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2024-10-17

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共14篇)(共14篇)

1.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篇一

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2014年7月22日)

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对于促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成功,规范药品流通领域秩序,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现就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当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要求,借鉴国际药品采购通行做法,充分吸收基本药物采购经验,坚持以省(区、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方向,一个平台,上下联动,公开透明,分类采购。落实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等制度。增强医院在药品采购中的参与度,加强对药品采购全过程的综合监管。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创新。

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要有利于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加快公立医院特别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利于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有利于预防和遏制药品购销领域腐败行为,抵制商业贿赂;有利于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整合重组,优胜劣汰。

二、实行药品分类采购

(一)对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占比高,多家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发挥省级集中批量采购优势,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采取双信封制公开招标,医院作为采购主体,按中标价格采购药品。

1.落实带量采购,医院按照不低于上药品实际使用量的80%制定采购计划和预算,具体到品种、剂型和规格,每个药品采购的剂型原则上不超过3种,每种剂型对应的规格原则上不超过2种,省级药品采购机构汇总医院用药需求,合理编制集中采购药品清单。根据药品定价分类和质量要求确定每个竞价分组的药品采购数量,并向社会公布。

2.进一步完善“双信封”评价办法。投标的药品生产企业通知编制经济技术标和商务标两份标书。经济技术标书主要对企业GMP(GSP)资质认证。药品质量抽验抽查历史情况。兼顾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销售额,市场信誉,电子监管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审,要将通过2010新修订药品GMP认证,仿制药达到国际水平,标准化的剂型、规格、包装作为重要重要指标。只有经济技术标评审合格的企业才能进入商务标评审。在商务标评审中,同一竞价分组按报价由低到高选择中标企业和候选中标企业,对竞标价格明显偏低,存在质量和供应风险的药品要进行综合评估,避免恶性竞争。

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允许以市为单位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行采购,如果试点城市成交价格低于省级中标价格。则全省医院要按试点城市成交价格采购,要及时总结地方经验做法,充实和完善药品采购政策。

(二)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价格谈判机制。谈判结果在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上公布,医院按谈判结果采购药品。

(三)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临床用量小的药品(具体标准由各省区市自行确定)和常用低价药品,直接挂网采购,由医院与挂网生产企业议定成交。

(四)对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由国家招标定点生产、统一定价;民族自治区域内配备使用相关民族药,可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招标定点生产。

(五)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免费治疗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用药,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计划生育药品及中药饮片,按国家现有规定采购,坚持公开透明,网上交易,采取招采合一,带量采购,量价挂钩等办法。

医院使用的所有药品均应通过省级药品集中招标平台采购。省级药品采购机构要汇总医院上报的采购计划和预算,依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疗保险(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等,合理编制本行政区域内医院药品采购目录,包括集中采购药品、常用低价药品、定点生产药品、国家谈判药品等。其他药品也应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备案采购。鼓励省际间区域联合采购,鼓励医联体、专科医院等联合采购。

三、改进药款结算方式

(一)加强药品购销合同管理。医院签订药品采购合同时应当明确采购品种、剂型、规格、价格、数量、配送批量及时限,结算方式和时间等内容。合同供货量应是采购计划申报的一个采购周期的采购量。鼓励通过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签订电子合同,探索设立履约保证金或在线融资、在线支付等方式,保障购销公平、及时供应、及时支付。

(二)规范药品集中支付。医院要将药品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实现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支付货款。在医保、新农合资金按月提前拨付、按月及时足额结算的前提下,回款时间不超过30天。随着现代医药物流业的发展,鼓励医院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结算药款,避免因资金链过长,占压或挤占资金,影响生产和供应。

四、加强药品配送管理

(一)药品生产企业是药品质量和供应的第一责任人,药品由中标生产企业直接配送或自行委托有配送能力的经营企业配送到指定医院,减少中间环节。鼓励生产企业分别与医院结算药品费用,与配送企业结算配送费用。生产企业委托的药品经营企业应在省级药品采购平台上备案。省级药品集中采购机构要将在平台上备案和医院选择的药品经营企业向社会公布,接受查询和监督。

(二)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地区药品配送,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按照远近结合、城乡联合的原则,提高采购、配送集中度,统筹做好医院与基层药品供应配送管理工作。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配送应逐步实现县乡村一体化配送,发挥邮政等物流行业服务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支持其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参与药品配送。

(三)对配送不及时,影响临床用药和拒绝提供偏远地区配送服务的企业,省级药品采购机构要进行考核督导,及时纠正、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改的企业取消其中标资格并列入黑名单。医院因此不得已使用其他企业替代药品,超支费用由原中标企业承担。

五、规范采购平台建设

(一)省级药品采购机构承担组织协调,承办药品招标、谈判等事务,负责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省级人民政府要给予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保证工作正常运行。

(二)加强国家、省级药品采购数据库和平台建设。统一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规范化建设标准。推动药品采购编码标准化,实现国家与省级平台、省级平台之间、医院与省级平台、医保管理经办机构、价格主管部门等信息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三)采购平台要面向各级医疗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提供服务。全面提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在药品采购、配送、评价、统计分析、数据监管等方面的能力,及时收集分析药品采购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布。大力拓展网上集中支付结算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电子交易,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透明度。

(四)省级药品采购机构要及时公布在药品采购平台注册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其相关信息。包括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许可证、GMP(GSP)认证、企业生产规模、行业排名、供货能力、配送到位率、信誉度以及不良记录等,引导医院。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合理双向选择,妥善回应舆论和社会关切。

六、强化综合监督管理

(一)加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培训和考核。对超常使用的药品和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建立医师约谈和处方点评制度。发挥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推进药品剂型、规格、包装标准化。

(二)完善短缺药品检测和预警机制,以省(区、市)为单位选择若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短缺药品监测点,及时收集和反馈药品供应信息,保障临床基本用药需求。

(三)严厉查处医院违规网下采购、拖延货款行为,将药品集中采购情况作为医院及其负责人的重要考核内容,纳入目标管理及医院等级评审和复查工作中。对医院不按规定参加药品集中采购,违反合同的,视其情节轻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支付违约金、降级等处理。涉及腐败行为、商业贿赂的,要依法惩处。

(四)推进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监督,确保药品采购各个环节在阳光下运行。鼓励两会代表委员、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监督药品采购过程,建立有奖举报制度,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省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医院药品采购工作加强督导。

(五)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各地要建立健全全配送检查督导制度,建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记录,及时公布不良记录。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被司法机关及行政机关查处的企业,两年内不得参与药品集中采购。加强医院、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履行《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产品廉洁购销合同》的监督。

(六)加强对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定期核算的本地区药品市场平均价格。对国家谈判,省级公开招标采购,医院议定成交确定的药品零售价格进行审核,强化重点药品质量跟踪和全程质量监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严肃查处和打击伪造、虚开发票、挂靠、走票等违法行为。

七、组织落实

(一)落实部门责任。各地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精心组织实施,省级卫生计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本省(区、市)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方案,加强对采购机构以及医院的监管和指导,定期开展评估、确保药品采购工作顺利实施。省级药品采购机构负责全省(区、市)药品集中采购的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密切跟踪研究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委善处理因药品集中采购产生的矛盾,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药品成本调查和市场购销价格监测,对医院和零售药店药品实际购销价格进行全面调查,科学测算、发展改革(价格)、财政、社会保障、商务、工业和信息化、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和价格改革,发挥医保、价格等政策杠杆作用。探索制定医保支付基准价格。鼓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和药品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强药品质量全程监管,加快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

(三)加强廉政建设,各省(区、市)要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制度,健全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用制度管事管人,规范采购程序。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人员和专家队伍培训,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理论培训和廉洁自律教育,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风险防范,实现分权制衡,重要岗位人员定期轮岗。

(四)加大舆论引导。要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广泛宣传药品集中采购的意义、措施和成效,积极引导

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方案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及时安全势在必行。为确保及时、有效做好短缺传染病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工作,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1、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任组长,副组长:**,成员包括:***(药库主任)、**(药房主任)、**(麻醉科主任)、**(护士长),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汇总供应短缺药品信息

根据我院的临床需要,结合本地的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急救药品使用供应情况,及时作出药品的需求品种、数量信息,及时做出方案,尽早提出购置计划。

3、对需购药品按照药品购货程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根据临床治疗需要,调整库存,要做到程序便捷、急用急调、保障使用。

4、加强对传染病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的监管力度,严把质量关,确保临床用药及时、准确、安全、有效。

5、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责任分工明确,本着为人民群众健康及时、充分提供安全有效药品的原则,切实做好短缺传染病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工作。

江苏: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江苏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说,2013年,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多部门联合打出“组合拳”,从廉价短缺药品的生产、采购、储备、供应、定价、使用和报销等各个环节着手,着力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短缺药品的供应保障能力。

一、明确短缺药品范围并实行分类管理

为加强对短缺药品的有效管理,首先明确了短缺药品的定义和分类。短缺药品是指临床必需、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正常供应的药品,包括用量不确定、价格低廉、企业不常生产和在本区域经常性供应短缺的药品。根据短缺药品的特征和临床作用,将其分为五类:价格低廉药品、临床抢救药品、中毒解救特效药品、传染病治疗药品和其他类药品。根据短缺药品的临床实际供应情况,又将其分成三类:一类短缺药品是指连续6个月及以上不能正常供应的药品;二类短缺药品是指连续3个月及以上不能正常供应的药品;三类短缺药品是指连续1个月及以上不能正常供应的药品。通过短缺药品的分类,也使分级管理更加科学,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协调解决短缺时间较长的一类短缺药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协调解决二、三类短缺药品的供应。

二、建立省级短缺药品信息平台

依托现有药品集中采购(监管)平台,建立省级短缺药品信息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动态公布全省短缺药品的品种、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各市储存和储备等信息,做到信息共享,确保临床用药需求。各地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出现传染病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短缺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及时将短缺药品情况上报省卫生厅,并向当地经信部门通报。各市经信委据此加强相关药品生产情况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省经信委。

三、定点生产和集中采购短缺药品

对用量小、企业生产不盈利的短缺品种,通过定点生产和集中采购的方式集中生产采购,以稳定药品供应。对市场需求量小但又难以替代的少数药品,本省能生产的,由省经信委会同省食药监局遴选生产企业定点生产;本省不能生产的,通过省际联合采购方式集中生产。同时会同经信部门加强短缺药品生产供应情况监测,重点监测紧缺原料药和中药材等供应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原料供应不足等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短缺药品的生产能力。

四、利用价格杠杆引导企业生产

省卫生、物价、人社和药监部门联合制定《关于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廉价、短缺药品生产和供应的意见》和《江苏省廉价药品遴选办法》,积极探索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廉价药品的生产和供应。首批公布的《江苏省廉价药品目录》中,共有50种药品入选。其中,西药33种,覆盖了抗微生物类、解热镇痛类、心血管类、消化系统类等14类临床常见适应症;中成药17种,覆盖了解表剂、清热剂、扶正剂等10余类临床常见适应症。省物价局在综合考虑生产企业平均成本、经营者应获得合理利润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供求情况,制定全省统一销售价格,以后不再以采购招标时价格高低作为主要依据,而实行政府统一定价。

五、建立常态化短缺药品储备点

按照区域分布,定点辐射的原则,为使短缺药品能及时配送到位,省卫生厅选择在南京、徐州、淮安和泰州建立4个省级短缺药品储备点,保证短缺药品的有效供给。省商务厅会同省食药监局在上述四市各选择一家规模较大、管理较先进和诚信等级较高的药品批发企业承担储备任务。经过遴选,确定江苏省医药公司等四家企业作为省级短缺药品储备企业。此外,省卫生厅组织各地统计医疗机构短缺药品信息,在征求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专家、省有关部门意见及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江苏省短缺药品目录(2013年版)》(包括22个通用名,27个品规),并根据需求预测向四家承储企业下达了2013短缺药品储备计划,同时与上述4家企业分别签定储备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省财政安排储备资金,扶持短缺药品储备的日常运行,短缺药品的储备管理实行品种控制、总量平衡、动态管理、有偿调拨的原则,临床急需短缺药品得到有效解决。

2.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篇二

关键词:公立医院,物资采购,内部控制

一、公立医院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性及内部控制理论简述

针对我国目前老百姓“看病贵”、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高的问题,我国推出医疗体制改革的系列措施,医改成效实施的重任公立医院首当其冲,主要目的是降低百姓就医费用,要为老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逆转部分医院提高药品和服务价格来维持经济运营的经营模式,切断“以药养医”的根基。公立医院只有加强成本控制管理,提高成本信息可靠性,才能科学合理制定药品和服务价格。基于成本核算的翔实数据全面计算和综合分析,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医疗财政补贴才有据可循。

公立医院若想在新环境下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加强物资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是首要任务。内部控制是由单位各个阶层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来实现控制目标的行为,其作用是保证其经营顺利合法以达到自身发展的稳步运行的目的。内部控制是单位自律的一种约束机制,是单位内部管理的必要部分,控制活动通过自身管理来实现,操作起来更加灵活也更具有经济可行性。在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莫测的客观情况下,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必要之举。具体到公立医院的物质采购层面,内部控制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具体实施开展都应有详细的规范。

二、我国公立医院物资采购的特点及其业务实施现状

公立医院肩负着全民健康卫生事业的重要使命,在经营过程中对物资的需求有着种类多、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等共性,有的还存在单价高、需求性突发等特性。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医院的采购能力、采购的数量和质量侧面反映的是一个医院的整体经营实力,影响着医院的行业规模和技术开展。一些大型器械和设备仪器的采购,对采购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医疗设备科技含量高,医院采购高科技的设备,采购人员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和周密的市场调研。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采购的器械如何降低淘汰率,在采购环节,采购部门、使用科室等各环节的不对称性都增加了物资采购的工作难度。

目前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首先,采购流程不完善、制度缺乏或执行力不佳、采购支出较盲目且客观分析性差、采购方式相对保守、预算的不科学性和控制体系不完善等都是采购管理中的不足,严重影响采购质量和效率;其次,公立医院资金管理意识淡薄,公立医院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政府财务补贴、医院医疗服务和药品经营销售等几项措施,如果采购资金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缺少实际意义,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都相对减弱,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新环境下,公立医院要解决目前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以上不足,维持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就必须在改进管理模式的同时采取创新的策略,以下几点意见与策略仅供参考。

三、公立医院物资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实施策略

(一)加强采购过程的内部沟通,提高采购人员综合素质

要提高医疗事业单位的物资采购效率,首先做好单位内部沟通工作,物资采购工作不是采购部门的一项独立工作,需要沟通协调单位其他部门和科室共同完成,该项工作做的不好,很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瘫痪,而做好这项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单位内部的积极沟通和协调。

加强内部控制意识是医院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做好医院物资采购工作是顺应医疗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大势所趋。合理使用财务资金,规范资金使用用途,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公立医院应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从源头防治贪污腐败,重视对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医院行业的物资采购需要有专业的知识理论作基础,定期对采购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制定内部竞争机制、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激励员工不断学习、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此来全面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采购业务的专业技能。

(二)健全公立医院的物资采购管理体系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对公立医院的各方面的服务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确保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这样随之而来的资金运用和风险衡量等问题就需要更加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因此,医疗事业单位推进新医改的进程中,必须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结合自身财务能力,科学的制定出相关的发展计划,在采购医疗设备和实施大的医疗建设前期,做好相应合理的成本估算、衡量相应的预期效益,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财务工作不必要的风险。物资采购业务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两点。第一要平衡医疗服务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不能只重质量,不计成本,也不能只抓成本,降低质量,要求节约成本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任何一个成本的控制都要建立在服务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医院不同于盈利性的企业,鉴于医疗行业服务于全民健康事业,关乎百姓生命,所以更应该在处理成本控制时谨慎实施。任何一项采购环节的失误,都可能会产生很多微妙不可预见的服务局限和影响,医院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必要时适度调整来具体开展其自身工作。第二,要处理好医院整体与各科室分项之间的成本管理的总分关系,确立整体与分项的统一,各分项为整体服务的成本核算战略思路。集中管理,分散经营,战略高度集中,思路落实到各阶层,实现有效的统筹管理。

(三)完善公立医院物资采购的网络化建设

公立医院的物资采购项目具有涉及面广、品种多、数量大,专业性强、及时性等一系列特点,导致采购管理工作相对复杂,管理起来难度较高,需要信息技术作支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公立医院物资采购网络化管理是对传统采购模式的重大突破,是走向科学的新方法,是提升公立医院物资采购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要做到这点,要依托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平台,普及计算机信息系统,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财务系统对物资采购管理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动态的管理,重要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在网络范围内优先选择供应商,运用信息化的功能,应用先进的物资采购相关软件对采购质量统计分析,实施有效监督,增加采购的透明度,规范采购流程,精准核算数据,各环节各流程精细分工、实现管理自动化。管理上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医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受益全民。

(四)加强内部审计职能,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随着目前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市场经济下,医疗事业单位财管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合理规避风险,医疗事业单位必须建全合理完善的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切实有效的保障医疗事业单位财管的科学有序进行,及时发现医疗事业单位财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措施。内部审计是在单位内部进行的一种行为,公立医院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利用科学的方式开展对采购流程的正确评价和有效监督,提高整体运行效率。首先,要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以确保内控工作的操作更具规范性,更有据可循。其次,根据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调整单位的内控制度,使之更科学合理。在评价和监督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合理解决。再次,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参与相关内部控制工作的人员给予适度的奖惩,增加员工的工作责任感,调动员工良好情绪,全面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使之正确实施。建立严格的规范与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培养采购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同感,将内部控制工作作为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来做。以此来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物资采购业务的内控工作更好开展提供平台、奠定基础。

四、结语

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医疗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立医院提高自身的经营及管理水平,财务管理作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核心工作环节,是要为其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可靠依据的,资金的有效使用是医疗事业的运营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影响着医疗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及其最终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关系着我国公民的切身利益。公立医院物资采购的科学有效管理对其整体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动着医疗卫生事业良好的向前发展,为整个医院的经营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百姓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在新环境下,从公立医院物资采购的管理不足入手,在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上,对实际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在新会计制度的指引下,通过现代化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缩减成本,提高公立医院采购资金的利用率构建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系统,落实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具体细节职责,提高物资采购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公立医院物资采购管理向规范化迈进,侧面缓解“就医难、看病贵”的压力问题,使我国医疗行业整体水平上一个新的高度,使全民的医疗健康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的推进,为国民全面实现小康打好身体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志清.医院通用物资集中采购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

[2]胡澜.关于医院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审计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

[3]许福华.浅谈医院物资采购内部控制与管理[J].中国内部审计,2014

3.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篇三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公立医院改革

《北京市2010-2011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公立医院分类改革”。2010年,北京市医改办选定门头沟区医院作为全市公立医院改革第一个试点。如今5年过去,门头沟区医院进行ROT改革取得显著成果,为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出一条多方受益的医改路径。

1 基本情况

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制约,门头沟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新一轮医改的双重驱动下,门头沟区政府以公立医院改革作为突破口,实施了北京市首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1 基本方式、体制模式和具体过程 ①基本方式:ROT模式。门头沟区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存在基础设施老化、体制机制缺乏活力、医疗服务竞争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门头沟区政府借鉴PPP模式,在不改变政府所有权和监管职责的前提下,与凤凰医疗集团(凤凰联合医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合作,采取ROT模式(重构-运营-移交),引制、引资、引智,在北京市率先实施区级医院公立医院改革。②体制模式:“五变、八不变”。“五变”即改变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管办分开;改变决策机制,实现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管权四权分立;改变运行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政事分开;改变监管机制,监管模式变为政府、监事会、第三方组成的多元监管体系;改变投入机制,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八不变”即保持区医院公益职能、非营利性质、国有性质、国有资产所有权、政府监管、职工身份、党团工会妇联等组织体系等不变。③具体过程: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管办分离,由门头沟区政府负责改革原则、方案制定、绩效考核和监管,凤凰医疗集团负责医院经营管理。门头沟区政府继续对区医院进行财政补助。凤凰医疗集团一期投入7500万元,不占医院股份,承担相应投资风险。2012年成立门头沟区医院集团,以区医院的改革带动全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区内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公立医院均参照区医院模式开展改革。改革方案设计了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回报机制,制定了“以发展和公益性为核心指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支付给合作方的管理费直接挂钩。

1.2 成效显著 ①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经第三方评估机构考核,区医院改革以来绩效评估成绩逐年提升。2013年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与2009年相较,得到跨越式提升。平均住院日缩短3.44天,转院率下降54.01%。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医院环境水平得到改善,新建综合楼、影像中心和急诊中心投入使用,床位由252張增至502张。实践证明,区医院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②区域医疗资源有效整合。2012年6月,门头沟区与凤凰医疗集团深化合作,组建全市首个公立医院集团,纳入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斋堂医院、妙峰山医院、军庄医院等机构,完善集团化管理模式下的法人治理机构和运行、监管机制。目前,凤凰医疗集团在门头沟区实施统一管理三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床位总数达2300余张,投资额超过2.5亿元。③政府职能实现转变。建立由政府、医院监事会、第三方机构组成的监管体系。监事会重点考核医院依法执业、医疗质量与安全、基本运营情况和国有资产安全等内容;第三方机构则对医院公益性、成长性和反馈性等102项具体指标进行考核;区政府充分发挥指导和监管作用,重点考核医院的公益性、指定性任务完成情况,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

2 基本经验

2.1 政府购买服务必须坚持公众需求导向 医疗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必须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等问题为出发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只要把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群众服务上,必然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改革必然会成功。

2.2 政府购买服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投入、监管,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才能确保公立医院改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门头沟区医院改革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坚持“八不变”原则,既保证了医院的公益性,又稳定了队伍。

2.3 政府购买服务必须处理好购买者、承接者之间关系 政府、公立医院与民营资本合作方式,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形式,改革的稳定和成效并且防范各类风险,都是政府需要面对的挑战。政府要制定政策标准,加强监管考核,确立管办分离、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支持企业获得赢利,保持改革的可行性和持续性。

3 借鉴意义

3.1 “八不变”是基本原则 门头沟区在购买服务提出的“八不变”,是确保公立医院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原则。不论公立医院如何改革,社会资本在公立医院建设和运营的参与度有多高,基础医疗卫生的定位都只能是公益事业,其公益职能不能因社会资本参与而发生变化。

3.2 合理设定参与范围 凤凰医疗集团只提供医院的管理和运营服务,医院的公益性和国有性得以保证。目前已出台的政策和相关文件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让人不得不担忧:所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都要引入社会资本?所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都要“泛市场化”?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中,特别是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参与度必须加以限定。

3.3 配套政策研究和出台 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同时,必须同时出台相关配套细化政策。目前,公共服务领域出台的社会资本指导性意见,基本只明确目的、原则和方向,实操性较差。在出台鼓励政策的同时,必须引入宏观治理概念,配套出台包括政府办医、人事、分配、药品招标采购、财政投入等整套配套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2][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3]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

4.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篇四

陕政发〔2012〕9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2010年,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陕政办发〔2010〕120号),并确定在37个县区开展试点。一年多来,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省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在全省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政府主导的方向,把维护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在基层三级卫生 网络的核心作用。建立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县域居民提供健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二、改革目标

通过综合改革,建立体制合理、机制灵活、功能完善、效率较高的服务体系,使90%左右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实现 “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三、改革任务

(一)制定县级公立医院发展规划。县级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下,依据“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以现有医

疗资源为基础,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含非公立医院)。重点办好1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并明确其相应的规模和编制。

(二)明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县级公立医院是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主要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重症患者救治,疑难疾病初诊、转诊,适宜医疗技术推广应用,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以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等工作。

(三)取消药品加成,改革补偿机制。

1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在政府投入和医疗服务收费调整到位的基础上,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零差率销售。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的原则,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按比例给予足额补助。

2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三统一”管理。目录内药品必须通过县级药品采购结算中心进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逐步实现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推行医用耗材省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3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的原则,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成本制定检查治疗价格,适当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价格调整要遵循总的医疗收费降低、患者负担减轻的原则,并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

4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支付等医保付费方式,促进第三方控费机制形成。提高报销比例,实现费用即时结算,适时推行城镇医保、合疗资金市级统筹。城镇医保、合疗经办机构应为县级公立医院拨付必要的周转金。

5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县级政府是县级公立医院的举办者,应保障医院在职职工基本工资和日常运行费用,具体保障比例根据本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收支情况确定,保障程度要充分体现医院的公益性质,保证医院正常运行;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专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紧急救治、救灾、支援基层等公共服务经费应给予全额保障;医院历史债务统一打包剥离,由政府逐年偿还。逐步建立财政补助稳定增长机制,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省、市政府按照各县经济发展情况给予适当财力支持。

(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探索建立医院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成员包括政府办医主体代表、医院职工代表、服务对象代表、专家学者等。理事会负责审定医院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定和修订;院长选聘与考核;监督医院运行等职责。

2.建立院长聘用制度。明确院长、副院长任用条件,采取公开选拔、社会招聘等方式遴选院长、副院长人选,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由医院理事会聘任。实行院长、副院长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

3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全面负责医院运行管理。医院内部建立科学

民主的议事决策程序,重大决策、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中层以上人事任免等事项要民主审议,报理事会审批。

4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围绕新的医院管理结构,健全完善医院内部决策、运行管理、资产管理、医疗风险预警等制度。逐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5.控制医疗成本。通过单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管理等方式,把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加强绩效考核,把控制医疗费用、医疗服务数量、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及社会满意度作为主要量化考核指标。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1核定人员编制。县级政府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确定县级公立医院设置规模,报市级政府审批。按照床位与人员1∶15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医生、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编制总数的85%。其中,临床护士编制不少于每病床04人。探索实行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逐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在编制规模和岗位类别范围内自主确定岗位。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同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和非医务专业分流人员。

3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控制、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

优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可拿出一定比例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确保医务人员收入逐年有所增加。

(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

1加快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步伐。各县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及时制定或修订公立医院建设计划。对业务用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公立医院,可有计划地启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每县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发热门诊、肠道病门诊、产科、儿科、病理、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重点专科建设。

2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已有信息平台,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县级医院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与医保经办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远程医学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逐步推行居民健康卡,有效利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

3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4推行惠民便民措施。县级公立医院要优化医疗流程,延长门诊时间,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健全转诊预约和双向转诊制度;推广优质护理

服务,落实护理责任制,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广泛使用适宜技术;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完善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加大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控烟、公共卫生等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发生。

(七)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高中级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医院长期工作。“十二五”期间,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30%以上。县级公立医院引进高级职称和本科以上卫生技术人才不受人员编制限制。调整基层医务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增加高级职称技术人才比例。

2建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新进县级公立医院的住院医师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培训费用由省、市政府分担。3加强人员培训。实施县级骨干医师培训计划,每县每年参加培训不少于10人,全省每年培训1000人;探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在职研究生定向培养制度,全省每年从县级公立医院遴选50名左右医师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县级政府支持公立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医务人员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各市可利用3至5年时间,对县级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轮训。4推行县镇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和对口支援制度。积极开展县镇一体化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继续做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有条件的城市医院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如托管、派出管理团队等对县级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同时,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服务1

年的规定,落实城市医院长期派驻医师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制度,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八)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1加强卫生部门监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管,强化对预算、收支、资产、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开展县级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

2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时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3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

四、组织领导

(一)明确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市、县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一定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建立相关领导机构,制定全面推进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限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完善配套政策。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积极完善各项改革配套政策。省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公立医院设置规划;省编办根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任务等因素,制定编制标准和政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制定县级公立

医院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不同类别县域公立医院政府保障政策和各级财政分担比例;省物价局制定合理调整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办法。

(三)加强医改宣传。各地要加强信息交流沟通,注重新闻宣传,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动员工作,让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改革面临的重大机遇,理解改革,拥护改革,投身改革。

(四)强化督导检查。各设区市政府要对改革工作全程监管,及时总结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阶段评估考核,努力做到“事前有计划、执行有监管、效果有评估”,确保改革取得实效。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省政府汇报。

5.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篇五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购买这一块的要求更加细致,医院要想保证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的完善,离不开一个合理健全的制度约束,所以公立医院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现在国家实行的预算管理原则是“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新一年的预算控制首先要根据上一年度的收支总体情况做出分析判断,根据上一年的业务活动判断今年的财务收入和支出,做到统筹兼顾,努力实现收支平衡,避免财政赤字的情况。有重点、综合的编制预算表,预算完毕后要由医院相关部门审核后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财政部门才会根据预算拨款程序给予财政拨款。所以医院必须要在预算阶段就加强管理,因为当医院年中出现计划调整时,或者国家政策有变化,必须根据必要的程序提出调整计划的文件,再由主管部门批复才能调整。

国家医管中心于开始就规定,公立医院在十万到五十万之间的固定资产可以经由医院管理中心报备,五十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购进必须有相关的论证报告。

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专用基金是专款专用的项目基金,不可以挪作他用,也就是不能随意改变用途,修购基金提取方式是在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上提取,科目是“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如果固定资产有损坏则不提取。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修购基金全额转入事业基金科目中去,原本的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在此不再使用,折旧问题上与企业的会计处理接近,固定资产的折旧按照年限平均法和工作总量法折旧,无残值。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以总结为:“当月增加当月不提取,当月减少当月要提取。”并且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下月起不再提折旧,达到报废条件的固定资产和已经提满折旧还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都不需要再提折旧。公立医院的图书也算作固定资产处理。另外为了延长使用时间需要改扩建的设备的修理后续支出成本按照账面价值入账,日常维护的费用仍按费用处理,事业单位的修理支出仍是在修购基金中列支。

采购管理:五万元以下设备由医院按照要求自行采购,五万元以上设备纳入政府采购中心或国际招标机构实施采购,属于政府采购目录或集中采购招标范围的医疗设备应按规定委托招标采购。

验收、领用管理:验收工作必须及时,尤其是进口设备,必须掌握合同验收与索赔期限,以免因验收不及时造成损失。设备验收应有使用科室、设备管理科室及厂商代表共同参加,进口设备按相关部门要求进行验收,验收结果必须由参加验收各方共同签字。注意必须有验收报告,表明资产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和数量再入库。

6.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篇六

风云论坛稿件

更改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对于很多思考未来的院长而言,药占比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指标。在一定意义上,控制药占比,降低药品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不仅是合理用药的要求,也是适应医改、改变医院发展模式的必然,控制药占比将推动公立医院的管理向精细化要效益。如何控制药占比?是不是会影响临床医护人员的积极性?院长们各有所思。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院长张永生

控制药品比例不影响临床积极性

5年前的唐都医院,在西安市名气不大。而如今,该院门急诊量已从2005年的26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71.6万人次,增长率为175%,住院病人由2.58万人次增加到6.6万人次,增长率为156%,而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从13.74天下降到了10.07天。医院缘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张永生说,“这一方面是我们自己努力,同时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特别是全民医保政策。这一政策让老百姓能看病、敢看病了。我常在院内讲,我们面对的患者不是高端消费群体,而是普通老百姓,如何让他们把救命钱花到刀刃上,就要精打细算。可以说全民医保推动医院进入了精细化管理时代,而合理用药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

张永生说,医保是有限额的,一位病人花费超出医保报销范围大,自付成分多,病人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医院有责任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控制费用。其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是三大方面,而药占比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关键不在于指标高低,而在于是否科学合理。

张永生说,药占比不是单纯的指标,而是医院综合管理能力的一个环节,而精细化管理为提高基础医护质量、控制药占比打下了基础。医院药品管理精细化,执行军队采购计划,抗生素没有单独采购,这就从源头上卡住了不合理用药。执行层面上,医院有软件监控医生用药,还有药剂师参与,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等都作了限制。医院质控办也监控用药,实施病历检查,联合感染控制部门共同为用药安全负责。“几年来,我们的药占比实实在在降下来了,去年是41.9%。”

控制药占比会不会影响医院总体收入?张永生的回答是不会。“如果门急诊量上不来,不靠多收费怎么维持运转?可现在我们的年门急诊量维持在70万人次以上,这就产生了质变。不能说因为药品比例下降,医院纯收入就下降。反过来,通过精细管理,人员合理调配,医院纯收入比例反而是上升的。这笔账很可观,做管理的必须算清楚。”

山西省肿瘤医院院长王国平

用绩效考核规范合理用药

2007年,王国平从山西省儿童医院调到山西省肿瘤医院当院长后,提出5年再造一个肿瘤医院的宏大目标。到今天,医院的床位规模、患者服务量以及业务收入都翻了一番,“再造”的目标铁定实现,而患者的平均医疗费几乎没有增长、平均住院日也缩短了4天以上。王国平告诉记者,“控制药占比,提升内涵,不仅为了政府和患者满意,也是公立医院顺应医改、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王国平认为,控制药占比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医院的发展方向。为此,医院管理层设置了重重关口,首先就是“两评两控一公布”。“每月定期抽查,由专家组点评各科室的处方和病历,合理用药是点评的重要内容。通过点评,达到两个控制的目的。一是控制抗生素使用比例,检查抗生素是否超范围使用;二是控制进口药物和外购药物比例,除国家规定的特殊药品外,95%以上都必须上网采购。对于每月用药量前十位的医生、科室进行院内公布,促使医生提高警惕,合理规范用药。”

“医院每月点评病历205份,处方点评不少于100份,每年比例或多或少,如遇专题会多一些。去年点评和分析病历2167份、门诊处方7200张。经过综合分析,发现抗生素占全部用药的比例为13.7%。”王国平说。

对于不合理用药,该院更厉害的措施还在后面,这就是第二个关口:用绩效考核规范合理用药。王国平介绍,除在绩效考核多项指标控制外,按照山西省卫生厅要求,肿瘤专科医院药占比不能超过45%,医院3年来的用药指标平均后得出一个均值,细化到每个科室,按照这个均值来考核。这个均值是动态的,4年来已经调整了2次。把医生个人用药和科室用药联系起来,医生用药量要公布,科室也要分析。超过规定的要扣罚科室绩效工资,这在管理上要做到毫不手软。2010年,院质控部扣罚超过药品比例的临床科室绩效金额近60万元。

王国平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服务,医院同样如此。对于药占比这个指标,医院管理者不能只谈控制,还要提供必要的服务,建立支持系统,而且软件、硬件都要到位。医院首先明确了院长是用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建章立制,做到用药有人管。其次,成立药学部,加大药学建设力度,由临床药师参与、指导、点评用药。在采购环节,强化对各个药品公司的管理约束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在配送环节,建设药品集中配送中心,规范管理。现在70%以上的科室实现了药物集中配送。电子医嘱出来后,临床药师把关,审核签字后才可以配药。据统计,医院临床药师规范用药点评医嘱达48565余条。

王国平介绍,该院正谋划加大人才力量,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增强了医院在生物抗癌、免疫治疗、抗癌镇痛等方面的能力,以有效提高药物使用的针对性。这意味着医院将可以从科技含量这个制高点上控制药占比。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院长李国华

以疾病为中心促进合理用药

“医疗服务模式不完善是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之一,采取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对规范和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据李国华介绍,目前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内科和消化外科组成)、心血管中心(由心内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组成)、妇科疾病中心(由妇科、乳腺外科组成)等7个中心正在尝试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通过多个相关科室医生组成的“疾病中心”为患者制订最适合的用药和治疗方案。

李国华说,比如一位上腹痛患者,常规被分诊到消化内科就诊,诊断为胆囊炎、胆结石,适宜采取手术治疗,但内科医生往往倾向于采取药物治疗。之后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又去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这位患者前期吃的药,就应当属于不合理用药。”李国华说,采取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腹痛的病人分诊至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内科、普外科和超声科医生联合会诊,协商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合理用药。

缺乏高效的质量控制,多种利益干扰,临床与药事服务脱节也是阻碍合理用药的重要原因。李国华介绍,杨浦区中心医院非常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临床用药的全程跟踪和控制。在医生开药时,计算机系统会按照设定的药品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禁忌进行自动警示,严把合理、安全用药的关口。同时自2005年开始,该院就实行医生处方评价和内部公示制度,涉及每个科室和医生。“谁经常排在第一位,谁的心理压力就大,因为这将与个人的绩效工资、医德档案乃至晋升职称等挂钩。”李国华说。

另外,在杨浦区中心医院的急诊、心内科等10余个重点科室,药师已经参与到临床医疗服务,每次查房过程中都有药师参与指导患者用药,发现不合理用药及时向医生提出建议,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跟踪。据李国华介绍,该院坚持对所有医生进行至少每月一次的合理用药培训,3个月到半年考核一次,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对补考还不合格的医生暂时停职,直到合格后才能上岗。

李国华认为,把医院发展寄托于“以药养医”是一种短视行为。作为院长,应引导医院靠技术、靠优质服务、靠创新求得生存和发展。

观点互动

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李前军 张庆普

踢开阻碍合理用药绊脚石

公众和医生用贵药、新药、多药合用、多药静脉合用、有病必用药、经验用药、用药不管结果等不合理用药习惯,是推动合理用药的绊脚石。只有踢开绊脚石,更新合理用药观念,创新合理用药措施,才能保证合理用药。

为此,一要抓好医务人员和公众合理用药教育。医务人员要具有推进合理用药的能力和热情,使公众有接受合理用药的愿望,才能更好地推进合理用药。

二要教育医务人员循证用药,遵循指南用药,避免经验用药。比如,不少医务人员根据自己长期不合理用药的习惯,误认为国家基本药物不能保证常见病的需要,会影响疗效等。我院就规定每位医务人员要拥有一册国家常见病防治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并有专人负责收集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提供给医务人员,并将执行情况作为考核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规定,把使用基本药物作为初诊无严重并发症慢病病人的首选,确保我院使用基本药物率达到65%以上。

强化慢病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也是提高药品疗效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做好公众和医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教育,按规范强化非药物疗法,对慢性病患者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是当前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我院已规定从财力、人力上保证,并与片医联合,共同做好这项工作。此外,强化病毒类发热疾病的中药治疗,也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话题预告

去年2月公布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在实践中,很多医院已经尝试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机制和激励补偿办法。在探索过程中,医院管理者有哪些思考,他们又是如何构建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机制的?下一期,院长们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7.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篇七

1.1 为解决看病贵,政府采取多项举措加强对公立医院监管

1.1.1 降低药品价格。

政府多次采取各项举措降低药品的价格。“以价招药”;引入竞争机制;政府与药厂议价降低药品价格;建立专家定价制,规范药品定价;减少中间渠道,规范药品销售市场;实行药品采购公开招标,纠正药品购销的不正之风;加大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实行医药分开核算、管理;应用药物经济学评价,规范医疗用药等等[1,2,3],使门诊病人费用和住院病人费用中药品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同级别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药费比例逐年下降(见图1,2)。

1.1.2 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

2004年以来,政府逐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对公立医院的监管:一是收费监管,一些省市先后出台新的医疗收费价格规定,大型设备检查费、贵重耗材费、药品价格利润空间压到最低限度,并加大对医院收费的检查处罚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二是法规监管,仅2007年,卫生部拟出台十多项带有法规性的文件,要求公立医院依法按章规范运作;三是审计监管,由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医院监管评价量化指标,定期和不定期对医院进行全面的审计;四是评审监管,在职能部门对医院量化指标考评中结合医院等级评审,强化政府监管的职能作用,建立政府监管的长效运行机制;五是督导监管,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由各级卫生医政主管部门牵头组成督导组,2005年以来,每年分层次的对各类医院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力求达到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目的[4,5,6]。

1.1.3 医院为获得生存空间,导致检查治疗费上扬。

医院由于不能得到政府充分补偿,需要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提高检查和治疗费用,来补足经费空缺和保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导致病人门诊和住院费用中检查和治疗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图3,4)。

1.1.4 医院为获得生存空间,导致个人卫生费用比重升高。

1981~2004年卫生总费用个人现金支出呈明显上升趋势,1996年开始个人现金支出超过卫生总费用的50%(见图5)。

综上所述,政府采取多项举措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医疗费用开支依然出现“压下葫芦浮起瓢”的问题,必须探索出一套标本兼治的方案。

1.2 政府对公立医院监管乏力成因分析

1.2.1 公立医疗机构有强烈逐利动机。

医院需要养活500万人(1978年为300万人),要使这部分人的收入达到社会中上水平,改善医疗服务付出与收入严重不成比例的状态,就要不断改善设施,购置设备,提升技术水平,满足多层次的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形成了公立医疗机构强烈的逐利动机。

1.2.2 公立医疗机构有优越的逐利条件。

公立医疗机构大都经过了多年的技术沉淀,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势态,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非营利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占所有服务量的96.4%,住院服务量占97.3%。

1.2.3 公立医疗机构的逐利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

政府采取一系列加强监管的举措,政策的执行上缺乏执行力,通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是只能治标,未能达到治本的预期目的,不能缓解或解决看病贵的社会难点问题。

1.2.4 公立医疗机构面临着扭曲的补偿机制。

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收费不合理[7],“该来钱的地方不来钱、不该来钱的地方倒是来钱”。“老百姓必须的医疗服务来不了钱、老百姓不必须的服务倒是来钱”。医院在财政投入和服务收费两条补偿途径中,摸索出一整套“通过服务收费多收一点”的具体方法,其收益比例构成为1∶5~7元,公立医院客观上在运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履行难以实现的公益性职责,成为看病贵等问题的滋生地。

2 建立政府对公立医院监管模型和长效运行机制

2.1 建立政府对医保、非医保病人医疗控费监管模式

医保病人取消按项目付费,建立按总额预付+按服务单元付费(病种、床位、人头)的付费机制,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医院的分类和分级,安排预算总额(与当地G D P同步增长),并对医院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在非医保人群逐渐向医保人群过渡期间,非医保病人在按项目付费的框架下,参照医保监管、支付方法,采取总额控费、超出上缴、合理返还、差额不补的方法进行收支两条线监管控费。建立合理的政府对医保和非医保病人的控费模式(见图6)。

2.2 建立政府对公立医院监管的长效运行机制

许多问题在医院都是共同存在的,医院犹如孙悟空,不断变着法儿在现有政策和规定的圈圈内折腾出最大的利益,有时候常常会试图超越雷池。政府监管部门应该有如来佛的本事,让孙悟空逃不出其手心。这个手心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它应该有足够的空间让众多的医院有所作为、相互竞争,但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大秩序下,服从总体目标。理想的状态是:医院的违规行为是有限的,经营行为是无限的。

因此,为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精简、优质、高效的办事效率,在现有医保局和新农合的基础上,整合力量,在国家和省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厅、局),分别设立公共医疗费用监管局(处),必要时在地级市设立相应机构,负责制定完善的、有激励约束作用的政策法规配套文件,建立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监管、激励、约束有力的长效运行机制。

3 结论

3.1 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宏观管理与微观监管的职能作用

政府建立了宏观管理,微观监管,激励约束有力的长效运行机制。主要是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卫生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在宏观管理上,建立公共医疗费用监管局(处),加强对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的宏观管理。在微观监管上,对医保病人,建立按总额预付+按服务单元付费(病种、床位、人头)的付费机制;在全民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前,对非医保病人,采取总额控费、超出上缴、合理返还、差额不补的方法进行收支两条线监管控费,建立融司法、行政、经济为一体激励与约束的长效运行机制。

3.2 建立在医院层面解决看病贵的长效运行机制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和有效控制问题,一直是国际性难题[8]。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解决广大群众看病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在医院层面解决看病贵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全国人民医疗服务终端解决了看病贵的重大问题。

3.3 从机制上缓解医患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政府部门是解决社会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主体[3]。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建立政府对公立医院监管长效运行机制,在医院层面解决看病贵的重大社会问题,和谐了医患关系,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收稿日期2008-06-20]

参考文献

[1] 蒋日平.推行“以价招药”降低药品价格——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探索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5,9(9):32-33.

[2] 夏曦,刘玲,曾美章.引入竞争机制确保降低药品价格[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2):959.

[3]胡善联,张崖冰,叶露,等.探索政府与药厂议价降低药品价格的新思路[J].卫生经济研究,2006,3(3):17-19.

[4] 金春林,王锦福.医疗机构实行药品收支结余两条线管理的背景与关键点[J].中国卫生资源,2000,3 (5):206-207.

[5]成红玲.药品收支结余两条线管理政策对三级医院的影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1):686-687.

[6] 刘军民,张维.健全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兼议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可行性[J].卫生经济研究,2007,2(2):11-13.

[7] 鲍勇.探索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 完善公益公平中国社区卫生服务模式[J].实用全科医学,2007,5(2):95-96.

8.公立医院内部财务控制改进性研究 篇八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财务控制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机构经济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日益加大,传统的内部牵制制度己远远不能适应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需要。《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也明确指出“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本规范,结合本部门或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由此可见,建立医疗机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既是贯彻落实国家财经法规的要求,也是严格执行财经规章制度的有力保证。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医疗行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已逐渐认识到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但远未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切实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公立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各医院虽然对内部财务控制逐步重视,但远未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各地公立医院由于医院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松弛、财务管理水平有限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各种违法案件是屡禁不止,给国家和医院自身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在社会上、医院职工内部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国有公立医院在内部财务控制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控环境薄弱,管理者认识不足。

目前多数医院领导是医疗专业学科代头人、领军人、业务骨干,整天忙于学术交流、临床手术、疑难杂症的处理,而对医院的发展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误解。在实际操作中,医院重大经济决策乃至日常业务开支都是院长“一支笔”,大事小事都是院长说了算,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人人负责、相互制约、识别风险的作用。院领导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医院广大职工对内部控制的看法,致使即便制定了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2006年,卫生部制定并出台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对医疗机构从事经济活动的各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各医院据此制定适合自己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很多医院并没有落到实处。有的医院认为现有的财务管理的各项法规、制度己能基本满足口常管理的需要,不必再花时间去重新制定一套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有的医院虽然建立了一套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但不够科學、严谨,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似的把一些业务规章制度组合起来当作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明确,稽核范围过于狭窄,影响了执行的效果;有的医院制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过于泛泛,没有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也没有规定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办理业务的授权范围也不够明确。

(三)固定资产难于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不尽如人意。管理理念出现偏差:重钱轻物,重购轻管。清查、盘点制度不严密。按照规定,医院应该在固定的时间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清查和盘点,但前清后乱或边清边乱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医院盘点表是根据盘点结果制作甚至压根就没有盘点表。对固定资产处理的随意性过大。有的医院不按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在处理资产减少、报废等业务时未按规定报经主管部门审批,擅自处置或低价变卖未到报废条件的固定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公立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财务控制环境薄弱

医院负责人对内部财务控制不够重视。受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再加上目前医院的经济体制存在着类似企业投资者(国家投资者)缺位的现象,使得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意识不强,整体经营水平不高。

(二)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目前仅就几个方面制订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我国医疗系统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也十分薄弱,多年来没有针对医院特色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一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制度不够科学、严谨,可操作性也大打折扣;有的单位仅仅把一些业务规章制度当做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明确,稽核范围过于狭窄,影响了执行效果。

(三)预算控制形同虚设

大多数医院预算控制流于形式。首先是医院领导不重视,形式重于实质,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其次,在编制方法上过于模式化,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简单的乘上一个百分比。第三,预算编制上急于求成,完全是为了编预算而编预算,算出的结果不是偏大就是偏小,与实际支出数相差过大。第四,在预算的控制上例外审批较多,缺乏必要的奖惩机制。

三、公立医院内部财务控制改进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环境

首先就要提高医院管理者对内部财务控制的认识,加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针对医院的管理层、会计人员及全体职工,借鉴一些内部财务控制失控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进行反面典型案例的教育等方式,使其全面了解内部控制科学管理体系,从而培养医院管理层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意识,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切实履行健全医院内部控制的职责,将内控制度落到实处。其次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防范的意识有待提高。医院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意识,要建立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责任制度,在进行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前进行可行性研究及科学论证,避免盲目投资。

(二)加强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

医院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己经制定了相关制度的,要通过回顾性检查,查找执行过程中的缺陷,不断补充完善;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符合条件的医院应该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对医院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重大会计业务事项(如固定资产购置),基础会计核算管理(如科室成本核算管理)等进行监督控制。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1)重塑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理念,还固定资产一个应有的地位。 (2)加强对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管理。 (3)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卡管理制度。 (4)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实物保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按规定对固定资产入库进行严格验收,准确登记购入资产的价值;对固定资产的转移和出借要办好手续,做好备查登记,做到账实相符。(5)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试行).2001-2007.

[2]王文光.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9):537.

[3]袁新春.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 (13): 48.

9.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篇九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方案

各科室: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整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拓展,医院次均费用上涨幅度得到一定控制。但总体上看,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问题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部分城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总量增幅较快,药品收入占比较大,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医用耗材的收入占比增加较快,不合理就医等导致的医疗服务总量增加较快等。为有效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进一步增强改革综合成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下发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卫体改发〔2015〕89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五部委文件精神,现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卫体改发〔2015〕89号)文件全文印发,结合医院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科室要将控制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强化规范医疗、完善执行医保等政策,推动实现医疗费用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医保基金运行和群众承受能力相协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控制医疗费用总量增长速度,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和耗材费用占比,优化医院收支结构,实现良性运行。坚持内外兼治、强化监管,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建立健全医疗费用监控和公开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规范和引导医疗服务行为。坚持系统治理、防治结合,逐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运行效率。坚持立足实际、分层分类,从医院和科室两个层面强化费用调控,根据不同科室医疗费用水平和增长幅度以及科室的功能定位,分类确定控费要求并进行动态调整。到2016年6月底,医院按照实际合理确定并量化科室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定期公示主要监测指标,初步建立医院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医院医疗费用总量增幅和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增幅有所下降。到2017年底,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参保患者医疗费用中个人支出占比逐步降低,居民看病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二、采取医疗费用控制综合措施

(一)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推行临床路径管理,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落实处方点评、抗生素使用、辅助用 药、耗材使用管理等制度。加强中药饮片合理应用监管,建立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建立对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等的跟踪监控制度,明确需要重点监控的药品品规数,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医院价格公示和医药费用清单制度。逐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医院不给科室和个人下达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与医院的药品、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等业务收入挂钩。

(二)强化医院内控制度。加强预算约束,医院根据发展规划和医疗费用控制目标,对医院预算进行审核。强化医院成本核算,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功能,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医院病案、临床路径、药品、耗材、物资、费用审核、财务和预算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控制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做到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三)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号),实行药品网上采购。加强对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采购国产高值医用耗材。严厉查处药品耗材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

(四)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认真执行上级支付方式改革规定,逐步完善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完善并落实医保经办机构与医院的谈判机制,动态调整支付标准,强化质量监管。充分发挥各类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与监督制约作用。在规范日间手术和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纳入医保支付的日间手术和医院中药制剂、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对高额药品和耗材进入医保目录库进行严格的经济学评价及审查。综合考虑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基本医疗需求等因素制定临床路径,加快推进临床路径管理。

(五)转变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医院通过降低药品耗材费用和加强成本控制,留出空间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政府要落实对医院各项投入政策,保证医保基金按规定及时足额结算,促进医疗费用结构合理化。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力争到2016年底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下降到35%左右。

(六)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分级诊疗 规范,综合运用行政、医保、价格等多种措施,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在统一质量标准前提下,实行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七)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加强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实施全民健康促进战略,从源头上控制患病率和医疗费用增长。

三、建立医疗费用控制考核问责机制

(一)加强医疗费用监测。医院医务科、质控科、财务科、医保科要对全院各科室医疗费用增长情况、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医疗收入结构、医疗服务效率等为核心,以国家五部委下发的主要监测指标为基础,建立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医院综合考虑医疗费用的历史情况、医疗服务需求、各科室业务开展情况及诊疗特点、物价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各科室医疗费用控制的和阶段性目标。各科室医疗费用监测体系要以信息化为基础,建立本地区信息化监管平台,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全面。

(二)加强医疗费用排序和公开。医院医务科、质控科、财务科、医保科根据费用指标监测情况,按科室进行排序,定期按规定公示排序结果,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医院 要落实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和费用公示制度。

(三)严格实施考核问责。将控费目标实现情况与科室设备购置投入、重点学(专)科建设投入、人才培养投入、财政专项投入安排等挂钩。对于控费目标排名靠前的科室医院予以优先考虑,对于达不到控费目标的科室,医院将按照实际情况核减或取消资金补助。

医院将医疗费用控制作为科室重点学科建设、新增床位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的重要依据。对未达到控费目标要求的科室,取消上述资格,经整改符合要求后再予审批新增床位、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

同时将医疗费用控制工作纳入对科室目标管理、科主任、护士长绩效考核和科主任、护士长任期考核范围,提高控费指标所占的考核权重,对未按照目标完成费用控制要求的科主任、护士长,追究其相应的管理责任。

医院将合理诊疗行为作为对医务人员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化监管体系,把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执行情况与医务人员的评优、评先、晋升、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挂钩,并纳入医疗服务信息化监管体系统一监管。

四、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各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及全体职工要进一步提高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重要性的 认识,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实施。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医院成立“夏河县人民医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长:桑吉扎西 医院院长 副组长:卓玛草 医院副院长

许扎西 医院副院长

张文清 医院副院长 组

员:杨海峰 医院医务科科长

丁玲英 医院质控科负责人

铁文兰 医院财务科科长

云 医院医保科科长

高晋婷 医院护理班主任

周草 医院院感科负责人

军医院办公室主任

各科室科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报告地点设在医务科,办公室主任由副院长桑吉扎西兼任,副主任由医务科科长杨海峰、质控丁玲英担任,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科室也要成立由科主任、护士长及兼职专干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科室具体工作。

(二)强化分工协作。医院控费办公室确定具体的控费目标以及监督考核办法,各科室要加强协同配合,统筹推进 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形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医院综合改革力度,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规范医疗行为,实现合理控费目标。各职能科室要按照职责分工,充分发挥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注重政策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三)、狠抓措施落实。全院各科室要按照国家五部委制定的20项监测招标要求,落实规范诊疗、合理用药及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规章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

夏河县人民医院

10.医院采购工作成本控制探析论文 篇十

(一)采购中的盲目决策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在采购的环节中任没有从单位的需求及实际的方面出发,采购之前盲目做出决定,从而导致大量的资料资源出现闲置,呈现严重的负债现状,形成庞大的经济损失。

(二)采购程序不规范由于医院自身需要采购的物资种类繁多、数量众多、物资价格上的不一致、运用部门又太多等众多缘故,从而呈现出采购秩序无序、混杂的现状。而今,医院采购的方法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性集中式的采购为主,然后便是政府采购和医院自身采购。医院自身的规模、招标组织的水平和经历、资料预备等多方面的要素,是给招标环节造成混乱的重要因素。然而种类繁多的招标,又是致使医药采取产品来源繁杂化,导致大部分成本花费在采购和存储两个环节之上重要缘故。

(三)采购监督不严医院的采购工作很是受到医疗行业的专业性与独特性的限制,特别是在药物和医疗机器上采购时常常会被规定厂家或品牌,这种规定品牌的采购方式往往只是重视了运用的视角,反而疏忽了在管制方面的要求。而一味的躲避监管只会导致脱节、冲突、各中腐坏现状的发生。

(四)采购费用控制难由于供货途径的样式繁多,质地的不尽一致,供应商的销售方式,从而导致了价钱方面的目不暇接,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医疗机械产品价格作为参照的医院而言。另外一方面,医疗部门还要担任相应的突发卫生状况时的责任人,而往往在这方面也大多都是采取针对特殊事件特殊对待的思路。

二、制定采购办目标

(一)采购工作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无泄密事件发生。

(二)采购项目经过班子会议研究决定后执行。

(三)完善物品采购程序,按照招标采购程序进行。

(四)坚持原则,物资的招标和采购,要有办公室下发的班子会研究记录,才能安排进行招标采购。

(五)要维护医院利益,采购结果由评审委员会集体决策。

(六)采购工作接受医院纪检监督,无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三、巩固医院成本控制的途径

(一)巩固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降低物资的消耗、增强单位的稳固、固定资产的管制,是确切的确保固定资产的完全性与安全性,尽量的发掘在具体的固定资产方面的潜质,减少资金支付,从而使得固定的资产的运用达到一定高度的效果。

1、要尽力的避免资源浪费,做好投资的可行性研究由于大型医疗机械能力抵,消耗资高的独特特性,因此医院本身内部的长远的投资急需大型医疗机械的引入。为了杜绝酿成资金方面的大量挥霍,防止在没有提前事先进行预测就盲目的引入大型医疗机械,所以,作为医院的管制部门就应当从预测的能力方面来大大提升成本的控制力、成本的估价。只有提升成本预测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完完全全的杜绝资产的浪费这一现状,在盲目购置和堆积上尽可能的防止资产的闲置和重置现状的出现,从而最大限度的显现它在管制性能上的这一职责。

2、巩固加强资产使用及保养维护工作,减少维修的成本在固定资产运用的环节中,尤其是在大型机械设备上,由于维修费用相对来说比较高,也就是说、如果能够采用定期维护的轨制,且规定相对的时间对小故障进行维护,便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大故障的发生,从而便能大大的减小维修所造成的花费,因此不可置疑的是增强医院成本控制是不可忽略的要点。有效的规划医疗部门中的职位和职员布置,确保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会计核算、财务整理、财务监察等工作都可以在相应的部门或者是职位当中得以一一落实,从而做到各司其职,各发其效,井井有条地推进医院财务内部掌控工作的开展。3、建设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任何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来说,最主要的根据是制度体系框架的建设得以有效实施。依据世界经济政策的连续调整、货币汇率的持续变动,作为医院必须综合当下市场环境的进展及变动趋向,根据医院自身内部财务内部控制的特殊性,拟定出一套系统完备、谨慎详细的财务内部控制轨制,依此来确保各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都能得以依据。

(二)构建完全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由于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其宗旨是为了增大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完整性和完备性,因此在实践中过程中,医院一定要从事情发生之前、事情发生时和事情发生后这三个层面上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实行更进一步的增强与完备。事前控制其主要目的是指对各种财务内部控制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且由授权控制、风险预示控制和尽力控制等控制方式共同构成;而事中控制指的是对医院财务本身内部掌控的一种实时性的检验,目的在于通过这一控制方式迅速察觉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缺陷,并采取行动迅速的调整同完备,当中包括了财务总监委任、审核控制和日历进程表控制等掌控的措施;最后便是事后控制,事后是指对财务内部控制践诺性相对比较强的活动展开整体的审核和评估,经过对已发生的财务状况上的问题实行概括,来为随着将要发生的各种财务活动提供参照的依据。也只有将三者进行完全有效融合才能够从本质上确保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完备性和有效性。

(三)强化财务内控的审核监督力度就目前状况来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审核监察任务主要是由各种会计律师事务所亦或是审计师事务所所负责实行。可是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效果实行的位置上来斟酌,医院应当要巩固那些外部事务所对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审察和监管,以此同时还需要对本身的财务内部控制行动展开规范,在医院内部建设起对应的审察监管部,还要对监管的人群进行改进与改善,从而有助于在强化设计能力的同时,完成审察质地的整体提高,并且确保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全体能力。

四、结语

11.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篇十一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状;途径

一、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概念及现状

1.概念

内部控制按控制目的的不同,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会计内部控制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的内容是以会计控制内容为基础,并始终围绕会计控制而发展的。

会计内部控制是指医院为了保证医疗业务和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医院资产安全完整,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所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和程序。医院各类经营活动最终都将反映到会计处理上,所以会计内部控制存在于每个经营活动中,具体来说,医院会计内部控制主要有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货币资金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合同控制等。

2.现状

(1)院领导认识不足。有些院领导存在“重医疗、轻管理”的管理理念,认为医生是医院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医疗业务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甚至觉得内部控制使办事手续繁琐,影响办事效率,忽视了内部控制的作用。有些医院虽然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只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忽略了关键的制度执行环节,因而既没有对执行情况严格监督和评价,也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2)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内部控制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有的医院内部控制就是一本本四处复制粘贴来的书,制定制度的部门不了解,其他相关部门更不解。制度与制度之间没衔接,仅仅把一些业务规章制度当作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针对医院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各种规章制度制定后就被束之高阁,没根据业务环境的改变而进行更新,使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预算管理形同虚设。医院全面预算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但大多数院领导及科室负责人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财务部门也只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这种没有领导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单靠财务部门某几个人幂思苦想编制出来的预算,其质量不高,缺乏可行性,使医院的预算管理大多流于形式。大多数医院预算执行无分析考核机制,年度预算是否被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这些关键点几乎无人问津,预算执行主观随意性很大。当然,预算执行被打折的主要原因是无预算考核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单依靠人的能动性去执行制度是不行的,必须有有力的制度约束人不得不去执行制度才行,所以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评价各流程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

(4)会计信息化落后,会计内部控制流程不易被接受。目前大多数医院虽然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没实现会计信息化。有些医院虽然购置了电算化软件,但功能模块较少,只有简单的账表模块,数据分析还得手工解决,会计电算化应有的分析、决策功能没得到发挥。有的医院电算化软件功能模块虽多,但财务软件与其他管理软件之间互不往来,数据无法共享,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要手工创造联系,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无纸化办公”虽然推行较长一段时间,但由于信息化的落后使各类审批手续仍处在“见到人方能办事”的状态,有些需要多部门领导签字的审批,往往因为“你在他不在”导致办事效率低。信息化跟不上,内控的执行力度就会大打折扣。

(5)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审计效果不理想。许多医院内审机构的设置不是出于医院管理的需要,而是迫于法律法规的规定、上级部门的要求等因素不得不成立内审机构。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相应的内审机构,而是将内审机构设为财务科室下属机构,或者将内审机构置于纪检、监察之下,使内审机构失去独立性。有些医院虽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但人员大都是财会出身,缺少不仅懂审计、财务知识,而且懂经营管理、工程技术、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不断扩展的内审职能。同时,内审人员也存在“审查本单位问题,情面难撕开,工作开展难,不好下结论”等这样那样的后顾之忧。部分医院从领导到职工都认为,内审工作不重要,只是为应付相关检查过关的设置机构,这些因素都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应有的地位,使内审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内审机构往往游荡在“无位无为”的尴尬处境中,使内审的监督评价职能没能很好的发挥。

二、公立医院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途径

1.增强内控意识,强化院领导责任意识。公立医院属于国有资产,管理得好坏只是水平问题,与一把手没有切身利益的冲突。如果一把手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实行“院长负责制”,大事小事院长说了算,必然导致一些控制程序的失效。高层管理人员的越权干预往往是导致重大舞弊行为和发生财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重要原因,所以财务部门要加大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宣传力度,让领导充分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只有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使内控得到落实。

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依据有关的法规政策,认真分析解剖医院存在的问题,分析风险,确定关键控制,制定包括预算控制、收支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做到经营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事事受程序制度制约。内部控制领导小组要定期分析内部控制的环境,根据具体的业务流程调整相应的控制措施,实现控制的常态化、过程化。

3.强化医院全面预算管理。首先,院领导应带头遵守预算管理制度,项目审批要严格履行预算审批程序,不能因预算具有不确定性而随意增减预算外开支项目;只有在院领导和各部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顺利完成。其次,把预算管理作为精、细、实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时,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目标要求,该做的必须写到,写到的必须做到,做到的必须有效,有效的必须坚持,坚持的必须控制,控制的必须记录,记录的必须分析,分析的必须改进,能够逐步实现预算编制、调整、执行、控制、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过程控制,把预算执行情况与医院经营状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避免“编一套、做一套”。

4.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从某种程度来说,借助于财务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的“机控”要比“人控”更有效率,因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使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置于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监督之下,从而对操作人员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当会计信息系统与其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时,财务人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财务管理、分析、决策上;另外财务流程与其他业务流程实现数据共享及传递时,很多“见人方能办事”的审批流程也能实现自动化,办事的效率将得到提高,业务部门接受起来也容易得多。具体解决方案如下:一是,由医院信息部门牵头,与医院现有供应商进行协商,实现各软件之间的对接;二是,购置一套能使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的一体化的软件;三是,有能力自主研发的医院,可以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开发适合的软件。

5.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一项基本措施,要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执行,就必须对其实施恰当的监督,而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根据《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一章第五条对医院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条件进行了规定,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使其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配置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使开展的审计工作高质高效,让内部审计机构真正做到“有位有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控制和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王文光.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9).

[2]方周文,张庆龙,聂兴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南[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3]刘淑华.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24).

作者简介:

12.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篇十二

1月15日, 卫生部等六部委发布《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 (试行) 》规定, 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国有企业 (含国有控股企业) 等举办的有技术准入资质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采购高值医用耗材, 必须全部参加集中采购。禁止任何形式的地方保护。卫生部将优先把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尿毒症和肺癌等20种大病涉及的高值医用耗材纳入政府主导、以省为单位的集中采购范围。对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高值医用耗材, 实行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认定的其他方式进行采购。原则上两年举行一次, 开展产品增补工作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健康报)

13.让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公平竞争 篇十三

新闻中心─衢州新闻网2013-03-02 08:40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字号:T|T

“基层卫生院百姓不够信任,大医院又人满为患,看病效率低。”昨日,市政协委员、衢州骨伤科医院院长程栋说,破解看病难,政府可以利用市场这只手,引进民间资本办医疗,给予支持政策,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公平竞争。

目前,我市有民营医院34家,门诊部20家,其中开设3年以上的39家。“由于地方行政部门没有出台配套细则以及其他原因,对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不能一视同仁。特别是在报销额度方面,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在报销比例方面相差悬殊,严重限制了参保人员对就医医院的选择。”程栋建议,借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的做法,实现全市一盘棋,建立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的公平的政策规则,也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市“一卡通”,在不同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享受相同的报销比例。

“像扶持企业那样实行一院一策,分类指导,对在老百姓心目中声誉好、治疗效果好、知名度高的专科医疗机构,给予医保政策扶持。”程栋建议。

14.公立医院改革模式 篇十四

在谈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时,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旧结构有其惯性,而新结构不是现存的,需要有人发明、试验,才能被众人接受,进而完成社会变迁。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是一个无所适从的时期,这时产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出办法,制定模式,引导人们走出窠臼。

在当前中国的大转型时代,是否也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敢为人先的引领经验呢?

发展不再惟GDP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尚未成为普遍的行动,惟GDP思维仍在不自觉地主导着我们的发展观。这时,我们看到了北京的突破,在行动上的突破。发展不再追求绝对的高速度,而是追求发展的质量,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完满和谐。在这种实际行动的追求中,产生了本报暂且为之命名的“北京经验”。为此,本报陆续在医改、住房、文化、交通、商业和环境等领域全面剖析北京经验,以期为整个中国经济的前途提供一份有分量的梳理和思考。

通过院长公开竞聘、绩效考核制,实现管办分开;通过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设立医事服务费,取消医药加成,进而试水公立医院改革核心——医药分开;同时,通过医疗保险调节机制等措施,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7月1日起,随着友谊医院正式实施医事服务费,北京市乃至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范本也正式宣告全面启动。这个以“管办分开、医药分开以及建立法人治理机制、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疗保险调节机制”为核心的“两个分开,三个机制”将正式挑战被喻为医改最难啃的“硬骨头”的公立医院改革。

财政补偿机制护航医药分开

“请问能不能预约7月1日的专家号?”“不好意思暂时还不能,我们马上要进行医药分开改革试点,挂号费用会有一些变动,建议您最近密切关注我们在网站上发布的信息。”昨日早上8点半,友谊医院的门诊大厅人头攒动,医院前台前站着一个20多岁的年轻导诊护士,在她的身边围满了四面八方来的患者,很多是咨询7月1日以后如何挂号。

原来,根据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友谊医院将成为北京第一个试水“医药分开”的公立医院:即取消15%的药品加成,建立“医事服务费”制度。

“医药分开,就是药品在医院实行进价销售,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有了以药养医,药品进到医院之后,有一个批零的加价,大概在药品上加价15%左右。现在实行医药分开,通过这种做法,切断了医院和药品的利益关系。友谊医院西药品种1000种,中药200多种,所有的药品通过医药分开,全部实行进价销售。”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刘建告诉记者,目前在北京的医疗机构中,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但在香港,这一数字仅为8%,这已经成为“看病贵”的重要成因。建立医事服务费制度,就是为了医院收益从原来的依靠药品,转向依靠医疗服务的技术、能力、水平,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鼓励医院提高医疗质量。

医事服务费的具体标准将按照医师的职级确定,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具体为:医保定额支付每人次40元,医保患者每人次个人支付标准为普通门诊2元,副主任医师20元,主任医师40元,知名专家门诊60元。与此同时,友谊医院原先的挂号费、诊疗费将全部取消。

“15%的药品加成取消之后,对医院的收入确有影响,过去医院的收入是三个部分:一部分是财政支持,一部分是医院自身开办,从医疗服务中收取一部分,第三部分是药品批零加价。”刘建透露,去年友谊医院的药品加成收入是1.26亿元,这部分取消后确实对医院收入有一定影响,所以这次政府采用取消药品加成以平移的方式,以医事服务费的方式收取。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也透露,为了确保公立医院改革顺利进行,将在试点医院建立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补偿调控机制,合理减轻医院运营资金压力,促进医院加强管理、规范行为。首先,政府对试点医院将落实六方面的投入政策,分别在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方面予以补助。在此过程中,政府将严控公立医院的建设规模和大型设备购置,防止医院盲目扩张以及出现过度检查等现象。同时,在试点医院将建立与服务量和绩效考核挂钩的财政补偿机制。记者了解到,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财政补偿方式是按照“人头”给医院补助基本经费。今后,财政部门将首先核定医院成本并确定补助标准,然后结合服务量的多少进行补偿,同时建立一笔“考核奖励资金”,与绩效考核的结果相挂钩。此外,财政补偿调控机制中,还将包含对医药价格的调控。试点医院将探索“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即市医管局不仅负责统一采购医院需要的药品、耗材,还负责物流配送,同时引入价格谈判机制。

“根据反复测算,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减少的收入,将能够通过设立医事服务费得到补偿,医院改革前后收入基本能够达到平衡。”韩晓芳表示。

取消挂号费、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会不会意味着老百姓左手掏钱换成右手掏钱?对此,刘建特别澄清:这里边的意义不一样,今后医院使用药品,使用多少不再和利益发生关系,这是第一层意义;其次,过去社会有一个共识,医生的劳务部分、医疗服务部分,特别是医生的知识、技能的收费有很多是不合理的。这次以医事服务费的形式收进来,即医药分开了,又能够体现医生提供劳务服务知识应该得到的社会承认。医院用药多少不再和收入挂钩,又能让真正献出技能、知识的医生的劳务价值得到认可。“考虑到双重意义,我觉得这样的安排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法人治理推进管办分开

由于血糖偏高,为了避免发展到糖尿病,35岁的李燕荣昨日像往常一样到友谊医院取未来三天的降糖药,但与以前必须经历挂号、划价、收费多次排队不同,这一天李燕荣只需一次排队便完成了上述所有流程。原来从6月14日起,友谊医院正式启动挂号收费通柜服务,患者在门诊各层的任一挂号收费窗口排队,均可实现挂号与交费的一次完成。

“我血糖高,两三天就要来一次医院,以前每次来必须要重新挂号,重新检查,其实就是为了拿个药,但是得前前后后排四五次。”在李燕荣看来,自己病情很稳定,每次开药并不需要三番五次的检查和挂号,如果确实因为病情具有浮动性,医院也可以一次性地帮自己把挂号单、检查单子开出来,省得自己每次到这里挂号都要排很长的队,现在有了这个通柜服务,自己的排队环节减少了,由于资源整合,腾挪出了更多可以挂号交费的窗口,单次排队的等候时间也大大减少。

事实上,通柜服务只是近期友谊医院推出的16项便民服务之一。作为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法人治理机制”的试点医院,友谊医院启动了外界常说的“管办分开”,即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实行理事会制度、院长负责制和监事会制度,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医院“扁平化”管理。此前成立的市医管局将决定任免理事长,并选聘、解聘理事。医院理事会须执行医管局的决定,接受医管局的考核、监督。同时,医管局还将成立监事会,派驻监事对医院运行管理和院长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此外,试点医院的院长还将探索实行公开竞聘和年薪制。院长须同理事会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实行和任期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院长工作评价、薪酬确定、职务任免的依据。普通员工方面,将会重新确定编制数量,然后由医院在编制控制额度内自主定员、设岗。医院员工将实行合同管理的“聘用制”。

而根据此前发布的《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市属医院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对于友谊医院这类启动试点的公立医院,其考核指标体系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各100分,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以百分制计算,定量考核占70%,定性考核占30%。定量指标中社会满意度占56分,具体包括患者满意、医疗费用控制、预约就诊率等具体项目。“这一考核体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医院绩效的最重要标准,10项核心指标中体现社会满意度的指标有7项,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安全‟等问题。”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表示。

对此,作为刚刚公开聘任上岗的刘建和他的团队在上任伊始便推出了16项便民措施,其中包括建立门诊医疗服务中心;开展窗口通柜服务;加强临床药师的用药咨询指导;检验标本当天进入检验流程,及时出具报告结果;推行“日间病房”、“一日病房”;24小时窗口预约挂号等等。

除了上述通柜服务外,为方便每日近800名患者能及时抽血化验,缩短排队时间,友谊医院护理部进行了护理岗位的动态管理,即在临床工作两年以上、每年静脉穿刺在1000例以上的护士,在完成本岗工作、合理调配好时间的前提下,如果有精力,均可以报名参加抽血岗位的工作,多劳多得。自3月底这项尝试开始后,全院已有近400人报名参加抽血岗位排班,每个班4小时。在原有6个抽血窗口的基础上,新增了4个抽血窗口,将病人的等候时间由原来的90-120分钟缩短为现在的平均15分钟。参加的护士收入也提升了10%-20%。

预付费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50多岁的延庆县人杨莲蕊,自4月21日做完肾移植手术后,每个月都要定期到医院做化验、看结果,光是药费,每个月就得花1500元左右,至今已经花了2万多元。“我觉得挺贵的,但是贵在哪里,我说不清楚,医生开什么药,让做什么检查,我们患者大多数就是按照医生的吩咐做。要是能在看病前给套方案就好了。”杨莲蕊的这一愿望即将在友谊医院得到实现。

按照公立医院改革的安排,友谊医院将启动医保付费制度改革,其中包括总额预付和按病种付费两项改革内容,总额付费即事先给医院设定一定量的医保付费限额,超过这个限额部分,由医保和医院共同承担,而按病种付费的改革则将病种组分为108个,定额支付标准依据医保定点大医院平均费用等因素确定。

由于总额预付费设立了上限,那么会不会出现医保超标往外推病人的情况?对此韩晓芳坦言,总额预付的“总额”如何确定非常重要。一方面总额的确定须考虑医院现实和增长需要,另外超出的部分不会全由医院买单。目前北京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规定,总额是以试点医院上年发生的实际费用为基础,适当考虑增长因素,确定医保定额管理指标。

“总额付费是众多的付费方式之一,其他城市也出现过实施总额付费之后,医院不看病的,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在北京我们不会,政府对这个事特别关心,财政支持力度也很大,而且现在虽然实施这个总额付费,但是付费不止是总额付费这一项,我们还有按病种付费等方式,不会出现因为总额付费不给病人看病的现象。”刘建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没钱不给看病”,“防止推诿病人”目前已写入北京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医保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将通过建立监督考核体系,对医院进行监督。

对于这样一个好消息,杨莲蕊非常赞成,“如果是按照病种组、总额预付的付费方式,那么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就要掂量掂量了,开多了药,不但没有更多的利润收入,而且医院还要为患者的医疗费用买单”。商报记者齐琳吴园园

商报面对面

在综合医院试水更有意义

对话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刘建

商报:您个人认为为什么会把公立医院的改革重点放在友谊医院?

刘建:北京友谊医院是一家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我们知道医院的类别不同,使用药品的量也是不一样的。综合医院比专科医院的用药比例大,很多病人到综合医院看病,用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像友谊医院这样的综合医院药品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60%。所以试水医药分开,就要找用药比例相对高一些的比较大的医院。因为医药分开对这样的综合医院影响比较大,将来推广的意义就比较大。

商报:改革之后,是否担心友谊医院的患者更多?

刘建:大医院资源的合理使用,我们也在研究方案,现在我们住院的病人急性期过了之后还在三级医院,本身对三级医院医疗资源是一种浪费,因为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你住了,其他需要住三级医院的病人就住不进来。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将来对于恢复期的病人,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能够发挥作用,更好地帮着我们分流。我们刚刚跟周边的10家社区医院开了联席会议,商量开展区域医疗合作。

商报:7月1日,友谊医院将正式启动公立医院改革最为核心的内容——医药分开,在此之前您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老百姓说?

刘建:医改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从医改的一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就号召医改要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添活力,医改没有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成功不了的,我希望通过我们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有序和谐的就医环境。

顶层设计

两个分开三个机制

以“管办分开、医药分开以及建立法人治理机制、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疗保险调节机制”为核心的“两个分开,三个机制”是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部内容,也是友谊医院试点的全部内容。

根据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儿童医院5家大医院分别进行法人治理运行机制试点、医保总额预付试点、医药分开改革试点等,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其中友谊医院作为全国医改的“范本”成为了此次改革试点中惟一试水所有改革项目的医院,未来它将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同时,北京还将在友谊医院首次试水“医药分开”,即取消15%的药品加成政策,建立“医事服务费”制度。具体标准将按照医师的职级确定,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与此同时,友谊医院原先的挂号费、诊疗费将全部取消。

试设医事服务费制度之后,友谊医院还将废止目前15%的药品加成,变原本医院收入的三个渠道:药费、医疗收费、财政投入,为医疗服务费用和财政投入两个渠道,从而实现“医药分开”。这表明,以后友谊医院的药品将实行进价销售,会比其他医院便宜。

上一篇:韩寒关于爱情的经典名句下一篇:酒店2014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