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高校EFL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

2024-10-25

师范类高校EFL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4篇)

1.师范类高校EFL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一

关键词:PCK,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生,发展途径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CK,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科教学知识被认为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 是区分学科教师和学科专家的重要标志。国内外研究者对PCK做过广泛的研究, 鉴于对PCK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语文、数学、化学等学科教师的PCK培养和幼儿教师的PCK培养, 师范英语本科生是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主要力量。本文主要关注师范英语本科生的PCK培养,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师范英语本科生的PCK发展途径, 以期对师范英语本科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一、“PCK”研究概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人们对教师的研究开始把重点从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技能转向关注教师本身, 其中教师知识就是被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80年代, 教师知识就成为教师研究的前沿。90年代, 获取学科教学知识的途径变成了教师教育研究的焦点 (Cooney T.J, 1994) 。本文首先归纳国内外研究者在PCK尤其是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做的研究, 其次给师范英语本科生获取PCK的途径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建议。

1. 国外学者对PCK的主要研究。

PCK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舒尔曼 (Shulman)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舒尔曼认为PCK是“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如何将特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组织与重新表征, 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不同的兴趣需要”。 (Shulman, L.S, 1986) 舒尔曼于1987年提出了构成教学知识基础的七类知识:“1) 学科内容知识 (Content Knowledge) ;2) 一般教学法知识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3) 课程知识 (Curriculum Knowledge) ;4)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5) 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 (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6) 教育情境知识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 ;7) 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 purposes and values) 。其中PCK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的差别”。 (Shulman, L.S, 1987)

之前教师知识被认为是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的重合, 而PCK概念的提出打破了这一观点, 使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结合起来, 把教师知识的实践性融入到专业性中, 为以后的教师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此概念提出之后, 很多学者把研究重点转向了PCK的研究上。上世纪90年代初期, 格罗斯曼 (Grossman) 在舒尔曼 (Shulman) 研究的基础上对PCK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格罗斯曼 (Grossman) 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由以下四种类型组成。“第一类为教师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第二类为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第三类是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第四类为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 (Grossman, 1990) 格罗斯曼 (Grossman) 指出:学科知识、普通教学知识、情境知识是PCK的三大主要来源, 它们与学科教学知识一起组成了教师知识的全部内容, 并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学科教学知识。此外, 她还认为“教师知识不是静止的。在教学以及教学反思的过程中, 教师对课程内容、学生以及自己的教学有新的认知。教师不仅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 也在课堂上创造新的知识”。 (Grossman, 1995) 虽然格罗斯曼 (Grossman) 提到了教师知识的创新, 然而她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PCK, 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科克伦等人于1993年从动态角度对PCK做出了新的理解。他们将“学科教学知识”概念重新定义为“学科教学认知” (Pedagogical Conten Knowing, 简称PCKg) , 即“教师对一般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 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PCKg模型 (见图1) 用来描述教师知识的构成。 (Cochran, K.F, 1993)

从“PCKg模型”中可以看出, 学科教学知识还是处于核心地位, 它包括学科内容知识 (Knowledge of Subject Matter) 、教学法知识 (Pedagogical knowledge) 、教学情境知识 (Knowledge o Environmental Contexts) 和关于学生的知识 (Knowledge of Students) 四种知识。这四种知识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实际上, PCK和PCKg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只不过PCKg更多地强调学科教学知识的动态性和建构性, 更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的主动作用而非被动作用。PCKg进一步丰富了PCK的内涵, 此概念的提出对随后的教师教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国内学者对PCK的主要研究。

随着国外学者对PCK研究的不断发展及成熟, 国内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PCK的研究队伍中。国内近期对外语教师PCK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教师的PCK发展、职前英语教师的PCK发展、幼师的PCK发展及PCK发展内涵上。 (吕筠, 2010;彭元玲, 2007;陈福明, 2007;梁永平, 2013) 。韩刚于2005年提出了“3DR”师范生课程改革方案。“‘3DR’即构成课程改革四要素的四个英文字 (Description, Design, Demonstration, Reflection) , 此四个字母各代表一种途径。这些基于个人体验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有可能成为师范生融合和转化不同层面知识和技能的催化剂。” (韩刚, 2005) 郑志恋等在韩刚的基础上提出了“3DT”PCK养成模式, 即:单元教学设计 (Designing) 、课堂观摩描述 (Describing) 、教学片段分解 (Decomposing) 、体验反思提升 (Theorizing)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形成PCK时的主体性及创造性。舒尔曼、科克伦等人对PCK的研究比较宽泛, 没有针对具体的英语学科, 王玉萍在舒尔曼、科克伦等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外语教师的PCK结构模式图 (见图2) 。 (王玉萍, 2013)

王玉萍认为外语教师的PCK结构主要包括4个基本部分:“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和外语教学策略知识, 亦即教师对这4种知识的综合理解、有效整合与自主建构, 这4种知识相互交融、有机结合, 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说明4种知识要素的不断融合与调整促成了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 4种知识要素中的每一种都会对外语学科教学知识产生影响”。 (王玉萍, 2013)

二、师范英语本科生PCK发展途径

根据王玉萍的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综合模型, 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由四部分组成: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和外语教学策略知识。因此要发展外语教师的PCK, 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发展。

1. 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 获得学科知识。

教师对语言的理解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 同样教师的教学信念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信念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学习及学生相关概念的看法。教师的理论和信念会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与决策表现出来 (周燕, 2005:208) , 对外语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实际课堂教学具有决定性影响 (彭伟强等, 2008)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教学信念, 要让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生, 也就是准英语老师认识到PCK的重要性, 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综合培养自己的语言基础和语言技能, 并学习英语文化、英语教学理论等, 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很多研究者把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列为教师的必备素质 (周燕, 2005;彭元玲, 2007;吕筠, 董晓秋, 2010) 。

2. 学会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学生的知识涉及多个方面, 如学生的能力、学习策略、年龄、态度、动机和知识基础等 (Cochran et al, 1993) 。由于有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等的影响, 学生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师范英语本科学生, 也就是准老师, 入职后要面对的是初、高中学生, 更要学会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初、高中生处于叛逆期, 如果对有些问题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所以给师范英语本科生开设并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两门课程是很多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必修课, 但是由于这两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很多大学生对这两门课程不感兴趣, 并没有认真地学, 只是抱着不挂科的心理, 这样的学习态度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因此, 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 如果能增强实践性和趣味性, 多讲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 或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样就为师范生将来了解学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另外, 还应结合实践, 让师范生进行了解青少年心理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动机、学习特点, 针对不同的情况, 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重组, 制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 采用适当学生的教学方法。

3. 学习教学情境知识。

外语学习情境知识广义上是指有关社会、政治、文化和周围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Cochran et al.1993) , 狭义上是指学校、班级和课堂等实际教育情境知识 (刘小强, 2005) 。教师要把学科内容知识融于社会、生活中, 让学生理解、内化, 而不是机械地灌输。因此, 一方面, 要通过教案和教学案例的分析, 培养师范类本科生学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话题写出合适的教案,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习得知识, 而不是学得知识。另一方面, 相关的师范类本科院校应组织学生观摩课堂, 看别人是如何把教学内容融于情境和生活中的。

4. 培养外语教学策略知识。

外语教学策略实际上是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获得的, 主要途径就是给师范生开设外语教学理论课, 如教学法课程,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即教学实习。只有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才能把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制定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三、结语

2.师范类高校EFL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二

一、加强专业教学

1. 开设相关理论课程

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首先要从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在新生军训期间, 及时对其进行专业介绍, 使其在正式学习前对专业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同时, 在第一学年可开设相关理论课程, 以达到初步提高学生职业意识的目的。例如, 可以开设《旅游企业职业道德》课程以增强学生在酒店工作的道德规范意识;开设《人际商务沟通》和《旅游公共关系》课程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服务于宾客和对客营销的理念;开设《现代酒店礼仪》课程让学生了解酒店业是一项高标准化的高档服务业, 等等。

2. 进行课堂情景模拟训练

现代酒店的主要接待部门为前厅部、客房部和餐饮部这三个部门, 各个院校酒店类专业的课程也大都以这三个部门的理论和实训课程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 可由一部分学生扮演宾客, 一部分学生身穿酒店职业装扮演酒店各类服务员, 分组进行情景化的业务模拟训练, 以初步体验今后的工作, 从而提高相应的职业认同感。具体操作可如表1。

3. 增加课堂外的实操演练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酒店职业意识外, 还可利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课后、在教室和实训室之外进行实操演练。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把学校最大的一栋楼改建成是一个营业的酒店, 由学生预先排好班次, 每天早晨上课前一小时身穿酒店职业装进行门童服务、电梯服务和引领服务。要求按时到岗, 把老师和同学作为服务的对象, 再利用学到的礼仪规范和职业技能进行实操演练。通过两届试点, 学生普遍反映能较快适应酒店工作, 而酒店方也感觉我院酒店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有所增强。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把自己当成是“演员”

笔者认为, 酒店员工就像是一个舞台上的演员, 而又比演员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酒店服务人员在对客服务过程中, 会有很多客人关注着你, 而且不能出错, 这就像是现实舞台中的演员;演员不需要与观众沟通, 而服务人员是要与客人沟通交流的, 所以就有着更高的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 应时时刻刻把自己当成是被人关注的演员。首先是服饰打扮上, 要求在上实训课、模拟操作课和集体活动时, 必须按规范身着酒店制服;其次是语言上, 不管对同学还是老师都必须注意礼貌, 接听电话使用电话礼仪, 称呼老师时应像酒店员工称呼客人一样, 把姓放在称谓前面, 同时在交谈中不能有否定回答。在行为举止上, 更要注意礼节礼仪, 将酒店礼仪中标准的站姿、坐姿、走姿、蹲姿、手势、微笑等礼仪付诸使用,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2. 为学校大型活动提供专业化服务

酒店类专业是一个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专业, 这就意味着学生有着更多的锻炼机会。高职院校经常会有大型会议和宴请活动, 这些接待工作可以让酒店类专业的学生承担, 这也是《会展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技能》、《宴会设计》等课程的实践学习。我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高校党建工作评估、50周年校庆等重大活动, 都是由酒店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会务工作和餐饮服务,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3. 让实训室成为学生经营的餐厅

高职院校酒店类专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各类实训室, 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下, 可以开放中餐、西餐或酒吧实训室, 让酒店类学生对全校师生营业。我院旅游系从去年开始, 把西餐实训室交给酒店协会学生社团经营管理, 从物资食品采购到广告宣传, 从冷餐会设计到成本利润的核算, 全都由学生分工操作。一年多来, 前来用餐的师生络绎不绝, 在学校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又增强了学生的酒店职业意识。

三、加强班团建设管理

1. 结合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

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院系团委、学生会还应结合酒店类专业的特点, 发动广大学生, 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讲座等团学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表2。

2. 把学生公寓当酒店客房来管理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 很长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学生公寓里度过的, 这就要求系部和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监管, 酒店类专业更应该如此。很多学生连自己的寝室都打扫不干净, 何以能做好高档酒店客房的清洁工作, 真可谓“寝室不扫, 何以扫客房”。酒店相当一部分工作是酒店的清洁工作, 因此, 不仅要让酒店类学生时刻保持寝室的干净整洁, 还应把整个公寓的走廊、楼梯、门厅等公共区域卫生包揽下来, 以便较快适应今后的酒店工作。

四、发挥教师的个人作用

1. 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

酒店类专业教师在教好专业课程、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 还要发挥个人的示范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体现出的职业性。例如, 讲授技能课程和实训课程时, 教师可身着酒店管理人员的职业装, 并佩戴胸牌, 通过其待人接物、对待同事和学生的基本礼貌礼仪、过硬的职业技能等对学生产生较强的职业熏陶。

2. 增强在课堂中的职业意识熏陶

笔者在多个酒店类班级上课前经常会发现, 四五十人的班级竟无人主动擦黑板。每遇此情况, 笔者就会立即对全班进行职业意识教育, 告诉他们酒店有很多脏活、累活要干, 不会考虑你的性别、身高、力气, 所以擦黑板这种人人能做的事情大家绝对不应该推脱。经过教育, 再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所以, 教师除了在传授专业知识外, 还应不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方面的熏陶, 使他们知道自己今后所从事职业的特点。

3. 把酒店的客人赞扬机制运用于激励学生中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三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学校作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要积极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

建设一所名校,首先要有一流的教师;教师创造一流的业绩,要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园。学校管理者必须努力培养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读书改变人生”。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一所学校,乃至一个民族。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勿忘自己也要学习,也要读书。校长读书,教师才会读书;教师读书,学生才会读书。学校管理者要率先垂范,带头学习,以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努力营造“让学习成为一种风尚、一种责任、一种习惯”的浓厚氛围,给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环境。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熏陶人、影响人、激励人、感化人。学校要提出“六个应当”与教师共勉,即应当具有“本领恐慌”意识,自觉用学习弥补理论与业务的不足,用读书“修炼”课堂;应当让学习成为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不仅靠“外力”帮助,更要靠“内力”支撑;应当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让学习与研究成为一种常态;应当学会反思,让自己在反思中走向成熟;应当主动发展自己,在压力中自我修炼,提升自己;应当找准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尽最大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风格。总之,通过创设教师群体学习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位教师都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迫切愿望,并能自觉地改进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让终身学习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二、加强校本教研,锤炼骨干培育新人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研究方面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学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学校要特别注重通过校本教研对青年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努力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课题成为他们思考的问题,让课堂成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

1. 骨干教师示范。

一学期集中举办一次骨干教师课题研究课,围绕学校的主课题,深入进行研究和探讨,由一级子课题组长负责,骨干教师提供研讨课,进行系统性研究,并请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

2. 导师制。

外聘专家做导师,确定研究计划,从教材分析、课堂点评到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指导。同时还为教师订阅教育杂志,引导教师阅读,并结合研究专题,针对实际操作中的共性问题,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让广大教师在与专家的直接交流中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

3. 校内“师徒结对”制。

要求做到“四个一”:指导教师要每月检查一次青年教师的教案,课前做具体指导;每周至少听一节青年教师的课,课后讲评,详细指导;每周至少有一次与青年教师面对面的研讨活动,指导其处理作业、精选习题;根据学科特点每周一次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

4. 开展教师练武活动。

青年教师继续教育要做到“四个一”:每周至少听一节导师的课,每月至少写一篇本专业的教育教学随笔,每学期至少上一次校级公开课或汇报课,每年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学校应当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提高对教师的专业引领水平。根据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研讨,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导向和服务,使教师能够走在教育科研的前沿;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和教科研活动,使教师的培训、进修、交流、研讨制度化;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并完成个人成长计划, 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促进青年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搭建教师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要坚持以说课、上课、反思、评课为主, 同时开展“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答疑解惑”“网上博客”等沙龙研讨, 引导教师通过与大师对话, 和同伴交流, 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让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发生碰撞、交锋、比较、鉴别, 从而产生思维的火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教师随笔、班主任论坛、学科论坛等栏目, 增设优秀教师主页, 鼓励教师将优秀的教案、课件、教育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和案例上传, 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 从而实现广泛的同伴互助和有针对性的专业引领。

四、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4.师范类高校EFL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四

关键词:教师成长,自主发展,研究自己,有效途径

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育者的身份, 要求教师专心致志, 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研究者的角色, 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来审视分析教育理论和教学情境,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教师研究自己, 是提升个人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一、教师研究自己需要明察自己的内心领域

教师工作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 信念和激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心灵和精神层面的生活与体验。教师需要与世界对话, 更需要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教师发展过程中, 我们往往注重外在环境、知识和他人的作用, 过多寄望于外部的影响与改变, 而忽略了内在精神世界的涵养与升华。

诚然,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理论经典和教育实践精华的浸润, 离不开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也离不开来自于名家、名师的指导与帮助。但是, 无论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都必须根植于内心, 渗入教师的心灵, 在内心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教师的内在心灵力量, 提升自身的教育影响力。[1]

教师发展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唤醒、转换、提升内在精神能量的过程, 其生命的内在需求在丰富的、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地整合、满足, 达到升华教师内心悟性、正确认知内在需求的发展目的。内心深度觉醒的教师对自己和学生取得成功都抱有很高的期望, 相信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的内容, 并且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所有的学生学习。教师只有明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接纳自己, 重塑自己, 才能真正激发生命中的光和热。

明察内心, 是教师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心路历程。认识自己, 要求教师认真思考本质上自己是谁、在教学世界里自己又是谁的问题, 通过丰富的教学经历逐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 领会个人的意义, 引导自己更好地实现教学和职业目标。教师只有看清自己、认识自己, 才能深刻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价值, 进而悦纳自己, 悦纳自己的职业。从一定意义上说,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寻求真实自我的过程, 教学也是教师与学生不断地发现与寻求真我的过程。

明察内心, 是一种生命的沉潜与诗性的追求。沉潜是凝神静气地蓄势, 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社会转型时期, 浮躁、喧嚣令人难以排遣。从事教育工作, 需要拥有“静”的情感状态。静, 首先是平静。面对纷扰熙攘的世界, 保持一份平静、平和的心态, 平浮躁之气, 除烦躁之情, 去功利之心。静, 其次是冷静。知识的传递、观念的形成、能力的提升, 都离不开教师的宽容与耐心、清醒与冷静。冷静, 是静观其变而后作出抉择, 是理性思考而后沉着应对。静, 更是宁静。宁静的人, 心向远方, 安宁优雅, 不为功利所诱惑, 不被鼓躁所动摇。

明察内心, 需要拥有自我重塑、自我完整的坚定意向。人, 不能没有信念。教师的信念是教育场域中应该坚守的基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信念是行动的指南, 是防止职业倦怠、遏制无意识教育行为的妙方。教育信念, 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分水岭。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 必定拥有丰盈的教育理想和坚定的教育信念, 他不会被教育的现实所遮蔽、所困扰、所束缚, 不会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真正优秀的教师, 必定是一个追求卓越的完美主义者——不因循守旧, 不安于现状, 矢志追求, 止于至善。

二、教师研究自己需要深刻反思日常专业行为方式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身为教师, 几乎每天都要与学生进行交往,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教育教学事务, 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少教师在习以为常的学校生活中, 在日复一日、单调琐细的工作过程中激情消弥, 问题意识模糊, 逐渐产生职业倦怠。重视反思的内在价值, 在反思过程中体验持久的职业进步和个人成长, 增进教师重新设计教学和改变校园文化的力量, 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反思是教师描述和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 预想并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用批判的眼光研究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动态过程。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反思和批判意识, 需要对已有的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 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通过思考教学所涉及的个人、教育、社会和道德等各个层面的问题, 研判事理人伦, 感悟为人、为事、为学之要。

有效的反思是不断进步的起点, 教师的反思是对实践智慧的总结与提升, 也是对教师教育实践的重构与改进。教师的反思有助于促发教师进一步学习教学知识, 提高教师分析和理解课堂事件的能力, 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也有助于教师实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最重要的是, 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免受惯例、传统和权威的束缚, 使个人和职业发生彻底转变。

教师的反思始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观察或教学后对教学过程以及自身或他人教学经验、理念的回忆与思考。反思内容包括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想法、做法与感受, 涵盖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教育行为等方方面面, 包含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教师自身发展、教育改革、人际关系等具体指向。[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审视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 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 有效解决和学习相关的问题。

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 总结性反思、描述性反思、解释性反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性反思, 就是在系统整理以往经历和经验、感想和感悟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加强自我监控, 使自己的思维、思想及行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业已形成的处事规则。描述性反思, 是教师回顾并重现教育教学事件的有效方式, 主要表达对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责任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想法、问题和疑问, 寻找处理课堂事件的不同方法, 评估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解释性反思则是在描述性反思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教育行为、教育事件或教育经验进行观念层面的分析、思维方式的考察, 思考“我如此行动的理由”。通过解释性反思, 教师才能真正发现经验或行动的问题之所在。[3]

教师的反思也可以借助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指导等具体途径和方式进行。除此之外, 读书笔记、案例分析、实验心得、教育叙事、教育故事等也是简便易行的反思形式。反思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 也是研究的过程、改进的过程、提升的过程。昨天, 我得到什么启迪?今天, 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哪些创新?明天, 我将如何继续完善和提升自己?……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描述和解释, 进一步梳理完善, 便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

三、教师研究自己需要涵育教育者的情怀和品质, 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成长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但关键靠自身的努力。自主成长是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成长的最佳目标, 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充分证明:只有那些善于主动发展自己的人, 才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正是凭着对卓越工作状态的不懈追求和成为优秀教师的美好期待, 他们才能够不断打破固有的路径依赖, 传道授业, 怡然自得, 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 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

做最好的自己, 需要培植支撑专业发展的个性特质。教育离不开知识的丰富、智力的增长, 更需要情感的浸润、意志的砥砺、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圆满。应该肯定, 掌握完备的学科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尤其是在新教师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不管是谁, 如果他的专业发展只走技术化的路子, 最终将失去教育的生命价值。“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4]教师职业不仅仅是技术型的职业, 教育技术不足以体现教育活动的真谛, 无法支撑起教师专业化。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依据应该是教师的个性特质。与普通教师相比, 优秀教师身上具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个性特质。他们思想开放、知识广博、信息丰沛, 更容易接受他人、更能体会他人的感受、更敏感、更宽容、更灵活、更聪明、更理性、更客观、更机警、更有创造力, 对自己的了解更全面。

做最好的自己, 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也是教师学习成长的地方。教师要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会从那些易被忽视、看似无足轻重的问题中提炼出新观点, 做出大文章。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 教师应努力做到“五个一”:通读一点教育名著名篇, 努力拓宽教育视野, 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了解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名家, 领略卓越教师的人格风范, 提升自己的教育品位;学习一点教育政策法规, 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向, 引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思考一点教育的成败得失, 扬长避短, 把工作经历转化为反思与提高的过程;总结、提炼一点个人智慧, 勤于笔耕, 厚积薄发, 在持续不断的自我修炼中成就一家之言。[5]

做最好的自己, 需要做好教育生涯规划。社会发展、教育变革, 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大凡成功的教师, 都具有极强的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自己投身于教育专业, 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成就, 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如何循序渐进地付诸实施, 这是任何一个优秀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进行教育生涯规划, 首先要做好专业精神形象设计, 明晰自己将要确立以及如何确立内心笃信的思想观点;其次要进行专业生存方式设计, 明白自己将要形成以及如何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如何形成个性化的教育行为方式, 是研究型的专业生存方式, 还是学习型或者合作型的方式?抑或这几种兼而有之?再次, 要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具体目标的设计应当细化, 注重实践的过程和点滴成就的积累。当然, 规划是一种设计, 一种预想, 要把它变成现实, 关键在落实, 在于坚守理想和信念。

教育不是重复, 而是创造。每个人只有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创造过程中, 才能尽情享受教书育人的职业幸福。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发现自己, 研究自己, 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 我们的教育人生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林高明.向内心学习[J].福建教育:中学版, 2013, 1、2:28-29.

[2]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第76-77页.

[3]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第92页.

[4][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 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第10页.

上一篇:2015团支部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申请领导解决用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