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7unit5教案(8篇)
1.人教版选修7unit5教案 篇一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1、在情境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苯酚软膏说明书中提炼出苯酚可能的化学性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降低了基本原理知识学习的枯燥性;写苯酚与溴的反应方程式时,在给出产物2,4,6-三溴苯酚的情况下,让学生判断这个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并且判断其它产物等。
2、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物理性质探究过程中,首先苯酚在室温下水中溶解度小,那么加热时会怎样呢?室温下在有机溶剂中又会怎样呢?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还是混浊的么?这些承上启下的过渡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化学性质教学中,既然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苯酚显弱酸性而不同于乙醇的性质,那么羟基会不会对苯基有影响使苯酚的性质不同于苯呢?这样引出苯酚的取代反应。
3、学生体会到科研的一般方法和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
通过对生活中苯酚软膏说明书的分析,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可能被空气中的物质氧化,具有酸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来印证学生的猜测,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实验验证化学假想的良好科研习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也力求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实际情况,没有让学生完全放开探究,而是我设定了一些模块和框架,同时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多种多样,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无法一一满足学生,使学生的探究受到限制。本来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药品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本人认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其中的一个切入口,是一种尝试,要真正落实还必须结合传统教学中好的方面,相辅相成地进行教学。
3、由于上课时间室内温度较高,关于苯酚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实验没有作成功,只好作为学生课后实验进行尝试,本人个人认为事情都有两面性,本次小魔术的失败对于同学认识到化学实验需要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的操作提供一个很好的“反面”范例,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化学科研态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人教版选修7unit5教案 篇二
一、混淆导体与超导体
【例1】如图1所示, 条形磁棒从左侧无穷远处沿圆环水平轴线垂直环平面匀速运动, 穿过圆环继续运动到右侧无穷远处.若圆环分别是金属导体和超导体, 在此两种情况下, 比较条形磁铁接近和远离圆环两阶段, 环内电流方向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前者环内电流方向改变, 后者环内电流方向不变
B.前者环内电流方向不变, 后者环内电流方向改变
C.前后两种情况下环内电流方向均不变
D.前后两种情况下环内电流方向均改变
【解析】若环是金属导体, 感应电动势产生的电能不断转变成焦耳热, 环中感应电流方向取决感应电动势方向, 条形磁铁运动穿过圆环前后, 环中电流方向随感应电动势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若环是超导体, 环不消耗电能, 条形磁铁在环左侧运动阶段, 感应电流的能量被储存在环中, 当条形磁铁运动到环右侧阶段, 感应电动势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将环中电能不断“取”出, 环中电流逐渐减弱但方向不变.超导体的一个基本特性, 就是电阻等于零, 电流通过它时, 不消耗能量.因此, 一旦一个超导环被激励了电流, 它就会永无止境的循环流动, 除非有反向激励电流去抵消它才会减少.
【答案】A
【点评】本题学生作答时容易混淆导体与超导体.对导体环来说, “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有来“拒”去“留”的现象, 磁铁中心通过环面时, 圆环相对磁场的运动方向与磁场平行, 导体不切割磁感线, 环中感应电动势为0.对超导体环来说, 当磁铁的中心通过超导体圆环时, 圆环中电流最大.
二、混淆电容、电阻和电源
【例2】 (2015· 平顶山一模) 在图2 中的甲、乙、丙中除导体棒ab可动外, 其余部分均固定不动.甲图中的电容器C原来不带电, 设导体棒、导轨和直流电源的电阻均可忽略, 导体棒和导轨间的摩擦也不计.图中装置均在水平面内, 且都处于方向垂直水平面 (即纸面) 向下的匀强磁场中, 导轨足够长, 今给导体棒ab一个向右的初速度v0, 导体棒的最终运动状态是 ( )
A.三种情况下, 导体棒ab最终都是匀速运动
B.图甲、丙中ab棒最终将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图乙中ab棒最终静止
C.图甲、丙中ab棒最终将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D.三种情况下, 导体棒ab最终均静止
【解析】题图甲中, 导体棒向右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而使电容器充电, 当电容器C极板间电压与导体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相等时, 电路中没有电流, ab棒向右做匀速运动;题图乙中, 导体棒向右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电阻R转化为内能, 当ab棒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时, ab棒静止;题图丙中, 导体棒先受到向左的安培力作用做减速运动, 速度减为零后再在安培力作用下向左做加速运动, 当导体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电源的电动势相等时, 电路中没有电流, ab棒向左做匀速运动.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容易混淆导体杆与电容、电阻和电源的不同组合.这种不同组合在选择和计算中都可以出现, 甚至还可以涉及各种图象, 如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电荷量-时间图等, 对于这些老师可以在分清本题之后引导学生勾画草图.在分清上述运动形式之后, 给导体杆加力, 若加的力恒定, 不同组合中导体杆的运动性质怎样?
三、混淆电流—时间图象与电压—时间图象
【例3】如图3 所示, 一个由导体做成的矩形线圈, 以恒定速率v运动, 从无场区进入匀强磁场区, 磁场宽度大于矩形线圈的宽度da, 然后出来, 若取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为正方向, 那么在下图中的哪一个图能正确地表示回路中电流对时间的函数关系 ( )
【解析】当线圈开始运动, 尚未进入磁场区时, 没有产生感应电流, 当ab边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定值, 因此感应电流也为定值, 方向为逆时针 (正) .当cd边进入磁场时, ab和cd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互相抵消, 没有感应电流, 当线圈继续运动, 在磁场中只有cd边时, 感应电流是顺时针 (为负) , 数值与前者的等大, cd边离开磁场后, 线圈无感应电流, 所以C项正确.
【答案】C
【例4】如图4所示, A是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 每边长电阻为r.现维持线框以恒定速度v沿x轴运动, 并穿过图中所示由虚线围成的匀强磁场区域.Ubc=φb-φc, 线框在图示位置的时刻作为计时的零点, 则b、c两点间的电势差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为 ( )
【解析】在线框进入磁场以前的运动过程, 即, Ubc=0;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 即, bc边切割磁感线, 其相当于电源部分, 其他三边相当于外电路, 根据右手定则可知, b端电势高于c端, 所以;线框完全进入磁场的运动过程, 即, Ubc=BLv;线框离开磁场的过程, , ad边切割磁感线, .综上分析, B项正确.
【答案】B
【点评】例3、例4 都是导体框匀速进入磁场, 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图象问题都要涉及电流, 所以判断时简单套用误以为电压时间图为C, 另一个错误是判断例4时, 导体框全部进入磁场中, 磁通量不变, 误以为没有感应电流而得到感应电压为0的错误结论, 若导体框穿过双磁场时, 两边同时切割磁感线时电流要变化, 还有部分同学分不清电动势、路端电压, 导体两端电压出现问题.
四、混淆匀强磁场与辐向型磁场
【例5】如图5所示, 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圈abcd, 其匝数为n, 总电阻为r, 外电路的电阻为R, ab的中点和cd的中点的连线OO′恰好位于匀强磁场的边界线上,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若线圈从图示位置开始, 以角速度ω绕OO′轴匀速转动, 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e=nBL2ωsinωt
B.在时刻, 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但此时磁通量随时间变化最快
C.从t=0时刻到时刻, 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
D.从t=0时刻到时刻, 通过R的电荷量
【解析】初始时刻, 线圈平面处在中性面,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为, 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为0, 即t=0时, e=0, 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 选项A错误;在时刻, 感应电动势最大, 表示此时磁通量随时间变化最快, 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选项B正确;, , 所以, 从t=0时刻到时刻, 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 选项C正确;根据以及从t=0时刻到时刻, 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 可得, 此时间段内通过R的电荷量, 选项D正确.
【答案】BCD
【例6】有人设计了一个汽车“再生能源装置”原理简图如图6甲所示.当汽车减速时, 线圈受到辐向磁场的阻尼作用助汽车减速, 同时将产生的电能储存.图甲中, 线圈匝数为n, ab长度为L1, bc长度为L2.图乙是此装置的侧视图.切割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恒为B, 有理想边界的两个扇形磁场区边线夹角都是90°.某次测试时, 外力使线圈以角速度ω 逆时针匀速转动, 线圈中电流i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丙所示 (I为已知量) , 取ab边刚开始进入右侧的扇形磁场时刻t=0.不计线圈转轴处的摩擦, 则 ( )
A.线圈在图乙所示位置时, 线圈中电流方向为a→b→c→d→a
B.线圈在图乙所示位置时, 线圈产生电动势的大小为
C.外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
D.闭合电路的总电阻为
【解析】有两个边一直在均匀辐向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故根据切割公式, 有E=2nBL1v, 其中, 解得E=nBL1L2ω, 根据右手定则, 图乙中的线圈通过的电流方向为a→b→c→d→a, 故A项正确, B项错误;根据欧姆定律, 电流I=E/R, 解得.线圈转动一个周期时间内, 产生电流的时间是半周期, 故外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解得P=, 故C、D项正确.
【答案】ACD
【点评】对于例5, 易将线圈全部处在磁场中替代本题中的线圈一半处在磁场中而出错;例6是辐向型磁场, 有同学会误以为是正弦式交流发电机又出错, 这样在遇到交流四值问题时要引发一系列错误, 所以上下比较有助于学生看清问题的表现, 理解问题的本质.
五、混淆原线圈中有阻和无阻
【例7】正弦交流电经过匝数比为的变压器与电阻R、交流电压表V、交流电流表A按如图7甲所示方式连接, R=10Ω.图乙是R两端电压U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通过R的电流i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
B.电流表A的读数为0.1A
C.电流表A的读数为
D.电压表的读数为、
【解析 】由图象知T =2×10-2s, f =50Hz, ω = 2πf = 100πrad/s, 故, A项正确;再根据知, I1有效值为0.1A, B项正确, C项错误;电压表读数应为副线圈电压有效值, , D项错误.
【答案】AB
【例8】 (2015· 全国新课标Ⅰ卷) 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3∶1, 在原、副线圈的回路中分别接有阻值相同的电阻, 原线圈一侧接在电压为220V的正弦交流电源上, 如图8所示.设副线圈回路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为U, 原、副线圈回路中电阻消耗的功率的比值为k, 则 ( )
A.U=66V, k=1/9
B.U=22V, k=1/9
C.U=66V, k=1/3
D.U=22V, k=1/3
【解析】原、副线圈电压比等于匝数比, 根据副线圈负载电阻的电压U, 可知副线圈电压为3U, 线圈电流, 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所以原线圈电流, 那么原线圈输入电压, 整理得U=66V;原副线圈电阻消耗的功率根据P=I2R, 电阻相等, 电流之比为1∶3, 可以得功率比为1∶9, k=1/9.
【答案】A
【点评】两道题的差异是原线圈所在的电路, 一个无电阻, 一个有电阻, 不管怎样, 我们解答时只需一步一个脚印, 按照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以分清, 但是, 在实际问题中, 有些同学审题不清, 急于求成反而弄巧成拙.
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三
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增加到8个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正价由+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到-1、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掌握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
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1.记住7个横行,即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2.记住18个纵行,包括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1个第Ⅷ族(第8、9、10纵行)和1个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
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四.能综合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正价数=8-?最低负价?。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五.能综合应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及其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主族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正价及最低负价数同为奇数或偶数。
六.能综合应用元素周期表。
预测元素的性质;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等。
七.典型试题。
1.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 >H2YO4 >HXO4
B.非金属性:X >Y >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2.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A.1 B.3 C.5 D.6
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 >B >C >D B.原子序数:d >c >b >a
C.离子半径:C >D >B >A D.单质的还原性:A >B >C >D
4.1月,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出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298。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第七周期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相似
C.该元素位于ⅢA族 D.该同位素原子含有114个电子,184个中子
5.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X >W >Z >Y。W原子的最外层没有p电子,X原子核外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Y原子最外层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Z原子核外电子中p电子数比Y原子多2个。Na、Mg、C、O。
(1)X元素的单质与Z、Y所形成的化合物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2Mg+CO2?点燃 ?2MgO+C。 Mg(OH)2 < NaOH
(2)W、X元素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__________ < __________(填化学式)。这四种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为_____ >_____ >_____ >_____(填元素符号)。Na >Mg >C >O。
6.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铍元素的氢氧化物(难溶于水)是两性氢氧化物,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Be(OH)2+H2SO4?BeSO4+2H2O;Be(OH)2+2NaOH?Na2BeO2+2H2O。
7.制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目的。人们曾采用过乙醚、NH3、CH3Cl等作制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制冷剂。
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____ >_____ >H2O、HF;
第三周期SiH4 >PH3 >_____ >_____。
(2)化合物的毒性:PH3 >NH3;H2S_____H2O;CS2_____CO2;CCl4 >CF4(填>、<、=)。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l的化合物上。
(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为-128℃,新制冷剂的沸点范围应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反复试验,一种新的制冷剂氟利昂CF2Cl2终于诞生了,其它类似的还可以是__________
(4)然而,这种制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_____变化趋势来开发制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 毒性 ② 沸点 ③ 易燃性 ④ 水溶性 ⑤ 颜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
B.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
C.室温时,零族元素的单质都是气体
D.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化合价和它的族序数相等
2.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O+ C.NaH D.H2O2
3.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下列事实能证明其金属性比钾强的是
A.其单质跟冷水反应,发生剧烈爆炸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大
C.其单质的熔点比钾的熔点低 D.其氢氧化物能使氢氧化铝溶解
4.短周期元素X和Y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且X呈价态,Y的原子序数为n,则X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n+5 B.n+3 C.n-3 D.n-11
5.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E与周期表中A、B、C、D四种元素上下左右紧密相邻,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的是(镧系、锕系元素除外)
A.4x B.4x+6 C.4x+10 D.4x+14
6.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XY B.XY2 C.XY3 D.X2Y3
7.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8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有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按原顺序改为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第14列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B.第8、9、10三列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C.从上到下第17列元素的单质熔点逐渐降低
D.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8.下列各组顺序的排列不正确的是
A.半径:Na+ >Mg2+ >Al3+ >F? B.碱性:KOH >NaOH Mg(OH)2 >Al(OH)3
C.稳定性:HCl >H2S >PH3 >AsH3 D.酸性:H3AlO3 < H2SiO3 < H2CO3 < H3PO4
9.已知X、Y、Z、T四种非金属元素,X、Y在反应时各结合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放出的能量是Y >X;氢化物稳定性是HX >HT;原子序数T >Z,其稳定结构的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而其离子半径是Z >T。四种元素的非金属型从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X、Y、Z、T B.Y、X、Z、T C.X、Y、T、Z D.Y、X、T、Z
10.我国最早报道的超高温导体中,铊(Tl)是重要组成之一。已知铊是ⅢA族元素,关于铊的性质判断值得怀疑的是
A.能生成+3价的化合物 B.铊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C.Tl(OH)3的碱性比Al(OH)3强 D.Tl(OH)3与Al(OH)3一样是两性氢氧化物
11.根据已知的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中的元素种类数,请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
A.18 B.32 C.50 D.64
12.有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质子数总和为32,价电子数总和为18,其中X与Z可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通常为液态的化合物,Y、Z、W在周期表中三角相邻,Y、Z同周期,Z、W同主族。
(1)写出元素符号:X_____、Y_____、Z_____、W_____。H、N、O、S。
(2)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13.A、B、C、D是短周期元素,A元素的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它的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离子化合物,1 mol该化合物含有42 mol电子,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2np2n。C、D两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内层电子数的一半。C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式写出:N、O、P、Li。
(1)A、B元素形成酸酐的化学式__________N2O3、N2O5。
(2)D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Li+2H2O
(3)A、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__________ < __________。PH314.在周期表中,有些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左上访或右下方的另一主族元素相似,如锂与镁都能与氮气反应、铍与铝的氢氧化物均有两性等,这称为对角线规则。请回答:
(1)下列关于锂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Li跟过量O2反应生成Li2O2 B.LiOH加热时,不会分解
C.Li遇浓H2SO4不发生钝化 D.Li2CO3加热时,分解成Li2O和CO2
(2)锂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__________外,也生成微量的__________。
(3)铍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具有_____性,证明这一结论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已知Be2C+4H2O??2Be(OH)2?+CH4?,则Al4C3与过量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① ② ⑨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1)表中元素 ⑧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它的_______(填酸、碱)性比元素 ⑦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_______(填强、弱)。
(2)位于第二周期的某元素的原子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多1个,该元素是表中的_____(填编号),该元素与元素 ⑤ 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键;该元素与元素 ⑨ 形成的化合物中,元素 ⑨ 显_____价。
4.人教版化学选修五第二章教案 篇四
第一节脂肪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
2、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
3、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点】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一、烷烃
1、结构特点和通式:仅含C—C键和C—H键的饱和链烃,又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烷烃的通式:CnH2n+2(n≥1)师:接下来大家通过下表中给出的数据,仔细观察、思考、总结,看自己能得到什么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表总结出烷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2、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呈规律性变化,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2)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3)常温下的存在状态,也由气态(n≤4)逐渐过渡到液态(5≤n≤16)、固态(17≤n)。
(4)烃的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师:我们知道同系物的结构相似,相似的结构决定了其他烷烃具有与甲烷相似的化学性质。
3、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
(1)取代反应如:CH3CH3 + Cl2 →CH3CH2Cl + HCl
(2)氧化反应CnH2n+2 + —O2 →nCO2 +(n+1)H2O 烷烃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师:接下来大家回忆一下乙烯的结构和性质,便于进一步学习烯烃。
二、烯烃
1、概念: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链烃叫做烯烃。通式:CnH2n(n≥2)
2、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与烷烃相似)
师:烯烃结构上的相似性决定了它们具有与乙烯相似的化学性质。
3、化学性质(与乙烯相似)(1)烯烃的加成反应:(要求学生练习)
(2)氧化反应(燃烧):CnH2n+2 n3O2n CO2 + n H2O(使酸性KMnO4 溶液褪色): R—CH=CH2 R—COOH + CO2(3)加聚反应
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讲]二烯烃跟烯烃性质相似,由于含有双键,也能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这里我们主要介绍1,3-丁二烯与溴发生的两种加成反应。
[讲]当两个双键一起断裂,同时又生成一个新的双键,溴原子连接在1、4两个碳原子上,即1、4加成反应
二烯烃的加成反应:(1,4一加成反应是主要的)
以上两种加成是二烯烃与溴等物质的量加成,若要完全发生加成反应,1 mol 溴,CH2=CHCH=CH2 +2Br2 CH2BrCHBrCHBrCH2Br
二烯烃可发生加聚反应
如(2)加聚反应 的二烯烃需要mol 的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乙醇 浓硫酸
2.装置:圆底烧瓶、温度计、铁架台、水槽、集气瓶、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
3.步骤:(1)检验气密性。在烧瓶里注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1:3)的混合液约20mL(配置此混合液应 在冷却和搅拌下将15mL浓硫酸满满倒入5mL酒精 中),并放入几片碎瓷片。(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伸 入液面以下)(2)加热,使温度迅速升到170℃,酒精便脱水 变成乙烯。(3)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乙烯。(4)再将气体分别通入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5)先撤导管,后熄灯。
4.反应原理:(分子内的脱水反应)
5.收集气体方法:排水集气法(密度与空气相近)
6.现象: 溶液变黑;气体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7.注意点:
(1)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为什么是1:3? 答: 因为浓H2SO4在该反应中除了起催化作用外,还起脱水作用,保持其过量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浓H2SO4保持较高的浓度,促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2)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答:①催化剂 ②脱水剂(③吸水剂)
(3)为什么要迅速升温到170℃? 答:如果低于170℃会有很多的副反应发生。如:分子之间的脱水反应
(4)为什么要加入碎瓷片? 答:因为反应液的温度较高,被加热的又是两种液体,所以加热时容易产生暴沸而造成危险,在反应混合液中加一些碎瓷片是为了防止暴沸,避免意外
(5)为什么制取乙烯时反应液会变黑,还会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答: 因为在该反应中还伴随有乙醇与浓硫酸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C2H5OH + 2H2SO4(浓)2C+2SO2↑+2H2O ; C + 2H2SO4(浓)CO2↑+2SO2↑+2H2O,由于有C、SO2的生成,故反应液变黑,还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6)怎样证明生成气体乙烯中混有二氧化硫气体?怎样除去二氧化硫气体? 答:①证明用品红溶液 ②除去用NaOH溶液+品红溶液
(二氧化硫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方程式)
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几个为什么 河北
(7)为什么温度计必须插入液面下? 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反应原理: CH3-CH2- OHCH2=CH2↑+H2O,温度要迅速上升到170℃,防止140℃时生成 副产物乙醚,因为: CH3-CH2-OH+HO-CH2-CH 3CH3-CH2-O-CH2-CH3+H2O。该反应属于“液体+液体生成气体型”反应,两种液体混合后,装于圆底烧瓶中,加热要用到酒精灯,只有当温度计插入液面下,但不能接触瓶底,才能准确测出反应时反应液的温度,避免副反应的发生,确保产物的纯度。
(8)为什么收集乙烯用的是排水集气法? 因为乙烯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相接近,而且乙烯又难溶于水,故采用该方法。
烯烃的顺反异构
1、顺反异构
2、形成条件:(1)具有碳碳双键(2)组成双键的每个碳原子必须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小结]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
三、炔烃
1、概念: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称为炔烃。
2、乙炔的结构
分子构型:直 线型,键角:180°
3、乙炔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原理:CaC2+2H2O→CH≡CH↑+Ca(OH)2(2)装置: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3)收集方法:排水法。
[思考]用电石与水反应制得的乙炔气体常常有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因为其中混有 H2S,PH3等杂质的缘故。试通过实验证明纯净的乙炔是没有臭味的?(提示:PH3可以被硫酸铜溶液吸收)。[讲]使电石与水反应所得气体通过盛有硫酸铜溶液、重铬酸钾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闻其气味。H2S和PH3都被硫酸铜溶液、重铬酸钾溶液吸收,不会干扰闻乙炔的气味。
注意事项:①为有效地控制产生气体的速度,可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②点燃乙炔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思考]为什么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可以有效控制此反应的速率?
[讲]饱和食盐水滴到电石的表面上后,水迅速跟电石作用,使原来溶于其中的食盐析出,附着在电石表面,能从一定程度上阻碍后边的水与电石表面的接触,从而降低反应的速率。
[思考]试根据乙炔的分子结构特征推测乙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4、乙炔的性质
物理性质:乙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可燃性(明亮带黑烟)2C2H2 +5O2 4CO2 +2H2O [演示]点燃乙炔(验纯后再点燃)[投影]现象;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推知:乙炔含碳量比乙烯高。②易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叁键断裂)[演示]将乙炔通入KMnO4酸性溶液 [投影]现象:溶液的紫色褪去,但比乙烯慢。
[讲]乙炔易被KMnO4酸性溶液所氧化,具有不饱和烃的性质。碳碳三键比碳碳双键稳定。(2)加成反应 [演示]将乙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投影]现象:颜色逐渐褪去,但比乙烯慢。证明:乙炔属于不饱和烃,能发生加成反应。[板书]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分步进行
[随堂练习]以乙炔为原料制备聚氯乙烯 P33[学与问]
1、哪些脂肪烃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它们有什么结构特点? 烯烃、炔烃,含有不饱和键 [学与问]
2、在烯烃分子中如果双键碳上连接了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将可以出现顺反异构。请问在炔烃分子中是否也存在顺反异构现象? 不存在,因为三键两端只连有一个原子或原子团。
四、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5.人教版选修7unit5教案 篇五
选修4 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及燃烧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盖斯定律。教科书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浅显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进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然后再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证来论证盖斯定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本节引言部分用几句简短的话说明了学习盖斯定律的缘由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科书以测山高为例,并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论证。最后用co的摩尔生成焓的计算这个实例来加强学生对于盖斯定律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了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的基础上,利用燃烧热的数据,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热化学计算。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掌握一种着眼于运用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2)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 《模块学习要求》
了解反应热和含变得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1.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2.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3)本节在本章及本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4)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5)学习重点
1. 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不同质量反应物与能量变化、生成物的量与能量变化的关系等)(6)学习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7)教学方法
a.类比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途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b.推理法-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c.言语传递法-适时引导
d.实践训练法-例题分析、当堂训练
教学中还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反应热、燃烧热、盖斯定律等理论概念,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重视概念和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2、进行有关燃烧热计算时,要强调以1mol纯物质为标准,因此须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的△h相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出现分数形式)。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之间的换算关系,但还要强调是以1mol纯物质完全燃作标准来进行的。
3、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联系很紧密,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习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发生燃烧的反应为例,不仅巩固、落实了知识和计算能力,还能通过计算的结果说明这些物质燃烧时,其△h的数值都很大,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
(2)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有关单位书写正确。
(3)计算准确
(4)反思解题关键处(燃烧热的标准、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错误易发处 2.教学过程(1)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 知识铺垫: 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且为学生设计测定“h2(g)+1/2o2(g)==h2o(g)△h1=-241.8kj/mol,h2o(g)==h2o(l)△h2=-44kj/mol
那么,h2的燃烧热△h应该是多少?
做好知识与理解的铺垫
环节二 创设情景 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δh1=? 引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 ②若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 环节三 盖斯定律 的引出 分析教材中的插图1-9,在进行类比,得出盖斯定律,并从能量守恒角度加以理解
环节四 盖斯定律 适当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练习,的应用 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盖斯定律和加强概念的应用。环节五 小结盖斯 定律、作业(2)教学过程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学内容 c 教师行为 e 学生行为 e 教学意图 1 知识铺垫 情景创设:
下列数据表示燃烧热吗?为什么?
h2(g)+1/2o2(g)==h2o(g)△h1=-241.8kj/mol
那么,h2的燃烧热△h应该是多少?(已知: h2o(g)==h2o(l)△h2=-44kj/mol)
思考:
不是,因为当水为液态是反应热才是燃烧热。
h2(g)+1/2o2(g)==h2o(l)△h=△h1+△h2=-285.8kj/mol 初步了解”途径“,为理解盖斯定律做铺垫 2 新课引入 情景创设:
如果2mol碳不完全燃烧成2molco时,会有多少能量损失呢? 思考并回答:
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 ②若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 分析讨论;通过什么途径来得知能量的损失。(1)实验测定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得知。3 盖斯定律的引出
教师引导思考--观察教材p11图1-9 类比--①c(s)+1/2o2(g)==co(g)δh1=? ②co(g)+1/2o2(g)== co2(g)δh2=-283.0kj/mol ③c(s)+o2(g)==co2(g)δh3=-393.5kj/mol 引导学生从能量守恒考虑理解盖斯定律。回答思考结果
[学生活动]讨论发现:由碳生成co时的反应热的计算方案: ① + ② = ③,则 δh1 + δh2 =δh3 所以,δh1 =δh3-δh2 =-393.5kj/mol+ 283.0kj/mol=-110.5kj/mol 学生归纳:得出盖斯定律
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4 盖斯定律的应用 列举例题 例题1 这个热化学方程式说明了什么? 分析回答:
石墨不会自动变成金刚石;石墨与金刚石的能量相差不远。巩固理解 5 小结:归纳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学生总结: 深刻体会理解 盖斯其人简介: 附件1 学习过程反思与评价
1.在今天的探讨活动过程中,你觉得自己
a.很喜欢这种探讨学习的方式、感到这样学到的知识更不容易忘却
b.不喜欢这种方式,还是老师讲授的好,感到这样上课浪费时间,处理习题少。c.能够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d.仍然不知所措,被动接受和记录老师和同学得出的结论 e.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2.今天这节课你感到快乐吗?什么时候最快乐? 3.上完这节课你有什么遗憾吗? 附件2 知识考察 检测题: 课后作业:
1、书写盖斯定律内容:
2、教材p14第6题
3、补充作业: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ti,涉及到的步骤为:
tio2ticl4ti 已知:① c?s?+o2?g?=co2?g? ?h=?393?5 kj·mol?1 ② 2co?g?+o2?g?=2co2?g? ?h=?566 kj·mol?1 ③ tio2?s?+2cl2?g?=ticl4?s?+o2?g? ?h=+141 kj·mol?1 则tio2?s?+2cl2?g?+2c?s?=ticl4?s?+2co?g?的?h=。
答案:?80 kj·mol?1 第二课时
(重点在反应热的计算上;包括盖斯定律的应用;进行不同类型习题的巩固练习上;注意计算格式,书写规范性-计算过程带入单位)[复习]盖斯定律的内涵、燃烧热的定义。[例1] 在 101 kpa时,1。6g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 89.0 kj的热量,ch4 的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燃烧热为多少? 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ch4(g)+2o2(g)= co2(g)+ 2h2o(l);δh=-890 kj/mol 即ch4 的燃烧热为 890 kj/mol。
1000 l ch4(标准状况)的物质的量为:
n(ch4)=v(ch4)/ v m=1000l / 22.4l·mol-1 = 44.6mol 1mol ch4 完全燃烧放出 890 kj的热量,44.6 molch4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44.6 mol×890 kj/mol=3.97×104kj 答:ch4的燃烧热为 890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 3.97×104kj。[解] 根据题意,葡萄糖的燃烧热为2800kj/mol。
g葡萄糖的物质的量为:n(c6h12o6)= m(c6h12o6)/m(c6h12o6)=100g/180g·mol-1=0.556mol。1mol c6h12o6完全燃烧放出 2 800 kj的热量,0.556 mol c6h12o6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0.556 mol×2800 kj/mol=1560 kj。(2)18g水为1mol,生成6mol水放热为2800kj,生成1mol水放热为2800kj×1/6=466.67kj.答:(1)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产生1560 kj的热量。(2)466.67kj.例3.科学家盖斯曾提出:”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利用盖斯定律可测某些特殊反应的热效应。(1)(s,白磷)+(2)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相同的状况下,能量较低的是_________;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___________(填”高“或”低")。解析:依题意求:
据盖斯定律有:
=(?2983.2+4×738.5)kj/mol=-29.2kj/mol,即。
白磷转化为红磷是放热反应,稳定性比红磷低(能量越低越稳定)。
例4.要使1000g水由25℃升温至100℃,须燃烧多少摩尔甲烷?这些甲烷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多少升?(水的比热容为4.18j/(g·℃);甲烷燃烧热为890.31kj/mol)当堂练习--教材p14--1、2、3、4、5 附加当堂巩固练习
1、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o2(g)=co2(g)△h=-393.51 kj/ mol c(金刚石)+o2(g)=co2(g)△h=-395.4 kj/ 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2、已知2h2(g)+o2(g)=2h2o(l)△h=-571.6 kj/ mol co(g)+1/2 o2(g)=co2(g)△h=-283.0 kj/ mol 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kj的热量,同时生成3.6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的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已知1mol白磷转化成1mol红磷,放出18.39 kj热量,又知:
p4(白,s)+5o2 = 2p2o5(s)δh1,4p(红,s)+5o2 = 2p2o5(s)δh2,则δh1和δh2的关系正确的是(b)a.δh1>δh2 b.δh1<δh2 c.δh1=δh2 d.无法确定 [解析]设想p4(白)转化为p(红),由题意第一个反应放的热量大于第二个反应,故δh1<δh2。
4、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汽放热241.8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若1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kj,则反应h2(g)+1/2 o2(g)=h2o(l)的△h= kj/mol。氢气的燃烧热为 kj/mol。
5、已知ch4(g)+2o2==co2(g)+2h2o(l);△h=-890kj/mol,现有ch4和co的混合气体共0.75mo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气体和18g液态水,并放出515kj热量,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写出求算过程。教学评价
学习过程反思与评价
1.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觉得自己
a.不喜欢这种方式,还是老师讲授的好,感到这样上课浪费时间,处理习题少。b.能够积极思考
c.仍然不知所措,被动接受和记录老师和同学得出的结论 d.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2.今天这节课你感到快乐吗?什么时候最快乐? 3.上完这节课你有什么遗憾吗? 知识考察
[作业] p13 7、8、9、10、11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作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1、100g碳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且 c(s)+1/2 o2(g)===co(g)△h=-110.35 kj·mol-1,co(g)+1/2 o2(g)===co2(g)△h=-282.57kj·mol-1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较,损失的热量是()
a、392.92kj b、2489.44kj
c、784.92kj d、3274.3kj
2、火箭发射时可用肼(n2h4)作燃料,二氧化氮作氧化剂,这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汽。已知:n2(g)+2o2(g)==2no2g)△h=67.7kj·mol-1 n2h4(g)+o2(g)== n2(g)+ 2h2o(g)△h=-534kj·mol-1 则1mol气体肼和no2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a、100.3kj b、567.85kj c、500.15kj d、601.7kj
3、已知:ch4(g)+2o2(g)==co2(g)+2h2o(l)△h=-q1kj·mol-1 2h2(g)+o2(g)==2h2o(g)△h=-q2kj·mol-1 2h2(g)+o2(g)==2h2o(l)△h=-q3kj·mol-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 后恢复到到常温,放出的热量(单位:kj)为()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3
4、充分燃烧一定量丁烷气体放出的热量为q,完全吸收它生成的co2生成正盐,需要5mol·l-1 的koh溶液100ml,则丁烷的燃烧热为()a、16q b、8q c、4q d、2q
5、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 cuso4(s)+5h2o(l)△h=+q1kj·mol-1。室温下,若将1mol无水硫酸铜溶解为溶液时放热q2kj,则()a、q1 >q2 b、q1=q2 c、q1
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a、h2(g)+ cl2(g)===2hcl(g)△h=-184kj·mol-1 b、ch4(g)+2o2(g)==co2(g)+2h2o(g)△h=-802.3j·mol-1 c、co(g)+1/2 o2(g)===co2(g)△h2=-293kj·mol-1 d、2h2(g)+o2(g)==2h2o(l)△h=-571.6kj·mol-1
7、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zn(s)+1/2 o2(g)===zno(s)△h1; hg(l)+1/2 o2(g)===hgo(s)△h2;则zn(s)+ hgo(s)== hg(l)+ zno(s),△h值为()a、△h2-△h1 b、△h2+△h1 c、△h1-△h2 d、-△h1-△h2
8、已知h2(g)+ cl2(g)===2hcl(g)△h=-184.6kj·mol-1 , 则hcl(g)==1/2h2(g)+1/2cl2(g)的△h为()a、+184.6kj·mol-1 b、92.3kj·mol-1 c、-369.2kj·mol-1 d、+92.3kj·mol-1
9、已知:a(g)+b(g)==c(g)△h1;d(g)+b(g)==e(g)△h2;若a、d、混合气体1mol完全与b反应,放出热△h3,则a、d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h2-△h3):(△h1-△h3)
b、(△h3-△h2):(△h1-△h3)c、(△h3-△h2):(△h3-△h1)d、(△h1-△h2):(△h3-△h2)
10、已知①2c(s)+ o2(g)===2co(g)△h=-221.0 kj·mol-1,②2h2(g)+o2(g)==2h2o(g △h=-483.6kj·mol-1 则制备水煤气的反应c(s)+h2o(g)==co(g)+h2(g)的△h为()a、+262.6kj·mol-1 b、-131.3kj·mol-1 c、-352.kj·mol-1 d、+131.3kj·mol-1 11、10g硫磺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so2,放出的热量能量使500g h2o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 ,热化学方程式为。
6.人教版选修7unit5教案 篇六
诗歌由于具有音乐性,所以是最适合朗读的文学体裁,而且因其大多简短精练而深受学生喜爱。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诗歌选用较少,只在选修6 Unit 2Poems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诗歌特辑,除了必修4Unit 3Ataste of English humor中的短篇笑话,学生最喜欢的恐怕就是选修6的Unit 2Poems了。高中英语教科书中诗歌选材的质与量研究对于完善我国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建议在每一单元中都补充与话题相关的诗歌,并以高一教材为例提出了可行性设想。(刘秀珍,2006)笔者撰写此文旨从诗歌可读性和学生兴趣方面逐一评述选修6 Unit 2Poems中所选取的诗歌,并提出自己的补充建议。
一、选修6Unit 2Poems选材分析
新高中英语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六Unit 2Poems中选取了以下几首不同类型的诗歌。
1.Poem A
“Hush,little baby,don’t say a word,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mockingbird.
If that mockingbird won’t sing,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diamond ring.
If that diamond ring turns to brass,
Papa’s going to buy a looking-glass.
If that looking-glass gets broke,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billy-goat.
If that billy-goat runs away,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nother today.”(刘道义, 2007)
这是一首用来哄小孩睡觉的传统英语童谣,“aabbc cddee”韵脚整齐,朗朗上口,用来让学生了解英语童谣的风格和类型十分合适。但是对于高二学生来说,过于浅显直白,学生念两遍后基本就没什么兴趣了。
2.Poem B
“I saw a fish-pond all on fire,
I saw a house bow to a squire,
I saw a person twelve-feet high,
I saw a cottage in the sky,
I saw a balloon made of lead,
I saw a coffin drop down dead,
I saw two sparrows run a race,
I saw two horses making lace,
I saw a girl just like a cat,
I saw a kitten wear a hat,
I saw a man who saw these too,
And said though strange they all were true.”(刘道义,2007)
这首无意义(荒诞)清单诗同样韵脚整齐、容易上口而且滑稽有趣。但也仅此而已,其内涵诗意无可深究, 学生大多一笑而过,因为同类的笑话没法让人笑很久。
3.Poem C
“Our first football match
We would have won...
If Jack had scored that goal,
If we had just a few more minutes,
If we had trained harder,
If Ben had passed the ball to Joe,
If we’d thousands of fans screaming,
If I hadn’t taken my eye off the ball,
If we hadn’t stayed up so late the night before,
If we hadn’t taken it easy,
If we hadn’t run out of energy.
We would have won...
If we’d been better!”(刘道义,2007)
这首描写足球赛的清单诗贴近学生生活,但是没有工整押韵,不上口,由于母语中唐诗宋词严格格律的影响,学生很难把它当做是诗,不如其他节奏韵律鲜明的诗歌能够引起朗读兴趣,勉强模仿当做作文去写倒是可以。
4.Poem D
“Brother
Beautiful,athletic
Teasing,shouting,laughing
Friend and enemy too
Mine”(刘道义,2007)
5.Poem E
“Summer
Sleepy,salty
Drying,drooping,dreading
Week in,week out
Endless”(刘道义,2007)
6.Poem F
“A fallen blossom
Is coming back to the branch.
Look,a butterfly!
(by Moritake)”(刘道义,2007)
7.Poem G
“Snow having melted,
The whole village is brimful
Of happy children.”
(by Issa)(刘道义,2007)
这几首描写兄弟、夏天、蝴蝶和冬雪的小诗简短精练、贴近生活,然而只有前两首押了尾韵。Poem D第三行“Teasing,shouting,laughing”里的“ing”,Poem E第二行 “Sleepy,salty”里的 “y”和第三行 “Drying,droo- ping,dreading”里的“ing”。整体上节奏韵律感都不是很强,也不容易上口。虽然其中不乏诗意,如Poem F中将蝴蝶看做落花的暗喻,Poem G中形容词“brimful”的应用使得两首诗不至于被一眼看透,但因其精练简短而大大降低了可读性,无他,结构简单,内涵诗意也不很深, 两秒钟就读完了,多读反而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破坏美感。
8.Poem H
“Where she awaits her husband
On and on the river flows.
Never looking back,
Transformed into stone.
Day by day upon the mountain top,
wind and rain revolve.
Should the journeyer return,
this stone would utter speech.”
(by Wang Jian)(刘道义,2007)
译文:望夫石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唐诗英译向来难,上文这首《望夫石》可说是其中精品,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英语与母语两种文化的显著差异。但是作为高二的学生,能否深刻体会诗中的情感, 笔者表示怀疑。如果可以,学生也更可能因为对母语文化的理解而倾向于接受母语版非英语版,对母语产生积极评价性认知(边永卫,高一虹,2006)的同时,对英语产生消极的评价性认知。由于国内大部分学校重监管轻疏导,高二学生大多有暗恋情怀,笔者建议选用Edgar Allan Poe的To Helen或者William Shakespeare的Sonnet 20,更契合学生心理。
二、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建议
根据学习动力理论中的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自我需要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蒋长好,2008)教材的选择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此种需要。诗歌的真谛在于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形成不同的意象所传递出来的含蓄隽永的情感之美,要让学生真正有所体味,应该选择那些经典的富于人文意趣的长诵不衰的诗歌,而不能因为惧难一味选择简短且过于浅显直白的诗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6 Unit 2 Poems中所选取的诗歌仅仅满足了学生对于几种诗歌类型的浅层了解需求,而没有足够深层地触及英文诗歌的语言情感之美,学生对于英语诗歌的兴趣还要靠课外材料来激发和维持。如Edgar Allan Poe的To Helen和Alfred Tennyson的Break,Break,Break:
1.To Helen
“Helen,thy beauty is to me
Like those Nicean barks of yore
That gently,o’er a perfumed sea,
The weary,way-worn wanderer bore
To his own native shore.
On desperate seas long wont to roam,
Thy hyacinth hair,thy classic face,
Thy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Lo!in that shadowy window-niche
How statue-like I see thee stand,
The agate lamp within thy hand,
Ah!Psyche from the regions which
Are Holy-land!”(陶洁,2005)
这首短诗的主题是一位名为海伦的美丽女性。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特洛伊的海伦是美的化身。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明喻暗喻来描写海伦的美貌。第二行中诗人将海伦的美貌比作往昔尼西亚的三桅船,能让大海变得芬芳,将水手带回家乡。第四行使用了头韵,“weary, way-worn wanderer”里的“w”,这三个词形象地展现了水手的疲惫。第七行的“Thy hyacinth hair,thy classic face”和第八行的“Thy Naiad airs”使用了排比,第九行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和第十行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使用了对偶,女主人公风信子般的头发、典雅的面庞和水仙女般的风姿将诗人带回到古希腊罗马的荣光。第三小节不再继续赞美女主人公的美貌,而是将她比作另一位美丽的公主,爱神丘比特的妻子普绪喀,普绪喀是灵魂的意思,即赞美其灵魂。 这首诗的节拍和押韵不是十分规则,但整体上文句优美、意蕴深远、乐感强、悦耳动听,读起来令人舒心。
2.Break,break,break
“Break,break,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O Sea!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O,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O,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Break,break,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王守仁,2005)
这首纪念朋友的短诗使用了多种辞格,如头韵、循环节、顿呼、象声等。头韵如“boat on the bay”里的“b”, “haven under the hill”里的“h”,“day that is dead”里的 “d”。诗中首行和十三行重复了“break,break,break”, 和第二行与第十四行的“O Sea!”形象地模拟了海浪拍击礁石破碎后退去的声音,生动妙绝,略加点拨,甚至能引发学生一片惊叹。第五行和第七行的 “O,well for”是诗人把大海当做了直接交流的对象。在如此之短的一首诗中,诗人创造了丰富的视觉意象,有“gray stones” “fisherman’s boy”“sister”“sailor lad”“boat”“bay”“hill”。 悦耳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哀伤。诗人还使用了大量的单元音和双元音、长元音和双元音舒缓怀旧,如同叹息、呻吟、哭泣和哀悼,诗人的内心感受触手可及。 有第二小节男孩玩耍、少年水手歌唱的欢快情景反衬对比,使得诗人失去朋友的心情显得更加灰暗。船回到了海港,但是诗人再也触碰不到朋友的手,听不到他的声音,只有海浪声依旧。全诗感情真挚、语言精巧,读起来令人黯然魂销。
7.人教版选修7unit5教案 篇七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出示幻灯一: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几乎人人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在背诗,对李白一定耳熟能详了,他的诗也一定能背出很多来,下面我们就来给听课的的老师展示一下我们的积累。这样吧,咱们以一竖排为一组,看哪一组同学的积累最丰厚。背一首可以,背不下来一整首背名句也行。现在开始。
大家背得太好了,有一些我都忘了,我回去也得好好复习一下了,要不然都要落伍了。同学们也是一样,别人会背而你不会的,回去也积累一下好吗?
背了这么多李白的诗,那么,喜欢李白吗?请说出理由。(两三个人即可)
四、作者简介:
1、(出示幻灯二: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这是文学史中对他的概括)
2、较通俗的说法是:李白长得比较帅,且武艺高强,有傲骨,从不屈从,很有男人味!(这是李白的超级粉丝我给他的评价)。
3、关于他的诗风的评价:请大家打开书32页找到相关链接,找名同学读杜甫的评价。
4、(出示幻灯三:其他有关李白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句诗被一个考生引用在高考作文中,成就了一篇满分作文。
总结:李白是个奇男子,他的生花妙笔,留下无数奇文。今天,我们就要通过李白的这篇奇文,进入李白的奇梦。
五、解题:(出示幻灯四)
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
引言:大家一定会发现我的这个题目和书上给的不一样,其实我是想通过它告诉大家这个题目应该这样断句。为什么呢?因为本诗也题做“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意思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么说来,这个“吟”这就没有实际意义了。那么,这个“吟”字有什么作用呢?它是个标志,与“琵琶行”中的“行”,“长恨歌”中的“歌”一样,标明本诗为古诗的一种体裁。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和诵读,标题应写为这样。
吟: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内容上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
简介文体知识。(出示幻灯五)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
出示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出示幻灯六)
六、写作背景:
引言:题为“梦游”,就说明这篇文章记的是一个梦。梦到底是什么呢?(这可是诺贝尔奖研究的课题。)梦往往是稀奇古怪的,但它却是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不满,但在梦中却往往得到了满足。那么,现实中有哪些事让李白不满,值得他如此强烈的反抗呢?
(出示幻灯七--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当他得知自己被玄宗召幸时,曾写诗道:“仰天大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同时,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七、诵读:
引言:我知道你们已经背完了这首诗了,我先来背一遍这首诗的第一段,请大家品评。(平淡地快速背一遍)
总结:作为赏析的第一步,诵读决不是背这么简单。诵读要注意什么呢?语速,语调,断句。
好了,明确了诵读要注意的方面,下面谁来为大家诵读一下。
八、划分结构,概括内容,体味作者感情变化。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梦之由雄峻巍峨景仰向往夸张、衬托、拟人
月下飞驰 清幽寂静兴奋急切
登山赏景 壮美奇绝陶醉忘返
梦之境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迷离恐慌绘声绘形绘色
神仙洞府 绚烂盛大震惊迷惘
梦境消失 失落惆怅
梦之感蔑视权贵直抒胸意
九、合作探究:分组设题,鉴赏品读
引言:这本选修的书名为“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考题中有一道6--8分的古代诗歌鉴赏,联系起来看,我想咱们高中选这个文本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古典诗文修养,另一方面也应该是想借助它来提高大家的诗歌鉴赏水平吧。那么我在设计这堂课时就想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大家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方法。
以前做诗歌鉴赏题都是别人出题我们答,而现在我想请大家以这篇课文为蓝本,自己出题自己答。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完成全篇,那样任务太重。我们要分工合作,分组设题,每个组完成课文的一部分。我们就按座位分,四个人为一组,每组研究两句诗。
(一) 那么,怎么做呢?请大家回忆我们平时做的诗歌鉴赏题的一般都从什么角度设题。那么,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角度设题:
1、形象: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语言:某个词的语音、语义、活用,表现力,在句中的作用,用词特点,句式,语言风格等
3、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情与景,动与静,实与虚,远与近,扬与抑,抒情方式,色彩变化,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象征、衬托、比兴、联想与想象,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典故等。
(二)幻灯八--分组讨论设题:
(三)幻灯九--合作探究鉴赏:
十、全文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节:
1、诗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总结:以虚衬实,引出写作重点。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本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天姥山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修辞手法有夸张、衬托、拟人。作者情感是景仰和向往。
板书:
(二)第二节:
1、重点探究:在这里,各路神仙都到齐了,乐队演奏迎宾曲,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相当热闹辉煌,李白到底有没有参与这场异彩缤纷的盛会?理由?怎样看待这个梦?说一说你的想法。
答:没参与。
理由:诗中有云: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当飘飖而下的仙人排列在他面前的时候,李白竟吓得魂飞魄散,其原因何在?我想就是神仙不想让李白参加他们的派对,也就是说,你是我们不欢迎的来客。你还是回去吧!所以,李白一下子醒了。
如何看待: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是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根据注解,李白当时心情不爽,被人赶出朝廷,比较郁闷。这个梦是符合天宝二三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他想进入上流社会,但那个社会不接纳他,导致他理想的幻灭。用朱自清的话来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总结:当时的李白的生活的确不如意,进入长安后,过了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很快就招人嫉恨。直到皇帝老儿赐金放还。长安的这段经历,对李白来说,确实如梦一场。那么,这个梦就有了象征意味,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这个梦不正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李白在许多诗里直言不讳的说过,供奉翰林不过是一场梦。如“一官即梦寐”;“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鲁中送二从第赴举之西京》);“长安如梦里”(;“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远海”》等。《天姥吟》即是记梦之作,焉能不言及平生愤懑之事?
2、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
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所写的“梦”,向来有“美梦”“恶梦”之说。今人流行的看法认为梦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征,是黑暗现实的对立物,是诗人理想所系,诗人以仙境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中学教学参考资料即采用这一说法。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中却云:“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也认同此说,并断言天姥之梦是“可怕之梦”。90年代以来,这种阐释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此说主要有三个依据:全篇梦境的弥漫清冷氛围、想象之物不都让人迷恋、受惊而起。
我以为这两种说法都只看到了一面。李白入宫之前,对宫廷生活的向往是一场美梦;入宫之后,现实的宫廷生活却是一场恶梦。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虽多有出入,但大都认为它和李白进入长安前前后后有关,那么说它反应了李白入宫前后的思想情感变化,也不为牵强。
诗作开篇提到的“瀛洲”,我以为是李白用来象征他所追求的真正仙境的;而“天姥”象征人间仙境,也就是李白理想中的皇宫。五岳、赤城山、天台山衬托天姥山的雄奇,实可理解为写皇家气派非凡。真正的仙境是“烟涛微茫信难求”,“天姥”则“云霓明灭或可睹。”于是退而求其次,来登“天姥”。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心绪与“轻舟已过万重山”何等相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心里更坚信“我辈岂是蓬蒿人”,中间也夹杂有王者高高在上的感觉。“千容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虽说李白比刘姥姥有见识多了,但由一介平民直入皇宫,想必也会有刘姥姥那失态与惊奇。“熊咆龙吟”两句为非同凡响的皇宫的到来渲染声势。“云青青”以下六句,则可为履登朝堂那一刻渲染声势。“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比况皇帝上朝,金碧辉煌,人中之杰如同人中之仙,云集一堂。
就在这美梦之巅,梦境令人不可思议的就结束了。而反对“美梦”说的就指出,既然是美梦,何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其实我们读诗还应该于无字句处去读。诗人在“仙之人兮列如麻”之后应有省略:皇宫是不是我想象?这些峨冠博带的大人是不是我想象中的人中之仙?这省略才是写梦境的最终目的。而诗人在他的《梁甫吟》中写得就明确一些:“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路怀着朝圣之心来到灵山,然而那些白受他们顶礼膜拜的真佛,却也个个俗不可耐,拜金势利。好在他们只为取经,经文到手,什么怨气也不在心上。倘或他们要在灵山生活、工作,那恐怕免不了孙悟空又要大闹灵山。不过有魔高一丈的如来,孙悟空也闹不到哪里去。但这美梦醒来是恶梦的遭遇,恐怕和李白进宫前后的遭遇是一样。诗人为何省略呢?或许是往事不堪回首,或许是不屑于写那些龌龊者的行径,也或许他知道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只露出一部分,留下你想象的空间。
3、意象和重点词:
(1)飞: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夸张,形容心情急切,让人想象李白在月光下那种飞翔飘逸之态,表现诗人梦游的急切心情。人在梦中,极容易就飞起来了。
(2)月:李白一生喜月,写月的诗句数不胜数,最有名的当属“花间一壶酒,……,”月亮就是李白的知己。因而,飞往景仰向往之地,有知己陪伴,那心情怎不轻松愉快?
(3)送:主语为“月”,便有了拟人的味道。
总结这三个字:在月光下飞翔,有月相伴相送,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4)谢公屐:干什么用的?有没有现在流行的阿迪、耐克、美津奴好?是由我们的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发明的登山专用鞋--上山时去掉前齿,易于登山;下山时去掉后齿,如履平地。讲究啊,以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登山还是选国产的谢公屐好!”
(5)青云梯:青云为梯,可见山高,极言山势陡峻。相关成语--平步青云、青云直上。
(6)半壁见海日:一般看日,均选山顶,比如泰山山顶有个日观峰,就是观日出极佳之选,此处说在半山腰就见到了日出,是暗指天姥山极高。
(7)天鸡:注意,不是田鸡,而是神仙养的鸡,传说此鸡一叫,天下的鸡全叫,“天鸡一唱天下白”。
总结:诗歌至此,湖月,天鸡,青云,海日,境界开阔,有声有色,好一派奇景。此时的诗仙,沐一生月光,看一溪清波,听一耳鸡鸣,观一轮红日。此情此景,怎一个“乐”字了得!
(8)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黑云翻滚,烟雾升腾,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害怕。在电视剧中这往往是怪物出现的征兆,可是文中要出场的却是什么呢?神仙洞府中的仙人!所以这两层的画面就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让人仿佛一下子从地狱进入了天堂。
(9)栗、惊:使动用法,是深林颤栗,使层巅震惊;也都是拟人手法,移情于物。
(10)虎鼓瑟,鸾回车:虎为百兽之王,鸾是什么鸟?《山海经》说“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可见是吉祥之鸟,而鸾鸟居然当起了车夫,老虎在弹奏琵琶,也许在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用鸾鸟当车夫,用老虎弹奏琵琶,那坐车之人的身份只能是神仙了,所以神仙出场了。
(三)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乐”指什么?
寻欢作乐固然是乐,求名于潮,求利于市也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得自己的快乐,但这都属于世俗之乐。
2、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看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答:一:消极,梦境空虚,人生也更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像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了。而且李白想要寻仙访道,过隐居生活,万事不关心。所以说是消极的。
答:二:积极,不消极,“且放”只是暂时放一下,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回来的,因为李白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物,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答:三:诗中说“东流水”,我们可以看作是写其建功立业思想的紧迫感。“东流水”是有人生几多失意的消极的深沉慨叹,但也有“君子自强不息”的儒家的积极入世的精神。思想家孔子发出面对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就是为懈怠人生的人敲响的警钟。所以是积极的。
总结:我倾向消极。因为李白思想中有浓厚的道家思想。但他在官场中无路可走之时,他一定会选择超然物外,取法山水而自适。这几句诗潇洒中透着无奈,所以我认为消极成分占多一些。
3、“安”句提出的意义何在?
天宝三年,李翰林最终还是从长安落魄而去。三年前年征赴长安的豪情和抱负如今都已化为泡影。黑暗腐败的官场、醉生梦死的朝廷让一心“济苍生”、“安社稷”的李白无处容身。除了体面的“赐金放还”,李白已别无选择李白毕竟是李白,在这样的境况中,喊出了响绝千古的最强音--
生(集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就是他掷地有声的回答。“摧眉折腰”,即低头弯腰。这把那阿谀奉迎,吹牛拍马,送礼行贿,丧失人格尊严的奴颜婢膝的丑态形象化。李白能这样作么?他在皇帝面前尚且傲骨峋嶙,更何况对那些权臣贵戚呢!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诗作贯通的气韵。这里的幻灭--慨叹--绝决,是诗人梦醒后的心路历程,是一以贯之的幽愤情绪和傲岸精神的集中表现。这两句诗,是对全诗内容的高度概括。透过这高亢的呼喊,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捍卫,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四)艺术特点:
1、丰富的想象
2、大胆的夸张
3、多种的修辞
十一、总结全诗:
诗人通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人世光阴花上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让我们再次朗读,来结束这一次梦游吧!
十二、课堂训练:卷纸上的四道小题。
十三、布置作业:
1、把课件中需要积累下来的内容抄下来。
2、讨论: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以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小论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云霞明灭或可睹()
C、势拔五岳掩赤城()
2.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的词并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1)虎鼓瑟兮鸾回车()
(2)云青青兮欲雨()
(3)列缺霹雳()
(4)对此欲倒东南倾()
(5)訇然中开()
(6)古来万事东流水()
(7)栗森林兮惊层巅()
3.《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古代诗歌中的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特点是:多数通篇是___________句或___________;平仄___________,用韵比较自由,可_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
4.表现全诗主旨和诗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天姥山高大挺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梦境转到现实,仙境倏忽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随堂检测参考答案
1.A信:古义指的确、实在,副词;今义指书信,名词。B灭:古义指暗,形容词;今义指消灭,动词。C拔:古义指超出,动词;今义指抽出,动词。
2.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名词“霹雳”作动词,意思是电闪雷鸣;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向东南;“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向东;栗,使……战栗;惊,使……惊。
3.古体诗古诗古风五言七言一韵到底中途换韵。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8.人教版选修7unit5教案 篇八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录象方式,参观了解质普、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普仪等仪器核实验操作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练习,从中体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过程和科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
1、蒸馏、重结晶等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实验操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某些物理方法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
3、确定有机化合物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难点
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确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和鉴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引入】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物成分或者是工业生产、实验室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不可能直接得到纯净物,因此,必须对所得到的产品进行分离提纯,如果要鉴定和研究未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必须得到更纯净的有机物。我们已经知道,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那么,该怎样对有机物进行研究呢?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物成分,首先得到的是含有有机物的粗品。在工厂生产、实验室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也不可能直接得到纯净物,得到的往往是混有未参加反应的原料,或反应副产物等的粗品。因此,必须经过分离、提纯才能得到纯品。如果要鉴定和研究未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必须得到更纯净的有机物。下面是研究有机化合物一般要经过的几个基本步骤:
【板书】
首先我们结合高一所学的知识了学习第一步--分离和提纯。
【板书】
一、分离、提纯
师:提纯混有杂质的有机物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是利用有机物与杂质物理性质的差异而将它们分离。接下来我们主要学习三种分离、提纯的方法。
【板书】
1、蒸馏
师:蒸馏是分离、提纯液态有机物的常用方法。当液态有机物含有少量杂质,而且该有机物热稳定性较强,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时(一般约大于30oc),就可以用蒸馏法提纯此液态有机物。
【演示实验1-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蒸馏的注意事项】
* 注意仪器组装的顺序:“先下后上,由左至右”;
* 蒸馏烧瓶盛装的液体,最多不超过容积的2/3;不得将全部溶液蒸干;需使用沸石; * 冷凝水水流方向应与蒸汽流方向相反(逆流:下进上出);
* 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齐平,以测量馏出蒸气的温度;
【演示实验1-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实验步骤)
【板书】
2、结晶和重结晶
(1)冷却法:将热的饱和溶液慢慢冷却后析出晶体,此法适合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液。
(2)蒸发法:此法适合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溶液,如粗盐的提纯。
(3)重结晶:将以知的晶体用蒸馏水溶解,经过滤、蒸发、冷却等步骤,再次析出晶体,得到更纯净的晶体的过程。
【说明】重结晶的首要工作是选择适当的溶剂,要求该溶剂:(1)杂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或溶解度很大,易于除去;(2)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思考与交流】
1、已知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容易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nacl的溶解度却变化不大,据此可用何方法分离出两者混合物中的kno3并加以提纯?
2、重结晶对溶剂有何要求?被提纯的有机物的溶解度需符合什么特点?
3、重结晶苯甲酸需用到哪些实验仪器?
4、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重结晶苯甲酸的实验步骤?
【概括】高温溶解、趁热过滤、低温结晶
【板书】
3、萃取
(1)所用仪器:烧杯、漏斗架、分液漏斗。
(2)萃取:利用溶液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前者称为萃取剂,一般溶质在萃取剂里的溶解度更大些。
分液:利用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密度不同,用分液漏斗将它们一一分离出来。
【说明】注意事项:
1、萃取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溶剂互不相溶;二是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大。
2、检查分液漏斗的瓶塞和旋塞是否严密。
3、萃取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分液是萃取操作的一个步骤,必须经过充分振荡后再静置分层。
4、分液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下层液体从漏斗颈放出,当下层液体刚好放完时,要立即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补充】
1、洗涤沉淀或晶体的方法:用胶头滴管往晶体上加蒸馏水直至晶体被浸没,待水完全流出后,重复两至三次,直至晶体被洗净。
2、检验洗涤效果:取最后一次的洗出液,再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检验。
【小结】本节课要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包括操作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 第二课时
【引入】从公元八世纪起,人们就已开始使用不同的手段制备有机物,但由于化学理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其元素组成及结构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直到19世纪中叶,李比希在拉瓦锡推翻了燃素学说,在建立燃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燃烧法进行有机化合物中碳和氢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准确的碳氢分析是有机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后,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化学分析的进步,才有了今天的快速、准确的元素分析仪和各种波谱方法。
【设问】定性检测物质的元素组成是化学研究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探讨物质的元素组成?
【板书】
二、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元素分析
例如:实验探究:葡萄糖分子中碳、氢元素的检验 图1-1 碳和氢的鉴定
原理:碳、氢两元素通常采取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使碳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使氢氧化生成水的方法而检出。例如:
c12h22o11+24cuo12co2+11h2o+24cu
实验:取干燥的试样──蔗糖0.2 g和干燥氧化铜粉末1 g,在研钵中混匀,装入干燥的硬质试管中。如图1-1所示,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导气管插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样,观察现象。
结论:若导出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表明试样中有碳元素;试管口壁出现水滴(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其为水滴?),则表明试样中有氢元素。
【说明】讲解或引导学生看书上例题,这里适当补充一些有机物燃烧的规律的专题练习。
元素定量分析的原理是将一定量的有机物燃烧,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作定量测定,通过无机物的质量推算出组成该有机物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然后计算出该有机物分子所含元素原子最简单的整数比,即确定其实验式。以便于进一步确定其分子式。
例
1、某烃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2%,求此烃的实验式。又测得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8,求该烃的分子式。
【分析解答】分析:此题题给条件很简单,是有机物分子式确定中最典型的计算。由于该物质为烃,则它只含碳、氢两种元素,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7.2)%=82.8%。则该烃中各元素原子数(n)之比为:
c2h5仅仅代表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最简整数比,是该烃的实验式,不是该烃的分子式。
设该烃有n个c2h5,则
因此,烃的分子式为。
【讲解】对于一种未知物,如果知道了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就会很容易通过计算得出分子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途径:
1.确定实验式
2.确定相对分子质量
例
2、燃烧某有机物a 1.50g,生成1.12l(标准状况)co2和0.05mol h2o。该有机物的蒸气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04,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解答:首先要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1.5g a中各元素的质量:,所以有机物中还含有o元素。
则
实验式为ch2o,其式量为30。
又因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因此实验式即为分子式。
【讲解】从例题可以看出计算相对分子量很重要,计算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有哪些?密度法(标准状况),相对密度法(相同状况)。另外可以看出元素的质量有时不能由实验直接得出,还需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计算。
【归纳总结】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一般方法.
(1)实验式法:
①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分子组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最简式)。
②求出有机物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2)直接法:
①求出有机物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②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直接求出1mol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
有机物的分子式的确定方法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进一步介绍。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和实验式共同确定有机物的基本方法。应该说以上所学的方法是用推算的方法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在同样计算推出有机物的实验式后,还可以用物理方法简单、快捷地测定相对分子质量,比如--质谱法。
【板书】
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质谱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快速、微量、精确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接下来对质谱法的原理,怎样对质谱图进行分析以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此方法的优点作简要精确的介绍)
【说明】质谱仪有什么作用?其原理是什么?
它是用高能电子流等轰击样品分子,使该分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这些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质量,质量不同的离子在磁场作用下达到检测器的时间有差异,其结果被记录为质谱图。
1、质荷比是什么?
分子离子与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与其电荷的比值
2、如何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由于相对质量越大的分子离子的质荷比越大,达到检测器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质谱图中的质荷比最大的就是未知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强调】以乙醇为例,质谱图最右边的分子离子峰表示的就是上面例题中未知物a(指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
通过测定,现在已经知道了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但是,我们知道,相同的分子式可能出现多种同分异构体,那么,该如何进以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呢?下面介绍两种物理方法。
【补充】
1、求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
(1)m = m / n
(2)根据有机蒸气的相对密度d,m1 = dm2
(3)标况下有机蒸气的密度为ρg/l,m = 22.4l/mol ?ρg/l
2、有机物分子式的三种一般常用求法(1)、先根据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求实验式,再根据分子量求分子式--课本例1(2)、直接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分子式(3)、对只知道相对分子质量的范围的有机物,要通过估算求分子量,再求分子式 【板书】
三、分子结构的鉴定
1、红外光谱(介绍红外光谱法鉴定分子结构的原理,对红外光谱图的正确分析,最终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注意】:该法不需要学生记忆某些官能团对应的波长范围,主要让学生知道通过红外光谱可以知道有机物含有哪些官能团。
红外光谱法确定有机物结构的原理是
由于有机物中组成化学键、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状态,且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所以,当用红外线照射有机物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官能团可发生震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中将处于不同位置。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红外光谱图,推知有机物含有哪些化学键、官能团,以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说明】从未知物a的红外光谱图上发现右o-h键、c-h键和c-o键的振动吸收,可以判断a是乙醇而并非甲醚,因为甲醚没有o-h键。
例
3、下图是一种分子式为c3h6o2的有机物的红外光谱谱图,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练习:有一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确定分子结构,请写出该分子的结构简式
【板书】
2、核磁共振氢谱(介绍核磁共振氢谱法鉴定分子结构的原理,对核磁共振氢谱图的正确分析,最终确定有机物的分子中所含h原子的种类和个数)
【注意】了解通过该谱图确定了
(1)某有机物分子结构中有几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
(2)有核磁共振氢谱的峰面积之比可以确定不同环境的氢原子的个数比。
【板书】如何根据核磁共振氢谱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对于ch3ch2oh、ch3-o-ch3这两种物质来说,除了氧原子的位置、连接方式不同外,碳原子、氢原子的连接方式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即等效碳、等效氢的种数不同。
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等效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的频率不同,被核磁共振仪记录下来的吸收峰的面积不同。所以,可以从核磁共振谱图上推知氢原子的类型及数目。
吸收峰数目=氢原子类型
不同吸收峰的面积之比(强度之比)=不同氢原子的个数之比
【说明】未知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种类型氢原子的吸收峰,说明a只能是乙醇而并非甲醚,因为甲醚只有一种氢原子。
【练习】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了两项成果,其中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在化学上经常使用的是氢核磁共振谱,它是根据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在氢核磁共振谱中给出的信号不同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的氢原子。下列有机物分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给出一种信号的是
a hcho b ch3oh c hcooh d ch3cooch3
例:一个有机物的分子量为70,红外光谱表征到碳碳双键和c=o的存在,核磁共振氢谱列如下图:
①写出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②写出该有机物的可能的结构简式:
【练习】分子式为c3h6o2的二元混合物,如果在核磁共振氢谱上观察到氢原子给出的峰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峰给出的强度为1︰1;第二种情况峰给出的强度为3︰2︰1。由此推断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写结构简式)。
图谱题解题建议
1、首先应掌握好三种谱图的作用、读谱方法。
2、必须尽快熟悉有机物的类别及其官能团。
3、根据图谱获取的信息,按碳四价的原则对官能团、基团进行合理的拼接。
4、得出结构(简)式后,再与谱图提供信息对照检查,主要为分子量、官能团、基团的类别是否吻合。
【小结】本节课主要掌握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包括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了解几种物理方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氢谱法。
【补充】有机物燃烧的规律归纳
1、烃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 完全燃烧的通式:cxhy +(x+)o2xco2+h2o(1)燃烧后温度高于100℃时,水为气态: ① y=4时,=0,体积不变; ② y>4时,>0,体积增大;
③ y(2)燃烧后温度低于100℃时,水为液态: ※ 无论水为气态还是液态,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都只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个数有关,而与氢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无关。
例:盛有ch4和空气的混和气的试管,其中ch4占1/5体积。在密闭条件下,用电火花点燃,冷却后倒置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去掉试管塞)此时试管中
a.水面上升到试管的1/5体积处; b.水面上升到试管的一半以上; c.水面无变化; d.水面上升。
答案:d 2.烃类完全燃烧时所耗氧气量的规律
完全燃烧的通式:cxhy +(x+)o2xco2+h2o(1)相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时,(x+)值越大,则耗氧量越多;
(2)质量相同的有机物,其含氢百分率(或值)越大,则耗氧量越多;
(3)1mol有机物每增加一个ch2,耗氧量多1.5mol;
(4)1mol含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烯烃、炔烃耗氧量依次减小0.5mol;
(5)质量相同的cxhy,值越大,则生成的co2越多;若两种烃的值相等,质量相同,则生成的co2和h2o均相等。
3.碳的质量百分含量c%相同的有机物(最简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总质量一定,以任意比混合,完全燃烧后产生的co2的量总是一个定值。
4.不同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若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则它们分子中的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原子个数比相等。【知识拓展】 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
1.有机物组成元素的判断
一般来说,有机物完全燃烧后,各元素对应产物为:c→co2,h→h2o,cl→hcl。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若产物只有co2和h2o,则其组成元素可能为c、h或c、h、o。欲判定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氧元素,首先应求出产物co2中碳元素的质量及h2o中氢元素的质量,然后将碳、氢元素的质量之和与原有机物质量比较,若两者相等,则原有机物的组成中不含氧;否则,原有机物的组成含氧。
2.实验式(最简式)和分子式的区别与联系
(1)最简式是表示化合物分子所含各元素的原子数目最简单整数比的式子。不能确切表明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注意:
①最简式是一种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
②无机物的最简式一般就是化学式;
③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简单,种类繁多,具有同一最简式的物质往往不止一种;
④最简式相同的物质,所含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相同的,若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其分子式就不同。例如,苯(c6h6)和乙炔(c2h2)的最简式相同,均为ch,故它们所含c、h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相同的。
(2)分子式是表示化合物分子所含元素的原子种类及数目的式子。
注意:
①分子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
②无机物的分子式一般就是化学式;
③由于有机物中存在同分异构现象,故分子式相同的有机物,其代表的物质可能有多种;
④分子式=(最简式)n。即分子式是在实验式基础上扩大n倍。
3.确定分子式的方法
(1)实验式法
由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求分子式。
(2)物质的量关系法 由密度或其他条件→求摩尔质量→求1mol分子中所含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求分子式。(标况下m=dg/cm3×103·22.4l/mol)
(3)化学方程式法
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分子式。
(4)燃烧通式法
利用通式和相对分子质量求分子式。
由于x、y、z相对独立,借助通式进行计算,解出x、y、z,最后求出分子式。
[例1] 3.26g样品燃烧后,得到4.74gco2和1.92gh2o,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求该样品的实验式和分子式。
解:(1)求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2)求样品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数目(n)之比
(3)求分子式
通过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这个样品的分子式=(实验式)n。
[例2] 实验测得某烃a中含碳85.7%,含氢14.3%。在标准状况下11.2l此化合物气体的质量为14g。求此烃的分子式。
解:(1)求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2)求1mol该物质中碳和氢原子的物质的量
[例3] 6.0g某饱和一元醇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让生成的氢气通过5g灼热的氧化铜,氧化铜固体的质量变成4.36g。这时氢气的利用率是80%。求该一元醇的分子。
解:
[例4] 有机物a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在同温同压下,a蒸气与乙醇蒸气的相对密度是2。1.38ga完全燃烧后,若将燃烧的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的质量会增加3.06g;若将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浓硫酸的质量会增加1.08g;取4.6ga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68l;a不与纯碱反应。通过计算确定a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
解:
说明:由上述几种计算方法,可得出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基本途径:
【练习】
⒈某烃0.1mol,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3.2g co2、7.2gh2o,则该烃的分子式为。
⒉已知某烃a含碳85.7%,含氢14.3%,该烃对氮气的相对密度为2,求该烃的分子式。
⒊125℃时,1l某气态烃在9l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体积仍为10l(相同条件下),则该烃可能是
a.ch4
b.c2h4 c.c2h2 d.c6h6
⒋一种气态烷烃和气态烯烃组成的混合物共10g,混合气密度是相同状况下h2密度的12.5倍,该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溴水的试剂瓶时,试剂瓶总质量增加了8.4g,组成该混合气体的可能是
a.乙烯和乙烷
b.乙烷和丙烯
c.甲烷和乙烯
d.丙稀和丙烷
⒌室温下,一气态烃与过量氧气混合完全燃烧,恢复到室温,使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体积比反应前减少50ml,再通过naoh溶液,体积又减少了40ml,原烃的分子式是
a.ch4 b.c2h4 c.c2h6 d.c3h8
⒍a、b两种烃通常状况下均为气态,它们在同状况下的密度之比为1∶3.5。若a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试通过计算求出a、b的分子式。
⒎使乙烷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可得co2 3.52 g,h2o 1.92 g,则该混合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 b.1∶1 c.2∶3 d.3∶4
⒏两种气态烃的混合气共1mol,在空气中燃烧得到1.5molco2和2molh2o。关于该混合气的说法合理的是
a.一定含甲烷,不含乙烷
b.一定含乙烷,不含甲烷
c.一定是甲烷和乙烯的混合物
d.一定含甲烷,但不含乙烯
9.25℃某气态烃与o2混合充入密闭容器中,点燃爆炸后又恢复至25℃,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原来的一半,再经naoh溶液处理,容器内几乎成为真空。该烃的分子式可能为
a.c2h4 b.c2h2 c.c3h6 d.c3h8
10.某烃7.2g进行氯代反应完全转化为一氯化物时,放出的气体通入500ml0.2mol/l的烧碱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此烃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试求该烃的分子式。
11.常温下某气态烷烃10ml与过量o285ml充分混合,点燃后生成液态水,在相同条件下测得气体体积变为70ml,求烃的分子式。
12.由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烃20ml,跟过量o2完全燃烧。同温同压条件下当燃烧产物通过浓h2so4后体积减少了30ml,然后通过碱石灰又减少40ml。这种混合气的组成可能有几种?
《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参考答案
[例1] 3.26g样品燃烧后,得到4.74gco2和1.92gh2o,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求该样品的实验式和分子式。
解:(1)求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样品
co2
h2o
3.26g 4.74g 1.92g
(2)求样品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数目(n)之比
这个样品的实验式为ch2o。
(3)求分子式
通过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这个样品的分子式=(实验式)n。
故这个样品的分子式为c2h4o2。
答:这个样品的实验式为ch2o,分子式为c2h4o2。
[例2] 实验测得某烃a中含碳85.7%,含氢14.3%。在标准状况下11.2l此化合物气体的质量为14g。求此烃的分子式。
解:
(1)求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根据
得
(2)求1mol该物质中碳和氢原子的物质的量
即1mol该化合物中含2molc原子和4molh原子,故分子式为c2h4。
[例3] 6.0g某饱和一元醇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让生成的氢气通过5g灼热的氧化铜,氧化铜固体的质量变成4.36g。这时氢气的利用率是80%。求该一元醇的分子。
解:设与cuo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x
而这种一元醇反应后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该一元醇的摩尔质量为m(a)。
该一元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根据这一元醇的通式,有下列等式: 则饱和一元醇的分子式是c2h6o。
[例4] 有机物a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在同温同压下,a蒸气与乙醇蒸气的相对密度是2。1.38ga完全燃烧后,若将燃烧的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的质量会增加3.06g;若将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浓硫酸的质量会增加1.08g;取4.6ga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68l;a不与纯碱反应。通过计算确定a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
解:燃烧产物通过碱石灰时,co2气体和水蒸气吸收,被吸收的质量为3.06g;若通过浓硫酸时,水蒸气被吸收,被吸收的质量为1.08g。故co2和水蒸气被吸收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列方程解之得x=3 y=8
由题意知a与金属钠反应,不与na2co3反应,可知a含羟基不含羧基(-cooh)。
4.6ga所含物质的量为
4.6ga中取代的h的物质的量为。
即1mola取代h的物质的量为3mol,可见1个a分子中含有3个羟基,故a为丙三醇,结构简式为: 【练习】
⒈解析:烃完全燃烧产物为co2、h2o,co2中的c、h2o中的h全部来自于烃。13.2g co2物质的量为,7.2gh2o物质的量为,则0.1mol该烃中分子含c:0.3mol,含h:0.4mol×2=0.8mol(co2~c、h2o~2h),所以1mol该烃分子中含c3mol、含h8mol。答案:c3h8。
⒉解析:,即最简式为ch2、化学式为,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mr(a)=mr(n2)×2=28×2=56,故分子式为c4h8。
⒊解析:任意烃与一定量氧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xhy +(x +)o2 xco2 + h2o
当温度高于100℃时,生成的水为气体。若烃为气态烃,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即反应消耗的烃和o2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气态水的体积相等。
∴1 +(x +)= x +
y = 4
就是说气态烃充分燃烧时,当烃分子中氢原子数等于4时(与碳原子数多少无关),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生成物中水为气态)。答案:a、b。
⒋解析: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12.5×2g/mol=25 g/mol,则混合气的物质的量为 ;又烯烃中最简单的乙烯的摩尔质量是28g/mol,故烷烃的摩尔质量一定小于25g/mol,只能是甲烷。当混合气通过溴水时,由于只有烯烃和溴水反应,因此增重的8.4g为烯烃质量,则甲烷质量为10g-8.4g = 1.6g,甲烷的物质的量为0.1mol,则烯烃的物质的量为0.3mol,烯烃的摩尔质量为,根据烯烃通式cnh2n,即14n=28,可求出 n = 2,即烯烃为乙烯。答案:c。
⒌解析:烃在过量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为co2、h2o及剩余o2,由于是恢复到室温,则通过naoh溶液后气体体积减少40ml为生成co2体积。
cxhy +(x +)o2 xco2 + h2o(g)
δv
x +
x
1+
0.04
0.05
列式计算得:y=5x-4 当:
①x=1 y=1 ②x=2 y=6 ③x≥3 y≥11 只有②符合。(为什么?)答案:c。
⒍解析:烃a完全燃烧,c→co2 h→h2o 产物中∶=1∶2,即a中 nc∶nh=1∶4,只有ch4能满足该条件,故a为甲烷,摩尔质量为16g/mol;
相同状况下,不同气体密度与摩尔质量成正比:ma∶mb=1∶3.5,mb=3.5ma=3.5×16g/mol=56g/mol。设烃b分子式为cxhy,则:
12x+y=56 y=56-12x 只有当x=4 y=8时合理。答案:a:ch4;b:c4h8
⒎解析:该题已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的质量,从中可以计算出这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n(co2)=3.52g÷44g/mol=0.08mol、n(h2o)=1.92g÷18g/mol=0.11mol;进而求出混合气体中每含1摩c所含h的物质的量,0.11mol×2÷0.08mol=11/4;而组分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同样定义的化学量分别是,乙烷c2h6为3,丙烷c3h8为8/3;将这些平均量应用于十字交叉法可得这两组分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含c原子数之比。
c2h6每含1摩c所含h的物质的量:3
11/4-8/3
c3h8每含1摩c所含h的物质的量:8/3
3-11/4
即混合气体中每含4molc原子,其中1molc原子属于c2h6(乙烷物质的量则为1/2=0.5mol),3molc原子属于c3h8(丙烷物质的量则为3/3=1mol)。
所以混合气体中乙烷和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c2h6)∶n(c3h8)=(1/2)∶(3/3)=1∶2
答案:a
⒏a
9.解析:25℃时生成的水为液态;生成物经naoh溶液处理,容器内几乎成为真空,说明反应后容器中无气体剩余,该气态烃与o2恰好完全反应。设该烃的分子式为cxhy,则有:
cxhy +(x +)o2 xco2 + h2o
压强变化可知,烃和o2的物质的量应为co2的2倍(25℃时生成的水为液态),即:1+(x +)=2x,整理得:x=1+
讨论:当y=4,x=2;当y=6,x=2.5(不合,舍);当y=8,x=3,...答案:a、d。
10.解析:根据方程式:cxhy+cl2→cxh(y-1)cl+hcl hcl+naoh=nacl+h2o 得关系式:
cxhy ~ cl2 ~ naoh
1mol
1mol
n
0.5×0.2mol/l
n=0.1mol
∴ 该烃的摩尔质量
另由该烃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可知该烃为烷烃,通式为cnh2n+2,则:14n+2=72 n=5 故分子式为c5h12 答案:c5h12。
11.解析:根据方程式
cxhy(g)+(x+)o2 xco2(g)+ h2o(l)δv
1+
10ml
25ml
解得:y=6 烷烃通式为cnh2n+2,2n+2=6,n=2,该烃分子式为c2h6。答案:c2h6。
12.解析:因为v(混烃):v(co2):v(h2o)=1:2:1.5,所以:v(混烃):v(c):v(h)=1:2:3,平均组成为c2h3,=27。
【人教版选修7unit5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选修一戊戌变法11-12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检测):课时训练15导体的电阻06-18
选修7unit5教学设计10-05
外研版选修6模块2教案12-17
边塞诗(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03
牛津高中英语届高考一轮复习教案 (模块8)(译林牛津版高考复习英语选修八学案设计)07-20
人教版压强教案07-06
人教版高中绘画教案06-21
人教版物理复习教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