讨、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变“要我评价”为“我要评
价”,尽快让预算绩效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讲绩效、重绩效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建立健全制度,夯实管理基础。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制度法规建设,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管绩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实现依法理财、为民理财。切实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继续加强与全国人大预工委的沟通,在新修订的《预算法》中增加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讲求预算绩效方面的内容,在《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式、指标体系、管理程序等进行明确,提高绩效管理法律层级。日前,财政部印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各地要组织好学习、培训。各级财政、财务部门要结合实际,尽快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思路、具体方案和阶段目标,进一步建立完善本地区、本部门有关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制度和办法,还没有绩效管理办法的要抓紧制定,已有的与新的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要结合新的精神抓紧修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夯实管理基础,为管理提供组织和信息技术支撑。
(三)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流程。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创新管理机制,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研究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的结果要运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做到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加强绩效目标设立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绩效目标申报、审核、批复机制。今后,部门申报预算原则上都要填报绩效目标,用明确、清晰、可衡量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体现项目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产出和结果,制定切实可操作的绩效实施计划。财政部门要加强绩效目标审核,绩效目标不符合要求的要进行调整,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预算管理的下一步流程。要加强预算执行中的绩效监控,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项目实施进程和资金支出进度,绩效目标出现偏差的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预期无绩效的项目要取消,预期不能完成目标的项目要调减预算。要加强支出绩效评价,项目完成后,要进行自评,并编写绩效报告;纳入绩效评价试点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后还要编写绩效评价报告,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资金使用绩效。以部门为主体进行绩效评价试点的项目,财政部门还可以进行再评价。要抓好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研究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机制。
(四)扩大试点范围,规范试点项目。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果、运行效率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是核心环节。一要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不断增加进行绩效评价的部门数量和项目数量,纳入绩效评价试点的资金总量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要有所提高,纳入绩效评价试点的部门项目支出占本部门支出的比例每年要有所提高。2012年,原则上所有的地区(包括省、市、县)和中央部门都要进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二要合理确定绩效评价试点项目。要对试点项目进行认真筛选,重点评价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重大或重点民生项目,当地党委、政府关心的重大或重点民生项目,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或重点项目,与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较大经济社会影响的重大或重点项目。三要创新评价模式。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项目资金的特点,按照先易后难、简便有效的原则,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绩效评价指标要尽量全面和完整。选择评价对象时,既可以对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试点,也可以对基本支出和部门整体进行绩效评价,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还可以开展综合评价试点。要逐步扩大上级对下级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试点。四是合理确定评价主体。根据项目特点、实际需要,分别确定。既可由部门为主体组织,也可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重大、重点项目可借助专家、中介机构的力量。
(五)拓展结果应用,增强绩效约束。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工作的进程和方向。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通过结果应用,促进部门改善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研究绩效评价结果在政府及其部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政府及其部门履责目标实现情况的重要反映,引入到政府决策过程中。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对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被评价部门和单位,作为其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要研究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机制,绩效评价结果好的,予以表扬或继续支持;绩效评价发现问题、未达到绩效目标或评价结果较差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当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直至取消该项财政支出。要逐步建立绩效问责制度,充分体现财政资金使用主体责任,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机制。要研究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加强沟通,认真倾听社会各界的呼声,吸纳合理意见,不断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6.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篇六
早在2003年, 我国就已经建立了公共财政框架, 并随着时间的发展, 该框架体系不断完善, 其预算管理的理念也由传统的“分配”不断向“管理”转变, 并逐步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公共资源简单分配的方法, 进一步发挥预算在整个财政资源管理的作用。因此对相关人员而言, 需要正确认识到当前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借鉴各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法, 这在提高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本文将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该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 背景介绍
在2012年, Z地区开展了市级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由于此项工作的起步较晚, 因此很多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 并且没有配置专门的绩效评价科室, 主要由监督检查科室负责相关工作。在2012年5月, Z地区印发了有关地区专项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法, 并对本地区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 为整个地区的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2013年, Z地区开展了三个项目的绩效评价, 相关资料如表1所示。
(二) 问题分析
根据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 该地区在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绩效评价制度不健全。
Z地区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但是对整个项目而言, 这些项目之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护与规范;同时也有研究发现, Z地区在财政绩效分析中存在评价方法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导致很多评价方法缺乏可操作性, 最终降低了本地区绩效评价的整体效果, 不利于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2. 预算单位绩效管理不科学。
Z地区预算单位在管理中, 一直受到传统绩效管理思想的影响, 忽略了预算管理的作用, 导致预算管理的效果长期也达不到预期。同时也有学者认为, 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属于一个新事物, 社会接受这个思想还需要一个过程, 如何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也是相关单位当前工作的重点[1,2]。
同时, Z地区预算单位在工作中依然存在部门利益的观念, 将财政预算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等相分离, 在工作中只注重审查财政资金是否符合规定, 没有过多的关注财政资金是否产生结果[3]。一些部门缺乏没有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考核, 再加之绩效考核本身存在缺陷, 导致Z地区在项目操作中存在拖延、应付的现象, 工作尚缺乏主动性。
最后, 由于Z地区开展财政预算管理的时间较短, 因此在操作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的现象, 导致不理性的理财行为普遍存在。
三、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策略分析
Z地区针对自身在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进方法, 显著提高了自身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整体质量, 值得其他单位借鉴学习。
(一) 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
制度建设是保证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基础点, 也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关键, 因此Z地区做好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Z地区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首先建立了有关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
1. 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了《Z地区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制度》、《Z地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与选择制度》等, 对本地区财政预算绩效考核中相关人员的责任划分、绩效评价标准进行统一, 保证绩效管理工作能得到快速发展。
2. 在预算绩效评价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独立性, 并要求其他单位能在绩效管中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 形成完整的计划、决策、监督体系。
3. 建立完整的预算保证制度。
包括宣传绩效管理思想、做好预算绩效技术保证、开展业务培训等工作。在加强人们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认识的同时,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4]。
(二) 重视应用结果评价
优于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自身具有特殊性, 因此Z地区在工作中落实了全面的绩效管理结果评价工作, 以进一步促进部门规范化预算管理。
1. 重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处置。
目前, Z地区财政单位已经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加强管理的重要参考, 会不定时的将预算结果反馈至执行单位;而执行单位在获得结果之后, 应该在第一时间讨论预算工作是否存在问题, 若发现问题, 则会针对性的改进预算资金管理办法, 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5]。
2. 实施绩效问责制度。
为强化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实施问责制度是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在工作中, 管理单位将绩效评价结果与组织、基建等单位的工作相挂钩, 并对于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渎职、失职的行为, 由纪检单位追究其责任;严肃处理财政资金的相关负责人员, 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则严格遵照《会计法》、《预算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处罚, 这些措施将会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 建立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
Z地区为保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 建立了完整的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 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绩效评价的数据库, 负责收集有关项目决策、项目建设、产出效果评价等, 并生成与之相对应的数据资料, 这样不仅有助于直接反映预算结果, 还能为持续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依据。2.在工作中统一收集与绩效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最后将相关问题的资料加入到数据库中。在经过这种处理后, 工作单位会进一步改进绩效评价工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整体质量。3.所建立的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大量收集了各种项目的支出结果、检测数据、评估数据等, 并将各种支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评价相关项目预算结果, 不仅能为Z地区评价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质量提供帮助, 还能为上级单位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稳定的数据资料支撑。
四、结论
本文主要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 本文认为我国其他地区在开展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 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要正确认识到本地区在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并将解决问题作为目标阶段工作的重点;
二是要积极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 使其正确认识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要点, 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是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 通过构建数据库、信息资料平台等方法收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数据, 为其他部门开展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帮助;
四是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 在每次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结束后, 能根据开展情况评价本阶段工作的得与失, 总结经验, 讨论不足, 为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摘要:目前, 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的关键, 在加快公共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 先阐述了当前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再对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分析, 以进一步加深相关人员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认识, 保证公共财政管理工作能高效开展。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匡小平, 鲍啸鸣.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分析与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 2013, 07:63-67.
[2]徐建中, 夏杰, 吕希琛, 等.基于“4E”原则的我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框架构建[J].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132-137.
[3]李海南.预算绩效管理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J].财政研究, 2014, 03:46-49.
7.深化预算审计 促进财政管理 篇七
【关键词】财政预算管理; 原因分析; 深化预算审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建立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主体,承担着审计监督的职责。近年来,在对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其它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过程中发现,传统的财政监督机制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新形势下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有待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抓财政审计龙头,规范财政管理,深化预算审计,发挥审计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财政部门组织预算执行情况看,财政预算刚性不足,约束力不强。预算追加次数较多,金额过大。财政预算编制粗放,批复不及时,有的预算在当年九月份还未批复。超收部分分配使用也不规范,未经人大常委会通过或批复太迟。同时批复预算执行率偏低,结转下年支出数较大。有些财政收支反映不完整,有的非税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放在非税收入专户储存,有的支出挂往来,结算不及时,长期不清理,容易造成损失。部分专项资金未专款专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从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看,部门预算的编制形同虚设,预算执行不严格,部分资金使用管理不合规。预算资金到位迟,影响了资金的正常使用和工作,不能提供相关资料,造成财务决算资料不够真实,有的不反映结余,有的人为调节预算收支或虚列支出;有的部门违规收费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一些医院和学校,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来弥补经费不足。一些部门所属二级下属单位管理松散,收入反映不完整,不合规开支较大,往来款项目资金不及时进行清理,挂账时间较长,费用报销手续不健全,审批环节把关不严等。
从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看,隐瞒、截留、人为调节收入及虚收、虚支、空转财政收入问题并存。表现在人为调节收入、虚增收入,如财政将完成任务后的财政收入缓收,留存在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代征代扣税款的单位以及部分重点税源中,次年初上缴或转入非税收账户储存、次年上缴财政专户。截留上级转移支付收入或专项资金混淆入库级次用于补充经费开支。如将财政预算资金转入往来单位或科目。农业资金转入农财专户后转出,农村卫生院建设资金转到经费账户列支或先支后收,虚列支出,资金通过单位转圈,再收回来,在往来科目挂账或增加收入。
二、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地方财政预算审计中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形势下财政管理的要求,财政改革进展不平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县级刚刚推开,逐步走向正轨。二是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整,采购计划下达不及时,采购方式审批不合规,招标组织不规范,招标单位选择供应商,供应商资料审查不严等,招投标与政府采购不衔接。三是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执行不够严格,有的预算外资金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随意支付预算外资金。四是财政体制不科学、不合理,财权事权不匹配,影响了基层政府管理公共社会事务的能力。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财政收入向上集中、事权向下的矛盾存在。财政法律法规体系监督体系不健全,制约了财政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较早,与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不相适应,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三、财政预算审计深化的方向
1.科学编制预算,从源头上打好预算监管的基础。应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包括上级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各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以及资源出让收入纳入预算,保证预算的完整性、全面性,对暂时不能纳入预算的也要编制收支计划,报人大批准后按计划支出。财政预算不仅要列示收支总量,还应详细列示具体项目、地点、部门、资金流程环节,防止逃避预算监督的隐蔽性资金,为强化预算控制和监督机制创造条件。
2.完善预算法规,做到依据充分。目前预算与其它部门政策对预算支出安排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有限的预算资金与各部门资金需求之间的冲突。应当明确,预算收支的有关法律依据只能来自《宪法》和《预算法》,其它法规不宜作出硬性规定。同时要理顺财税管理体制,健全地方政府职能。遵循“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的财政管理制度及财力分配比例,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防止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在预算方面施加影响,保证预算监督不受干扰。
3.促进预算公开,增强预算的细化性和透明度。随着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和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要求提高预算透明度,扩大预算公开性的呼声越来越高。编制预算时,要细化到每个支出项目,从源头上控制各单位支出。每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要在报纸上向社会公开。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群众了解预算、参与预算、监督预算,保证人大、审计等部门正确全面履行监督权,维护预算严肃性。
8.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篇八
第二条 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是各级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管理的职权、收支范围、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的审查和批准、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调整、决算、监督及法律责任,必须依照《预算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中央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以下简称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包括中央对地方补助的基本建设投资。
第四条 地方各级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以下简称本级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组成。地方各级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补助的基本建设投资。
第五条 各部门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原则上要按照本部门所属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编列。
第六条 各级财政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支出,都要纳入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
第七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依据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拨付基本建设资金。
第二章 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编制及范围
第八条 基本建设支出预算资金来源包括:本级财政根据当年可用财力安排的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含财政专项基本建设投资);年度预算执行中动用机动财力追加的基本建设投资;上年结转本年继续使用的基本建设投资;上级财政专项补助的基本建设投资以及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安排基本建设的各项专项建设基金等。
第九条 财政基本建设预算支出范围包括:
(一)农业、水利、林业、铁路、交通、通讯、电力、市政设施建设投资支出;
(二)国防、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政法等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支出;
(三)经法定程序确定的其他建设投资支出。
第十条 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采取按一般预算拨款、核拨资本金、基本建设银行贷款财政贴息和基本建设事业费形式分类拨款的办法等。
第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都要依照本年度财政可用财力及社会综合财力的预测情况,并结合基本建设单位项目完成进度及上年预算执行情况,编制本年度基本建设支出预算。
第十二条 各基本建设项目单位或项目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在每年的6月末根据国家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规划,由主管部门汇总后,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下一年度本单位或本部门的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各级财政部门每年要根据财力的可能确定本级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控制数。
各主管部门向财政部门报送的本部门基本建设支出预算,要按基本建设项目编列。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来源中有其它投资来源的,要列明其它投资来源。下一级财政向上一级财政申请补助的基本建设支出预算,也要按基本建设项目编报和申请。
第三章 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执行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负责本级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安排与执行,具体组织工作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财政预算管理规定,严格按程序拨付基本建设资金,加强财政对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第十五条 凡由财政部门拨付的基本建设资金,必须相应成立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必须按照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确定的建设内容和项目及项目建设的工程进度拨款。建设项目有其它资金来源的,财政部门要督促其它资金来源按相同的比例拨付列位。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或挪用基本建设资金的部门和单位,财政部门有权停止拨付财政资金。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及时报送基建预算执行报表,以便财政部门合理掌握资金拨款进度,避免大量资金在基建部门和单位积压、沉淀。
第十六条 为保证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所确定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防止由于建设项目施工高峰季节和大型设备集中采购等情况造成项目建设资金供给不足,影响项目建设正常进行,各级财政要按当年基建预算投资的5%设置基建设备储备资金。基建储备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各部门、各建设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必须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核定的支出预算和规定的用途执行,严禁虚报冒领,高估冒算,变相挪用国家基本建设预算资金。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的基建管理机构设立了专门基本建设资金帐户的,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核算监督。对由财政部门管理的基建资金实行统一调度和拨付。建设单位要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设置基本建设专户,按规定向财政部门请领资金并进行财务核算。
第十九条 基本建设预算资金的开户银行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办理基建资金的收纳和资金的拨付。未经财政部门许可,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动用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支配基本建设资金。
第二十条 各建设单位都要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规定及时、准确地编审建设单位年度基建财务报表;各级财政部门要负责汇总审批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年度决算。
第四章 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调整
第二十一条 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调整,是指经同级权力机构批准的当年基建支出预算在年度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时,而对原批准的基建支出预算所作的变更。
第二十二条 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如需要动用可用财力或上级部门需要追加基建支出预算时,本级财政要相应调整基建支出预算,并要及时追加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基建支出预算。
第二十三条 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确定后,由于建设项目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引起预算级次和关系变化的,应当在改变财务关系的同时,相应办理基建支出预算划拨。
第二十四条 各部门、各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政府确定的预算收支科目执行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对不同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科目间的调剂使用,须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调整。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任何地区、部门、单位或个人均不得自行调整基本建设支出预算。
第五章 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监督
第二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本级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监督。对本级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第二十六条 各部门、各建设单位在预算执行中都要自觉接受本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要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资料,真实反映实际情况,防止和纠正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9.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篇九
财预〔2014〕85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中央管理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局平稳,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确定的政策措施,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困难不容低估。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部分支出进度较慢、预算资金大量结转、国库存款沉淀较多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支出预算管理
(一)加快下达年初预算。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规定时间及时下达转移支付预算。对上级财政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本级财政要列入年初预算,并分解到本级有关部门和下级财政。除公共财政预算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要加快下达,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要按有关规定执行。对于以收定支的支出项目,可采取提前下达、次年清算的方式,并及早开展项目准备,确保预算尽快执行。
(二)细化落实未分配到部门和下级财政的预算。对于年初没有落实到具体单位的本级代编预算、执行中上级下达的转移支付等财政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抓紧落实到具体单位。本级代编预算要尽量在6月30日前分配下达;超过9月30日仍未落实到部门和单位且无正当理由的,除据实结算项目外,全部收回总预算。上级转移支付要在收到后30日内分解下达到本级有关部门和下级财政。对于执行中情况发生变化而无法执行的项目,以及无需再支出的据实结算项目,要及时收回总预算,重新安排用 1 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依法合规、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基建工程及其支出进度,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三)用好以前结转资金。各地区、各部门在加快当年预算执行的同时,要加快以前结转资金执行进度。结转项目确需继续保留的,要及时下达至本级有关部门和下级财政。各级财政部门要定期对结转资金进行全面清理,将不再使用的结转资金及时收回总预算。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与结转资金管理相衔接的约束机制,对结转资金常年居高不下、使用不力的部门,相应减少安排其预算。
二、加快资金支付进度
(一)做好支付前期准备。各部门和单位应根据工作和事业发展计划,做好预算执行的前期准备,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准备工作。要根据预算安排和项目实施进度等情况,认真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及时提出支付申请。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转移支付资金拨付的前期准备,力争做到资金一旦下达,及时分配使用。
(二)加快资金审核支付。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快资金审核和支付,内设相关机构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认真审核各部门和单位的用款申请,对重点和大额支出项目,审核后要跟踪后续进展;要及时下达用款额度并办理资金支付,对基本支出按照均衡性原则支付,对项目支出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合同约定支付,对据实结算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引入预拨和清算制度。
(三)规范财政专户管理。对于按有关规定从国库拨付到专项支出财政专户的资金,要采取措施加快形成实际支出,防止资金滞留专户。严禁违规将国库资金转入财政专户等“以拨代支”行为,确保国库资金安全。从2014年6月1日起,一律不再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目前已设立的专项支出财政专户要逐步取消,确需保留的经财政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四)加强暂付款和权责发生制核算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全面清理已发生的财政借垫款。对符合制度规定的临时性借垫款,应及时收回核销;对符合制度规定应当在支出预算中安排的款项,按规定列入预算支出;对不符合制度规定的财政借垫款要限期收回。严格权责发生制核算范围,地方各级财政应按规定使用权责发生制,不得超范围列支。
三、做好支出预算执行分析评价
(一)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各部门要建立本部门预算执行分析制度,研究分析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财政拨款规模较大的重点单位、重点项目要重点分析,加强对垂直管理下级单位的指导。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深入分析预算执行中反映出的各类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预算收支执行、国库存款、结转结余、暂付暂存款和财政专户资金的分析,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操作管理办法,并要结合各地区、各部门预算执行和排名情况,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和改进措施。
(二)健全考核机制。各部门要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明确考核指标。同一部门通过不同预算分别安排的支出,都要纳入执行进度考核范围。对于所属单位当年预算执行进度低于平均进度且无正当理由的,核减下一年该单位项目经费;对某一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连续两年未使用、或者连续三年仍未使用完形成的剩余资金,视同结余资金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挂钩制度,对本级部门和下一级地区的预算执行进度进行考核,建立以减少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核心的预算执行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支出进度较低、存量资金数额较大的部门或地区,在安排下年预算和分配转移支付资金时,也要予以适当核减。
(三)加大问责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对于预算执行不力的本级部门和下一级地区,应采取通报、调研或约谈等方式,提出加快预算执行的建议,推动有关部门或地区查找原因并改进工作。上级财政部门要继续完善地方支出进度月度通报机制,对排名靠后的下一级财政部门,将支出进度情况通报同级政府分管财政工作的领导,下一级财政部门要撰写情况说明报送上级财政部门。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依法理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预算执行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各级财政部门要协调把握财政支出及时性与均衡性的关系,避免月度间支出水平大起大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财 政 部
10.财政局如何加强会计预算管理 篇十
【关键词】财政局;会计預算管理;问题与建议
一、现阶段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重视不足,缺乏预算管理体系
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需要对各部门的财务规划、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和分析,整个过程需要单位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和有效参与。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多数财政局的管理者对预算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下达相应的预算上报指令,导致预算工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开展和进行,也就无法做好资金统计工作。还有部分领导人员对会计预算管理存在错误认识,认为预算管理只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不需要划拨专人进行统计和管理工作,可以由财务部门统一完成。而许多财务部门的员工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对于预算管理不甚了解,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蒙混过关、草草了事的现象。
2.预算编制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战略性
上面提到会计预算管理工作需要财政局内部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协调配合,充分说明了其工作量之大,因此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所需时间较长,而且过程也相对繁琐。这就导致编制过程中,一些财务部门缺乏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和减少工作任务,往往只花费一两个月就把预算编制工作完成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财政局管理观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法,以上一年单位的各项支出和人员花费为依据,与当年新增加的单位预算进行相加,得出今年的总预算。随着机关单位的改革,这种传统方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从而使预算编制失去了应用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经费使用偏离预算,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国家法律规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年度预算一旦上报并经过审核、批复之后,除非发生不可抗拒因素,否则一律不允许地方部门自行更改和超范围拨款。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地方组织对国家法律法规熟视无睹,擅自更改专项财政拨款的用途,使得原本上报的建设项目成了地方部门索要资金拨款的幌子,严重损害了财政部门正常的资金调配。近年来利用公款、财政拨款挥霍消费、购置房屋等现象屡屡发生,很大原因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惩处措施,弱化了法律的权威性。财政局的预算工作与单位领导的绩效考核脱钩,预算执行不到位,使得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成了“纸上谈兵”,难以发挥应有的财政预算和资金管理作用。
二、完善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1.强化会计预算管理认识,构建会计预算管理体系
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单位领导的会计预算管理认识不足、管理手段传统守旧有关。因此,财政局的领导负责人要加强自身的观念理论学习,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利用现代化、科学化、标准的管理模式,实现财政会计预算管理的健康发展。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细化部门财务预算,树立财务人员的知法、守法、护法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会计预算管理失准问题。在单位内部,要尽快建立健全标准化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为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和法律保障。
2.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关系到整个财政局的财务预算、财务报表以及财务划分等一系列的工作,是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财政局的会计部门要想做好预算编制工作,首先要从账目报表、财务统计等基本工作做起,为会计预算管理打好基础。其次,加强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和预算信息的沟通交流工作,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传播,防止出现重复预算和纰漏预算。再次,根据各个部门职能分工不同,以往年的会计预算为基础,根据当年的财务支出,制定出初步的年度计划报表。最后,会计预算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预算和计划报表进行详细审查,尤其要做到细节优化处理,保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加大会计预算管理力度,完善预算监督机制
预算单位要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预算, 明确划定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限, 防止基本支出经费超标准执行、 项目经费列支单位基本支出内容、 随意改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其他违反财经制度的行为发生。 行政财政局要切实控制日常不合理开支,减少资金的浪费。 会计预算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项目超支产生的原因, 同时定期分析预算执行进度和经费支出情况, 对下一阶段情况进行预测。
4.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会计预算管理水平
财政局的财务人员负责整个单位内部的预算编制、账务整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因此,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水平。通过定期对会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丰富会计预算管理知识,更新会计预算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在培训结束之后,还需要对受训人员进行知识考核,并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以此激励和督促会计人员珍惜培训机会。除此之外,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普及法律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提升单位会计预算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会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邓克平.浅论行政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9):13-15.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07-11
推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预算管理10-15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07-11
财政局预算股上半年管理工作总结12-10
财政预算执行06-14
财政收入预算09-09
财政预算工作布置08-09
财政预算执行说明09-03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分析10-10
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表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