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共13篇)
1.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一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胡文英
中国古典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其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可谓重“言”(语言材料)而轻“文”(人文价值)。重“言”却低效,学生不能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轻“文”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不可即。究其原因,一是中考“指挥棒”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降低了古诗文考查难度,并且只考课内,还规定了基本篇目。这就无怪乎教师课内古诗文还要“选择”讲,“游刃有余”于上述两种课型了。“指挥棒”也导致教师不肯深解教材,古诗文人文素养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哪里,心中“无底”,也就无从“教”起。二是教师理念守旧,不肯与时俱进,总抱着传统教法“以不变应万变”。也有人视“价值观”形成为教育的“副产品”,于是“顺其自然”。三是“言教”具有可量化的“硬要求”,即考试成绩;所以诸如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信口开河式的问答等充斥着课堂。《新课标》的颁布无疑是为古诗文教学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使古诗文的学习回归了本真。新课标注重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提倡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对诗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体把握”即可。下文谈谈作为教师在古诗文阅读教学实施方面的策略。1.变死记硬背为吟咏玩味
死记硬背只会泯灭学生的灵性,吟咏玩味必定给学生带来快乐情趣,促其自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述了寿镜吾先生吟咏玩味的情景:摇头晃脑,陶醉其中,以致学生游戏起来而不知。吟咏玩味是区别于为背而读的赏读,是为理解而读的品读。吟咏,是一种由口入心、意会、品味的过程,韵味吟中得,兴趣吟中生。多吟,自会进入文中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丰盈和深刻。所以,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等,进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完美学生人格。吟咏玩味到如出己口,应试也就不成问题。2.变“说文解字”为“授之以渔”
“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如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整体注释的,要据此落实关键词的含义;只注释关键词的,要前后贯通全句意思;没有注释的词句,要结合语境探究意义。如《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罪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中两个“效”字课下无注,但联系语境不难看出,前为名词“责任”之意,后为动词“完成”之意。再要根据大语境(如课文主旨)推断。如《陈涉世家》中“弗胜,守丞死,乃如据陈”一句中“弗胜”的主语是什么,有说为义军,有说为守军。一些教参所谓鼓励学生多元个性解读,模棱两可。其实,结合文本表现的义军浩大声势看,后者才妥。还要教学生根据文本所写地域环境理解。如《岳阳楼记》中“虎啸猿啼”的解读,就要考虑洞庭湖地区是不是虎猿生活之地;其实,所谓“虎啸猿啼”只是形容“阴风怒号”之声而已。
3.变架空分析为讨论探究
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如教学《岳阳楼记》,可让学生以结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为此,探明“斯人”至关重要。从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没有“古仁人”我和谁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会使学生肃然起敬;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作者不忘借题发挥,劝勉滕子京勿因“谪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会令学生怦然感动。再如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抓住“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一句提问:“一般情况下‘负者’走累了,要‘休’;‘行者’高兴了,会‘歌’。那么把原句改成‘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如何?”通过讨论,明确:“负者”会“歌”、“行者”要“休”,皆因被醉翁亭美景吸引,于是“负者”“得意忘累”,“行者”“得意忘行”。讨论探究与架空分析比起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学生学会因“言”悟“文”和据“文”赏“言”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4.变“题海苦练”为活动体验
古诗文巩固练习,依然“题海战术;,令学生倍感苦恼。如能适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体验,益于学生自得。譬如背诵,《陌上桑》中侧面描写罗敷之美的句子,“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可让学生以哑剧表演;《答谢中书书》语言精美凝练,可用对对联的形式,由学生一人出上句,一人对下句,或反之;许多古诗词本是歌词或又谱新曲,采用学唱歌曲的效果不亚于反复背诵。再如综合练习,引“开心辞典”进课堂,设置词句理解、行文思路、表情达意等一系列问题由学生闯关,优胜者即评为“语文之星”,对于巩固理解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人文素质的效果也绝不逊于“题海苦练”。
总之,学问之道,贵能自得。“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要灵活运用“四变”之法,引领学生自得其中。
2.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二
个性化阅读主要有四个特点, 即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和批判性。如何针对其特点来开展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 让学生想读
在阅读活动中, 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 思想产生碰撞, 自然有一些独特的个性体验, 这些感受、体验或深或浅、或多或少, 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对此,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将其呈现、表达出来, 而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 要学会倾听, 以“尊重、信任、赞赏”的心态, 让学生享受到“读有所悟”的乐趣。学生只有感受到“我被老师尊重了, 我被同学欣赏了”, 才能激发他最大的参与热情。
平时教学中, 讨论往往是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的有效途径。讨论前, 只要教师善于组织中心问题, 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定能达到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一定能使学生的智慧、情感、思想产生飞跃。如笔者在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认真阅读文本,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 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交流时, 学生大都答不喜欢文中的众伙伴。可是却有两名学生提出了相反意见:他们认为正是众伙伴的不友善行为, 让小亨特体会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一路阳光, 不友善行为让他明白痛苦、孤独、无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像这样以文本为凭借设计的问题, 给足了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 只要符合文本内涵, 言之有理, 都给予鼓励。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独特感受的过程中, 产生了阅读成功的体验, 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内部动机, 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 热爱阅读, 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学生又怎么会不主动去读、去悟、去表达呢?
二、指导个性化阅读方法, 让学生会读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对文章的意义世界作个性化深层次的开拓、补充和创构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的“主观存在”和文本的“客观存在”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 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直觉能力和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 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 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情感,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感悟, 首先教师要真正走进文本, 认真“备教材”, 并总结自己感悟的过程和途径。然后站在学习者的角度, 给学生指点感悟的路径,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有疑处置疑、无疑处设疑, 以此培养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能力。
如《皇帝的新装》, 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 但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本文, 培养想像思维能力, 则有一定的难度。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猜想故事 (读故事到一定段落后, 让学生猜想相关情节) !!———梳理情节、熟悉课文内容 (文中各色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评价人物 (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两个怎样的骗子?) ———迁移拓展 (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情况?) ———续写故事 (皇帝回宫后会怎样?那两个骗子的命运又如何?) 。整堂课用猜读、多角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充分引导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 学生兴趣盎然。
三、呵护个性化阅读热情, 让学生读得好
实施个性化阅读, 首先, 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读者, 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宝贵的阅读时间留给学生, 千万不能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为诱饵, 把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 而应多设计“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里”“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等开放性问题, 去启发学生自主选择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 让学生乐意走近作者, 走进文本, 在阅读中焕发生命活力, 丰富精神世界。
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思维互补的平台。教师既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沟通, 让学生学会整理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 以达到生生间的思维互补, 又要扮演好自己的教学角色, 要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重构整合, 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互补撞击, 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由肤浅走向深刻, 由片面走向全面。
像《蜡烛》的主题, 学生大多不知从何说起, 我要求学生用“我被所感动, 原因是”的句式说话, 学生们感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安葬红军烈士、点燃结婚蜡烛及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的爱。之后, 我又问:“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一主题吗?我们是否可将这一主题再推而广之?”学生们通过讨论, 感知到该文高度赞扬了南斯拉夫老母亲对红军烈士真挚而深沉的爱, 热情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共同反抗法西斯战争中所建立的崇高的情谊, 这种情谊不分国界, 情同母子, 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3.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三
關键词:策略;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35-01
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努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呢?我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趋向。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所学的东西。教师可以先从课本入手,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在讲《Shopping》这一单元时,可以先借助图片给学生展示一款最新的数码相机,问学生喜不喜欢拍照,引起学生兴趣。接着问他们是否知道如何从网上购买一部价廉物美的相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引入本单元重点Shopping Online(网上购物)。课文内容的灵活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要我们精心创设情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尽情张扬学生个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提倡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成功,并逐步达到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而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活动。①课前准备。②单人或双人活动。③小组讨论与复述。④小组辩论。⑤各小组进行交流并总结。经过前面三点准备之后,学生就可以分组进行小型辩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课堂准备及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角度,这样学生便可以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和张扬自己的个性。
三、对课文进行整体教学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教学原则,不应只对文中的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等作简单处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插图、标题或段首句入手,并提出一两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速读全篇,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后,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然后让学生说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General Idea),文章的自然段落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或摘要等方式归纳出来,使文章脉络一目了然。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又有助于学生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写同体裁、同类别的文章时就知道该从哪几方面入手了。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课内外结合,我们的学生一般都缺乏英美背景知识,这必须从抓课外阅读着手,也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一种延伸。课外阅读的材料分为精读材料和泛读材料。所谓精读材料就是老师指定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有关英国、美国等讲英语国家的一些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应了解英美的一些概况,即相关的英语背景知识。所谓的泛读材料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的材料。有些学生对体育感兴趣,就可以通过阅读体育报道来了解相关英语知识;对音乐感兴趣的,通过欣赏英文歌曲,读英文歌词,能够涉猎到许多课堂上不曾接触到的知识。通过课内外阅读的相互结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五、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
1、克服心读、默读的习惯
中学生由于受朗读习惯的影响,已经建立了文字符号和声音之间的固有联系。当他们看到字母、单词和句子时,就会不自觉地发出相应的声音。有的学生虽然不发出声音,实际上心里还是在朗读。在阅读速度上,无声要比有声快,因为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一起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后再传到大脑,大脑命令嘴发音,耳再监听辨别正确与否;而无声阅读只是运用眼和脑两大器官,省去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所以速度要快。要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克服心读、默读的习惯,多做练习以逐步达到眼脑直映。
2、克服指读现象
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一词一句仔细阅读的习惯,拿到文章就逐字逐句地读,或用手、笔指着一个个单词阅读。注意力常集中于对个别词句、片语的理解,忽视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逐词阅读造成视幅狭小,无法形成意群阅读和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依靠眼睛逐行甚至多行阅读,避免指读。阅读时应依靠眼睛灵巧地在书页上移动,而无需借助于手指或其它东西。教师可示范正确阅读的姿势和方法,要求学生注意纠正指读的习惯。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应巡视全班,一旦发现有指读现象的学生,就立即帮助纠正。
3、克服回视的习惯
学生常因担心遗漏细节、要点内容,或阅读材料超出自己的知识理解范围而重读阅读材料。频繁的回视重读会使阅读失去连贯性和整体性,所以,要克服回视重读的习惯,如实在担心会遗漏内容,要克制自己,待读完整篇后再读一次或两次即可。
4.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四
施
【摘 要】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倡导合理而有效的批注式阅读教学。顺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起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阅读作为人的个体存在的行为,注重学生内在精神与品质的构建,真正使阅读活动本身成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真正实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关 键 词】 阅读;批注;小学语文;高年级
小学高年级是儿童思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极其有益。
批注式阅读符合汉语言文字重感悟的特点,它强调阅读者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谋而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它重在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来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任务,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何展开合理有效的批注?我认为要考虑学生的年段特点、教材的特点、课型的特点、批注的时段等方面的因素。就文本而言可以从领悟文本内容、文体特点,体验人物情感,体会表达方式等方面寻找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批注的点。以下,本人就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时段,谈谈合理有效地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初读全文时,就自己的发现与疑难展开批注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全文时进行阅读批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这个阶段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点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精彩语句,标点,字词句段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预习时呈现出来的批注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边读边思考,有很多的感受和收获。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机会。但是课堂时间很紧张,如果不分轻重缓急地让学生一一汇报,就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在交流预习阅读的感受时,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梳理出在读书时重要的发现,遇到的阅读障碍,写下的疑点和困惑。课堂上选择性地组织学生探讨、研究和解决。
二、深入学习文本时,围绕重难点展开批注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重难点的不同,课堂学习中在实施批注式阅读时要求和方法也有相应的变化,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具体落实。
课堂上,我们往往需要抓住文章中重点和难点来组织教学,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或难点问题展开批注学习。找到文章中一些最令人感动或最精彩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这篇课文的“亮点”或关键句。紧扣这些句子做赏析式批注,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对语言表达的学习等。如《傻二哥》的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在上一个课时初步感知了人物“傻灵傻灵”的形象后,针对“我们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傻二哥‘傻灵傻灵’的特点?”这一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4-6自然段,教师出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1)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傻二哥“傻灵傻灵”的特点,用横线画出来。(2)用“△”标出句中的关键词,品读体会,批注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还明确了本节课批注学习的目标:通过品读关键词去批注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批注、交流中深入地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特点。
在细读品味文本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批注,让他们切切实实地读书,品尝课文的原汁原味,并在书上写上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疑惑与收获等。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的点拨,并不失时机地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意解读和闪光点,促进全班学生阅读的整体深入推进,提升阅读的水平与质量。
三、总结或拓展学习时,就文本主题思想或留白处展开批注
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后,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内容、词句的理解提升到文本主题、灵活运用的层次,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在《童年的小花狗》一文的教学中,当学习到课文的结尾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联想式批注:“这不正是自己曾经朝思暮想的小花狗吗?而今它就在自家的桌上。这个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又看到了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呢?”这样批注点的选择,让学生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同时,想象能力得以极好的训练。
学习完课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或感悟。学生的批注,受历史背景、欣赏者、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观。但审美标准本身并不是统一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倡导合理而有效的批注式阅读教学。顺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起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阅读作为人的个体存在的行为,注重学生内在精神与品质的构建,真正使阅读活动本身成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真正实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参考文献】
5.小学阅读教学实施方案 篇五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要求回归语文的本体,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摒弃过去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阅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就更加突出。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要想运用好这些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阅读,熟练的读,理解的读,深入的读,有感情的读。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进而理解文字表达的各种感情,从而学会使用这些文字。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阅读课热热闹闹,感悟不深。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或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对年级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阅读教学流于形式,真实的课堂上,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阅读教学的形式太单一,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我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最大化。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班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1、阅读兴趣的培养;
2、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5、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2、通过研究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的阅读兴趣。
3、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和制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以实践创新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实践创新研究法
实践是一切研究的根基,没有实践研究就是无根之花。所以我的小课题研究是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变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创新性是教育艺术的灵魂所在。实践证明,教学过程缺乏创新,必然流于僵化、枯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又将失去新鲜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学“先进”但不模式化;学经验,但不失去个性。在进行“创新”教育时,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区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4、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六、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从20xx年10月到20xx年6月,共分三个阶段。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准备、实施、总结报告”。
(一).准备阶段:(20xx.11—20xx.12)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论证工作。
2.认真学习有关理论,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调查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3.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阅读教学的现状、有效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二).实施阶段:(20xx.12—20xx.5)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案例研究,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及有关课堂教学的资料等,对传统的阅读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阅读。
1、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2、按照课题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三).总结阶段:(20xx.5—20xx.6)
A.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C.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
D.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七、预期成果和呈现方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型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评论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转变教师观念,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使教师树立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意识,通过实践研究,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成果呈现形式:
6.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六
总体指导思想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再辅之以必要的阅读活动。精读
结合本学期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除去讲读课之外的自选课文,采用导学案的方式,给学生推介,根据问题设置赏析作业。泛读
一是主题阅读。备课组每位老师设置一个阅读主题,围绕该主题由语文老师选择阅读材料,除去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一些特别周,一般每周安排两到三节课进行,自阅读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先后安排了以下主题阅读: 轮次阅读文章
第一期,我与地坛,听听那冷雨
第二期,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靖康耻 第三期,道士塔余秋雨散文阅读
第四期,四千三百年等龙应台系列作品阅读 第五期,高考备考作文热点素材话题选读 第六期,任务驱动型作文阅读材料 第七期,时评类文章阅读
(一)第八期,时评类文章阅读
(二)主题阅读不止是读,而且要根据这些话题材料进行相应的写作,因此这些阅读主题的拟定都带有很大的容易阐发议论的成分,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自身阅读素养,以更好地提供给学生优秀的阅读与写作素材。
写作成果体现在阅读笔记上,有时候还要体现在大作文中。二是经典书目推荐
经典书目不仅仅是文学类书籍,诸如科技类、经济类、史学类等,成本大套著作的阅读,囿于高中繁重的课业压力,平时读书时间很少,这一类阅读我们主要放到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比如都是以学期甚至学年为单位。本学期我们的推荐书目是中篇小说《边城》,另外是学生自由选读,其中,福山一中高二阶段文学类阅读书目有:
1.《论语译注》(杨伯峻 译)
2.《大卫·科波菲尔》(英国 狄更斯著)3.《家 》(巴金)4.《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清)曹雪芹著)5.《高老头》(巴尔扎克著)6.《哈姆雷特》(英国 莎士比亚著)7.《谈美书简》(朱光潜)8.《边城》(沈从文)9.《雷雨》(曹禺)
10.《黑骏马》《北方的河》(张承志)11.《顾城的诗》(顾城)12.《我们仨》(杨绛)13.《瓦尔登湖》(梭罗)14.《穿越唐诗宋词》《怅望千秋---唐诗之旅》《宋词之旅》(李元洛)
15.《围城》《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16.《复活》(列夫·托尔斯泰)17.《老人与海》(海明威)
18.《麦田里的守望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阅读活动
一是课前五分钟演讲,将教师拟定的阅读任务布置下去,找同学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演讲,就是读书交流活动,把我们对阅读的感悟渗透进平日的学习,每一节课都在扎扎实实地进行阅读教学。这些课前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名人故事传记,社会热点评析,美文赏读,诗歌鉴赏,影视文学评论等等,内容也一直在变化和丰富。二是针对每个学期布置的成本大套著作阅读,我们联系学校团委和级部,会开展一些阅读交流比赛,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是针对优生培养,我们有一个优生阅读能力提升计划,特别是奥赛班的前几名同学,由语文老师联系班主任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任务,并有相应的指导和观察。
福山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7.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七
一、诱导学生亲近文本, 激发阅读期待, 进行自主性阅读
(一) 以导语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
每一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能使他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产生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阅读期待。如教授《登高》一诗时, 我就采用故事导入, 把学生带到杜甫写作《登高》情境之中, 抓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就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 引导他们了解作品的情节与思想内容, 使他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和思维力, 形成“主动接受”的心态, 进行自主性阅读。
(二) 以活动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的阅读也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加以体验才能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将各种形式的活动与阅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构成依托关系, 以活动和演练为先导,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感悟活动,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悟欲望, 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如教《祝福》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自编自演课本剧,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再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比较容易了。以课本剧表演引读、以对白演练诱读等活动重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 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主题, 也是激发阅读期待、产生师生对话的关键之处。
二、鼓励学生多读善思, 激发多元感悟, 产生个性化阅读
感悟就是在感之后有所体悟。感悟, 是学生源于自身不同经验、不同积淀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行为, 因而多元化、独特性应是感悟的本质属性。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并鼓励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创造性阅读天性, 不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教学中的结论性意见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应通过互动式、沟通式、合作式的师生对话, 丰富学生的理解, 优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方式, 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大胆创造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多角度阅读、有创意阅读, 展开想象和联想, 尽可能从大量的信息中形成独特的个性感悟, 从而主动地感悟出文本的意味和情感。
(一) 吟诵品味, 开掘对词句意蕴的探索和感悟
句子是言语的核心基础, 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要以句子为基本单位深入, 借助句子, 或吟诵、或推敲、或触发、或揣摩, 多角度、多层次地体味文本中的深层义、言外义、象征义等, 全面推动语文展示学生感悟的个性化。通过设计引导学生转换角色, 自主感受与领悟词句的情感, 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人物的情感融合, 并通过品读其中内蕴丰富、意蕴深远的词语, 触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 多角度探索词语含义加深学生对文本意蕴的理解与感悟。
(二) 想象探究, 开掘对文本意蕴的探索和感悟
阅读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活动, 学生接受阅读文本绝不只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在阅读中, 学生一方面从文本中吸取信息, 习得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丰富着文本的意蕴, 形成了延伸拓展文本的再创造想象。因此, 我们可以在不违背文本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的前提下,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合理地发展文本的情节, 做超文本的探索。或在空白处填补, 或在跳跃处想象, 或在关键处拓展, 或在结尾处延伸, 开拓学生视界的宽度, 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使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和创造性的舞台。
三、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激发情境思考, 实践探究性阅读
在感悟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性常常表现为一种“问题意识”, 表现在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情感的不断探索。文本中沉睡着无限多的问题, 等待着创造性的感悟活动去激活它。
(一)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引发感悟冲击的重要资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是教学成功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离骚》时, 因为内容生涩, 学生阅读的热情不高。我带学生学习此课, 选择从人物形象出发:屈原是谁?我们生活中现在哪些传统和他有关?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关于他的信息的?他给你的原有印象是什么?让学生谈现实生活中与屈原有关的民俗和传统, 一下子就把历史文本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了。决定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以此作为教学出发点。抓住学生学习过程和生活经验中已知和未知的矛盾, 利用感悟冲突激起生成欲望。
(二) 点燃探究欲望是强化感悟冲击的重要手段
对话是渐进式的、生成式的, 只有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灵之弦, 课堂才会产生最为优美的和声。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 引发师生对话的契机,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 走进挑战性的探究阅读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问题的生成, 即让学生产生问题, 让问题产生于学生, 这样学生才有探究、解决的欲望。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阅读、质疑、提问、思索, 激起学生个性感悟的欲望。
通过上述诸点, 学生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 他们亲历阅读实践活动, 与文本“亲密接触”, 激起学生个性感悟的欲望, 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 (即“对话”) , 学生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真正做到身有所体, 心有所悟, 思有所创。这些活动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进而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和创造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缪明慧.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 2013 (9) .
8.谈实施学生主体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八
一、以导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不是从不知到知的一个学习过程,而是从知道的少到知道的多的学习过程。在自读课文中,学生通过预习和自读课文,基本上能够掌握一篇文章的表层意思,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透过表层意思进行深入思考,以掌握深层次的内涵。中学生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质疑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表面看似毫无疑问的地方设置疑点,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皇帝的新装》,学生几乎都能够理解课文的表层意思,并且因为文章的简短,学生在5分钟左右基本都能掌握,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自读课文的大多数时间基本在混乱的课堂中消磨掉。而教师如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皇帝为了变得漂亮,会穿怎样隆重的衣服呢?“什么?皇帝居然光着身子出来了。”“那可是群臣都在啊,这回皇帝要献丑了,要被别人耻笑了”。结果却没有,群臣都称赞皇帝的衣服,这是为什么?皇帝自己不知道光着身子不漂亮吗?那他为什么会受骗?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疑问,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学生在进一步的阅读中,深入分析文章,提高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并在学习中掌握皇帝位高权重,群臣虽然看到皇帝丑陋无比,却不得违心说很漂亮;同时,皇帝明知道光着身子不好看,还是坚持如此,可见是自欺欺人。皇帝和群臣的心灵丑陋与小孩子的心灵美形成鲜明对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真实的美,作为一名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可以使自己成为心灵美的人。
二、以分析关键点带动知识的全面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到学生自学可以掌握新知识的70%,通过互助学习可以解决20%的难题,只有10%的难题需要教师的点拨。换句话说,新知识的学习不需要教师面面俱到,只需要通过教师的点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解剖具体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教师的分析方法,全面学习课文,达到以点促面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析课文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会兴趣增加,语文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人物风采,在第一课《童年的朋友》和第二课《一面》教学中,教师已经交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首先,分别找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进行分类整理;其次,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四个角度分析人物的特征,并记录;再次,确定文章以什么方法为主描述人物的特征,以此分析比较这些方法。在第三课《我的老师》学习中,学生在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方法,逐步对我的老师的描写进行划分,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衬托等写法予以介绍,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就显得更加全面。
三、以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策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逐渐将语文学习的策略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运用这些策略,并进一步运用于各种形式不同的语文阅读中。语文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固定的定理和推论,但语文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呈现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着学生的学习,这些共同的规律就是我们需要交给学生的学习策略。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分析方法,说明文的形式、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记叙文的事件的描述方法和特征等,都有相对确定的方法和范式,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古诗文的一些词类活用,以及一些词语意思的总结,对于学生在课外生活中遇到古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论语》对于初中生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指引作用,但是学生对于古文的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不能够准确的予以翻译,以致成为初中生不常接触的文化,有意识的将古文分析策略教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9.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篇九
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主要在课堂,师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在课堂,课堂既是教与学活动的时空场所,也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社会舞台。怎样在这个舞台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尽情表演,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一般是指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三个方面。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预定目标并得到延伸。
一、通过教学准备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方法并非是固定的模式,应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合理进行教学准备。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学生的操作多,理论知识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操作,教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
教学准备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实现。
教学目标制定时,要明确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发挥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呈现多样化的教学行为组织教学,从而出较佳的教学方案。
在PPT的教学中,教材中以赏析“苏州园林”作品来学习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在制作教学目标时,可确定让学生自定作品主题,以小组形式自主进行作品制作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教师参与小组活动,给予适当指导。教学资源可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相关的图片、文字说明、影片介绍、动画、音乐等,老师适当的指导,小组合作,落实教学方案的实施。
二、通过教学实施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分为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
在教学的实施阶段,要让教学方案顺利实施,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或演示,或演练结合,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或小组竞赛,或任务驱动,其中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小组学习非常重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兼顾能力强的,中等的,一般的和较差的,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促进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并得到发展。有些教师教学方案一成不变,演示、学生练习、再演示、学生再练习,只注重教学行为,忽视了管理行为。不少教师头疼于学生的纪律问题,总是有人说话,总是有人不按老师的要求做,总是有人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管理好课堂,让课堂有声而不乱,有争论而不背离目标,在教学实施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没有放之四海皆标准的教学方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及时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成果显然会比较好。
三、通过教学评价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活动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鼓励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的成功,才会有不断的超越。如果一位学生经常得不到老师或学生的评价,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习任务产生惰性,在完成任务时敷衍了事,不积极主动去讨论、去思索、去探究,总是跟着别人走,学生只满足于知识的表面,并未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实际操作时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适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作用,便于教师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教学计划,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教学评价的实施,学生会在完成每个任务时积极主动地去讨论和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Word和Excel中均有表格制作内容的学习,通过这两种软件制作表格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学生主动去思考Word制作表格进行调整以及制作复杂表格线的优势,同时也得出进行数据处理远远不及Excel的缺点,从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取舍。这些在教学评价时都可以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小组间自评、互评而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有比较才有优劣,有比较才能找到不足,有了评价,我们才会进步。
10.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篇十
永福县第一小学 余幸琼
摘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让个性尽情彰显。洒下的是辛勤的汗水,陪伴我们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如果走进我们的课堂,您会看到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发言,看见一朵朵绽放的“花”。
关键词:个性 阅读教学 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屡见不鲜的就是教师在一步步实施自己的教案,而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顺利地实施教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所预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基本局限在教师设计中,这样的阅读只会泯灭孩子的个性,扼杀孩子阅读的兴趣。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缺少什么,缺的就是如何让语文滋养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享受课堂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让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中提高。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学生的直接感悟对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就是朗读,读得越多,感受越真,领悟也越深。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是静寂的符号,学语文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小学语文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手段,它是学生通向文本深处的桥梁。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小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课堂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空手赶集,不能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1.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是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观书贵疑”,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经过大脑“消化”,变为自己的“血肉”,才能学有所长。例如,在教学《蚂蚁的救助》一课是,刚开始我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语速可快可慢,声音可大可小,作到有层次地读,也可以自己读,也可以结伴读,但要求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学生初读课文后,马上理解了课文层面上的内容意思:蚂蚁为什么要救助?蚂蚁在什么地方救助?蚂蚁救助的结果怎么样?
2.精读领悟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悟”要进行梳理、归类;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的“悟”度,引导学生悟后再疑,读后再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悟”的质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爬呀爬”一词,不仅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路程远,还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伏笔。另外,通过引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摇、拨水”的词义,知道小鱼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处,所以不能借给小壁虎。
3.诵读感悟
诵读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是不是已经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如:学完《飞夺泸定桥》的“夺桥”这一部分后,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他们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中,可让人感悟到他们对红军战士英勇善战,顽强战胜敌人的那种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已有深深的领悟。这样诵读于口,领悟于心,有助于学生想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韵味气势,培养语感和积累词汇。
二、在阅读中彰显学生个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学生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尊重学生个性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阅读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让学生有独立的思想,鼓励学生求同的时候,更应鼓励学生求异!师与生、生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障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学生经常问我老师你能读读吗,老师你能背下来吗?刚开始时我觉得不自然,可时间长了,就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了。反而对我的背功大有帮助。还真得感谢这帮孩子们,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1.找到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把学生带入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幅总理画像,一段哀乐,就能把学生带入沉痛之中。
2.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教学《桂林山水》可以组织学生为桂林设计广告语活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赛马现场直播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落花生》时设计辩论:是做苹果一样的人好,还是做花生一样的人好? 3.生活语文的介入,如公园文化、街道文化、网络文化、社区文化、商场文化、家庭文化、寝室文化等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上街学语文,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新思路。
四、读写链接,实现创造性阅读
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本交流,与同学、老师乃至生活的对话,会有很多心得体会。这时,若能创造平台,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笔去书写出来,通过学生写的读书笔记、随笔、小说等文章,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且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改写、仿写、故事新编等写作训练拓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将阅读欣赏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写出来。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我相信:个性化阅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五、在语文演练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此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如教《笋芽儿》一课时,笔者试着对文中的角色进行小组朗读表演。表演“春雨”的同学眉飞色舞地读着,“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他们边读边俯首摇着另一名同学,原来那一名同学是“笋芽儿”。春雨还告诉我:“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所以春雨的声音要读得轻轻的、柔柔的。”“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粗重的男嗓子,扮演“雷公公”的同学居然用小拳头捶起桌子来。有个同学说还要敲得重一些,因为书上说“重重地敲”。接着,“笋芽儿”趴在桌面上,揉眼睛,伸懒腰,看四周,那神态真是活灵活现。而接下来的“扭动”、“钻”更是惟妙惟肖。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们已深入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体会到如何去表达,如何去表演,他们的语感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提高,得到强化。再则,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一课时,让学生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柳美景画出来。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感受到春日柳树翠绿晶莹的颜色美、轻柔美。此外,教师可以课文为“例子”,组织对课文进行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也还可以采取设置“班级图书角”、评比“阅读之星”、为学生开列推阅读书目等多种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实践指导。
11.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体验式阅读 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体验”一词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如在“阅读与鉴赏”上明确指出“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鼓励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创造性的解读”等。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体验的运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身有所体,心有所悟,思有所创。
一、诱导学生亲近文本,激发阅读期待,进行自主性阅读
(一)以导语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
每一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能使他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产生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阅读期待。如教授《登高》一诗时,我就采用故事导入,把学生带到杜甫写作《登高》情境之中,抓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就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引导他们了解作品的情节与思想内容,使他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和思维力,形成“主动接受”的心态,进行自主性阅读。
(二)以活动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的阅读也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加以体验才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将各种形式的活动与阅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构成依托关系,以活动和演练为先导,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感悟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悟欲望,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如教《祝福》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自编自演课本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再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比较容易了。以课本剧表演引读、以对白演练诱读等活动重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主题,也是激发阅读期待、产生师生对话的关键之处。
二、鼓励学生多读善思,激发多元感悟,产生个性化阅读
感悟就是在感之后有所体悟。感悟,是学生源于自身不同经验、不同积淀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因而多元化、独特性应是感悟的本质属性。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并鼓励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创造性阅读天性,不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教学中的结论性意见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应通过互动式、沟通式、合作式的师生对话,丰富学生的理解,优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方式,給学生一个自由想象、大胆创造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多角度阅读、有创意阅读,展开想象和联想,尽可能从大量的信息中形成独特的个性感悟,从而主动地感悟出文本的意味和情感。
(一)吟诵品味,开掘对词句意蕴的探索和感悟
句子是言语的核心基础,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要以句子为基本单位深入,借助句子,或吟诵、或推敲、或触发、或揣摩,多角度、多层次地体味文本中的深层义、言外义、象征义等,全面推动语文展示学生感悟的个性化。通过设计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自主感受与领悟词句的情感,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人物的情感融合,并通过品读其中内蕴丰富、意蕴深远的词语,触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多角度探索词语含义加深学生对文本意蕴的理解与感悟。
(二)想象探究,开掘对文本意蕴的探索和感悟
阅读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活动,学生接受阅读文本绝不只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文本中吸取信息,习得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丰富着文本的意蕴,形成了延伸拓展文本的再创造想象。因此,我们可以在不违背文本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的前提下,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合理地发展文本的情节,做超文本的探索。或在空白处填补,或在跳跃处想象,或在关键处拓展,或在结尾处延伸,开拓学生视界的宽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使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和创造性的舞台。
三、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激发情境思考,实践探究性阅读
在感悟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常常表现为一种“问题意识”,表现在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情感的不断探索。文本中沉睡着无限多的问题,等待着创造性的感悟活动去激活它。
(一)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引发感悟冲击的重要资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学成功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离骚》时,因为内容生涩,学生阅读的热情不高。我带学生学习此课,选择从人物形象出发:屈原是谁?我们生活中现在哪些传统和他有关?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关于他的信息的?他给你的原有印象是什么?让学生谈现实生活中与屈原有关的民俗和传统,一下子就把历史文本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了。决定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关注,以此作为教学出发点。抓住学生学习过程和生活经验中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利用感悟冲突激起生成欲望。
(二)点燃探究欲望是强化感悟冲击的重要手段
对话是渐进式的、生成式的,只有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灵之弦,课堂才会产生最为优美的和声。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引发师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挑战性的探究阅读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问题的生成,即让学生产生问题,让问题产生于学生,这样学生才有探究、解决的欲望。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阅读、质疑、提问、思索,激起学生个性感悟的欲望。
通过上述诸点,学生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他们亲历阅读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 激起学生个性感悟的欲望,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学生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真正做到身有所体,心有所悟,思有所创。这些活动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和创造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缪明慧.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 2013(9).
[2]朱曼雯.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32).
12.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十二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1)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们基础差,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缺乏基本的学习主动性,语文知识储备不够充足,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学头,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仅限于上课听听和课后完成作业而已,这样的本身素质缺陷就使学生无法深入其中,获取阅读文章的精髓。
( 2) 阅读教材内容单一。目前中职语文教材只强调文本的解读,版式设计单一,所选的内容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阅读篇目缺乏职教特色,这些篇目固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但学生从课堂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与学生的生活和专业相去甚远。因此,学生对语文课程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了。
( 3)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评价中职语文课时 ,一直使用试卷来衡量, 没有重视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试卷的内容和往年的试题内容基本上一样,一般都把“语文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作为考试题库,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时,只要求学生复习语文教材及练习册,导致学生对文章阅读更加失去了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动力,无形之中教师就丧失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分析、评价的作用,这样的模式就会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一个机械、封闭的境地,毫无生机可言。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1) 排除心理障碍 ,做好个性化阅读的课前准备。虽然中职学生读过不少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也会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形成自己的个人观点, 但是总是顾虑自己的想法被别的同学不认可,说出来让人笑话,不敢当面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在内心形成心理障碍,在阅读中涌现的文学思考和哲学顿悟就在压抑中瞬间消逝了。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个体的思想深度、文化差异、审美水平会影响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就会产生个性化的见解,生生或师生之间出现思想的碰撞,实际上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必迷信权威,人人都有质疑的权利。
( 2) 激发阅读兴趣 ,打好语文个性化阅读基础。中职学生阅读意识比较淡薄,整体的阅读氛围不是很浓厚,如果学生表现出阅读兴趣,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发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情感体会。在与学生共同阅读解析《项链》 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按照以前传统主题进行讲解,相反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此时学生们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认为路瓦栽夫人在项链丢失之后, 毅然决然打定了偿还债务的主意,通过辛苦努力实现了诺言,这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文化基础和人生阅历形成独特的体会,正是勤于动脑和细心阅读而产生的,谈出了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 3)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 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纵深发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预设启发性的、有关联性的问题,或者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互动,能够把握重点、巧解难点、点拨疑点。在讲授《最后一片叶子》中“ 这片叶子和琼西的关系”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有何关系? 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挽救了琼西的生命? 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因疑作答,环环相扣,相互争议,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在质疑释疑的氛围中,能够激发学生新的认识, 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隐形状态转入积极状态。在阅读教学中有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就能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 4) 建立多元化阅读评价体系 ,提供个性化阅读的动力。多年以来,中职语文僵化的考试模式及评价方法,严重地束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培养。因此, 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建立灵活的多元评价体系,赋予学生一定的评价主动权,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阅读的兴趣与动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较大。我们在评价时,一定要关注学生阅读中所体现的积极体验、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注重阅读的过程。只要学生真正进入作品,潜心阅读研究内容了,思维就会得到激活和锻炼,就会不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也许在表述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对阅读的结论会不靠谱,教师不能因此而进行批评。
13.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篇十三
——我在语文研究性课堂中的一点尝试
王 黎
1、什么是“比较阅读”?
2、教学中为什么要运用比较阅读策略?
3、怎样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抓住了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占领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阵地。正因为此,当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时,阅读教学当仁不让地成为话题、议论的聚焦点。
一年来,致力于语文研究性课堂的建立,便有机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反思、审视自己的课堂。我希望着学生和自己一起去研究语文,感受语文的美丽与魅力。“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让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向多元。什么是“比较阅读”?
“比较”,是对事物进行辨别,发现异同、高低等差别。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只要思考,人们就会运用“比较”,不管有意的还是潜意识的,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比较法的运用,在教学领域中并不陌生。“比较阅读”教学法,就是指在我们的课堂中采用这种研究学术的新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感悟,在比较中吸取。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较。教学中为什么要运用比较阅读策略?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多元思维的特征。多元思维应具有以下特征:
1、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解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答案的丰富性上,还表现在他们思维的方式的不同: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类推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2、创新性。这种思维活动应区别于大众,它是一种追求新意的思维活动,表达的是自己全新的理解。
3、深刻性。这种思维活动不是表面的行为的创新,它应该通过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维方式发现一元思维所无法涉及的层面。
4、独立性。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得的启迪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它应该是学生自主感 1 悟,独立思考的成果。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阅读陷入“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学生学得苦、乏,老师教得繁、累。新学期新书下发,学生拿起的第一本书是语文,可选择最不喜欢的课程时又往往是语文,是什么让学生从最爱到最厌?是我们的课堂,是我们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试想,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孩子们看见万千世界,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们发现别样洞天,学生还会厌吗?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就是这发现世界,感受美妙的钥匙!
乌申斯基曾说过 :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的一切。
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它让学生和教师平等地研究,平等地探索。而就在这共同的探索中,学生的思维走向多元。我以为,这正是比较阅读教学法的价值所在。
怎样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其实我们平日里许多课堂都能看见比较阅读教学的影子,如在品味词句时常常会对比着感受,如在朗读时常常变换着不同的语气体悟文章的感情色彩。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还不能成为一种模式,还没有形成体系。比较阅读教学应以“比较”为主干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1)同类课文、同类题材、同类体裁的比较。
教材的编排往往具有可比性原则,单元中的课文往往文体相同或相近。一个单元中的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共性,当然也具有自己的个性。我们可以对这样的单元课进行比较阅读,在共性中发现个性,在个性中总结共性。
如苏教版五上就有这样一组非常相近的课文——《莫高窟》《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描绘了祖国的风光。第六单元《天火之迷》《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通过这些成功之士的奋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胜利。第七册《天游峰的扫路人》《钱学森》《海天骄子》这一组描写人物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身姿和一样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而每册教材中必有的古诗就更能体现可比性的原则了。它们大多两首出现,内容、意境、内涵都有相似相关之处,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授古诗的解词释句的枯燥,让学生在探究寻求中明意品味,更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了鉴赏。第6册教材古诗两首中安排了唐朝两位杰出的诗人的作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一个豪放潇洒,一个细腻深刻,他们的风格在这两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我希望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明白诗意,更希望学生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比较感受两位大师的风格。
教学中,我让学生扫清识字障碍后,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两首诗歌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是写景的诗,读起来感觉一样吗?请学生先比较读读,这是第一回合的比较。学生在比较之后 2 发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气势宏伟,似一幅泼墨画,杜甫的《绝句》精致细腻,如一幅工笔画。在初步比较的基础上,再像欣赏图画一样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以“让我们走近些,去看看画中画了什么?”为题读懂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比较思考,为什么这两首小小的诗歌给我们如此不同的感受。学生再反复比较,发现李白采用的是比喻、夸张写意等手法,显得豪放大气,杜甫采用了严谨的对仗手法,描写的景物色彩和谐,错落有致,显得精致美丽,这是第二回合的比较。他们在诗中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呢?再次比较朗读,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当时创作的背景,体会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这是第三回合的比较。多个轮回的比较,学生一点一点走近诗人,走进了诗歌的灵魂。
再如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编入了说理的文章:《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会合作》……这些文章虽然讲述的道理是不一样的,但它们表达的方式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以前学习过的说理文章与新课作对比,去发现文章写作的共同点,我想,这远比就一篇文章枯燥地讲述更形象,更能让学生接受。请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完了《谈礼貌》的课文内容)
师:《谈礼貌》是一篇说理的文章,它告诉了我们讲文明懂礼貌的益处。其实,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就曾经接触过,还记得吗?
生:四年级我们学过《说勤奋》,上学期我们学过《滴水穿石》都是说理的文章。
师:请同学们拿出这两篇课文,复习复习,与我们刚才阅读的《谈礼貌》比较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阅读,不一会儿举起手)
生:我发现这几篇文章讲述的观点虽然不一样,但是结构都是一样的。先讲述了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举了几个例子,最后总结。
生:我还发现这些例子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却是反面的。
生:我发现作者用这些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不时地插入自己的分析。
师: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说理不能空洞,不然,没人相信。
生:道理是在生活中产生的,用事实说话,能让人产生共鸣。
生:而且作者举的例子很丰富,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像《滴水穿石》和《谈礼貌》中不仅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表达得就比较全面。
生:不仅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说,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的故事来证明。
师赞赏:是啊!同学们在比较中发现了写说理文章的奥妙。不仅提出观点,还要用事实来证明。不仅可以选择正反两面论述,还可以从古今中外等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这样就体现出观点的意义,道理的重要性。
(2)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
苏教版教材中编排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有的作家还不止一篇,教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安排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四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走,我们去植树》,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都是诗人孙友田的作品。我在对五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拿出《走,我们去植树》,比较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发现了共同点:首尾呼应,长短句相结合、押韵,采用了比喻、拟人对称的方式……而这些比较后的发现,不仅让我们从一个方面了解到孙友田的诗歌特色,而且了解到现代诗歌撰写的一些特点,学生自己尝试着写诗时,就会自然地运用相关的技巧。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使阅读教学更扎实,使阅读教学更宽广,也使阅读教学更深沉。
五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编入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这是辛弃疾因受奸臣弹劾而被免去职务归隐乡村时所做,整首诗歌清新淡雅,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但作为一生戎马,怀有报国之志的诗人来说,这种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中还包含着一种无奈和伤感,而对这种复杂的情感的体会仅凭一首《清平乐 村居》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读懂词意的基础上,将辛弃疾另一首词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出示给学生。请学生比较两首词的意境,学生发现《清平乐 村居》营造的是一种悠闲、轻松的氛围,而补充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充盈着愁绪。这时,我告诉学生,后一首词也是辛弃疾被弹劾免去职务、闲居时所作,学生在两首诗歌的对比过程中感受到,虽然辛弃疾已隐居山田,但仍有一腔爱国之心,眼看国事日非,却又奸臣当道,心情格外悲愤。这时,再次阅读《清平乐村居》,我们就能在看似平静、看似悠闲的诗歌意境中感受到诗人不平静的内心。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仅有助于理解,更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在这种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思维在发展,他们不再用单一的视角看待问题,他们学会了逆向思维,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学会了透过文字看背后的奥秘。
(3)教材选编课文与原文的比较。
教材选编的课文很多都是名家名作,为了贴近学生的语言,也为了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当然也有可能受篇幅或编排意图的限制,很多文章都进行了改编,或删,或换,或缩……我们也 可以选择这样的文章与原文比较阅读,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来打开学生的视野。
如《月光启蒙》,我在教学时就将原文《月光母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比较阅读中 4 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他们从不同的题目中感受到前者强调“启蒙”,后者强调“母亲”,他们发现作者在原文中流露的是怀念,看到曾经那么能干美丽的母亲饱受病痛的折磨,作者伤感万分,千言万语融于“月亮母亲”四字之中。而编者把原文删去了开头和结尾,着重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以“月亮启蒙”为题更突出了回忆和感恩。学生们从文章题目的改变中,发现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不同的题目有着不同的含义。两篇文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原文不仅充满着对母亲的怀念,更加充满着悲伤,过去聪明的母亲如今变得那样苍老,老年痴呆症让她忘记了一切,但却仍然对着我笑。学生们说,这就是母亲,即使忘记了一切,但仍然记得深爱的儿子。
如果我们仅仅教授改编过的《月光启蒙》,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不会有这么多深切的体会。正是因为有了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学生才会对文章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受,母亲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更为丰满。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更觉得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语言文字,看似简单的符号,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承载很多,一个有,一个无,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得以加深。
(4)教材变动前后的比较。
苏胶版第九册中《墨梅》一诗就进行了改动:
原版本 现版本
我家洗砚池头树,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只流清气满乾坤。
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提出异议,他们所持有的诗集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原版本的内容一致。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解读“留”与“流”的变化。请看课堂实录:
生:老师,我有个疑问。《墨梅》这首诗,我小时候就读过、背过,那上面写的就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而书上都是“只流清气满乾坤”。到底哪首是正确的哪?(生递上书。)
师(投影仪出示两首诗,并将“留”写在“流”下,打“?”)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学习就应该这样,要善于发现,也要勤于动脑。那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且不先谈哪个版本正确,请你们先读一读,比较比较,看看哪个字比较好呢?
(生小声读诗,不时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手纷纷举起。)生:我觉得“流”比“留”好。(得到大家首肯。)
师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留”的意思是“留下”,而“流”则含有“流传”的意思。
师:看到这个“流”字,让我想到一个和花香有关的词语,是——
生抢答:流芳百世。
师:是啊!花儿芳香永远流传下来,留在人间。据考证,王冕原本在画中所题的诗就是“流”字,你们觉得王冕为什么用“流”,请比较比较,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王冕画的是梅花,梅花清香四溢,相比之下,用“流”更贴切。
生:“流”的含义更丰富,不仅包含了“留下”的含义,而且具有一种动态的美。
生:看到“流”字,我们似乎能感觉得到,微风中,梅花的清香之气流淌,萦绕在我们的周围,我们似乎闻到了那独特的清香。
生:“流”的选用更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追求,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一种超脱情怀。
师小结:“留”到“流”的改变引起了我们这么多思考,我们在比较中了解到“流”这个字丰富的内涵,我们也在思考中走进了王冕的内心世界。
拿到新教材,不少老师都和我一样发现了这次教材的变动,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变呢?课前我也查询了原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的张庆老师做了如下解释:《墨梅》一诗,是一首题画诗。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经过多次抄写、翻刻,几个版本文字上出现了差异,即所谓“版本异文”。作为教材应选最权威的。值得庆幸的是,王冕《墨梅图》的真迹仍然存世。图上的题画诗是王冕自己的笔迹,应认为是最权威的版本,所以我们的教材据此作了修改。也就是说,我们这学期教材中的诗歌完全符合王冕的原始版本。这儿的“流”是流溢的意思,是说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人间。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百花竞艳,芳香流溢”。
我们的学生也和我们老师一起发现了版本的异同,应怎样让他们明白“流”的妙处呢?常规的做法就是告诉,是的,“告诉”也是一种教育的策略。但,浸染在“研究性课题”研究的氛围中,我突然觉得,让孩子和我们一起研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这个结论,更有找到成功的方法。于是,在课堂中便有了上面一段真实的教学片断。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努力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的快乐,引导他们思维走向多元,学会不仅发现问题,更学会解决问题。
有效地开展比较阅读的确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能够开启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创新精神。多方面的比较、多层次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思维走向深入,走向多元。
【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推荐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06-29
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08-09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10-18
浅析中职英语课文阅读的教学策略08-12
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06-19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10-2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07-27
阅读推广策略07-03
阅读目标与教学08-13
散文阅读教学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