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 篇一
沈心燕教授的讲座,让我感慨良久,这堂课对我来说,是这次培训目前为止最深奥的`一堂课,开始一看这题目DD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做有思想的教师。前半句好懂,落实《纲要》,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可做有思想的教师,这话都不怎么明白,要做到感觉好像很难,我反复地把这堂讲座听了四次,不敢漏听一字半句,终于听懂了基本内容,并有所感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学习,勤反思,争做幼儿教师队伍中的“思想者”!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育其实也是一门关于思想的学问,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学会思想,然后才能教育孩子也学会思想,并很好地传承思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离不开教育教学思想。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做到多学习,让学习成为自己的终身习惯,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可以多看一些关于教育教学设计方面的书籍,把它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展开一系列地研究,从各方面,重点是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总结、反思,然后做到有所改进,有所提高。
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人本观”。任何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通过意识体验达到自我肯定。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每一个孩子,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清楚每个孩子的优势领域,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更要明白孩子的知识需求,让有效地教学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服务。“教不等于学”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孩子越小,我们越要把教育变得适合孩子,而不能让我们的教学去改变有自主选择能力的孩子。
刚参加工作时,我只知道照搬教材,把教材放在第一位,根本不去考虑孩子们的知识需求和接受能力,一节课下来,我辛辛苦苦地教学,却不知道孩子们到底学到了多少,也不知道他们学习是否快乐,也不知道怎样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更谈不上从事研究,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好无知,听了讲座以后,才发现其实反思,研究也并不难,要从小事,从细节去思考,慢慢地悟出大道理。
说得容易做好难,就让我们共同勉励,一起踏上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思想之路,去争做幼儿教师队伍中的“思想者”吧!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要源自于生活
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如在金秋季节,幼儿喜欢捡落地的树叶,三五成群地分享各自捡到树叶的形状、种类。 我们就由此信息开展了“ 各种各样的叶子”这一个科学活动,请幼儿收集不同的叶子,老师和家长多方面收集叶子和生长植物的图片,幼儿在尽情交流之余,又了解了叶子的来源和各种叶子的不同特点。 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兴趣和探究欲望
当孩子对某种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兴趣, 并随机生成教育活动。 如:在区域活动钓鱼游戏中,我发现物体的沉浮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这时我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从主题《 认识沉浮》 开始入手,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从而激发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接下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塑料、木块、铁块、瓶子等4组材料, 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自己选择小组进行活动,自己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 当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时,我请各组组长相互介绍他们各组的情况,交流分享各组的经验。“ 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去? 哪些东西会浮起来? ”并提供操作记录卡让幼儿记录,接下来我给幼儿提出了新的问题,请幼儿到教室周围去寻找。 在不断的探索对比中,幼儿对“ 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 这样的教学不仅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同时使幼儿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有效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三、可操作材料的重要性
《 纲要》 中指出“ 能运用各种感官 ,动手动脑 ,探究问题 ”。 因此 , 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密切的联系。 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
首先,材料的准备要尊重幼儿的需要。 《 纲要》 中提出:要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做中学”活动的倡导者———韦钰博士提出:有效的学习需要构筑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之上。
其次,投放的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 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
再次,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需要在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而操作材料是直接和幼儿进行对话的对象。 所以,选择的材料应该是幼儿熟悉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幼儿的探究进程,应避免因材料生疏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园本课程开发;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2-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颁布以来,不仅是幼儿教育事业的一大进步,也给幼儿教育者提出了更新、更全面的教育思想和要求,但是,在学习这些教育思想和条例的同时,也出现了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如何将一条条呈现出来的教育法规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如何生成一次次生动的实际活动,对于许多幼教教师来说还是仍然是一个难题。然而,结合目前提倡的园本课程开发则会使抽象的条例生动化,更好地帮助幼教教师来实行《纲要》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个《纲要》是根据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和宪法的精神,和其他的法规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层次的教育体系。[1]《纲要》对我国目前幼儿园教育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规定。《纲要》“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观”,[2]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而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1.因地制宜,广泛合作。《纲要》是一本幼儿园教育的规范和百科全书,它很好地确保了学生学习的利益,为他们创造了难得的机会和条件。这一思想从《纲要》中的一些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例如对于城乡各种幼儿园的教育[3]。幼儿园应该和社区以及家庭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然后综合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受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4]这些都表明《纲要》对于幼儿“学习”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广泛,认为幼儿能在和家长、社区合作的活动中进行自由的自主探索活动,更加注重对各地资源的利用,从儿童的生活中发现教育价值,从而为之后的学习做准备。
2.幼儿教师专业化。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对于教师这一在教学中有重要职责的角色,其观念和作用也在不断更新。在《纲要》中就明确规定了幼儿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这些角色就决定了老师应该做到对幼儿的尊重和了解,他们的职业价值是通过和幼儿之间的沟通来实现的。[5]在支持过程中,合作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这表明它既是一种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这种合作和支持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敏感度。
二、园本课程开发
1.含义。园本课程的前身是校本课程,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6]一般说来,这个过程中课程的开发所根源的因素主要是现有的课程改编或者是新编。园本课程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幼儿园作为支撑,来进行课程开发的一种民主、开放的决策,也就是是说教师、园长、以及家长和幼儿所在的社会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评价过程。
2.园本课程开发的特点:①园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性,从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人员来看,园长、教师、专家、幼儿、家长和社区成员都拥有提出自己关于课程方面意见的权利,因此,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必然体现出民主性。②园本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园本课程要做到鼓励社会人员和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来,这就更容易将各种新知识融入到课程中。与此同时,园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家庭、社会、社区以及幼儿园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且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课程的乡土化和多样性。③园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园本课程开发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园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师资条件、幼儿园环境等)对幼儿园的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和新编。[9]即园本课程的开发是灵活多样的,不是固定不变的。④园本课程开发的独特性。每个幼儿园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园宗旨有可能不同,加上各个幼儿园的师资条件和幼儿园环境各异以及本来就存在的地区差异,使得开发出来的园本课程具有明显的差异,即每个幼儿园园本课程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的表现可归于幼儿园的办园特色。
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1.明确而独特的办园宗旨和教育哲学思想。在《纲要》中,对于幼儿园教学各个方面都做了统一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只是一种基础性的要求,不能照顾到各个具体幼儿园的特殊性,如当地的文化、儿童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而且这种千篇一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不能满足当今多种多样的发展需求。因此,幼儿园仅仅依靠条例是很难发展出园本课程的,需要在条例的基础上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如在园师生的具体特点、幼儿园环境和资源以及幼儿园自身的发展兴趣所在等,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园宗旨。
2.民主、开放和科学的幼儿园活动。园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在充分考虑学校特点的情况下由众多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因此,它需要幼儿园园长多方的协调,需要幼儿教师广泛的参与,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成员加入其中,教育活动内容的制定也是民主开放的。老师可以通过将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最终通过反复的思考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并灵活地实施执行。
3.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也多次提到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因材施教,善于运用幼儿生活中的熟悉事物来展开活动等等,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反过来,如果教师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那么对于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也大有好处。“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在有高素质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的教育系统中更容易实现。”[7]但课程开发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如果要做好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储备。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幼儿园老师并没有这么高的素质,也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去完成这些任务。这和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实施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不仅给我国的幼儿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此,需要在理解《纲要》的基础上,在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不断训练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
《纲要》的颁布对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大进步,将《纲要》和园本课程开发二者结合起来,一个指导原则,一个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将法规条例融合进我国幼教发展的实际中。
参考文献:
[1][2][3][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1,84.
[5]李季湄.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1,(6).
[6]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4,(7).
4.幼儿园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篇四
《纲要》给我们幼教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可是我们又将如何把这些理念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我认为首先应懂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独特的书,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解读,并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孩子。其次,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在组织和设计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幼儿潜能,创设一个丰富的、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有启发性的环境,提供多种方法,寓教于乐。最后,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指出孩子的缺点时,语气应委婉,讲究方法,或借助游戏,或借助故事,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改正错误,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学习了《纲要》后,我深刻的明白,幼儿在学习数学中,能借助生活或游戏中去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性。幼儿的数学教育不是解答简单的应用题,而是要让孩子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为幼儿创设学数学的情境,提供相关材料,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学会交流和讨论,由此萌发幼儿对学数学的兴趣。《纲要》还明确指,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幼儿在讲话时,不要常去打断他们,这样的“打断”既不尊重幼儿,也会使幼儿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或其他人交谈,这样,才会使幼儿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并在日常生活中乐于交流。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往往缺乏自主观察、探索的兴趣,通过学习《纲要》后,我充分意识到,应该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观察自己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实验,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想法或疑问,然后组织幼儿集体探究,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总之,我们应该让幼儿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科学的内涵。
以前,我总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只是一位普通的幼儿教师,只要将孩子带好即可,但自从学习《纲要》以后,给我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也应该在平时的各项教学工作中,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纲要》中,我还学到了一个新词语——反思教学,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必须经常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有效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能有一个突破,一个新的起点。
5.学习《幼儿园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篇五
纵观《纲要》,分为四个部分: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验,教育评价。总则是其他部分的精辟概括,其他部分则是总则的扩充和延伸。从横向来看,这四部分都围绕着幼儿的发展来谈,以注重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也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目标。不管是总则中第二条所提到的“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际出发……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还是第五条中的“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以我个人观点,《纲要》是以关注幼儿发展为中心的。下面我就从如何关注幼儿的发展这个层面,来说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不过也只是管中窥豹而已。
正所谓“三岁定八十”,意思就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到老了都不会改变,此谚古已有之,可见幼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幼儿时的教育会影响幼儿的一生,所以不容我们小觑对幼儿的教育问题。到底如何教育幼儿,既不能强制要求幼儿这个不许那个不行,也不能纵容幼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这个答案要拿捏得精确有点困难。那么到底如何教育幼儿呢?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就如同顺着风扫落叶,根据风向来扫必然事半功倍,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因地制宜地从实际出发,必定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幼儿年龄的逐步增长,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在成长过程中所学的词汇也越来越丰富。一般都说懂礼貌的小孩更招人喜欢,不光要让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还要让他们能够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新教师,我喜欢时不时地跟幼儿以聊天的形式交谈,聊吃的早饭,聊玩的玩具,聊他们的朋友等等,这样既可以拉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了解他们的习惯性格,还可以从聊天中积累教学实际经验。可能别人会觉得大人与幼儿聊天,会讲的牛头不对马嘴,这个我也赞同的,有时确实会听不懂他们的“外国话”,这个时候我会找他们的同伴当翻译,或者让那个幼儿重复再说。这样做有人可能会不解,我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我想进一步了解幼儿,让他们在某一方面也能把我当同伴,这样能更好的知道他们的成长;另一个是我希望他们能够说出让大人明白的话,学会清楚地说出自己要说的话,这样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也是有帮助的。在聊天过程中,我还发现有的幼儿想要把发生的趣事告诉老师,心里急着说,可是讲出来的话却磕磕巴巴,有点语无伦次,这个时候老师可不能没有耐心,要鼓励他们开口讲大胆讲,也要表示自己对他们讲的事感兴趣,这样幼儿才会更有自信,以后可以从讲身边发生的事发展到讲完整的故事。
1、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新教育目标的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表扬、一个赞扬,都会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第三,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挖苦讽刺学生,多看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对学生有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励学生向上。
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能够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会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还会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失调,学生的害怕、说慌、缺乏礼貌、违抗、挑衅等心理失调都是由于教师心理不健康造成的。
2、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设计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设计人工心理环境,指导学生解决冲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自我设计,自己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一种教育资源。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师的心境、情绪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影响教育环境,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建设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好,而且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的发展起着刺激和作用
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 篇六
一、建立新型师幼互动关系
新《纲要》则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语,这既突出了对幼儿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理念。“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新型师幼互动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平行的横向关系。只有教师和幼儿在这种真正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地与教师交往,才能形成互动关系。
二、关爱、尊重幼儿,促进幼儿成长,为其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真诚地关心和热爱幼儿,并且是每一名幼儿。这是作为专业教育者必备的,也是专业教育者与非专业教育者(如家长)的首要区别。被尊重是幼儿的权利与成长的需要。幼儿无论怎么不成熟,都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权利的主体,他们和成人一样拥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兴趣和需求。以帮助幼儿充分认识自己,锻炼并增强他们的优势和信心,促进每一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富有个性地发展。
新《纲要》自始至终贯彻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精神,而且强调“幼儿园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把幼儿作为一个年幼的个体来培养,而且要把幼儿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未来的社会成员来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为其一生成长奠定基础。
三、具备全面、正确了解幼儿和有效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正确、全面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这是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会不了解或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或规律,易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失误或矛盾冲突等,显然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师对幼儿全面、正确的了解,既可来自书本知识和听课,更需要来自于自身工作经验的积累,来自于与幼儿共同生活、交往和教育互动这一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反思、改进。
教师还应具备有效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过去,我们总是在找教材、用教材,却忽略了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也忽略了所选所用教材的适宜性——即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和领悟,在选择教育内容上我们有了新的认识。从孩子们的眸子、兴趣和需求中找到了孩子们渴求的知识。这正是一名教育者所需要的“眼光”。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是短暂的,不能更深入地开展主题,只能停留在表面。
四、具备创设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还要为幼儿创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的具有支持性的精神心理环境,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纲要》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和每一个孩子交往,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同时注意积极地调整周围人对幼儿的评价,给幼儿积极、健康、支持、温暖的成长环境。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正确把握幼儿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才将避免或再次发生过去历次教育改革在两极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力图在教育目的与幼儿发展规律之间寻求平衡点,揭示“控制幼儿”与“放任幼儿”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兴起,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发展,体现《纲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提倡终身教育的这一理念。
7.《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 篇七
在一次中班的韵律活动《小乌鸦爱妈妈》中, 教师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让幼儿通过毫无拘束的身体动作对节奏作出反应。然而, 音乐播放了五分钟还是一段沉默。在教师的一再催促下, 几个外向的孩子用韵律操中的几个动作凑合了几下。事后, 教师觉得孩子的反应太出乎意料了, 就问了几个孩子为什么不跳, 孩子们说出了心里话:“我很想跳, 可不知道怎么跳。”
这次活动给了我们教师很大的触动:韵律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它有别于其他教育活动, 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艺技能。我们在实施《纲要》时要避免走极端, 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准确把握“自由度”。如果生搬硬套《纲要》理念, 那是行不通的。
上述案例, 对于有着良好舞蹈基础的孩子来说, 是符合《纲要》精神的, 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示范、模仿等生硬环节。然而,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 “学习、模仿”还是必要的, 孩子要“自由表达”, 要“创造性表达”都必须以某一动作为载体, 而动作哪里来呢?当然离不开生活, 离不开模仿, 离不开教师平时的教学与积累。
于是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计划, 利用体育游戏、晨间锻炼等活动机会, 启发幼儿积极创造、表现与同伴不同的动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 大家都认为幼儿是简单的“受体”, 只会接受而不会“加工”, 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实际上, 孩子本来就是一个“加工厂”, 他们不仅能迅速接受外来信息, 同时也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他们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对问题的见解往往是新颖而又独特的, 这就要求我们给孩子充分的发挥空间。
同时, 创设良好的舞蹈气氛也是很重要的。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情感所指向的事物较为单纯, 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
此外, 在选材方面, 注重知识的形象化。大家都知道, 幼儿其实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年龄小, 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要尽量做到教材趣味化, 知识点形象化, 以激发幼儿大胆创新, 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小碎步练习就可以把小朋友变成“小乌鸦”, 在游戏过程中传授小碎步要踮起走才能表现小乌鸦的轻巧等。
一个月以后, 又进行了一次同样的韵律活动。教师首先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准备了“乌鸦妈妈”和“小乌鸦”的头饰, 并精心布置了小乌鸦的家。同时教师以“乌鸦妈妈”的角色出现, 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 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引导孩子投入情境中, 使之受到环境的感染, 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在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 用动作将力度的起伏、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也许有的动作不一定使我们满意, 但它是孩子创新的果实。教师要像尊重专利产品一样, 重视幼儿的首创。在每次发现一个新动作时, 教师都应对幼儿的首创动作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并让大家模仿。这样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但在创新的同时, 我们教师还要在技能技巧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幼儿创编出一个新动作后, 教师应做出合理的修改, 使动作更加美化, 具有造型性。当幼儿编不下去时, 教师要给予具体帮助, 提醒他们对已有技能恰当运用。
很明显, 第二次活动, 孩子们觉得“有舞可跳”“有情可抒”, 跳得十分尽兴, 教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孩子跳舞, 对孩子的动作稍作整理, 一段优美的舞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了。
8.结合《纲要》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 篇八
一、《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要源自于生活
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如在金秋季节,幼儿喜欢捡落地的树叶,三五成群地分享各自捡到树叶的形状、种类。我们就由此信息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叶子”这一个科学活动,请幼儿收集不同的叶子,老师和家长多方面收集叶子和生长植物的图片,幼儿在尽情交流之余,又了解了叶子的来源和各种叶子的不同特点。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兴趣和探究欲望
当孩子对某种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兴趣,并随机生成教育活动。如:在区域活动钓鱼游戏中,我发现物体的沉浮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这时我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从主题《认识沉浮》开始入手,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从而激发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接下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塑料、木块、铁块、瓶子等4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自己选择小组进行活动,自己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当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时,我请各组组长相互介绍他们各组的情况,交流分享各组的经验。“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提供操作记录卡让幼儿记录,接下来我给幼儿提出了新的问题,请幼儿到教室周围去寻找。在不断的探索对比中,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同时使幼儿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有效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三、可操作材料的重要性
《纲要》中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密切的联系。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
首先,材料的准备要尊重幼儿的需要。《纲要》中提出:要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做中学”活动的倡导者——韦钰博士提出:有效的学习需要构筑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之上。
其次,投放的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
再次,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幼儿需要在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而操作材料是直接和幼儿进行对话的对象。所以,选择的材料应该是幼儿熟悉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幼儿的探究进程,应避免因材料生疏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 篇九
一、健康
(一)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内容与要求
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3.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4.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7.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2.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3.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
4.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二、语言
(一)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三)指导要点
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3.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三、社会
(一)目标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二)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四、科学
(一)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三)指导要点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五、艺术
(一)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4.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5.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6.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指导要点
1.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2.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10.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篇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框架: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
第一部分: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第一条说明了制定《纲要》的依据、原因、目的。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条说明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即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根本任务则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条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外部原则,即幼儿园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在更新“教育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外部资源,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享资源,办更加开放的、社会化的幼儿教育,以促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例:有些幼儿园利用社区的物力资源——商店、工厂等;利用人力资源——具有专业文化知识的社会各界人士、家长等为幼儿园服务)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与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第四条指出了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特点,即幼儿园不同于小学的特点,强调了幼儿园是通过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来帮助幼儿学习的,而幼儿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验的,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而不象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来获得间接知识。
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重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五条规定了幼儿园教育的内部原则,即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等等,并提出了“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要求。
总则的逻辑结构:
第一条:制定《纲要》的原因、目的(依据、定位)第二条: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任务 第三条:幼儿园教育的外部原则 第四条:幼儿园教育的内部原则
第二部分 教育内容与要求
一、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 健康——体育
语言——语言活动(故事、诗歌、讲述等)
社会——常识
科学——数学、科探 艺术——音乐、美术
注意: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是一种整合的课程。
(例:新教材中每一个活动至少牵涉两个以上的领域,纯粹的只涉及到一个领域的内容是没有的,这是我们熟悉了分科教学的教师必须转变的一个观念。用新教材说明)
二、每一领域包括: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
(一)“目标”:主要表明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它主要的价值取向何在。
1、在目标表述上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例:健康——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语言——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艺术——1:给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艺术——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给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以幼儿的角度制定目标。(包括新教材也是这样)
(二)、“内容与要求”部分则在说明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同时,将该领域的内容自然地负载其中。
《纲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改革教学方式,希望教师不要把关注点过分集中在具体知识或技能的教学上,不要仅仅以固定的知识点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而是要着力组织适合幼儿的活动,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来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纲要》在每个领域中都没有单独列出一个知识点或技能要求的细目,而是从活动的角度附带提出知识或技能要求。
例1:语言——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例2:语言——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三)、“指导要点”主要的功能有:一是点明该领域的教和学的特点。二是点明该领域特别是应当注意的有普遍性的问题。(看具体的指导要点)
小结:
教育内容与要求 目标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内容与要求:教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与此同时,该领域教育的内容自然地负载其中 指导要点:
一、点明该领域知识的主要特点,其教和学的主要特点。
二、点明该领域特别应当注意的有普性的问题。
第三部分 组织与实施
《纲要》的第三部分是组织与实施。其十一个条目中贯穿着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教师的创造,尊重幼儿在学习特点、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等等理念与观点,突出了幼儿园教育组织实施中的教育性,主动性,开放性,针对性,灵活性等原则。
组织与实施(要点)
1、幼儿园教育组织实施的根本原则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
3、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4、形式、环境、一日生活、衔接问题
5、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的角色和作用
第四部分
教育评价
《纲要》的第四部分围绕幼儿园教育评价,提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合作性、标准的多元性,以及多角度、多立体、多方法,重视过程、重视差异,重视质性研究等原则。明确规定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这就是说,幼儿园评价决非用于筛选、排队,与日俱增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信心,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纲要》在这一基点上分别明确指出了评价教育工作和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的具体原则和注意事项。
教育评价(要点)
1、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
2、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主体
3、幼儿园教育评价实施的原则
4、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
5、幼儿园发展评价的原则
《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
1、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1)21世纪的基础教育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2)基础教育再不能仅限于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和算术,它还应当教导人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与他人共同生活。
(3)新“基础”不仅包括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基本和操作技能,它还“为每个受教育者奠定生存的基础,做人的基础,做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换言之,就是为他们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
(4)它更重视“赋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道的好奇心”,并把“获取、更新和使用知识”作为“必须在教育过程中阐明的三种功能”。
终身教育理念是新基础教育观的精髓。新基础教育观洋溢着时代的精神,它们丰富的人文内涵将基础教育,当然也包括幼儿教育的意义升华到了新的高度,它揭示出 幼儿教育应有的核心价值追求。不言而喻,幼儿教育质量观应当而且必须与新基础教育观保持一致。
2、终身教育的理念在《纲要》中的体现
(1)总则第2条: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际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2)健康——内容与要求第5条: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语言——“内容与要求”第2条: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4)社会——“内容与要求”第2条: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5)科学——“内容与要求”第1条: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小结:
(1)《纲要》各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以及组织和实施评价等所有部分,均一致地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放在核心位置,强调教育活动要“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2)各领域的目标表述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突出了我国基础教育共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取向。
(3)各领域都强调良好的习惯形成,强调合作、参与、探索,强调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来学习知识技能。
(4)《纲要》明显着眼于幼儿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重要的素质,如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这是衡里幼儿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具体体现:
(1)《纲要》将《规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2)《纲要》字量行间都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观。
(3)《纲要》总则的五条中除第1条外,其他4条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明确提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等。
三、面向世界的科学的幼儿教育
11.学习《纲要》,教育何为 篇十一
30余年来,得益于中央的政策优惠,凭借敢想敢拼的劲头,广东在全国率先打破思想和体制禁锢,以务实敢干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勿庸置疑,广东教育在这段历史华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分量。而今,站在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面对中央从国家发展全局来支持、推动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全省上下都在解读、领会新一轮改革发展战略谋划的崭新命题。“教育何为”自然成为南粤教育人发自内心的追问和深入思考的课题。
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基础地位,起着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各行各业都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因此,《纲要》的贯彻与落实蕴含着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强烈诉求,自然也为广东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纲要》不仅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而且详细阐明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项目,既为广东教育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同时也提供了动力源泉。
发展转型是当前广东的时代课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广东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型的新起点,广东教育任重而道远。因此,广东教育人必须深刻领会《纲要》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创造性地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迈上新的历史台阶。
学习《纲要》,就应当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这条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广东教育的实际出发,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从体制和机制上大胆突破制约广东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障碍,闯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学习《纲要》,就应当把人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起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针对问题有的放矢,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的规划和措施,将《纲要》对教育的要求实化、量化,从而以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引领我们贯彻落实好《纲要》。
学习《纲要》,就应当狠抓落实。只有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把各项规划和措施真正优质高效地落到实处,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纲要》带来的福祉。
12.岩土工程勘察纲要编写的体会 篇十二
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即是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简称,提纲挈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关键鲜明,没有一个好的纲要,就不可能有好的勘察成果。
勘察纲要的编写要建立在概念设计的原则之下,即宏观上要概览全局,突出重点,不违反规范,不违反理论和经验相结合、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的原则,不遗漏重要项目,不用错重要技术手段,不照搬理论,不崇尚教条,不盲信经验。
2 纲要编写的准备
2.1 认真读取任务书
任务书是甲方委托的凭证,其含有技术要求、工期要求、建(构)筑物的建筑要素和图纸。要认真阅读和领会其中的内容,吃透设计要求和意图;要了解勘察阶段、建(构)筑物的名称、位置、荷载、变形要求,了解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尺度、埋深(地下室的层数),还要了解报告提交的时间和份数,了解合同的签订情况。
要取得附有坐标和地形的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要取得场区附近测量控制点资料,作为勘探点测放的依据。
2.2 搜集区域及场区附近的资料
搜集资料目的是要了解场区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地层及地质构造(特别是区域断层)情况,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情况,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情况,地震及其效应。要查找场区周边勘察资料,了解建(构)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及地基处理经验,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在可能被洪水淹没或掩埋的河、湖、沟、坑的拟建场地,应调查洪水的历史情况,研究地形地物变迁对地层成因和拟建工程的影响。
2.3 现场踏勘
目的是对场地形成直观的认识和大致的了解,对场地的交通、位置、地形、地貌、地物产生印象。对周边建筑(道路、房屋、管线)的重要性及地基基础情况要调查,对地下管线、防空洞要询问和标记,对空中障碍物的影响要确定,对场地历史的变迁要走访询问,对水电接头接口要调查,对其他需要清除的障碍、整平的场地和维修的道路要与甲方协调。
准备阶段做的充分可以求得事半功倍,少走弯路,成功的把握就大。
3 纲要编写
3.1 勘察手段要与勘探对象和勘探目的相适应
勘察手段包括坑探、钻探、静探、物探等。测试手段有载荷、静力触探、标贯、旁压、十字板、波速试验等。室内试验包括物理性质试验、力学性质试验、压缩试验、渗透试验、抗腐蚀性试验等。采用何种勘探手段、测试试验方法,要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前期调查了解和搜集分析资料的情况来确定。尽量采取适合、便捷、熟悉和可靠的设备和方式方法,重点要突出。
如在抗震设防烈度不小于6度的黄泛平原区,对超过10层或高度超过30m的甲乙类建筑进行详勘时,首先要想到测波速以确定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并提供特征周期。要做标准贯入试验以判断液化的可能,计算液化指数,确定液化等级,同时不要忘记取标贯管靴中的粉土样进行粘粒含量的分析,以供计算液化用。要考虑是否采用静力触探的试验方法,因静力触探能连续测试记录,速度快,效果好,费用低,特别是当钻探和静力触探配合使用时,对于分层和确定土的各项参数更有实用意义。
再如,在有地下水的深基坑勘探时,必须要提供将来基坑排水和支护的相关参数。有多层水时要分层提供地下水位,必要时做现场的分层抽水试验,获取分层的渗透系数,进而计算基坑的涌水量,以供对地下水的控制设计用。对基坑工程需要支护时须分层提供其c,φ值,试验方法要与试验要求一致,并提供基坑侧壁地质计算模型。
3.2 勘探点的平面布置
不同的建(构)筑物、不同的场地、不同的地基和基础,不同的勘察阶段要求不一样。
以详勘阶段的房屋建(构)筑物为例:
1)勘探点应布在周边线、角点、凸出或凹进的部位、建筑物的中心、电梯井、重大设备基础、重大动力机器基础、建筑层数和体形变异较大的位置。密集的建(构)筑物亦可按方格网布设;2)勘探点的间距:对土质地基要按地基复杂程度的等级来确定。一级(复杂)地基10m~15m,二级(中等)地基15m~30m,三级(简单)地基30m~50m。这当然不是硬性规定的教条,要结合建筑物的级别,结合对该种地基的了解程度和建筑经验进行增减。
再如桩基工程土质地基详勘阶段对勘探点的间距有如下规定:
1)对端承桩宜为12m~24m;2)对摩擦桩宜为20m~35m;3)对复杂地基上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勘探点。
这里对端承桩和摩擦桩的概念不要弄错。嵌岩桩不一定是端承桩,桩端为土的桩也不一定都是摩擦桩。
基坑工程布点的范围和深度有些特殊的规定。如勘察平面范围宜超出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2倍~3倍,勘察深度宜为开挖深度的2倍~3倍。开挖边界外的勘察手段以调查研究、搜集资料为主。
3.3 勘探点的深度
房屋类建(构)筑物详勘阶段的主要规定是:1)深度应从基础底面算起,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条基不小于基宽的3倍,独基不小于基宽的1.5倍,且不应小于5m;2)对高层建筑一般性孔深应达0.5倍~1.0倍的基宽;控制性孔深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3)采样孔和原位测试孔不应小于勘探孔总数的1/2,取土孔数不应低于1/3;4)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以连续的静探和动探为主要勘探手段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孔。
桩基础详勘阶段的勘探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孔应达预计桩长以下3d~5d,且不得小于3m~5m;2)控制性孔应满足验算下卧层的要求;验算沉降的孔应超过变形计算深度;3)嵌岩桩应钻入预计嵌岩面以下3d~5d;4)当需估算桩的侧阻力、端阻力和验算下卧层时,宜进行三轴剪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受力条件与实际相符;对估算沉降的桩基应进行压缩试验,最大压力应大于上覆土自重和附加压力之和;嵌岩桩应做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5)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力根据工程等级、岩土性质和原位测试成果并结合当地经验确定。
以上条款只是列举相关规定中的相关条文,但这些都是重点,需要熟记和深刻的领会,以便在勘察纲要编写中能灵活运用。
4 施工组织和主要技术要求
1)根据技术方案估算工程量,选择设备类型和数量,配备技术人员,计算工期。选择技术人员时要尽量选取主持过此类工程,熟悉本场地,有责任心,有着丰富勘察经验的人员担当项目的技术负责。施工中要考虑试验室的滞后时间,因而要先施工取土孔和控制性钻孔。工期的估计要给写报告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便充分的分析,合理的论证,提供高质量的勘察报告。
2)主要技术要求:要把关键技术要求写清楚,容易忽视遗忘的操作技术要求写明白。关键技术指钻探和取样、原位测试和试验室的试验操作技术。
5 报告编制计划
报告的编制要有宏观的、总体的打算。除了常规的、共知的外,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1)报告正文要充分表达和分析资料,逻辑要清晰、准确,结论要明确,建议要可靠,不要说些似是而非让人猜疑的话语;2)平面图、剖面图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在表达全面的基础上尽量缩小图幅,不要有大片空白,使人用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晰。剖面图要尽量使纵横比例尺接近,减少造成地层坡度的假象;3)对有意义的主要地层,如基岩顶面、桩端持力层顶面、软弱夹层、厚的填土层要做标高等值线图、埋深等值线图或厚度等值线图等。
参考文献
[1]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1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篇十三
为进一步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从2001年9月起试行。目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一部分 总 则
第二部分 教育内容与要求 第三部分 组织与实施 第四部分 教育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 通知
教基〔2001〕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部属师范大学:
为进一步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现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印发给你们,从2001年9月起试行,并就贯彻实施《纲要》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制定的,是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纲要》的实施工作给予充分重视,认真抓好。
要积极利用多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纲要》,使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以及社会人士都能了解《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认真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幼儿教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学习和理解《纲要》,以有效地依据《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教育计划和组织教育活动,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技能。
二、贯彻实施《纲要》,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制订本地贯彻《纲要》的实施方案。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切忌搞“一刀切”。各地可采取先试点的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幼儿园,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待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三、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现行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实施《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四、各地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研究和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注意总结积累经验,并及时反映给我部。
198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同时废止。
教 育 部
二○○一年七月二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部分 总 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第二部分 教育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一、健康(一)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二)内容与要求
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3.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4.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7.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2.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3.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
4.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二、语言
(一)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三)指导要点
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3.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三、社会
(一)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四、科学
(一)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三)指导要点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五、艺术
(一)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4.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5.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6.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指导要点
1.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2.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3.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第三部分 组织与实施
一、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四、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五、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照本《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以下原则:
(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七、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
八、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二)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三)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四)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九、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一)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二)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四)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十、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一)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二)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三)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四)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五)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十一、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第四部分 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二、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三、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四、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
五、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
六、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七、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考察以下方面:
(一)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二)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四)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五)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八、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要注意:
(一)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二)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三)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1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题 篇十四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点击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2、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是什么?30
幼儿园应为幼儿供给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欢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教育活动资料的选择应体现的原则有哪些?36
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必须的挑战性。
既贴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四、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37
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既有利于构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河里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一天有是党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团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进取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团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建立良好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五、进取的环境应具备哪些特征?128
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
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六、新旧知识观在哪几方面有重大不一样?97
1.旧知识观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即“是什么”和“为什么”),新知识观则认为实践本身——“做”的本事(“会做”和“明白怎样做”)也是知识。
2.旧知识将知识看做是静态的、结论性的,而新知识观把只是看做是动态的、过程性的,是对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
3.旧知识观认为只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新知识观则同时强调它的主观性、个体性和相对性,即对学习者的依存性,把“知者”与“被知者”,即学习者和学习的对象紧密的联系在一齐。
4.旧知识观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理解,而新知识观则把它理解为意义的建构,所以,旧知识观把只适合知识获得的方式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而新知识观则将二者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5.旧知识观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分别加以研究,而新知识观认为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认识也是“复合性”的,即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认识特点、个性特征等因素会同时影响认识过程,所以,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强调各类知识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
七、自主性绘画突出的要点有哪些?182
对儿童而言,它是自主性活动,不受教师的强制性干预,享受思想和操作的自由。能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
就绘画活动本身来说,允许幼儿运用儿童画特有的画法、尊重儿童画的自由组织发展规律,使儿童能自由自在的实战自我的绘画本事,而不会因为手教师的控制而惶惶不安和不知所措。这就体现了画法和绘画过程的自主性。
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自主性绘画与自由画不一样,教师的引导性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八、《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47
终身教育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
面向世界的科学的幼儿教育
九、幼儿的个体差异主要表此刻哪些方面?64
1.发展水平的差异
2.本事倾向的差异
3.学习方式的差异
4.原有经验的差异
10、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155
答:(1)保护孩子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发展孩子们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本事。
(3)增进表达与交流本事。
(4)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意义。
(5)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11、幼儿健康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什么?113
答:(1)身心和谐(2)保护与锻炼并重(3)注重健康行为的构成。
12、斯滕豪斯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条途径是什么?213
答:(1)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
(2)经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
(3)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
13、幼儿园教育评价功能?262
答:(1)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2)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3)促进课程本身的发展
14、幼儿发展评价方法有哪些?270
答: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档案评估法
15、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是什么?36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一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16、在科学活动中如何为幼儿供给有意义的材料?164
(1)因地制宜地供给丰富的材料
(2)材料有适宜的结构:即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资料,又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3)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材料。
(4)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5)随时扩展和增加材料。
17、幼儿园教育应遵守的内部原则是什么?30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18、健康领域的教育目标?30
(1)身体健康,在团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本事
(3)明白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我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19、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35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我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20、社会性领域的教育目标?32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职责感;
(5)爱父母长辈、教师和同伴,爱团体、爱家乡、爱祖国。
21、语言领域的教育目标?31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我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22、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33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趣味;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3、所谓教育资料的“情景化”“活动化”“过程化”“经验化”指的是什么?98
教育资料情景化:是指“环境会说话”,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教育资料活动化:是指活动既是教育资料的载体,也是教育资料的本身。
教育资料的过程化:强调的是活动过程与方式方法本身的教育功能。
教育资料的经验化:强调要注重儿童的经历、感受、体验(非语言形态的知识)的教育价值。
24、早期自主阅读的核心本事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47
(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本事。
(2)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的本事。
(3)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本事。
25、数学教育的新价值是什么?157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构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活动经验、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6、如何建立进取有效的师幼互动?193
(1)首先,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建构进取、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2)其次,师生双方异常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坚持关注也是构建进取互动的必要条件。
(3)此外,尤其要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进取、充分的情感交流。
(4)同时,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也是建构进取、有效互动的关键所在。
(5)最终,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师幼互动决不仅仅是幼儿主体建构和发展的过程和重要途径,对教师的主体发展,师幼互动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7、对幼儿艺术教育的新观念的理解?178
(1)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
(2)树立贴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
(3)理解幼儿绘画发展的自组织性。
28、什么是反思性教学?214
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我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进取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我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9、运用行动研究法反思教学的一般过程有哪些?219
回顾、分析、假设、验证、总结
30、家园合作应把握什么?77
(1)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
(2)家园合作要研究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需求,但家园合作围绕的核心是儿童,他们是幼儿园和家庭服务的共同对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
(3)家园合作需要合作双方有进取主动的态度,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职责感、对幼儿园乃至整个教育的信任与支持,也包括教师对家长的热情接纳和对家长参与的信心。
31、艺术领域中自我表达的含义是什么?176
自我表达方式有“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达”,这正反映了幼儿自我表达的特点:
(1)尊重幼儿个人的意志,给儿童自我选择表达资料和方式的自由;反对教师强加的资料和表现形式。
(2)要求教师给儿童供给宽松的环境条件,维护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和自主表现的时空;反对教师限制过多和强加精神压力。
(3)尊重个别差异,接纳不一样水平;不要横向比较。
(4)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审时度势”地为他们供给必要的帮忙和适宜的引导。
32、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规则有哪几种情景?125
(1)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
(2)能够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
(3)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
33、成为流畅阅读者有哪些策略预备本事?148
(1)反思的策略预备技能。
(2)预期的策略预备技能。
(3)质疑的策略预备技能。
(4)假设的策略预备技能。
34、如何理解激励性评价?164
所谓激励性评价,不是要不断地向幼儿空洞地说“真聪明”“真棒”,而是要让孩子们感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人探究和发现的关注,支持和鼓励,对他们每一个人观点和想法的接纳和重视。
35、幼儿园课程资料包括哪些基本成分?102
(1)关于周围世界(包括自我)的浅显而基本的知识经验;
(2)关于基本活动方式(包括认识活动)的行动经验(“做”的经验);
(3)关于发展智力、提高各种基本本事的经验;
(4)关于对待世界(包括自我)和活动的态度,即情意方面的经验。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 《幼儿园教师指导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 《二次创业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 计划纲要范文
★ 《纲要》实施中的幼儿园教研
★ 如何指导幼儿园班主任工作计划
★ 近代史纲要体会
★ 发展纲要心得体会
15.《纲要》精神下的教育质量观探微 篇十五
(一) 两个《纲要》对教育质量的同质追求
两个《纲要》对教育质量的同质追求, 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民办教育两个方面。就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而言, 二者均提出“创新网络教学模式, 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 两个《纲要》都提出“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等监测分析系统”。而民办教育方面, 两个《纲要》均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 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
(二) 两个《纲要》对教育质量的异质追求
两个《纲要》对教育质量存在差异追求, 不仅体现在目录组构上, 还体现在序言表述上;不仅通过工作方针加以明确, 还在战略目标上予以强化;不仅在各学段教育提出要求, 还在少数民族教育及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上有所关注;不仅在体制改革上要求提高教育质量, 更在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上突出追求教育质量的指向。
两个《纲要》均强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国家要求“全面提高”, 云南则是“努力提高”, 反映了云南教育发展与国家整体教育发展尚有差距, 在教育质量的追求上存在着差异性。
序言提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 国家侧重从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 全民有责的视角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云南则从总结区域教育发展的过去, 分析现状, 展望未来的角度切入, 提出云南教育总体存在教育体制机制不活, 结构、布局不尽合理, 教育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云南教育事业面临着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等新任务, 云南未来的发展, 关键靠人才, 根本在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列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 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 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努力实现云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为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 战略目标。
国家提出以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通过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云南则从各级各类教育出发, 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化, 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较大满足, 各类人才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2. 义务教育。
国家提出巩固、普及、提高、均衡等关键词, 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云南提出全面落实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动态监测机制。
3. 高中教育。
云南除与国家就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上保持大同, 还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4. 高等教育。
国家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云南则提出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积极推动高校办出特色, 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圈发展状况, 推进特色大学建设, 建设一批边境地区高质量高校。
5. 少数民族教育。
国家提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云南强调以点带面, 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提出推进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重点加强边境州市高校建设, 提升边境州市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增强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6. 提高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家提出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力度, 加速境外孔子学院 (课堂) 和汉语培训中心建设, 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云南提出提升边境地区教育水平, 着力建设“国门学校”, 全面改善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办学条件差, 教育质量低的状况。
7. 体制改革。
国家提出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云南则提出建设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8.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国家提出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 完善机制, 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侧重于高等教育质量、西部高校振兴、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及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等。云南强调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普通高中建设、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等工程, 深化课程改革, 优化教师结构, 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等, 提高教育质量。
(三) 《纲要》的“质量”亮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质量”亮点有三: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及保障措施, 提出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 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 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 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 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质量”亮点有二:学校现代管理及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 确立发展定位, 加强制度建设, 突出质量管理, 构建教育价值, 全面推进学校现代管理。建立并完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教育科研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学生家长和社会公益人士共同参与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二、质量、教育质量、教学质量。
(一) 质量
“质量”首现管理学中, 即“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就其内在规定性存在两种争议, 即“特性说”与“程度说”的相互博弈。“特性说”揭示“质量”是不同于它事物而存在的内在规定性, 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无”的问题, 强调唯己性, 抓住“质量”的本质;而“程度说”带有鲜明的价值判断, 回答“高”与“低”、“优”与“劣”的问题。“质量”既与结果有关, 又与获得结果的过程中的目标、方法、条件等相关。
(二) 教育质量
“质量”作为裹括概念拓展到教育学领域衍生下位概念:“教育质量”。教育界释义“教育质量”倾向于“程度说”。瑞典教育家托斯坦·胡森、我国学者朱益明的观点均属于此。Hawes和Stephens (1990) 就教育质量的特性描述为:满足规定目标的效率;贴近人们和环境的需要和条件;不断致力追求杰出和人类的完善。
管理学认为“质量”由顾客定义, 而教育学中“顾客”在不同社会文化形态下更有侧重。东方文化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强调教育质量的社会性, 教育的“顾客”是社会, 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则倾向教育质量的个体性, 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对个体及家长对孩子所具有的教育需求和期许程度的教育满足能力及特性的总和, 教育的“顾客”是学生和家长。教育发展规律显示, 教育的“顾客”并非单一的, 而是多元主体。国家和社会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提供者, 在一定程度上是最主要的大“顾客”, 无论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制定教育目标时均对此充分考虑。学生是最直接的教育享用者, 同时也是教育活动最直接的主体,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学生对于教育质量的需求因其主体地位成为核心需求, 且学生绝非纯粹抽象的个体, 在每个学生背后都有家长、关系社群及其社会等影响力量, 这决定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教育必须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等的需要。
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观认为, 教育是为了完满生活做准备, 教育是人们达到更高更好目标的工具。但是,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通过《民主主义与教育》, 宣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教育理念, 标志着现代教育观的确立, 提出“教育即生活”, 社会个体参与教育, 其时间、精力、财力等的投入, 使其希望教育能满足需求, 直接带来幸福。衡量依据并非未来需要, 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产生的或明或暗的现实需要。由此, 教育质量是教育系统所具有的满足个体和社会明确或隐含现实需要的能力特性。个体及社会的需求不尽相同, 表现多元需求, 客观决定着教育质量因主体力量而异, 衍生教育质量相对性的特征。这在两个《纲要》中差异化质量追求亦有体现。
从规定性定义出发, 教育质量指教育服务和工作的优劣程度。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其目的系列指向学生的高水平发展。但实践中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在世界范围教育层类普遍却存在明显的认识分歧, 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主体对质量有差异化的诉求和希冀, 而试图调和主体间的教育质量观仍是棘手的挑战。
(三) 教学质量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尊重学生自由意志, 把学生视为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 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 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 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教学行为的交互性决定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教育活动交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教师的教不同于学生的学, 教是教学中的教师行为, 而学是在教学中的学生行为。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影响作用, 教与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正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和学的交互作用, 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功能, 贯穿于教学相长的教育实践行动, 教育世界中特有的教学交互行为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
现代教学观视野下的教学质量。传统教学观倾向“教师中心说”, 现代教学观则转向“学生主体说”。研究显示, 教学中师生的主体间性备受瞩目, 突出两者的交互作用, 彰显关于教学观转向的新元素,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由此, 教学质量必然存在复合交互影响的质量, 即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教育教学行为实践质量, 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的整体结构, 是教育质量总体结构中的核心结构, 是一个有特定质的规定性的有机整体, 由多层次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组成, 是人才培养中所应达到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是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特有的人类社会活动满足利益关系人需要的程度, 即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集成。教育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 并且要用人才培养质量来检验。
三、树立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质量观。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 我国教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
从总体来看, 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 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既涉及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 又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从战略高度来说, 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从教育内部来说, 素质教育也是一个提高质量的教育。中国有13亿人口, 素质低, 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 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我们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其落脚点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但在当前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 很多地方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主要标准,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愈演愈烈, 违背教育方针, 违背教育规律, 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 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变, 应树立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质量观。
参考文献
[1]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马晓强.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 2010, (5) .
[5]李桢, 刘玉新.“三全”质量管理观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5)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选填空题09-07
幼儿园小班的教育心得09-04
幼儿园小班教师的教育心得09-15
幼儿园大班教育心得07-04
幼儿园教育工作心得08-26
幼儿教师暑期继续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08-12
幼儿园新型教育模式心得体会10-16
家长教育心得幼儿园09-09
幼儿园防溺水安全教育心得体会07-28
幼儿园小班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