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讲稿doc(共10篇)
1.《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讲稿doc 篇一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阅读本书的最深刻的感受:
这个世界的财富往往被不创造财富的人把持和拥有,而其中的主力是:金融巨头(他们在永远存在的资金需求中获取实际财富涨落产生的差价)、报界巨臂(最终的经济利益来自于公众的信心,只有媒体大腕才能控制它)、法律泰斗(非物质流的财富非常依赖法律的保证)、具有金融头脑的企业家(以自身的财富渴求对国家改革的干预)以及参与了核心俱乐部的政论家(把以上全部内容作整合,获取团体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发动战争、控制石油、搅乱股市、调整币值及兑换比等往往成了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其最终表现则常常是对国家核心资源的合法化占有(如抵押、收购)。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书颇多诟病,但对我来说,读完后还是很有收获的。
第一,该书提供了一个看待西方政治和解读历史的新思路。以《货币战争》第二章和
第四章为例,该章节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和一战期间,国际银行家与美国政府、欧洲列强之间的博弈。书中,“国际银行家”神通广大,他们凭借手中数量庞大的资金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操纵战争。因此,战争的起因并非战争中宣扬的那样是为了民主和自由,也不仅仅是政治家们代表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而是国际银行家们为攫取民众血汗而进行的“剪羊毛”活动。
第二,该书对“货币战争”的到来做出了警告。书中言道,日本的衰退是华尔街“金
融核弹”造成的,而且07、08年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使中国、俄罗斯、冰岛等欧洲国家损失巨大,也是由国际银行家们一手策划的。更需警惕的是,中国是国际银行家们的下一个目标,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金融、货币战争。
第三,这本书教给我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作者宋鸿兵曾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
是对别人已经盖棺定论的说法进行权威思考。这种精神使他能够独辟蹊径写出这本风靡全国的畅销之作。我们很早就被告知,经济危机是随机产生的,无可避免也不可预测;而本书却大胆提出,经济危机是大资金施展阴谋的结果,是可以被预测的。且不说究竟哪种理论是正确的,这种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人所共知的“常识”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从反面讲,这本书也给我们一些启示:要避免成为阴谋论者。所谓阴谋论,是指
把一切利益分配都看做有人阴谋操纵的结果。把自身受到的委屈和不平都看做别人的阴谋,这是一种愤世嫉俗、一厢情愿的看法,会使自己的判断脱离客观和公正。判定某个事件由阴谋操纵并非不可,但必须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这个观点,否则很可能沦为毫无根据的歪曲。《货币战争》此书中的一些观点显然证据不足,很多都是作者的推断,这本书也因此多受诟病。正所谓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出一种观点要令人信服,必须提供证据,做出证明,否则学术著作难免沦为演义小说。
2.《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500字 篇二
《货币战争》——比战争更可怕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造成了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痛,而操控两次世界大战的幕后黑手却是少数几个国际银行集团的银行家,这说起来危言耸听,却是鲜为人知的实情!因为在国际银行家的眼里,没有固定的国界、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悲怆与怜悯!只有永恒的自身利益!为了本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少数的国际银行集团可以不惜发动任何战争机器,甚至可以暗中支持敌对的双方,无论哪一方获胜,最终的受益者都是国际银行家。因为只要战争爆发,敌对双方就必须消耗无比的战争物资,战争物资从何而来,就必须找国际银行家申请巨额的贷款作军费。战争结束时,获胜的一方自然需支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而战败的一方除了支付战争赔款外,同样难逃要支付银行的本息,在无钱可还的情况下,政府就成了银行家的代言人,就必须低价抵押给国际银行本国的核心资产,这样一来,国际银行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赚取永久的额外财富,输赢的双方都赚到,大发战争横财。就好比拳击比赛,拳手的表现无论精彩与否、无论谁输谁赢,而大赢家永远是幕后老板。
美国的货币发行权不在政府,而在于私人银行,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美国1863年通过的《国家银行法》规定:银行以美国政府债券作为发行银行券的储备金来发行货币,实际上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债务永久地捆绑在一起,这就是说如果政府清偿发售出的政府债券,就意味着没有债券去做国家货币的抵押,还清债务就等于摧毁了货币流通!所以美国的国债会永久无限量的增长!人民在负担日益增加的国债的同时,义务在为银行打工!而银行却被少数的国际银行家所垄断,钱无国界,所以国际银行家有充分的理由:只爱钱,不爱国!总统和首相在西方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可在国际银行家的眼里,那只是他们的前台代言人!他们可根据自身需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稍懂金融的绝大部分知道美国花旗银行,却很少有人知道罗斯柴尔德银行,全世界都知道比尔盖兹、索罗斯,比尔盖兹曾连续蝉联世界首富,身价500多亿美元,可比起罗斯柴尔德家族保守的50万亿美元的财富,那只是千分之一!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创造股市神话,他也只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马前卒而已。伦敦—华尔街轴心银行体系,是一个超级特殊利益集团,他们不忠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相反,他们控制国家和政府。联邦储备银行简称美联储,其实既不是联邦,也没有储备,就算不上银行,国际银行家们操控美联储,美联储操控着美国的金融命脉、工商业命脉和政治命脉,每次由它发出的任何金融信息都左右着全球的股市行情和银行利率!这些银行家们与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发生在世界金融业上的任何一件大事,都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前货币政策是金本位,即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必须以银行储备的等额的黄金来核定,所以当初美元也俗称美金,而这种金本位的货币流通方式无疑是束缚了国际银行家的手脚,他们的可操作赚钱的空间太小,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废除金本位,把黄金作为货币的衡量手段强行废除,想方设法打压成为普通的消费品、工艺品,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摆脱黄金储量的制约,无限量的发行货币,精心进行有准备有预谋的定点、定期、精准的定向爆破(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就好比制爆米花一般,本来你有一桶玉米,在经过国际银行家们有目的的加工工艺后,你留下的一桶是爆米花,而溢出的部分自然归国际银行家所拥有!美国不停的发售国债,到处打白条,造币厂开足马力印制美元,靠出售债务而享受提前消费,而我国目前的出口导向经济对美国的国债需求则形成了一种金融恐怖平衡的状态,如果中国停止购买美国的国债,美国经济就周转不灵,但这样也同时导致中国产品向美出口遭遇麻烦,如何步入良性循环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500字
《货币战争》是一本引起很大轰动的书,长期雄踞畅销书榜首,但这本书同时广受争议。《货币战争》的核心思想便是阴谋论,书里描述的事情是世界经济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这些银行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1929的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这些银行家甚至控制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货币战争》一书主要写金融。由于文笔流畅,且引述了许多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名人语录等,它引人入胜,勾起了一般读者对枯燥金融问题的兴趣,这是该书的一个贡献。但遗憾的是,该书对许多经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缪误甚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测,肆意定论,给读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并有可能误导政策制定者。全书每每强调,以罗斯柴尔德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如何拥有神秘的超级权力,可随心所欲地玩弄王权与政府于股掌之上,肆意操纵世界的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萧条。事实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确曾经盛极一时,至少在19世纪是公认的最有影响的跨国金融企业,在今天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也算是尚有一席之地;但是,其市场地位与影响力目前已可以说微不足道。无论是按股票与债券承销,交易及企业并购业务的市场份额,还是按旗下所管理金融资产的规模,该公司都往往排不上国际前十名,更谈不上呼风唤雨,主宰全球金融市场了。书中宣称,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最大的债权人,这并不符合事实。同样,今天的J。P。Morgan银行经过无数次分分合合,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出台前的老J。P。Morgan公司除了继承同一商标品牌,其股权结构,组织形式,公司文化,业务与客户基础皆有显著不同,市场影响力也是今非昔比。该书武断地认定,所谓国际银行家为一小撮利益一致紧抱一团的阴谋团体,而对现代金融体市场与金融机构之间空前激烈的竞争这一客观事实全然漠视。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曾经盛极一时的Drexel,霸菱等老牌银行都已破产,而书中一再提到的库恩雷波公司也已经无迹可寻。事实上,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中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其产业结构与垄断组织相去甚远,这也就是金融创新如此活跃的一个原因。金融业也恰恰是现代经济中最受监管的行业,其经营业务活动受到各国政府如财政部,央行,专职金融监管当局甚至国际组织的严格监管。书中所刻意描画的超然凌驾于国家政府乃至国际政治法律制度之上,拥有神秘权力的所谓国际银行家,恐怕除了存在于作者的丰富想象中,纯系子虚乌有。
《货币战争》一书称,历史上每次金融危机都为国际银行家故意制造,有违基本常识。该书还声称,国际银行家孜孜以求的是廉价货币与通货膨胀,也不合逻辑与情理。通货膨胀使贷款的真实价格缩水,作为债权人的银行损失最大,自然最倒霉。该书并没向读者解释清楚究竟为何国际银行家企冀的不是价格稳定,却偏偏是通货膨胀。《货币战争》一书试图给读者一种旗帜鲜明,是非清白的印象,但其实立场含糊不清,多处地方甚至自相矛盾。书中弥漫了反犹太色彩——不断影射一些国际金融家的犹太出身背景;揉杂了极左思潮——抨击私有化,自由贸易等市场经济政策;极右倾向——仇视罗斯福新政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策;民粹主义——反精英阶层,敌视华尔街,金融界与大企业;美国式的孤立主义——不信任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和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内的任何国际组织与机构;无政府主义——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并流露出对任何集中权威包括中央银行的天然不信任;对日本的同情与反西方意识(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系西方国家金融核弹打击所至;日本倡导亚洲货币基金乃天经地义,而美国的反对属极端不合理等)。总之,在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方面,此书是一杯奇特的鸡尾酒。但是,《货币战争》逼真地重现了欧美银行垄断家族对世界近代历史演变的重大而又鲜为人知的影响力。该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当今中国金融开放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为维护中国的货币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500字
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中的一代,我们没有对战争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丝毫体味不到在战争岁月中人们的苦辛,天真地认为和平才是人类史的常态。《货币战争》一书则赋予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明白,并非硝烟战火才是战争,在这个仍然有着利益纷争和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上,国家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战争,并且不论输在哪一方面,都有可能将一国置于不复之地。
《货币战争》中讲到的经济学原理很简单,但是在我本科学习经济金融的过程中,从未深入分析这些道理,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在逻辑上看上去自洽和完美的原理,其诞生竟是如此历尽坎坷、暗藏玄机。就拿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的货币创造机制(部分准备金制度)来说,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这是现代货币发行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是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优美体系,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反复存贷,放大并满足了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货币需求,也给经济活动主体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货币的过剩和不足都能通过机制自动调节。但是,《货币战争》一针见血的指出,正是这样的机制,为今后泛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也使得商业银行体系成为不劳而获的社会寄生虫,不断地蚕食人民的财富。私人拥有的商业银行空手套白狼,通过不断贷出创造出来的新钱,获得高额的利息收入。而一旦商业银行不注意控制风险,准备金率过低,新钱投放增量过大,就极有可能产生恶劣的通货膨胀,更为重要的是,银行体系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将直接转嫁给人民,特别是底层人民,由于没有任何避险工具,他们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将瞬间大幅缩水,成为最终的买单者。《货币战争》更明确地指出,这种现象的发生并非是当初机制设计的疏忽,而是银行家们有意的设计,为的就是通过掌控货币数量进而获得瓜分财富的手段,书中做了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剪羊毛。牧羊人在羊群生长过程中对羊精心呵护,为的就是在收获的季节剪下更多的羊毛,银行家们也一样,平时为经济活动的健康快速运行提供便利稳定的货币环境,一旦到时机成熟,货币也就成了剪刀,银行家借机推高资产价格,形成经济泡沫,然后在泡沫破灭过程中洗劫社会财富。《货币战争》还指出,商业银行家并不满足其在货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货币流通中介,因为仅仅存贷利差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货币游戏里的利润要向源头要,所以银行家们希望能够把持各国的货币发行权,这样就能以购买国债的方式向政府放贷,所获利润极高,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政府不得不向银行大举借钱以保证战争的持续,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政府把人民今后的税收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而高额的借款利息并非是能够在短期内结清的,剩下的只有无休止的向人民征税和向银行家们继续借款、并廉价地出售国有资产,国际银行家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战争期间和其后的时间内大发横财,并将触角拓展到实业领域,从控制货币体系发展到控制整个国家经济体系。
整部《货币战争》貌似危言耸听,故事情节生拉硬套,与近来欧美流行的有关阴谋论的小说、电影如出一辙,但是仔细想来,习惯了天真、单纯、学究式思考问题的我们真的需要从实际中获得一些关于世界的真实认知,至少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服,2007年此书出版后,书中所预言的国际金融危机真实的发生了,而且肇始者就是书中警示到的房利美、房地美,而黄金的价格也随之大涨,书中部分言论不可不谓之洞见。但是,部分观点确实无法苟同,和许多读者提出的异议一样,我怀疑当前具有缺陷的金融体制是否只有通过回归金本位一种方法才能矫正,金本位真的是被国际银行家的阴谋所颠覆的还是如经济学家们反复灌输的作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长期作为货币而存在的黄金最终为法币所取代。我个人认为,为防范应对这种无形的货币战争,在当前应该探究筹划的不是金本位的问题,中国正面临着金融人才竞争力不强,金融体系不够发达的问题,而越来越猛烈的国际化浪潮裹挟着机遇和风险已经到来,我们无法拒绝这样的大趋势,不能由于害怕被人给谋了国家资产而闭关锁国,更不能毫无防范之心地引狼入室,在各方面必须准备好应对措施,比如金融业,什么领域是永远不能向外资开放的,什么领域是暂时不能向外资开放的,什么是允许同业竞争的,都必须界定清楚,并制定好各类方案,就和下棋一样,现在来竞争的是强手,我们就要精打细算的构思好每一步棋怎么走,他们要给我们下什么样的套,这些都要想。
3.货币战争读书心得推荐 篇三
当时的国际银行家正极力打造金本位,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中国自然成了他们重点打击和吞并的对象。如此一个庞大的国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曾经拥有着先进的技术,为何在百年屈辱近代史中节节败退?
鸦片的入侵,发起了对清ZF白银货币的进攻。团团烟雾麻痹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大脑,更麻痹了这个民族。鸦片战争前,部分满清官僚已向国际金融实力倒戈,种种卖国行为无疑加剧了危机。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大规模外流,乾隆年间,国库存银高达7000万两,随着鸦片泛滥,到1850年时仅剩800余万两,已不足以应付一场战争。让伦敦金融城利用东印度公司顺利控制清朝经济的还有一个阶层,那就是洋买办。纵观世界被殖民的各国,中国较强大,情况十分特殊,西方势力无法垂直统治中国,必须有中间阶层周旋办事。他们以商人的身份与外国洋行合作,编织层层关系与金钱的网络,疏通着种种富贵与利益的渠道,“他们的前台是商场,后台是洋场,舞台是官场”。为首的席正甫开展拆票业务,使得他效力的汇丰洋行获得中国巨额的廉价储蓄,增强了对中国金融系统的控制能力,成为了“中国的英格兰银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洋买办的行为感到十分羞耻,自己的民族正面临重重危机,他们居然能如此从容地卖国。从另一角度来想,罗斯柴尔德等国际银行家的实力是多么强大,对各个国家的金融统治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这让我想起了罗斯柴尔德的那句名言:“只要让我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在国际银行家贪婪剥削中国时,也不乏少许爱国志士的反抗。雄心万丈的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东虎门销烟,虽暂时镇压了走私贩毒的网络,但他万万想不到他对抗的是国际银行家的核心金融战略。双方实力如此悬殊,虎门销烟的结果可想而知,鸦片战争爆发了。林则徐是众所周知的英雄,而胡雪岩也是反抗国际银行家势力的代表。胡雪岩决心占据生丝源头,一举击破洋行对生丝的定价霸权。于是,胡雪岩开始囤积生丝,坚持高价出售。国际银行家耍出了更狠的手段:紧缩银根。这样一来,胡雪岩无法周转资金,不但没有掌握生丝定价权,而且他苦心经营的金融帝国最终土崩瓦解。这样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的倒下,不免有些悲痛,更对那时清王朝的命运堪忧,难道那些国际银行家们真的所向披靡,主宰世界?
也许就是这样。再看看其他国家的金融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罗斯柴尔德为首的国际银行家精心策划的亚洲货币绞杀中,日本、泰国都被宰割,只有韩国人靠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主动向国家捐献黄金白银,才使韩国经济得以挽救。先前国际银行家主张在全世界推行金本位,他们做到了;后来他们又主张废金立法定货币,他们再次成功。现在的美联储完全在国际银行家的掌控之中,美元的发行权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美国国债自美联储成立以来,不断攀高,制造泡沫经济。今日欧债危机为何不大胆猜想是那些国际银行家为保卫美元而实行的战略计划。由此种种看来,一百多年前缺少爱国志士,缺少金融手段,落后迟钝的清王朝的金融高边疆的沦陷是历史必然了。
4.货币战争读书心得800字 篇四
《货币战争4》的前几章延续了阴谋论,仿佛美国早已计划好了一切(或计划好了绝大部分),这点我始终不赞成。最后两章则是给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议,在我看来也颇为幼稚,比如他大力支持“亚元”。不过,宋鸿兵认为应该支持政治体制改革,不知道是否借鉴了张维迎、华生等人的见解,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但纵观全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欧元诞生的讲解。
欧元怎么诞生的?首先是德法自普法战争开始的世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人为了永远消除战争隐患,提出“煤钢联盟”,也就是成立一个超主权组织(煤钢联盟),德法共同享有煤炭钢铁产量,并且其他欧洲国家可以自由参加。这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举措,按照宋鸿兵的说法,值得我们借鉴。
煤钢联盟之后,又成立了其他几个行业联盟,然后就诞生了欧洲共同体,然后就开始探讨金融的统一。于是欧元就诞生了。欧元的诞生经历了几十年时间,其背景是欧洲高层有一大帮盼望统一的精英,德国、法国、荷兰等国高层都有。他们经过四五十年、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在推出了欧元。
当然,欧元这几年灰头土脸,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风声鹤唳。对此宋鸿兵根本不提,我不知道为什么。按道理,他写《货币战争4》的时候这些事情早已发生了,所以完全可以对欧元做更为客观的分析。可是他没有。也许他还准备写《货币战争5》?呵呵。
我的第二个重大收获,是他对战后日本、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讲解。尤其是日本。当然,鉴于我已有相当多的了解,我觉得他对中日发展的讲解,似乎还是不够全面。不过能像他这么生动讲述的,尤其是对五六十年代中日经济发展的生动分析,我认为颇为少见。当然,他也是参考了为数不多的几本书写成的。或许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非常值得一看。
第三个收获,是他对格林斯潘的讲解和分析。同样很生动,让我们对美联储操控市场的手段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也多次提到伯南克。不过,他同样刻意回避了以来的金融危机。所以综合来看,我认为他肯定会写《货币战争5》,讲金融危机的事情。不过,对于源起美国房地产市场、终于在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各路高人早已写了很多,我不知道宋鸿兵会怎么写。获悉还是从货币阴谋论的角度?顺便再写写黄金和白银这几年的跌宕起伏?哈哈,反正我是很期待的。
对于宋鸿兵极力倡导的“亚元”,我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中日和德法不一样,中日之间的战争还是太少了,呵呵,而且领土也不接壤。另外,欧元诞生前有“煤钢联盟”,中日之间有什么?况且还有实力不弱的韩国,以及中韩之间另一个国家的问题。总之,亚元根本没有可能产生,人民币只能靠自己。
5.《未来战争》读书笔记 篇五
暑假里读了一本新书,叫做《未来战争》,我认为利用科学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人类改造社会不可缺少的手段。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未来也必将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在未来的战争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从书上看到了,这本书就是未来战争。未来的武器非常可怕,而且杀伤力极高。有一种武器很厉害,它就是激光。激光对我们来说,实际上并不陌生。科学家们一开始就意识到:激光这种奇特的`东西,注定会像曾经统领一个时代的电力那样,成为21世纪的“中流砥柱”。当激光在极窄的地方极中起来,照射到极小的面上时,他的作用就像把钉子敲进木板一样。而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激光,威力比这还要大。激光武器的厉害就更不用说了。
6.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篇六
洁净的器皿和甘露
一八五六年,老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即位,新政使人们对尼古拉一世登基时发生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又产生了新的热情,但是一贯反对权威的托尔斯泰对“挖出这些老古董”很不以为然,因而被比他大十岁的屠格涅夫用书信狠狠地教训了一翻,终于使他对这些人的思想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后他开始构思一篇关于当时得以回国的十二月党人生活的小说,但是他发现为了揭示这些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就要回到一八二五年的起义,而要写一八二五年的起义,又要去写这些人在起义时的思想产生的萌芽,也就是说要回到这些人的青年时期,亦即一八O五、一八O七、一八一二年的反对拿破伦的战争时期,从而使这小说的构思产生了质的变化,这个小说最终没能写成,但正由于这个构思和要把一切弄清楚的专注精神,俄罗斯文学史上产生了这部伟大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只写到十二月革命的前昔,写到书中以十二月党人为原型的皮埃尔•别祖霍夫有志建立秘密协会为止。这部小说的故事以这四个主要人物的思想和生活的转变穿插叙述而成。他们分别是安德列•博尔孔斯基、皮埃尔•别祖霍夫、尼古拉•罗斯托夫和鲍里斯•德鲁别茨科依,除了安德列公爵是托尔斯泰本人的理想原型外——曾致力于改革农奴制的实验(因此他在书中死去),其他三人都在十二月党人中有其原型(因而都活了下来)。特别是皮埃尔•别祖霍夫因为加入共济会而对神秘主义的兴趣(托尔斯泰曾与赫尔岑通信因为确认了这些十二月党人有信奉神秘主义的倾向而兴奋),还有鲍里斯•德鲁别茨科依(现实中是特鲁别茨科依)的临时变节倾向,以及尼古拉•罗斯托夫的脾气暴燥,但做事勇敢果断的性格,这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历史中都有记载。
托尔斯泰是写战争的大师,从那三篇关于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的小说,他就把很多写战争的作家甩在身后,这篇小说在在写作上当然更胜一筹了。这本小说大部分篇幅都是写战争,托尔斯泰不仅把每次战争(特别是奥斯特利茨三皇会战和波罗蒂诺大会战)写得各不相同,而且更要反驳战争史中的荒谬的记载。如果说历史学家是把战争符号化,传记家们把战争舞台化,那么他就是把战争外景化、大自然化。
托尔斯泰极力反驳历史学家们的军事天才说,于是他就在这本书里对拿破伦大加嘲弄(总是描写他肥胖的小手和狡诈的手套,以及描写他享受被贴身侍卫象刷他的阿拉伯小马一样刷遍全身的滑稽场景),但是这里有一个矛盾,那就是他一边嘲弄拿破伦的天才,一边又在书中大力颂扬巴拉格季翁和库图佐夫的天才。其实要解释这个矛盾并不困难,托尔斯泰在颂扬后者的时候,颂扬的不是他们的智谋,而是他们面对战争的那种顺其自然但又威武不屈、依靠人民的心态(库图佐夫虽然在战争中步步退却,但仍是咬定法国人将被迫吃马肉;而巴拉格季翁在指挥战斗的时候,总是对报告请示的人频频点头,但是什么也不说,只在必要的时候以身作责发起冲锋)。在这本小说里,托尔斯泰一方面对“顺其自然“的理念加以诠释,一方面对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加以推崇。
托尔斯泰从很早就开始读卢梭,他的思想总是带有卢梭的烙印。卢梭是法国大革命之父,其思想核心就是反对文明,回归自然。他认为人们越是追求文明,仰慕天才,生活就越来越虚荣、矫饰、窒息、弱不禁风,而只有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才能制订原始的契约,建造出理想的社会(这一点被伏尔泰大加讽刺,说人们读了卢梭的书以后应该去学习四只脚走路,然后埋头吃草)。卢梭思想的必然推论是没有受到文明教育(或毒化)的下层民众不仅值得颂扬,而且应该是未来的主人,其生活方式也是理想社会的天然雏形。当然喽,卢梭并没推这么远,但这却是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他的契约论则有共和主义的萌芽)。而卢梭思想投射到托尔斯泰精神上,就是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从反思文明中追求“心灵净化”和“自我完善”。
在《战争与和平》中,那一段发生在皮埃尔•别祖霍夫生活的转变堪称本书的精华,而且也是一条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主线。它讲的是皮埃尔•别祖霍夫在决斗中意外打伤了他妻子的情夫——本人的老友——多洛霍夫而感到苍惶、茫然、心灰意冷并尽力逃离家庭,他并不爱自己的妻子,但又不能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和自己今后要怎么生活,苦恼的要死,然后路遇老共济会会员巴兹杰耶夫。这个巴兹杰耶夫几乎一下子就看透了他的生活,并解开了他的生活之结。
巴兹杰耶夫立刻向他指出这是因为他没有信仰,而没有信仰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生活。因为信仰可以让人得到最高智慧,不认识最高智慧就只能活在一种似懂非懂、蒙昧无知、浑浑噩噩的生活之中,既受命运摆布,又受命运愚弄,还要被迫向自己的生活自欺欺人地说幸福。这些漫不经心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的某种虚空形式,如果人意识不到这点,那就不是为自己生活,而是为生活牺牲,为生活卖命、奔波、劳苦;为达不到的目标烦恼,为不需要的权利而鼓噪;以倾全力说出一句惊人之语来看不起所有人,用层出不穷的鬼点子证明自己的愚不可及。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在生活的泥潭里打滚,把自己弄得污浊不堪,在人群里发出恶臭。一旦“理想”(假如可以称为理想的话)破灭,就会苦不堪言,但为了解脱还得诤诤有词、言之凿凿,最终留下成堆成堆被人一眼看穿的孤独,多么可怜的生活,太值得人死后再死一次了。
在托尔斯泰的另一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里,伊凡•伊里奇在死前终于意识到自己和全家人都生活在这种虚枉的生活形式中,而他之前对他的妻儿态度粗暴也概因于此,于是,当他的儿子来看他的时候,他本想说一句“原谅我吧”,但是最终却没说出来,只是扭过头说了句“让我去吧”,这是多么惊人、可悲、可怕的一幕!一个人死前可以原谅所有的人,却永难原谅这种空壳的生活。
不过令皮埃尔不解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既使人们对文明兹兹以求,带着强烈的向往,以求得这世上所有的艺术和科学知识为目标——这里面绝对不乏最聪明的人——但是为什么就是他们也得不到那种最高的智慧呢?下面是巴兹杰耶夫的回答,这个回答让人惊讶:
”“我不明白。‟皮埃尔说„人的智力为什么不能达到你所说的那种认识呢?‟”共济会员露出忠厚长者的微笑。
“„至高无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们想要汲取的最洁净的甘露,„他说,‟我能用不洁净的器皿盛这种甘露,而评论它是否洁净吗?只有把内心洗净,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洁净。“”
7.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笔记 篇七
天朝的崩溃时一本很特别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对很多以前的观点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了重新说明,重新讲述了那段每个中国人都熟悉并为之悲痛的历史,向我们还原了当时那个愚昧无知的天朝。
作者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来分析历史事件,进而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在本书的第二章中表现的十分明显。第二章,章名为“骤然而至的战争”。“骤然“这两个词在这里用的十分的巧妙,因为对清王朝来说,对这场战争毫无准备。以天朝自居的清王朝从没有把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国家放在眼里,丝毫没有开战的想法。但这场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战争还是这样来到了。
本章以黄爵滋的一份关于禁烟的奏折开始,这个曾经主张严禁海口大臣突然提出了从吸毒者身上来杜绝鸦片。而这份奏折得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发对的原因大多竟然是为害怕这一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其实,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无论这件事复议了多少次,最终还是回到了严禁海口上去。这时,林则徐踏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备受崇拜的一生。
作者在分析道光皇帝选择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原因的过程中,提到了中国当时的一个致命缺点;对国际事务的无知,以及盲目的自大。他们在考虑一切事情的时候都是从国内的角度出发,并没有意识到英国的阻挠才是禁烟的终极障碍。林则徐被选上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身份正好合适,为人够清白正直。
在天朝统治者被自己蒙住双眼而不肯注意英国的时候,英国已经开始有了动作,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仑率英国军舰来访,是用武力的方式表明,英国队鸦片贸易是不惜使用武力的,可笑的是天朝的统治阶级计较的仅仅是文书上缺失的“禀”字,却忽视了真正应该注意的信号,而被忽视掉的这个信号,让中国在后来陷入了被动的禁地。
其实在道光皇帝的心里,他是极其不想看到这场战争的爆发的。于是,他将自己的旨意传达给了林则徐,于是便有了林则徐开始了自己的禁烟活动,并尽自己的能力希望可以做到道光帝的要求。可是,林则徐在接下来的禁烟活动中发现,道光帝的要求本来就是一个悖论,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引起衅端,是不可能做到的。
林则徐针对中国人的禁烟运动,依旧是老方法,查拿中国人贩售,大量进行收缴。林则徐真正的成就体现在针对外国人的禁烟活动。
他首先拿行商开刀,逐步对准外国商人。到后来,终止一切中外贸易,封锁了商馆,撤退仆役,断绝供应。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最终外国商人上缴了大量的鸦片。就有了后来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
面对很多评论所说的林则徐此举操之过急的说法,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问题的核心不是林则徐是否操之过急,而是他的做法是不是有作用。
英国后来借封锁商馆意识大做文章,乃至挑起战争,并不是战争的直接原因更不是战争的根本原因。中英贸易中,鸦片交易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当中国人想要取掉这一环的时候,战争的爆发已经是无可避免的了。
作者的一大风格是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总可以赤裸裸的披露出中国所谓的天朝的可悲。在本章第一节中,借由任命林则徐讽刺了当时统治者浅显而又自大的目光,看到的永远只有天朝,天朝不可撼动的政治体制,天朝至上的尊严,而忽略了逐渐强大的对手。在第二节中,又借由外国商人对待中国政策的态度,讽刺了不肯与“蛮夷”平等相处的天朝。
不肯否认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也犯下了很多错误,第一,谕令直接发给各国领事,林则徐将自己的对手变为了外国政府,而不是单纯的外国商人。第二,他并没有感应到英国政府态度的变化,英国政府的侵华决定已经做出,而中国上下却还在为销烟而振奋。第三,林则徐一生最大的错误,便是战争已经来临了,可他却一直没有发出战争警报。一直将外国人侵华的消息当成谣言。
他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可以称的当是最了解英国的人,他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英军的情报。可另一方面,他在分析情报时,却始终没有看出战争必然爆发的趋势。其实这也不能怪他,那个时代下,连最高统治者都始终认为一切都是安稳的,大臣们很难发现,即使发现,也很难去提出。
其实在历史上认定的鸦片战争开始的一年左右,战争的序幕早已经拉开。共有两场战役:九龙之战,穿鼻之战。这时,其实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但林则徐却认为这只是中国与非政府走私船以及私自来华军舰的战争。
在穿鼻之战之后,林则徐的制敌方略逐步完整了起来。他主要的作战方法是以海岸坚强据点,即炮台来对抗来犯的英国军舰船只。可是,这个方案存在着致命的缺点。他们认为英军无路上作战能力,绝不会发起路上进攻,便忽略了炮台根本无法抵挡侧面的路面进攻。
这种看法体现了中国当时对西方各国军事技能的无知,以及中国始终以天朝自居的盲目自大。
林则徐后来制订了一系列的作战方针,但因为他没有海战经验,大多都是纸上谈兵。很多方针都是存在明显的缺点。
后来英国侵华军队全部到齐,但却并没有发动进攻。而是进行了一些战术上的重新布置。这些行为,在中国人眼里尽然是害怕林则徐的武装准备。这些始终以天朝自居的人,可悲到了如此的地步,尽然还坚持着那必胜的神话。
8.《乌托邦》读书笔记--论战争观 篇八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的战争观
【内容摘要】:作者借书中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将乌托邦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了巧妙的对比,藉之谴责后者。英法百年战争、英国红白玫瑰战争、英西战争以及镇压各种起义,士兵在前线作战变为了残废但是国家不会对他们进行照料,他们成为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法国在和平时期毅然养了一批雇佣兵,利用他们进行对外侵略。拉斐尔·希斯拉德谴责了当时专制君主的对外侵略政策,并对乌托邦进行的战争进行了描述,突出乌托邦关心臣民幸福、保护臣民利益的正确统治原则。“你们不要战争,就决不会有战争,而你们所更应该重视的是和平,不是战争”①,通过拉斐尔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乌托邦竭力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政策。这与当时的欧洲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乌托邦 战争 雇佣兵
引言
《乌托邦》作者托马斯·莫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在1516年写成《乌托邦》,采用了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书中的人名、地名和其他专名都是杜撰。“Utopia”(乌托邦)是根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家,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莫尔本人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
一、战争原因
乌托邦人认为战争是野兽的行为,因此他们不像那些穷兵黩武对外扩张侵略的国家一样追求战争中的光荣,并且他们痛恨战争。他们不会轻易地投入战争,仅是为了保护本国领土,或是驱除侵入友邦的敌人,或是出于怜悯把某个受专制压迫的民族用武力从暴君的统治奴役中解放出来。
他们援助友邦不是仅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也不是仅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是为了替邻邦报复曾经遭受的损害。但他们的出兵是在事态初起且被征求意见后才会行动。如果乌托邦人觉得自己提出的道理不无根据,而对方对提出的损失赔偿不予理睬就会带头作战。遇到敌军的入侵时他们将不得不诉诸武力;而对于友邦商人收到另一国家的执法幌子下横加于他们的冤屈,他们会更加凶猛地运用武力。
乌托邦对于友邦受到的冤屈将会狠狠地报复,但对于自身受到的冤屈如果没有人身暴行,他们的发怒仅限于取得补偿和有关国家断绝贸易。因为他们的公民所损失的仅仅是来自公库的金钱,而那是取之不尽的,这些损失对国人的生活及生命都没有影响。但是如果一个乌托邦公民在任何地方因受欺侮而成为残废或丧命,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的阴谋,乌托邦人会先派使节查明真相,然后在罪犯未被交出的情况下马上宣布战争。如果罪犯被交出,乌托邦人将把其处死或变为奴隶。
乌托邦人的战争大多不是为了扩张,即使他们因为本国人口过多向外殖民时,与当地人逐渐融为一体,并使双方都有足以维持生活的土地。他们的战争是以保护本国人民利益为主,而不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野心。①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1页
有一种情况会被乌托邦人认为是作战的绝好理由:“如果某个民族听任自己的土地荒废,不去利用,又不让按照自然规律应当依靠这片土地为生的其他民族使用”①。这个理由在我们听来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不是为了土地,而是为了被荒废的土地。
二、战争资金来源
战争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乌托邦对雇佣军提供的酬劳从来不会吝啬,也常出高金收买敌人,这是因为他们有完全充足的储备资金。他们的资金来自以下几个途径:
(一)乌托邦有着严格的生产劳动制度,除少数人外,人人都需要参加增进国家财富,提 高社会福利,有益于全体人民衣食住行各种生活状况的改进的有益的劳动。男女以务农为主,但除此以外没人还须学一门专门手艺,他们学的都是能改善人民生活的手艺。他们每天都要进行白天六个小时的有效率的劳动,创造出丰富的产品。而乌托邦实行公有制,所有的产品汇聚到每座城市几个指定的市场。每家每户到市场上免费领取全部需要的东西。乌托邦的物资充裕,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当乌托邦人做到本身有两年的储备后,将把剩余的运销到别的国家,把其中的七分之一送给这些国家的贫民后,余下的将廉价出售。他们运回自己缺乏的东西,而且运回大量金银,日复一日,他们存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黄金而乌托邦的日常生活是不需要金银的,它们被制成奴隶的手铐脚铐、粪桶溺盆、因犯罪而成为可耻之人的金耳环、戒指、项圈、金冠,随处可见,但他们并不在乎。
(二)乌托邦人赊欠出售大量的货物,大部分的债务,乌托邦人从不索偿,但当他们必须 这笔款项借给另一国家或者必须作战时会将债款收回。
(三)乌托邦人会要求战败国支付战争费用,而且要付现金,并将其储备以便作用于类似 战争。他们还会要求战败国交出庄园,并每年从中征收大量贡金。
乌托邦人将所有的金钱储存在国内,作为极端危急时或突然事变中的保障。乌托邦人不主动发动侵略战争,但是还是在平日里做了资金上充足的准备,防患于未然。在战时他们可以凭借着金银避免本国人的亲自作战,并且由于国内的物资充足,不会影响公民的幸福生活。不像当时的欧洲的英法等为了争夺霸权、王位,耗尽人力财力,穷兵黩武;英国的圈地运动迫使佃农出走,耕地面积的减少使粮价上升,雇佣被减少,售羊由寡头操控,他们的恶意囤积致使其他牲畜的涨价,没钱的佃农有些讨饭被抓,有些被迫抢劫,被抓后与杀人同罪。战争与贵族的压迫使人民的生活日益艰难。
三、战争士兵组成及军队组织
(一)乌托邦人用他们的财富,从四面八方,尤其是从塞波雷得人当中,招募雇佣兵作战。这是一个好战的民族,他们大批离开本国,只为少量的报酬,到任何征兵的一方投效。只要哪一方可以付出更高的金钱,他就效忠于哪一方。赚到冒着生命危险赚来的钱之后,他们立刻把钱花到放荡无耻的生活中去。乌托邦人从不介意有多少塞波雷得人为他们送掉性命,他们乐意招募这些“坏蛋”以“不正当的使用”。乌托邦人认为“自己如能扫清世上这些万恶可厌的人类渣滓,将为世人带来最大的好处”②。但他们对回来取回全部酬金的人毫不吝啬。乌托邦人与塞波雷得人截然不同,他们厌恶暴力,厌恶放荡无耻的生活,不喜欢运用暴力,对于大量杀戮取得的胜利只会让他们觉得遗憾可耻。法国在和平时期也继续养着一大批懒散的雇佣兵,法国人认为若要社会安全,必须随时备有一直坚强可靠的守卫部队,主要由老兵组成,因为他们不信任新兵,而这种看法是他们不得不经常寻找战争的口实,专供士兵获得临阵的经验,而豢养这些人不利于法国的社会秩序,历史上的罗马、迦太基、叙利亚和别的许多国家的事例也都证明了豢养的这些雇佣兵不但毁灭了国家的最高权力,还把土①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61页
地城市也毁灭了,这种行为完全不利于造福社会。
(二)乌托邦人也雇佣他们支持作战的一国的士兵,或者其他一切友邦的援军,最后他们会加派一个分队自己的公民,从中推举一个久经考验的将军指挥全军,下面有两个副手,在将军遇险时,两名副手的第一名继承他的职位。战争是变化无常的,但这个安排可以使全军不会因指挥遇险而一片混乱。
乌托邦会在战争时派出的公民是在每一城市甄选自愿入伍的公民,任何公民不会被强迫到外国作战,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某人生性有些胆怯,不但自己不会表现得勇敢,而且会削弱同伴的士气”。如果有妻子渴望随丈夫出征是受到鼓励和赞扬的,他们的妻儿在战场上会被放置在自己丈夫的身旁,使他们作战时更加英勇。乌托邦人亲自上阵后是极其勇猛的,他们接受过的专门军事训练以及从小由于教育和国家的良好制度而形成的正确健全观点使他们分外有信心和勇气。“他们既不轻贱生命,轻率地牺牲自己,也不过分珍惜生命,到了应该光荣殉节的时刻还苟且求活”①。没有妻儿在身边的士兵也无须为家中的生计操心,无须为子女的未来担忧,他们精神昂扬,志在必胜。如果战争延及了本国,那些身体结实的懦夫就被送上船舰,或和勇士们混合编组,或被派去逃脱无从的地方把守城墙。乌托邦人不会轻易在自己土地上作战,而且不管什么紧急情况,决不让外国的援军进驻他们的岛上。
乌托邦人在战时不会有后顾之忧,而在欧洲国家,例如英国在和法国交战后,有些参战的英国人为国王效劳却弄得四肢不全。他们因为残疾不能干自己的行当,由于年纪小又不能学习新的行当。他们的生计堪忧,不得不去偷窃。
四、战争装备
乌托邦人穿的盔甲一场坚固,足以抵御砍杀,但又便于身体的各种动作。即使在水中游泳,也不不感到任何不便。他们使用箭作为远程武器,步骑兵都是挽弓有力、命中率高的神手。在短兵相接时,他们会放下刀剑,抡起斧头或刺或砍。他们精于法名战具,在制成后严守秘密,以免在使用前便走漏风声使使用无效。他们注重于携带易于携带,便于转动的武器。
五、战争策略
乌托邦人对用韬略战胜击溃敌人,引以为荣,公开庆祝胜利,树立庆功纪念碑,他们庆祝没有任何兽类、只有人方能取得的胜利。他们作战追求的唯一目的,如果达到就无须宣布作战。如果非战不可,他们对于“须声讨其罪行的那些人严厉的处分,使其将来不敢再犯同样的罪行”②,这是他们在战事中所要迅速完成的主要意图。
宣战后,他们会设法同时在敌人境内主要地区秘密张贴无数布告,布告上严明凡杀死敌国国王的将受重赏。此外,对布告中列名的其他人的首级也悬了次等的、但不失为优厚的赏金。乌托邦人认为这些人在挑起战争方面的罪仅次于国王。他们还对生擒受声讨的敌人给予加倍的献首级的奖金。如果受声讨的敌人起义归诚,他们也给他们同样的奖金,并保障其人身安全。敌人因为他们的举动互相怀疑猜忌,互相出卖,乌托邦人对赏格毫不吝惜,他们力求有多么大的风险就应该有多么大的奖金。他们除了付出大批黄金外,还给予在友邦内安全地带带有优厚收入的地产。这种高价收买敌人的做法在别处被谴责为不道德的残忍行径,但事实就如乌托邦人认为的那样,这些行为说明了他们的明智,可以兵不血刃地结束凶恶的战祸;也说明了他们的人道主义及仁慈为怀,“死少数的有罪之人可以使敌我双方大批无辜的人不至于陈尸疆场”③。他们同情两边的人民,因为知道不会有人民自愿走上战场,国王的疯狂只会给人民带来负担痛苦,人民追求的是和平幸福的生活。①
②[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00页[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6页
如果高价收买敌人的策略失败,乌托邦人就在敌方鼓动内讧,挑唆王弟或大臣觊觎王位,不成功的话他们就唆使敌人的邻邦卷入纠纷,重新提出国王最渴望的领土要求。乌托邦在战争中对于金钱捐助能非常慷慨,但是不轻易派出自己国家的人力。因为他们“非常珍惜本国公民,相互重视,以致不肯用任何一个同胞去换取敌方的国王”。他们可以尽情地付出金银,因为这些东西即使没有了,他们的生活同样过得很好。
在战争进行得十分激烈的关头,由精选的青壮年组成的敢死队上前搜捕敌酋。他们既明刀明枪,又暗中伏击。他们从远从近一齐进攻。大批新生力量会不断插入,让疲惫不堪的退下,继续不断攻击。乌托邦的教士离战士不远处,跪在地上,身披法医,伸出双手朝天,“首先祈祷和平,其次祈祷在双方流血不多的情况下祖国取得胜利”①。当乌托邦人占了上风时,教士驰进酣战中心,阻止本国军队对败军滥杀无辜。败军只要有看到教士并向其呼吁的,就能保全性命。败军中有触摸教师身上的法衣的,就可以使自己留下的财物免于从战争来的任何破坏。
他们追击敌军时,必在自己的军旗下保持一支随时准备交锋的人马。这可以在全军部分被击溃的情况下有后备力量使他们转败为胜。
乌托邦人在下定决定要逃脱时,敌人反而会以为他们会有别的打算。他们在发现数量或阵地上处在劣势时,会在黑夜中悄悄拔营撤退,或用策略回避敌人,有时他们会在白天秩序井然地撤兵,但是敌方在此时从后方袭击也同样危险。他们的营房周围戒备周严,有士兵亲手挖的深沟阔壕,壕沟中挖出的土堆向里方。
他们在战时都是使用策略,并尽量保证队伍前后的安全,力求牺牲最少本国的人取得胜利。
六、战后政策
乌托邦人如果和敌人订了停战协定,就严格履行,即使在敌人挑衅情况下也不破坏协定。他们不会去蹂躏敌人的土地,不烧毁敌人的庄稼,还要自己的人马远远离开庄稼,长好后可以供自己享用。他们不伤害非战斗人员(除密探),他们对于投降的城市秋毫无犯,对于攻破的城市也是禁止劫掠。他们处死反对投降的敌人,把其余参加守卫的敌兵贬为奴隶,对于战争中俘虏的士兵也不处死。他们会从罚收的财物中取出一部分犒赏曾建议投诚的人,把其余的没收财物赠给友军,他们自己对战利品一无所取。乌托邦人是友好对待人民,坚决不损害敌国人民的利益,显示出它的人道主义。
乌托邦人会要求战败国支付战争费用,而且要付现金,并将其储备以便作用于类似战争。他们还会要求战败国交出庄园,并每年从中征收大量贡金。他们派出若干公民到这些庄园中作财务经理,省出大宗款项归入公库,除非他们愿意将这笔钱存在战败国作为信贷,直到他们自己需要这笔钱。他们也会把庄园收入的一部分给那些接受他们要求去完成冒险的使命的人们。
总结
9.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doc 篇九
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它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由一个神秘的哲学导师寄来的信,从此开启了她学习哲学的道路,使她的世界开始改变,她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沸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家所思考的根本问题。随着苏菲的经历,一系列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思想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从而也引起我对这个世界谜团的好奇与思考。
《苏菲的世界》以它简洁风趣,清晰易懂的描述方式,带着我们进入哲学世界,跟着苏拉的脚步,沿着历史的足迹探索哲学的发展史。
而什么是哲学?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而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关于哲学的定义是:“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不同的人对哲学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就像书中说的,成为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书中少校笔下的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他给我的启迪却很多,我想,作者用心良苦的构思,或许是要更直观的告诉我们,真实与虚幻其实并没有什么界限,只是被一个更伟大的个体所操纵着的一些幻想而已,一切都如同谜一样,但无论如何,即使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旧存在,地球仍旧旋转,时间仍旧流逝,周而复始。。。或许这就是哲学吧!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他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虽然涉猎哲学颇浅的我还不能够像南先生那样做出深刻的评价,但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苏菲的世界》就像一把钥匙,重新开启了我心中那扇封闭已久叫做“好奇”的大门。我现在处于一种很安逸的状态,生活中的杂事渐渐磨灭了我的好奇心,对于世界存在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的样子-----天就应该是蓝色,草就应该是绿色,就像在学习过程中,对书中的知识,老师传授的方法,从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乔斯坦·贾德把这个世界比喻成魔术师的帽子拉出来的一只白兔,而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白兔的细毛顶端。我正是从细毛的顶端,逐渐地深入到兔子的毛皮中。一个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对事物探索的精神,进而我们的思维开始被固定,最后因为惰性变得呆板。只会根据前人的脚步前进,不懂的创新,是不可取的。重新拿出小时候的好奇心,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对这个世界多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这么理所当然的就存在着。
《苏菲的世界》所展示给我们的东西,并非单纯的哲学,还有更多关于生命等的真正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他将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让我们的视野变的更广阔。《苏菲的世界》让我学会了用哲学的态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认识自己。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哲学教授傅佩荣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不是万灵丹,但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德,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之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这本书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的原因吧!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祁克国,柏拉图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此书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10.知名书籍《货币战争》的读书心得 篇十
这本书主要讲了当今全球在经历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变化,并预测未来世界经济的走向,详细的分解,让我懂得了许多国际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懂得了一些经济名词。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的背景是美国由于高福利、低税收、超额的战争开销等种种原因引起了次贷危机。为了维持美国市场的稳定,美联储机构开动印钞机,大量印刷美元,收购近3000亿美元的国债。这样,美元数量猛然增多,美元大幅度地贬值。这样又导致全球使用美元的各国发生了通货膨胀。而美元的贬值,就直接导致欧元的产生。这样,美国巧妙地把自己身上的火苗引到了其他国家,尤其是富裕的欧洲。
由此,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欧洲各国忙于自救,首先,冰岛首先发出“破产”的哀鸣文明古国希腊赖掉50%的债务,还向欧盟求到一千亿欧元的救济款,却终究无法填满自己国家的债务大窟窿,导致希腊政府垮台。俄罗斯经济倒退五年,即使政府采取补救措施,卢布依然在贬值。小小的岛国日本遭受重创,本国经济可谓是阴霾密布,愁云惨淡,完全没有了当年赶超美国的趋势。亚太经济区也不景气。最严重的还是欧洲,欧元来势汹汹是美元的霸主地位险些动摇。为了让自己永久控制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坐山观虎斗,不但不出手相助,反倒让局势进一步恶化。
玩火者,必自焚。美国也欠着世界各国的债。据相关人员统计,美国算上还在吃奶的小孩子,人均负债17.6万美元。美国虽然以不断地抛售国债,再开动印钞机来还债来卷走各国财富,却不是长久之计,长期如此,美国将会失去世界各国的信任。而美国华尔街的大部分投资银行由私有变成国有,更为严重的是,雷曼兄弟的银行竟然倒闭。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讲稿doc】推荐阅读:
货币战争3讲稿06-16
货币与战争07-08
货币战争心得07-28
读后感货币战争06-27
《未来战争》读书笔记07-01
《战争与和平》的读书笔记10-30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600字07-26
读书心得朝鲜战争08-09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教师演讲稿08-28
货币贬值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