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10篇)
1.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一
本文为陕西省西安市2010年度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0J107
关于加快西安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宋粉鲜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本文分析了西安市县域经济的现状,找出滞后的原因所在,结合西安市实际情况,提出提升西安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为契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西安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较弱
2009年全年,西安市各区县GDP总和为2630.5亿元,西安市县域经济的GDP总和为729.95亿元,占全市的27.74%。其中长安区为223.07亿元,占西安市县域经济的30.56%;高陵县为117.68亿元,占西安市县域经济的16.12%;临潼区为114.65亿元,占西安市县域经济的15.71%。户县、蓝田、阎良、周至四县分别占西安市县域经济GDP总值的12.83%、11.05%、7.82%、5.92%。可见,长安区GDP水平较高。阎良、周至两县的GDP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区县。
增长速度方面,西安市县域经济平均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15.27%,其中高陵县增长了27.1%、长安区增长了15.8%,超过了平均增长值,其余区县均低于该平均值。
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县域差异大,收入水平和增长极不平衡
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和为25.2亿元,平均值为3.60亿元,周至县只有0.6亿元,远远低于市区平均值13.76亿元。平均比2008年增长了26.8%。比市区平均增长26.62%略高,无明显增长优势。其中只有高陵县增长了30%,超过了西安市县域经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平均增长,其余几个区县都低于平均值,由此可见,各区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县域差异大,收入水平和增长极不平衡。
二、西安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成因
1、存在的问题
(1)西安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相对市区,西安市县域经济的经济水平偏低,而且长安区、高陵县、临潼区的经济明显区别于其他几个区县。特别是周至、户县、蓝田三个县明显滞后。各区县发展差异明显是西安市县域经济存在的首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各县主要经济指标差距较大,特别是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几个指标。
(2)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县,靠大型企业支撑,中小企业发展薄弱。西安市县域经济,每个区或县
几乎都有支撑当地经济的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群,例如,高陵县的重型卡车,阎良区航空工业等,相比中小企业,当地政府对这些大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大,这导致了中小企业发展困难。以至于出现了县级中小企业 “数量不少,质量不高”的现状。
(3)区县人才短缺现象较为严重。市区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在把西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人才向市区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特别是这些区县在城市就读大学的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回原籍的更是寥寥无几。相比之下,西安市县域经济的人才需求数量质量双双得不到满足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4)区县暂缺行之有效的战略规划。市政府公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的指出了各县的县域经济特色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方案。各区县目前还暂无基于此“意见”的战略规划出台。这导致在推进本地区县域经济过程中,可能会在某些环节中存在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得当的问题。
2、成因分析
(1)高校人才供给与地方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
(2)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应用技术研究不足。
(3)外商投资规模偏小,没有集约化的大企业。目前进入西安的大企业、大项目较少,具有行业带动和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更少。2009年全市新批总投资1000美元以上项目仅21个,合同外资3亿美元。
(4)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和成规模的产业集群。虽然西安在汽车、IT产业、服务外包以及机械和食品加工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从完整产业链和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方面看,还不像沿海城市以及成都市的产业集群度高。如广州仅汽车就有日本本田、丰田和日产三大知名企业投资。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成都自英特尔投资后,有中芯国际、马来西亚的优尼森三大半导体投资商入住,带动了该领域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为相关企业进驻创造了一个自发机制。西安市目前虽有美光、应用材料、瑞萨公司等项目,但其形成的产业聚集效应不高。
(5)跨国公司投资有所增长但总数偏少。随着西安市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跨国公司投资数量日益增加,截至目前,有百余家国外知名跨国公司在西安设立企业和代表处,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有74家,设立了118家企业和分公司。但与广州、成都、重庆等城市相比总数仍然偏少。
(6)西安的国际化程度偏低,投资吸引力相对较弱。从设立外国领事馆和外资银行来看,西安的国际化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与成都、广州、沈阳相比,在外国领事馆、外国商协会等方面,西安均为最少。以外国领事馆为例,成都已有美国、德国、韩国、法国、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六个国家领事馆进驻,西安仅有泰国、韩国2家。以外国金融机构为例,成都已有荷兰、香港汇丰银行、英国标准渣打、香港东亚、日本东京三菱、法国巴黎国民、美国花旗等外资银行进驻,形成了一个外资银行群体。而西安仅有香港汇丰银行、香港东亚两家外资银行进驻。
(7)西安市各区县GDP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比例过高。
(8)观念问题。西安地区缺少强烈的市场意识、追求财富的冲动、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和“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取财富,必须支付成本,必须付出劳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求日子过得去,满足于“够吃论”,农闲时间只忙于打牌、搓麻、聊天、唱戏的人是绝对富不起来的。
三、西安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从西安市的实际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
人口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育水平的高低,发展县域经济迫切需要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是继续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必须把人口增长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二是抓好基础教育。要认真研究西安市县中小学教育的布局结构,使现有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结构趋于合理化。要采取多种措施,扩大高中招生容量,变“锥形”结构为“柱形”结构。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和“农函大”等方式方法,搞好对农民的培训,使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成为合格的现代农村劳动者。特别是要注重对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要以道路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邮电通信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效率,牢固树立以项目争投资,以投资促发展的观念。坚持用好用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对低水平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坚决遏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全面激活社会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项目投资渠道,建立项目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3、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城镇化建设是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西安市县城镇化建设要在搞好中心城区的基础上,带动城镇化建设。当前,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吸引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私营企业逐步向小城镇集聚,形成产业规模,加强城镇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不断改善小城镇的人居环境。
4、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改革国有企业、改造民营企业、兴办“农”字牌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搞活商贸流通的思路,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向初级工业经济的转变。着力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工业企业,真正使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5、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西安市县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要转变观念谋思路,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努力促进劳动力安全有序转移。一要深入研究劳动力市场。要加强与省内外劳动保障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协作,开拓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建立更多的劳务输出基地。同时加强与西安市籍在外工作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与沟通,不断拓宽帮带式的群众性组织输出渠道,逐步形成“一户帮四邻,四邻带全村”的局面。二要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和专业特点,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定点与流动相结合、面上与点上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促进苦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
6、以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为契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继续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在退耕还林工作中把巩固和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封山育林,迅速恢复植被,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安统计:.[2]张杜鹃,刘科伟.村庄体系重构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以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为例.生产力研究, 2010年5期.[3]李艳,陈瑛,曹洪华,资宗云.基于发展极理论视角的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生态经济, 2009年6期.[4]郭晓鸣.县域经济发展:现实制约与对策选择.开发研究,2010年3期.[5]宋效中,贾谋,骆宏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河北学刊,2010年3期.【作者简介】
宋粉鲜(1976-),陕西户县人,硕士,现任西安欧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方向。
2.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二
“十一五”以来, 广西的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正面临加快发展的加速期、转换发展方式的关键期、优化结构完善布局的攻坚期。党的十八大提出走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 为广西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13年底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暨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 广西提出了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大力发展中心城市, 培育发展城镇群, 以城镇群发展来壮大城镇规模, 改善城镇结构;同时把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作为优化城镇结构的主攻方向, 实施大县城战略,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在此, 广西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大县城战略, 意义重大。
之所以提出把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作为优化城镇结构的主攻方向, 实施大县城战略, 我想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 国际经验表明, 发展中小城镇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 城镇化高度发展的国家, 中小城镇占比很高, 其中美国90%、德国95%、法国93%的城市是小城镇。另一方面, 从拉美、非洲等国城市化的教训表明, 不合理发展小城镇, 农村人口大量地涌入大城市, 极易引发“贫民窟病”和城市病。
第二, 广西县城和小城镇规模小、承载力弱, 亟待加快发展。2012年, 全国县城平均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分别为8.8万人、10.6平方公里, 我区则为7.8万人、8.6平方公里;全区城镇人口20万人以上的县城2个、10万~20万人的县城和建制镇18个、2万~10万人的建制镇80个、2万人以下的建制镇600个;县域平均城镇化率为31.3%, 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广西县城和重点镇规模小、发育程度低、发展质量不高、基础设施薄弱, 体制机制不顺、承载力带动力弱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严重制约着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第三, 县城和小城镇具有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天然优势。农民进城落户, 大城市固然是好的选择, 但综合各方面因素看, 县域城镇更接近农村, 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方面, 具有成本低、门槛低、风险低的机会优势, 以及习俗相同、亲缘相近、机动灵活的地缘优势, 既是农村人口流动的蓄水池, 也是减少城市病的重要屏障。
二、关于县域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实施大县城战略, 发展县域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 着力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 构建由县级中等城市、小城市和经济强镇、特色小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骨干的县域城镇体系, 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
从广西的实际看, 县域城镇化发展, 重点应在五个层面取得突破:
第一, 着力打造县级中等城市。将县域人口在100万左右、中心城区10万左右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 培育成为中心城区人口在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在我区, 初步具备上述条件的县级市和县城有不少, 如桂平、北流市和博白、灵山、合浦、横县、平南、宾阳、平果县等。
第二, 加紧培育县级小城市。对除县级中等城市之外的其余县城, 根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聚, 努力发展为县城建成区人口在10万~20万的小城市。到2020年, 全区全部县城建成区人口平均达到10万以上。
第三, 积极发展经济强镇。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加快发展, 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激发镇级发展活力, 力争2020年以前, 在全区形成20个左右生产总值3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3亿元左右、各项发展指标高于全区发展平均水平的经济强镇。
第四, 大力打造特色小镇。选择一些资源禀赋较好, 地方特色、民族风格浓郁, 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乡镇, 实行差异化发展, 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 推进城镇建设与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民族内涵、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度融合, 着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小镇。
第五,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把一般乡镇作为新型农村社区与城镇连接的平台和桥梁, 建设成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成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节点;以中心村为核心, 以村庄道路、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综合服务中心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文体设施建设, 以及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为重点, 努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到2020年, 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从广西实际看,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社区, 推进农村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广西是后发展省区, 城镇化水平不高, 即便是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4%, 全区仍有接近50%的人口在农村, 此外还有约300万“两栖农民”, 这部分农民没能分享城镇化成果, 就难以达到小康水平;而没有他们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 广西具有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良好条件。城镇化在具体实现形式上, 有直接城镇化和间接城镇化的区别。所谓直接城镇化, 是指农民向市民转化, 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成为就业稳定、生活体面的城镇居民;所谓间接城镇化, 即城镇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社会保障逐步向农村辐射和扩散, 农民足不出村即能享受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覆盖, 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美国农业地带的小城镇、韩国的新村运动、英国的田园城镇、德国的森林古堡和小镇等, 都是实现间接城镇化的直接受益者。在我国, 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情形很多, 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是华西村。广西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典型, 例如昭平县的黄姚古镇、玉林市福绵区的福西村, 以及玉林市统筹城乡试点区域的农村地区, 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随着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城乡风貌改造的深化拓展, 尤其是给农民在土地、山林、小型水利设施和农民住房等方面的确权工作全面完成, 统筹城乡发展将大跨步地推进,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终极目标。
三、关于推进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措施
分析我区城市和农村人居环境差距拉大的原因, 主要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公共财政的投入;小城镇先天不足,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多;乡镇政府职能和责权不对等, 体制不顺。在这种条件下推进县域城镇化, 必须把县域城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从制度设计入手, 统筹谋划, 重点突破,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第一,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县级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权限。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 转变政府职能, 给予县级发展县域经济最大的自主发展空间。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 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县级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 一律下放县级管理, 真正把县级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节点、新型城镇化的生长点, 以及人口集聚的新主体、产业集聚新高地、功能集成新平台、要素集聚新载体。
第二,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 要大力扶持特色产业, 提升县域城镇经济实力。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增强人口集聚功能为重点, 以市场为导向, 以地方资源优势为依托, 充分利用城镇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优势, 选择农产品加工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物流商贸型、矿产资源型等不同产业发展模式, 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 坚持产城一体, 同步发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功能,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突出产业特色、错位发展, 龙头带动、集聚发展, 高端引领、创新发展, 优化环境、开放发展, 不断增强园区竞争力。
第三, 组织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加强规划引领, 加紧构建由县级中等城市、小城市、经济强镇、特色小镇为骨干的县域城镇体系。按照不同的建设目标, 分别制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以城镇化示范县为重点, 启动一批完善县城功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统筹谋划产业项目、园区建设和城镇发展, 增强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 加强精品街道或商业街区, 以及城市广场、街头绿地、滨水景观带建设。
第四, 稳步扩大扩权强镇。选择50个左右的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 完善乡财县管管理方式, 重点在产业项目、资金、建设用地指标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2020年, 力争形成一批生产总值超30亿元、财政收入超3亿元、各项发展指标明显高于全区发展平均水平的经济强镇以及一批特色城镇。
第五, 调整空间布局, 推进乡村整合。一方面, 加大规划编制力度, 实现城乡规划基本覆盖。建立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及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和详细规划组成的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另一方面, 建立城镇发展引导机制, 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依法推进、积极稳妥的原则, 依据城镇化体系规划, 结合当地实际, 适时推进撤县设区、撤镇改街道办、撤乡设镇以及引导村庄整合和撤村改居委会 (社区) 工作;有序引导农村新建住房向中心村、小城镇集聚, 集中建设新型农村住宅小区。
第六, 提升城镇建设质量, 统筹实施六大行动。一是实施县城新区建设示范行动。推进县城总体规划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 建立县城新区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机联系, 加强县城新区供排水、环卫、燃气、照明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推进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互融互补。
二是实施城镇承载力提升建设行动。围绕实施大县城战略、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 统筹推进100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重点提升县城道路、环卫、供排水、供气、照明、污水垃圾处理、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水平,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三是实施百镇建设行动。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100个经济强镇、特色小镇建设;各县力争打造1~3个中心镇。重点组织实施乡镇道路、给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绿化美化和文体设施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农林场场部开展新型产城融合建设试点。注重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结合, 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
四是实施城镇品质提升行动。着力塑造城镇特色, 沿海城镇做足做好海洋文章, 沿江城镇做足做好山水文章, 沿边城镇做足做好融合文章,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彰显桂风壮韵, 建设一批体现地方风格、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风貌建筑群、精品工程。
五是实施城镇管理提质行动。创新城镇建设管理理念, 变城镇管理为城镇治理。推进供排水设施的提标改造, 全面推进水质达标;加强市政地下管网普查, 建立规划、城建档案管理等部门协同的地下管网管理协调制度和信息化管理网络。
3.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明确目标 抓住重点 技术推广
1.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购置补贴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农业机械科学研究进展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新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县署推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认真的任务,如何加快农业机械推广,在当地工作实际,谈谈粗浅看法。
1.1明确目标,认真履行职责,促进
目前,本市涉农街、镇,用来专业耕作的牲畜满足不了耕地所需,农民种地代耕费用增加,代耕紧张等问题越来凸现。农业生产发展进步依赖于农业机械的应用和不断更新,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变,农机具不断更新、用农业机械代替牲畜等传统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化经营,解放劳动力,是发展的主流,也是广大农民的企盼,需要加快农机普及应用,尽快以农机代替传统畜犁耕作。
1.2抓住重点,用典型示范带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指明了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是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要方式,按照试验一示范一推广的程序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农民渴望农业机械代替人力劳动,市场上有成百上千种农机产品,到底哪种适用,哪种有保障,这就需要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农民的实际需求,抓住重点,找准突破口,正确引导,按照试验一示范一推广普及的程序开展技术推广工作,积累经验,用于指导后续的示范和推广普及工作。试验取得成功后,通过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员、蔬菜专业户现场参观培训,引导农民自愿主动地应用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激发农民的购机、用机热情,从而达到推广普及、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大力扶持农机大户,使其成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抓手。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制定帮扶农机大户的措施和目标,确定联系对象,摸清农机大户经营农机的思路,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信息传递、技术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措施,把农机大户吸引到我们工作周围,把他们作为基层农机推广员和信息员。
1.3提高农民和技术人员素质,为农机化推广打好基础
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民,因为传统的生产观念的束缚,许多农民的知识新的东西,需要较长的过程。作为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应注重示范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提高他们的意识农机化,转变传统观念,自觉改变生产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现场演示,举办技术培训等形式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设备的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到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使他们成为农机推广信息,了解技术骨干知识。此外,还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体,加强宣传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典型,让社会了解农业,支持农业机械。通过示范,培训,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技术素质,提高农业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农业效益。
2.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体系建设和完,是促进农机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农业大国,纵观历史,中国的农业发展是曲折和艰难的。长期以来,落后的思想观念、保守传统的生产方式、即得主义、小农经济,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生产模式推广相当迟缓,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机化推广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在政策上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宣传力度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三农”问题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1978年到2004年中央共下发56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5个“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今年的一号文件精神,把农机化推广工作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面,要求通过3~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党的方针政策,这无疑是中国九亿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食粮。我们如何贯彻落实,深刻领悟精神实质和内涵,充分发挥政策帶来的效益,是摆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当今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即光荣而又艰巨的一项任务。
2.2在业务上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传授和指导
现代农业靠科技,而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设施农业,高效收获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可以看出先进机具与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农业长期以来落后的经济状态低速度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短时期内接受新事物、新技术从主客观上讲都有很大难度,这就需要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本领强,对机具、农机技术经验丰富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向广大的农民传授,在生产实践中给予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这样的支撑才能使中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3在规划上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的耕种收简单的生产模式,在农民脑海里烙印很深,只注意眼前利益,急功见效,一哄而上,缺乏长远规划,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农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实现,不仅要有先进的机具、先进的技术,更重要是要有成熟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生产模式、农机装备的合理布局。农机具的使用即有市场行为,也要有科学的组织与规划。这都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加以引导,从真正意义上讲,充分发挥先进的科技所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农业的快速发展是要有好的政策,先进的技术,科学合理引导,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将这些重要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讲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传根, 浅析阻碍农机化发展因素[S] 农业机械化论坛1996,4(15-16).
[2] 李万才, 浅析农业机械化现状和发展的前景[S] 农业机械化论坛1993,3(17-20).
4.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过去的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增收等目标。今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全县人民鼓足了干劲抓经济建设,桂东经济发展加快,内在活力增强,呈现出速度、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经济运行继续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这是几年来国家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累计效应的释放,也是县委、县政府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环境,加快“三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就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桂东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2003年实现桂东县生产总值55545万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1万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6296万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3548万元,增长12.4%。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30.1%:26.2:43.7,调整为2003年的28.3:29.3:42.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提升。
(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小康建设步伐加快。
新的小康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人口素质、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共23项指标,它在反映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通过搜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3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测算评分,桂东县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45.99%,与2000年的实现程度38.3%相比,上升7.6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GDP3277元,比2000年增长35.1%,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28.3%,下降1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48%,上升1.4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23.51%,上升12.2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重35.24%,上升5.86个百分点,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2.19人,增长58.1%,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覆盖率为70.3%,上升42.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2元,增长32.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元,增长28.7%,恩格尔系数50.9%,下降4个百分点,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从无到有,达27.5%,森林覆盖率71.3%,上升1.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率均达到了全面小康的标准。
(三)经济市场化水平有所提高
2003年,桂东县农产品商品率为53.1%,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品商品率45.1%,下降0.5个百分点;牧业产品商品率69.7%,上升6.3个百分点;渔业产品商品率67.0%,下降0.8个百分点。
(四)劳务经济日益活跃
据统计,2003年全县共有在县外的长期务工人员2.4万人,其中在省外的1.84万人。去
年的务工收入在1.5亿元以上,给桂东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农业产业化有关指标增长较快
2003年,全县有已认定的竹胶板厂、茶叶开发公司、罐头厂、食用菌开发公司四家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7905万元,同比增长21.1%,龙头企业上缴税金807万元,增长14.6%,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总产值3282.5万元,增长31.2%。
(六)工业化发展进程有所加快
2003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55家,同比净增22家、增长16.5%。新增工业企业53家(基中新建电站15座、新装机容量2.3万千瓦;新增硅冶炼厂6家、新装炉10560千伏安),减少36家(其中14家林场因行业调整后退出工业企业范畴)。到2003年底,全县共有小水电站79座,装机容量8.0万千瓦。全县工业总产值34302万元,同比增长9.7%。全县工业增加值10972万元,同比增长17.8%,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8.01%上升到19.75%。
(七)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1至2个百点。2003年,桂东县城镇化率为23.51%,同比上升3.16个百分点。
二、桂东经济发展与有关方面的主要差距
(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差甚远
只有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或超过了全面小康的标准。实现程度达到70%及以上的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实现92.59%、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实现84.48%、恩格尔系数实现77.15%、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实现73.0%,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覆盖率实现70.3%。实现程度为50.0%至60.0%的有:居民人均娱乐、教育和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实现60.7%,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实现55.0%,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实现50.34%。其余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均在40%以下,主要经济指标人均GDP实现13.21%,R&D经费占GDP比重实现0.80%,远远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二)与周边的汝城县相比差距很大
2003年,与桂东县相邻的汝城县实现GDP163173万元,同比增长12%,比桂东县的增幅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快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21.3%,快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5%,快0.4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发展水平很低
桂东县工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虽然有147家,但产值低、效益不高,因而桂东县工业化程度低。一是人均GDP水平低。由于桂东县基础差、底子薄,仅管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人均GDP仍然很低。2003年桂东县人均GDP只有3277元,相当于全市水平7061元的46.4%。二是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低。工业化过程既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2003年,桂东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9.4%,比全市水平低19.8个百分点。三是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工业中以采掘业和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缺少高新技术产品,2003年桂东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2%。四是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工业企业既没有科研经费,更没有科研人才,造成产品单
一、质量低下。2003年桂东县R&D经费占GDP比重只有0.02%,严重地影响桂东县工业化进程。
2、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
一方面,根据2000的人口普查资料测算,2003年桂东县新增劳动力力资源2617人(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为4037人,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为1420人),2004年将新增劳动年龄人口2330人(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为3978人,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为1648人),而且2005年、2006年桂东县的新增劳动力资源将继续增加(2007年开始回落)。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改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下岗职工不断增加,这就给桂东县的劳动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3、农村社保水平低。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医疗卫生事业还对落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防灾能力弱。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差。机械化程度相当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遇到自然灾害根本无法抵御,在很大程度上农民仍然“靠天吃饭”。二是农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桂东县大部分农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小农经济意识还比较强,缺乏市场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只注重农产品的产量,不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上基本上没有竞争力。三是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由于农产品的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公路、通信落后。
一个地方的交通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0年,桂东县只有等级公路122.84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只有0.08公里的等级公路,只相当于全省水平的50%,相当于全市水平的53.3%,到周边县、市的公路大多是沙子路、且弯道多、路程远、交通极为不方便。桂东县现有的这一交通状况严重影响着桂东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城镇工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成为阻碍城镇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屏障,农民进城后无法解决生计问题,有许多农民想进城而不敢进城,因而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23.51%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措施
(一)用科学的发展观制定发展规划。
科学的发展观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这说明我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或循环经济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主要着眼于:在生产过程中用最少的原材料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并对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进行回收利用。因此,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进行项目建设的同时必须始终贯彻科学的发展观。
(二)开发和创新桂东县的比较优势。
桂东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利资源,是其他一些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国家已经批准桂东县作为生态建设示范县,而且桂东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在城关镇有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在沙田镇有毛泽东同志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老虎冲、在新坊乡有伟人树等,还有城关镇三台山的文峰塔,四都乡的溶洞群、碧洞飞烟、仙人石田等众多旅游景观,要把桂东县建设成为集天然氧吧、旅游度假与避暑为一体的县城。
(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桂东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有着丰富的农产品,但一直以来商品率很低,规模效益差,要着力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逐步使之规模化、产业化,并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一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联合企业。
(四)通过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
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把建整扶贫与移民建镇结合起来、把道路建设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城镇化提升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
(五)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经济发展,带动环境改善。
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日益恶化的环境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们自身的生存,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生存资源日益短缺,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等,必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经济的发展,加强废物的回收与利用,从追求GDP发展到追求绿色GDP。绿色GDP就是,以GDP为基础,扣除环境恶化成本与资源和资产耗减成本后的余额。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观,避免盲目地追求GDP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六)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经营意识。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诚信、高效、服务作为自己的着力点,狠抓项目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内资和外资前来桂东县投资兴业。
2、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桂东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不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这样,就能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5.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升位思考看法 篇五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加快发展之志、谋加快发展之策、鼓加快发展之劲、增加发展之效,抢抓机遇、理清思路、落实措施,实施新农村、旅游业、工业化、城镇化“四大战略”,带领全县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扬帆破浪,奋勇争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大步迈进。2009年,我们又迎来了国家大幅增
加投资拉动内需政策的发展契机,如何把握时机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升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切实付诸行动的重要课题。为此,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实际,全面分析,把准经济发展脉
全面认识并深入分析现状和差距,是科学决策,明确思路和制定措施的先决条件。同样,**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潜力,扬长避短,着力创造地方经济的独特性,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一)现状和差距。区位上:**位于贵州边缘的黔桂结合部,北联贵新高速公路,南出广西,东接贵州南大门独山县,西靠贵阳后花园惠水县,应该算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区过渡交汇区域,但相对周边一些县(市)来讲,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直接经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运输成本。产业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96%以上,现在的主要产业仍然是农业,而且农业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抗灾抗风险力弱,农业产业小而零散,没有规模效应。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处于一产大,二产弱、三产薄的局面。加上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各种制约因素,产业化经营困难重重,很多产品难以突破县内的小市场走入县外省外的大市场,产业发展仍在低水平徘徊。资源上:我县具有较好的气候资源、水电资源和煤炭资源,但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资金资源相对短缺,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导致现有的优势资源难以发挥效用。观念上:干部队伍中开拓意识不强,小成即满,固步自封,瞻前顾后的思想较为普遍,遇事先争不先干,在争论中错失了发展机遇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特点和优势。一是生态气候优势。**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森林覆盖率高达46%以上,山地和丘陵占到土地面积的98%左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对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旅游资源优势。**地处中亚热带喀斯特岩溶地区,境内重峦叠嶂、河谷深切、峰林谷地应有尽有,自然风光优美怡人,有全省唯一的民族乡卡蒲毛南族乡,又有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别近年开发的掌布“救星石景区”和正在修建的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一个是旷世天然奇观,一个是顶尖科技基地,均举世无双,是我县两张响亮的旅游王牌。可以说,**的旅游资源兼具了唯一性、奇特性、科考性以及生态的完美性,很多方面都是其他地方可望而不可及的优势条件,这些,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三是煤矿、水利等矿产资源优势。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提供了可观的税收来源,另一方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电力和动力支撑,对增加我县的经济总量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主抓优势,强化措施,推动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的长远和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很多领域开发的程度不高,正因如此,**未来的发展很有潜力。但潜力不等于实力,优势不等于竞争力,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还是要在思路明晰的基础上强化措施,抓住主要难点逐个突破,发挥比较优势凸显效应,汇集小优势变为大优势,实现经济协调快速推进、跨越发展。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展不够快的根源在于思想不解放,思维不开放,理念不先进,思路不超前,思想观念的落后才是最大的落后和真正的落后。因此,首先要着力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思想的保守性,思维成旧,思路局限的状况。打破凡事看上级讲没讲,别人干没干,过去有没有的思想禁锢。不为成绩所累,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做到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干成自有公论。第二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把解放思想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和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做到在困难面前不束手无策,在矛盾面前不畏首畏足,在利益面前不争来争去。以开放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好近期让利和长远受益、直接让利和间接受益,局部让利和全局受益、部门让利和企业受益、政府让利和社会受益的关系。第三是树立科学灵活的用人的导向。破除机械僵化的政绩评价机制,完善干部提拔任免和监督机制,使让干部能上能下,给有创新思想、有奉献精神的干部营造环境,创造平台。大力提升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干部奋发有为,独当一面,勇于负责,敢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冲锋陷阵。从根子上解决求稳怕乱、甘于平庸、不敢超越的保守风气,充分调动干部
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进而鼓舞人心,凝聚发展合力。
(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多年来,我们地方经济始终难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工业的带动和支撑。可以说,抓好了工业,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就解决了我县产业不平衡的软肋,很多发展障碍就会迎刃而解。所以,要改变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落后面貌,就要坚持工业强
县不动摇,不断推进工业规模发展、上档升级、集约经营。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备足发展后劲。利用好国家政策优势,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工业产业,为工业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同时严格落实县重点工作承包集团责任制,实行定期汇报督查,强化奖惩措施,狠抓跟踪落实,确保取得明显的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工业发展态势。二是着力使矿产水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发展优势。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水电站和合法煤矿的建设,增加税收,同时为工业后续突破发展奠定动力基础。三是发展园区经济,推进产业集聚。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功能、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要求建设工业园区,争取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打造了集约发展的高效平台。
(三)坚持抓紧旅游业不放松。旅游业是**经济的一个“亮点”,旅游业也属于“朝阳产业”,虽然前期效应不会很明显,但一旦开始步入正轨,就会呈几何速度地增长,应该作为我县的重点产业来坚持长抓不懈。要凭借我县旅游资源的唯一性和独特魅力,努力将**旅游做成“绝品”,形成贵州南线旅游的热点和重点。一是加快掌布景区的开发,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文化、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景区级别,扩大影响。二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规划大射电天文望远镜选址的对外参观旅游设施,争取与射电工程同步建设,及早显示经济拉动效应。三是借助独特的旅游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加大县城沿河开发力度,积极打造贵州南部旅游休闲娱乐城,串起**旅游景区“链”,促进整个旅游景区开发。四是积极挖掘整理民俗民风精品,提炼包装,抓好景区民族歌舞表演队建设,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五是科学策划,积极筹办各种节会,做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促进招商引资,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六是继续形成强大的旅游宣传、推介攻势,加大力度强化**在综合旅游区的绝对优势,争取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积极借助省、州各项活动开展以及主动与周边省(区)、县(市)重点旅游区合作,联合对外推介,整体营销,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同时探索与各地旅行社的协作的有效机制,挤入各大旅行社的黄金旅游线。七是积极探索旅游管理新体制,把旅游资源和接待服务推向市场,用市场机制推进旅游业大开发,大发展,大提高。八是结合旅游开发,抓好牙舟陶、刺绣、纺织、花石、克度藤编、玉水毛尖、黄金应子以及其它民族工艺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旅游经济。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争取国家基础建设投入的同时,还是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一是强化“发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资是硬本事,新上项目是硬政绩”的意识,营造“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意识和“你投资,我服务”的市场意识,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二是狠抓投资环境建设和治理。在招商引资上我们区位优势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等硬件不足的弱点,这就需要我们从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加强软环境建设上来弥补。要加大治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等行为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特别是各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招商部门开展好“一站式”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诉必查,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客商到我县投资发展。凡外来投资项目,只要有利于gdp增长,有利于增加税收,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可以大胆引进。
6.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六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怀远在皖北县域经济中加快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和国家、省、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策精神。各乡镇、各部门要深入研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国务院、省、市出台的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关政策措施,吃透精神,用足、用活、用好政策。要围绕落实狠抓政策细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最大限度地挖掘政策潜力、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二、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向部分园区、企业、项目派驻服务人员的要求,迅速落实派驻工作。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企业工作组,进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招商引资在建重点项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帮扶,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融资、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微小企业采取相关扶持措施,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三、严格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在省财政80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经费基础上,县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企业贷款贴息。对各专项经费,由县财政局牵头,进一步简化手续,优化申办程序,加快拨付进度,尽快发挥资金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争取更多的支持企业发展资金。各乡镇和各部门要厉行节约,开源节流,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配套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四、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上级行争取力度,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新设立微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县发改委、人行怀远支行和银监办要协调各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全力督促抓好银企对接签约项目的落实,帮助眼前困难、前景良好的企业渡过难关。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信用平台,即日起担保费率下调0.5个百分点。县小额贷款公司要力争年底前筹建运行。县政府将把各金融机构金融支持落实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五、全力争取政策性扶持。各乡镇、各部门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紧抓国家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国债发行规模的新机遇,抓紧谋划和编报申请国债项目。要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衔接,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加工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等方面抓紧谋划一批新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861”项目库和市“3461”行动计划,确保项目库总量200个以上,项目投资计划45亿元以上,滚动发展,保持常量。要加快成熟项目的前期工作,创造建设条件,争取项目早日开工。要加强协调调度,推进在建项目进度,确保按期或提前完工、投产。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项目工作经费。县发改委要加强协调督查和服务,对新开工项目和项目前期工作进行有效调度。
六、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握此轮经济调整中产生的产业转移和行业兼并重组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高层次产业转移。县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尽快编制相关产业规划,策划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水平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使其成为今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鼓励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对今年第四季度进出口增量在每美元省、市奖励2分钱的基础上,县财政再奖励1分钱。
七、支持产业平台建设。在省、市支持政策基础上,县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五个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适当延长对县经济开发区的财政体制,鼓励其自我积累、加快发展。各产业平台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升孵化、服务水平。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利用培训资源,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实用
技术培训,围绕园区内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免费为企业用工提供各类服务。
八、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对符合规划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种养殖场和设施农业生产用地,视同农业用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时办理变更调查和登记手续。县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设立县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业项目,扶持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成功、与龙头企业和市场配套良好的产业化基地。
九、鼓励住房消费。从文件发布之日起,至明年6月底,农村和城镇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契税按现行政策采取先征后返的办法全额补助。加大廉租房、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带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全面落实各项房地产开发优惠政策,降低开发成本,把商品房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鼓励群众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十、切实保障建设用地。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全面清理未批先用、批而未供、闲置土地项目,摸清底数,重点对未批先用、符合有关政策可以补办用地手续的,抓紧履行补办用地报批手续,积极争取调剂指标。争取交通、能源、水利、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圈外独立选址用地计划。用足土地的整理折抵、置换、周转、增减挂钩等涉地政策,扩大土地存量,最大限度地争取项目建设用地。对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的规模以上企业进行摸排,符合条件的要抓紧解决,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7.关于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内涵的思考 篇七
1 县域经济内涵的认识误区
1.1 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
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 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实际上, 经济活动的特色化, 既是县域生产要素差异性所自然形成的本质特征, 也是县域经济得以超越常规发展的必然要求[2,3]。
所谓特色经济,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因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而形成的特别质量、特定品牌、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社会信誉度、具有某种明显的比较优势, 甚至是独一无二意义上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国的县域复杂, 其2 000多个县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生产要素、文化传统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从类型上看, 既有城郊县、山区县, 还有丘陵县、平原县和海岛县。从产业来看, 既有工业县、农业县, 还有林业县、牧业县、渔业县和矿产县。因此, 人们认为这就是县域经济天然地具有特色经济性质的根本理由。但是县域的地方差异性和县域之间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 并不能简单地与特色经济画等号。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传统的农业社会, 即使今天, 中西部的绝大多数县域, 仍然还是农民“当主角”、农业“唱大戏”。在农业的范畴中, 各地虽有农、林、牧、副、渔的分类, 但基本上都是大而全之、兼而有之的普通种植和养殖, 相互之间真正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活动并不多。因此, 从宏观角度看, 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范围内, 各县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一般都具有极高极强的趋同性与重合性。
认定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的说法, 很可能给工作在县域经济第一线的人造成这样一种错觉, 即扎扎实实地发展常规性的经济活动并不是有效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正途, 而应该甚至是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 采取“打歼灭战”的办法, 去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的战略目标, 以实现富县的目标。但从绝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效果来看, 该办法往往是特色未发展起来, 常规的东西却基本上被丢掉了。在许多县域领导人的心目中, 都奉“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为至理名言。于是, 置农业为累赘, 视工商为通途, 千军万马拥挤在工商业的“独木桥”上。此举冲击了传统而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 为县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总量的膨胀扩张。但是, 以“短、平、快、小”为典型特征的工商业项目作“骨架”搭建起来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 使得各县域之间又明显地呈现出新一轮的趋同与重合。它们到处争资金、抢原料、瓜分市场, 低水平重复和低效率运行的现象十分普遍。结果特色经济反而越来越少, 比较优势越来越弱, 由此产生的地方经济保护主义也越来越严重。这种状态似乎成了县域经济无可奈何的“顽疾”。
“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壮大特色经济”的调子喊了多年,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发展特色经济和消灭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的政策与措施也出台了不少, 但是未取得显著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原理, 一窝蜂地跟进, 要么“方”, 要么“圆”。全国2 700多个县 (市) 不可能做到一县一业, 50 000多个乡 (镇) 也不可能形成一乡一品, 从而打造独具自身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因为某“业”或某“品”放在一县或一乡的范围看好像是特色经济, 但放在全省、全国的范围来看, 则是有它不为多、缺它不为少的“沧海一粟”。
县域经济可以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获取比较优势的可靠途径。县域经济的本质不是特色经济, 而是以城镇乡村为范围、以自身的资源禀赋为条件, 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起点, 以满足本地生产生活的日常需求为导向, 以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不断富裕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民生经济”或者叫做“草根经济”。从本质上讲, 也就是一般的、常规的、平凡的社会经济活动, 很难说有什么特色。因此, 县域经济不要片面地、刻意地去追求所谓的特色化, 而是应当坚持为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方针路线, 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为基本原则, 先把一般的、常规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扎扎实实地深入开展好。
因此, 不要指望在短时间甚至本届任期内通过一场“运动”式的突击, 就能够形成大好局面。县域经济的建设者们, 一方面要有历史紧迫感和业绩创造激情, 一方面又要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 在困难中打基础, 在平凡中求实效, 在常规中出特色, 一步一个脚印, 推动县域经济不断前进。
1.2 县域经济是开放经济
许多专家学者包括一些基层干部都普遍认为, 县域经济应该也必然是开放经济。实际情况并不都是这样。多数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严重缺乏开放基因。
县域经济的生存空间虽然正在遭遇强大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的不断渗透和挤压, 但其形态特殊,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整体上仍旧是综合型的。从计划经济年代到改革开放以来, 下有农业经济基础, 上有“小而全、大而全”的工商业经济体系,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领域相对完备, 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链条紧密, 加之县级政府财税体制的独立运作, 很大程度上县域经济还是一个“世外桃源”的经济格局。
既然县域经济的主要成分已经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民营经济, 那么拥有主体地位的投资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与政策, 应当可以自由选择其投资领域、产业及生产和经营的产品, 政府没有理由干预。县域范围内的这些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层次多级化的社会经济活动, 往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无秩序的竞争局面, 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损失。如果真正纳入国家乃至全球的统一市场体系中, 严格按照开放竞争的法则去优胜劣汰的话, 县域经济早就不存在了。
通常县域多元化的经济活动还相当的原始落后, 甚至粗放经营, 少有技术含量, 不能在开放的条件下与城市里的现代化“产业”进行平等竞争, 但它们非常灵活, 切合本地多层次的有效需求, 劳动成本低廉, 流通环节少, 市场信任度高, 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边际效益, 县域经济表现出的生命力是极为顽强的。
县域经济对于某些市场法则一定程度上的抗拒、斗争、不合作, 对于市场一体化的抵制、封闭、不开放, 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即使像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地方, 往往只是强烈要求别人对自己开放国门, 并经常对外来产品采取贸易壁垒政策, 但对自己的农产品市场, 从来就没有按照全球一体化的要求真正地敞开过。如果教条主义地套用市场一体化的要求来强调开放的“伟大意义”, 只能导致县域经济在弱肉强食的市场法则面前日益萧条与萎缩。作为某个具体的经济单位如工厂、企业, 它可以唯利是图, 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而严格遵循市场法则来运作;它可以以市场为导向, 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 甚至可以“冲出中国、走向世界”。
县域经济承载的是维持地方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 满足广大公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以合理方式抵御可能引发内部危机的外来竞争, 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积极促进经济繁荣等的重任, 为政府承担的社会安定与事业进步的政治责任提供财力支撑。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 虽然要服从市场经济内在原则“看不见的手”的操纵, 但更多更重要的是接受地方政府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看得见的手”的调控。在表现形式上, 不可盲目追求开放行为。这是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使然, 但县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逐步融入国家的统一市场体系是终归。
1.3 县域经济与“三农”经济是“两码事”
目前,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县域经济与“三农”经济完全是毫不搭界的“两码事”。从20世纪90年代起, 全国各地都在强调县域经济必须走“一主三化” (即以民营经济为主,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 的发展道路。这似乎表明了县域经济在性质上要与传统的“三农”经济彻底“决裂”的鲜明态度。但是, 县域自古以来就是山乡农村的代名词。在城市与农村、居民与农民这一长期对应的两大阵营之中, 县域的概念在人们的心里始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社会、完完全全的农业经济和确确实实的农民家园。最近, 国家统计局有2个关于县域的重要数据:一是全国县域国土面积 (陆地) 逾874万km2, 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二是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6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70.9%。这2个数据也正好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被作为农村面积和农民人口的基本数据。这是由于人们一直习惯于把县域纳入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
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比, 农业、农村、农民不断被社会边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的严重滞后, 极大地影响到了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也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 成为了上自中央领导下到平民百姓都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 自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后, 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口号。2004年, 温家宝同志在对《经济日报》下辖的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批示:“县委、政府要以农村工作作为重点。县级经济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中心。”2005年, 中央再次强调,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就是要突破“三农”问题的困境, 建设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 又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 把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农民增收、严格耕地保护、加强环境治理、维护和谐稳定作为县域经济工作和考核县域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
明确县域经济所具有的“三农”经济的本质属性, 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争议和理论分歧问题, 而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目的在于给县域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一个清晰而强烈的信号:县域经济姓“农”而不姓“城”。县域经济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就是有效促进农业繁荣、农民富裕、农村进步。因此, 县域经济建设的决策层应保持长远的战略眼光, 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切忌片面地追求工业化与城镇化, 特别是要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2 芜湖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2.1 芜湖县工业经济在特色产业培育中提升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很难有一个标准模式, 但必须与当地的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重要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根据各地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来看, 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其实有许多路径可选择: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旅游, 并不是非要“吊死”在某一棵树上。
芜湖县坚持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以优化发展软环境为系统工程,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大载体建设力度, 开发区“七通一平”面积由2003年的3.2km2扩张到2008年的近10km2。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工作。2005年以来, 连续4年举办了经贸洽谈会;全县4年累计实际到位外资1.3亿美元, 实际到位内资159亿元, 累计入园企业800余家。仅2008年, 全县争取国债及上级专项补助资金7 470万元, 居全市3县4区前列。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县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 恒升公司上市融资进入报会阶段, 禾田汽车、巨隆集团、华星集团等23家企业列为上市后备企业。
2.2 芜湖县县域经济的抓手
严格地讲, 这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严重不符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在现代城市的经济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在县域范围内却能够长期艰难地存在着。其原因就在于县域经济是一个地方性、内生型的经济形态, 很大程度上并不以服从国家的统一市场需求来作为生存的理由, 只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开展活动, 紧密围绕本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需求来获取发展的动力[4]。
芜湖县则是坚持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以优化发展软环境为系统工程,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从而统筹城乡在新农村建设中稳步推进, 效果十分明显。芜湖县从2003~2008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1.1亿元增长到63亿元, 增长约3倍;全县三次产业比由31.8∶36.0∶32.2调整为18.1∶56.1∶25.8;不含基金财政收入从1.66亿元增长到7.5亿元, 增长约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 936元增长到6 405元, 增长约2.2倍。自2002年起, 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连续6年居省“十强县”行列。
3 结语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对于繁荣农村经济, 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把科学观念化为发展能力, 把规划的制定、科学决策和制度创新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摘要: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阐述了对于县域经济理解的误区, 指出县域经济不等同于特色经济、开放经济, 还指出县域经济具有“三农”经济的本质属性, 同时对芜湖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 意在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业繁荣、农民富裕与农民进步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县域经济,内涵,特色经济,开放经济,“三农”经济,安徽芜湖
参考文献
[1]胡世亮.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J].农业经济, 2009 (10) :26-27.
[2]吴岳军.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驱动模式探讨[J].江南论坛, 2009 (10) :26-28.
[3]弓龙植, 李强, 吴成章.创新是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J].新长征, 2000 (12) :27-29.
8.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前锋区;旅游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7-02
一、前锋区旅游资源和发展概况
前锋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广安市东部。历史悠久,有记载的历史逾3000年,古賨人最早在此繁衍生息;文化灿烂,巴濮文化、宕渠文化源远流长,代市、观阁起义打响了华蓥山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桂兴唢呐、代市花轿、舞龙被评为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众多,全区共有代市牌坊、钟鼓楼等文物保护单位17处。旅游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前锋区以“锦绣前城、活力新区”为主题形象,着力打造“一心两翼三板块”(前锋旅游新城中心,渠江轴线旅游发展翼、华蓥山轴线旅游发展翼,乡村旅游发展板块、工业旅游发展板块、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板块),编制了华蓥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前锋片区)规划,完成大良城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引进逸国花乡、坤园两个重点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塘镇碧峰村等3个村成功申报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13年接待游客9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亿元,完成项目投资14000万元。
但发展层次低,增长速度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未充分展现,为使旅游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富民兴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更大作用,亟需加快转型,转变发展理念、更新发展模式、优化产品结构、创新营销方式。
二、转变发展理念
1、定位由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
2009年12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1年8月,广安市印发的《广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2013年8月,前锋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完成重大项目建设,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实现旅游业发展新突破。
2、民众由被动接受向大力发展转变
随着前锋区逸国花乡、坤园、伍山农家乡村旅游项目的建成营业,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应凸显。当地民众对待旅游业发展的态度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积极投身、大力发展转变,龙滩乡伍山村积极开办农家乐,举办“2014巴蜀奇源乡村旅游文化节”,通过节庆活动加强宣传推介。随着大小良城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前来参观考察、休闲观光不断增多,村民张小平抓住商机,投资开办了华珍乡村酒店。
3、政府由市场监管向规划服务转变
一是注重旅游规划的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作用,在项目建设中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建设严格执行规划;二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景区道路、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三是提档升级现有宾馆饭店、乡村酒店,积极招商引资,培训从业人员,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四是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在旅游开发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三、更新发展模式
1、核心要素由资源依赖型向内涵创意型转变
一方面利用和发挥好自然风光、地理地质、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声光电技术、网络技术载体和形式呈现旅游吸引物,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如3D电影、民间工艺、民俗表演、特色歌舞、参与互动节目。前锋区以“七彩田园,古今锋城”为主题形象,构建了“田园观光”、“文化创意”、“休闲度假”三大核心产品,空间布局为“一山一水一环二城二园”,特别是前锋轨迹火车文化旅游环线、千古烽城大小良城文化度假组团、工业再造前锋创意工业旅游组团充分融入了历史人文、文化创意元素。
2、产业结构由一枝独秀向产业融合转变
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将旅游与农业、文化、林业、牧业、渔业等关联产业相融互动、共同发展。大力整合项目和资金,将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三农”投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和资金,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核心整合发力。实施产业带动,通过观塘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思源红葡萄、有机草莓、优质红柚、紫龙莲藕、广安松针的采摘和品尝,桃花、梨花、李花的观赏和采果,野猪肉、中华鲟、土鱼等特色养殖和美食。
3、发展格局由遍地开花向规划先行转变。旅游产业属第三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度高,发展旅游业应将其放在区域经济大格局中,协调统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一是在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上,遵循“规划先行、严格评审、严规建设”的原则;二是全域规划尊重民意,追求特色;三是结合实际,编制《广安市前锋区2013年-2015年旅游发展规划》;四是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发展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4、产品竞争由同质竞争向错位发展转变。一是前锋区与其他区市县错位发展,总体定位为现代山水田园生活休闲旅游区,与华蓥的国际立体山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与邻水的国际乐水主题休闲度假区实行差别化发展;二是前锋区内各乡镇错位发展,观塘、代市发展滨水生态休闲旅游、休闲与观光农业,前锋以城市旅游、商务休闲、公共服务为主,桂兴打造国际山地露营基地,小井建设历史文化旅游区,龙滩、观阁、光辉、广兴一线发展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旅游项目。
四、优化产品结构
1、产品类型由观光休闲向度假体验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层次正由外在的感官愉悦向内在的身心体验转变,旅游正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产品也正向以文化创意、康体养生、运动休闲、生态度假为主的度假体验型转变。前锋区规划了以大小良城为主的历史文化、参与互动旅游产品,以前锋新城为主的运动休闲、商务旅游产品,以龙滩、光辉、观阁、广兴一线的自然生态为主的生态度假、康体养生旅游产品。
2、产品组合由吃住行游向六大要素转变
传统旅游要素重在满足旅游者必须的吃、住、行、游,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构成,现代旅游要素重在满足游客身心体验的游、购、娱。前锋区拥有观塘和诚花椒、优质红柚,桂兴羊肉、广兴大河鱼、紫龙莲藕、“山伏雪”绿蜜梨、松针茶叶等特色旅游商品和美食,逸国花乡、坤园、伍山农家和规划建设的华蓥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促进了旅游产品的转型。
3、客源市场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传统旅游市场重点关注有独立收入来源的中青年群体,距离目的地50-200公里的城市人群,与旅游目的地文化同源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现代旅游市场关注范围则更广,一是幼年、少年和老年人,二是中远程潜在顾客,三是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人群,四是受教育程度正逐渐淡化。前锋区在旅游业规划中,特别是在创建华蓥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过程中,细分市场一方面向中远程的陕西、贵州、湖北、国际市场拓展,一方面年龄层次全部覆盖,让不同年龄结构、文化背景、收入水平的游客在前锋都能获得优质的旅游体验和服务。
五、创新营销方式
1、由目的地营销向客源地营销转变
到主要客源地展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元素,参加、策划了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如西博会、渝洽会,2013年组织的“深圳旅游推介会”、“重庆旅游推介会”,通过播放旅游宣传片、现场演绎民俗风情、展示特色旅游商品等方式,激发潜在的旅游者转变为现实的购买者。
2、由人力推介向网络信息转变
一是政府门户网站的旅游专栏和旅游主管部门门户网站。在广安市、前锋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旅游专栏”,全方位、即时展现当地旅游全貌,重点介绍旅游业发展、重大旅游项目、旅游六大要素、旅游投诉处理等信息,最大程度刺激潜在旅游者的消费冲动。二是旅游信息中介网站。在各地旅行社网站、携程旅游网、旅交汇等网站上即时发布信息。三是现代新媒体,如飞信、微信、微博、微视,图文并茂地传播到每个潜在客户手中。四是各地社区论坛,如麻辣社区、天涯社区,它们是摄影爱好者、驴友、背包客、自驾游交流的平台。
3、由静态单向向动态交互转变
一是搭建旅游信息网络交互平台,在旅游门户网站上通过腾讯QQ、网络视频,24小时为顾客提供信息咨询、旅游指南服务。二是建立旅游舆情收集改进制度,每周收集区内旅游舆情,即时做出正面回应,持续改进不足之处。三是构建旅游宣传营销合作机制,与主要客源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开展宣传营销合作,共享信息、分享机遇、相互推介、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 波.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J].旅游学刊,2007(12).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09-12-01/2015-11-21.
[3] 前锋区人民政府.前锋概况[EB/OL].前锋区人民政府信息网,2014-02-25/2015-11-21.
(上接第5页)法——让学生归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总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9.关于南涧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九
(一)加快推进产业化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南涧99.3%是山区,信息不能及时畅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较大,经济发展具有客观条件约束和限制。但山区独特的资源和自然条件,也可以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发展山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经济,重要是念活“山字经”,就目前和将来几年的发展来看,南涧具有建成30万亩粮食、10万亩烤烟、15万亩茶园、70万亩泡核桃和11万头肉牛的粮、烟、林、茶、畜发展基地条件,解决好粮食问题,群众生活就能自足,也就做到了温饱无忧;发展好烤烟、泡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和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老百姓的经济生活就会更加宽裕,才能去谋求更大的经济发展。同时要培育壮大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企业,比如:有机茶叶生产、泡核桃加工、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同时根据市场的需要,建立和配套以县城综合市场为中心,辐射乡村市场的网络体系,形成乡村繁荣、流通便捷、高效运转的市场体系,以农业及农副产品的发展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以工业经济不断壮大来反哺农业发展,最终形成农业保稳定,工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难点在贫困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南涧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切实发展好县域经济,才是生活环境有改善、经济发展有后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做到:一是充分认识南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南涧的经济发展虽然落后,但是拥有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精神的人力资源,拥有连三州接六县的交通优势,拥有尚未开发的矿产资源,拥有丰富的山区立体气候资源,拥有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资源,等等。这些资源为南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一项治穷致富的工程,最重要是有产业支撑,广大农民有治富门路,要重点考虑眼下生活和发展生产的资金、动力、出路在哪里,生产上不去、经济不发展就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是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南涧的新农村建设还任重道远,要调整好建设资金的投向,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出台鼓励措施,大力发展县域民营企业。目前,南涧县的工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比较滞后,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0515万元,在整个大理州所有县市中处于倒数第一位。
1、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
2、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地方政府一定要在资金扶持方面给予民营经济大力支持。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申贷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要由政府以贴息贷款等方式进行扶持;二要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提高贷款数量;三要实行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
3、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业主的管理水平。目前,南涧的民营经济缺乏现代管理体制和观念,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其次,要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第三,在家族式企业当中,应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一方面可以保证所有权不会旁落,另外又可以激励经理人为企业工作。
10.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十个问题的思考 篇十
县域经济是一个县辖域内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区域经济。近年来,县域经济愈益成为国家经济中极具潜力的发展增长点。现在我国县域范围内人口总数已占全国总人口的85%以上,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的重要比重,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决定着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状况,是名副其实的民生经济。
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目前在我国对内对外开放进程不断深入,县域经济面临国内国际市场日益增强的辐射力和冲击波的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增创优势,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是县一级党委政府积极谋求和亟待研究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清河县靠大力发展以个体私营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多年来,县域经济发展保持了旺盛活力和强劲势头,羊绒、汽摩配件、硬质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特色产业均在国内外市场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份额,尤其是羊绒产业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之美誉,属河北省十大特色产业,国家有关部门2002年因此命名清河为“中国羊绒之都”、“中国羊绒纺织名城”。清河的经济实力和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清河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获得了一些体会。下面结合本地实际,就如何在市场竞争新条件下,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谈几点浅陋之见。
一、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在思想解放。人们都说,一地发展快,快就快在思想观念先进上;一地发展慢,慢也就慢在思想观念滞后上。此话实有道理。实践证明,先进的思想观念始终是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势必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而其中第一道大坎就是思想观念障碍。可以说,思想不通,一堵百堵;思想一通,一通百通。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解放思想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已有的发展成就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成果,再取得新的成就,仍离不开进一步深化思想解放。只有有了新观念,才会有新思路;有了新思路,才会有新举措;有了新举措,才能带来新发展。因此,树立新观念、解放好思想是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前提,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破解的头道难题。针对当前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可以看出尽管各地不尽相同,重点难点各异,但亟待共同解决的可以说突出在以下方面:即急需要破除传统保守观念,树立开放兴业思想;急需要破除小进即满观念,树立再创业再进取思想;急需要破除怕担风险观念,树立敢闯敢试敢创新思想;急需要破除唯本唯上观念,树立唯实和诚实尊重民意思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群众是主体,干部是关键。要卓富成效地实施“换脑”工程,首先要着实抓好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革命”,同时要抓住要害,入心入脑地解放疏通广大群众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如能真正使干部群众,特别是企业主的思想意识真正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困扰束缚中解脱出来,代之以新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树立起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大胆的闯冒探索意识、领先的市场机遇意识、过人的竞争争先意识,就必能爆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以无形的精神动力去撬动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关口”,以思想观念的先发优势和制高点抢攻县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二、县域经济发展,核心是“人才经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根本、最核心的条件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对发展县域经济来讲,“人才”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优秀人才率先更新观念、领头组织操办、积极改革创新、奋发创业和大胆决策的结果。
人才作为一地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仅是指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引领产业发展潮流的胆识和能力、具有超越常人眼界和才能的创业者,而且也包括在某一方面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专门才能的从业者。实践证明,县域经济每一步升级跨越从根本上看都是人才队伍素质提升跨越的结果,县域经济由星星之火发展到今日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其主流人才也经历了能人、万元户、大户、农民企业家、现代企业家的过程。目前清河经济之所以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本原因在于大力调整充实企业人才队伍。去年以来,清河骨干企业新华、宇明野达、宇联、星源、华联、慧兴、召远等公司纷纷从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以及国内知名企业单位引进高层人才,促使这些企业从管理、市场开拓和产品技术研发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因此,要实现富民强县,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抓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群体”。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创业者,应当要争当企业战略家,摆清做事业和挣钱的关系、创业与守业的关系,真正把干大事业放在第一位;要有异想天开、敢闯敢干的决心与勇气;要有舍我其谁、敢于占领市场制高点的胆略和魄力;要有放手放胆招贤引才、用现代经营理念抓企业管理改革的非凡气度和博大胸怀。作为从业者,应当要努力适应产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管理、技术、营销等各个方面增长才干,努力创新,当专业人才,做能工巧匠。在“人才”的培养上,党委、政府应搞好鼓励引导,努力创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要加大宣教力度,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转化为广大民营企业家思想的内在需求和实践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大力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家,走出去、请进来,开阔干部群众视野,提高企业素质;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树立强烈的商德意识和法制观念,规范经营行为;要在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给予倾斜扶持,把更多的知识青年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
三、县域经济发展,出路在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民营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清河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起步于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家庭工业,并在市场经济的辐射带动下迅速形成民营企业的规模群体优势。目前清河民营经济的产值已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0%以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哪里区域经济发展有活力,哪里就必有迅猛发展的民营企业;哪里民营企业做的强、做的大,哪里就能快强县快富民。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外部条件。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一地党委、政府自觉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正确规划、制定政策等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好鼓励、支持、督促和引导服务职能。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
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抓民营经济发展,这样将能较迅速地实现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引进先进设备工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大力培育优势规模企业,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促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能如此,势必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形成巨大的龙头带动效应,充分释放产业内在潜能,从而更好地加快产业发展。
四、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在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独特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竞争力。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向。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普遍雷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特色和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分工,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有效载体,选择、培育和发展一个好的特色产业,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所在。首先,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域经济中活力最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其次,特色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就是依托县域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实现县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产业。这些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以自己的特色产品占领市场、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再次,特色产业是群体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大的从业人员规模,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形成特色,要具备以下条件:要在市场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自身要具有较强的产业规模群体作基础;要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清河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培育了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羊绒、汽摩配件、合金、耐火材料等几大特色产业。特别是羊绒产业,年加工销售量占全国总量的65%,世界总量的45%,被市场公认为全国最大的羊绒加工销售集散地和重要的羊绒制品生产基地。为了营造产业特色,去年以来,清河面对羊绒产业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依托原料主市场地位等特殊优势,大力推进绵羊绒富民工程,组织引导企业面向国内外工薪阶层,大力开发质优价廉、市场领潮、需求广阔的各类绵羊绒制成品,目前针织横机已达7400台,今年可望超过12000s台,且产销势头兴旺,从而形成了新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既可以选择一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可以选择二产,还可以发展三产,搞市场、搞旅游;既可以搞资源配置型,还可以搞市场配置型,有区位优势的还可以搞“三来一补”型。但无论搞什么特色,当前都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入世”新形势,进一步增创特色经济新优势的重大任务。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加大投入上项目,壮大特色产
业规模实力;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引技术、引设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大力培育名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创新步伐,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五、县域经济发展,支柱在工业经济。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更加有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带动和发展一、三产业。同时,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化,才能提升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要“吃饭”,要强县,潜力在工业,依靠也在工业。我们清河土地条件比较贫瘠,再加上人多地少,长期处于贫困县行列。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大力发展以家庭工业、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富民强县。2003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64%,全县财政收入的近90%来自于工业企业。
加速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空间。党委、政府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直接办企业的办法,重点在引导、指导、扶持、服务上下功夫,着力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具体措施上,要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激活催化县内的民间力量,把民间发展工业经济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就是大力发展民营工业;要扶优扶强,做大规模工业,壮大产业龙头;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扩张规模,提高效益;要坚持适度集中的原则,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打造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
六、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在项目建设。项目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是市场经济的聚集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离开项目,发展就无后续力量,跨越更无从谈起。对企业发展来讲,项目更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规模和实力的竞争,包括企业间在生产经营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市场营销网络、品牌宣传等各个方面的竞争。但无论是哪一点,要在竞争中胜出,都必须靠大投入、大项目作支撑。
由于现阶段,支撑县域经济的普遍是中小企业,规模偏小、资金不足、实力较弱。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作为县一级的党委政府,在项目建设上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应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搞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应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应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应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七、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在开放借力。对于县域经济来讲,由于受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与生俱来就有底子薄、实力弱的劣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上也很难有所突破。冲破这种局限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借助外力,通过外来资本的大量参与,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现代经营理念和成功经验的介入,更新企业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观念;通过外来力量的碰撞和冲击,形成一种竞争局面,激发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应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地原先依靠改革取得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要实现县域经济的新跨越,就必须寻找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这
种动力既有深化改革的,又有依靠科技进步的,但最直接、最现实的是依靠开放带动。因此,扩大开放,广借外力,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外部条件和巨大活力所在。
发展开放经济,现阶段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借助域外生产要素增添发展新优势,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推进开放经济的全面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面对目前国内外新一轮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去年以来,清河领导层更加感受到扩大开放的紧迫性,认识到清河要加快发展,希望在开放、出路在招商、突破在项目建设。为此按照全县经济发展面向全省全国找位置、特色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找“坐标”的目标要求,提出把抓开放作为清河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制定更具激发力的政策措施狠抓这一突破点,从而通过借外力更快增创新优势,促使清河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步入“快车道”。
针对目前各地在抓开放招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招商引资上,应坚决防止“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盲目激进思想,注重提高项目质量;应与提升民营经济水平相结合,大力引进一些对促进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的项目,切实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应注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等有限资源,真正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讲,在招商引资渠道上,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请回来”并举;在招商引资内容上,应坚持“引资、引智、引牌、引市”并重,吸纳一切有利发展的生产要素;在招商引资重点上,应突出招大商、引巨资、引先进技术、引著名商标、聘一流人才。
八、县域经济发展,跨越平台在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扩大开放、推进产业升级跨越的平台。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发挥其集聚吸纳、示范带动和扩张辐射功能,是发展和壮大县域工业经济的重要途径。我们清河从1999年开始,规划建设了清河国际羊绒科技园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在调整产业结构,拉动产业升级,增强聚集效应,扩大招商引资等方面显示出强劲的促进作用。目前,已入驻企业135家,总投资23亿元。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区,去年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建设中我们体会到,园区必须明确主导产业,凸显个性特色,通过营造局部竞争优势,形成中小企业集群优势;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把工业园区和工业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做到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断深化园区内涵,实现起动有力,扩张有度;必须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走市场化的路子,盘活土地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带动意识,通过创建巨型科技型企业,培育强势科研开发力量,使园区真正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科技“高地”;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兴旺发达的关键环节,坚持边建设、边招商,以招商促建设,实现滚动发展。
九、县域经济发展,竞争点在环境优化。环境是第一竞争点,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营造一个优质、高效、安全的经济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经济环境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
要创造宽松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硬环境,就是以交通区位、电力通讯、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水平。概括讲就是把城市建设的更好一
些,为人民生活,企业发展创造舒适便捷的空间条件。另一个是软环境,就是通过强化激励引导,提高行政效能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服务是环境的核心要素,搞好服务是政府及其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有效的措施和最高层次的经营。市场经济要求的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指政府及其部门在经济发展上态度热情一点、办事迅速一些,而是应该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赋予其更高层次的标准和更加丰富的内涵。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优化环境要以全面改进政府工作机制和工作作风为基础,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完善综合执法体系,精减办事机构,努力打造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途径在城镇化。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县域经济是以农村为主体的经济,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最终出路是使大量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聚集,提高城镇化水平。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以更好的载体和优势聚集域内外生产要素,扩大二、三产业规模;同时,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才能更加有效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水平,增强其综合实力,更好地实现财政增收、人民致富的目标。因此,必须把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推荐阅读: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09-02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考08-14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06-22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07-16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09-12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09-21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10-06
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实施意见10-06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07-01
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