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2024-10-02

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共12篇)

1.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篇一

同伴交往指的是同伴之间通过接触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同伴关系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这样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人的交往合作能力也应该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对克服纠正幼儿的缺点具有重要作用,鉴于笔者从事幼教工作的实际,对教师如何培养大班幼儿交往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的现实问题: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从现实问题入手,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伴交往中幼儿存在着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

骂人、打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损坏别人的活动成果等。

攻击性强的孩子非但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反而增添了

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其他幼儿产生了

回避、拒绝的心理。随着道德感的发展,他们不喜欢和那些

在他们看来“干坏事儿”的“坏孩子”玩。

第二,幼儿在合作性游戏中总会因规则不统一、角色

分配不称心、玩具使用不合理等诸原因而发生矛盾、冲突

与对抗。

第三,孩子们活动时都喜欢和能力强的幼儿在一起,因

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能力差的孩子在活动中

非但不能出谋划策,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有时甚至显得笨

手笨脚,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

第四,在幼儿时期幼儿普遍存有爱美倾向。干净、漂亮

能迅速吸引对方,使交往的对方产生亲近感。反之,如果幼

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穿着不够整洁,则遭到排斥。

第五,不同家庭结构存在幼儿交往经验上的差异性,家

长的抚养方式,过度包办,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

导致幼儿间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六,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喜欢伙伴;但同时由于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正确的交往,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冲突,具体的原因如下:

第一、大班的幼儿已有想与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同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是“自我为中心”,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两者互相冲突的矛盾结果,就是攻击或争吵的现象。

第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他们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长,成人总是习惯顺从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欲望。当同龄人之间进行活动时,都想得到最好的。

第三、现在的家庭住宅都是单门独户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也限制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再加上电视、VCD、电脑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机会,使幼儿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第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爱惜,当孩子要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或委屈,就限制或减少孩子的交往。

三、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对策:

儿童交往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儿童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兴趣和欢乐,他们的社会性才能得到逐步发展。要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和技能,幼儿园不仅是孩子活动的天堂,交往的场所,也是对幼儿进行交往、合作技能培养的最佳场所。因此, 老师只能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各个击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整体推进:

第一、利用身边的人和事,设身处地的诱导是交往能力培养的基础:

颜颜是个个性和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但在动手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在操作活动时,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坏”,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师的批评对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颜颜与陈谦在结构区建构一辆很有创意的汽车,我及时地表扬了他。颜颜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十分自豪。当他们在为自己建构的汽车做最后的工序时,培豪的汽车缺少一个轮子就趁颜颜在寻找玩具时卸他们汽车的轮子,在卸轮子时把汽车弄坏,一看到自己的汽车坏了,颜颜就与陈陈争吵起来,而且哭得特别的伤心。看到这情景,我有意说:“你很伤心哦?”颜颜说:“我是很伤心,这是我和陈谦一起拼的汽车,培豪把它弄坏了,我当然很伤心。”“真可惜,这么漂亮的汽车坏了,是会伤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东西弄坏了,他们会不会像你一样的伤心?”“肯定也会伤心。”……通过交谈,我让颜颜体验了别人被他“破坏”作品时的心境。这样,通过这种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变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步懂得珍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再如,班上有二个幼儿在纠纷时,一个孩子打到另一个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这时,许多的孩子就开始起哄:“该死了,叫老师不让回家。”“打110,叫公安局来抓你。”“叫老师中午不让你吃饭。”等等。看到孩子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和“落井下石”的心态,我组织大家讨论:“如果你做错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批评还是谅解?为什么?”大家的回答都希望得到谅解,也保证下次不会在犯。老师有意的说:“不是吧,我刚才听到的好像不是这样,要不xxx小朋友做错了事,你们都要求老师对他进行惩罚,甚至要求老师不让他回家。”听老师怎么一说,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头……。

第二、让幼儿在交往合作中感受到愉快的体验是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

我们知道,交往、合作的动机性是个体愿意与别人接触、活动、合作并得到接纳、认可的动机,人在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过程会感到愉快,否则会感到寂寞和孤独的。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交往也是基于这种心理的需要。在幼儿的活动中,老师需要更多的注意积极的社会行为,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例如:分组活动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如结构游戏“快乐的动物园”、“美丽的社区”;组画“神奇的海底世界”“我设计的汽车”等,当幼儿看到一幅幅通过交流合作完成的美丽作品时,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自信心、自豪感悠然而起;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如,在科学游戏《气球吃什么?》的活动中,我给幼儿每人一只气球,要求他们想办法不但要给气球充气,还要不让气球里的空气溜走。幼儿根据经验用绳子绑。刚开始,大家想到的都是自己绑气球,结果发现气球还没有绑紧,气球里的空气都溜走了,他们请我帮忙,我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经过数次的失败后,有的孩子就商量一起合作:一个抓住气球,一个绑,结果可想而知了。当看到他们开心的在玩顶气球的游戏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合作所带来的乐趣。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不仅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合作的策略,也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和必要。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培养交往能力的根本:

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在游戏时也经常出现交往缺失,如有的是自己玩自己的,有的虽坐在一起却很少相互合作和交谈,甚至还会有一部分孩子因为争抢玩具而出现吵闹现象。遇到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方法促进幼儿学会交往。

利用平日合作好的小朋友为大家讲一讲他们合作的方法,请大家参观他们合作后完成的作品。同时利用故事、诗歌的形式,如《人多力量大》、《我们的小手真能干》等让孩子们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在游戏活动中看到合作的好现象时,在总结时我一定会讲给大家听,同时还经常请小朋友们来讲一讲“你今天跟谁合作了,做了什么?”“你们是怎样合作的?”“为什么要合作呢?”等等,帮助幼儿树立合作意识。有了合作就会有交往,就会学习商量着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也掌握了新的交往技能。但是许多孩子都愿意自己玩儿,不愿意等待,不愿意互相谦让。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了象“趣味接龙”、“你拼完了我来接”等游戏放在语言区或益智区,首先请两名幼儿玩儿,这样你一个我一个就玩开了。若游戏特别好玩儿,三、五人都来玩了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谦让也是一种本领,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个本领,那么你的好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我设计了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会谦让,又在相互的谦让中懂得了如何去交往。同时,在游戏中教师会制定一些基本规则,而孩子们也会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自己制定一些新的、临时性的规则,所有这些都需要参加游戏的孩子来遵守,否则就会出现矛盾。遇到这些情况,我会提醒幼儿严格遵守规则,让他们知道遵守规则是玩这个游戏时必须做到的,从而帮助孩子们将活动继续进行下去,以便更好地完成活动内容。

第四、正确对待幼儿交往冲突,帮助幼儿克服交往障碍,是培养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孩子们发生交往冲突和障碍时,我觉得作为教师不要急着参与评价和硬性指导,要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孩子们通过争论、评价、以及七嘴八舌的讨论等都会学会交往的新技能。孩子们在交往中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因此我在处理幼儿交往冲突时经常采取冷静、淡化的态度,鼓励和启发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比如,有一天玩活动区时,建筑区的楠楠跑来告诉我说东东不让他搭房顶还拆了别人的建筑,委屈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而东东见楠楠来告状,也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我问清了情况,知道是两人意见不一造成的,当时我就故意轻描淡写地说:“这么个小问题呀,你们商量一下怎么解决吧,我想用不着我帮忙,对吗?”说完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们,他俩互相看了一眼:“那好吧”。过了一会儿他俩兴奋地拉我去看,嘿,一座很漂亮的大厦建成了。试想如果我当时强制性地批评楠楠或东东,或者是主观上提出指导意见,那么我想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件好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失去交往的机会。

第五、举办亲子活动,增加交往的机会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平台。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亲子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在家长的陪同下幼儿心情愉快,情绪放松,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大方地与人交往。因此,亲子活动也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在进行“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时,开展了“有关蛋的”亲子探究活动,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孩子兴奋地在展台前,向家长和小朋友介绍“各种各样的蛋”及蛋制品,和小伙伴一起学一学“蛋宝宝滚一滚”,一起探究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在家长的帮助下,煎一个鸡蛋送给好朋友吃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和家长是配角。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第六、家园配合,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是提高交往能力的必由之路。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我们与家长有很好的沟通,让家长了解交往合作技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家长自觉地参与到教育中。其次,指导家长教育的方式,让家长在家庭中有意识的培养。如邀请友伴来家里做客,注意观察孩子是如何与别人交往,交往技能如何,在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苗,家长比较少机会看到、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就协助家委会组织家庭春游或秋游,一方面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让家长观察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表现如何。第三、指导家长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为时,成人要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肯定,使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行为得到强化,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第四利用家长开放日、上门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要求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不要总认为孩子小,总是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来对待孩子,其实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成员。特别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如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如家中有客来,要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要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合作的环境,并进行细心的引导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2.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篇二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期是幼儿学习与同伴交往的开端,他们开始从小班的“自我中心”走向与同伴交往发展的阶段,开始懂得了与人愉快地相处。而游戏是培养幼儿掌握交往技能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游戏来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专门开辟了一个空间,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及新鲜事物的出现,创设了一个“社会游戏室”。专门规划了若干个小区域,设立了不同的角色游戏项目供孩子们选择活动,同时还动员孩子们收集废旧纸盒、小瓶、麦当劳用具、各类包装纸及废旧泡沫制品等, 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加工厂”,负责游戏材料的提供,结果发现凡是孩子参与的环境创设及自己提供的材料对他们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全身心投入,体验游戏的喜悦,而且他们对自己创设的环境和自己制作的玩具也倍加爱惜。我们游戏室中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及在游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行灵活地更换,不断地进行更换、丰富、补充。

二、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幼儿的交往打好粗浅的基础

幼儿的交往能力不仅在游戏中可以得到发展、提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教给他们一定的交往方法和技能,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根据目标,选定内容后,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使各种手段方法有机地结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前班上总是出现“老师,XX抢了我的玩具”、“老师,她不和我玩”等告状声, 于是我专门设计了一次语言活动 《好玩的玩具大家玩》,在活动前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大部分幼儿都带来了新颖的玩具。我在课前就带领孩子们把玩具布置成一个“展览会”,让幼儿参观,孩子们看到玩具后可兴奋了,都在不停地为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这时我赶紧与幼儿讨论:“我们班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可你们带来的玩具又不够我们每人一个,谁有好办法让每个小朋友都玩到不同的玩具。”这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开始献计, 有的说:“分组玩。”有的说:“大家轮流玩,每个人都可以玩。”还有的说:“大家交换玩,几个朋友一起玩。”经过大家一致讨论最后决定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玩过后再和别人交换,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玩到不同的玩具。最后幼儿都自由结伴,三三两两地一起玩玩具,也没有听见争吵声,孩子们玩得可尽兴啦!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孩子们都懂得了好玩的玩具应该大家一起玩,而不应该独占,要学会与同伴分享。通过老师的引导、讨论, 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水平。

三、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教师为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设计、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一切的努力都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保持一致性。现在的家庭大多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接触的都是成人,成人与幼儿之间的交往,支配权主要在于成人,幼儿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其顺从性、服从性特别突出,幼儿只有和同伴在一起才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与人协作、解决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中班开始阶段,就有意识地组织家长之间互相交流,互相了解,通过各种社会性活动让家长们带领孩子走出家庭,进行互相的交流。如:利用双休日家长们组织一起外出度假、游玩;利用生日会请孩子们共同庆贺、游戏,让孩子们有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在交往中提高水平,使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中班下学期以来,有更多的家长开始这种交往活动,我班已形成了良好的交往氛围,孩子解决问题、协调能力、 合作与分享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总之,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世应有的态度,帮助幼儿获得社会技能,成为能适应社会、能与人愉快协作和健全人格的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为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环境中树立交往意识。

3.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研究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育  社会交往    能力培养

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社会性

即使是幼儿,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具有社会性要求的。一方面,所有的社会性交往能力都在于友好与平等。另一方面,只有达到了友好与平等,相互间的交往才能互相尊重,相互扶持。所以,幼儿教育在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时,就要培养幼儿主动问好的习惯,不仅是在幼儿园中幼儿要主动向遇到的教师、同学问好,同时在家里还要主动向家里的长辈与亲人问好。幼儿教师要明确言传不如身教。不仅要为幼儿作好示范,还要在幼儿间起冲突时做好和解工作,让幼儿明白任何的社会交往都会存在摩擦,但即使产生摩擦也要就事论事,分辨对错,进而互尊互爱,谦让团结。对于幼儿而言,可能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谦让的好处,甚至最开始能保持友好平等,但一遇到事情时就开始争执。基于此,幼儿社会交往的社会性就在于在不断的交流与摩擦间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人际交往。

二、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特殊性

(一)幼儿阶段的年龄特殊性

幼儿不同于成人,幼儿对情感的感知是最直接的。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时,一方面要为幼儿不断创造理解与感知他人情绪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外接触更多的人,扩大幼儿的眼界。如幼儿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去老人院看望老人,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他人的心愿与情感。给机会让幼儿去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培养幼儿同情心与爱心的同时,也在无意识地教会幼儿帮助他人的必要性。还可以让幼儿去接触残疾人或者贫困人群,让幼儿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学会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当然,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情绪直接,很容易在相处时产生误会与争执。对于这种情况,要理解幼儿的不懂事,更不要强制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想法去做。而要通过活动来化解幼儿间相处的问题,无形地纠正幼儿间自私等行为,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二)幼儿阶段的兴趣特殊性

没有一个幼儿不喜欢游戏,幼儿对其有着天生的热爱。在游戏中幼儿得以开发智力,得以交流意见。可以说幼儿阶段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在团体游戏中,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间多进行接触与交流。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教师要适当给出合作与竞争类目标,让幼儿多做些社会交往相关的游戏。其重点在于让幼儿主动去进行交谈,主动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去邀请他人一起合作来完成目标。但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兴趣是很容易转移的,对于一个游戏,幼儿玩不了几次就会觉得腻。这也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多设计新游戏,把多元化的生活引入幼儿社会交往游戏中来。比如,让幼儿分成几队去完成一个问路目标,先到达的小队获胜。或者几个教师扮演商贩,让幼儿分别购买不同的东西,根据幼儿采买回来的东西与所花费的钱来进行评分。还可以让幼儿互相间结成小对子,一起商量着来表演一个小节目,两两组合,可以讲一个小故事,唱一段歌曲,还可以模仿一段动画片里的情景。游戏期间,教师不需要进行限制,重点要让幼儿主动去玩这些游戏,并自己去想要表演什么,相互间交流如何去表演。

(三)幼儿阶段的性格特殊性

社会交往能力中,学会分享,乐于分享的幼儿总能得到更多的朋友。但是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性格的养成期,对属于自己的东西独占欲非常强。如幼儿不愿意看见自己父母抱别的幼儿,不愿意自己喜欢的教师关照其他幼儿,这都是幼儿独占欲的体现。很多大人直接把幼儿这一阶段的性格认定是幼儿的性格,认为幼儿自私,不懂分享,甚至为此而惩罚幼儿。实质上,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性格是非常常见的,教师与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幼儿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种互利。幼儿懂事有限,以为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自己就再也没有了,所以不愿意去分享。即使强制性分享了,幼儿也深觉痛苦,嚎啕大哭。在社会交往中,家长就会责骂幼儿不懂事。此时的教师应多组织团队性活动,让幼儿通过分享完成游戏,通过分享来拉近相互间的关系。当幼儿通过分享获得了更多的回报与友情时,他就学会了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一节:互利。

三、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需要家校合作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定期开展家长会阐述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意义是非常有必要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家校共同营造氛围,在幼儿园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幼儿起到了引导,回到家,家长的处世态度与行为则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发展方向。家长一方面要努力搞好邻里关系,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在朋友交往时,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在背后说朋友的坏话。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让家长尊重幼儿自己的交友选择,不要干涉幼儿的交友行为。特别是对爱心的培养,如果幼儿学不会同情与爱心,就不会主动去关心别人。如果幼儿在家庭里都感受不到爱,那么何以谈去关心别人?

对于家长,要及时向幼儿教师反映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把幼儿遇到的交往难题讲给教师听。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家长不可把幼儿间的交往摩擦当成重大事故,不要小题大做,而要让幼儿在这些摩擦与争执中学会去与人交往。教师要多布置亲子交往活动,让家长带孩子走出家门,去开拓眼界,去与更多人交流。如买东西时让幼儿自己去交谈,遇到问题时先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其社会适应性的基础,幼儿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立足于社会交往能力基础上。作为家长要学会与幼儿教师合作互管,作为教师更应尊重幼儿个性与心理特点,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佘小慧.如何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

[2]张树花.如何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8).

4.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篇四

通过张向葵教授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视频知识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幼儿社会性教育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幼儿时期的交往不仅能促进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在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往方式,通过交往,能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针对这些,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 开展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社会性培养

今天的儿童是未来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倍受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能打动父母心弦的一句话,那就是:“让您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健康,聪明的孩子的确惹人喜爱。但是我们怎样理解“健康”的含义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比较完整,具有概括性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行为方面。良好的行为,能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目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已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应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怕孩子受一点点伤。例如:孩子在家玩,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哭了。姥姥看见了连忙过去打了打椅子,说:“打死你,打死你。”以这种方式来安慰孩子。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只要谁让他不开心,他就会打谁。孩子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也要长大的,他们以后也需要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不能一辈子依靠成人,在家人的庇护下成长。以后的孩子竞争更为激烈,他们不仅比才能,会弹钢琴、会画画、会英语……,还要比心理素质和社会性能力,要能面对困难,挫折和与种种人较好地交往。所以,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幼儿期开始培养良好的社会性行为,教孩子学会正确地处事方法,要告诉孩子:“不要怕,勇敢一些,想想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解决?”在一次次挫折中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根据幼儿模仿能力,锻炼社会交往技能

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所以面对幼儿,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一个学习的榜样。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但有的家长图清静,省力气,不喜欢孩子带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有的家长受自己性格影响,不好客,不热情,这种作法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了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学会交往,家长首先要作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家长还要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三、利用游戏活动,增加社会交往经验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喜爱活动,同时,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使幼儿逐渐接触同伴,并愿意和有计划去交往,家长可以为幼儿创设这样的气氛,带孩子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带自家玩,到户外参与幼儿的游戏,玩中给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如:玩沙,要告诉孩子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如一起玩玩具时,不要争,不要抢,要学会玩和谦让,孩子这样做了,其他小朋友也会这样做,时间长了,同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

再如,家长和孩子共同玩角色游戏时,家长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门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样接待人,一个细微的举止,一句“请进、请坐、你是谁……”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

四、通过社会活动,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首先,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望,为幼儿创造机会。如:外出游玩时,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老人、盲人,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机会,启发幼儿去接触这些人,由孩子去帮助他人,既培养了同情心,也巩固了礼貌用语,同时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础,使孩子学会了同情、支持与关爱;同伴间的交往有助于矫正幼儿自私、任性的行为,因为一个自私任性的幼儿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赢得大家的喜爱,就必须懂得分享与自控。如,孩子过生日就可以邀请小伙伴或亲戚来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一起游戏、玩、唱歌、共同祝福,在欢聚中体验分享的乐趣。又如:过新年,走亲串友时,带着孩子拜个年,说上祝福的话,让孩子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有效的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五、扩大范围,走出家庭,增强社交能力

人是生活性动物,早晚要走出家门,面向大千世界,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能只望子成龙,一味开发智力,而忽视了幼儿的交往,使幼儿形成了过于依恋家人、任性孤僻等不良行为,影响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家长应经常带幼儿外出散步游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幼儿与他们简单的交往,如:到超市或商场购物,鼓励幼儿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选好后,并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购回所买的东西后,会说:“谢谢,再见”。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六、耐心教育,讲究艺术,激发社会性情感

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威胁恐吓、哄骗利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等方法。这会给幼儿身心成长带来创伤,不仅没有培养良好的行为,而且还会染上一些坏毛病:胆小、不自信、自卑等等。比如:有的孩子比较胆小,不愿意与人打招呼不愿意与人打招呼,甚至交往。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感到害怕!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怪孩子没有出息,甚至训斥说:“怎么象哑巴呀?不会说话呀?见到人怎么不叫人呀?在这样子,就不要你啦!”或者对孩子说一些恐吓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甚至以后还会出现自闭的症状!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用榜样、说服、鼓励的方法,坚持从正面向幼儿讲情道理,进行引导。

但在要求幼儿做什么,不做什么时,常会发生“危机”,即幼儿任性,无理取闹等,这就需要家长耐心地教育。说服并不是枯燥的说教,向幼儿一本正经地说大道理,幼儿不爱听也听不懂,要使说明有成效,就需要讲究教育艺术。如:运用故事,儿歌等形式。不能强行要求,否则教育事半功倍。

5.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篇五

社会活动——我是大班哥哥姐姐(人际交往)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大带小活动,充分体验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体验关爱、分享与互助带来的快乐。

2、在活动中能关注弟弟妹妹,发现他们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增进主动交往的能力。

3、在共同游戏中,学习并探索带好弟弟妹妹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带小班弟弟妹妹的经验;熟悉小组活动中的游戏。

2、心理兴趣准备:有帮助弟弟妹妹的愿望。

3、物质材料准备:电教设备(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介绍小班的弟弟妹妹,在音乐声中消除陌生感,自然结对。

2、和新朋友聊一聊,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1)和新朋友说说悄悄话,了解新朋友的姓名和年龄等。(2)向大家介绍新朋友。

3、大带小的实践游戏活动,关注大与小之间的互动过程。(1)小组游戏活动。

①制作“心意卡”:画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大手和小手、大脚和小脚等),来表现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是一对好朋友。(指导重点:大与小之间的互相商量和情感交流)②用各种拼插积木自由搭建。(指导重点:大与小之间的合作、互教互学)(2)教师和幼儿一起参观、欣赏大带小共同完成的作品。

4、分享交流带好弟弟妹妹的方法。

(1)谈谈带弟弟妹妹的感受,让大班幼儿发现弟弟妹妹的优点,让小班幼儿感受到哥哥姐姐的关爱。

(2)讨论并分享带好弟弟妹妹的方法,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5、音乐游戏:《快乐变变变》。引导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大与小互相配合,用身体表现同一种熟悉的事物,感受共同游戏的快乐:快乐变变变,你变我也变,变成小袋鼠,变成小汽车,变成小蚂蚁,变成小山洞,最后教师变成火车头带领幼儿依次穿过小山洞,变成一列小火车。

6.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六

第一,在活动中练习。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的各种活动安排是很紧凑的,他们充分和同伴交往的时间不多,因此我们常可以看到许多幼儿在厕所里玩耍、交流甚至不肯出来;或者上课时讲话、不专心。因此,我们在安排活动时,充分保证给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与自由交往的机会。如来园和离园时的区域活动,让他们自由搭配,自己选择区域,自己选择同伴一起玩耍游戏。在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时,我们也给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要求教师尽量不去干预。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得失立即兑现的情况下,幼儿通过交往技能的训练,才能真正积累交往的经验。当幼儿运用已掌握的交往技能在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后,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并且帮助分析幼儿成功的原因,强化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

一是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移情又叫感情移入,即我们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的相处,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以及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实验表明,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幼儿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磕碰、小摩擦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二是家长应重视独生子女的交往。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要让幼儿敢说话、爱说话,家长应适当地带幼儿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子。如吃东西时,有老人的家庭,家长应教育幼儿先让给老人,没有老人的小家庭应让幼儿和父母亲共同分享。

2.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系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3.强弱搭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通过分组,教师可以让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和交往能力稍弱的幼儿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利用户外活动和散步活动这两个全园集中性的开放活动时间,开展跨年龄段的相互交往活动;鼓励幼儿同园内其他工作人员接触等,以此来拓宽幼儿的交往范围,引导幼儿使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虽离不开成人的培养,但主要还是幼儿平时自身的体验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成功的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的正确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交往的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呼吁大力加强教师专业意识,努力提升家长认识,尽可能地调动一切人员,以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思想培养工作,确保每个幼儿健康、和谐的成长,同伴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将来的生活、成长及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9)

[3]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

[4]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1)

7.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篇七

1.以往的礼仪教育。以往的礼仪教育过于偏重于言传的倾向,追求“速成”的灌输,致使教师看不到幼儿在礼仪教育中的自身情感的潜在表现。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在系统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同时,忽略了定时激励机制的创设。

2.家庭教育的忽视。中国的家庭大部分都是“金字塔”式的结构,孩子生活在塔尖上,就如“众星捧月”,百依百顺。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拼命抓教学,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当今教育把着眼点放在知识、智力的培养上,而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等品德行为未给予高度认识,造成当今孩子存在不讲文明、任性、霸道等一些不良现象。

二、研究策略

(一)把礼仪教育根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来完成。

幼儿一日生活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动作、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生活礼仪等,每一项内容,我们都制定出相应的要求,并使其完成。

(二)强化教师的礼仪行为

1.教师是孩子“心灵的预备工作”者

作为教师,必须彻底地改变以成人为本位的错误观念、尊重幼儿自然发展的生命法则,学习以谦卑和爱心来协助幼儿。因而,班里没有严厉的惩罚,也没有夸大的赞美,老师们亲切、幽默感的话语令孩子们感到温馨、容易接近;自然、优雅、宁静的举止更获得了孩子们的尊敬与信任。

2.教师是孩子行为的模仿者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决定了孩子的一言一行。

(三)关注礼仪教育对家庭影响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各项礼仪的表现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礼仪教育目标。促使家长能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为此,我园将“幼儿礼仪守则”做成活页形式,给每个家庭一份,其目的就是希望家长在家给与配合,从而达到家园合一的作用。

三、成效分析

历经了一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发展变化上可以充分肯定研究成果,通过全体保教人员的共同努力,已经圆满完成了预设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1.幼儿良好礼仪行为初步形成。首先礼貌用语在幼儿园随处都可以听见了,其次、学会了尊敬父母长辈,那种幼儿园一个样,回家另一样的现象不见了,第三、幼儿在礼仪活动中还是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形成了“文明大方,礼貌交住”的良好个性,知道对待同伴要多关心、不轻视,会自由结伴,懂得互相谦让、互相分享。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大班幼儿能够形成初步的仪表审美,并能自觉发现、提醒他人仪表的不足,帮助改正,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规则意识,能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

2.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幼儿和家长中起示范带头作用。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幼儿之间见面主动地问好或点头微笑,善待每一个幼儿,不挖苦、讽刺幼儿。教师树立了以科研促教育质量提高的观念,在礼仪教育中,教师能把礼仪的内涵有机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断的加以渗透,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一位家长说:“你们的礼仪教育就象一条线,把各种教育都串起来,真正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这说明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家长,使家长对礼仪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主动配合教师,自觉注意言行,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四、思考

幼儿礼仪教育与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常抓不懈。今后,我们将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和结合,使实践更具时代性和先进性,根据社会要求不断充实内容,按照幼儿年龄特点,形成一些适合幼儿的指导方案,鼓励教师创新策略,加强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园内的礼仪教育向园外的礼仪培养延伸,让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带动家长及社会的文明行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摘要:礼仪教育,历来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早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的思想,认为礼仪是作为一个健全人所必须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好,尽管道貌岸然,也只是个有缺陷的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到了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该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礼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德育能力,增强儿童对德育的敏感性,有助于幼儿品性的发展,而且更是使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立体化”教学模式是通过幼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一个三维体系的礼仪关系来完成的。也就是教师将礼仪教育根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来完成;同时强化教师的礼仪行为;还要关注礼仪教育对家庭影响。

8.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篇八

关键词: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02-02

独生幼儿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适应社会决定了生存与否。因此,关于个体社会适应的问题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热点。自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便进入千家万户,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已达到9 000万。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在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表现。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和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更易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一、独生幼儿社会交往的现状

(一)交往范围小

幼儿交往范围的表现:一是年龄越小交往范围越小,交往范围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中自己熟悉认识的人群,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交往最多的是父母。二是走亲访友机会少,幼儿园中与成人的交往主要是本班老师和自己熟悉的其他老师,不熟悉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幼儿很少主动与他们交往。三是同龄班幼儿交往最多的是与自己性格、爱好相同的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年龄越大越突出。

(二)交往机会少

现代社会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工作忙,没时间和孩子交往,孩子常常一人在家,即使大人在家,也是大人忙家务,孩子自己玩。即使是和同楼同院的小伙伴玩,家长也很少放手让孩子交往,怕孩子吃亏、怕有危险、怕带小伙伴回家把家里弄乱。不让孩子出门,不带孩子交往,长此以往,使很多孩子性格孤僻,不懂得谦让合作,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交往了。

(三)交往技能差

幼儿在交往中,不懂得怎样遵守行为准则,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礼貌待人,争抢多、哭闹多。有的表现出害羞、缺乏自信,有的则表现出霸道、占有欲强。

二、影响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地满足;但也有些家庭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幼儿在家庭中被忽略。这些都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表现为中心,缺乏助人为乐、同情等品质。而且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教育不一致的因素。在一个家庭中,往往爸爸妈妈教育方法是一套,爷爷奶奶又是另一套。经常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孩子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批评时,爷爷奶奶却护着孩子;或是当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被爸爸妈妈拒绝时,回头找爷爷奶奶求助,马上就得到了满足。长此以来,孩子会越发的任性、不听指挥。

(二)幼儿园因素

传统教育的实质是权威主义,这就导致幼儿不愿与老师交流,不愿意与小朋友多探讨、交流问题。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制度很是混乱,很多幼儿园设施很简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幼教老师素质差,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学习、教育。

(三)社会因素

高楼林立的现代社区居住环境虽然使家庭内部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但相对封闭的空间使邻里之间的社会交往急剧减少,大大限制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不利于其自我意识、探索欲望和开朗性格的形成。以前大多是居住平房,孩子们可以在外面自由活动,与人接触的机会很多,交往的空间很宽广。而现今的独生子女太孤单了,钢筋水泥、高楼深院仿佛给他们构筑了一个个小笼子,里面的出不来,外面的进不去。

三、改善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对策

(一)针对家庭因素

1.关注幼儿情感

从新生婴儿诞生时,就有情感体验,当母亲哺乳时,婴儿报之以微笑;父母买来新的玩具,婴儿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就是亲子之情的体现。他们更喜欢与同伴交往,以幼儿相互之间能懂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是和成人之间的沟通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所以,家长要想方设法为幼儿与人沟通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

2.引导幼儿主动交往

学会与他人交往不仅仅是父母的简单说教,幼儿要想真正学会与人主动交往,必須在实践多多锻炼。当今社会,一般都是三口之家,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小就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玩耍,父母教育方式又存在不妥之处,对其严加看管,幼儿对外界的好奇之心逐渐被抹杀,独自封闭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在与伙伴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畏惧,不能主动交往。父母应转变观念,为幼儿将来成人成才着想,鼓励幼儿大胆交往,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多走出家门,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嬉戏玩耍、互帮互助的情境中,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3.引导幼儿掌握交往技巧

在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应利用一切契机帮助幼儿学会交往,掌握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技巧,这样在平常潜移默化的掌握中,幼儿不知不觉就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要领。如在幼儿接电话时,告诉幼儿接电话的礼貌用语、顺序;在家人身体不适时,指导幼儿去学着问候、照顾病人;教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去帮助处在困境中的人;教幼儿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礼貌待人。

4.树立交往榜样

父母的一举一动,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的坏习惯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成长。父母如果仅仅口头说教幼儿正确交往,而自己所作所为却与此大相径庭,这样幼儿上行下效,根本不会真正与人交往。但如果父母能够树立交往榜样,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则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

5.增强幼儿交往信心

马卡连柯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因此,当幼儿主动与人交往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不要吝啬赞美之词,及时的表扬会强化巩固幼儿积极的交往行为,树立幼儿交往信心,不能一味批评打骂,否则只会养成幼儿畏惧退缩的性格。

(二)针对幼儿园因素

1.做到以身作则,进行随机教育

教育者也应当以身作则,为幼儿交往树立榜样,在平常教学中渗透教育理念。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理论,揭示了榜样在儿童社会学习和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榜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幼儿教师应利用幼儿喜欢观察、爱模仿的特点,引导幼儿展开交往。教师要善于观察,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要启发幼儿互帮互助,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消除独生子女惯有的弊病。引导幼儿掌握“对不起”、“你好”、“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被引向正确与人交往的轨道中。

2.开展教育活动,激发交往意愿

日常教学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对幼儿实施集体教育,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深刻把握交往原则。因此,教师应设计出正确的教学活动。如:通过讲述《萝卜回来了》的小故事,教育幼儿不能自私自利,要能为他人着想,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拼红心》活动使用视频、计算机教育手段让孩子认识到霸道无理、退缩畏惧是错误的交往方式,最后教给正确的交往方法。通过讲述童话《牵牛花》的故事,使幼儿掌握用一些基本的言语与他人有效沟通的方式。

3.开展游戏活动,创造交往环境

幼儿天性好玩,教师如能把握幼儿这种天性,因势利导,运用在人际交往中,必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使幼儿好玩的天性得到尽情的发挥。教师应设计出适合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游戏,游戏应渗透交往能力的五个方面——合作、谦让、帮助、遵守规则、分享,幼儿在游戏中就能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寓教于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利用社区活动,巩固交往技能

交往的场所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应拓展交往空间,为幼儿交往提供一切交往的可能。比如组织去公园游玩参观,去超市等人多的地方向别人主动问好,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幫助别人。诸如此类的社区活动将幼儿的交往技能灵活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这样在实际中所获得的技能远比口头说教给幼儿带来的影响更深刻。

5.克服幼儿“自我中心”

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其人际交往中显著的弊病。教师要多设法创造条件,使幼儿享受到分享的乐趣,例如安排一项任务,当共同完成时,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在合作中,幼儿体验到分享成功的喜悦,与他人交往的乐趣,与小伙伴齐心协力完成了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苏颂兴.上海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2).

[2]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3]叶松庆.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与特点[J].青年研究,1998,(6).

[4]陈科文.关于独生子女合群性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报,1985,(3).

[5]白乙拉.五至十一二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的调查与比较[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2,(4).

[6]范存仁,万传文,等.个性品质:小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J].心理科学,1994,(2).

[7]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摘要)[J].青年研究,1997,(6).

[8]景怀斌.独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若干社会性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6).

[9]张梅.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9).

9.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之初探论文 篇九

交往是幼儿身心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能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当前,很多幼儿身上体现着不合群、自私等缺点,这是主要因为他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不能顺利与同伴交往,强占玩具、存在一定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与同伴产生矛盾冲突,很难与同伴和睦相处;部分幼儿不能接纳同伴提出的合作玩游戏的要求,孤立、封闭,以哭闹解决问题或是请老师、父母来解决成为其正常手段。因此,如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幼儿时期培养他们初步的交往意识,引导他们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合作来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迫切课题。

一、借游戏之风使交往之舵,使幼儿获得与他人交往的积极体验。

1、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合理组合,开展互动,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

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合理开展创造性游戏,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等游戏提高合作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合作,探索出一些交往的技能。

在游戏中合理组合,着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帮助幼儿提高相互交往,共同合作的能力。幼儿们最喜欢、最能彼此沟通、交往的场所,也是交往中发生矛盾最多的地方,因此我们从引导幼儿合理组合自己交往的范围,帮助幼儿建立融洽的交往氛围。例如,一次几名幼儿在玩滑滑梯的时候,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让谁,我加入到了他们的游戏中问:“你们可以自由组合成两个小组吗?”自然,孩子们很乐意分成两个小组,开展各自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了组内交往活动,每个幼儿玩得都很开心。这样,在幼儿自己的组合中,自己解决了矛盾,变得其乐无穷。教师适当地引导与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合理组合,无形地让他们自己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提高了合作的意识。

在游戏中开展互动,很好地发展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技能,还能体现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例如在音乐游戏“大灰狼”中,我们让幼儿一边躲避大灰狼,一边对保护身边的小朋友进行积极评价,使双方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同时,在各类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自己协商角色,在活动中幼儿自由交往,自我协调,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同时开展互动游戏,也容易将那些胆小懦弱的幼儿带动起来参与活动,克服了胆小、不爱活动的弱点。

2、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正确开展交往评价。

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时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能把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交往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评价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说说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评价二是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对幼儿交往进行正确的评价,可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

二、激发幼儿的交往动机,创设各类良好愉快的活动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我们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大环境中树立交往的意识,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1、努力激发幼儿积极交往的情绪,建立师幼和谐教育的平等环境。

幼儿刚从家庭和父母怀抱中走出来,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不和群、不善与人交往、不会合作等现象,此时,需要教师主动与幼儿交流,用热情的态度照料幼儿,与幼儿在情感上、认识上达成一致,建立朋友关系。如:对于胆小、内向的幼儿,老师经常亲切、温和地与之交流,鼓励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在宽容、友爱中拥有自信,产生交往的愿望。对于班级中爱插嘴、习惯差的幼儿,也做到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不是一概而论,加以制止、训斥,扼杀他们刚刚萌生的交往欲望。集体中涉及到孩子们的问题,则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体验和睦平等的愉悦,而不是老师说了算,冷却了幼儿的交往热情。

2、树立幼儿交往的自信心,还给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环境。

让幼儿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快乐是我们全体幼教者的心愿,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幼儿,用亲切的态度与笑容去了解幼儿,亲近幼儿。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交往背影,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又各不相同。比如说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些幼儿生性好动、好强,不怕生;一些幼儿性格内向、孤僻,不敢与人交往,在老师帮助下,为他找朋友一起玩,他也不敢与别人进行沟通,玩耍;还有个别幼儿缺乏安全感,只信任自己的亲人,对身边的其他人产生怀疑,不信任。作为教师,在认真分析这些孩子的个性特点后,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树立起他们交往的信心。

记得在一次活动过后,我们俩位老师都很忙。“你的头发乱了,我帮你梳一下,好吗?”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小可爱”陈奕彤对着悦悦说话呢!而一边的悦悦还楞在一旁,不敢讲话。我便插上一句:“悦悦,谢谢奕彤啊!她帮你梳头了呀!”“谢谢奕彤。”悦悦小声地说。之后,他们两个人就你一句我一句的聊起来了,而我也并不阻止他们,留给他们交流的空间。悦悦小朋友的交往能力较差,不敢也不懂得和其他小朋友交谈、交往,但我相信,如果老师多给他鼓励,给他信心,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应该很快的到提高的。

3、开展自主合作、交叉组合游戏,提供适宜幼儿交往的各类活动环境 。

要让幼儿进行交往,需要一个安全、安心、轻松、愉悦的环境。我们提供各种类型的活动、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孩子们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从而产生交往、观摩、学习、互助的行为。例如在一起滑滑车、搭积木、作画、看图书、拼图等。教师要努力提供小朋友之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让孩子在各类活动中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的交往合作能力。

在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之间进行交叉组合,开展自主合作的游戏,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行为的发展,让幼儿在跨年龄的各类游戏中整合自己的行为。在年龄小的孩子的眼里,大哥哥大姐姐是非常的神气、能干的。他们会帮老师做事情、会照顾小弟弟妹妹、会唱歌跳舞念诗歌、会折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让幼儿与大龄幼儿交往可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在他们的共同游戏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年龄幼儿的良好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年龄幼儿。这样能提高大龄幼儿交往的技能,增加更强的责任心。对小年龄的幼儿来说,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游戏经验,不仅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而且又慢慢地适应着群体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提高幼儿交往技能,还必须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正确形成幼儿交往的社会表象。

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在不断的交往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努力给幼儿提供全方位的社会生活,逐步帮助幼儿扩大交往范围。给幼儿提供积极表现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使幼儿从中提高认识能力和交往能力,逐渐从个体化向社会化发展。

1、培养幼儿交往的良好习惯,让家长尽可能地成为幼儿真正的“启蒙”老师,开展家园互动,在老师与家长间开展合作交流。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教师只有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邀请并组织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活动,使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达到同步教育的目的。例如,家中来客,让孩子学会接待、让座、端茶、说话;有意识地让孩子做需交往的事,要求家长给孩子适当的说话机会,适当让他们参与成人的议论;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可听听孩子的意见,增加孩子们部分社会交往的机会。

2、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交往,开展多种社交活动,在集体生活中提高交往技能。

幼儿园的教育也可以认为是推进一个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的起始阶段。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社会行为交往的发展,带领幼儿进入社会,鼓励幼儿大胆的与人交往。如:到农业园林进行参观,有意识地鼓励平时胆小的幼儿去向农民伯伯了解看见的农作物;到“福利院”进行互动的时候,鼓励幼儿向那些失去家庭失去父母亲的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培养幼儿的爱心;我们还鼓励幼儿到附近超市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幼儿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买好后会说:“谢谢!再见!”在这些社交场境中,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敢作敢为的精神,又增进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10.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方法 篇十

例如: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教师可以教幼儿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怎样做,在游戏中既能积极地提出建议,又能尊重别人的意见,不强迫别人接受或服从自己的意见,最后要教给幼儿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愉快地与同伴合作。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开辟了“玩具的新家”,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他们社会交往能力。

孩子在入园前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通过幼儿游戏活动他们可以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在幼儿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拿到同伴的玩具时该怎么说”,“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强夺、捣乱等,体验交往的乐趣。

11.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

小班幼儿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刚刚入园,他们大多不适应新的环境,在入园时有的啼哭不止,有的坐立不安,有的性格自由散漫。为了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我把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来作为小班阶段的重要目标,现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教幼儿初步认识自己,认识同伴,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人不仅能认识周围的世界,还能认识自己,既能知道自己的身体外貌,又能认识自己身体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并对此进行评价,这就是自我意识,对幼儿来说这也是慢慢学习的过程。在开学初,我们着重教育幼儿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并能认识同伴,说出其姓名,说出幼儿园的园名、班级。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会客习惯

当前,我国小班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又多生活在核心家庭。父母应经常带领儿童看望亲友长辈,或热情接待客人来访,欢迎其他幼儿来家玩乐,也应鼓励幼儿参加社会组织的科技中心、少年宫等活动。使幼儿能和其他成人或幼儿广泛接触、经常交往。进行交往教育:成人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喜爱交往,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会客习惯。例如,能注意聆听别人的谈话,能连贯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说“早”“好”“请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插嘴打扰等。成人要指导具体的交往方法和行为准则。例如,能和其他幼儿共同玩或轮流玩一件玩具。能关心帮助年龄小的同伴。参加集体活动能守纪律、听指挥。懂得如何接待客人等。在幼儿来园时,我们教幼儿学会对老师说“早上好”,离园时会说“老师再见”。平时会说“请您”“谢谢”“好”等礼貌用语,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说话,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尝试大胆与成人交往。如,我们设计了“击鼓传球”“客人来了”“到娃娃家做客”,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掌握正确的礼貌用语。

三、指导幼儿具体的交往方法和行为准则

幼儿入园之后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是他们的同龄伙伴,幼儿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其社会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更胜于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幼儿交往的客观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交往的机会,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例如,在自由活动中,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自由地组合,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逐渐培养交往意识,学会与小伙伴友好交往的技能。在让幼儿玩桌面玩具和户外大型玩具的时候,我们应经常教育幼儿共同玩或轮流玩一件玩具不争抢。

四、正确处理不良行为

在幼儿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当我们发现幼儿之间独占玩具、争夺玩具、互相厮打谩骂、故意捣乱或互不理睬等现象时,我们便立即制止,了解事情的原因,公正判定是非,耐心引导,指明正确的行为方式,使其能进行积极的交往。

五、帮助问题儿童

我班的谢杨小朋友,他常常打人,有好几次私自把邻桌小朋友的双语书拿回家里,小朋友们渐渐把他树为“公敌”。班上无论哪个小朋友不见了东西,或和谁磕磕碰碰了,老师一问,他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是谢杨。”为此,我们常常特意去接近谢杨,关心他,使他消除了对同伴的疑惧对立心理,还经常和他的家长沟通联系,达成共识,耐心教育他改正不良行为,引导他和同伴友好往来。

社会的发展让儿童即将面临各种社会性问题,教师应重视和引导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使儿童能在友好积极的交往活动中,发展心理,形成个性,健康活泼地成长。

12.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 然而在我们周围, 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 同伴交往的现状

第一, 同伴交往中幼儿存在着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骂人、打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损坏别人的活动成果等。攻击性强的孩子非但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 反而增添了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其他幼儿产生了回避、拒绝的心理。随着道德感的发展, 他们不喜欢和那些在他们看来“干坏事儿”的“坏孩子”玩。

第二, 幼儿在合作性游戏中总会因规则不统一、角色分配不称心、玩具使用不合理等诸原因而发生矛盾、冲突与对抗。

第三, 孩子们活动时都喜欢和能力强的幼儿在一起, 因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能力差的孩子在活动中非但不能出谋划策, 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有时甚至显得笨手笨脚, 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

第四, 在幼儿时期幼儿普遍存有爱美倾向。干净、漂亮能迅速吸引对方, 使交往的对方产生亲近感。反之, 如果幼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穿着不够整洁, 则遭到排斥。

第五, 随着现代化住房单元结构的普及, 有的孩子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基本是独自一人玩, 与那些在家仍有良好的同伴交往条件的孩子相比, 交往技能得不到锻炼。

第六, 不同家庭结构给予幼儿交往经验上的差异性, 家长的抚养方式, 过度包办, 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 导致幼儿间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七, 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 从不顾及他人。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二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 家庭、生活环境、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场所,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 (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 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有的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 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 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

在家庭结构中, 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 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 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 或是自卑、自闭、孤僻的性格, 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 生活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在城市化运动中, 人们单元化的居住环境窄化了幼儿的活动空间, 限制了幼儿与伙伴间的自由活动, 也给幼儿的交往生活带来了影响。现代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 使过去那种由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的游戏团体解体了, 从而导致了他们游戏交往方式的改变。

3. 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较正规地集体生活环境, 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 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 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 会使幼儿在心理上造成压力, 产生不安全感, 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等交往特征。

以幼儿在幼儿园实际获得的同伴交往生活为例, 首先现代幼儿园单一、严格的分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使幼儿只能局限在同龄的小群体中进行活动, 失去了与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机会。幼儿交往空间的窄化, 导致了其社会性支持体系的减少, 拉大了幼儿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差距, 破坏了他们的天性和本该属于他们的真实生活。

4. 社会的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 教师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 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在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 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 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 才能真正体会、理解、学到, 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

三 对同伴间交往能力培养的对策

1. 实际练习, 培养交往技能

第一, 在活动中练习。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的各种活动安排是很紧凑的, 他们充分和同伴交往的时间不多, 因此我们常可以看到许多幼儿在厕所里玩耍、交流甚至不肯出来;或者上课时讲话、不专心。因此, 我们在安排活动时, 充分保证给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与自由交往的机会。如来园和离园时的区域活动, 让他们自由搭配, 自己选择区域, 自己选择同伴一起玩耍游戏。在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时, 我们也给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 要求教师尽量不去干预。

第二, 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只有在实际情境中, 得失立即兑现的情况下, 幼儿通过交往技能的训练, 才能真正积累交往的经验。当幼儿运用已掌握的交往技能在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后, 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 并且帮助分析幼儿成功的原因, 强化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

一是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移情又叫感情移入, 即我们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的相处, 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以及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实验表明, 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 大多数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 许多幼儿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磕碰、小摩擦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二是家长应重视独生子女的交往。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要让幼儿敢说话、爱说话, 家长应适当地带幼儿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子。如吃东西时, 有老人的家庭, 家长应教育幼儿先让给老人, 没有老人的小家庭应让幼儿和父母亲共同分享。

2. 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 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 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系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 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 为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3. 强弱搭配,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通过分组, 教师可以让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和交往能力稍弱的幼儿一起,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利用户外活动和散步活动这两个全园集中性的开放活动时间, 开展跨年龄段的相互交往活动;鼓励幼儿同园内其他工作人员接触等, 以此来拓宽幼儿的交往范围, 引导幼儿使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 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虽离不开成人的培养, 但主要还是幼儿平时自身的体验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 成功的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的正确行为, 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交往的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呼吁大力加强教师专业意识, 努力提升家长认识, 尽可能地调动一切人员, 以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思想培养工作, 确保每个幼儿健康、和谐的成长, 同伴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为将来的生活、成长及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 对幼儿来说, 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 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 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三岁以后, 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 人的交往合作能力也应该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集体生活对克服纠正幼儿的缺点具有重要作用。同伴关系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 2000 (9)

[3]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2)

[4]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2 (1)

上一篇:学习五步学习培训法心得体会下一篇:造价员考试报名相关