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2024-07-06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共9篇)

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篇一

百篇经典阅读活动心得

书,大家看过无数,当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内涵丰富的经典。同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看过一本书,大家都会对这本书做出一个自己的评价。我看过的书很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都有自己的经典。

通过这次百篇经典阅读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各自知识丰富的一面,同时相互借鉴,相互介绍。这不仅仅是百篇阅读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凝聚的精华,从上学到现在十余年的读书生涯,这些我们拿出来的经典想必真的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大学,还是以学习为主,现在的大学生活光是对着电脑发呆,玩游戏,生活缺乏文学的滋润,枯燥无味。所以能开展文学阅读,增进大家的知识量,扩展大家的知识面是必须的。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以部门活动的形式调节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图书馆不是用来摆设的,大学生活不是用来虚度的。如果一味的玩,那么我相信到最后输的还是自己。阅读提升人的文学素养,教做人的道理。

百篇经典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意义,只希望将此做大,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以少带多,推动学校的发展,促进个人的发展。

2.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篇二

《光明日报》消息,由中宣部支持指导、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召开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编委会由著名学者袁行霈担任主任委员,聘请冯其庸、叶嘉莹、章开沅、张岂之、刘家和、乌丙安、程毅中、陈先达、汝信、李学勤、钱逊、王蒙、楼宇烈、陈鼓应、董光璧、王宁、李致忠、杜维明等18位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造诣深厚、成就卓著的大家担任顾问,进行学术指导。编委会成员与作者团队群英荟萃,均由国内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以及功底扎实、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担纲。编委会研究认为,编纂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和面向大众”为目标,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晓畅,既有当代价值又传之久远的传统文化读本。经编委会研究,决定将《尚书》《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墨子》《孟子》《孙子兵法》《庄子》《荀子》《史记》《黄帝内经》等12部书目列入2016年编纂计划。

3.走进传统故事,感受中华经典 篇三

一、寻找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生命力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通过阅读经典故事,孩子们可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质,启发他们对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而积极的态度。可是传统虽有陈韵,但也要有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安徒生的《丑小鸭》总是被老酒新瓶重新出版,格林兄弟的《小红帽》不光有动画片还有电影为其做新衣,外国的故事在中国为我们所津津乐道,可是我们自己的很多传统故事却毫无创新和变化地存在着,甚至为我们大家所遗忘。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三皇五帝,不清楚八仙姓氏名谁,这不是孩子的遗忘,而是集体的遗忘,社会的遗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如何保持民族鲜明的特色,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让我们的文化焕发出生命力,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努力的。钱文忠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薄弱,再富也不会强,当前能做的,是抢救并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

二、以爱育爱,引领阅读

儿童的行为意识,多数是模仿习得的,特别是对自己的老师,学生都会由喜爱发展到模仿其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让孩子喜欢阅读中国传统故事,乐于了解中国文化,教师自身首先就要做一个热爱祖国文化的人,言能引经据典,说能谈古论今,把中华传统故事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渗透,从而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如讲到《长城》,老师能为学生讲一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提到民俗能为学生介绍年的由来,说到《古朗月行》就能想到嫦娥奔月。教师有心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学生也自然会水到渠成地主动去关注和了解。

三、巧妙设计,培养兴趣

(一)在阅读鉴赏中走入中国传统故事神奇世界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鉴赏,不能贪多求广,应该以点带面,有统领、有辐射。如为学生设计一个成语积累板块,通过每天一个成语故事,让学生在讲成语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如杯弓蛇影、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给学生一定启迪,还能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分主题引领学生鉴赏。如以“你知道的中国神话传说人物”为主题,让学生在搜集整理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沉香劈山救母,、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传统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克服困难,不为艰难险阻的反抗精神;曾子杀猪中讲信用的父亲形象,孟母三迁中用心良苦的母亲,还有卧冰求鲤中孝子的感天动地……很多传统故事中的人和事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二)在多媒体展示中感受中国传统神话的精彩

教育形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展示,一方面可以将声音、画面统一呈现,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能更充分地把故事完整展示给学生,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鉴赏课上可以为学生播放《九色鹿》《人参娃》《田螺姑娘》等动画片,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天仙配》《女驸马》《花木兰》等戏曲选段,让学生多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多才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表演中走进故事,贴近人物,感受魅力

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田忌赛马》的智慧对决,《草船借箭》的运筹帷幄,《武松打虎》的英雄豪迈都是学生乐于表现的故事内容,通过亲身表演,揣摩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学生对作品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也愿意去更多地了解相关的故事,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动力。

(四)写画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了《快乐的节日》这一板块后,让学生将搜集整理的资料绘制成一张手抄报;在学习完古诗后,让学生制作一张古诗配画作品。多种形式的结合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活化了阅读的形式,学生完成起来情趣盎然,阅读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中华传统故事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担当着育人的重任,更要在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传播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西三小学 )

4.诵中华经典塑完美人生 篇四

孩子们每天早晨诵读同一首诗歌, 直到这首诗歌和他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我决心让我的学生也能拥有这种幸福。于是我努力的让经典诵读成为我们师生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具体做法是:

1. 营造浓郁的诗意教室

在教室的一侧开辟了“采诗园”, “采诗园”中有时是与植物相符的古诗, 有时是与大自然相符的古诗词, 有时是与哪位名人相关的古诗词……“采诗园”中的内容由学生同我一起收集, 整理, 再由选派出来的诗园组来排版粘贴。在教室的另一侧布置了“经典诵读”展示栏。在黑板的一角开辟了一块诵读园地, 称为“每日一诵”, 使每个孩子都栖息于诗的海洋。每天利用晨读二十分钟坚持诵读。他们每天把经典诵读篇目看在眼里, 诵在口中, 记在心间, 再加上领诵人的督促, 他们诵读经典已由被动变主动, 把学经典诗篇由负担转变为兴趣。并且, 一提起背诗, 他们总有一种自豪感, 比起同年级其他班学生, 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都毫不示弱。

2. 开展小型多样活动, 开发诵读微课程

我把每周四的阳光阅读课的时间分一半出来, 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诵读交流, 取长补短, 加强对经典多方位的感悟, 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中增设“露一手”栏目, 由每天的小主持人每次安排两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诵读情况。在班上我还不定期的开展“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古诗配画”等活动, 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班级“中华经典诵读会”, 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班上掀起了诵读热潮。同时, 在我区诵读发起人杜彩云老师的带领下, 开始创设古诗词微课程, 更系统化, 目标更明确的让学生领悟诗词的魅力。

3. 诵读考段级, 加强督促指导

为了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 班级开展了诵读考级活动。自选考级形式, 考级形式可以多样, 如吟诵、歌唱、表演、作诗、诗配画、展示诵读本、办诵读小报等。考级达到要求后, 记录在“经典诵读级位情况汇总表”和《中华经典诵读本》上, 并教育学生妥善保管诵读本。根据“经典诵读段位情况汇总表”建立经典诵读级位, 考级档案袋。期末颁发诵读级位证书。

4. 利用寒暑假进行经典诵读积累

寒暑假是学生较为清闲的时候, 这时候我会以表格的形式把诵读篇目列好, 给学生布置适量的经典诵读篇目, 让学生在家有目标的吟诵。表格设置为:诵读篇目、作者、出处、诵读质量、家长签字五项。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假期生活, 陶冶性情, 对于经典的掌握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不会因为放假而丢掉已有的诵读习惯!通过表格布置学生诵读——还能方便开学时的检查过关, 更能很好的将家长引进经典诵读的行列来, 达到全员诵读经典, 家校联手将经典诵读进行到底!

孩子们现在不仅会学诗, 能背诗, 他们还能开动脑筋将古诗制作成各种各样文学作品。背诗多, 方法好的学生会被评为班里的“诵读之星”, 可以向其他同学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或心得。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家长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最幸福的是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发言, 字字珠玑, 妙语连珠, 令我倍感欣;最舒心的是学生的课间行为越发文明了, 即便是争吵, 其中也引用着一些经典诗句, 真有些让人啼笑皆非啊!

5. 诵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经过几年的班级共诵, 我认为我们老师在操作时应该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的范读不要过于追求普通话的标准特别是要警惕表演色彩, 而更应该基于自身的体验去阅读, 像《满江红》这样的词, 诵读时不妨投入一些, 带上动作。二是打破共读, 提倡站读, 要养成习惯。诵读共读太多, 自由读太少, 这是不符合诵读的宗旨的。共读整齐划一, 容易滋生惰性, 往往消灭了个人体验以及独立思考。而必要的站读 (不能一直让学生站) 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动作, 手舞足蹈, 有利于进入情境。三是消除恐惧。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恐惧来自于教师的提问。诵读时要让学生有安全感, 就要减少提问甚至杜绝提问, 学生有了安全感, 才会真正进入思考, 进入情境。

5.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篇五

笔者从教十六年,深知文言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究其原因,大多教师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以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为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简单,接受途径单一。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提出以“情景模式”为中心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即运用情景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情景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有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探究情景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教材设计一些特殊的情景模式,采用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志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得轻松,而且也愿意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古文的效率。下面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

新媒体时代,传媒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方式,接受的途径也应多样。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将音乐、视频等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容易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苏轼《赤壁赋》这一篇文言文,我先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即杨慎《临江仙》,学生的思想跟着音乐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风云时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音乐声中感悟,在音乐熏陶中情感得到升华。

运用视频还原情景,让学生亲近作者,可更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准确理解把握人物性格。配合课堂教学,我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康震老师《百家讲坛》讲授的苏轼系列节目。观看视频过程中,通常学生会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音乐首先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心情,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适当搞一些配乐朗诵活动,初步提高学生的感知文章的能力。

二、编制情景脚本,激发学生主体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教师是主体,而新课标提出的情景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出情景教学活动,激发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编制脚本是教学的一种特殊的模式,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将文本编制成剧本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角色饰演,准确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在编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所选文本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要鲜明,并且适合学生表演。如,司马迁《史记》节选的《鸿门宴》这篇文言文,人物对话比较多,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领悟人物内心世界,进而准确掌握文中的人物性格。

三、重视朗读环节,增强学生的领悟感知能力

“学习古文要牢记,朗读背诵数第一。”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师可以设计文言文朗读比赛,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熟悉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领会能力。

四、实地考察、参观游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古人观念“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王羲之兰亭集会,群贤毕至;李白寄情山水,足迹遍布祖国大好河山;苏轼路经鄱阳湖,考察石钟山得名原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前,我组织学生游览了三门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秦赵会盟台”,游览后大家忽然觉得自己穿越了历史一样,走近了廉颇、蔺相如等历史人物。学生赵雅楠在《学生实践情况抽样调查报告》中这样写到:“参观秦赵会盟台,我们拉近了历史的距离,对当时的故事的发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6.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篇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5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农村初中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社会新形势的要求,切实提高农村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呢?对此,玉林市兴业县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兴业一中)、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太平山一中)、玉林市兴业县高峰镇第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高峰二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开展了《中华经典文化与初中学校德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将中华经典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并将其作为提高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实效的一个途径。

一、营造以中华经典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彰显什么,宣扬什么,代表了这所学校的追求、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是什么。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上述3所实验学校分别依据本校实际,创建了以中华经典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将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一)打造书香校园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3所实验学校均制定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即要求学生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在初中3年能够积累诗词曲300首、成语典故3 000条、美文名篇100篇,阅读名著100部。学校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旨在让学生做到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为了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实现,3所实验学校为学生定时开放图书室、阅览室,每个班级均开设有图书角,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比如,大平山一中在教室、走廊等张贴和悬挂唐诗、宋词、元曲中的经典名句,以及我国书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人物画像,整个校园充满了中华经典文化气息。再如,兴业一中在学校围墙、食堂及学生宿舍外的墙壁上,镌刻了古代孝亲敬老的感人故事,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

(二)建设文化长廊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讲,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3所实验学校都建设了文化长廊,定期更新文化长廊的内容,如3月的主题是学雷锋;9月的主题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0月的主题是爱科学;11月的主题是体育文化节。将校园文化长廊建设融入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以德育渗透为主,突出了学校的德育教育特色。文化长廊融艺术与文化为一体,既有中化经典文化的底蕴,又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提高了德育工作实效。

(三)创新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一所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情感、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因此,3所实验学校都规范了教室的布置,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比如,高峰二中在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时,改变了过去教室讲台上方的布置,在讲台上方分别添加了一幅图画和一个挂钟,班主任根据本班特点设计相应的励志标语。比如,九年级围绕中考备考设计标语,八年级围绕孝顺、感恩、守法设计标语,七年级围绕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设计标语,每个班级设计的标语都各有特色,如该校131班教室讲台上方张贴了“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上好学、读好书”的标语,教室左右墙壁张贴了由师生共同设计的“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生长、学会生辉”的标语。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品德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所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道德品质的优劣。为了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3所实验学校均给本校的每一位教师分发了《中国师德手册》《中国教师身心健康密码》,对教师进行强化学习,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比如,在高峰二中,全体教师以观看视频《经典教育,改变命运》的方式开启了“高峰二中‘以德促教 经典教育活动”的序幕。通过观看视频,老师们普遍认为:中华经典文化对洗礼人的心灵、提高个人修养、提高德育实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师们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定位,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树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老师们还经常引导学生对照《弟子规》中的内容,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畅谈感受。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正在逐渐改变着该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在课堂中渗透中华经典文化教育

(一)在学科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3所实验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都把德育工作整体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当中,各科任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找准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兴业一中开展的书法课程将中化经典美文作为书写内容,而教师在教学信息技术课时将中华美德故事设计成动画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接受美德教育。再如,大平山一中的老师们在上科学课时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感受到了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真正实现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一目标。

(二)开设新课程

围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3所实验学校均开设了4类课程。第一,阅读指导课。主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指导学生怎样使用工具书,怎样做简单的读书笔记等。第二,读物推荐课。为了让学生读到好书,教师可以不定时地给学生介绍某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或者朗诵一本书中的某个精彩片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阅读。第三,阅读欣赏课。借助阅读欣赏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书中的精彩内容,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方式,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第四,读书汇报课。师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可以请学生复述书中的内容,对作者提出的观点展开辩论,评点书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将看过的文章编成小品、课本剧进行表演。3所实验学校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上述的4类课程的教学。此外,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对每个单元进行拓展,引入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关的一系列精品文章,由学生自主阅读。这样,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就可以同时在课内扩展阅读3—5篇同主题的精品文章,扩大了阅读量。学生通过阅读中华经典美文,举止变大方了,性格变开朗了,气质变优雅了。

(三)开发校本课程

3所实验学校充分利用本校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比如,兴业一中开发了校本课程《爱我一中》,高峰二中开发了校本课程《二中,我的家》,大平山一中开发了校本课程《校园文化一角》,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中,3所实验学校均将中华经典文化渗透到德育教育当中。

四、开展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系列活动

(一)常规教育活动

3所实验学校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以及革命领袖、民族英雄人物的诞辰纪念日、逝世纪念日等,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创设德育教育情境,开展多样化的德育主题班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比如:兴业一中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红歌,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迎国庆书、画、征文比赛”,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再如,大平山一中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交通安全,文明出行”“文明礼貌月”“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节约用水、用电,反对浪费”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增进了师生的感情,陶冶了师生的道德情操。

(二)创新教育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2013年,3所实验学校都开展了“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第二十届玉林市兴业县青少年爱国主义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教育活动。结合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3所实验学校给在校学生分发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中学卷》读本,并标注了诵读的时间,如利用早读或晚读诵读古诗文,还开展了“课前一吟”活动,学生在课前诵读一首古诗文,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营造了浓郁的古诗文诵读氛围。3所实验学校共3 000多名学生全部参与了读书教育活动,读书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舞台,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喜爱。

2.培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3所实验学校分别结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并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在纪律、卫生、安全、孝敬、诚信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比如,高峰二中每个月都开展“读传统经典,做好中国人”教育活动,该活动以观看视频、诵读《弟子规》、书写读书体会等形式开展,生动感人的案例阐释了何为善之根本、人之本性,培养了学生孝老爱亲、感恩爱国的优秀品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再如,兴业一中135班从学习《弟子规》开始,每天利用晚读前10分钟诵读《弟子规》,几个月下来,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3.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而且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3所实验学校分别给学生分发了《心怀感恩,放飞中国梦》读本,开展了主题为“心怀感恩,放飞中国梦”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比如,高峰二中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有“遵纪守法,让父母放心”“勤奋上进,让父母开心”“少说多做,让父母省心”等。在“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感恩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周末与父母聊聊天,给外出打工的父母汇报一周的学习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进步、收获,加强与父母进行沟通。

4.校外活动引领成长。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而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3所实验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比如,兴业一中以县老年人大学作为孝亲敬老实践基地,大平山一中以汽牛公司作为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高峰二中以农作物园作为劳动实践基地。每年3月,兴业一中会组织部分师生到老年人大学听取老教师的教育经验,9月组织师生到石南镇东龙村五保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激发了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实践证明,开发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活动空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013年以来,3所实验学校共3 200多名师生全部参与了课题实验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学校的宣传栏,经常张贴有表扬学生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感谢信,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形成了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中华经典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成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措施。

7.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篇七

关键词:中华诵,活动,教育作用

从2007年开始, 教育部、国家语委大力倡导推进以“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诵”系列活动。近几年来, 我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积极响应国家、省上级部门的号召, 组织全市中小学师生, 利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了“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但提高了师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艺术修养, 激发了师生的学习热情, 更重要的是此项活动体现出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使广大师生提高了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校园新风气。

一、诵读经典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是诗词歌赋的王国, 而最为精致凝练的经典诗词歌赋语言, 把文学语言中所具备的睿美性与超常性发挥至极。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仁人志士灿若群星, 美文佳作浩如烟海, 不仅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是激发爱国热情、陶冶精神情操的力量源泉, 像恒久弥新的钻石常读常新, 又像历经岁月的陈年佳酿满口余香。何以诵读经典诗歌能有教育作用呢?这个问题的解读可以追溯到周朝时代。《论语为政篇》载著,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阳货》记载,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陶渊明集序》记载, 南北朝时的萧统说的更加明确, 他说读陶渊明的诗“贪夫可以廉, 懦夫可以立”。当代伟人毛泽东则认为诗可以言志。从诸条的记载内容里, 可见经典诗文的教育性。那么, 朗诵仁人志士之诗, 自然就会产生立志、励志和壮志的教育作用了。

屈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曾经鼓舞多少后来人为寻求真理而艰苦求索, 至今仍有不少奋斗者书之于壁而自勉。曹操那句“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名句又曾是多少有志之士奋发图强不懈努力的写照。文天祥的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多少为了正义事业而舍生取义的志士的价值取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直被善良的人们作为人生追求的信条, 乃至演化成为先人后已的共产主义道德观。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一字千钧气势磅礴, 曾被多少人作为抒发壮志豪情的共同语言。陆游六十岁时仍然壮志不减当年, “胸中白虹吐千丈, 庭树叶空衣未纩”, 所抒发的昂扬情绪至今令人震憾。毛泽东的“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表达了对人民的赞美, 也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朗诵这样的诗句, 你会感到热血奔流壮志满怀, 无往而不胜。

二、诵读经典有利于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提高语言文字水平

做为新世纪的学生要诵读中华经典。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 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朗诵, 抓好朗诵训练,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可以使学生在朗诵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 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诵读。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延长学生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 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而且可以使他们领悟到语言之美。

诵读还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 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诵读的过程也是将“读”与“思”有机结合的过程, 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 反复诵读, 做到“读了又思, 思了又读, 自然有味”, 乃至愈读愈有味, 趣味无穷, 从而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水平。

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学识渊博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 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诵读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可以把诵读形成的语感积淀下来。诵读的结果就会使同学们“出口成章”, 它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

三、诵读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良好的辅助作用

大声的诵读所产生的作用也很多, 它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从而开发右脑;有利于学生在多讲话中性格随之而变;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 增强参与未来事务的一种素质;有利于改变差生, 大声朗读能使许多差生在读的过程中, 形成思考能力;有利于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 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和书籍;有利于集中精力, 提高记忆力;有利于还原文章的“诗性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另外, 健康学家们认为:诵读犹如“健身体操”, 可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过程达到相对平衡, 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状态;朗诵有如唱歌, 能增加肺活量, 使全身通畅, 有怡情养性的独特作用;朗诵还是一种“思维体操”, 特别有助于减轻人们的精神压力, 锻炼人们的记忆力和表达力。可见诵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促进学习都有很大的好处。

四、诵读经典可以使学生得到中华文明传统教育

我们在组织学生朗诵时必然要先作一定的讲解和辅导,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进行道德传统教育的实施过程, 也是我们本身汲取力量享受美感和精神升华的过程。对于名人大作, 在朗诵时的语气处理上会各有春秋, 其理解角度也会不同, 但无论从任何角度去理解, 只要我们认真去思考, 都会从中获得教益。

8.斗酒诗百篇 篇八

突tū然rán,我wǒ灵línɡ机jī一yí动dònɡ,想xiǎnɡ起qǐ了le电diàn视shì上shɑnɡ看kàn到dào的de唐tánɡ朝cháo诗shī人rén李lǐ白bái,他tā常chánɡ常chánɡ在zài喝hē醉zuì后hòu写xiě出chū流liú传chuán千qiān古ɡǔ的de名mínɡ诗shī佳jiā句jù。你nǐ看kàn,“飞fēi流liú直zhí下xià三sān千qiān尺chǐ,疑yí是shì银yín河hé落luò九jiǔ天tiān”,多duō么me奔bēn放fànɡ,多duō么me洒sǎ脱tuō啊ɑ!对duì,我wǒ也yě来lái学xué学xue李lǐ白bái,也yě尝chánɡ试shì“斗dǒu酒jiǔ诗shī百bǎi篇piān”。

于yú是shì,我wǒ蹑niè手shǒu蹑niè脚jiǎo地de从cónɡ爸bà爸bɑ的de大dà酒jiǔ柜ɡuì里li拿ná了le一yì瓶pínɡ白bái酒jiǔ,拧nǐnɡ开kāi盖ɡài子zi,捏niē着zhe鼻bí子zi毫háo不bù犹yóu豫yù地de喝hē了le一yì口kǒu。哇wā,什shén么me味wèi?“噗pū”的de一yì声shēnɡ,我wǒ把bǎ刚ɡānɡ刚ɡānɡ喝hē的de酒jiǔ喷pēn了le出chū来lɑi。这zhè个ɡe颜yán色sè和hé雪xuě碧bì一yí样yànɡ的de白bái酒jiǔ,怎zěn么me会huì又yòu涩sè又yòu辣là,更ɡènɡ让rànɡ我wǒ不bù解jiě的de是shì,酒jiǔ这zhè个ɡe东dōnɡ西xi怎zěn么me会huì让rànɡ李lǐ白bái如rú此cǐ痴chī迷mí?

我wǒ的de脑nǎo袋dɑi还hái是shì空kōnɡ空kōnɡ的de。算suàn了le,为wèi了le写xiě话huà,我wǒ豁huō出chū去qu了le。我wǒ像xiànɡ古ɡǔ代dài江jiānɡ湖hú大dà侠xiá那nà样yànɡ,双shuānɡ眼yǎn一yí闭bì,头tóu一yì仰yǎnɡ,喝hē了le一yì口kǒu又yòu一yì口kǒu。一yì瓶pínɡ酒jiǔ都dōu喝hē光ɡuānɡ了le,我wǒ不bú但dàn没méi有yǒu思sī路lù,反fǎn而ér脑nǎo袋dɑi沉chén沉chén的de,然rán后hòu慢màn慢màn闭bì上shɑnɡ了le眼yǎn睛jinɡ。我wǒ醒xǐnɡ来lɑi后hòu,发fā现xiàn自zì己jǐ躺tǎnɡ在zài床chuánɡ上shɑnɡ,妈mā妈mɑ在zài我wǒ旁pánɡ边biān。当dānɡ她tā知zhī道dào这zhè件jiàn事shì后hòu,笑xiào着zhe说shuō道dào:“你nǐ这zhè傻shǎ丫yā头tou,学xué习xí是shì没méi有yǒu捷jié径jìnɡ可kě以yǐ走zǒu的de。”

随suí着zhe时shí间jiān的de流liú逝shì,每měi次cì想xiǎnɡ起qǐ这zhè件jiàn事shì,我wǒ总zǒnɡ会huì哈hā哈hā大dà笑xiào,同tónɡ时shí也yě看kàn到dào自zì己jǐ当dānɡ年nián的de“傻shǎ”!

(511600 广东省佛冈县振兴小学三〈5〉班)

(指导老师 林杏娟)

9.中华经典养生名言赏析 篇九

孙光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中医药文化研究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人们喜爱养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历代中医名家关于养生的名言名术却知晓不够。本文选录的历代经典著作中的经典名言,有“养生之理”,也有“养生之法”。希望喜爱中医养生的读者能从中领略到中医养生保健的精髓,获得健康、快乐和长寿。

一、“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养生的第一步是要心志安闲,避免虚妄的欲念,享受已经拥有的理实生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得好:“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就是说,不管吃什么样的食物都觉得甘美,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合适满意,以喜爱和遵守自己的风俗习尚感到快乐。社会地位高的人不歧视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也不嫉妒地位高的人。这样的人民大众就叫做“朴民”。“朴民”能禁得住各种诱惑,任何过分的贪念欲望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情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不管是有才有德的人还是才德并不出众的人,都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动心和焦虑,这样才符合养生之道。上古的人之所以能够活过百岁而动作却不显得衰老,就是他们这种质朴的德性没有受到玷污而保持了纯真本色的缘故。

二、“少不勤行,壮不竟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我国古代的医家都很重视养生,如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就辑著了古代养生资料的汇编《养性延命录》,其中收录了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提到的养生原则。列子说:“少不勤行,壮不竟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这就是说,如果年少的时候不勤走路,那么壮年时期走起路来就连一个时辰也支持不了。长大后能够安于清贫,年老时也会少有欲望。让自己的心情感到闲适,多一些适当的体力劳动,这就是养生的法则。

三、“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庄子·天地》说:“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这是主张要以淡泊之心对待一切事物,不因长寿而快乐,不因夭折而悲哀,不因通达而炫耀,不因穷困而羞愧。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也不会更加得意,全世界的人都谴责他也不会更加沮丧,这样的淡定是因为在至人的眼里是没有“小我”的概念的,神人无为而自不会居功,圣人顺应自然而没有名利之欲。真正的智者是把握大道,不为具体的小事烦心,《庄子·齐物论》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zhān zhān)。”大智慧者广博豁达,小聪明的人则斤斤计较,明察细别;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烈焰一样照亮人们的心灵而气势宏大,拘于智巧的言论则言辞琐碎,喋喋不休。养生也是一样,我们要把握大的原则和方向,不固执纠结于具体的养生方法,不滞碍于追求长寿,而是顺应自然之道地生活,自然就能长寿了。

四、“五味所入”“五味所禁”

五脏各有所喜好的气味,所以我们吃进去的五味经过胃肠消化后,就各按五脏各自的喜好归入相应的脏腑了。《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酸味先入肝,辛味先入肺,苦味先入心,咸味先入肾,甘味先入脾。而五味不可多食,偏食过多,就可以使人得病。或者使已有的病情加重,所以说五味各有所禁忌。“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辛属阳,气也属阳,因为同气相求,所以辛走气,辛又主发散,气弱的人吃辛,气就更加虚耗了,所以气病要禁辛;《灵枢·五味》中说:“血与咸相得则凝。”所以咸味入血分,血凝滞而不畅,所以多食咸更容易加重血液的凝滞;苦属阴,骨也属阴,气同则入,所以苦走骨,骨得苦则阴更甚,表现为骨重而行动不利,所以骨病不宜多食苦;甘味入脾而走肉,多食甘,则脾气壅滞,不能运化水湿,所以肌肉湿肿的病人不能多吃甘味;酸入肝而走筋,酸主收缩,筋病不能多吃酸味。

五、“擦涌泉,摩肾俞,手挽弓,壁立足。”

冷谦是明初道士,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和画家,其对养生颇有研究,他的养生经验主要收录在《修龄要旨》中,主张自我按摩,下面选取其中简单易行的四法,如法操练,收益甚丰。

擦涌泉:平坐,用一手握住脚趾,另一手擦足心赤肉,不计数目,以擦热为度,之后将脚趾略略转动。左右两足心换手握擦,累了就稍微歇一歇。有人让别人来给自己搓脚,那不如自己擦效果好。这叫擦涌泉穴,能除湿气,固真元。

摩肾俞:晚上临睡觉前坐在床上,脚垂到床下,解开衣服,闭息,舌头抵住上腭,闭目想象着看着自己的印堂,提肛收缩,两只手摩擦后腰的两侧肾俞穴,左右各摩擦一百二十下,多多益善。这个方法能非常有效地生精固阳,治腰痛。

手挽弓:静坐闭息,纳气猛送下,鼓动胸腹,两手作拉弓状,左右各做几个四遍,胸腹的气非常满了,再缓缓“呵”出来,这样来回做五个七遍。治四肢烦闷,背急停滞。

壁立足:平卧,去掉枕头,两只脚像墙壁一样立起来,用鼻子吸气数四个数,再用鼻子出气数四个数,等气出干净,再让气微微吸入鼻中,但不要让鼻子有吸气的感觉。这个方法可以除身中热及背痛之疾。

六、“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须住足。”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告诫我们说:“凡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须住足。”是说行瞳的时候动气,再开口说话,就把已经动起来的气打断了,要分出一部分去用来说活。如果这两股气接续不上就失调了,所以要说话就停下脚步来说,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话,干脆就不说罢了。我们常说:“食不语,寝不言”,还要加上一条散步时也要慎言。

散步的具体做法,如《老老恒言·散步》中说:要走步时先起立,整理一下衣服,安定一下气息,慢慢做一些站立的准备活动,然后再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荀子说:“安燕而气血不惰。”就是说像这样的生活安闲而气血不怠惰。

饭后食物入胃,一定要慢行数百步以化食,即加强胃的蠕动而促使食物易于消化。明代王逵撰著的《蠡(lǐ)海集》中说:“脾与胃俱属土,土耕锄始能生殖,不动则为荒土矣,步所以动之。”意思是说,脾和胃都属于土,要勤于耕锄这块土,土才能生长出庄稼,土如果没有被松动过,那就是荒土,散步就是在耕锄脾胃这个“土地”。元代伊世珍所撰的笔记小说《瑯環记》说:“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也,摇动身体可消食,可见饭后散步才能过得逍遥。

上一篇:药学常用名词下一篇:党委中心组2011年理论学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