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调研报告(精选8篇)
1.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产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以增强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和发展文化产业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弘扬和发展竹文化、屈原文化、美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文化,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独具桃江特色的文化高地,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优势条件
(一)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多个文件、政策支持文化工作,坚持把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强县的决定》(桃发〔220xx14号)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20xx),220xx,印发了《中共桃江县委常委会会议纪要》([220xx第7次),专门就影剧院的维修改造工作提出意见。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每年都对文化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并定期召开全县宣传文化工作会议,提高全县上下对文化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落实”的文化工作领导机制,文化工作纳入了各部门单位年度绩效管理考核范围。今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加快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包装了10大三产业项目,其中,文化产业类项目4个。
(二)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夯实。近3年我县对农村广播网、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文化馆进行了新建扩点。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建成了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86家“农家书屋”、269个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初步形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文化阵地建设格局。完善了县体育馆、休闲广场、沿江风光带等公共场所的娱乐、休闲、健身设施。投入1100万元,全面建成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惠民工程。20xx年县财政整合资金300万元对县影剧院进行了维修改造,投入20万元完成县图书馆北大门改造。预计投入93万元的枣树潭广场群众大舞台,目前也已出设计图在规划例会上通过。
(三)文化市场发展现状。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000余家,已办理行政许可的经营单位有400余家,其中网吧125家,歌舞娱乐场所34家,电游、电玩室45家,打字复印社53家,音像店21家,书报刊店56家,印刷厂42家,演出团体35家。全县文化产业销售额已超过3.5亿元,文化产业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契机,建立全县文化骨干培训网络,每年开展不少于四次的文艺骨干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文化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了民间艺术人才库和“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摸底调查,将全县618名民间艺人纳入桃江县民间艺术人才库,将各乡镇、村比较活跃的文艺骨干纳入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来,组织和辅导基层文化活动。注重花鼓戏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立花鼓戏培训基地、举办花鼓戏青年演员培训班、选拔优秀演员、开展演艺团体大赛、推动民间花鼓戏剧团逐步转型为专业剧团等具体措施,使我县的花鼓戏演艺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我县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个。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马迹塘“故事”正在进行国遗申报准备工作。胡呐喊、五道茶、擂茶、关山口元宵比灯习俗、凤山石砚、乍埠三棒鼓、回民武术、桃花江剪纸、“修山官厅面”、“桃花江花鼓戏”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中央媒体的`关注。中央七台等频道的栏目组先后来我县拍摄录制《桃花江畔胡呐喊》、《奇事、巧事马迹塘“故事”》、《三棒鼓》等。北纬60度中国行来我县拍摄了《奇妙的马迹塘“故事”》。通过这些节目将我县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推向了全国,成为推介桃江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六)文化遗产资源现状。我县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通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我县已登录的文物保护点有232处(座)。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桃江腰子仑春秋墓群列入古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跃龙塔、萧氏公祠、熊享翰烈士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我县馆藏文物共有5000多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件(其中有2件在20xx年时被省博物馆调走),国家二级文物29件,国家三级文物447件。
我县已初步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摸底工作,对全县在编的415家单位的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摸底,同时,全面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跃龙塔的维修保护工作。马迹塘扎“故事”民俗文化村,大栗港“胡呐喊”文化村已经着手建设,张子清、熊亨瀚、夏思痛、张昆弟、马迹塘战役烈士等革命烈士的故居、墓地、纪念馆和纪念塔建设也已经开始。桃花江传说、三官桥传记、子良岩传说、鸬鹚石传说等传奇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
(七)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发展现状。目前,桃江县文化体育中心项目已与中广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桃花江美人窝文化主题公园已签定意向书、桃花江文化旅游广场已签约、桃花江竹海竹文化景区和凤凰山屈原文化公园等重点文化项目正在积极招商中,桃江竹文化博物馆已完成前期工作,明年将建成投入使用。目前,我县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但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越来越高。县花鼓戏剧团、县美人窝文化传媒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华耀3D数字影院规模较大等演艺产业发展较快。其中,县美人窝文化传媒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下设桃江县花鼓戏剧团、桃江县湖湘花鼓戏剧团、桃江县天问学艺传媒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发展势头良好。
二、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我县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虽都已建成并对外开放,但由于国拨资金不够,当地财力有限,文化基础设施功能不全,作用难以发挥。
(二)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受编制和经费的制约,专业人才得不到有效补充,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匮乏。马迹塘故事和胡呐喊的传承急需挖掘和培养,尤其是胡呐喊,具有极高的传承挖掘价值,但由于经费有限,传承人难以选培,人才问题成为制约文体广新事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机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涵盖面广,针对我县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对我县文化产业这一领域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对文化旅游来讲,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经济实现形式又要依托旅游才能实现。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系统的研究统计、分析我县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未显现。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而整个文化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购书、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艺术创作等方面经费缺少保障, 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未来的发展构想
(一)我县文化发展目标。力争到,文化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景点、品牌活动、品牌赛事、品牌产品,文化产业为县域经济作出较大贡献,“十三五”中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6%以上,20达到8%以上,文化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思想舆论积极向上,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二)未来的发展构想。努力实现文化娱乐业的品牌经营,规模经营,大力倡导特色经营,因势利导,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建成以马迹塘故事为中心的民俗文化基地,以桃花江女子旅游学校为载体的美人文化基地;建设好以桃花江竹海风景区为依托的集旅游、休闲、居住、度假、养生、养老、健身为一体的湘中北地区最大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到年,完成桃花江湿地公园、桃花江文化艺术园、“江南第四大名楼”天问阁及凤凰山公园等重大公共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扶持和引导好桃江县演艺集团公司、桃江家威竹艺文化有限公司、凤山石砚文化有限公司、马迹塘故事演出公司、华耀国际影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或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重点发展现代传媒、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电视网络产业和新闻媒体产业,按照三网融合的要求,建成互联互通、全程全网、安全可靠的广播电视网络。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推出更多兼备科技含量与文化含量的新兴文化产品,使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三)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导文化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精品创作为龙头,带动文艺创作的全面发展。着重抓好小说、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戏剧、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的创作,形成特色和优势,全力冲刺国家、省、市“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学艺术奖”、市“三周文艺奖”。全力打造一个融竹文化、屈原文化、美人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大型文艺作品《桃花江是美人窝》。积极举办桃花江竹文化节,在全国形成较大的影响,促进桃江竹产业和竹文化的发展。深入开展“三下乡”、“群众文化调演”等公益文化活动,逐步推进公益电影进机关、校园、社区、广场、企,大力推行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工作,进一步改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文物征集力度,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科教兴国等方面的作用,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四、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
(一)制订一个好的规划。桃江县有人口88万人,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底蕴。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时,重点发展什么文化产业,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桃江经济发展,是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我县应尽快制订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制定科学计划,充分利用我县富集的文化资源优势,注重发挥地方特色,明确产业格局,合理选点定位、精心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重点,快速发展文化产业。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完善文化人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确保文化人才队伍长盛不衰,活力四射。
(三)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县财政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引导资金、文化志愿服务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文化艺术创作表演的奖励、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扶持、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并随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同步增长。积极拓宽文化发展投融资渠道,支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基础建设。
(四)完善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尤其是对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和新办的文化企业,要给予一定的免税优惠,以加大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资本积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组建、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加大对群众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群众文化社团,鼓励群众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调动群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六)依托现有基础,加大品牌力度。把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推介活动,宣传我县历史、文化和三个文明建设,使之成为传播传统优秀品牌文化的平台。
1.竹文化产业。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引导支持开发文化含量高的高新竹制产品和竹食品加工企业,逐步形成高附加值、多功能、多业态、文化内涵丰富的竹文化产业群。
2.休闲娱乐产业。着力于休闲娱乐业的产业升级,引导“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KTV歌厅”、“茶室”等休闲娱乐企业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提高休闲娱乐企业的原创自主开发能力,大力丰富休闲娱乐服务内容,提升文化品位,促进饮食文化、茶文化、娱乐业的发展。
3.影院演艺产业。大力培育电影市场运营主体,建好3D数字影院。推动县影剧院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立足市场、积极竞争、创造品牌的现代影剧市场。适当奖补、大力扶持民间花鼓剧团的发展壮大,促进他们尽快走向全省全国。
4.文化旅游产业。依托桃花江竹海、凤凰山、桃花湖、浮邱山、罗溪瀑布等优势资源,整合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加大包装力度,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建好中国学生定向运动训练基地,着力打造桃江文化旅游新名片。
2.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二
(一) 产业现状
重庆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这里, 拥有巫文化、三峡文化、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近5年来, 围绕“构建西部文化高地、长江上游文化中心”的目标, 重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总量不断增加, 增长值年均增长26%以上,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显著增长。《2013: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2012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365.89亿元, 同比增长29.63%, 高于我市GDP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 占GDP比重提升至3.2%。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 2015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750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 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重庆在近几年, 通过加大文化领域财政投入,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取得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建设成果。一是财政投入方面, 从2007年至2011年, 我市文化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三个“100亿”, 分别用于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区县公益文化大件和乡镇、街道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的文化公共设施。其中包括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17个市级重大文化设施, 全市大型文化设施建筑总面积达到71.58万平方米, 是直辖前的10倍以上, 形成了以重庆大剧院为龙头的城市文化设施群。二是新增重庆演艺集团、重庆电影集团、重报传媒、旅游传媒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1个, 新办微型文化企业8200家, 初步形成园区+基地+企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重庆市科委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上半年, 全市已培育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5多家,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重庆市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正在不断壮大, 目前, 已培养创新人才超过2000人。通过攻克100余项共性技术, 培育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庆特色文化科技品牌, 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已达到西部较高水平。三是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提高到200万元, 文化产业担保金增资到1.8亿元, 成功注册文化产业中期票据14亿元, 投融资平台初步建立。
(二) 人才需求状况
近几年重庆文化产业总量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这就日益凸显出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匮乏的短板。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人才缺乏, 不少地方面临着文化产业人才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表现为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短缺且年龄老化;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缺乏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传统文化产业人才比较集中, 网络、动漫、游戏、广告设计、会展、数字艺术、多媒体技术、创意、体育休闲和健身等新兴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等。具体来说, 重庆文化产业一是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中介人才, 具备较强应变能力的文化项目策划、文化产品经营、文化市场营销等专门人才明显短缺;二是缺乏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文化产业战略专家、理论研究专家和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机整合的企业家十分稀缺;三是缺乏创新人才, 那些能够立足本土资源, 富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储备不足;四是缺乏文化产业类教师, 重庆各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严重滞后,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待加强。
二、重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 学科体系不完整
虽然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了系统分类, 但文化产业作为新型产业, 在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中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从专业设置上看, 据不完全统计, 至2009年9月, 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共72所, 其中近50所高校把该专业设在艺术学院或者是文学院。作为隶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的专业, 这样的专业设置显然不合理。这种“寄人篱下”的状况使文化产业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使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难以迎合文化产业特有的产业秉性和运作规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质, 还是以培养相关管理人才为目标。离开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支撑, 该专业的学生质量将会受到莫大的影响。另外, 很多学校虽然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 但类型繁多, 缺乏系统规划和整体优化, 很多专业也未能享受到重点专业应有的待遇。笔者认为, 应当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建设, 加强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 逐步确立以文化产业管理为核心的学术理论体系, 科学确立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范围。
(二) 培养目标不清晰
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我国文化产业分为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个小类, 内容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 导致许多高校在制定以文化产业管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求大求全, 培养目标过大过高, 培养内容宽泛, 同质性很强, 专业定位不准确、缺乏特色。比如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 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而笔者认为, 文化产业类本科毕业生可以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 也可在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创意策划、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企业管理、文化项目管理及咨询等工作;文化产业类高职专科毕业生则可以在相关领域内从事技术操作及应用、文化产品 (项目) 的运作及经营管理、文化项目附加产品的开发、文化项目服务、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无法利用有限的时间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学习, 无法形成较精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以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 由于文化市场主体庞大, 种类繁多, 所以高校在培养此类专业人才时肯定不能面面俱到, 一般应设置专业方向。根据笔者不完整的网络调研情况, 目前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当中, 开设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影视演出方向、图书音像方向、媒体方向、会展艺术与管理方向、文化经纪人方向、报刊经营方向、艺术品经营方向、院线经营方向等。笔者认为, 应依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和开设院校已有的专业基础水平来决定文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 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方向来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我校文管专业就根据重庆市优势文化产业的需求开设了影视和图书出版两个方向, 根据重庆市日益发展的演出业需求开设了演艺经纪方向, 目前学生在相关文化单位的就业情况很好。
(三) 培养体系不健全
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尚未建立健全的体系, 存在着整体数量不足,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素质培训与技能培养、专业培养与短期培训未能有机结合等问题。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 虽然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专业至今, 全国已有70余所高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 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 现有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重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积极利用文化部在重庆建立的两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契机, 建立以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对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培养和在职人员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应建构类型丰富、层次齐全的学校人才培养和短期培训、脱产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在职人员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应依托高等院校, 以行业协会为平台,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共同开展人才培训。
(四) 课程体系不实用
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宽泛, 导致课程体系庞杂, 易出现多学科课程强行拼接在一起的情况, 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如很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就是将艺术类、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等简单相加, 理论性虽强, 但与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很难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而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就是本科专业的压缩版, 甚至连课程名称都是相同的。另外, 各高校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各自为阵, 虽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建立, 但其基本结构缺乏统一标准, 不利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开发和撰写, 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人才, 学生在学习中不但需要掌握必要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 还需要培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审美能力以及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把握能力, 而最难的则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所以在专业下面再设置细分方向是目前较好的提高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建立合理课程体系的方法。
(五) 实践教学太薄弱
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涉及很少, 有的学校甚至以理论代替实践环节;有的尽管有实践环节, 但是形式单一, 内容滞后, 课时很少;还有的实践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进行认知和观摩, 并没有真正的技能训练。同时, 很多高校不重视文科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对于文化产业类专业究竟应该建立哪些实训室, 开设哪些实训环节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六) 师资力量太缺乏
因为文化产业属于一个新兴行业, 因此至今尚未形成有文化产业背景或者由文化产业专业出身的师资队伍。现有高校中的师资主要是从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转行而来, 由于教师本身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学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对某些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争议, 再加上教师普遍缺乏在文化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知识传授上难免有与市场脱节的地方, 特别是教师普遍缺乏技术运用和动手能力、缺乏项目运作和实战的经验, 更令这一状况雪上加霜。另外, 由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导致了很多教师重科研和学术, 轻教学和技术运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专业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大量的具有文化产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可以通过高校培养, 也可以在行业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择优选拔。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应该是兼具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教师。各高校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起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又能胜任教学, 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进科.论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 重庆日报数字报[DB/OL].2012-5-3.
[2]全市已培育50多家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 重庆日报数字报[DB/OL].2013-8-28.
[3]张青.面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2 (9) .
[4]王文峰.重庆文化产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3) .
[5]赫鹏飞.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完善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2) .
[6]屈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及形式研究[J].职业技术, 2010 (9) .
3.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浉河区;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一、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信阳市浉河区按照“大美浉河、美丽茶乡”的工作思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鼓励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并给予强力扶持,对于民营性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并全力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迅速
信阳市浉河区现有五云、文新、广义、九拓、华祥苑等多个茶叶品牌,随着信阳毛尖品牌推介会的影响力不断加强,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给浉河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车云山茶文化园、广义茶印象园、天云寨生态旅游庄园、香如故植物园等一系列的园区在茶乡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创了环南湾湖茶乡风情游,将文化、茶叶经济、旅游、饮食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招引、催生了一批集茶乡风情游、城郊休闲度假游、环湖自驾游等多个旅游项目,浉河区的生态旅游业正蓬勃发展。目前该区内的大小100多家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展现了该区特色茶文化的魅力,活跃了地方经济,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
(二)文化园区的建设
信阳市浉河区第一个荟萃茶艺茶道、民间艺术、信阳特色产品、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投资5000万元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金牛山文化公园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园内的“一杯茶”茶楼,是一个主要集展销、品茗、交流、创作、休闲等功能的文化园区,同时还被指定为河南省书画家创作基地。园内的信阳美术馆现已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位于信阳市高校园区投入500万元的景明园业已建成现对外开放。投入2000万元的位于浉河区董家河镇的千佛塔项目已经完工,目标为打造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立环南湾湖乡镇浉河港、董家河、谭家河旅游片区的开发和管理领导小组。下一步准备着手对信阳市浉河区四望山的进一步开发,对冯镐墓的修复工作,对柳林老街的保护工作,并积极做好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文化惠民工程的逐步推进,该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得到全面发展。该区8个乡镇都建立有乡镇文化站,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村级服务点157个,建成170家农家书屋,现正常对外开放,8个办事处都建立有文化中心,城区建有84个文化活动室。该区东双河镇和浉河港镇龙潭村各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建设大型农村文化广场;五星办事处自筹资金200多万在七里棚、马鞍山、平西三个社区各建成300多平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个;金牛山办事处飨堂文化大院和五星办事处大拱桥文化大院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大院。国有院团撤消后,信阳市浉河区积极作为,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及时调整工作布局,在经过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发展民间演出团体,并为民间团体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搭平台、强服务,先后发展了集舞蹈、合唱、器乐等不同类别的各种民间演出团体24家,白领乐团、鸡公山合唱团在信阳市百花之声、浉河区文化中心等剧场开展多场大型演出,在全市引起了较大轰动。为真正使浉河区的文化更趋活跃,更有活力和生命力,该区在沿浉河两岸选十一个点,作为全区民俗表演的展示点每晚进行表演。在全区范围内对各种培训机构进行登记造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并通过组织各种赛事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四)文化市场繁荣稳定
截至目前,该区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电子游艺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家,总量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从业人员1万余人,投入超过500万的歌舞娱乐场所占我区娱乐场所总量的10%;网吧有1家投入1000多万元,投入100万以上的网吧场所占全区10%,大多经营状况良好,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约有100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年产值6亿,印刷厂约有10家,投入大都在80-150万之间。
(五)高投入产业园发展态势良好
位于浉河区的信阳亿隆全盛文化发展责任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印刷、物流、仓储、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发展公司,其旗下的昊坤印业和印刷物流园规模大,投入高,公司正筹备建设新型文化产业项目—动漫创意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亿隆公司共占地150余亩,计划投资1.5亿元,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聚集了一批高素质、高学历、高专业水准的优秀人才。信阳云龙包装有限公司计划总投入1亿元,预计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LED光电科技园计划总投入3亿元,预计实现年产值1亿元。集聚区内的产业园是一批发展动漫制作、文化传媒与包装等新型文化产业,具有投资大、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产品新颖、效益显著等特点,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拉动力,产业的增长率达到25%。
二、浉河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浉河区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信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中提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5%以上的目标还有距离,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思想认识不到位;文化产业总量偏小,竞争力弱;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相对缺乏;配套政策措施尚未落实等相关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浉河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大力发展浉河区文化产业的积极建议
各级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產业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整体规划该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以茶促游,以游促茶,打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
4.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篇四
一、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强化组织领导,抢抓政策机遇,大胆改革创新,着力转型升级,立足资源、生态和区位优势,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提升目标定位。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作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将确定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年”。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六大集聚区,培育五大特色品牌,突出文房四宝、生态休闲主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度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建设长三角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和苏浙皖交汇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积极争创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和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打造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抢抓政策机遇。今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市XX县、绩溪、旌德三县纳入示范区核心区。全市上下抢抓《纲要》提出的财政、金融、土地、环保、产业等政策机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强政府主导,成立高规格领导组,设立产业发展办公室,每年安排1500万元引导资金,突出抓好30个重大项目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八大工程规划,加快敬亭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文化旅游品牌。
(三)推进态势良好。文化旅游要素整合、基础设施配套、品牌宣传营销和旅游行业管理均有新进展,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接待游客15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84亿元,占gdp 14.2%。年上半年接待游客84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和16%。我市山水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六城同创”成效明显,率先在全省通过创建省级生态市技术评估;美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高铁、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资源整合不充分、基础设施不配套、要素支撑不到位,景区分散、规模较小,精品不足、品牌欠缺等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
5.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邹城是“邹鲁文明”的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文化经济特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发挥作为南部主战场的重要作用,以实施“文化突围”战略为统领,以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发展为目标,以实施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以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争创儒家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区、全国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目前,我市城乡文化产业已形成古玩书画、网吧经营、图书音像、歌舞娱乐、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出版印刷等10余条文化产业链,共有文化产业项目99个,专业文化市场4处,其中3个省级文化产业项目(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XX市峄山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XX市圣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省级文化产业经营单位铁山书画市场);XX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邹城万佳文化产业园、博美广告装饰有限公司、XX市飞鸿传媒文化有限公司、邹城在线、钢山剧院艺培中心、铁山公园书画市场、两孟管理处、峄山管委会、文化馆群星艺术服务中心、动感地带娱乐商务会所、北关科技文化苑);XX市级文化产业文明经营单位 3家(新华书店、钢山剧院、大世界娱乐有限公司);现有院线电影2家,电子游艺厅12家。
经初步统计,目前注册和掌握的我市文化产业重点经营单位为838家。XX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34256人,其中人才数为13600人。从行业分布上看,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广告业等行业,图书、音像制品销售及出租、工艺及收藏品业及会议及展览服务业等行业人才则相对缺乏。
分析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市场构成逐步扩大。上个世纪80年代,XX市文化产业经营项目还比较单调,当时的经营主体是电影以及少量的舞厅,经营单位数量不超过10家。90年代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文化市场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了歌舞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演出、印刷、音像、图书等十余个门类,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市场体系。二是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我市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正由过去国有、集体经营为主向个体、私营、股份制经营为主转变,形成了个体、私营、股份制、国有、集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其中非公有制比重逐步提高,发展势头迅猛。全市文化经营单位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占85% 以上。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迅猛发展势头。自去年我市被列入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尤其是去年七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文化突围”工作会议之后,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工作目标十分清晰,各镇街结合各自实际,规划明确了各自重点,文化项目,文化企业有了大幅度增长。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市的科学协调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二、XX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规模偏小,缺乏亮点,对gdp的贡献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较低。XX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小。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差距较大,处于落后地位。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数量虽然不少,但是总体规模小、发展慢、效益低,没有在地方经济中起带动作用的文化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较低。
二是文化产业规模效应不够,没有形成支柱型产业。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规模偏小,尚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缺少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支柱性产业的增加值要求占gdp的5%以上,我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还达不到2%,整体发展比较缓慢,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聚集效应,文化产业发展载体不成熟,文化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的差距太大。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孟子故里,儒风邹城”已成为我市独有的“城市名片”。但是我市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产业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我市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亮点。
四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对gdp的贡献率不大。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科技产业乃至制造业的融合度不深,造成文化产业的服务性功能也不是很突出,溢出效应没有受到重视,并由此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升级改造和集约化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对全市gdp的贡献不足,文化辐射力更是有限。
五是文化产业发展专业运作人才紧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尤其是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严重缺失,造成了文化产业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不足,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导致文化产业发展营养不良。
三、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推动文化产业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硬任务,必须想实招、求实效,抓重点、求突破,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研究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今年以来,国家、省、市陆续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10号)、《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国办发〔2014〕 15号)、《山东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鲁政发〔2014〕15号)等一系列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经济政策,为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规定,从我市实际出发,尽快研究和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完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政策措施,努力做到结构好、布局好、效益好、可持续,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融资、产品交易等方面的高效服务,吸引社会资金和人才向文化产业流动。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出版、数字舞美等新兴文化业态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编制、专家论证等工作。
二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中短期发展规划。目前,我市尚没有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我市发展实际,充分结合全市的整体规划,尽快制定出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把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产品生产加工、出版印刷等新兴文化业态纳入园区发展,努力打造成为鲁西南地区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意等产业的融合,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富有特色、又有一定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域。以旧城改造为契机,规划编制特色文化街区,以广告策划、文化科技、娱乐游戏、网吧影城、艺术培训、花鸟书画等特色街区为重点,引导传统文化产业集中集聚联片经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三是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项目带来的是大投入、大产出,有没有大项目,有多少大项目、好项目,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质量和潜力。利用好现有政策和阵地,尤其是青岛保税区邹城功能区文化板块,实施对外合作战略,通过文化专题招商,用好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在邹城进行文化产业项目投资,使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领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加速推进峄山整体开发,将规划中“山城园”逐一落实实施,打响“儒家文化第一山”品牌;通过对“两孟”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带动“三孟”景区项目;精心打造邹东生态休闲游、邹西湿地游,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同时,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企业品牌、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新兴文化产业品牌。
四是要努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是支撑。我们要像发展工业、农业、城市建设一样,抓好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上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要积极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和指导目录,把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纳入考核体系,逐步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的比重。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形成国有、民营、内资、外资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主动为文化企业排忧解难,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审批、管理、扶持、奖励服务体系,营造全社会关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6.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六
一、发展我县文化产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表现形式。
(一)我县文化资源的丰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县文化资源种类多、品位高、潜力大,一是种类多,积淀了以秋收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山背、古艾国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黄龙禅宗文化为代表的禅文化、以九岭山脉次原始森林为代表的绿色文化、以黄庭坚、陈氏五杰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蚕桑、茶叶、供砚、木雕工艺制品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二是品位高,作为中国革命重要历史事件,秋收起义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山背文化作为江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符号、古艾国发生的历史事件载入《史记》、黄庭坚、陈氏五杰名扬海内外,宁红茶享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美誉,表现出我县文化资源独有的魅力;三是潜力大,我县独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产品,只要扎实求证,认真规划,努力实施,就可以开创一门学科,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经济,具有深厚的潜力。
(二)我县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打造了文化品牌,培育了“双井之春”艺术节品牌,社会关注度、参与度显著提升;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工作,全丰花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宁河戏”、“一圣仙娘花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次在全丰调研了解到,全丰镇充分利用全丰花灯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优势,组织民间艺人活跃在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区,去年演出近200场,获得收入70余万元。目前,有广东、浙江等演艺公司邀请全丰花灯表演队赴当地表演;做大名人文化品牌,举行了黄庭坚草书邮票首发式、拍摄了《大宋才子黄庭坚》电视剧;挖掘红色资源,拍摄秋收起义专题片、组织了高规格的苏区论坛;成功申报中国“书法之乡”。二是群众文化方兴未艾,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三是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高位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扎实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全县乡镇网络整合,多措并举繁荣群众文化;四是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县委、县政府对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投资488万元对国保单位秋收起义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投资7300万元对省保单位黄庭坚纪念馆进行扩建,投资80余万元对省保单位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进行维修。
(三)强工兴城战略为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几年,我县强工兴城战略取得重大成就,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是引进了以浙江义乌创业园为代表的一批小商品、手工装饰品企业。工艺品生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具有劳动力密集、门槛低、见效快、增收明显的优势,能形成对文化产业的硬支撑;二是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了黄庭坚公园、马家洲公园、大洋洲公园,在建的有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一批文化项目,为我县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我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无法与其他产业相提并论,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我县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经营主要在网吧经营、印刷复制、电影放映、图书发行、书报刊零售出租、娱乐场所经营、音像制品零售出租、打字复印、文体用品零售、室内棋牌游戏等领域,产业发展仍处在自发性状态,布局分散,组织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产业集群,经济效益差。
(二)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不够。资源开发能力弱,资源综合利用不够,开发各自为阵,缺乏有效整合,资源优势还不能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比如,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如何衔接,文化资源与蚕桑、茶叶、工艺饰品生产如何结合,没有一个协调机构来搞统一策划、对外营销,旅游部门推介景点,没有一份完整的导游词;作为闻名全国的宁红茶、双井绿,经过数十年努力,外包装品位得到提升,但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被挖掘,仅见数种茶叶印刷了黄庭坚诗词,创新力、影响力不强。同时,文化产业市场不健全,文化消费水平低,市场容量有限,也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
(三)文化创意人才奇缺。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聚集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发展产业所需的管理型人才、创意型人才、市场营销型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更为缺乏。同时,由于人事编制部门的条件限制,使得文化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在万顺木艺公司了解到,因为文化创意滞后,该公司产品趋同化倾向明显,不能满足顾客求异心理,导致市场份额降低。该公司2010年销售额近1千万元,今年估计在200万到300万元之间,下降幅度明显。而文化产业本质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资源只是一个潜在的优势条件,如果没有强大的创意能力来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那么再优秀的文化资源也只是形同虚设,创意能力的缺乏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
三、其他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调研组通过考察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工作,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强烈感受到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种综合的效应,对于提升县域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县域吸引力,增加当地居民对本县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本地区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我县文化产业时不我待。结合其他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调研组归纳了几点对发展我县文化产业的有益启示:
(一)制订一个好的规划。德化县人口31万,面积2232平方公里,该县于2010年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外,重点发展陶瓷文化产业,注重挖掘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陶瓷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向上申报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创意基地,培育品牌龙头企业,引导陶瓷企业打造陶瓷文化背景与内涵,成功创建省级陶瓷文化示范基地3家,市级陶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陶瓷雕刻技艺等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促进了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该县有陶瓷企业1100家,民营陶瓷研究所182家,2010年陶瓷产值82.3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4.23%,成为该县经济支柱。
借鉴该县经验,我县应尽快制订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制定科学计划。规划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明确产业格局,合理选点定位、精心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重点。
(二)找准一个强的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工作中,要借鉴仙游经验,该县做大做强工艺品生产产业,当前聚集的资金过100亿元,生产厂家3300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年创产值160亿元,出口创汇1.25亿美元。我县发展文化产业一是要项目带动,以文化旅游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珍惜良好的发展态势,多部门协作支持尚达信公司开发的温泉度假旅游及双井村文化旅游项目,以此为修水旅游引爆点,带动其他旅游项目开发。二是品牌带动,依托祈福工艺饰品品牌,带动其它产品开发;做强宁红茶叶品牌,做优绿冬、一家蚕桑品牌,使之成为文化旅游的支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三是创新带动,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建立文化旅游、茶叶、蚕桑、工艺饰品创作基地,设立相关研究中心。
(三)出台一套实的政策。根据我县实际,在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根据我县文化产业的特点,制定完整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本。所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应当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内容涵盖文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竞争政策、产业序列政策等。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工业项目一同对待,享受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及用地、用电等优惠。尤其要厚待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如全丰花灯艺术的传播、万顺木艺和传统贡砚制作艺术的传承。调研组了解到,全丰花灯虽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至今尚未通过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演出不合法,极大制约了该艺术的传播;万顺木艺的用材指标争取较难、融资渠道狭窄;以前有较大规模的工艺美术厂改制后,贡砚生产急剧萎缩,现在只剩下王令开的一个家庭作坊在生产,年产值不到100万元。对这些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较深厚的产业,不能等同于一般企业视之,文化部门应该尽快完成全丰花灯表演的行政审批,林业部门要优先满足万顺木艺公司的木材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政策在调整当地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应,体现产业政策的精髓。
(四)创新一套新的体制。文化产业发展涉及众多行业,需要综合协调,一是要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兼任,统筹和协调本县文化产业的各项资源,定期召开协调会,分类指导,以加快本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考虑到我县已经成立文旅委并开展工作,建议按照“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扩充文旅委职能,充实文旅委办公室力量,支持其承担起文化产业相关工作;二是创新工作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专户专项使用;引导企业投资、社会融资,加快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论证、推介等工作。
7.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喀喇沁旗,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建议
喀喇沁旗地处内蒙古东部, 蒙、冀、辽三省交界处, 居东北经济区与华北经济区结合部, 东与辽宁省建平县相邻, 南与赤峰市宁城县毗邻, 西与河北省围场县、隆化县交界, 北与赤峰市松山区、红山区接壤, 距赤峰38公里, 北京380公里, 沈阳500公里, 锦州港280公里, 赤锦、赤沈、京通铁路和国省公路G306、S206线穿境而过, 赤峰玉龙机场坐落在境内。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是内蒙古自治区距北京最近的旗县之一。喀喇沁是蒙古语, 汉语意为“守卫者”, 是蒙、汉、回、满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旗土地面积3050平方公里, 耕地65.2万亩, 总人口34.6万, 其中蒙古族14.5万。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 到2007年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精神, 再到2009年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 全国的文化产业建设出现了空前的良好局面。喀喇沁旗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 按照“产业融合”的国家政策导向和构建“大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 实施了以亲王府为核心、以赤峰国际草原城为龙头, 以旺业甸国家级生态商旅度假区为特色, 以“七区四板块”为重点, 沿锡伯河、赤承高速公路, 南接承德、北京, 北延赤峰的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预示了喀喇沁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一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取得的成效
锡伯河、老哈河的潺潺绿波, 燕山、七老图山余脉的强胸健肌, 孕育了一方灵韵而神奇的喀喇沁旗。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构建了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串珠式龙型旅游产业体系, 从东到西若一条长龙, 统筹了境内大部分的景区景点, 产业带的逐步完善, 引领着喀喇沁旗的文化旅游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1. 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立意深远、高位起步
喀喇沁旗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 西起茅荆坝植物园、东至赤峰文化产业园。其文化旅游景立意突出了生态环保、休闲度假、地区特色的主导定位。整个产业带包括旺业甸国家级生态商旅度假区、美林谷生态旅游度假区、美林谷滑雪场、美林谷“世纪爱晚工程”、王府历史文化国家5A级景区、王府番茄观光园、马鞍山生态文化旅游区、赤峰国际草原城、锦山山水园林城、牛家营子中蒙药材观光园等30多个景区 (点) , 七个主题产业园区。高标准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培育了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娱乐经济等新型业态, 打造出全国知名的草原文化产业示范区和草原旅游集散地。
调研中获悉, 截至2012年7月份, 围绕百公里文化产业带建设, 总投资超过253亿元、20多个景区已得到初步开发, 一个个景区、景点犹如产业带上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交相辉映, 构成了喀喇沁旗旅游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
2. 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促进了产业融合, 普惠民生
着力将地方特色产品开发成文化旅游商品, 实现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 融合多种产业, 富民强旗的目的, 这是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的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此, 喀喇沁旗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 采取“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全面统筹和升级开发优质旅游资源的同时, 不断完善景区的配套服务、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组合, 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 带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季旅游目的地”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统筹示范区”, 使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成为富民强旗的“生态走廊、经济走廊、文化走廊”。
调研中得知, 马鞍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旅游业为当地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完善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的基础上, 30多家农家乐、漫山遍野的山葡萄园、蒙野葡萄酒庄园等成为夏秋季节游客们旅游的好去处。牛家营子中药材观光园, 成为内蒙古旗县级产业融合的典范。该镇主推全国著名的中草药基地建设, 主打中药材观光特色旅游产品, 增加了百姓的收入, 提升了该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1年,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 年实现产值8.3亿元。产品不仅销往国内, 还远销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成为连接华北, 东北的中药材集散中心。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拉动喀喇沁旗旅游业的发展, 2012年1-7月, 全旗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6.1万人, 实现旅游收入1.44亿元, 创历史新高。
3. 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打造了四季旅游的品牌
喀喇沁旗以“四季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以其一府三寺、生态景区、山水园林、滑雪圣地……, 打造了“春来踏青、夏游园林、秋览山色、冬享滑雪”的品牌。按照在品牌中创造精品, 在精品中打造品牌的战略规划, 不断开创文化旅游业的高端产品。计划总投资180亿元的国际草原城, 充分打造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都市生态休闲区、旅游休闲度假区, 将草原文化、农牧文化融入旅游产业, 在产业中体现文化价值, 进而塑造城市品牌, 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旺业甸国家级生态商旅度假区, 规划总面积38万亩, 重点打造以森林草甸和蒙元文化风情为主, 集生态观光、温泉疗养、冰雪运动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5A级生态旅游度假区。美林谷生态旅游度假区, 以美林谷国际锦标滑雪场项目为龙头, 开发以高档旅游休闲项目为主的休闲运动公园。亲王府中轴区和东西跨院古建筑、后花园以及家庙福会寺再现原貌, 展现了王府历史文化。马鞍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打造以夏季“森林休闲养生”、冬季“山地阶梯温泉”为特色旅游项目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锦山市民广场、湖滨体育公园、锦山文化艺术中心等惠民工程, 使锦山中心城区形成了集休闲、娱乐、健身、文化活动于一体绿色休闲圈。调研中看到, 中国金世纪集团投资23.68亿元的旺业甸国家级生态商旅度假区建、万纳北京投资公司投资46.81亿元的马鞍山 (国际) 生态文化旅游区建、亲王府府前广场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世守漠南”印等文化旅游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
二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喀喇沁旗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现状看, 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规模产业偏少、文化旅游产业化程度低, 文化旅游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 吸纳和应用新技术和新信息的能力不强,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待大幅度地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干部对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文化产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事业, 因而, 没有给予的足够地关注。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研究和探索不够, 指导和引导能力差, 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二是资源利用不足, 产业规模偏小。喀喇沁旗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也有丰富的当代文化, 但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 产业组织形式处于小规模小且分散, 更没有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市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旗普遍存在着文化活动阵地少,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情况, 文化设施功能不完善, 利用率不高。旅游景区设施条件落后, 体现喀喇沁旗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开发的有限。四是投资主体单一, 经费严重不足。尽管吸引一些旗外资金投资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 但是与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的规划蓝图的需求相差甚远, 多元投资渠道还没有拓展, 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围绕文化旅游的多个行业与一体的“大文化旅游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六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目前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尚未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产业体系, 也没有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文化旅游产业吸纳新技术、新信息的能力弱,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
三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自治区有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 要看到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发展喀喇沁旗特色文化名旗、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领导, 组成强有力的产业协调工作班子, 制定发展目录, 确立重点发展项目, 整合资源, 协调关系。研究探索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的有效途径, 组织实施好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把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工作的绩效作为党委、政府和旗直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 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政策环境。要尽快完善出具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 包括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 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 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政策覆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要制定和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旅游产业, 降低文化旅游产业准入门栏。三是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围绕着喀喇沁旗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的战略, 制定《喀喇沁旗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政策措施、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邀请专家、学者, 加大研究力度, 精心进行策划, 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专、精、特、新”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喀喇沁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将文化旅游与农牧林水、工商贸等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四是拓展多方的投融资渠道, 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用好用足国家、自治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 建立多渠道融资筹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基础上, 旗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投入, 特别是在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 培育和优化发展环境, 鼓励、吸引私营企业、个人投资兴办文化旅游产业。对经营性文化和旅游单位, 鼓励和支持其进入市场,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五是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 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创新人才机制, 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 建立竞争、激励和分配约束机制,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要改进和调整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 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 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 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 吸引区外人才到我旗创业。要加大本土文化经营人才、文化专业人才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特别既要注重传统民间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形成集专业人才与民间人才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经营管理队伍。
四结语
喀喇沁旗结合实际, 充分发挥创造力, 在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战略上, 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 实施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这一举措将极大的拉动喀喇沁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标准、快速发展, 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最终必将形成喀喇沁旗新的经济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郭素婷.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系统化运作[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6)
[2]龚绍方.制约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3]王文祥.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 2010 (11)
[4]朱桃杏、陆林.近10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 2005 (6)
8.文化产业化,不如产业文化化 篇八
作为一个西方工业化的后来者,意大利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世界名牌?答案很简单:这个国家的企业把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完美地融合进工业品中。
意大利的真正竞争力
当你走过罗马的西班牙台阶和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佛罗伦萨的乌菲奇博物馆和圣母百花大教堂、米兰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和斯卡拉歌剧院,可以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对这个国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无所不在的影响。意大利人虽然吃着祖宗饭,但却不仅仅是在依赖文物古迹的门票和纪念品。他们继承的是祖辈对美的崇拜以及接受美学浸润和训练后诞生的技能——设计和制造。在传统的文化积淀下,所衍生出的对流行文化的驾驭和把握,便是众多名牌诞生于意大利的逻辑。
在米兰,我们一行人曾被盛情邀请去参观意大利著名的家具生产聚集地。长途跋涉之后,主人首先带我们去一家乡间的餐馆吃饭。进入外观古朴陈旧的小楼,里面的陈设也是普通的乡居风格,但铺上桌布,摆上餐具之后,餐厅里的氛围就完全改观了。虽然,这家餐厅,本质上就是“农家乐”,由一家人经营,餐厅就设在家里。但其在乡野风格的下面埋藏的精致和美观,北京的农家乐完全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席间,家具商自豪地告诉我们,意大利的产业看似由服装、家具、珠宝、汽车等领域构成,但其真正贩卖的是意大利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意大利制造的真正竞争力。
如今,曾经风靡一时的意大利电影早已风光不再,但意大利产品和意大利生活方式却横扫全球。也就是说,意大利的文化产业化并没有多大起色,但意大利的产业文化化却很成功。
美国文化产业化不可复制
从全球范围看,真正把文化产业做成支柱产业的恐怕只有美国。韩国和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虽然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很难与美国的文化产业抗衡。
近些年来火遍全球的电影《功夫熊猫》《贫民区的百万富翁》《里约热内卢》的故事发生地和主要文化元素虽然分别来自中国、印度和巴西,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文化的产物。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的电影是以全世界为市场的。除美国之外,所有国家的电影都是首先面向国内的。
美国主流文化之所以占据全球统治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在各大学推广原创性的研究;将公共资金的使用权力下放;倡导人才流动以发挥其能量;对艺术家高度信任;包容少数民族灿烂文化,以及用美国方式捍卫多元文化。显然,美国主流文化产业的胜利,不能仅仅解释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经济转型的自然结果,而是美国价值观、社会制度、教育甚至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的综合性胜利。曾经在工业革命中一直处于先导地位的欧洲,由于其文化的过度分割化而难以产生主流文化的合力,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也就是说,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化是很难效仿美国的。我曾经向一位文化产业的著名专家打听:中国的哪一项文化产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摇摇头说:一个也没有。这其实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在中国,不要说文化的产业化在短期内很难走向世界,即使在国内,形成真正的支柱产业也很难。虽然政府大力扶持,但从动漫等产业的发展路径来看,大量的补贴所生产的大多是连制作人都未必认真看过的“垃圾”。
设立首席文化官
从当下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传统产业的文化化要比文化产业化有着更现实的意义。产业文化化源自对产品和企业从文化角度的思考。宝洁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雷富礼对公司的改造就是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案例。2000年雷富礼上任时,宝洁公司正变得自满而迟钝,他希望彻底改造宝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他说:“速度和灵活比体重重要得多。”他孤身一人来到委内瑞拉一个生活窘迫的家庭,《华尔街日报》是这样报道的:“在女主人墙皮脱落的厨房里,雷富礼整整坐了一个小时,倾听这位母亲的讲述。女主人拿出31瓶面霜、乳液、洗发水和香水摊在桌布上。雷富礼悟出的道理是:这是她的乐趣。”雷富礼对记者说:“这些面霜和乳液并不在于我们自己说它是什么,关键在于用户说它是什么。如果她把它们看做是娱乐品,我们就一定也要把它们视做娱乐品,化妆品是一种流行文化。”雷富礼在任宝洁首席执行官的时候,显然同时也是宝洁的首席文化官——透过消费者的生活和文化去了解他们,这正是首席文化官的角色。如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恰好也是一位“首席文化官”,那么这家公司便可以拥有这样一种能力,真正了解文化并因此把握消费者需求。
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文章,他认为:乔布斯的苹果其实就是把握和顺应了流行文化的结果。在其近些年的经营实践中一直强调家居产品经营的文化化,通过卖场设计、营销策略强化,为消费者制造文化氛围,使红星美凯龙在同业的竞争中占了上风。
“现在需要的是一些拥有强大识别能力的人,这来自那些受过良好的自由主义艺术教育或者工程教育的人。这些人掌握了多种多样的解释框架,他们拥有强大的调查能力并富有穿透力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不懂流行文化就不要谈创新》一书的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格兰特·麦克拉肯这样写道。
在麦克拉肯看来,企业应当设立首席文化官。显然在绝大多数的快速消费品制造或者服务的公司中,市场总监和营销总监不符合这样的要求,首席文化官必须是一个站在CEO角度思考企业未来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位策划高手或者营销能人。而像乔布斯之于苹果那样,这个人通常就应当是CEO本人。
责任编辑:焦晶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文化产业自查报告09-05
文化产业行业报告07-14
文化产业园可行性研究报告09-10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系列调研报告之文化产业09-17
济南文化产业07-09
邯郸文化产业10-25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08-12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09-28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11-02
文化产业园区创建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