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精选10篇)
1.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 篇一
核间性眼肌麻痹病损部位在 脑干内侧纵束 核间性眼肌麻痹 同侧眼球不能内收 核性眼肌麻痹定位 脑桥水平以上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无同侧、对侧眼球不能内收 一个半综合征 同侧、对侧眼球不能内收
左侧视野同向偏盲,对光反射消失,病损部位 右侧视束 同向性偏盲见于 对侧视束
睁眼站立不稳,Romberg征阳性,双下肢音叉震动觉消失,病损 脊髓后束 感觉性共济失调最常受损在 脊髓后束
不一定有定位价值的体征 一侧或两侧的展神经麻痹 脊髓半切综合征 无大小便障碍
鉴别髓内肿瘤和髓外肿瘤最可靠的体征 有无分离性感觉障碍 颈膨大横贯性损害引起 双上肢迟缓性瘫,双下肢痉挛性瘫 慢性胸髓横惯性损害引起 双下肢痉挛性性瘫
脊髓横贯性损害的感觉障碍特点 受损平面以下完全性传导束性感觉缺失 后角型感觉障碍表现为 两侧的阶段性痛、温觉障碍而深感觉障碍较轻
表现为一侧节段性分布的痛觉、温觉消失,而触觉、深感觉保留的脊髓损害,定位于 脊髓后角
最能支持脑膜炎诊断的症状 颈项强直 霍纳征 眼交感神经损害
手指骨间肌、小指外展肌肉萎缩无力是由于 C8-T1前角细胞损害造成 肱四头肌肌萎缩是由于 L2-L4前角细胞损害造成 膝反射的节段定位 L2-4 踝反射中心 S1-2 胫神经 L4-S3 一侧肱二头肌反射消失病变在 C5-6 正中神经 C6-T1 中腹壁反射消失提示胸段脊髓损害位于 T9-10 下腹壁反射消失提示胸段脊髓损害位于 T11-12 急性脊髓炎最常见的受累部位 T3-5 脊髓空洞症的最好发部位 下颈、上胸髓
脊髓空洞症早期常见的症状 一侧上肢或胸部自发性疼痛和痛觉缺失 分离性感觉障碍易出现于 脊髓空洞症 脊髓前动脉血栓表现为 深感觉正常
中央前回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瘫痪表现为 单瘫或上、下肢不均等瘫 垂体瘤导致的视野障碍常见 双颞侧偏盲 视交叉外侧病变可引起 左侧鼻侧盲
去大脑强直 四肢伸性强直伴内收内旋,角弓反张 去皮质强直 上肢屈曲,内收内旋,下肢伸性强直
仅受单侧皮质延髓束支配的脑干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 一侧角膜直接反射消失、同侧间接反射存在,病变在 同侧三叉神经 右眼直接对光反射存在、间接对关反射消失,病变在 左侧视神经 左眼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病变在 左侧动眼神经 大脑前动脉阻塞时出现小便失禁,是由于损害了 旁中央小叶 深感觉不包括 内脏感觉
右动眼神经麻痹,左侧偏瘫 病变部位在 中脑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最有价值的体征 病理征
中枢性舌瘫与周围性舌瘫的鉴别主要是后者有 病灶侧舌肌萎缩 锥体束病损时肌张力 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动眼神经损害可有 睁眼困难
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的是 舌下神经 颞叶癫痫 海马硬化 枕骨大孔疝 小脑扁桃体
假性延髓麻痹损害的部位在 双侧皮质延髓束 延髓损害时呼吸障碍 共济失调式呼吸 脊髓半切综合征常见于 脊髓髓外肿瘤 供应延髓外侧部血液的血管是 椎动脉 脊髓后动脉供应脊髓横断面的 后1/3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横断面的 前2/3 颈内动脉系统主要供血部位 眼部和大脑前3/5的脑组织 大脑中央前回下2/3的动脉供应来自 大脑中动脉皮质支 Weber综合征的病损部位 中脑
运动神经元病一般不出现的症状体征 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闭锁综合征见于 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 迷走神经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头面部的感觉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出现反复意识障碍,主要是病变累及 中脑及(或)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 张口下颌向右侧病变在 右侧三叉神经
意识清醒病人角膜反射消失损失可能在 面神经或三叉神经 脊髓丘脑侧束主要传导 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主要传导 触觉
颞上回后部是 听觉中枢 颞叶内侧面勾回是 嗅觉中枢
枕叶内侧矩状裂上下缘是 视觉中枢
感觉性失语主要损害优势半球的 颞上回后部 运动性失语主要损害优势半球的 额下回后部 优势半球颞叶的病变导致 命名性失语
造成双侧肢体失用的病损在 左侧顶叶缘上回 顶下小叶、缘上回 失用 优势半球顶叶病变导致 失读
经皮质性失语 复述较其他语言功能好 额叶中央前回是 皮层运动中枢
传导性耳聋 Rinne试验骨导大于气导
苍白球及黑质的病变导致 静止性震颤 帕金森病的主要生化病理特征 DA减少
重症肌无力产生肌无力的原因 体内产生ACHR自身抗体、使ACHR受损或减少 重症肌无力的病变部位在 突触后膜 重症肌无力危象 抗胆碱酯酶药不足
重症肌无力反拗危象 抗胆碱酯酶药不敏感 重症肌无力胆碱能危象 抗胆碱酯酶药过量
全面性发作包括 失神发作 强直性发作 阵挛性发作 强直阵挛性发作 肌阵挛发作 失张力发作
脑脊液标准 压力80-180 蛋白质0.15-0.45 糖2.5-4.4 细胞数 0-5 氯化物 120-130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治疗 两性霉素B、氟康唑 肝豆状核变性的首选药物 青霉素
偏瘫型偏头痛 发生在小儿的偏头痛类型 雷诺病 肢端小动脉异常痉挛性疾病 红斑肢痛症 小动脉扩张
雷诺病治疗 注意保暖、CCB、血管扩张剂、前列腺素 低钾周期性瘫痪患者24小时补钾 10g 颅内静脉窦血栓最常见临床表现 颅内高压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构成 少突胶质细胞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 早期症状可以加重 新纹状体的病变导致 舞蹈病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常发生于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脑白质病变的病因 PML乳头多瘤空泡病毒
MS自身免疫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细胞免疫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主要递质是 谷氨酸、门冬氨酸 小舞蹈病与下列哪种病原体感染有关 A型溶血性链球菌 脑囊虫病 吡喹酮
脑出血病人瞳孔不等大,昏迷加重 颞叶钩回疝
Lambea-Eaton综合征发病是 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酸胆碱突触前膜受损 阿罗瞳孔 对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 脑叶出血最常见部位 顶叶
2.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 篇二
1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现状
护理组人员共12名, 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师2名、护士5名。平均年龄34岁。低年资护士5名。
2 培训目的
(1) 强调医德医风教育, 培养医护人员的ā伤观念、工作责任心、对患者的同情心、法律意识等,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 优质完成本职工作。 (2) 进一步巩固护理理论知识及神经内科专科理论知识, 处进护士的文化水平提高。 (3) 通过强化培训, 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及专科的护理技术技能等。 (4) 熟练的掌握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症的护理常规及护理要点, 掌握急诊急救知识, 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等。 (5) 提高护理表格的书写规范, 正确反应病情的信息, 为疾病的转归提供科学依据。
3 培训形式
3.1 按照护理级别及工作年限, 分层次进行护理培训。
分为4个档次, 新毕业1年内护士 (2名) 、毕业1~5年内 (2名) 、毕业5~10年护士 (2名) 、毕业10年以上护士6名。采取一对一采取了“导师制”带教、分阶段培训等方法, 以老带新。带教老师要求:护师级别以上、爱岗敬业工作积极性高、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资历高的老护士胜任。
3.2 采取院里统一培训与科室培训分别进行的形式。
参见每月院里组织的护士大课一次, 以及每月一次低年资护士小讲课一次, 主讲人员都是各个科室护士长。利用每日的晨会时间, 组织本科室业务小讲课, 主讲人员都是护师级别以上。
3.3 制定不同级别护士的培训计划, 按计划逐步实施。
对培训项目实施后, 要定期考核, 根据培训效果整改。这个培训过程均有培训记录及考核成绩记录等。
4 培训内容
4.1 强化“三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
护士的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之一。
4.1.1 加强对基础医学、基础护理、消毒隔离、应急预案等临床相关重要知识的学习。
4.1.2 加强对从事神经内科专业的专科护理知识等内容的“三基”理论知识学习与培训。
包括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急救等知识培训、疾病的健康宣教等。如脑血栓的护理常规、高血压的护理常规、颅内压增高的护理常规、患肢的功能锻炼等。低年资护士培训力度大, 重点以基础教育为主, 高年资护士培训教学能力及护理管理方面的内容。
4.2 强化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护理技能的高低是衡量护理质量的保障。
4.2.1 按照培训计划, 每月培训2项护理技术操作。
为了提高说服力, 月初由护理部指定的科护士长示范护理操作技术, 重点培训科护士长。再由各科护士长作为带教老师, 培训各科护士。做到人人培训人人过关、层层把关层层负责。
4.2.2 按着培训计划, 实施专科的护理操作培训。
每月培训一项。如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气管切开的护理;
4.3 强化神经内科重点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包括:多功能监护仪、输液泵、脑循环治疗仪、亚低温治疗仪、呼吸机等仪器。制定仪器的使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每月进行一次仪器设备使用培训。
4.4 培训护理文书的书写, 按着[护理表格书写规范]要求严格书写。
书写记录要求字迹公正、不得涂改, 内容准确、及时、完整、客观的反应疾病的动态信息, 为临床诊断提高有价值的依据。同时护理记录也是作为法律依据, 收法律保护。每周培训一次, 由科室质检人员至少进行护理表格检查2~3次, 检查培训后效果。
4.5 护理安全培训。
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 护理安全的培训能够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从而保障患者就医安全。加强工作责任心, 及环节质控力度, 特殊时段、特殊事件、危重患者做到重点交待、重点接班。严格按着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操作, 每周培训一次护理安全知识。如防止坠床、防止跌倒、防止压床、防止烫伤、管道防止脱落等培训。科室不定期的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认真分析原因, 采取必要的措施.
4.6 每年有计划的选送1名护士去省内高院外出短期培训, 培训后回科将学习心得回报, 科室组织学习借鉴。
5 培训考核
按照培训计划, 按着资历, 对不同级别的护士, 采取不同层次的培训考核。考核分为阶段性考核与综合性考核。 (1) 毕业一年内的护士2名, 每月理论考核一次, 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两次。半年进行理论综合性考核一次。年底培训共24项护理技能操作, 从中抽出3项进行考核。 (2) 毕业1~5年的护士2名, , 每季理论考核一次, 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两次。半年进行理论综合性考核一次。年底培训共24项护理技能操作, 从中抽出3项进行考核。 (3) 毕业6年以上护士8名, 每半年理论考核一次, 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两次。半年进行理论综合性考核一次。年底培训共24项护理技能操作, 从中抽出3项进行考核。 (4) 考核有记录, 有成绩。成绩纳入个人档案, 报劳人科备份, 与绩效考核挂钩, 并作为评聘护士的一项重要内容。
6 培训体会
通过近两年的规范化护士培训, 大幅度的提高了护士整体素质, 提高了业务水平与护理操作技能, 使护理各项指标圆满的完成;达到了培训目的。培训效果做到了医院满意、社会满意。
3.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 篇三
【关键词】规范化健康教育;神经内科护理;临床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30-01
作为常见的一类疾病,神经内科疾病的产生往往是远远生活习惯以及社会条件的改变,而且病情呈现出多样性,发病人群也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神经内科的患病人数较多,发病影响较大,会最大程度影响病患的基本生活。而一般的护理干预手段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病患的生活并未进行科学指导,而且多数病患存在一些错误的生活常识,即如错误的饮食习惯等等,都会导致他们在康复过程中产生并发症,最终影响护理的预后效果。而就此,本次研究将针对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塞病患82例展开积极的治疗,具体资料如下所示: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择于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医的病患78例,以上所有病患均采用临床和仪器确诊,且按照随机数表,均分为实验组及参考组。各组病患均为39例。其中实验组病患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为31-72岁,平均年龄(57.7±3.1)岁,发病类型分为脑出血15例,脑梗塞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参考组病患39例,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28-69岁,平均年龄(58.9±2.9)岁,发病类型分为脑出血13例,脑梗塞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病患无论在年龄、发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1]。
1.2护理方法
所有病患均采用一般护理方法,即主要采用饮食护理干预以及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护理,首先是饮食护理,主要对病患进行饮食规划,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出现暴饮暴食的问题;再者是心理护理方法,即根据病患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疏导或者干预,即如出现紧张情绪,则可以与之进行交流,优先普及护理流程,然后采用阅读、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2]。
实验组病患则在以上基础配合规范化健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即一方面,病情教育,在对病人的大致病情了解后,护理人员则应当向病患普及疾病知识,可以包含治疗手段、药品运用以及不良症状等等,同时应当告知病患进行病情检查前后应当注意的内容,同时应当告知不良的生活或饮食行为都会导致病情出现恶化,进而保证病患及家属能够形成调整习惯、约束行为的意识;另一方面,深刻了解病人的病况,在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则需要通过多个方面了解病患的详细信息,从而为后期护理奠定重要的基础,而了解的信息除了包含一些基础的信息,即如饮食行为、睡脉状况以及体质情况等等,同时还应当对病人的患病史,文化程度以及性格特征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增强他们对护理干预的依从性[3]。
1.4相关指标计算
本次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情况,共发放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回收率为100%。总体护理满意率计算:总体护理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各组总例数×100%[4]。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3.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通过t检测;通过χ2检验,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在护理满意率方面,实验组病患远远高于参考组,且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作为多发类疾病,神经内科疾病的产生往往会直接导致病患的生活质量下降。虽然护理干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状况,但是很多病患在护理治疗康复后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误区,往往会导致疾病复发甚至出现恶化,而更多的资料表明,健康教育普及对病患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效果[5]。即如在本次研究中,运用健康教育配合一般护理干预的实验组病患护理满意率远远高于仅仅运用护理干预的参考组,且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相比单一的护理干预手段,运用护理干预配合规范化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病患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必英.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1(01):203-204.
[2]李志美.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0 (10) :242-244.
[3]刘蕊蕊,樊国爱,丛薇,张超,高海洋,张艳真. 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10(10) : 243-244.
[4]王淑贞,高美香,王秀霞.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7(07):231-233.
4.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 篇四
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判断题,共20题(20分)
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名词解释(10分)
2007年 1.病窦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简称病窦综合征,又称窦房结功能不全。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每分钟少于50次。窦性停搏和(或)窦房阻滞。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交替出现。心动过缓为窦性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扑动。慢性心房颤动在电复律后不能转为窦性心律。持久的缓慢的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节律,部分患者可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2.心肌冬眠: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后心肌功能状态和心肌存活与否直接取决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①严重、持续的心肌缺血(包括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引起的)导致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完全丧失和心肌的坏死。②严重短暂心肌缺血(一般<20min)后,心肌细胞虽未发生坏死,但心肌功能延迟恢复,即使心肌血流得到有效灌注,仍需要数小时乃至数天数周才能恢复,称为心肌震荡(myocardialstunning,又有译为心肌顿抑)。③慢性持续心肌缺血,心肌通过自身调节而使收缩功能减低,减少能量消耗,以保证心肌细胞存活,防止不可逆损伤,从而导致心功能持续降低,称为心肌冬眠(myocardialhibernation)。
3.心脏性猝死: 4.急性冠脉综合征
2010年(10分)1.心脏性猝死: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最可能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的障碍,使脑血供突然停止而丧失意识,最后导致生物学死亡。
2.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简称房室阻滞。是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常见的一种。正常的心脏电发动机是窦房结,它发放电冲动,随即通过心房肌传递,抵达房室结及左心房,然后到达希氏束和浦肯野细胞激动心室肌,完成一次心脏收缩电活动。发动机故障,即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电路故障,即是传导阻滞。发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称为房室传导阻滞。
3.心脏指数;心脏指数(心指数 cardiac index)是将由心脏泵出的血容量(升/分钟)除以体表面积(平方米)得出的数值。进而可以将体型大小不一的患者进行直接比较。心脏指数(升/分钟/平方米)=[ 心率(次/分钟)x 每搏指数(毫升/平方米)]/1000
4.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是指脑细小动脉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痉挛或广泛微血管栓塞,脑供血发生急性障碍,也可能脑内小动脉因血压极度升高而被迫扩张,从而使大脑过度灌注,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5.心肌梗死扩展:是指梗死区范围扩大,即坏死心肌数量增加,实际是一种早期再梗死的表现。多发生于心肌梗死后24 小时到出院的一段时间内。其组织学基础为梗死区周围又有新的坏死灶,大多分布于与梗死部位同一血供的危险区内。其发生机制可能是梗死冠状动脉出现自发再通后再次完全闭塞,因此更常见于梗死范围小的病人。
2011年(10分)
1、舒张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heartfailure,DHF)是指在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室舒张不良(心室顺应性减退和充盈障碍)使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而致肺淤血。它主要见于心室肥厚如高血压和肥厚性心肌病时,这一类病变将明显影心室的充盈压,当左室舒张末压过高时,肺循环出现高压和淤血,即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此时心肌的收缩功能尚可保持较好,心脏射血分数正常,故又称为LVEF正常(代偿)的心力衰竭
2、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ostinfarction syndrome)也称Dressler综合症,发生率约10%,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白细胞增多和ESR增快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
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往称后者为非Q 波型心肌梗塞(NQMI)。是由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梗塞相关动脉的不完全闭塞性血栓,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形成,不同于 ST 段抬高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脉内闭塞性的“红血栓”。
4、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这类药物能引起新发心律失常出现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如室性 抗心律失常药使用需注意安全,早搏发作频度增加(3~10倍),室性心动过速速率加快(10%以上),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室速,由单形性变为尖端扭转型室速或恶化为室颤。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发生率为6~36%,其机制与心电冲动形成或传导障碍有关。易患因素或诱因包括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室速、左室功能不全、心肌缺血、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电解质(钾、镁等)紊乱、药物使用不当、肝肾功能差、药物配伍不合理等。这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促心律失常作用几乎并存,对正常心肌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较小,对病态(缺血、肥大、心衰)心肌,其促心律失常作用较大。
5、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综合征(pacemakersyndrome)是指起搏器植入后由于血流动力学及电生理学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只要房室分离,任何起搏模式均可以发生。一般多见于VVI起搏方式,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低心排血量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发生晕厥者约为38%。发生病因是多因素的:①房室同步收缩丧失,可使心排血量降低20%~30%,如原有心功能不全者可下降50%以上;②房室瓣关闭不全引起收缩期血液反流回心房,增加心房负荷;③心房压力增高,抑制了周围血管正常的收缩反射,导致血压下降;④右心室起搏致使双心室收缩不同步;⑤心室、心房电活动的室房逆向传导等。
2012年(10分)
1.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2.肥厚型心肌病3.慢-快综合征4.高血压脑病5.急性心力衰竭
四、2007年 简答题(40分)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原则
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药物。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与诊治理念有更新,目前一般认为室性早搏大多数为功能性,功能性早搏除非需要对症治疗,绝大多数应该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要去除诱因,可服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以消除紧张。治疗可选用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美西律、莫雷西嗪、普罗帕酮等,也可适当辅用中成药。胺碘酮或奎尼丁等药物的脏器毒性大,致心律失常危险也较高,治疗时一般不采用。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应针对基础心脏病治疗,控制病因,纠正低钾、低镁、洋地黄中毒等原因。
室速治疗研究显示,院外心脏骤停抢救中应用胺碘酮,患者生存率比采用利多卡因高,复发率较低。故目前指南主张首选胺碘酮治疗室速。若患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准备心肺复苏,纠正诱因,治疗原发病。胺碘酮或索他洛尔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药物,或者与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合用。
2.心尖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有哪些疾病 3.心衰的常见诱因
4.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指征和禁忌证
5.不宜应用洋地黄的情况6.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并发症 2010年
1、NYHA心功能分级;
2、宽QRS波心动过速可见哪些心律失常?
3、心尖部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可见于哪些疾病?
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在我国为最常见病因,常伴有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损害。
2.二尖瓣脱垂:部分为其他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马方综合征)的表现之一。
3.冠心病,心肌梗死:由于左室乳头肌或基底的左室心肌慢性缺血或梗死后纤维化,致乳头肌功能失常。腱索断裂:多数原因不明(特发性),偶可继发于二尖瓣脱垂,后叶腱索受累较多见。
5.二尖瓣环和环下部钙化:为老年退行性改变。
6.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破坏瓣叶边缘、瓣叶穿孔或炎症愈合后瓣叶挛缩畸形
7.左室显著扩大:瓣环扩张和乳头肌侧移所致。
8.其他少见原因:先天性畸形、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和左房粘液瘤等。
4、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禁忌症?
5、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指标级处理?
6、心衰常见诱因?
7、心绞痛分型?
2011年
1、心肌病的分型:
心肌病(DDM)是一组由于心脏下部分腔室(即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力衰竭等。病因一般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物中毒和代谢异常等有关。其类型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未分类的心肌病、特异性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特点是以左心室(多数)或右心室有明显扩大,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为基本特征。
(2)肥厚型心肌病:特征为心室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呈不对称性肥厚,部分可引起心室流出道梗阻。起病缓慢,早期表现为劳累后呼吸困难、乏力和心悸。超声心动图对本病诊断价值很大,表现为室间隔和左心室壁肥厚,二者厚度之比多大于正常的1.3:1。
(3)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肌僵硬及心室舒张充盈受阻为特征。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腔狭小、心尖部闭塞、心内膜增厚和心室舒张功能严重受损。
2、血压水平的定义(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2、3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按WHO的标准,人体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类 别 理想血压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高血压 收 缩 压(mmHg)舒 张 压(mmHg)
<120 120~129 130~139
<80 80~84 85~89 ≥140 ≥90 90 ~99 100 ~109 1级高血压(轻度)140 ~159 2级高血压(中度)160 ~17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3、PCI的临床适应症
≥110 <90 冠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主要有:(1)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冠脉狭窄病变显著的患者。(2)冠脉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复发,管腔再狭窄的患者。(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或发病12~24 小时以内,并且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和(或)有持续严重心肌缺血证据者可行急诊PCl。(4)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发心绞痛的患者。
4、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心肌重构改变: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为:(1)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2)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3)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水肿)等症状。
5、阵发性室上速的临床治疗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过速而整齐的心律,其特征是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可分为房性、结性、和室性。房性与结性心动过速有时难以区别,常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
治疗:
(一)急性发作的治疗 发作持续或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应尽早控制其发作。1.刺激迷走神经①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②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作呼气动作(Valsalva法)或深呼气后屏气,再用力作吸气动作(Muller法)。③颈动脉窦按摩。④压迫眼球。2.药物治疗①异搏定。②西地兰。③三磷酸腺苷酶(ATP)。④胺碘酮或心律平稀释后静脉注射或滴注。3.同步直流电复律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同步直流电复律。但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心动过速及有低血钾者不宜。4.可经食道心房调搏术,用超速刺激或短阵猝发刺激终止心动过速。
(二)择期手术:目前最佳的选择是射频消融术。
6、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原因的高血压。血压升高仅是这些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1)肾脏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等;(2)大血管病变,如大血管畸形(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发生于妊娠晚期,严重时要终止妊娠;(4)内分泌性病变,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5)脑部疾患,如脑瘤、脑部创伤等;(6)药源性因素,如长期口服避孕药、器官移植长期应用激素等。
7、冠心病的分型
一、隐匿型: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患者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
二、心绞痛型: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三、心肌梗死型: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四、心力衰竭型:(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五、猝死型:分类标准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2012年
1.NYHA心功能分级: 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仅适用于单纯左心衰、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Ⅱ级: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括动轻度受限制。
Ⅲ级: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Ⅳ级:患者有心脏病,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进行任何体力活动均使不适增加。
2.阵发性室上速的治疗:
是指频率>100次/min和QRS波时限≥120ms的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VT)和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均可以表现为WCT。
WCT的主要病因有三种:①VT,占80%左右,②SVT伴差传或束支传导阻滞,约占15%~20%,③SVT经房室旁路前传(包括各种预激性心动过速、逆向型AVRT、Mahaim纤维参与的心动过速)。占1%-5%。三者引起QRS波增宽的共同机制是:将正常两侧心室同时除极的过程改变为先左心室后右心室(或反之)的先后顺序除极,其结果是延长了心室的整个除极时间,造成QRS波群增宽。
其他少见的原因有心室肌之间缓慢传导、心室瘢痕、高钾血症、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
3.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药物及再通指标 4.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5.二尖瓣狭窄的常见并发症
6.根据2005高血压指南修订版,高血压的用药原则 7.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用药原则 5.不宜应用洋地黄的情况
适应症:①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②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反复性心动过速。
禁忌症:洋地黄中毒、洋地黄过敏。
非适应症(相对禁忌症):病窦综合征,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单纯二尖瓣狭窄并窦性心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塞发病72小时内,预激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低钾低镁。
6.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第一心音可不减弱,多发生在二尖瓣后乳头肌,见于下壁心梗。
2、心脏破裂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包压塞而猝死。室间隔穿孔,在胸骨左缘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有震颤,但有的为亚急性。
3、栓塞见于起病后1~2周,可引发脑、肾、脾、四肢等动脉栓塞。
4、心室壁瘤多见于左心室。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广泛,搏动减弱或反常搏动。ST段持续升高,X线和超声可见左室局部心缘突出。
5.内科在职培训计划 篇五
培训小组负责人:马俊
培训小组成员:陆晓梅、肖青、何黎 职责:
1、培训人员应该热爱本专业,以身作则,在科主任及护理部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监督和检查本科室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情况;
2、培训人员应让护士了解培训计划,以便更好的完成培训计划,根据培训内容及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
3、每月按照护理部的安排同步组织全科人员进行《50项技能操作》培训,要求人人过关,并抽项考核,同时做好护士的业务理论综合技能方面的考核。
4、负责本病房的护理业务查房和疑难病例的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并有记录
5、督促各级护理人员必须自觉按卫生部规定,每年完成继续教育学分和学时
6、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给年轻的护士树立好的榜样,培养年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培养良好团结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知道运用所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内科在职护理人员培训计划
1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护理人员在职培训质量管理工作,监督和检查本科室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计划执行情况
2根据护理部在职护理人员培训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和修改本科室护理人在职培训质量管理方案、实施办法及细则
3每月按照护理部的安排同步组织全科人员进行《50项技能操作》,以及参与业务学习讲座,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4每月组织专科、三基理论及操作考试,应考率达100%,合格率达100%,每半年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护理部的三基理论考试 5做好年轻护士的传、帮、带工作,强化全科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定期组织护士授课,利用晨会时间多提问,实行轮流主讲,进行规章制度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如遇特殊情况,可通过请医生授课等形式更新知识和技能,互相学习促进,并做记录,每月安排业务小讲课1-2次,个案护理查房一次,支持和鼓励护理人员参加自考和函授等方面的学习,努力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6做好护士的轮转工作,使年轻护理人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掌握多学科知识和能力
7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计划送2-3名护士外出短期培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优化护理队伍 8各级护理人员按卫生部规定,每年完成继教学分和学时 内科护理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1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师各级护理人员因业务技术需要而接受的以知识更新、岗位培训为助推的一种终身性再教育,因此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分层次、有目标、有计划实施,不断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
2科室每年根据各级护理人员的培养目标制定实施细则,并按计划认真组织实施,落实率≥80%,每年分析评估一次,有记录 3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如专科讲座、晨会提问、外出进修、短期集中培训、操作技术比赛等,培养目标,途径和实践清楚明确,确保落实培训计划
4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每月按照护理部的安排组织护士进行《50项技能操作》培训并抽项考核,积极参与院部和护理部的业务学习讲座,每季度举行三基理论考试,科室每月安排业务小讲课1-2次,个案护理查房一次。
5护理人员应服从组织领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态度
6各级护理人员必须自觉按卫生部规定,每年完成继教学分和学时。
内科新护士岗前培训计划
1入科介绍:本科室的概况及发展前景,科室床位安排,人员配置
2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护理部下发的护士手册及科室的应急预案和规章制度及细节的流程管理)
3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及护士服务礼仪规范的学习,规范护士行医行为,强调首问负责制。
4学习内科疾病护理常规及基础知识,科室有关的仪器使用和保养
5与办公班老师上班两周,规范本科室医嘱处理流程
6规范护理文件书写(按贵州省卫生厅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7岗前培训:有执照护士为期三个月,跟班,在带教老师的指导、监督下工作,每个班次有心得体会交护士长。
新毕业护士,为期一年,跟班,在带教老师的指导、监督下工作,每个班次有心得体会交护士长。
内科各级护理人员培训计划
护士 1-2年1 1介绍环境
2巩固职业道德,学习护士服务礼仪规范,科室的规章制度和各班职责
3介绍各班次的工作流程
4培训科室各种仪器的使用和保养 5培训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 6培训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及基础护理 7跟班培训医嘱处理
8按照护理部的安排每周进行1项“50项技能操作培训”并考核 9每季度进行三基和本专业的理论考试,每月参加科室和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3-5年
1按照护理部的安排每周进行1项“50项技能操作培训”并考核 2参加个案护理查房及科内业务小讲座
3每季度进行三基和本专业的理论考试,每月参加科室和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4鼓励自学及自我提升 护师 1按照护理部的安排每周进行1项“50项技能操作培训”并考核 2每季度进行三基和本专业的理论考试,每月参加科室和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
3参加个案护理查房及科内业务小讲座 4鼓励自学及自我提升
主管护师
1按照护理部的安排每周进行1项“50项技能操作培训”并考核 2参加个案护理查房及科内业务小讲座
3每季度进行三基和本专业的理论考试,每月参加科室和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
4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提出护理措施,解决护理问题 5参加省、市级培训班学习
2011年病区护士培训计划
为了积极配合护理部对在职护士的教育管理制度,拓宽护理工作领域,我科将对科内各级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级护理人员必须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以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满足病人的需要 1—3年护士
教育目标:以岗位适应教育为主,重点做好三级培训,掌握各班工作职责和护理程序,熟悉并逐步掌握我科常见病的一半护理常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掌握院感知识,具有良好的岗位护士形象和行为,能逐步独立完成临床护理工作
培训途径:1参加岗前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快速适应环境
2科内实施一对一带教,由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进行一对以的传、帮、带,明确本科室护理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
3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抓好三基培训
4每季度参加科内应知应会理论与技术考试和年底汇报
考核目标:1应知应会理论考试和三基理论考试≥80分
2顺利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3熟练应用科室常规仪器和保养
4熟悉掌握院感知识
5掌握本科疾病护理常规及各项操作流程
4—5年护士
教育目标:在熟练掌握本科室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专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本病区常见病、重症病的护理知识和抢救技能等),在有条件的许可下,学习护理论文的撰写。在健康教育方面,能熟练的运用专科护理知识与病人做好良好的健康宣教和沟通
培训途径:1积极参与临床实践,鼓励自学
2参与科室、院内组织的业务学习、护理查
房、教学查房等活动,参与病区的小讲课
3接受护理部、科室组织的各种考评和考试
4参加Ⅰ、Ⅱ 类学习班的学习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实践
考核目标:1每季度参加科室理论考试≥85分
2能有效的组织病房疾病查房,熟练运用健
康教育技巧
3能参与护生的临床实习和1-3年护士的培
训
护师:
教育目标:主要以提高专科知识和技能水平为主,逐步
掌握专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升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和危重患者观察护理技能
和临床教学工作能力,成为病房业务骨干。
培训途径:1积极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
2积极参加院内、外举办的各类学习班及
学术交流,完成继续教育的学分,侧重专科、教学方面的知识
3积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和
技能比赛
4参与临床教学工作
考核目标:1每季度参加科室理论考试≥85分
2承担病区业务小讲课或实习生小讲课
主管护师:
教育目标:具有护理专科教学、管理的特长,承担病房的教学工作,协助护士长做好科室管理工作,以提升解决病房护理工作中的疑难困惑为主
培训途径:1主要以自身学习为主
2参与病房管理及教学督查
3积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和技能
比赛
考核目标:1承担病区临床教学工作,积极开展专科健康
教育工作
2每年主持教学查房和业务讲课不少于3次
6.医学培训 《内科学》名解总结 篇六
(注:此名解皆为历年考试名解,由于预防专业和临床专业所修的学分不同,导致考试范围、考试重点都有些区别。总结基于第八版《内科学》,只供参考,不要押题。另外感谢提供资料以及参与总结的人员!)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P21):简称慢阻肺,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慢性炎症反应有关。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P133):指由各种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和进而发展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
3.气道高反应性(AHR):
是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如变应原、理化因素、运动、药物等呈现的高度敏感状态,表现为患者接触这些刺激因子时气道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4.持续哮喘(哮喘持续状态?):哮喘持续状态指的是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哮喘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哮喘持续状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哮喘类型,而是它的病生理改变较严重,如果对其严重性估计不足或治疗措施不适当常有死亡的危险。死于哮喘的尸检资料表明,最显著的异常是肺的过度膨胀,此乃由于弥漫的气道阻塞引起空气滞留所致。
5.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6.肺脓肿(lung
abscess):是肺组织坏死形成的脓腔。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胸部X线显示一个或多发的含气液平的空洞,如多个直径小于2cm的空洞则称为坏死性肺炎。
7.原发综合征(primary
complex):指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8.肺性脑病
:CO2潴留可引起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嗜睡、昏迷、抽搐和呼吸抑制等表现,这种由缺氧和CO2潴留所致的神经精神障碍症样群称为肺性脑病,又称CO2麻醉。
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hronic
corpulmonale):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0.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空气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11.低氧血症: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含氧不足,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同龄人的正常下限,主要表现为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衰竭可引起,表现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
12.肺源性呼吸困难: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的一种病症。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张口或端坐呼吸。
13.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的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1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sick
sinus
syndrome):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病人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的心律失常,表现为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发作性眩晕、黑曚、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晕厥。
15.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少数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得新排血量维持正常,但由于异常增高的左心室充盈压,使得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循环淤血。后者常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早期或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称之为舒张期心力衰竭。
16.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急性期伴有心肌坏死标记物的升高。
17.心绞痛(angina
pectoris):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诱因。
18.变异性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为自发性心绞痛的一种,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缺血性心绞痛,发作与活动无关,疼痛发生在安静时,发作时心电图ST段抬高,发作过后ST段下降,不出现病理Q波。其六个月内发生心肌梗死及死亡者较多。变异型心绞痛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及猝死。
19.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劳力引起心肌缺血,导致胸部及附近部位的不适,可伴心功能障碍,但没有心肌坏死。其特点为前胸阵发性的压榨性窒息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面,也可放射至右臂和两臂的外侧面或颈与下颌部,持续数分钟。
20.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发生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征象,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局灶性或全身抽搐。
21.高血压急症(hypertensive
emergency):既高血压危象,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者,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明显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除了血压升高的绝对水平和速度外,靶器官受累程度也极为重要,在并发急性肺水肿,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肌梗死或脑血管疾病时,即使血压仅中度增加,也应视为高血压危象。
22.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因不明的心血管综合症,通常简称高血压。高血压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3.Austin-flint杂音:心尖区闻及的柔和低调的隆隆样舒张期杂音,产生机制是①由于主动脉瓣反流,左心室血容量增多及舒张期压力增高,将二尖瓣前侧叶推起处于较高位置引起相对二尖瓣狭窄所致。②主动脉瓣反流血液与由左心房流入的血液发生冲击、混合,产生涡流,引起杂音。
24.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较少见的是无名动脉性电活动。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救。心脏骤停常是心脏猝死的直接原因。
25.复合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活动性溃疡,多见于男性,幽门梗阻发生率较高。其中的胃溃疡较单独的胃溃疡癌变率低。
26.球后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的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的初始部及乳头附近,溃疡多在后内侧壁,可穿透入胰腺。疼痛可向右上腹及背部放射。易出血,严重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胆总管引流障碍,出现梗阻性黄疸或引发急性胰腺炎。
27.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由促胃液素瘤或促胃液素细胞增生所致的综合征,临床以高胃酸分泌,血促胃液素水平升高,多发、顽固及不典型部位消化性溃疡及腹泻为特征。
28.消化性溃疡:
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
29.肠易激综合征(IBS):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临床上,根据排便特点和粪便的性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
3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
31.肝硬化(P419):有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
32.肝肾综合征(P424):患者肾脏无实质性病变,由于严重的门静脉高压,内脏高动力循环使体循环血流量明显减少,多种扩管物质不能被肝脏灭活,引起体循环血管床扩张,肾血流量尤其是肾皮质灌注不足出现肾衰竭。临床表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
33.门静脉高压(P437):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淤滞时,则引起静脉系统压力增高。临床表现有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呕血和腹水等。具有这些症状的疾病称为门静脉高压症。
34.小肝癌(P429):原发性肝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留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其中结节直径小于5cm称为小肝癌
35.肝性脑病(P434):由严重的肝病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轻者可仅有轻微的智力减退,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36.亚临床性肝性脑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病人,这些病人临床上没有肝性脑病的症状表现,且大多数患者代偿良好,甚至可以照常工作,常规的临床检查难下诊断,但经定量的神经心理操作测试,或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发现许多病人结果异常,从而提示存在亚临床肝性脑病。
37.上消化道出血(P452):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
38.肾炎综合征(P461):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点的综合症。按起病急缓和转归,分为急性肾炎综合症、急进行肾炎综合症和慢性肾炎综合症。
39.肾病综合症(P461):各种原因所致的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30g/L),明显水肿和(或)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症。
40.蛋白尿(P467):当尿蛋白超过150mg/d,尿蛋白定性为阳性,称为蛋白尿。
41.急性肾炎综合症(P472):以突起的血尿、蛋白尿、少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为表现,其中血尿为必备。
42.隐匿性肾小球肾炎(P475):又称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指无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而只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或(和)蛋白尿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43.无症状细菌尿(P498):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任何尿路感染的症状,可由症状性尿感演变而来或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
44.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
RIA,P503):是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肾脏酸化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症,主要表现为:①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②电解质紊乱;③骨病;④尿路症状。
45.多尿(P520):指在不使用利尿剂的情况下,24h尿量大于2500ml称为多尿。
46.慢性肾衰竭(P524):为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以①代谢产物潴溜;②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③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47.细胞外铁:观察骨髓小粒中贮存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铁(在幼红细胞之外的铁)。阳性反应为骨髓小粒上见到的呈浅蓝绿色均匀的无形物质,或呈蓝色或深蓝色的小珠状、粗颗粒状或蓝黑色的小块物质,按阳性反应的强度分为5级:
“—”
骨髓小粒无蓝色显现(提示骨髓贮存铁缺乏)。
“1+”
有少量铁颗粒,或偶见少量铁小珠。
“2+”
有较多的铁颗粒和铁小珠。
“3+”
有很多铁颗粒、小珠和少数蓝黑色小块。
“4+”
有极多的铁颗粒和小珠,并有很多密集成堆的小块。
48.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49.缺铁性贫血:Fe供、需失衡,贮存的Fe耗尽,RBC内的Fe缺乏,引起IDA。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低贫&
其他异常。
50.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通常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51.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溶血(hemolysis)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骨髓具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溶血发生而骨髓能够代偿时,可无贫血,称为溶血状态。
52.中性粒细胞减少: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
成人:<2.0×109/L;
儿童(>10y):<1.8×109/L;儿童(<10y):<1.5×109/L;
当<0.5×109/L
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53.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
54.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是某种因素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而引起的某种细胞增多或左移反应,似白血病现象。其分型较多,包括粒细胞型、红白血病型、浆细胞型以及混合细胞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多见。本病最多见于某些细菌和病毒的严重感染,亦常出现于恶性肿瘤广泛播散,急性溶血及某些药物反应。
5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5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一种复杂的多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疾病,又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耐受,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
57.高血糖高渗状态(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yndrome
HHS
P755):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10%)。
58.妊娠糖尿病(GDM
P734):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59.somogyi现象(P749):即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6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P752):最常见的糖尿病急症,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主要表现,是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共同作用所致的严重代谢紊乱综合症。
61.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
PTA
P503):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脏酸化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是1.高氯性、正常阴离子间隙性代谢性酸中毒;2.电解质紊乱;3.骨病;4.尿路症状。
62.黎明现象(dawn
phenomenon
P749):
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可能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所致。
63.肢端肥大症(P669):主要是下垂体分泌生长素(GH)的细胞出现增生或产生腺瘤所致,因此会分泌过多的GH。青少年因骨骺未闭形成巨人症;青春期后骨骺已融合则形成肢端肥大症;少数青春期起病至成年后继续发展形成肢端肥大性巨人症,此病虽不常见,但患者多会伴有软组织、骨骼及内脏的增生肥大,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晚期体能衰退,垂体前叶因肿瘤增大压迫,而引起继发性垂体功能低下。
64.Graves病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P685):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之一,主要特征是血清中存在针对甲状腺细胞TSH
受体的特异性自身抗体,称为TSH抗体。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毒症;弥漫性甲状腺肿;眼征;胫前粘液性水肿。
65.甲状腺危象(P687):也称甲亢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多发生于较重甲亢未予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常见诱因有感染、手术、创伤、精神刺激等。临床表现有:高热大汗、心动过速(140次/分以上)、烦躁、焦虑不安、谵妄、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患者可有心衰、休克及昏迷等。
66.甲状腺毒症(P685):是指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神经、循环、消化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67.甲减(P693):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低甲状腺血症或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代谢综合征,其病理特征是黏多糖在组织和皮肤堆积,表现为黏液性水肿。
68.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
P703):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致的病症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
69.阿托品化:抢救有机农药(多为有机磷农药)中毒时,使用阿托品剂量适量的五大表现:
一大(瞳孔散大)二干(口干、皮肤干燥)三红(面部潮红)四快(心率加快)五消失(肺部啰音消失),去阿托品化就是抢救阿托品过量中毒。
70.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7.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 篇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118例患者。观察组神经内科患者中有34例男性患者, 有30例女性患者。对照组神经内科患者中有28例男性患者, 有26例女性患者。对照组中神经内科患者的年龄分布为36~73岁, 平均年龄为 (57.3±6.5) 岁。观察组中神经内科患者的年龄分布为35~78岁, 平均年龄为 (56.9±7.2) 岁。观察组患者中有30例脑梗死患者, 21例脑出血患者以及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照组患者中有23例脑梗死患者, 18例脑出血患者以及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有参与实验的神经内科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实验, 并对此次实验的所有事项有知情权。参与本次实验的神经内科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因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随机将参与实验的118例神经内科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的神经内科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中的患者采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根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来确定, 其中包括患者的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四个板块[2]。将每一个板块的评分相加来确定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或者降低。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对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 计量数据的表示用 (±s)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神经内科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后,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对此次护理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98.44%。观察组中有5例患者对此次护理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90.74%。观察组中没有患者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观察组中的神经内科患者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为 (50.23±1.08) 分, 社会功能评分为 (62.47±2.94) 分, 心理功能评分为 (60.18±4.96) 分, 躯体功能评分 (61.26±5.13) 分, 总分为 (234.14±7.31) 分。对照组中的神经内科患者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为 (51.12±0.98) 分, 社会功能评分为 (54.17±3.87) 分, 心理功能评分为 (53.64±4.65) 分, 躯体功能评分 (49.97±4.13) 分, 总分为 (208.9±6.35) 分。通过对两组患者数据的分析发现, 规范化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由于常规护理模式, 有效提高了护理水平。
3讨论
3.1医护人员自身提升:医护人员需要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 时刻保证与患者交流时言语谦逊, 对患者态度温和,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 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宣讲。
3.2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日常工作要细致, 对患者的病情以及家族遗传史等情况详细的掌握, 病情的变法需要及时与医师沟通, 并及时处理。
3.3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定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宣讲, 一方面要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解, 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也需要与患者叮嘱。为患者解释辅助检查的必要性[3]。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和治疗[4]。另一方面, 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宣教, 及时向家属明确患者的治疗方案, 并随时解释病情的发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开导和辅助的心理治疗, 互相鼓励, 克服难关。
3.4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 要告知患者饮食的禁忌及需要[5]。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指导, 对患者及家属叮嘱出院注意事项, 一旦病情反复或发生变化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复查诊疗。
3.5我院本次实验中所使用的规范化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不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 与医护人员配合度提升, 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规范化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我院神经内科表现优异, 可以在我院其他科室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玉霞, 孙晓岚, 董惠珍, 等.我院神经内科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6) :420-422.
[2]张慧敏, 黄贞杰, 许晶, 等.健康教育干预对综合医院抑郁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21 (9) :630-633, 645.
[3]胡晓梅.神经内科护理中规范化健康教育的实践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12) :1519-1520.
[4]欧阳兰.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健康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 15 (5) :737-738.
8.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 篇八
【关键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重症哮喘;规范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34-02
重症哮喘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病发作时的持续时间多在24h以上,常规的哮喘治疗方法无法缓解,又称"哮喘持续状态"[1] 。重症哮喘的突发性强,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严重减退,是重症哮喘的高发人群。为了探讨老年重症哮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现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呼吸内科就诊的老年重症哮喘患者共7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临床规范治疗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重症哮喘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的重症哮喘诊断标准[2] 。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9例,观察组3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69.4±1.3)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5.6±0.7)年;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70.3±2.4)岁,病程为4~10年,平均病程(6.1±2.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治疗方法:①采取鼻部插管方式供氧;②通过静脉注射,调节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平衡;③根据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正确使用抗生素。
規范治疗方法:①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时给予沙丁胺醇5mg雾化液经呼吸面罩吸入治疗;②症状缓解后使用20%的硫酸镁溶液25mL+12mg多巴胺+500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方式治疗;③酌情调整治疗方式,待病情稳定后可采取口服药物治疗。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接受上述治疗12h内,哮喘症状基本消失,各项生命体征值趋于正常;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生命体征检测值也明显改善;无效:经过上述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表征和生命体征值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本次研究所选取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上述治疗后,观察其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重症哮喘是哮喘患者病情急性发作时的病症表现,常规治疗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无明显作用。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重症哮喘患者大多具有明显的肺功能减退现象,当支气管发生极度痉挛时,患者就会表现出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及阵发性喘息等症状[3] 。,若治疗不当极易造成呼吸衰竭,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根治哮喘症,重症哮喘的治疗以预防为主。哮喘患者发作重症哮喘的可能性主要有[4] :①治疗方法不当,医生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给药治疗;②患者病情稍有改善时便停止用药,或突然大幅减少药物使用量;③外界环境不当而引起的呼吸道过敏反应;④患者的精神过度紧张;⑤其它合并症的治疗药物所引起的呼吸道不良反应未能得到及时处理。
规范治疗是指,医生首先应尽快对患者的病情及病因进行科学分析,将分析结果与有关医学治疗方案和自身临床治疗经验相结合,采取最佳治疗方式对患者展开治疗[5] 。相较于一般治疗而言,规范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控制和预后质量的提高,将规范治疗应用于老年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硫酸镁溶液静脉滴注能够降低钙离子浓度,使气管平滑肌得到有效舒张;而多巴胺是常用的神经传导物质,具有提高心脏血液排出量、增强心肌收缩能力的功效,能够使患者的动脉压水平恢复正常,进而发挥其对重症哮喘的治疗效果,二者联合使用药效更佳。因此,临床上可使用这两种药物对老年重症哮喘患者进行规范治疗,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此外,在对患者进行规范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应嘱咐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护理,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和规范治疗的优势,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远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高。综上所述,呼吸内科医生对老年重症哮喘实施规范治疗,不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还能有效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使老年重症哮喘患者的预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永梅.老年重症哮喘的急救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2,16(05):91.
[2] 谢忠学.重症哮喘呼吸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34(02):56-58.
[3]苏晴,郑玉春,胡锴,等.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3,21(09):897-899.
[4]梁彦超,陈燕.探讨老年性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方案[J].现代养生,2013,22(17):62-63.
9.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 篇九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科前培训制度
第一条 中医住院医师人员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努力维护好本院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第二条 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人员应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医院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岗位。不得擅自调班、私自请他人代班
第三条 按时参加单位组织的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人员活动,进行上课、教学查房、专题培训、会议等,培训部给予学分,如有急事须向组织活动单位请假,经批准后方可不参加。
第四条 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人员按计划轮转科室,必须凭科教科开出的专科通知单到下一个科室报到,各科室不得自行接收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人员到科培训,否则不予认定。
第五条 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人员必须经过出科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由科教科开出科通知单,方能进入下一科室培训,成绩不合格者或表现不好者,科室提出意见、科教科审定,将继续本科室培训一轮。
第六条 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人员在培训期间,应认真填写《中医住院医师培训手册》,如发现未填写手册的,按不合格处理(重新轮转培训)。
10.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 篇十
根据医院护理部的要求,对培训对象进行评估,结合神经内科专科特点,而制定个性化的指导计划。
指导老师:培训对象:
第一阶段(第1个月)
【目标】
1.全面熟悉病区环境及各班职责,熟悉神经内科的工作性质和流程、应急预案等。
2.熟悉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
3.掌握神经内科病人的病情观察和出入院病人的护理。
4.熟悉护理记录的书写。
5.掌握新入病人的处理。
【措施】
1.实行一对一带教,各项操作须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在专科技术操作上进行具体指导做好示范,严格训练。
2.学习相关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常用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
3.做好基础护理示范:口腔护理,鼻饲等。
4.示范说明神经内科观察的项目,格拉斯哥评分。
5.对护理记录的书写进行指导,规范书写
6.教会新收病人处理流程。
7.每周进行工作总结
【考核】
1.考核<规章制度>中相关内容、常用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
2.操作考核 :口腔护理、导尿
【评价】
【目标】
1.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
2.掌握交接班制度及注意事项。
3.熟悉微量泵,心电监护仪的常用参数和使用方法。
4.熟悉常用药物的相关知识。
5.能正确处理各种管道的脱出。
6.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操作,培养其应变能力及
独立工作能力。
【措施】
1.对其进行相对独立的排班, 在指导老师放手不放眼的指导下,给其独立交接班及书写护理记录。
2.对各种仪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报警处理进行讲解。
3.进一步学习各种管道留置的部位、意义
4.对于不完善及错误的地方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
【考核】
1.考核<规章制度>中相关内容。
2.随机抽查护理记录书写情况,床边考核交接班流程。
3.提问常用药物的相关知识。
4.考核脱管处理流程
5.操作考核 : 静脉留置针、鼻饲
【评价】
【目标】
1.掌握专科护理:良肢位的摆放、电动吸痰等。
2.掌握医嘱的正确处理与执行。
3.掌握出院、转科病历的排序
4.熟悉抢救车及呼吸囊的使用。
5.全部完成相应规章制度,能将规章制度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
6.提高理论知识及实际工作能力,三个月后经夜班准入制度考核后进行单独排班。
【措施】
1.示范如何摆放良肢位、电动吸痰等。
2.教会正确处理与执行医嘱。
3.示范出院、转科病历的排序
4.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指导其做好病人的查对并观察病人
用药后反应。
5.示范呼吸囊的使用。
6.讲解抢救车的功能分区及用物的检查。
7.熟练掌握病人“十七知道”
【考核】
1.考核<规章制度>中相关内容。
2.完成一份专科小课或护理查房。
3.考核相关抢救知识。
4.操作考核 :CPR、电动吸痰
【评价】
备注:指导老师每月主动向护长汇报被指导对象情况,并于每月30日前评估被指导对象,找出其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同时制定下个月的个体化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标、实施、考核及评价)。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推荐阅读:
消化内科查房笔记10-29
消化内科出科考试题07-06
消化内科实习2周10-13
消化内科门诊病历范文10-26
消化内科出科自我总结10-30
内科学考试消化系统总结07-27
临床技能培训内科09-06
心内科新护士培训计划06-15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08-15
消化科护士实习心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